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46集

  好,我們看到第十一頁。剛剛一百八十八個姓氏石姓還有第二位,我們也跟大家介紹一下。這位石達開,是太平天國很重要的一位成員。先前我們在介紹別的姓氏的時候,也曾經提到過他,所以在這邊也順便跟大家介紹一下他的事蹟。石達開小名叫做亞達,綽號石敢當。大家會想到,石敢當不就是我們經常在路邊,遇到了十字路口,三岔路口,經常百姓就會在路口立一個石頭,上面寫石敢當三個字。民間的說法是說,這個石敢當立在路口,可以鎮煞一些煞氣,所以道路有一些發生不寧靜,經常發生車禍,用石敢當來壓煞,壓這個煞氣之後就會有一些改善。所以石敢當這個文化,在中國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有了。後來因為石達開的姓氏,然後他的個性非常秉直,非常直接,所以後來就有這個綽號,叫做石敢當。他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在地方上很有聲望,因為他非常孔武有力,而且喜歡打抱不平,所以在地方上很多人擁戴他。後來洪秀全開始號召百姓起義的時候,石達開也當仁不讓,在第一撥就加入了太平天國,所以在四方征戰過程裡面,他也靠著軍功不斷的累積,所以後來洪秀全就封他為翼王,帶領一支偏鋒部隊,隨著太平天國擴張地盤,他也立了汗馬功勞。而且他對待百姓非常禮遇,他絕對不去侵擾百姓,絕對不去掠奪百姓,因為他們本來就是被朝廷壓迫的苦難百姓,現在號召百姓,要來籌建一個太平盛世的國度,怎麼可以再來壓榨百姓?所以軍民都非常感佩他的理念,也都稱他為義王。不過石達開不接受這個義王,感覺好像義王的稱號有凌駕於洪秀全之上的這種狀況,他也很懂得分際,所以很謙虛,不接受義王這個稱號。石達開在太平天國裡面,也算是傳奇色彩很多,民間的流傳也很豐富,不過很年輕就就義於成都,這個是很年輕,因為發跡的早,可是隨著太平天國的分崩離析,石達開最後也是被擒,最後也就被殺,轟轟烈烈走完這一生。當然也讓百姓們了解到,創造自己的國度必須要靠自己努力,所以雖然說他們用的是一個比較暴力的方式,但是至少在當時這是唯一的手段,希望能夠藉由起義,讓政府了解老百姓的心聲。不過到了清朝晚年,已經是沒有辦法再改變,沒有辦法再扭轉的一個時局。雖然說太平天國曾經曇花一現,也曾經為百姓發聲,不過最後還是沒有辦法扭轉局勢,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清腐敗政權也最後被孫先生給推翻。所以這個是民主過程的一個必然,也是終結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稻草,所以壓垮駱駝的這根稻草,就是太平天國,石達開在其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好,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一百八十九,崔姓。崔這個姓氏,先前我們在別的地方也稍稍提到,它曾經在古代也是地方上很顯赫的大姓氏。它的來源我們來看一下,崔姓在中國大陸,目前也算是人口稍多的一個姓氏,排名到七十四,可是在台灣就比較少見,沒有進入到百大。崔姓的遠祖有幾支來源,第一個來源是跟姜太公有關,姜太公受封於齊國,後來傳遞到丁公的時候,齊丁公將他的君位傳給了長子,可是這位長子很謙虛,不願意接受父親所留下來的國君的位置,所以傳給了弟弟叔乙,叔乙即位之後,感謝哥哥讓國於他,所以把崔這個地方封賜給了他的兄長,後來他的兄長在崔發展,逐漸的子孫就以崔為姓氏。後來崔姓在齊國也擔當很重要的職官,其中有一位叫做崔杼,我們等一下也會講到崔杼的事蹟。崔杼因為在政治上面飛揚跋扈,到最後自食惡果,所以崔姓後來在齊國的發展,也受到了一些阻礙。不過輾轉的崔姓還是流衍到後代,所到秦朝的時候有一位崔意如。後面那個勝利的勝,不好意思,這個打字的時候多打了一個字,請幫我把這個勝利的勝給塗掉。秦朝的時候,崔意如封為東萊侯,東萊侯崔意如,後來他的爵位就由他的兒子崔業所繼承,當時的崔業已經跨越到了漢朝,崔業還有一位弟弟叫做崔仲牟,因為兩人分家,崔仲牟就另外搬遷到了博陵去安居落戶。所以後來崔家就在這個時候分成了兩支,一個是清河崔氏,一個是博陵的崔氏,這兩房的子孫又各自綿延,在後來都發展得非常興旺,所以變成是古代北方很大的一個姓氏,也是很顯赫的姓氏。所以一路流傳到了隋唐的時候,崔姓的子孫在政壇上發光發熱,光這兩個朝代崔姓就有二十三位宰相,是一個非常興旺的氏族。所以崔姓跟盧、李、鄭、王,在隋唐時代並稱為五大姓氏,所以是一個很光輝的傳統跟歷史。

  好,關於崔姓的發展跟遷徙,請同學們參看一下這個資料就可以了,我們看到下面的堂號。堂號裡面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堂號,叫做噤李堂。噤這個字我們要把它讀作四聲,很多人就會把它讀作一聲,其實是錯誤的,我們就有邊讀邊,讀成右邊那個禁止的禁這個讀音,就對了。好,噤李堂典故何來?原來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叫做崔顥,這位崔顥曾經在遊歷黃鶴樓的時候,在黃鶴樓上題了一首詩,叫做《黃鶴樓》詩,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背過這首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再來,「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然後呢?「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哇,寫得真好。後來李白來到了黃鶴樓,詩興大發,也想要在黃鶴樓上題詩,所以他就先瀏覽了一遍,以前有誰來過黃鶴樓,寫了哪些詩,他就看過一遍之後發現,崔顥寫得真好,他本來想寫詩的,可是看到崔顥寫得這麼的精彩,後來就打消念頭了,因為他知道他再寫也寫不過崔顥,所以就擱筆,就不在黃鶴樓上題詩。所以李白就留下一句話,「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留下了遺憾。所以崔顥的子孫就以此為典故,就立了堂號叫做噤李堂,讓李白也啞口無言,他的詩才讓李白所折服。

  好,可是李白這股悶氣,他還是一直在腦海裡面盤桓,我要怎麼地方再怎麼樣來做突破,後來一路遊歷來到了長江下游,到了當時的金陵,現在我們所講的南京,他去遊歷金陵鳳凰台的時候,靈感來了,他就寫了另外一首詩,叫做《登金陵鳳凰台》。我們發現這兩首詩,它跟崔顥的《黃鶴樓》詩有一較高下的味道。這首詩有沒有背過?有。「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你們是二水還是一水?有兩個版本,二跟一都可以。最後兩句,「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兩首詩根本就在較勁,因為他們用的韻腳是一樣的,而且布局基本上也雷同,黃鶴樓詩開頭兩句在講黃鶴樓的歷史,據說這個地方本來不叫黃鶴樓,是因為這個地方常常黃鶴盤踞,所以當地人就說這個叫黃鶴樓,所以流傳到後來,它原來的名字反而不彰顯了,黃鶴樓,黃鶴樓,一路就這麼叫下來了,後來有一天黃鶴樓黃鶴不見了,只剩下這一幢黃鶴樓。鳳凰台也是一樣,鳳凰台為什麼當年叫鳳凰台?因為鳳凰在此盤旋,後來有一天鳳凰也不見了,也獨留鳳凰台。所以兩首詩開頭兩句都是講風景名勝的歷史背景。再來,後面的第二聯就講風景,講風景,到第三聯也是有什麼什麼洲,兩首詩其實講的那個情境很雷同。後面最後一聯,根本就是擺明了要去挑戰崔顥,崔顥是說「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李白翻了一番,他翻的一番是說什麼?「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崔顥講的是懷念家鄉,想要回鄉而回不去,李白從這邊又翻出了一個境界,他說我想要往仕途發展,可是太陽總是被浮雲給遮蔽住了,表示什麼?皇帝總是被小人給蒙蔽,像我這麼好的人才為怎麼沒有人發掘,所以長安不見使人愁,長安是當時的國都,借代為君王,自己沒有辦法到長安去在朝廷擔任一官半職,都是被小人所蒙蔽。這兩首詩較勁的意味太明顯了,所以很多人都來做比較,到底是崔顥寫得好,還是李白寫得好。其實各有所支持。我個人是覺得,如果就詩的格律,還有詩的要求來看,李白是比較工整的,所以李白當然佔了一點便宜,因為原創者崔顥的構思,他的意境他已經有所基礎,所以李白當然可以從崔顥的基礎之上,翻出另外一個新意,所以他是佔了一點便宜,他在格律上的要求更工整,所以我個人是比較傾向《登金陵鳳凰台》略勝一籌。

  我們再回來,堂號有第二個,三相堂。唐代有三位姓崔的宰相,有崔鉉,有崔元式,還有崔沆,三位都是同一個崔氏的叔侄,崔鉉的叔叔是崔元式,崔鉉的兒子叫做崔沆,都是一個家族,有三位宰相,在當時倍為大家推崇,因此子孫就以三相為典故而立了堂號。這的確不容易,叔侄三人能夠在官場上都有這麼大的發展,的確是很難得。在中國古代,文學世家倒是蠻常見,像先前跟大家談過有所謂的三曹,三曹是哪三曹?老曹,曹操;大曹,曹丕;小曹,曹植,父子兄弟三人,在官場上,在政治上,在文學上,都很有建樹。還有三蘇,老蘇,蘇洵;大蘇,蘇哥哥,蘇東坡蘇軾;小蘇,蘇轍,這個也是另外一個文學家族。還有個三班,三班不是三斑家蚊,三班,老班就是班彪,然後他的長子叫班固,《漢書》的主要作者,還有個弟弟,投筆從戎的班超,所以也是一門英豪,不容易。所以我就很羨慕,人家有這麼好的環境,家學淵源。當然反過來,我們今天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小小的成就,也是祖上積德,父親的努力,我們現在才能夠在學校擔任教職,我也希望我的孩子未來也能夠往教職,往文化事業這個方向來發展,當然還是要看孩子的性向,這個勉強不來。

  我們再往下看,看到下面歷史名人,剛剛有提到一位崔杼。崔杼的杼是有捲舌的,要把它讀成居住的住這個發音。崔杼剛剛提到,他是春秋時代齊國的一位名大夫,後來也曾經擔任過宰相。在當時稱之為卿,後來我們一般都把它稱之為宰相。可是這位崔杼,他擔任齊國的執政卿二、三十年期間,驕橫異常,而且他也立了齊莊公、齊景公兩位國君,能夠策立國君,表示他大權在握,而且崔杼在朝堂之上也大肆殺戮,導致整個齊國動盪不安,後來齊莊公居然跟崔杼的太太棠姜私通,而且齊莊公還把崔杼的帽子贈與他人。這個真的是欺人太甚,以國君的身分跟大臣的妻子私通,而且還把崔杼的帽子給了別人,那真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崔杼就因此聯合了棠無咎,棠無咎就是棠姜的兄弟,殺了齊莊公,所以後來才立齊景公。立齊景公之後,他自己就擔任右相,然後另外一個他的同黨叫做慶封,就擔任左相,所以一左一右兩個人就把持了朝政。結果後來崔杼自己發生內訌,跟慶封之間的矛盾就逐漸的被浮上台面,所以逼到最後他自己上吊自殺,而且他的屍體還被齊景公曝屍來做羞辱。所以一生跋扈,結果落得自殺的下場,的確是令人唏噓不已。

  所以古人很多時候在不得不的情況之下,為了要以死來謝國,或者是避免事端擴大,所以後來都往往選擇自殺。自殺我們也簡單的做了一個統計,古人如果被迫自殺的時候,大概有幾個自殺的方法:第一個上吊,這個是相對的比較簡單;再來,服毒,這個也是另外一個常見的手段,所以這兩種自殺的方法,在古書裡面經常會看到。有些自殺是因為迫於無奈,有些是被迫,是被皇帝給所謂的賜死,他就只能夠自殺,自殺,了結自己個人的性命,無非是為了不要讓政治風波再繼續擴大,去蔓延,去牽累他的家人,甚至於是家族,所以個人的犧牲來換取家族的保全,這個也是不得不做的一個選擇。

  我們看到第二位,崔鈞。崔鈞這一位,大家對他真的就蠻陌生的,他是東漢末年三國時代一位隱士。跟諸葛亮是非常相知相惜的好朋友,當年諸葛亮在南陽隱居躬耕的時候,就在當地跟幾位傑出之士,也就成為了一些夥伴關係,所以彼此之間互相的來學習,互相的來褒舉。徐庶是其中的一位,所以劉備也就是透過徐庶,才輾轉認識了諸葛亮,最後才敦請諸葛亮出山,然後來成為他的軍師。所以當時這個集團,除了徐庶還有諸葛亮之外,還有石韜,還有孟建,當然還有這一位崔鈞,這幾位在當時都在地方上小有名氣。後來剛剛提到的石韜、孟建、徐庶,因為政治上的被迫選擇,所以最後都在曹魏任官,只有諸葛亮,他後來跟著劉備入蜀去建立了蜀漢。崔鈞呢?崔鈞是一路都以隱士的姿態出現在史料裡面,最後劉備本來有力請他也到蜀漢,也到陣營裡面來效力,不過崔鈞就是一秉初衷,他以隱士的身分結交了這些朋友,最後這些朋友都去當官了,可是他還是堅守隱士的氣節,最後還是沒有出來為官,所以後來的史料也就沒有記載了,這樣的氣節真的是蠻令人感佩。

  第三位,崔述,大家對他稍稍的有一點印象,因為崔述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做《考信錄》,《考信錄》,前面往往我們都會再加上兩個字,叫做《洙泗考信錄》。洙,我寫一下好了,洙泗是兩條河流的名字,洙泗是在山東南境的兩條河流,因為在古代它是流經魯國的國域,所以後來洙泗就借代為魯國,魯國出了一位聖人孔夫子,所以後來洙泗也借代為孔夫子。《洙泗考信錄》主要就是來考信儒家的流傳,還有儒家的學術。所以崔東壁崔述,可以說是集他一生的力氣,來完成《考信錄》,他花了好長的時間,而且幾次的來修訂《考信錄》,所以留下了很豐碩的成果,為後人所利用。他寫完《考信錄》之後,等於說是完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心中大事,所以完成之後沒多久就往生了,享年七十七歲。所以崔東壁集一生的努力,目的就是要完成這本書,所以我們也思考一下,我們集一生的努力,我們要完成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每個人現在心裡面可能有個想法,我要完成老和尚的一個志願,希望能夠將儒家文化、將佛教的道義能夠傳揚於世界。這個是目前我們這個階段,大家心中所設定的第一目標。可是這個目標往往隨著年齡,往往隨著個人境遇的不同,也會有一些些轉變,當然如果能夠堅持一個你所信仰的理念,能夠始終如一,這個是令人所感動,也感佩的,但是很多人往往受著一些干擾或影響,最後沒有辦法完成他早年所設想的目標,這當然有點可惜,不過這也是一種選擇。崔東壁可能早年的時候,就已經設定了這個想法,一路都能夠堅持到最後,完成他的使命,這個也是為人所欽仰。

  好,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第一百九十,吉姓。吉這個姓氏真的蠻少見的,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吉這個姓氏原本是有加一個女字邊,後來才把女字邊給省化掉,才看到我們現在的寫法,比較簡單的吉祥如意的吉。它的源頭是從哪裡而來?在黃帝時代,他有一位孫子叫做伯儵。他受封於南燕這一帶,黃帝還賜姓給他姓姞姓,所以後來這個姞姓的後代,就逐漸的保留了右邊的偏旁,把女邊省略掉了,就剩下吉祥的吉。另外一個起源是周宣王時期,我們也曾經介紹過的兮甲,他的字叫做吉甫,所以我們在文獻上又稱他叫做尹吉甫,這個尹就是長官的意思,他曾經擔任過長官,所以被稱為尹吉甫。吉甫允文允武,所以後代的子孫有一支也以吉做為姓氏,所以主要有兩個源頭。

  好,吉姓的歷史人物我們來介紹一位,叫做吉士瞻。吉士瞻是漢代人,他年輕的時候就心懷壯志,所以很年輕就已經設定他人生的目標,可是他人生的目標是什麼?文獻裡面沒有很清楚的記錄,但是他比較為人所熟知的一個典故,反而是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有一回他作夢,夢見他在夢裡累積了十一張的鹿皮,所以他夢醒之後就很高興,因為鹿跟福祿,跟俸祿的祿同音,所以他想說,累積到十一張表示什麼?表示自己一定可以發大財,未來一定能夠當高官,後來他果然就擔任了太守,擔任了刺史。所以後來,鹿皮繫夢這個說法就廣為流傳。所以在有些地方也流傳說,如果作夢夢到你在夢裡面得到鹿皮,一定是升官發財的吉兆,所以吉士瞻的後人也以夢鹿堂為堂號,所以留下了這個典故。

  好,我們再回來。我們看到一百九十一鈕姓。鈕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關於鈕這個姓氏的記載真的不多,只有在文獻裡有看到。最早出現鈕姓的記載是在東晉時候,再來隋代的時候,也有文獻裡記錄有一位鈕回,所以大概知道,他們是鈕姓比較早出現的祖先。當然有一些外族,他們改漢姓之後也有以鈕為姓氏的,所以鈕姓在百家姓裡面,算是起源比較沒有文獻可以來參考的。

  我們看到歷史名人有一位鈕衍,鈕衍讀起來好像是那個牛的眼睛,當然是諧音,明朝時候的人物,他曾經在郡擔任郡太守。當時郡裡有人就裝妖作怪,危害百姓,欺騙人民的財物。經過鈕衍的調查考核之後,就抓到了那些裝神弄鬼的人,然後給予一些懲處,嚴重的還予以處斬。所以鈕衍為老百姓除害,而且能夠經過公平公開的審訊,讓這些加害人能夠說明他的一些想法,所以也算是一個很持平來審訊的一位地方父母官,所以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跟稱許,所以在文獻上面留下了這個記錄。

  我們再看到第二位鈕姓的歷史名人,叫做鈕福保。鈕福保是清朝道光年間的狀元,後來也一路在官場上有所發展,不過他的政績比較屬於教育這方面,他幾次擔任鄉試的主考官,也擔任過學政。他在主持考試事務的時候,都能夠公平的選拔,所以朝廷都認為他是一個非常公正的主考官,所以經常都委以重任。民間對他的考評也都相當的正面。鈕福保後來晚年就棄官,回到家鄉蓋了一個大宅院,叫做理德堂,在晚年的生活專心的著書,然後也有一些創作,也後來留傳於子孫。鈕福保在考務上面的貢獻,的確是在晚清腐敗的朝政裡面算是一股清流,因為很多人為了要去謀得仕途,所以都走一些偏鋒,走一些捷徑,像先前跟大家講過,作弊的事情時有所聞,賄賂考官的事情更是常見,尤其那些典試官、主考官,要選拔最後的名單,都是一個人做決定,幾個人,副典試官可以給意見,可是主試官、典試官是可以做最後的裁決,所以很多人都走這個偏鋒去賄賂考官,可是鈕福保就是剛正不阿,絕對不收受賄賂。

  我也參加過國文的作文閱卷工作,先前也跟大家介紹過裡面一些有趣的事情,閱卷這個工作,的確我個人真的相信,人真的有一點考運。考運,有沒有這樣的感觸?有些人就是考運不佳,你很努力,你都讀得滾瓜爛熟,可是偏偏有一個地方,你覺得那個應該不會考,這個不是重點,你就略過去不讀了,結果沒想到,最關鍵的那個題目就是從那邊出來的,所以你準備了很久,結果還是考輸人家。反過來也有一樣,也有很多人就是漫不經心讀書,可是他每次讀的地方都有考出來。所以很多人花了很多氣力,居然考不贏那個很輕鬆面對考試的人,所以有考運這個事情,真的是冥冥之中也有這樣的安排。我先前考試也特別會去做記錄,當然這個記錄是不能公開的,是我們自己做一些簡單的統計,有很多年輕人經常在寫作文的時候,都會舉例子,舉例子無非都是一些歷史名人,比較大家所熟知的一些明星,所以經常我們都會來做一些統計,譬如說前幾年,有一位台灣很有名的阿嬤,她因為美國一個著名雜誌的報導,所以後來也登上了國際舞台,接受國際的表揚,她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慈善媽媽,叫做陳樹菊陳女士,在東部賣菜為生,攢了錢之後,就捐給學校蓋圖書館,興辦教育,所以後來,在國際雜誌上面報導她的事情,所以後來這幾年,很多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都舉陳樹菊阿嬤做為例子,然後她陳樹菊阿嬤的這個舉例,被列舉被舉例的比例很高,跟誰一樣高?跟愛迪生一樣高,所以算是大家非常喜歡用的名人的例子。不過如果就一個典試委員,就一個閱卷委員的角度,如果大家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用同樣的人物,你第一張閱卷你看到,很不錯,很新奇,可是後面的第二張、第三張,第三百張,第五百張,大家的舉例都還是那個人的時候,後面的人當然就會比較吃虧,分數就會愈來愈低,愈來愈低。所以我都跟學生說,你要創造出一個跟人家不同的價值,你要讓閱卷委員眼睛為之一亮,所以多去了解歷史名人的一些典故,對大家寫作文的時候就很有幫助。

  當然我們今天在講《百家姓》,講到這些歷史名人,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是為了讓大家知道說,原來歷朝歷代這麼多姓氏,其實每一個姓氏都有很優秀的人才,都值得我們來學習,因為每一位名人他的生平事蹟,他生平的遭遇都不同,他給我們的啟發也都不一樣,有的是正面的,提供給我們一個學習的目標,有些是負面的,做為我們人生的借鏡,我們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歷史名人的故事。

  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一百九十二,這個姓氏很多人都會念錯,包括台灣很多的百姓,都會把這個姓氏讀成三聲,念作ㄍㄨㄥˇ,其實它正確的讀音要念作一聲,龔它是中國大陸九十九的大姓,在台灣稍稍的多一點點,排到八十七。龔姓的始祖我們可以往上推衍到共工。共工,在昨天我們曾經講到他是洪姓的始祖,而且他也是龔姓的始祖。原本共工是治水專家,有一個兒子叫做句龍。這個字,句子的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念作ㄍㄡ,因為現在我們寫勾號,打勾的那個勾,它的這個偏旁,跟句子的句中間那個口是不同的,可是在上古的時候它是同一個來源,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念作句ㄍㄡ龍。句龍的後代就以這個龍,然後跟他的父親共工的共合在一起,就寫成了這個龔,做為自己的姓氏。這是一個來源。

  另外一個來源,是西周時代周王室有一位王族,他的名字叫做和,然後他受封的地方是共這個地方。這個也要破音讀作一聲。所以後來我們在史冊上面,就稱他為共伯和。共伯和的子孫就以共為姓氏,然後又逐漸的演變為這個龔。第三個來源是晉獻公,春秋時代晉國國君的後代,晉獻公的寵姬驪姬,她因為要讓自己的兒子奚齊擔任國君,所以誣陷原本的太子申生,誣陷他謀反,所以後來申生被迫上吊自盡。後來晉獻公往生之後,果然驪姬的兒子奚齊擔任了國君,可是他知道他的哥哥是冤枉的,所以後來就給他謚號叫做共太子。共太子申生的後代就以共為姓氏,然後又逐漸的演變為這個龔。好,還有一些少數民族也有龔姓,我們就不一一細講。

  第二個遷徙分布,文字的資料就請各位來參看。我們看到第三堂號,堂號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堂號,叫做中隱堂,是宋朝的一位句容縣令,或者是我們讀成句容縣令,龔宗元的典故而來。龔宗元在擔任地方縣令的時候,也一樣,在審訊案件,在破案,然後追捕盜匪都是非常的有辦法。如果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講,他就好像名偵探柯南一樣,對於審訊案件有一些科學的方法,來追蹤,來分析。所以老百姓都非常的佩服他。尤其當時有一位酷吏叫做楊弘,這位楊弘,就是到處去找地方上的一些麻煩,所以後來他來到了龔宗元所管理的縣的時候,他就聽說這位縣令辦案非常的清廉,而且治理地方非常的好,所以他說,聽說這位龔先生治理得很好,那我就不必去了,不必增添他的麻煩。所以後來大家就把龔宗元的事蹟,又更加的傳揚於外面,所以後來朝廷也選拔他到中央去任官。退休之後,他自己建了一個宅地,命名叫做中隱堂。所以後來子孫也就以中隱堂為堂號,綿延至今。

  現在我們在辦理案件的時候,當然有很多科學的方法,譬如說像現在有一些微物跡證的搜尋,譬如說皮屑、毛髮,蒐集起來之後都可以分析它的DNA,然後去比對資料庫,所以現在有一些方法可以來幫助破案。可是古代不容易,古代哪有那麼精密的儀器?大家的觀念也都比較簡單,所以要用一些其他的方式來突破,譬如說用心理學的方式,來讓犯罪者自己認罪,或者是其他的人證物證的配合,所以在古代審訊案件,要達到公平、公開、公正是更困難的。像現在我們有很多所謂的法醫,法醫其實就是在案件發生之後,他來做一些事後的解剖,來做一些搜證。在台灣有一位已經過往的法醫,叫做楊日松,他也是法醫界非常典範的人物。現在也有另外一位法醫,也經常上電視節目,叫做高大成。這兩位法醫在現在,很多人都會把他拿來做一些很好的教案,來做法官或者是檢察官,來辦案的時候,都會以他們的一些經驗來做借鏡。所以現在科學辦案愈昌明,犯罪就愈沒有辦法隱遁。所以有一些有企圖想要犯罪的人,都應該要戒慎恐懼,因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所以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好,我們看到下面龔姓的歷史名人。有一位龔遂,這位龔遂他是漢朝時候的人物,他其實在當時劉賀曾經擔任國君的時候,這位龔遂就在朝廷之中擔任諫官。當時這位昌邑王劉賀擔任帝王,經常就是行為不端莊,龔遂因為是諫官,所以經常的勸諫他,可是劉賀都不願意改正,所以後來就被廢了皇帝的身分,被貶為海昏侯,昌邑王是他還沒當皇帝之前的王爵,當了皇帝之後二十七天就被廢。廢了以後,朝廷繼位的皇帝就把他封在海昏這個地方,所以後來我們在文獻上面稱他叫做海昏侯。海昏是地名,跟他昏庸無道是沒有關係,因為海昏的地名,在現在的江西這個地方。

  這個很有趣的是,二O一五年在江西考古的時候,就挖出了一個蠻大的墳墓群,墳墓群在開挖的時候,考古人員都很興奮,因為規模這麼大一個墳墓群,他們都認為這底下一定是非同小可的大人物,所以一挖,慢慢的就從這個地層來判斷,地層的高低來判斷,恐怕不會太晚,所以大家就愈挖愈興奮,因為可能這個時代會早到漢代,甚至於會到先秦都有可能。結果挖到後來,寶物一件一件被取出來,後來裡面有一些文字的記錄,就證實了江西所挖出來的這個墳墓,就是海昏侯的墳墓,就是這位二十七天之後被廢的皇帝的墳墓。裡面最珍貴的,也是最為學術界所津津樂道的,就是挖出了《論語》,挖出了《論語》的版本,現在我們讀的《論語》是什麼版本?《張侯論》。《張侯論》就是當時,張侯拿了《古論》、《魯論》、《齊論》三個版本,然後加以調和,這個版本在當時是流傳比較多,所以《張侯論》就保留下來最完整,後來逐漸的《魯論》、《古論》,就慢慢的沒有被引用了,《齊論》也是一樣,齊國,當時在齊地比較廣傳的《論語》的版本叫《齊論》,也慢慢的不見了。我們在文獻裡面都知道,《齊論》跟其他的幾個版本的《論語》,比較不一樣的是它多了兩篇,一個是〈問王〉,一個是〈知道〉,知道那個道理的知道,問王就是問那個國王,問王。後來海昏侯的這個墳墓裡面,後來為什麼能夠確定是《齊論》?因為有挖到〈知道〉這一篇,所以〈知道〉的內容,在海昏侯裡面就可以補足了。海昏侯的墳墓裡面挖出了很多的寶貝,昨天我們談到漢朝通行的貨幣,叫做五銖錢,五銖錢在海昏侯的墳墓裡面,挖出了兩百萬枚,兩百萬枚,光那個五銖錢起出來那個銅,兩百萬枚有多重?十噸,十噸,很可怕。所以他陪葬這麼的多,你就知道這個人物一定是個大人物。後來經過一些文獻的比對,確定他是海昏侯,曾經當過皇帝,所以規格比照帝王,難怪會那麼規模龐大。昨天我們不是談到鄧通,漢文帝不是幾次賞賜累加起來數十萬,他是兩百萬陪葬品埋在地底下,所以是一個很珍貴的文化資產,當然其他的寶貝沒有辦法細講。所以現在考古人員非常的興奮,因為這些東西都需要整理。有一些已經整理出來的,已經開始在地方的博物館展出了,竹簡的部分,經過文字學家也開始在做破譯,在做釐定,所以很快的就會有完整的研究成果跟大家見面。

  我們再回來,當時劉賀因為二十七天被廢,所以劉賀當時從昌邑王時期帶來到朝中任官的這兩百多個人,都被後來繼位的皇帝給誅殺,因為這兩百多人都是附和劉賀,助紂為虐,所以繼位的皇帝就一並處理掉了。就唯獨龔遂,還有另外一位王陽,這兩個人因為屢次勸奉劉賀,所以繼位的皇帝,因為看在他們都有秉公直言,所以免於一死。但是龔遂活罪難逃,就被剃髮判處四年的徒刑。所以漢宣帝即位之後,又重新起復他擔任地方的太守,而且在平定地方的一些盜賊,都有很好的治績。

  我們看到第二位龔勝,龔勝也是西漢的人物,他還有另外一位朋友叫做龔舍,這個念作舍ㄕㄜˇ或念作舍ㄕㄜˋ都可以,因為它有兩個讀音。因為龔勝跟龔舍兩個人都姓龔,兩個人又是同學,在經學上面也都很有造詣,所以被稱之為楚二龔。楚二龔的龔勝,在地方上面任官也很有建樹,所以被州郡舉茂才,後來就被徵召為諫議大夫。諫議大夫,顧名思義就是要提出一些諫言給皇帝。可是幾次諫言都是直指賦稅很嚴苛,刑罰太過沉重,所以讓皇帝有一點點不滿,不過也很欽仰龔勝,即便面對皇帝還能夠直陳弊病,所以他也累遷到了丞相司直,遷徙職官光祿大夫,所以也都得到了皇帝的恩寵。後來到了漢哀帝的時候,因為漢哀帝寵幸董賢,所以他就從中央朝廷的職官,請調到地方上去擔任地方官,目的就是眼不見為淨,因為幾次勸諫,皇帝都不願意聽,所以只好自請調職,後來就乾脆託病辭官回家。王莽時期,他也就在地方上面不願意出來,後來王莽強迫他擔任太子的老師,可是他還是堅持不接受,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保住自己的氣節,因為王莽篡漢,絕對不可以事奉二姓的國君。後來他面對王莽的強力邀請,他只好怎麼辦?他只好說我不可能事奉二姓皇帝,所以他就堅決不願意,最後以絕食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一生,來表明他對漢室的忠心耿耿,也讓王莽沒有辦法去玷污他的清白,所以這個也是一種自殺,表明他的節義。

  第三位是清朝的經學家龔自珍。龔自珍不僅是一位經學家、文學家,他也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詩人,他政治上的理念是比較傾向於改革,所以跟當時一些改革派的主張就相契合,而且他也在地方上動用自己的人脈,支持林則徐燒除鴉片。龔自珍後來辭官回家之後,雖然說沒有了官職,可是他在地方上面不斷講學,也不斷的去凸顯出改革的理念,所以他的詩,還有他的教學,都不斷的去重申更法、改圖,就是唯一兩個可以改變滿清後來頹勢的方式。可是滿清到了晚年真的是積弊太深,即便很多人不斷的奔走,不斷的倡導改革,可是面對政治上的壓迫,面對官員的腐敗,已經是病入膏肓,最後還是步向了滅亡。龔自珍的詩歌流傳到後來,很多人也做了研究,因為他留存下來的篇章數量很多,所以很多的學生,中文系的碩博士,都研究龔自珍的文學。不過研究文學,我個人覺得就有點可惜,因為更重要的是,他在詩歌裡面所倡導的改革思想,這個如果能夠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做另外一分的解釋,其實可以更有意義。這個是龔自珍,簡單的跟大家來做個介紹。

  我們再看到下面一個姓氏,第一百九十三程姓。程這個姓氏在大陸排名第三十一,在台灣排名第七十三。程姓的來源有幾支,第一支是從風姓派生而來,風姓的來源是跟顓頊有關。顓頊有一位曾孫叫做重黎,他接受了帝嚳的冊封,讓他專門來管理火種,後來重黎擔任了這個職官,就叫做祝融。所以祝融,其實比較正確的理解應該是職官名。管理火種,後來就變成了傳說中的,神話裡面的火神。那為什麼要管理火種?其實在古代取火是不太容易的。我們都知道鑽木取火,可是,大家有真的嘗試過去鑽木取火嗎?如果沒有適當的訓練,大概我們鑽到雙手破皮也都鑽不出火來。所以保留這個火種在遠古時期是很重要的,因為古代火種的發現其實是很偶然的,可能是因為打雷有了天火,或者是有些地方因為有火山,所以有了這個火,他們發現這個火雖然說會讓人有灼傷的感覺,可是慢慢的也發現火帶來人類生活的便利,因為可以熟食,因為它可以在晚上取得光明,甚至於可以靠著這個火來狩獵,所以慢慢覺得這個火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可是,如果你自己沒有辦法用人力來取火,保留火種就變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可以讓它熄滅,所以在中國古代就有這種職官,專門就是看守火種,因為所有的火的取得都要從這個火種來延伸,所以祝融就是這樣的職官。所以重黎擔任祝融之後,他的子孫就一路都是擔當這個職務,後來在商朝的時候受封於程這個地方。到了周朝的周宣王,程伯休父,就是剛剛講到重黎的後代,他因為受到了周宣王的徵召,到朝堂裡面去擔任大司馬,於是就改封到當時國都附近的另外一個地方,可是他們父子,他們的氏族還是以程為姓氏,所以成為現在程姓的主要源頭。

  還有另外一個源頭是起源於姬姓,周文王姬昌的後代有一支姓荀,荀姓先前我們也跟大家介紹過了,然後荀姓的子孫也有一支就派生到了程姓,所以後來他們就以程做為姓氏。荀我們好像還沒介紹對不對?好像還沒,在後面,二百還是二百零一,我記錯了,不好意思。所以這個程也就是從姬姓派生而來。

  我們看到遷徙分布,這個文字的資料好多,所以我們不細講了,讓大家來自己參看。堂號的地方,有一個明道堂、伊川堂、立雪堂。大家看到明道跟伊川就會想到誰?程顥跟程頤,這兩兄弟在北宋是著名的理學家。很多人把明道跟伊川,跟他們兄弟兩個人的本名來搭配,經常會弄顛倒。我以前也經常會弄顛倒,所以後來我就想了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諧音,程頤就是伊川,因為都是頤伊,所以合在一起就不會記錯了。那程顥就是明道先生。兩位兄弟都是當時碩學大儒,所以很多人都想要拜他們為師,程顥比較早往生,所以他的影響力就不如弟弟程頤,程頤當時名揚天下。有一位進士叫做楊時,這個人很欽慕程頤,於是就約了朋友一同要來拜見程頤,希望程頤能夠收他為徒。結果來到了程頤的府上,剛好老先生在閉目養神,假寐,假寐是什麼?假寐不是假睡,假寐就是眼睛閉上,閉目養神,然後似睡非睡,這叫假寐。所以很多同學可能中間休息十分鐘,二十分鐘,起來上個廁所,然後閉目養神一下,可能沒有真的睡著,不過稍稍的閉目養神,對後面我們繼續上課,繼續做事,真的就會有精神上充電的感覺,所以坐著假寐其實也是一個方法。所以程老先生在假寐,楊時跟他的朋友也不方便驚擾老先生假寐,所以兩個人就在門外站著,等老先生醒過來。結果當時天下大雪,兩個人站在那個地方都不敢動,等到程老先生醒過來的時候才看到,你們兩個人怎麼還沒走,還站在這個地方?當時下大雪,據說那個積雪已經積到了一尺深,所以兩個人還是非常的恭謙,不敢造次。所以後來就有一個典故叫做程門立雪,或立雪程門,也變成是學生去拜見老師的一個典故。

  名人的地方,我們先來講到一位程咬金。這個典故大家都有聽過一句諺語,叫做半路殺出程咬金,為什麼是半路殺出程咬金?程咬金原本是李世民帳下的一位猛將。當時李世民要去四方征戰,當時天下群雄並列,所以有一回,他們要去對付一位很厲害的對手,叫做飛鈸禪師蓋世雄。飛鈸禪師當然是民間有一些穿鑿附會,說這個禪師有一個武器,就是鐃鈸的那個鈸,這個鐃鈸很厲害,變成是這位蓋世雄的一個武器,他這樣丟出去,然後轉轉轉飛飛飛,然後就可以取下敵人的項上首級,所以很厲害。所以當時說要去對付這位飛鈸禪師,程咬金聽到很害怕,而且當時李世民的頭號軍師叫做徐茂公,徐茂公知道程咬金,他雖然說武功沒有特別高強,可是幾次征戰下來,徐茂公就發現,只要我們這一場戰役程咬金有參與,這一場戰役就很順利,所以他是福將,雖然說他不一定真的很能打,可是只要有他在,感覺就好像很lucky,所以徐茂公就說,這一次面對這個強敵飛鈸禪師,一定還是要派程咬金去。程咬金一聽,這個飛鈸禪師功夫了得,我才不去,去的話一定不是對手,搞不好會死在他的手下,所以程咬金就跑去,跑到了一個土地廟裡面那個供桌底下躲起來,呼呼大睡。這個徐茂公也很厲害,他神機妙算,他知道後面一定會有怎麼樣的發展,所以他料準了程咬金一定不敢去接受這個派令,於是他就派了另外一位李世民的大將,叫做秦瓊秦叔寶去對付飛鈸禪師。結果很快的,秦瓊就破了飛鈸禪師的飛鈸,結果這個蓋世雄飛鈸禪師就趕快跑,結果一跑,冤家路窄,就一頭撞進了那個土地廟。那個土地廟,本來程咬金在供桌底下睡得好好的,突然一個驚擾,一看蓋世雄飛鈸禪師,本來很害怕,要跑,結果也沒有退路了,就只好硬上了。結果因為蓋世雄的武器已經被破了,所以只能夠雙拳對雙拳,靠著蠻力,程咬金就很快制伏了飛鈸禪師。所以後來就有這麼一個典故,叫做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後來這個用法就廣為流傳。程咬金這位福將一路跟隨著李世民,包括後來玄武門之變他也參與其中,所以一路也都封侯,封國公,而且在當時也都知名度相當高。所以往生之後,朝廷就讓他配享昭陵,這個昭陵就是李世民的陵寢。所以配享昭陵,就是對於人臣最高的一個榮耀,不僅是頒發謚號,而且他的神主牌位可以在昭陵,跟李世民同享國家等級的祭祀的制度。這是程咬金。

  時間也差不多了,我們就先到這個地方先打住,我們禮拜四再繼續。好,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