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49集

  我們看講義。今天我們看到第二百零三個姓氏于姓。于這個姓氏,在《百家姓》裡,發這個音的就有好幾個ㄩˊ,像先前我們也介紹過這個余,余天的余,這個余。還有誰?俞,那個俞,對,還有另外一個余,那個余要怎麼講?余天,不是于美人的于,于美人是這個于,這個余,用寫的好了,一下子找不到適當的人,因為很多人大概都不認識我們台灣的余天,這位老牌的歌星,這個余。所以有好多個都是同樣一個發音。我們今天介紹的這個是我們一般都講二勾于,如果是拆字來理解,二勾于的于。

  我們看一下,它也是出自於姬姓,是周武王後代姬發的子孫,後來也是以國名為氏。怎麼說?周武王打敗商紂王之後大封諸侯,有一些是因為軍功的關係而受封的,譬如說像姜太公,有一些就是他們姬姓自己的子孫,像周武王的第二個兒子邘叔,他就被封在邘這個地方,所以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姓,有一部分就保留了這個邑字邊的邘,有一部分就把邑字邊給拿掉了,就剩下了這個姓氏的于,所以有這個源頭。又根據《路史》記載,東海有一位于公的裔孫,他本來是漢人,後來因為隨著拓跋珪遷徙到代北這一帶,就在代北這一帶繁衍生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孝文帝又遷都洛陽進行漢化改革,所以這位于公的後人也跟著北魏的孝文帝,又回到了中原地區,所以他又恢復了于姓,所以這一支也是從北方再遷徙回來,其實他原本就是于姓,因為改姓為這個少數民族的姓之後,又再遷回中原之後改姓回于。這是第二支。第三支是唐代淳于氏的後代,淳于氏為了要避諱,如何避諱?原來當時唐憲宗的名字叫李純,淳于氏的這個淳,跟李純的純本來是不同字,可是因為音一樣,所以為了要避諱,就把淳于的淳給拿掉了,剩下了于,這個也是後來于姓的源頭。宋代也有部分淳于氏,後來減省為于氏之後的子孫,又恢復了淳于氏,所以這個也是有中間一些變化的過程。

  第二個部分,遷徙分布,就請同學們參看一下,文字的部分我們就不細說。第三個部分堂號,我們來介紹一個于姓的堂號,叫做忠肅堂。忠肅堂的典故跟明朝的忠臣于謙有關,于謙當時身為朝廷兵部尚書,掌握了全國的軍事資源,軍事的調度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北方有一個少數民族叫做瓦剌,瓦剌進犯大同,這個大同就是後來山西的大同市,當時因為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就被瓦剌給俘虜了。瓦剌俘虜明英宗之後,當時國內震動,因為當時的國都北京距離山西其實是不遠的,所以就有朝臣認為應該要趕快遷都南方,避免被瓦剌攻陷首都。于謙身為兵部尚書,他堅決反對,因為如果這個時候遷都,會造成民心動盪,恐怕敵人還沒進犯,我們自己內部就已經分崩離析了,為了要穩定民心,而且不要讓明英宗被瓦剌給挾持而要挾明朝,他力挽狂瀾,而且主張一定要另外再立國君,所以後來于謙就擁立了明景帝即位。明景帝即位之後又委以于謙重任,由于謙去打敗瓦剌,結果打敗瓦剌之後,明英宗就回來了。明英宗回來之後,明景帝就必須要退位。退位之後,明英宗回朝之後,就針對這個事情又做了一番檢討,本來于謙是為國為民著想,他並沒有個人的私心,可是明英宗就誤聽了奸臣的讒言,認為說你看,于謙他就是不顧皇上你的死活,所以就棄車保帥,當您身陷敵人陣營的時候,他居然改立另外一位皇帝,就不打算要把您接回來,明英宗就這樣誤會了于謙的深明大義,後來就殺害了于謙。于謙是多年之後被平反,才由朝廷頒發謚號叫忠肅,所以子孫就以此為堂號。你看一代忠臣于謙,其實他完全沒有私心,也不是像奸臣想的那樣,可是皇帝就是耳根子軟,總是只想到自己,所以就因此誤殺了忠臣,傷了很多臣民的心。所以明代之所以覆滅,其實就是因為有太多這種紛擾,宦官之間,還有跟這些士大夫之間的權力糾葛,也都在宮廷上面搬演,所以明代的滅亡,其實很大的原因都是來自於內部的紛亂。

  我們看到第四個部分歷史名人,跟大家介紹一位于公。這位于公是西漢非常有名的一位算是判官,于公精通法律,治獄非常勤謹,而且擅於決獄而成名,所以不管事情大小,他都明察暗訪,他都仔細來推敲,認真來審理,就是不希望有冤獄產生。于公當時有判過一個案子,經手過一個案子,是在東海郡有一位很年輕的孝婦,這位年輕的媳婦就守寡,然後侍奉婆婆,自己本身沒有兒女。所以很多人都勸她,既然妳也沒有兒女,然後妳的丈夫也死了,妳又很年輕,所以妳是不是改嫁?其實她的婆婆也跟她說,沒關係,妳還年輕,妳就改嫁吧,我也不想要耽誤妳。沒想到這位寡婦非常孝順,不願意改嫁,而且還把婆婆當作自己親生的母親來侍奉,這個婆婆其實也非常欣慰,還好晚年喪子之痛,能夠有這個媳婦來悉心照料,也稍稍撫平她的痛苦,因為畢竟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是人生一大悲事。所以這個媳婦很用心照顧婆婆。婆婆也很體諒這個媳婦,而且這個婆婆也到處跟人說,說她也不希望這樣,她也勸過她的媳婦改嫁去,她也不希望耽誤她媳婦的青春,所以這個婆婆後來受媳婦照顧幾年之後,左思右想,覺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如果再苟活於世間,只是拖累媳婦而已,所以最後這個婆婆是上吊自殺。上吊自殺之後,這個媳婦當然也很傷心難過。後來是這個婆婆的女兒,也就是這個媳婦的小姑,就跑去告官,說她的媽媽是被這個媳婦給害死的。當然縣太爺後來就逮捕了這個媳婦,然後就嚴刑拷問。這位媳婦就堅持說沒有,她侍奉婆婆很用心,這個街坊鄰居都可以證實,是婆婆自己平常時候就有這種輕生的念頭,而且很多人都聽說過,結果沒想到她婆婆真的去上吊自殺了。她一番的辯白,不過縣太爺好像不相信,再加上這個女兒一直強烈的懷疑,這個媳婦是要謀財害命,所以最後就往上去送呈。結果到了郡的時候,郡太守就拍板定案,就說這個應該是害死了她的婆婆,所以最後還是以謀殺罪定案了,所以這位媳婦就被殺害了。于公在這個過程裡面一直幫這個媳婦說話,而且明察暗訪找到很多的人證物證,可是郡太守都不大信,都不相信。所以最後于公也很無奈,他也覺得自己有一點責任,沒有好好的為這個媳婦平冤昭雪。結果孝婦往生之後,那個郡三年大旱,完全沒有下雨,所以老百姓苦不堪言,然後民間就開始說,說郡太守誤判了一個孝媳,所以老天爺生氣了,才降下大旱三年,讓我們老百姓受苦日子。後來于公就跟新任的太守說,前面的太守可能有這樣的狀況,所以導致我們這個地方三年一滴雨都沒下,是不是你以太守的身分,到這個媳婦的墓前跟她懺悔,跟她道歉,看看這樣是不是能夠取得她的原諒。所以新任的太守也按照于公的做法去做了,果然祭奠完畢之後,然後還為她做了牌坊,表彰她的節義,所以馬上就下了傾盆大雨。所以老百姓真的相信,冥冥之中其實天理昭昭。這位媳婦其實她要的就是一句公道話,她要的就是能夠不要被世人所誤解。所以這也在民間流傳很廣,其實也提醒著什麼?提醒著我們這些司法從業人員,我們在審案,在判刑的時候,都要公正客觀,絕對不可以有私心,更不可以有誤判的情勢,否則帶來的不僅是陽間法律的咎責,更可能的是陰司的追討。這個在民間大家都非常流傳,也很相信。

  我們看到第二位于姓的歷史人物,于成龍。于成龍是清朝人,他原本是地方的縣令,而且在縣令的任上就非常盡忠職守,後來受到朝廷的提拔,就一路的平步青雲。在于成龍二十幾年的官場生涯裡,三次被朝廷標選為卓異,這個卓異就是很卓越,然後特異,是非常高的榮譽,一般的官吏能夠得到一次卓異,就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于成龍有三次得到卓異。所以他很恪盡職責,而且很廉潔,很刻苦去為老百姓服務,所以深受百姓的愛戴。康熙皇帝對他也非常的褒揚。所以在後來很多的小說,還有後來一些連續劇,如果有涉及到康熙皇帝這個朝代的情節的時候,于成龍往往都有一些角色,在劇情裡都會被提出來。後來康熙皇帝對于成龍也很信賴,因為他長期觀察于成龍這個人,是真的很竭盡所能的來操辦公務,所以對他相當的倚重,是于姓的歷史人物裡,非常正面的一位代表人物。

  第三位于右任。他的時代就更晚近了,他是陝西人,原本他的字叫做誘人。誘人以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會比較負面一點點,就是引誘別人,通常引誘別人,我們用誘這個字,在現在的語境的用法,通常都會有用一些詐騙,或者用一些利益,來促使別人做一些比較負面的事情,所以現在的語境是比較負面的。其實在民國初年的時候,這個誘人其實它不是這個意思,這個誘人是循循善誘,是講老師循循善誘,導引學生好好的勵志向學。所以一個詞彙,你看看才不過是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它的詞彙用法跟語境情境的改變,就有很大的落差。所以昨天我們有談到,文字語言其實是與時俱進的,是約定俗成的。所以誘人,它從原本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到現在我們講誘人的時候,往往都是比較偏向於負面的,這個落差就相當大。後來于右任這個字,他就把誘人,因為諧音,就把它讀成了右任,因為音很近,所以寫成了這個字,他的本名反而比較沒有被大家知道。因為後來于右任于先生他就以字代名,所以後來在很多的官方文件,在他自我介紹的時候,都自稱自己叫于右任,其實他的原名叫做伯循。是近現代非常知名的書法家。于先生的書法經過幾十年的淬鍊,其實他是反樸歸真。所以如果有機會大家去看到他的字帖,或者是在網路上看到他的書法的一些影片,大家會看到他那個字寫得很樸拙,就好像小朋友剛開始寫字一樣,就是很有童樸的趣味。我也曾經請教過以前我服務的學校的同仁,他也寫書法,我就請教他,我就說,于右任的字這樣看起來好像我也能寫。他就跟我說,黃老師你這樣講,你就自己試試看,他說他自己也臨摹于先生的書法,不要認為說好像他那個字很簡樸,很樸拙,可是那真的是幾十年功力的淬鍊,不是你拿筆隨便塗鴉寫出來的,那個完全是不一樣的。因為最主要是他的布局,他是經過一些巧思的,並不是隨便的揮筆而就,而且他這個比例的一個貫注,跟你真的信筆隨手這樣亂揮,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他是樸中帶巧。他跟我講這句話,我就慢慢的去觀察,真的,我自己以前也練過書法,經過我們這位老師跟我說之後,我還真的去臨摹他的字,于先生的字真的,我們自己按照他的字來作臨摹,其實寫出來的完全都沒有比例,所以他樸中帶巧,這個考評我就相信,真的是書法的成就,已經到了一個極致的時候,才能夠返樸歸真,不容易。

  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二百零四,惠。惠這個姓氏好少見,一般我們在名字裡面,經常看到女孩子的名字有惠,可是當作姓氏,在現在台灣真的不多。我們看到惠姓,它是出自於黃帝的後代顓頊。顓頊的孫子叫做吳回,吳回有一個兒子叫做陸終,陸終第二個兒子叫做惠連,所以惠連的後代子孫,就以惠做為姓氏流傳至今。這是第一個來源。第二個來源,就是惠姓也有從姬姓派生而來的,周天子有一位周惠王,這位周惠王的惠,他的謚號也被子孫來沿用做為姓氏。還有就是惠姓也有從媯姓派生而來,春秋時代的陳國有一位陳僖公,陳僖公的兒子有一位名字叫做公子惠,公子惠的子孫就以公子惠的惠,他的名做為姓氏。陳國先前我們也陸陸續續在別的姓氏跟大家介紹過,它是舜的後代所建立的諸侯國,所以它是媯姓的國家。惠姓的這一支就是從媯姓派生而來。主要是有這三個源頭。

  我們看到堂號的地方,有一個很特別的堂號叫做景言堂。景這個字其實在訓詁學裡,這個景就有大的意思,偉大的意思。這個典故是跟宋朝的一位縣官有關,這位縣官名字叫做惠疇。惠疇擔任地方父母官,不僅對於地方的治理非常用心,而且還鼓勵百姓勤勉於農事,對於當地學風的提倡也非常的注重,所以在地方上,大家對於這位惠縣長考評都很好。後來惠疇就攢了一些錢,然後在家裡面就蓋了一個閣樓,而且還上請丞相為他題字,為他這個閣樓命名。所以這位丞相,他也參考了他在地方上的治績,百姓對他的愛戴,所以就為惠疇的閣樓題名叫做景言,景言就是偉大的言論,做為對於惠疇在地方上表現的一個褒揚。所以惠疇的子孫就以這個閣樓的名字而立堂號,景言堂。

  剛剛我們也提到,其實很多歷朝歷代的這些官吏,他們都很廉潔,很廉潔的情況之下,他不貪污,他也不收賄,所以一般生活都很清苦,可是為什麼惠疇在宋代,他也不貪污,也不收賄,可是他為什麼會有餘錢來蓋閣樓?我要跟各位報告一下,在中國二、三千年的封建王朝裡,各位猜猜看,哪個朝代對官員的待遇是最好的,就是宋朝,宋朝對官員的待遇是最好的,即便是那種不太重要的閒散職官,其實那個俸祿不僅可以維持一家老小的生活,還能夠攢一點錢,更何況是縣長,縣長也算是地方的父母官,所以平均來講,因為宋代的物質文明相當高,雖然說它在武功上,不是像漢唐一樣這麼的雄圖霸業,可是它在內部這種經濟的提升,文化的提升,都是首屈一指,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裡面,所以它對於官員的這種照顧,也算是很優厚。所以惠疇才有這樣的餘裕來蓋這個閣樓。

  我們看到歷史名人,談到惠姓就一定要談到這位惠施,惠施我們先前也跟大家介紹過,他跟誰是好朋友?跟莊子,所以我們曾經講過,他跟莊子有一次在橋上有一番對話,還記得吧?有吧?我們講過,有吧?有,那一段對話也是蠻經典的,也變成後來大家在論辯的時候的一個技巧上,把它做為一個經典。惠施在文獻上所留下來的資料,其實還有一個蠻值得大家來思考的,我們看到惠施這一段介紹的倒數第五行,有一個歷物十事,這個歷物十事就是目前我們僅存,算是最完整的關於惠施的思想的一個記載。他有十道命題,這個所謂的命題就是十句話,然後這十句話裡面,能夠提供給我們來做思考,總共有十件事。時間的關係,我們也沒有辦法一一講,我們舉一二個來當作一個例子。他講了一個命題,他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白話文的翻譯就是說,有個東西它非常非常的大,大到沒有外緣,就是沒有邊界,這個稱之為大一;至小無內,有個東西很小很小,小到沒有核心,這個叫做小一。現在我們能不能夠理解所謂的至大,所謂的至小?以往在古代他們都認為說,哪有什麼東西是大到沒有邊際的?哪有什麼東西是小到沒有核心的?有人就說有,有個東西沒有邊際,你看天,天是沒有邊際的,地也是沒有邊際的,你說你用天地來說至大無外。那什麼東西是小到沒有核心的?很多人就語塞了,就舉不出例子來,可是以我們現在的角度,我們的科學昌明,我們都曉得,至大無外最好的一個典範就是什麼?就是宇宙,宇宙目前為止,根據科學家的觀察還有研究,他們認為宇宙到現在還在擴張之中,它還不斷的在擴張,所以它就是一直在運動之中,一直在行進之中,所以它沒有止境,所以當然是至大無外。有沒有什麼東西是至小無內?以前我們都說細菌,細菌很小,可是細菌裡面,還有沒有再分析的可能?有,透過了很多顯微放大鏡,不斷的去分析分析,裡面還有更小的,還有更小的。到目前為止找到一個最小的,他們叫做上帝粒子,就是已經目前發現是最小的一個,我不會講,那個術語我不會講,是非常小的一個結構,就非常非常的小。同學,夸克,我不曉得,不曉得,反正就是他們已經突破以前的侷限,已經是非常非常細小了。說不定未來還可以有更好的技術,還可以再找到更小的。所以這個在古人的認知裡面,他們都認為說,你這個似是而非,你這是一個詭辯,所以他們都不太了解惠施到底要傳達的是什麼。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他說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的意思是說,太陽從東方升起,然後升到了天中央,這個叫方中,可是當它升到了天中央的時候,也正是它要西墜的時候,然後物方生方死也是一樣,一個東西它剛開始被生成,被生成之後其實就是步向毀滅的開始。後面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就比方我們人,我們人出生,我們人是不是小baby剛出生,可是剛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其實他就怎麼樣?他就已經邁向死亡了。方中方睨也是一樣,太陽升起之後它一定會西墜,所以生跟死其實是同步在進行的,惠施他要傳達的是生死其實沒有一刀切,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所以他要傳達的理念。在當時很多人都不太能理解,現在因為我們有比較好的知識文明,所以我們比較能夠理解說,其實他講的這個道理,跟後來的很多理則學、邏輯學,都有很密切的關聯,只是在先秦時代,他們沒有把它變成一套學說,只是提出了這樣的命題讓大家來思考。

  惠施後來因為他這個歷物十事,所以很多人都認為說,他應該跟公孫龍,都應該是合流歸於一個派別,這個九流十家,公孫龍的派別我們都知道,他是屬於哪一家?名家,姓名的名。名家以我們後來講就是理則學,講一些邏輯的,講一些思辨的。所以惠施也被歸類為名家。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惠施還是屬於道家之流,所以對於這個學派的歸屬還是有一些些討論。也藉這個機會跟大家報告一下,在先秦諸子百家,他們其實並沒有自己說我是哪一家,我是哪一家。除了儒家有比較明顯的學說的繼承,有一個怎麼講?有一個師承關係,它比較明確之外。你說像其他的老子、莊子,甚至於法家的幾個人物,他們都沒有說我是屬於法家,我是跟誰誰誰同一派的,沒有。那是後來從西漢開始,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開始有所謂的《論六家要旨》,他們把先秦的學者開始來做一些歸類,所以司馬談先談到有所謂的六家,他大致上做了一個分類,逐步的後來才開始有這個觀念說,誰歸屬於哪一家,誰歸屬哪一家。就像惠施,他到底歸屬於哪一家其實也是有討論的空間,包括管子也是一樣,《管子》這本書到底是屬於法家,還是屬於雜家?一樣也是有人在做一些討論。所以我們對於這個學派的分派,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就是那是後人的判斷,並不是他當時就自己說我是哪一家。尤其到了戰國比較後期的時候,先前也跟大家報告過,我們看到出土竹簡很多的內容,就發現道家跟儒家,其實在文獻裡,我們很難去分清楚它到底是屬於儒,還是屬於道,因為變成說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所以儒道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逐漸有合流的現象,合在一起了,很難一刀切。所以這也造成我們在整理這些出土文獻的時候,做歸屬上有一些困難,所以這種現象也請大家有一個先備的了解。

  我們看到第二個惠姓的人物惠士奇。惠士奇是清朝很有名的經學家,他們家族祖孫三代對經學都非常有研究。惠士奇的父親,倒數第三行,叫惠周惕,惠周惕在《易說》、《禮說》、《春秋》方面,其實都有建樹。所以惠士奇就是繼承他父親惠周惕的學術,家學淵源,所以在這三方面也有很高的評價,世人對他們的成就有很高的評價。除此之外,惠士奇的兒子惠棟也是很著名的經學家。祖孫三代人在當時可以有這麼好的研究成果,是當時大家都非常讚賞的一個家族。這個也值得我們來學習。就像現在,我們雖然未必大家以後會結婚生子,可是我想以後大家也可以成為一方導師,所以大家如果有機會成為一方的老師,能夠成為很多學生向您學習的一個對象的時候,其實我們在師承上,也是可以變成是一個很優秀的,很好的傳統。中國古代對於老師是非常崇敬的,所以把老師擺在跟天地,跟國君,跟父母擺在一起的地位,所以天地君親師被立為五尊,所以中國古代對於老師的一個崇敬。到了近現代的時候,慢慢的好像就有一點點,對老師有一點點低落了,對老師的尊重就沒有像以前那麼好了。我們是希望透過一些場合,來重新宣揚對於老師的一個敬重,也希望能夠尊師,尊師的目的並不是尊老師這個人,事實上是尊老師背後的那個道,所以我們講尊師重道、尊師重道,他只是一個載具而已,所以我們對於傳統文化,透過老師的傳遞,一代接一代,所以那也是我們值得來效法的。像惠氏祖孫三人,其實他們也是師承三代,只不過是說他們學習的對象,既是他的尊親長,又是他的老師,所以其實也是老師傳承的一個典範。

  好,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二百零五。是,是,對,哦,惠疇堂,不好意思,是景言堂,對對對對,我剛剛沒有看到,不好意思,那個是景言堂,打字的時候就打到暈頭轉向了,請大家幫我改一下,是景言堂。二百零五,甄姓。甄這個姓氏,在台灣在中國大陸都沒有列入到百大。相傳古代甄具有陶製炊具的意思,怎麼說?因為相傳舜帝,他是第一位教導大家製陶的始祖,他是一個部落的領袖,氏族的領袖,帶領他的族人在一方土地生養,不過當時大家要烹煮食物的時候,就只能採用大自然的一些材料,譬如說椰子殼,或者是其他的東西,或者是石板,或者是木頭,把它鑿空之後做成木的烹具,當然就沒有那麼方便,因為以木頭、以椰子殼來烹煮食物,當然它也會受到一些磨損,甚至於會被燒掉,所以就沒有辦法一直可以重複使用。後來舜就發現,他在水邊觀察到有一些黏土,這個土具有黏性,而且他就嘗試的把具有黏性的陶土,把它來做成了烹煮食物的用具,在曬乾之後,然後再加以把它烤乾,結果經過實證之後發現很好用,不僅導熱效果很好,而且可以重複使用,所以他就發現了這樣的一個材料,就教導大家來製陶。所以後來他在甄這個地方,部落在這邊繁衍生息,因為他自己又製陶的關係,所以有一部分子孫就在這個地方繼續發展,所以就以這個地名甄做為姓氏,所以舜的一部分子孫就變成了甄姓的源頭。還有另外一個來源是來源於夏朝,有一位貴族名字叫做仲甄,仲甄的子孫就以名為姓,這也是另外一個源頭。

  甄姓的堂號有一個很特別的,叫做還金堂,還金堂典故是跟梁朝的甄彬有關。甄彬事實上是一個普通人家,而且家裡很窮困,有一天真的是山窮水盡,把家裡唯一還稍稍有價值的苧麻,就拿去典當了。苧麻是什麼?苧麻是一種植物,因為它有非常好的纖維,所以一般在古代,我們把它採摘下來之後,稍微的把它曝曬,然後可以抽取它的纖維來編繩子。編繩子之外,如果編得比較細緻一點,也可以把它當作是布匹的材料。所以他家裡山窮水盡,連苧麻都拿來典當,當然也當不了多少錢,但是至少還可以換得一些錢,來接濟家中所需。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生活比較有餘裕了,所以就把這個苧麻給贖回來。贖回來的時候就發現,哎呀,這個苧麻裡面居然夾帶了一個五兩重的黃金。我讀到這邊的時候就有點好奇,苧麻各位可以想像一下,它其實質量不重,很輕,那他拿了一大把,即使是合抱的這麼多的苧麻好了,他去把它抱回來的時候,裡面夾了一個五兩重的黃金,他會沒有感覺那個重量不太一樣嗎?我是覺得有點好奇。後來他抱回這個苧麻之後,稍稍整理的時候才發現,哎呦,這裡面居然有黃金,而且還蠻大的數量,五兩,是很大的數量,所以他馬上就把這個黃金送回到當鋪去了,當鋪老闆當然很感謝他。後來這個事情在地方上就傳開來了,後來就傳到了朝廷,朝廷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就覺得說,哎喲,甄彬這個人了不起,這麼窮困的人,能夠拾金不昧,而且還能夠馬上就送回到當鋪去,覺得應該他是一個好人,所以就提拔甄彬擔任職官。所以後來甄彬的子孫也以此為榮,立一個堂號還金堂,來表彰他的先祖拾金不昧的氣節。

  所以我們經常都說,我們選拔人才,事實上品德還是最重要的,至於說他的什麼能力,他是可以後天來做一些訓練的,所以人才的品行操守是最重要的。可是困難的在什麼地方?困難的我們沒有辦法客觀的去檢視這個人的品行跟操守。大家都知道要選他的德,可是沒有辦法去評估,所以只能用最簡單的方式,我們就考試,看看你書背得多不多,文章寫得好不好,可是你書讀得多,文章寫得好,不代表你品德操守好,這是兩難。所以在古代,我們先前也講到,隋唐之後開始科舉考試,可是在隋唐以前都是用推薦的方式,舉孝廉,舉一些地方上的優秀人士,讓地方父母官層層往上推薦。地方父母官來推薦,當然最主要還是去選擇說,哪個地方大家對他的考評很好,是個孝子,是一個賢能的人,是一個拾金不昧的人,所以地方父母官可以透過這一些考評,來向朝廷舉薦。可是有沒有從中去沽名釣譽的?也有,所以這種辦法當然有它的優點,可是也有它的弊病。考試也是如此,選拔一個很會讀書,很會寫文章的,可是他的品行操守未必是很優秀的。所以每一套制度都有它的優點,可是也都有它的弊病,怎麼樣來調和這兩個方式,我想是我們未來可以思考的一個方向。

  所以我也曾經在網路上面有看到有一些這樣的做法,有一些公司老闆要面試員工,當然我們投履歷,投履歷,投自傳那算是第一個階段,老闆當然如果應徵的人多,他不可能把每一個人都請來面試,所以他就先透過履歷自傳來做篩選,篩選到能力不錯的,看起來也有工作經驗的,就邀請來面試。面試的時候很多老闆很用心,他用一些方法來觀察,這些面試者是不是適合在他的工廠或公司裡面工作。能力的部分,我可以用很客觀的方式來檢驗,譬如說你考到了一些什麼證照,或者是你曾經擔任過什麼樣的職務,那個容易,可是品德操守很難,那怎麼樣來檢視?原來他用一些方法,我看到的網路上的方法是什麼?就是面試者集中在一個會議室,今天可能請了五位,五位當然就排次序,一位一位進去跟面試官跟老闆來面試,其他的人就在會議室裡等待。老闆就刻意在地上放了一張很明顯的紙屑,就擺在那個地方,然後他就要觀察,看看這五位面試者,有沒有人會主動的去把那個紙屑撿起來,然後放到垃圾桶裡面。前面幾位可能大家心情很緊張,然後看到紙屑就是跨過去,就視而不見,然後到了最後那一位,最後那一位因為等待的時間很長,所以在裡面等待的時候就發現,怎麼前面的人好像都沒有把那個紙屑撿起來丟掉,他當然也很緊張,他也在準備,等一下要面試,老闆,面試官可能會問什麼,所以他也在準備資料,一直等到他被請進去要去面試的時候,他就順便走過去要出大門的時候,就把那個紙屑撿起來,就扔到了垃圾桶,然後就出去了。然後老闆,面試官,其實他有那個監視的錄影器,在他主試的場合裡面,他們就一直在看那個電腦螢幕,看看是哪一位會去把那個垃圾撿起來。前面四位他們都覺得好可惜,前面的四位條件都很好,可是這個小動作他們都沒有去注意到,一直等到第五位的時候,才發現這第五位,這一位面試者很用心,雖然說他的條件沒有前面四位好,所以把他排到第五位,可是他覺得說,這位員工他真的把公司當作是他自己的家一樣,當作他自己的地方一樣,他會用心來維護,也就是這個小小的動作,然後讓他最後雀屏中選。所以我也經常跟學生講,尤其到了面試的場合,到了這種地方去,一言一行都要小心,因為很多老闆會用心觀察,所以如果你發現地上有果皮紙屑,請趕快第一個率先把它撿起來,如果桌面上有什麼茶垢,有什麼水漬,請第一個去拿衛生紙把它擦乾淨。當然這個是有一點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過這些小動作其實也可以為你加分,所以在細節處我們多付出,於公於私絕對是好事一樁。自己的家裡當然不用講,公共的區域我們更應該大家一起來維護。

  所以我也曾經請教過我們師姐,我們寺裡有這一棟樓之外,後面還有兩棟樓,這麼大的一個環境怎麼樣來維護?這個師姐就跟我說,其實是有很多師兄師姐,大家無私的奉獻,輪流來打掃環境,光廁所,男廁女廁這麼大,然後每一層樓都有,這個一定需要很多人來維護,所以大家也都是把寺裡的整潔,還有環境,當作是自己家一樣,這是一個很棒的氛圍,也就是在這麼好的環境裡,大家才能夠用心學習,才能夠用心來研習佛法。所以公共的環境,我們應該要把它當作自己家一樣來維護。

  好,來,我們看到歷史名人,有一位甄妃,這一位是女性。這位女性甄妃,她原本是三國時代北方一位割據勢力的太太,叫做袁熙,在第二行,袁熙的太太。可是後來曹操攻陷了袁紹的勢力之後,後來袁熙的太太,這位甄妃也就被抓住,被抓起來之後,曹操看她非常漂亮,而且很年輕,曹操想說,自己的兒子曹丕也還沒有正妻,所以就把這一位甄妃嫁給曹丕,做為他的正室,做為他的正妻。曹丕就對她非常的也算是體恤,不過曹丕心中一直有個芥蒂,就是她曾經是別人的太太,然後現在變成自己的太太,他本來是有點抗拒,不過是因為父親曹操來做主,所以後來就把她納為正妻。納為正妻之後,後來曹丕有很多的選擇,有一些選擇是自己所喜歡的,所以即便她是父親所做主的正妻,可是對她也都有點冷落了,尤其到了後來,他篡漢之後,成為皇帝了,當然他的後宮佳麗也很多,所以對甄妃就愈來愈疏遠。後來郭皇后也從中去離間兩個人的關係,所以曹丕對甄妃就愈來愈不諒解,在很多的事情上就被挑撥了。曹丕最後是賜死甄妃,所以甄妃最後是自殺結束這一生。這當然是一個人倫的悲劇,因為夫妻兩個人感情不睦,所以走向最後這一條途徑。很有趣的是曹丕有個弟弟叫曹植,曹植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做《洛神賦》,洛神那個洛就是洛陽的洛,神明的神,《洛神賦》,《洛神賦》裡講的是一個洛神,就是洛水的女神,講她的一個故事,說她長得很美,如何如何。很多人都說,這個《洛神賦》裡那位洛水女神,其實就是甄妃的形象,而且在當時,《洛神賦》開始被傳揚出來之後,很多人都認為曹植在愛慕他的兄嫂,愛慕甄妃。當然民間有很多比較流傳的說法是說,他們可能有私通,當然正史上沒有記錄,大家就參考一下。所以這種人倫的糾葛,的確是蠻值得大家玩味,也值得我們來做借鏡。其實人倫這種感情,常常就是因為朝夕相處,所以會有一些情愫的發生。為什麼傳統的儒家對於男女之別非常的嚴謹,就是怕大家如果有接觸,有交流,久而久之就會有一些微妙的感情變化。如果沒有在事先做一個預防,等到後來當這個情感慢慢的醞釀,而且愈發濃郁的時候,要來做處置就會真的傷感情了。所以男女之別,在儒家,在傳統來講是很重視,它也是防患於未然。

  好,再來第二位,叫做甄立言。甄立言是古代的醫家,他的兄長甄權,他們兄弟兩人都是非常嫻熟於醫術。甄立言最擅長寄生蟲病,寄生蟲病在古代是一個非常大的困擾,因為寄生蟲在古人的觀念裡,牠會引發一些大規模的瘟疫。其實這個瘟疫,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傳染病,譬如說什麼口蹄疫,動物的禽流感,它也會傳到人的身上,可是它的帶源都是透過一些寄生蟲。尤其在古代,衛生條件沒那麼好,蚊子,蒼蠅,老鼠,蟑螂,那個病媒的媒介很多,所以在古代因為這種寄生蟲傳染,所引發大規模的傳染病。這個很嚴重,一旦疫情沒有控制,大爆發的時候,就是整個村莊,甚至於整個縣,都會陷入到很恐怖的情境,死傷的人數非常多。甄立言在這個方面是特別的用心,因為當時真的有這樣的需求,所以他專注於這方面的研究,也在當代起了很重要的效果,他大規模的去投藥,不僅僅在病發的時候去做治療,更重要的是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他就趕快去做一些預防的動作,所以才能夠控制疫情,有效的減少人還有畜的損害。他除了這個寄生蟲病的專科之外,在他的書裡面也提到了消渴症,這是最早談到消渴症的記錄。什麼叫做消渴?其實消渴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糖尿病。糖尿病顧名思義就是小解的時候會有一些甜味。我們台灣糖尿病的人口其實也不少,像我的岳母她也有糖尿病,那就可能是早期的時候工作太操勞,身體沒有好好的照料,還有糖分的攝取,鹽分的攝取其實都過高,因此就累積在身上,最後就形成了這種疾病。這種疾病是一個慢性病,它不會馬上有立即的危險,不過會帶來生活上很大的不便,像糖分的攝取就要很注意,還有水分的攝取也要很注意。在當時唐代的時候就,對不起,唐代的時候沒有錯,唐代的時候,甄立言就已經開始有關注到這方面的一些記載。當然現在我們檢測糖尿病有很多方式,還有檢測我們的血糖,我經常會看到有人就會帶一個隨身的,像是筆,他就稍微這樣扎一下,然後就用儀器來檢測,那個好像也愈來愈小,可以隨身攜帶,隨時檢查自己身體的狀況,如果真的有比較高的時候,就可能要立即吃一點藥來緩解,這也算是一種文明病。人口愈來愈多,我講的是糖尿病的人口愈來愈多。尤其現在很多年輕人普遍都不喝白開水,都喝什麼?都喝飲料。當然我想在座的各位比較不會去接觸到外面的那些飲料,即便是那種標榜是用茶所泡的那些手搖飲料茶飲,其實很多都不是茶葉泡的,有一種叫做茶精,他們俗稱叫茶精,其實也是化學的一種產物去沖調的,你喝起來是很有茶的味道,事實上那都是化學去調出來的,所以那個東西還是盡量不要去飲用。當然在便利商店裡,我們看到那種罐裝的飲料,瓶裝的飲料也是一樣,裡面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防腐的成分,所以吃在肚子裡之後,如果大家平常又沒有運動,沒有流汗,沒有大量的去循環,很多東西都是留在身體裡,那個久而久之都會造成身體的負擔。

  好,來,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二百零六,麴姓。麴這個姓氏很特別,這個麴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字,大部分都是用在什麼?用在一些發酵的菌種,什麼紅麴,做麵包,做饅頭,經常都會用到這種麴。其實它也是一種姓氏,這個姓氏的人口很少,所以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麴姓最早其實不是寫成這樣,最早它是寫成鞠躬的鞠,鞠躬的鞠又是從姬姓派生而來的。怎麼說?相傳姬姓的祖先后稷有一位孫子,他出生的時候,他的掌紋很像古文的鞠,昨天我們也介紹到那個掌紋命名。所以這個鞠,當然現在的筆畫是很複雜,鞠這個字,它的古文其實最早的時候是沒有革字邊,是沒有革字邊,只有右邊那個偏旁,右邊那個偏旁,我們看到中間很像米的那個筆畫,其實就跟掌紋很像,掌紋我們經常都是,除了三條比較深的掌紋之外,還有一些比較細的掌紋,所以如果把它仔細來看,其實有一些人的掌紋,真的就會組成好像米的構型,因此就把這個小孩的名字,命名為鞠躬的鞠,後來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名字做為姓氏,所以就世代相傳,後來有一部分鞠躬的鞠的姓氏子孫,就改為了這個麴,就變成現在麴的源頭。麴姓的起源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是,周朝的職官裡有一個官名叫做麴人,麴人的業務範圍就跟釀酒有關,所以我們剛剛講到跟發酵有關的,像做饅頭,做麵包,還有包括做酒,做醬油,它也都是跟發酵有關,所以那個麴就是一種發酵的算是菌母,所以這個麴人就是掌管釀酒。所以後來的麴人,他們的子孫就以麴做為姓氏。當然在古代,酒是一個還蠻重要的生活的算是物資,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生活七大事,其實酒也是在其中。

  當然酒還可以用在祭祀,尤其在古代,他們對祭祀是很看重的,所以酒的需求量就很高。所以麴人這種職官,在朝廷在民間其實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好,再來我們看到後面堂號的部分,有一個堂號叫做惠政堂。惠政堂的典故是跟唐朝望江縣令麴信陵有關。麴信陵身為地方父母官,非常關心百姓的福利。大旱的時候沒有下雨,麴信陵就會率領百姓去向天祝禱。往往麴信陵只要去祝禱,馬上就會有反應,很快就會下雨了。地方上的百姓很感念他照顧百姓,所以在麴信陵還活著的時候,就幫他建了生祠。這所謂的生祠其實就是人還在世,就已經為他立牌位,塑神像,把他當作神明來供奉。所有在古代,很多百姓為了要表現他們對長官的愛戴,都會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包括唐朝時候大文豪韓愈,韓愈當年在潮州,雖然說在潮州時間不到一年,可是他離開潮州之後,潮州人都為他建生祠來紀念韓愈的功績。在唐朝好像蠻流行為官員立生祠。所以後代子孫就以他照顧地方百姓的政績做為典故,立堂號惠政堂。

  歷史人物我們看一下,除了剛剛講到的麴信陵之外,還有兩位我們也跟大家介紹一下,第一位叫做麴義。麴義的時代是在東漢末年,就是跨越到三國的時代。麴義本來是韓馥的部下,後來又轉投到袁紹,去當袁紹的將軍,後來在界橋之戰,麴義就以八百弓箭手大破公孫瓚的五萬大軍,這個是以寡擊眾非常重要的一個戰役,也就是因為在界橋之戰,袁紹因為麴義大破公孫瓚,讓公孫瓚的勢力沒有辦法從東北往南延伸,所以保住了袁紹的地盤。麴義不僅能夠以寡擊眾,而且還能夠解救包圍的袁紹,讓他能夠突破重圍。所以袁紹對麴義就非常信賴,而且委以重任。當時因為袁紹的勢力在北方,所以就跟更北部的少數民族匈奴,就有一些接壤,所以就有一些跟少數民族的爭鬥,麴義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可是麴義因為屢立奇功,袁紹也對他非常信賴,常常委以重任,慢慢的他就恃寵而驕,恃寵而驕之後,當然有一些事情就比較沒有節制,所以就衝犯了袁紹的禁忌,袁紹當然很感謝他當年能夠解圍,讓他保住性命。可是身為長官,身為領導,身為一國之君,其實最不能夠容忍的就是,這些臣下們,臣屬們,對他在言語、在動作上面有一些冒犯,所以袁紹最後權衡之後,還是把麴義給殺了。所以麴義的這個事件也讓我們有所警醒,即便我們有一點點小小的功績了,有一點點小小的成就了,還是要常保謙虛,免得在身旁很多人,其實會對我們有一些微詞的人,或者是覬覦我們,或者是羨慕我們成就的人,不要讓他們有可乘之機,不要讓他們有機會去破壞我們,所以還是要小心謹慎。

  當然麴義的這個事蹟,在《三國演義》裡的記錄,跟《三國志》裡正史的記錄,就有點不太一樣。《三國演義》羅貫中說,麴義在界橋之戰就被趙雲所殺。其實不然,其實在後來,麴義跟少數民族還有一些爭鬥,所以並不如小說的記載如此。所以正史跟小說還是有一些情節的雷同,所以也提醒我們,我們在讀小說,當然可讀性高,劇情更高潮迭起,可是不要忘記了,如果想要去考證信史的話,還是要回歸到《三國志》等等正史的材料,才不會誤會了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蹟跟行誼。

  第二位,麴允。他是西晉末年的大臣,他的事蹟主要還是在跟晉湣帝有關,晉湣帝是後來被擁立的一位晉朝國君,因為當時晉國內部,西晉的內部有一些動盪,有一些反叛的勢力開始起伏,所以晉朝朝廷對於平定各地方諸侯的叛亂,也是焦頭爛額,所以幾方的攻略也導致朝廷的動盪,晉湣帝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位的。晉湣帝即位之後,對於麴允當然也很信賴,可是後來晉湣帝還是被迫投降了反叛的勢力漢趙,在第九頁的最上面,被迫投降之後,晉湣帝在離開國都之前,就很感慨,很嘆息,誤我事者麴索二公,這個麴,不好意思,那個字打錯了,事實上左邊那個麥應該要用正體字的這個麥,這個麴索二公的麴就是麴允。後來晉湣帝投降了漢趙,把他幽禁在牢獄之中。所以漢趙的皇帝劉聰對晉湣帝就不是非常的厚待。後來麴允也輾轉聽到了晉湣帝對他的抱怨,認為說晉湣帝最後被打入大牢,投降敵人,是他所牽連的。所以麴允聽說之後就伏地號哭,不能起身,認為自己對不起國家,對不起晉湣帝。後來劉聰也聽到了這個事情,就非常的生氣,所以也把麴允給關起來,最後麴允受不了內心的譴責,所以最後是在獄中自殺。劉聰後來見到麴允因為自咎內責而自殺,對他後來以死來殉國,以死來謝罪,以死來報答晉湣帝的知遇之恩,對他也算還有一點點認同,所以就追贈他為車騎將軍,謚號叫做節湣侯。所以身為國家的重臣,一言一行,一個念頭,一個舉動,其實都關係著國家的走向。所以如果我們今天有機會,能夠在一個決策的位置的時候,其實都要很小心,很周嚴的來思考,徵詢各方的意見,才能夠做最後的決定。尤其如果我們的長官對我們很信任,長官都說沒關係,這個事情你全權負責,當長官給你這樣的權責,讓你全權來負責這個事情的成敗的時候,我們更應該要戒慎恐懼,雖然說長官說讓你全權負責,可是不要忘記了,我們還是要時時的跟長官回報,我們承辦這個業務的進度、結果、困難之處如何,評估未來我們可能有什麼樣的做法,還是要時時的跟長官報告、請示,長官才會知道說不錯,你,雖然說我交辦給你,讓你全權負責,可是你還是會尊重我,讓我知道這個事情的發展,長官對我們也會更加的信賴。所以有機會做決定,還是要小心,多了解,多觀察,多聽大家的意見,再來做綜合的決定。所以這個麴允給我們的啟發,我們也可以謹記在心,免得一失足就成千古恨。

  好,時間的關係,這位麴智湛我們就不細講了,就請同學們自己參看。

  好,我們就翻到後面,我們看到第二百零七個姓氏,家。家這個字居然也是個姓氏,我們很難聯想到原來家也是個姓氏。家姓是在台灣、在中國大陸都是很少見的姓氏,所以都沒有進入到百大之列。家姓最早是從姬姓派生而來。我們看到說明,周幽王時候有一位大夫叫做家父,是周孝王的兒子。家父他看到周幽王貪戀酒色,不理朝政,就很不滿,所以家父就寫了一首詩,叫做《節南山》。《節南山》這首詩,也有收錄在現在的《詩經》裡。家父寫這首詩就是要諷刺周幽王,當然周幽王一定輾轉也聽到這首詩,不過他有沒有虛心接受?沒有,所以周幽王最後就導致西周的覆滅。所以一旦我們誤入歧途之後,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行為、舉止、觀念偏差之後,其實很難要把它調整回來,除非你自己下很大的決定,否則很難去把他拉回來。所以你看周幽王資源更多,身分這麼崇高,誰勸得了他?誰能夠阻止他?所以後來因此西周就覆滅了。家父的子孫就以家做為姓氏,也算是紀念一代祖先的豐功偉業,也希望家父的忠心耿耿能夠為後世所知道。

  還有另外一個來源,是春秋時代晉國的大夫家僕徒,家僕徒後來就以家僕為姓氏,後來又把它簡化為家氏。這是第二個來源。第三個來源,是春秋時代魯國有一位大夫叫做家駒,是魯莊公的孫子,後來也以家為姓氏。這是第三個來源。

  好,我們時間也到了,我們先稍稍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