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25集

  好,我們來看到我們的講義,昨天談到我們家本家我們黃姓。黃姓的歷史名人我們來看一下,在我們講義的第二十一頁,第一位也是我們談了好幾次都有提到他的黃歇。春申君黃歇他原本是黃國故國的子民,後來輾轉就在楚國擔任了卿大夫,後來也被楚王聘請為所謂的後世的宰相了。在楚國的官職裡面他們還不叫宰相,因為宰相這個名稱是比較晚的,但是他的身分就是等同於後來的宰相,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在這樣的位置他當然權力很高,但是也容易遭到人家的眼紅。雖然說黃歇也算是一個處處與人為善的人,也算是面面俱到,但是,總是有些人會對他有一些不同的意見。而且他當時也是戰國時代的所謂養士四公子之一,所以門下的食客很多。後來他遭遇到的不測不是外面的政敵,反而是什麼?反而是他自己家裡面的食客。他自己家裡面的食客有一位叫做李園,這位李園可能是受到了一些影響,也有一個說法是說,李園受到了黃歇的政敵的買通,所以就藉著楚考烈王病逝的時候,當然身為臣子的春申君黃歇,一定也要去皇宮裡面弔唁,就在弔唁的時候埋伏在棘門這個地方,然後就把春申君給殺害了,而且還殺害了全家。後來在《越絕書》裡面,也有另外一個版本的說法,說黃歇其實不是李園所害,而是被楚幽王所殺。所以就會有兩種說法。

  各位也要知道,我也大概提過幾次,在文獻裡面經常會有那種材料,因為來源不同,所以說法稍有出入的現象,大家都應該要保持一個開闊的態度,因為本來在古代文獻傳遞就不容易,有的時候經常都是依靠所謂的口耳相傳,口耳相傳在傳遞的過程裡面,難免,難免都會加油添醋,或者是有一些變形,所以就變成說會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說法。所以像這兩個說法它就並存。至於說哪一個說法是比較主流的?大部分的學者還是比較傾向於前面那個說法,也就是被自己的食客李園所殺。當然這是一個歷史的悲劇,其實也讓我們後人不勝唏噓,就呼應了我們閩南話有一句諺語,就是養老鼠,結果咬壞了自己家裡面倉庫的布袋,也就是養虎遺患,大概是這個意思。所以黃歇對於門下食客也都是盡心盡力的在照顧,沒想到居然是被自己的食客所害,所以知人知面不知心。

  所以我也一直做為我自己立身處世的一個準則,就是我們不要心存害人之心,可是我們不要沒有防人之心,凡事多留一個心眼,多想一想,然後對待別人的時候我們真誠對待,可是當跟別人交往的過程裡面,我們還是要稍微的去觀察一下,而且需要有一點時間。尤其可能有人會在你的面前說某某人的好話,或者是反過來說某某人的壞話,我覺得那個都是一面之詞,必須要多方的去聆聽,多方的去了解,才能夠真正的去觀察到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跟對方相處,因為你聽的也都是他們相處之後的感想,所以還是要自己去了解。

  我想黃歇春申君他一定也了解這個道理,不過因為門下食客實在很多,動則幾百上千,雖然說有些食客是來來去去,但是畢竟人的時間有限,沒有辦法真正的跟每位食客都有很深入的交誼,所以難免這個食客或許也是為人所聳動,為人所利用,也不一定,那就變成了一個歷史公案了。

  我們看到第二位我們黃姓的祖先,這一位是三國時代很有名的老將,叫做黃忠。在《三國演義》裡面,在羅貫中的小說裡頭,他也被描述了一個年紀雖然很大,可是驍勇善戰的將軍。所以後來在後世的一些文章裡面,也經常會提到黃忠,所以後來他就變成是一個老驥伏櫪,老而不休,我不是罵人的意思,我是說他年紀大了,可是還是非常的願意貢獻他的才能,報效國家,服務社會,所以他變成是一個老驥伏櫪的形象。所以這個也是拜羅貫中小說之賜。實際上黃忠的確他在蜀漢效力的時候,年紀跟其他的比較活躍的將軍比起來,他真的是年紀比較大。當然加上羅貫中的妙筆生花,所以在小說裡面把他描繪的形象就非常的正面。然後在羅貫中的小說裡面,就有所謂蜀漢有五虎上將之稱,五虎上將黃忠也名列其中。

  五虎上將是哪五位?其實我們前面也多多少少提到幾位了,像關羽、張飛,劉備的義結金蘭的兄弟,然後黃忠,然後還有一位叫馬超,我們馬姓介紹的時候也曾經介紹過他,馬超,錦馬超,長得很帥,穿那個盔甲銀白色的,就是一個很帥氣的造型,最後一位趙姓應該講過了,可是可能當時沒有提到他,就是趙雲趙子龍,好像有,有嗎?我講到那個名跟字的關係,雲從龍,風從虎。所以這五虎上將,就是在蜀漢劉備當時最得意的幾位戰功彪炳的將軍,黃忠也是名列其中。

  我們看到另外一位黃姓的祖先,黃姓的名人就是黃庭堅。黃庭堅當然他就是很有名的詩人。所以我們黃姓的祖先可是允文允武,武的有黃忠,文的有黃庭堅。黃庭堅其實他是蘇東坡蘇軾的門生。蘇東坡學生也是很多,後來我們在文學史上面就有所謂的蘇門四學士,蘇門四學士就以黃庭堅為首,各位可以看到在第三行,另外三位就是張耒、晁補之,還有秦觀,這四位都是蘇門非常有名的學生。

  大家會覺得說,黃庭堅好像也沒有比蘇軾年輕很多,他們年輩其實差不多,為什麼又說他是他的學生?但是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古代的這個學生的觀念,跟我們現在可能有一點點不樣。現在我們講學生,大家比較認知的就是在學校裡面,所以大家讀小學,讀國中,讀高中,你就是你的班導師,你的各科的老師的學生,這是我們現在對於學生比較嚴格的規範。在古代,當然這樣類型的學生也有,還有另外一種的就是遊學。遊學這個說辭,也跟現在我們講的遊學不太一樣。我們現在講遊學是什麼?到什麼英國到美國去一個月、二個月,然後去參加有點像夏令營,那個叫遊學。在中國古代,這種遊學就是,我在蘇東坡門下,我跟他有請益,我黃庭堅向蘇東坡請益,然後蘇東坡也幫我點撥,不管是學問、作詩、寫文章,也點撥,然後給我一些指導,雖然說我們沒有正式的所謂的拜師儀式,但是我因為曾經受過蘇東坡的點撥指導,所以我情感上面,我以蘇東坡為我的老師,像這種也算是學生跟老師的關係。

  所以像黃庭堅,其實他跟蘇東坡是亦師亦友,因為他年輩很近,黃庭堅是比他年輕幾歲而已。所以黃庭堅視蘇東坡為老師,可是蘇東坡他也知道,這個黃庭堅也是一位大詩人,所以他就是以朋友跟黃庭堅交友,這樣了解了,所以亦師亦友。在文學史上面,蘇東坡跟黃庭堅他們又並稱為蘇黃,因為他們年輩相近,然後又有所謂的師門的情誼,他們又有一些唱和,又有一些討論,所以他們就被並稱為蘇黃。

  黃庭堅自己後來也發展了一個詩學的理論,這個詩學的理論後來也糾集了一幫子人,也服膺在黃庭堅的這個詩學理論之下,所以後來我們在文學史上面,就稱它為江西詩派。江西詩派就有三個人,主要就是黃庭堅之外,還有陳師道,還有陳與義。陳師道跟陳與義都是北宋人,他比黃庭堅稍微晚一點點,後來因為他們三個人都是江西人,所以後來他們三個人因為理念很契合,然後就慢慢的推廣這個詩學的理論,所以就有所謂的江西詩派。他們服膺的,他們所推崇的,是唐朝的大詩人杜甫,所以江西詩派就有所謂的一祖三宗,祖就是杜甫,這個祖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效法,祖述杜甫,所以他們是學習、去效法杜甫的詩的創作。昨天我也跟大家提到,上個禮拜了吧?因為經常見面,已經忘記是哪一天了,杜甫的詩是寫得相當好的,他在章法上面,格律的運用上面,典故的活用,其實都是臻於上品,在不僅唐代已經是高峰,已經沒有人可以企及了,在往後的千百年,能夠與杜甫相抗衡的,能夠與他相提並論的,我跟大家說,只有蘇東坡了,接下來就沒有了。即便是黃庭堅他祖述杜甫,也學習杜甫,但是一般我們在文學史,對於詩的評價來講,還是沒有辦法超越杜甫。所以他已經是中國詩學史上的,幾乎是第一高峰了,沒有辦法再追過他了。黃庭堅他們也很有意識的要去學習,要去效法杜甫,所以就把他推為祖。他們三個人就所謂的宗,宗就是在祖之下,由他們三個人來推廣效法杜甫的詩學理論,所以當時就蔚為一股潮流。

  剛剛我們提到了,這個黃庭堅、陳與義、陳師道,他們所推廣的那個詩學理念是什麼?來,我們看一下,在黃庭堅這一段的倒數的應該是算第五行,黃庭堅有一個理論,叫做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什麼意思?其實講得簡單一點,就是化用前人的文句。化用前人的文句就是我拿杜甫的詩歌裡面的某一二句,然後我覺得他意境寫得很好,我從他這一二句裡面的意境也好,詞語也罷,我再把它拿來之後做抽換,有的時候是文字上面來做抽換,有的時候是意境上面來做一些轉換,可是你會發現,黃庭堅他寫的這兩句,很明顯就是跟杜甫的原來的詩句有關聯,但是他不是抄,他是去化用,去轉變,所以就有點鐵成金、奪胎換骨這樣的說辭。點鐵成金,當然它的意思是說,以前可能我們要去留意古人的詩詞文章,他可能這個立意很好,可是他本身他在寫的時候,沒有寫得很高妙,所以經過我化用之後,讓它從鐵變成金了,所以就是他化用之後,又比原著更高明了,所以他叫點鐵成金。奪胎換骨就是我剛剛講的那個意思,就是我們去借用他的意境或詞句,我們來做一些轉變,其實講簡單一點,就是借用古人的文句來做一些變化。當然後來也有一些文學批評家、詩歌的理論家,他們也認為說,黃庭堅的這種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他不脫模仿,他認為還是沒有辦法去發揮自己原創的才能,所以還是有人持負面的觀點。不過總而言之,畢竟在當時的時代氛圍之下,黃庭堅能夠創造出這樣的詩學理論,而且能夠引領風潮,也算是在文學史上很重要的一個里程碑了。所以黃庭堅他的詩在當時就已經名重士林,所以後來在中國的詩學史上面,對於黃庭堅的詩歌也算是有他一定的成就。

  我們都經常講唐詩唐詩,其實宋詩,宋朝的文人所寫的詩,在中國的詩歌史上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時代。當然宋朝的詩歌,它所呈現出來的這個整體的氣氛,整體的成就,它跟唐代就不太一樣,怎麼說?唐代的時候畢竟它是國力強盛,尤其在初唐、盛唐的時候,即便到了中唐,經過安史之亂,搞得國家元氣大傷,但是套一句俗諺,叫做餓死的駱駝比馬大,就是它體質本來就比較強盛,所以即便中衰,可是它的版圖還是滿遼闊的,所以整體唐朝所呈現出來的,社會的氛圍也好,國家的氣度也罷,都是比較恢弘的,比較壯盛的,用一句比較淺白的話就是,民族自信心很強烈,因為國家很強大。所以這個詩風所呈現出來的,大概也是比較趨向於,整體還是比較偏向於壯盛。可是宋朝就不一樣,即便是北宋,北宋還是一個大一統的時代,可是版圖就已經比唐朝小太多了,所以它基本上武功不算是很強盛,但是它在物質文明的發揮上面,卻是達到中國歷史的一波高峰,先前我們講過宋朝,像畢昇的活字印刷,沈括《夢溪筆談》,這個物質文明的創發是第一波高峰,是非常有成就的,但是在武功,在對外關係上面,它就沒有像唐朝這樣。所以整體的宋詩,你所感受到的這個氣象,就跟唐詩不一樣,它就是感覺好像比較抑鬱嗎?也不能說抑鬱,就是感覺比較收斂,比較內斂,它就沒有像唐詩這麼的外放,然後很雄壯這樣。雖然說不同的氣氛,可是也有很多人喜歡宋詩高過於唐詩,當然這個也是每一個人的品味不一樣。所以黃庭堅在宋詩來講,也是堪稱第一員大將,算是非常有名的詩人。

  好,我們看到黃姓的第四位的名人,叫黃宗羲。這個黃宗羲先前我們也約略的談到過,他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學者。他跟顧炎武還有王船山,就是王夫之,他們並稱為清初三先生,所以對於明末清初學術文學都有相當重要的影響。黃宗羲他自己在經學史上面,在思想史上面,也是算非常有突破的一位,他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來我們看到倒數的第五行,「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大家會覺得說,黃宗羲的這個說法感覺好像跟孟子差不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感覺好像差不多。我先前也跟大家報告過了,其實如果不管是文學史、思想史,我們把它攤開來,你會發現大致上有一些說法還是前有所承,完全大破大立自己開創的,其實在中國比較少見,不是沒有,是比較少見。但是往往後出的文學理論,或者是思想見解,他雖然說前有所承,可是他會隨著他自己當時所面對的環境,還有他自己個人的境遇,他會來做一些調整,也都能夠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再往前走一步。

  所以看起來黃宗羲的這套理論,他的前承是從孟子而來,可是在當時那個明末清初的年代,他能夠提出這樣的思想,算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以這個思想做為他教學的一個主軸,在教學上面,在研究上面,在思想上面,他都以這個為主體。所以後面這句話說了,「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講得很有道理。所以天下是一個國泰民安,還是一個紊亂沒有法度的一個國家,不是攸關於你這一家一姓、你這當皇帝的人的關係,而是什麼?而是老百姓,老百姓如果能夠快樂,能夠安居樂業,國家自然就會國泰民安;如果老百姓天天都很憂愁,不知道這一餐飯吃完之後,明天著落何處,整個社會的氣氛當然就不可能是欣欣向榮的,導致到最後面,一定就會使國家走向覆亡了。所以黃宗羲的理論是,他的觀念是重點在於老百姓,因為老百姓的好壞會影響到個皇帝,坐這個位置能不能夠坐得安穩。

  可是那些封建的貴族,他們的想法剛好顛倒,他們總是認為說我要先保住我的王位,我要先保住我這金鑾殿上龍椅的位置,老百姓是可以犧牲的,是可以被漠視的。可是這樣的結果往往導致必然敗亡,如果他有這樣的想法的時候,一定會走向敗亡。中國的農民,中國的平民百姓,可以堪稱是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最善良的一群,沒有讓百姓壓迫、剝削到他受不了了,他們都是逆來順受的,所以每一次到了朝代的末期的時候,都會激發一些民變出來。唐朝,我們前幾天講到黃巢之亂;然後清朝太平天國,闖王李自成,他們不都是這樣嗎?他們原本都是逆來順受的小老百姓,然後耕一塊地,養一家人,就過著很平淡的生活,可是政府的盤剝愈來愈沉重,天災地變也沒有賑災,當官的,當皇帝的,根本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裡,到最後他們沒有辦法了,受不了了,只能怎麼辦?鋌而走險,最後就激發民變。所以中國的歷史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歷史的循環,而且是歷史的必然。

  好,我們來看到,黃宗羲他自己也有很多的著作,像《明儒學案》、《宋元學案》等等,都是在中國學術史上面很重要的著作,尤其是針對宋明理學的脈絡,他把它做了一個研究,就集結成了《明儒學案》跟《宋元學案》這兩本書。他也有另外一本書叫做《明夷待訪錄》,《明夷待訪錄》,其實他也是觀察了整個天下的局勢之後,他把他自己的見解還有心得把它寫下來。他也是跟昨天我們談到的顧炎武一樣,他也希望有朝一日,朝廷或者是皇帝能夠採用他的見解,能夠以他的想法來治理國家,所以他叫明夷待訪,等待官員或皇帝來拜訪他,所以叫待訪,是這個意思。很可惜,黃宗羲的書並沒有得到政府太大的支持,所以也留給我們後人去了解他所觀察當時代中國的現象,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史料。好,這個是黃姓的歷史人名。不好意思,內舉不避親,所以我們姓黃的多介紹幾位。

  來,我們看到下面第九十七個姓氏,和這個姓氏。和這個姓氏的確是相當的少見,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和姓的起源據說是在帝堯的時候,堯的時候有掌管天文曆法的官吏,叫做和仲跟和叔。這個和仲跟和叔有兩種說法,有一個說法是說和仲跟和叔就是官名,所以就像我們現在天文台台長,它是一個官名。有另外一個說法是說和仲和叔是人名,就是兩兄弟。這個也都各有說法,但是不管是哪一個角度,後來也就以和仲、和叔的這個和,然後就變成了一個姓氏。

  在古代,我們有提到好幾次,天文曆法很重要,因為他觀測出來的這個曆法,他要頒布給老百姓知道,老百姓才能夠依照這個曆法,該播種的時候要播種,什麼樣的農作物在什麼時節要播種,這個曆法都會有一些說明,所以古代這個《農民曆》真的是很重要的一本書。

  我有一次在網路上面有看到一個說法,這個說法當然是網路流傳,網路的東西大家就參考參考。網路說西方有一個說法說,他們認為全世界從古至今,累計發行量最多的一本書,以西方人的觀點是哪一本書?各位猜猜看?如果是以西方人的觀點,累計發行量,累計那個出版的印刷的量,是哪一本書?Holy Bible《聖經》。當然這是西洋人的觀點。可是我就跟學生說,那個是洋人的角度,他不了解中國,其實累計發行量最多的應該是《農民曆》,很可觀。我們現在有史可考,漢代就已經有《農民曆》了,漢代就已經有《農民曆》了。而且年年改版,它一定要改版,因為每一年的曆不太一樣。而且家家戶戶都會有一本,所以那個累積下來的量,恐怕比Holy Bible還要更多好多倍。《農民曆》真的是非常的重要。

  農民曆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叫做黃曆,黃色,就是我們這個黃。為什麼叫黃曆?有此一說,說因為天文觀測是依照黃道十二宮來觀察的。所以有一個說法是說那個黃曆是這麼來的,大家就參考一下。如果各位有興趣,這個《農民曆》你來翻一翻,它就是每一天它都會跟你說今天適合什麼適合什麼,當然也有些數術的角度的觀念在裡面。譬如說今天適合結婚,我們在挑日子的時候就會挑適合結婚的那一天。有吉有凶,譬如說有這種喪事,一般民俗還是也會參考。不過我就很納悶,《農民曆》上面也會說,今天適合理髮,然後還有什麼?洗澡,我看過最離譜的是洗澡,忌,就是不適合,不適合洗澡,我想那不適合洗澡,那是不是,那是不是我們要看《農民曆》來洗澡、剪頭髮,當然這是古人比較早期的時候他們的觀念,因為他們認為說這個動刀,用剪刀,而且「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頭髮自古他們也都是要蓄長髮的,所以你長頭髮你是不能剪,但是你可以稍微的修整一下。尤其女孩子的頭髮比較長了以後,那個髮尾就會有分叉,所以你可以修剪,你可以修整,但是不能夠很大幅度的把它剪短。所以古人對於理髮就相對的比較有禁忌。為什麼洗澡他也會看時辰看日子?因為古人其實沒有天天洗澡,因為他們認為說這個沐浴,從某個角度來講,其實也會減少你的抵抗力,所以看沐浴的時間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你一旦洗了以後你的抵抗力降低,就有很多周圍的一些干擾,會讓你身體不舒服,諸如此類的。大家都會想說,不是天天沐浴,那身上的味道怎麼辦?女生可能就對這個會比較在意一點,男生,男生就算了,男生本來就是臭男生,無所謂,開玩笑的。

  怎麼樣去蓋住我們身上的味道?其實古人也有類似像香水的東西,它是做成那個香粉或香包佩戴在身上,衣服上面他也會做一些薰香的處理,有一種香料,他會點,點得有點像檀香這樣,它會有煙上來,然後衣服上面它就可以薰香,所以出門的時候你穿那個衣服就香香的,所以就蓋掉你身上的體味,身上有一些香包、香粉,還是可以稍稍的遮一下。

  古人是幾天洗一次澡?宋朝時候的記載,當然各朝各代可能不太一樣,當然還是因人而異。因為以前洗澡沒那麼方便,以前洗澡不是家家都有澡堂的,不是家家都有澡堂。洗澡,在宋朝的材料裡面,他們有公共澡堂。那個公共澡堂你可以想像一下,就到日本去,早期我們在日本,他們家裡面也不是家家戶戶都有澡堂,所以他們就要帶著那個臉盆,帶著換洗衣物,然後到澡堂去洗澡。所以在宋朝的資料裡面,我們看到的也是這樣。那多久洗一次澡?猜猜看,兩天?一個月?一個月大概沒辦法,一個月大概那個薰香都遮不住,沒那麼久,沒那麼久。再猜猜看,三天?三天不是。我跟大家講,宋朝的時候他們是上班九天休息一天,一個月有三旬,上旬、中旬、下旬,所以他們有一天休假,如果是當差的官員,當然就是休假的時候去洗澡,所以基本上是十天洗一次澡。洗澡不一定每次洗澡都會洗頭髮,不過大部分的人就會說,我順便洗澡順便洗頭髮。所以十天洗一次澡,那個味道你也可以想像一下,那個味道應該也滿重的,不過大概他們當時也習以為常了,所以也就還好了。

  很有趣,澡堂是誰經營的?澡堂?澡堂,不知道,大家想像不到,因為宋朝的資料它說,當然澡堂有很多不同的人去經營,可是在宋朝的時候,經營澡堂最大宗的是寺廟。同學嚇了一跳。寺廟經營澡堂?對,因為在唐宋時期出家眾很多,你看那個動不動就是僧人比丘尼上百成千。以前的人即便我布施,他也不像我們現在我們布施,現在我們已經把它,我們觀念比較正確,而且大家也比較樂於布施,可是在古代,你說一般的販夫走卒,他能夠布施也很有限,即便他有心,所以變成說在古代,尤其在唐宋,寺廟它為了要維持這麼多人的生活開銷,所以它一定要有固定的穩定的收入,經營澡堂是一個穩定的收入。所以你看澡堂需要很大的人力,經營澡堂要很多的人力,要做什麼?總要有人挑水,總要有人劈柴生火,否則你怎麼經營澡堂?不能洗冷水,一定是洗熱水,所以它要人力很多。這個就剛好掛勾到了,我們看武俠小說,或者是看古裝的電影裡面,寺廟裡面那個小沙彌,或者是比較年輕力壯的那些僧人,他們一天到晚在幹嘛?挑水,劈柴。當然他自己要用,寺裡面的出家眾要用,可是他也因為經營澡堂,所以也有這樣的需求。所以也蠻有趣的。這個是宋朝時候的資料的呈現是這樣,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我們再往下看,和這個姓氏,也因為和仲跟和叔的關係,所以就以和為姓氏,然後往下派衍。還有另外一支是跟楚國有關,春秋時代的楚國,有一位卞和發現了和氏璧,這個昨天我們提到了。所以因為這個和氏璧是一個美玉,稀世珍寶,而且卞和他為了要進獻這個和氏璧給楚王,算是犧牲非常的大,兩隻腳都被兩位楚王給砍掉了,所以就成就了和氏璧,所以卞和的後人就以此為榮,也有部分後人以和為姓。所以就有這兩個源頭。當然也有一些少數民族,在漢化的過程裡面也改漢姓,和姓。

  我們看到下面的歷史名人,有一位和兆元。這位和兆元是清朝人,他自己本身是醫生世家,然後因為父親通中醫,尤其內科是他最擅長的,所以和兆元他自己也有家學淵源,所以他自己也有學醫。因為自己學醫,然後他也知道強身保健很重要,你不能說只有生病的時候才開始吃藥,那來不及了,所以他也有這樣的一個觀念,認為這個醫藥跟運動跟強身是必須要結合的,所以他自己也去拜師學太極拳。太極拳就是一個很好的養身的健身的一種武術,它不像一般我們看到的比較硬派的,拳腳很利落,然後動作非常的激烈,當然那個也是一個強健體魄的方式,太極拳就是以柔克剛,所以男女老少皆適用,而且它又是以保健身體為出發點。所以和兆元就去學了,當時的一代宗師陳清平的門下去學太極拳,後來他自己也有這樣的天賦了,然後搭配自己的醫藥學理,他慢慢的也從他的師父陳清平,也派衍出自己的一套太極拳的理念,所以後來他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個套路。所以後來在太極拳六大流派裡面,就有一個叫做和式太極,所以和兆元就是和式太極拳的創始人。

  當然我們在台灣民間,大家如果有去接觸到太極拳拳法,也有好多個流派,像陳式太極就比較大宗。我的老師他也學太極,他也教我的,我們要稱師弟了,就是我老師的兒子,那天有跟大家分享過,所以他也指導我的師弟去學太極,他們好像就是學陳式太極。我自己是沒有那個慧根,本來我們老師說要教我們,免費來教我們,不過後來就是年輕的時候不會想,因為要很早起床,年輕的時候哪起得來?八點起來都很痛苦,更何況老師要求我們五點起來,所以後來就沒有去學,是有點可惜。所以太極拳,你會發現它不同的所謂的流派,其實它主要的拳法精神是不變的,只是說它有些招式上面,有些動作上面,它稍稍的有點不太一樣,所以大同還是小異,基本上是相同,可是有一點點的差別而已。所以這位和兆元也算是太極拳很重要的宗師。

  我們看到第九十八個姓氏穆。穆這個姓氏,在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它的起源我們看一下,在宋朝的時候有一位宋宣公,他的弟弟和,在位九年,因為仁義治國,然後這位宋穆公,因為他自己知道,本來他的哥哥宋宣公他往生之後,其實這個國君的位置應該是宋宣公的兒子要繼位的,因為宋宣公就知道他這個弟弟很賢能,所以跳過了他自己的兒子,反而傳給他自己的弟弟,就是宋穆公。宋穆公也知道,他也想說,好,以後如果我要傳位的時候,我應該要把這個國君的位置還給我哥哥的孩子,就不要自己往下傳,所以在當時就廣受人們的稱讚。所以後來他往生之後,宋國的大臣就為他上了一個謚號,叫做穆。穆在謚號裡面它是比較趨向於正面的,就是後面我們一般所謂的比較好的,比較正向的。穆從字意上來看,事實上就是莊嚴肅穆,所以肅跟穆都有誠敬的意思。所以就是說因為他以仁義治國,而且對於兄長的傳位他感激在心,所以他也有要謙讓國君的位置,還給他哥哥的兒子。所以臣民們都非常的敬仰他,所以給他這個趨向於比較正向的一個謚號。宋穆公的子孫也認為,宋穆公德行非常的好,所以就以穆做為姓氏來紀念宋穆公。因為宋穆公他們宋朝原本就是殷商的後代,殷商本來他們國君是姓子,所以這個穆姓就是從子姓再派生出來的。後來有一些少數民族融入到中原的時候,也有改姓為穆的,這個就不在話下。

  我們看到穆姓的歷史名人。大家提到姓穆的,心裡面會想到以前看電視,或者是看古典小說,不是有一位穆桂英嗎?老師怎麼沒有把她列進來?我跟大家講,其實穆桂英是編派的角色,她不是真的有這個人,所以我們就不提穆桂英。我們看到穆崇,這個穆崇是穆姓一位比較知名的人物。本來穆這個姓氏古往今來就是人口比較少,所以能夠找到的歷史名人的人數也就比較少一些。這位穆崇何許人也?他是北魏的開國功臣。這個北魏就是我們一直提到北魏孝文帝,他在南北朝的時候在北方建立的一個國家,他是北魏的開國功臣,曾經兩次解救拓跋珪於危難之際,所以後來拓跋珪就非常的提攜他,因為這位穆崇忠心耿耿,而且是救了自己兩次性命的救命恩人,所以就把他安排在身邊,時常照顧他。這個穆崇其實他年輕的時候,也曾經誤入歧途,以偷竊為業,後來就從良,就金盆洗手了,所以就走向正途。所以拓跋珪稱王之後,就任命他的心腹愛將穆崇,等等這些軍職,征虜將軍、散騎常侍等等,這些重要的軍職,後來就升任為太尉,而且還封侯封相。但是很可惜的是,北魏建國之後,這個穆崇居然有了異心,他跟另外一位拓跋氏的,也就是當時北魏的皇帝的宗親,叫做拓跋儀,就謀反,要計畫謀反。可是後來這個謀反的計畫沒有去做,還沒做之前就已經被人家發現了。然後就被知道說,背後的始作俑者原來穆崇參與其中。當然這個道武帝他就知道有這個事情,可是他就念在穆崇一路功勛卓著,而且也救過他兩次性命,所以後來也就沒有公開這個事情,所以一直到他往生,後來這個事情才慢慢的傳出來。所以也算是君臣互相的知遇了,臣事君,早期的時候忠心耿耿,雖然說晚年變節,可是這個國君也是顧念他這麼的忠心為國,也就隱惡揚善,讓這個穆崇至少他在有生之年,他的事情沒有被洩露出來,但是後來這個事情還是記載在史冊,我們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所以穆崇他年輕的時候因為偷竊,走上了歧路,當然後來能夠尋回正途,這是一個很好的勵志的故事。

  所以就不禁讓我想到,其實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年輕的朋友,在成長的過程裡面也曾經誤入歧途,像我國中的時候我自己也曾經誤入歧途,這是真的,細節我就不講了,也是因為老師的苦口婆心,所以才把我拉回到正軌,否則我們今天也不會有緣分在這邊碰面。如果當時沒有這位老師點撥我,然後一直把我從苦海裡面拉上來,恐怕我們見面可能是在另外一個地方,或許是大家當監獄的教誨師來監獄裡面看我也不一定。這個很難講,這個真的很難講。所以人的這個一念之間,其實誤了自己,或者是我們也可以救了很多的人。所以心存善念,與人為善,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好,來,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另外下面一個姓氏,第九十九個姓氏蕭姓。蕭這個姓氏,在台灣跟中國大陸都是排名第三十。蕭這個姓氏,如果按照古書的記載,它是出自於姬姓,是古帝王帝嚳的後代,帝嚳也是黃帝的後代,黃帝本身是姬姓,所以他是姬姓的後裔。帝嚳後代有一位名字叫做仲衍,是商末名臣微子的胞弟。這個微子先前我們也曾經提過,他後來在商紂王被周武王滅了以後,這個微子啟他也被武王冊封在宋,所以他是宋國的開國的君主。這一位仲衍是微子的弟弟。仲衍的後代有一位叫做大心,大心後來也就是在宋國擔任公族的職官。後來春秋時代,宋國有一位大夫叫做南宮萬,造反,就殺害了當時的國君。然後大心就率領了其他的大臣,然後來擁護公子御說,說這個字我們要把它讀成ㄩㄝˋ,喜悅的悅,後來就立他為國君,然後除去了南宮萬還有公子游的勢力。所以後來宋桓公即位之後就很感謝大心,不僅剷除了叛亂的南宮萬,而且還扶植自己上台當國君,所以就另外再冊封一個蕭給大心。所以蕭就是宋國的國中之國,了解我的意思嗎?它是一個國中之國。後來這個蕭的後代就以地名為姓氏。這個是蕭姓的來由。

  蕭這個姓氏,後來在簡體字簡化的時候,同學應該知道,大陸有一個姓氏就是我們寫作那個肖,惟妙惟肖的那個肖。我寫一下好了。肖,這個肖原本也有這個姓氏,不過它這個姓氏很少。可是後來在中國大陸用簡體字的時候,他就把這個蕭,九十九姓的這個蕭,簡化字就簡化為這個肖。所以後來我們看到,在中國大陸,為什麼一下子這個姓氏的人口竄升?事實上不是因為原來的這個肖姓,而是這個蕭姓,因為寫成了這個字,所以就變成是不能分開了,就融在一起了。現在好像有一些蕭姓的朋友,中國大陸蕭姓的朋友又改回來,好像這個字在戶政的登記的時候,可以用這個字來登記了,所以有一部分的人有改回來,改回來正體字的這個蕭,有一部分就還是用簡體字的這個肖,所以就變成兩個都有。所以這個也造成了一些困擾,因為在認祖歸宗上面就有一點困擾,因為不知道是這個九十九姓的蕭改過來的,還是原本就是這個肖,這個就要去追溯自己的族譜。

  好,我們看到蕭姓的歷史人物,這個第一個要提到的就是蕭何。先前我們講到蕭何跟韓信,他們關係很深,所以有一句諺語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所以韓信的生與死都跟蕭何有了密切的關聯。蕭何他很早就跟著劉邦打天下,所以算是第一批跟著劉邦起兵的人物。所以後來劉邦到處征戰,蕭何也都盡心盡力,一直到了西楚霸王項羽封劉邦為漢中王,漢中王劉邦後來又去攻入了關中,他是打到了當時秦朝的國都咸陽。所以打進咸陽之後,後來這個劉邦的勢力才能夠跟項羽分庭抗禮,否則在此之前他都是項羽的小老弟,因為項羽是獨大,然後他下面有幾股勢力,都尊奉項羽為霸王,由他來指揮號令。

  當時霸王項羽為了要激勵大家一舉傾覆秦朝,所以他就跟群雄說,先打進關中的就把關中封給他,在關中稱王。那關中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陜西省,在古代就叫關中,關中它自古就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區,它可以獨立置身於中原之外,因為它南方有秦嶺,東方因為有黃河,以黃河跟山西省為界,所以在地形上面,它跟中原就是一個天然的阻隔,然後又有函谷關,這個是天下第一險要的關隘,所以只要鎮守函谷關,千軍萬馬都過不了,除非你橫渡黃河,可是你橫渡黃河,黃河那一段是流速很快的,不容易跨過,尤其你帶著千軍萬馬,你要渡過黃河,關中的人會不知道你進兵來犯嗎?早就在河岸上面布軍等你上岸了,所以自古以來它就是一個要塞之地。所以當中原有亂的時候,一旦你退守到關中,你就可以自給自足,因為關中渭水平原沃野千里,也是一個很好的農耕地,所以它可以自給自足。等到如果你關中的這個勢力羽翼豐滿了,你就可以東出中原,去收復中原,去平定中原,所以它是進可攻退可守的一個地區。

  所以秦朝當時就是因為以關中,以咸陽這個大區域為國都,所以即便外面已經被這些群雄所打敗,可是他退守在關中,他就是讓群雄不敢輕舉妄動。所以霸王後來就想說,既然如此,我只好發動所有的英雄好漢各股勢力,誰打進去我就讓他當關中王。最後誰打進去了?劉邦打進去了。讓項羽意想不到,因為項羽他本來的算盤就是,群雄裡面我勢力最大,所以我現在跟大家講,先打入關中,封關中為他的封地,那一定就是我,我只是隨口講講,我講了你們也做不到,所以他自信滿滿,自己一定是第一個打入關中的,結果沒想到被劉邦捷足先登。所以當時項羽就很氣,所以就找劉邦來,請他來吃飯,所以後面不就有一齣鴻門宴嗎?不就是這個事情。後來劉邦知道,項羽對這個事情很不滿,所以後來他雖然說打進去,可是他沒有真的去佔領,所以還是迎項羽入關中,可是真正先打進去的還是我劉邦,可是我退出來等你,我們一起進去。

  結果事實上劉邦打進去的時候,他雖然說沒有實際的佔領,他派了蕭何,蕭何去向劉邦建議,劉邦也同意蕭何做這個事情,他就先進到了國都裡面,去把當時全天下的律例圖書,還有戶籍的那個名冊,統統把它點收,統統把它拿走了。這些材料看起來就是廢紙一堆,為什麼蕭何要去收這個東西?因為後來我們要抽稅賦,要徵兵,你要有戶籍,你才能知道說,你們有幾個人,你們家多少人口要收多少稅,你們家有多少男丁,要當兵的時候,才能夠正確的去找到那個當兵的人的戶籍,所以他把它收走之後,對後來劉邦在楚漢相爭的時候跟項羽對抗,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為劉邦說實在他真的不太會打仗,他跟項羽一對一PK從來沒贏過,可是為什麼他能夠撐到最後?就是因為蕭何在後面,他在關中,關中他就源源不絕的給劉邦前線提供糧草,提供錢米,提供兵源,提供武器,這些都是因為當時他在咸陽收到了這些戶籍的資料,他才能夠正確的去抽到米糧,抽到役男。所以一直堅持到最後,才因為韓信的加入,才把項羽給打敗。

  所以後來劉邦建立漢朝之後,論天下第一功,第一功是誰?蕭何,因為他知道如果當年沒有蕭何,他早就玩完了,第一輪就被淘汰了,不用打了,所以蕭何就是有這樣的先見之明。

  反觀項羽進了咸陽城之後他幹嘛?燒殺擄掠。然後據說,這《史記》裡面的說法,說當時秦始皇修築了所謂的阿房宮,那個阿就是ㄚ,阿房宮,然後一把火把阿房宮給燒掉了,據說燒了好幾天好幾夜,所以你看那個宮殿群多麼的壯闊。所以後來很多人都說,你看如果當年項羽沒有把阿房宮給燒掉,阿房宮如果一直能夠保留下來,那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什麼第幾大奇蹟,可以跟萬里長城並列為世界奇蹟,因為很大的一個宮殿群。

  可是有趣的是,在大概十幾年前,我看過中國大陸一個考古報導,他們也在咸陽城近郊有去做一些探勘,後來他們有一個考古報告,他說就《史記》裡面,還有一些材料所提供的阿房宮的舊址,就它原來的地方,他們去探勘,才發現其實面積很小。他們怎麼會發現?因為各位要知道木造的這些屋宇,你房子燒掉以後,這個木造的部分會燒光,可是什麼東西會留下來?屋瓦,因為瓦本來就不是可以燃燒的,所以燒掉之後的那個瓦會崩塌下來,然後經過一些地殼的變動,然後雨水沖刷了,它會覆蓋,所以瓦的這個沉積在地層裡面,所以他們透過瓦片的沉積,還有它那個面積範圍,他們就可以推估說,如果史料所講的阿房宮的位置是正確的,他們來探勘,其實阿房宮不大,面積不大,並沒有像司馬遷講的燒了幾天幾夜。所以有的時候,這個也是司馬遷他在看一些史料的時候,因為史料的來源不同,所以他所做的這個記錄也就有所差異。

  很多人都說司馬遷是信史,他的《史記》是很好的史書,而且他有很好的很高的史學修養,應該司馬遷講的不會錯。我相信司馬遷講的不會錯,可是他的資料恐怕是有問題的,幾種不同的資料,他可能要去研判哪一個比較好,所以他只能夠記錄一個說法,其他的就當作是,譬如說附錄了,或者說其他的就可能沒辦法寫到《史記》裡面來了,當然就沒有辦法去追溯了。

  所以蕭何真的是非常的重要,而且蕭何他不僅協助劉邦穩定了西漢初年的政局,在劉邦往生之後他也協助呂后,他們兩個人來輔佐漢惠帝來治理天下。其實漢惠帝我們上次有聊到過,漢惠帝很仁懦,因為你看惠這個謚號,就感覺比較那個,真正大權在握的是誰?是媽媽,是呂后。所以與其說是蕭何輔佐惠帝,不如說是蕭何輔佐呂后。所以他也算是在漢朝初期很重要的一位大臣。

  他自己其實在思想上面是比較主張清靜無為,比較接近於我們後來所講的老家的思想老子的思想,所以也後來就開啟了,在西漢初年,從惠帝開始,文帝跟景帝都是保持這個國策,與民休息,因為天下大亂這麼久,所以天下老百姓需要好好的休養生息。所以在惠帝之後,文帝、景帝數十年的與民休息,讓國力可以恢復。所以蕭何這個國策的制定起了一個很大的作用,文帝、景帝之後,接下來就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所以漢武帝起來之後,因為他個人的雄心壯志,所以開始開疆闢土,開始去打匈奴,去戰西域。為什麼漢武帝有那個本事去做這個事情?還不是靠祖宗攢下來的錢,幾代皇帝因為與民休息,讓老百姓財富累積,然後國庫充盈,所以漢武帝才有那個本事,才有那個資本去開疆闢土。所以蕭何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人物,從他開始制定這個國策。

  我們這邊有個名詞請各位再看一下,倒數第三行有一個「黃老之術」。什麼叫做黃老?大家看到這個詞彙,你會看到那個老,那個老應該是老子沒有錯,的確是,所以他清靜無為,這個是老子的思想。可是我們在學術史上面講的黃老,它不完全等於老子的思想,因為它裡面還摻了另外一個人物,就是黃,這個黃是誰?黃帝。好,黃帝的思想是什麼?昨天我們談到顧頡剛先生所主張的,古史是累層堆垛出來的。黃帝能夠留下什麼樣的隻字片語嗎?如果我們從信史的角度來看,不可能,黃帝已經距離現在這麼久了。但是從戰國開始,就有很多的學者以依託黃帝之名,然後寫下了很多的論述。戰國時代的很多的學者依託,依託就是假託,宣稱說這是黃帝的思想,事實上是什麼?是你自己講的。大家會覺得很納悶,你自己講的,你就寫作者是你就好了,幹嘛要依託黃帝?這以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這個是著作權的觀念,我的文章,我自己說的當然要寫上我的名字,這著作權是我的,可是古人他不是這麼想,因為他在想我有這麼好的想法,我如果今天署名是寫我的名字,我又沒名氣,nobody,你又不是somebody,誰理你?所以他那個想法就沒有辦法,他那個思想就沒有辦法傳播出去,然後可以讓後代的人看到,所以他就只能怎麼樣?就只能從找一個在古代很知名的人物,然後我依託他的名字,宣稱是他寫的,然後我的東西才能夠被保留下來,才能夠被傳延下來,所以他們的觀念跟我們不太一樣。所以在戰國時代,依託黃帝的這些理論,這些想法,其實都是從老子這個學術去延伸出來的,可是他又跟老子不完全一樣,所以後來到了漢朝的時候,就把老跟黃合流在一起,就變成了黃老,就有一個這樣的學說。這個是蕭何的部分。

  我們再看到下面一位蕭統。蕭統時代就晚了,他已經到了南北朝的時候,南北朝,南朝我們有四個小朝廷接續而成,就是宋、齊、梁、陳,這個梁就是蕭統他的國家。他是梁武帝蕭衍的長子。梁武帝,我們在中國佛教史上面,梁武帝也算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因為梁武帝很信佛,所以梁武帝在位時間很長,幾十年,因為他個人信仰的關係,所以大力推廣佛教,據說當時在國都,什麼三步一寺、五步一庵,佛寺非常的多,也有一些史料來做一些推估,在梁武帝執政期間,中國的僧人的數量據說達到百萬。我不知道這個說法是不是有點誇張,不過如果沒有到百萬,數十萬應該也跑不掉了,那個數量很多。所以武帝也算是在中國佛教來講,在本土化,在佛教的本土化,在佛教的推廣上面是有一席之地。蕭統就是武帝的長子,本來要讓他當太子來繼位,不過天不假年,蕭統就英年早逝。所以後來他往生了,所以還是給他上一個謚號,所以叫做昭明,昭明太子是這麼來的。後來他在生前雖然說身為太子,也準備繼位,可他是自己本身就很喜歡文學。現在我們講的這個文學,就跟昨天我們談的,中國先秦或兩漢的時候講的那個文學就不太一樣,現在我們講的文學是比較接近我們現在所說的純文學。他喜歡那種純文學,所以他就立志要蒐集這些趨向於純文學的作品,把它集結成冊,所以他有挑選的標準,他有挑選,所以這本書就定名叫做《文選》,那個選就是選擇,擇取的意思,也叫做《昭明文選》,把他的謚號給冠上去。所以這一本書裡面是總集成,從南朝梁以前所看到的文,然後來趨向於純文學的,他把它總集成編撰。所以有很多我們在兩漢的文章,基本上已經除了《昭明文選》之外,就看不到傳本了。所以他也扮演了很重要的史料保存的工作,都亡佚掉了,只剩下他選進去,所以才保留下來。

  他的選擇的標準是什麼?第二十五頁的第三行,他說「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也就是說,它必須要符合內容跟形式的兩個標準。形式上面的標準就是它必須要怎麼樣?它必須要有翰藻,美麗的辭藻,要有美麗的辭藻。事出於沉思就是要你個人作者的創發,沉思之後的創發,不是去抄襲的,不是去模仿的。所以內容跟形式上面都有它的要求。至於說那些什麼奏摺,上報給朝廷的奏摺也是算個人的創見,可是它有沒有美麗的辭藻?沒有,沒有文學的優美,他都不選錄在裡面。所以這裡面就標誌了在中國南朝時候純文學的一個定義。所以對於後來我們中國美學、中國文學的影響就很深,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一本書。

  好,OK,時間也到了,我們稍微的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來。

  老師:謝謝各位。

  同學:謝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