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37集

  好,我們看到我們的進度。今天我們應該要看到,我如果沒有記錯,應該是要,第一百四十九我們講過了,應該是要第一百五十個姓氏了,所以請各位看到我們講義的第十四頁,一百五十是徐姓。徐這個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是排名第十一的大姓,在台灣排名第二十。徐姓在台灣也算是蠻常見的一個姓氏,而且徐姓也有個特色,有很高的比例都是客家籍。像上個禮拜我們談到的第一百四十九個,鍾姓也是客家籍居多,徐姓也有這種特色。

  徐姓的源頭我們來看一下,它出自於嬴姓,與黃姓同源,都是伯益的後代。伯益當年因為幫大禹治水有功,所以受舜賜為嬴姓。本來大禹也希望能夠效法堯跟舜,能夠禪讓給後代的賢人,大禹本來要選擇伯益來繼承他,來成為天下的共主。不過當時各地方的諸侯都覺得大禹治水真的是太偉大了,所以紛紛都支持大禹的兒子啟,伯益最後就沒有順利的接班。由夏啟接班之後,這就成為中國第一個父死子繼的家天下的王朝,所以夏啟算是中國第一位家天下王朝的君王。伯益的兒子叫做若木,在夏朝的時候,受封於徐地而建立了徐國。

  徐國也算是一個源遠流長的諸侯國,歷經了夏、商、周三朝,傳遞了三十二代。徐國在什麼地方?就在現在徐州這個地方。各位在地圖上面,在江蘇的北部有一個徐州,也算是一個蠻大的都市,在徐州左近的這一個地帶,這附近就是古代的徐國,所以也就是由這個地名徐州沿承下來。我們知道古代的徐國,大致上就是在現在的江蘇北部這一帶,成為一個很大的諸侯國。傳了三十幾代之後,到了周穆王的時候,有一代徐國的國君叫做徐偃王。這個徐偃王其實是很仁義,當時徐偃王在疏導河道的時候,就挖出來了一副紅色的弓箭。大家都認為說這個是一個吉兆,認為是上天給予徐偃王一個啟示,暗示他是不是要用這把弓箭取天下而代之。當時周穆王為天子,可是周穆王在文獻裡面記載,他喜歡到處遊歷,據說周穆王曾經駕著他的良駒,然後到西王母,在現在的西域那一帶去跟西王母幽會,在那邊就盤桓了很長的時間,都不願意來處理朝政,所以百姓就有一點怨懟了,天下就有一點不太平靜了。所以這個徐偃王想說,既然周穆王這麼喜歡田獵,遊獵,又喜歡美色,好像不理朝政,現在挖到了這一副紅色的弓箭,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說,是不是上天暗示我要來取而代之?所以就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之下,他就糾合了三十六個諸侯國,起兵要來攻打當時周朝的國都。

  可是戰爭爆發之後才發現生靈塗炭,因為戰爭一定不分好壞,不分敵我,一定會有人命的受損。徐偃王因為本身就是非常仁愛的一位君王,看到百姓如此的痛苦,看到雙方的將士都有一些折損,他覺得說與其讓百姓受苦,為了成就我自己成為天下共主,如果我今天真的是當上了天下共主,可是一將成名萬骨枯,我犧牲了這麼多的百姓,我又於心何忍?所以最後也沒有真的打到國都,於是就撤兵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各個諸侯都歸建到自己的國家。周穆王也知道徐偃王最後撤兵,是因為他心疼百姓,所以周穆王自己也反省自己,自己因為不理朝政,讓老百姓有所怨懟,現在應該要好好的檢討自己了。周穆王才因為徐偃王的關係,所以回到了朝廷,好好的來治理國家。他又把徐偃王的後代繼續封在徐,就當徐國的國君。後來徐國的子民就有一部分以徐作為姓氏。所以這是最大宗最主要徐姓的來源。

  我們看到下面歷史名人的部分。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談到徐,大概在歷史上比較知名的徐姓歷史人物,最早期的大概就是徐福。談到徐福,大家都知道他曾經受到秦始皇的委託,希望到海上去尋仙山。尋仙山的目的是什麼?就是希望能夠找到長生不老之藥。古今中外都有這樣的傳說,都希望自己能夠長生不老,都希望自己能夠延年益壽,所以在西方,在中國,這樣的行為,這樣的想法的人很多。秦始皇一統中原,給自己上了尊號叫做始皇帝,就是希望他自己能夠讓這個秦朝萬世萬代的傳衍下去,所以那個始是第一代的意思。所以後來他駕崩之後,他的兒子就是二世皇帝。他本來的想法就是三世、四世、五世,到萬世萬代,不過很可惜,秦朝只有傳幾代?三代,到第三代嬴子嬰就亡國了。秦始皇認為我這麼偉大,我雄才大略,我有這麼美好的一個願景,我希望能夠多活幾年,雖然未必長生不老,可是希望能夠延年益壽。好,上有所好,下必怎麼樣?上面的人喜歡這個東西,下面的人就會順勢的拍馬屁,或者是再加碼,順著他的意來說這些話。所以很多人就說報告皇帝,據說海上有仙山,那邊有仙藥,我們可以來提煉。所以始皇帝聽了以後心癢癢的,於是就找了徐福。徐福也藉這個機會認為說,既然按照民間的說法,我們去採仙藥也應該要有適當的人力,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去,所以他就向始皇帝要了三千童男童女,而且是小朋友,不是成年人,於是就到東海這一帶,到東北這一帶去尋仙山,所以徐福東渡的這個傳說就一直存在。當然在《史記》裡面,也明確的記載了這個事情。不過徐福到底後來有沒有採到仙藥?有沒有真的煉製成仙丹讓始皇帝服用,答案很明確,始皇帝後來還是往生了。所以看來即使有所謂的仙藥,看起來也是藥效不佳,沒有辦法真的讓他延年益壽。

  徐福真的去了有回來嗎?其實這也是個大問號。《史記》裡面有記載他曾經出海,可是他有沒有回來《史記》卻沒有講。當然民間有很多的說法,說徐福去了以後,因為找不到仙山,更採不到仙藥,那當然就不敢回來交差,因為如果沒有成果,空手而返,那始皇帝恐怕對他會非常的不利,所以乾脆自己有船艦,而且又有三千童男童女,又有適當的補給,所以後來據說他就在日本落腳,於是就沒有回到中國。這個說法甚囂塵上。而且在日本還有一個說法,大家參考看看,日本有所謂的天皇,後來就有人說,日本天皇的第一代神武天皇,神武就是神明的神,武功的武,神武天皇就是徐福。有這麼一個說法,大家就參考看看。總而言之,這個徐福的傳說,在日本、韓國,甚至於整個東北亞,其實流傳得很廣。

  如果徐福有出海這個事情是真的,那我們也可以知道,那個就是有史以來中國第一次以大規模的船艦,而且是有目的性的去做海上的探索,所以至少他在中國的海洋史、航行史,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記錄。這個部分有一些傳說,我們就沒有辦法細講,有興趣的同學,就可以去找一些資料來閱讀。

  我們看到徐姓還有第二位,跟大家介紹一下,這一位是女性。我一直都希望說,如果介紹每個姓氏的時候,有女性的歷史名人,一定要介紹出來給大家認識一下,因為在古代女性的能見度是很低的,因為基本上能夠名留在青史,在文獻裡面留下女性的記錄,那都是非常非常特殊的,都有她的重要的地位跟價值,所以我都會仔細的看,看看有沒有女性跟大家介紹一下。這一位徐淑也就是一位很有名的算是文學家。徐淑她其實是秦嘉的太太。後來在《隋書.經籍志》裡面有記錄,她有一本文集流傳後世,就以她的名字為文集的名稱,叫做《徐淑集》,不過很可惜後來就亡佚掉了,但是有一些單篇的文獻,單篇的文章,它是有流傳下來的。他們兩個夫妻感情相當好,當時她的丈夫秦嘉本來是郡吏。所謂的郡吏,就是在郡政府裡面當小官吏,因為歲末年終,每個郡每個縣都要上計簿。所謂的上計簿又是什麼意思?就是以前沒有電腦化的時候,你每一年縣裡面,郡裡面,你收了多少稅,多少的,怎麼講?稅務,還有等等的這些資料,你都要派官員層層上報,所以郡它必須要到中央,跟中央部會來上報。秦嘉就是擔任這個工作。到了歲末年終,他要到洛陽去跟朝廷匯報,他那個郡當年的一些資料要上繳。到了中央朝廷的時候,就被中央朝廷的官員賞識,直接就提拔成為黃門郎,黃門侍郎,所以他就升官了,從地方官直接被拔擢為中央官。因為拔擢為中央官,當然辦公的地點就必須在中央辦公,本來理論上都是把家眷一起要帶到任上去赴任,不過當時這個徐淑就生病,生病就不適合長途跋涉,所以就留在家裡面。夫妻兩個人本來感情又很好,又兩地相思,所以就互相的寫一些詩寫信來問候,來表達對對方的一種思念。最後這個秦嘉後來居然天不假年,很年輕就往生了。年輕的秦嘉往生之後,他太太徐淑也很年輕,所以就守寡。家裡面的兄長,娘家的親戚就覺得說,妳還那麼年輕,是不是就再另覓一個良緣,就改嫁好了。可是徐淑她很堅貞,她認為說一女不事二夫,所以她就毀形而不嫁。所謂的毀形,就是她刻意的去讓自己的身形做一些,我們講得比較直接一點,就是讓自己的身形受到一些損傷,她就刻意的不吃飯,不裝扮,因為思念她的夫君,以現在的話來講,可能也是一種憂鬱,所以就讓她自己蓬首垢面,甚至於形銷骨立。當然如果是這樣,妳家裡面的兄長說妳要再改嫁,看到妳這樣的狀況,又生病,心裡面又鬱悶,也就不好再說這個事情了。所以徐淑就在這種情況之下,能夠堅貞的去守下她對於秦嘉的這一分緣分,也就沒有改嫁。不過後來也因為太過於哀傷,很快的沒多久就往生了。所以這一段堅貞的愛情故事,其實也被後世所歌詠。後來有一些文學家,也以他們兩個人的故事,來寫小說,來寫詩歌,以他們的主題來做鋪展,也為後世所津津樂道。

  當然現在的社會跟古代不太一樣了,現在離婚率很高,尤其台灣,台灣的離婚率相當高。當然從某個角度來講就是緣分盡了,我們再去緊握著那一分已經沒有辦法受到大家祝福的緣分,有些人會認為說,與其雙方都很難過,雙方都很痛苦,不如就各自尋找幸福。所以現在我們的觀念跟古代可能不太一樣了。我覺得都很好。如果從緣分的角度來看,其實緣起緣滅,緣起的時候我們珍惜彼此,能夠好好的去圓滿這個緣分。如果有一天這個緣分已經盡了,其實我們也不必太去在意,太去罣礙。所以如果有一半已經比我們先走一步,他離開這個人世了,其實我們應該要放下,未必要去再娶再嫁,但是我們不要一直掛念執著已經往生的那一半。因為按照民間的說法,我們一直掛念執著另外一半,另外一半在另外一個世界,他也會因為我們的執著而他也執著,他也沒有辦法輕鬆自在,他沒有辦法去到他該去的地方。

  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三位徐庶。這位徐庶本名叫徐福,很有意思,這個徐福就是秦始皇那個徐福,本來是叫徐福。他是寒門子弟,可是早年的時候徐庶為了報仇,所以後來就惹上了一些是非,為了要避免仇家來追尋,所以就把徐福改名叫做徐庶。後來我們就知道徐庶,反而比較不知道他本名叫徐福。徐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透過他的引薦,讓諸葛亮認識了劉備,後來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當時徐庶跟諸葛亮等等這一群,在南陽,在隆中這一帶,隱居的賢士們都很熟悉,彼此都知道對方是非常有本事的人,非常賢能的人,所以他們都互相的引薦,有機會都會互相的推舉,是一個很好的同輩情誼。所以徐庶在面對劉備的詢問,有沒有這樣的人才,徐庶完全不藏私,他也沒有毛遂自薦,馬上就跟劉備推薦諸葛亮,所以後來才有三顧茅廬那個事情。

  好,本來徐庶也得到了劉備的信任,因為徐庶引薦諸葛亮給他,他覺得徐庶很有度量,也是個人才,本來要拉拔他到陣營裡面來。不過徐庶在當地的名聲,其實北方的曹操也知曉,他也知道,他知道徐庶是一個人才,所以後來就用了一些方式,把他的母親給拐騙走了,給擄走了,給軟禁走了。好,徐庶怎麼辦?媽媽在曹操那邊,曹操威脅他,如果你不來投靠我曹操,我就對你母親不利,侍母非常孝順的徐庶一定趕緊奔赴曹營。可是他臨別之前跟劉備留了一個訊息,他跟他說,雖然說我沒有辦法事奉你,可是我心裡面早就已經認定你是我的主公了,雖然我身在曹營,可是我心在漢,所以這句話是從徐庶這邊來的,身在曹營心在漢。後來徐庶投奔曹操,雖然說他在帳下有很高的職務,可是在關鍵的時刻,徐庶都不願意表態。也就是說曹操每一次在關鍵的時刻,要問徐庶的建議,尤其是針對劉備,有沒有什麼樣的計謀,徐庶都不表態,那也算是在暗中幫助劉備,知道劉備有他的困難,徐庶也了解他的弱點,可是他不表態,也讓劉備有很多喘息的空間,所以逐步逐步的才穩固了他在蜀漢的地盤。所以徐庶也算是五虎大將,第六位對蜀漢很有貢獻的一位謀臣,不在劉備的帳下,卻在曹操的政府裡面辦事,這個是徐庶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事情。

  我們看到第四位,這個徐達。大家可能對他就比較陌生一點,藉這個機會讓大家知道一下。其實他是明朝的開國功臣,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明朝開國,當然元朝末年的時候,因為地方上幾股勢力,其實都紛紛起來推翻蒙古的政府,所以到了元朝末年的時候,不僅元朝派軍四處去鎮壓各地的叛亂,這些英雄豪傑也彼此互相的集結,甚至於互相的攻伐,所以是敵我不分,不僅要共同對抗蒙古的鎮壓,彼此都是漢人的英雄集團之間,又互相的攻略,所以是一個大混戰的局面。這樣的局面,經過幾年的廝殺,經過幾年的混戰之後,慢慢的就剩下幾股勢力,像有一股勢力,後來基本上就是跟朱元璋分庭抗禮,這股勢力。請各位看第三行,就是陳友諒。陳友諒這一個集團,這個集團後來也是因為徐達,他一路幫助朱元璋,在最關鍵的在對抗陳友諒的時候,徐達出奇計,而且能夠在戰場上發揮他的戰力,打敗了陳友諒,所以後來朱元璋基本上才坐穩江山。後來當然還有些小股的勢力,徐達也負責去掃平,去掃蕩。所以最後建立了明朝之後,徐達官至右丞相,封了魏國公。

  而且我們都知道,我們先前在別的姓氏,其實陸陸續續也介紹了一些明朝的開國的功臣名將,有很多都被朱元璋怎麼樣?給殺了,當然有一些人功高震主,而且他態度又很高調。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個開國君王,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他怎麼能夠容得下這些高調的,而且又有本事的這些元勛?所以一定是想方設法敉平拔除。所以如果我們來做一個比附,我一直都覺得朱元璋的角色,他那個人的性格,跟劉邦很像,出身於很寒微的背景,基本上都是地痞流氓,一路透過他自己人格的魅力,聚集了一批人,在群雄之間夾縫中求生存,一有機會就打擊自己的夥伴,就是這樣,所以慢慢的慢慢的穩固了自己的勢力,最後取得了江山。他們兩個人的過程真的太像了。劉邦也殺功臣,朱元璋殺得也不手軟。你看徐達算是在開國元勛裡面,他能夠不僅留下了一條老命,而且也能夠把富貴榮華傳給他的子孫。

  他的心法是什麼?就是為人謹慎。他基本上已經坐穩了這個位子之後,只要朝廷,只要朱元璋,派他說什麼地方你去幫我掃蕩,有一些小股的勢力,或者是元朝末年還有一些殘存的勢力,你去幫我掃蕩,徐達二話不說,拖著老命也要去打。為什麼?因為他要藉著這個兵權,他遠離是非之地。各位要知道伴君如伴虎,你留在朝廷上面,你雖然說掌握了權力,可是你也是最容易犯禁忌的,你帶著兵馬,你順從朱元璋,他叫你去哪裡掃平,那你去掃平,你帶著一股勢力去,帶著一股兵力去,朱元璋要對你動手,他對你還有幾分戒懼,因為你手上有兵權,而且你又可以遠離是非,那不就是一石二鳥之計嗎?所以他知道在這個時候,只要有機會離開京都,一定要走,而且帶著兵馬走。如果立了功,你就把功獻給朱元璋,就說這是皇上聖明,指揮得宜,我們只是在陣前效力犬馬而已,話講得很漂亮,把功統統都給朱元璋。也就是因為他為人謹慎,所以才能夠把這一分榮耀留傳給子孫,不容易。

  這樣的心法很多人都沒有辦法領悟,一旦有了一點點的功勛,有了一點點的功勞,就開始耀武揚威,不知道分寸了,所以往往都遭到朱元璋的禁忌。我們看到古人在生活裡面的智慧。古人雖然說他們所面對的時空背景,跟我們現在不太一樣了,可是這種智慧,其實我個人覺得是不分時空的,不分人種的,因為同樣的這種狀況,我們只是把古代他們的時空換一種形式。在現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我們在生活裡面還是會碰到。所以凡事低調,謹慎,小心,這個原則大致上是不會誤人,不會誤事的。所以也藉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來聊一聊。

  再來,第五位也一定要跟大家介紹,徐姓,我們安排的這五位都有特色,徐姓的第五位跟大家介紹的是徐霞客。徐霞客是明代很有名的旅行家、地理學家、文學家。文學家我們介紹的可多了,感覺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平常的,可是徐霞客有一個很特殊的身分,是旅行家,這個不容易。他一生三十多年都走遍大江南北,而且他不僅是走走看看,他還用文字來記錄,所以他後來寫成了六十萬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被稱為千古奇人。奇不奇?真奇。因為一般傳統我們都認為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能夠考個功名,能夠在朝廷裡面謀個一官半職,有機會可以封侯封相,可是徐霞客不是,他自己雖然說也有一些功名,可是他對為官當差他沒有什麼興趣,他喜歡到處走走看看,而且去做人家沒有做的事情,走到人家沒有走過的地方,他覺得他很滿足,他喜歡這樣。也就是因為他太特殊,所以古往今來,真的是古往今來,一直到現在,恐怕也沒有人超越徐霞客,他真正的是扎扎實實的把中國的各大山川走過之外,連那些窮鄉僻壤他也去過了,那就難得了。所以他不僅走走看看,寫下的《徐霞客遊記》,更是後人我們奉為旅行文學的圭臬之作,經典之作。而且他不僅是看看山川形貌,然後去把它用文字記錄下來而已,他還做什麼?他還做一些地理的直劈的觀察,有一些形式的觀察,這個就很難得了。

  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一百五十一,這個很特別,大家不要認為是我打錯了,不是,因為這個丘,有耳朵邊的跟沒有耳朵邊的丘,其實是同一個來源。現在在台灣,有耳朵邊的邱是比較常見,沒有耳朵邊的是比較少,不過還是有。所以在台灣來講,耳朵邊的邱是比較常見的姓氏。為什麼要加一個耳朵邊?因為相傳在清世宗的時候要避孔子諱,所以就把這個丘,改為加上一個耳朵邊的這個邱,所以就有這個說法。在《姓纂》,還有《通志.氏族略》裡面有提到,丘這個姓氏應該是姜姓所派生的。姜太公他封在齊,當時它首都是在營丘,所以姜太公的支脈裡面,就有以營丘為姓氏。後來又慢慢的變成單姓,只姓丘這個字,這是另外一支。還有另外一支是從陳國,陳國有個地名也叫宛丘,所以宛丘這個地方,有一些人也以宛丘的丘為姓氏,所以這是另外一支。還有另外一支是跟左丘明有關,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他的後代子孫也以丘明的丘為姓氏,也有這麼一支。所以大致上來講,丘姓的來源有這幾個源頭。

  談到丘姓的歷史人物,我們來看一下丘處機。丘處機,如果大家對於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如果有閱讀過的話,你就知道丘處機在金庸筆下是一個豪邁的,而且武功非常高強的道士,因為他是全真道,全真道就是道教的派別裡面的一支,而且也算是信眾比較廣的一支,他是全真七子之一,所以也算是武藝很高強。當然,歷史上是真的有丘處機這位道士,但是有沒有武藝高強?不知道,不過看起來應該是練練身體,當作一些運動來做養生。但是如果要把武功拿來跟敵人廝殺,那恐怕又是小說家言。

  丘處機的那個年代,剛好是在元朝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元朝其實它不斷的開疆擴土,一路從東亞達到了中亞,一路打到了近東,現在的土耳其,甚至於還跨過了黑海到了東歐去,所以它版圖相當的遼闊。當然在開疆闢土的過程裡面,免不了就是殺戮,所以殺戮很重。所以當時丘處機也體會到,殺戮那麼的沉重,對於國家的國運一定是不好的,因為造了太多的殺孽。所以丘處機,據說他以七十四歲高齡遠赴西域,去勸成吉思汗,不要動不動就揚言要屠城。當時成吉思汗就是這樣,你要不要投降?你不投降,好,那你就堅守沒關係,你一旦堅守,我攻破了我就是全城屠城,不分老幼全部都殺。所以有人說成吉思汗用這一招,其實是為了去減少殺戮。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有這種講法?就是說我先屠城,我真的說到做到,後面的其他的城市,看到了成吉思汗真的手段這麼凶狠,所以當成吉思汗的部隊一來的時候,你要不要投降?你投降我分毫不取,我只補給,然後你奉我的震爍,你歸順我,我就保你全城平安無事。你如果不投降,我就屠城,前面那一個就是榜樣。所以他殺一儆百,所以後來的一路基本上沒有遇到太大的阻礙,望風披靡。也有人說,他其實是為了要減少殺戮。我不知道這個角度正不正確,有此一說,提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即便如此,他在開疆擴土還是有很大的殺罪,所以丘處機拼著老命,到西域去勸諫他。成吉思汗有沒有因此而稍稍的減少?有,他其實還是很佩服這個老人家,七十幾歲了還諄諄教誨,不辭辛勞,他還是有聽進去。所以後來丘處機被奉為國師,據說,後來他一直留在成吉思汗的身邊,一直到成吉思汗,好像是他先往生,還是他後來又回到中原,這個有點不太清楚了。他八十歲的時候就往生在北京城。當時他在北京城往生的時候,有異相發生,就是整個北京城,據說有香氣環繞整個北京城三天,這個也是很讓人嘖嘖稱奇。不過文獻上的記載,我們大概都必須要給它打個折。因為有的時候,古人其實有時候也是蠻好奇的。好奇是喜歡一些奇異的說法,這個是文言文的用法,好奇。他會把一些事渲染擴大,所以我們可能還是要打個折扣,但是看起來這個事情不會是空穴來風。所以很多異相,不管在各個朝代,甚至於有一些修行者,往往在出生的時候,或者是在涅槃,在往生的時候,在歸空的時候也都有這種異相,佛教裡面也很多,所以看起來這個應該會是一個真實的事情。也因為這樣,所以讓大家覺得說,丘處機他真的是得道了,生天,去當仙才有這樣的異相,讓世人可以了解。這也算是一種顯化了。所以後來元世祖就追封他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所以後來很多人就奉他為丘神仙。而且還以他的生辰正月十九為燕九節。這個是在北京、天津那一帶的民俗,現在有一些地方還有這種風俗,就是正月十九為丘處機做生日,這也算是蠻有趣的一個民俗了。

  第二位丘姓的歷史人物就跟台灣有關,丘逢甲。丘逢甲這個逢甲,我們在台中有個大學叫逢甲大學,就是紀念他。各位知道成功大學是紀念誰?對,鄭成功,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以為成功只是一個比較吉祥的詞語,這個馬到成功,其實不是,它背後是有紀念鄭成功的意義。因為在台南府城,在明鄭時期,算是漢民族,在之前荷蘭人、西班牙人之後,第一個漢民族的政權來統治台灣,又在府城台南,後來也把原本叫做高雄工學院,還是台灣工學院,改制為成功大學,有這個紀念的意義。所以逢甲大學也是紀念丘逢甲。丘逢甲其實原本出生地是在苗栗的銅鑼灣。這個苗栗的銅鑼灣,就是現在苗栗後龍那一帶,銅鑼後龍那一帶,就是靠海邊,後來中了舉人,到大陸到唐山本土去任官。任官一段時間之後就回來台灣,然後在各地方的書院講學。一直到了清朝末年,康有為,然後他們開始希望能夠有變法革新,所以他也加入了支持新學的行列。一直到後來國父孫先生他開始革命,丘逢甲也很支持,在台灣也響應,而且後來也輾轉到了廣東。丘逢甲還是對台灣蠻有貢獻的,在文化上面是蠻有貢獻的,畢竟他也是興辦學校,四處講學,推廣民主,也是有他的一分功勛,值得後人來敬重,來褒揚。

  再來一百五十二,這個駱,駱這個姓氏就少見了。請幫我改一個錯字,駱姓他是出自於姜姓,不好意思,繁簡字在轉換的時候沒有轉換好,這個薑是姜太公的姜。姜太公有庶子名字叫做駱,後來這一房的子孫就以駱為姓氏。這是一支。還有另外一支駱姓起源於嬴姓,它是出自於商紂王的時候的大臣,叫做惡來。那有人把這個惡來讀成ㄨˋ來,沒關係,因為它本來就有破音,我都習慣念ㄜˋ來,這個惡來的玄孫叫做大駱,後來就以這個大駱的駱為姓氏。所以有一支是從嬴姓派生出來的。駱姓還有一支是從姬姓派生出來的,是春秋時代鄭國的大夫,叫王孫駱的後代,也是以他的名字作為姓氏。還有第四支是從姒姓派生出來的,這個姒姓就是在先秦時期,在古代的越國。古代的越國就是我們現在的浙江這一帶,因為長江下游基本上就是長江北岸,現在的江蘇那一帶是吳國,長江的南岸,浙江,還有江蘇的江南這一塊就是越國。所以據說當時的越國,還有後來綿延到的兩漢,這個地方也有一個獨立的小王國,也叫做越國,他們國君都姓姒。所以有一個說法是說,這個駱姓是從姒姓派生出來的。當然還有一些是少數民族改漢姓而來的。這個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好,那我們看到下面歷史人物,駱賓王。這個是駱姓我們一定要提到的大文豪,也是大詩人。駱賓王是跟王勃、楊炯、盧照鄰,並稱為初唐四傑。很可惜他流傳下來的作品不多,可是在當時是很有影響力的。當然他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不僅在詩,還有另外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叫做〈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這個武曌的曌是一個很奇怪的字,這個曌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寫照相的照,照相,照相機的那個照,照相機的那個照的別字。這個別字是誰造出來的?是武則天自己造的。如果她用原來的那個照相機的照,因為她成為皇帝了,理論上你們都要避諱,所以她不要勞煩大家來避她的諱,因為照這個字也算是蠻普遍的用字,所以她乾脆就為自己改名,我造一個明空的這個曌,我自己換了這個名字,以後那個照相機的照你們照用,不必避諱,所以她也是出自於這樣的想法,所以明空這個字就是另外她造出來的。她為什麼要特別挑明跟空合在一起?她是有意義的,明是日跟月合璧,傳統來講日代表君王,而且古代的君王,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男性,可是她是一代女王,所以她希望能夠加上一個月,就是我以月之姿,我以女性的身分來成為太陽,所以把日跟月合在一起,照耀太空,那個太空就是全宇宙的意思,正好這個字,其實也隱含了她褒揚她自己的身分地位。當時因為武曌她篡位當上了女皇帝,這個對於當時人來講,是雙重的奇恥大辱,怎麼說?一重的奇恥大辱就是妳篡位,妳已經大逆不道了,更可況妳還是一個女性,對於男性沙文主義的古人們,他們會覺得說這是無比的奇恥大辱,雙重的大辱。所以剛即位不久,其實地方上就有一些勢力要造反,要推翻武則天。所以當時駱賓王就為徐敬業寫了這篇文章,為徐敬業討武曌是這個意思。

  後面什麼叫做檄?檄是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以我們現在的角度來講,它其實也算是應用文的一種。所謂的應用文,就是我們現在最常見的公文,書信,那算應用文。所以它這種文體是為了實務上的需求,所衍生的一種固定形式的文體。檄就是用在軍事用途的文告,我們簡單這麼說。有一句成語叫做「傳檄可定」,傳檄可定就是,我把戰爭用的文告我傳下去,各個地方看到了這篇檄文,就知道我們應該要投降,或者是我們要順從。所以這個檄就是用在戰爭上面來做宣告的。

  當時徐敬業要起兵,所以駱賓王就幫他寫了這篇檄文,他這個檄文就開始在地方上面,用公務的系統也好,口耳相傳也罷,去流傳,去號召其他的各個地方,要來響應徐敬業起兵。在這篇檄文裡面,他就細數了武則天如何的大逆不道,如何的違反人倫,如何的不好、不對,大家要一起來反抗武則天。所以這篇文告當時因為寫得太好了,在民間傳誦得很廣。可是文章寫得好,大家傳誦,可是有沒有人來響應徐敬業起兵?那就未必,有些人就是衡量一下自己的斤兩,掂掂自己的分量,文章好,我們就把它留起來貼在牆壁上,好好的欣賞就好了,不要這麼衝動,一起兵,那個可能就是殺頭的罪過。所以當時徐敬業希望能夠號召勢力,可是效果不如預期,所以很快的就被武則天派兵敉平了,所以造反後來也就沒有成功。後來徐敬業兵敗之後就被殺。駱賓王也因為這樣,所以在仕途上面也有所頓挫。

  他最有名的一首詩就是〈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人,我們看到易水這兩個字,我們就會想到誰?荊軻刺秦王,他就是以荊軻刺秦王的事情來做本事,來做鋪陳。這首詩應該大家有讀過,「此地別燕丹,壯士髮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為什麼講今日水猶寒?因為當時他們在易水邊,不是要分離了嗎?荊軻要去刺秦王,他不是有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最後駱賓王的今日水猶寒,就是從那一句再把它延伸出來的。所以這首詩大概是他比較膾炙人口的一首詩歌。

  另外一位駱姓的名人駱秉章。駱秉章大家對他也很陌生,駱秉章是清朝末年的八大名臣之一。清朝末年的八大名臣,當然是後來的人來安上去的一種尊稱,八大名臣有誰?我們看到倒數第二行,除了駱秉章之外,你看他跟誰同列?另外這幾位都很知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有吧?這三位都有聽過吧?曾國藩他還有個弟弟叫做曾國荃,他們曾家就包括了兩位。還有另外一位先前我們也介紹過,對台灣也很有貢獻的沈葆楨,也是清末八大名臣之一。所以駱秉章是跟他們同列的。他的政績有什麼?當然在地方上面,他長年都是封疆大吏,一個行省的巡撫或總督,以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省長,一個省的省長權力是很大的。當時在中國南方又有太平天國之亂,所以駱秉章除了要治理一省之務,他還要奉朝廷之命來平亂。當然平亂的過程有起有伏,有勝有敗,不過最後駱秉章後面立了一個大功。就是在太平天國裡面有一個很強的王,他也是當時太平天國的主力戰將,叫做石達開,石達開在當時也算是驍勇善戰,很慓悍,不過後來清朝廷要包圍太平天國,把他圍困在南京這一帶,所以幾股勢力,像李鴻章,像左宗棠,他們的勢力就去包圍,所以太平天國的勢力就被困住了。石達開雖然說有突圍,可是他突圍之後,還是遇到了重重的阻礙,石達開本來要跟駱秉章求和,駱秉章當然一定要抓石達開,可是既然石達開要求求和,他就佯裝,假裝跟他談條件,我答應你投降,結果答應石達開投降之後雙方碰面,然後就一網打盡,把石達開給俘虜了,而且把他押解到成都凌遲處死。

  當然這個從某個角度來看,駱秉章也是不守誠信,但是我們用哪個角度來思考,如果你是以清朝朝廷的角度來看,他是個叛亂集團,叛亂集團在地方上橫行幾個省,造成這麼多人命的傷亡,這麼多官兵折損,當然我要平叛,怎麼還可以對叛亂分子講信義?那是從朝廷的角度來看。當然從太平天國的角度來看,我為什麼會叛亂?就是你官逼民反,否則的話,我們都是善良老百姓,善良的農民,天災地變,政府又沒有撫恤賑災,搞得我們沒有辦法養孩子、養老婆,只好怎麼辦?鋌而走險。

  所以各位要知道,中國的農民是很善良的,沒有被壓迫、被剝削到最後他沒有辦法了,他不會造反的,因為中國傳統都是跟土地綁在一起,一旦你造反,你連賴以為生的這一分土田就沒有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所以沒有被逼到最後走上絕路,他們不會造反的。可是你要把善良的中國農民逼到造反,那也是不容易,你就知道那個政府腐敗的狀況是到了什麼樣的境地,真的是沒有辦法了,所以才造反。所以農民有農民的角度。在造反的過程裡面免不了傷及無辜。所以戰爭到最後有沒有誰是贏家?沒有誰是贏家,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們要避免戰爭發生。避免戰爭發生,如果以當時清朝的朝廷角度來看,我就是要安頓百姓的生活,很簡單,中國人傳統的思惟就是什麼?吃飽了就不會鬧事,你就是讓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好不好沒關係,至少有飯吃,如果能夠餵飽大家的五臟廟,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出大亂子的機會,真的就這樣。中國的農民是最善良的,對於物質的欲望是很低的,你只要有飯給我吃,有衣服給我穿得暖,孩子能夠平安長大,如果遇到天災地變的時候,政府能夠很快的撫恤,開倉賑災,基本上不會出什麼大亂子。那就是最怕是人謀不臧,這個官員顢頇,甚至於中間上下其手,徇私舞弊,沒有辦法伸張正義,搞得連一口飯都沒辦法吃,一口水都沒辦法喝,那大家就跟你拼命了,那還用講嗎?因為我這樣也是死路一條,我不如拼命,我還有機會可以活下來。所以以政府的角度來看,就是你要關心百姓,撫恤百姓,這很簡單的事情。想想很簡單,當然中間有很多的干擾,這個當然是不在話下。所以避免戰爭,這個是治理國家最重要的事情,不只是國內,四周圍的鄰國也是如此。

  駱秉章也因為後來立了這個大功,最後把石達開這一股勢力給碾平了,朝廷授予太子太保這樣的榮譽銜。所以他往生之後也進入到賢良祠。這也算是對於往生的文臣武將最大的一個褒揚。駱秉章,我們也藉這個機會認識一下這位駱姓的歷史名人。

  好,我們再看到下面一個姓氏高姓。高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排名十五,在台灣稍稍的少一點,排名到第二十九。高姓出自於姜姓,是炎帝之後,也是姜子牙的後代。姜子牙的六世孫齊文公,他的名字叫做赤,他有一個兒子受封在高,所以被稱之為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有一位名字叫做溪,後來他又跟管仲一起平定內亂,迎立公子小白,就是齊桓公,回國去當國君,所以齊桓公就答應他,以他的祖父公子高的高為姓氏。後來高姓就有這一支開始繁衍。這個是最大宗最主要的一個源頭。當然也有一些少數民族,還有游牧民族改姓的,這個我們就不在話下。

  好,遷徙分布也請各位自己來參看,都是一些文字的一個記錄。我們看到堂號,堂號裡面有一個比較不太一樣的堂號,叫做厚餘堂。厚餘堂的典故是跟高柴有關。柴這個字,很多人都把它發音成為不捲舌,其實這個字是有捲舌的,高柴。高柴大家對他就相對的陌生一些,其實他也是孔子的著名的弟子之一。在《論語》裡面就有提到他,孔子評他說,「柴也愚」。好,這個愚我們從字面上來看,我們會以為說,老師說高柴是一個很愚笨的人,不是,這個愚不是我們後來講的愚笨。朱熹就解釋了,這個愚是什麼?「知不足而後知有餘」,就是他知道他學得不好,他什麼地方是不足的,他會自我反省,他會努力的去學習。所以這個愚就是他反應沒有那麼的敏捷,可是他很篤實,他很認真,他知道自己不足之後,那他就會開始努力。如果在他不了解自己的缺點之下,他恐怕就不曉得,要有人去點醒他,要有人去提醒他。可是一旦有人提醒他之後,他就會努力去補上他這個不足的地方。所以這個愚就是純樸,他比較篤實,比較沒有那麼敏捷,但是他願意學,他願意改。後來高柴的子孫,就以這個為典故立堂號叫做厚餘堂。

  有的時候,我們當然都希望自己能夠敏捷一點,能夠聞一知十,舉一反三。可是我個人覺得這個要有一點天分。有些人反應很快,你跟他講一個他馬上就知道其他的,而且他很會去串聯,觸類旁通。我就很佩服這種人。我就是比較笨的那種,就是人家跟我講一,那我就學一,了不起就學到二。人家學一可以學到十,我就沒辦法,要慢慢的慢慢的來學。所以如果我們用禪宗,南宗跟北宗,南宗就是六祖惠能,他是頓悟,北宗是神秀,他就是漸悟。我就是比較像漸悟的,一步一腳印,你逼我我也沒辦法,人就比較笨,人比較笨,慢慢學。我自己是這種性格。我就很羨慕那種反應很好的。不過那個是天生父母養的,那個改不了的,就自己認命。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的缺點,我覺得是很重要的,我們沒有辦法事事跟別人一樣,可是了解自己的長處,去彌補自己的缺點,有這種自知之明也不錯。

  好,我們看到下面的歷史名人高漸離。高漸離就跟剛剛我們提到的荊軻刺秦王的事情勾連在一起。當年,我們剛剛不是有提到嗎?荊軻要去刺秦王的時候,他在易水邊,當時燕國的太子丹為他餞別,高漸離就是荊軻的好朋友,高漸離就在易水邊擊筑。第十九頁的第一行。擊筑的那個筑,筑是一種弦樂器。各位可以想像一下,它就有點像古箏,可是沒有像古箏這麼大,它是比較小的,比較短的。擊,各位也不要以為說,把那個筑拿來當球棒來打,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擊它有彈撥的意思,所以它是弦樂器,他是在彈撥這個筑。荊軻他就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後來就在易水邊訣別。古往今來當刺客的,這個必然的下場,當刺客一定怎麼樣?一定是血濺當場,因為你不管成功失敗,你一定是必死無疑。所以大家就當辦喪事一樣,為荊軻來送別。好,我們都知道,後來這個結果當然是失敗收場。失敗收場之後,請問大家,秦始皇還會不會有再被行刺的機會?絕對不可能。他原本很多的措施就已經是密不透風,可是居然還是被荊軻滲透,所以他就更加強安檢,安全檢查,所以你以後要行刺他根本是不可能,他基本上就圍得跟鐵桶一樣,滴水不漏了。所以後來有一些零星的刺殺的行動,當然連邊都沾不上就被解決掉了。

  所以後來秦滅了六國之後,這位秦王就是後來的秦始皇,他也聽說過,高漸離是一位彈筑的高手,所以就延請他來王宮裡面演奏。高漸離是荊軻的好朋友,所以他也想說,好,藉這個機會他要來行刺秦始皇。秦始皇當然有準備,他本來就加強安檢了,而且他今天把高漸離找來,他會沒有經過調查嗎?他一定知道高漸離跟荊軻是什麼關係,他一樣也會有一些防備。可是這個事情就做得有點絕了,他為了要讓高漸離來演奏,居然為了不要讓他行刺,把高漸離的眼睛給刺瞎了。這個就有點太那個了一點。可是高漸離也接受了這樣的安排,他也是去了。因為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娛樂秦始皇,他的目的是要藉這個機會接近秦始皇,行刺他。所以他在這個筑裡面,他的樂器裡面灌了鉛,鉛就很重,所以他趁著秦始皇聽歌聽得入迷的時候,就抓起了這個筑,就一把甩向秦始皇。後來有沒有成功?沒有成功,否則後面的歷史就改寫了。當然高漸離也就血濺當場。

  這個秦始皇,後來有很多人對他有不同的評價。我不知道大家聽到秦始皇這三個字,心裡面浮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很多人大概心裡面會想說暴君,心裡面應該會直接跳出這兩個字。但是如果我們評論歷史人物,我們可以一個面向、一個面向,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來分析,其實我們可以用這個方式來了解秦始皇。我個人是覺得,即便他有些地方是為後世所不齒不屑,當然也是有他的缺點,可是如果我們功過來做權衡,他還是功稍稍大於過。這個部分我們就等一下來跟大家聊一聊好了。我們先休息一下,等下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