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48集

  好,我們看到剛剛的一百九十八個姓氏陸,在二十五頁。陸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排名七十,在台灣的人口相對的就少了一些些,排到第九十四位。它的源頭是來自於顓頊的後代。顓頊有位曾孫名字叫做終,受封在陸鄉,我們在文獻上面就稱他為陸終。所以陸終的子孫就以地名陸做為姓氏,傳延於後代。此外它的源頭還有另外一支,是古代的允姓之戎。這個戎先前也跟大家報告過,其實戎狄、蠻夷都是在中國古代,以中原為核心的漢人,對於四周圍少數民族的一種比較輕蔑的稱呼。所以原則上來講,廣義來說它是可以通用的,並沒有方位的分界。但是如果比較精準的來做區分,也有另外一個說法,就是戎蠻、夷狄它也是有不同的方位。先前也跟大家報告過,這個允姓之戎,最早是盤踞在現在陝西的終南山這一帶,後來在秦國跟晉國的逼迫之下,就離開了原居地,遷到了現在河南盧縣的東北,在春秋時代稱之為陰。因為他遷徙到了陰這個地方,所以在《左傳》裡又稱它為陰戎。後來又再遷到了河南嵩縣的東北,那個地方在春秋時代稱之為陸渾,所以後來它又被稱之為陸渾之戎,陸渾之戎後代也有以陸為姓的。再來還有另外一支是從陳姓或田姓派生而來,先前也跟大家報告過,陳姓跟田姓其實最早它是同一個來源,只是後來寫在文獻上面的文字是不同的,《左傳》寫作陳,《史記》寫作田,所以後來就派生成了兩個姓氏。所以我這邊把它做一個括號來做處理。公子完原本是陳國的公子,因為陳國當時內亂,所以後來就出奔到了齊國,到齊國之後就安家落戶了,後來陳氏在齊國幾代都是很著名的大夫。後來齊宣王就把陳氏的一位兒子叫做公子通,封在平原縣的陸鄉,所以後來他的子孫也以陸為姓氏,這是第三支。還有一些是少數民族在改漢姓的時候轉化為陸姓的,這些就請大家來參看。遷徙部分因為文字的記錄比較龐雜,所以遷徙部分就請大家來閱讀就可以。

  我們看到下面第三個,堂號。堂號有兩個比較特別的堂號,請大家來參考一下。第一個是忠烈堂。忠烈堂的典故來自於南宋的左丞相陸秀夫,陸秀夫當時已經帶著宋朝的皇帝,到處去躲避元朝的追擊,所以後來在山區這一帶不斷的輾轉,不斷的遷徙,後來這個益王最後是陸秀夫扶持的,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在福州即位,不過元朝的蒙古鐵騎還是不肯罷休。所以陸秀夫最後是帶著益王投河自盡而死,因為他寧死不屈,一家老小因為不願意被元朝人給俘虜,所以最後一家人都投河自盡,包括他的妻子、兒子也都自盡而亡。所以後來其他的子孫就以陸秀夫的這個典故做為堂號,忠烈堂。所以陸秀夫也成為後來我們在表彰氣節,很知名的一位代表人物。

  第二個堂號黜霸堂。黜霸堂的典故是西漢的陸賈。陸賈當年隨著劉邦的部隊四處征戰,靠著他的口才很敏捷,在當時楚漢相爭的過程裡,他也幾次擔任使者,在建立漢朝之後,因為他的才思辯捷,所以被選派為大使,到南越去面對南越國,來做國政上的一些交涉。這邊的南越並不是我們現在的越南,這邊的南越是講古代浙江還有福建這一帶,還有一個獨立的小王國,叫做南越國,所以他去出使的是這個南越。當時的越南它其實還沒有進入到漢朝的版圖,到了東漢才有現在越南北部的一部分,進入到中國的統治範圍。所以陸賈因為口才很好,思路也很清楚,所以他把一些對國家的諫言,也把它寫作了書籍。現在我們看到《新語》這本書,就是由陸賈所作。《新語》主要的意涵是什麼?就是希望能夠提醒君王,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希望皇帝能夠黜霸崇王。這所謂的黜霸崇王,這個霸就是各地方的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因為分踞各地,長久之後,必定會造成對中央朝廷的一些危害,因為他們尾大不掉,慢慢的累積自己的實力,恐怕會造成國政的影響,所以他希望皇帝能夠對此有所警醒。所以後來劉邦,雖然他自己本身來不及處理諸侯王的問題,但是事實上他也藉由殺功臣的方式,把一些比較有可能會造反的,這些當年一起打仗的兄弟,在他手上也一一的除盡。後來這個崇王黜霸的思想達到高峰,其實就到了漢武帝,漢武帝也藉由削封削藩的方式,漸漸的把這些諸侯王的領地收歸為國有,由中央派遣官吏去統治地方。所以這個影響其實追溯源頭,就可以從陸賈的《新語》開始,有這樣的思想流傳於後世,所以子孫也以黜霸堂做為堂名。

  除了兩位陸姓的歷史人物之外,我們下面再介紹幾位陸姓的歷史名人。首先跟大家介紹的是陸遜。陸遜是三國時代吳國的一位政治家軍事家,陸遜其實很早,很年輕的時候,就跟著孫權打天下,所以他跟孫權君臣兩個人默契十足,君臣合作幾十年,也讓東吳從很小的勢力範圍,逐漸成為東南一方割據的龐大勢力,最後還推孫權上帝王的寶座,所以陸遜在軍政上,在國政上,一直都是孫權的左右手。陸遜其實是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而一戰成名,在一戰成名之後,陸遜不僅在軍事上的表現,受到大家的肯定,也逐漸的讓他參與國政,所以陸遜後來也成為我們現在一般所謂的宰相。尤其在孫權後半段,他的確是發揮了很大的治國能量,使東吳能夠撐起半壁江山,他也有很大的功勞,我們再看到孫權也稱讚他為社稷之臣,這個社稷我們把它代稱為國家,是國家的重臣,所以允文允武,值得後世推崇。

  陸遜的子孫也非常優秀。下面我們介紹的第二位陸機,就是陸遜的孫子,他是陸抗的第四子,陸遜的孫子,他跟弟弟陸雲當時並稱為二陸,陸機、陸雲他們最顯耀於後世的,就是他們的文學了。陸機、陸雲兩個人都很有文才,詩也寫得很好,尤其陸機在當時更是名震天下。所以我們有一句文學史上經常說的,叫做潘江陸海,或叫陸海潘江,這個陸就是講陸機,那潘是誰?潘就是潘岳,潘岳,我們在先前介紹到潘姓的歷史名人,曾經介紹過他。潘岳這個名號,大家可能只知道他是一位文學家,可是他還有另外一個名號叫潘安,講到潘安大家都知道了,他是美男子,所以是講同一位。陸機在文學的建樹其實是影響當代,而且也是為後世所推崇,但是他在政治上就有一點讓人可以討論的空間,他當時為了要接觸權力的核心,所以跟賈謐交往甚密,所以後來也被列入所謂的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可是後來賈太后往生之後,賈謐的勢力也被拔除,所以當時的陸機也受到了牽連,也差一點賠上性命,是另外一位當時晉朝的諸侯王,成都王司馬穎來救他,所以最後才能夠免除一死。因為司馬穎有救命之恩,所以陸機之後就委身參與司馬穎的幕僚工作,也受到了司馬穎的提拔,後來還曾經擔任過平原內史。所以後來我們在文學上稱他為陸平原,是因為他曾經擔任過平原內史。再來就是他曾經率兵去討伐當時另外一位司馬家的諸侯王,司馬乂,可是卻失敗收場,最後因為他兵敗,而且先前有一些政敵其實早就已經覬覦他的權位,而且對他依靠司馬穎也有一些微詞,藉著他失敗的機會就進讒言,之後陸機家族就被屠滅,而且還被牽連三族。這邊的夷滅三族是哪三族?是父族、母族、妻族,所以不僅僅是他自己父系這一邊的親戚受牽連,連媽媽,外公家也受牽連,連他的太太家也受牽連,所以這邊的誅連三族其實擴大的層面是非常深遠。陸機因為在政壇上的頓挫,所以導致全族被屠戮,也是令人不勝唏噓。

  我們看到第三位陸羽。陸羽這個形象就跟前面的陸機不太一樣了,陸機、陸遜他們家族是在政治場域見長,陸羽是在茶道上為後世所崇仰。陸羽在當時就是一位品茗的高手了,而且他把品茗的經驗化作文字,寫成了書籍,所以有一本書叫做《茶經》,當時他就是品茗專家。後來大家讀他的《茶經》,循著他的一些方法來泡茶來品茗,果然就是跟自己土法煉鋼的不一樣。所以他也受到後來品茗愛好者的推崇,所以稱他為茶仙、茶聖,甚至於還有把他當作神明來祭拜,稱為茶神,在中國影響的時間長達千餘年。甚至於連海外,朝鮮日本也都受到他茶道思想的影響,所以在東亞文化圈,都有很深遠的影響力。

  我自己也喝茶,不過我喝的茶當然就不像陸羽這麼考究,我自己也稍稍翻過陸羽的《茶經》,他裡面特別強調水質,他強調不同地方的水質泡出來的茶的風味就不同。我本來是覺得說有那麼大的差別嗎?後來我自己做了一些嘗試,因為現在我們自來水很方便,所以我們就用自來水,然後透過濾水器,因為我們的自來水是不能夠直接燒開來喝,最好還是用一個淨水器,淨水器把這個自來水淨化之後來煮,同樣的茶葉泡出來的是一種滋味。可是如果我們去拿所謂的山泉水,這個山泉水在我們南部,經常在大街小巷的路口都會看到有人在賣水。不曉得台南有沒有經常看到?沒有留心,高雄很多,因為高雄的水質不好,所以高雄賣水的生意做得很大,一桶五塊錢,大桶一點的十塊錢,現在都漲價了,現在都漲到十塊錢、十五塊錢,甚至於有二十塊錢的。那些水質是不是真的有比較好?我不知道,可是大家都覺得說,好像喝那種買的水感覺比較安心,好像比自來水好一些。可是經過很多政府單位的抽樣檢查,好像也沒有好到哪裡去。但是好像在某個層面,大家還是覺得心理作用,還是覺得喝山泉水,喝買的,好像比較安心一些。我曾經到鄉下去,去取過真正的山泉水,拿這個鄉下的山泉水來泡同樣的茶葉,那個風味真的就不一樣。在《茶經》裡他有提到,用雪水,下雪的那個水,用山泉水,用溫泉水,泡出來的滋味都不同。所以我後來才知道,原來水質的不同,才會影響到我們品茗的風味,好像是真的有實際的影響。

  我父親有一位朋友,他原本是在台灣退休了,後來因為老家在湖南,他算是外省籍的第二代,剛好也藉由這個機會回到湖南去探親,回到湖南去之後,家鄉的長輩父老當然都很歡迎他回來省親,然後就經常回去,經常回去之後,後來就發現說,湖南他那個家鄉的山川形貌,還有它那個高度也比較適合,可以來種植茶葉,所以他開始就嘗試著在他的家鄉,小規模的來種茶。種茶之後,好像還不錯,他就送給親朋好友大家來飲用,大家也覺得風味還蠻特別的,因為中國大陸的製茶水平跟台灣還有一些落差,所以他想說是不是可以在家鄉,也投資來做種茶的生意,所以後來就呼朋引伴,希望能夠投資他在家鄉種植茶葉。他也邀我的父親來投資,我父親就是公務人員退休,當然退休金也是很有限,所以後來還是婉謝了他的好意。我父親這位長輩在大陸投資幾年之後,那個茶的生意就慢慢的有一些收入了,可是一直都沒有辦法真正有大規模的突破,後來他也聽了朋友的建議,最大的問題不是那個茶的品質,是什麼?後來有人跟他建議說,其實炒茶的工序還是蠻關鍵的,他自己對茶不是很懂,可是因為他的投資夥伴比較有門路,所以他當時就請了當地的年輕人,來學炒茶的功夫。可是他們說,這個炒茶其實還是要靠經驗,靠手感,年輕人他可能會用什麼溫度濕度,用很科學的方式來做依據,來炒茶,來製茶,不過老師傅還是經驗老道,所以後來他還花了重金禮聘台灣的一位師傅,到他湖南的茶園去長住,住了一年還是兩年,一方面穩定製茶的產品品質,一方面也教導他的炒茶師傅,希望能夠趕快學得這個師傅的手藝。一、二年之後這個老師傅就回來台灣了,所以那一、二年老師傅在他湖南的茶場的時候,那一段期間它的品質真的很好,所以那一、二年的茶葉就銷路很好。可是老師傅回來之後,品質好像又不穩定了,然後又回到先前的狀況,所以就有點起起伏伏。從這邊我就知道說,原來茶葉其實這一門生意,其實不是單單的說你的土質佳,你的茶樹的品種好,種出來的茶葉,品質就會很穩定,後面那一道炒茶的工序其實也是蠻關鍵的。

  好,我們再往下看,看到第四位是一位大詩人,陸游陸放翁。陸放翁政事上的一些治績,我們就不細講,我們看第二十七頁,我們看到他在文學在詩學上的成就。其實陸放翁一生筆耕不輟,即便在政壇上有一些工作,而且起伏也蠻大的,正因為他在政壇上的起伏,所以讓他在寫詩上面就有很多的感觸,有很多的靈感可以發揮。所以他一生,據後人的統計,他寫的詩歌的作品有一萬多首,一萬多首,各位可以想像那個數字有多少嗎?寫一首詩,如果我們一天寫一首,一年都不停的話,就是寫三百六十五首,十年就是三千六百五十首,三十年才能夠到達一萬多首。所以我們可以想像,陸游如果是一天寫一首,他就是三十年從不停筆。一天一首,真的難度很高,因為我曾經嘗試過一天寫一首詩,維持了大概三個月就寫不下去了,為什麼寫不下去?因為沒有那麼多的靈感可以寫,而且也有其他的事情要忙。所以要創作,其實除了你自己客觀的條件,你必須要能夠有時間,有那個心情來寫之外,還有很多是你創作的靈感的來源要很豐沛,所以如果沒有足夠的人生經歷,其實要能夠一天寫一首也很難,因為即便你寫風花雪月,哪有那麼多的風花雪月?所以還是要回歸到自己的生活,從自己的生活來尋找靈感。所以我對陸游真的是非常的欽佩,能夠這樣一生的精力都投注在詩歌的創作。而且他的風格算是蠻多樣的,他有李白的雄奇奔放,也有杜甫的沉鬱悲涼,而且他在南北宋之際,他因為飽受了國家的半壁江山被金人所佔領的這種心境的轉變,所以他對於愛國思想的闡發,其實在他的詩歌裡體現得非常清楚,所以我們一般又稱他為愛國詩人,是從這個角度來給他這個考評。他在最後往生之前有一首絕筆詩,叫做《示兒》。《示兒》這首詩大家應該有聽過,是他最後往生之前的作品,它的詩歌內容是「死去元知萬事空」,有背過嗎?同學有背過,「但悲不見九州同」,最後兩句應該大家都知道,「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所以他心心念念就是希望朝廷能夠跨過長江,恢復山川的完整,所以王師北定中原日,真的有那麼一天的話,希望我的後代子孫不要忘記點支香告訴我,我們已經恢復了山河,所以他心心念念就是山川的完整,一直到死都還是執著於此。

  最後一位陸姓的代表人物陸九淵,陸九淵就是剛剛我們前面有介紹,所謂的程朱陸王的那個陸。陸九淵我們看一下,他世稱為存齋先生。存齋先生這個存齋因為是他的書齋名,所以以此來稱呼他。後來又因為他在象山書院講學,所以我們又稱他叫做陸象山,象山先生。陸象山他主力其實還是在心學的闡發,所以一般我們都把他奉為心學的正宗,而且是宋明兩代心學的最重要的奠基者。但是我們剛剛前面有介紹到程顥,程顥其實以現在學者的觀點,其實他是心學更早的發跡者,心學到了陸九淵才正式的被奠定下來,這個學術的地位,所以他跟程顥還是有傳承的關係。他差不多跟朱熹是同時期,稍有先後,可是他們時代差不多。陸跟朱兩個人在很多見解上,剛好是站在對立面,因為一個是從心學的角度來做闡發,一個是從理學的觀點來做陳述,所以站在天平的兩端。心學前面稍稍的跟大家說明過了,心學就是強調心的作用,我對於萬事萬物的理解就從我的心念為開端,所以如果我的心能夠誠,能夠敬,那我理解萬事萬物就是正確的,因為它認為心就等於是性。所以在陸九淵的觀念裡面,心即性,性就是人性本善的性。性如果是善的,心又等同於性,所以我的心就等於是善的。這有點繞口令。心跟性是心性一元,所以後天的心的作用就等於是先天的性的作用,所以如果我的心跟性能夠一致,我的思惟就是善的,是純善無惡的。這樣了解了?朱熹的理解是另外一個角度,他認為心性是二元的,性是善的,這沒問題,是從先天而來,可是我們落入到了後天的時候,我們受到了很多的習染,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賊,有很多的習染,都會讓我們的純善無惡的性,蒙上一些灰塵。所以要怎麼樣讓我們的性保持純淨?要靠後天的心的作用來做調整。所以後天的這個心要怎麼樣來發揮它的功用?就是要不斷的格物致知,它格物的方式就是要去讀書,要去了解道理,要去體察萬物,所以靠著後天的心來幫助先天的性,讓它能夠保持純善無惡。所以它的路徑,學問的路徑是不一樣的,這個思惟的切入點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在理解很多的事物上面,就有一些衝突。所以我們看陸九淵就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苟知道,六經皆我注腳」,就是因為陸九淵的這一句話。他說學苟知道,學習的目的就是了解道理,我了解道理之後,至於說那個文字的意涵,訓詁名物,那個都是枝微末節。所以他強調的是知道,文字那些典籍只是幫助我知道道理的一個媒介,所以我一旦能夠體悟到那個道理的內容的時候,那些媒介我就可以丟棄而不要了,就有點像是莊子得魚忘筌的這個概念,所以他講六經皆我注腳,這個注腳就是支持我了解這個道理的媒介,所以他認為讀書只要能夠了解道理,其他的什麼考證、訓詁都可以不必太計較。

  陸九淵的這個角度事實上,我個人是覺得有一部分是贊同的。但是後來陸九淵的後學,一直到了王陽明的後學,都只了解他這句話的一半,都認為說我只要知道就可以了,其他的我就可以不需要去在意,所以導致陽明後學的狀況就是他束書不觀,就書不必讀了,只要我了解道理就可以了,所以可以不必讀書,我們就可以滔滔不絕的講道理。所以他就是只讀懂了,或者是只理解了陸九淵他這句話一半的意思,他忽略了陸九淵的這句話是我已經透過研讀典籍了解道理,所以回過來我可以捨棄文字,可是他們的理解就是我不必透過文字,我就可以了解道理,所以書是不必讀的。了解我的意思了?所以就變成說陽明的後學,在明朝後期有這種比較不正確的理念,導致學風的敗壞。這個是在思想史上面比較嚴肅的一個課題。其實陸王或者是程朱,他們都表現的不同的為學路徑,都很好,只是我們怎麼樣來操作,每一個人的秉性不一樣,每一個人的個性也不同,所以就循你自己能夠接受的,或者是能夠實踐的門徑你去實踐,那都是很好的為學之道。

  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一百九十九榮這個姓氏。榮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跟台灣都是很少見的姓氏。它的源頭是起源於黃帝時代,黃帝時代有一位大臣名字叫做榮將,他是一位音樂家,他和樂官就鑄造了十二口的編鐘,演奏黃帝所寫的曲子,叫做《咸池》,所以黃帝就非常的歡喜,就褒封榮將為榮這個地方的諸侯,所以榮將的後代就以榮為姓氏。這是主要的來源。另外一個榮姓的來源是起源於西周時期,周朝有位大夫叫做榮夷公,榮夷公因為受封於榮,所以他被稱為榮夷公,也因為受封於榮,所以榮夷公的後代就以榮做為姓氏。這是另外一支來源。當然還有一些是少數民族,他們轉換漢姓而改為榮姓。

  譬如說我們歷史人物裡面的榮祿,榮祿是清朝人,他是滿洲的正白旗人,其實他的姓應該是瓜爾佳氏,瓜爾佳氏是他的姓,他的名字叫榮祿,可是後來榮祿的子孫就把榮祿的榮做為姓氏,是以他父親以他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後來民國的榮姓也有一支是從榮祿派生而來。這位榮祿是清朝末年人,是正白旗人,所謂的正白旗就是八旗裡面的一支。八旗其實最早他們在關外剛發跡的時候是只有四旗,這個四旗就是以他旗號的顏色來做區分,就是黃白紅藍,後來部隊逐漸的壯大,所以後來就又衍生了所謂的後面的四支旗,就把原來的四旗稱之為正旗,後面所加進來的四旗稱為鑲旗,就有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所以加起來就是八旗。八旗又有所謂的上三旗跟下五旗,所以它還是有層次之分,上三旗就是正黃、正白還有鑲黃,這上三旗到後來都是由皇帝來親自率領,下五旗就由王宮來分頭各領一旗,這是八旗的狀況。所以正白旗算是八旗裡面位階比較高的,是直屬於皇帝的,所以他的身分是比較崇高。他出身是官宦世家,而且主要是在軍政上面的家庭,後來他也在官場上有一番歷練,曾經最高職官擔任內務府大臣。內務府大臣就是主管宮庭的內務,所以都是皇帝很親近的人才能夠擔任這個職官。他的女兒嫁給了皇帝,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生母,他是溥儀的外祖父。有這樣的裙帶關係,也讓他們瓜爾佳氏在晚清有很高的很榮顯的地位。

  再來,我們介紹另外一位更近代一點的,就是榮宗敬。榮宗敬是晚清一直跨越到民國的一位實業家。榮宗敬的家族本來就是經商有成,後來又創辦了麵粉廠還有紡織廠,麵粉廠跟紡織廠一個是食,一個是衣,所以在晚清到民國初年的時候,這些都是真正造福百姓很重要的實業。麵粉,其實沒有工業化之前,其實要取得麵粉只能夠靠人工方式來製作,所以成本高,相對來講會影響到物價,後來機械化取代人工之後,麵粉的製作就可以更低廉,所以就可以更普及,尤其在北方主要都還是以麵食為主,所以麵粉可以大量用機械化生產,對於北方的百姓來講,對平抑物價是很有幫助的。紡織廠就更不用講了,現代化的紡織,布匹的大量生產可以降低布匹的成本,所以在製作衣物成本都可以更低廉。當時他被稱之為麵粉大王、棉紗大王,而且他有了錢之後也興辦教育,所以現在南通大學,現在在江蘇的南通市,南通大學很早就已經建立了,榮宗敬也是南通大學的校董,就是捐資來興辦學校,所以也算是非常有社會概念的一位實業家。不過一九二八年之後,日本侵華態勢愈來愈明顯,後來日本逐漸在東北發動一些事變,也影響到了榮宗敬的生意。在抗戰之後,雖然說榮家的生意也稍稍恢復,不過再跟當年抗戰之前比起來,就已經有很大的落差。現在榮宗敬的後代在中國大陸也還是很有地位,尤其他們在教育方面,事實上也受到地方上的一些認同跟崇敬。

  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二百翁姓。翁這個姓氏很多人會把它念作ong,這個台灣人的口音,會把它念作ong先生,ong小姐,事實上那個字要念作ㄨㄥ(weng)。念作ong,在注音,我們打字的時候是打不出來,我們以前剛接觸輸入法,剛接觸電腦要打字的時候,我這個翁就一直打不出來,因為一直打ong,就沒有這個音。還有另外一個字也是,到後來我逼不得已去翻字典,哪個字?就是ㄌㄥˇ,冷氣很冷的冷。因為我們台灣人都一直把那個ㄋ跟ㄌ,有時候會混在一起,所以我們就很習慣打字的時候打ㄋㄥˇ,ㄋㄥˇ,打不出來。我想說可能是念捲舌音,ㄖㄥˇ,很冷,ㄖㄥˇ,還是打不出來,奇怪,都不是,那到底是什麼音?去翻字典,一翻才知道,原來要念作ㄌㄥˇㄌㄥˇ,所以才知道,原來這個字我們念錯了十幾年,那個時候我才國中生。所以有些音真的是要去查考一下,才知道自己念得正不正確。

  翁姓在大陸人口比較少,在台灣還排到第四十九。翁姓的祖先是出自於姬姓。相傳周昭王有一個兒子出生的時候雙手握拳,這個很特別,而且大人去掰還掰不開來,後來是他的父親周昭王親自來掰開,結果一掰開就發現,他的手掌掌紋很特別,左手的掌紋好像一個公字,右手的掌紋很像一個羽字,所以就把這個兒子取名公跟羽疊在一起,取名叫做翁,後來就把他封在翁這個地方,所以後來公子翁的子孫也以翁為姓氏。這個類似的記載《左傳》裡面也有一則,是魯國國君的兒子,叫做公子友,朋友的友,朋友的友這個字事實上它是兩個又疊在一起,又一次的又,兩個又疊在一起,也是一樣,他也是左手一個又,右手一個又,所以就把他命名叫做公子友,跟公子翁的情況還蠻接近的。學生也會說,老師,不會吧,掌紋怎麼會長得很像兩個又?我說會,大家來看一下我們的手掌,我們的手掌,我們的掌紋基本上有三道比較深的掌紋,這三道比較深的掌紋按照手相的說法,說一個是生命線,生命線就是從虎口延伸到手腕的這一條,原則上就是愈長愈清楚愈好;然後有一條是在上面,跟我們的手指比較齊平的,這一條叫做感情線;還有有一條是介於生命線跟感情線中間,就是延伸到手掌心正中間的,那個叫智慧線,智慧線也是愈長愈深愈好。我就跟學生說,你看如果我們把這三條線,如果你把它連在一起,就在它源頭的地方虎口的地方連在一起,其實就很像一個手,因為在古文字手的寫法,在金文它是寫成這樣,所以如果我們的掌紋它是連在一起,就很像手,所以是有可能的。至於說公子翁一隻手像公一隻手像羽,那就更神奇了,算是很特異的一個掌紋。

  我們再往下看,翁姓其實在歷史上的記載,還有一位比公子翁更早的人物,在夏朝時候,有一位貴族叫做翁難乙,那是最早見在文獻姓翁的人氏。所以在此之前其實已經有翁姓,不過後來因為沒有比較多的文獻支撐,所以現在我們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翁姓源頭,最大宗的就是這位公子翁。

  再看到堂號。堂號,翁姓的堂號有兩個,第一個是六桂堂。這個六桂堂先前也陸陸續續跟大家介紹,是一位為了避難的緣故,原本是姓翁姓,可是後來就因為避難,希望子孫都能夠各自發展,不要讓子孫受到牽連,所以就分別姓了六個姓氏,洪、江、翁、方、龔、汪,這六個姓氏命名六個兒子,所以後來就各自發展,因為這一支其實源頭都是一樣的,所以後來這六個姓氏的子孫,就聯合立了一個堂號,叫做六桂堂,來表彰他們是有共同的源頭。各位有沒有發現,這六桂堂的六個姓氏其實音都很接近,洪,江,江的閩南話念作ㄍㄤ,它也是一個ㄤ的發音,洪也是一個ㄨㄥ的發音,一個陽音,一個喉音,翁也是一樣,方,龔,汪,有沒有?音都很接近,所以大致上都是從喉音來發聲。當時他們在選擇六個姓氏的時候,大概是有這樣的一個設想,音很近,可是寫成不同的字,所以借此來避禍,想子孫都能夠各自發展。

  我們看到第二個叫做賜魚堂。賜魚堂的典故是來自於唐代的翁洮。翁洮原本是員外郎,後來辭官之後就隱居,不願意出來當官。皇帝曾經要召回他來朝廷奉獻,他就寫了一首詩來回覆皇帝,這首詩叫做《枯魚詩》,《枯魚詩》的內容意思就是說,魚必須要有水牠才能夠生活,我就好像魚一樣,如果現在皇上您硬要把這條魚給帶出池塘,魚沒有了水,牠恐怕也會因此而犧牲性命,所以皇帝看了這首詩就知道,翁洮其實就是婉謝我徵召他回來朝廷服務,所以皇帝後來也就沒有為難他,反而還賞賜他很多曲江魚。所以後來子孫就以這個為典故,立了堂號叫做賜魚堂。

  再來我們看到歷史名人,還有兩位翁姓的歷史名人,跟大家介紹一下,第一位是翁方綱,清代的書法家、文學家,他也是一位金石學家。所謂的金石學家,這個金就是講青銅器,石就是石刻,石碑,所以金石學家就是透過蒐集青銅器,石刻,石碑,來研究古代的文字,所以這個金石學家具有古董收藏家,還有文字學家這兩種身分。翁方綱其實也是主要在朝堂之上,是在教育事業上面有所貢獻,他曾經擔任過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政。這個所謂的三省的學政,學政就等同於我們現在省政府裡面的教育廳廳長。也曾經入中央朝廷擔任內閣大學士。他自己在個人的研究上面也很多樣,所以剛剛有跟大家報告過,有金石方面,然後一些畫譜,石刻,他自己也寫詩、寫文章,書法的造詣,也跟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跟大家介紹一下這邊的劉墉,並不是我們現在的那一位文學家劉墉,同名,清朝的這位劉墉,就是先前也曾經跟大家講過,就是大陸有一部很有名的連續劇,叫做《宰相劉羅鍋》的那個劉羅鍋,那個劉墉。為什麼劉羅鍋要叫劉羅鍋?因為他佝僂,他駝背,這個羅鍋就是像鍋子一樣,是彎的,所以當時他就被戲謔,被稱為劉羅鍋。那一位劉墉,所以書法造詣也非常的精深。翁方綱在詩歌上面還創建了一個學說,叫做肌理說,本來肌理它是講我們人身上的肌肉線條,肌理重點在於理這個字。這個理是什麼?是義理,是文理。所以他強調寫詩歌、寫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要盡是講一些風花雪月的,也不要講一些你個人身世的不平,在那邊抱怨,他認為寫詩歌還是要傳達義理,聖人的義理,對於國家,對於社會有所貢獻,所以他這個肌理說的主旨在於這裡。

  第二位翁同龢。龢這個字大家就比較少見,其實這個龢就是現在我們一般寫和氣的和,一個禾字邊一個口那個和,這是古字。翁同龢曾經擔任過兩代帝王師,是同治還有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所以對於皇帝的教育,還有他治國理念的灌輸,有非常重要的貢獻。當然,同治跟光緒其實很有企圖要有所作為,不過同治,各位看到這個年號,光看年號就知道,他已經沒有辦法乾綱獨斷,因為還有另外一個人跟他一同治理國家,所以同治時代,另外一位大權在握的人是誰?慈禧太后,所以在年號上面就已經有這樣的端倪,她就已經希望把手伸到國家的統治上,所以慈禧太后在同治時期,其實已經開始在政治上介入甚深,到了光緒更不用講了,因為到光緒帝的時候,她已經等於說大權獨攬。所以即便翁同龢,他對於兩代帝王有很好教育的灌輸,兩位君王也想要勵精圖治,可是面對慈禧太后的干政,權力的一把抓,所以兩位希望有所改變的君王,到最後還是沒有辦法掙脫慈禧太后的手掌,所以導致清朝最後也算苟延殘喘,沒有辦法來做體制上的改變,是令人惋惜的。翁同龢在書畫上面也很有表現,這個我們可以來參看一下上面的文字,我們就不一一細講了。

  結束了兩百,我們要進入到另外一份講義,應該手上大家都有拿到,第二百零一個姓氏,堂堂進入到了第二百,好不容易。我們看到第二百零一個姓氏荀。荀這個姓氏,大家看到荀應該第一個想到的是誰?荀這個姓氏,在台灣、在中國大陸都沒有進入到百大。荀姓是出自於姬姓,周文王有一個兒子受封在郇,它是寫成耳朵邊的邑部的這個郇,在史書上面稱為郇伯,後來郇伯的子孫有部分就沿用了郇伯的這個郇,有部分就把邑旁給拿掉,再加上了草字頭,就寫成了現在這個荀。這是主要的一支。另外一支源頭可以追溯到更遠的黃帝時期,傳說黃帝有二十五子,這先前我們有講過好多次,有十四位有得到姓,得姓的有十二個,荀姓裡面就是其中的十二姓之一。還有其他的一些源頭,譬如說春秋時代晉國有大夫,名字叫做逝敖,受封在荀邑。這個荀邑跟剛剛講到的周文王的那個兒子的荀,是不同的地方,所以是同名而異地。後來晉國逝敖的子孫也以荀做為姓氏。所以主要有這三支。

  我們看到堂號。有一個荀姓的堂號叫做作冠堂。我要請教大家,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個是念作ㄍㄨㄢ,一個是念作ㄍㄨㄢˋ,如果當作帽子來解釋的時候,是念作一聲還是四聲?帽子,冠冕堂皇,所以當作帽子來解釋的時候,是讀作一聲的。好,我要再請教大家,古代有成年禮對不對?男生二十歲成年,女生十五歲成年,成年的時候,都會在頭髮在頭頂上做一些標誌,男生成年的時候,就是讓他在頭上戴帽子,表彰他已經成年了;女生成年的時候,就在頭髮上面把她頭髮盤起來,豎起來之後插上髮簪,那個是女生的成年禮,好,那我請教大家,男生的成年禮是念作ㄍㄨㄢ禮,還是ㄍㄨㄢˋ禮?要念四聲了。大家會覺得,老師,你剛剛不是說是帽子嗎?不是戴帽子嗎,不是應該要念作ㄍㄨㄢ嗎?錯了,剛剛我們講到是戴帽子的這個過程是重點,戴帽子的時候它是動詞來使用,所以要念作四聲,要念作ㄍㄨㄢˋ禮,雖然說它的帽子是念作一聲,可是那個儀式強調的是戴帽子的意義,所以要念作四聲。相傳黃帝有一位大臣叫做荀始,荀始是首創帽子的人,所以後來荀始的子孫就以此做為典故,做堂號叫做作冠堂。

  帽子為什麼是身分象徵?我們看有一些比較原始的民族,像少數民族,台灣的原住民,他們的部落長老或者是族長,他們的頭飾就會跟一般的族人不一樣,他在頭的裝飾品會很華麗,甚至於很高大,讓人家一望,就會看到說他的身分是不同的。所以在古代區分身分的高低,要麼就是以帽子做為一種表彰,再來就是以衣服,因為衣服我一看就知道,你衣服的穿著、顏色、樣式,我就可以區分你的身分高低,所以這個是自古以來,人類發展史上有共同的一個特徵,就是在帽子上面,在衣服上面,來做身分的區別。

  第二個,蘭令堂。蘭令堂典故就跟荀卿有關,荀卿又是何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荀子。所以我們就跟著下面歷史名人的部分一起來參看。荀子本名叫做況,當時因為受人尊重而稱他為卿,所以我們也稱他叫荀卿荀卿。到了漢代,因為古音裡面孫跟荀很接近,所以在漢代的文獻裡面,又稱他為孫卿,其實就是荀子。他是儒家三位很重要的學者,先前也略略的跟大家介紹過,荀子他整個思想的重點,我們如果用一個字來做概括,是哪個字?就是禮,他強調禮的重要。所以他強調性的立場跟孟子不太一樣,先前我們有簡單的跟大家介紹過,孟子他強調性善,荀子,很多人都簡略的把他講成是人性本惡,其實這是天大的誤會,荀子從來沒有說過人性本惡,他的意思是說,這個性如果以層次來看,他所定義的性是講動物的性,就是口食之欲,一般跟動物一樣的這種行為表現,所以他認為這個性,本來是沒有善惡之別的,我口渴了要喝水,我肚子餓了要吃飯,我冷了要穿衣服,動物跟人一樣,都會有這種生理上的需求跟反應,所以這個沒有好壞之分。可是如果我們對於這種動物的性,這個層次的性沒有加以制約,往往都會流於惡。所以荀子強調,我要用禮來節制這個動物的性,不要讓它沒有約束,然後到最後就會流於惡的境地。所以我們要理解荀子的性,跟孟子的性是不一樣的,不要誤會了荀子說過人性本惡,沒有這回事。也因為這樣的誤解很多人沒有釐清,所以導致後世對於荀子的批判很嚴厲,事實上是一個天大的誤會。荀子曾經在齊國擔任過稷下學宮的祭酒,而且擔任三任之久。可見他在當時學術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而且得到了齊國國君的信賴,後來他在齊國一段時間之後,因為他身居要津,所以有人就進讒言,在齊國沒有辦法容下他的情況之下,他就輾轉到了南方去投奔楚國。當時楚國的春申君非常欣賞荀子,在春申君的引薦之下,荀子也就在蘭陵這個地方定居下來,擔任蘭陵這個地方的縣長。所以我們剛剛在堂號裡面有個蘭令堂,就是蘭陵縣令的意思。後來春申君,先前也跟大家報告過,因為他被殺,所以導致荀卿蘭陵縣令的身分也被罷黜了。最後他就在沒有官職的情況之下,晚年十二年的時間就定居在蘭陵,所以最後是在楚國往生。

  期間他也名滿天下,所以很多人士都拜他為師,他的學生裡面有兩位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是李斯,另外一位是韓非,這兩位在後來我們在學派的歸類上,都比較把他們歸類為法家。所以也有人說,既然他的學生都被後世歸為法家,他們的老師荀子還算不算儒家?這也變成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不過我們就荀子自己的思想,還有他的著作內容來判斷,他的確還是嚴守儒家的主旨,而且他也很強調禮,所以遵循孔夫子的禮學,這個應該是毋庸置疑了。

  至於說他的學生為什麼會從老師比較接近儒家的角度,然後逐漸轉變為法家?我有一番解釋,怎麼說?剛剛我有強調過荀子特別強調禮,他希望能夠用禮來控制動物的性。當這個禮,我們來做一個比較簡單的比喻,禮它是一個比較柔性的約束,它不像法,法就是明文規定,如果你觸犯了法,我就要給你什麼樣的懲罰,禮是比較柔性的,它是一個內在的約束。就像我們現在,我們看到老太太要過馬路,老太太過馬路,如果你是一個知書達禮的人,你看到車子好多,老太太過馬路很困難,我們就會過去攙扶老太太過馬路。大家看到說,你這個人很有禮貌,這個是禮。如果你不這麼做,你會不會被懲罰?不會,頂多就是你內心過意不去,受到良心的譴責,這個是禮。好,如果今天立法院明文規定,凡十八歲以上,在路旁看到老太太,沒有攙扶她過馬路者,罰金三千,如果有這條明文規定,如果規定下來,老太太過馬路了,你就會看到有一堆年輕人圍著老太太,老太太,我扶妳過馬路,妳千萬要讓我扶,你就會看到這種現象了,因為它已經變成法條了。你如果沒有扶老太太過馬路,一旦被人檢舉,你就是被罰三千。所以它是有約束力的,它有更強制的一個制約。所以當戰國時代逐漸的禮崩樂壞,禮的約束已經沒有辦法讓人更遵守分際的時候,慢慢的它就會從內在的禮過渡為外在的法。了解我的意思嗎?從內在的良心的約束,變成了白紙黑字寫下來的懲罰。所以禮跟法事實上它是有一個轉化的,從柔性變成剛性,了解我的意思。所以儒家的荀子教出法家的學生,就我看起來,我覺得是符合當時時代的轉變,就我來看其實是很合理的,而且也是必然的趨勢。所以我這樣來跟我的學生做解釋,他們大致上也都能夠理解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這個是我們看到荀子的狀況。

  我們看到下面第二位,這個字大家比較少讀到,不念作冒,當然更不會念作力,這個字念作ㄒㄩˋ,繼續的續這個讀音,荀勖。荀勖是三國到西晉時代的音樂家、文學家,也是個藏書家,當然他在政壇上也有一些建樹。重點我們來看到第二頁,其實荀勖最為後人所褒揚的,不是他在政壇上的表現,而是他在文化上的貢獻,我們看到第二頁,從上面算下來的第三行,他掌管樂事,又修正律呂。這個律呂其實是一個專有名詞,是跟古代的音樂有關的術語。這個很難,因為我以前在念碩士班的時候,我有嘗試的要來讀《漢書》的律曆志,這個好難,它講到那個術語真的沒有人教,雖然說有註解,可是你還是看不懂。為什麼中國古代會特別的強調這個律呂,強調這個音樂?因為剛剛我說過了,因為古人用音樂來占卜吉凶,所以他們很重視這個,其實它是從神祕的一種學問,慢慢的變成是一種學理。當然現在能夠懂這個律呂的人屈指可數,搞不好全世界都沒有辦法找出幾位真正懂這方面的專家。所以我都跟學生說,如果你對音樂有興趣,而且也希望朝這個方面來研究,律呂是可以鑽研的。如果他又有一些音樂的學理基礎,要來介入這個方面的研究,是比我們這些連五線譜都看不懂的人,更有條件來研究。

  除了他在修正律呂這個方面有很大的貢獻之外,第二個是重點了,就是他跟張華一起,按照劉向的《別錄》來整理典籍。劉向又是何許人也?他就是劉歆的父親,劉向、劉歆是西漢末年的時候,我們用一個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中央圖書館的館長,他們父子兩代都是中央圖書館的館長,整理國家圖書館的典籍,所以有很大的貢獻。因為他們整理這些典籍,所以他們就開始思考說,這個典籍是不是我們可以用分門別類的方式,來做整理,來做歸檔?所以他們就開始有規畫一些圖書分類的工作。所以劉向就有一本《別錄》留下來。這裡面的一些大原則,荀勖又把它繼承下來,跟張華一起又合編了另外一本書,叫做《中經新簿》。這邊漏打了進去,我寫在黑板上面,請大家幫我補一下,叫做《中經新簿》,是圖書的分類原則,他也把當時他所典校的書籍,依照這個原則,他把那個書多少卷,作者是多少人,他就把它分門別類記錄了下來,就有點像我們現在的圖書目錄一樣。所以他對於中國後來的圖書分類,有一個很重要的貢獻。

  荀勖在政壇上,其實為官算非常的小心謹慎,所以只要朝廷或皇帝詔令他來參加大事的商議,他都不會讓人家知道他有參加,所以很低調,因為如果讓別人知道他有參加這個會議,很多人都會來向他探詢這個會議的內容,或會議的結果,所以他非常的小心,即便這個會議的結果已經公布了,他也不要讓人家說他曾經有參與過,所以他算是小心謹慎,所以在政壇上面也算是官職很榮顯,就是因為他的個性使然。

  我們看到下面第二百零二個姓氏羊。羊這個姓氏很少見,羊姓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它的典故,它的源頭出自於姬姓。在春秋時代,晉武公的孫子叫做祁盈,曾經受封在羊舌這個地方,所以在《左傳》裡面也稱他羊舌大夫。在後期的時候,因為羊舌氏遭到貴族的離間,後來就被滅族了。滅族之後,他的後代有一部分逃離魔掌,就出奔到國外去,為了要躲避追殺,所以就把羊舌改姓為羊。還有另外一個典故是來自於朝廷的職官,有羊人這個職官,羊人這個職官主管畜牧,所以後來這個擔任羊人職官的後代,就以羊為姓氏。

  我們看到堂號。堂號,第一個堂號,第一個字大家就不太會念了,不念作ㄐㄧㄢˋ,它要念作ㄒㄧㄢˋ,表現的現那個讀音。襄陽的峴山是羊祜當時駐軍的地方。羊祜又是何許人也?剛好我們在下面歷史名人有羊祜,我們藉由下面的文字來參看比較清楚。羊祜是曹魏到西晉時代著名的戰略家,也是一位政治家,羊祜。當時因為司馬炎已經篡了曹魏,所以已經建立了晉朝,建立晉朝之後,他接下來就是希望能夠吞併蜀漢,吞併東吳,希望能夠一統江山,所以司馬炎就派任羊祜坐鎮襄陽。襄陽就是現在的湖北襄陽這一帶,它是一個很重要的軍事要衝,也是北方要進入到長江流域很重要的孔道。羊祜在襄陽這個地方,前後有十年的時間,在這個十年的駐軍時間裡,他就屯田興學。屯田的作用,前幾次已經跟大家報告過了,就是希望能夠在駐軍的場域裡頭,就能夠自給自足,所以平常的時候讓阿兵哥去耕地,去種田,然後有出產糧食,能夠自己餵飽自己,而且也可以讓阿兵哥有所分心,不要因為駐軍在這個地方,然後一直想家,所以讓他忙著有事情做,這是一舉數得的一種方式。除了屯田之外,他還興辦學校,讓他的阿兵哥能夠接受教育,而且也可以造福百姓,他在地方上面以德懷柔,深得老百姓還有阿兵哥的支持,羊祜就在這個地方一方面屯田,一方面戒守,一方面也治理地方,也為攻討吳國做好準備。等到吳國後期的大將陸抗往生之後,羊祜就上表希望能夠進攻東吳。這位陸抗就是陸遜的兒子,剛剛我們介紹的陸遜。後來大臣就反對,他就只好罷官,後來罷官之後,沒多久就得病,就往生了。所以峴山堂,這個峴山就是當時羊祜駐軍的地方,因為地方百姓很愛戴他,所以羊祜的後代也以峴山做為堂號,來紀念這一代祖先。

  還有另外一個堂號也很有趣,叫做種璧堂,相傳漢代有一位羊伯雍,施捨茶湯三年。施捨茶湯,就是說在路口,在道路旁就有茶水,讓過往的路人口乾舌燥的時候可以取水來喝。在台灣早期,有很多鄉下地方的交通孔道,也有很多地方人士會奉茶,他奉茶三年每天都這麼做,有一天有個人喝完了羊伯雍的茶湯之後,就從懷裡掏出了一升的石子,一升的石子還蠻多的,這個一升就是一個容量單位,就跟羊伯雍說,你這麼好心,來,我現在告訴你,你把這個石子拿回去種在土裡,種在土裡之後,就可以長出美玉來,而且你還可以利用這個美玉去娶得美嬌娘。羊伯雍就有點半信半疑,他想說這個人是不是傻,腦子不靈光,他想說好吧,反正也沒有損失,就回去隨便挖了個洞,就把他給的石子倒在裡面,結果不久之後就長出了一盆白玉來,這個可是一本萬利。後來他就去變賣了這個白玉,也賺了不少錢,鄰居有一個徐姓的女兒長得很漂亮,羊伯雍其實早就已經非常心儀這位徐家的女兒,可是這個徐家的女兒就很多人來提親,可是她要的聘禮就是要一雙白璧,很多人沒有辦法拿得出這個聘禮來,當然就沒有人敢娶她。羊伯雍知道之後,他就種出了五雙白玉來,一雙拿來當作聘禮娶得了美嬌娘,後來剩下的四雙也把它賣了,然後來教育自己的子孫。後來羊伯雍也官至宰相,算是一個好心有好報的故事。

  還有三分鐘,是不是我們就先到這邊好了,因為三分鐘要往下講另外一個姓氏,時間又有點不太夠,那我們就提早三分鐘下課,好吧?大家都可以早一點休息。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