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32集

  好,我們來看到下面的梁姓的堂號。堂號有個儀國堂跟保善堂。這個堂號的典故都是來自於宋朝時候的一位右丞相梁克家,梁克家面對親戚、權貴、寵幸,等等這些來做請託,古人叫請託,現在我們的語言叫做關說,來關說的時候他還是秉公處理,按照原則來辦事情。所以他曾經受到朝廷的褒揚,封為儀國公。因為他能夠秉持他自己的原則來做事情,所以他的家庭,他的後代,也都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後來又以保全善良之人為典故,也立堂號叫做保善堂。所以這兩個典故都是由梁克家而來的。

  從這邊其實我們也可以去反思。我們在現在很多的社會的人事,不管你今天是在哪一種工作崗位,公家機關也好,在學校部門也罷,或者是私人的企業,一旦我們當上了主管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認為這個權力來之不易,然後很多人就會擅用這個職位,來為自己謀名謀利,所以上下其手的有之,然後作威作福的也有之,然後接受關託,關說、請託,這種的狀況也比比皆是。所以一旦如果我們喪失了原則,接下來人家會怎麼看待我們?接下來你自己又會淪落到什麼樣的地方去?所以像梁克家這樣,能夠秉持自己的原則,秉公來處理,即便會受到一些人的怨懟,認為你怎麼那麼沒有彈性,你怎麼不近情理,可是這樣才是最好的保全之道,保全他自己的名聲,保全他自己的職位,其實還是要以這樣的態度才是最正確的。

  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下面第十二頁歷史名人,第一位梁鴻。梁鴻好像就沒有那麼高的知名度,但是他的太太孟光,卻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東漢的梁鴻他其實出入太學,這個所謂的太學,就等同於我們現在的大學,也就是比較高等的學府,進入到太學,算是一個很不容易的事情。進入到太學學習之後,他後來又回鄉,娶了這位孟光做為他的太太。

  這位孟光有德無容,什麼叫做有德無容?在古代有所謂的三從四德。婦女有四德,四德是哪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德、言、容、功。德就是婦德,要有德行,要有涵養。在古代,因為男主外女主內,有的時候,男生在外面可能有很多的公務事務,太太在家裡面就要撐起半邊天,教養子女,侍奉公婆,而且還要任勞任怨,所以這個德排在首位。言也是一樣,言就是說話,說話要溫順。所以很多人都說,閩南話有一句諺語,我經常會拿來用,就是它這麼說,它說心好沒有人知道,嘴巴最厲害,就說你,我是一個善良的人,你說我自己的心多好多好,多麼的善良,可是沒有人看得到,我怎麼看得到你的心到底好不好?你的心好,可是如果你管不住你的嘴巴,嘴巴經常都是講一些是非,或者是講話太直白,容易刺傷別人,言語的表達是最直接的,如果你言語的表達是如此的狀況,那你說你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大家也會打一個問號,自然也會給你打折扣。所以心好沒有人知道,心好沒有人知道,嘴巴最厲害。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婦言也是這個意思,就是講話要識大體,要知所進退,要能夠得體。德、言、容,婦容就是容貌。大家會說,是不是要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當然不是,它強調的是我們雖然說不必花枝招展,可是基本的容貌、體態還是要維持。因為在古代,尤其是官夫人,有的時候她也有一些場合,必須要陪著她的夫君,我們現在講應酬,有的時候客人來,總還是要接見一下女眷,所以還是要有一些基本的容貌、體態,還是要保養。最後一個是婦功,這個功我們一般是寫成功勞的功,其實這個功講的是女孩子的針織手藝。因為在古代,女孩子如果手藝好,刺繡、紡織這些針織活能夠做得好,就比較容易許配給好人家當媳婦。所以自古父母親,在小孩子比較大的時候,就會教女孩開始縫縫補補,做一些手藝。所以有這四德,德、言、容、功。很顯然這位孟光就是有德,可是容貌就長得差一點,可是非常有德行。

  後來梁鴻也因為有一些狀況,為朝廷所搜捕,他只能夠改名換姓逃到南方,來為人幫傭,來為人當作佃農。然後東家見到梁鴻他們兩夫婦,舉止不像一般的人家,因為孟光每一次要做飯,然後給先生來享用的時候,都是舉案齊眉,很符合士大夫的那種規範。所以他的東家一看也知道,這個不是一般人,因為都很守規矩,夫婦之間的分際非常嚴明。所以就覺得說,應該要好好的以禮相從。所以梁鴻在他的東家,就不必特別去幫忙耕田,東家待他很好,讓他可以讀書,然後可以教他們家自己的子弟,當起了私塾的老師。所以他們夫婦倆的一些記錄,也就在《後漢書》有記載下來,也有一些作品流傳於後世。所以梁鴻他們夫婦就表現出了中國傳統的夫婦關係,後來也變成了一個很為後世所標舉的一對夫妻。

  當然有德無容,這個對很多比較年輕的同學們來講,大概是比較難去接受,因為我曾經也問過我的學生,絕大部分,其實我們人跟人相處的時候,第一印象還是取決於什麼?容貌,對不對?因為容貌好不好看,長得帥不帥,長得漂不漂亮,身材苗不苗條,這一看就知道。所以我都說,大部分的人都還是外貌協會的會員,就是看外貌。所以外貌如果可以對得上眼,至少可以達到基本的要求,才會有進一步的發展。可是古人因為大部分都是媒妁之言,所以很多的情況都是,在正式的洞房之前,彼此都沒有看過對方,也就是聽媒人婆來介紹,哪一家的女兒,哪一家的兒子,他的言行舉止如何如何,然後得到鄉里的稱譽,所以他們都是以行為表現做為標準,然後來媒合,至於說容貌如何,倒是沒有那麼的必要。反觀現在,因為大家審美的觀念比較突出了,都喜歡找一個年輕的,長得漂亮的,長得帥氣的,感覺好像自己的另一半,如果能夠跟自己匹配,比較能夠跟大家交流,也比較可以帶出去跟大家介紹。所以古今對於容貌的比重,看待得不太一樣。

  我是覺得,德行到了我這個年紀的時候,我會覺得反而是比較重要,可是年輕一點的時候,總是覺得外貌長得漂亮,長得好看比較重要,所以這個角度還是跟年齡,還是跟閱歷有一點差別。所以我想在座的各位,如果未來有這個因緣要組成家庭,可以考慮一下,不一定說一定要長得很帥很漂亮,但是至少順眼就可以了,多了解對方的一些價值觀、理念,這未來才是真正能夠可長可遠的,因為容貌它總有一天都會老去。想當年我也是帥哥,現在已經變成歐吉桑,歐吉桑聽得懂吧?聽得懂,就是大叔,沒有到老伯,謝謝,到大叔了。所以容貌總有一天會不見的,會消失的,所以德行才是真的能夠伴隨我們可長可久的。

  好,我們再看到下面一位,梁夫人,這位梁夫人,是宋朝的抗金名將韓世忠的繼室,所謂的繼室就是他後來的太太,不是一開始的太太,是後來續絃的,也就是野史裡面所講的梁紅玉。所以梁紅玉的這個故事,在宋朝的幾本典籍裡面都有記載。當然在民間的流傳,說梁紅玉驍勇善戰,是一位女元帥,是一位女英雄,所以在民間的一些戲曲裡面小說裡面,對她的鋪陳也就非常的飽滿,所以描述她的面相就很立體。但是,我們歸本於史料的時候真有其人,但是不是像小說演義講的那麼神勇,那就可以稍微再考慮一下。因為她出生的地方,當地的百姓很感念她,她後來為朝廷效力,所以就為她建了祠堂,叫做七奶奶廟,而且現在她出生地,其實還是有人去繼續這個香煙,還有人繼續供奉梁紅玉。

  所以我們這一生所作所為,就剛剛我們上一堂課所講的,不僅希望能夠讓我們後代子孫引以為豪,如果能夠為社會國家做一點貢獻,我們這一生也就不枉費來這麼一遭。所以每一個人都是這個社會大機器的小螺絲釘,每一個小螺絲釘如果都能夠上緊發條,都能夠擺對位置,就能夠發揮它的功用,假以時日,這個小螺絲釘還可以小兵立大功。所以千萬不要妄自菲薄,說不定在座的各位,哪一天也可以是在教育界發光發熱的,為人師表的一代名師,也不一定,對不對?各行各業也都有大家可以表現的舞台,也不一定。所以像梁紅玉一介女流,在中國古代,那個是很難有舞台讓她伸展空間的,可是她把握了那個機會,跟她的夫婿並肩作戰,也為後世所稱譽。

  好,第三位梁姓的名人是梁啟超。梁啟超時代就已經到了清朝末年,到了民國初年,他留下來的文章也廣受大家的喜愛,所以他有一本文集叫做《飲冰室合集》。為什麼叫《飲冰室合集》?因為他有一個號叫做飲冰室主人。因為他有另外一個號叫做任公,所以我們一般在學術界也稱他叫做梁任公。

  梁任公他是康有為的弟子,康有為先前我們介紹過了,他是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倡導要維新,要變法,所以他有所謂的百日維新。雖然說有這麼好的理想,不過因為當時國家的體制已經病入膏肓了,而且當時手握權力的慈禧太后,其實是不同意這個事情的,所以只有短短的一段時間,後來變法就失敗了。當然梁啟超也跟著他的老師康有為,因為變法失敗,所以向東跑到日本去。後來在日本也留了一段的時間,可是他在海外也繼續做革命,雖然說在政治上的革命沒有辦法好好的表現,可是他在文壇也做了一些革命的運動,所以後來也有機會能夠發表他的理論。所以他對於中國近代的文學思潮的轉變,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像梁啟超他在政治上的表現,其實就不如他在文學上的影響力那麼大。到現在其實我們很多人也還在研究梁任公他當時的一些文論。也是值得大家敬重的一位文壇的前輩。

  好,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一百二十九杜姓。杜姓在中國大陸現在排名第五十三,在台灣排名第五十五。杜姓的源頭是來自於祁姓,是堯帝的裔孫劉累的後代。相傳堯他的兒子叫丹朱,被舜受封在唐這個地方,所以在文獻上面我們稱他叫唐侯,唐侯丹朱的裔孫劉累,因為也能夠馴養龍,所以他也被封為御龍氏。所以這個御龍氏其實是一種職官,是一種官職。所以前面我們講到有另外一個御龍氏,這位劉累他也是御龍氏,也都是善於馴養龍這種動物。後來到了西周初年唐國被滅了,周成王就把自己的弟弟唐叔虞封在了唐。原本丹朱後裔的那個唐,就被改封到了杜,所以他還是有繼續傳下煙火,只是換了一個地方,換到了杜。所以我們在文獻上面,就把他稱之為杜伯,後來杜伯因為被周宣王所殺,所以杜國就滅國了,所以杜國的子民就以國名為姓。好,所以是比較主流的一個源頭。還有一些支流的源頭,就請各位可以參看一下。

  我們最後還有一句,其實杜姓早在黃帝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因為這是另外一個更早的源頭。因為在黃帝時代,就有一位叫做杜康的大臣。相傳杜康就是釀酒的鼻祖。所以曹操的《短歌行》裡面,他也提到了對不對?唯有杜康,所以他用了這個典故。後來我們也把杜康當作是酒的借代詞。

  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遷徙分布的部分,就請各位來參看。再來看到第三個,堂號,堂號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堂號,叫做詩聖堂跟少陵堂。這兩個堂號都跟唐朝大詩人杜甫有關。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到下面的第二,歷史名人的第二,我們看到杜甫的介紹會比較清楚。杜甫他的字叫做子美,所以先前也跟大家開過玩笑,中國第一位有英文名字的詩人就是杜甫,因為他的英文名字叫做Jimmy,杜子美。因為他自己是少陵人,所以他有一個別號叫做少陵野老。也就是因為有少陵野老這個別號,所以杜甫的後代子孫就以少陵做為堂號。我們都知道他跟李白齊名,合稱為李杜。大家知不知道李白跟杜甫他們是認識的,很多人都以為他們大概有年輩上的差距,可能不認識。杜甫對李白是非常的崇拜的,就好像小粉絲看到大明星一樣,看到他的時候,心裡面應該也是很澎湃很激動。而且李白那個時候已經名滿天下,所以見到這個小老弟的時候,還對他訓勉一番。杜甫後來也非常的興奮,他還寫了幾首跟李白的詩,據說好像也有一二首送給李白過。杜甫寫詩的時候,裡面還有一首叫《夢李白》,因為見到他心目中的偶像太興奮了,還作夢。《夢李白》,這首詩還收錄在杜甫的全集裡面。所以他們是見過面的,雖然說年輩是有一點差距。並稱為李杜。

  先前也跟大家說明過,晚唐的時候還有另外一組李杜,所以我們為了要加一個區隔,就把晚唐的這一組李杜,把它稱之為小李杜。

  杜甫這一位大杜、老杜,其實他在詩壇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大家都非常的敬重他,以詩歌的方式記錄了安史之亂之後,社會的殘破,人民的痛苦,他的作品可以補史料的不足,我們把他的作品稱之為詩史。他自己因為有悲天憫人的胸懷,我們又尊他為詩聖。前面的堂號我們提到,有一個詩聖堂就是因為杜甫有詩聖之稱,因此而得名。他的幾組的詩歌其實都為後世所欽仰,像《三吏》、《三別》,表現出了人民對於官員的那種貪腐,對於官吏的這種盤剝不滿的一種內心的痛苦,透過了《三吏》、《三別》來做呈現。杜甫的詩歌還有一些風格是很清新的,尤其他到了成都之後,他有一段生活比較富裕的時間,所以那個時間他所表現的詩歌的情調,又跟安史之亂剛剛爆發的時候的那種風格,又有點不太相同,表現了一種田園風光的安逸生活。所以那一段時期的作品,我個人就很喜歡。所以杜甫的詩算是多面向的呈現,但是他主要的基調還是在社會寫實,所以我們還是在唐詩分類的時候,把他歸類在社會寫實派,但是他各種的題材都很擅長。

  杜甫他算是一生遭歷了磨難,連他最後往生也是相當的令人不捨。因為他最後要去尋求出路,所以不得不拖著老邁的身體,搭著船順著長江而下,希望能夠去拜會一些官場上的朋友,然後可以有謀得一官半職的機會。後來因為遭逢水災,所以帶在身邊的糧食已經不足了,連續餓了好多餐,已經餓到七葷八素了,然後後來得到了救援之後,因為救援的人帶來了酒,帶來了肉,所以他就狼吞虎嚥,因為已經餓到前胸貼後背了,所以他就狼吞虎嚥,又沒有消化,最後據說是脹死,脹死的。他最後的遭遇真的是令人感到唏噓,一代詩人,居然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結束他璀璨的一生,的確是讓人感慨。

  可是他留下來的詩歌有一千五百首之多,影響後代非常非常的大。所以像先前我們講到黃庭堅,黃庭堅的江西詩派,一祖三宗,祖述的對象就是向杜甫學習。後來他的影響力那就不必多說,不僅在中國本土影響很大,連我們周邊受到漢文化影響的,像越南,像韓國,像日本,也都影響到他們詩歌的發展,是一個全方面的詩人。

  我們看到第三位,這位就是我們剛剛講到小李杜的那個小杜,就是杜牧。杜牧他其實祖輩都是很有顯赫的身世,所以他是宰相杜佑之孫,是杜從郁的兒子。杜從鬱的鬱請各位幫我改一下,鬱在轉換字形的時候沒有轉好,它事實上是,我寫一下好了,左邊是一個有沒有的有,右邊是這個耳朵邊,是這個郁,郁。我們再往下看,杜牧他自己也在官場上很有歷練,當然,各地方的職官他也有一些地方的經驗,也有中央的編修、校書郎,這些中央的職官的經歷,所以從政經歷算是相當的完整。他自己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而且以詠史抒懷為主。尤其在晚唐的時候,有一些國家的沉痾已經逐漸的浮現了,而且他自己在官場上的歷練,他也知道官場有很多腐敗的事情,因為要直陳弊病是會受到大家攻擊的,所以他就用古代的歷史做為依託,來表達他對於官場的現實的不滿。所以詩人有的時候,他必須要拐彎抹角來表現出一些他想要講的話,因為說得太直白,不僅他自己會遭到一些攻擊,恐怕也會引起朝廷對他的關注,嚴重的話還會惹來殺身之禍,所以他就以詠史抒懷為主,講古人的事情,事實上他是在諷喻當代的一些弊病。杜牧又跟李商隱齊名,所以也是另外一組李杜。

  第四位是一位女性,杜秋娘。杜秋娘就是因為杜牧為杜秋娘寫了一首詩,所以杜秋娘這個小人物才被大家注意。杜秋娘也記錄在《資治通鑑》裡面,可是在《資治通鑑》裡面記錄她,是因為她曾經是李錡的妾侍。李錡又是何許人也?李錡原本他只是一個官員,後來起兵造反。起兵造反之後,後來就被捕了。被捕之後,李錡的家庭就被抄家。抄家之後,原本家裡面的這些親人統統都貶為奴隸。像杜秋娘她就被納入宮中,納入宮中當然就是去做宮女,甚至於是官奴,地位很低下。可是她在宮中又受到唐憲宗的寵幸,後來地位在宮中就稍稍的被提拔,也就沒有去做很卑下的工作。也因為因緣際會,杜秋娘又成為一位太子李湊的保姆。李湊後來又被廢了太子的身分,被貶為漳王,杜秋娘因為跟李湊關係非常的親密,也因此受到牽連,所以也出宮,然後回鄉去養老。雖然說一般人生的歷練,可是杜秋娘還是非常的積極,回鄉之後,她還是不斷的去做一些地方上的公益事情。也就巧遇了杜牧,杜牧就把她這一生的事蹟寫成了詩歌。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在唐朝晚期還有一位這麼奇女子,身世如此的坎坷,所以杜秋娘的名號也就流傳於後世。

  好,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一百三十,阮。阮姓在中國大陸沒有進入到百大,可是在台灣也有九十三的排名。阮姓的遠祖起源於商代,根據古書裡面的記載,阮原本是商代的諸侯小國,在岐山與渭水之間,渭水就是我們現在陜西省中部的渭水,岐山是在陜西省中部比較靠近甘肅這邊,所以在這個地方有一個小國叫阮國,後來就被周民族給滅國了,所以阮國後代子孫就以阮為姓氏。現在在亞洲地區,阮姓比例最高的當然就是越南,所以越南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姓氏,阮姓是最大宗的。

  再後來我們看到歷史名人,阮姓的歷史名人,我們看到第一位有阮籍。談到阮籍,我們就會想到跟他同時代的一個文學集團,叫做竹林七賢。阮籍因為曾經擔任過步兵校尉,所以人稱為阮步兵。然後他跟嵇康合稱為嵇阮,阮籍跟嵇康,還有等等這些文學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的所謂竹林七賢,因為他們時常就在竹林裡面聚會,在竹林裡面吟詩,唱歌,喝酒,玩樂,所以我們史稱為竹林七賢。先前我們也跟大家提到,因為這一批文人,其實都有很好的家世背景,而且在民間也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朝廷對他們事實上是很關注的。尤其阮籍在民間的聲望是很高的,所以原本司馬昭是想要跟阮籍結親家,司馬昭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個司馬昭。阮籍也知道跟這種官宦世家,尤其是已經蠢蠢欲動,準備取曹魏天下而代之的司馬家,是千萬不可以跟他有任何的關聯,因為你不知道他後來會怎麼樣發展,如果今天司馬昭他真的取而代之了,他成為了皇帝,那我們阮家跟他結了親家,身世就落差更大了。所以古人講門當戶對,它在某個程度上面還是有它的道理。所以如果司馬昭他真的能夠取而代之,我們身世不匹配,不適合結親家。反過來如果司馬昭他發動政變,他想要取而代之失敗了,我跟他結了親家,我們一家也全捲進去了。所以他考慮了很多,他就給司馬昭碰軟釘子,所以他喝酒連續醉了六十幾天,大醉酩酊,司馬昭三番兩次來提親,就找不到機會來開口,後來就作罷了。阮籍其實也是設想很周到。

  當然我們都知道,後來司馬昭取而代之了,司馬炎變成晉朝的開國皇帝,他們司馬家,從此就身分不同於一般的世家大族了,已經變成了皇族。所以阮籍的考量是很正確的。但是也因為這樣,就被司馬家給盯上了。阮籍為了不要讓朝廷對他很注意,他的朋友們也就跟他一起呼應,然後大家就開始喝酒、玩樂,目的是什麼?目的就是要讓朝廷知道,向朝廷表態,我們都是一些不脫離酒色的凡夫俗子,所以不必對我們特別的關注,就是以此來明志,不希望自己惹上政治的是非。所以在那個時候,就有所謂的民間的清談,就不希望涉足一些政治的事情,所以那時候的時代風氣,就是朝向清談,品評人物,文學那個方面去做發揮,政治的事情就一概不談了。這是阮籍。

  我們看到另外一位清朝的,也是在官場上非常發達的封疆大吏阮元。他不僅在官場上飛黃騰達,更重要的是阮元他刊刻了《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他自己親自來做校對,而且也花了重資來刊刻了《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在上一週跟大家介紹過,如果大家對《十三經》有興趣,要來做研讀,我們還是買阮元校勘的,而且是沒有點校的那個版本,是比較好的。

  這個阮元他是封疆大吏,什麼叫做封疆大吏?就是他在地方上面擔任過,現在我們叫做省長,擔任過省長的,就是一方的大員,封疆大吏。阮元他不僅擔任過一省的省長,你看到最後一行,他是九省疆臣,在晚清時期,大概是地方上最有實力的一位大員。怎麼來算這九省?各位來看一下第二行,他是浙江、江西、河南的巡撫,巡撫就是管一個省,以清朝的編制,巡撫就是管一個省,就是等同於我們後來講的省長。他又當過湖廣總督。總督它原本在清朝初年的時候,它不是常設職,它原來不是常設的,不是固定的編制。每一個省的省長叫做巡撫,可是後來就有一些因為任務的需要,在巡撫之上會加一個總督,總督又比巡撫更高,有的時候總督會管兩個省,有的時候會管一個省,不一定,因為它原本是任務型的一個職官。到了晚年的時候,清朝晚年的時候,它就變成是一個固定的職官,通常是管兩個省之上就會有個總督。所以這邊的湖廣總督是管湖北跟湖南。很多人都以為說湖廣應該是廣東、廣西,不是,這個廣不是那個意思。所以它是講湖南跟湖北。湖南湖北古稱叫湖廣,所以有一句話講「湖廣熟,天下足」,就是湖南湖北如果這兩個省分,秋天的時候農作物如果能豐收,全天下大概就不缺糧了,是一個農業大省。再來,兩廣總督,兩廣總督就是廣東跟廣西,這個沒問題。雲貴總督這也沒問題,這個就是雲南跟貴州。在當時還有一個大家比較沒有聽過,叫做直隸總督,直隸,這邊沒有寫,順便提一下好了,清朝還有一個直隸總督。直隸,好像在現在的行省裡面沒有這個省,其實直隸就是河北,就是我們現在的河北省,因為河北省它是直接直轄於朝廷,所以它叫直隸。直隸都有總督,因為它直轄於朝廷,所以它除了有巡撫之外,常設有總督,所以那個位階不一樣。就像我們現在的,好像這樣比喻也不好,大台北地區,以前我們泛指大台北地區,就是包括了台北、新北,還有那個基隆,那是泛指一個大台北,所以直隸就有點像是大台北那個味道,可是又不太一樣,想不到好的比喻。總而言之它就是直隸於朝廷,所以它那個名稱就叫直隸。阮元算是於當時的政治,於當時的文獻學,還有儒家的典籍,都有相當大的功績,所以在這邊也為大家介紹一下阮元。

  我們來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下面這個姓氏是藍。藍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未進入百大,在台灣排名六十六。對於藍這個姓氏的起源,古書沒有很詳盡的記載,只知道藍姓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封於藍田,秦子向他是一個人,然後被封在藍田,所以被稱之為藍君,後來秦子向的後代就以封地名為姓氏。

  好,大家有沒有看到一個很奇怪的,叫做梁惠王,戰國時代有梁國嗎?戰國時代有沒有梁國?印象中沒有。可是為什麼會突然冒出一個梁惠王?這個就是先前我跟大家介紹過了,以國都名代稱國家名,它其實就是魏惠王,韓趙魏的魏,當時魏的國都在大梁,就這個梁,大梁,所以我們又把魏國稱為梁國。所以在《孟子》裡面,我們就稱他叫做梁惠王,事實上就是魏惠王。所以這邊就剛好找到一個很標準的例子,讓大家可以知道這個意思。

  好,再來,古書還有記載,在戰國時代,中山國有一位大夫叫做藍諸。所以藍姓的郡望是中山,它有一個郡望是中山,可能就跟這個中山國有關,具體它的源承如何,沒有很明確的記載,只知道戰國時代就已經有藍這個姓氏。藍還有另外一個源頭是在南方,像這個就可能比較明確一點,它是從羋姓派生而來的。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大夫名字叫做亹,這個字的讀音大家比較不熟悉,尾巴的尾讀音。後來他擔任了藍縣的縣長,所以在文獻裡面稱他叫做藍尹亹,藍尹亹後代就以藍做為姓氏。很多這個藍被誤寫為蘭花的蘭,其實兩個源頭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這邊特別跟大家說明一下。

  我們看到堂號,堂號裡面有個戒君堂。事實上戒君堂的典故,就跟剛剛我們談到那個藍尹亹有關。這個典故,其實我們先前也曾經跟大家說明過,伍子胥還有伯嚭,他們原本伍子胥跟伯嚭的父親,他們的祖輩都是楚國的官員,不過後來楚王因為暴虐無道,所以伍子胥還有伯嚭就逃離了楚國,然後到了吳國去,在吳國經過了一段時間發展之後,就建議吳王要去攻打楚國,所以吳國就興兵來犯,一路打到了當時的國都郢都。後面那個故事我們都知道了,伍子胥氣憤難消,因為殺父兄的仇恨支持他一定要報復,所以當時的楚王早就已經往生了,楚平王已經往生了,把他的棺材掘出來鞭屍,這個先前我們曾經講過。當時的楚王,還在位的楚王叫做楚昭王,楚昭王面對吳國興兵來犯,就只能夠出逃。所以楚昭王原本逃,逃到了成臼河的河邊的時候,剛好有一艘船要離岸,要擺渡到對岸去。楚昭王就認得在這艘船上的,那不就是藍尹亹還有他的妻兒,所以楚昭王就要求要搭船,也要渡岸,才能夠去逃命。結果藍尹亹根本就不理他,然後就跟他說,你想一想,今天我們楚國會到這種地步是誰害的?就是你,你現在還有什麼臉面逃離國都?你應該跟國家共存亡。就不理他,他就擺渡就離開了,就渡到對岸去了。好了,當然楚昭王不會坐以待斃,他就找了另外的管道,逃離了當時的國都地區,然後逃到了隨國去。逃到隨國去之後,當然就是有一番故事了,最後他在隨國就被保護下來了,後來才有機會回到楚國去。

  當時誰去秦國搬救兵?有一位楚國的大臣叫申包胥,他到秦國去,去討救兵,在秦王的朝廷之外哭了七天六夜,飯也沒吃,水也沒喝。後來秦國的國君看他這樣子,這麼忠心耿耿,不出兵感覺好像自己沒血沒淚,好,那就出兵吧。後來秦國派了部隊來,楚國自己的部隊在整備之後,也隨同秦國的部隊一起向吳國進犯的部隊來反抗,最後才解了國都之危。吳國因為自己發生內亂,才自己退兵,楚國才因此苟延殘喘,才能夠接續下來。這個時候,楚昭王就從隨國回到了國都去了,好,回到國都去之後,又開始要重新建設,收拾殘局,重新建設。

  這個時候藍尹亹回來了,藍尹亹回來跟楚王說如何如何。楚王當然很生氣,說你這傢伙,當時要請你讓我上船,你講那一番話你還記得嗎?結果這個藍尹亹說,當然記得,我當時就是要用這個話來點醒國君你,你要好好的勵精圖治,現在有這個機會,我們還可以重新開始。如果當時我在成臼河邊,如果沒有我這樣子點醒你,你現在坐回來這個位置,你還會勵精圖治嗎?而且我現在回來,不是我厚顏無恥,我就是要監督楚王你,讓你好好的改革。所以你把我這個仇人擺在身邊是正確的,因為我就是你最好監督的一個原動力。所以後來楚昭王想一想,好,這樣也好,擺在我身邊,我看到你就會恨得牙癢癢的,然後我就會要求自己努力的改變,努力的創造我們楚國的新時代。藍尹亹後來不但沒有被貶官,而且還升了官,留在楚王的身邊。

  從某個角度來看,藍尹亹這傢伙,真的很有戰國時代那種遊說之客的那種味道。有點詭辯,而且有點厚顏無恥,但是就是這種人,才能夠在這樣險峻的時代活得下來。如果是一般很有風骨的人,早就罷官回家了,歸隱山林了。這也是在不同社會角度的需求之下,所闡發出來的一種求生之道。

  好,我們看到歷史名人,我們看到第一位藍采和。藍采和到底有沒有這個人?當然正史裡面我們找不到,可是在民間就有很多的傳言。藍采和我們都知道他是八仙其中的一位。八仙是哪八仙?各位可以看到第十七頁,從上面算下來的第五行,有李鐵拐,鐵拐李,鍾離權,就是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其中只有一位是女性,哪一位是女性?何仙姑。很多人會以為是藍采和,其實不是。藍采和他是一位男性,至少在民間的描述他是一個男性,而且就是穿得破破爛爛的,而且有一點裝瘋賣傻的樣子,又向人乞討,乞討來的錢要麼就拿來喝酒,要麼就拿來接濟窮人,夏天的時候穿棉襖,冬天的時候又穿得很單薄,總是很特異的一些行為舉止,讓人不注意他也難。而且也據說有人宣稱,以前年輕的時候曾經看過這個瘋子,隔了幾十年,我都已經老了,那個瘋子沒變。所以後來民間又謠傳說,這個藍采和有神仙之術,他瘋瘋癲癲的,事實上是藉由這個方法,來行世,來濟人,來度化眾生。所以民間就有這樣的說法,說他其實是神仙轉世而來,然後後來由漢鍾離,由鍾離權來度化他,然後也成為八仙之列。當然八仙這個詞彙,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詞彙,可是沒有具體講明是哪八位。八仙被填上名字是後來的時候,有這樣的一組人物。所以後來我們在民間,在很多民間信仰的廟宇裡面,壁畫,還有雕像,也都有畫八仙過海這樣的故事。藍采和被誤會為是女性,也不是沒有緣由,因為有一些典籍描述他事實上就是女性,所以他有男生也有女生。一般我們都知道,佛祖法相為了要顯示,可能有一些比較偏向於男性的法相,或者比較偏向於女性的法相,可是真正的成佛之後,事實上有沒有性別?是沒有性別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他男女特徵兼具,或者是有時候是男相,有時候是女相,其實也是符合了一般我們對於佛的一個認知。

  另外一位藍姓的歷史名人藍繼宗。這位藍繼宗也是能征善戰,而且隨著宋太宗去出征北漢,而且還自己領兵作戰,收復了渭南河谷,讓渭南河谷的這些蠻族能夠歸順於宋朝朝廷,所以對於邊疆的一個治理,有很重要的貢獻。更重要的是為什麼特別提到他?因為看起來這個藍繼宗,既然可以成為宋太宗身邊的要員,而且還可以領兵作戰,他應該是武將出身吧?不對,他是宦官,他是一位宦官,所以他很特別。一般來講宦官,我們大家對宦官的理解總是認為,他應該是身分很卑下,出身很不好。可是像藍繼宗就是古往今來裡面,算是很特異的,很少數的,而且很有才能的宦官。

  一般宦官出身,通常都是他的原生家庭經濟狀況非常的差,所以才會送到宮裡面去,就想說至少還可以有口飯吃,還可以平安的長大。雖然說身體有了殘缺,但是畢竟還是可以順順利利的平安走完這一生。第三位藍玉。這個藍玉何許人也?他是明朝的開國將領,開國功臣。他是常遇春的妻舅。常遇春我們先前講過,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一位開國將領,藍玉是他太太的弟弟。常遇春又是太子朱標的岳父,太子朱標就是朱元璋的兒子,可是朱標很早就往生了,所以朱元璋往生的時候,是直接傳給皇太孫,因為皇太子已經往生了,皇太孫就是建文帝。建文帝我們先前講過,他的廟號就是明惠帝。後來他的叔叔來搶位子,他就跑到海外去了,所以就有這樣的一個關聯,他們就有這樣的姻親關係,藍玉就變成是太子妃的舅舅,跟皇室就有很密切的關聯。因為要保護太子朱標的儲君地位,就跟燕王朱棣交惡,雖然說朱標太子的地位保下來了,可是朱標沒多久就往生了,所以他們就去保護朱標的兒子建文帝。當然後來,朱元璋也有他自己的私心,雖然說這些姻親,這些將臣,他們都輔佐朱標,可是朱元璋總是擔心,這些人如果活著,總是會有變心的機會,所以後來也就大殺功臣。藍玉也就被扣上了謀反的名義,而且處以極刑,你看到它這邊講「剝皮實草,傳示各地」。剝皮先前跟大家講過,就是因為他藉著謀反的罪名去殺了藍玉,而且以此來做為警告,告訴各地方有心要造反,有心要押寶,押寶朱標、押寶朱棣的這些有心人士,你們都要特別留意,一旦被我查明屬實,你們的下場就跟藍玉一樣。所以這個案子藍玉案牽連了很多人,總共死了一萬五千多人。一萬五千多人可能大家都沒有感覺,有感覺嗎?有感覺。很多學生對於那個數字都沒感覺。

  像以前大家讀書的時候,一個年級大概多少人?在國中的時候?一個年級有沒有二十個班?沒有二十個班,假設二十個班好了,一個班我們算四十個人,好,一個年級大概就八百人,有的時候全校會開朝會,國中三年級,三個年級統統都在操場開朝會,所以操場上面站滿了學生,大概就是二千四百人,那樣子就是二千四百人。這樣有感覺了,有畫面了。所以乘以好多倍就是一萬五千人。先前我們曾經講到方孝孺誅十族,總共殺了八百多人。八百多人學生沒有畫面,我就說一個年級二十個班,一個班四十個人,八百個人站在操場上,然後人頭落地,那樣你就有感覺了,所以是很可怕的。一萬五千多人,那個牽連是非常廣的。

  所以古代這些殺功臣的事件不絕如縷,而且每幾年就來一次。你可以想到帝王之家,他們為了要鞏固他一家一姓的天下,耗盡了所有的氣力,就為了保護這個身分,保護這個龍椅,可是他們所造下的殺戮,卻是非常非常的重,罪業深重。

  所以很多人,如果大家相信所謂的前世今生,如果大家有相信前世今生,有人就宣稱說,他的哪一世是什麼皇帝,你不要去羨慕他,他雖然說那一世當了皇帝,他可能錦衣玉食,可是他造下了多少孽?你有沒有看到他可能這輩子也過得不好,因為他還在還那一世的業,真的。所以平平凡凡、平平安安這個最好,不需要去追求什麼我們能力之外的事物,那個不需要。

  好,來,我們再看到下面藍廷珍。大家對他也就比較陌生,但是他對於台灣的貢獻其實也是滿高的。在清朝的時候康熙年間,台灣曾經發生過一個民間的起義,領頭的就是朱一貴。朱一貴當時在台灣南部發動了一個起義,因為他自己是養鴨人家,所以我們在民間稱他叫做鴨母王,鴨母王,鴨母王朱一貴,所以當時就造成台灣南部整個震盪。後來清廷就派了人要來做彈壓,所以就派藍廷珍來做敉平。征戰完畢之後,他又繼續留在台灣,署理提督的職務,前後三年。在藍廷珍治理台灣的期間,他也有一些措施,為後來台灣建省做了一些基本的建設跟貢獻。一般我們談到台灣建省,或者是台灣後期的一些發展,後面的幾位人物比較會出現,藍廷珍大家就比較少知道,也藉這個機會讓大家曉得,他也是台灣早期開發重要的清朝的官員。

  我們看到後面一百三十二個姓氏閔。閔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閔氏出自於姬姓,是以謚號為氏,怎麼說?春秋時代魯國在魯莊公往生之後,本來有一位公子啟繼位為國君。這位公子啟,我們在史書上面就稱他為魯閔公。可是魯閔公當國君不到兩年,就被慶父所殺。慶父在先前我們曾經介紹過他,他就是後來魯國三桓的孟孫氏,又叫做仲孫氏開世的第一代。後來被殺之後,當然就是另立新的國君,所以他們又操控新的國君,把持整個魯國的朝政。閔公這個謚號為什麼會當作謚號?因為閔跟悲天憫人的憫音義皆同。因為他很早就被殺,早夭早逝,所以用閔來做為一個標記。我們看到用閔來做為標記的君王,或者是諸侯,大概命都是不長的,在位期間都很短的,都有這個特徵。

  閔姓的這個分布就請各位參看。我們看到下面的歷史名人,談到閔姓的歷史名人,大家應該就會想到閔子騫,《二十四孝》裡面,閔子騫的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他的父親叫做閔世恭,閔世恭本來跟太太生了閔子騫,後來太太就往生了。所以閔世恭就想說要續絃,照顧這個孩子。後來續絃的太太又另外生了兩個兒子,所以至少我們看到他有三個兒子。你要知道,這個連續劇都是這麼演的,後母一定虐待前妻的小孩,連續劇都是這麼演的,但是不一定每一位後母都這樣,閔子騫的後母就是這樣。冬天來了,大家要做冬衣,所以這個閔媽媽也做冬衣,三個兒子都做冬衣,可是自己親生的兒子裡面塞滿了棉花,好保暖。閔媽媽也給前妻的兒子閔子騫做了冬衣,裡面是塞蘆花,看起來很蓬鬆,也滿扎實的,可是不保暖。

  所以冬天來了下大雪了,閔世恭有一天要駕馬車出去,就叫閔子騫去把馬車整理好,然後駕車載他出門。下著大雪,寒風刺骨,閔子騫拉著那個韁繩,身體抖得不行,然後好幾次就失控,讓那個馬車偏離了車轍。偏離車轍會發生危險,爸爸就很生氣,於是三番兩次告誡他好好的駕車,小心駕車,可是還是發生狀況。所以閔世恭這個閔爸爸一怒之下,就拿那個馬鞭抽了一下閔子騫的棉襖。結果一抽,棉襖外面的那一層布就被打裂了,就繃開來了,結果風一吹,衣服裡面的蘆花都飛出來了。閔爸爸想說怎麼回事,你這裡面穿的是什麼東西?就脫下來伸手進去摸,根本是蘆花,不保暖,就說咱們回去,我們回去找你母親問個清楚。回去之後二話不說,就把兩個兒子的棉襖給扒開,裡面都是棉花。

  當然閔爸爸就很生氣,就責難太太。太太知道事情已經紙包不住火了,所以就向他認錯。爸爸就很生氣,我請妳來幫忙照料這個家庭,子騫也是我的孩子,也是妳的孩子,怎麼這麼偏心?這個時候爸爸就很生氣,揚言要休妻。在古代休妻是一件大事,不像我們現在動不動說離婚就離婚,很方便,所以休妻是一件大事。閔媽媽當然就是很羞愧。閔子騫趕快跪下來求情,說媽媽很辛苦,媽媽如果今天在的話,了不起就是我比較辛苦一點,我當大哥的辛苦一點也是應該的,可是媽媽如果離開這個家了,我們三個孩子就沒有媽媽幫忙照顧了。所以你看,閔子騫這麼的乖巧,這麼的孝順,閔媽媽對他非常的感動,至少他願意在這個時候幫她求情,沒有落井下石,先前大概也給閔子騫吃了不少排頭,可是閔子騫也都沒有計較。所以後來閔媽媽就痛改前非,一家和樂。所以這個故事就留在二十四孝裡為後世所稱揚。後來閔子騫就離開了魯國去宋國發展,也在宋國留下很好的一些典範。

  好,時間也到了,我們今天就先到這邊,我們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