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17集

  好,來,我們看到今天的課程。我們看到第二十四頁,第六十個姓氏柳姓。柳這個姓氏其實在台灣也不算是太少,是排在第九十九個大姓,看起來好像也沒有排在很前面,不過就我自己認識的朋友裡面,就有好幾位姓柳的先生還是小姐,所以我所認識的柳姓的比例還頗高。在中國大陸,柳姓反而沒有進入到百大裡頭。

  柳姓的遠祖源於春秋時代,其實它是源於姬姓的。怎麼說?春秋時代魯孝公的嫡孫展禽,受封於柳下。所以後來我們在文獻上面,就稱他叫柳下惠。展禽生前很講究禮節,他很正直,所以就被選拔擔任士師。所謂的士師後面有個註解,就是管理監獄的一個職官。當然管理監獄一定要秉公處理,尤其我們也看到很多負面的一些新聞,在監獄裡面有一些不公平的對待,所以執法人員一定要剛正不阿,一定要為人正直。柳下惠也因為有這樣的人格特質,所以受到了國家的重用。據說他正直到什麼程度?有一句成語叫做「坐懷不亂」,坐在柳下惠的懷抱之中,柳下惠也不會心猿意馬,所以坐懷不亂這個成語,就來自於柳下惠。

  以前我們曾經提到,在謚號裡面,惠這個謚號好像就有點不太正面。我要跟大家再一次強調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謚號,所謂的善謚跟惡謚,大致上從漢朝以後就比較固定了,漢朝以後是比較固定的,哪一個謚號它代表的什麼類型,漢朝以後,大致上我們可以很系統的把它來做歸類。我在先前跟大家報告的時候也提到,在先秦時代,所謂的善謚、惡謚還蠻模糊的,也就是說它沒有很明確的一個規範,或者是一個趨向。所以即便是像「靈」這個謚號,靈魂的靈,「靈」這個謚號在後來是很負面的,可是在《左傳》裡面,我自己有寫過一篇文章,我分析了在《左傳》裡面,用謚號「靈」的這些人物,其實他不全然都是後來所謂的比較負面的,有一些他是比較中性的,比較持平的,比較沒有什麼善惡之分的,其實這個比例也是蠻高的。所以如果我們把這樣的角度來看,惠這個字在柳下惠身上,那就不會落入到先前我跟大家報告的,跟大家舉過例子的,像漢惠帝、明惠帝、晉惠帝,好像都有點仁弱,甚至於我講的一個比較嚴重的比喻,就是有點智能不足,也不至於到那個程度。所以柳下惠這個惠,其實在先秦時代它還是比較偏向於仁,所以它還是比較正向的,只是到了漢朝以後,慢慢的就趨向於負面的。因為柳下惠的關係,他受封於柳下,所以柳下惠的子孫也引以為傲,所以就紛紛改姓為柳或者是柳下。現在柳下這個姓氏已經很少見了,所以大部分我們看到的,還是單姓的柳姓比較多。所以由此可知,柳姓是從姬姓再衍生出來的,因為魯國的國君是姓姬,所以它是從姬姓再分派出來的衍生的姓氏。

  遷徙分布的部分再請各位來參看,我們就來看到第三個部分歷史名人。談到姓柳的歷史人物,一定要提到的是誰?柳宗元,唐宋八大家,唐朝跟韓愈齊名的大文學家。先前跟大家分享過,柳宗元,宗元這兩個字很多學生都寫錯,所以我也在黑板上跟大家分享過,這個不是我隨便亂說的,因為我曾經有檢查過學生的筆記,那個筆記真的各種組合的宗元都有,所以很有趣,所以我會再三強調,那個宗元千萬不要寫錯了。柳宗元,他其實本來在官場上也是一帆風順。但是我們都有提到,其實如果在中國文學史上面的人物,我們把它攤開來看,真的既有很高的職官,有很好的仕途,然後文章也寫得好的,不出五個人。所以像柳宗元,其實早年的時候仕途還算順利,可是也遇到了一些政治上的挫折,所以也就放貶到地方上去。所以他最有名的就是放貶到哪裡去?放貶到柳州,更有名的是放貶到哪裡?永州。他在永州的時候,因為地處偏僻,他自己的心境當然也調適得很快,所以既來之則安之,難得有這個機會來到永州任官,所以就去踏查當地的風土人情,一方面去宣慰百姓,一方面也遊山玩水,所以他在永州寫了八篇很有名的遊記,後來我們在文學史上,把它稱之為《永州八記》,是後世我們對山水文學非常重要的一組遊記,影響後世非常深遠,在台灣我們高中的國文課本裡面,都還有選錄《永州八記》其中的一篇,所以對後世的影響很深。當然在文學上面他跟韓愈是齊名,兩位其實都是標榜古文,所以我們說有所謂的古文運動,有所謂的古文八大家。

  好,那到底什麼是古文?古文如果我們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古代的文字。可是古代以唐朝這個時間點來看,所謂的古代就是唐朝以前的朝代,唐朝以前的朝代那可多了,所以那個古文,他們所界定的範圍是到什麼時候?我要跟大家補充一下,就是先秦到東漢為止。他們認為從先秦到東漢,這個時間的散文,是比較沒有花俏的一些技巧,沒有收到很多辭藻的堆垛,而且就是闡明義理,作者想要闡明什麼樣的想法,他就用很直白的文字鋪陳出來,當然章法結構還是很重要的,但是他不著重在用辭藻,用一些典故來堆砌,所以他們認為那個時代的古文,那個時代的散文,才是最值得模仿,最值得學習的。所以古文八大家,就是以先秦到兩漢的這個古文為主,幾位文學家,其實都很服膺於韓柳這兩位的標榜,所以到了宋朝,另外六位也就前承唐朝的這兩位。所以後來在明朝的時候茅坤,他就選錄了《唐宋八大家文鈔》,把這八個人的散文把它抄結,抄出來,然後把它集結在一起,所以就編成了《唐宋八大家文鈔》。所以從明朝之後,才有所謂的唐宋八大家,這一組文學集團。這樣可以理解了。

  他們在學習所謂的兩漢到先秦的古文,大致上他們又學習哪幾本書的古文的形式?《左傳》是其中之一,再來還有《戰國策》。《左傳》跟《戰國策》,其實都是比較偏向於史書的性質,可是即便是史書,也不是我們記流水帳的那種寫法,雖然說它們都是按照,像《左傳》是編年體,是按照時間先後寫下來,可是它是擇要來做記述。重點在於在記述的章法裡面,是非常用心的,匠心獨運的。有很多的手法,一般我們所謂的順序,當然是最常見的,有些還會倒敘,有些篇章還會穿插,有所謂的插敘,所以在章法結構裡面,《左傳》已經是相當成熟的了。

  《戰國策》的特色是什麼?它記錄了很多遊說知識。所謂的說客,他們這些說客言辭都非常的犀利,像先前我們曾經講到蘇秦、張儀,他們就是當時最有名的縱橫家,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說客。文章當然是口語抄錄下來的,反覆辯證,而且能夠利用對方的弱點再予以打擊。後世我們在中國有很多論辯的技巧,其實都是在《戰國策》汲取養分。所以也有一些古文家,也從《戰國策》得到了一些啟發。

  除了這兩本之外,還有第三本,第三本也是兩漢古文,兩漢散文,最具有代表性的。各位猜猜看是哪一本書?也是一位史學家所寫的史書,兩漢的史書應該不做它想了吧?對,司馬遷的《史記》。所以也是唐宋八大家,他們取法的一個經典。所以在他們那個時代來講,很有意識的要來做文學改革,因為他們發現文章寫到這個狀況,已經不能夠真正的去表達意涵了,因為大家用力著墨的,只是在形象上面的堆砌,沒有辦法真正的去表達你的意涵。如果你真的是要表達意涵,你就很直白的說出來,用非常簡潔有力的,再加上一些布局章法的巧思,也就足以表達你個人的意志了,不需要太多的花花草草,不需要太多的雕砌堆垛,所以才有古文運動的產生。

  我自己對於《永州八記》,其實是非常的喜歡,因為我自己也喜歡遊山玩水,有空的時候,其實也不必真的要繞什麼大山大水,到澄清湖公園去走一走,因為我住高雄,就是我們家的後花園,其實就可以放鬆心情。

  很多人都會認為說,心裡面有一些想法,可是又不知道怎麼樣把它寫下來。我覺得很多年輕人,大概都有這樣的困擾。我的想法沒有辦法透過文字把它解讀,其實我覺得這個是需要練習的。所以早年像我們以前比較年輕的時候,老師都規定我們要寫日記。寫日記的目的,其實不在於記錄你這天發生的瑣碎的事情,在於記錄你當天,你所發生的一些重要的事件,或者是你當天的心情。每一天的心情不會都一模一樣?各位,我每天都很快樂,今天也很快樂,明天也很快樂,總不會這樣吧?所以如果你用心觀察,你一定能夠體會,今天我的心裡有什麼樣的感想,見到了什麼樣的人,見到了什麼樣的事情,你有什麼樣的想法,把你的想法,把它化作文字寫下來,那個就是日記,那個才是日記的重點。

  有些人說,老師我就寫不多。沒關係,誰都一樣,一開始一定寫不多的,你從一句話開始寫,慢慢的變兩句話,慢慢的變成三行字,慢慢的變成兩段文章,那個就是日積月累的功夫,沒有人可以一蹴可幾的。尤其現在大家資訊時代非常的發達,基本上都是人手一機了,而且大部分的同學,大部分的年輕人,手機都有什麼功能?都有上網的功能,年輕人現在有這麼好的平台,為什麼不用?我都跟學生說什麼平台,就是你寫日記最好的平台?就是facebook。不是嗎?又可以上傳照片,你所見到的很多的人事物,一旦你有感想,你馬上就透過你的手機,在facebook你就把它寫下來,照片可以上傳,所以這很方便。只是大家有沒有用心,有沒有想要去經營這一塊。如果你真的想要去經營這一塊,其實很多方便的工具,我們在手邊都可以利用的。所以我都跟學生說,中文系的同學尤其是這樣。如果你有心情的,怎麼講?雜文在FB是最好的一個展現的平台。很多的朋友,很多的同學看到你發表了文章,會給你按讚,會給你留言,其實那是很好的回饋。所以不要去講那一些有的沒有的,當然大部分的人上FB都是發一些有的沒有的,如果真的能夠把你的想法、當下的感受寫出來,形諸文字,日積月累,一定會在文學的造詣上面有所成就的。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我個人很喜歡,所以我早些年的時候也會寫一些,我到什麼地方去玩,有什麼感想,都會把它寫下來,可是後來事情也多了,也就沒有比較多瑣碎的時間來處理,是有點可惜。

  好,來,我們看到第二位柳公權,這一位也是柳姓的歷史名人。我想在寺裡面的課程,同學,老法師有沒有安排大家寫書法,練習書法?是,《千字文》的老師有要求大家,那很好,那很好,那多多少少大家都有寫書法,或者是臨帖、臨摹的這種經驗。一般我們在寫書法的時候,是從哪一種書體著手?一般正規的手續是從楷書。然後楷書大概學了一個程度之後,再進階的話,大致上都是再接著學隸書,因為楷書、隸書大概都是結構比較方整,筆畫比較規範,比較清楚的。如果再往上進階,可能就到了行書,或有些人就寫小篆去了。所以他必須要有一些基礎的功夫,楷書是最基礎的功夫。如果有學楷書的同學,大概我們都免不了要去臨字帖,所以臨字帖,楷書大致上,在市面上我們看到的就是這幾家。所以來,我們看到柳公權的,這一段落的倒數第四行,這四家就是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還有柳公權。

  我記得我以前小時候,我們國小的時候,我們的導師很喜歡寫書法。所以我們在小學的時候,有所謂的社團活動。可能是一個下午,我印象有點模糊了,因為畢竟幾十年前的事情,我記得好像至少有兩堂課的時間,整整兩堂課的時間。有的時候有些社團活動,小朋友可以去選擇你要上的社團。如果你沒有特定要上什麼社團,我們那位導師他也非常熱心,因為他喜歡寫書法,他也喜歡教小朋友書法,所以他就跟學校申請說,我也來申請一個書法社團好了,後來我們這位老師他也有一個社團。我曾經有一年,兩個學期一年的時間,就參加我們這位導師的書法社。

  那個時候完全不懂,老師說我們要選一個字帖,就大家臨摹。然後就很好笑,我那個時候小朋友的時候,就跟現在差不多,胖胖的,因為我個頭比較高,所以我算是胖得比較好看的那一種,就是不是那種,閩南話講比較矮胖,矮墩矮墩,那就是比較高一點,可是就是比較胖,比較有肉。我就不知道要選哪一個,因為我完全沒有接觸過。我們那個導師就看了看我,然後就跟我開玩笑說,你就顏真卿的好了。然後我就去買了《顏真卿》,打開來一看,那個字體胖胖的,好可愛,當時也沒有比較,後來就買了字帖。後來隔一週上課,然後有些同學可能是臨柳公權的,然後我就到處看,結果我就看到我那個同學,帶柳公權的字帖,一看,這個柳公權的字好漂亮,細細瘦瘦長長的,這個跟顏真卿的不太一樣。我後來就念頭一轉,難怪老師要我臨顏真卿,因為看我的體形就胖胖的,可愛可愛。所以有的時候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所以後來我寫書法,我一路就是臨顏真卿,所以字體就胖胖的,不曉得是我影響了那個字,還是那個字影響了我,所以我的字跟我的人一樣都是胖胖的。

  柳公權他也是字如其名,看他那個柳,柳就是河岸邊,很多湖泊旁邊就會種柳樹,柳樹就是,看看那個柳條有沒有?細細長長的,柳葉也是很細小,看起來就是很精緻,然後風一吹,那個柳條擺動,好優美。所以柳公權的字就跟那個柳樹一樣,看起來就是仙風道骨的。所以這是顏跟柳最大的特別。所以一般我們就有一個成語說叫做顏筋柳骨,顏真卿的字就比較有筋肉,那個筋就是比較有肉,然後柳就是比較細瘦。

  柳公權其實書法的造詣很高,而且他在官途上面也很亨通。各位看一下,他八十八歲高壽,而且當到非常高的職務。不過很可惜,因為他在文學上面沒有很高的造詣,他最主要的造詣是在書法,所以他不在我剛剛所提到的,中國文學史上面官當得高、文學造詣也很高的那個例子之一,所以他沒有在文學上發展,重點在於他的書法造詣。

  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六十一個姓氏,六十一個姓氏這個姓氏姓酆。酆這個姓氏就真的很少見了,在台灣,在中國都沒有進入到一百大。酆姓的遠祖也是始於周代,據記載,周文王第十七個兒子受封於酆地,他的子孫後來就以酆這個地名為姓氏。所以我們也可以知道,酆姓也是從周王室的姬姓派衍出來的。大家會想說,周文王有十七個兒子,這麼厲害。我跟各位報告,這個古代的帝王裡面,生最多的還不是他,清朝的康熙皇帝。數字我沒有特別去記,我沒有去背,但是據我印象所及,他光生兒子,女兒還不算,他兒子就有三十幾位,如果加女兒的話,我猜大概加一加,搞不好四、五十位跑不掉。當然一定不是一母同胞,一定是很多個太太們分別生的。在古代,尤其這種權貴之家,甚至於是帝王之家,他們總是希望能夠有一些子嗣。有子嗣就是有這樣的一個角度,就是他們在選拔所謂的繼承人的時候,當然一般正常的時代都是長子繼承,不過有的時候有一些別的考量,如果不是長子繼承的時候,其他的各個兒子都有繼承權,也就是說長子繼承是第一順位,但是如果沒有辦法長子繼位的時候,其他的兄弟是平等的,其他的兒子是平等的,所以我選二哥,我選八弟都一樣,都是平等的,所以他如果有比較多的兒子,他就可以去選拔比較優秀的繼承人,所以他有這樣的考量。所以多子多孫多福氣,這是我們傳統華人的一個觀念。

  酆姓我們看到歷史名人有一位酆慶,酆慶是明朝人,不是初年,正統年間。景泰年間明代宗廢太子朱見深,另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這個怎麼會這樣?原來代宗是後來被選立為皇帝的。原本朱見深的父親是皇帝,可是後來他父親不在之後,就由,這個算是叔叔,然後就來當了皇帝,所以原本的太子是前一位皇帝的兒子,當然這位叔叔上來當了皇帝之後,還是有點私心,就想說還是讓自己嫡系的子孫,能夠坐這個皇帝的位置,所以就希望能夠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這時酆慶就直言諫阻,言辭很懇切。當然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是在歷史上,對於酆慶他秉公直言,也給予很多的讚賞。

  先前我們也曾經提到在明朝,明朝的皇帝,他的名號,他的名字其實是很整齊的,他們就是用五行相生命名法,所以你看到即便是朱見深跟朱見濟,他們已經是堂兄弟輩分了,可是你看到他們中間那個字見,都是同一個輩分的排字,然後後面第三個字,他們這個世代就是用水偏旁。所以如果各位有興趣,在網路上可以Google一下,看它那個很漂亮,五行相生命名法。韓國現在他們還保留這種五行相生命名法,也是很有趣的一種傳統文化。不過在台灣比較少見,我目前沒有看到台灣,我的親朋好友裡面有用這種方式來命名的。這是酆姓的歷史人物。

  我們看到第六十二個姓氏,這個字很多人也都讀錯,在台灣很多人都把它念作ㄅㄠ,其實正確的讀音要念作四聲,念作ㄅㄠˋ。其實我比較早年的時候也都念錯,是一直上了中山大學中文系之後,才被糾正過來,因為我們中山大學中文系,有一位教授他就是姓鮑,鮑國順鮑老師,前幾年已經往生了,一直上到了他的課,我聽學長姐談到他的名字的時候,才知道說不是念ㄅㄠ嗎?學長姐還很訝異說,不會吧?你怎麼念ㄅㄠ,這個要念ㄅㄠˋ,鮑國順鮑老師。我才恍然大悟,我們讀錯好幾十年。所以這個姓氏是比較容易誤讀的一個讀音。

  我們看到它的歷史,鮑姓在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前一百大。鮑姓的遠祖始於春秋時代。春秋時代夏禹的後代,在周朝有把他封到杞國。這個杞國就是成語杞人憂天的那個杞,那個杞國。杞國有一位公子名字叫做鮑敬叔,後來這位鮑敬叔就到了齊國去擔任大夫,就受封於鮑這個地方。所以鮑敬叔的後代就以鮑為姓氏。鮑敬叔的兒子,就是等一下我們會介紹的鮑叔牙,然後他的曾孫鮑國,這兩位也都是記錄在《左傳》裡面齊國的卿大夫。所以鮑這個氏族在當時,在齊國可是很顯貴的姓氏。

  遷徙部分就請各位自己參看。我們來看到歷史名人,就是剛剛提到的鮑叔牙。鮑叔牙,談到他就會想到另外一位跟他同時期的政治人物,就是管仲,管夷吾。鮑叔牙跟管夷吾,其實他們最早的時候,是事奉不同的公子。因為當時齊國發生內亂,所以鮑叔牙就事奉公子小白。小白當時也離開了齊國去避禍,所以鮑叔牙就事奉他就離開了。管仲他是服侍另外一位公子,叫做公子糾,他也離開了齊國,然後分別到國外去尋找奧援。兩個公子就尋求了外援,都希望能夠回到國都,回到齊國,因為國內的戰亂已經稍稍敉平,所以公子們要趕快回去,因為最先回去,大概就最有機會得到國內的卿大夫的支持,就可以順利登基當國君。所以這兩路人馬,公子小白跟公子糾就分別要回去了。

  結果在路上,管仲這一支就遇到了小白的這一支的隊伍,然後管仲因為護主心切,其實這個也很正常,因為最大的目標就是要回國當國君,當然手段就有點不太光明了,所以管仲見到了小白,機不可失,於是就拿出了弓,拿出了箭,一箭就射向了小白。可是有沒有射中?沒有,射中了小白他的腰帶,腰帶的銅扣。小白也很厲害,然後他就裝死。然後公子糾這一隊人馬就想說,大患已除,咱們就可以安步當車,慢慢的回去就可以了。結果小白這一支裝死,就發揮了奇襲的效果,因為他們知道,公子糾的人馬已經放慢了腳步,所以他們就抄捷徑,抄小路,反而捷足先登。所以他後來回到了國都之後,得到了卿大夫們的擁戴,所以他就順利登基當國君了,然後就發兵去對抗公子糾的隊伍。

  那各位想想看,公子糾是一個流亡公子,即便他引了魯國做為後盾,護送這一支隊伍回國,可是後盾的部隊也沒有辦法馬上跟著公子糾的隊伍,因為公子糾要趕著回去,所以魯國的部隊還遠遠在後頭,還沒有跟上來。所以公子糾的隊伍面對齊桓公發兵,拒絕他回來,那當然就是跑。後來跟魯國接應之後,魯國的部隊就力挺公子糾,硬要回去搶國君的位置,所以魯國跟齊國就打了一仗。最後誰贏?齊國贏,否則齊桓公怎麼坐得住那個位置?所以後來魯國就退兵了,公子糾也回去了。

  齊桓公就挾著他齊國的軍事優勢,就要求魯國,你要把我這個兄弟處理掉,這個處理掉是什麼意思?就是處理掉,以絕後患。所以後來就處理掉了公子糾。公子糾的這幾個算是謀臣,管仲也就被綁起來了。本來想說就一道在魯國,就把管仲這一批謀臣處理掉就好了,這個時候鮑叔牙說話了,鮑叔牙說使不得,使不得,我們要把這一批人引渡回國,看看再怎麼處理再說。鮑叔牙其實要引渡這一班謀臣回國,最主要是為了誰?是為了管仲,因為他知道管仲真的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他就把他引渡回來之後,鄭重的向齊桓公推薦。

  鮑叔牙跟齊桓公說,如果國君想要讓國內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老百姓可以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國君你用我就可以了,用我鮑叔牙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國君,你不僅僅想要安定國內而已,你還想要稱雄諸侯,那你就非得用管仲不可。本來齊桓公不太願意,聽著他這麼說,他就有一點動搖了,所以最後深思熟慮之後,還是用了管仲。不要忘記了,管仲是拿箭射向公子小白,所以齊桓公他有這樣子的猶豫,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這個人曾經對我不利,甚至於還要暗殺我,齊桓公有那個度量去接受管仲,所以管仲後來就幫助了齊桓公。後來的事蹟大家都知道了,不僅安頓國內,更重要的是幫助齊桓公成為北方的霸主。所以我們談到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如果按照文獻上的說法,首霸第一霸是哪一霸?就齊桓公。所以這個就跟管仲有關。

  鮑叔牙真的也是很有度量,他自己居於管仲之下,擔任齊國第二順位的權力大臣,第一有權力的是管仲,如果沒有這樣度量的人,是沒有辦法這麼做的。所以我們後來有一句成語,叫做「管鮑之交」,管鮑之交就是講他們兩位的情誼很深厚,是可以互相的推心置腹的,為對方兩肋插刀也是在所不辭的,就是非常深交的知己的一個形容詞。我們在《史記》裡面,司馬遷也特別對他們兩個人的情誼,也有一番感慨,他說兩位其實都是很優秀的人物,可是司馬遷特別敬重誰?鮑叔牙,因為有那種度量真的不容易!你說兩個人有瑜亮情結,大部分都會勾心鬥角了,他反而推心置腹,反而還推薦他在我的位置之上,這個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好,這個是鮑叔牙的典故。

  再來我們看到第二位鮑照。鮑照的話時代就比較晚了,是南朝宋的文學家。南朝宋不是南宋,先前跟大家講過,南朝有宋、齊、梁、陳四個小朝廷接續而成的,所以一般我們為了要跟後來的、大一統的那個南宋北宋來作區隔,所以我們會把這個宋稱為南朝宋,來做一個分別。鮑照,因為他當官曾經當過前軍參軍,所以我們在文學史上面,又稱他叫做鮑參軍。他自己其實跟顏延之,跟謝靈運,謝靈運先前我們介紹過,他們是同時期的文學家,也都在元嘉時代成為很著名的詩人。所以在文學史上面,我們把他們三個人合稱為元嘉三大家。三位詩的風格都很雷同,都是描寫山水,而且在文辭,在格律上面,都逐漸的有要求,自我要求。

  所以先前我們提到唐詩,在初唐的時候,沈宋兩位大致上把唐詩的格律,把它固定下來。可是不要忘記了,一個制度的完成,絕對不是在那個當下,那個moment才被定下來的,一定是前有所承。可能更早以前,可能幾十年,甚至於百年以前,就已經慢慢醞釀,就已經開始形成了。所以一直到了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才把它固定下來。而且固定下來,只是他自己有一個這樣的要求,而且去影響他所認識的一些朋友,跟大家推薦說,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我覺得如果按照這個平仄來寫詩,感覺好像聲音很協調,所以他的朋友、同學或者是他的門生,聽了他的建議之後也覺得很好,所以慢慢的才把這樣的格律去傳播開來。絕對不是說今天中央政府規定,以後唐詩就這麼寫,如果不這麼寫的話一個人罰五千,沒那回事,一定是慢慢的去影響,在民間逐步的去擴大它的影響力。可是在沈、宋之前,你看在元嘉這個時代,他們這幾位寫詩歌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了對仗,注意到了格律的問題,所以那個影響事實上已經逐步逐步的去累積。鮑照的詩歌其實流傳下來的也不少,所以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參看一下他的詩作。

  我們來看到下面一個姓氏,第六十三史姓。好,我們看到史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是排名第八十,在台灣沒有進入到一百大。史姓以官名為姓,因為在古代有所謂的史官。最有名在上古時代的史官,就是黃帝的史官倉頡了,按照文獻的說法,說他發明了文字,所以倉頡的後代有一支就以史為姓氏。後來陸陸續續,從西周到春秋也都有史官,他們也有子孫以他祖先的職官為姓氏。所以大致上史這個姓氏,跟古代的史官脫離不了關係,都前有所承。在文獻裡面我們看到這個史官,尤其是在先秦以前,這個史官其實跟後來我們所看到的史官,他服務的工作的內容不太相同。

  這個也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在文獻裡面會看到是三個職官,史、巫跟祝。有的時候你會發現,好像他的功能有一點重疊,有的時候又會有點不太相同,的確他有一點重疊的部分,這個是不可諱言的。有學者來做研究,其實他們三個職官即便有重疊,可是他還是有他主要負責的項目。我打一個比方,這個書裡面它研究的內容,我用它的內容,然後我用一個比較台灣大家能理解的例子,來跟大家舉個例子。大家有沒有看過在民間的鸞堂,或者是一般我們民間信仰的公廟,有那種童乩,乩童,在閩南話叫tâng-ki,也有人叫ki-tâng,他會說神明附體,然後來指示什麼,來說話,甚至於會用沙盤來寫字,有吧?有看過吧?好,沒有看過也沒關係,去Google一下。這個所謂的童乩,這個乩童,其實他就類似那個巫。巫本身就是天地神靈降生在他的身上,然後他可能會有一些動作或說話,或者是有一些指示。有的時候他被附身之後,他說出來的話一般常人不一定聽得懂,不一定聽得懂,聽不懂他在講什麼,所以要有一個人來做翻譯,變成是神靈跟一般人之間溝通的橋梁,那個人是什麼?那個人在民間的說法叫做桌頭,就是桌頭,就是旁邊幫忙乩童辦事的,那個算是助手,那個桌頭就是史。所以譬如說我們剛剛講到,不是有那個沙盤寫字嗎對不對?他就桌頭就會旁邊拿紙筆把它寫下來,把它抄下來。所以原本史的工作是那個,後來才慢慢的逐漸偏向於記錄一些文獻、記錄歷史,是後來才慢慢趨向於那一方面,在早期的時候他的工作是這個。

  祝是什麼?祝這個字很有趣,你把那個示字邊拿掉,因為示字邊是後來才加上去的,它原本這個字是兄,兄弟的兄。兄這個字為什麼又跟祝有這個關聯?是因為兄它原來的本意就是祝,可是後來兄這個字,它被假借當作兄弟的那個意思了,它被假借用走了。所以為了要去還原這個字的本意,所以才加上示字邊,才造了一個祝字。兄這個字它在甲骨金文裡面,甲骨文跟金文裡面它是寫成這樣,下半部其實是一個人,上半部呢?一個口對不對?在古文字裡面,它那個口的方向有的時候會不一樣。如果它的口是往左邊的話,就變成是打哈欠的欠,就是張著嘴巴,張著嘴巴呼氣,打哈欠的欠。它口向上表示它的頭的方向是向上的。所以祝這個人是什麼?是負責人跟上天溝通的橋梁。所以我們有一個詞叫祝禱,祝禱祝禱,對不對?所以那個祝它的功能,就是由人的角度向上天稟報。所以這三種它其實是各司其職,但是有的時候會混淆,會重疊。這樣了解了,很有趣的,各位可以來知道一下它的分工。

  好,我們看到在史這個姓氏,它的遷徙分布。根據《唐書》記載,到了唐朝的時候,也要少數民族融入了中原,漢化之後也姓史,我們就把它稱之為昭武九姓。所謂的昭武九姓是什麼?來,請各位幫我改一個錯字,那個時候打字沒有打對,校稿沒有校對,隋唐時,第一行,隋唐時祁連山北方有一個昭武城,這個邵武的邵,應該是前面昭武九姓的那個昭,是日字邊才對。有一個康居國,後來被匈奴給打敗了,所以康居國他們就遷徙到了中亞,然後在中亞地區又分別建了這些小國,其中就有一個小國叫做史。唐高宗永徽年間,昭武九姓先後的歸附了唐朝。後來史國人民就以他的國家為姓氏,就融入到漢化裡頭了。所以有另外一支的史姓,是從中亞細亞的少數民族而來的,這個也跟大家做一個補充。

  再來我們看到堂號的部分,堂號的部分有一個比較不一樣的堂號,叫做忠烈堂。忠烈堂它的典故來源跟史可法有關,所以我們就跟下面第四歷史名人史可法,我們來做一起來跟大家說明。史可法是明朝末年的一位抗清名將,大家我們都知道,他效忠朝廷,在北方被滿清突破之後,北方已經淪落為滿清的勢力所控制,可是史可法還有南明的朝廷,還在南方不斷的抗爭。所以當北方的清兵大舉南下,去包圍揚州的時候,史可法堅守揚州城,然後抵死不從。所以包圍戰持續很長的時間,被包圍在城內的明朝的部隊,已經到後來沒有食物可以吃了,最後是連馬,戰馬都殺來吃,老鼠什麼都已經吃光了,吃馬。到最後沒有辦法了,因為人數也愈來愈少,史可法就最後把自己的愛妾也殺了,給大家吃。打到最後一兵,最後一卒,為了要保住在長江流域的根據地,他們是用盡全力。可是包圍它就愈來愈緊密,攻擊的頻率愈來愈高,到最後還是沒有辦法,被攻破了。史可法自己沒有兒子,他就認了他的一個部將叫做史德威為義子,在攻破之前他覺得情況很緊急了,史可法跟他的義子史德威說,如果城破之後,我們不可以被清軍所侮辱,所以他要求他的義子,城破之時你就一刀把我給殺了。結果史德威當然沒有辦法下得了手,所以後來他就被清兵所俘虜,最後也不知道怎麼樣,應該是往生了,應該是陣亡了,但是找不到屍首。

  當地的百姓其實非常的感念史可法,雖然說沒有辦法找到屍首,但是以史可法的衣冠,就把他葬在揚州城外的梅花嶺。後來也有一篇散文〈梅花嶺記〉,也是《古文觀止》裡面有收錄的一篇,很好的散文。南明朝廷為了褒揚史可法,也給他一個謚號,忠靖。清朝的高宗,這個高宗就是乾隆皇帝,也追謚他為忠正。所以史可法的精神,其實也代表了中國人的一個精神的層次,就是寧死不屈,絕不投降。所以也為後人所歌頌,尤其我們後代姓史的這些朋友們,都很自豪,因為他們家的先祖,有一位民族英雄史可法。好,這個是史姓的一個說明。

  接下來我們看到第六十四個姓氏唐姓。唐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排名第二十六,在台灣排名六十四,感覺好像也不少,不過我只認識一位姓唐的老師,所以在我自己認識的比例裡面,唐姓沒那麼高。唐姓是出自於祁姓,是帝堯的後代。先前我們講到舜,舜是媯姓,先前我們談過好多次了。堯他原本姓什麼?他是姓祁,在文獻裡面也有把他記載為伊祁。但是祁跟伊祁到底哪個對?因為文獻都有,所以我們就並存。不過我個人覺得應該還是祁。伊祁,多那個字其實是,我個人的判斷應該是,他把前面那個語音保留下來了。因為祁這個音它本來是發喉音ki,用閩南話就念作ki,所以它前面有一個比較短的音,他把它記錄下來。大家會覺得很納悶,我們漢語不就是一個字對一個讀音嗎?就是如果用所謂的英文的觀念的話,就是單音節,我們就是一個音節。但是我跟大家講,根據有很多的學者他們來做考訂,他們認為上古音其實是雙音節。也就是說跟我們現在的發音,譬如說孫明言,那個孫一個母音,明一個母音,言一個母音,不一樣,它是雙音節。隨便說,隨便講,可能是孫,不好舉例,明,明可能在上古音是念作bəling明,它可能是兩個音,可能後來才掉了一個音,保留其中一個音。這種情況,因為我們在後來很多的諧聲偏旁裡面,我們都發現真的有這種狀況。因為理論上來講的話,你同一個諧聲偏旁,就是形聲字的那個偏旁,事實上它應該是同一個發音的系統,可是你有沒有發現,你把那個整理出來之後,它會有兩種。所以古人才會認為說它應該是雙音節,會有這種狀況。所以有可能它也是一種雙音節的現象,有一個比較短的音,他把它記錄下來,只是後來我們比較保留了是祁這個音。所以祁跟伊祁都有被記錄。他的名字叫做放勛,堯是他的謚號。這個是其中的一個說法。另外一個說法是說,堯是他的尊稱,尊稱他為堯,也有一個說法說是他的謚號,都有人主張,我們就稍微知道就可以了。

  堯始居於陶,後來又受封於唐,因此被稱為陶唐氏或者是唐堯。堯往生之後,舜將堯的兒子丹朱封為唐侯而建立唐國。這個唐國也源遠流長,一直到西周的時候才被周民族所滅。所以原本堯的後代的唐的子民,就有一部分就以國家、以地名為姓氏。原本堯的後代那個唐國已經被滅了,所以後來周成王又封他的弟弟叔虞,又一樣把他封在那個唐,也就是說那個地點不變,可是是換了另外一批主政者。所以這個地方的兩個唐是同一個地方,跟我們先前跟大家提到的一些例子,同名異地,它又不一樣,它是同一個地方,可是換了兩批人,因為前面那一批已經被滅了,已經被遣散了,所以那個地方就真空了,所以周民族就另外封了他們的親戚,到那個地方去,後來又有一個唐國。後來叔虞的子孫也有一部分就改姓為唐。所以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從祁姓分出來的,另外一個是從姬姓分出來的。這樣各位應該可以理解。

  遷徙分布的部分就請各位參看。我們看到下面的堂號。唐姓還有像晉陽、晉昌、北海,這個都是以地望做為堂號,這種情況也蠻多的。

  唐姓的歷史名人,大家應該第一個想到的是誰?唐伯虎,對不對?〈唐伯虎點秋香〉,這一部電影也是膾炙人口。這個是我很喜歡的那一位香港的演員,周星馳他也有參與演出。〈唐伯虎點秋香〉裡面,那個唐伯虎的角色,他好像是一個風流才子,然後家裡面好像也很富裕,感覺好像因為家裡面衣食無虞,所以他可以風流倜儻,去做一些風流之事。其實在正史裡面的唐伯虎,並沒有過得那麼的舒適。我們看到唐寅字伯虎,他有很多的號,各位有沒有看到,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我只是這邊列出幾個他常用的而已,所以他有好多個號。是明代是當時很有名的畫家之一。他自己本來也很努力上進,要去參加科考,可是在會試的時候,因為涉及洩題案而被革黜。這個問題很嚴重。昨天我們不是有提到,有一些考題如果你考題出的有問題,也會遭到株連。當時唐伯虎就是因為涉及到洩題案,那個所謂的洩題是什麼?就是有考生去幹嘛?去賄賂考官,先前就已經去打點考官了,然後就得到了考題。然後就輾轉有些人又從他身上,又買了這個考題。唐伯虎就牽連其中,也有人說他是被誤解了,不管如何,總是因為這樣的關係,他就被取消了考試資格,那就很嚴重了,而且終身不能再考,不是你這一次不能考而已,所以影響很大。所以後來他的太太怎麼辦?碰到這種狀況,後來就改嫁了,就不願意再跟唐伯虎。然後他自己也因為這樣,就沒有辦法在仕途發展,所以就很坎坷。但是他也沒有因此就灰心喪志,他就去遊歷名山大川,然後靠著賣字畫為生,所以也算是過得還可以,這個過日子的生活。他後來的畫其實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受到大家的喜愛。尤其他跟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等等,被當時稱之為吳中四才子。他自己的字也寫的很好,所以書畫是很有造詣的。尤其到了後代,他的作品留下來的其實也不少,但是真真假假。後來在古董拍賣市場裡面,這個唐伯虎的作品也是價值不菲。所以生前可能過得不如意,可是也算是名揚後世,這也不枉費他在人生走那麼一遭。

  好,時間也到了,咱們就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