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45集

  我們來看到我們講義的第六頁。昨天我們談到第一百八十五個姓氏,包姓。包這個姓氏昨天我們聊到了,在包姓的歷史名人裡面,最知名的就是包青天包公,所以包姓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面,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到包龍圖。當然包龍圖的影響力到現在還是非常深遠。早些年我們台灣,大概民國八十年代,我記得在華視有一檔連續劇,就叫做包青天,那個時候真的是影響很深。當時為什麼會這麼得到大家,觀眾的一種,這個怎麼講?喜歡,其實還是跟時空背景有一點關係。我們都知道,雖然說現在是一個民主的社會,司法法制觀念大家都已經非常了解了,也循規蹈矩,不過總是有一些人認為,他有些事情受了一些委屈,受了一些冤枉,即便是尋走法律途徑,還是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更多的是有一些事情沒有被揭發,即便被揭發了也沒有被制裁,都覺得說,公平正義沒有得到彰顯。所以有這樣的戲劇在電視上面搬演的時候,大家都覺得,看包龍圖審案大快人心,它其實也是一種心理投射跟反應。當時我記得那齣劇前前後後播了兩年,收視率一直都是很高。後來這個包公劇結束之後,隔了幾年,華視覺得這樣的主題還蠻受觀眾歡迎,所以一樣,它也製播了另外一齣近似包公的戲劇,叫做施公奇案。這位施公就是施世綸,施世綸大家可能沒太多的聯想,也不曉得是什麼時空背景,講他的父親大家就比較清楚了,施世綸的父親就是施琅,施琅就是當時代表清廷來收復台灣的,他是施琅的兒子,施世綸也真有其人,他也有一些很好的治績,所以後來也在民間有一些故事流傳。當然包龍圖也好,施世綸也罷,他們的故事是不是真如連續劇所搬演的這麼神奇,這麼的曲折?當然戲劇本身還是需要有一點戲劇張力,所以加油添醋一定是必須要的,劇情上面來做一些安排,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透過這些戲劇,也可以宣慰我們大部分人心中對於時政的不滿,所以它也算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式,至少我們看完之後,可以把內心的不滿稍稍的有一個出口,可以宣洩一下。

  我們看到包姓的歷史來由。包姓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列入到百大。它有幾個來源,第一個來源就是出自於羋姓。包姓的起源跟庖字有關,在上古時代,其實包跟庖,因為它的諧聲偏旁都是包,所以在文獻裡面,這兩個字有的時候是可以通假的。庖,如果把它當作名詞來解釋的時候,它可以講廚房,也可以講在廚房裡工作的人,就是廚師;如果當作動詞來理解的時候,就是烹調的意思。遠古時期有一個部落的首領叫做伏羲,這位伏羲就是我們熟知的三皇第一位伏羲氏,他在文化方面領先其他的部落,所以伏羲這個部落,就有很多的傳說都跟伏羲相關,譬如說伏羲曾經造字,創造八卦,而且也教授大家如何來烹調。所以後來很多伏羲的後人,就以伏羲這個伏的另外一個寫法,寫成庖或包做為姓氏。這是第一個來源。

  第二個來源是出自於春秋的貴族申包胥。申包胥他是楚王的後代,因為他受封在申,所以他的名號,我們在典籍裡面稱他叫做申包胥。我們看到申包胥最讓人所熟知的,就是在魯定公四年的時候,曾經發生的柏舉之戰。這場戰役就是楚國面臨到整個滅國危機最凶險的一次,當時吳國逆著長江跟淮河,兵分兩路往上要來攻擊楚國,已經打到了楚國的國都,當時的楚王就落荒而逃。當時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攻勢,因為有一個人,本來是楚國的大夫,他懷抱著復仇的心態投奔到了吳國,在他的諫言之下,率領吳國的雄師,企圖要來顛覆楚國的政權,要來滿足他報復殺父兄之仇。那個人是誰?伍子胥。當時伍子胥本來跟申包胥,兩個人都是楚國的大夫。後來伍子胥因為父親跟哥哥被殺了,他要離開楚國的時候,曾經跟申包胥道別,他跟申包胥說,我一定要報這個殺父兄之仇,你就等著看吧,我一定要來顛覆楚國政權。申包胥基於朋友的立場,他也不便說什麼,可是當伍子胥說要顛覆楚國的時候,身為楚國的大臣,申包胥就必須要站在一個比較嚴正的立場,來跟伍子胥說,伍子胥,你要報父兄之仇,那是你個人的意見,你個人的想法,我無從置喙,但是如果你要顛覆我們的國家,你有本事顛覆楚國,我就有本事恢復楚國的光榮,所以後來兩個人就分道揚鑣了。數年之後,果然伍子胥就帶著吳國的大軍來侵犯楚國,當時楚國真的是岌岌可危,因為楚王落荒而逃,後來是逃到了楚國的一個附庸小國,叫隨國。就是前幾天我們曾經提到編鐘,大家還記得嗎?我們提到編鐘,然後我說那個編鐘就是戰國時代的隨國。下課的時候同學來提醒我,說那個不是隨國,是曾國,曾侯乙墓。我說隨國,同學說是曾國,其實兩個都是指一個國家。這個隨跟曾,我的研究的結果是,曾是國家名,隨是國都名,是曾國的國都名。我在先前也跟大家報告過,在先秦時代,經常都會用國都名來代稱國家名。所以同學跟我,我們講的都是同一個國家,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只是同學用了一個大家比較熟知的曾侯乙墓,的確,那個墓葬所挖掘出來的寶藏,我們就把它通稱為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其中有一個最大的出土文物就是編鐘。再回來,後來楚王跑到了隨國,就是曾國,去求政治庇護。當時吳國也來索討楚王,後來這個隨國人、曾國人,其實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所以當大事情發生了,大家用人的智慧沒有辦法來解決,來決定的時候,通常古人會用什麼方式?占卜。占卜的結果是交出楚王是凶,不吉。所以後來隨國的國君就堅決拒絕。後來吳國就退兵了,沒有進一步來攻擊隨國,進一步來攻擊曾國,為什麼?其實隨國曾國是一個小國,吳國如果真的要拿下隨國,也是易如反掌,但是因為後來吳國自己內部發生了變亂,當時吳王的弟弟夫概王也自立為王,因為自己的國家內部發生問題了,一定要先退兵去處理內亂。所以後來隨國就躲過這麼一劫。楚王也因此在隨國的庇護之下,就能夠保存下來。

  後來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申包胥他到秦國去討救兵。申包胥到秦國去的時候,秦哀公根本不想要出兵幫忙,他本來是想要隔山觀虎鬥,你吳國跟楚國,你們兩隻老虎鬥得筋疲力竭了,我秦國再來收拾殘局,他本來的政治盤算是如此來構思的。可是申包胥護國心切,在沒有得到秦哀公的首肯之下,他居然在皇宮門口哭了七天六夜。同學,你說在那邊站著七天六夜,而且粒米不進,連水都沒有喝,都已經是很辛苦的事情了,而且他是一邊挨餓還一邊哭泣。至少在《左傳》裡面是這麼記載的。所以也可以看到申包胥要恢復楚國的,他的用心是非常急切的,是真誠的想要恢復國家。秦哀公看到這樣的情況之下,他很受感動,於是就答應發兵,幫助楚國來復國。所以楚國就是因為有秦國的部隊加入,加上它自己蒐集一些散兵游勇,臨時雜湊了一支部隊,逐漸的把吳國侵佔的一些城邑,慢慢的收復回來。楚國後來好不容易恢復了原來的政權,可是已經元氣大傷了。所以申包胥有一個源頭,就是從申包胥那個包做為姓氏,由他的子孫傳衍下來。大致上來說,這兩支是比較重要的包姓的源頭。

  剛剛提到這個包就是庖廚,就是廚師。我們都有聽過一句話,叫做「君子遠庖廚」,君子為什麼要遠庖廚?後來很多人就拿這句話當作擋箭牌,尤其為人夫,為人爸爸之後,就會拿這句話說,你看,古人都說君子遠庖廚,所以男人不可以進廚房幫忙,廚房的事情就交給太太,就交給媽媽,然後男人就在客廳翹著二郎腿看電視,然後準備吃晚飯,所以很多人是這麼來誤解。其實君子遠庖廚的意思是什麼?就是不要去接近廚房,因為到廚房的時候,會聽到廚師殺雞宰牛的聲音。那些動物受到了生命的威脅,或者是已經被刀子給劃開了皮肉,會痛,會哀哀叫,君子有惻隱之心,聽到了這些動物的慘叫聲之後,他就食不下嚥,他就不敢再去吃這個肉品。在古代,因為身為國家的貴族,身為國家的大夫,他有一定的排場跟規格,按照禮書裡面的記載,如果你是身為大夫,國君,每一餐都有規定要吃幾樣的肉,幾盅的肉,都是有規定的。但是那個是文字上所留下來的記錄,是不是每一位大夫,每一位國君,天天都是如此的享用?不知道,因為沒有辦法找到確切的證據,但是從文獻的記錄來看的確是如此。好,我們都會覺得說那不是很矛盾嗎?既然你是一個貴族,是君子,你有惻隱之心,那你就乾脆怎麼樣?你就乾脆清口茹素,不要再吃那一些動物,你吃齋就好了,可是就有一點衝突,因為他們身為貴族,有那樣的規定,可是他們又有惻隱之心,所以在兩相為難的情況之下,就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就是你不要接近廚房,你沒有聽到動物的慘叫聲,當牠變成一道一道的菜餚,擺在餐桌上的時候,你就比較不會有虧欠之心,所以你還是可以很平常心的來吃肉。

  可是大家有沒有覺得,這樣實在是太矛盾了,我個人一直都沒有辦法理解,這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心態,根本就是有一種詭辯的心態。所以我在十幾年前開始吃素之後,我就對於這些典籍上的記載,我都很懷疑,到底這些貴族,這些國君,是不是他們餐餐都吃肉,還是說它只是一個文獻的記載,未必人人如此?可是我找了很多資料,苦無證據,實在是有點傷腦筋。不過追尋古人的事蹟,是我們做研究者的一個目的,但是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上面,其實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我想在座的大家都已經茹素了,所以我們就已經不會再去犯這些殺業,其實對我們品性的提升,對我們福報的累積,都是很好的事情。

  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二個,關於包姓的堂號,有剛毅堂、清河堂跟孝肅堂。這三個堂號都跟包拯有關。我們看到包拯的歷史名人的簡介,我們看到下面的文字會比較清楚。包拯在天聖五年登進士第,累遷至監察御史。請幫我改一個錯字,不好意思,那個御在打字的時候就按錯了,其實是沒有下面的示字邊,所以這個御,是一般我們後來講皇帝專用的御駕親征的那個御。包拯在地方上面歷練是非常深,後來受到朝廷的重用入朝為官,他曾經擔任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後來因為曾經有一段時間擔任府尹,當時國都的首都市長,他在首都市長任內,辦案就留下了很多事蹟。所以很多在民間流傳的包公辦案的一些故事,都是他在擔任府尹的時候所留下來的一些事蹟。因為他擔任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我們也稱他叫做包待制跟包龍圖。剛剛前面我講包龍圖、包龍圖,其實就用他這個稱號。因為他在為官期間是非常公正廉明,所以他往生之後,朝廷頒與謚號叫做孝肅,這個孝肅的肅,是嚴肅的意思。嚴肅就有幾個層次,嚴肅表示他是看待每一件事情都是非常重視的,即使是小老百姓的事情,他也是把它當作天大的事情來辦理,所以肅有這方面的一個意涵。肅還有另外一個意涵就是他公正廉明,非常的清廉,一般如果想要打通關節,希望他在審訊判案的時候,能夠稍稍的高抬貴手,包龍圖一概拒絕,所以也得到了這個肅的考評,就是因為他對於關說,他是一律不肯接受的。所以在當時民間就有這麼一句說法,叫做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有這麼一句話,在倒數第二行。什麼叫關節?關節並不是我們身上的骨骼關節,這個所謂的關節就是我們現在一般說的關說,走後門,去走賄賂,這個就是關節。所以他嚴格拒絕。說這個包公他拒絕關說,就好像在民間我們都說地獄裡面有閻羅王,閻羅王審訊判案也是公正不阿,所以後來就有這樣的比附,說包公就像閻羅一樣。當時因為有這麼一句俗諺,所以後來在民間逐漸流傳之後就變成說,包公事實上是閻羅王轉世投胎,所以在民間也說,閻羅王裡面有十殿閻羅,十殿閻羅裡有一殿的閻羅就是包龍圖,這是民間的說法,大家參考一下。

  不過包公的形象真的是深植民間,所以現在我們講到司法從業人員,如果他很公正廉明,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拿包青天、或青天來稱讚他。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諸姓。諸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諸姓有幾個來源,第一個來源就是來自於地名,由地名再轉變為姓氏。春秋時代魯國有一位大夫,他的采邑是在諸邑,所以後來這位大夫的子孫就以采邑諸做為姓氏。另外一支來源是春秋時代的閩越這一帶,閩越這一帶就是現在我們講的浙江,還有福建這一帶,當時在春秋就是越國的疆域所在,越族人就長年居住在這個地方,後來這個古越國一直到了秦跟漢的時候,都一直獨立存在,中央朝廷並沒有能力去管轄到這個地方來,為什麼?因為這個地方在中原的角度來看,是一個蠻荒之地,既然你們本來就有部落首領盤踞在那個地方,在我中央朝廷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管轄的時候,我就承認你地方的部落首領的地位,所以他用這個方式來羈縻這一些地方的勢力。當時這個閩越國有一位君王叫做無諸,相傳他是越王勾踐的後代,所以無諸的後代也有以諸字為姓者。這是第二個來源。第三個來源時代就晚一點點了,是從諸葛再改為諸姓。原來是五代十國有一位貴族,他叫做諸葛十朋,隱居在山中,他不想要被打擾,所以後來就改了姓,改諸葛為諸姓,所以諸十朋,後來他的子孫就以諸為姓。這個是第三個來源。

  好,我們看到諸姓的歷史人物。因為諸這個姓氏本來就不是一個人口很多的姓氏,所以能夠找到的歷史名人就比較有限。我們看到這一位諸燮。這個字大家比較少看到,讀作謝謝你的謝。他是明朝時代的一位軍事人物,是鎮守邊關的一位將軍,他曾經鎮守山海關,忠貞為國。他除了武功這個志業之外,在理學上面也是很有成就的。當時因為鎮守山海關,山海關外就是滿清,就是金人的勢力,所以諸燮鎮守邊關十分不容易。可是因為這是一個軍事重鎮,軍事重鎮它所投入的,國家所投入的兵糧,錢餉,武力,是放最多資源在這個地方。所以皇帝就三不五時會派所謂的監軍到前線去督察,看看這些錢餉這些武器有沒有被變賣,有沒有被虧空。當時皇帝派來的這些所謂的監軍,清一色都是宦官。先前我們曾經跟大家講過,在明朝的時候兩股拉扯的勢力,就是宦官,還有士大夫。皇帝因為生長在禁宮之中,長期跟宦官相處,對於宦官就特別信賴。後來諸燮就因為來監軍的宦官來勒索他,他本來是很清廉的人,當然沒有多餘的財產可以打點這些宦官,後來就被貶官為茶陵同知。諸燮因此一氣之下就辭官回家。諸燮回鄉之後,就回到自己的家鄉蓋了一間書屋,叫做東山別業,後來就專注於教學,專注於講學。後來他一些理學上面的理念還有學說,也透過後半生的講學傳衍下來。諸燮的事蹟,簡單的跟大家報告一下。

  接下來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一百八十七左這個姓氏。左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其實都算是蠻少的姓氏。有幾個來源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來源是出自於姬姓。《呂覽》曾經記載,《呂覽》就是《呂氏春秋》,《呂氏春秋》裡面曾經記載,黃帝時期有一位大臣叫做左徹。這是我們看到左姓人物最早的記錄。左徹的子孫當然就以左為姓氏。這是一支。再來還有另外一支,是春秋時期齊國、宋國、衛國等等,公族大夫都有所謂的左公子跟右公子,左公子跟右公子是官名,是管理國家這些公族的一個職官。我們先前也曾經跟大家分享過,討論過,左右到底是哪一邊為尊哪一邊為卑,一般我們都認為是左尊右卑,左公子跟右公子也是左尊右卑。左公子的後代就有以左為姓氏的。第三個來源是從西周開始一直到春秋,天子還有諸侯國的史官也分為左史跟右史。我們在文獻裡面就有一個說法,叫做左史記言,右史記事,這個是文獻裡的說法。其實我們仔細來想一想,記言跟記事有這麼大的差別嗎?所謂的記言跟記事又是什麼樣的差別?所謂的記言就是把國君或天子,跟他的臣下所說明、所討論的內容,他把它寫下來;所以記言其實就是記錄他們所說的一些對話,這個叫記言,記事就是把一些重要的國內外大事,一條一條的把它記錄下來,所以它所記錄的都是一些事件,比較不會有一些話語,或者是一些對話的內容,記言跟記事是這樣來作區隔。我們用一個比較鮮明的例子來做比喻,像《左傳》,《左傳》是一個編年體的史書,在《左傳》裡面,雖然說它也有記錄一些對話,也有記言,可是大部分它還是記錄歷史事件,把一個事情的來龍去脈,把它記錄下來。所以《左傳》就比較近似於這邊所說的記事。《國語》呢?《國語》裡面大部分都是對話,都是某某人說的話,或者是他跟某某人對話的內容,所以《國語》是屬於記言。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往往是文獻裡面的記載,是不是真的如此?其實我們也不太了解,因為沒有更多的文獻來做支撐,所以我們只能夠說文獻裡面有此一說,大家來做一個參考。

  我們看到堂號。堂號有一個傳經堂,傳經堂典故就跟左丘明有關。左丘明傳的經是什麼經?是《春秋經》。在歷史人物我們也談到了左丘明,所以我們藉由下面的文字比較清楚,來跟大家說明一下左丘明的事蹟。左丘明是春秋末期魯國的史學家,據說他是現在我們看到《左傳》跟《國語》的作者,《左傳》記事,《國語》記言,剛剛我們已經說明過了。為什麼會說左丘明是兩本書的編撰者,其實在文獻裡面這種說法是蠻常見的,雖然說現在有一些學者對這個說法有一點意見,但是大部分的學者還是認為,《左傳》跟《國語》,雖然說最後的定本未必是左丘明,可是從這麼多的文獻記錄,有這麼充足的記載來看,左丘明開始來編撰《左傳》跟《國語》,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只能說在編撰的過程裡,往後傳衍,一代接一代,有一些傳經或者是傳《國語》的,他會慢慢的去加入一些內容,或做一些潤飾,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未必是左丘明當時的原樣。這個是我比較能夠理解的,也比較認同的一個說法。甚至於還有一個說法是說,當時蒐集了很多的材料,他把重要的或者是他想要擷取的,把它編撰成了《左傳》,剩下來的比較多對話的部分,左丘明就想說蒐集史料不容易,所以即便這一些剩下的材料沒有編到了《左傳》裡面,可是它也是很珍貴的史料,所以就把它匯編成了另外一本,叫做《國語》。所以《國語》就有另外一個說法,叫做《春秋外傳》。《春秋外傳》,有外有內,外就是比較外緣的,比較次要的,所以《國語》有《春秋外傳》之說,就是起源於剛剛我們所介紹的,有這樣的一個過程。

  左丘明跟孔夫子是差不多時代的人,學者研究孔夫子的年輩,應該是比左丘明稍稍的晚一點點。在這邊左丘明跟孔子有這麼的一個說法,孔子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孔夫子都是把左丘明擺在前面,他講像這樣的奸佞小人的行為,左丘明是非常不屑的,左丘明是非常不恥的,我孔丘,我也跟左丘明一樣,我也是不屑這種人。所以他把左丘明擺在他的前頭,所以學者一般認為,左丘明的年輩大概是比孔子稍稍長一些。可是矛盾來了,矛盾的事情是,孔子當年作《春秋經》,做完《春秋經》之後,因為《春秋經》的文字都很簡略,所以後來大家在闡釋《春秋經》的時候,就有了一些歧誤,就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所以左丘明認為說,如果《春秋》按照大家現在的理解,恐怕愈往後,大家的歧義性就會愈來愈多,那就可能違背了孔夫子作《春秋》的原意,所以左丘明不希望孔子的弟子,在傳《春秋經》的時候誤解孔子的意涵,所以就針對《春秋經》來編撰《左傳》,就是來做為《春秋》的輔翼,不要讓後來解《春秋經》的人有所偏誤。所以看起來好像,左丘明既然能夠幫孔子作《左傳》來輔翼《春秋》,他年輩似乎又比孔子稍稍晚一點。所以就有這兩種說法。本來材料就不多,我覺得這兩種見解都有它的正確處,所以現在就變成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以兩種說法現在沒有辦法完全的來融合,那我們就兩說並存。

  關於左丘明的名號,這個也是一個爭議點,有人說他是複姓左丘,單名為明;有人說他單姓左,名字叫丘明;有人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是說,他根本是姓丘,名明,左是因為他的職官是左史,所以把他的官名冠在前頭,所以你看就有三種說法。至於哪種說法比較正確,我個人是覺得,依照後來我們所做的統計,先秦時期,名字有兩個字的,那個比例是非常低的,在整體的比例來講是不高的,所以有學者認為丘明恐怕是比較不好的。可是問題也來了,雖然說兩個字做為名字的比例比單名的少,可是並不是沒有,而且那個少的程度並不是少到,譬如說九十九比一,也不是這麼大的懸殊比例,所以看起來,用這個角度來否定他的名字叫丘明,也不是一個很有證據力的說法。所以我個人覺得三說並存,我們可能要等到有更多材料的時候,才能夠來做定奪。

  好,那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說法說,左丘明是一個視障,是一個看不見的人,是一位瞽矇,這所謂的瞽矇,瞽跟矇都是眼睛看不見的意思,它是一個同義副詞。好,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性?其實在中國古代,先前也跟大家講過,有幾個職官是比較雷同的,後來逐漸慢慢的分化,都是跟一些占卜神祕工作有關的。先前我們曾經講過,有哪幾個職官?卜,然後巫,然後祝,祝福的祝,還有史,歷史的史,史學的史,這四個職官在以前比較有重疊,後來逐漸慢慢的分開了四種職官,這個我先前跟大家報告過。在很多的材料裡面都說,從事這方面職官的人,大部分都有個特色,就是什麼?就是眼睛是有困難的,就是後來我們講的瞎子。為什麼說瞎子來從事這樣的職業,好像特別在占卜的時候準確率很高,在預言的時候準確率很高,有這麼樣的一個說法說。其實我們人有五官,我們人的五官就是眼耳鼻舌身,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一般我們在接觸外面刺激的時候,哪一個感官是最敏銳的,也是最直接的,通常是第一個反應的?視覺。在能夠看得到的有能見度的情況之下,視覺的反應大概是最直接的,再來可能是聽覺,再來可能是嗅覺跟味覺,再來可能是觸覺,觸覺已經是到很親暱的階段了,你才會有觸覺的反應。所以視覺是第一個反應的感官,我們因為很依賴這個感官,往往因為依賴視覺,所以其他感官知覺的靈敏度就會降低,包括我們所謂的直覺,眼耳鼻舌身意那個意,就是我們的意念,有人說是一種直覺反應,有人說就是所謂的第六感。所以當一個瞎眼睛的人,他的視覺被阻絕了,所以他其他的感官,就會因為視覺沒有辦法發揮它第一感官的功能,所以其他的感官的功能就會開始開發,所以視覺不敏銳的人,或者是沒有辦法看到東西的人,他的哪一個感官會特別敏銳?聽覺,聽覺通常是第二感官,視覺之後,它要補足他視覺的不足。所以就變成說,他們古代就有這樣的一個觀察跟實踐,好像眼睛看不到的人,對於占卜吉凶預測未來特別準。甚至於有一些為了要讓他的占卜跟預言能夠準確,還刻意去弄瞎眼睛,刻意的,不是先天的。當然這個有些是出於自願,有些是出於非自願。這個是古代的狀況。所以左丘明有瞽矇這個說法,我個人覺得可能性也蠻高的,不會是沒有可能。

  所以堂號,那位傳經堂的典故跟左丘明有關,因為他傳《春秋經》,所以後代的子孫就以此做為典故,立堂號傳經堂。堂號還有第二個左姓的堂號,叫做高義堂。這個故事也是令人有點唏噓,春秋時代有兩位好朋友,左伯桃跟羊角哀一起要到楚國去謀事,結果中途遇了大雪,天寒地凍,兩個人的糧食都已經用盡了,所以左伯桃就覺得,羊角哀比自己可能更有出息、更有才能,所以他把自己的衣服跟糧食都給了羊角哀,讓他一個人穿越大雪,能夠脫離險境,免得兩個人都餓死在荒原之中。所以後來,羊角哀順利的在楚國就謀到了職位,左伯桃果然就凍死在樹洞裡面,就凍死在荒原之中。羊角哀很感恩這位朋友當年的接濟,沒有他的犧牲,也就沒有自己後來的發展,所以後來就回到這個荒原之中,找到了這個樹幹,也找到了左伯桃的遺骸,所以就遷葬左伯桃,左伯桃的子孫就以此為典故,立堂號叫做高義堂。

  以前我們都不知道,這個挨餓受凍是什麼感覺,挨餓的感覺大家普遍都能夠了解,大家有的時候用餐用得晚了,飢腸轆轆,大家都能夠感受到那種不舒服,受凍的感覺恐怕大家就比較少,因為大家生活在城市之中,很方便,天氣冷了,我們隨手都可以加衣服,我們很難去感覺到受凍的感覺。先前我跟大家報告過,帶著小孩家人去露營,我就真真實實扎扎實實的受凍過一次,所以我就能夠真切的體會,原來挨餓受凍是這樣的感覺。所以真的要自己體會過,尤其是身體肌膚這種感官,你真的要自己去嘗試過之後,你才會了解受這種苦難的人,他心裡面,還有他身體所承受的痛苦。

  我們看到第二位左姓的歷史人物左思。左思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有一篇賦很有名,叫做《三都賦》。《三都賦》當時寫完之後,大家爭相傳抄,大家都說,為什麼不去用印刷的就好了?因為左思那個年代是在西晉,還沒有印刷術,所以如果要抄書,要抄文章,就非得要自己買了紙筆,一個字一個字把它抄寫下來,所以當時《三都賦》問世之後,很多人都想要擁有一份,所以紛紛去買了紙,當時洛陽就因此缺紙,所以後來有一句成語叫做洛陽紙貴,典故就是從他而來。洛陽紙貴這個說法後來就廣為流傳,現在像我們用在什麼地方,也可以用到這個賀詞?譬如說某一位作家他有新書出版了,如果我們在他的新書發表會,要致贈一些花圈花籃為他恭賀,我們就可以上面題詞寫洛陽紙貴,表示說他的著作可以大賣,所以也可以用在這個地方,或者是學術文章發表了,我們也可以說是洛陽紙貴,總而言之,跟創作有關的,預祝他的創作能夠受到大家的歡迎,都可以用洛陽紙貴。好,我們再回來講到左思。左思不僅《三都賦》寫得好,他的詩也很有名,尤其是《詠史詩》,依據歷史的事件或人物來做一些歌詠,所以在左思的創作裡面,這一塊也是受到後世的推崇。

  好,那大家會想說,好像以前老師你在介紹到魏晉南北朝人物的時候,也有提到什麼《遊仙詩》、《詠史詩》,好像在這個時期特別的,很多人去創作這方面的題材,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先前跟大家報告過了,魏晉南北朝那個時代,朝廷監控這些士大夫的言論,它是很嚴密的,就是怕這些士大夫,在民間去散播一些不利於統治者的言論,所以監控得非常嚴格,大家為了要避禍,不要惹上是非,所以就不談朝政,那就談什麼?談一些歷史人物總可以吧?我講古人總可以吧?我談一些遊仙,成仙作佛的事情,總可以吧?我談一些風花雪月的事情總可以吧?所以在那個時代,這方面的主題會這麼流行,主要是因為政治環境不允許。

  我們看到這個左思詩才很好,文筆又佳,可是他在政治上,卻有一些讓人覺得比較可以討論的空間,他去依附了當時的外戚權貴賈謐。賈謐這個人物我們先前也跟大家報告過,他是賈太后的兄弟。依附這個外戚,所以有所謂的文人集團金谷二十四友,他是其中的成員之一。當時賈謐權傾天下,所以很多人當然要巴結他,也希望能夠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可是後來賈太后駕崩之後,賈謐的這個勢力就倒台了,當時依附賈謐的人也被整肅,所以左思後來就被拔掉了官銜,他就只好回到家中去專心著述。大家猜猜看,剛剛我們講到的《詠史詩》,是他在政壇意氣風發的時候所寫的,還是沒有官職之後回家著述所創作的?應該是後半段,因為沒有政治權力了,所以回到家中,賦閒在家,一方面以歷史做為寄託,一方面來調劑自己仕途的不順。所以人總是在失去之後,才感到可惜,才感到惋惜,所以珍惜當下,而且利用當下你所能夠發揮的影響力,來造福人群,來造福身邊的人,這是很重要的。等到有一天權力失去了,等到有一天自己已經沒有辦法像往昔這麼的受到眾人矚目了,很多人都會覺得很落寞,因為少了舞台的光環,少了眾人的眼光,就會開始自怨自艾,可能就有一些比較偏激的想法,像歷史人物裡面,還有近現代的人物裡面,都有很多是這樣的例子。所以我們以他們的生活情境,來做為我們自己的借鏡,我們盡量要在有能力的時候,去發揮自己的能量,去幫助大家,不要等到失去了能力再來懊悔,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很佩服我們老和尚,九十多歲了,還是發揮他的能量,在全世界無私的奔走,就是希望能夠把佛法弘揚於世,也希望能夠把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上去發光發熱,所以令人相當的感佩。

  好,我們看到下面第三位,左氏的一位歷史名人,左光斗。左光斗的事蹟,在台灣的中學國文課本裡,有一篇文章叫做《左忠毅公逸事》,裡面就記載了左光斗的事蹟。他是誰的老師?史可法的老師。史可法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民族英雄,在晚明的時候,史可法一直堅持著要維持明朝的正統,不斷的跟蒙古人來對抗。他的老師左光斗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遇難了,怎麼說?當時左光斗是內閣的首輔大臣,因為在政治理念跟當時宦官之首權宦魏忠賢不和,而被魏忠賢誣陷下獄。當時在被逮捕入獄的時候,左光斗的家鄉父老自動自發,在道路的兩旁頭頂明鏡,手端清水,就是要來向朝廷表明,左光斗就好像明鏡一樣,他是沒有任何污點的,他是很清廉的,所以用這個清水來做表示。來逮捕左光斗的這些所謂的緹騎,緹騎就是明朝時候那些官吏,那一些小官吏,所以緹騎在這個地方就是指來逮捕左光斗的那些官吏,看到百姓自動自發為左光斗來伸冤,而且大家也都知道左光斗是被誣陷的,所以連這些逮捕的官員也為之傷心難過而落淚,因為魏忠賢一手遮天,大家也了解左光斗被誣陷,可是也莫可奈何,因為這個時候,只要有誰挺身而出為左光斗說話,可能遭遇的就不是牢獄之災,可能是滿門抄斬,所以大家也就敢怒而不敢言。左光斗是在獄中被折磨,而且這個折磨,按照方苞寫的《左忠毅公逸事》講的,是非常的殘忍,折磨他就是為了要嚴刑逼供,讓左光斗自己承認說,對,我就是預謀要來造反,可是沒有的事情,你逼迫我,我也不可能來答應,我也不可能來告白,所以到最後他還是堅持義節,最後被折磨致死。當然魏忠賢的下場也非常不好,所以明朝就是在這種閹豎,跟士大夫之間不斷的拉扯,不斷的撕裂,到最後走向滅亡,所以兩股勢力不斷的在爭權奪利。當然士大夫這一幫是為了國家的發展,希望能夠把主導權由宦官拉回到皇帝,拉回到朝臣,不過在士大夫裡面也是有人別有居心,這個在後來很多的研究裡面,其實都有指出來了。所以雙方你來我往,可是折損的卻是老百姓的幸福安康,折損的是國家的未來發展。這個就讓人想到我們每一個國家裡面,其實各個時代都有這種狀況,只是說這樣的一種對抗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循環?如果是一個良性的競爭,為老百姓發聲,為國家而謀福,這是我們值得稱許的,我們希望所看到的。但是如果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那可能就耗損的非常嚴重,內耗得非常嚴重,這是我們所不樂見的。

  我們看到第四位,左姓的人物還滿多的,所以欲罷不能,再介紹一位,左宗棠。左宗棠大家看到他,就應該知道是清朝末年八大名臣之一。他跟李鴻章都是同時期的人物,李鴻章的知名度比較高,大家對左宗棠就稍稍的沒有那麼的了解。包括曾國藩也是同時期的,曾國藩大家也很多人知道他的事蹟。左宗棠原本是由曾國藩推薦,所以左宗棠他就領兵去跟太平天國作戰,後來有了戰功,就升任為浙江巡撫,後來也聯合法國的軍隊來鎮壓太平天國,後來就一路在閩浙這一帶發展。等到太平天國覆滅之後,朝廷又調任左宗棠到內陸,到陜西、甘肅這一帶去鎮壓捻軍,還有陝甘的回民起義。後來又再把他更調往內陸,去督辦新疆的軍務。所以他從沿海,然後到陝甘,又到內陸的新疆,算是走遍大江南北。他看過了很多不同的風土民情,所以他在很多奏摺,還有他寫信告訴他的一些家人,他都有提到,在不同的地方面對不同的風土民情,為官之道必須要適應不同的風土民情,要來做一些調整。所以他算是很有見地,怎麼樣來為官,來治民,他算是很有心得。所以,他算是在地方上的歷練非常豐厚。不過很可惜,他因為都在地方上來督辦軍務,所以沒有像李鴻章被超升為朝廷命官,沒有在中央擔任過官職,所以最後往生的時候,是在督辦福建的軍務之上。所以他等於說是一生戎馬倥傯,對於晚清各地方的民變,他都立了很多的汗馬功勞。當然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從朝廷的角度來看,清朝的朝廷來看,可是反過來,我們先前也跟大家說明過,這些所謂的民變,這些所謂的起義,其實都是因為老百姓受不了政府的盤剝跟壓迫,所以最後才鋌而走險,所以從人民的角度來看,其實左宗棠也是朝廷壓迫人民的幫凶。所以一個事情,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切入,我們所得到的所領略到的就不太一樣。

  好,我們看到石姓。石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排名六十三,在台灣排名六十九。石姓的源頭有幾支,有一支是出自於黃帝的後代,是從姬姓派生。怎麼說?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把自己的弟弟康叔封到了衛,所以在史稱衛康叔。後來衛國綿延到了衛莊公的時候,有一位賢臣叫做石碏,這個字念作ㄑㄩㄝˋ,確定的確這個發音。他的兒子石厚參與了衛莊公之子州吁的政變,所以石碏大義滅親,定計殺死了州吁,還有他自己的兒子石厚,另外再迎立衛宣公。所以後來,石碏的子孫就以石做為自己的姓氏。石碏本來是衛國的公族,跟衛國的國君同姓,衛國的國君又姓姬,他也是黃帝的後代,所以我們說它是從姬姓派生而來。

  剛剛我們提到大義滅親,大義滅親這個成語,的確就是從石碏這個事件延伸而來的。在《左傳》裡面,《左傳》的君子曰,就稱讚石碏大義滅親。所以大義滅親不容易,能夠為了國家的公義,能夠為了國家公眾的利益,所以要犧牲自己的兒子,石碏也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當然後來也有一些人對於石碏的做法不以為然,當然這個都是可以來討論的,可以理性的來做思辨。

  好,我們再往下看。石姓還有另外一個姬姓的派生,也有從子姓變化而來。另外一個姬姓的派生就是從鄭國,鄭國也是姬姓的國家,有一位大夫叫做石癸,這個字的讀音要念作ㄍㄨㄟˇ,一般我們因為避諱,因為有一些禁忌,因為癸這個發音跟妖魔鬼怪的鬼同音,所以一般在民間,我們都會稍稍的把它變個音,念作ㄎㄨㄟˊ,實際上正確的讀音是念作ㄍㄨㄟˇ。宋國也有一位大夫叫做公子段,兩個人的字都叫做子石,所以後來都以石做為姓氏。石姓還有另外一些來源,是從少數民族在漢化之後,改為漢姓石姓而來,這個就不在話下。

  第二,遷徙分布,這些文字的資料就請各位參看。我們看到下面堂號的地方,堂號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堂號,這個讀音大家也比較不會讀,叫做徂徠堂。這個徂是不捲舌,ㄘ,ㄘㄨˊ,二聲,徠這個字就讀成它右邊那個偏旁,念作ㄌㄞˊ。講到這個徠,大概從來這個偏旁的都念作ㄌㄞˊ,譬如說一個來加上三點水,怎麼念?念作ㄌㄞˊ,一個去加上三點水怎麼念?念作ㄑㄩˋ嗎?錯,念作ㄈㄚˇ,你們都被騙了,這個是一個機智反應。所以在網路上面也有很多這種小小的機智反應,請問大家,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是東方夜譚還是西方夜譚?東方夜譚?錯,是天方夜譚,所以你就被問題目的人給框限住了,因為你以為只有兩個選擇,所以不是A就是B,其實不是,這是一個陷阱,它是一個反應,所以很有趣。我們看到徂徠堂,徂徠堂的這個典故是跟宋朝的石玠有關,他是徂徠人,石玠當時官至國子直講,國子直講就是國子監的教授,國子監是什麼?就是現在我們的國立大學,所以他是國立大學裡面的教授,所以對於教育,對於國政,他都有義務有責任要來做監督,所以他經常寫文章來批評宋朝的時政,而且完全沒有顧忌。後來他也因為得到了君王的賞識,升任為太子中允,做為太子的老師。對於太子的教育,這個古往今來都是非常重視的,就是希望太子還沒有接班之前,就有一個正確的理念。所以皇帝在教育太子的時候,都會悉心的去挑選太子的老師。當然太子的老師不是只有一位,有好多位,在教他各種不同的面向,都各挑選不同的專家學者來擔綱教育的工作。後來徂徠這個石玠,因為他的家鄉是徂徠,所以在當時就被稱為徂徠先生。後世子孫也以這個典故立堂號,叫徂徠堂。

  好,我們看到歷史名人。我們看到第一位石崇。石崇是西晉的文學家,官員,也是當時的大富豪,怎麼說?石崇當時非常有錢,為什麼他很有錢?我們看到在石崇說明的第四行,他在地方上任官的時候,在他任上因為職務之便,就劫掠往來的富商而因此致富,所以他的財富是靠著打劫而來的,所以積攢了很多錢。當然因為他有了錢,就可以去賄賂上級,所以他的官就愈當愈大。愈當愈大的時候,他所治理的範圍就愈來愈廣,他能夠打劫富商的門道就愈來愈多。所以就是錢滾錢,利滾利,後來他把這些財富,花了巨資蓋了一個當時號稱全世界,這個是有此一說,全世界最大的豪宅,叫做金谷園。剛剛我們前面講到金谷二十四友,那個金谷就是金谷園,花園的園,就是石崇所蓋的私人豪邸,豪宅,所以他們經常,這些朋友們都在金谷園裡面,吃飯,聊天,喝酒,作詩,所以就有所謂的文人集團,金谷二十四友,賈謐也是其中之一,他跟石崇也是勾結在一起。石崇很富有,然後又巴結外戚賈謐,所以當時也是非常有權勢,可是賈謐倒台之後,當然石崇也就被清算。當時有一位王族司馬倫,他的黨羽叫做孫秀,孫秀就看中了石崇一位寵妾,叫做綠珠,這位綠珠長得很美,然後孫秀就想要得到這個寵妾,他去威脅去利誘石崇,希望能夠得到這個美人。可是石崇因為很寵愛這位綠珠,就打死都不願意。最後孫秀就向司馬倫誣陷石崇是亂黨,所以後來石崇就被殺。那綠珠呢?綠珠當時她也知道有人要來索討她,所以石崇曾經跟她說,綠珠,綠珠,我為了妳要惹上大禍了,所以綠珠她也了解自己的狀況,了解石崇的狀況,所以最後她選擇在金谷園的閣樓之上跳樓自殺。所以後來我們在很多的詩歌裡面,有提到墜樓人,墜樓,墜樓人講的就是綠珠,有這個典故,所以後來她也變成是紅顏薄命的一個借代,一個形象。

  時間也到了,我們就先休息一下,等一下我們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