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47集

  前天我們談到一百九十三程姓。談到程姓的時候我們有談到了程咬金,在第十九頁。接下來我們看到程姓的兩位歷史名人,程顥跟程頤。二程子在北宋算是理學家裡面知名度相當高的,而且影響後世也很深遠。二程子究竟是哪一位影響後世比較深遠?一般我們在思想史上面都認為程頤,弟弟影響的程度是勝過於哥哥程顥。但是也不盡然,我們來看程顥,程顥在學術上所提出的是天者理也,他這邊提到了一個理。可是我們看到後面,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這邊又提到了一個心,所以他這邊有談到了理跟心,好像就跟後來的宋明理學,我們大致上可以把它分為理學跟心學兩支,好像程顥都有跨越到這兩個源頭。所以我們可以說,他是理學跟心學共同的祖師爺,共同的源頭。但是就他整體的學術的論調來講,其實他是比較偏向於心學,在思想史上,大家還是把他認為是心學的開山祖師,可是他在理學的部分其實也是很有影響力的,他講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他強調心的作用。心的作用,一旦我的心我能夠完全的掌握,或者是我能夠驅遣我的心,去理解這個世界,我的心的作用就等於了解了全世界的道理,這是心學基本的基調是如此。所以他傳心,他承認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也就是說你要去了解天地萬物,其實你都要有所對應。用什麼來對應天地萬物之理?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當然心學的發展從程顥開始,就逐漸的愈來愈嚴密,我們後面還會陸陸續續見到幾位心學的健將,很著名的思想家,後面我們再來做一些補充說明。

  我們看到程頤,程頤一般我們都把他認為是程朱一派,他跟陸王一派是兩個不同的源頭,兩個不同的脈絡。程朱這一派一般我們都是把它歸到理學,陸王這一派我們把它歸到心學。程頤受他兄長的影響,可是他自己也變化出了自己的一條思路,所以他的趨向跟他兄長有一點點不太一樣,他的哥哥我們一般還是把他偏向於心學的源頭,程頤是偏向於理學,所以他強調要窮理,所謂的窮理是什麼?窮理就是窮萬事萬物天地萬物之理。那怎麼樣來窮,窮盡了解天地萬物之理?他認為就是要用致知的方式來窮理,所以致知,如果我們從字面上來看就是了解知識,其實了解知識這是比較表象的意涵,了解萬事萬物內在的道理,這個是比較深刻的比較達到程頤的意涵,就是你要去了解萬事萬物它背後的它內部的那個道理,那個道理你必須要用實證的方式,來做體會,來做觀察,而不是像他的兄長所講的,我的心能夠去跟萬事萬物同在,那樣就可以了解世間所有的道理,所以他還是比較強調實做的經驗,還是比較強調我們要一步一步一個一個的去理解,所以他是比較注重修學還有體悟,所以他的思路跟他的兄長又稍稍不同。

  程頤他還特別強調一個字的作用,就是「敬」,他認為要致知必須要存在著一個敬,如果你沒有敬,即便你去做了體會,去做了用功,去讀了書,去體察了萬事萬物的道理,可是你的敬沒有達到的話,那只是做一些表象的功夫。就像我打個比方,大家在學校讀書,你也讀書,我也讀書,可是有些人是用心來讀,是用誠敬的心來了解知識,來真誠的學習,他讀的書是真的有讀到腦子裡,而且能夠用心去體會。可是有些人讀書他只是應付考試,所以他可能急救章,臨時抱佛腳,他可能也考得很好,可是考完之後就還給老師了,所以他並沒有真正的讀到他的腦子裡面去,沒有用心的去體會。所以這個就是程頤所講的那個敬的差別。講這個好像很簡單,不過要做到的話,真的是要一番的體悟還有一番的實踐,要達到以敬來面對萬事萬物,這個是不容易達到的事情。

  他還提倡「去人欲,存天理」。程頤認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這邊他提到了要存天理,怎麼樣來存天理?就是剛剛我們講的,他用敬來存天理,要用致知的方式來保存天理。我們每一個每一個事物都用心去體會,所以當你體察天地的用心之後,而且你用敬來好好的收攝,這一些就會存在你的腦海裡面,就會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你生命的一部分,所以這個地方可以相互呼應,它的理路是環環相扣的。後面這句話,其實很多後代的學者,對程頤提出這樣的看法是有一點點意見的,他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當然如果以傳統的儒家或者是傳統知識分子的觀念,他認為即便你挨餓受凍,也不可以去做違背禮法的事情。所以程頤也不過就是從古至當時來講的話,一脈相承的這種道理,他把它做了一個比較淺白的說明。可是也因為這一句話,他講得比較淺白,比較直接,所以很多人都認為說,這個程頤就是在宋朝開始禮教逐漸嚴明的一個開端。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的戲曲、連續劇,包括很多的民間故事,都有談到所謂的失節問題。尤其女子失節,那個可是會惹來很大的風波。男生,像士大夫,像官吏,你如果失節的話,當然也會引起很多的撻伐。可是在有些情況之下,它不是單純的失節不失節的問題,而且它在挑戰人性對於求生意志的一個挑戰。譬如說現在天寒地凍,你已經餓到前胸貼後背了,你已經凍到沒有力氣了,你可能差一步就會失溫,然後就會往生了,這個時候,如果你看到有食物可以讓你來食用,或者是有衣物可以讓你來保暖,這個時候你會選擇哪一個?這個時候就要挑戰人性了,到底我要保存自己的生命,還是要保存自己的氣節?這個沒有所謂的對錯,這個沒有對錯,因為每一個人的角度不一樣。

  可是在程頤提出這樣的看法之後,從他的學生開始,就慢慢的去擴大這個學說的影響力。所以在民間,很多的士大夫,甚至於販夫走卒,也都深受這個影響,就變成很多人在面對生死交關的情況時,他們會選擇什麼?他們會選擇後者。我沒有批評這樣不好,而是說這樣的影響力,除了剛剛我舉的那個例子之外,更多的是很多婦女,很多幼兒,其實他們都是在社會上的弱勢,這些弱勢在國家的體系來講,本來就應該要加以關注的,可是在當時,國家的所謂社會關懷其實沒有做到我們現在那麼好,所以很多社會的弱勢在面對這種生死交關的選擇的時候,因為受到了這句話的影響,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所以很多很弱勢的人都選擇後面那個選項。後來我們看到這種狀況已經變得有點失去了平衡,當然很多人歌頌這樣的行為,不過後世的學者也有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認為說從宋朝開始,禮教的束縛愈來愈嚴謹。甚至於有人用了更強烈的用詞說,從那個時代開始一路到明朝,就進入到了一個所謂禮教吃人的時代,有人用了一個更強烈的詞彙來批評這種現象。我覺得,我沒有任何的批評,我是說至少它是一個社會現象,這個社會現象一般我們現在都認為,是從程頤開始提倡這個之後,開始有了這樣的一個醞釀跟發展。

  所以程頤一位理學家,他在當時透過講學或透過他的學術,其實影響到整個社會風氣。所以不要忽略了一個人的影響力,尤其在那個時代,沒有很方便的傳播媒介的時候,他可以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可以去了解當時大家對於老師的崇敬,對於能夠提出學說,而且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對他們的崇敬,所以這個是值得我們現在來做反思的。當然我們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利用網路,利用很多的平台,能夠表現自己的想法,我覺得是很好的,是非常好的,當然有些人會認為說,有些人的作為在網路上面有點失控了,但是整體趨向,我個人覺得還是要採取一個開放自由的態度,即便有一些人他可能會有點失控,不過沒關係,我自己的想法是認為,時間會給我們最好的修正,因為時間久了以後他慢慢的會發現,這樣的思想或很偏激的做法,其實也得不到大家的認同,他會逐漸的修正回來。所以開放的態度是好的,總比我們去鉗制言論,去鉗制思想,還是比較有優勢一些。這個是我們看到兩位程姓的歷史人物。

  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下面這個姓氏,這個姓氏很多人都不會念了,尤其剛剛接觸到這個字的,譬如說像國中生,我聽過很多國中生怎麼念?有邊讀邊,有人把它念作ㄧㄡˊ,有人把它念作ㄕㄢ,還有人把它念作ㄏㄜˊ,它不可能念ㄏㄜˊ,因為偏旁通常是不會發音的,部首不會發音。可是也不是尤,也不是山,請問這個字怎麼念?念作嵇ㄐㄧ,所以出乎很多意料之外,很多人都不會念這個字。還有另外一個字也是,在報章媒體裡面經常提到這個用詞,可是很多人也不會念,就是星光熠熠的熠。我念星光熠熠,但是大家想想看那個字怎麼寫?星光熠熠,左邊是一個火部對不對?然後右邊,學習的習,有吧?這個字有印象了?星光熠熠,其實那個熠熠就是講火光光亮一閃一閃的樣子。以前我也曾經教過補習班,也教過國中的學生,這個字其實學校很喜歡考,考試很喜歡考這個字的注音,可是很多人都不會。一樣,大家就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所以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什麼星光習習,念右邊那個偏旁最容易,還有星光羽羽,習這個字拆開來,上面一個羽,下面一個白,還有星光白白的,還有星光摺摺,就是摺起來的摺,他想說換一個偏旁就是摺衣服的摺,所以寫答案星光摺摺,全錯。星光熠熠(ㄧˋㄧˋ),大部分的文字百分之七十都是形聲字。所以我們在民間講的,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大致上有七成的比例是會猜得到,或者是近似答案,可是還是有一部分它並不是形聲字。所以嵇康的嵇就是大家比較少讀到的一個字。這個姓氏因為平常少讀,為什麼?因為在生活裡面,我們遇到這個姓氏的朋友真的不多,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

  嵇姓的源頭是來自於姒姓,是夏朝的君主少康的兒子叫做季杼,他曾經有受封於嵇這個地方。不過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在嵇,而是在會稽,怎麼說?我們在星期二的時候曾經提到,大禹曾經在治水成功之後,在會稽召開諸侯大會,後來大禹就有一位後代,長住在會稽這個地方,因為後來大禹是在會稽往生,所以他的陵寢就埋在會稽,他的後代有一支就留在會稽主持大禹的祭祀的工作,所以後來這一房的子孫就被稱之為會稽氏。這個會稽氏到了漢朝初年的時候,朝廷還有會稽氏的族人就商量好了,就把他們遷到了現在豫州南部譙郡的嵇山,譙郡的嵇山就是現在的安徽亳縣蒙城這一帶。因為這個嵇跟會稽的稽同音,而且這個字形又滿類似的,因為換了一個地方,所以後來會稽氏他們就想說,既然我們到這個地方來安家落戶了,我們就改姓為嵇姓,所以這個嵇姓源頭是從會稽而來,而會稽的源頭又是從大禹的後代而來。所以剛剛我們說過了,這個姓氏是從姒姓派生出來的,還有其他的源頭,是少數民族在漢化的時候把它改為漢姓,這個就不在話下。

  我們看到嵇姓的堂號,堂號裡面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堂號,叫做廣陵堂,廣陵堂的典故來源就是嵇康,嵇康下面也是我們歷史名人的人物,所以我們看到下面的文字比較完整。嵇康的字很特別,叫做叔夜,他是三國曹魏時代很有名的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談到文學家,他就是竹林七賢裡面很著名的一位,所以竹林七賢大概我們不一定能夠背得出七個人的名字,可是阮籍、嵇康,這是七賢裡面最重要的兩位,所以我們大概都會記得。除了文學家的身分之外,他還是一位政治家,他政治家的身分是因為他曾經娶了曹操的曾孫女,所以後來就因此有了裙帶的關係,在朝中擔任職官,當時的職官叫做中散大夫,所以一般我們都還稱他為嵇中散。不過後來因為他在朝廷上覺得自己的個性格格不入,所以後來有一陣子之後就罷官,然後就歸隱山林。可是在歸隱山林之後,朝中的那些紛爭卻還是如影隨形,他盡量去避禍,所以跟阮籍等等這一些人,我們就在竹林裡面喝酒寫詩、談天說地,盡量就不要去涉足政治場域的一些議題。不過這個陰影還是緊抓著他,最後因為他得罪鍾會而遭到誣陷,最後被司馬昭處死。先前跟大家講過,在曹魏一路到晉還有南朝,這些時代,一百、二百年的時間,整個政治的氛圍都是比較法網嚴密的,所以對於士大夫來講的話,言論的控制,思想的控制,朝廷的主導比較強,所以很多的士大夫就用其他的方式來避禍。嵇康就是在這種政治氛圍之下,被犧牲的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

  他除了有這兩重身分之外,還有一個很特別,他是音樂家,相傳嵇康很會彈古琴。不曉得各位有沒有看過古琴,這個古琴的造型長得有點像古箏,所以大概想像一下古箏,古箏我們現在還看得到,可是它比古箏稍微再短一點,小一點,好像那個弦,弦的數量也不太一樣。我對音樂沒有很了解,但是我大概知道它好像不太相同,可是那個造型是很像古箏的。相傳嵇康是古琴的名家,而且他會一首絕世名曲,叫做廣陵散。這個廣陵散很難學,而且有人想要跟他學,嵇康都認為說,你要跟我學,這不容易,後來就三番兩次婉謝了跟他學的這位對象,所以後來就一直沒有人學他的廣陵散。一直到了後來,這個嵇康,我們看到堂號那個地方,他後來不是因為被鍾會給構陷嗎?所以司馬昭要殺他的時候,他最後在刑場要求,是不是我能夠在行刑之前,能夠再彈一次他生平最愛也最拿手的廣陵散。廣陵散一彈,整個刑場一片寂靜,而且琴聲很激昂,所以在場觀刑的人也都非常的受到那個音樂的感動,都覺得嵇康這樣的遭遇令人非常的不捨,悲從中來。結果最後在結束的時候,嵇康就長嘆一聲,他說有一位袁孝尼一直要跟我學,可是我都一直婉謝他,沒有教他,現在我馬上就要行刑了,廣陵散從此之後就永絕音樂史了,就再也沒有人可以傳廣陵散這個曲子,所以後來廣陵散就變成絕學,所以只知其名,後來也不知道它的這個琴譜,還有它的旋律,都沒有人再能夠領略。所以後來嵇康的子孫就以此為典故,就立了堂號叫做廣陵堂,所以有這樣的一個由來。

  嵇康他自己本身也很注重養生,養生的一些思想還有論調,其實在他的集子裡面有很完整的一些論述,當然他當時所謂的養生還是比較屬於性靈上面的,希望能夠保持自己性靈的一個純真,透過一些食,透過一些我們講的運動,然後來保持身體健康,然後最重要的目的是讓他的性靈能夠很純潔,不要受到一些雜染。所以他的養生跟後來我們現在講的養生,還是有一點點層次上的不同。

  在談到這個琴的時候,我倒是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因為在《左傳》裡面,其實春秋以前琴不僅是一個娛樂的方式,怡情養性的一種方式,在《左傳》裡面,它琴的聲音還可以拿來占卜吉凶,這個大家都比較沒聽過。所以在《左傳》裡面有幾位很著名的樂師,他們當時就是用彈琴來預測這個事情的發展是吉是凶。我也很納悶,為什麼它能夠預測?我的老師跟我說,因為當時他們在預測的時候是心之所至,所以他並不是刻意的去彈哪一個琴譜,不是去彈什麼廣陵散、鳳求凰,不是,他是靜下心來,然後就隨著自己的心的起伏,去彈撥琴弦,所以它是透過心靈的感召,透過琴的旋律跟音色,來表達這個事情的吉凶禍福。了解我的意思?就有點,要怎麼來做比喻比較好?好像現在比較沒有這樣的比喻,好,我這樣講大家比較能懂,所以彈著彈著,譬如說他那個琴音愈來愈激昂,愈來愈快速,就表示說這個事情怎麼樣?這個事情是不好的,讓他的情緒緊張了,所以他是透過心靈的一種溝通,跟天地萬物神靈的一種接觸,表達在琴的音色上面。所以老師這麼一講我就懂了,原來是這樣。

  先前我也陸陸續續有跟大家分享過,其實很多的算命先生就是一種感應,這種感應有的時候是透過問事者的對話,他會有一個推理的過程,有一些他是透過了當下他對於我們這一番對話,他心裡面的感覺,然後他就有了吉凶的論斷。就像占卜,我們以前講過,這個占卜的卜出來的那個卜兆。卜這個字的角度,我們有提過,有人做過統計,其實統計出來那個角度跟吉凶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所以它就是當下的一種心境的一種體會,所以卜官就以他當下的那個心境來預測吉凶,類似是這樣。所以琴也可以預卜吉凶,也可以預測未來,大家可以有這樣的一個知識,我們把它記一下。

  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一百九十五個姓氏,邢這個姓氏。邢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邢是出自於姬姓。周公的第四個兒子受封於邢這個地方。因為周公在西周初年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家,所以他除了自己受封於魯國,是當時東方的大國之外,他的幾位兒子也都分別有冊封,譬如說先前我們講到的蔣,蔣這個國家,就蔣先生那個蔣,蔣這個國家也是周公的兒子所分封的。所以這一位第四個兒子也受封在邢,後來邢的國家被晉國給滅亡了,被晉國滅亡之後,邢國的後代也有人以國為姓氏。除了這個邢國的後代有這樣的來源之外,還有另外一些來源,就是像晉國的大夫韓宣子,他受封在邢丘。這個邢丘跟剛剛我們講的那個邢國是不一樣的地方,因為邢丘後面那個丘,它只是表示這個地方是一個比較多丘陵的地方,或者說它的地勢是比較丘陵地。所以我們在中國的地名裡面,有好多都是什麼丘什麼丘什麼丘,像什麼營丘,好多,這個在中國先秦地名裡面為數不少。這一些丘其實都代表當地的那個地形,是屬於一個多丘陵的地形,或本身它就是一個丘陵地,所以就稱之為什麼丘什麼丘。所以那個丘往往只是代表它地形地貌的樣況。所以後來常常都是取前面那個字,把它變成是一個姓氏,因為他受封於邢丘,所以後來他的子孫也有以邢做為姓氏的。這個是它的源頭,主要有這兩支。

  我們看到歷史名人,談到邢這個姓氏,就非得要談到邢昺不可。因為我們在寺裡面,現在要希望大家能夠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所以我們一定會接觸到十三經,十三經裡面,邢昺其實也是其中一經的作疏的人。請問大家,他是哪一本經書的作疏者?《論語》。《論語》是何晏的集解,邢昺的疏。邢昺除了《論語》在十三經裡面有名留其中之外,其實邢昺他是一位通才,他除了《論語》之外,我們看到中間,他也跟當代的其他的幾位經學家,一起校定了《三禮》、《春秋三傳》、《孝經》、《爾雅》等等,所以這些義疏其實他都有參與其中的工作。後來在十三經的現在流傳的版本裡面,收錄了邢昺的《論語》的疏,可是他對其他的經典也都很熟悉,因為諸經他都很嫻熟,所以後來他主要的在朝廷裡面的工作,就是為君王講學,講這些經典,所以他曾經有一段時間為宋真宗來講《左傳》,其他的經典他陸陸續續也都有一些發表,有一些著述。宋真宗因為跟他很契合,所以跟他學《左傳》,兩個人君臣的關係也很好,所以後來宋真宗曾經留下來一段話,他說:一日從容與上語及宮邸舊僚,歎其淪喪殆盡,唯昺獨存。宋真宗也算是很能夠體察官員的這個狀況,也能夠用心於國政,所以他跟邢昺基本上講學的一段時間裡面天天見面,他從邢昺講《左傳》的一些課程裡面,他也知道了,其實君臣倫綱是很重要的。可是我們還是要留一些心眼,去知道那些百姓的辛苦,還有那些官吏們有的時候會上下其手。所以邢昺在透過講學的過程,也不斷的提醒宋真宗要用心於治國,所以宋真宗受他影響很大,所以他也經常暗中去調查那些官員的狀況,然後去了解民間百姓的狀況。所以他已經非常了解,當時吏政逐漸敗壞,所以他說宮廷的這些官員們,還有他以前的一些僚屬們,其實都已經受到物欲的影響很深,所以對於物質的需求愈來愈高,在官俸沒有隨之調漲的情況之下,那只好怎麼辦?為了滿足物欲,只好是搜刮民脂民膏,只好去接受賄賂。所以宋真宗也很感慨,所以他就跟邢昺說,大概只有你邢昺還是能夠很清白,能夠非常的忠心為國,所以後來他就賜邢昺白金千兩,而且他的太太也召到宮廷裡面,給予一些衣物,算是表彰他的氣節。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給其他的貪污腐敗的官員知道,我宋真宗不是不知道你們的狗屁倒灶的事情,我只是現在不想要針對你們來做一些懲處,他還是希望官員們能夠自己悔改,透過褒揚邢昺,希望能夠做為一個榜樣。不過歷史的推移是非常現實的,因為一旦你沾染了這些物欲之後,要能夠真正的回歸儉樸很難,那個物欲只是會讓你的胃口愈養愈大。所以宋真宗還是一片苦心,不過到了後來沒有辦法扭轉乾坤,所以之後才有所謂的變法革新,可是變法革新阻力很大,因為面對那些既得利益者,他當然不要變,不要變最好,因為那些本來就是我放在口袋裡面的金錢,我看得到用得到,一旦變法革新了,那我就沒有油水了,我就沒有辦法去滿足我的物欲了,所以面對改革,普遍還是會遭到很大的阻力。所以在當時是這樣,可能後來,即便是到現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面對很多的改革,其實阻力還是很大,所以需要有一段時間來做調整。這是邢昺給我們的一個啟示。

  我們看到第二位邢玠。邢玠大家對他又更陌生了,他是明朝後期的大臣,他最重要的事蹟是對抗當時日本大軍壓境,要去侵略朝鮮半島。當時一五九七年的時候,豐臣秀吉已經統一日本了,他已經是當時日本的幕府將軍。大家有聽過豐臣秀吉,是很有名的日本的一位幕府。當時他徵調了十四萬日本的陸軍,還有數萬的水軍,要來侵犯朝鮮半島。朝鮮半島從明朝到清朝一直都是中國的藩屬國。所以各位如果有曾經看過韓劇,韓國的歷史劇,像先前很有名的大長今,等等這些,它大概就是等同於我們中國的明朝清朝,即便到了清朝,朝鮮韓國的皇帝他們穿的那個朝服,各位有印象吧?他穿紅色的,他們那個朝服事實上還是明朝的朝服,他沒有因為宗主國已經變成清朝了,然後他的朝服還是用明朝的。所以算是在明清兩代,朝鮮對於中國是非常的忠心耿耿。做為藩屬國,做為宗主國,中國遇到了朝鮮它的藩屬國有戰事發生,它一定要來派兵保護,否則的話你怎麼樣去當這個宗主國?所以豐臣秀吉進兵來犯的時候,明朝就派了邢玠來抵抗豐臣秀吉的侵略。當時邢玠他只帶了幾萬的兵馬,跟豐臣秀吉十幾萬的兵馬,事實上頗為懸殊。他又聯合了朝鮮的軍隊,先在海上獲得重大的勝利,他把日本當時九百艘的軍艦統統擊沉。本來豐臣秀吉的打算就是水陸兩軍聯合前進,以水師來掩護陸軍,水軍一旦被覆滅之後,陸軍就孤掌難鳴,所以當陸軍完全孤立的時候,他就沒有辦法抵抗當時朝鮮跟中國的聯軍,所以豐臣秀吉就倉皇逃回日本。當時日本的帝國主義已經開始萌發,因為在豐臣秀吉,這麼雄才大略的幕府將軍的治國藍圖,他是希望除了本土之外,他能夠跨越日本海去佔領朝鮮半島,然後逐漸的去侵蝕中國的東北這一帶。所以你看後來的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對華的戰略,其實也是走這個路線,就跟當年豐臣秀吉的那個想法是很雷同的。因為邢玠的調度得宜,大家奮力抵抗豐臣秀吉的侵略,讓朝鮮可以維持和平,所以朝鮮的百姓非常的感念邢玠,就把他當年的盔甲還有一些物品統統都保留下來,現在也保存在山東省博物館,還有中國歷史博物館,而朝鮮人民也在釜山建立了祠堂來紀念邢玠。所以他也算是對外抗爭強權的一代名將。

  我們看到第三位邢沅。邢沅看起來好像是一位男生,其實不是,她是一位女性,而且她的另外一個名號大家一聽就知道了,她的另外一個名號叫陳圓圓,就是那天我們提到,吳三桂一怒為紅顏的那一位陳圓圓。為什麼她本姓邢又後來姓陳?原來她本名叫邢沅,因為母親比較早往生,所以後來就跟著阿姨,跟著姨父生活,因為她的姨丈,她的姨父姓陳,為了感謝她姨娘姨父的養育之恩,她就跟著姨父來姓,後來就姓陳,圓圓應該是她的藝名,因為她後來有一些過程,所以後來就成為江南八豔之一,當時也算是紅遍半邊天,是當時大家很喜歡去捧場的一位名妓。當時所謂的這個妓,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其實在中國早期這些妓,很多都是以才藝聞名於社會之上,譬如說有些是很會跳舞,很會唱歌,很會彈琴,這些都是以才藝取勝。那些比較受到大家歡迎的這些妓,往往都是以才藝取勝,至於說比較末流的,就是後來我們所想像的那個比較末流的,往往都是比較不知名的,名不見經傳的,或者是社會更底層的,才會是比較走末流的那一條路。像陳圓圓她主要還是以她的才藝取勝。所以後來,當時因為明朝末年國事非常繁雜,有人就為了要討好崇禎皇帝,所以就去聘請陳圓圓來北京,然後輾轉想要獻給崇禎皇帝,來讓他舒緩治國的壓力。不過後來崇禎皇帝因為國事如麻,他真的也無心於娛樂,所以後來陳圓圓又送還回民間。後來輾轉陳圓圓就被吳三桂納為妾,納為妾之後,因為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所以陳圓圓是留在北京的府邸。後來李自成闖王他打進了北京城,企圖要來自立為帝國之皇帝,所以當時北京城非常混亂。在一片混亂之中,闖王李自成的手下叫劉宗敏,據說他就擄走了陳圓圓,消息很快的就傳到了前線,傳到了山海關,吳三桂聽到他的愛妾被擄,一怒之下,乾脆我就把山海關打開來,引清兵入關。因為當時明朝崇禎皇帝已經自縊於,已經上吊於煤山,當時朝中已經沒有皇帝了,所以一片混亂,與其讓闖王來治理北京城,不如我讓滿清來入關,然後自己因為有開關的功勞,或許還有機會可以封侯封相,所以他當時的盤算是這樣。後來清兵入關之後,雖然說吳三桂後來有找回到陳圓圓,李自成這一幫人後來也在滿清人的鐵騎之下,很快的就被驅散了,最後也倒台了,歷史就從這個地方有了一個很巨大的轉變。

  所以很多人都說,滿清為什麼能夠入關,就是吳三桂那一怒為紅顏,其實也不盡然,如果不是這個事情加速了滿清入關,可能它稍會延遲一些些的時間,可是畢竟這已經是歷史的趨向,滿清遲早都會打進北京城的,只是剛好在這個時間點,吳三桂讓它開了一個方便之門,讓滿清更快的進來。後來我們也知道,滿清入關之後也褒賞吳三桂,所以讓他封了一個很大的王,在中國南方的省分,當時南方的省分有三個王,所以在清朝的歷史上面稱它為三藩。到了康熙的時候三藩囂張跋扈,已經是朝廷眼中的毒瘤,所以一定要除去。康熙他先擒鰲拜,這個先前我們有聊過,除了鰲拜之後,接下來就是對付三藩,三藩原則上他是一個一個處理,處理完三藩的事情之後,後來才派施琅來接管台灣。所以康熙很自豪,他認為在他的主政之下,中國版圖終於能夠混元歸一,所以他是很自豪的一件事情。這個是陳圓圓。

  我們再往下看到下一個姓氏,一百九十六,滑姓。滑這個姓氏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讀音念作ㄍㄨˇ,可是我們不會把ㄍㄨˇ這個讀音當作是姓氏的發音,滑這個姓氏也是很少見的姓氏,它的源頭是出自於姬姓。周天子曾經將一位同姓的王族,分封到滑這個地方,所以滑伯的後人就以國名為姓氏,這是一支。另外一支也是從姬姓派生出來的,是鄭莊公的第二個兒子叫做姬滑,姬滑就以他的名字做為姓氏,也變成是滑姓的源頭。

  我們看到堂號的地方,有個堂號叫做躋鵲堂。看到鵲這個字,大家就會想到有一位名醫,名醫扁鵲,躋就是跨進去,踏進去的意思,所以你看到這個字它用足部,足部的字大致上都會跟腳有關,跟腳的動作有關,所以躋它本來是跨進跨越的意思,後來就引申為有並駕齊驅,可以跟別人平起平坐,有這個意思。有一位叫做滑壽的大夫,他醫術很高明,所以他的子孫就以躋鵲來做為堂號,把他比喻為是戰國時代的扁鵲一樣,都能夠藥到病除,不是藥到命除,藥到病除,是一位神醫。滑壽主要是吸收了幾家的醫學理論,然後自己在治病的過程裡面,又以自己實證的經驗來做調整,而且他最擅長的治病的方式就是針灸,用針灸的方式來治病。早上來的時候師姐跟我說,今天我們也有一位名醫來義診,也是針灸為治病的媒介。滑壽也是如此,給人治病,用針灸可能真的還蠻有效果的,被他針灸過的病人很快的都有很好的起色,很快的就能夠康復了,所以當時民間就流傳,這位真的是神仙下凡,是扁鵲重生,所以才有躋鵲這樣的一個名號。

  我們就往下看,我們看到下面第一百九十七個姓氏裴。裴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裴姓的源頭是來自於嬴姓,嬴姓我們先前跟大家介紹過,是伯益的子孫所建立的,伯益的後代有一位非子,周孝王把他封在秦這個地方,所以稱他為秦非子。非子當時就是善於養馬,善於馴馬,所以提供給周王朝部隊的一些馬匹,周孝王才冊封他在秦。秦非子的後代又有人受封於裴鄉,所以這位受封於裴鄉的子弟,他的後代有一部分也以裴鄉的裴做為姓氏。這是一支。另外一支是晉平公的時代,春秋時候晉平公將古帝王顓頊的後代,把他分封到了裴中,所以也授稱號叫做裴君,裴君的後代有一部分也以裴為姓氏。當然還有其他的比較小的源頭,因為資料的關係,我們就沒有辦法一一跟大家細講。這兩支是最主要的裴姓的源頭。

  我們看到堂號,堂號有兩個堂號,綠野堂跟督國堂。這兩個堂號其實典故來源都是同一位,這位裴度是唐朝的一位大臣,在唐憲宗的時候,他力主要對抗叛軍,因為當時淮蔡節度使吳元濟不聽朝廷的命令,當時朝中都認為說沒關係,我們跟他談和,因為幾次朝廷派兵要去敉平吳元濟的叛亂都是失敗,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既然沒有辦法用武力來征討,那我們談和,談和的話,這位吳元濟又獅子大開口,只有裴度力主要用武力來敉平,否則的話,吳元濟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要求,到最後朝廷會吃不消,會被他掐住脖子,會無法收拾。所以當朝中大臣都反對以武力繼續征討的時候,只有裴度力主戰爭方式來解決。所以唐憲宗也覺得好,既然如此,我就給你最後一次機會,讓他帶兵去征討吳元濟。最後還是平安的去敉平了淮蔡這一帶的叛亂,所以後來朝廷就封裴度為督國公,後來子孫就以督國為堂號。後來裴度因為有了一些餘裕,就建了一個別墅,這個別墅叫做綠野堂,所以後來這個綠野堂也變成裴氏的堂號之一。這兩個堂號都是同一個源頭。

  除了裴度之外,我們看到裴姓的歷史名人還有這幾位,第一位叫做裴秀。裴秀是魏晉南北朝的名臣,他最知名的還是在地圖方面,這個地圖學其實源遠流長,我們現在看到考古挖掘出來最早的地圖,是完整的地圖,不是文獻上的記錄而已,是在漢朝,漢朝的時候曾經有挖出兩幅地圖是駐軍圖,是現在保存,我們看到最完整而且也是最早的。古代的地圖的方位跟我們現在不太一樣,現在我們看地圖,地圖的上方是哪個方位,東南西北?北方。古代剛好顛倒,所以古代的地圖上方是南方,下面是北方。為什麼,為什麼會這麼畫?因為古代的君王都是坐北朝南,所以南必須要在上方,它是以帝王的坐向來看,帝王坐北朝南,他面對的是南方,所以我拿著地圖的時候上邊是南方,這樣跟他的坐向是一個方向,所以剛好跟現在是顛倒的。從這個古地圖我們才知道說,原來有這樣不一樣的地方。而且從漢代,我們看到這兩篇的駐軍圖,其實就已經發現了,當時他們畫地圖的精準度,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高,因為我們跟現在的地圖來做套圖,你就會發現誤差其實很有限,當然你要像我們現在精準到什麼幾萬分之一,或者是幾十萬分之一,當然還是有它的困難,不過以當時沒有衛星,也沒有更好的技術,他們已經有這樣精準的成果,的確是為世人所震驚,所以可以知道中國的古地圖學是非常發達的。這位裴秀就是精於這個地圖學,所以他在古代地圖繪製方面的成就,讓近現代非常有名的一位西方學者,叫做李約瑟,李約瑟是漢學家,是歐洲非常知名的漢學家,他稱譽裴秀是中國科學製圖之父,跟古希臘的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是中西兩位地圖學的燦爛明星。裴秀在官場上的表現當然很豐富,我們就不一一細講了,不過他最後往生,倒是有一點點讓人不勝唏噓。因為當時逐漸在魏晉南北朝,有這種養生的風潮,所以剛剛我們講到嵇康,嵇康他也提倡要養生,不過他的格局跟境界是比較高的,有些人是比較著重在身體的保養,當時沿著兩漢時代一些煉丹藥的這種傳統,很多名人雅士為了要養生,他們也吃一些中藥,有一些中藥因為跟煉丹做結合,裡面事實上是含有重金屬的,所以長期這樣服用的話,到最後事實上是會中毒身亡。像這位裴秀也是,他因為吃寒食散,吃這個寒食散,吃了以後他又配冷酒,結果後來這個效力大概是加成,所以最後就暴斃而死。

  現在我們都知道這個觀念,譬如說我們在吃藥的時候是不能配茶,就是一般我們喝的那個烏龍茶,這個綠茶。為什麼吃藥不能夠配茶?因為民間的說法,中醫師的說法,說它會解藥,那個藥效會被解掉,會被中和掉。尤其吃西藥的話,是絕對不能夠跟什麼一起服用?跟酒,跟酒服用的話,它那個藥效會加成,身體會受不了。所以很多人會因為這樣,就會有一些很劇烈的反應,甚至於會暴斃。

  這位裴秀大概也是這種狀況,因為喝酒,所以就暴斃了。往生的時候才四十八歲,還很年輕,所以這個也是很可惜的一位人才。

  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除了裴秀之外,我們看到裴松之。裴松之最著名的就是他為《三國志》來做註解。裴松之一家祖孫三代都是很知名的史學家,我們看到二十三頁的裴松之的第二行,裴松之之外,他的兒子裴駰,他的孫子裴子野都是史學家。裴駰,大家如果有讀過《史記》,他一定會名列在其中,就是《史記三家註》,裴駰的集解是《史記》集解,也是現在我們在讀《史記》的時候,必備的參考書。裴松之原本也是簪纓世家,從小就接觸到了經典,他對史學也非常有興趣,後來就一路在官場上有所發展。官場上的部分我們就不細講,就請各位來參看二十四頁上半段,這裡面材料很多,我們就不一一說。我們來看到二十四頁的第二段,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在《三國志》的著述。我們都知道《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陳壽雖然說是晉代人,不過他前半生是三國的蜀漢的大臣,後來晉統一三國之後,他在晉朝為官。先前也跟大家介紹過,其實陳壽他在寫《三國志》的時候,他還是有一些曲筆維護,他還是維護他的故國蜀漢,所以在一些稱謂上面,在一些遣詞用字上面,他還是表彰他對於故國的思念,當然這個不能夠太明顯,他還是要很低調的、很委婉的來做處理。陳壽寫《三國志》,因為文字很簡略,很精簡,所以很多地方如果沒有更多的史料來補充,我們會不太了解它的前因後果,所以裴松之就做了這個補足的工作。他當時蒐集各家的史料,而且他蒐集的史料達一百四十多種,是《三國志》原書的三倍之多,所以可想而知他當時蒐集史料之齊,對於剪裁史料之用功,的確讓後代的史學家非常折服。不過有人說好,就一定有人有批評,裴松之對於《三國志》的努力貢獻,這是大多數人都贊同的,不過後來有人認為,他在剪裁這些史料的時候,還是在體例上面沒有很完備,所以後來有人就覺得,他在史料剪裁上面太過於龐雜,選擇並沒有特別的來做挑選,而且體例不夠完備,所以導致我們在讀的時候,沒有一個很清楚的體例可以依循,資料很龐雜。這個我們可以為它來做說明,因為當時裴松之,就是因為看到陳壽當時所編的書太精簡,所以他就廣蒐材料,廣蒐材料,這麼多的材料他好不容易蒐集到了,他當然也知道要剪裁,有些要把它擺到裡面去,有些可能還是要有所剔除,可是基於一個蒐集史料者的辛苦,他千辛萬苦蒐來的,如果把他蒐來的沒有把它擺進去,感覺好像這些史料就可惜了,而且他認為,如果我沒有把它擺進去,可能以後這些材料就失傳了。所以他當時的心態是認為說,沒關係,我就把它統統擺進去,原則上我還是做一些整理,可是對於那些史料,很珍貴,蒐集不易,我把它擺進去,讓後代的人可以有更多的材料來查考。我覺得他是出於這種心態,所以不可以用後來我們比較嚴格的史學方法,來把它當作是一個缺點,我反而認為他是用心良苦,因為畢竟材料蒐集不易,愈後面就愈難了。所以這個狀況就有點像我們前天有講到左丘明,他也是蒐集史料為《春秋》來作傳,所以主要的部分他把它編裁為了《左傳》,剩下來的材料不要用也很可惜,所以他就把剩下來的材料再加以做調整,就變成什麼?《國語》,所以《左傳》跟《國語》,現在我們都說是左丘明的著作,那是姐妹作,主要還是在《左傳》,剩下來的材料匯編成《國語》。這種情況就有點像裴松之,有些材料他把它擺進去,雖然說是次要的,沒有這麼的重要,可是還是把它擺到裡面,讓後人可以有所查考。所以裴松之還是功大於過,大醇小疵,其實那個都是很枝節的,也因為他的保存,所以我們有更多的材料能夠來了解三國時代的原貌。

  好,我們看到下面第一百九十八個姓氏,這個陸。這個陸的姓氏其實在,我們現在在銀行,在郵局存款,大家不曉得有沒有去辦過,在台灣的銀行、郵局,我們要去存款,要領款的時候,我們除了寫阿拉伯數字之外,我們還要把領款的或存款的數字,我們要把它寫成國字,在我們台灣,我們把它寫成國字,就是把它寫成筆畫比較多的這個寫法。很多人都寫不完,也就是說,他寫到一半就糟糕了,那個大寫的字怎麼寫?大家來試試看,那個壹怎麼寫?國字的大寫的壹,你有沒有確定你寫對嗎?很多人會把壹寫成臺灣的臺,來來來,我們來挑戰看看,這個是壹,它跟臺很像。所以我們那個朋友在銀行服務的,他經常收到那個存款單上面都寫著,壹就寫成臺。貳的話,來,這個貳很多人都會寫錯,我讓大家猜猜看,到底哪一個是正確的?它沒有一撇,這個貳是左邊對還是右邊對?對,是右邊這個,這個二要寫在裡面。參就是寫成參加的參。肆呢?肆我也讓大家猜猜看,請問是這個,這個肆,還是這個肄,我跟你講,真的,銀行的朋友都跟我說,這種寫法經常會看到,哪一個是正確的?對,中間這個,中間這個是正確的。伍的話就是這個伍。陸呢?陸就是這個陸。柒呢?三點水,一個七,下面一個木。捌是一個手,一個別。玖是一個王字旁,一個長久的久。拾呢?拾就是寫成收拾的拾。佰仟其實都還是要加人部的。然後再來是萬,這個後面大家都會了。

  所以這個陸,因為在古音它讀成跟六是同音,所以我們在寫大寫的時候就寫這個字。好,時間也到了,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