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22集

  我們再往下看到第八十六個姓氏卞。卞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跟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我自己的五專的同學裡面,就有一位同學姓卞,當時我們都開玩笑,年輕的時候都喜歡開同學的玩笑,所以我們都稱她叫小卞妹,小卞妹,因為她姓卞,年紀又比我們輕,然後個頭又比我們嬌小玲瓏,所以隨口就喊了一個綽號。所以卞姓在台灣的確是比較少見。卞姓的起源在姬姓,周武王的弟弟,文王的第六個兒子叔振鐸受封於曹邑,叔振鐸的後代有一位名字叫莊的子孫,輾轉到了魯國去當官,因為在魯國也有功績,所以受魯國的國君冊封在卞邑,所以在《左傳》裡面就稱他叫做卞莊子,卞莊子的後代就以封地為姓。他又因為是跟曹國有關,所以曹國後來有一部分的國人也以國名為姓。所以我們這樣看起來,卞姓跟曹姓其實是源於同一個祖先。後來卞姓主要是在濟陰來發展,所以就世稱為濟陰堂。

  昨天我們也談到,在地名裡面所謂的陰跟陽,來,再簡單的複習一下,剛好出現了這個詞彙。濟是河流的名字,濟水,濟水從河南延伸出來,一直到山東半島入海。所以請問濟陰是在濟水的南岸,還是在濟水的北岸?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所以濟陰是在濟水的南岸。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之後,就大致上會知道它的方位。

  我們看到卞姓的歷史名人,有一位叫做卞和。談到卞和大家都不太了解他是誰,但是如果我們提到和氏璧,大家就會知道,原來和氏璧就是卞和他去創造出來的。怎麼說?在春秋時代楚國有一位卞和,卞和他在去荊山砍柴的時候,偶然得到一塊璞玉。所謂的璞玉,這個璞就是未經雕琢的。玉石它在開採的時候,其實你從外表看不出來它裡頭的質地,它外面還是跟一般的石頭一樣,可是有慧眼的人,他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辨別裡面是不是有質地精良的玉石。所以他發現這是一個很難得的寶貝,所以他就獻給了當時的國君楚厲王。楚厲王覺得是一個詐騙集團,你要拿這個石頭來邀功嗎?所以就很生氣,就給他懲處,這個懲處很嚴重,是把他的腳給剁了。然後他還不死心,他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寶玉,國君不識貨,所以他就等待時機,後來等到楚武王的時候,他又再度的去獻玉。結果武王一打聽就知道,這傢伙以前來過,怎麼還不死心?又把他的腳,又把另外一隻給砍了。所以他非常的傷心難過,所以他就抱著這一塊玉回到了家鄉,然後在荊山的山腳下哭泣。後來等到了楚文王的時候,他就知道了這個事情,他也覺得,如果我們抱著反正試一試的心態,說不定真的是一個稀世珍寶,所以他就請卞和把這塊璞玉,再拿到了京城裡來,然後請玉工,做玉的工匠來把它打磨,來把它做成玉器,果然是稀世珍寶,然後就把它製作成了所謂的璧,就把它命名叫和氏璧,因為發現這個寶玉的人叫做卞和,所以就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璧這個玉的形式,我可以簡單的跟大家畫一下,它是一個圓形的。畫得不夠圓,請大家見諒。然後中間這個是鏤空的,也就是說,旁邊這個地方都是玉石的質地,還有另外一個跟它長得很像的,它也是圓形的,然後它中間這個鏤空的部分就很大,實際上玉石的質地的部分就比較少,所以上面那個是璧,下面那個稱之為什麼?稱之為環,沒有錯,環就是肉少叫做環,肉多的叫做璧,我們把那個肉稱之為玉石的質地,這個是比較專有的名詞,所以璧是一種圓形的玉。

  還有另外一種玉的形式叫做玦,這個玦我寫一下,這個玦就是玉石它缺了一角,它原來也應該是圓形的,可是它缺了一角,然後就稱之為玦。大家會覺得很奇怪,玉缺了一角到底是什麼樣的形態?因為玦這種玉器,後來在文獻上記錄的不多,實際上,也沒有很經常發現這樣的東西,所以一直不知道到底它的形式是什麼樣。一直到了後來有學者發現,在考古的現場他們有發掘到,有這種類似像圓形的,可是又有弧度,然後這邊有穿洞,找到了數塊,幾塊,他們就想說,如果我們把這個單塊,因為它旁邊有穿洞,如果我們把單塊跟單塊,把中間穿洞的部分用繩子把它串起來,能不能夠拼出一個比較完滿的圓形?剛好那個考古現場因為是同一個墓穴,所以它是同時期一起埋進去的,果然有幾塊把它們拼在一起之後,就變成一個比較接近於圓形的一種玉的形式,所以他們就認為,原來古書裡面講的這種玦,事實上就是數塊這種造型的玉,把它拼接起來的。如果你統統把它拼滿了形成一個圓,那就類似像璧。如果你刻意的去缺一角,那個就稱之為玦。這樣子可以理解我的意思了?這個玦因為它有一個諧音,它諧音就讀成了決定的決,決定的決還有派生出另外一個字,就是言部的訣別的訣。所以在玉使用的時候,如果今天有人拿這個玦送給你,那表示他要跟你斷絕關係。

  所以在《左傳》裡就有這麼一個記錄,晉國有一位國君叫做晉獻公,他對他的太子非常的有意見。為什麼會有意見?是因為他後來有一個妃妾叫做驪姬,這個驪姬生了兒子,所以驪姬就一直勸晉獻公要把當時的太子給廢掉,然後立自己的兒子。當然晉獻公他這個太子也年紀不小了,也已經二三十歲了,也是成年人。要廢立太子,這個在古代是一個很大的忌諱,所以他也左右為難。可是驪姬又苦苦相逼,苦苦相求。最後他想說,那我們就來個借刀殺人,就是把這一位太子派他去攻打少數民族,而那個少數民族又是以剽悍出名的,他想說如果今天這個太子戰死沙場,那我就順理成章改立驪姬的兒子為太子;如果他今天能夠順利打敗敵人,從戰場上回來,我也沒損失,國家也沒損失。於是他就送了這個玦給這位太子,太子拿到這個玦之後心裡面一震,因為他知道這個是什麼意思。所以跟他比較親近的幾位大臣都建議他,看看是不是要繼續留在晉國,還是乾脆就出奔到別的國家去,如果繼續留在這邊的話,就會有殺身之禍,因為父親已經對你有二心了,恐怕你繼續待下去是徒增大家的困擾。可是他又事父至孝,所以他還是硬著頭皮去打少數民族的部落。

  後來一戰成名,回來之後,這個父親,當然他本來的想法借刀殺人沒有成功。可是後來這個驪姬還是不願意放棄她自己的想法,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所以後來就用了另外一個招式,就是當晉獻公出去打獵的時候,她就把這位太子召到宮裡面來,跟他說,某某某,我昨天夢見了你的母親,你的母親說你好久沒有去拜她了,所以她要你選個時間去祭拜她。他母親的墓不在國都,所以他這位太子就離開了國都,去祭拜他的母親,祭拜完回來之後,就有祭肉,也有酒,祭拜的肉跟酒就回來要獻給他的父親。父親去打獵還沒回來,於是就把酒跟肉擺在皇宮裡面。

  隔了幾天之後晉獻公回來了,驪姬就跟他說這個來龍去脈如何如何,所以太子送了祭肉跟酒,要給國君您嘗一嘗。正當晉獻公要喝酒吃肉的時候,驪姬說,等一下等一下,我們還是試試看這個酒跟肉有沒有問題好了,於是她就找太監來,先吃了那個肉,一吃當場暴斃,把那個酒潑灑在地上,《左傳》裡面說,那個酒潑灑在地上之後,那個地隆起,這什麼毒酒這麼厲害,會隆起!學生也覺得很納悶,我說我的推測,那個隆起絕對不是地殼變動,不可能,應該是泡泡,它起了化學變化會起泡泡,地板上面有一些塵埃,泥沙,就看起來好像那個地隆起來一樣,那就是毒酒。所以晉獻公一怒之下就要緝拿這個太子,這個太子最後沒辦法,最後就上吊自殺,以死明志。在《左傳》裡面很有名的一段故事。那個太子的名字叫申生,太子申生。

  我們再回來,我們剛剛怎麼會講那邊去?講到那個璧,岔出去就忘了,講回來,所以那個璧是圓形的,那個玦就是缺一角。所以古代這個玦就富含有跟你決裂,有跟你訣別,或者是有跟你斷絕關係的意思。

  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下面第八十七個姓氏齊姓。齊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跟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不過你看到齊這個姓氏,你首先會想到齊國,所以的確,齊這個起源就是起源於西周初年的齊國。齊國的國君,始封君是姜太公呂尚,在先前我們也介紹過,他本來的姓氏就姓姜,後來姜太公在齊國擔任國君之後,後來齊國公族的後代就以國名為姓。這個是第一個來源。第二個齊姓的來源也是在春秋時代,在衛國有一位大夫名字叫做齊子,齊子的後代子孫就以齊子的名號的齊為姓氏。所以齊子的先祖又可以追溯到黃帝,所以它也是從姬姓派生出來的。所以齊姓兩個源頭,一個是姬姓派生的,另外一個是從姜姓派生的。當然後來的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融入漢文化之後改為漢姓齊的,所以它的來源也有從少數民族而來。

  我們看到齊姓的堂號有一個簡禮堂,簡禮堂典故也是跟姜太公有關。姜太公他初封到齊國之後,他親自到他的國都去,要安頓齊國的朝政。五個月之後,姜子牙姜太公就回到了周王室周朝廷來匯報工作。當時的周公在國都裡面坐鎮,他就發現,不到半年姜太公就回來述職,然後就詢問他,怎麼那麼快就安頓好了?結果姜子牙說,我簡其君臣,禮其從俗,簡單的意思就是說,我把齊國的朝政把它盡量的簡化,而且不要有繁文縟節之外,我還尊重當地的百姓們他們原本的風俗習慣,所以一切從簡,而且一切能夠遵循以往他們所習慣的一些風俗,所以很快政務就上軌道了,而且老百姓也沒有很大的適應上的問題,所以老百姓都很擁護這個新到來的齊國的政權。姜太公的子孫就以這個為典故,所以定堂號叫做簡禮堂。

  這個故事也給我們一個啟發,我們其實很多的繁文縟節也好,很多的朝綱制度也罷,如果能夠盡量的簡化,讓不熟悉的人可以很快的進入狀況,對於一個國家的施政其實是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漢高祖劉邦他還沒有建立漢朝之前,其實他是跟項羽在對抗的,然後後來劉邦已進入到關中,後來就在關中稱王。所以他在進入到關中的時候,他就遵循蕭何的建議約法三章,這句成語約法三章就這麼來的。他說以前秦政府所留下來的,所有的法令統統廢除,我只讓大家遵守三個原則,遵守這三個原則就可以了,所以老百姓就說那很簡單,這三個原則,你不要殺人放火,你不要去偷盜,你就不會誤觸法網。所以老百姓都覺得好,這個領袖好,讓我們可以很快的就可以安頓下來,然後不必去拘守很多的細苛的法令,大家都心悅誠服。所以這是面對亂世的時候,尤其是剛剛經過混亂,然後穩定下來的時候,應該就是一切從簡。

  所以姜太公他到了山東去,他也是一個外來政權,他要去統治那個地方,而且那個時候又是經過了武庚叛亂之後,周公二次東征去敉平叛亂,所有齊國很多當地的土著也好,很多當時殷商流亡的後代,都在那個地方盤踞,所以他以一個外來政權到山東半島去,要去統治一個陌生的民族,他也是一切從簡。

  所以如果我們從這兩個例子來看,面對很多的亂局,最快安頓大家精神的就是簡化,遵循它原來本來就有的規範,讓大家能夠有所適從就可以了。

  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齊姓的歷史名人,第一位大家對他也蠻陌生的,叫做齊泰。這個齊泰他本來名字叫德,姓齊名德,後來是明太祖朱元璋賜名為泰,後來才改名叫做齊泰。齊泰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所以朱元璋在臨終之前,讓齊泰擔任顧命大臣。這個所謂的顧命就是他有輔佐少主即位,而且有輔佐少主管理朝政的這種責任。因為少主即位,很容易就會受到一些勢力的干擾。像我們昨天有談到,外戚的勢力會進來,有些時候宦官的力量也會介入朝綱,再來就是有大臣,如果有一些異心的,或者是有些圖謀不軌的大臣,也會藉輔佐少主的機會來控制朝綱,所以前一任的皇帝他在往生的時候,他就要選拔朝中的老臣,而且經過他多年的觀察,考評,他認為這些老臣可以承擔顧命的大責,所以他就會在往生之前,就會留下遺詔,去讓這幾位來擔綱顧命大臣,這幾位顧命大臣就有很重的責任。所以齊泰他也是有這樣的重責大任,當明太祖往生之後,太祖的孫子就是建文帝即位了,年紀還很輕,所以齊泰就輔佐建文帝。後來也升官,但是因為他認為明朝初年諸王的勢力太過龐大,所以齊泰就跟黃子澄兩個人,就建議建文帝要削藩。這個藩就是各地方的藩王,諸侯王,因為勢力太龐大了,所以要加以控制,加以控制最快的手段就是把他的封地縮減,把他的封地給縮減,或者是他原本是這個封地一個王,然後把它從裡面再分出來,把它變成兩個王,通常都是從你這個藩王,從你的兒子裡面我再另外挑一位,再挑一位把你的封地割一塊,讓你另外一個兒子跟你一樣,就同時在管理這個地方,這個叫削藩。

  在削藩的建議上達給建文帝的時候,各地方的藩王就不滿了,其中在北方勢力最雄的就是燕王朱棣,乾脆就發動了政變,這個就是歷史上所謂的靖難。後來的過程我們都知道,朱棣就一路南攻,後來打進了南京城,然後把齊泰給逮捕處死。上一次我們也提到,這個建文帝的老師方孝孺也在這個時候殉難。後來就把南京的政權移回到北京去,後來在明成祖之後,明朝的國都就由南京移到了北京。所以你看剛剛我們上一節課也提到,為什麼始皇帝不願意封建諸侯,就是會有這種狀況,一旦各地方的諸侯勢力壯大之後,就會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中央政府沒有辦法去控制,所以他堅持主張要郡縣制,由國家來統一調度這些縣長郡長,就是有這個好處。

  好,這種狀況在漢朝的時候也重演過一次,漢朝漢高祖劉邦他建立政權之後,他也知道行郡縣制是有它的優點,可是他也聽從了儒生的建議,也要分封子弟,所以他把這兩個同時並行,所以在漢朝它叫做郡國制,既有郡縣,也有封國,兩種並行。所以如果是郡縣的系統,就是由中央政府控制,當然中央政府控制的郡縣的面積,是遠遠大過於這些諸侯,但是它還是有分封。分封這些子弟之後,後來幾位漢朝的皇帝,前面這幾位都大概相安無事,可是到了景帝的時候就發生了七國之亂,地方的諸侯就糾結起來對抗中央朝廷,果然你看就陷入到了藩王割據,尾大不掉的局面。還好景帝的時候,當時中央政府任用周亞夫平定了七國,否則大概也就元氣大傷,說不定就滅國了。所以在這個封建藩王的時候,這個也是非常要去考慮到它的後果的。所以齊泰也就在這樣靖難的叛變的過程裡面,也就殉難了。

  再來第二位齊召南,齊召南他就是比較在文化上面有所貢獻,在學術上面有所貢獻,他當然在官場上面也很順遂,不過他比較不是站在第一線治理百姓的這個系統,他是屬於在政府裡面文化的教育的這個系統,他也著手去編撰了很多的文獻,所以他編撰了像《外藩書》,乾隆年間也充任《續文獻通考》的副總裁,這邊的副總裁,總裁,其實跟我們後來在商業場上的這個職務,名稱一樣,可是內容不同,這個所謂的總裁就是現在我們講的總編,總編,總編輯,所以副總裁就是副總編輯,由他來做最後的裁斷,他下面有很多的編輯,編輯就是個個有他自己負責的範圍,可是最後要由總裁官還有副總裁官,來裁定這內容適不適宜,文字是不是要做修訂,所以他比較屬於這樣的工作。除此之外,他還有編撰了很多的其他的書,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他自己也在學術上面有做很多的研究,所以我們下面也表列了他的一些成果,他自己在水道上面的研究是很深的。這個所謂的水道就是河道,中國自古治河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尤其在中國北方,黃河氾濫的情況是很嚴重的,黃河大大小小的氾濫千百計,有史記載以來,為禍最深的有數十次,而且它那個氾濫不是說就是水淹過河堤而已,它這個氾濫甚至於會造成黃河改道,自古以來黃河就有七次大改道,所以整個黃淮平原受創是相當嚴重的。所以自古以來對於河道的整治,在政府就是很重視的一個體系。中國的河川這麼的多,能夠算得上是大河川的除了黃河之外,還有什麼?還有長江,還有淮水,在山東半島還有剛剛我們提到的濟水,像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都由河道這個體系來控制,來管理,所以它也是一個工程很艱巨的一個職官系統。所以齊召南對於水道的嚴格,對於水道的整治的一些理論,他自己都鑽研得很深。

  所以這一塊如果是有研究歷史的同學,這個也是一個很專門的學問。我自己因為研究《春秋左傳》,所以我對春秋時代的一些交通,也稍稍的有所涉獵。我現在指導幾位學生,也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就史料的內容,我們來盡量還原當時的交通的網絡,但是沒有辦法很精細的,到現在我們看到的Google Map,到那個程度,因為史料不可能支撐這樣的成果,所以我們努力的去還原,點對點之間,我們是不是能夠找到材料,可是證實這兩個點它是有交通路線的,它是有道路貫通的,至於說怎麼走,該怎麼走,怎麼樣的彎曲,怎麼樣的分岔,那個我們沒有辦法,在點對點在連線的時候,其實都會碰到一些河川,有一些河川在《左傳》,在先秦的歷史裡面,我們是沒有辦法了解它的渡口,但是黃河是可以知道它的渡口的。所以我有一篇文章,也談到這個黃河的渡口,從現在的陝西山西這個河道,一直到黃淮平原北端的,就是現在河北省的這個部分,有幾個大的渡口都可以考證出來,但是在黃河下游,因為河道屢屢改遷,所以那個河道其實早就已經淹沒了,已經看不到了,可是各地方的方志裡面都還有提到一些蛛絲馬跡。所以做這種歷史地理的考證工作,也是很辛苦,因為有很多的歷史地理,你已經在現在找不到了,只能在文獻裡面去爬梳,可是也有很多的學者會質疑,你都是參考方志,都是第二手資料,所以你沒有辦法去現地考察,總是會有一些學者認為,你這個考察的工作不夠精實,但是說實在的真的是有它的困難度。所以我都跟學生說,如果你要做很精細的歷史地理的考證,不容易,而且很容易就會被其他的學者反駁,所以我跟學生說要做這一個,你真的要有心理準備,可能你努力了一百分,可是人家給你的肯定,搞不好只有十分、二十分,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OK,我們再往下看到下一個姓氏,第八十八個姓氏康姓。康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是七十五個大姓,在台灣是排名第八十的大姓。周武王的弟弟,這個我們也談到好幾次了,就是康叔,康叔原本是封在康,後來在武庚之亂之後,他又把他改封到衛,然後就近看管殷商的遺民,因為康叔首先他是受封在康,而且他又是以德服人,所以康叔的子孫就有一部分以康為姓氏,所以這一支康姓的起源是從姬姓派生而來的。根據史書的記載,在漢朝的時候,在西域有設置西域都護府,後來這個西域都護府轄下有一個康居國,這個康居國的王子因為跟中原交通,所以後來就來到了中原,後來這位王子也就在長安定居下來了,有一些子孫也就留在長安,所以他們就以康居國自己的國名為姓,這個又是另外一支。再來比較晚一點,唐朝的時候有所謂的昭武九姓,在先前我們也曾經講過,在唐朝的西域有所謂的九個小國,後來這些九個小國的王室貴族,輾轉就來到了中國,然後在中國定居,所以也有一部分以國名為姓。還有另外一個也是蠻有趣的,就是康姓是從匡姓改姓而來的。匡姓我們還沒有介紹,以後會談到。為什麼要改姓?原來是為了要避諱,因為宋朝開國的君王宋太祖叫做趙匡胤,因為名字裡面有個匡,所以後來也牽連了匡姓的百姓,非得改姓不可,所以就改姓為康,匡改姓為康,就是音比較接近,而且本來就有康這個姓氏,所以就改成了康姓。所以有好多個來源,這個就不一而足。

  下面康姓的遷徙分布,我們就請大家參看。我們就看到第十頁,我們看到康姓的歷史名人,第一位是康海。康海,大家對他感覺好像就比較陌生一些,其實康海在明朝也是以詩文聞名於世,當時有所謂的明七子,這明代的七子後來又分成了兩組,有所謂的前七子跟後七子,他是前七子裡面的一位。在明朝前期的時候,有詩文相匹配的,在文學史上面我們把他稱之為前七子。前七子裡面有一位叫做李夢陽,作夢的夢,陽光的陽,李夢陽,這個好像先前我們也曾經有稍稍提到過,他也是前七子的領袖。

  康海跟他有什麼樣的恩怨情仇?原來李夢陽,他跟當時的權貴是相對抗的,當時的權貴又以誰為首?以宦官劉瑾為首,因為他把持朝政,所以很多的士大夫,官場的權貴,都依附劉瑾,李夢陽就是跟他對抗,李夢陽後來一度被劉瑾抓到了把柄,然後要處死李夢陽。李夢陽他就跟康海求援,康海其實跟劉瑾他們不是同黨的人,既然朋友託他,康海他跟劉瑾又有一點關係,可是在政治上並沒有黨同伐異的這種關聯,他純粹只是跟劉瑾能夠說得上話,朋友又請託他,所以康海就算很有義氣,去幫李夢陽說話。但是如果你要這麼跟他直接講,好像劉瑾也聽不進去,所以康海他就很聰明,他就說,傳說現在在地方上有這麼一個說法,說在關中有三位傑出的人才,這關中三位傑出的人才就是劉公你,第二位就是我,第三位就是李夢陽,民間說這個關中三才一定是大有可為,如果今天少了一位李夢陽,好像我們這兩位的發展也會有一些限制,大致上他是這麼跟他說。劉瑾聽他那麼一說,好像也有點道理,而且我是一個宦官,能夠跟康先生,能夠跟李先生兩位大儒,能夠並稱為關中三才,這個民間的說法算他們有眼光,所以後來也就因為康海去說項,所以後來就放了李夢陽一馬。

  結果後來劉瑾倒台,劉瑾倒台之後,就開始有人要羅織了,當然有一些是罪證確鑿,因為本來就是跟劉瑾同一個鼻孔出氣,黨同伐異,這些人也牽連進去,也沒有什麼好辯駁的,可是康海就有點冤枉,康海本來跟劉瑾就沒有很深的交情,可是也被牽連,康海這個時候就向李夢陽求援。李夢陽反而反將一軍,反咬他康海當年為什麼能夠救得了我,就是因為康海他跟劉瑾關係匪淺,所以當時他才救得了我,雖然說我感謝他救我一命,但是他跟劉瑾的關係,從他救我的這件事情,就坐實了他們兩個關係非常的密切,所以他反而反咬康海。康海還好,他沒有性命上受到牽連,可是官也就沒得做了,所以就被罷官了,然後從此就不得再涉足政壇。

  康海就憤憤難平,所以他就寫了一齣戲,叫做《中山狼》,《中山狼》這齣戲,其實是本來有小說的,他改寫這個小說變成了雜劇,其實這裡面的故事,《中山狼》的故事是講,春秋時代晉國有一位趙簡子他去打獵,然後到中山這個地方打獵的時候,打到了一頭狼。這個狼有靈性,能講話,這個中山狼就要求,就請託趙簡子的謀臣叫做東郭先生,請他幫忙救牠。東郭先生也很奇異,這個狼居然修鍊成精了,能講話,也就一念之慈就救這個中山狼。中山狼被救之後反而忘恩負義,要吃東郭先生。東郭先生剛好遇到了有一位杖藜的老人,就是拿著枴杖的一個老人家,就請他幫忙。結果這個老人家心生一計,就把中山狼引到了囊橐,一個大布袋,就把牠引到裡面去了,然後就把牠抓起來。所以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講的就是忘恩負義的故事。本來這個故事在康海之前就已經有了,康海就把這個小說把它變成了雜劇,他講的就是誰?你李夢陽就是中山狼,所以這個中山狼,背後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所以忘恩負義的事,大家就千萬不要去做,因為這個損人不利己,可是大家都知道,忘恩負義,過河拆橋這個不厚道,可是很多人卻常常這麼幹。我想各位在生活裡面從小到大,應該都有類似碰到這樣的生活經驗吧?有吧?多多少少都有。我當然我自己也吃過幾次悶虧,當然如果吃過幾次悶虧之後,你就會自己有一些警醒,就是跟人相處的時候,還是要多留一個心眼,我們可以真誠對待,可是還是要多留一個防備,免得自己落入了忘恩負義的境地,自己很氣,你跟對方的友情恐怕就沒有辦法再恢復了,所以保護自己當然也是保護別人。

  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下面一位康姓的歷史人物,談到康姓就一定要提到他,康有為。康有為其實他已經是清朝末年,他一直到民國十六年往生,所以他有進入到民國時代。康有為他因為是南海人,廣東南海人,所以我們在學術界又稱他叫康南海。康有為他出生在士宦之家,然後因為在光緒年間,因為西方開始進入到中國,所以有一些西方的思想開始傳入到中國,康有為也因為士宦之家,所以比一般人更早接觸西方的文化。他就很欽慕西方的一些教育一些文化,他自己也希望說,能夠從朝廷來做一些改變,所以幾次來上書朝廷,後來也都沒有成功。一直到了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知道清朝政府跟日本簽了《馬關條約》,所以他自己就發動了一千三百多位舉人,希望能夠上萬言書,後來光緒帝也認同,所以讓他來做一些變法改革的措施,在歷史上面稱之為戊戌變法。可是光緒帝他其實是一個傀儡,真正在當時掌握權勢的是誰?是慈禧,所以戊戌變法就注定一定會失敗,因為慈禧是不願意做這種改變的。所以康有為變法失敗之後,就逃到了日本去,然後組織了所謂的保皇黨,所以他一心還是覺得要維持這個皇帝的體制,所以他主張就是君主立憲,這個所謂的君主立憲,就是還保留皇帝的制度,可是我們可以立民主的憲法,君主立憲。在現在歐洲,好多個國家都還是君主立憲,最有名的就是英國,所以它還是保留了皇帝的體制,可是又是民主的政府,日本現在還是君主立憲。所以當時他認為應該要這麼推動,對於中國的國情來講是最適合的,所以他幾次籌劃,讓已經遜位的溥儀復位,但是後來也都沒成功。所以康有為最後他在政治上的理想,是沒有辦法實現,不過他在當時卻有很重要的政治意義,因為他代表了,在晚清時代接觸西化之後第一批華人,去怎麼樣改變西方的文化,然後去融入到中國的體制,康有為是代表人物。這個部分,當然是留下了很多我們可以研究的空間,所以現在有很多的學者,也以研究清末到民初,這個時間經學教育的文化的變化,做為他研究的主要方向,也很精彩,而且史料也很豐富,很完整,不像我研究上古,史料就真的很欠缺,所以各有各的長處,也各有各的不同的研究的方法,可以來立論。

  我們再看到下面第八十九,伍這個姓氏。伍這個姓氏,在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伍姓是源於黃帝的臣子伍胥,我要跟各位講,這個伍胥不是伍子胥,因為他是黃帝時代的臣子,所以伍胥就以伍為姓氏。到了後來,春秋時代楚國有一位大夫叫做伍參,這個伍參就是伍子胥的先祖了,所以他的後代就以伍為姓。伍參他又是楚國的王族,所以伍姓這一支就是從羋姓派生出來的。伍子胥我們先前也提到過,他的故事在民間也是廣為流傳,他後來,伍子胥最後柏舉之戰一戰成名之後,可是吳國畢竟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它沒有辦法真的把楚國給滅掉,所以不得不它一定要退回到它的這個國家來,而且中間,吳王跟他的弟弟夫概王又有一些矛盾,所以他們又退守回到原來的根據地,不過因為柏舉之戰大勝,吳國在長江流域變成一等強國,楚國有的時候還要看它的臉色,所以吳國就一躍成為國際間的強國了。後來吳國的發展也蠻倚重伍子胥的,吳王夫差對他早期也是相當的看重。不過同時期還有另外一個倚重的大臣叫做伯嚭,我們也提到過,伯嚭其實也是從楚國逃到吳國去的大夫,伯嚭他就比較有私心,所以他經常就是胡搞瞎搞,吳王夫差也因為信任伯嚭,所以也就沒有特別的去關注政事,所以到了吳國後期的時候,也是朝綱紊亂,吏治敗壞。後來伍子胥也就很懇切的上疏,向吳王規勸,吳王也都不太理他。然後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打敗了越王勾踐,越王勾踐後來就輾轉回國了,當時伍子胥就跟吳王夫差說,如果你要放勾踐回國,無疑是縱虎歸山,他說遲早我們吳國會毀在你手上。然後吳王就很生氣,就說要把他抓了,要把他殺掉。然後伍子胥就揚言說,好,你要殺我可以,你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城樓上面,我要看越王勾踐攻破國都,我要看你吳國最後是怎麼樣滅亡的。所以後來殺了以後就拋到江中,讓他順江,然後流到大海去。

  所以民間就有一個說法,說我們端午節不是划龍舟嗎?划龍舟我們都知道,是因為百姓包粽子到江中去,希望江中的魚蝦不要啃食屈原的遺體,所以才有划龍舟,另外一個說法是說,百姓要去撈伍子胥的大體,所以划龍舟另外一個說法是,跟伍子胥有關。民間也因為伍子胥拋入江中,後來地方上也有一些很神奇的顯化,所以就民間也拜伍子胥為水神。所以中國民間有幾位水神都跟水有關,都是往生在水裡面的,屈原是一位,伍子胥是一位,還有另外一位很浪漫的,據說是撈月跌在長江往生的李白,所以李白民間也奉他為水神,這個也很有趣。之前談伍子胥的時候沒有談到這邊,稍微補充一下。

  伍姓的堂號,我們看一下有一個孝友堂,考友堂就是講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我們先前也提到過,因為他的爸爸跟哥哥被楚平王所殺,哥哥叫他千萬不要來,趕快逃,還可以為我們報仇,所以他也就忍辱,忍著悲痛,就離開了楚國,到了吳國去,後來也真的報了仇,這個事情我們先前講過了。伍子胥的後代也以此為典故,認為能夠報父兄之仇是大孝大友,這個友是友愛兄弟的意思,所以就以此為典故立堂號叫做孝友堂。

  再來歷史名人,我們來介紹另外一位伍姓的歷史名人,叫做伍秉鑑。伍秉鑑大家都對他很陌生,但是他可是曾經蔚為世界首富之一,清朝中葉的時候,伍秉鑑是一位著名的行商,這個所謂的行商就是通口貿易,他來做外國人的生意,所以當時廣州有十三行,其中有一個怡和行,他就是怡和行的行主,專門跟西方跟東洋來做生意的。他自己壟斷了中國對海外的貿易,而且他還透過了他旗下的另外一個洋行,叫做旗昌洋行,涉足美國的鐵路工業。在十九世紀的時候,美國因為西進去鋪設鐵路,所以當時需要大量的人力,伍秉鑑他就透過人力中介把華人,尤其是廣東、福建這一帶的華人,就派遣到了美國去。我講派遣事實上是比較客氣的,事實上是賣到美國去。所以這些到美國去從事鐵路工作的這些移工,基本上是過著奴隸般的生活,所以說他販賣人口一點都不過分。也因為他有這樣的機會,去做人口的交易,去做外國人的生意,所以累積巨富。所以二OO一年美國的華爾街日報統計,最近一千年來全世界最富有的五十人,有六位是中國人,這個是一千年來,伍秉鑑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他曾經也是世界首富之一。他自己因為經商致富,所以後來朝廷也有封他三品大員,不過這個封他三品大員,他可不是真的去考科舉考試的,而是什麼?而是買官買來的。

  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成語叫做賣官鬻爵,這個官位爵位居然可以用賣的,當然可以。這個也不是清朝才如此,其實很早的朝代就已經賣官鬻爵了。為什麼賣官鬻爵?因為政府沒錢,沒錢的時候就拿官來賣,拿官來賣就向誰兜售?對那些有錢的生意人兜售,有錢的生意人雖然說他累積巨萬,可是當你有錢的時候,你還是想要改變一下你的身分地位。各位都知道傳統我們有所謂的四民,四民就是士農工商,商排最末,所以在舊社會,即便你家財萬貫,可是你是個商人,大家總是會對你有一個貶義,對你還是有一點點瞧不起,所以這些商人在功成名就之後,在累積財富之後,就想要去買個官做,弄個官做,出門的時候感覺好像比較有地位一些,所以就去買官。不過朝廷他們賣官,基本上賣的那個官都是一些散職,閒散的散,散職,就是他不會真的去涉入到整個行政體系運作的,所以那些官它就多多益善,因為賣了以後可以充盈財庫。但是這些人得了官之後,你以為,雖然說他是散職,可是他就真的把他供在家裡面,就真的無所作為嗎?沒有,他就借這個身分去交通地方的官府,你是幾品啊?我也是幾品,就開始應酬,應酬之後就可以打通關節,賄賂之事就常常會應運而生。所以三品的頂戴花翎,事實上他是買來的。

  對於清朝的頂戴花翎,我不曉得各位在看清宮劇的時候,有沒有特別去了解?清朝的官服,它那個帽子上面都會插一根鳥類的毛,各位知道那是什麼毛嗎?對,孔雀毛,這個所謂的花翎,花翎就是它後面那個孔雀,它有個圓圈圈的那個花紋。一般來講,我們可以透過這個花紋,可以知道他是幾品幾品。如果是一個圓圈圈的,那就是單眼花翎,單眼花翎就是他的品第是比較低的。如果是品第中高階以上的,就是雙眼花翎,就是有兩個圈圈的。最高的是三眼花翎,有三個圈圈的,可是那個是一種殊榮,不是你到什麼品第,你就能夠有三眼花翎,通常是皇帝御賜,這個是褒揚的才會有。我們看清宮劇經常都會說,皇帝賞穿黃馬褂,黃色的馬褂,這個所謂的馬褂就有點像是,它是上身的一件單衣,黃色因為在中國古代是御用的顏色,所以一般人是不能用的,如果皇帝讓你穿這個黃馬褂,就是一種褒揚,所以它也是一個殊榮。通常這個黃馬褂,我們穿都不會穿在外面,所以按照當時清朝人的筆記,那個黃馬褂都是穿在裡面,外面還是穿一般的常服,都是比較低調。當然有一些人穿了黃馬褂之後,就穿黃馬褂,然後到外面耀武揚威,通常這種人是比較少的,所以都會比較低調。可是你穿黃馬褂,一般來說,按照當時的慣例,如果你亮出你黃馬褂的身分,地方官員都是敬你三分,都會特別敬重,因為這個是不容易的殊榮,那表示你跟皇帝,你跟皇家是有什麼樣的淵源的,是有這樣的意涵。所以伍秉鑑大家也認識一下,知道有這麼一位人物。

  好,我們看到下面第九十個姓氏余姓。余這個姓氏同音的,在我們華人的姓氏裡面就有好幾個,我們現在這邊有一個這個余,在台灣我們都說你是哪個ㄩˊ?我們都會說余天的余,余天是一個台灣的男歌手,資深的男歌手,所以我們說余天的余,大家都知道是這個余。還有同音的好幾個余,還有哪個ㄩˊ?兩橫然後一勾的,就是于右任的于,書法家于右任。有一些比較會拆字的,就是二勾于,一個二然後一個勾,二勾于,這個也念作于。還有沒有同音的ㄩˊ?還有,同學妳說一個,對對對對,沒有錯,就是那個俞。這個俞要怎麼講?陳俞廷的俞,OK,OK,這個要怎麼拆?因為這個姓氏在台灣比較少見,所以大概像這個就沒有辦法用拆解的,都是直接我寫給你看好了,愉快的愉去掉豎心旁,也有那個俞。那還有沒有別的ㄩˊ?還有這個給予的予,破音念作ㄩˊ的,也有這個姓氏,當然這個姓就更少見了。所以同樣這個音就好多個。所以我們看到余天的余,這個余就是,剛剛我們講的這個余裡面,大概是人數比較多的,台灣也比較多見,所以台灣排到第四十一。

  余姓是出自於姬姓,是黃帝的後代。相傳周武王他有一個兒子叫做叔虞,叔虞在先前我們也講過好多次了,他在周成王的時候封在唐這個地方,所以文獻上面稱他叫做唐叔虞,叔虞其中有一個兒子他也封在晉,他後來就在晉發展,後來在晉國裡面,慢慢的就傳衍到了晉哀公,晉哀公有一個兒子的名字叫做由余,由余因為逃避戰亂就到了西戎,後來他就幫助西戎,這個講戎王當然是比較有點通俗,事實上就是少數民族的首領,代表他來擔任使臣去跟秦國接觸。秦穆公很賞識他,於是這位由余就留在了秦國,輔助秦穆公平定西戎。所以由余的子孫就分成兩部,一部分取由為姓,一部分取余為姓,因此就在秦國派生下來了。後來也有一些來源,像春秋時期的齊國也有人姓余丘,姓這個余丘它是複姓,所以有一部分余丘的子孫,就把這個丘給拿掉了,只剩下余,這個也是有的。

  那我們看到歷史名人,歷史名人裡面我們來介紹一位余天錫。這個余天錫是北宋人,本來也是很安定的任官,到了宋甯宗嘉定初年的時候,余天錫就被史彌遠聘為家塾老師。史彌遠因為跟余天錫兩個人朝夕相處,因為是家裡面的家庭教師,所以後來,史彌遠也慢慢的很信任余天錫。史彌遠後來他官也當得很高,又跟當時宋甯宗的皇子趙竑不和睦,本來這個趙竑已經被立為太子了,可是史彌遠認為,如果讓趙竑順利登基,那慘了,那我以後這個位置就不保,恐怕如果受牽連,全族人都遭殃,所以他就想要來一個釜底抽薪,就是想辦法不要讓趙竑登基,那他就可以安坐這個位置。所以他就密謀,把余天錫找來,然後要余天錫在民間去物色一位趙家的皇室子孫,然後要等待機會要取而代之。余天錫當然他就在民間物色,後來就找到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世孫,叫做趙與莒、趙與芮兩兄弟,然後他經過了一些觀察,認為這兩兄弟人品儀表都很好,然後就推薦給了史彌遠。史彌遠就挑中了趙與莒,然後送回到余天錫的老家,由余天錫的母親教趙與莒宮廷的禮儀。後來時機成熟了,就把趙與莒先把他送入宮,去擔任一個職務。後來就以史彌遠自己的權位,然後矯詔封趙與莒為濟國公。後來沒多久,他又矯詔把趙竑把他貶為濟陽郡王,他原本是太子的,把他貶為濟陽郡王,而且要他即刻出宮,即刻離開國都。

  為什麼他有那樣的權勢?因為他是當時的所謂的宰相,而且宋甯宗基本上已經病入膏肓了,他已經沒有辦法掌握朝政的運作了,所以史彌遠才有這個空間上下其手。所以果然宋甯宗過世之後,這個趙與莒在史彌遠的推舉之下,就登基當了宋理宗。自己的人馬坐上了這個位置之後,當然史彌遠繼續保住他的宰相的地位。而且也把在這個偷天換日的過程裡面,扮演很重要角色的余天錫,把他保舉也進到了朝廷裡面來。為了要讓事情不要事蹟敗露,而且斬草除根,所以你看史彌遠還矯詔處死趙竑,所以趙竑也是蒙了一個不白之冤。

  後來余天錫他其實也知道,他的這個作為實際上是大逆不道,因為一旦事情爆發,不但自己項上人頭不保,會牽連整個家族,所以他在後來職務之上,也盡量的去把自己的薪俸捐獻出來,去造福鄉里,然後也照顧自己的族人。後來他的弟弟也進入了官場,兩兄弟都在官場上飛黃騰達。兩兄弟一直到往生,這個事情都沒有被爆發出來,所以兩兄弟也都得以善終。所以他也算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你說他知道這樣的事情是不容於國法的。可是在史彌遠,他的知遇恩人的牽線之下,他也參入其中,而且參與得很深,在這樣的過程裡面,還好他也自己良心發現,也希望能夠做一些事情,能夠減輕自己有損陰德的部分,也算是最後平安下了人生的舞台,所以這個人是很有爭議的人物。大家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多去了解他相關的事蹟。

  好,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元姓。元這個姓氏,在台灣在中國大陸都沒有進入到百大。可是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商代,商代有一位商王名字叫做乙,帝乙,他的謚號叫做乙,有一位太史叫做元銑,他曾經告訴帝乙不要廢太子,然後去改立受辛,這個受辛其實就是商紂王,可是元銑百般的勸阻,最後還是擋不住帝乙的意志,所以後來還是立了商紂為太子。商紂為太子之後,接下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所以因為元銑算是忠臣,所以他的子孫也以此為傲,因此以元做為姓氏。因為元銑他本身就是殷商的貴族,他跟商王是有血緣關係的,所以元這個姓氏,可以說是從子姓派生而來的。這是一個源頭。

  另外一個源頭,是戰國時代魏武侯有一位公子,他把他封到了元,所以,這位魏武侯的公子也以元做為姓氏。再來又時代更晚了,就是先前我們一直提到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他本來是少數游牧民族,後來因為取得了政權之後建立了朝堂,他也就定都於洛陽,所以有很多游牧民族,也跟著孝文帝一起南下,然後融入到漢人的生活圈裡頭,也都紛紛改姓為漢姓,所以拓跋氏就改姓為元氏,所以後來元姓也在北魏時期成為皇族的姓氏。

  還有一支是從北宋的時候,玄這個姓氏改姓而來的,怎麼說?因為當時在北方有一個金國,這個金國,就是後來發動靖康之難的那個金國,金國後來因為佔據北方,因為金國他知道華人的傳說系統裡面,四方有四方的神靈,北方的神靈是玄武,玄武因為是北方之神,而他又是從北方發跡的,所以他認為不可以去冒犯北方的神靈,就下令玄這個姓氏的統統要避諱,所以統統都改成了元這個姓氏。這當然是有點莫名其妙,不過你可以相信,你可以知道,在中國傳統的這種神話的系統,民間的信仰,其實影響力是很大的,所以為了要尊敬北方的神靈玄武,而改姓元,這個也是很特殊的一個狀況。

  玄武先前我們也曾經稍稍的提到過,牠原本最開始的時候,牠原本只是一隻烏龜,後來到了第二套,後來的進化的系統之後,牠就變成了龜跟蛇的組合,兩個動物交合在一體,然後民間也從玄武龜跟蛇的組合,再把牠神格化,神格化之後,就變成了民間信仰裡面的所謂的北極玄天上帝。有聽過吧?玄天上帝,在我們台灣民間,稱呼他叫做上帝公,北極玄天上帝。在明朝的時候是很普遍的信仰,可是到了清朝之後,玄天上帝的信仰有受到官方的壓抑,所以後來就慢慢的退為非主流了。在一般民間,尤其在我們台灣,因為我們的宗教是比較多元的,在台灣因為我們從閩從粵移民而來,因為又是靠海為生,所以媽祖的信仰在台灣是非常普遍的,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神靈,在台灣也很蓬勃發展。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民間的一些傳說,一些信仰,其實都是環環相扣。剛剛提到北極玄天上帝,他在民間的說法裡面,他是掌管什麼?他是掌管生死,所以有一些老輩的人,如果說家裡面有人生病,面臨到那種很重要,很重大的一個生死交關的時候,有些人會去求玄天上帝開恩赦罪,因為他掌管生死,也有這樣的一個流傳。

  好,時間也到了,所以我們就下個禮拜我們再繼續,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