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41集

  好,來,我們看到我們今天的進度,一百六十七,一百六十七我們看到盧姓。盧姓在中國大陸排名第四十二,排名在台灣也滿前面的,也是排到第四十三,它的起源,盧姓出自於姜姓,跟高姓是同宗,還有跟呂姓是同宗,都是炎帝的後代,因為炎帝他本來就是姜姓,所以從姜姓派生出來了盧姓。那麼怎麼說?它的源頭比較直接的還是跟姜太公有關,姜太公又叫做呂尚,受封於齊國,成為齊國的始封君。當時雖然說他受封於齊國,不過因為姜太公在朝廷有重要的職務,所以事實上他是沒有就封國的,所以真正就封國的是姜太公的兒子,他自己就來來去去,有的時候在封國,有的時候在首都。到了第九代齊文公的時候,生了一位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我們在歷史上面稱他叫高奚,受封於盧這個地方,所以後來高奚的子孫,有一部分就以封邑的地名為姓氏。

  還有其他的來源,譬如說戰國時候,還有個小國叫做廬國,這個廬國後來就把國名當作姓氏,然後逐漸的就把上面的广部那個偏旁,把它拿掉了,所以就變成了現在筆畫稍微少一點點的這個盧姓。廬國在戰國時代是一個很小的國家,所以先前跟大家報告過,我們都說戰國七雄、戰國七雄,可是戰國並不是只有七個大國,還有一些周邊的小國,所以這些小國其實也都零星分布,但是沒有辦法存在的時間太長,因為七雄不斷的向外去擴疆,去侵略,所以後來陸陸續續這些小國也就消失在這個地圖之上,所以廬國的後人也有改姓為盧的。這個是第二支來源。

  還有另外一支比較主要的來源,就是齊桓公的後代,有一位他是姓盧蒲,他本來是姓複姓,後來就把複姓改為單姓了,所以也變成盧姓的來源。當然還有一些是少數民族,它在漢化的過程裡面改為漢姓的,這個就不在話下。

  我們看到遷徙分布,這個地方倒是要跟同學稍微的再講一下,就是盧姓因為它一直都在山東,現在的河北這一帶發展,所以是傳統的北方大姓。發展到了兩漢,後來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這個盧姓在范陽這一帶,范陽是古代的地名,對應到現在的方位大概是河北這一帶,就成為當地的大姓。所以在三國到魏晉的時代,在中國北方就有所謂的四海大姓,就是四大姓氏,就是崔、盧、王、謝。王、謝大家很熟悉,它原本在西晉的時候是北方的大姓,隨著因為西晉覆滅了,所以隨著朝廷南遷到江南,王、謝來到了江南之後更是顯赫,先前我們也介紹過,王導、謝安他們兩大家族的一些人物跟事蹟。崔跟盧一直都在北方,所以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北朝雖然說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可是崔跟盧在北方的勢力還是很大,所以一直綿延到隋唐,崔跟盧在北方還是很有勢力,甚至於在某一些程度上面是比皇族更有聲望。

  堂號的部分我們來看一下,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堂號叫做專經堂,專經堂的典故來自於東漢的盧植。盧植是一位經學家,他的師父,他的老師是馬融。馬融在東漢當時,已經是赫赫有名的經學大師。馬融在開演講課的時候,他就會在講壇上面設絳紗帳。這個絳紗帳,各位想像一下,就有點像我們傳統的蚊帳。現在我們一般大家都不太掛蚊帳了,現在有一種新式的蚊帳,就是它用那個輕,那個應該算是鋼吧,很有彈性的鋼,它會撐起來,好像帳篷一樣,像我們家,我們家就有三頂那種蚊帳,那個收納都很方便。傳統的蚊帳就是紗布,然後要綁四個繩子四個角落,就把它掛起來。這個所謂的絳紗帳就大概類似那樣子,所以台下坐滿了學生,然後馬融就坐在絳紗帳裡面,跟大家授課。大家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馬融是認為說這樣才能夠有一些區隔。他的學生很多,為了表現出自己的一種尊,怎麼講?尊崇,所以他特別做了講壇,這個講壇也滿高的,而且還另外再掛了這個紗帳,所以讓學生對他就望之儼然,對這位老師就起了很崇敬的、很敬畏的心態。

  所以不僅絳紗帳,而且後面還設女樂,就是後面還有樂隊伴奏,所以那個排場很盛大。先前我們講過,設宴的時候經常會有樂團伴奏,這個古今中外都一樣,這個先前我們聊過,馬融在上課的時候還有樂隊伴奏,像這個就是比較特殊。我就很難想像,他一邊上課,然後後面還有音樂伴奏,會不會干擾他上課?不曉得。所以總而言之,馬融排場算是比較盛大一點了,大概是要凸顯出他優越的這種身分跟地位。後面的這些樂團,清一色都是女性的樂手樂師。很多人其實來馬融這邊讀書,有的時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可以聽聽音樂,看看那個美妙的樂手在彈樂器。可是盧植幾年下來,從來都沒有正眼看過那些女樂官女樂手一眼,所以他算是起心動念就是為了要求學,向馬融,向這位大師來求學問,所以他非常的專心。因此盧植的後代子孫就以這個為典故,立堂號為專經堂,專心一致於經學的研究。

  好,歷史名人我們來看一下,除了剛剛跟大家簡單介紹的盧植之外,還有我們看到第一位盧綰。這個字大家的讀音可能就會偏誤了,因為受到了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的這種影響,很多人就把它念成盧ㄍㄨㄢ,或盧ㄍㄨㄢˇ,它要念作ㄨㄢˇ,晚上的晚那個讀音。盧綰他是西漢初年人,秦朝末年西漢初年人,他跟劉邦是同鄉的好朋友,而且他自己又跟劉邦同一天生日,所以雖然說年歲大概差了幾年,可是是同一天生日,所以又是從小到大的青梅竹馬,兩個人的關係可就非比尋常。而且小朋友的時候,盧綰也跟劉邦一起在馬先生的書院裡面讀書,所以是從小的玩伴兼同學。所以後來劉邦開始起兵的時候,盧綰當然就是要力挺這位童年的玩伴兼同學,所以一路跟著劉邦打天下。然後在楚漢相爭的過程裡面,盧綰已經官至太尉了,好不容易打敗了項羽之後,建立了漢朝,當然盧綰的汗馬功勞,劉邦可是看在眼裡,所以建立漢朝之後就封盧綰為燕王,成為一方的領袖。好,可是很奇怪,到了建立漢朝的十一年,盧綰就跟另外一位,也算是地方的勢力領袖,叫做陳豨。這個字大家比較少看到,它就讀右邊那個希。豨這個字什麼意思?很有趣,中國的文字,我們後來發明了一套檢索的系統,這個檢索的系統,你大概一看到那個偏旁,你就會知道它大概跟什麼有關了,這就是後來我們所謂的部首的概念。你看到豨這個字,豕部,豕部的字一定跟什麼有關?跟豬有關,所以豨就是我們現在一般所講的野豬。

  大家會覺得說,父母親哪有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叫野豬的?現在當然我們會這麼想,不過古人他們在取名字的時候,其實不太避諱,像我們昨天不是講到霍去病嗎?為什麼叫去病?就是很簡單,小孩子容易夭折,容易生病,所以爸爸媽媽,希望他童年的時候可以免受疾病之苦,所以什麼去病,什麼無忌,無疾,這個在春秋戰國一直到漢朝很流行,當然後面的朝代也有人這麼取,不過相對的比例就比較低了,所以他們不太禁忌這種名字的好壞。也有一種說法說,把名字取得愈卑賤、愈難聽,這個小孩子就愈好養。所以有的時候在還沒讀書之前,一般在家裡面都叫小名,叫小名就隨便叫,有一些地方的風俗就是,據說是孩子出生那一天,家裡面的長輩,爸爸或者祖父,他出門看到第一個東西,就把那個東西當作這個小孩子新生兒的小名。所以如果出門看到什麼狗大便,就叫狗屎,出門看到那個車子經過就叫大車,諸如此類的,而且是愈難聽小孩子愈好養。等到稍微大一點,要入學堂了,再幫他正式起一個名字。所以那個名號會很多,就是這樣,這樣了解了。所以大家大概家裡面都有小名,我也曾經問過大家,像我的小名就是因為體形的關係。所以這種風俗其實每一個地方都有。

  好,我們再回來,盧綰跟陳豨就一起叛亂。劉邦在攻擊盧綰的時候,他就跟這幫大臣說,非劉氏而王者,他就說,如果不是姓劉而稱王的,或者是沒有功勞,沒有受到皇帝的冊封而當侯的,天下共誅之。所以他就起誓,希望不要再有這種事情發生。後來,劉邦就任命樊噲、周勃攻擊盧綰。樊噲昨天我們介紹了,是他太太的妹夫,所以他跟劉邦的關係當然不可同日而語,是有裙帶關係的。周勃他也是忠心耿耿,周勃在西漢初年的時候,他在政壇的位置非常的穩固,甚至於他的兒子周亞夫,在政壇上面也是非常的穩固,還平定了七國之亂。所以在跟劉邦一起打天下的,當年的那些好漢、那些兄弟,真的在劉邦坐穩寶座之後能夠活下來,而且他的受封爵能夠傳衍於後世的,屈指可數,真的屈指可數。所以樊噲跟周勃就是忠心耿耿,去攻擊盧綰,盧綰當然承受不了朝廷傾全力來攻擊,所以最後就攜帶家人北遁,到匈奴那邊去了,所以後來就往生在匈奴了。

  我看到這個故事,其實我也在思考,為什麼盧綰會有這樣的轉變?當然在史書上面有一些記載,不過我們也在思考的是,即便你受到了一些人的影響,或者是你聽到了一些對於自己不利的傳聞,可是你可以去求證,你可以去確認,尤其他跟劉邦的關係又是這麼的深厚,從小到大,還一起打天下,出生入死的兄弟,劉邦會對你有所禁忌這種話,當然你聽了會覺得有點難過,而且有點刺耳,但是盧綰應該要開誠布公,去向劉邦請示,到底這個誤會是怎麼產生的。所以我碰到這樣的一個狀況的時候,我都是希望說,我聽到別人說我什麼,我當然就是,第一個我就是跟他問清楚講明白,是不是中間傳話的人有了一些加油添醋。因為閩南話裡面有一句諺語很有趣,叫做寄錢會減,寄話會增。寄錢會減,就是我託你把這個錢給某給人,中間這個轉手的時候,那個錢都會莫名其妙的變少。寄話會增,就是我透過這個人去幫我傳話的時候,中間那個傳話的內容一定怎麼樣?加油添醋。所以最好是直接去問,直接去講清楚說明白。所以我覺得,盧綰跟劉邦之間一定是有什麼樣的誤會。當然也不可排除劉邦對盧綰真的有了殺機,所以才導致盧綰叛變。所以劉邦當然這個人是很有爭議的,他殺功臣、奪封爵這種事情太多了,所以在當時政壇上面也有寒蟬效應。他看到劉邦一個一個殺當年的兄弟,會不會下一個就到我了?再加上有人傳話,盧綰心裡面一定很害怕,所以這種狀況大概也是蠻有可能的。總而言之,政壇事實上是一個戰場,不是只有拿著刀兵,然後在沙場上面殺敵人才是戰場,沒有,像這個政壇上面的爾虞我詐,也是另外一種層次的戰場。

  我們看到第二位盧照鄰,盧照鄰,先前我們在其他的姓氏,介紹名人的時候也曾經提到他,就是初唐四傑之一,王、楊、盧、駱。王、楊、盧、駱,王就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盧照鄰他自號叫做幽憂子,大家看到這個幽憂子都覺得說,怎麼那麼灰暗的一個思想,給自己取了一個號叫做幽憂子,其實為什麼他叫幽憂子?我們看到倒數第二行,因為盧照鄰天生就是手足殘疾,所以他就沒有自信,他很自卑,所以從小到大,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他一定是受到很多人的冷嘲熱諷,尤其小朋友講話,大家相處的時候比較口無遮攔。所以你可以想像,古代的盧照鄰如此,現在很多身體不太方便的小朋友,他在學校裡面受到了同儕、同學的一種言語上面的不禮貌,這個小朋友心裡面會怎麼想?所以他從小應該就是非常沒有自信,他也表現在他的作品裡面,所以他的作品裡面,常常都是比較灰暗的思想,再加上經過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終於有一個機會能夠躋身政壇,可以去謀個一官半職來任差,可是因為他身體真的不方便,所以在官場上面受到的阻礙,也一定是非常的大。所以從小的缺乏自信,然後出了社會之後,在官場上面的仕途不順,導致他內心的這種憂鬱、憤懣不斷的累積,所以他最後是怎麼樣?他最後是跳河自殺。

  其實我們看到這樣的歷史真的很可惜,因為盧照鄰詩才事實上是很好的,文辭是相當好的,而且不僅寫詩寫得好,駢文,歌行體的詩歌,其實都寫得相當好。然後他有一些名句也流傳於後世,我這邊列舉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後面這句話稍稍的我們在民間有一點點轉化,只羨鴛鴦不羨仙,事實上它的原句就是願作鴛鴦不羨仙,就是出自於盧照鄰的手筆。所以你看一代的詩人,因為自己的缺乏自信而產生憂鬱,最後沉河而自盡,這個就是要給我們一些啟發。其實我們從小到大,身旁我們所接觸的同學、鄰居、玩伴,都有很多這種比較不方便的人,大家回想一下,有沒有對這些不方便的同學,有沒有一些不禮貌的行為、動作、眼神?多多少少都有,或許我們現在忘記了,或許應該大家都會有。所以我就在思考說,在社會上面有這麼多的悲劇,其實很多人都說,那個是他自己想不開,其實我個人覺得沒有那麼單純。他為什麼會想不開?事實上是大家集體造成的悲劇,因為我們不經意的一個眼神,我們不經意講了一句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他的耳朵裡面聽起來,那個是另外一番滋味。所以一個悲劇的造成,其實是大家的責任,而不是某某人、某某人的責任,所以我們要共同承擔。

  再來我們看到第三位盧仝。這個字大家比較少見,這個仝就把它讀成天下大同的同,仝。他也是唐代的詩人,初唐四傑盧照鄰嫡系的子孫。盧仝他早年是隱居在少室山,後來就遷居到了洛陽,也沒有出來當官,每天就用功讀書,創作。怎麼樣生活?就有一些鄰居,或者是附近寺裡面的僧侶,就會送一些米糧讓他度日,所以他算是非常全心全意在創作的一位全職詩人。他也被尊稱為茶仙,當然也跟品茗有關。他的詩的風格其實頗類似孟郊,也頗類似於韓愈。先前也跟大家報告過,孟郊跟韓愈他們兩個的詩風,在後來我們在中國詩歌史上面的分類,我們是把他分在同一類,叫做奇險派,他的內容,遣詞用字,典故,都是用一些比較古奧的,比較冷僻的,所以叫奇險派,所以盧仝他也算是奇險派的詩人。當然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有一句話叫做人如其文,或者是文如其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盧仝就是一個很標準的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因為他的性格就是比較孤傲。所以他自己苦讀,苦營創作,所以他的詩歌的表現也比較傳達出這種狷介,然後雄豪,不受世俗的塵染,所以呈現出來的風格,就跟他的生平的這種事蹟跟性格就很像。

  很多人都說,老師,真的百分之百都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嗎?也未必,我們也看到有一些詩歌或者是文章,他所表現出來的,跟他自己個人的性格,或者是他在事情上面的作為,是截然相反的,所以也不能夠一概而論。這個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比較,也有人做過一些統計,這個也是蠻有趣的,中國古代的文人很多,他一定沒有辦法全面的統計,不過他有做一個粗略的統計,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比例,還是稍稍高一些的,所以至少這個還是有個實證的依據。

  好,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莫姓。莫這個姓氏,在台灣、在中國大陸都比較少見,沒有進入到百大。莫姓起源於羋姓。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職官叫做莫敖,莫敖這個職官,我記得好像我們有跟大家介紹過,對不對?有沒有?我們講過,在以前人類的這個進化裡面,到了部落以後,有一些人類的發展過程裡面,它會有所謂的雙頭制,有寡頭,有雙頭。我有沒有講過?沒有。所謂的雙頭制講得簡單一點,其中有一位就是族長祭祀,然後是這個部落的領袖,所以他就有管理權,那個就是我們把他俗稱叫做族長,還有另外一個,就是掌管跟天地神靈溝通的,那個叫做祭司。所以他會有分成這兩種。發展到後來,這個族長因為他有掌管這個部落的管理權,他的權職,他的職務,他的權力就很大,慢慢的他就把祭司的這個權力給拿過來了,所以他就變成他掌握了管理權,還有祭祀權,所以他就把天跟人的權力合在一起了。這種情況在商朝我們有看到過,很有趣,先前我們講到商朝不是有占卜嗎?在比較早期的卜辭裡面我們會發現,卜的人是誰?卜的人都是卜官,所以在卜辭裡面它會記錄卜某卜某,那個某就是人名,這個卜某卜某他專門來卜。可是到了晚期的時候,而我們發現卜官出現的比例愈來愈少,然後誰來卜的比例愈來愈高?商王自己親自來卜。當然商王親自來卜,他當然不會自己真的去什麼點那個火,然後拿龜板在上面這樣烤,沒有,後面這些技術的流程,還是有人會操作,有人代辦,可是臨事來徵詢天地神靈,來主持卜這個儀式的,就變成是商王自己了。所以學者認為商朝到了後期的時候,就類似剛剛我們講的,把管理權、統治權跟祭祀權合在一起,尤其是跟天地神靈溝通的這個權力,以前都是卜官,在西洋叫做祭司,後來就把它合在一起了。

  好,我們再回來,後來這個族長併入了這種祭祀權之後,他權力就很大了。後來因為部落的發展,軍事衝突愈來愈頻繁,族長他雖然說他可能有管理權,他可能有跟天地神靈溝通的權力,但是問題來了,碰到戰爭的時候,他率領全族人去對抗,可是往往他自己未必在戰爭方面有很好的戰績,所以後來就慢慢的凸顯出了他這個地方的不足。所以後來就有另外一個領袖出來,在同一個族裡面就冒出了另外一個領袖,他就是專司戰爭,專司武功,那就變成了另外一個階段的雙頭制。所以有學者就認為,春秋時代楚國的莫敖就類似這種第二個,部落裡面第二把交椅,就是專司戰爭的,專司武功的。所以莫敖就有這樣的一個狀況。

  所以莫敖一般來講,在早期它是很顯貴的一個職務,都是楚王自己的兒子或兄弟來擔任。後來莫敖這個權勢就很大,你要知道在春秋時代,就是楚國不斷的向外侵略,向外侵略的時候,誰的權力就愈來愈大?莫敖。楚王認為說,這樣再繼續發展下去,莫敖的聲勢就凌駕於我了,所以後來他就另外再立了一個職官,另外一個職官叫做令尹。本來令尹講得簡單一點,他只是楚王的幕僚,主要的幕僚,就有點像美國總統制裡面的國務卿,他是聽命於總統的。後來因為他要對抗莫敖,所以他就拉高了令尹的權力,慢慢的把莫敖的位階往下降,權力把它收回來,所以後來令尹就凌駕在莫敖之上。這樣了解?這樣有一段的過程。

  後來就有莫敖的子孫以莫敖的莫為姓氏,所以這是莫姓的來源的一支。第二支,莫姓是直接來自於黃帝的直系後裔。不好意思,在這個第三行,有一支源於黃直系後裔,這個漏了一個字,黃帝的直系後裔。怎麼說?黃帝的子孫有一位叫顓頊,顓頊他曾經修築過莫城,然後有部分的子孫就在莫城定居了,所以這一支的子孫就以莫城的莫為姓氏。這是第二支的來源。第三支的來源,是出自於虞舜時虞舜的祖先,叫做虞幕。這個虞幕他為什麼叫做幕?據說他就是第一位發明帳幕的人。什麼叫帳幕?帳幕就是帳篷。大家都覺得很好奇,古人有帳篷?有,不然他們出兵打仗的時候,這些將士們睡哪裡?是有帳篷的。

  那很有趣的,以前我們都沒有辦法看到古代的帳篷長什麼樣子,只能夠透過一些想像,後來考古就有發掘帳篷的一些遺跡,它那個遺跡是什麼?它是青銅器做成的那個接頭,零件。它零件跟零件之間,他是用木頭把它撐起來,架起來,組裝起來的。各位可以想像一下。木頭的部分一定是腐敗了,所以它剩下了一些接頭,一些零件,還存在。所以考古人員就從這些接頭來復原,所以復原出來的帳篷的樣子很有趣,就跟我們一般看到傳統的這種斜屋頂的房子的造型是一樣的。各位,一般我們在畫房子的時候,大家都怎麼畫?就畫成這樣子。我是比較笨,我畫都是這樣畫,就畫這樣子。所以他們復原出來的造型也就是這樣。然後他們這個帳篷的高度,最高的那個地方有兩百公分,寬度有兩百公分,進深,我有點忘記那個數字,所以總而言之,人走進去裡面是不會頂到頭的。所以這樣的一個帳篷的零件,然後復原,就可以讓我們去了解,原來當時的帳篷的結構,還有它的形象是怎麼樣。

  我也依據這個來做了一番考證,一個帳篷可以睡幾個人?這樣的一個帳篷,寬兩百公分,所以人躺下去腳不必縮,他可以伸直的,沒有問題的。然後復原它們的這個進深,我有點忘記了,是可以躺五個人的,躺五個人,平躺,而且還有空間可以擺一些隨身的物品,就像我們今天出去露營一樣,有一些隨身的物品還是要擺到帳篷裡面。為什麼是五個人?因為五它是一個基本的軍事的單位,五人為伍,五人為伍,所以一個單位最小就是五,所以五個人睡一個帳篷是最合理的。了解了?這是後來我自己的一個研究的成果。

  所以據說第一個發明帳篷的人,就是這位虞幕。虞幕,這個幕現在我們上面是寫一個莫,下面是加上一個巾部,那是後來的一個發展。其實幕這個字,它最早的寫法是沒有下面那個巾部的,它就是寫成莫。本來這個莫它是這個幕的本字,可是後來這個莫就被假借去做別的用法了,當作傍晚、晚上,或者是當作否定詞,所以為了要去還原莫這個字的本意,它又加上了一個巾部,把它變成一個形聲字,來還原它的本意。這種狀況在文字學裡面是很常見的,是非常多的。所以就有一個來源,就是從虞幕的子孫來發展的。所以這個就是幾支莫姓的源頭。

  我們看到歷史名人,談到這個莫姓,大家會想到在戰國時代有一對夫妻,他們是鑄劍的名師干將跟莫邪。我有另外一個讀音念作莫ㄧㄝˊ,我個人是念作莫ㄧㄝˊ,干將、莫邪這一對夫妻。干將是先生,莫邪是妻子,他們是春秋末年,跨到戰國初年,吳國的鑄劍名師。夫妻兩個人曾經為楚王做寶劍,花了好幾年的工夫才完成。大家會想說,鑄劍有那麼困難嗎?要花那麼多的時間來完成嗎?其實鑄劍的功夫,大家沒有想像中的這麼簡單,尤其他們在鑄劍的時候,他們有一些配方,他們是要不斷的去試驗的。就像我們現在很常見到的青銅器,它這個配方,我們猜想應該也是歷經了多長的時間,才調整出最佳的配方出來,因為青銅器它不是只有青銅,它還有一些礦物在裡面,有鎳、有錫等等,有一個配方調製出來之後,做成青銅器是最適當的。好,那當時的劍是什麼劍?不是鐵劍,當時的劍是青銅劍。大家想說,青銅劍還不簡單,青銅劍就拿青銅器的配方來做就可以,錯。古人他們同樣是做青銅的一些物品,不同的功用配方是不一樣的。這個在《周禮》裡面是有留下一些文字記錄的。所以一般我們用作器皿的器物的青銅的配方,那個是一個;如果是做成農具,有沒有?什麼犁,鋤,青銅的農具,那個硬度又要更高一點,所以它那個配方又不一樣。如果是青銅劍,那個硬度當然要更高,否則你做的那個硬度不夠高,脆脆的,兩支劍一打,鏘,都斷掉了,要怎麼殺敵?所以要不斷的試煉那個配方。尤其他要鍛造,不是說你今天這個做好了就做好了,他不斷的試煉之後,還要做一些打磨等等的工序,所以他一定是失敗了又失敗,不斷的改進,不斷的改良之後,幾年的時間,才鑄造出他們夫妻兩個人滿意的寶劍,才要敬給楚王,所以花了很長的時間終於完成了。

  可是干將認為說,楚王一定很生氣,因為太久了,所以夫妻兩個人就把那個寶劍做成了兩把,這兩把一個是雄劍,一個是雌劍,就以他們夫婦兩個人的名字來命名。當時莫邪懷孕即將臨盆,所以干將就跟莫邪說,我現在要去送寶劍,我猜想凶多吉少,所以我把另外一把劍雄劍,埋在我們家附近的什麼地方,如果我一去沒回,那你就跟我們的兒子說,肚子裡面的寶寶說,以後拿這把劍幫我報仇。所以後來果然一去就沒回來了,那有沒有報仇成功?當然有不同的說法,這個我們就不細講了。

  以前還有一個說法說,他們在鑄造寶劍的時候要血祭,所以用什麼動物的屍首或者是血,融入到那個鍋爐裡面去,這樣子鑄出來的劍刀才有靈氣,有這麼一個說法,大家就參考看看,因為這個我也不太了解。吳越這一帶從春秋戰國一路下來,都是中國鑄造兵器的重鎮,相傳從干將莫邪以後,他們有一些配方就一直在吳越這一帶流傳,所以一直到明清,這個地方還是鑄造的重鎮。

  好,來,我們看到第二位莫姓的歷史名人,莫宣卿。莫宣卿是唐朝人,我們昨天也談到了,在隋唐以前,其實選拔人才都是靠舉薦,地方父母官舉薦,到了隋唐之後才會有科舉考試,相對的就有更公平的機會讓大家來參與政治。所以莫宣卿他有個很特殊的身分,就是他是廣東,現在的廣東,有史以來第一個考上科舉考試進士,而且是得到狀元的。這個是後來他們有做統計。而且他是到目前為止,有史料考查以來最年輕的狀元郎,十七歲考上狀元。唐朝時候。十七歲的時候大家在做什麼?同學今年多少?十八,十八。同學?十八。那差不多,十七、十八歲的時候,大家在寺裡面求學,好事,這是好事。可是更多的芸芸眾生,十七歲的時候在幹嘛?在學校裡面應付考試。可是莫宣卿十七歲已經考上狀元了,所以他自幼就是神童。你看,七歲的時候就會寫詩寫對聯,十二歲的時候就已經考上秀才了,十七歲考上狀元,而且是全國評比那個年度的第一名,不得了,因為他是南方人,現在的廣東人。所以考上狀元之後,朝廷當然就是分差事,莫宣卿就分配到了在北方任官。而他母親不願意北上,後來就請朝廷重新派任,就到了現在的浙江台州去擔任別駕。台州別駕就是刺史的副職,也算是很高的職官了。莫宣卿就在帶母親赴任的過程,後來在途中就病逝了,所以他病逝的時候也才十七、八歲。好不容易,經過幾年的努力考上了狀元,結果還來不及享受這一分榮耀,就往生了。

  所以見到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思考,我們這麼努力的去追求我們的事業、我們的學業,可是同時要兼顧我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在網路上面有一個蠻好的比喻,它說身體健康就是一,數字的一,後面可以有很多O,隨著你的年齡增長,你的事業的開拓,你可以後面有好多好多好多個O,所以你可能是一百萬,可能是一千萬,可能是一億,感覺好像非常的有榮耀,有很好的社會地位,可是前面那個健康那個一一旦倒掉了,你後面有多少個O都沒有意義了,八個O,十二個O,十八個O都沒有用,因為這麼多的O都是O,所以健康最重要。

  好,這個是莫宣卿,這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狀元郎。

  我們看到下面一百六十九經姓。經這個姓氏算是很特殊,所以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它的源頭,目前我們知道有兩支是比較明確的。有一支是起源於春秋時代晉國的貴族經侯,經侯子孫就以經為姓氏。這個比較沒問題。還有另外一支起源於東漢,是漢武帝劉徹的族人,這個漢武帝劉徹,請幫我改一下,漢武帝劉徹。他的這個族人叫做經孫氏,經孫氏,後來就把這個複姓就省掉了一個字,就變成了經氏。這是比較明確的兩支。

  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就是從北京的京,東京的京,這個姓氏變化而來的。怎麼說?這個北京的京,東京的京,它的源頭其實是在春秋時代鄭國有一位共叔段。共叔段的故事,先前我們也跟大家介紹過,就是鄭莊公的弟弟,同父同母的一母同胞的弟弟,共叔段曾經受封於京這個地方,後來他的子孫就以京為地名做為姓氏。所以京姓流傳到了漢代的時候,有一位易學大師,研究《周易》的大師,叫做京房,京房後來在漢元帝的時候被捕入獄,後來在監獄裡面就往生了。京房的子孫為了要避禍,為了要躲避政府的關心,所以乾脆就把這個北京的京、東京的京改成了這個經,所以這是另外一個源頭。

  我們看到堂號,堂號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堂號,叫做賜宴堂。這個賜這個讀音,我們台灣人很多人都念錯,都把它念作ㄘˋ,其實不是,要念作一二三四的四,賜宴堂。典故來自於明朝的一位叫做經濟的人,經濟經濟,看到這個不太像個名字,經濟這個詞彙,其實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所以他就是借這個詞彙來使用。古今的經濟這個詞彙的意思是不一樣,現在我們的經濟是什麼?economy,是從economy翻過來的。文言文裡面的古文裡面的經濟是經世濟民,寫一下,經世濟民。濟民比較簡單,濟民就是幫助百姓,關懷百姓。經世的經就是治理。治理這個社會,治理這個世界,然後來幫助百姓過生活,安居樂業,叫經濟。好,所以這個經濟,他本來是鄉中非常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而且又是地方上的耆老,明太祖朱元璋曾經宴請經濟,勉勵經濟訓誨子孫、尊敬長上、友愛兄弟等等。所以後來經濟的子孫覺得非常光榮,能夠得到皇帝的賜宴,所以就標榜這樣的光榮歷史,所以立堂號為賜宴堂。

  我們看到歷史名人。經姓在後來我們所找到的人物真的不多,有一位也是值得跟大家來介紹的,就是這一位經元善,清朝末年的商人。這一位經元善,他的父親就已經開始經營生意了,所以他從小跟著父親來從商。後來父親往生之後,他就接下了父親留下來的生意,有兩個生意,同仁輔元堂,還有仁元錢莊。仁元錢莊,這個顧名思義就是跟貨幣有關。同仁輔元堂是中藥的生意。所以跟我們昨天所講的胡雪巖,他也經營錢莊,也經營這個中藥行的生意,基本上那個方向是一致的。在從商之餘,他也積極的投入公益的事業,所以也興辦學校,後來也涉足洋務運動,他也跟盛宣懷一樣去投資一些實業,所以像織造、電報、礦務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對於經世濟民有幫助的一些產業。他本來經營也是有聲有色,可是到了一九OO年的時候,光緒皇帝曾經下旨有意退位。當時這個經元善他就想說,如果光緒皇帝退位的話,是不是會讓慈禧太后當時掌控朝政的大權更加獨攬?所以他就領銜,跟上海的一些士紳發電報到北京來上書。後來也因為這樣,遭到了慈禧太后的還有政府官員的不滿,所以後來經元善就逃到了澳門去。後來雖然說,風聲比較平靜之後有回來上海,不過不久之後就往生了。所以經元善也算是前半生經營有道,可是後來的這個舉措卻導致無法收拾的結果。

  所以這個也讓我們有一個啟示,很多的事情,其實我們能夠循規蹈矩是最好的,而且是要謹慎而為,一旦涉入了一些比較敏感的議題的時候,往往所帶來的衝擊是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所以你看,像在很多的地方,尤其華人的社會,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什麼東西其實還是不碰為好,像政治,因為這個東西很敏感。你知道我們華人世界對於透過政治來謀取權力,甚至於利益,這個是很多人覬覦的一條渠道,一旦你涉入的時候,人家會把你當作是競爭對手。所以本來你只是關心社會,關心政治,一旦被捲入之後,有的時候,你也很難去洗清你的初衷,就會變質,就會變調。

  來,我們看到一百七十房這個姓氏。房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房姓最早是起源於姬姓,怎麼說?堯後來在晚年的時候,把政權禪讓給了舜。當時本來大臣就推薦說,堯,你的兒子丹朱很優秀,你應該可以讓給丹朱,讓你的兒子來繼承。可是堯一口拒絕,為什麼堯一口拒絕?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叫做「知子莫若父」,所以堯當然知道丹朱這個孩子,在眾人面前表現出來的是一個樣貌,我是他親爹,我會不知道他從小是什麼性格嗎?所以他就拒絕,後來就傳給了舜。舜即位之後,丹朱就被封到了房這個地方來,後來房這個地名,就變成丹朱的後代子孫所依循的姓氏,所以房姓有一支就是從丹朱這裡來的。丹朱本人後來的遭遇怎麼樣?根據《尚書》的記載,舜後來也對丹朱做了處置,因為丹朱後來就有一些事情敗露出來了,所以後來丹朱的下場也無法善終。所以堯還是很明智的,人家都說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可是他為了天下國家蒼生百姓計,他不可以把這樣的職務私相授受,所以他是堅決不讓自己的兒子接大位,所以是個了不起的聖人。

  好,除了這一支來源之外,我們看到第四行,晉代的時候,房姓有一位族人叫做房乾。這個字我們在當作姓名來讀的時候,不要念房ㄍㄢ,這個應該我們大家要有那個,要把它念成ㄑㄧㄢˊ。這位房乾就受朝廷委派,到北方跟少數民族擔任大使。後來因為中原戰亂,所以他就跟朝廷失去了聯繫,又回不來,所以就一直在北方游牧民族那邊定居。等到了南北朝,中原的局勢相對比較穩定了,他後來又才回到中原來,又恢復房姓。所以現在的房姓有很大的一部分,都是這位房乾的子孫,所以他有一段過程,也跟大家說明一下。

  我們看堂號。談到這個房姓的歷史名人,大家一定會想到房玄齡,所以有一個堂號的典故,也是跟房玄齡有關。房玄齡十八歲中進士,十八歲中進士已經很優秀了,可是比剛剛我們講的那位還差了一歲,所以在中國的科舉史上面,他還不能夠排第一名,十八歲中進士。李世民舉兵的時候,房玄齡,就帶著他南征北討,後來房玄齡也在朝堂之上獻謀獻策,職位當得很高。這我們可以來看到下面的文字,會比較清楚。他後來也擔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後來封了梁國公,綜理朝務數十年。後來擔任中書令,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一般稱為宰相的這個職官,長達十五年之久。所以房玄齡的子孫,就以房玄齡的這個官名中書令,以中書做為堂號,稱為中書堂。

  房玄齡一生基本上就是出謀獻策,所以算是李世民的文膽。根據文獻的資料,當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據說房玄齡就是後面的出謀者,所以他對於李世民的影響是很深的,李世民對他也非常的器重,所以君臣兩個人合作無間,所以再後來貞觀之治,也在房玄齡杜如晦等等宰相的努力擘畫之下,成為唐朝第一波高峰,成為唐朝的第一個盛世。

  很可惜的是,房玄齡往生之後,隔了幾年,他的次子叫做房遺愛。大家看到這個名字好像有點奇怪,是不是打錯字?沒有打錯字,他的次子叫做房遺愛;他的長子,請各位看到下面那一行,叫做房遺直,一個遺直,一個遺愛。這個典故是出自於《左傳》,《左傳》裡面講兩位古人,是古代流傳下來的賢能典範,所以稱為遺愛跟遺直。這個次子房遺愛跟他的太太高陽公主被指涉謀反,後來房遺愛就遭處死,然後高陽公主因為是李唐王朝的血脈,所以沒有處死,讓她自盡。後來,其他的兒子們都被發配到嶺表,所謂的嶺表就是五嶺之表,在古代表的意思就是外,我們講表裡表裡,表就是外,所以五嶺之表,一二三四五的五,就是講現在的廣東、廣西這一帶,也就是我們講的嶺南。所以在當時唐朝,這個嶺表、嶺南都還算是沒有完全開化的地方,所以被流放到這個地方來,大致上就是讓他們自生自滅了。

  房玄齡的嗣子這個遺直,雖然說他繼承了房玄齡的爵位,而且他們也分房分家了,跟遺愛已經不相干涉了,所以遺愛那一房子孫有了一些謀反的情勢,原本應該是不能夠牽連到這個嫡系本家,遺直這一家,可是後來還是被一些朝臣給上書牽連,所以這個房遺直也受到了一些連累,所以也被貶封。還好遺直這一系沒有受到太大的波折,所以房玄齡的子孫就靠著遺直這一房,到後來還是有不斷的傳衍。

  房玄齡他在往生的時候有一個榮耀,就是配享太廟,也因為這個事件而被剝奪了。配享的內容,這個概念先前也跟大家報告過,就像我們現在孔廟左右廂房,有一些先儒大哲他們的牌位,那個就是配享的意思。所以房玄齡如此的善謀能斷,可是也沒有辦法斷到他的子孫居然會出了這麼大的事情,連累到自己的身後事。

  我們再看到另外一位房姓的歷史名人,房琯。這個字就念ㄍㄨㄢˇ了,管家的管。房琯也算是唐朝知名的一位大夫,不過他的知名度就沒有像房玄齡這麼的高,為什麼說?因為他碰到的時代剛好是碰到了一個變亂,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時候,這個房琯他隨著唐玄宗入蜀進成都,後來因為在隨駕去避難,得到了唐玄宗的青睞,所以也升到了吏部尚書,同平章事,那已經是很高的職位了。後來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房琯又跑去投奔唐肅宗。他本來不是在唐玄宗那邊做的好好的嗎?後來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時候,他又跑到那邊去。所以後來有一些學者就認為,房琯這個人是一個牆頭草類型的人物。因為他知道玄宗避禍,可是肅宗即位,那玄宗就是要退位了,所以他知道玄宗一定要退位,因為肅宗已經即位,所以他就趕快去肅宗那邊報到。肅宗對他也很器重,因為他在玄宗這邊職位也很高,所以委以重任。可是他這個人雖然說很會經營人脈,可是不懂得一些兵法,所以當肅宗要他領兵去平叛的時候,他自己根本就不是行兵打仗的料,而且又用人失當,所以後來大敗而回,所以也被肅宗疏遠一段時間。後來他自己又喜歡講一些沒有真材實料的,只是會空談自己的能力,所以也就慢慢的被架空權力。一直等到安史之亂平定之後,他又因為結黨營私,又被不斷的貶官。後來在貶官的過程裡面也有起復,起復之後,在回來中央朝廷任官的途中就病逝了。所以他也算是很典型的官場上的鑽營的這種人物,所以像他就是起起伏伏,總是找機會鑽空子,那目的是什麼?目的就是為了要經營自己,攫取權力跟利益。

  很特別的是房琯跟杜甫交情很好,而且杜甫還在房琯被罷官的時候,還上書皇帝為房琯來辯護。這個大家都覺得有點看不清想不透了,杜甫他算是一個正直的人,他會不了解房琯在當時的作為嗎?在某一種情況之下,其實因為資訊在古代流通並不是這麼發達,很多事情就是你只是聽聞人家怎麼說,真實的內容恐怕沒有辦法確切的了解,所以他可能認識的是房琯的一面,他不認識的那一面他不了解。當然我們現在已經是事過境遷了,我們縱觀所有的史料,所以我們可以給房琯一個比較持平的蓋棺論定。在當下的杜甫可能只認識他的片面而已,所以杜甫他也曾經幫他辯護,當然,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對於杜甫的這種為他辯護,也就比較能說得通。

  很多人都說杜甫,他一直覺得他自己懷才不遇,他有能力,沒有得到重用。也不只杜甫,很多的文人都有這種心態,所以在詩裡面,在文章裡面,都表現出這種憤懣,表現出朝廷不予重用這種無奈。學生也問我,他說老師,你覺得這些人如果真的讓他去當上了高官,位居要津,你覺得他們真的能夠辦出一些真材實料的大事嗎?我說未必,未必,抱怨人人都會,只要你不如意、不滿意,你就可以寫下你的心聲抱怨,那當然沒問題,可是不是每一位抱怨的這些文人這些詩人都能夠經世濟民。所以我們不能說,如果讓杜甫去擔任宰相,是不是唐朝會更好?我看也很難說,因為寫詩做文章是一個層次的能力,這個操辦國家大政,那個又是另外一方面的能力,很難這樣就劃上等號的。

  好,我們再看到一百七十一裘姓。裘這個姓氏很特別。我們現在把它加上衣部,其實求這個字它本來的意思就是講皮草。皮草知道吧?什麼貂皮大衣這一類的。為什麼這個裘後來加衣部?它本來是沒有加衣部,我們現在寫的請求的求,求援求助的那個求,它原來就是皮草的意思。後來因為這個求被假借,去當作其他的用法了,好了,它的本意就沒有辦法彰顯,所以後來就加上了衣旁,用一個形聲字的方式去還原它的本意。這種狀況就跟剛剛我們講的那個幕,帳篷的那個幕是一樣的概念。

  好,我們看到裘這個姓氏,其中有一個來源,就跟剛剛我們所講到的那個職官有關。我們看到,我們從後面講回來,在歷史的倒數的第三行,第四行,在中國古代有一種職官,就是專門來管理來製作這些皮草的職官。這些職官後來就變成了裘的姓氏的來源,就以這個職官為姓氏。在中國古代,因為北方天氣很冷,所以做一些以動物的皮毛,獸皮來做成的衣服,那當然是有它的時代需要。不過時過境遷,到了現在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還是很多人喜歡去穿皮草,我個人就覺得實在是不妥。大家有沒有在網路上面看到一些影片、一些視頻?他們是怎麼樣來剝除這些動物的皮毛,沒看過。有些人有看過,那個很可怕。這個很可怕!所以很多人看到這一幕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們穿的這些皮草,是多少生命的付出,而且是這麼不人道的來處理,這個真的是非常的殘忍,真的是不行。我們還有很多的方式來保暖,所以現在這個時空,也不應該再去穿皮草,我們應該要呼籲大家來愛護地球,愛護動物。

  好,時間也到了,我們等一下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