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15集

  上一週我們的進度是談到第四十六個姓氏范姓。范姓的部分我們後面的歷史名人,我們還沒有提到,所以我們接下來再來看到歷史名人的部分。范姓,前面我有沒有講到?有,只是歷史名人還沒講,沒有錯,范姓的歷史名人一定要提的就是這一位范蠡。蠡有兩個讀音,當作人名的時候我們要把它讀成三聲。有一句成語叫做「以蠡測海,以管窺天」,那個蠡要念作二聲。所以它有兩個讀音,這邊要讀作三聲。

  范蠡其實大家都對他蠻熟悉的,其實他就是輔佐越王勾踐復國成功的一位大臣。他自己本身也早年從事政治,所以才能夠在越王的身邊擔任朝臣。越王勾踐的故事大家都應該蠻熟悉的,就是因為被亡國之後,所以勾踐被貶為奴隸,留在夫差的身邊。夫差其實大可一刀把他給殺了,可是他卻把他貶為奴隸,讓勾踐在他身旁受盡很多的折磨,受盡很多的侮辱。所以勾踐後來才得到了一個機會,最後才回到自己的鄉里,希望能夠重新復國。就在范蠡還有另外一位大臣叫做文種,兩個人的協助之下,終於十年深居,十年教訓,復國成功了。後來復國成功之後,當然越王勾踐就大封功臣,可是范蠡在這個時候卻萌生退意,因為他知道他們的老闆勾踐,只能共苦,不能同甘。這句話大家應該會覺得有點奇怪,我們不應該是同甘共苦嗎?為什麼勾踐是只能共苦不能同甘?也就是以往很多的君王,他們在打天下的過程裡面,跟他的兄弟們非常的刻苦,然後一起努力,可是到了功成名就的時候,這些有成就的君王,卻害怕當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會反目成仇,所以他就必須怎麼樣?必須要動刀子一一除去這些功臣。所以我們在古往今來很多的開國君王,都看到太多這樣的例子了,先前我們提到的朱元璋也是,勾踐的確後來也是如此。所以當時范蠡就勸文種,他說我要歸隱山林了,是不是文大夫你也跟我一樣,我們從此就退出政壇。文種他相對跟范蠡來講,他是對權位是比較戀棧的,所以他說應該大王不會如此的凶狠。范蠡就跟文種說,他說他自己會看一點面相,下面這段記載是記載在《史記》裡面的,我用白話文說出來,他說勾踐的面相嘴巴尖尖的,就嘴巴這個地方比較尖,然後脖子很長,跟我們一般人的比例稍稍的比較長一些,胸骨很突出,就是他這個胸,胸骨,肋骨這個地方是比較凸出的,所以以這樣的面相來講就是會啄,我們講他會去啄傷人。這個啄當然是一個比喻。所以這樣子的面相用啄這個字的話,大概我們知道,這種面相是比較像哪一種動物?鳥類,而且是猛禽,像老鷹、鷲,所以他會去啄傷人。所以依照他的判斷,勾踐恐怕容不下我們這一班功臣。文種當然不置可否。范蠡勸了兩次之後,他發現文種大概還是不願意離開,所以他就歸隱山林了。果然文種留在朝廷裡面沒多久,勾踐就幫他安了一個罪名,最後就把他給殺了,甚至於還抄了他的家。

  范蠡他離開之後,他就雲遊四海去了。後來他就急流勇退,而且化名為鴟夷子皮。原本只是雲遊四海,後來就定居在定陶這個地方,然後也改名換姓,所以我們在文獻上面稱他叫做陶朱,後面那個公,陶朱公那個公事實上是一個敬稱,因為他後來落腳在定陶,所以化名為陶,然後改名字叫做朱。然後做了生意,據說他曾經賺了三次大筆的財富,然後又把它用來濟世救人,所以他的財產可以揮之即去呼之即來,是很能經商的一位人物。所以後來大家都稱他為財神,或者是商聖,所以有這麼一個典故。

  在民間還有一個很浪漫的說法,說范蠡不是一個人雲遊四海,他還帶了女伴,這位女伴是誰?就是西施。因為按照典籍的記載,西施當年就是范蠡發掘,然後經過培訓之後送到吳國去。所以如果我們要說中國最早的女間諜,西施大概是榜上有名。因為她是被賦予任務的,她要去腐化夫差的,讓他從最基礎的地方,就是君王的思想,君王的生活,去開始腐敗。所以西施算是立了頭功,因為這個美人計用得非常的到位。所以吳國傾覆之後,後來西施也就淪落江湖。所以范蠡覺得他對西施有一分責任,所以後來就有一個浪漫愛情的美滿大結局,就是帶著她,後來兩個人就終成眷屬了。當然後面這個部分不可考,可是民間這個說法我們也可以參考一下。這是范蠡的故事。

  再來第二位范寧。這個寧我們在文獻裡面,還可以寫成另外下半部改成使用的用的這個甯。這個甯它也有兩個讀音,如果是當作姓氏的時候,我們就要念作ㄋㄧㄥˋ。倩女幽魂裡面那位男主角叫甯采臣,然後台灣也有一位女藝人叫做張鈞甯。所以它有兩個讀音。如果是另外一個讀音,就等同於安寧的寧,這個讀音跟意思是一樣的。范寧是東晉的大儒,經學家,他最重要的功績就是,他撰寫了《春秋榖梁傳集解》,是春秋三傳裡面《榖梁傳》最早的一個集解,所以對於中國經學史的發展也有很重要的貢獻。在春秋三傳來講,大致上《榖梁傳》的發展是比較受到限制的。因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它比較內容豐富,有幾十萬字之多,而且裡面有很多的文學材料,然後史料也非常的充足,所以我們現在在大學裡面,如果去開春秋這門課,主要的課程內容還是以《左傳》為主。三傳的另外一傳《公羊傳》,它也受到比較大的重視。因為雖然《公羊》跟《榖梁》,它們的性質比較雷同,都是用來解經,但是從分量上來講的話,《公羊》的分量足足是《榖梁》的一倍,所以就兩個性質相同的典籍來看,《公羊》還是普遍受到矚目的,所以《榖梁》就比較寂寞一些了,研究《榖梁》的人也相對的比較少。但是它還是可以補充春秋的《左傳》,還有春秋的《公羊》的不足,還是有它存在的一個貢獻。

  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跳過了范曄。我們看到第四位,談到范姓的歷史名人,也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范仲淹了。范仲淹是北宋人,是一位很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文學家。其實范仲淹早年的生活也是蠻崎嶇坎坷的,因為他的父親很早就過往了,所以母親為了要拉拔孩子長大,一個女人家在當時生活不容易,所以趁著自己還年輕,而且也有人說媒,後來她就改嫁。范仲淹的繼父姓朱,所以他自己也就曾經改名叫做朱說,那個說明的說我們要把它讀成ㄩㄝˋ,喜悅的悅,因為這兩個字在古代是相通的。范仲淹他自己也很努力,所以苦讀,然後勤學,最後考取了功名。為什麼他會苦讀勤學?因為後來他輾轉知道他自己的身世了,他希望能夠讓母親能夠回歸本家。所以他靠著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之後,然後在跟他的繼父稟報之後,繼父也能夠了解他的孝心,所以范仲淹又改回他本家的姓氏,改回他原來的初名,接著他就帶著母親回到他的祖籍地,就把這段關係很圓滿的把它完成了。

  奉養母親之後,他自己在政壇上的努力也是有目可睹,各位看到他一路上,其實經歷非常的豐沛。而且他自己允文允武,不僅在文學上的造詣,在政壇上面的貢獻是很大的。甚至於因為他研讀兵書的關係,以宋朝當時的國政,基本上就是重文輕武,即便是武官,都還是要由文人來擔綱,所以朝廷認為,范仲淹雖然說是文人出身,可是因為熟讀兵書,所以也派他到邊關去鎮守。范仲淹也不負所望,他不管在西北,在東北,鎮守邊關的時候都能夠嚴守關防,所以讓邊關的那些常常叩邊的少數民族都為之恐懼,甚至於西夏人還敬稱他叫小范老子。這個老子就是我們一般俗稱爸爸,這個老子就是我們稱什麼什麼爺,什麼什麼爺,所以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范爺范爺的意思,對他是非常的敬畏的。所以因為他自己既有文治又有武功,所以後來朝廷又把他請回到中央,然後給予非常高的職級,叫做參知政事。這個參知政事就是等同於一般我們所謂的宰相,基本上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同樣具有宰相位置的可能有幾位朝臣,所以他們是共同領導的一個領導梯隊,所以當時權力很大。

  一般人到了這樣的位置的時候,我們看到很多的故事,手握重權,接下來就是結黨營私,可是范仲淹不是,范仲淹跟很多人的交情都是君子之交,我們都知道君子之交是淡如水,所以他拿捏人際的分寸是非常到位的。而且他所謂的結黨營私,並不是用在成就自己的事業,成就自己的財富,而是什麼?而是提拔人才,所以他提拔的很多人才,像後來的歐陽修等等這些人,其實都是范仲淹提拔的,為朝廷帶來一股清流。范仲淹他提拔人才,可是他又不把他們做為自己的門生,他總是告誡這些他提拔的人才,我提拔你們是為國舉才,你們不需要跟我同聲一氣,我有不對的地方,請你隨時指正我,糾正我。所以范仲淹的這個格局之高,連當世當時北宋的政壇,大家談到他都是豎起大拇指,所以當時就稱他叫做風流宰相。風流這個詞彙不是我們現在的風流,我們現在講風流是講這個男性在外面處處留情,然後有很多女朋友,有很多情愛的糾葛,在古文的風流事實上是風流倜儻的那個風流,也就是說他很瀟灑,很率真,不戀戰棧位,這個風流的古今的意思是不太相同的。

  范仲淹在文壇上面,最值得大家欽服的一篇文章,大家都應該有讀過,就是〈岳陽樓記〉。〈岳陽樓記〉有這兩句話是最有名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就是展現出了范仲淹的高度,在天底下的人還沒有憂愁之前,我已經開始在憂愁了;當天底下的人都已經快樂了,我才能夠快樂,所以他憂國憂民之情,凝練在這兩句話裡面,為後世所稱頌。

  最後我請大家幫我改一個錯字,就是范後面,後人有為范仲淹的文章詩歌,把它做了集結,這本文集叫做《范文正公文集》,這個「範」請幫我改一下。

  接下來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彭姓,彭姓其實也是在中國大陸,在台灣人口也算相當多,在台灣也排到了三十五個大姓。在台灣,彭姓絕大部分,超過一半的比例,大概都是客家族群,所以這個也是標誌,這個客家族群的姓氏之一。彭姓據說它是出自於黃帝,起源有兩個說法,第一個說法是說彭姓是黃帝的後代,祝融的後裔,祝融的後代有八種姓氏,彭姓就是其中一個。這是一個來源。另外一個說法是,彭姓是祝融的弟弟吳回的後代,吳回的兒子叫陸終,陸終又有六個兒子,其中第三個兒子受封在彭這個地方。據說他因為獻一碗野雞湯給了上帝,上帝很高興,就便賞賜他長生不老,所以這位獻野雞湯的人,就是後來我們所稱的彭祖,據說他活了八百多歲。當然這個說法是民間的流傳。

  人類能不能夠活到八百多歲?這個大概科學家是存疑。但是如果就古代的一些文獻來看,人要能夠活到一百歲以上,其實是不難的,其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大家會覺得說,為什麼我們現在的人都沒有辦法活到一百歲以上?所以我們對那些能夠活到一百歲以上的人稱之為人瑞,因為他是很稀罕的,是很不同的。現在一般的平均壽命在台灣,大概七十多歲,快接近八十歲了。但是我們也看到,有很多的人很年輕就過往了。為什麼古人活到一百多歲,反而比較容易,現在反而比較不容易?當然問題很多,有很多造成這樣的改變。我個人還是覺得,可能跟我們的飲食習慣,我們身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聯。所以彭祖八百多歲這個說法,雖然說是民間的一個流傳,但是我們也不排除有那個可能性,對不對?所以我們就了解彭祖八百歲,有此一說。

  至於說上帝因為有一碗野雞湯,而給彭祖長生不老,大家可能會覺得上帝也太偏袒了。在文獻裡面所講的上帝,其實跟我們西洋的基督教,天主教的上帝,意涵不能夠完全劃上等號。那是因為在十八十九世紀,西方傳教士來到了中國,他希望能夠介紹西方的宗教到中國來,所以他在翻譯的時候,就從古代的文獻裡面,找到了一個可以對應的詞彙,就叫做帝,或者叫上帝,所以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就把他稱之為上帝。可是宗教的上帝,跟中國古代傳統的天人觀的那個上帝,它其實還是有點不太相同的,所以要跟各位來做一個說明。我們在中國傳統的上帝,其實他是有七情六欲的,他也是會受到煽動的。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去祝禱上帝,我們去祝禱,我們去敬獻,事實上從某個角度來看,它就是賄賂,賄賂上帝。如果你呈現的貢品祭品,能夠博得他的歡心,他就可以轉變他對你的觀感,賜福於你,或者是幫你消冤解孽。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講,他還是有人的情欲在裡頭。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可能就跟我們所理想上的,宗教所謂的大公無私的,公正不阿的那個上帝,還是有一點不太一樣。可是還是會有人說,那些仙佛、上帝他們也都慈悲為懷,所以他們也會網開一面。當然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也不失是一個角度。但是我要回歸到比較學術的角度來看,其實在中國傳統的上帝,跟宗教所談到的上帝,他在程度上面,在層次上面,還是有一點差別。

  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彭姓的遷徙的分布,就請各位來自行參看。堂號的地方有一個可祖堂、長壽堂。彭姓的這兩個堂號,其實它的典故來源都跟彭祖有關。因為彭祖長壽,有八百多歲,所以以長壽堂為名。可祖,就是可以效法這位先祖的意思,所以這個祖它有一點轉品,當動詞來用的這個成分,就是希望彭姓的後代子孫,都可以效法他們的祖先彭祖,都可以養生,能夠好好的關照自己的性命,可以跟他們的祖先一樣,可以活到八百多歲。可是活到八百多歲,其實我個人覺得是蠻寂寞的一件事情,各位有沒有想到?不要說八百多歲,一百多歲我都覺得其實是一件蠻殘忍的事情,蠻寂寞的事情,因為你看著你的孩子,甚至於你的孫子,你所認識的人一個一個離開身邊,奉養你的可能是你的曾孫了,可能是你的玄孫了。所以我個人覺得,對一個老人家的情感來講的話,其實它是一個蠻怎麼講?蠻殘忍的事情,真的是蠻殘忍的,因為他熟悉的一切已經一一的遠離他。所以我覺得人活的剛剛好就好,不要太過於追求說,一定要活到一百多歲,一百二十歲,人的價值不在於長短。

  我們這幾週來也分享了我自己的觀點,人的價值就是,你在你幾十年的短短的生命裡面,你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貢獻了什麼,留下了什麼,所以重點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它的高度。生命的高度就呈現在我們對生命的態度。所以我們愈重視我們的高度,我們的生命就會活得愈精彩。

  所以我曾經認識一位老人家,他最後往生的時候,如果我沒有記錯,是一百二十一歲,在台灣,前幾年才往生。他跟我們閒談的時候,其實就透露了這種寂寞,因為現在在奉養他,到最後奉養他的是他的曾孫,可是他曾孫也年紀不小了,所以他的孩子,當然他的夫人更早就離開了,他的孩子、他的孫子都已經不在世了,一百二十多歲,其實還是蠻殘忍的。最後他離開的時候是非常安詳的離開。

  我自己的舅公也活到一百零三歲,我這位舅公是在美濃做藍衫的老師傅,如果大家上網的話應該可以看得到,他的名字叫做謝錦來,這是我的親舅公。一百零三歲的這位老人家,他也是很安詳的離開人世。他是有一天下午去睡午覺,睡午覺睡到了四點多,我這位表嬸,就是我這位舅公的媳婦,她要去叫我舅公起來,敲了門也沒有回應,然後推門進去喊了兩聲,還是沒回應,她就稍微推了一下,才發現沒有反應了,然後摸摸鼻息,已經斷氣了。什麼時候斷氣不知道,就是在午覺,睡午覺的時候,就很安詳的離開了。所以人世間,其實到了一定的年紀的時候,我們都說五福臨門,這五福裡面有一福就是什麼?就是講最後臨終的時候,能夠沒有牽掛,能夠不受痛苦。所以閩南話就說,人老的時候就是求一個好死,(閩南語),這個好死就是臨終可以很安詳的。所以我這位舅公非常的福氣,子孫滿堂,而且最後臨終的時候也走得很安詳。

  我們再往下看,彭姓的歷史名人有一位彭越。這位彭越,其實是跟著劉邦打天下的開國的功臣,所以劉邦對他也非常的厚待,也封了侯爵,甚至於後來還晉封為梁王。彭越跟韓信、跟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可是問題來了,當國家底定之後,這些能征善戰的大將軍,就變成是皇帝的眼中釘、背中刺,所以非得要拔除而後快,因為如果這些人還在,他總是隱隱有一種威脅感,所以就開始羅織彭越的罪名。最後就被告發他謀反,最後劉邦以說彭越反形已具,最後誅滅他三族。這三族是哪三族?當然文獻上面有幾種說法,比較主流的說法就是父族、母族、妻族,就是他父親這邊的親戚,母親這邊的親戚,還有他夫人,他太太那邊的親戚,也都一起誅殺,這個就是滅三族。到了後來,更有所謂的滅九族、誅九族的說法,誅九族是哪九族?有些年輕朋友聽到滅九族、誅九族,當然他們開玩笑的,他說,老師我知道,就是阿美族、布農族,原住民,當然那是開玩笑的。九族當然也有幾個說法,比較主流的說法就是以我為中心,往上推四代,往下推四代,這個就是九族。我的父親,我們稱之為父。父親的父親為祖。祖父的父親我們稱什麼?曾祖。曾祖的父親呢?高祖。往下推四代,我的兒子為子,子的子稱為孫,孫的子稱之為曾孫。曾孫的兒子稱之為,大家都沒有被騙,很多學生都說,如果以剛剛我們談的那個祖往後推,所以曾孫的子是高孫,不是高孫,因為高是一種敬稱,所以我們對上可以稱為高,可是對下不能夠稱高孫,所以曾孫的子叫做玄孫。所以這個就是九族。

  大家會說,如果祖先不是高壽的話,你還在世的時候,曾祖搞不好都已經不在世了,更何況是高祖?所以這個九族好像有點是徒具形式;或者是你的子孫,如果沒有繁衍那麼快速的話,也沒有所謂的曾孫、玄孫。他的解釋是這樣的,就是他從你的高祖父那一代開始往下牽連,所以只要是跟你從高祖父那一代有血緣關係的,統統都一網打盡,了解,不是只有你自己這一支、這一房的子孫親戚而已,它會牽連到跟你高祖父有血緣關係的,所有的人一起牽連,所以羅織打擊的面是很大的。了解我的意思嗎?所以這是誅九族。

  當然到了明朝的時候,還有另外一個案子,這個等一下,我們在後面提到方姓的時候,我們再來詳談。方孝孺他還被誅十族,他還多了一族,多那一族是哪一族?師友,就是教過你的老師,還有在學堂裡面一起上過課的同學,也一起被牽連。所以那個擴大打擊的面,的確是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只要是同學堂的,統統都被牽連進去了。方孝孺那個案子總共牽連了,我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是八百多人,所以那個打擊的面是非常大。

  彭越也因為被誣以謀反,最後也是以悲劇收場。當然彭姓的歷史人物還有,不過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我們就沒有辦法再多做介紹。

  我們看到下面第四十八個姓氏郎姓。郎這個姓氏在台灣,在中國大陸,也都沒有進入到前一百大。郎姓的起源是來自於姬姓,周朝時候有魯國的國君,魯懿公的孫子叫做費伯。費這個字我們在古文獻裡面,我還是建議我們都把它讀成ㄅㄧˋ,ㄅㄧˋ伯。費伯他曾經率部隊駐紮在郎這個地方,因為駐紮的時間也久了,所以費伯的族人有一部分,也就留在了郎這個地方,在那個地方繁衍生息,後來就以地名為姓。所以郎姓其實是魯國的公族姬姓的分支。

  遷徙分布的地方,我們就請各位稍稍的看一下就可以了。其實也有少數民族在融入漢族,漢化之後也有改姓為郎的,所以郎姓的來源也不是純粹都是漢族,也有少數民族的苗裔在裡面。

  我們看到郎姓的歷史名人有兩位,第一位我就請大家自己參看就可以了,因為時間有限,所以我們就比較集中來聊一聊第二位郎廷佐。郎廷佐何許人也?大家對他好像也都蠻陌生的,其實他在政治上面,當然沒有像其他的歷史人物這麼的有豐功偉業,可是他值得後世來敬仰的,就是後面這個事蹟。他曾經擔任江西總督,他對於江西的瓷器製造進行了改良。我們都知道江西有一個古瓷重鎮,是哪裡?景德鎮,所以在景德鎮它從宋朝開始,就已經以製窯聞名了,製陶器為名,製瓷器為名,所以景德鎮在當地來講,陶瓷業是非常發達的,而且有幾百年的歷史。郎廷佐因為江西總督任內,他也很看重工藝技術的提升,所以他就主導了改良的計畫,將當時製瓷的技術有長足的進步。而且還擴大行銷,讓江西的陶瓷,不僅在省內得到很大的發展,甚至於還行銷全國。甚至於我們看到有很多到西方去的瓷器,也都是從景德鎮出去,也都是在郎廷佐擴大行銷的網絡之後,開始有很大的發展。

  這個是四十八郎姓。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四十九個魯姓。魯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一百大。魯姓起源於周代,周公旦的長子叫伯禽,他受封於魯國,是魯國的始封君。周公我們都知道,他是武王的弟弟,而且是西周初年朝廷的重權要員,他跟另外一位兄弟召公,共同來輔佐周成王,因為功勞的關係,所以周成王封周公的長子伯禽到魯國。除了伯禽這一支之外,周公其他的幾個兒子,也都陸陸續續封在其他的國家。所以我們先前在介紹其他姓氏的時候,也都有提到,這些姓氏的源頭其實都是周公之子。所以魯國在春秋戰國是東方重要的國家,到了戰國後期被楚國給滅了。魯國的公族子孫為了要紀念故國,就以魯為姓。所以魯也是從姬姓分支而來的。

  我們看到下面歷史名人的部分,談到姓魯的歷史名人,大概大家心裡面想到的第一位就是魯班。魯班他是春秋末期的魯國人,是著名的工匠,所以他也是以魯做為姓氏。它有另外一個「班」的寫法,是寫成一般的般,所以我們這兩個魯班(般)都可以並存。除了這兩個魯班(般)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文獻稱他叫做公輸般。公輸般我寫一下,講的也是魯班,這位也是魯班。我們在成語裡面有一個「班門弄斧」,那個班門講的就是魯班。魯班他是一個能工巧匠,製造了很多的攻城、一些舟站等器械,而且還創造了有機關設置的一個木馬車。這個木馬車也有人說,其實就是後來諸葛亮,他在蜀漢屯守邊疆的時候所發明的,那個什麼?那個詞一下子忘了,木牛流馬,對不對?我應該沒有講錯,木牛流馬,他是跟魯班有同一個機關設備。還發明了像曲尺、墨斗等等工具。所以對後世來講,只要是跟工藝相關的都奉魯班為祖師爺。

  第二位我們來介紹是魯肅,魯肅他是三國時代東吳的一位大臣。他原本跟東吳也沒有很深的關聯,就是在一個風雲際會的場合,然後就跟周瑜認識,而且跟周瑜也就成了莫逆之交。我們都知道周瑜他跟東吳孫家是有姻親關係,也就是因為周瑜的關係,所以他就投效了東吳的陣營。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本來東吳的群臣都主張要投降曹操,只有周瑜跟魯肅他們力排眾議要主戰,而且建議跟劉備一起結盟,然後兩個陣營共同來抵拒曹操南下,最後也扭轉了局勢,以少擊眾,贏得了赤壁之戰,然後也促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魯肅也因為戰功屢屢,所以也提升到很高的位階。後來他因為要去跟關羽,當時他鎮守荊州,他要去向關羽把荊州給要回來,可是後來這個失敗,所以讓他留下一個缺憾。這個事情也對他影響甚大,所以沒隔多久的時間他就往生了,很年輕,才四十六歲,他就往生了。所以不僅孫權對魯肅非常的敬重,親自扶棺,甚至於連諸葛亮也都發訃文為他哀悼,所以魯肅在三國時代,尤其在南方的兩個陣營,是舉足輕重的一位大臣。在《三國演義》,對他的描述也非常的豐富。這是魯姓的介紹。

  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第五十個姓氏,這個姓氏很多人都把它念作了三聲,其實要念作二聲,讀作ㄨㄟˊ才正確。韋這個姓氏,在台灣在中國大陸都沒有進入到百大。韋姓的遠祖是起源於夏代,先前我們介紹了少康中興的少康,少康也別封他的子孫元哲,在豕韋這個地方。後來元哲這一支就以豕韋為姓氏,因為豕韋是複姓,然後逐步的後來就發展成為單姓,成為了韋這個姓氏。除了他的遠祖是從少康這一支衍派而來之外,我們看到遷徙分布的這個地方,還有另外一支韋姓它是從韓姓而來的。就是西漢初年韓信,漢初三傑的韓信被殺之後,蕭何,我們先前也講過這段故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協助呂后去殺害了韓信,可是蕭何他內心還是愧對韓信,所以他也暗中幫助韓信的兒子,藏到了南粵來。這所謂的南粵,就是現在我們講的廣東這一帶。因為當時漢朝初年的時候,主要漢朝可控制的範圍,只有到長江以南的,大概是現在我們講的江西的南部,湖南的南部這一帶,再往下過了五嶺,到了所謂的嶺南,還有像現在的福建這一帶,事實上他們的勢力還沒有到達。所以當時蕭何就輾轉把韓信的子孫,就把他送到了南粵來,希望能夠為韓信留下一支血脈。為了要躲避官方的追緝,所以韓姓後來在南方,它就把韓這個字省掉了一半,就有韋這個字在後來南方流轉。後來也因為要在地化,所以也跟很多的少數民族通婚。尤其在壯族就有很多姓韋的,他們就相信,他們的始祖就是韓信的子孫躲禍,到南方來的這一支發展而成的。除了這一支之外,當然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在漢化的過程,也改了漢姓韋姓。這個部分就請大家來參看。

  我們看到堂號的地方,堂號有兩個,這兩個堂號其實都是後來韋姓,它在幾個地方發展形成了當地的望族,所以就以當地的郡望為堂號,所以像第二這個京兆堂,就是因為在京兆發展,所以以郡望為堂號。我們看到還有一個扶陽堂,這個扶陽堂是西漢的大儒韋賢,因為他受封為扶陽侯,所以子孫就以這位先祖他的侯爵的名稱做為堂號。這樣的堂號的起源,我們在先前也看到好多個例子。所以大家可以知道,大致上堂號的來由,要麼就是當地的郡望發展,因為繁衍很多,所以以郡望為堂號,再來就是受封的侯爵、王爵,以他的封地名為堂號,還有一些就是以祖先的事蹟為堂號,大概不出這三種狀況。

  歷史人物我們介紹兩位,這兩位其實都是赫赫有名的文學家。第一位是唐朝的詩人韋應物。韋應物大家對他可能沒有那麼的了解,因為他以寫景還有描寫隱逸生活為主,詩風也是恬淡高遠。在唐朝,像這種田園派、山水派的文學健將非常的多,韋應物因為他不在盛唐,所以大家對他的了解就不如像孟浩然,像王維這麼的熟悉。韋應物的詩歌,其實在唐代也是非常受到歡迎,後世對他的關注就有點可惜,沒有太多的研究。他的後代子孫有另外一位,就是我們看到第二位韋莊,韋莊是韋應物的第四代的子孫。韋莊他自己也是能詩,而且也善於寫詞,所以他詩詞都非常的擅長。可是我們看到,我們對於韋莊他詩跟詞的評價,就稍稍的有一點點不同,我們看到第十三頁,這個都是正面的評價,但是我們看到他在寫詩跟作詞的時候的態度就不太相同,我們看到十三頁的第二行的最後,韋莊工詩,他在詩裡面所表現的主題都是傷時、感舊、離情、懷古,詩大概都不出於傳統的詩歌的主題,可是大家看一下他寫詞,他寫詞的時候就多寫自己的生活體驗,上層社會的冶遊享樂,還有離情別緒。大家有沒有發現他作詩跟作詞,他的主題是很不同的。

  因為古代有這麼一個說法,我也請大家把它寫下來,叫做「詩莊詞媚」。寫詩的時候通常是很莊,這個莊當然你可以說是莊重,或者是他很嚴肅;寫詞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寫詞的時候他可以表現得很俗媚,也就是說他可以用比較多的詞藻,來營造那種綺麗的氛圍,詩莊詞媚。

  所以像韋莊,他寫詩,這個主題還是主流的內容,可是寫詞的時候他就會跳脫,用另外一種情緒,用另外一個角度,來抒發他自己對於生活的體會,而且大部分都是流於聲色犬馬,所以他描述那一些上層社會,冶遊,在生活的享樂,往往都寫在詞,而不會在詩裡面去傳達這樣的內容。

  大家會覺得,既然詩跟詞都是可以歌的,可以用來唱的,既然都是韻文,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創作情調?原來就是因為詞,它其實發展的地方跟詩是不太相同。詞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發展出來的?它是從歌樓廚館。講歌樓廚館,其實大家可以想像的就是酒樓,就是一些比較聲色場所。古今都一樣,在那樣的地方往往都會有一些,我們講得中性一點叫藝術表演。在歌樓廚館裡面的藝術表演,就會有一些歌唱或者是樂器的演奏。當然就會比較有一些風花雪月的內容在裡面,這個我們就不便多說,可以想像。所以在那樣的場合,一定為了要取悅酒客,取悅客人,所以他唱的一定是什麼?一定是符合當時那個環境,大家所喜愛的,所以也都是傳唱一些風花雪月的事情為多。所以詞它本身,它發源的地方就在那一種情境之下,所以你說要讓它一開始就肩負著跟詩一樣,有詩的典雅莊重,那個是不可能的,因為它發展的源頭就是如此。一直到了後來,詞才慢慢的有一些風格上的轉變,主題上的轉變,可是那都已經到了北宋。所以從唐末到五代,詞維持了很長的時間,就是以媚,以俗媚為主,以豔情為主。所以在韋莊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得到,詩人,詞人,他在創作詩跟詞的時候態度是不同的。

  我再舉一個例子,韓愈,韓愈我們也知道,他是古文大家,他在寫文的時候,跟寫詩的時候態度也不一樣。韓愈的詩,我們把它分到所謂的奇險派。韓愈的詩很難讀,因為他經常用一些很拗口的詞彙,很冷僻的典故,所以我們讀他的詩要花很多的力氣,而且沒有什麼典麗的詞藻。所以他詩的呈現跟他的文不一樣,他的文非常的流暢,雖然說也沒有很優美的詞彙,但是平鋪直敘,甚至於有一些章法的安排,讀起來非常的流暢,可是讀詩就經常會讀一讀,要想想看他在講什麼,這句跟上句話、跟下句話到底有什麼關聯,所以一樣的,他在寫文跟寫詩態度也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創作的形態,我們會發現,文人他有很多面的創作性格,他會在不同的文類上面所呈現。所以我們要去綜合判斷,這個人他在文學上的成就的時候,我們要把他切割成幾個面向,不能夠一概而論的。這個是我們在讀文學的時候,要特別留意的。

  這韋莊他還有一篇很有名的詩歌,叫做〈秦婦吟〉。〈秦婦吟〉,它跟〈孔雀東南飛〉,跟〈木蘭詩〉,並稱為樂府三絕,其實都是表現出婦女在時代的壓迫之下生活的艱辛,所以這也反映了時代的悲劇,也反映了當時的民情,也都是蠻長篇的著作,也受到後人的推崇。這是韋莊的介紹。

  再來我們看到第五十一個姓氏,這個姓氏就真的很少見了,昌姓。很榮幸的,我也認識一位昌姓的朋友,大概在台灣,他說大概姓昌的都是他們家族的了,沒有別的了。所以是很少見的一個姓氏。昌姓的源頭有兩支,黃帝有二十五子,這先前我們有講到過,黃帝的二十五子,後來又分賜為十二個姓,昌姓是妊姓的後代。

  第二個說法也是黃帝的後代,但是是說這個黃帝的後代,嫘祖有兩位親生的孩子,叫玄囂還有昌意,昌意這一支就是昌姓的始祖。所以不管這兩個說法是哪一個為主,但是都不脫是黃帝的後裔。

  遷徙分布的地方,我們就請同學們自己參看。為什麼昌姓獨缺歷史名人?不好意思,在古代真的找不到昌姓的歷史名人,因為昌姓在發展的過程裡面,它本來就是比較小,所以要找到歷史名人不太容易,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暫時懸缺了。

  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第五十二個姓氏,馬。馬這個姓氏在台灣,大家一定會想到的是哪一位?馬英九。其實馬這個姓氏它的來源也沒有很久,它在戰國的時候才開始有馬這個姓氏。來,我們看一下它的歷史,它的源頭是來自於馬服君。這個馬服君又是何許人也?我們看到第三行,戰國時代趙國有一位趙奢,他原本是擔任田稅官,因為不畏強權受到了平原君的賞識,推薦他來管理全國的田賦。後來秦國攻打趙國邊境,廉頗還有樂乘等人都主張要退守,只有趙奢堅持要領兵去救援,而且大敗秦軍,成為當時的趙國名將,所以趙惠文王因此封趙奢為馬服君。所以後代的子孫就以他的這個封地馬服,所以後來就省掉了服字,保留了馬,所以成為馬姓的始祖。當然如果我們再往前推,趙奢我們再往上推衍,其實他也是出自於嬴姓,也是古老的姓氏的後代。只是馬姓真的在歷史上面被追溯,而且起源就從趙奢開始。

  遷徙分布的地方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在西漢末年的時候,王莽有一位馬矢,他姓馬矢,後來也把它省略了矢這個字,而改姓為單姓馬。所以也有另外一支,是從馬矢改姓而來的。

  大家再回到歷史的段落的第一行,這邊也提到,在中國,馬這個姓氏的人氏以回族為多。這個也是蠻有特色的一個狀況,也是因為早期的時候,所謂的回族維吾爾族,他們在融入漢姓的時候,也因為改姓為馬,所以馬在回族裡面比例很高,是因為改姓的關係,所以它跟中原的馬可能沒有太大的關聯,是因為改姓的關係。這邊也跟大家來說明一下。

  歷史名人我們看到第一位馬援。馬援大家對他可能也沒那麼熟悉,但是如果提到「馬革裹屍」這句成語,大家就有聽到,有了解這個成語的典故的話,就會知道馬援是何許人也,其實他是幫助光武帝劉秀打天下的功臣。他原本他也不是劉秀的手下,原本是隴右的軍閥隗囂的屬下。隗這個字這個姓氏也是比較少見的,念成尾大不掉、尾巴的尾那個讀音。後來馬援歸順了劉秀之後,還幫助劉秀一統天下,而且當時他年紀雖然說已經老邁了,可是還是主動請纓,所以南征北討,最後受封為伏波將軍。他認為身為軍人就應該要戰死沙場,這個才是軍人的本色,所以即便年紀老邁,他還是不服老,他覺得他可以幫助國家盡一分力,他就希望能夠努力的貢獻一己之長。所以最後是在討伐五溪蠻的時候,因為身染重病,不幸而往生。一位名將隕落其實舉國都哀悼,可是偏偏就有人落井下石,有一位叫做梁松的,他反而來誣陷馬援。當時的皇帝劉秀也誤聽了讒言,所以收回了馬援他所封的侯爵新息侯。是一直到了後來,到了章帝的時候才予以平反。所以從這個故事我們也知道,其實身為一個國君也好,在現代的話,我們身為一個主管,其實都必須要非常的小心謹慎,因為你是大權在握的人,甚至於你掌握一個人的生死,掌握一個人的存留,所以千萬不可以只聽信一面之詞,因為很容易就會為有心人所操弄。

  所以我自己因為去年八月,接了這個主管的位置之後,雖然說我們這個單位是個小單位,但是我個人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因為我自己讀古書,尤其我讀《左傳》,《左傳》裡面有很多的權力的糾葛,其實我們都讀了很多,但是只有真正的去歷練之後,你才會真的知道古書裡面告訴我們,什麼什麼事情,什麼什麼我們要注意,你才能夠真正的體會。所以我就是很珍惜這樣的一個位置,我自己來親身的體會一下,身為一個主管,我們在用人,在看待很多的事情,我們應該怎麼樣來權衡。果不其然,坐了這個位置之後,就有很多的訊息,不管是正面的,不管是負面的,就會透過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管道,就會在你耳邊一直有人在告訴你,什麼什麼事,什麼什麼人如何如何,當然批評的比讚揚的多很多。讚揚的當然我們心胸要寬懷,我們都給予褒揚,因為褒揚別人不會是壞事。可是一旦如果是負面的,我都會聽完之後,再去自己透過別的管道,去側面打聽那個某某人說某某人,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到底是怎麼回事。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不會所有的人都會偏袒某一個人,或者是去誣陷某一個人,總是會有人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說法。所以身為主管最重要的責任,除了要做大事做決定之外,當面臨到有很多人事的糾葛的時候,主管的態度就很重要了。如果你偏聽偏信,很容易就會讓一個單位搞得烏煙瘴氣。所以我都面對人事的一些問題,我都會暫緩。如果是其他的重要的,譬如說計畫案,我們華語中心的一些規畫,這些我們可以積極辦理,可是人的問題千萬不可以動作太快,一定要多多觀察,多聽一些別人的諫言,多聽別人的意見,再來做決定。人是最重要的。所以上一次我也跟大家提到,我們講政通人和,其實我的體會是人和才能政通,所以人和很重要,人和就是不能夠聽信一面之詞,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所以馬援也就是因為皇帝聽信謠言,雖然說最後得以平反,但是也是歷經了凶險。

  我們看到另外一位馬超。馬超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位三國的將軍,當時在蜀漢有所謂的五虎上將。當然這五虎上將,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面,給他的一個稱法。在漢代的,包括蜀漢的官職裡面,是沒有所謂的五虎上將。馬超就是這五位其中的一位。他原本也是駐守在現在的陜西,還有甘肅這一帶的軍閥,後來也是輾轉的投奔了劉備,最後來蜀漢效力。他自己本身也是武藝超群,而且在劉備準備要稱帝之前,馬超也是率先表態支持劉備稱帝。所以後來他在蜀漢的重要性,也因為有這麼一個過程,所以得到了很多的重視。因為他據說長得很俊秀,而且他的盔甲都是銀白色的,所以有一點白馬王子的形象,所以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面,稱他叫做錦馬超。這個錦就是錦繡,就是非常漂亮的意思。所以在當時也是受得很多人的喜愛,所以我都說一個人長得好不好看,其實問他同性別的人才是真正準的,怎麼說?如果一個男生都認為那個男生長得帥,那個男生才是真的帥;相同的,如果某一個女生,連其他的女生都認為她長得美,那個美才是真的美,因為異性角度當然很多元,但是如果他的帥氣,她的美麗,連同性的人都認同,那真的就是美了,真的就是帥了。所以在當時錦馬超,不僅婦女非常的讚揚,連同性的都說他很帥,所以可以想像他應該是白馬王子,非常的帥氣。當然這些都是《三國演義》,羅貫中所鋪陳的這些內容,在正史上面是沒有的,大家就僅供參考。

  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這個姓氏苗。苗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跟台灣,也都沒有進入到一百大。苗這個姓氏其實它的來源也不算太早,是春秋時代才有苗這個姓氏起源。在西元前五百四十七年,楚國若敖之亂中,楚國大夫伯棼因罪而被殺。伯棼的兒子賁皇,那個字念作ㄅㄣ,賁皇就逃到了晉國去。賁皇到了晉國,然後當時的晉國國君,封了一個苗邑給他,所以我們在《左傳》裡面,就稱他叫苗賁皇。所以後來賁皇的子孫就以封邑為姓。所以苗這個姓氏,其實也是從楚國的國君的姓氏,羋姓分支而來的。所以它的源頭最早我們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

  再來我們看到苗姓的歷史名人,第一位苗發,他是一位文人,是一位詩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對於詩歌的創作也是非常的認真,所以當時有很多的文人也很推崇苗發。

  第二位叫做苗沛霖,這位大家對他也蠻陌生的,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不仔細講。苗沛霖這個人如果各位一邊聽我講,一邊看它裡面的文字的內容,有沒有發現,奇怪,他怎麼是一個反反覆覆的人?他一下子又效力於清朝朝廷,一下子又協助太平天國,所以他旋叛旋服,然後就是沒有辦法固定效忠哪個陣營。這種人其實在生活裡面多不多?很多,我們把他叫做牆頭草。所以苗沛霖就是在這種牆頭草,倒過來覆過去的過程裡面,不斷的壯大他自己的勢力。所以這種人他到最後還是會被人看輕,所以最後被清朝的名將僧格林沁所擊敗,然後最後被他自己的部下所殺。這種牆頭草在生活裡面其實還蠻多見的,說不定各位的朋友裡面、同學裡面,當然不是講這邊的同學,我講的是以前大家所經歷的朋友、同學裡面,也有這樣的人物。

  我自己以前求學的過程裡面,也經常看到這種狀況。我自己的處理的狀況是這樣子,我如果觀察到某個人經常兩邊討好,沒有辦法好好的去對別人真心對待的時候,我都是保持距離,因為只有保持距離才能夠以策安全,千萬不能夠跳進去跟他一起攪和,即便有一些來往,不過也都是僅止於很表面的,一些禮尚往來而已,絕對不能深交,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天你會被他出賣。所以在生活裡面其實要多留一個心眼,我都跟年輕的朋友講,逢人只說三句話,不可全拋一顆心,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顆心。不是說我們不願意真誠對待,而是需要觀察,在沒有深入的觀察之前,我們還是要小心為上,我們不要害人,可是我們要多留個心眼,不要讓自己被人給害了。

  好,我們休息一下,等下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