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27集

  我們來看到我們今天的進度,這個禮拜二我們談到一百零四姓汪姓。接下來我們就要看到第六頁,一百零五姓祁姓。這個祁很多人會寫成另外一個祈,另外一個祈長得很像,就是祈禱的祈。來,請教一下,大家提起筆來也寫寫看,祈禱的祈怎麼寫?有一個斤字邊,這個祁姓的祁的,這個斤字邊的,祈禱的祈怎麼寫?是左邊一個礻,右邊一個斤。所以很多人寫姓氏的時候,就會把這個祁跟那個祈給混淆了,當姓氏的是這個祁才對,不是祈禱的祈。

  祁姓在中國大陸跟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其實祁姓的源頭非常的古老,因為先前我們也講過好多遍了,在古書的記載裡面有說到,黃帝他有二十五個兒子,二十五個兒子卻有十二個姓氏,這十二個姓氏裡面有一位就是以祁姓為主,所以這一位兒子名字叫祁豹,所以黃帝的兒子祁豹的後代就以祁為姓氏。我們講過好多次了,黃帝他本家是姓什麼?他姓姬,所以祁這個姓氏就是從姬姓派生出來的姓氏。這是一個來源。

  還有另外一個來源,就是在周朝的時候,有一個職官叫做祁父,據說祁父這個職官就是掌管武器、盔甲等等這些兵器的管理,所以他的職務就是做這方面的工作。在古代,尤其春秋時代以前,這個職官往往是世襲的,也就是說爸爸是做這個工作,往生之後,君王大概也會從原本的負責人的兒子裡面挑一位,來繼承他父親的職務,所以他是世代沿承的。

  為什麼要世代沿承?其實道理很簡單,先前我也跟大家說明過,像史官,做歷史學家那個史官,像史官就必須要去學習很多的知識,天文曆法,古代的掌故,還要學很多像文字的意涵,在古代知識沒有那麼流通的情況之下,通常這個都是父親要教導孩子,所以往往就是一代學一代,而且要學的東西很多,所以不是一年二年就可以學完的,所以他是長期的浸潤在這樣的氛圍之中,所以像這個就很專業,所以史官往往都是父死子繼,克紹箕裘。當然有一些職官其實也是等同於這個道理,因為有很多,我們閩南話講叫做眉眉角角,要怎麼翻比較好?有很多小細節,有很多訣竅,有很多管理的,或者是你要掌握的知識,都是很細膩的,很細微的,所以他需要長期的要來指導,所以往往就是父死子繼,這種情況是很普遍的。這個是從技術層面來看。從政治層面來看,通常古人大部分都有這樣的想法,都是什麼?都是念舊的,念舊,就是說同學跟我是老朋友了,我今天我成為一國之君了,然後跟我一起打天下,一起幫我草創這個國家,我就請同學幫我管理某個部門,大家都是老兄弟、老朋友了,所以基於照顧老兄弟、老部屬,所以往往同學如果哪一天往生,由她的子孫來接替同學的職務,所以是一個念舊的心態。所以往往古代的貴族,他的職務都是世代相承的,所以從政治面,從實務面,其實都有這種需要。

  一直到了戰國時代,戰國時代,那個整個時代的制度就跟春秋以前截然不同了。在春秋時代的時候,已經稍稍的有一些些過渡,從原本春秋早期以往的,西周的那種比較封閉的、階層不流動的那樣的社會,從春秋時代的中期開始,就已經開始鬆動了,貴族有一些已經往下淪落到一般所謂的平民百姓了。也有一些平民百姓透過一些知識的學習,他也可以慢慢的往上流社會來移動。所以我們講過了,孔夫子很偉大,就是因為他開始來興辦私人講學,講得比較流俗一點,就是他開始開設補習班,所以只要是你有興趣學,而且你只要能夠繳得起學費,孔夫子都願意有教無類。所以像孔夫子這種私人講學,我相信在當時不會只有孔夫子一家,應該也有若干個貴族在別的國家,或同一個國家裡面,也有興辦這種私人講學的風氣,理論上應該是這樣才對。只是說後來我們看到孔夫子的資料最齊備,而且在漢代以後他獨尊儒術,所以我們了解他的狀況是比較深刻的。

  我想如果孔夫子在魯國可以這麼做,那齊國、晉國,南方的楚國,都是大國,都是強國,都很富庶的,所以一定也有這種私人講學的一些地方可以讓一般人學習。所以在中期,春秋中期以後,這樣的氣氛就開始不一樣了,上流跟下流的輪替就會愈來愈鬆動,而且管道愈來愈多。所以一旦到了戰國時代,就整個天翻地覆了。所以我們講 唯才是用,像這樣的一個標準,在戰國時代才真正的有機會落實,否則在春秋早期以前,包括西周,那唯才是用,它並不是普遍開放所有的不分階級的,那個人才都能夠拿來選拔的,不是的。在春秋早期以前,它的唯才是用是有限定範圍的,就是貴族裡面的才,貴族裡面的人才才有機會被選拔,而往往那個人才範圍都很小,就是你是這個貴族的兒子們其中的一位,因為你比其他的兄弟更有才能,所以你才繼承你父親的工作,所以它的範圍是很小很小的。所以你沒有那個血緣,沒那個血統,是根本壓根就沒機會的。可是到了戰國不一樣,那個唯才是用的才的範圍已經擴得很大了。只要是你有能力,君王賞識你,不管你出身如何,你都可以進用。所以戰國時代,你看百家爭鳴,所以才會有一個很蓬勃的這種思想的發展,包括物質文明。中國的物質文明在戰國時代是第一波高峰。先前我們講過,另外一波高峰是宋朝。其實大致上學界都認為說,物質文明的有三波高峰,戰國時代是一波,再來是唐朝是一波,再來是宋朝是一波,所以那個都是很突出的。因為時代很開放,在某個層次是很開放的,所以讓一些人才可以有發揮的空間,這樣可以理解了。所以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古代常常都有這種父死子繼的現象。

  祁姓因為它不是一個大姓,人口也沒那麼多,所以我們看到歷史名人,也就沒有這麼多的選擇可以跟大家來介紹。我們就介紹一位,在春秋時代晉國,擔任大夫的一位祁姓的人士,叫做祁奚。這位祁奚其實他是晉國的某一位國君,他叫晉獻公,他是晉獻公的後代。晉國也是姬姓的諸侯國,所以祁姓原本它就是姬姓。我們剛剛前面有介紹到,有比較早的一個祁姓的來源,它是從黃帝那個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在晉國祁姓還有另外一個來源,就是從祁奚開始的,因為他被封在祁這個地方,所以他也因此而姓這個祁,所以它就有另外一個在晉國發展的來源。這位祁奚,他在晉國也算是很得人望的大夫,常常國君就會請教他,有什麼樣的對國家的施政的諫言,祁奚也就稟直以報,也不會刻意的去維護他自己,或者是要去顧及誰誰誰的面子,反正他覺得對國家最有利的,他就會給君王來諫言。那國君採不採用?往往都會採用祁奚的建議,因為他是真的忠貞不二的一位大臣。

  祁奚有一個事情,也是很值得我們後世來傳頌的。我們都有聽過一句諺語,叫做「內舉不避親」,後面那一句呢?「外舉不避仇」,其實這一句俗諺它的典故來源就是祁奚。我們看到在這個最後一行,因為晉國的國家的需要,因為有一些老臣年紀大了,他要退休了。大家不要誤會,春秋以前那個當官的這些貴族,不是全部都是一直在任內做到往生,不是的,有一些他覺得他自己年紀大了,他可以跟國君跟朝廷提出要求說,我年紀大了,年紀老邁,體能也不行了,思考能力也不佳了,所以他可以跟朝廷跟國君提出退休的要求,可以退休的。所以不是說,講一句玩笑話,不是幹到死的。所以當然也有在任內就往生的,但是退休的也滿多的。所以後來在晉國有兩個職官,因為退休了,所以要另覓人才。退休的話,另覓人才,在這一次的這個案例就比較特殊,他就沒有從原本的這一位提出退休的那位老臣的家裡面他的子弟來挑。所以有沒有發現,其實在春秋時代,有一些國家已經是比較採開放的態度了,不是全部都是父死子繼了。所以剛好就在春秋中期,剛剛我跟大家報告的,已經開始有些鬆動了。所以他就開始再從別的貴族的優良的人才裡面來挑,可是那個範圍就已經擴大了,因為以前就是你這兒子裡面,爸爸退休了或往生了,就從他的兒子裡面挑一個優秀的來繼承,範圍很窄,可是春秋中期,像這個案例就是,那我就廣徵人才,把範圍給擴大,擴大到其他的家族,其他的貴族了。所以國君就尋問了祁奚,給個建議吧,你覺得怎麼樣怎麼樣。祁奚他就推舉了,這邊我們要提到,有一位叫解狐,他就推舉解狐來代替自己的職位,因為剛好他自己要退休。所以這個國君就問他的建議,他就沒有把自己的兒子推上來,他反而是有那個遠見,認為解狐就能力來講是很適合的,所以他就推舉解狐來接替自己的位置。可是解狐跟祁奚可是有不共戴天之仇,因為是殺父仇人,可是他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恩怨,他看到的是國家整體發展的最好選擇。另外一個職務,另外一個職務也是出缺,所以國君也一並來問祁奚,祁奚後來就推薦了自己的兒子去做另外一個職務,所以他也是適才適用。國君聽過他的說解之後,為什麼解狐是能用的人才,為什麼你的兒子在這個崗位上面是很適合的,祁奚有一番的說明,國君就欣然接受。

  所以你看像祁奚這樣的一個舉措,真的是為後世所讚揚,「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可是大家不要忘了,今天會留下祁奚的這番美名,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很關鍵配合的角色,是誰?那一位國君。所以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成就絕對不是只有他一個人的,很多的機緣,很多的人,我們一般民間叫貴人,實際上是很多的貴人來成就我們的。所以如果今天這位國君他不接受祁奚的諫言,或者是,當然也有人會有一些不同的意見,國君如果受到了其他的干擾,最後即使我勉強接受了祁奚的諫言,可是旁邊的那些干擾,那些流言蜚語,他沒有去做制止,或者是去做說明、去做釐清,也沒有辦法成就祁奚在歷史上面這個美名。

  所以有的時候就是我們要反過頭來省思,今天我們如果真的能夠有一點點小小的成就,成就我們的,當然我們自己的努力是必然的,可是有很多人都很努力,大家有沒有想過?有很多人都很努力,可是他為什麼今天成就可能比我遜色,或者是他沒有很多的機會可以表現他的能力,事實上是因為有很多的貴人成就了我,提拔了我,我們才有機會站在這個地方,坐在這個地方。

  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一百零六個姓氏,毛這個姓氏。毛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排七十六,在台灣沒有進入到百大。這位毛姓的遠祖是始於西周初年,是周武王滅商之後,他把武王的弟弟叔鄭把他封在毛地,所以他就建立了一個毛國。這位叔鄭他是毛國的國君,也是後來周成王時代的王朝的卿士之一。還記得卿士嗎?卿士就是在周王室的朝廷裡面,負責國家政務的,我們就是後來俗稱的宰相,那個地位的職官。一般卿士大概就是有六位,所以我們在《周禮》,就是十三經裡面那個《周禮》,它就有談到卿士有六卿。所以這位毛公鄭,他也因為是成王的叔叔,所以也被重用,在朝廷裡面協助政務,所以他擔任司空一職。司空先前也跟大家報告過,其實它就是掌管重大的公共建設的,築水壩、築城牆、開闢道路等等,就是由司空來掌管。所以在文獻上面他就被稱為毛公。

  談到毛公我們就會想到一個,在故宮博物院,在台北的故宮博物院,有一個很大的青銅器,叫做毛公鼎。毛公鼎,雖然說體積、重量不是最大、不是最重,可是它是到目前為止,我們發現的銘文最多的一個青銅器。如果各位有看過拓片,好幾百字,而且它那個字體是很漂亮的,它是處理得很好的,所以是一個臻於上品的工藝的傑作。那個毛公就是這個毛公鄭的後代,不是同一個人,因為那個毛公的時代是稍稍晚一點。

  我也跟大家報告過了,其實我們在古代有所謂的五等爵,哪五等爵?就是公、侯、伯、子、男,事實上那個公是一個誤會,這個公事實上是因為他擔任了周天子的卿士,所以他擔任周天子卿士期間,大家就尊稱他為什麼公什麼公了,他今天如果卸下這個職務了,他就恢復他原來的稱法,就不會再加上一個公了。這樣了解我的意思了。

  所以毛公這個家族就常常擔任周天子的卿士,所以就有這樣的一個稱法。當然還有一些不是姬姓的貴族派生出來的源頭,像毛姓還有一部分是出自於王朝貴族,因為也封在毛。不過這個毛邑跟毛公的那個國家的那個毛是不一樣的地方,名稱一樣,可是實際上的地方不一樣。那個官員因為他受封於毛這個地方,所以也有以這個官員的後代派生出來的子孫,也是在毛姓的子孫的行列之中。談到這個毛公,這個我們在傳統的應該算是習慣上面,我們都會經常稱長輩。尤其在我們中文學門,像我們中文系相對的還是比較傳統一點,我們還是會稱師長稱他為某某公。我不曉得各位有沒有聽到這樣的稱呼過?有,還是有了。所以像我們經常都會用姓氏,譬如說蔡老師我們就稱他蔡公,劉老師我們就稱他劉公。當然,你不能夠在老師的面前稱蔡公、稱劉公,因為這是不禮貌的。你在老師面前要稱什麼?要稱老師。我們通常會稱某某公,是因為我們私底下,我們以第三人稱來稱呼他的時候,我們會用某某公為代稱。譬如說我跟同學我們聊天,我們聊到那位劉老師,我們就說劉公如何如何,蔡公如何如何,是這樣才能夠稱某某公,不能夠當著他的面稱蔡公好,這不行。

  有一些姓氏它就不能夠這麼直接加公,因為有些姓氏跟那個公配在一起就會有諧音,譬如說姓吳的你就不能稱他叫吳公,那個就有諧音的問題。我們普遍來講,要麼就是以姓氏加公,要麼就是以第二個字加公,我們不會用第三個字來稱呼他,加什麼公,這個就是一個慣例。用第二個字來稱呼他,其實有的時候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可以用第二個字,然後有的時候如果有同姓的,譬如說在場有兩位孫老師,譬如說這樣好了,我們系上,我們中文系上有兩位孫老師,有兩位孫老師,我們都稱孫公,我們在第三人稱稱呼這兩位孫老師的時候,我們要都稱孫公,可是有兩位孫公,那怎麼辦?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就用第二個字來冠上去,譬如說孫明公,我們就知道我們講的是那一位孫公,可能叫孫慧公,孫慧公就是另外一位孫公,了解我的意思。

  有一些比較年輕的,他可能不知道這個用法,他常常就會用什麼?依照這兩位孫公的年齡輩分,我們就會稱大孫公、小孫公,這個也是常常有的。所以像以前我是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我的博士是在中山大學中文系取得的,我們系上就有兩位劉公,所以我們就通常了,一般我們都稱大劉公、小劉公。當然有大有小,我個人覺得,在比較公開的場合還是比較不好,因為還是有大小之分,感覺好像你還是給他分了層次,所以還是說我們用名字的第二個字來冠稱,這樣會比較尊重對方。當然,兩位劉公他們也常常自己開玩笑,他都說我們是二流,不是上流跟下流,他說是上流跟一流,這個就很有智慧,說我們是二流,是上流跟一流,都沒有貶義。如果是上流跟下流,誰要當下流?所以這個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稱法。

  我們再往下看,毛姓的遷徙分布就請大家自己參看。我們看到堂號的地方,有一個堂號叫做舌師堂。跟舌頭有關,我們會感覺好像,用這個詞來當作堂號有點怪怪的,因為好像不是很多見。其實這個典故如果你提出來,大家就曉得原來它其實是跟毛遂有關。因為在戰國時代養士四公子,趙國的平原君他門下有一位食客,叫做毛遂。

  當時因為秦國攻擊趙國,所以平原君就想要向楚國來求援,他自己要親身到楚國去向楚王來請託。他自己的門下食客很多,所以他想說自己去之外,還是多找幾位幫手,所以他就召集了他自己門下的食客,要來挑選,要挑二十個人,門下食客挑二十個人,要到楚國去,向楚國求援。怎麼挑?就挑來挑去,就挑到十九位,就差一位,這個平原君他就想說,那差一位,還是希望大家盡量想想看,這差一位要挑誰好?大家就是七嘴八舌,就挑不出一個大家能夠公推的人出來。平原君就說,好吧,反正差一位,不然我們就公開好了,讓自己來推薦,所以後來他就釋放了這個訊息。門下食客當然就想說,有些人就掂掂自己的分量,掂掂自己的才能,這一次是要去向楚國求援,如果自己的才能不在言語辯說,或者是這方面的技能,那就算了,那我就不要報名參加。毛遂他就自己跑來跟平原君說,主公挑我,你挑我,他就自己去推薦自己。所以後來我們有句成語叫做「毛遂自薦」,就這麼來的。

  當然自薦的人也不是只有毛遂一個,還有其他人,所以平原君他也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可是毛遂就很積極的說,報告主公,你一定要挑我去,你挑我去你絕對不會後悔,如何如何。因為當時形勢緊急,想說,好吧,反正就差一個了,能夠湊滿二十個人,好吧,那就挑毛遂去吧,所以後來就臨時決定讓毛遂也跟去了。

  好,一路披星戴月,好不容易兼程趕路,趕到了楚國的國都,向楚王報告這個事情。這個救國如救火,因為現在趙國是被晉國給攻擊了,所以就一直要跟楚王談條件,希望他發兵來救援。可是就耗了一個早上的時間,就談不下來,因為楚國它也不會說免費幫你出兵,因為出兵要糧要錢,這個要花錢的,雖然說不一定會正面交鋒,不一定有人員的死傷,可是你總是要出軍費吧?所以趙國就跟他談條件,除了這個軍費的開銷之外,我額外再給你什麼樣的回饋。

  可是就談不攏,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眼見著這個事情再拖下去,拖愈久對於趙國是愈不利的,所以毛遂就一個箭步就往前衝到了楚王的前面,就把腰間的寶劍抽出來一半了。各位要知道,以前的這些士大夫他們身上是有佩劍的,不一定是把它當作防身,但是他佩劍其實是一種身分的標誌,所以士大夫通常是會佩劍。毛遂雖然說是平原君的食客,他不是政府體系正規的那個士大夫,可是在這些養士四公子家裡面的食客,他一樣有分等第的,他一樣也是有分爵等的,有士、有大夫,他自己家裡面也有一套系統,所以他就是用這個身分,他也佩劍。所以他就一個箭步衝上去之後,就把劍鞘拔出來了,然後就威脅楚王,就說如果你不趕快答應的話,我就讓你血濺三尺。楚王一下子被脅迫,旁邊的人也不敢往前,因為你不知道這瘋子要幹嘛,因為這個時候,這個動作實在是非常的唐突了。可是面對這樣很唐突的情況的時候,大家都不敢有任何太大的動作,因為他敢這麼做他就是豁出去了,毛遂就是豁出去了。所以逼著楚王就只好答應了,就答應了趙國的條件,然後就發兵。

  所以後來平原君就誇獎毛遂,你的三寸不爛之舌,還有你最後這臨門一腳,比那個什麼百萬雄師還厲害,所以他不僅舌戰當時楚國的大夫,後面這個也是要有勇氣,要有很明快的決斷,因為他必須要去衡量這個優勢跟劣勢,一旦如果他做這個動作之後,他可能都已經設想好了我該怎麼樣做,如果楚王有什麼反應,我都應該怎麼樣來處理,他都已經設想好了。所以後來就順利的發兵,也解了趙國之圍。所以後來毛遂的子孫就以毛遂這個典故來立的堂號,叫做舌師堂。

  再來我們看到毛姓的歷史名人,我們再多介紹兩位,有一位叫做毛亨。毛亨,如果大家對十三經有一些了解,他就是後來傳承《詩經》的其中一支。怎麼說?《詩經》到了後來,漢代時它就分為了有四家詩,就是齊、魯、韓、毛四家。齊、魯、韓、毛這四家,後來前面的齊詩跟魯詩都亡佚了,就不見了,韓詩只剩下《外傳》,《韓詩外傳》這本書有保留,後來傳《詩經》的就剩下毛亨這一支。所以我們在稱呼《詩經》的時候,還有另外一個別名,我們也可以稱呼它叫《毛詩》,因為是毛這一支所留下來的版本。大家會想說,按照老師你的講法,你先前跟大家講的,原則上雖然說有齊、魯、韓、毛四家,是不是他們的《詩經》的內容應該是大致上差不多的?的確是這樣。其實大家所傳承的《詩經》的版本大同小異,那小異的地方,根據有一些我們現在殘留下來的一些蛛絲馬跡,有一些顯示往往都是什麼?字可能是因為用假借的關係,所以那個字可能不太相同,可是事實上它的音是一樣的,所以它的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就會有這種文字稍有出入,可是它的意涵大致上是相同的。不過這個也是僅由於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蛛絲馬跡來做推論。不過如果我們以其他的文獻的狀況來做類比,這樣的推論也是合理的。只是說其他的版本可能就沒有人學,或者是什麼樣的狀況,所以後來就沒有傳人了。最後,因為毛亨這一支在當時頗有影響力。所以後來立五經博士的時候,毛這一支就被提舉出來,就立了學官。上一回我們跟大家報告過,獨尊儒術,有這個所謂的五經博士,這個博士事實上它不是一個學位的等第,它是一個職官。所以一旦被選為五經博士,《詩經》就是你這一家來擔任博士,那個可是很龐大的影響力,這個影響力不僅是在學術上面,更重要的是在利益上面也是很龐大的,因為你立了博士之後,政府有官方的員額,就是你有多少博士弟子員,這個博士弟子員有多少若干,你可以跟政府呈報,這些博士弟子員是可以領薪水的,一樣是有領薪水的,然後他就是跟你這個博士來學習。所以如果我們用一個比較可以類比的現在的單位來看,它就有點像中央研究院。你今天立了某一個經的博士,你可能就等同於你是中央研究院哪一個研究所的所長,所以你是有學術的聲望,而且你可以安排你這個研究所裡面,有多少個研究員,多少個副研究員,有多少個研究助理,那是一大串。這樣可以理解?所以後來毛這一家就變成是《詩經》的正宗,當然他後來傳承就愈來愈多人學。所以齊、魯、韓三家後來就慢慢的不見了。

  毛亨他也把這門學問還是傳給他自己的侄兒,叫做毛萇,所以一般我們都稱他們兩位大毛公、小毛公,因為這個是輩分,他們一個是叔叔,一個是侄兒,所以像這樣以大小來稱呼是比較不會有爭議的。可是我剛剛提到,有沒有?大家都是研究所中文系的同事,那稱大劉公、小劉公,感覺好像,因為大家都是同事,就比較不適合。我們再往下看,所以後來這個版本,二毛他們所傳下來這個版本,也就變成了十三經裡面的正宗。漢人,東漢的鄭玄為《毛詩》來作箋,唐人的孔穎達在作《五經正義》的時候,也為《毛詩》來作正義,來作註疏。所以源遠流長,到現在我們在中文系,如果是研究經學,研究先秦時代,我們大概都要去買一套《十三經註疏本》,這個是很重要的典籍。

  不曉得各位有沒有接觸過這個十三經的典籍?比較沒有。如果各位有機會,我不是在賣書,我是說現在我們在台灣經常會用到的一個版本,就是藝文印書館,藝文印書館,藝就是文藝的藝,就是藝文倒過來文藝,藝文印書館。它的這個版本是最好的,因為它這個版本是清朝時候阮元,我們曾經講過阮元,當時阮元他有校勘過的版本。而且藝文印書館它發行的阮元的版本,它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而且都是原刻影印。所以對很多的比較年輕的朋友來講,聽到這個沒有標點符號就傻眼了,那我怎麼讀?可是我要跟各位報告的是,我們接觸這個領域,包括各位也一樣,各位如果要成為未來世界拔尖的漢學家,我們不能夠迴避句讀的問題,我們不能夠迴避斷句、句讀的練習,這是不能迴避的,所以需要練習。當然現在有很多的典籍,都是因為後來有一些點校,有校對,順便他也加句讀,像北京的中華書局,就出了很多古籍的這種點校本的一系列的著作,那個很方便大家來閱讀。可是也因為大家都很方便,所以也就沒有去挑戰句讀練習的機會。所以如果大家覺得應該可以嘗試看看來標句讀,覺得十三經也應該我們可以來慢慢學習掌握,《十三經註疏本》,阮元這個勘刻本我覺得是最好的,就是台灣的藝文印書館,可以跟大家推薦一下。我不是股東,所以這是我自己個人學習的經驗。因為我以前在政治大學念碩士班的時候,我們那個時候的要求就很硬,很嚴格,不管你是做什麼學,不管你是什麼領域,即便你的研究是現代小說,也一樣,當時政大中文系的碩士班、博士班的規定,就是你一定要點一部十三經,即便你是做現代詩,做戲曲,那跟十三經一點關係都沒有,八竿子打不著,可是當時的規定就是你一定要點一部。當然有一些同學因為他不是做這個方面的,反正十三經有大大小小部,有些是分量比較少的,所以他就可以去點小經。所以後來系裡面有規定,怕同學有的時候會走偏鋒,所以就規定大經點一部,如果你要點小經,點兩部。所謂的小經就是像《論語》,《論語》的量就比較少,或者像《孝經》,《孝經》我們陳弘學老師有講過,《孝經》的量也比較少。所以很多做現代文學的,做戲曲的,不是做這方面的,當時我知道他們都是點《論語》跟點《孝經》,因為量最少,而且《論語》大家比較熟悉,所以點的時候比較不會有壓力。當時的規定是說點正文、點經文,還有點註就可以了,不必點到註疏的那個疏。疏就是後面再解釋前面的經文跟前面的註,那個量就很多了,像我們剛剛提到孔穎達的《五經正義》,那個五經正義的正義就是所謂的疏,那個就是正文跟註的好多倍,那個量就很多,所以當時的系上的規定就是點經文,點本經,還有點註就可以了,疏不必點。這樣大家就比較沒有壓力。也藉這個機會練習句讀,然後至少我們中文系,雖然說你以後的研究不在這個領域,可是至少你還是要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所以也是用心良苦。應該現在這個規定還在,還有。因為我自己做《左傳》,所以我本來就應該要把《左傳》給讀過一遍,所以我自己也把《左傳》點完,而且我連疏都一起點,我是扎扎實實的點過一遍。我同學就翻了我的那個十三經,十三經《左傳》那麼厚,一千多頁,打開來,密密麻麻的。他就說聖松,你該不會是那個,他開玩笑的,各位有沒有看過那個花灑?有一種,譬如說養蘭花,不是裝那個水,然後這樣可以用按的,噼噼噼這樣,可以調,有些可以調成霧狀的,有些那個水流可以調得比較強,他就開玩笑說,聖松,你是不是用那個紅墨水裝到花灑裡面,然後用噴的,上面一點一點的。我說那不可能,花灑灑上去都是一整片,你看我是句讀,一個一個點的。我知道他開玩笑的。所以我那一個從頭到尾點完,點了一年多,當然我是沒有很認真的每天都固定時間點,但是也是做了一個很扎實的功夫。所以我想我們這個寺裡面,尤其我們私塾裡面的同學,可以挑戰看看,好嗎?

  好,我們看到毛姓的,另外我們再介紹一位,就是毛晉。毛晉,為什麼要特別介紹他?就是因為他的身分,跟我們以往談到的藝術家、政治家、將軍不太一樣,他是一位藏書家。這位藏書家他是江蘇常熟人,一般我們都稱他為常熟毛家、常熟毛氏。他自己很喜歡蒐集古書,而且他不僅蒐集古書,他蒐集古書,他還會自己來做整理,做整理之後,他會把它抄出來,抄寫出來,而且他還自己刊刻這些少見的古籍,所以他很重要。因為很多的藏書家的心態就是,我好不容易蒐集到一個海內孤本,我要把它祕藏起來,然後做為我傳家之寶。不是,毛晉他的心態不是這樣,他蒐集這個,他的目的是要經過他整理之後,他要刊刻,讓這個海內孤本,讓它可以普遍讓世人所了解,大家都能夠了解這個學問。所以他的心胸是跟一般的藏書家不一樣的,所以他花了很多的錢蒐集,而且也花了很多的錢來刊刻。所以他當時可以算是非常著名的藏書家。他這藏書閣叫做汲古閣,所以汲古閣在當時他刊刻的書籍,就等於是品質保證。所以一般士大夫,如果當時來講的話,要閱讀《十三經》,閱讀《十七史》,還有他所刊刻的這個都是品質保證,大家都可以很放心。後面有一些他自己的心路歷程,其實非常的辛苦,因為他等於就是埋首在字紙堆之中,相當的努力。為什麼他那麼努力?就是因為他自己說的,就是因為他不敢辜負他母親對他的一句訓誨。他很年輕的時候就很喜歡讀書,然後也開始在蒐集書,所以他母親就跟他說,很好,但是你既然有那分心去蒐集了,然後去讀了,你蒐集的書,你要把它扎扎實實的讀過一遍。所以他不負母親的訓誨,他不斷的去蒐集海內孤本,可是他每一本他都要親自整理過,所以皓首窮經,幾乎幾十年的光陰都守著汲古閣,很了不起,非常了不起。

  很多也是愛書的朋友都很羨慕他,我如果有那個財力,我能夠買到那個什麼宋元古本,天啊,那我實在是太開心了!而且能夠讀這些古籍,研究這些古籍,那再快樂也不過了。所以每一個人有不同的個性,在自己的能力所及,在自己的性情所發揮的地方,如果能夠發光發熱,我覺得都是很好的成就。所以我們也不必說一定要怎麼樣才是一個好的發展,因為這個「好」是因人而異的,我想可能大家,我想家裡面大家對於今天來寺裡面學習,應該都是很支持的。可是我也相信,可能有一些同學,不管是在座的還是在電腦螢幕前面的同學,可能也有一番跟家裡面的討論。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說,這感覺好像沒有辦法說真的能夠賺到錢或是怎麼樣,有些家長的心態可能是比較務實一點。那個也沒有什麼好壞,就說角度不同,價值觀不太相同,沒有好壞之分。

  我再擴大一點講,很多我們所面對的我們自己的朋友,比我們年紀再多長幾歲的,他們的孩子也都差不多要考大學,然後就會鼓勵孩子說,你們高中的時候就要去選理工組,你選理工組,以後考大學,然後就去念理工,什麼電機工程、材料工程,那個以後出了社會之後,就可以投入高科技業,投入什麼,感覺好像比較有機會可以發展,然後賺的錢也比較多。很多家長的心態是這樣的。然後都對於說去讀文科,感覺好像不是他們心目中的首選。但我是覺得滿反對這樣的,不是因為我今天在中文系,我是文科的老師是這麼講,因為有些時候是孩子,年輕人他自己沒主見,他可能就覺得說,那我就聽父母的建議吧,就不違背父母的意願,我就努力去做。可是往往這些年輕人因為他自己沒主見,可是他只是不敢表達,他事實上有他自己的想法。我是很鼓勵我的學生,現在在中文系的學生,我也是這麼跟他說,我說,你來念了中文系,現在是大一大二,但是如果你覺得好像不是你想像的那樣,你可以再去尋找你自己的一個發揮的場域,你可以去修輔系,甚至於你去轉系都沒關係,但是不要跟系主任說是我建議的。這個我覺得應該要讓年輕人有更多選擇的空間,而不是說我們幫他設定好了要怎麼走怎麼走,而且也不要把它認為說,讀了這個學位之後就代表說,我拿這個學位以後一定要賺多少錢。讀書是自己的一個,怎麼講?讀書是個人生命的一個實踐,我有一個想法,然後我去透過讀書,我去透過我這個學習的歷程,我把我這個想法我去證實了,或我去落實了,那才是真正的讀書的目的,而不是把它等同於賺錢的工具。

  我有一個堂姐,她嫁到德國。她剛去的時候才發現,這個衝擊很大,因為她剛到德國的時候,她原本是要去念學位的,後來就因為在那邊有台商的公司,所以她就在台商的公司服務,所以後來因為工作很順利,業務也很繁忙,所以後來她那個學位就放棄了,就沒有讀完。後來她就認識了我的姐夫,就嫁在德國。她剛去的時候衝擊很大,怎麼說?她說她有一回搭鐵路,然後出了火車站搭計程車。計程車很貴,在歐洲,在美國是很貴的,日本也一樣。她就排班,她就看到有一位老先生,那就不好挑,因為就排班,我們就挑第一台,她就坐上去了。然後那個司機他是坐在車上,他沒有下車,她就開了門進去。然後她就看到那位年紀也大概,她跟我形容,大概是五、六十歲的一個先生,他在讀書。因為我堂姐是讀德文的,她知道那個書的書名,那個書名是一個德國的哲學家的著作,她就很訝異。然後就跟他聊天,她就跟他說,先生,我就看你讀那個書,那請問你怎麼有興趣讀這個?他說沒有,因為我是哲學博士,我現在還在利用我工作之餘,我還在進修,我還是不斷的去閱讀,因為我念哲學的,他是哲學博士。然後我堂姐就衝擊很大,哲學博士來開計程車!可是後來想一想,Why not?為什麼不行?為什麼我念了一個哲學博士,我就一定要在大學裡面教書,我不能夠去開計程車嗎?我不能夠去賣雞排嗎?這個新聞好像前幾年也鬧得很大。郭台銘郭先生就諷刺那個念了一個博士生,後來他就去賣雞排,他說浪費國家資源。那是郭先生的角度,我沒有這個,我不便表達什麼意見。所以她後來就跟我們分享說,我們對於知識的看待,到底是我們用什麼樣的顏色去看待它,你要把它塗成金色的,你把知識當作是換取金錢的工具,那OK,那個我尊重你的想法。可是她看到了那一次的經驗之後,她後來才曉得,原來知識我們可以有很多的顏色,我們可以讓它賦予很多的價值,而不是把它當作是一個賺錢的工具。了解我的意思。

  所以我就經常有機會我就把我堂姐的這個遭遇,她這個經驗我就跟我的學生分享。當然有些人會認為說,老師,你誠意過高了,我今天我讀了,我當然就是要靠這個來謀生。很好,我沒有反對,但是我是希望我堂姐的這一番經歷,可以鼓勵很多的年輕學生,對知識是有熱情的。我是鼓勵他們說,這種人這種想法其實大有人在,你不孤單,還是有很多跟你一樣的人。了解了,好。

  我們再往下看,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看下面一個姓氏,一百零七姓,禹這個姓氏。你看到姓禹的,你就會知道它的來源一定跟誰有關?大禹,的確沒錯。大禹治水這個故事,我們從小到大我們就非常的了解了。其實大禹他自己本身是姓姒的,後來大禹他要挑選接班人,他本來要效法前面的兩代君王堯跟舜,他本來也希望能夠禪讓,所以他也邀請群臣推薦,什麼人可以適合來接我的位置。後來大家諫言之後,大家都覺得說好像不太那麼適合,反而更多的人支持禹的兒子,叫做啟,因為啟自己表現也很好。大禹治水的功勛太偉大了,所以很多人都認為說,應該讓你的兒子可以接替你。所以後來就沒有禪讓,就由啟來接班。所以就從啟開始就建立了夏朝,而且是一個一家一姓的朝代,夏朝是第一個中國這種王朝的開始。所以後來,夏朝的有些王族就以禹做為姓氏,就派衍下來了。這是一個來源。另外一個來源是比較晚了,在春秋時代有個禹國,後來被楚國給滅了,禹國的公族後代就以禹為姓氏,所以就有另外一個來源。

  我們看到堂號,這兩個堂號其實都跟大禹有關,大禹的子孫有為大禹的這個典故起了一個堂號,叫做惜陰堂,因為大禹珍惜寸陰,尺璧寸陰,他就說這個光陰是非常寶貴的,比你看得到的財富更珍貴,因為時光是一去不回頭的,所以因此有這樣的堂號。

  另外一個堂號叫做十起堂,就是相傳大禹當年治理天下,三過家門不入,經常政務很繁忙,吃一頓飯常常就有公務來回報,所以那個碗端起來扒了兩口飯,有人來回報,趕快碗又放下來。好不容易有機會洗頭髮,洗頭髮,因為古人都蓄長髮,不像我們現在男生留短頭髮,很方便,洗澡的時候沖一沖,不用一分鐘就處理好了,可能我們男生有的時候,像夏天,也不必吹頭髮,反正就擦乾了,過不用半個小時也就乾了,可是古人因為蓄長頭髮,然後以前沐浴也沒那麼方便。所以上次跟大家分享過,宋朝的時候,有記錄是他們十天洗一次澡,大概也順便洗個頭髮。所以洗頭髮不是天天洗,所以洗的時候就會比較工夫,因為留長頭髮,又累積了一段時間,所以大概要花比較長的時間來好好處理。以前也沒有什麼洗髮精,所以它洗潔的能力、洗潔的效果也沒那麼好,所以可能要多洗幾次才洗得乾淨。所以洗頭髮的時間長,一樣,有公務來回報的時候,他也不能不見,所以就趕快起來,然後手就握著這個髮。「一饋十起,一沐三握發」,所以就握著這個頭髮趕緊匆匆忙忙出來,拿一個布包起來,就趕快接洽公務去了。所以這個也表現出他在公務上面的努力。這樣了解了。

  這個沐,我們經常講沐浴沐浴,其實沐浴是不太一樣的,現在我們常常是把它變成一個概念,就是洗澡,其實沐是洗頭髮,浴才是洗澡,所以它還是有分別的。後來是因為變成一個比較算是接近的詞彙,所以把它組合在一起,然後比較偏向於浴,就是洗澡,沐的部分反而比較大家不曉得了。

  再來,另外我們來介紹一下禹姓的歷史名人,有一位禹之鼎。禹之鼎他也是清代的一位畫家,他原本老師是藍瑛。這位藍瑛也是名著於當代,也是很有名的書畫家。後來自己禹之鼎學習老師之後,「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所以他自己又轉益多師,然後也自己去臨摹其他的歷代畫師的一些筆法,所以後來成就有一度,大家都認為比他的老師更超越。他自己擅長畫肖像畫,有白描,有設色,兩種面貌他都能夠畫得很精妙,所以傳世的作品其實價值也都非常的高,也為後代所敬重。

  我不曉得各位有沒有經常看電影,如果你經常看電影,尤其是如果故事背景是描述歐洲中古世紀的貴族或皇室,你會發現,在他們貴族的什麼城堡或宮殿裡面,牆上經常會掛很多什麼?掛很多畫。通常是什麼畫最多?肖像畫。這個肖像畫往往都是,譬如說,他們這個貴族世世代代的祖先的一些畫像。所以這個肖像畫,其實在中國古代,經常我們會特別提出肖像畫,因為有些畫師還沒成名之前,最主要就是靠畫肖像謀生,因為有這個需求,因為以前沒有照相。所以如果說你今天是一個當官的有錢人,你總是希望說把自己的面貌能夠留傳子孫,所以就會請畫師來畫畫。當然也是要小有名氣,當然那個費用就會比較高,所以很多畫師,他就是以肖像畫做為他謀生的工具。所以很多肖像畫都經常會,我們在介紹古代的畫師的時候會提到,擅長畫肖像,古代歐洲也一樣,中國也相同,跟大家說明一下。

  好,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一百零八姓,狄這個姓氏。狄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跟台灣,現在都沒有進入到人口的前百大,但是狄姓也算是源遠流長。在周成王的時候,西周初年,周成王的時候,他冊封他的舅舅孝伯於狄城,所以他就建立了狄國,所以狄國有一支就是從成王的舅舅這個狄而來的。當然我們看到狄這個字,大家會想到,在古代,尤其在先秦,我們都會對少數民族有一些稱呼,所以就有狄這個稱呼。有些文獻裡面就說,按照不同的方位,少數民族的稱法還不太一樣,東邊的少數民族我們會稱它為夷,東夷;西邊的少數民族我們稱它為戎,兵戎相見那個戎。要不要寫?好,寫一下好了。東邊的東夷,東夷;對不起,西戎;然後北狄,北狄;南邊呢?對,南蠻。這個戎、狄、蠻、夷,其實如果我們不分的話,它大概都可以通稱少數民族。但是文獻有這麼比較細膩的說法,提供給大家知道一下。這樣的稱呼其實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貶義。所以在古代,因為對於少數民族總是認為說,它跟我們漢民族文化不同,生活方式也不盡一樣,所以就會有比較大的一個隔閡。因為漢族總是以自己文化昌明自居,所以就是比較瞧不起少數民族,所以就有一些比較不平等的稱呼存在。也因為有狄這個少數民族,所以後來就以族做為姓氏,所以也有一支是從這裡來的。當然也有更晚的,少數民族融入到漢姓,然後改姓為狄的也有。這個就請大家來參看。

  堂號裡面有一個梁公堂。我們看到這個梁公,不要誤以為是梁姓的堂號。這個梁公,事實上是講唐朝的一位算是知名度很高的大臣,後來也幾度被封相,封為宰相,叫狄仁傑。狄仁傑其實他在早期的時候,還是李唐王朝的時候,他就已經在政壇很活躍了,所以他在李唐王朝的時候,就受到君王的重用,而且他不畏權貴,所以當時他也樹敵不少。後來唐朝就發生了武則天篡位的事情,武則天篡位之後,他當然也受到了一些波折。我記得我們禮拜二時候有提到武則天,武則天當時她篡位的時候,她也是打擊了很多士大夫,可是她對於基層的百姓的迫害是沒有很明顯的,但是對於士大夫的鉗制、壓抑是很可怕的。當時她有很多的酷吏,我講的是武則天,武則天手下有幾位酷吏,這個酷吏其中有一位叫做來俊臣,我這邊有寫到,來俊臣;還有另外一個酷吏,像很有名的,叫做周興,那個興是高興的興,那個破音念作ㄒㄧㄥ,周興,周公的周,像這兩位是武則天手下酷吏很有名的兩位。他們怎麼打擊士大夫?他們就是羅織,羅織罪名。那個羅織就是擴大打擊,就好像我們織布一樣,一經一緯,一經一緯,可是他都織得很多的經跟緯,把那個打擊面給擴大。所以他就牽連了這個他要打擊對象的,他的親族,他的朋友,統統把他抓進來,用這個方式來打擊士大夫。當時,當然這幾位酷吏為了要在武則天面前表現,就拼了命的去打擊,甚至於來俊臣還寫一本書,叫做《羅織經》,就是教這些特務怎麼樣去羅織罪名,怎麼樣去陷害人家,怎麼樣去拷問人犯,有一本書叫《羅織經》。

  後來因為這個事情鬧得很大,武則天當然也是希望這些政治打手,來幫她掃平那些反對的士大夫,所以她也不做任何的舉措。可是後來周興實在是有一點過了頭,而且他們幾個酷吏之間他們也在較勁,就有人提報周興謀反,意圖不軌,謀反。談到謀反,這個事情就引起武則天的注意了,所以後來武則天就責成來俊臣去調查周興。他們本來就是亦敵亦友,表面上是同僚,私底下是暗自較勁。來俊臣也不動聲色,就發了一張請帖邀周興來府上吃飯,來了以後,就酒過三巡,然後就問周興,就問他說,周公,如果有人不願意實招,審訊的時候不願意吐實,周公你是怎麼處理?你也教小弟一招吧。這個周興說,那簡單,來公,你就弄一個大缸子,下面生火,裡面裝水,你就把那個傢伙丟到裡面去,去煮他,看他招不招。來公,來俊臣一聽,就叫旁邊的小廝來,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就去布置了。在一番的吃飯之後,布置好了,家裡的僕人來跟主子報告,準備好了。來俊臣就拍桌子,就跟周興說,周興,現在有人告你謀反,現在我已經照你的法子,在我們家中庭準備了大缸子,裡面裝滿了水,現在水滾了,請君入甕。請君入甕的典故從這裡來的。碰到這個,周興就只能求饒,當然最後也不得善終。

  所以這個來俊臣就是那個來俊臣,所以這個來俊臣他也誣陷了狄仁傑,後來還好,狄仁傑沒有被誅殺,反正就是下獄,然後就被貶官。後來又被起復,起復之後武則天就對他非常的信任,好幾次在很多的政治立場上面,政治決策上面,他經常都跟武則天對幹,就是武則天說往左他就往右,他就是對幹,然後武則天也是氣他氣得牙癢癢的,可是她手邊能夠信任的人真的不多,而且她也知道,這個狄仁傑是真心為了國家好。我們那一天不是有提到嗎?武則天到了晚年的時候,最傷腦筋的是什麼問題?繼承人的問題,糟糕了,誰要來繼承她這個位置?如果又給她的兒子,那不就又回來姓李了嗎?給女兒,當然她也是這麼想,所以她當時是屬意要立太平公主為接班人,可是後來就被狄仁傑給說服了,所以狄仁傑後來就說服武則天要立李顯為太子,所以後來她被說服了。太平公主當時也因為有乃母之風,有她媽媽的作風,所以當時也是一股很大的勢力。其實武則天也知道,她也沒有刻意的要去壓抑這個女兒,因為她心裡面本來屬意就是要讓太平公主接班的,但是後來一番折衝之後,最後還是讓李顯繼位。武則天一駕崩,李顯一登基,馬上恢復原來的國號,唐朝又回來了。

  所以這個也就變成說,在古代,雖然說武則天即位當女皇帝,也只此一例,可是就碰到了這個難題,妳女皇帝怎麼去處理接班的問題。所以後來有很多很有權勢的太后、太皇太后,她們大可可以像武則天那樣,可是後來因為有前面武則天的例子,所以她們寧願在後面垂簾聽政,因為一旦妳登基了,繼承人還是無解,還是她這個兒子,還是又回來了,所以後來就這樣。

  我們看到另外一位狄姓的歷史人物,狄青。狄青因為他面有刺字,所以當時人稱他為面涅將軍。面為什麼會有刺字?先前跟大家說明過,在古代有所謂的五刑,五刑裡面有一刑叫什麼?叫黥刑,一個黑色的黑,右面一個北京的京,在臉上刺字,就是你犯了罪,打個例子,你當小偷被逮到了,那就臉上刺一個小偷,你走到哪裡人家都知道,這個人幹過什麼壞事。所以這個狄青,他早期的時候也因為有一些罪,所以被刺了字,所以人稱為面涅將軍。涅是什麼意思?涅是黑的意思,因為他刺字之後他會塗顏料,就像現在我們講的刺青,所以就有顏色。狄青出身貧寒,後來好不容易也在殺場上建功,所以後來他勇而善謀,被安排在延州擔任指揮使。這個延州就是地理方位跟後來的延安差不多,就是現在陜西的陜北的那個延安。那個地方就是軍事衝突區,因為它跟當時北宋的西北的邊患西夏是交鄰的。所以他就是在那個地方擔任指揮使,所以他是作戰第一線的將軍。所以在宋夏幾次的交戰,這個夏是講西夏,他都能夠戰勝。而且他戰爭的時候,在披掛上陣的時候,跟人家不太一樣,他披頭散髮,而且戴銅面具。大家一看到他,這是什麼?什麼妖怪?因為以前沒有人這麼做,披頭散髮,然後還戴一個面露惡相的面具,這個敵人看到他就畏懼三分,後來才發現,原來這驍勇善戰的將軍就是延州指揮使。所以後來他也常常用這種妝扮上戰場,表現出他的勇武。

  這種也不是特例,其實我們如果對東洋、對日本,以前他們的戰國時代有一些了解的話,東洋的日本他們在戰國時代的時候,他那個將軍有沒有?他也有些會戴面具。然後他那個頭盔不是很誇張嗎?有些弄了什麼牛角,什麼月亮,用銅做的月亮,就是要表現出他英勇威武的一面,所以有些會戴面具,也是很可怕,在戰場上跟敵人交鋒的時候,用來震懾對方的士氣,讓他感到心生畏懼。所以這個在日本也是有的。

  因為他在對西夏戰功彪炳,所以後來他也得到了一些榮升,所以後來他就升樞密副使,在倒數第三行,樞密副使。在宋朝,樞密使是主管國防,就等同於我們現在國防部,主管軍隊。所以他是在當時很重要的一個職位,這副使就等於是國防部副部長。他後來雖然說戰功彪炳,可是人紅就遭人嫉。所以他在官場上面,其實對他放冷箭的人也不在少數。到了晚年的時候,因為受到朝廷的猜忌。因為說人家的壞話,說人家造謠生事,講久了,常常聽你這麼說人家的壞話,你聽久了就會認為那是真的。所以古人有句成語叫做「三人成虎」,就是這樣。所以後來朝廷對他也有所忌諱,所以後面他也就抑鬱而終。往生之後,朝廷就給予禮遇跟推崇,不過那個都是做面子而已。所以很多時候,後來的一些褒封,一些追贈,那其實說實在的,只是在做一個,做一個比較不好聽的,就是給對方一個面子,也給朝廷自己一個台階下。所以後面這些對於已經往生的那些人來講,其實都是虛榮。

  好,狄青我們也簡單的跟大家介紹到這邊,我們就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