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34集

  剛剛提到晉文公流亡,離開了齊國之後,當然就不能夠回去了,所以再繼續周遊列國,後來他又來到了宋國。當時宋國是宋襄公在位,我們春秋五霸講到了齊桓,講到了宋襄,那時候宋襄在位,也很熱情的接待這位流亡公子重耳。而且宋襄公聽說,齊桓公給這位公子怎麼樣的待遇,然後宋國也比照辦理,把當時齊桓公給的寶物財產一樣,他也給了一份給公子重耳。可是各位有沒有想過,齊國是個大國,宋國基本上它不算是一流的強國,勉強算二流的國家,可是他送這一份大禮,對於宋國來講就送得有點勉強。所以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宋襄公他也要比照齊桓公這麼來辦理?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想要取齊桓公而代之,他也想要成為未來中原的霸主,所以他有這樣的企圖心,所以該給的面子一定也要做足。

  公子重耳在宋國待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前往曹國。曹國的國君就聽到了一個八卦,聽到一個消息,聽說公子重耳他那個排骨,我們這個肋骨,排骨,一般我們都是一根一根的,聽說他整片連在一起。所以他聽到這個八卦之後就很好奇,於是他就趁著公子重耳在洗澡的時候,躲在後面偷看。偷看就偷看,還被發現,所以公子重耳就不高興,你怎麼可以偷看我洗澡?所以他心裡面就記下了這一條,以後如果我真的回國當國君,我一定要來報這個仇。我個人猜測,從曹國之後,接下來公子重耳的態度就不一樣。

  所以後來他到了楚國,他表現出來的氣度,跟先前的想法作為就截然不同。他到楚國去之後,楚國是個大國,所以楚王接見他,然後公子重耳也在幾位謀臣的陪同之下去面見楚王,侃侃而談。楚王當然他也就開了條件,他說,公子重耳,我如果現在幫助你回國去當國君,你怎麼報答我?公子重耳就跟他說了,他說楚國地大物博,什麼東西都有,所以如果您幫助我回國去當國君,哪一天如果我們真的在戰場上兵戎相見,我退讓三天的行程,讓你楚國得這個面子。所以三天的路程,我們在文獻裡面叫做三舍。所以我們有句成語叫做「退避三舍」,就是從這裡來的。這個「舍」在古代它是個長度單位,三十里為舍。所以退避三舍就是退避三天的路程,不跟他正面交鋒,我先禮讓,讓你得這個面子,讓你先贏了這個頭勝,讓你先贏個頭勝。然後接下來,如果你還苦苦相逼,那我就不客氣了,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所以退避三舍這個典故就是從重耳跟楚王的對話。楚王覺得這個年輕人不錯,雖然說是一個流亡公子,可是講起話來不卑不亢。旁邊的大臣就跟楚王說,既然大王您覺得他這個人是一個將才,如果真的讓他回國去當國君,會不會對我楚國不利?是不是大王您就在這邊把他?可是楚王說,上天讓這個流亡公子,你看流亡十多年了,還讓他保留了這一線的希望,或許冥冥之中就安排要讓他回去擔任國君,如果違背了天意,這對我楚國不是一個好事,所以我們就幫他這一程,往寶座多送他一步。至於說他能不能夠真的去坐上那個寶座,那就看他的造化了。所以他也不想要當壞人,於是就把重耳送到了秦國去,因為秦國距離晉國就是隔黃河一道河流,就是比鄰的鄰國,所以就送到了秦國去。

  當時誰在位?秦穆公在位,所以幾位五霸人物,在同時期他們是有交鋒的。秦穆公原本他已經安排一位晉國的國君回去當國君,那一位就是重耳的弟弟,先他一步回去當國君,而且這位弟弟回去當國君之後,也往生在任上,他的兒子已經接班了,所以當時晉國的國君是重耳的侄兒。重耳到了秦國去,秦穆公也熱情款待,而且穆公也覺得,看這個傢伙的氣度,跟他的老弟比起來,看起來這個人是正派多了,而且他那個老弟不太像話,本來穆公有把女兒嫁給重耳的弟弟,可是重耳的弟弟居然不告而別,跑回去了,所以把他的女兒就擺在秦國,也沒接回去,所以穆公很生氣。現在重耳來了,而且看他氣度非凡,是不是再把這個女兒又嫁給重耳,所以後來他們又完婚。所以我們有一句題辭叫做秦晉之好,講的就是秦穆公跟晉文公他們有聯姻的關係。後來就在穆公強力的支持之下,把重耳送回到晉國去,所以後來文公去取代他侄兒的位置,當上了晉國的國君。所以後來秦國跟晉國就有一段時間兩國邦誼鞏固,和平相處了一段時間。

  晉國的國君現在坐上這個寶座,各位猜猜看,晉文公發動的第一場戰爭就是針對誰,就是曹國,他就回去報了那偷看他洗澡的仇。所以這個事情在《左傳》裡面也記載得很詳細。所以公子重耳的轉變,我個人覺得,我在教課的時候也跟學生說,他的轉變其實就在曹國國君的偷窺。如果曹國的國君沒有去偷窺他,他說不定就這樣庸庸碌碌,就這樣迷迷糊糊的,可是他為了要報這個仇,所以他勵精圖治,他轉變他的想法。所以有學生說,老師,按照你這樣的講法,復仇的力量很強大?對,復仇的力量很強大,而且很多人就是因為我要去報仇,所以堅持他的理念,而且支撐他走到最後,就是為了要報這個仇。伍子胥不就是這樣嗎?復仇當然不可取,但是在某個角度來看,它也是支持我們信念的一種手段,一個過程。

  文公的後代,當然在晉國也就持續的發展,不過文公回到晉國去的時候,其實他回到國家,它已經是一個空殼子,因為他的弟弟,剛剛我們提到,先他一步回到晉國去當國君,他這個弟弟就開了很多的支票,所以基本上是掏空了國君自己的財產,所以文公回到晉國的時候他沒錢,因為自己手中沒錢,所以他就必須要仰賴卿大夫支持。我們看到晉文公的霸業,它其實是一個表象,這個表象背後真正的現況,反而不是我們所想像的,晉文公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他固然雄才大略,可是他因為自己家底已經被他的兄弟給耗光了,所以他很大的程度要跟卿大夫妥協,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後來晉國的國政基本上都是由卿大夫把持,因為國君他是個空殼子,真正的實力已經移轉到卿大夫的手上。這個是我們看到晉文公背後,他真實的晉國狀況。不過很多人還不太理解,認為晉文公雄才大略,如何如何,所以維持當時的表象,可是真正背後的狀況卻如此的不堪,這個也是我們可以去省思的。

  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賈姓的遷徙分布,這個都是一些資料的部分,就請各位來參看。我們看到第三堂號,堂號有一個至言堂。典故是來自於漢朝時候的賈山。賈山博覽群書,而且上奏朝廷治亂之道,而且以秦朝做為滅亡的比喻,寫了一本書就叫做《至言》。所以後代子孫就以這本書名為典故,然後立了堂號叫至言堂。在中國古代有所謂的三不朽,這三不朽是哪三個?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所以有立德、立功、立言,這個是三不朽。立德就是我們能夠有很好的品德,然後讓後世來稱頌,這個是三不朽最高等的。如果沒有機會立德,那我們也可以立功,建立不世的功業,讓後代子孫足以得到庇蔭,可以緬懷先人的功業,這個也是不朽的內容。如果沒有機會立德,立功,我們還可以立言,留下言論,留下書籍,可以傳承後代,讓千百年後的子孫或者是後人,可以了解你的想法,這個也是三不朽的其中一項。所以現在我們大概要立德立功,或許沒那麼容易,可是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形諸文字,可以傳承於後世,這個也是足以讓我們永垂不朽的方式。所以我們看古代很多的文學家,很多的思想家,他們都已經過往了千百年,可是他們的作品還流傳於後世,為後人所熟悉。這個就是生命的另外一種延續方式。所以這位賈山他的《至言》這本書,能夠讓當時的朝廷有所頓悟,而且也名傳於子孫。

  我們看到賈姓的歷史人物,我們看到還有另外一位一定要提到的,就是賈誼。賈誼是漢文帝時代的博士,這個博士先前我們跟大家報告過,他是一個職官,並不是一個學位。所以能夠擔任到博士這個職官的人,都是學問很淵博的人。所以賈誼很年輕就已經光芒四射,為很多人所折服,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研究學問也做得很精深。所以在民間,在朝堂之上,大家都知道他的實力。當然,有實力的人難免會遭到人家的眼紅,所以就有一些大臣,像周勃,像灌嬰,就排擠賈誼。所以後來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漢文帝就把他改派為長沙王的太傅,讓他離開中央朝廷,到地方上去輔佐長沙王,去當長沙王的老師。所以後世我們就稱他叫賈長沙或賈太傅。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潛,皇帝又把他召回中央。可是召回中央之後沒多久,又把他改派為梁懷王的太傅。他到梁懷王的任上去當梁懷王的老師,指導梁懷王功課,指導他如何來治理國家。可是懷王那個時候很年輕,是一個青少年,然後就喜歡耍槍弄棒,很喜歡騎馬,然後去打獵,結果就不慎在騎馬的時候墜馬,然後往生了。墜馬往生誰是要咎責的這個對象?是太傅,是老師。所以梁懷王的往生對於賈誼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很內疚,認為自己辜負了天子對他的期待,辜負了他任上的這些同僚大家的幫助,沒想到出了這麼大的紕漏,讓主公,讓梁懷王因為騎馬而往生,所以就抑鬱了一段時間。最後就是因為一種憂鬱的情況沒有改善,三十三歲就往生了。留下了很多的作品。當然也很多人對他感到不捨,如果他能夠多長壽幾年的時間,可以為我們留下更豐美的文學的傳世作品,給我們來閱讀。

  司馬遷也把賈誼的生平遭遇,跟屈原來做比附,他認為兩個人都是很有名的辭賦家,兩個人的性格也很接近,都是為了國家,為了百姓而努力,在性格上面也都比較沉鬱,所以把兩個人合寫在一篇傳文裡面,稱為《屈賈列傳》。也因為司馬遷這樣的安排,所以後世也把賈誼跟屈原並稱,並稱為屈賈。

  好,我們再往後看,我們看到第一百三十八個姓氏路。路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路姓的起源很廣,至少我們看到有這麼三支起源。第一支的起源是起源於姬姓。傳說黃帝的後代有一位玄元,玄元在堯的時候受封為路中侯,所以後來玄元的子孫,就以封地名路做為姓氏。另外一支是起源於古帝陸終之子求言,所以求言子孫就以陸終的陸為姓氏。當然這個陸因為同音的關係,所以它有一點點轉變,轉變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路。還有另外一支的起源,是因為古代有一個潞水,有一條河流,所以有加水字旁,沒加水字旁,這個在文獻裡面的記載都有看過,所以後來住在這個地方的百姓,也以路水的路做為姓氏。

  路姓的歷史名人不多,我們看到有兩位,跟大家介紹一下。有一位是西漢的名將路博德。路博德在漢武帝的時候奉命去南征,南越的這個屬地。路博德跟當時的樓船將軍楊僕進擊嶺南,當時嶺南有一個南越國,盤踞在嶺南,而且是一個很有實力的地方政權,所以漢朝廷派這兩位大將,去收復了南越地區,而且也把它納入國家的版圖,而且還設置九個郡,郡下面還設置若干縣,就正式的收歸中央來管理。在海南島就設了兩個郡,一個是珠崖,一個是儋耳,所以海南島就設了兩個郡來做管理。所以這是第一次在海南島,由中國的官方來設置郡縣,所以正式的納入了中國的傳統疆域,傳統的版圖。路博德建立了大功,可是後來因為犯法,所以被削官,被降等,朝廷另外派任他到西北居延去屯兵,所以不久之後就在居延這個地方往生。

  談到居延,我也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先前有跟大家報告過,有提到過在古代有一些竹簡出土,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竹簡裡面有很多的文獻資料,可以補充傳世文獻的不足。竹簡出土的時候,它為什麼能夠保存下來?大致上有兩種狀況能夠被保存下來,一個是極度乾燥,另外一個是基本上是泡在水裡面。像現在我們看到的戰國楚地的竹簡,大部分是出土在現在的湖北,少部分在湖南,因為湖北、湖南,傳說中在先秦時代這邊是一個大澤,就是文獻裡面所說的雲夢大澤。所以那個地方本來這個土壤的濕度都很高,當然人們居住的地方一定不是在水澤裡面,可是因為那個整個地形地勢,濕度相當高。而且當你人埋葬進去之後,經過了幾年的改變,因為地下水,它的水位有時候上升,有時候下降。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那些竹簡,基本上出土的時候都是泡在水裡面的,因此而被保留了下來。很多人都會覺得說,泡在水裡面不是很快的就會腐敗了?沒有,因為它泡在水裡面,在墓穴它基本上是真空的狀態底下,它泡在水裡面反而可以跟空氣隔絕,反而沒有細菌去侵蝕,所以它不會腐敗。開挖出來之後,把這些竹簡從水裡面打撈起來,就要特別小心,因為它已經保留在這種真空的狀態,無菌的狀態已經一千,甚至於更久,兩千年,所以你開挖之後空氣進來,而且你又把它從水裡面打撈起來,很快的它就會氧化。所以打撈起來之後,要立刻浸泡在特製的藥水裡面,讓上面竹簡的墨跡不會消失。然後接下來就要用紅外線攝影,紅外線拍照,把這個墨跡趕快拍下來。那個竹簡就要長期浸泡在水裡面。然後經過一些處置之後,經過脫水,經過烘乾,它才能夠變成展示品,擺在一般的展示櫃給大家看。所以那個過程是非常繁雜,沒有那麼簡單的。

  另外一個是極度乾燥,像漢朝就有很多出土在現在甘肅一帶,戈壁沙漠邊緣的竹簡。其中有一大批,我們把它稱之為居延漢簡,就是我們剛剛看到路博德他屯兵的那個居延。那個地方所出土的漢簡,就是因為極度的乾燥,所以被保留下來,因為它沒有水分,基本上是脫水的狀態,所以它不會腐敗。居延漢簡出土的這些文書都跟屯兵有關,譬如說某某人,他原本是什麼地方人,什麼時候被調到這個地方來戍守邊疆,然後每一天他分配多少米糧,如何如何,就是庶務性的一些資料。大家會認為說,這些庶務的資料好像是流水帳,好像也沒什麼特別可以研究的?沒有,其實這些資料反而是補足了我們在文獻上的不足。因為我們看到漢朝的歷史,最主要的就是《史記》跟《漢書》,可是《史記》跟《漢書》,它會記載一個小兵他每天吃多少米,他可以配置到多少的衣服,他用什麼兵器,它會有這些很細瑣的資料嗎?沒有,所以正是因為有這些最直接的所謂的流水帳材料,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當時漢朝的這些軍務概況,所以也是很寶貴的材料。所以保存文獻固然重要,可是如果我們有機會去開拓一些出土的材料,可以來補充傳世文獻的不足。這個是我們這一代人比清朝人,甚至於比更古老的、更古早的那些研究者,我們的優勢所在,因為清朝以前的這些學者專家,他們看不到這些新材料,而我們可以。所以跟大家介紹一下居延漢簡。

  我們再看到下一位,路敬淳。路敬淳是唐朝貝州臨清人,年輕的時候就有志於向學,而且足不履門,足不出戶。後來因為父母親往生,所以後來就在家守喪,守喪三年,基本上都沒有出過門。所以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這一位路敬淳就是標準的宅男,就是在家裡面都不出門的。可是因為他立志向學,苦讀用功,所以最後也考取了進士,然後也在官場上有所發展。他著重研究的就是我們這門課的核心,就是探討姓氏的起源,所以他有《姓略》,有《衣冠系祿》這兩本書,就是探討各個姓氏的根源,還有它的支脈。所以唐朝來講,他是第一個用全力來研究姓氏起源的學者,所以往後也開啟了這門學問的研究。後來的這些研究者,他要去引用參考書目,去引用前賢的著作的時候,路敬淳的作品是一定大家要引用的,一定要參考的。

  好,來,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一百三十九婁這個姓氏。婁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婁姓最初的起源有兩支。一支起源於周代,是古帝王顓頊的後代。周武王滅商之後,就找了顓頊的後代封在婁這個地方,建立了諸侯國邾婁國。這個諸侯國名字叫邾婁,所以後來邾婁國的公族,就取這裡面的邾或者是婁做為姓氏。所以邾姓有一支也是從這個邾婁國的國名派生而來的。另外一支婁姓的起源是起源於姒姓。夏朝開國的君王夏啟他的父親大禹,我們先前跟大家說明過了,他的本姓是姓姒,所以後來夏朝的君王繁衍到了少康的時候,他的裔孫有一位東樓公受封於杞,後來這個杞國在春秋時代被楚國給滅了,所以杞國的公族,有一部分就遷居到了婁這個地方,於是就以婁為姓氏。因為大禹是姒姓,所以這一支就是從姒姓派生出來的。當然後來少數民族在融入中原文化的過程裡面,也有改姓為漢姓婁姓的,這個也不在話下,就請各位來參看。

  我們看到歷史名人,我們先來介紹第一位婁敬。這位婁敬其實他後來被漢高祖劉邦賜姓為劉,所以在文獻上面也記載他叫劉敬,可是他的本姓是姓婁的。這位婁敬其實他幾次建議劉邦,劉邦本來都不太接受,可是後來,再再證明婁敬的智慧是值得來尊崇的。第一次是婁敬他建議劉邦,當時建立漢朝要定國都的所在,所以當時就有兩方意見,一方意見說要定都在咸陽,在關中,就是原本秦朝的舊都;有另外一派就主張要建立在洛陽,這兩派就各有所本,各有他的意見。婁敬就建議劉邦應該要建都在關中,劉邦本來就疑而未決,本來兩邊都有人支持。最後是誰拍板定案?是張良,張良給了劉邦最後的諫言,所以就建都在關中。當時婁敬也是建議建都在關中,而且也條分縷析,為什麼建都在關中,它的好處在什麼,在洛陽有什麼樣的缺點,為他很清楚的分析,意見居然跟張良不謀而合,所以表示他事實上是很有智慧的。好,也因為這樣,劉邦認為這個婁敬還是不錯,他的想法很值得尊重,所以就賜姓劉姓,而且讓他拜為郎中。過了幾年之後又派婁敬出使匈奴,所以婁敬他到匈奴去做了使節,所以對於匈奴的概況他有一番觀察,所以回來之後就稟報劉邦,匈奴暫時不可用強攻,不可以用武力去驅逐或者是去侵略。他給劉邦這樣的建議,劉邦不聽,還破口大罵,反而把他關在廣武這個地方,因為他當時心意已決,要用武力來驅逐匈奴。劉邦就先到了平城,可是他自己的主力部隊還遠遠落後在後面,他人已經到了前線。這個時候冒頓單于,這個比較破音的讀音,不要念ㄇㄠˋㄉㄨㄣˋ,ㄇㄛˋㄉㄨˊ,冒頓單于傾全國四十萬大軍,包圍當時劉邦所駐蹕的白登,把他團團圍住。後來陳平率領大軍兼程趕來解圍,所以解了白登之圍之後。劉邦就回到了廣武,特赦婁敬,而且當面向他認錯,而且還褒封他。所以婁敬也藉這個機會跟劉邦建議,現階段匈奴的國力還很強,而且我們才剛剛打完國內的戰爭,所以老百姓需要休息,所以我們只能夠以和為貴,不可以以武力來驅逐匈奴。怎麼來和?我們就跟匈奴和親,所以靠著裙帶的關係,至少我跟匈奴可以保持和平共處的狀態。而且為了要充實關中,因為關中很殘破,人四處的流散,所以他也建議劉邦,把關東的這些豪強世家,還有東方六國的後裔,統統把他遷到關中來,可以充實關中的人口。劉邦也答應了這個建議。所以後來奠定了西漢兩百多年的國力。

  劉邦也很了不起,他知道他自己錯了,當面跟婁敬認錯,而且還予以褒封,這個是很多人沒有辦法做得到的。所以很多人去探討劉邦他的人格特質,為什麼他一個地痞流氓出身,他真的是地痞流氓,他原本在秦朝末年的時候,他擔任一個亭長,一個亭長,涼亭的亭,亭長大概就比較像我們的里長村長,那就是一個地方的小角頭,一個小勢力,他就是一個潑皮無賴,有的時候就是在地方上也算是巧取豪奪,可是他就有這樣的人格特質,讓聰明如張良,勇猛如韓信,還有很多能征善戰的將領,能夠以他馬首是瞻,他就是有這個人格特質,有這個領導人的特質,所以這些文臣武將為他來賣力,建立了漢朝。所以這是一個很值得去探討的人物。

  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二位是一位女性,婁昭君。這位婁昭君她是北魏時代的人物,後來她也成為了幾代君王的母親。婁昭君她身為王妃,可是她平日都很節儉,很謙虛自守,而且還親自紡織,親自來補衣服。而且把夫君所生的諸子都視同己出,所以她做衣服的時候都是每人一件,不分這是不是我親生的,不分是不是哪一個貴妃所生的。所以這個婁昭君就非常有婦德。我們昨天有談到三從四德,婦人家有所謂的四德,德、言、容、功。就是婦德受後人所欽仰,所以她的兒子,幾位兒子都成為國君,都成為君王,也就是因為她的婦德所感召,所以值得後世來欽仰。文字的部分我們就不細講,就請同學們自己參看。

  好,我們看到一百四十危這個姓氏,危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也是一個很少見的姓氏。它的典故是出自於,在《尚書》的舜典裡面有一個記載,說舜遷三苗於三危。三危是現在甘肅敦煌那一帶。三苗其實是原本盤踞於湖南岳陽、湖北武昌、江西九江這一帶的少數民族。這一帶的少數民族在地方上算是蠻有實力的,後來舜就把它遷徙到甘肅敦煌,讓它離開它原來的地盤,然後遷徙到西北去。所以後來這一支到了三危之後,原本三苗的後裔就以三危的危為姓氏,就繁衍於後世。這個是比較主流的一個起源。

  我們看到危姓的堂號有一個太史堂。太史堂一看就知道是跟老師有關,明朝有一位危素,他很年輕的時候就通達五經,元朝的時候,這位危素已經擔任經筵檢討。什麼叫做經筵?經筵就是為皇帝來講課。所以如果你是一個碩學大儒,能夠得到朝臣的認可,而且能夠得到皇帝的欽點,讓你來擔任講課的老師,那他的職官就是經筵什麼什麼,它還有分等第,像他就是經筵檢討,來為皇帝講課,所以不容易,能夠當皇帝的老師。而且通常能夠當皇帝的老師,其實就是一個接近權力核心的機會,如果你是一個私心自用的人,你就會藉著這個機會來跟皇帝攀關係,然後建立很深厚的情誼,然後利用職務之便來為自己謀私利;可是反過來,如果你是一個為國為民著想的人,你就會透過這樣的機會來接近皇帝,然後用言教,用身教,用很多的方式來潛移默化,讓這個君王能夠向上向善,這個對於國家的統治跟發展有很關鍵的地位。

  清朝的皇帝他們很重視經筵的講學,所以皇帝他會親自挑選老師給諸皇子教學,所以都是皇帝親自挑,就是為了要培養優秀的接班人。大家不要認為說,清朝的皇子們生活可以很優渥,沒有,根據文獻的記載,他們每天一大早天沒亮都得起床,起床之後先到書房去默書,去背書,去寫字,然後到了天亮了吃早飯。吃完早飯之後,接下來就是一整天文武的學習,文的就是老師來講課,武的就是要去練習騎射,騎馬,射箭,相撲,所以他們是允文允武,很扎實的訓練。通常這一整天的學習下來,都要到晚上很晚才能夠休息。所以他們是戒律很森嚴的,不要以為皇子就可以過著很悠哉的生活,沒有。

  所以有史學家說,我們把中國歷代的王朝,我們把它攤開來,用一個很客觀的角度來做評判,哪一個朝代的皇帝的平均水平是最高的?很多的學者投票,答案是哪一個?各位猜猜看,是清朝,清朝的十幾位皇帝,有四分之三都是達到七十分以上,是高水平的王朝。哪一個朝代是最差的?是明朝,明朝有很多的皇帝,事實上是很有問題的。但是明朝是一個很特殊的朝代,它的公務系統做得很好,它那個制度非常的完整。就是說皇帝沒有批奏摺,那個奏摺會自己跑,它有它自己的一套公文傳遞的流程。所以有好幾個明朝的皇帝是從來沒有上過朝的,從來沒有批過奏摺。可是他這個公務系統就可以很順利的去流轉,而且那個工作可以執行。所以明朝會有這麼長的國祚,要不是有這麼好的公務系統,否則早就已經滅亡了。所以這個很有趣,來做一個比對。

  中國的朝代剛剛也提到了,很多朝代都是重複前面朝代的名字,所以像什麼唐,宋,還有什麼?秦,在中國的王朝裡面經常會出現。真正有創意的朝代名稱,反而是後面這三個,就是它完全是自己開創,沒有去抄襲前面的,哪三個?元、明、清。元朝這個國號先前是沒有的,明朝也是如此,清朝也是如此。否則你看之前那個國號,以前你在歷史上面都找得到,所以這個是很有趣,反而是後面三個朝代是自己創發朝代的名稱。

  好,來,我們看到這個危素,他擔任經筵檢討,而且他自己也修撰了《宋史》、《遼史》跟《金史》,所以是一位很成功的史學家,所以後世子孫就以此做為典故,立堂號叫太史堂。

  在歷史名人的部分我們再介紹兩位,第一位叫做危全諷。危全諷是唐末五代時人,是江右的豪傑。這邊出現了一個江右,來跟大家說明一下,江右是講什麼地方?是講長江下游以西的地方,叫做江右。大家會覺得長江下游以西,怪怪的,長江不是由西往東流嗎?哪有什麼以西的地方?在長江下游的時候,有一段河道事實上它會變成南北流,南北流向,所以南北流向的時候,它就有西跟東這兩個方位。在中國傳統的方位,左邊是東邊,所以我們講江左就是講江東,江東就是講現在的,像太湖,還有像蘇杭,這個就是傳統所謂的江東。江右就是在那一段河道的西邊,所以就大致是講湖北還有江西這一帶。所以江左跟江右有這樣的分別。江左又叫江東,剛剛講過了,那一帶傳統來講又叫做江南,還有另外一個詞彙叫做江表,表兄弟的表。因為表有外面的意思,所以如果以中國北方的角度來看,所謂的江表就是長江以南的地方。所以江表大致上就等同於江南。江南理論上它應該是講長江以南,可是長江在中國南方,至少在中游到下游,它經過了好幾個省,可是傳統我們的江南不包括湖南,不包括江西,傳統的江南只講長江下游以南的那個地方,所以大致上就是江蘇,黃河以南的那一塊,就是我們剛剛所講到的江東跟江左那一塊,太湖周邊,包括了南京,包括了蘇杭,這一帶就叫做江表。所以這個地理名詞也藉這個機會跟大家說明一下。

  這一位危全諷他是江西撫州,就是我們剛剛講到江右,所以它可以講現在的湖北跟江西這一帶,他是江西的撫州人,所以在唐朝末年黃巢起義的時候,他就是以地方父母官的名義,來佔有撫州全境。原則上他就是地方的一個豪雄,不過這個地方的豪雄,他沒有藉此來魚肉鄉民,他反而來保護撫州的居民。所以在他主政之下,他雖然說割據撫州,可是在唐朝末年黃巢之亂,各地方戰火不斷的時候,危全諷卻保全了撫州全境,不僅讓大家可以安居立業,還可以充實米糧,發展農商。所以在當時,撫州就變成戰亂之下難得一見的桃花源。很多人都收拾細軟,然後披星戴月,就是為了要逃到撫州去,到撫州境內可以躲避戰禍。所以在唐朝末年的時候,撫州是一個人民嚮往的烏托邦,是一個桃花源。

  談到桃花源,應該大家都知道它是陶淵明的一個作品,桃花源是不是真有此地?是不是真的有桃花源這個地方?其實一般我們都認為桃花源是,陶淵明他所想像出來的一個理想國的境界。不過後來這幾年,中國大陸為了發展旅遊觀光,所以很多的地方都宣稱,桃花源在它那個省,在它那個縣。所以現在就有四個地方宣稱桃花源在它那個地方,但是禁不起考證,因為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它是一個想像的,一個理想國。桃花源的這個文字不長,《桃花源記》的文字不長,可是裡面卻給我們非常多的想像空間。所以剛好這一次有一位學生,他想要來研究桃花源,然後還有後來桃花源所衍生的一些詩歌,所以我也藉這個機會,也把《桃花源記》,把桃花源的這個概念,還有後來以桃花源為母題所創作的詩歌,我也通篇的來看了一次,才發現在不同的年代,大家對於桃花源的想像是不太相同的。本來桃花源是一個躲避戰禍的世外桃源,一個理想國,可是到了後來,也有人把桃花源把它翻出了一個新意,主要是蘇東坡,他認為桃花源事實上是四處都在,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地方,只要你心裡有桃花源,任何的地方都是桃花源,這是蘇東坡他翻出的新意。王安石他也有不同的見解,他說桃花源,事實上這裡面它是沒有君沒有臣的,只有父,只有子,所以他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一個沒有君臣制度的地方,所有的人倫關係就變成是唯一的關係,沒有君臣,沒有貧富,這是王安石翻出的另外一個新意。所以我後來才發現,桃花源這個母題也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也有後世自己的闡述,很有意思。

  好,來,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下面一位,叫做危素。危素他就是,剛剛我們在前面有講到,通習五經的這一位經筵檢討,這邊有比較詳盡的文字說明,大家也就可以參看。

  接下來我們就看到下面一份講義,一百四十一江姓。江姓在大陸是排名第七十九,在台灣排名第二十五。江姓的遠祖是來自於夏禹的時代,相傳大禹的大臣伯益,因為協助大禹治水有功,所以就受封在江這個地方,所以後來他的子民也就以江為姓氏。

  周朝時候,因為這個江國跟姬姓的周朝不同來源,而且它又因為在長江流域,所以以中原的、以北方的角度來看,他就認為說,你們江這個國家,因為又在長江流域,是一個蠻荒之地,所以就把它視為是淮夷來看待。這所謂的淮夷,就是南方長江、淮河流域的少數民族。所以後來江國就漸漸的脫離了北方的中原文化,然後自己又被楚國侵略而滅亡,所以江國後來就以江為姓氏。伯益他原本自己是嬴姓,所以由這樣的脈絡我們可以知道,江姓是從嬴姓派生而來的。這個是江姓的主要起源。

  江姓的遷徙分布我們就請大家來參看。我們看到堂號的地方,江姓有一個堂號比較特別,叫做忠廉堂,是起源於宋代有一位江灝,江灝因為勤王有功而被升職為建浦丞,後來又統義兵捕盜有功,歷任柳州象州的兩州知府,為官很忠心耿耿,又很清廉,所以子孫就以這位祖先既忠且廉,所以以忠廉堂為堂號。

  談到歷史名人,江姓的歷史名人一定要提到的就是江淹。江淹他也是神童,六歲就能夠寫詩。而且文章寫得很好,大家都爭相傳抄。後來也在官場上有一番歷練。民間有一個比較有趣的說法,就說江淹為什麼他的文章寫得那麼好,江淹自己曾經宣稱他作夢,他有一天作夢,就夢到有一個神仙在夢裡面給他一支五彩毛筆,五色筆,所以在夢中江淹他就接過了這個筆,然後夢醒之後寫文章怎麼寫怎麼好,所以就說他彷彿有如神助。然後到了晚年的時候江淹又作夢,又夢到了當年送給他毛筆的那位神仙,在夢中跟他索回那個五色筆,江淹莫可奈何,只好把五色筆還給這位神仙,夢醒之後從此寫文章就沒有靈感,就寫不出好文章了。所以後來有一句成語叫做「江郎才盡」,那個江郎就是江淹。

  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另外一個類似的案子就是李白。李白他詩也寫得很好,也據說李白年輕的時候曾經作夢,夢到他在夢裡拿毛筆寫詩,寫詩的時候那個毛筆,居然那個筆頭冒出了枝芽,然後很快的長出了花苞,然後很快的居然那個花苞開花了,所以後來他夢醒之後寫詩就突飛猛進,那個造詣提升了。所以後來我們也以這個典故派生了一個題辭,叫做「妙筆生花」,典故就是從李白來的。

  所以作夢這個事情真的很有趣。

  好,來,我們最後來看到江永。江永是清朝很有名的經學家,而且他是一個音韻學家,所以對於聲韻,對於樂律,對於天文地理都有非常深的研究,主要他是以三禮為研究的範圍,尤其《周禮》又很有創見。所以我們現在在研究小學,研究尤其是音韻,江永的這個學說是我們必要的參考書。

  好,時間也差不多了,我們今天就先到這邊。我們就下個禮拜四我們再見面。請大家趁這一個禮拜的時間,我們就去做一下簡單的族譜。好,我們下個禮拜四再請大家來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