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16集

  我們再往下看,看到第十七頁,第五十四個姓氏,姓鳳。鳳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很少見。黃帝的曾孫帝嚳高辛氏的時候,以鳳鳥氏為歷正。歷正是掌管天文曆法的,指導人們按照季節按照時令來耕種,然後來收成。所以中國古代對於曆法的探測,然後把它來做歸納,是很重要的一個成就。所以,不僅讓務農的人們可以依此來判斷,我們該什麼時候來耕耘,什麼時候來收成,讓我們的百姓有一個很圓整的生活的作息。所以這個曆法的成就,在中國可以算是非常的早,就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但是時代不斷的推進,我們對於曆法的校正,就會愈來愈精準。所以曆法的研究,在中國古代也是非常的龐雜,因為每個時代都會推出新的曆法。專門在研究古代曆法的人,在目前來講也是屈指可數。

  鳳這個姓氏歷史名人我們舉一位,這位大家也是不常聽到的人物,叫做鳳綱。鳳綱他不是在政治上面有所作為,也不是文功赫赫,武功威名的人物,他是一位算是草藥家,算是一位醫師,一位藥學的一個權威。他在當時漢朝的時候就以百草花,把它醃漬之後,封存在地底下,從正月一直到九月末。然後據說封存的這個百草花,能夠得到天地的精華,拿出來之後再加以提煉,就成為了一種丹藥,然後往生的人把這個丹藥納入口中,就可以起死回生。這個感覺好像很玄妙。當然這個也是文獻上有此一說,是不是真的如此恐怕也是有待驗證,不過因為文獻的資料都不足,所以也沒有辦法證實這種說法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所以很多文獻的記載,我們大概都是要保留一分懷疑,然後小心的來驗證。古往今來,這種死而復活的例子的確常常聽聞。我這次到菲律賓去,也聽到了菲律賓的朋友也提到過。我們遇到一位朋友,他的姐夫因為疾病,突然之間就暴斃,暴斃之後就送到醫院去了。然後我們這位朋友到了醫院去的時候,他那個姐夫已經蓋了白布,他去的時候已經過了三個多小時了。然後他就想說,至少好好的送他一程,所以就在他的身旁誦經。誦經大概誦了一個多小時,居然他姐夫復活了,他姐夫居然這樣就復活了!醫院都覺得很驚訝,怎麼會這樣?面對這種很奇異的事件,其實大家都會有一些傳聞,就有人說我那個朋友,他有什麼什麼樣的超能力。所以在外面就傳得很多了,甚至於有人登門拜訪,求他治病。他說沒有沒有沒有,我純粹只是為了讓我的姐夫,那件事情是為了讓他,希望能夠走得很安詳,所以我只是單純的誦經,我沒有任何的法力。可是別人還不相信,還說拜託拜託,你一定要救我,我有什麼怪病,你一定要幫我,如何如何。所以這種死而復活有很多種原因。這件事情後來他們也沒有深究,醫院也沒有辦法去歸納出到底是什麼原因,總而言之它是一個很奇妙的經驗。他姐夫後來回魂之後又多活了兩年,又還多活了兩年,所以當然身體就大不如前,可是能交代的事情,也都有很完整的交代,所以不會是倉卒之間就撒手人寰,家人沒有辦法接受這種狀況的情況,當然就會非常的惋惜,所以多活兩年也做了很多的事情,也做了很多的善事。所以可能是上天覺得這個人,有積德,有積福,所以給他一個緩衝的時間,讓他可以好好的跟家人訣別,也能夠把事情給辦好。這個是我們鳳姓的一位歷史名人。

  再來我們看到下面這個姓氏,第五十五個姓氏花。花這個姓氏,其實在唐朝以前的文獻,基本上沒有看過花這個姓氏出現過,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推原它的來源。有一個比較主流的猜測,有人主張花這個姓氏,應該是ㄏㄨㄚˋ這個讀音轉變而來的。先前我們曾經講過,華當作姓氏來讀的時候要讀作四聲。因為中華的華,這個華它原本的本意就是花朵的花,因為它本意跟這個花朵的花一樣,所以可能就從此有人就改寫為筆畫比較簡單的,我們看到的這個花,所以這是比較主流的說法,說花姓是從華姓而來的。到了唐朝的歷史上面,才有正式的記錄花姓的人物。不代表說唐朝以後才有花姓,可能在更早以前也有了,只是沒有文字記錄而已。

  談到花姓的人物,大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花木蘭了,大概也只有花木蘭了。所以花木蘭,根據考證,她應該不會是早到西漢初年。所以比較學者研究的成果,應該是隋末唐初。所以也符合了剛剛我們提到,在唐朝的官方的記載裡面有花姓,是從唐朝開始的。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個研究的成果,把它考慮進去。

  花木蘭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因為家中爸爸年紀老邁,然後自己的弟弟又還很年輕,可是政府要徵兵,要去防範邊患,所以花木蘭就只能夠代父從軍。在〈木蘭詩〉裡面也透露了這些訊息,所以研究的學者們,就從這些蛛絲馬跡來做推測,推測她應該是隋末唐初人。

  好,我們看到第五十六個姓氏方。方這個姓氏在閩南話,我不曉得大家會不會讀,因為我自己不是閩南人,我是客家人,所以我一直以為,方這個姓氏的閩南話讀作ㄏㄨㄥ,(方向),我一直到了後來這幾年才發現,原來方這個字閩南話讀作姓氏的時候,要念作ㄅㄥ,差很多,同學大概沒有接觸過,差很多。所以我一直都誤讀了這個姓氏的讀音。方姓在台灣也是流傳蠻多的,所以在台灣的人口裡面,方姓的比例可以佔到前四十九這麼多。

  方姓的來源有兩個,有一支是來自於炎帝的後代。炎帝的九世孫方雷,因為幫助黃帝討伐蠻尤有功,而受封於方山,所以後來就以方為姓氏。方姓的另外一個來源是來自於姬姓。周宣王的時候有一位大臣方叔,領兵去平定了南蠻,也是受封於方,後來方叔的子孫也以方為姓氏。所以像這樣不同的來源,也都有受封於方這個地名。先前我也跟大家講過了,雖然說看起來它是同一個名號,同一個地名,但是它是不同的地點,同名異地的這個狀況是很多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做這個理解,才不會誤認為他們是在同一個地方,可是卻有不同的姓氏不同的來源。所以方姓大致上我們在文獻上面,可以知道的是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於炎帝的後代,一個來自於姬姓的後代。

  遷徙分布的地方有一個部分,我請大家看一下,在第一行,泉州人翁乾度他有六個兒子,後來他就把這六個兒子,分別給予不同的姓氏,就是洪、江、翁、方、龔,還有汪。然後這個就是後來有所謂的六桂堂的來源。因為這個翁乾度為了避禍,所以他把自己的兒子們分給不同的姓氏,希望能夠留存自己的血脈。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這個也是不得已的一個辦法。所以這六個兒子雖然有不同姓,可是都是一母同胞,都是同一個父親,所以就各自的開展。後來他們追溯源頭,其實都是來自於翁乾度。所以這六姓的子孫他們就有一個堂號,特殊的堂號,叫做六桂堂。在東南亞,六桂堂其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同鄉會,在菲律賓,在馬來西亞,六桂堂這個同鄉會的組織也都非常大,因為有這樣的來源。後來方姓也就逐漸的向外四散,所以在中國大陸排名到第六十二,幾乎大江南北,都可以看到方姓的子孫發展。南洋的地方也有很多方姓的子孫,像我這次去菲律賓,透過朋友的介紹,也認識了幾位姓方的朋友,他們也都是六桂堂的宗親。

  我們看到下面的堂號,有一個正學堂。正學堂這個堂號的典故,就來自於明朝的方孝孺。在上一堂課我們提到方孝孺,方孝孺原本是建文帝的老師,可是因為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要奪位,所以從北京發兵,一路過關斬將,打到了當時的國都南京,強迫方孝孺為他的學生,也就是建文帝,寫傳位詔書。可是方孝孺堅決不肯,最後遭朱棣所殺,而且還牽連了所謂的十族被屠滅。所以這個血案在明朝初年是忌諱,一直到了後來,才慢慢的有人去記錄這個事情,才把方孝孺的事蹟寫下來。所以當時南京地區,方孝孺案搞得人心惶惶。所以燕王朱棣,他就是透過這個霹靂手段殺雞儆猴,希望其他不願意臣服於我的建文帝的官員們都能夠倒戈。這一招有沒有效?很有效,很有效,所以後來很快的南京方面的朝臣,原則上絕大部分都投效了朱棣。所以很快的他就登基即位了,而且遷都到北京去。

  當時朱棣殺方孝孺,不是一刀給他痛快,他用了一個極刑,這個極刑叫做腰斬。腰斬顧名思義,就是從哪裡砍了一刀?從腰部。腰部砍一刀下去,會不會馬上往生?各位猜想一下,不會。他一刀砍下去,並不是把脊椎骨也砍斷,不是,它是一刀砍下去,讓你血流成河。方孝孺他沾自己的血,在地上寫了十二個半的篡位的篡,控訴燕王朱棣篡位,寫了十二個半字才斷氣往生。所以這個是非常殘忍的手段。

  但是腰斬也不是第一個從方孝孺開始的,最早被處以腰斬的是李斯,李斯也是被處以腰斬。李斯在秦二世的時候被趙高所陷害,所以李斯跟他的第二個兒子一起被殺。在行刑之前,李斯跟他兒子說,他就問他兒子,兒子,你猜猜看,爸爸這一生最懷念哪一段時間?結果他兒子就跟他說,應該是爸爸當秦朝的宰相的時候,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李斯跟他說,不是,爸爸這一輩子最懷念的時光,不是手握重權的時候,爸爸最懷念的時光,是當時我們還住在老家,住在上蔡,(上蔡是個地名),當時你們兄弟還小,爸爸閒暇時候帶著你們兄弟,牽著黃狗,帶著蒼鷹,到上蔡城外去打獵,這是爸爸一輩子最懷念的時光。

  所以這段話,我也經常跟我的學生們分享。人這一輩子最懷念的時光,不一定是你位高權重的時候,往往都是你這一生回顧,是你最閒的時候。這個閒不是閒來無事,這個閒是什麼?這個閒是內心最平和,最寧靜,也可以說你是最沒有壓力的、最安閒自適的時候。

  所以我們追逐的人生到底是什麼?每一個人不一樣。但是我都跟學生說,從李斯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便我們哪一天功成名就了,即便我們哪一天手握重權了,可是你都要讓自己保持心裡的態度,要保持一個閒,就是你的內心要很平和,要很安寧,仰不愧天,俯不怍地。而且在公忙之餘,我們要創造一個閒的環境,讓自己的身心靈可以達到一個平衡,而不要一味的只是在追逐名利。即便你很努力的在事業上面衝刺,但是你也要找一個時間,不管一天的什麼時間,或者是一個月裡面的什麼時間,要讓自己回復到閒的狀態。

  像各位,各位我很羨慕大家,包括我們的師兄師姐們,我們的師父們,我們都是在閒的狀態裡面求學問,然後了解人生,然後幫助佛法傳揚於全世界。這個閒是很難得的,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能閒。所以非常羨慕大家,幾乎二六時中都能夠保持在閒的狀態。各位才是真正有福報的人,是有福氣的人。

  我們雖然說在紅塵之中要找尋閒,每一個人狀況不一樣,但是我找到一個平衡的時間,就是我每天晚上都去走,快走,走操場,走操場的時候什麼都不會想,那四十分鐘就是完全的放鬆,然後眼睛沒有全閉,因為全閉的話就會撞到人了,就像很多佛祖的法相一樣,就是閉八分,開兩分,就是看著地上,然後這樣快走。我覺得很有幫助,因為走完四十分鐘之後,不僅身體放鬆,呼吸可以得到一個調整,而且你會發現,今天的疲累都可以消失不見了,而且心靈可以達到一個平衡。每一個人的方式不一樣,這個是我找到的一個方法。在座的各位都是有福氣的人,真的要好好的把握這個機會,把握這個機緣。

  所以回到李斯身上,我也跟學生講,或許你這輩子也會有這樣的感慨,所以跟我們身旁的每一個人,都能夠保持很友好的關係,把握你能夠享受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因為每一個階段的任務不一樣,為人子,為人夫,或者是為人妻,其實不同的角色都有他的難處,但是怎麼樣去找到一個平衡,而且讓自己能夠達到一個閒的狀態,這是我帶給學生的一個期許。所以李斯也算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透過他的這一句話,開示了很多後來的人,其實這個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的哲理。雖然說他生前評價當然很多,不一樣的角度來評價他,但是我對他臨終的這句話,我是給予肯定的。

  所以方孝孺在最後得到這樣的極刑,而離開人世,很多人都對他叫屈,很多人都為他不捨。他的子孫也為了紀念他,因為方孝孺曾經為官擔任到侍講學士,他自己的書軒叫做正學堂,所以當時的文人都稱他叫正學先生,所以子孫就以他的書軒名正學為堂號,所以叫正學堂。

  我不曉得各位自己在讀書的空間,有沒有為自己的書房命名?沒有,大概都沒有。我為自己的書房也取了一個名號,不雅,不是很典雅,但是跟我自己的所學,跟我自己的專長有關,所以我的書房叫做左經山房。因為我自己研究《左傳》,《左傳》它又是十三經裡面的一部。然後為什麼取名叫山房?其實我是住在都市裡面,我很年輕的時候,很小的時候住在鄉下,可是我大概小學時候,就到都市裡面生活了,可是我非常嚮往農村的生活,因為農村的生活經驗,讓我覺得非常的美好,而且讓我覺得很難忘。所以我常回老家去度假,一天兩天也都很好,半天也沒關係,去感受到農村的那種很閒的氣氛,讓我覺得很舒服。所以我在為自己的書房取名的時候,我刻意把一個山字安進去,所以希望能夠雖在紅塵居,可是自己的心還是嚮往山林,所以叫左經山房。

  所以我們這邊要邀請各位來做一個小小的作業。古人他們都會為自己的書房來命名,有些是跟自己的專長有關,像我就是跟我自己的專長有關,所以叫左經山房;有些是自己對於人生態度的,一個凝練,一個提煉,他把他自己的人生觀,提煉在這個書房的名號上面;也有不同的角度,有些是從自己的號,然後演變成自己的書軒名,有不同的方式來命名。

  我們再往下看,看到方姓的歷史人物有一位方以智。方以智,看到這三個字真的好像就是人如其名,方以智他是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科學家,對於天文、地理、歷史、物理、生物、藥學、文學、音韻都有研究。而且他比較務實的去研究生活,我們人類所會面臨到的一些學科,所以他不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科學家。他在從科學的研究上面,去提煉出宇宙,世界組成的來源,他也有思想的這個身分,去了解這個宇宙來源形成的過程。可是他跟以往的思想家不一樣,以往的思想家,我們如果給予一個比較籠統的稱法,叫做心學,心臟的心,心學,從心來建構這個世界,簡單來說就是心學的這個角度。大家會聽到這個所謂的,由心來建構這個世界,感覺好像有點抽象。我簡單的來做一個解釋,心學的學者們他們認為,這個世界對我而言是心的作用;如果我的心對這個世界沒有作用,這個世界對我而言沒有任何的意義。我打個比方,譬如說這個椅子,我們為什麼會把它稱之為椅子?就是因為我們認識這個椅子的作用,我們了解它的功能,所以在我的概念裡面我有椅子的存在,所以這個椅子是世界的一部分。他透過這樣的角度來理解這個世界。所以如果我對這個世界不能理解,或者是我對它沒有興趣也好,或者是我不想去理解它,這個東西就不存在我的世界裡面。這樣可以理解嗎?可以理解。所以這是心學的角度。

  可是方以智的角度,他認為不應該是這樣的,世界之所以存在就是它客觀的存在,不是你主觀的去定位,它到底對你有沒有影響。所以他排除了心學的那種思想的角度,他認為世界客觀的存在,不因為你對它沒有興趣,而它就不存在,他認為世界應該是由物質來構成的,所以他提出了物質的角度。

  當然方以智的這個學說,並不是從他開始有這個理解,而是中國古代就已經有這樣的萌發,但是一直都沒有受到普遍的重視,一直都還是以心學的這個角度來理解世界,比較佔學術的主流。所以沒有對錯的問題,只是各自角度的不同而已。因為他很務實的去研究個別的學科,所以他提煉出了對世界觀的闡釋。所以跟當時其他以心學為主流,以陽明學派為主流的那個思想,他就格格不入。所以方以智在當代是很寂寞的,因為他被邊緣化,因為很多人對他的這個角度,是非常不屑一顧的。但是就回應到剛剛我所提到的他的名字,他叫方以智,這個方就是方方正正,就體現出了他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是很客觀的存在,而不是一個主觀的思想而已,所以他從這個角度他要探究的是,這個世界不管是造物者也好,不管是上天也罷,他創造的這個世界,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生活的智慧。所以他用方以智這個名字,就體現了他的思想的主體。這很有趣的一個名號。

  方姓的歷史名人還有一位叫方苞,提到方苞就會想到他跟姚鼐,他跟劉大櫆合稱為桐城三祖,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創發者。方苞他所謂的桐城派,這個古文主要的一個見解就是,他認為寫文章要重視義跟法。這個義就是仁義道德的義,這個義其實就是他強調,為文應該要言之有物,這是他的一個重點。另外一個主張就是寫文章要有法,這個法就是法律的法,法是什麼?就是言之有序,寫文章要有章法,要有次序。大家會想說,聽起來好像沒有很特別,沒有很高明,因為古往今來,強調這兩點主張的文學理論也蠻多的,為什麼方苞跟姚鼐,他們在清朝初年的時候會有這樣的文學地位?是因為從明朝開始,科舉考試慢慢傾向於,你在寫科考的時候,你創作的那個答案卷,它有嚴格的體制的規範,你要回答這個答案的時候,你這篇文章一定要寫成八段,而且每一段都有它的功能,都被嚴格規範了,甚至於到了後來,還嚴格要求每一段落的字數。所以就限制了科考這些考生,在回答時候他的空間。每一篇寫八段,就是後來逐步形成的一個固定的格式,也就是後來我們俗稱的什麼?八股文。所以八股文就是科考的時候,答案卷它所規定的標準格式。因為科舉考試它有這樣的要求,我想要請問大家,大家平常在應付考試的時候,既然考場規定這樣,那你平常在寫文章的時候,你就不自覺的就會往那個方向來操作,因為你會想,反正我讀書,我寫文章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考科考,所以我平常寫文章的時候,我當然要多加練習,所以不自覺的他在寫文章的時候,即便是平常時候的文章,不是為了特別應付科舉考試來做練習的文章,他也都朝向那樣的八股的形式去趨近。所以導致整個明朝末年,文章它陷入了停滯,不管它的章法也好,或者是它的格局也罷,都受限非常的深。所以到了清朝初年的時候,為了要去打破明朝八股文的影響,所以他們這批人才有提出,以義法為主流的這個古文,才有這樣的主張出現。

  所以我們會發現,其實中國古代文學史,它經常都是一個正反合的論證過程。所謂的正就是這套理論或這套格式,它在發展一段時間之後,它就會慢慢的固定下來,而且成為主流,姑且我們把它稱之為正。它主流發展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慢慢的僵化,這個時候有心之士他就會予以反動,他會提出一些改革,所以我們就把它稱之為反。反的力量它會不斷的擴大,所以它就會跟正來做對抗。如果反為了要對抗正,如果在理性的溝通,或理性的交流的情況,沒有辦法得到圓滿的答案的時候,就會用大破大立的方式,企圖來扳倒所謂的正,所以反就會突然之間,會用一些很極端的方式來做變化,企圖壓過原來的主流。所以非主流一旦能夠勝過主流的時候,非主流就變成主流了。非主流變成主流之後,它又會慢慢的發展,它又會變成主流,然後慢慢的又會僵化。然後又會有什麼?又會有另外一個非主流來對抗它,中間這個主流跟非主流的變化,有的時候還會有過渡融合的情況,所以我們把它稱之為合,合作的合。所以這種正反合的辯證,我們在文學史,在中國思想史,經常會看到有這種循環的過程。

  所以我們看到,像桐城派古文它的主張,其實也是正反合過程裡面的一種體現。因為文章綺麗、僵化,所以古文的這個主張它又會再度的呈現,然後去改革,然後這些古文的所謂的清流之士,他們在發展了一段時間之後,又會受到當時代的風氣的影響,又會慢慢的落入了一個格局,落入了一個僵化的過程。所以之後又會有另外一批,所謂的古文的改革家推出類似的理論,再重新的再予以改革,所以又會變成一個循環。聽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是在清朝初年,桐城派古文提出這樣的古文革新,對於清朝近三百年的文章的格局,有了一個很大的啟發。所以後來也說,他不僅是桐城派的創始人,也是清代樸學的始祖之一,他也間接導致了清代樸學的開展。

  好,這是第五十六個姓氏方姓。接下來我們看到第五十七個姓氏,俞這個姓氏。俞這個姓氏,在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一百大。可是俞姓卻相當的古老,據傳俞姓是從黃帝的大臣俞拊開始發展的。這個拊就是我們現在,讀成撫慰人心的那個撫,同一個讀音。俞拊擅於醫術,能夠刨開人體皮肉,對體內的五臟進行治療,所以如果用現在的醫學來做分類的話,俞拊是外科醫師,他可以動手術的。俞拊的後代就以此為榮,因此就以他做為姓氏,推衍後代。

  遷徙分布的部分就請各位自行參看。我們看到下面的歷史名人,第一位是俞大猷。俞大猷跟戚繼光是同一個時期。先前我們曾經介紹過戚繼光,他是在明朝的時候對抗倭寇的名將。跟戚繼光並肩作戰的還有俞家軍,就是俞大猷這一個陣營。在當時他跟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我們經常會把兩個人物,然後用龍跟虎來形容他們。一般我們都會認為說,被冠上龍的好像比較優秀,被冠上虎的好像就稍微遜色一些些。其實在中國古代,這個龍跟虎其實都是屬於四大神獸的體系之內,原本牠沒有高下之分。所以這邊我們講的俞龍戚虎,不代表說俞大猷他的武功、他的戰功都勝過於戚繼光,不一定的,這個龍跟虎牠是平等的。所以你看這兩位,大家對戚繼光好像比較熟知一些,對俞大猷好像就比較沒那麼熟悉。也是很重要的明朝末年的名將,所以大家也藉這個機會認識他,他跟戚繼光並肩作戰。而且他自己也開發了很多的兵器,而且也有一些兵法,也留下了很多相關的著作,為後世中國兵學的發展,有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除了俞大猷之外,還有另外一位也是經學家,也是很重要的學者,是俞樾。俞樾他自號為曲園居士,所以後來的學者們都稱他叫俞曲園。他也是很多近現代的學者的老師,像章太炎,像吳昌碩,像在日本很重要的經學家學者井上陳政,都是俞曲園的門下。他自己也受到了咸豐皇帝的賞識,可是後來就被彈劾,後來因此而罷官。什麼事情?試題割裂經義而罷官。大家就覺得,這個是什麼意思?在清朝科舉考試的時候,他出題目經常都是從經書裡面挑一句,頂多兩句,然後就當作標題,一句或兩句來當作標題,然後讓考生去發揮。大家很難想像,以經書的一二句當作標題,那該怎麼發揮?這個後來也有學者去專門研究,他們是怎麼樣去理解這一句兩句,然後去作答,因為清朝的檔案資料比較多,所以可以做分析,可以做研究。所謂的割裂經義,就是他把原本我們傳統對於經書的那句話的斷句,他把它做了不同的詮釋。也就是在斷句的時候,他不是用傳統的方式截取那一句當作考題,而是他給予了不同的斷句。所以就被彈劾,認為他在下標題的時候,做這個題目的時候專業度太差,而且試圖去做一些什麼樣的政治企圖,所以後來他就被罷官了。

  在清朝有很多的文字獄,也都跟解讀文字有關。我舉一個例子。清朝在雍正年間,有一個很有名的文字獄,它也就是從科考的題目而來,在《詩經》裡面有一句叫做「維民所止」,《詩經》裡面有一篇叫做《玄鳥》,《玄鳥》裡面有一句叫「維民所止」。然後有一位試官,他就以這個做為考題就考了,都考完了,都放榜了。後來就有人向雍正密報,說這個考官,出試題的這個試官意圖謀反。從《詩經》裡面來的句子,怎麼會意圖謀反?雍正他也一時摸不著頭緒,他就問他說,你說他意圖謀反,你倒是解釋給我看看。他說報告皇上,這個人居心叵測,他要砍皇上您的頭,他要砍您的頭。什麼意思?維這個字如果我們寫書法,有的時候寫得快一點的時候,這三點它是可以連在一起的,它可以寫成這樣,現在的簡化字它這邊變成一筆上去,也是這樣子來的。所以他要砍你的頭,怎麼個砍法?那不就是雍正兩個字嗎?所以你把那個紅色的筆畫拿掉,就是維跟止。同學張大了嘴巴,覺得匪夷所思,對不對?匪夷所思!居然出個考題,我只是隨機的從《詩經》裡面挑一句出來,就被扣上謀反,滿門抄斬。了解了,文字獄是這麼搞的。他真的有心要做謀反嗎?沒有,他是被陷害的,他被羅織的。

  所以俞曲園也是因為這樣,有心人為了要鬥垮他,所以以這個為一個題目,然後來向朝廷舉報,最後還好他只是被罷官,還好他沒有惹來殺身之禍。所以古來有這麼一句話,叫做「伴君如伴虎」。所以當官真的是一件好事嗎?很多人眷戀權力,但是從某個角度來看,其實是風險很高的一門事業。

  所以俞曲園後來他罷官之後,就潛心做研究四十餘年,在各個領域都有很高的成就。所以他的影響力不僅在中國本土,在日本,在朝鮮都有很大的影響力,被稱之為清代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他的著作有五百多卷。現在我們把它蒐集之後,出版全集叫做《春在堂全書》。大家有空也可以去翻翻,大部分其實都是很艱深的學問,不容易理解。即便我們自己來閱讀,也都是讀跟我們自己現在有關的學問,然後把它抽取出來,來拜讀一番。所以我們對於清朝的這些學者們,窮其一生在做學術的研究工作,非常的感佩,而且他這個研究的層面之廣,真的是令人佩服。所以我們自己即便在某一個專業,在某一本專書,有一點點小小的成就,可是跟清朝人比起來,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所以清朝人真的是非常紮實的研究。所以他們清朝整個學術的概況,我們就可以稱它叫樸學,這個樸就是很樸素的意思,很紮實的來做研究,從名物訓詁,從文章的字句,一點一滴都不放過,所以累積了很厚實的學術基礎,也為後來我們的研究做了很好的基礎功夫。

  再來,我們看到第二十一頁,第五十八個姓氏任。任這個姓氏,很多人都會覺得它應該念作ㄖㄣˋ,其實按照讀音,如果是標準的字音,它應該是讀作二聲才是比較正確的。其實在標準的字音它應該要念作二聲,只是大部分我們都比較俗音的話,都是讀作四聲。

  好,我們再看到任姓的來源,它在中國大陸排名第五十九,在台灣其實,我這邊漏了,其實沒有很前面,下次再幫大家補充一下這個任姓在台灣的排名。任姓在古籍裡面有記載它有三種起源,一個是來自於風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後代;另外一支就是前面剛剛我們有提到,是黃帝的子孫,黃帝的二十五個兒子裡面,有十二位得到姓氏,其中一個就是這個任姓;一個是出自於己姓,是帝魁的母親家的姓氏。這個帝魁也是古帝系統裡面的一位。所以在文獻記載裡面它就有三個來源。這三個來源其實源頭都不一樣。到底哪一個是比較主流?其實我們現在也無可考證了,只能就文獻的資料來做研判,應該有三個來源。可是到後面,至於說你這個任姓是從哪一支出來,你這個本家是推原於哪一個姓氏,也都沒有辦法再做更詳盡的考證。

  我們看到第二個遷徙分布的地方,就請各位自行來參看。我們看到下面第三個,歷史名人,有一位任光。任光大家對他好像也是蠻陌生的。在任姓裡面,任光也算是比較突出的一位。他是雲台二十八將之一,曾經隨劉秀在統一戰爭裡立了大功,所以後來他就在劉秀的陣營有了一個蠻崇高的地位,幫他建立了東漢。他在病逝之後,劉秀就有了這樣的一個想法,他想要把當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這些武將們,把他們的畫像擺到雲台,做為一個紀念。所以才有所謂的雲台二十八將,這樣的一個說法。所以這些都是東漢的開國功臣,任光也在其中之一。任姓的部分,我們就簡單的幫大家來做一個介紹。

  再來我們看到第五十九個姓氏袁姓。袁姓在中國大陸排名三十三,可是在台灣就相對的比較少見一些,排名八十九。袁姓出自於媯姓。媯姓我們先前都介紹過,他是舜帝的後代,舜帝的裔孫叫媯滿,他受封於陳,往生之後,陳國的臣民為他上了一個謚號,叫陳胡公。所以在文獻裡面也稱他叫做胡公滿。胡公滿的後代有一位叫做伯瑗。伯瑗的孫子濤涂,就以他祖父的字做為姓,因此而改姓為這個瑗。可以因為這個玉字旁的瑗,跟我們袁姓的袁同音,所以它就由玉偏旁的瑗,後來就改變成為了這個袁。所以這個轉變其實也是蠻有趣的。至於說具體來講,它是怎麼樣一個轉變的過程,因為文獻沒有很清楚記載,所以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

  這種狀況其實很多時候語義的轉變,我們都有點莫名其妙。我們知道它原本的意思可能是那樣,後來我們所接觸的可能是這樣,中間為什麼會這樣轉過來?不太清楚。也沒有辦法做很清楚的釐清,因為資料真的蠻有限的。就以剛剛我講的「莫名其妙」這個成語來講,其實莫名其妙原本的意思是什麼?莫名其妙那個名,名字的名,它當作動詞的時候是形容的意思,所以莫名其妙它原來的意思是說,我看到了一個很不可思議的景象,我沒有辦法用言語用文字來形容它,所以叫莫名其妙。所以它原本是一個蠻正向的用法,可是現在我們講莫名其妙是什麼意思,你這個人莫名其妙,你這個人不可理喻,冥頑不靈。所以它轉變很大。可是它為什麼從原來的莫名其妙,變成現在的莫名其妙?中間的過程真的是莫名其妙,你不曉得它怎麼變過來的,只是知道它的源頭跟現在的用法,真的是一百八十度截然不同。所以像這樣的狀況也真的是不曉得,因為沒有資料可以來說明了。

  在袁姓的堂號裡面,有兩個比較特殊的堂號,第一個叫做臥雪堂。東漢的時候袁安還沒有任官之前,曾經在洛陽客居,有一年冬天洛陽令冒雪來拜訪袁安。這個所謂的洛陽令就是洛陽的縣令,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縣長。因為當時積雪很深,所以洛陽令就命隨從掃出一條路,然後才進到袁安的屋子裡面。袁安這個時候因為又客居他鄉,身上又沒有足夠的盤纏,所以下大雪沒有冬衣,冷的發抖。洛陽令就問他說,你為什麼不請在洛陽當地的親戚朋友來幫忙?袁安就回答說,大家日子都不好過,而且下著大雪,怎麼好去叨擾人家?所以就只好自己辛苦一些。洛陽令就很佩服袁安的賢德,就舉他為孝廉。因此袁安的子孫就稱袁安這一支,有一個堂號叫做臥雪堂。

  大家會很好奇,什麼叫做舉孝廉?眾所周知,我們都知道科舉考試是什麼時候開始才有的?隋,對不對?到了唐已經普遍的,基本上就是已經變成是國家選拔人才唯一的管道了。在此之前的人才怎麼選拔?對,察舉,就是當地的長官他可以推選,像舉孝廉就是察舉人才其中的一個選項。所以洛陽令就推舉他,然後如果上級看到他的履歷,看到他的事蹟也很認同,就往上舉報,然後朝廷就會從這些被各地方所推舉的人才裡面擢,擢用,他也不是照單全收的,擢用一些然後來任官。這個是古代在科舉之前選拔人才的方式。後來科舉考試之後,考試相對於所謂的舉孝廉這些察舉,它相對的客觀,相對的也公平,所以從隋唐以後,科舉考試就變成是選拔人才的,從主流變成唯一的管道。一直到現在,大家還是以考試為評比的一個方式。

  我們看到第二個堂號叫做守正堂,也是跟袁安有關。袁安因為受到洛陽令的推舉,舉孝廉之後,後來他也就在官場上發展,曾經擔任楚郡的太守。當時楚王謀反,已經株連了數千人。袁安在處理這個案件的時候,就非常的公平客觀,只要是他審問之後,覺得沒有關係很深,他就給予釋放。後來有一些壓力,也讓他不得不要去對抗,譬如說外戚的竇氏擅權,先前我們曾經講過竇氏,在漢朝的時候,竇氏也算是權傾天下,可是袁安他守正不阿,繼續跟竇氏來對抗,雖然說後來也免不了被貶官,但是他心安理得。所以袁安的子孫也以袁安的這個行為,命名為守正堂做為自己的堂號,來表現自己先祖的氣格不阿。當然還有其他的以地名為堂號的,也大有所在,像陳郡,像汝南,像彭城,像陳留,都是各地的地望來做為堂號。

  歷史名人,除了剛剛簡單的介紹了袁安之外,還有另外幾位也是讓大家來參考一下。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袁紹的部分我們就不細講了。我們來看到第二十三頁,第二位袁崇煥。袁崇煥其實他是明朝末年的時候,鎮守遼東的一位將軍。我們都知道當時鎮守遼東,最主要防範的是誰?就是關外的滿清。當時鎮守邊關,的確是非常吃重的工作,尤其面對滿清的威脅,鎮守遼東的袁崇煥他兢兢業業,他非常小心,因為他知道關外的這些滿清鐵騎,他們是非常凶狠的,而且非常剽悍的,只要一不小心,自己的守軍不但會被殲滅,而且還會突破長城防線,然後就會長驅直入,進入到當時的國都北京。所以當時明朝廷中央,對他也非常的看重,原則上就是你袁崇煥想要什麼,我朝廷能夠做得到,我都完全信任,完全資助。就是因為這樣,有人就眼紅了。各位看到魏忠賢的餘黨,後來就以其他的名義彈劾袁崇煥。內部自己本身就有矛盾了,關外的滿清的領袖皇太極,就趁著這個矛盾然後就施以反間計,最後袁崇煥,就以通敵叛國的罪名處以凌遲。這個也是中國古代的酷刑之一。

  什麼叫做凌遲?就是俗稱的千刀萬剮。不一刀殺了你,就是要慢慢的來折磨你,延長你受罪的時間。

  袁崇煥其實在當時是有一點爭議。所以袁崇煥當時被凌遲處死之後,因為一般的百姓都誤信了袁崇煥通敵的這個說法,所以分食他的肉,在行刑完之後大家去搶他的肉,就是一片一片不是削下來嗎?去搶他的肉吃,痛恨袁崇煥。可是後來袁崇煥也得到了平反,認為他是受誣陷的,而且是受了滿清的反間計所害。所以袁崇煥在後來,大家對他都是比較同情,認為他是一個英雄,但是是一個被冤屈的英雄,是一個悲劇英雄的形象,在中國歷史上面算是比較可惜的一位,否則以他的武功,以他的地位,其實他應該要受到大家的讚揚的。

  跟他同時期,還有另外一位鎮守邊關的,大家都應該知道了,兩相比較你就知道袁崇煥的氣節,跟那一位比起來真的是天差地別,那一位是誰?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所以兩相比較你就知道,袁崇煥還是了不起的人物。

  再來第三位袁枚,袁枚是清朝的一位文學家,他自己有一個林園叫做隨園,他自己蓋了一個林園,所以他自稱為隨園主人、隨園老人,不僅是文學家,他也是文學批評家,更是美食家。而且袁枚這個人,他其實比較不受當時的風俗的約束。一般我們在當時收學生,還是以男性為主,他特立獨行,他收了很多女弟子。所以在當時袁枚就有一些爭議。不過如果單純的從文學的角度來看,他寫詩提倡性靈說。什麼叫做性靈?性靈說就是說他在寫詩的時候,要能夠去寫出這個詩的精神。這有點抽象。我們都說人的靈魂之窗是哪裡?是眼睛。所以我們簡單來做個比喻,就是說在寫詩的時候,你有一些字句能夠畫龍點睛,讓你整個詩歌能夠活躍起來,簡單來說就是打一個這樣的比方。所以畫龍點睛的這幾個字,我們在詩學上叫做詩眼,眼睛的眼。所以他特別強調透過這個詩眼,來表現出詩歌的不同之處。所以他提出要這麼來寫詩歌,才能夠突破世俗,才能夠與眾不同。

  袁枚他還跟另外一位,當時在朝中非常有地位的大學士齊名,叫紀昀。以後我們會教到,紀昀的字叫做曉嵐,所以我們就稱他叫紀曉嵐,稱他的字號比較多。當時有這麼一個稱法,稱南袁北紀,兩個人都是很有文才的文學家。

  好,時間也剛好到了,十二點了,對。我們今天就到這邊,明天我們繼續。好,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