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39集

  好,來,我們來看到我們的課程。上一次我們應該是講到第二十四頁,一百五十六個姓氏,我們談到了田姓。田姓的地方,最後我們在禮拜二的時候談到歷史名人田單,田單火牛陣復國成功。所以我們在二十四頁,我們繼續再講下面這兩位田姓的歷史名人。

  第二位是田文。田文又是誰?就是先前我們跟大家介紹過的,戰國時代的養士四公子之一孟嘗君。孟嘗君是齊國的貴公子,本來他有一個封邑是在薛這個地方。因為在當時養士風氣很盛,所以孟嘗君田文也養了很多的門下食客。他在篩選這些食客的時候,基本上他也沒有很高的標準,只要你願意來,而且田文孟嘗君能夠負擔得起,他就把你奉為幕下的貴賓,然後在他的宅邸裡面加以安排。所以我們有一句成語叫做雞鳴狗盜,講的就是孟嘗君他門下的食客,有很多其實都是社會比較底層的人物,也藉著田文的關係,他也躋身為社會名流。

  先前也跟大家介紹過,有一位叫馮諼,馮諼其實出身的背景也沒有很顯赫,也是經過朋友的推薦,所以他也在孟嘗君的門下,也得到了一個食客的身分。像馮諼這樣的人,他也沒有特別的專長,所以當馮諼進入到孟嘗君門下的時候,孟嘗君大概形式上也要問一問,請問馮公,你有什麼專長?馮公就隨便的講一講。孟嘗君因為是受人的請託,所以他也笑一笑,他也沒有多說什麼,就把他納入為門下食客了。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後來孟嘗君需要有人到薛這個地方去幫他收債,這個債先前跟大家講過,那個債可不是稅,那個債是高利貸,所以就貼出了告示,要徵求一位代表他去收債。結果沒有人願意去幹這個苦差事,為什麼是苦差事?因為你面對的那些薛地欠債的人可是什麼?可是單純善良的老百姓,他因為沒有得到政府的幫助,生活又很困難,所以只好怎麼辦?只好去跟田文跟孟嘗君借高利貸。所以一旦去收債的時候,老百姓就苦苦哀求,我實在是繳不出錢來。所以收債的人就左右為難,你該收的債沒有收完,你怎麼樣回去跟你的主公交代?可是如果你真的要硬收這個債,這些老百姓們苦哈哈的,他只有爛命一條,我也沒錢。所以沒有人願意做這個苦差事,結果馮諼就跳出來了。這一段故事我也跟大家說明過,馮諼也因此幫孟嘗君在薛地這個地方贏得了薛地百姓的支持,因為他一把火把那個契約統統燒光光,所以那個高利貸全部一筆勾消。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孟嘗君離開了齊國到別的國家去,最後又回到齊國來,也得到了薛地百姓的支持。他才發現說,原來當年馮公馮諼你幫我所謂的買義回來,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也幫助孟嘗君,至少在他自己的封地可以無後顧之憂。這個田文就是非常,是有手段的一位養士貴公子。

  我們也知道,他其實不僅僅在齊國有很高很顯赫的地位,當時齊王罷他宰相身分的時候,其他各國也爭相禮聘他去當宰相,所以他也曾經有一段時間在秦國擔任宰相,不久之後又回到了齊國去,仍然受到了齊湣王的重用。他的一番事蹟其實也蠻值得我們研究戰國時代歷史的學者們來了解。

  比較不幸的就是,田文最後他在往生之前,接班人的問題其實他沒有好好的處理。他是薛地的封君,所以也有他的爵位,需要由他的兒子們挑一位來繼承。先前跟大家介紹過,如果是在春秋戰國時代,一般來講,繼承人的身分大概就是嫡長子繼位,先前跟大家介紹過,可是慢慢的,尤其到了戰國時代的中晚期,嫡長子繼承的這種慣例也被打破了,變成說,只要是我有這樣的血緣關係,不分嫡庶,都可以爭取。所以,很多接班人的問題一旦沒有處理好,不僅自己身後事恐怕很難預料,甚至於也會引發兄弟之間鬩牆的事情,又會形成人倫大悲劇。田文也因為這個事情沒有處理好,既然你自己內部搞不定,齊國跟魏國就聯合起來,把薛給攻下來了,瓜分了薛地的領地。田文一生精明,可是在最後這個事情他就沒有處理好。

  好,來,我們看到第三位田文鏡。田文鏡時代就比較晚了,他是清朝雍正時期的一位大臣。雍正皇帝其實這個人是頗有爭議,先前也跟大家聊過。康熙這麼多的兒子裡面,雍正跟他的性格反差最大。因為康熙一般我們對他的考評就是,他是比較雍容大度的,他對臣民是很寬鬆的,也就是說,他對於大臣的要求其實沒有那麼的嚴謹,沒有那麼的嚴格。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有些大臣就上下其手,做一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康熙皇帝當然也知道,可是到了晚年,他無力來管這些事情,因為沉痾太深了。所以他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當然他也知道,如果再選一位跟他一樣類似性格的人,那清朝就完蛋了,所以他一定要挑一個跟他性格反差最大,能夠勵精圖治,能夠把這個做為他最重要的改革目標的兒子來繼承。所以先前也跟大家報告過,他挑選雍正,我個人覺得那是歷史的必然,而不是偶然,雍正上來之後才能夠行霹靂手段,才能夠改革吏制,清朝才能夠繼續往下延伸兩百年的國祚,也才有後來的乾隆盛世,所以那是必然的結果。

  民間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我想大家應該也聽過,本來康熙皇帝說要傳位給第十四個皇子,後來雍正皇帝因為覬覦那個權位,所以派了他的心腹叫做年羹堯,去篡改傳位詔書,本來那個是十四子,年羹堯打開詔書之後,在十這個字上面動了手腳,所以民間的說法是,他把這個十多了兩筆,變成什麼?變成于四子,傳給我第四個兒子,那就是雍正皇帝。好,這個說法可不可信?我跟大家報告,萬萬不可信。怎麼說?因為按照清朝的規制,它的法規跟制度,皇子前面一定會加上一個皇,所以我們看到所有的檔案文獻,它一定是皇四子、皇十四子、皇八子,諸如此類。如果你把那個皇加上去,即便你把那個十改成于,請問,皇于四子是什麼語法?如果你要這樣講的話,也應該是于皇四子,我的皇四子,所以不可能有這種語法產生。各位要注意,清朝皇帝他們是滿族人,所以他們自己有滿文,在清朝的規制裡面,重要的詔書,包括聖旨也一樣,它一定是滿、漢、蒙三文並列。大家有沒有看過滿文?滿文就是,我都經常開玩笑,就長得很像蚯蚓,糾成一結這樣子,一直圈圈圈圈,一個字一個字。你漢字能改,滿文跟蒙文能改嗎?很難吧?雖然說我們不懂,可是你想絕對不會是什麼加個兩筆就能夠解決的,所以不太可能說去篡改傳位詔書。

  既然不可能,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甚囂塵上?是因為後來雍正即位之後,他跟他的兩位弟弟之間的矛盾,其實一直沒有化解,因為這兩個弟弟就是當年跟他一起來搶奪皇位的兄弟。這兩個弟弟也是個人才,雍正皇帝為了要表現出他的雍容大度,他坐上寶座之後,以前兄弟們之間爭奪皇位的這些紛爭,他希望能夠藉由重視我這兩位兄弟,能夠稍稍的敉平。後來這兩位兄弟雖然說還繼續在朝廷裡面辦事,而且也位高權重,但是他們要扳倒雍正的想法,可是從來沒改變。隨著雍正坐上寶座時間愈長,他自己要取而代之的這種念頭,當然就愈來愈渺茫,希望愈來愈渺茫。可是這兩個兄弟就想說,我既然沒有辦法取你而代之,可是我可以影響誰?我可以影響你的兒子,老頭有一天會往生,會駕崩,我從小子身上來控制,這兩個皇叔就對雍正的皇子加以操控,原本就是希望能夠擁護這個皇子未來能夠接班,所以一旦雍正駕崩,這個皇子在這兩位皇叔的護持之下坐上了寶座,以後這個新皇帝是聽誰的?聽這兩個叔叔的。後來他們的這個想法雍正也不會不知道,所以到了晚年的時候就對這兩個弟弟下手。可是他下手並不是什麼一片殺戮,而是把他貶為平民,這個當然有點爭議,把他們這兩位兄弟的名字改成了阿奇那跟賽斯黑,阿奇那、賽斯黑是滿文,是豬跟狗的意思,把他的兄弟改名叫做豬跟狗,而且流放到雲貴。他們因為被改名了,而且舉家被流放,流放的過程裡面,他們就不斷的去放這個消息,所以在民間這種說法就甚囂塵上。這個也是很有意思的一段過程。

  田文鏡也就是在雍正這種霹靂手段,為了要改革吏制的情況之下,所形成的一個很扭曲的現象。田文鏡本身是一個人才,而且他的性格其實跟雍正是很契合的,大概也是因為這樣,所以雍正對他非常的看重,他認為這個人可以是他在民間、在官場上、在封疆大吏的群輩之中,做為一個典範。所以他在各地方任職的時候也是一樣,奉行朝廷的命令,而且是徹底執行。一旦有阻力他就上報給雍正,雍正會幫他做後盾。所以在很多的事情上面,田文鏡手段,當然是從雍正的角度來看,是執行得很徹底。不過在這種強力推行政策的情況之下,難免就會遇到一些阻力,遇到阻力的時候,田文鏡因為有雍正做後盾,所以他不管,他就是什麼?他就是照章辦事,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可是大家都知道,我們華人社會,我們講情、理、法,我們來大家排次序的話,一般華人把這三個字排次序,是那個排第一?情,再來呢?理,法通常是排在最後。這個也一樣,在古代講情大概還是比較大的成分,所以有人去說情,有人去關說,都被田文鏡打回票。所以就變成他在官場上面人緣很差,非常的不好。可是因為他有雍正當後盾,他就蠻幹,所以就造成很大的衝突。甚至於到了後來,因為田文鏡他認為雍正對他期許甚高,如果今天不把這個差事給辦妥了,他怕自己影響在雍正前面的地位,到了後來,事情沒有那麼順利的時候,他乾脆怎麼樣?他乾脆隱匿,就不如實上報。雍正會不會知道?他也知道,可是他也幫著田文鏡隱匿,為什麼?他們兩個人綁在一起,因為雍正皇帝公開表揚田文鏡是模範疆吏,模範的封疆大吏,省長,他已經公開表揚,所以田文鏡一旦有差錯,出糗的不是田文鏡,還有誰?還有我雍正。所以這君臣兩個人就怎麼樣?就連成一氣,互相的隱瞞,他也不願意去揭開這個爛瘡疤。到後來河南發生大水災,死了多少人,一樣也都表面平靜無事。田文鏡這個人是人才,不過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之下,他就變得很扭曲,是一個很特例的情況。不過還好,因為雍正他在位的時間也沒有很長,他在位應該是十三年還是十五年,後來這樣的狀況在雍正大力改革之下,也就有了一個轉圜,所以讓乾隆的盛世可以繼續開展。

  好,我們再往下看,下面一百五十七個姓氏樊。樊這個姓氏我們看到,它在台灣跟中國大陸都沒有進入到百大。樊姓是出自於姬姓,有一支是出於周太王的時候,周太王有一個後裔叫做仲山甫,因為有戰功,所以受封於樊地,所以後來仲山甫的後裔,有一支就以當時的受封地樊地為姓氏。其實樊姓還有另外一支,可以追溯到更早,就是在商湯的時候,商湯建立了商朝,其實他們的王族裡面後來就有一些分封,所以就有一支被封為樊姓,有一支樊姓的祖先是從子姓派生而來的。

  好,再來我們看到歷史名人,歷史名人的地方我們看到第一位樊噲。樊噲,大家看到這個名字一定會想到什麼?想到鴻門宴裡面的那一個橋段,樊噲在鴻門宴裡面,他就是很魯莽的一個人,可是因為他突然之間,打破了鴻門宴裡面雙方對峙的僵局,反而讓劉邦找到了一個出口,可以藉由這個機會開小差,就跑了,所以鴻門宴才沒有逮住劉邦。樊噲為什麼後來在一路功名上面這麼的順遂?是因為樊噲跟劉邦是有姻親的關係,他是呂后,就是劉邦的太太,呂后的妹夫,因為有這一層關係,所以深得劉邦還有呂后的信任。他在起義之中,他也不斷的立下戰功,所以本身就是一個能征善戰的武將,再加上這一層的裙帶關係,所以後來即便建立漢朝之後,劉邦跟呂后大殺功臣,可是自己人就是自己人,所以樊噲也一直安居在那個位置上面,甚至於還可以留傳這個爵位於後世。樊噲這個人其實出身很卑下,他原本是殺狗的,屠狗的屠夫,因為有了這一層的裙帶關係,所以風雲變色,豬羊變色,幾十年之後就變成漢朝的開國元勛,而且封相封爵。

  好,我們再看到,第二位就請同學們自己參看,我要來介紹的是第三位,第三位是一位女性,樊梨花。大家聽到樊梨花,第一個印象就是她是一個巾幗英雄,對,沒錯。後來大家有這麼一個說法,就是中國古代的四大巾幗女英雄,其實四大巾幗女英雄那個女應該要拿掉,因為巾幗就是女生的意思。巾幗英雄就是四位: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還有樊梨花。穆桂英她可能有一些比較杜撰的成分,不過因為在中國傳統的戲曲,演義小說裡面,對於穆桂英還是描述很深刻,所以我們還是把她放進來。花木蘭的確是有此人。梁紅玉,在歷史上也是真的有這位人物。樊梨花也是。所以四大巾幗英雄,我們可以稍稍的了解一下她們的背景。尤其樊梨花,是在唐朝時候,算是在邊疆鎮守邊關,開疆闢土有很大貢獻的這個人物,她跟薛丁山在平定西北邊亂,這個故事在很多的戲曲、小說、演義,都描繪得非常的深刻。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一百五十八個姓氏胡姓。胡姓是中國大陸第十三大的姓氏,在台灣就稍稍的少一些,排名到第三十八。胡姓是出自於媯姓,跟陳姓是同源,這個先前有跟大家報告過,因為舜是媯姓,舜的後代後來有一位叫胡公滿,胡公滿是在西周初年的時候封在陳國,因為胡公滿他的謚號叫胡公,所以胡公的後代有一部分就以胡為姓氏。另外一個起源就是周朝其實還有兩個國家叫胡國,一個是姬姓,一個是歸姓,這兩個胡國後來被滅了,所以就有以國名為姓氏的,第二支的胡姓來源,就是從姬姓跟歸姓派生而來的。也有另外一個源頭,當然,在少數民族改姓為漢姓胡姓也是有的,這個我們就不細講了。

  我們看到第三個部分歷史名人,我們來介紹一下第一位,第一位也是一位女性,她是北魏時期的一位太后。北魏是什麼時間?我們先前跟大家講過,我們在三國結束之後是進入到晉朝,晉朝的西晉是一個大一統,南北一統的帝國,後來西晉遭到了覆滅,後來晉王室就南渡到了江南,所以在歷史上面我們把這一段叫做東晉。在長江以北、淮河以北這個地方,後來就被少數民族給佔據了,所以當時就有一些少數民族的國家在北方建立。所以後來東晉滅亡之後,後來就有宋、齊、梁、陳四個小朝廷,我們把這個叫做南朝。當時對應在長江、淮河以北的,胡人所建立的那一些群國,我們就把它稱之為北朝。所以這一段比較混亂,我們在中國歷史上面就把它合起來,叫做魏晉南北朝。所以北魏就是在南北朝的時候,在北方的胡人所建立的國家。

  北魏的這一位胡姓的太后,其實她也算是非常有智慧,怎麼說?她因為身為太后,她的兒子孝明帝即位,即位之後,當然兒子還小,小皇帝,所以就由太后來臨朝聽政。胡太后擔任太后之後,就下令造申訟車。什麼叫做申訟車?申訟車就有點像是我們有一種,像郵局的郵務車,公務車,她就駕著這個車到各個地方去巡迴。如果你有冤情,你就可以向申訟車裡面的官員來遞諫,然後由他來幫你審視這個冤情,審視這個案情。所以她用這個方式也讓老百姓,尤其在偏鄉的沒有權勢的這些老百姓,能夠得到正義伸張的機會。因為我們看到自古有一些比較晦暗的一面,就是地方父母官權力很大,地方父母官權力很大,他就可以一手遮天,所以有一些冤情,假設他又收了賄賂,那小老百姓的這些官司它就沒有辦法被伸張,所以這個申訟車的制度,就是要替這些小老百姓來平復他內心的不滿,能夠伸張正義。這個制度在當時頗受百姓的支持。除此之外,這位胡太后又在朝堂親自來策試孝廉秀才,還有州郡上計簿的官吏。舉孝廉,舉秀才,這個先前我們跟大家報告過,因為這是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一直到魏晉南北朝結束,到了隋才開始被取代。隋之後我們就用什麼方式來取代舉孝廉、舉茂才?用什麼方式?科舉,所以科舉就相對的又更公平了。這個時候,還是用漢朝所延續下來的舉孝廉、舉秀才、舉茂才等等方式,所以她親自來聆聽,她親自來考核。除此之外,州郡的上計簿的官員她也考核。我們在禮拜二的時候曾經講到上計簿的制度,每一年歲末年終的時候或固定時間,州郡的官吏都要把他所轄範圍內的一些簿籍資料,要上報給朝廷,譬如說抽稅抽了多少,種種的、等等的這些帳簿都要考核。所以胡太后親自來做檢視,就減少中間這些弊端的發生。

  不過胡太后這麼的智慧,這麼的賢能,晚年又被繼承的事情給困擾了,所以她一生的英明就被後面這個事情給搞砸了,什麼事情?她兒子孝明帝往生之後,胡太后立了孝明帝的女兒做皇帝。可是這個於制度不符合,對,就是因為這個孫女年紀還小,所以她就把她打扮成男生的樣子,宣稱是皇子即位。可是你說這種東西怎麼能夠包得了?紙包不住火的,絕對包不住的,所以幾天之後就被拆穿了,就廢了這一位孫女,然後立臨洮王元寶暉的兒子元釗為帝,史稱為幼主。當然她另立幼子,可是因為畢竟不是自己的血脈,後來朝堂上就有一些大臣反對,反對胡太后前面這個荒唐的行為,而且也反對她另立幼主。胡太后希望自己能夠繼續掌控這個幼主,繼續垂簾聽政,所以有一些大臣就起來反撲。後來這個胡太后跟這個幼主,就被大臣爾朱榮沉河而死。所以你看這又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接班人的問題沒有處理好。所以你看她一生,前面這麼有智慧的、種種的制度建立起來,而且這麼親力親為的形象,就被破滅了,就被破壞了,所以很可惜,胡太后後來的遭遇是如此的淒涼。

  那我們看到另外兩位胡姓的歷史名人,胡三省。這一位我們可以比較快的來跟大家介紹一下。胡三省是宋朝到元朝之間的史學家,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對《資治通鑑》來做註解。所以我們現在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一定免不了會讀到胡三省的補注或者是注釋,所以他對於《資治通鑑》著力甚深。《資治通鑑》部頭很大,一般大家比較沒有辦法一口氣把它給讀完,而且再加上這個文言文,對很多現代人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障礙,所以要讀《資治通鑑》也不容易。

  我早年也曾經讀過一部分的《資治通鑑》,而且是透過翻譯本,年輕的時候對文言文掌握的能力沒那麼好,透過翻譯本來讀《資治通鑑》,我大概讀了,我如果沒有記錯,應該有三分之一或者是一半的篇幅。當時我讀的翻譯本是台灣很有名的一位史學家,叫做柏楊,他的筆名叫柏楊。柏楊在早期他最出名的就是有一本小說叫做《異域》,在早期就是以這部小說發跡。後來他也寫了兩冊很有名的史書,算是史評類的史書,叫做《中國人史綱》。我早年讀他的書讀得很深刻,所以奠定了我對於史學的興趣,他算是我的啟蒙老師。他後來又以六十多歲的高齡,開始著手來翻譯《資治通鑑》。很多朋友都勸他說,這個年紀也有六十幾歲了,那你一啟動這個翻譯的工程,恐怕不是說五年、三年能夠解決,所以他當時也知道,他準備要花十五年的時間,甚至於更長的時間來做這個事情,可是他毅然決然投入翻譯的工作。所以他當時翻譯的時候是出一本,寫完一本就出一本。當時台灣有一個很大的出版商,叫做遠流出版公司,就幫他出。我讀的時候,柏楊先生已經出了幾十冊了,所以我很快的我就追上了進度,一本一本讀,讀得很過癮,尤其它又有翻譯,所以我們在讀他的白話文翻譯的時候,又能夠更快的去了解。而且他還會有一些評論,他就學習像司馬遷在《史記》裡面,他也在每一段他覺得有所感觸,或者是想要發表他自己的感想,他就會摻雜在他翻譯的後面,他會有他的一個見解,所以當時讀得非常的過癮。不過後來因為五專到了四年級五年級,馬上要畢業了,所以當時要準備考中文系的考試,所以就停下了那個閱讀的計畫。考上了中文系之後又有中文系的課業,所以就一路擺到現在。不過那一套書,我的鄰居、好朋友也陸陸續續跟我借,我說沒關係,你就拿去看。所以書並不是買了以後把它放在書櫥的,我的想法就是,書就是要供大家來閱讀的,所以他借我就借他,有沒有還回來我也不在意,反正你有興趣讀,很好,你就拿去讀。最好是你讀完之後,如果也有人有興趣讀,你再借出去,這個是最好的我們對於書籍的一個觀念。所以我對《資治通鑑》印象很深刻就是如此。

  第三,胡雪巖。我請大家先幫我改個錯字,這個胡雪岩的岩,在繁簡字轉的過程沒有轉好,那個岩應該是筆畫比較多的這個巖,上面山字頭,下面是一個嚴格的嚴,嚴肅的嚴。胡雪巖,先前我們曾經講到盛宣懷,大家還有印象,那也提到盛宣懷跟胡雪巖兩個人,都是清朝末年的時候很重要的紅頂商人。我先前也跟大家說過了,如果就這兩位的功績跟事業,還有後世對他們兩位的考評,我個人是比較讚賞盛宣懷。因為盛宣懷他不僅是一位紅頂商人,應該更確切的身分是一位實業家,他把很多西方現代化的一些實業,包括像郵電、郵務、電報,像那個郵輪、火車、鋼鐵,他都扎扎實實的投資經營。胡雪巖相較於盛宣懷,他就比較像是買辦的這種身分。什麼叫做買辦?買辦它是介於,等於說官方朝廷跟一般商人中間的一個橋梁,那個就是買辦,所以他從這個身分攫取了很多的利益,這個利益包括實質的金錢利益,還有官場的利益。所以兩者相較,我個人是比較欽佩盛宣懷。

  胡雪巖當然他的故事很曲折,所以一般大家讀他的傳記,甚至於像中國大陸就曾經把他的故事搬演成了連續劇,收視率也很高,因為他人生起起伏伏,所以很有戲劇的張力。他曾經最風光的時候,是左宗棠,清末八大名臣左宗棠的庫房,因為左宗棠要打仗,要去做什麼事情,都是直接由胡雪巖幫他籌辦糧餉,籌辦資本。胡雪巖怎麼會有這個本事?就是因為他是買辦,所以他打著政府的旗號然去做生意,大家不看僧面也看佛面,所以他在商界能夠有這樣的地位,就是因為他有買辦,背後有朝廷,有這樣的大旗,有這樣的支持,所以才能夠如魚得水。他最風光的時候曾經受封為二品大員,二品是很高了,而且還賞穿黃馬褂。這個名詞我們經常看清宮劇就會聽到。黃色在清朝,在明朝也是,都是一個禁忌的顏色,只有皇帝才能夠使用。所謂的黃馬褂就是皇帝賞賜給他欣賞的親近的人,所穿的一種榮譽的衣著。賞穿黃馬褂的人,對象不一定要位居要津,有的時候皇帝的侍衛,如果能夠得到皇帝的恩寵,他一樣也能夠穿黃馬褂,甚至於皇帝有的時候民間的友人,他也賞穿黃馬褂,所以這個黃馬褂只是一個榮譽。他最高峰身居二品,可是後來他發展,當然有了這樣的加持,他就去做錢莊,又去做中藥材的生意,甚至於還有投資一些美國的鐵路等等,所以生意做得很大,而且觸及到海外。

  可是後來他就被政府整肅了,政府整肅他,怎麼整肅他?既然你是以商業起家,那朝廷當時要整肅他就開始放風聲,放風聲說,你胡雪巖的生意,我朝廷不再支持你做買辦了。這種情況之下,原本很多投資胡雪巖,甚至於在他的錢莊裡面有放資本的,都會去擠兌,要把它提領出來。一旦有這種擠兌狀況的時候,大家看到苗頭不對,你要去領,我也要去領,所以一下子資金就周轉不靈,所以生意整個都垮掉。後來下場也很落魄,被抄家產,因為你欠錢就是要還錢,最後是鬱鬱而終。所以戲劇的張力非常的足夠,也給我們很多的省思。

  所以很多人看到這門生意不錯,加碼投資,如何如何。我總是會比較擔心,如果你生意萬一,如果有一個閃失,你還沒有站穩腳步,就一直加碼,會不會導致槓桿的失衡?到最後可能不僅蝕了本,連自己去借貸去投資的這一些,也都沒有辦法拿得回來,我講得直接一點,大概你這一輩子就完蛋了。好,來,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一百五十九凌姓。凌這個姓氏也是比較少見的姓氏,凌姓是出自於姬姓。在它的起源裡面,原來是因為跟一個職官有關。周朝時候的朝廷,在冬天有一個官員叫做凌人,凌人這種職官的功能,冬天的時候要去山上採冰塊,採冰塊回來之後,就把它儲存在地窖裡面,到夏天的時候就可以來降暑、來降溫。大家對於文獻上面的記載有一點存疑,真的有這麼一回事嗎?可是後來在考古裡面真的有挖出來考古的實證,就是後來有挖出了所謂的冰箱。當然這個冰箱各位不要把它想像成是LG的冰箱、三洋冰箱,不是,它是一個青銅器做成的,一個方形的青銅箱,還蠻大的,大概有手臂張開來那麼大,是青銅器的。考古人員剛挖出來的時候,他們就想說這個東西是什麼?這有點像後來放衣服的衣櫃,可以這樣掀開,可以這樣打開來。可是這個東西在文獻上面找不到資料,所以他們就猜,從他挖出來的陪葬品裡面,都跟生活的東西有關,所以有人就想到,會不會就是跟凌人這種職官有關係,就是把那個冰塊把它放到冰箱裡面,然後把它擺在室內,可以降室內的溫度。後來他們有做了實驗,就是把那個冰塊放到這個冰箱,然後擺到室內,它可以降到三到五度的溫度,室內的溫度是可以有明顯的下降,因為它夠大,裝的冰塊夠多,所以有明顯的降溫的效果。後來就證實了,文獻上面講的凌人這個職官應該是存在的。

  我每次講到這個,學校的學生都會說,老師,冬天你去採冰回來,到了夏天早就融化了吧?應該效益不高吧?我說對,一定的,它一定會融,可是不要忘記了,它是放在什麼地方?它是放在地窖裡面。學生又說了,老師,地窖就是地下室一樓,距離地面二、三公尺深而已,它保存溫度應該也沒有那麼好吧?我說沒有,這個在考古是有證實的,他們有挖到那個遺址,那個地窖是深達地下十幾公尺,如果是十幾公尺深的那個地底,它溫度事實上是比較陰涼的,所以保持冰塊減緩它融化的速度,事實上是有它的效果。所以冬天藏冰,到夏天,雖然說有一部分會慢慢的融化,可是它保留更多的是冰塊,可以在夏天的時候來運用。因為有凌人這個職官,後來就以職官的官名為姓氏,所以就有凌姓這個姓氏產生。

  我們看到後面歷史名人,歷史名人跟大家介紹兩位,第一位叫做凌統。凌統是三國時代東吳很有名的一位將軍,這位將軍英雄出少年,他十五歲的時候就拜為別部司馬。同學,十五歲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十五歲的時候大家大概是國中三年級,所以十五歲的時候我們還在學校裡面考試,面對考試,讀書努力的準備考試,他十五歲的時候就已經在戰場上殺敵立功了,而且還被立為別部司馬,已經是中級的軍官,所以英雄出少年。這位凌統因為發跡很早,又驍勇善戰,後來得到了東吳的孫權的提拔,他跟孫權關係非常的好,因為曾經孫權被包圍。凌統就是護主心切,帶著孫權殺出重圍,雖然說死傷很多的將士,凌統自己也受了重傷,可是能夠救出孫權,孫權對他是相當的感恩。因為受傷很重,所以沒多久之後凌統就往生了,所以往生的時候還很年輕,以我們現在來講還很年輕,也不失他東吳驍勇善戰將軍的這個封號。

  另外第二位凌姓的歷史名人是凌濛初。凌濛初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文學家小說家,他在明朝的時候有兩本書,叫做《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所謂的拍案驚奇,其實它講的是裡面的故事你讀完之後會拍案叫絕,所以它裡面都是一些短篇的小說。當時還有另外一位作者叫馮夢龍,馮夢龍有三部的短篇小說,《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後來就有人把這兩位作家的作品合刊在一起,就叫做三言二拍,三言就是馮夢龍的三部,二拍就是初刻還有二刻的拍案驚奇,兩部都是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代表。當然短篇小說,而且是文言的,除了三言二拍之外,還有另外一部是比較晚一點點,到了清朝,就是《聊齋志異》。《聊齋志異》也是文言的短篇小說,不過《聊齋》的主題是更明確的,它就是記載一些,也不是記載,它寫的故事內容就是一些神仙鬼魅狐精,等等的故事,它就不像三言二拍講的是一些人情世故。都是很精彩的小說,有機會大家也可以翻閱。當然我們在寺裡面的課程的安排,大概比較不會介紹到這種小說,所以如果大家有餘力,利用閒暇的時間可以多多閱讀這些小說,不僅文言文的能力可以提升,而且也可以去體會一些文人的一些遣詞用字的筆法。更重要的是,小說裡面它講的更多的還是一些人情世故,雖然說時空不一樣,可是人情是不變的。我個人是不反對大家讀小說,因為讀小說其實是透過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所以也算是我們了解這個世界的一種渠道,一種管道,也是值得大家來學習。但是不要入迷,就尤其是入了迷,那可能大家會比較沒有辦法把心力擺到正經事上面。

  我們看到第一百六十個姓氏霍姓。霍這個姓氏也算是比較少的姓氏。霍姓它是出自於姬姓,是周武王的弟弟有一位叫做叔處,在建立周朝之後,周武王就把叔處這個弟弟分封在霍,所以在歷史上面稱他叫霍叔,霍叔跟管叔、跟蔡叔當時他們號稱三監,三監的監,監察的對象就是殷商的遺民。所以他們就是在山西、河南這一帶,監視殷商的舊地,那些遺民由他們來控管。應該是禮拜二,上一次我們上課,禮拜二的時候曾經提到,管叔跟蔡叔其實後來又跟殷商的遺民勾結,後來就有了叛亂的情勢發生。所以周公後來又有第二次東征,就是為了要去敉平東方的作亂。除了管叔跟蔡叔之外,還有另外一位就是霍叔,霍叔參與叛亂的情勢就沒有那麼的嚴重,武庚的叛亂被敉平之後,霍叔就被貶為庶人,他沒有因此而被殺。霍國因為畢竟還是周王室的親戚所封的國家,所以把罪魁禍首霍叔貶為平民之後,霍國還是繼續存在,就由霍叔的兒子來繼位當國君。後來霍國的子民們,就有一部分以國名為姓氏。

  我們看到歷史名人,跟大家介紹霍姓比較早知名的人物,霍去病。霍去病是漢武帝時期,一樣是驍勇善戰的將軍。他的舅舅衛青知名度也是赫赫於當時。衛青一生主要的功業就在對抗西北,北方的邊患匈奴。霍去病也跟他的舅舅衛青一樣,都是驍勇善戰的將軍。霍去病曾經率領八百騎兵,就深入敵境數百里,而且以八百人這麼少的軍力,就把匈奴殺得四散逃竄。在幾次的西征、北征都能夠取得重大的勝利。所以霍去病在當時很年輕,就已經得到了漢武帝的褒封,非常高的榮譽。不過天不假年,霍去病後來在二十四歲的時候,就因病去世。所以英雄出少年,不過也很快的就結束他璀璨的一生。所以當時漢武帝痛失愛將,非常傷心,就特別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在道路的兩邊,為霍去病送葬,所以送葬的儀式排場非常的規模很大,也表現出漢武帝對他的一個不捨。

  另外我們介紹的霍光,他就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去病因為往生得早,所以漢武帝對於霍家總是有一點點遺憾,所以在霍去病往生之後,他就特意的去栽培霍光,讓他霍家能夠延續這個榮耀。霍光也因為這樣的關係,能夠躋身朝堂。再加上霍光他自己也有他的條件,很好的條件,第一個,他身高七尺三寸。七尺三寸也不矮了,以古人的身高來講的話也不算矮,當時的一尺是二十三公分,所以七尺是二十三乘以七,大概多少?一百六十多。那你說老師,一百六十多不算高吧?古人算高了,七尺三寸算高。而且他皮膚又白皙,鬍鬚很美。鬍鬚很美也可以當作是一個標準嗎?是,因為古人,尤其是漢代,他們很重視鬍鬚,他們把鬍鬚當作男人的第二生命,所以鬍鬚長得漂亮也算是一個外在條件的選項。你看一樣是漢代,美髯公關羽,我們就特別去標榜他的鬍鬚很漂亮。我們也提到孫權,孫權的鬍鬚也很特別,他的鬍鬚是紫色的,當然可能有一點點血統上面的原因,所以他的紫色的鬍鬚也算是他的特徵。曹操在赤壁之戰,戰敗之後不是要遁走華容道嗎?遁走華容道的時候,按照羅貫中的講法,當然這是小說家者言,我們不必完全相信,可是可以參考一下,他為了不要被認出來,所以他不僅跟他的部將換衣服,而且他還把他的鬍鬚給割了,割掉他的鬍鬚,就是不要讓人家認出來。對於當時的觀念來講的話,鬍鬚是男人的第二生命,所以他為了要保住性命,不惜割掉鬍鬚,那也可以看出他對於隱匿自己身分所下的功夫。所以鬍鬚是很重要的一個條件。所以當時霍光就是美男子,再加上他又是霍去病的弟弟,然後自己在官場上歷練也算是很豐富,所以就一路順遂,歷經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所以可以說是三朝重臣。在往生之後沒多久,霍家就因為謀反的事情而被族誅。

  族誅是什麼意思?用我們現在白話文來講就是滿門抄斬。有沒有叛亂這個事情?有兩派的說法,有一派支持說,霍光在往生之後,他的家族的確有這種事情,有謀反叛亂;另外一個說法是說,霍家是被誣陷的,是被政敵給誣陷,藉由扣上這個謀反的帽子,然後剷除霍家在朝廷的勢力,所以這也變成是兩面的說法,都有人支持。不管如何,霍光也隨著他自己生命的隕落,霍氏家族在朝廷的力量也就一次被連根拔除。雖然說下場如此淒涼,不過霍光的事蹟也讓人津津樂道,尤其他是三朝重臣,基本上他在朝廷,原則上是說一沒有人敢說二,所以在當時權傾天下。後來我們經常也把霍光跟伊尹相提並論。

  伊尹是誰?伊尹就是當年輔佐商湯的重要賢臣。所以後來商湯建立商朝之後,就以伊尹做為他的代言人,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伊尹說了就去辦,也沒有經過商湯,所以在朝廷裡面,伊尹的力量也算是非常的龐大。後來霍光跟伊尹相提並論,就隱隱約約的有這樣的意味,就是霍光跟伊尹其實都是什麼?手握重權的算是大臣,只差一步其實就可以取而代之。所以霍伊或伊霍,或者是行伊霍之事,其實在後來的文學裡面,或者是文獻裡面,大概都比較有負面的意味,就是權臣掌控皇帝的權力。

  好,第三位這個人物就是蠻有趣的,是因為我很喜歡看一些武俠的電影,以前年輕的時候,香港拍的一系列的黃飛鴻電影,各位有沒有看過?沒看過,黃飛鴻是清朝末年的時候一位武術家,在廣東這一帶很有名,廣東十虎。霍元甲大概也是在那個時間,過渡到了民國成立之後,也是很有名的武術家,有一些電影也拍他的故事。所以霍姓的歷史人物也幫大家來介紹一下霍元甲。霍元甲其實他自己本身家裡面就是鏢師出身,鏢師是什麼?就是古代有所謂的鏢局,鏢局就有點像我們現在的保全公司,幫人家押送重要的物資或者是金銀,從這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中間的過程又怕被人家行搶,所以就會聘請鏢局來押鏢。當然這些鏢師個個都是身強體健,武功慓悍,才能夠有威嚇的作用,而且如果真的遇上了綠林好漢,才能夠有這個武力打敗劫匪。他自己本身因為這樣的背景,所以家裡面就很重視體能的訓練、武功的訓練,不過霍元甲年幼的時候體弱多病,後來也就沒有這麼的積極參與家裡面的鏢局的事業。後來他就去另謀發展,去當什麼碼頭工人,去打一些臨時工,後來在別的地方也漸漸的出人頭地,然後就做了藥局的生意,當上了掌櫃。後來自己也因為他的老闆的關係,被輾轉介紹到上海去。他自己因為還是醉心於武術,雖然說早年的時候體弱多病,沒有走上鏢局的這個行業,可是因為家學淵源,所以對體育、對於武術還是沒有忘懷,後來兜了一圈,他還是回到了體育界,回到了武術界,去成立了精武體操會。精武體操會,精武這兩個字大家就會想到什麼?精武門,就想到誰?想到了李小龍,這個精武,後來也因此就又回到了體育界。不過很可惜的是,他也是四十二歲,很年輕就往生了。

  為什麼會往生?民間就有一個說法甚囂塵上,就是他被日本醫生下毒,慢性的毒藥,讓他後來慢性中毒而死。這個說法也廣為流傳。後來霍元甲的後人也開棺,在多年之後開棺,因為要遷移這個墳墓,開棺的時候就發現,霍元甲他的遺骨上面有黑色的斑點,經過科學的化驗,他就是砷中毒,砷中毒就是服用大量古代所講的砒霜。所以好像這個說法是有一點點被證實,他是被害死的,被毒死的。日本人為什麼要針對他?因為當時是日本侵華的那段時間,然後霍元甲在上海武術界又是一個有頭有臉的人物,本來日本人要收買他,希望他能夠為日本效力,至少你幫日本來做宣傳,而不要公開的跟日本人站對立面,他不願意,他堅持民族精神,所以後來就被用這種方式給處理掉了。所以也是很可惜,一代的武術家這麼年輕就往生了。

  我們就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