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35集

  今天我們再接著往一百四十二個姓氏童姓,從這個姓氏我們繼續往下講。童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沒有進入到百大,在台灣有排到九十七。黃帝有一個兒子名字叫顓頊。顓頊這一位古帝王我們已經陸陸續續講過好多遍了。顓頊其中又有一個兒子名字叫做老童。相傳老童聲音很宏亮,所以顓頊很喜歡老童。很多人都認為說,聲音宏亮代表他氣血很暢旺,而且男子漢講話就應該宏亮,要能夠有威武的形態,這是古人對於男子的一種期許。所以顓頊也因為老童聲音宏亮,長得又高大威武,所以很喜歡他。老童的子孫就有一支以老童的童為姓氏。也就變成現在我們童姓的主要來源。

  除了這一支之外,還有另一支的來源是春秋時代,晉國有一位大夫名字叫做胥童。因為胥童後來被奸臣所害,所以家人就被追殺,為了要躲避仇家的追殺,於是他們就被迫離開晉國,然後又改胥姓為童姓,把胥童的童把它拿來當作姓氏。所以這也變成是另外一支童姓的來源。

  我們看到童姓的歷史名人,一定要談到的這一位,這一位叫做童貫。童貫我們看到他是北宋很重要的人物,不過這個重要是負面表列的重要,因為他是北宋所謂的六賊之一。六賊顧名思義就是國家的蠹蟲,國家的賊蟲。他是一位宦官,他自己跟蔡京兩個人可算是狼狽為奸。因為他自己在宮廷裡面接近權力核心,所以他跟宋徽宗就很親近。也因為宋徽宗是一個藝術家,他不是一個很好的帝王,他是一個藝術家的性格,所以他的瘦金體寫得很好,而且他也畫畫,也畫得很好,所以在中國古代的書法史繪畫史上,宋徽宗是很重要的一位藝術家,是一個里程碑。因為宋徽宗是畫家,所以他希望能夠廣搜天下的這些書品、畫品,所以就由童貫先去幫他在民間搜刮。也因為幫助宋徽宗搜刮很多的珍奇異寶,所以得到了重用。因此他就藉著權位幫助蔡京爭取了所謂的宰相職務。蔡京當然因為藉著童貫上位,所以他當然要回報童貫,所以就推薦他為西北監軍,而且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幾年。先前我跟大家報告過,我們宋朝的體制裡面,主管軍事國防的那個部門就叫做樞密院。所以居然由宦官來擔任樞密院的長官,所以執掌了兵權,而且長達二十多年。

  當時北宋雖然說還算是可以維持一定的局面,但是西北邊跟東北邊都有強大的邊患。西北邊就是先前跟大家報告過的西夏,西夏它最特殊的就是西夏文,那個西夏文長得很像漢字,很多漢字的偏旁都把它拆解,然後重組,所以西夏文看起來像漢字,可是我們一個字都看不懂,那個是西夏。童貫就去負責西北的軍務,而且他不是真的去領兵打仗,他的工作叫做監軍。什麼叫做監軍?領兵打仗的元帥將軍,都還要看這個監軍的臉色來辦事,因為所謂的監軍,其實就是皇帝派到軍事前線去,去監督元帥將軍的眼線。所以一個宦官他掌握了軍權,可是他並不能夠打仗,可是因為他是宋徽宗的親信,所以就掌控了軍務。東北邊的邊患是哪一個國家?就是遼國,後來遼國又被金國所取代。所以後來整個北宋就被金人的鐵蹄給攻破了,所以北宋的朝廷就匆匆南下,在歷史上面我們就把它叫做南宋。所以北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風光,物質文明達到高峰,可是其實充滿了隱憂。

  因為童貫跟蔡京兩個人是狼狽為奸,所以當時人就稱蔡京為公相,這個相是宰相的意思,稱童貫為媼相。媼是什麼意思?媼是老太太,就是女性的意思。一個是公相,一個是媼相,為什麼又分公還有分媼?因為蔡京是一般我們所謂的正常男性,可是童貫他是宦官,所以大家就比較用輕蔑的角度來稱他,叫做媼相。由此可知,他們兩個人就是作奸犯科,就是一起來幹壞事,所以是狼狽為奸。

  後來童貫因為他主掌兵務,所以朝廷就派他要去從西北轉移陣地到東北,要去防堵遼的進攻,甚至於還要反攻遼國,可是後來失敗了。所以童貫後來怎麼辦?他就用了另外一個計謀,就是遼國的更北邊的東北方,還有另外一個更強大更野蠻的勢力,叫做金,所以他們就聯金來制遼,後來就送了錢給金國。然後金國就幫助宋國攻滅了遼國,可是問題來了,你要求金國來幫你打遼國,感覺好像是借刀殺人,可是不要忘記了,遼國一旦攻滅之後,金國的勢力就南下了,馬上就跟北宋接壤了。金國又是一個更原始的民族,所以他的武功更加的慓悍,而且也完全不懂什麼所謂的文明,所以他經常都是攻一個城池,只要攻下來之後就是燒殺擄掠,甚至於屠城,所以帶來的殺傷力更大。所以很快的金兵他就填補了原本遼國的空間,然後就揮兵南下,所以北宋就亡國了。童貫他居然還拿這個事情來邀功,說你看燕京就是我收復的,其實根本就是金國代打幫他收復的,而且花了國家這麼多的錢。所以後來到了宋徽宗被金人給擄走之後,宋欽宗即位,第一個對付的就是童貫,他就下旨將童貫處死。

  這樣的一種狀況其實歷朝歷代都經常看到,權傾天下的不管是閹黨或者是朝臣,他們搜刮民脂民膏,可是當下在位的皇帝都是縱容,都是不予處理,然後到了他的兒子即位之後,第一個要來處理的就是這個閹黨,就是這個重臣,也算是一個善惡有報,也算是一個循環。所以童貫他是一個負面表列很重要的人手,我們也可以藉這個機會,把他稍微記一下他的生平事蹟。

  我們看到第一百四十三個姓氏顏姓。顏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人口沒那麼多,可是在台灣排到第四十五位,也算是蠻多人口的一個姓氏。我的朋友裡面、同學裡面,就有好多位是姓顏。顏姓有兩個起源,就是最重要的兩個起源,一支是起源於曹姓。怎麼說?因為周朝的時候有一個邾國,這個邾國我們先前也跟大家介紹過,邾國有一代的國君叫做邾武公,邾武公名字就叫做顏,所以當時人們又稱他叫顏公,邾顏公有一支庶出的子孫,就以國君顏的名字來做為自己的姓氏。所以它是從原本邾國的國姓曹姓所派生出來的姓氏。顏姓還有另外一支起源,是起源於姬姓,時代就稍微晚一點點,跟魯國有關。先前我們也講過,魯國的始封君其實應該是周公,不過因為周公在周王室裡面是很重要的重臣,所以就讓他留在周王室繼續為朝廷辦事,由周公的長子伯禽到魯國去就封。所以伯禽的後代又有一支是他的庶子,封到了顏這個都邑,所以後來就以這個都邑名為姓氏。

  除了原本中國本體的漢族起源之外,顏氏也有來自於蒙古族的後代。在蒙古族裡面,有一個綿延兩千多年的姓氏,叫做乞顏氏。乞顏氏,當然我們在文獻裡面有不同的翻法,因為它畢竟是一個外語,我們把它翻譯成漢字的時候有不同的翻譯方式,所以我們看到下面有很多不同的翻法,也有派生出來的一些支姓。所以它算是源遠流長,在蒙古族現在都還是很大宗的姓氏。因為乞顏早期在翻譯的時候有一個顏字,所以蒙古族乞顏氏在漢化的過程裡面,有一部分也改漢姓為顏姓。當然還有其他的姓氏,譬如說我們看到最後一行,像齊,這個祁,耳東陳,秦,也都是由乞顏氏派生出來的,改換為漢姓之後的支裔。

  在顏姓的堂號裡面我們有一個復聖堂。談到復聖,我們就會想到孔子的弟子顏回。顏回其實我們都知道,他是孔夫子非常鍾愛的一位學生,不過很可惜顏回很早就往生了。據說他二十九歲頭髮全白了,為什麼頭髮會全白?當然以我們現在科學的角度來解釋,大概可能有幾個原因:第一個,他可能是家族遺傳。我們在台灣我們把它叫做少年白,有很多這種家族遺傳,十幾歲的年輕人頭髮都白了一半。再來可能就是他自己作息的問題,可能太過於操勞,熬夜,飲食不均衡,也會導致頭髮比較早發白。再來就是身體的疾病所導致的,它也是一種病症,一種表徵。所以當你莫名其妙的頭髮發白,而且很快的,在很短的時間就發白得很嚴重,那大概就要去看醫生了,就要去做體檢,這可能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所引起的。什麼原因導致顏回頭髮這麼年輕就發白,不知道。所以我們也可以想像,顏回大概是太用功了,所以孔夫子這麼喜歡他,顏回就是很努力,每次孔老師交代作業,他就回去很努力的把它做完,而且做到很盡善盡美。

  所以魯國的國君曾經問過孔夫子,孔老師,你的學生裡面有沒有哪一位是你覺得最優秀的?是最好學的?孔夫子想也不想,他就直接說,就是顏回,而且他不僅好學,而且不遷怒,不貳過。光這個不遷怒就不容易,各位我們在生活上經常面遇到一些挫折的時候,不如意的時候,經常會遷怒別人,明明就是不干他的事,可是因為你心中有氣,憤憤不平,要找個缺口來發洩,可能這個人就倒霉了,因為他跟你多聊了兩句,然後可能一個對話不太順利,或者是一個眼神,你覺得好像他有點怎麼樣,所以你就把你身上的氣就發在他身上,這個就是遷怒。人人都會,只是各有比例不同。

  有的時候像我自己,我也經常會有這種狀況,在白天在學校,尤其我們當行政工作,有的時候真的是有點委屈,以前不知道,原來當行政工作其實有它的困難,所以每次長官有了一些指示,可是又有一些困難,沒有辦法去化解的時候,心裡面的氣就帶回到家裡面去。帶回到家裡面去,當然不敢對太座發脾氣,不敢對太座發脾氣,那就找誰來發洩?小孩子就倒霉了。可是小孩子真是無辜,有的時候她只是多問了兩句,或者是叫她去什麼收拾書包寫作業,她可能愛看電視,沒有馬上反應,然後你就會遷怒,剛剛就叫妳去寫作業,剛剛就叫妳去整理書包了,為什麼現在還坐在這邊看電視?如何如何。所以你看不遷怒,小小的一個事情,可是是很難做到的。

  所以我們經常想,我們要修道,我們要修身養性,修什麼道?修什麼養性?其實那個修,我個人覺得第一步就是修脾氣,你的脾氣要修掉。如果你脾氣都沒有修掉,你說你去修道,你去做修身養性的什麼樣工作,我覺得那個都會讓人家覺得,好像沒有真正的表現在待人接物上面。所以去毛病、改脾氣,這個就是我們立身處世第一個要做到的。尤其大家我們都是同修,我們都是同修,雖然說我們在不同的道場,不同的法門,其實我們也算是修行中人,所以在修行中人,這個改脾氣、去毛病,這個真的很重要。

  所以你看顏回不容易,能夠得到孔夫子的讚譽,不僅好學,而且不遷怒,不貳過容不容易?不容易,我們經常都貳過。每次發完脾氣,遷怒給小孩子,小孩子就很委屈,然後心裡面就覺得說,剛剛真的是不對,自己不對,怎麼可以對小孩子遷怒?以後要改,要改,隔天又一樣。真的不容易,所以不貳過真的是很困難。

  他說顏回這麼的好學,這麼的難得的人才,可惜怎麼樣?可惜很早就往生了。三十二歲往生,這是一個說法。有另外一個版本說他更早更年輕,二十七、八歲。所以這個在版本上面有一點落差。總而言之,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二十多歲,三十出頭,其實在古在今都算是年輕。以我們現在來講的話,平均壽命在台灣都已經快八十了,男性女性都快八十了,所以三十多歲真的是年輕小伙子。這麼年輕就往生真的是很可惜。所以當顏回往生的時候,孔夫子也是很傷心很難過,因為他原本是希望能夠把這個衣缽傳給顏回,可是居然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個讓他非常傷心難過。還好孔夫子晚年又有另外一位非常鍾愛的學生,就是曾參,就是曾子,所以可以得到孔夫子的真傳,把儒家的精神往下傳遞。後世我們就把儒家的四位聖哲,把他稱為孔子為至聖,至聖先師;孟子是亞聖,這個我們都很熟悉;顏回是復聖,這個復就是有再的意思,再一次的意思,所謂的復聖就是,再一次的我們又見到聖哲的一個體現,所以稱他為復聖;曾參是宗聖。顏回的子孫也因為後世奉顏回為復聖,所以他立的堂號叫做復聖堂。

  我們看到歷史名人,我們來介紹幾位,第一位是顏之推。顏之推他的字叫做介。這個很特別,一般我們都是,在古代,單名,然後兩個字的字,名跟字的組合,一個是單一個是雙,顏之推剛好顛倒,他是兩個字的名字,單個字的字,這個是比較少見的。王院長請大家來做作業,一般我們在取字的時候,我想沒有例外,應該大家都是取兩個字的字吧,在做練習的時候,可是在古代也是如此,絕大部分都是兩個字的字,單個字的字是比較少見的,像顏之推就是一個例子。顏之推最為人所熟知的事情,就是他著了一本叫做《顏氏家訓》,在家庭教育的發展史上面有很重要的影響,所以他把自己對於儒家典籍的吸收,融入了他對於家庭的教育概念,所以寫了這本《顏氏家訓》流傳於後世。

  大部分的學者們都比較忽略了所謂家訓體的文獻。家訓體的文獻大概就是以《顏氏家訓》最早,後來陸陸續續各朝各代,也都有家訓體的一些文獻產生。這個不算是我們主要研究的一個大方向,所以一般我們都會忽略。因為沒有人特別去做,所以未來如果各位有機會要來做研究,家訓體的這些典籍是值得大家來做一些開發的。

  再來第二位是顏師古。顏師古是很重要的一本史書作註的大師級人物。顏師古一生,他窮其畢生之力來研究《漢書》。所以在《史記》之後,最重要的就是《漢書》。《史記》的重要性大家當然可以理解了,畢竟它是一部通史性質的材料,而且司馬遷當年在寫《史記》的時候,不要忘記了,他雖然說是領國家俸祿的史官,可是他寫《史記》的時候,他可是自己來獨立蒐集資料,獨立來撰寫的,也就是說官方沒有資助,他用自己私人的時間來撰成,所以畢竟他是私人的一個力量來撰寫,所以材料當然盡量的蒐羅,可是也沒有辦法非常的齊備。到了《漢書》的時候就狀況不太一樣,《漢書》也是四位合力來完成的。當然最重要的核心的作家是哪一位?班固。班固他的父親班彪其實就已經開始在寫了,班固在他父親往生之後,又接著來完成《漢書》大部分的內容。所以這一段過程,他們父子兩個人合力完成《漢書》的狀態,就有點像當年司馬遷跟他的父親司馬談,司馬談也是開始有這個概念要來寫《史記》,可是蒐集的資料還沒有很齊備,著手寫了一點點,然後就往生了,所以由司馬遷接力來寫。司馬遷接力來寫,他其實也剛開始沒有很用心的集中精神來創作,因為他還有他的公務,是一直到司馬遷受到了腐刑宮刑之後,發憤著書,所以才以他後半生的力量來全力寫成《史記》。可是班固不一樣,班固在他的父親接棒給他之後,他就已經投入全心全力來創作。雖然說他也是私家來創作,可是因為他時間拉得更久,拉得更長,而且他前面有《史記》可以來做參考,他蒐集一些材料來補足《史記》不足的地方,所以它的完整度當然是更高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漢書》它是斷代史,它是斷代史,它只寫西漢,所以它處理的時間沒有像《史記》,從三皇五帝一路往下寫到漢武帝為止,所以他只要專心處理西漢的時間就可以了,所以它的內容當然就是比《史記》也更詳實,而且更豐富,所以也是一個很大部頭的史書。顏師古他專心的來做註解,而且也幫它來做補足一些材料,所以可以算是畢他一生之力來完成這一部書的註解。

  所以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難免也會用到《史記》、《漢書》,所以顏師古算是,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一位古人,也藉這個機會跟大家推薦,如果有興趣,可以更深入的來了解顏師古的生平事蹟。

  好,我們來看到另外一位,顏真卿。顏真卿這個我先前跟大家報告過了,這個也是我的啟蒙老師,所以要藉這個機會跟大家介紹一下。當年我寫書法的時候,我記得曾經跟大家介紹過,臨帖,寫楷書,就是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當時我們念國小,我們也不懂,我們那位老師說,黃聖松,你看起來胖胖的,很可愛,你就去臨摹顏真卿。本來剛開始我也不知道,到書局去買了字帖,跟老闆說,老闆我要買顏真卿的碑帖。打開來一看才發現,原來顏真卿的字是長得這樣,胖胖的,肉肉的,很豐腴,看起來很飽滿,很有精神。我也沒有想到很多,結果隔天到了學校去,有些同學臨摹柳公權,臨摹歐陽詢,一比才發現,柳公權的字細細瘦瘦的,難怪老師推薦我要來寫顏真卿,因為是矮又肥又短,就是胖胖的,跟顏體字的風格就很接近。

  顏真卿他是一個書法大家,他不僅書法寫得好,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朝臣。我們看到第三行。唐德宗的時候李希烈叛亂,顏真卿他身為國家的重臣,為了要以社稷為重,所以他受朝廷之命,要到李希烈叛軍的大營去曉以大義,然後凜然拒賊,最後居然被李希烈處以極刑,被縊殺。所謂的縊殺就是被絞殺,絞刑,就是被勒斃了。所以也算是為國家盡心盡力,領一分國家的俸祿,就忠心來為國,為社稷蒼生來辦事情。所以顏真卿知道這一條路是很凶險的,可是受了朝廷的委託,他也一定使命必達。當然李希烈這個叛亂最後也是被敉平,不過顏真卿為國家奉獻,留下了他最後的這個璀璨的結局,也是為後人所敬重。

  他的書法,他自己本身也是轉益多師,也是吸收了各家之長,然後發展出自己的一個風格。所以我們在寫書法的時候,初初我們都是臨摹別人的字帖,其實就是打基礎,打了基礎之後,你臨摹多家,然後你就會吸收各家所長,然後如果有自己的一個創意,逐漸就可以開展出自己的風格。所以顏真卿如此,我們現代寫書法的年輕人也應當如是,因為如果你一味的只有臨摹,你臨摹得再好,你也不過就是顏真卿的專家,你也不過就是柳公權的專家,你沒有做出自己的風格,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所以在古代我們經常都會提到,有很多所謂的擬古,在文學上面,在各種的藝術表現上面,都有所謂的擬古,模擬古人,向古人學習。可是一味的擬古到最後只是什麼?只是僵化,你還是沒有辦法做突破。所以先前我們在介紹各個姓氏的歷史名人的時候,也有提到一些文學家,他們經常都會有一些文學主張,要破除這個時代的框限,要破除去模擬古人的框限,就是希望能夠在藝術的場域有所突破。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們必須藉著古人的智慧,來滋養我們自己的茁壯,可是一旦我們能夠破土而出的時候,怎麼樣的伸展,你要長出什麼樣的姿態,就是我們自己的智慧,我們自己的努力了。所以顏真卿他有很多的碑帖,也是留給後世很多學習的一個典範。

  好,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一百四十四郭姓。郭這個姓氏在大陸是第十八大的姓氏,在台灣排名第十四。在台灣,郭姓的比例真的也很高,郭姓它是出自於姬姓,是由虢姓轉變而來的。這個字大家比較少見,就念成國家的國。西周初年的時候,周武王封周文王的弟弟姬叔於虢,建立了虢國。西周末年的時候,因為虢國很弱小,被鄭武公以武力攻佔了,而且聲稱是因為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有功而受封。這個事情當然我們先前也曾經提到了,西周末年的時候,因為犬戎打進了鎬京,所以當時周王室就匆忙的要東遷。東遷到東都洛陽,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洛陽,當時叫做洛邑。遷都到東都洛邑,所以後來在歷史上面,我們就把往後的這段周朝稱之為東周,那就是從周平王開始,算是東周的第一位周天子。鄭武公就宣稱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所以他就得到了這個授意,來侵佔了虢國的土地。當然周平王本來是沒有這個意思,鄭武公也算是後來我們講的假傳聖旨,藉著這個名義來進行侵佔,所以虢國就很委屈。後來周平王又去找,找到了滅亡的虢國的後代,叫做姬序,這個姬序,後來周平王又給他改封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仍舊稱為虢國。因為原本的故地已經被鄭國所佔了,所以只好再改封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仍舊是稱為虢國。這個虢國繁衍了幾十年之後,後來又被晉國給打敗了,所以後來虢國就正式的亡國了。亡國之後,虢國的國人就以國名為姓。然後就慢慢的又轉變,轉變為這個郭,因為音是很近的。所以在中國古代,因為字形上面經常都會有所謂的假借,假借的寫法。所以就寫成了這個郭,後來就流傳下來,就固定下來了。

  還有另外一個說法,這個說法就比較早,就是在殷商末年的時候,箕子,就是商紂王時候的那個賢臣箕子,他有一個號叫做郭叔,有人說這位郭叔也是郭姓的始祖,他的後代現在比較沒有得到記錄來證實,只能說是有這個說法。

  我們看到遷徙分布的地方,這些都是一些文字的資料,就請各位來參看,我們就不一一細講了。我們看到下面郭姓的堂號,堂號裡面有一個尊賢堂是比較特殊的,跟大家來介紹一下。戰國時代戰國七雄,先前跟大家報告過了,韓、趙、魏、楚、燕、齊、秦,燕國算是比較積弱的國家,可是燕國到了燕昭王的時候,他也想要勵精圖治。勵精圖治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要招募人才。招募人才不容易,尤其你燕國在當時他們的印象之中,你燕國就是一個很偏僻的,很弱小的國家,雖然說你也是一方之霸,不過你跟中原的韓國、趙國、魏國、齊國,等等比起來,你燕國算是一個,算是霸主裡面比較排後段的,所以大家都不想去。燕昭王就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所以他就問了郭隗。這個字念作ㄨㄟˇ,尾巴的尾那個讀音。他就問了郭隗怎麼辦,我要怎麼樣來招募人才?郭隗就跟燕昭王說,簡單,大王如果你要招賢,你就從我開始,你就把我當作賢人來尊重。然後比我更有能力的人見到,郭隗這傢伙都能夠得到燕國如此的敬重,我的能力還會輸郭隗嗎?好,那我們也到燕國去,我們也去燕國投效,看看燕昭王怎麼樣來對待我。所以燕昭王就為郭隗蓋了一個宮殿,叫做金臺,而且奉郭隗為老師。很快的消息就傳出去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所以郭隗也是用了人性的這個弱點,大家都紛紛不服氣,郭隗算什麼東西?他根本跟我比起來就是差了好幾截,所以郭隗能,我當然也能,所以很多一流的人才,像樂毅、鄒衍,前面這兩位我們都介紹過了,劇辛,劇這個姓我們還沒介紹到,所以劇辛我們還沒跟大家介紹過,等等當時很優秀的人才都到燕國去了。燕國因為當時吸納了人才,所以在燕昭王時代就很強盛。後來燕國強盛到可以聯合其他的幾個國家,由樂毅領軍,五國聯軍,南下去攻打齊國。齊國差一點被五國聯軍打到快滅國,最後剩下兩個都城,所以後來才有所謂的田單復國,這個是連在一起的事情。燕國也就是因為尊重了郭隗,郭隗獻計,然後招募了人才,所以後來,郭隗的子孫就以尊賢為堂號,來紀念郭隗這個事蹟。

  好,我們看到下面歷史名人郭璞。郭璞,大家想到他就會想到,他曾經為《爾雅》,為揚雄的《方言》,為《山海經》、《穆天子傳》,等等古籍來做註解。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另外一件事情,其實郭璞他可是道教很重要的人物,有人說他是道士。也因為他有這樣的信仰,所以他在註解,像《山海經》、像《穆天子傳》,這些都是比較有些神祕色彩的古籍,就很到位,他就能夠很精準的去把握住這書裡面的精髓,因為跟他的信仰有很密切的關係,很特別。像郭璞這樣,自己是道士,而且又是一個文學家,又是一個很重要的官員,在現代我們台灣還有另外一位,他現在已經退休了,曾經在政大擔任教授,叫做李豐楙李教授。他也是道士,他是學校的教授,可是他也是經過了道教的科儀,是有認證過的,他是道士,他會作法的。這位李老師因為他自己的信仰關係,所以他主力在於研究道教,所以也是跟郭璞一樣相結合。郭璞除了是一位道士之外,他還是一位風水學者,這個算是蠻特殊的。所以古代這些數術,山醫命卜相,本來都是傳統的儒家或傳統的讀書人比較不看重的,其實我跟大家報告,有很多的大儒,其實他不僅僅是大儒家,大儒者,大學問家,他其實數術也很精通。我舉個例子就是朱熹,朱熹他也是一位風水大家,因為他們家這個是只傳子弟,不傳學生的。這個占卜風水朱熹可厲害了,他《易經》也很精通。所以郭璞他也是一位很有名的風水大家。

  我不曉得大家對於風水這個觀念,大家怎麼樣的角度來看待。有人會比較覺得這應該是無稽之談,可是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它也是一種科學實證的體現。因為古人他們在生活裡面,他們有這樣的經驗,然後不斷的累積,才發現說,原來是這樣的狀況會導致這樣的結果,什麼原因他可能講不清楚,可是他發現了這個實證,他經過一些統計之後他發現,好像這種狀況得到這種結果的比例很高,所以他們就有了這樣的一個說法流傳下來。譬如說居家的風水,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叫做穿堂煞?我也是簡單的會一點點,我也是道聽塗說,把我知道的跟大家分享一下。所謂的穿堂煞就是,你這個大門跟後門一條走廊,而且是門對門,沒有錯開。門對門,當然如果你前門開,後門開,那走廊上面就會怎麼樣?就很通風。很多人說通風好,通風好,採光好,住得才安心,住得才舒服。可是問題來了,如果是以中醫的理論,百病之源是什麼?是風,有什麼風疾什麼的,都會造成很多身體上的不適。所以如果你人住在這樣的房子裡面,雖然說通風,可是因為它風流動得太快,容易造成身體上的一些疾病。所以像這樣的房子它就叫做穿堂煞。所以要怎麼來改?就是你前門跟後門不要直直的一條線,你把它錯開一點點,讓它那個流速可以不要那麼快。這個就是居家的風水。有沒有道理?有,因為這是一個物理現象,你門開了就會對流,那當然就是會把外面的風,一些氣就會把它引進來。所以從某個角度來看,這個是古人他們對於科學實證的一個經驗累積。你說有沒有道理?其實還是有它的道理在。

  當然有一些講得很玄妙,有些像風水講的是陰宅的風水,陰宅的風水就是傳統的土葬,埋下去之後,據他們的說法說看墓碑,清明掃墓剛剛過,大家如果有去掃墓的話,他們說看那個墓碑,墓碑上面如果有長青苔,土葬裡面那個墳墓,一定是這個棺木泡了水,一定泡水,而且講得很神奇,說那個青苔長多高,墓碑上面的青苔長多高,那個墓裡面的水就有多高。這個我就覺得有點奇異,我不敢否認,但是,像這個我就覺得有點可以再驗證一下。然後說這個墓碑哪一邊發生了什麼裂痕,或者是長了什麼奇怪的東西,或變色,它就會對應到這個墳墓裡面的這位往生者的子孫的哪一房,哪一房就會出什麼狀況。當然,很多風水地理老師也是講得言之鑿鑿,當然他們可能也有一些實證,的確是這樣。不過不要忘記了,我有講過,為什麼《左傳》講預言那麼準?因為準的才寫下來,不準的呢?不準的他就不寫了。所以這些風水地理老師說,真的有這回事,你看我處理哪個客戶,他們家就是那樣,不準的你有沒有講?沒有這種狀況的,跟你預測不一樣的,你有沒有提?你壓根提都不提。當然你從他們的嘴巴裡面講出來,好像真的有那麼一回事,可是那個樣本不完整,所以我們看到的只是他挑出來講,有講中的。所以有些我們可以參考,有些我們就可以再驗證。

  郭璞還有他也是一位文學家,他很有名的就是遊仙詩,這個遊仙詩是他一系列的作品。所謂的遊仙也是跟他自己信仰有關,因為道教就是希望能夠煉,煉內丹、煉外丹,然後有朝一日能夠羽化成仙,也是因為跟他的信仰,所以他就想像自己未來百年之後,也可以成為天上的仙人。所以遊仙在當時也非常的流行,當時遊仙會流行,還有另外一個政治因素,就是郭璞是什麼時代的人?他是西晉到東晉,西晉東晉到後來的南北朝,整個政治的氣氛就是什麼?就是用我們現在的話叫做白色恐怖,就是白色恐怖,政府它會去監控這些文人,這些重要的人物,他們言論是不是有在批評朝政。所以很多人就跑去幹嘛?聊天的時候就聊些什麼?聊一些玄虛的,聊一些歷史人物,所以才應運而生有所謂的三玄。《世說新語》也是因為這樣的時空背景,這樣的政治環境之下所創造出來的。我們不能夠聊當朝,我們不能夠聊現在的時政,那我們就聊古人總可以吧?我們聊那些玄妙的東西總可以吧?所以郭璞就說,那我來作文學創作,那我來想像自己變成仙人可以吧?所以為什麼那個時候會有這樣的風氣,跟政治的因素有很大的關聯。

  來,我們再看到第二位郭子儀,郭子儀算是郭姓的歷朝歷代的重要人物裡面,大概他是官當得最高的,郭子儀。郭子儀其實早年他並沒有受到重用,是一直到了安史之亂爆發之後,郭子儀才因為這個戰亂他去平定北方,所以官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其實就已經是宰相的職務了。所以後來才在政壇上面開始崛起。可是往往因為功勞太大,就變成大家的眼中釘,所以到了乾元二年的時候,郭子儀因為要來承擔相州兵敗之責,所以被朝廷解除了兵權,於是他就賦閒在家。隔沒幾年,太原絳州又兵變,所以朝廷又起復郭子儀,然後去鎮守太原跟絳州。敉平戰亂之後又被解除兵權。隔了一年,朝廷因為跟部將之間的矛盾,導致國都長安空虛,被吐蕃。吐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西藏,西藏的古稱叫吐蕃,不過當時唐朝的吐蕃勢力,不是只有現在的青藏高原,它的勢力已經到達現在的甘肅省南部,以前我們叫青海省,所以已經很接近當時唐朝的蛋黃區了,國都的那個附近了。所以就趁亂吐蕃就打進了長安。那怎麼辦?國都都被攻陷了,所以又再度啟用郭子儀,徵調部隊。大家聽到,吐蕃人聽到郭子儀率兵來,大家都知道他很會打仗,所以自動又撤出。就這樣建功,然後被解除兵權,國家有難的時候又把他請出來,然後又被解除兵權,所以郭子儀算是在政壇上面起起伏伏,可是他對於國家效忠之心,有沒有因為國家要用你的時候,就加以讚賞,加以重用,不要你的時候,就一腳踢開,踢之如敝屣。他有沒有因為國家三番兩次這樣對待他,然後他就說老子不幹了,我才不理你了,亡國就亡國,他有沒有這樣?沒有。所以郭子儀最為人所敬重的,不是他立下的汗馬功勞,而是他對於國家忠心不二,即使國家這麼的對待他,他還是願意為國家奉獻他一己之力。而且他因為能夠為國家鞏固江山,所以可以減少多少的蒼生百姓受苦受難,這個是他為人所敬佩的。所以後來在大曆十四年的時候,郭子儀被奉為尚父。這個尚父其實是一位古代很重要的軍事家,他的名號也叫尚父,哪一位?就是姜太公,姜太公也被稱為尚父。所以他用了姜太公的這個尚父,國家朝廷用這個名號來尊稱郭子儀,也算是對他一生的貢獻最大的褒揚。

  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三郭守敬。郭守敬,大家對他可能就比較陌生了,郭守敬最重要的就是對於曆法的改制。曆法先前跟大家報告過,它跟天文有很密切的關係,因為我們觀察日升月落,星斗的轉變,然後去推算時間。所以郭守敬他在當時就制定了一個很重要的曆法,叫做《授時曆》,而且《授時曆》,從他制定出來之後,一直沿用了三百六十多年,從元朝一直到了清朝才被修訂。曆法為什麼要不斷的修訂?因為我們地球的公轉自轉,其實它是有偏誤的,你不能只用那一個曆法,然後幾百年不變,因為它會有一點點誤差。即便現在我們是很精密的計算,它還是會有誤差的。這個誤差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慢慢的累積,累積到後面它就會差一天或差兩天。大家會感覺到差一天差兩天沒差吧?有,怎麼會沒差?差別很大,尤其對於務農的這些農業民族來講,這個曆法要很精準,才能夠去掌握農時的重要時間,才不會延誤了農務。所以郭守敬在曆法上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後來在一九七O年,國際天文學會就以郭守敬的名字,在月球上有一個環形的山,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這個不容易,因為在天文上面能夠以東方人,尤其是以華人來命名,算郭守敬是第一位。而且不僅如此,後來還有一個小行星,二O一二這個編號,這個編號二O一二的小行星,就被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所以西方的天文學家,他們也都很看重我們東方的天文學的成就。

  OK,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一百四十五,梅。梅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梅這個姓氏是出自於子姓。在殷商時代有一個梅國,它是殷商同姓的封國,所以後來梅國的國君,因為被商紂王折磨至死,所以梅國就絕了封。可是周武王起兵打敗了商紂王,建立周朝之後,周武王因為很尊重梅伯,因為他知道梅伯是殷商朝廷裡面的忠臣,所以就追封他稱號叫做忠侯,並且厚待梅伯的子孫,所以梅伯的子孫就以梅為姓氏來繁衍後代。因為梅伯跟殷商跟商王是同宗,殷商的商王是子姓,所以梅姓是從子姓派生而來的姓氏。

  在歷史人物裡面,梅姓我們要介紹的是這位北宋的大詩人梅堯臣。宛陵先生梅堯臣,其實大家對他好像比較沒那麼有印象,可是他跟誰同時期?他跟歐陽修同時期,所以大概就知道原來是在那個時間點,就比較清楚一點。梅堯臣也是因為歐陽修的推薦,所以擔任國子監直講。所謂的國子監是什麼?國子監就有點像現在我們所謂的國立大學。國立大學的教授,大概是可以用這樣來做比擬。後來就累官當上了尚書都官員外郎,所以後來我們就稱他叫梅直講、梅都官,以他的姓跟他的職位來做結合。

  歐陽修的確是非常的有見識,所以他有機會在他考核之後,不錯的人才,他都能夠大膽的向朝廷來舉薦。所以有很多的人才都是藉由歐陽修的推薦,然後步入朝堂,最後也在官場或者是在文壇發光發熱。所以先前我們講到唐宋古文八大家,宋朝的六位,扣除了歐陽修之外,剩下的五位其實都跟歐陽修有密切的關聯,都是他來推薦的。所以有些就自稱是歐陽修的學生,但是不是直接的授業,而是因為他的推薦的關係,有了這一層關聯。

  梅堯臣他自己寫詩,他是反對西崑體的。西崑體其實就是比較重視形式,在辭藻上面堆垛,而且很講究一些格律的要求。所以因為它花太多的力氣在形式上面來建構,在內容上面相對的就貧乏了。所以梅堯臣就反對這樣的一種詩的創作理念,他認為就是你要寫實,你把你想講的講出來,文字沒有那麼的考究,沒有那麼的豐腴也沒關係,因為重點在於那個內容,而不在於表象。所以這也就形成了宋詩的一種基調,這個基調就是平實,不會過於重視外在的形式。所以有人說梅堯臣算是宋詩的開山祖師,有此一說,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好,我們就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