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51集

  請各位看到我們第二百一十三個姓氏,在我們講義的第十七頁。汲這個姓氏,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是比較少見的姓氏,的確,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汲這個姓氏的源頭主要是來自於西周初年。西周初年康叔受封於衛,建立了衛國。從康叔之後傳到了衛宣公的時候,衛宣公將太子分封在汲這個地方,所以這位太子的後代就以封地為姓氏。這是其中的一支。另外一支也是起源於春秋時代,也是宣公,不過不是衛宣公,是齊宣公,齊宣公的後代也有受封於汲這個地方,後來也以汲為姓氏。

  先前我們有幾個例子都有提到,我們在古代其實同名異地的情況還蠻多的,像這個地方,兩位宣公,兩個國家,可是他們同樣都受封在汲。但是這個地方的汲卻是同一個地方,所以各位可以看到我們括號有夾註了,現在的方位都是河南省的衛輝市。為什麼會從衛國齊國都有汲,而且都佔領了同一個地方?原來是本來這個汲是屬於衛國的,後來被齊國給佔領了,佔領之後,齊宣王就重新分封,所以就會有兩個國家共有一地的情況,這是時間的先後,分別都佔有汲這個地方。所以這個汲姓大致上都是從汲地發展而來,只是它的源頭不一樣,因為如果是衛宣公子孫的話,它是從姬姓派生的;如果是齊宣公子孫的話,就是從姜姓派生的,所以它的源頭還是有稍稍的差異。

  我們看到汲這個姓氏的堂號,有一個東海堂,我們跟大家介紹一下。在漢朝有一位很著名的大臣叫做汲黯,這個黯其實就跟我們現在寫的黑暗的暗,是同音的,意思也很接近。汲黯是漢景帝時候的太子洗馬,這個字就要破音念作ㄒㄧㄢ,先後的先,先生小姐的先。一般我們把它讀作洗ㄒㄧˇ馬,會把它誤以為是什麼?就是專門幫太子洗馬的。沒有,這個職位沒有那麼的低下。其實洗馬就是一般我們所謂的侍從,侍從就是跟著他的主人,跟著他的主公,跟著他的老闆,在他的身邊當他的幕僚,當他的祕書,所以都是屬於比較接近他老闆的一個職位。很多的侍從官也因為接近權力中心,所以後來升遷特別快,所以這個也是一個能夠升官發達的很快的捷徑。他擔任太子洗馬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了,表現也很好,所以後來漢武帝就把他調任為東海太守,去當地方父母官了。而且漢代的郡太守其實位階還蠻高的,因為當時天下就分為幾十個郡,如果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比附,就大概等同於現在我們每一個省的省長,不過當時郡的大小,它的面積沒有現在我們的省這麼大,如果我們再把它做一個比較簡單的比喻的話,現在我們的省大概就是古代的兩個郡、三個郡,有些比較大的省大概可以分到四個郡這麼大,所以它又比省的管理面積稍稍的小一點,管理的人口也稍稍的少一些,不過也算是當時的第一級、最高階的地方的父母官。汲黯治理東海治理得很好,所以後來漢武帝就把他召回中央去擔任主簿督尉。所謂的主簿先前也跟大家說明過,就是主要他辦理的就是一些簿記,簿記就是一些稅務的,人口的戶籍,就是主管人民跟財政的。又有點像管理稅捐方面的機關國稅局,所以大概是這樣的一個位階。漢武帝對他也是非常的讚譽,稱他為社稷之重臣。不過他因為自己個性很耿直,所以有話就直說了,所以一再的犯顏直諫,讓皇帝就覺得有點沒有台階下。所以後來汲黯因為犯了一些小罪,本來漢武帝就要找機會來發作,因為好幾次讓他非常的尷尬,所以就藉著這個小罪的機會,就把他免官了。汲黯他免官之後就回到田園去躬耕讀書,幾年之後朝廷又再召他來擔任淮陽太守,最後在任上往生。汲黯的子孫其實感到非常的驕傲,因為他們覺得他們的祖先汲黯能夠秉公持正,面對一些阿諛附會的人,他都非常的不屑,所以能夠去表彰他的氣節,因此把汲黯曾經任官過的東海太守的東海當作堂號,所以有一個東海堂,後來就以此來紀念汲黯。

  除了汲黯之外,我們還介紹一位汲姓的歷史名人,叫做汲桑。汲桑這位的知名度就沒有汲黯這麼高了,他是西晉人,汲桑善於相馬,所以後來就在茌平這個地方擔任牧民的首領。相馬大家可能第一個想到的不會是汲桑,大家想到的應該會是誰?伯樂,伯樂非常善於相馬,所以他只要檢查過的,他挑選的,都是非常好的馬種,所以伯樂跟千里馬後來也比喻為識才者跟賢才,所以有賢才,也必須要有識才者才能夠提舉他,他才能夠後來擺到適當的位置,才能夠發光發熱,所以後來我們就用這個典故,來比喻識才者還有賢才。這個汲桑也是相馬的高手。馬其實我們也看過一些影片,怎麼樣來判斷馬匹的良窳?他們大概第一個會看牙齒,看它的牙齒磨損的程度,因為馬是草食性的動物,所以牠的牙齒如果愈短,表示牠的壽命怎麼樣?愈大,所以他看牙齒磨損程度,就可以判斷這匹馬大概是幾歲的馬。除了看牙齒來判斷年壽之外,還可以判斷牠牙齒的狀況,譬如說有沒有蛀牙,有沒有牙周病,就可以判斷說這個馬牠身體健康行不行。如果有一些買賣交易,如果你挑到這個馬是有牙齒的問題,通常這個馬回來之後你養不好,因為牠牙齒不健康,所以牠進食就受到了一些困難,所以久而久之就會營養不良,然後會產生一些病變,所以馬的品質就有一些問題。除了看牠的牙齒之外還會看牠的骨相,譬如說牠那個肌肉,牠那個骨骼,牠的位置到不到位。因為有一些馬匹小時候可能有一些受傷,所以牠那個骨頭會位移。當然這個是很專業,一般我們不懂。所以他們會摸摸,敲一敲,看一下牠的臀部,還有牠的脊椎,看看還有沒有骨相有一些偏移,這個都是相馬的一種本事。這位汲桑因為他善於相馬,所以在當時是很多的牧民以他為領袖。

  在西晉時候有一次非常大的動盪,就是八王之亂,顧名思義,就是地方上有八個諸侯王聯合起來叛亂。所以西晉的這個大叛亂,也引起了這個國家的動盪不安,後來雖然敉平了八王之亂,可是國力大傷,沒多久之後西晉就覆亡了,所以接著就是進入到了東晉。八王之亂就等同於在西漢的時候,也有一個很大規模的地方諸侯王的叛亂,叫做七國之亂,所以七國是漢代,八王是晉代,七國之亂在西漢時候因為周亞夫來平定,所以很快的去把損傷控制到最小。西漢經過了七國之亂,雖然說有一點元氣的折損,但是大致上因為平定的速度快,所以打擊的面積比較小,所以後來還可以綿延比較長的時間,可是八王之亂就不一樣,因為它的規模很大,時間又比較長,所以對於晉朝來講元氣真的是大傷。

  所以這個汲桑其實也乘著八王之亂,天下動盪的時候,他也是有一些企圖心的,就跟石勒一起來起兵來反晉,當時他反晉的時候,跟石勒聯合起來叛亂。他們有多少人馬?各位看一下,十八個人。各位會想說,十八個人,笑死人了,十八個人你也來叛亂?其實不是,這十八個人是騎兵隊,那是主要的骨幹,其實他們還吸收了一些對政府不滿的老百姓,所以那些老百姓基本上就是沒有經過組織跟訓練的烏合之眾,所以主幹是十八個人,還有若干一些平民百姓所組成的部隊。當時規模不大,所以很快的就失敗了。汲桑因為沒有被通緝,所以他又回到茌平去繼續當他的牧民領袖,又在等待機會。隔了幾年之後他又再度起義,這一次規模不一樣,他自稱為大將軍,雖然說歷史上面沒有記載他第二次叛亂的時候規模有多大,但是應該是比第一次大,因為他在前面的起義其實雖然說是失敗告收,但是也有一些人很信服他的理念,所以第二次他再起來號召的時候,人是比較多的。但是你說要像大將軍這樣的稱號,好像是感覺統領十萬兵馬、二十萬兵馬,要達到十萬、二十萬,恐怕也沒有到達這個數字。所以這位汲桑自己兩次的叛亂,其實規模相較起來都不大。即便如此,汲桑跟石勒在第二次叛亂的時候,還是有所斬獲,他殺了當時的新蔡王司馬騰,又跟另外一股起義的勢力相對峙,最後還是失敗收場。汲桑又想要跟第一次一樣,又回到茌平去繼續當他的牧民領袖,但是這一次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因為第二次他殺了新蔡王,已經變成是朝廷的一個通緝要犯了,所以經過追捕之後,汲桑最後還是被追捕,然後卒於樂陵。所以汲桑其實是一位小規模的起義領袖。

  其實我們要探討的是背後的原因,為什麼他們願意鋌而走險來起義?很多人都是因為被壓迫,沒有辦法,所以我只能夠鋌而走險來試圖一搏。但是汲桑這個人大概是有一點野心,希望能夠乘著八王之亂的時候,能夠割據勢力,因為他看好大概中央朝廷沒有辦法全面掌控地方了,所以他大概是有一點點私心作用,並不是純粹要為老百姓來發聲。

  好,在我們一般的成語裡面,我們經常會提到有一個成語叫做聲色犬馬,聲色犬馬就是拿來講會腐化人心的一些娛樂。為什麼是聲色犬馬?為什麼是犬跟馬?剛剛我們有講到這個相馬,古人其實很喜歡馬匹,馬匹因為跟交通的連接很強,所以達官貴人他出門的時候坐馬車,馬車,他要挑選的馬當然是要什麼?要品相很好的。如果是挑的瘦弱的老馬,出去總是沒有什麼面子,他們注重這個門面,所以會有馬匹。後來也有一度馬也變成是一種博弈的工具,就是賽馬,跑馬,甚至於牠也變成是一種身分的象徵。有一些名馬是非常昂貴的,所以他們也當作是禮物來做饋贈,做為賄賂官員的一種手段。狗也是一樣,狗其實牠不像馬這麼的大型動物,可是牠因為小巧,而且善於聽人類的指揮,馴養之後可以跟人類很親近,後來這個寵物,狗也變成是非常得到大家喜愛的。在中國古代,也有很多達官貴人會養小狗,養狗就會變成很親近人類的一個生活,所以很多達官貴人,尤其是婦女,因為在家時間很長,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所以養一些小寵物來娛樂生活,所以狗也變成是當時娛樂的一種媒介。

  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二百一十四個姓氏,邴這個姓氏。邴這個姓氏是很少見的,不過在我的朋友裡面,我們就有一位姓邴的老師,他現在在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擔任教授,所以這個姓氏雖然說少見,可是在台灣還是有一些人口,但是因為沒有很多,所以都沒有進入到百大。春秋時代晉國有一位大夫,他的名字叫做豫,後來晉國國君就把他分封到了邴這個地方,所以後來我們就把他稱之為邴豫,邴豫的後代世世代代就姓邴了。這個是主要的來源。另外一支邴姓的來源也是春秋時代,齊國有一位大夫分封在邴這個地方。好,我們看同樣都是邴,後面我們夾註的現在的地名位置就不一樣了,像這個就是標準的同名異地,同樣一個地名,可是不同的地方。所以這一位齊國大夫也以他的封邑地名做為姓氏。還有第三支來源,這個時代就稍微晚一點點,三國時代有一位漢代名將李廣的後代,先前我們曾經介紹過李廣,飛將軍李廣原本是西漢人,不過李廣的後代綿延到了三國的時候,他的後代子孫就歸順了曹魏,曹魏就在丙殿接見他們,所以後來李廣的後代因為在丙殿接見曹魏皇帝,曹魏皇帝就賜姓他們這一支為丙姓。所以這個邴本來是沒有耳朵邊的,後來因為這個丙加上邑旁,這個在古文裡面經常相通,所以後來這一房的李姓的子孫改姓為邴,有一些寫成了甲乙丙丁的丙,有一些加上了耳朵邊,就是二百一十四這個邴,後來就逐漸的有一些合流。那為什麼叫做丙殿?這個丙殿我們把它注記一下,其實就是太子宮,太子殿。所以曹魏的皇帝在太子宮接見他們,當時他們有另外一個代稱,把太子宮就稱之為丙殿。所以邴姓主要有這三支的來源。

  邴姓的歷史人物我們來介紹一位,就是邴吉。邴吉的邴我們在史書上面,也有看到沒有加耳朵邊的寫法。剛剛跟各位報告過了,因為這個有沒有加耳朵邊,在文獻裡面經常它會有通假的狀況,就像先前我們講到邱,有沒有?我們現在台灣常見的邱,這個邱是有耳朵邊的,可是它最早沒有耳朵邊跟有耳朵邊也是同一個來源,所以有沒有耳朵邊他的祖先都是同一位,所以邴也是如此。這一位邴吉是西漢的名臣,在年輕的時候就學習律法,所以後來他的職官大部分都還是跟法律,跟判案,跟司法有關。後來漢武帝的時候,漢武帝末年發生了一個很大的動盪,叫做巫蠱案。什麼叫做巫蠱?巫先前跟大家報告過了,巫是古代的一種職業,就跟巫術有關。蠱是什麼?蠱這個字,大家都有讀過文字學,在《說文解字》裡面它有講到,蠱這個字其實就是皿蟲為蠱,把這個蟲跟皿拆開,它是一個會意字,皿蟲為蠱,就是把一些有毒性的昆蟲小動物,把它丟在這個器皿裡面,讓牠去互咬,古代有所謂的五毒,五毒我一下子背不完整了,大概就是有什麼?蛇,蠍子,蟾蜍,等等這一類的毒物的一些動物,在這個器皿裡面讓牠互相的咬食,互咬之後一定會有動物被吃掉,最後留存下來的據說就是最毒的。然後以留存下來的動物,來製成了蠱,這個製蠱的過程不知道,有一些很神祕的做法。所以牠就變成了一種蠱,拿來做為一種媒介來詛咒別人,或者是來傷害別人的身體,甚至於有一些據說還可以控制人家的心靈。所以像這個蠱的話,在中國雲貴這一帶的少數民族,蠻常使用這個蠱,包括到了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泰國、馬來西亞,他們也有傳統的他們自己的一些法術,我們都把它統稱為蠱。這個巫蠱案是怎麼回事?原來會有這個巫蠱就是因為當時很迷信,很多後宮的這些娘娘們貴妃們,因為年老色衰,所以她們希望再能夠得到皇帝的寵愛,所以後來她們就聽信了一些方術之士的謠言,就說我幫妳作法,娘娘,我幫妳作法之後,皇帝就能夠對妳回心轉意,如何如何,所以一傳十十傳百,在後宮裡面就經常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有沒有效?可能有些人有效,可是大部分人還是沒有效。可是當沒有效的時候,人家都在做,妳如果不做,好像妳就一定不會有機會,所以做了不一定有機會,不做一定沒機會,基於這種心態,所以後宮就很多這種人,這種道士,術流動靜之流,出出入入這個後宮,所以搞得後宮就神神祕祕的,甚至於陰謀四起。當時漢武帝很寵信兩位大臣,一位叫做江充,一位叫做蘇文,沒關係,這個聽過去就好了。這兩位其實跟太子當時有一些芥蒂,所以這兩位受漢武帝寵信的大臣他們就想,慘了,我現在跟太子搞不好,狀況處得不好,皇上漢武帝年紀愈來愈老大,如果有一天駕崩賓天了,太子如果順利登基,第一波整肅的對象就是我們兩個人了。所以這個江充跟蘇文就想,一定不能夠讓太子順利登基,所以要想辦法弄掉太子的繼承權。後來想一想,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就把他廢掉,或是讓漢武帝借刀殺人,讓漢武帝殺了太子,那他們就永除後患。所以後來這兩個人就去設計了一個計謀,就跟漢武帝說,哎呀,報告皇上,後宮傳說太子有巫蠱,要來下詛咒,詛咒皇上您猝死,因為他已經等不及想要登基了。漢武帝當然一開始不信,可是一個人跟他說,二個人跟他說,三個人跟他說,你就不由得不相信這個傳言了,所以我們有一句成語叫做三人成虎,所以後來就去查。查這個事情的時候就有密報說,太子做巫蠱,當時就是用人偶木偶或者是用稻草,寫著你要詛咒的對象的生辰八字之類的,或者是有一些會剪他的毛髮,指甲,到處做一些法術,就把它埋在什麼地方?土裡面。結果就接獲密報,就到那個地方去挖,果然一挖就挖出來了,而且挖出來上面的一些詛咒對象的證物,就是直指當時的皇帝漢武帝。所以漢武帝震怒,於是就來徹查這個事情。太子劉據後來不僅被廢,也被殺。所以後來江充跟蘇文的計謀就得逞了。

  本來要株連到太子劉據的兒子,因為是邴吉保護劉詢,後來才沒有被牽連。所以後來漢武帝往生之後,漢昭帝即位,漢昭帝即位沒多久之後後來又往生了,最後就由漢宣帝繼位,而這位漢宣帝就是邴吉保護的這位劉詢。即位之後,邴吉也沒有去跟漢宣帝說,就是當年我保護你,所以才能夠留你性命,你現在才能夠登基當皇帝,如何如何,他都沒有去宣揚,是過了多年之後漢宣帝才得知實情,所以知恩圖報,就封邴吉為博陽侯,而且任命他為丞相。邴吉這個人本來就是在官場歷練非常有經驗,他自己本身也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如果不是這樣的人,誰願意去捲入皇家的家務事?這個是大忌,因為你捲入了皇帝家族裡面的家務事,不是大好就是大壞,所以他也是基於宅心仁厚的一個想法,罪不及子孫,罪不及一個年幼的娃兒,他就基於這樣的心情,所以保護了當年還是小孩子的劉詢,就是後來的漢宣帝。

  他本身就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所以他執政期間治理地方都是非常寬大為懷。他的下屬,這個下屬的話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字,就緣分的緣,倒數第二行,緣分的緣把糸部改成手部,有沒有?這個字念作ㄩㄢˋ,念作四聲,緣分的緣念作四聲,叫做掾吏。對不起,後面那個史打錯字了,是官吏的吏。掾吏就是講中階的,比較低階的下屬。他因為寬大為懷,所以有一些掾吏如果不稱職,他也不是就直接給他調職,不是直接給他免職,而是讓他放長假,讓他放長假好好的休息,所以他也對下屬非常的寬厚。如果是有一點點,怎麼講?有一點點敏銳的一些下屬,如果你被長官放長假,那你大概就知道其實你不得長官的信任,所以你要自己知難而退,自動請調,或者是要知所進退,看看你是不是要另謀它路,所以他有這種暗示的方式,很含蓄,可是也不會直接造成對立。所以邴吉在當時其實大家對他都是相當讚譽。後來邴吉去世之後,漢宣帝也很感恩他,所以漢宣帝後來就有一個所謂麒麟閣,建製了這個閣,上面就畫了當時輔助他在朝,順利登基,而且他在當皇帝的過程裡面,為國家貢獻很大的十一位功臣的畫像,所以就有麒麟閣十一功臣。這個就跟先前我們講到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一樣的。所以就是在這裡面把這些功臣的畫像,把它吊在裡面做為一個憑弔,也算是一個褒揚。這個是漢宣帝時代的邴吉。

  上個禮拜我們也曾經講到,在謚號裡面,在《謚法》裡面,宣字其實就有中興的意思,所以中興之主大致上有一個慣例,都會用宣當作謚號,所以漢宣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漢武帝雄才大略我們都知道,可是在他連年征戰的情況之下,其實國庫也耗空了,而且他晚年巫蠱案牽連打擊的層面很大,所以後來漢昭帝即位之後國內不平靜,一直到了漢宣帝,就等於是中興漢朝,所以再度的恢復以前的光榮,雖然說沒有辦法像漢武帝這麼的版圖遼闊,但是也算是有一個中興的氣象,所以這個宣就標示了他這樣的功績。

  我們再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二百一十五的糜。糜這個姓氏我們看到這個字,你看它的偏旁是米部,米部的字大概都會跟什麼?跟農作物有關,所以糜其實也是一種莊稼,一種農作物的代稱。糜其實我們現在台灣的閩南話裡面,也有用到這個字,其實它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那個粥,廣東粥白粥的那個粥。當然我們台灣的閩南語的口音也是南腔北調,像我們台灣南部講到粥,我們大部分都是講ㄇㄟˊ。師兄您是講ㄇㄟˊ嗎?是講ㄇㄟˊ。有沒有別的口音?有沒有?有些地方是講糜ㄇㄧˊ,吃糜ㄇㄧˊ,早起吃糜ㄇㄧˊ,吃ㄇㄟˊ,吃ㄇㄟˊ。同學,妳們那邊怎麼講?吃ㄇㄟˊ,還有,我聽過還有講糜的,吃糜,就跟那個糜的音是一樣的,國語的音一樣,所以這個也算是南腔北調一個很特別的標誌。所以我們經常會問說你們家是怎麼講,吃ㄇㄧˊ,吃ㄇㄟˊ,吃ㄇㄟˊ,也可以大概知道他是什麼地方的人。糜這個姓氏人也不多,都沒有進入到百大。按照古書裡面有一部叫做《姓氏尋源》,它說在我們的百家姓裡面,有一些姓氏都是用農作物的名稱來命名的,比如說麥、禾、穀、粟,像這些都是跟農作物有關,所以據此他們就認為,糜姓的祖先應該就是種植莊稼的氏族。所以上古時代,因為還沒有完全進入到農耕,所以主要還是以採集跟打獵為主,可是因為採集跟打獵就沒有辦法得到保障,如果今天氣候異常,該結果子的時候沒有結果子,那就慘了,即便是打獵,那有的時候運氣不好也打不到獵物,那就只能夠餓肚子了。後來因為逐漸的了解農耕的一些技術了,所以進入到農耕農業社會之後,有了穩定的收入。所以後來慢慢的,大部分的氏族就進入到了農業社會。也因為有一些部落民族,它對於農耕的技術比較領先,所以逐漸的它就變成文明跟物質比較超越的一些部落,所以慢慢的就擴大它的影響。所以根據古書的一些類推,糜姓應該就是以職業為姓氏,只是我們現在還找不到比較確切的源頭,大概只能做這樣的猜測。

  以歷史人物來看的話有兩位,都是三國時代糜姓的歷史人物,是兄弟二人,糜竺跟糜芳。糜竺跟糜芳原本,尤其像糜竺,他原本是在徐州來經商,後來結果被徐州牧陶謙徵聘為官員,他的弟弟糜芳也是一樣,出在陶謙的部下任官。後來陶謙往生之後,糜竺就奉陶謙的遺命來迎接劉備,所以後來劉備就入主了徐州,去接管了徐州的地盤。不過劉備在徐州的時間也很短,因為不久之後呂布來了,後來曹操也來了,所以就逼著劉備又輾轉往荊州的方向逃難,所以後面才逐漸的,在荊州進入到益州,然後才有自己穩固的地盤。當時糜竺因為樂於順從陶謙的遺命,所以劉備才能夠有暫時棲身之地,所以劉備對糜竺是很感恩的。因為如果糜竺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他大可不必奉詔,他大可不必遵守陶謙的遺命,甚至於他可以假傳詔書,他就可以說是前東家,我們的前主公說把徐州讓我來接手,如果他有野心的話,他也可以這麼做。可是糜竺是非常遵守陶謙的遺命,所以讓劉備在當時他最困頓的時候,得到了一個棲身之地,所以劉備對他很敬重。所以劉備入主益州之後,拜糜竺為安漢將軍,他的地位甚至於在諸葛亮之上,而且是在他帳下的文武百官之中,糜竺的身分地位最高,一直對他都是很禮敬的。他的弟弟糜芳也是一樣,也算是沾了他兄長的光,所以糜芳在蜀漢也有很好的待遇。不過事情急轉直下,是因為後來劉備佔領了荊州,而且派領關羽去鎮守荊州。後來呂蒙,東吳的呂蒙要去襲取荊州。因為這荊州原本按照東吳的說法,原本是他的地盤,結果後來劉備借荊州,這句歇後語大家都知道,謎底是什麼?劉備借荊州,謎底是一借不還,所以一借不還,而且他還派關羽去鎮守,就是打算不要還了,你有本事你來強取,要我還給你不可能,所以後來東吳就很氣,想方設法要把荊州奪回來。所以呂蒙他就用了一個計謀,他先去引誘南郡太守糜芳,糜芳因為跟關羽不和,所以就先從糜芳下手,後來就離間他跟關羽的情感,後來又因為糜芳,關羽交辦他的工作沒有做好,所以糜芳又怕關羽責難,而且他心中很不安,因為他們兩個人本來就不和,加上東吳離間計,跟他說,如果你現在再回去復命的話,恐怕關羽會對你不利,所以後來乾脆糜芳一不做二不休,就投降了東吳,這樣糜芳也因為呂蒙的猛攻,所以最後在守城不易的情況之下,最後也是開城門投降東吳,也因此導致關羽兵敗而被殺。關羽兵敗被殺之後,據說他是被斬首的,而且被斬首之後,他的頭顱是送到曹操那邊去了,所以關羽的下場也是令人不勝唏噓。當然糜竺知道他這麼做,他愧對關將軍,也愧對劉備對他的厚愛,所以他就面縛請罪。劉備當然事已如此,木已成舟,再責備他也沒有辦法改變這個結局,所以還是對他非常的好。反而糜竺自己是羞愧而病死,所以後來他兄弟兩個人就在不同的陣營,因為糜芳就等於是投奔東吳了,糜竺還回去謝罪,所以兄弟二人就各事其主,的確也是讓人不勝唏噓。所以一個決定,其實就會決定我們後來的一些影響跟變化。所以做任何的事情,尤其是重大決定的時候,可能還是真的要三思而後行。如果自己沒有辦法下決斷的時候,多多請益,多多跟別人商量,這個是能夠幫助我們更釐清事情的好壞對錯。好,這個是兩位糜姓的代表人物。

  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松姓。這個是我的名字裡面的松。松這個姓氏很少見,所以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那為什麼會有松這個姓氏?說起來也很有趣,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他曾經想要到泰山去封禪,他為了要去泰山封禪,他就要做準備,所以他修了馳道,奔馳的馳,馳道。馳道就有點像現在我們講的高速公路,它這個路面很平整,而且很寬闊。當然修馳道的目的不是只有去封祀泰山而已,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軍事上的用途,因為如果東方有變,他從西方要派大軍要趕路到東方去鎮壓的時候,有馳道才能夠加快運送兵馬的速度,所以他做了馳道。後來修完馳道之後,就到泰山去封祀。後來在途中就下大雨,下大雨的話,大家都沒有準備雨具,所以很倉皇,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就剛好看到路邊,有五棵長得非常高大茂密的松樹,所以秦始皇就在這個松樹之下躲雨。雨停了之後,秦始皇很高興,覺得這五棵松非常的有貢獻,所以就封這五棵松樹為五大夫松,所以它們是有官階的,五大夫的話,這個五當然是對應到了這五棵松樹。其實五大夫還有另外一個意涵,就是秦始皇當時他訂定的爵位有二十個等第,二十個等第裡面有一個等第其實就是五大夫,所以五大夫其實就是一個爵稱的等第,這樣了解我的意思。所以剛好就對應到了五棵松樹了,所以它有兩層的意涵。好,居然松樹也有官爵,當然這個並不是真實的,真的讓它去領俸祿,只是來褒揚它。所以據說後來在當時跟著秦始皇上山,面睹這一幕的人就說,這個五大夫松,松樹被立了爵位,他覺得非常的新奇,回來之後就改姓為松姓。也有另外一說是當地人,泰山的當地人因為五大夫松的關係,他覺得與有榮焉,所以有人就改姓為松姓,於是就流傳下來了。

  在古代的話,像這種動物、植物被賜爵賜命的,不僅是五大夫松而已,也有春秋時代,有一位國君很喜歡鶴鳥,鶴就是那個丹頂鶴,很喜歡那種鶴,非常寵愛他所養的寵物,所以後來還給這個鶴加官進爵,而且那個鶴鳥出入的時候,還有馬車可以坐。所以在古代,這種荒唐事情其實還蠻多。就像現在我們看到,像部隊裡面或者是警察,尤其部隊的比較多,經常都有所謂的狼犬,因為像部隊裡面有狼犬,他有一些勤務的需求,警察的單位裡面也有緝毒犬,大家不要小看那一些狼犬,那一些緝毒犬,這些犬都是經過挑選的,因為他們有些篩選,看看你這個小狗的敏銳度或者是積極度,能不能夠配合主人的口令,他們要篩選,篩選完之後再加以特訓,特訓完之後牠就可以去做一些譬如說像緝毒的工作,去做一些比較困難的任務。所以這些狗狗其實牠們是有掛階的,牠們是有軍階的,牠們是有警階的,而且牠們如果立功,譬如說破獲了毒品累積了多少功,牠還會升官,升官的話牠待遇也會升官,就是牠每一餐吃的飼料就會比較多,品牌會比較好,會買一些副食品。這是真的,這是真的。所以我們這些狗狗在現在也是有官階,當然是因為有特殊的需求。

  我們再往下看。松姓的歷史人物真的很不多,我們就找了一位叫松筠。松筠其實他原來不是漢人,他是蒙古人,蒙古正藍旗,他是清朝人,他本姓叫做瑪拉特,然後叫松筠,松筠是他的名字。後來松筠的子孫就以松為姓氏,所以後來就有派生松姓的子孫。先前我們跟大家報告過,在清朝有所謂的八旗,八旗本來是滿洲人的建制,因為入關之後希望能夠加強部隊的規模,所以後來就建了蒙古八旗,還有漢軍八旗,這個先前跟大家報告過。這位松筠他其實本來剛開始的時候,年輕時是一個翻譯官,後來就逐漸的經過了一些考試,就逐漸的接近權力中心,在乾隆皇帝的時候對他就非常的信賴,所以各位看到他這個歷練非常的完整。因為他是蒙古族人,所以有一些外放的機會,像在吉林,在伊梨,放任到東北或者是西北,因為他是蒙古族,有一些言語上面比較能夠溝通,而且他又是一個翻譯出身的人,所以精通滿漢蒙文,回文他也能夠稍知一二,所以有這樣的地方歷練,跟他翻譯出身有很大的關係。他往生之後,給他很高的一個贈銜,叫太子太保,而且還讓他的牌位入伊梨名宦祠。伊梨名宦祠顧名思義就是供奉在伊梨這個地方,曾經在伊梨任官,而且受到朝廷的褒封,受到百姓愛戴的這些官員,他們的神主牌位就進入到名宦祠,受當地百姓的供奉,所以這也算是一個讚揚。

  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二百一十七,井姓。井這個姓氏也算是比較少的姓氏,它的源頭其中有一支是從姜姓派生而來的。周武王打敗了商紂,這個我們都知道,後來又把姜太公封在齊國,這個我們先前也介紹過好多遍了,從西周一直到了東周的春秋時代,齊國都是姜姓的國君。到了齊桓公在位的時候,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的後代裡面又有子孫離開齊國,輾轉到了虞國去擔任大夫,因為有功,受虞國國君的冊封,就到了井這個地方來,所以在史冊上面又稱他為井伯。這個井伯的源頭其實是姜姓。後來井伯的子孫就以封地為姓氏,所以它又是從姜姓派生而來。井伯的後代裡面其實有一位叫做井奚,井奚後來因為虞國被滅亡,虞國被滅亡之後,井奚就輾轉來到了秦國,秦穆公非常的看重他,於是就把他分封到了百里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就稱他叫做百里奚。這位百里奚本來就是叫井奚,後來因為冊封到百里,所以文獻上面稱他叫百里奚,而百里奚的子孫又以百里為姓氏。所以百里跟井事實上是同一個來源。這是井姓的一個源頭。

  我們看到歷史人物的地方,介紹兩位井姓的歷史人物。第一位叫做井在。井在是清朝的人物,他最重要的事跡,就是他在判刑斷案的時候,其實非常的盡責任,就跟我們上一週所講到的某一位人物一樣,他在審訊判案的時候都是明察暗訪,都是明察秋毫,絕對不會隨隨便便來判,而且不急躁,他希望能夠有可疑的案情,盡量還是多一點時間來調查,希望能夠找到最後的真相,去查出真凶,他也不急著去求刑,定罪。所以井在他曾經說過,如果我們急於要去審訊,因為你急躁,犯人也會害怕,所以很多的細節他就會開始去勾串,勾串證據,所以你就愈難查到,反而你時間慢慢拖,他會覺得說你這個判官好像對這個案情也不在意,所以他就沒那麼緊張,沒那麼緊張的情況,就經常會有一些疏漏,反而容易去找到空隙,去突破案情。所以井在也就因為這樣,所以在當時的司法領域算是很有知名度。井在很可惜,他因為後來在地方上面,他因為身為地方父母官,他發現有兩個人,李唐宗跟劉盡忠兩個人有謀逆的情勢,所以後來他就先觀察到他們謀叛的一種狀況,而且很快的就去平叛,所以最後鎮壓了兩個人之後,嶺南的一些地方都受到了震動,就知道說,這個官府對於情蒐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好,所以有蠢蠢欲動的人,也就因此不敢再有輕舉妄動的行為。後來井在遷任到山西去擔任知縣的時候,因為事情的一些關係被罷官,所以很可惜,沒有繼續在朝廷服務。所以他留下了一些事蹟,也留下很多讓人來懷念的,關於司法審訊方面的一些建樹。

  第二位是井玉樹。井玉樹就是在藝術上面也是很有成就,他算是一位書法還有繪畫上面的大師級人物,作品的產出也得到當時人的一種喜愛。井玉樹有一個跟別人不一樣的情況,就是很多人在寫書法,或繪畫的時候都要很專心,可是他跟人家不同,他如果喝了一點酒,喝到有一點點,我們閩南話叫做馬西馬西,有點微醺的時候,他寫書法、畫畫特別的彷彿如有神助,就會畫得很好。所以是跟李白一樣,李白斗酒詩百篇,所以透過一些酒精的刺激,可以放鬆他的神經,讓他的思路可以更開闊,讓他的筆觸可以更加的瀟灑,所以他的作品在酒酣耳熱之後更是傑出。

  我們看到第二百一十八個姓氏,段姓。段這個姓氏在台灣算是比較少見,可是在中國大陸也進入到百大。段這個姓氏有幾個源頭。第一個源頭是來自於春秋時代,先前我們跟大家介紹過,春秋的鄭國有一位鄭莊公,他有一個弟弟叫做共叔段。他的母親協助共叔段要來奪國君的位置,這個先前我們曾經有談到過。所以後來共叔段的子孫就以他的名字段為姓氏。所以共叔段也是段姓的源頭。因為共叔段是姬姓的人氏,所以段的姓氏這一支,就是從姬姓派生而來。再來另外一支是春秋末年的一位思想家老子,他有一個兒子名字叫做宗,曾經擔任過魏國的將領,在魏國擔任將領期間,因為有功勛,所以受朝廷封在段干這個地方,所以後來就以段干為姓氏。傳到了段干木的時候就進入到了秦國,到了秦國之後,段干木就把段干的干省去,而簡化為段姓。所以這一支是從李姓派生而來,因為是從老子李耳,老聃,從那邊派生而來的。還有是從少數民族改姓而來的,是鮮卑族的首領有一個段務目塵,還有另外一位叫做段匹磾,這兩位段姓的少數民族後來就歸順了朝廷,所以後來就少數民族的血緣,也進入到了中原,所以也有少數民族的血統。還有第四支是南方的少數民族。這一支在唐宋時期不是少數民族,在當地算是一個很大的族氏,就是白族。在唐宋,這一帶白族非常的興旺,在雲南大理這一帶還建立了一個王朝,叫做大理王朝,所以段姓擔任國君,在大理王朝長達有三百多年的時間,一直到元朝的時候成吉思汗攻滅,後來這個大理王朝才結束。

  談到這個大理王朝就會想到什麼?就是想到金庸小說裡面,也有以這個時間做為背景,就是我們看到二十三頁有一個段正淳。段正淳其實是真有這個人。在《天龍八部》裡面,段正淳其實是一個風流的國君,糾纏於幾位女性之間,在金庸的筆下,段正淳有個兒子叫做段譽。段譽也是有這個人,但是他的本名叫做段和譽。在段正淳這一段的倒數第四行段和譽,在金庸裡面就把他改名叫段譽,當然它有一些史實的背景,但是說段正淳風流成性,段譽還有絕學武功,還說他們大理段氏最厲害的一個招式,叫做一陽指,當然都是小說的杜撰。好,我們再回來。在這個段姓的遷徙分布,就請大家來參看。我們看到堂號。堂號有一個君軾堂。君軾堂是跟剛剛提到的段干木有關。段干木本來是不願意當官,後來魏文侯覺得他還是很能幹,於是想要親自拜訪,希望能夠邀請他出來當官。段干木每一次聽說魏文王要來了,就躲起來,就不跟他相見,所以魏文王就非常的惋惜,可惜了一個人才,沒有辦法邀請他來朝廷來擔任職官。但是為了表示對他的敬重,所以每一次魏文王魏文侯在經過他們家門口的時候,都要從馬車上面站起來,靠著那個軾,軾就是馬車上面的橫桿,靠著它然後看著段干木他家的方向,對他致上注目禮,對他致上最高的敬意。所以段干木的子孫後來就以這個為典故,叫做君軾堂。

  好,這個是堂號。我們看到歷史名人,有一位叫做段會宗,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段會宗是西漢的大臣,他也是長期涉及對外的一些事務,對外的事務就是對一些少數民族,鎮守邊關等等,所以他跟少數民族的互動就很頻繁。段會宗這個人其實很熱衷功名,其實他也希望能夠透過一些機會能夠立功。當時有一個少數民族叫做烏孫,烏孫。我們看到二十三頁的第二行,有一個詞彙我們把它稍微的了解一下,有一個小昆彌,有沒有看到?然後第四行,二十三頁,從上面算下來第四行,還有一個大昆彌,有沒有看到?有,昆彌就是烏孫的王,他們叫做昆彌,就像匈奴,我們把它的匈奴王稱為單于一樣,所以它有兩個王,有大昆彌跟小昆彌,當時他們就有分成兩部。當時烏孫有一個小昆彌,他的名字叫做安日,被殺,所以整個烏孫就大亂。段會宗就藉這個機會要去平定烏孫的內鬥。隔了一些年之後,這個小昆彌,因為安日被殺,所以由他的弟弟叫做末振將即位擔任小昆彌,後來又殺了大昆彌雌栗靡,所以後來雌栗靡,大昆彌被殺,就由雌栗靡的堂叔伊秩靡做為大昆彌,所以那一段時間就非常的混亂。所以後來段會宗藉這個機會,我去平定你烏孫的內部的混亂,我也藉著朝廷的力量,來擁護比較跟漢朝友好的皇親國戚,來擔任大小昆彌,所以也穩定了烏孫跟漢朝的關係。所以他也是在涉外的事務上面,有很好的貢獻。

  好,時間到了,我們就休息一下,等下再回來。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