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24集

  我們再回來到我們的這個講義,剛剛我們談到這個顧頡剛,其實這個學術的典故,這個顧先生還有幾個,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不要再繼續提。像這種顧先生那個故事,其實後來很多的學者,也把它當作是教學上面的一個反證,反過來的證明。也就是說當我們太過於執著單一的思考的時候,經常都會偏誤,產生一些偏誤,因為你不去多元的去把這個材料,它真實的意義或真實的價值呈現出來,而是你心裡面早就已經有個想法,你心已經定下了一個結論。然後你再做蒐證,你再做援引的時候,當然就是朝著你這個想法,去找對你有利的證據。所以這個不是一個正確的,也不是一個應該有的學術的態度。

  所以像我經常在碩士班的課、博士班的課,也都把它拿出來,當作是一個負面的例子,讓大家可以去了解到,其實我們在做學問的時候,材料它是客觀的,所以我們要把所有的材料攤開來,然後一一去檢視,而且是公平的去檢視,做出來的答案才是正確的。

  像顧先生因為他受到了時代的影響,因為他民國初年,幾十年前的事情了,所以對於他的這種想法,或許我們還可以情有可原。但是晚近如果還有這樣的比較走偏鋒的想法,那實在是有點讓人覺得不知該如何是好,甚至於會落為貽笑大方的話題。

  我講一位大陸,中國大陸的一位學者,他年紀大概有五、六十歲了,我就姑隱其名。我讀過他的一本書,他談到北美的印地安人,北美的印地安人,他說那個印地安,我們現在寫成漢字,就是寫成印度的印,地方的地,然後安全的安,他說這個印地安根據他的考證,它應該是在殷商時代的這個殷族,殷商這個民族,他們從西伯利亞然後通過了白令海峽,到達了阿拉斯加,然後散布在北美落基山脈這一帶,所以他說北美的印地安人的老祖宗,其實是殷商民族遷徙過去的。基於這樣的一個思考,所以他認為印地安這個寫法是錯的,它應該要寫成殷地安,殷商的殷。也就是說早一批的移民,他們到了北美大陸去之後,後來在那個地方繁衍生息,然後後面的殷商的移民,又遷徙過來北美大陸的時候,他們碰面的時候就會打招呼了,喂,殷地安,這是我們殷商民族的老家好不好?大家聽完了這個說法之後,心裡面應該有很多的問號吧?不是吧,這個印地安它應該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對不對?因為誰最早發現印地安人,北美的印地安人?哥倫布。哥倫布當年發現美洲大陸的時候,他誤以為他到哪裡了?他以為他到India,他以為他到印度了,所以他把北美的原住民以為是印度人,所以也稱他叫做Indian。我們這位大陸的學者居然能夠東拉西扯,扯到殷商民族遷徙,而且還要把印地安人改成叫殷地安人,我真的是佩服他老兄。所以像這個就是很明顯的謬誤,可是他也講的振振有詞,而且還印成書,而且在台灣我也買得到,所以它在全世界,大概漢學界流通的量也蠻多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以我們今天寫文章、寫書,其實你一旦公開出版了,大家都能夠讀得到,尤其現在很多的文獻都是上網,你只要上網Google一下,人家都看得到你文章寫的內容是什麼。像這樣真的可能就會貽笑大方了。所以對於我們所知所感,我們把它寫成文字,一旦形成了文字之後,大家還是要特別的留意小心,因為它可能就會傳諸久遠,可能幾百年之後,大家還看得到你的說辭,所以不要讓自己當時錯誤的思考,然後成為子孫拿來當作負面教材的例子。

  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九十四個姓氏孟。孟這個姓氏在台灣沒有進入到前百大,在中國大陸則有八十四大姓之說。孟氏的起源有三個。第一個起源是春秋時代魯莊公的庶兄,也就是魯桓公的兒子叫做慶父。先前我們曾經講過嫡跟庶的差別,所以雖然說這位慶父是魯莊公的哥哥,不過因為他是庶,他不是嫡,他不是正妻所生,所以他原則上沒有繼承的資格。所以這位慶父後來在魯桓公的時候,就受為孟孫氏,也就是說他就已經成為一個貴族了,雖然說沒有辦法讓他繼承國君,可是他的父親還是認為,讓你可以獨立成一個氏族,也是對你的一個恩賜。後面又括號,又記了一個仲孫氏,大家會覺得很奇怪,那到底是孟孫氏還是仲孫氏?我跟大家報告一下,其實在《左傳》裡面跟《春秋經》,這一個經,一個傳,它稱呼慶父的這個氏族它就不同,一個稱孟孫,一個稱仲孫,所以變成說這兩個說法都同時存在。到底哪一個是比較好,當然學者們歷來都有討論。不過我覺得因為我們這個不是學術課,我們就讓大家知道孟孫就是仲孫就可以了。孟其實我們先前跟大家講過,他是排行裡面排老大,排第一,除了伯之外,孟也是第一的意思。所以他是莊公的哥哥,雖然說他是庶,沒有繼承權,可是就兄弟排行來說他還是大哥,所以稱孟。在古書裡面也有一個說法,大家參考一下,就是我們剛剛提到伯跟孟都是長子,可是如果我們從嫡庶的觀念來看,如果是嫡長子,他用伯;如果是庶子,他是用孟,所以從孟這個字,你還是可以看得出他是嫡還是庶。這有此一說,大家參考一下。

  當然像這種類似的說法,在古書裡面其實很多,但是我們都沒有辦法去說,誰一定正確或誰一定是不正確,因為本來古書的記載,它就是很多元的來源,它來源很多,而且我們不要忽略了它時間的因素。也就是說即使是這個風俗習慣,它還是會隨著時間改變的。所以你不知道它是什麼時候,有流傳這個說法,或者是哪個地區它有這個說法。所以在古書裡面,同樣一個事情它可能有好幾種說法,我們應該要用更開闊的角度去思考,因為它記載在文獻裡面的時候,時間的因素它就被壓縮了,它就扁平下來了,它就變扁平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它的來源是什麼時間,空間的問題它也變扁平了,因為我們不知道它的說法是哪個地區,所以我們只能夠讓它同時存在。如果有更多的證據的時候,我們再來做討論,但是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就讓它多元存在就可以了。

  我們再來看到,後來魯國就發生了內亂,這個慶父他就殺了兩位國君,魯君子般,這個子般剛即位沒多久就被慶父給殺,後來緊急又立了另外一個國君魯閔公,魯閔公做了兩年的國君,後來又被慶父所殺。所以慶父其實就是當時魯國政治的亂源。所以民間有個說法說,「慶父不死,魯難不已」,這個混亂的源頭就他。但是後來慶父他在魯國就混不下去了,就跑到了莒國去,後來還是被逮了回來。逮了回來之後,慶父知道他自己罪孽深重,所以半路就自殺了。慶父死了以後,他的長子公孫敖就回到了魯國去,然後繼承他父親的那個氏族,就是孟孫或仲孫。所以後來這一支的子孫,就以孟做為姓氏。這是孟姓的起源之一。

  第二個起源是一樣,在春秋時代,衛靈公有一位庶兄叫做公子縶,他的字叫做公孟,所以後代就以這個字的孟做為姓氏,那麼也流傳下來。第三個來源就是一樣,是衛國,衛國還有一位衛襄公的兒子,他的名字叫做公孟,所以他的子孫也以公孟為姓。後來這個複姓又把它簡化為單姓的孟。所以也有另外一支,是從這個衛襄公的兒子這一支流傳下來的。所以來源很多,當然少數民族也有姓孟的,那就不在話下,就請各位同學自己參看。

  談到姓孟的歷史人物,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孟子。孟子本名叫做軻,字叫做子輿,輿就是車子的意思,所以他的名跟字就有很密切的關聯。他是戰國時代的鄒人,這個鄒是不捲舌。我剛剛才發現同學也是姓這個姓氏,鄒這個姓氏。他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當然也是儒家很重要的學者,而且他跟孔子並稱為孔孟。現在我們都知道有所謂的四書,四書的形成其實是很晚的,因為到了南宋的時候,朱熹才把這四本書跟四篇文章集結在一起。後來影響力,在明朝跟清朝,在科考的推波助瀾之下,四書的影響力有漸趨凌駕於五經之上的這種狀況。所以後來我們讀書人,讀書一定先從四書入手。五經因為篇幅很大,所以五經通常我們很難都能全通,所以五經你能通一經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可是四書它篇幅不長,而且又跟儒家的思想關聯最深,因為它直接是儒家學者的論述。五經、六經是古代的文獻流傳下來的,孔夫子當年把它當作教材來教學生,所以它跟儒家的關係又隔了一層。所以如果是研究儒家思想,大概從四書入手是最直接的。

  四書是哪四本書?就是《論語》、《大學》、《中庸》,然後《孟子》。這樣的讀法是正確的,這樣的排序是正確的。因為這四本書剛好對應到了儒家四代的代表人物。《論語》是代表孔子,雖然說《論語》不是孔子自己寫的,但是裡面的言論都是孔子的思想表現。然後學庸《大學》,《大學》是代表誰?是曾子,因為曾子是孔子的嫡傳。《中庸》是子思的思想論述,所以他是第三代,子思是曾子的學生。子思又是誰?他又是孔子的孫子,OK。然後再來就是《孟子》這本書,《孟子》這本書,孟子自己本人他大概有著手編撰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孟子的學生來編撰的,當然後來孟子學生的學生,也有去參與後半段的一些編修的工作,所以也算是他孟子的三代的人物,孟子本身、孟子的學生、孟子的徒孫一起編撰這本書。所以《孟子》這本書,當然就是標誌著孟子的思想。所以四書剛好標舉了四代儒家學者的思想淵源。

  孔子我們都稱他為至聖先師,孟子我們稱他為亞聖,所以在儒家的體系裡面,他們兩位是至尊至重的。孟子的思想在當時來講算是很前衛的,譬如說他在政治理論上面,他就提出了民貴君輕。因為在中國傳統的思想,尤其在先秦時代,貴族以上所謂的這些卿大夫,甚至於是國君,他們都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小老百姓就是被剝削的、被壓迫的,所以孟子提出了這樣的想法,把它倒反過來,認為老百姓才是國家的主體,所以這可是顛覆了當時的貴族的思想,所以是一個劃時代,很前進,很前衛的思想。當然我們現在會認為說,這個也沒什麼了不起,那是因為我們現在已經身處在民主的時代,你當然覺得(沒什麼)了不起。可是你要想想看,兩千多年前,在那樣的政治氛圍,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孟子可以鼓吹這樣的思想是了不起的,真的了不起的。當然他在人性論的闡述上面,其實也有他非常獨樹一格的角度。

  在人性論的探討上面,其實也有不同的幾個主張,像告子,告子就認為說「食色,性也」。大家都以為這一句話是孔子講的,其實不是,是告子說的,告就是我告訴你一件事那個告,告子。所以他講的這個「食色性也」這個性,他就跟孟子講的人性本善那個性,同樣是一個字,可是它的內涵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談到人性論的時候,必須先要搞清楚那個性的定義在哪裡。告子講的那個性,他認為那個性的層次它是比較低的。我們講一個比較簡單的說法,那個性就是人跟所有的動物一樣都有的,我習慣我就把它稱之為叫做動物性。人有沒有動物性?要,你要吃,要喝,要排泄,當然也要繁衍後代,你跟哪個動物都一樣,所以那個是人跟動物一樣的,所以那個是層次比較低的性。孟子講的這個性,他講的是什麼?他講的是人才有的那個所謂的人性,動物是沒有的。所以那個層次是不同的。告子認為那個動物性沒有什麼善惡,無善無惡,你不能說吃飯是惡,你不能說睡覺是惡,不能這麼說,因為那個是身體本能的一種作用,所以它本身無善無惡。但是如果不加限制,往往這種動物性都會趨向於惡。

  了解我的意思嗎?家裡面有沒有養過寵物?有,譬如說我們養小狗,這個小狗你就必須要訓練牠。有些狗爸爸狗媽媽很厲害,我講的是人,飼主,這樣講好像有點怪怪的,有些飼主很厲害,他會訓練他們家的小狗,在什麼地方,固定在這個地方大小便,牠就不會弄得家裡面一團亂,所以他就要訓練的。但是如果你沒有訓練牠,牠就是走到哪裡就排泄到哪裡。如果你沒有去加以限制,加以訓練,當然就是會造成很多的後續的一些麻煩。當然在動物界牠認為那是很正常的,可是以人的角度來看,你就是不乖,沒有按照這個規矩,沒有指定的在什麼地方大小號,那就會有點懲罰。

  所以一樣,這個動物性如果沒有加以控制,都會流於惡,那人也是一樣,人不都好逸惡勞嗎?有這種天生的劣根性。如果沒有加以後天的教育,沒有師長的訓誨,父母的提攜教導,人都是好逸惡勞的,能坐著幹嘛站著?能躺著幹嘛坐著?能睡著幹嘛醒著?所以你說那個是人的動物性,對,它是人的動物性,可是你不加以限制跟規範,往往都會趨向於負面。

  所以荀子跟孟子他們都談性,可是請注意,荀子,我們都誤會了,說荀子好像這個出發點是比較黑暗面的,他認為說荀子是人性本惡,不是,不要誤會荀子,荀子從來沒有說人性本惡。荀子講的那個性,它的層次是講動物的性,就是我剛剛講的那一段。動物的這個性本來也是無善無惡,可是荀子認為,如果你不加以控制,不加以訓練或規範,它通常會趨向於惡。所以在荀子的思想裡面,什麼東西很重要?禮很重要,禮貌的禮,他要用禮來規範你,你的動物性。

  荀子有沒有談到像孟子一樣的人性?有,他有談到,但是他沒有著墨那麼深,他比較務實的去談一些,人在修為的過程裡面必須會碰到的,要去解決的一些難題。所以他的重點在於層次比較低的那個性,而且他要化性起偽。這句話很多人也誤會,很多人都一樣,把化性起偽的性,把它理解為跟孟子一樣的那個人性的那個層次。化性起偽,從字面上來看誤會就大了,所以很多人說你看荀子這個人好黑暗,他要我們矯揉造作,不要發揮我們的本性,所以我們要用偽裝的面貌來面對世人,當一個假好人,當一個面具人。不是的,大家不要誤會了荀子,否則荀子也不會跟孔子、孟子並列為儒家三哲。那個偽是人為,也就是說這個層次比較低的性,事實上是靠著後天人為的努力,可以去變化的。所以他談的還是這個性,那人性的部分他沒有談很多,因為他認為人性的部分孟子已經談得很清楚了,不需要談了,他是補充了孟子沒有談到的人性的那一塊,他來做強調,而且跟他自己的學術的趨向是比較一致的,因為他看重的是人在生活上,人在這個人世間會碰到的問題,會碰到的難題,所以人應該要有積極的作為來改變,這個是後天的人可以努力去改變的,所以他談的重點在這一塊。人性論他不多談,因為孟子已經談過了。了解我的意思。所以化性起偽就是,動物的性是可以變化的,可以靠著後天的人為,後天我們所學習禮儀規範,可以來改變的。所以不要再誤會荀子了,他跟孟子是一樣偉大的,只是他們談的層次不一樣,他們談的趨向都是往人性向善的這個方向來談的。怎麼感覺好像在談荀子?其實重點在孟子,只是大家對孟子很熟,所以我們就順便把千百年來受到很多冤枉的荀子,稍稍能為他平反一下。

  孟子,當然他在後世的影響相當的深刻,尤其重點他談在「義」這個字。所以有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說孔、孟、荀儒家三哲他們的中心思想,都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哪個字?就是「仁」這個字,仁義道德的仁。孟子他在學說裡面經常談義利之辨,要重義輕利,所以他的重點在於「義」。荀子重點在哪個字?在「禮」,剛剛提到了。其實儒家這三哲的重點,其實就剛好符應了孟子他所提出所謂的人有四端的這個內容。四端,上個禮拜我們談到了,有稍稍提到我們在台灣有一位媒體界,新聞界的算是老前輩,叫李四端,他那個典故就從這個四端來的。四端是哪四端?仁、義、禮、智,所以很好記,前面仁義禮就是儒家三哲的中心思想。

  所以孟子,大家研讀他的典籍,去了解他的行事作風,大家對他也很熟悉。他還有另外一個為人津津所樂道的,就是他喜歡跟人家辯論,他認為真理愈辯愈明,所以他喜歡去討論事情,討論到最後當然就會鬥機鋒,就言語上面都會有一些機鋒,所以很精彩。所以後代有很多的像古文家,他們學文章的章法,還有立論的基礎,都是從孟子開頭的。所以如果是學孟子出身的古文家,像他這個論辯,對於事情的分析條理,都會很清楚。這個是孟子。

  再來我們看到,另外一位孟姓的歷史人物是孟浩然。孟浩然也是唐代很有名的詩人,他的詩風跟王維就比較趨近,而且他跟王維的時代也比較接近,都是屬於山水田園派。孟浩然有一首詩很有名,收入到了《唐詩三百首》,詩名叫做〈春曉〉。孟浩然他自己在官場上其實也是起起伏伏,雖然有當官的這個資歷,但是也沒有真的飛黃騰達,所以他後來就比較轉於全力去創作詩歌。心嚮往山林,所以他所創作的詩歌,也就比較傾向於田園山水這個境界。當然不見得說,我們把他歸類為山水田園派的詩人,他的作品全部都是山水田園,不是的,他只是說他整體的趨向,比較往哪個方向來呈現,不代表他全部都是如此。就譬如說我們以下面那位孟郊,他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孟郊他跟賈島並稱,賈島大家對他也比較陌生,各位可以看一下,在第三行,賈島跟孟郊他們時代也趨近,然後詩風也很雷同,所以有一個說辭,說他們兩個人叫「郊寒島瘦」。什麼叫做郊寒島瘦?就是孟郊他寫詩歌,經常都會比較用一些冷僻的典故,這個讀起來就比較吃力一點;那賈島他的文字就比較精練,沒有一些詞藻。那你說詞藻太多當然也不好,就是上個禮拜我們談到像晚唐、晚明,到了時代的朝代的末流的時候,通常都會犯一個毛病,就會不斷的去堆砌詞藻,讓那個文字的形式看得很華美,可是內容卻很貧乏。但是你沒有詞藻,讀起來也就有點枯燥無味,沒有什麼文學的樂趣,沒有那個趣味性,所以賈島,大家對他的考評就是用瘦這個字,太過於矍瘦了,沒有一些詞藻來增添他的詩的氣息。所以他們並稱郊寒島瘦。那如果我們以傳統的唐詩的分派的話,他們這兩位又把他歸納為奇險派,跟韓愈一樣,很奇特,然後冒險的險,奇險派。可是我們在《唐詩三百首》裡面,就有一首孟郊的名著,而且這一首名著,每一年到了母親節的時候,就會被拿出來唱一唱,孟郊有一首詩叫做《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有吧?「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請問這一首詩,孟郊的名著,請問它哪裡寒了?它哪裡奇險了?沒有,它不寒又不奇險。所以我們要讓大家有個觀念,就是我們在文學史上,在詩學史上,把它做某一個派別的分類,不代表他全部的詩都是那個風格。所以像孟郊那首詩名聞千古,可是不寒不奇險,所以可以以他做為一個例子。

  當然孟郊他自己個人的身世,各位可以來參看一下,其實他也是在官場上很不得意,而且他自己後來因為官場沒有太多的發揮,所以他就比較縱情於山水,所以政務弛廢,所以如果以一個朝廷的角度來看,他不是一個好公務員,因為到了後來就比較縱情山水,公務就廢弛,就找他的副官,找他的下屬去處理,自己就遊山玩水去了,創作詩歌去了。這也不好。每一個人的性格其實都是很多元的。所以我們可以藉著這樣的機會,去了解多一些歷史名人,了解他們的思想,了解他們的人生觀,這個也給我們一些做為借鑑跟參考。

  好,那下面這個姓氏,這個姓氏很少見,在中國大陸跟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平這個姓氏。它的典故來源,它的起源是起源於齊國,春秋齊國有一位很有名的算是卿大夫,也就是後來我們俗稱的宰相,叫做晏嬰,晏嬰字叫做平仲,當時輔佐齊景公,讓齊國能夠躋身當時國際的一流強國,所以是晏嬰的功勞。晏嬰很矮小,可是足智多謀。所以後來晏嬰的子孫,就以他的字裡面平仲的這個平為姓氏,所以就有一支改姓為平。晏嬰本身是姓晏,所以他就是從晏姓派生出平姓出來。

  大家都知道晏嬰個頭矮小,那到底有多矮?你覺得怎麼樣的高度算是矮?大概幾公分?一米五,一米五,對,是比較矮了。不過我跟大家報告,古人,古人平均身高也不高,大概一百六十多,一百七就算很高了,一米五也就是算矮,可是沒有特別矮。我跟大家報告一下,《史記》裡面司馬遷有提到他的身高,他的身高有多矮。我們在漢朝的時候,在漢朝的時候一尺是二十三公分,春秋時候的一尺是二十一點三公分,如果我們以司馬遷的算法來算好了,以漢代的算法來算好了,一尺算二十三公分,司馬遷說他身高不滿五尺,二十三乘以五就是一百一十五公分,他身高沒有一百一十五公分。一百一十五公分,大概這邊,腰上面,了不起這麼高。不滿一百一十五,所以他那個不叫矮,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叫侏儒。

  那個古代西方也一樣,這種侏儒就是什麼?就是王公大族的弄臣,當作小丑一樣來娛樂、來取悅那些貴族的。所以他這麼矮,當然有些人就不服氣,尤其外國人,外國人就說你們怎麼派一個侏儒來當使節、當大使,所以有一次晏嬰代表齊國出使楚國,當時楚王他就知道晏嬰是個矮冬瓜,是一個侏儒,可是他也知道在國際外交圈,這個晏嬰是大大有名,是齊國的名臣,楚王就不服氣,他就要藉機要羞辱晏嬰,事實上就是羞辱齊國,因為他代表齊國。

  這個故事大家都聽過對不對?他就叫那個國都守門的,說晏嬰的使節團,齊國的大使團來的時候,不可以開大門,要羞辱晏嬰,結果他就不開。然後晏嬰就說,我如果今天來到一個大國,應該要從大門出入,你要我從旁邊的那個什麼狗洞出入,那也可以,那我就當作來到狗國好了。所以守門的人一聽不得了,如果真的讓晏嬰從旁邊那個小洞狗洞進來,那我們就當場變狗國了,所以就只好開大門迎接齊國使節團。然後楚王聽到以後氣炸了,這一招沒有羞辱到晏嬰,好,隔天親自接見他的時候,由我自己親自披掛上陣來羞辱他。就見到了晏嬰,就跟他說,晏嬰大夫,你們齊國是沒人才了嗎?怎麼派你來?就一副很不屑的樣子。晏嬰就說,報告大王,我們齊國人才濟濟,可是我們是有制度的,一流人才到一流的國家,二流的人才到二流的國家,我晏嬰在齊國算三流的人才,所以今天來到貴國。當場楚王面子掃地。所以足智多謀,然後反應很靈敏,所以真的保住了他齊國的臉皮,沒有丟臉。

  當然,晏嬰有很多的事蹟都記載在一本書,叫做《晏子春秋》。《晏子春秋》,各位看到它也叫春秋,春秋其實廣義來講的話,它就是史書了。所以除了《晏子春秋》之外,在先秦還有另外一本書叫做什麼?叫做《呂氏春秋》,呂不韋我們先前也講過他的故事。還有另外一本書叫做《吳越春秋》,記載吳國跟越國的故事的歷史。所以春秋其實它是史書的泛稱。《晏子春秋》是不是都是晏子寫的?不是,《晏子春秋》是後人以晏子為主角,去蒐集他的一些言行軼事,然後把它編撰成這本書,所以裡面主要的人物當然就是晏子,那還有跟晏子同時期,晏子所事奉的齊國的國君齊景公,所以裡面有很多是晏子跟齊景公的對話,那也旁及到一些相關的歷史事件,所以《晏子春秋》是去考證去了解晏子言行的一部典籍。

  我們再回來,這個平姓。平姓還有另外一個來源,就是戰國時代韓哀侯有一個兒子,名字叫做喏,受封於平邑,所以後來這個平姓也有一支,是從韓國的這個公族去派生下來的。因為韓國這個公族它的源頭是姬姓,所以這一支的平姓,是從姬姓再派衍出這個平姓而來。

  平姓在古往今來它都不是大姓,所以在歷史人物裡面我們就見到了,有一位叫做平安。這個取名,取名叫平安,這也是很有寓意,希望這個孩子平平安安順利長大。所以這個平安小字叫做保兒,這個保兒其實就是可以猜想,父母親就是希望他能夠平平安安,能夠在天地神靈、祖宗保佑之下,可以順利平安長大。所以很多歷史人物,包括我們比較早期的台灣的百姓們,其實都會給小娃兒取個小名,這個取小名就無異,就是讓他能夠順利平安長大,讓他多福壽多發財,諸如此類的。跟後來他去戶政機關登記的那個本名通常不一樣。

  有些小名就是從那個名字裡面取的,譬如說同學,同學家裡面爸爸媽媽怎麼叫妳?叫言言,這也算小名。同學呢?蕙蕙,對,對,這個一定是從名字裡面來的。早期的時候不一定是從名字裡面挑,有些就是隨便取一個,像我以前小時候大家都叫我開口霸,開口霸就是胖子,小胖子,因為小時候就胖胖的,也蠻有親和力的,因為見到人就是傻笑,在家裡面宗族長輩都很喜歡,胖不是沒有原因的,就愛吃,就會跟人家討東西吃。人家看你這個胖嘟嘟的小娃兒,對著你傻笑,手上有什麼當然就給你一個,所以就愈吃愈胖。所以小名就是開口霸,就是胖子的意思。

  所以這個平安小名叫保兒。他是明朝早期的將領,而且他還認明太祖朱元璋為乾爹,是朱元璋的養子,所以可想而知,其實朱元璋對平安也是一路提拔,一路提攜。平安因為是朱元璋的養子,又是愛將,所以後來就派平安到燕王那邊去效力,燕王就是朱棣,因為燕王在北方,所以他要去鎮守邊關,以前在北方還是有一些少數民族,所以平安就經常跟朱棣並肩作戰。他的父親,他自己的生父當然也是將領,後來他的父親往生之後,這個平安就繼承他父親的職位,繼續在北方跟少數民族對抗。後來建文帝,也就是朱元璋的孫子繼位當了皇帝,就是我們一般稱廟號的話就是明惠帝。

  當然後來也發生了所謂的靖難,這個時候平安他的政治立場,他跟朱棣就站在對立面了,因為平安他是認為我是朱元璋的養子,建文帝他是朱元璋的嫡孫,本來就有正統的這個身分,而且他已經即位當皇帝了,你燕王以叔叔的身分,於親你是叔叔去搶侄兒的位置,於國你是以臣犯君,以下犯上,所以他認為於公於私,朱棣都不可以這麼做,所以後來他就是站在建文帝這邊。當然,後來朱棣南下要去發動政變的時候,平安當然也是幾次護駕,而且還挫敗了朱棣的部隊。所以讓朱棣很生氣,早年你這個年輕人跟我一起在塞外,一起並肩作戰,現在你跟我立場站在對立面了,而且基於人情世故,你不表態就算了,你既然表態了,而且還跟我蠻幹,就是分明跟我過不去。所以後來朱棣叛變成功,然後登基成為明成祖了,當然他也就對平安很感冒,可是他至少還算對平安算是厚道,也沒有在當下對他做什麼樣的處分。

  後來是事隔多年之後,在一次的機緣,明成祖朱棣見到了奏章,奏章上面就有列名,把當時聯名上這個奏章的官員,就列在後面,結果一看,平安還在世,所以他就隨口問了一句,平保兒還在世?平保兒是講平安,這句話我覺得他不是隨口問問,他是意有所指,怎麼這傢伙還活著?平安他也輾轉聽到了,他也知道明成祖容不下他,這幾年算是苟且偷生,低調再低調,算是沒有被發現,也就算了,現在被他欽點,而且還問了這句話,那顯然就是要他自己了斷,所以他就很識趣的自己了斷。朱棣也算是夠義氣,沒有追殺他的後人,而且還讓他的後代,把他當時的職官的俸祿給了他兒子。

  所以伴君如伴虎,這句話真的是再正確不過了。所以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今天我們可以並肩作戰,可是哪一天大家政治立場不同的時候,又是敵人。所以政壇有那麼一句話,它說在政治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大家應該有聽過這句話。尤其在戰場上面,在政治場上就是以,講得直白一點,就是以利益為考量,哪有什麼永遠的敵人?哪有永遠什麼朋友的?所以政治的事情我們不要去涉入,因為那個太複雜了,而且對於我們立身處世,對於我們修行,事實上是沒有任何的幫助,所以我們身為修行人,盡量的不要去參與那些政治的事情,還是盡量不要去惹塵埃了。

  好,再來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終於好不容易講到我們家本家了,講了好久,終於在第九十六姓講到我們家黃姓。黃這個姓氏,其實先前陸陸續續也跟大家稍微提到過,我們家的族譜往上追,事實上可以追到春申君黃歇,春申君黃歇再往上追,其實他還是有他的源頭。我們來看一下,在台灣黃姓是第四大姓。也謝謝師兄上一次提醒我,其實上一次的,就是我先前的講義裡面有提到,陳、林、張、黃,黃是屬於第四大姓,有一次談到那個張姓的時候,也把它擺到第四大姓,其實張是第三大,在台灣是第三,黃是第四,陳、林、張、黃,所以在台灣是大姓。當然在中國大陸也是大姓,排名第八。黃姓出自於嬴姓,是古帝少昊之後。少昊的後代有一位叫皋陶,這個陶在這個地方要破音念作ㄧㄠˊ,這個是多音字。皋陶在舜的時候擔任大理。所謂的大理,各位看到這個理,理就是講到跟法律有關,法律當然就是還要看你有沒有道理,所以這個理就跟道理有關,所以大理這個官就是專司法務的,司法方面的。皋陶的兒子有一位伯益,伯益先前我們也提過他,他曾經協助大禹治水有功,所以被舜帝賜姓為嬴姓。這個嬴姓也源遠流長,所以我們談過好幾次的秦始皇,他就是嬴姓,事實上就是從伯益這一支直系的後代。伯益有一個兒子叫大廉,受禹冊封在黃這個地方而建立了黃國,所以他的後代就以黃為姓氏。這個黃是屬於淮河流域的黃,後面還有另外一個黃是在山西,所以是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方。在南方的黃國,在西元前六百四十八年被楚國給滅了,黃國部分的遺民後來就開始四散,有一部分就到了楚國去任官,所以後來黃國貴族的後代黃歇,就在楚國任官,也就是剛剛提到的春申君黃歇。這是南方的黃它的來源。

  北方還有另外一支,是金天氏之後,臺駘是金天氏的後代,世代也為水官,顓頊帝的時候就封臺駘於汾川,這個汾川就是汾水,就是山西主要的河流之一,在北方,所以他也有建立國家黃國。所以後來這幾個臺駘的後代所建立的國家,都被晉國給吞滅了。所以北方黃國的後代也以黃做為姓氏。所以我們黃就有北支跟南支。像我們族譜往上追就是追到南方,所以春申君黃歇大概是我們共同黃姓的祖先。當然少數民族裡面也有一些改漢姓為黃的,大家就參看一下。

  在遷徙分布這個地方,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在遷徙分布的第五行,宋朝的時候,北宋過渡到南宋的時候,我們有一代祖先叫做黃峭,那個公,這個公是尊稱,黃峭,黃峭當時他有三房妻子,每一房妻子都生了七位兒子,多子多孫。所以當時在南北宋之際,因為北方混亂,大家要往南方來避禍,所以黃峭,我們這一代祖先就寫了一首詩。這首詩就是後來我們黃姓的子孫認祖歸宗的時候,我們共同的一個憑證。如果我們祖堂裡面,或者是我們在族譜裡面,或者是你自己祖先有跟你傳承這首詩,如果我們可以對得上來,我們就知道我們都是黃峭公的後代。「駿馬匆匆出異鄉」,或有個版本叫出異方,「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這兩句話講得真好。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亦故鄉,另外個版本是寫成用亦。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離開家鄉之後,大家兄弟姐妹四散了,可是我們就要隨遇而安,日久他鄉,我們也要把它當作故鄉,我們要本土化,我們要融入地方,在地生根,這樣子孫才能夠往外派衍,不要再執著以前的種種,現在隨著大環境的改變,我們要隨遇而安。

  好,後面他又繼續講,「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就是三房的太太各有七位兒子,所以是二十一支同時分衍出去。所以我們的族譜都有對,都可以對得到二十一支子孫裡面,我們都可以對上去。所以後來這首詩我們也題在我們鄉下的祖堂,題在牆壁上面,大家都知道這首詩的背景,以後碰到同姓的我們就可以對對看。

  當然也有一些不是黃峭公派下的子孫,像還有另外一個堂號叫紫雲堂。紫雲堂也是在黃姓來講,也算是一個蠻大的堂號,不過相較之下,它就沒有像我們江夏堂子孫這麼的多,所以它就是比我們稍微再遠房一點的同宗的親戚。除了紫雲堂之外,我們看到堂號有一個寬和堂。這個寬和堂典故來自於漢代,有一位河南太守黃霸,黃霸雖然說名字看起來很霸道,可是他這個人卻很寬和,所以他對於百姓都能夠感同身受,百姓的辛苦他都能夠感同身受,所以很得人望。後來因為錯冤情勢,讓黃霸一度下獄。所以後來河南他治下的所有的官員,還有百姓們一起為黃霸呼冤,要讓他平反冤屈。最後朝廷終於查明真相,就還他清白。所以黃霸的子孫就以這個為堂號,標榜他的祖先黃霸能夠以寬和著名,所以立堂號為寬和堂。當然剛剛提到,我們黃姓最大的堂號就是江夏堂。先前也跟大家報告過,這個典故就是漢代時候,有一位江夏地方的孝子黃香,這位黃香在二十四孝故事裡面,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位,事父至孝,夏天的時候為父親扇席,天氣熱,扇涼了才讓父親去休息;冬天的時候為父親暖被,因為天氣很冷,被子很冷,所以先幫他溫暖,所以贏得了一個孝子的美名,當時就已經傳頌他的故事,而且有兩句slogan,「江夏黃香,天下無雙」。所以我們也很榮幸是黃香派下的子孫,所以就以堂號江夏堂為典故。

  現在當孝子可容易多了,夏天的時候開冷氣不就涼了嗎?冬天的時候怕冷的話,就幫爸爸媽媽買個電暖被,所以現在拜科技之賜,其實很多的物質我們都能夠滿足父母雙親所需。可是父母雙親真正在乎的,不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你真的有沒有在生活上面對他噓寒問暖,給他適切的關懷,這個才是真實的。所以很多我們台灣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就是生前的時候對父母親都很刻薄,沒有盡到為人子女奉養父母的責任,然後父母親往生了,那個喪事辦得這個場面浩大,事實上是在做誰的面子?做你的面子。所以台灣有句諺語講,生前一粒豆,贏過死後拜豬頭。應該是這樣吧,師兄?是,我可能發音不是很標準,他說父母親生前還在的時候,你讓他吃一碗豆渣,都勝過於父母親往生了,你用整個豬頭,整副的牲禮來當祭品,來祭奠父母親,來得更有意義。所以行孝要及時,而且父母親他看中的不是你給他物質的那種滿足,重點是那個讓他能夠體會到你的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好,時間也到了,剩下的部分我們就明天再繼續。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