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14集

  好,我們再回到第四十二這個蘇姓,蘇姓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的排名,是到四十一,在台灣排名二十三,蘇姓的來源,有一個源頭是來自於顓頊帝高陽氏。顓頊有一個兒子名字叫做稱,稱又有兒子叫做老童。老童又有兒子叫吳回。吳回有兒子叫做陸終。陸終有六個孩子,長子姓己,名樊,在夏朝的時候受封在昆吾,所以後來就稱為昆吾氏。昆吾又有一個兒子受封到了蘇,所以就建立了蘇國。所以蘇國的子孫就因此而改姓蘇。昆吾的後代就姓蘇的這一支,後來到了周朝的時候就有蘇忿生,後來被周武王封於溫這個地方,也建立了蘇國。後來這個蘇國被滅了以後,也是一樣,子民也改姓蘇。所以這兩支蘇其實源頭最早都一樣,只是早晚都有建立過蘇國,所以都以蘇為姓。

  剛剛提到這個溫,它的地理位置它是在什麼地方?我們看到遷徙分布這個地方,遷徙分布裡面有講到,蘇姓世居河內,這個河內就是剛剛講到蘇忿生他所受封的溫這個地方,那個地方就叫做河內。河內是哪裡?不是越南的河內,它是講黃河,它有一個大轉彎,這個在地理上面,這邊就是現在的陝西,因為它在黃河這個轉彎的地方,以這一條黃河河段來做分界,因為它是南北向,所以現在的陝西在古代的話,它因為在黃河之西,所以叫做河西。以現在的地理名稱,在黃河這一段的東邊,這個省分叫做山西。因為它又在黃河這個河段的東邊,所以它叫做河東。我們有一句話講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講的是這個地方。這裡有一個山脈叫做中條山,中條山夾著黃河的這中間這個區塊就叫做河內,對不起,中條山,這是中條山,太行山在這邊,這個是中條山,這個是太行山,所以現在的山西省跟河北省的界山,大致上是以太行山為界,這邊就是河內,這邊就是河南,這邊後來就是稱之為河北,大概就是以黃河的地理形勢來劃分。所以蘇姓就是在河內這個地方繁衍,後來也有逐步遷徙到現在的湖南湖北這一帶,當然也就慢慢的擴散到整個中國。

  蘇姓的歷史名人,我們如果比較早的,大概提到蘇姓的名人就會想到蘇秦。蘇秦跟他同名的,同一個身分地位的,還有另外一位叫做張儀。蘇秦跟張儀,是先秦的九流十家裡面,屬於所謂的縱橫家。縱橫家講得直白一點其實就是說客,他們靠著論辯的技巧,然後在政治上面為某一國來服務,所以他的目的就是,我為某一國去遊說別的國家,希望能夠透過這些說客的論辯技巧,能夠說服對方遵從自己的諫言,所以講得簡單一點就是說客。這些說客他們都有很好的說話技巧,能夠引經據典,甚至於還用到了後來我們所謂詭辯的一套理路,在言語上面的邏輯去說服對方。所以他們這一支,對於中國後來的言論論辯的這個技巧,有很大的貢獻。蘇秦跟張儀同是鬼谷子門下,也跟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學成之後,蘇秦就外出遊歷很多年。但是因為在學習的過程裡面不夠專精,所以剛開始出去外面遊歷的時候,其實四處碰壁,最後潦倒而歸。據說他回到他家鄉的時候,太太,蘇秦的太太對他很不理解,他的嫂子就給他一個很難看的臉色,所以激勵了蘇秦,他刻苦再重新研讀老師所教的學問。在攻讀《陰符》老師所教的書籍之後,他一年之後又再度離家,去遊說列國,後來受到了燕文公的賞識,提拔他為燕國的特使,代表燕國的利益去出使各國。他到了趙國,提出了東方六國聯合來對抗西方強秦的戰略思想,趙國也欣然同意,然後蘇秦又再去遊說其他的國家,最後達到了這個目標,就是東方六國連成一氣,合成了一個聯盟。這個聯盟就叫做從,從約。從,我們要把它讀成加上糸字邊的那個縱。其實如果嚴格來讀的話,ㄗㄨㄥ跟ㄗㄨㄥˋ,它有兩個讀音,如果是南北向的時候,講方位我們要把它讀成ㄗㄨㄥ,所以我們剛剛讀成縱橫家,事實上是正確的。一般我們口語還有另外一個讀音念作ㄗㄨㄥˋ,念作ㄗㄨㄥˋ的時候當動詞的機率多,就是放縱的意思。所以其實嚴格來講,這個地方要把它讀成ㄗㄨㄥ,從約長。從約長就是以東方六國南北連成一氣,以方位來講的話是南北連線,所以當時他們這個聯盟就叫做合縱聯盟,東方六國南北連成一氣,所以就以蘇秦做為代表。

  秦國看到了東方六國一個鼻孔出氣,他也很緊張,如果東方六國真的團結一致,秦國是沒有機會的。所以他就派出了他手下第一流的說客,叫做張儀,他要去擊破東方聯盟,所以他就提出了另外一個說法,去說服東方的國家倒向秦國。後來他們就突破了東方的連線,所以秦國跟東方幾個國家連成的聯盟,就叫做連橫。一個是直的,叫做合縱。因為要突破東方南北連線,所以西方的秦國從中間插入,來擊破他南北的連貫,所以叫做連橫聯盟。所以剛剛我們提到縱橫家,就是把合縱跟連橫的縱跟橫提出來,就變成了縱橫家,縱橫學派。

  以前很多同學,包括我自己,背歷史的這個記錄的時候,常常都會混淆,因為張儀跟蘇秦,一個代表合縱,一個代表連橫,到底哪一個配哪一個?有的時候會容易搞混,所以我國中的歷史老師他就跟我說,同學,很簡單,東方六國他們連成一線的目的,就是要打敗秦國,所以東方六國的合縱聯盟,代表人物是蘇秦,讓秦國輸了,所以這樣就很好記。另外一個張儀就代表秦國的利益。這樣就不會混淆。

  所以當時蘇秦也曾經風光一陣子,他身佩六國相印,非常的威風。不過好景也不長,後來張儀各個突破之後,東方聯盟也就被突破了。所以蘇秦也在歷史上留下曾經非常光榮的一頁,而且據說他也留下了著作,不過很可惜,我們後來沒有看到他的典籍流傳下來,所以他的作品就叫亡佚。亡就是死亡的亡,佚就是散失。不過這個亡,死亡的亡,它本來的意思是消失不見的意思。所以亡佚其實這兩個字是同義複詞,都是講典籍在流傳的過程裡面,消失不見了。

  古代的文獻為什麼會消失不見?大家會覺得匪夷所思對不對?其實在古代,文獻很容易就不見了,第一個,它傳抄的數量不可能多,因為在沒有活字印刷,還是雕版印刷的時代,即便已經有很好的印刷技術了,可是雕版畢竟不容易,因為它一頁一頁都得用木板去雕。所以本來刊刻這個雕版,就必須要花很多的費用,所以能夠被雕刻然後出版,大概都是有很大的資金去挹注,才能夠把這一本書刊行。更多的只是什麼?只是很小眾的,很少數量的流傳,而且都是手抄。如果在沒有雕版印刷之前,只能夠靠手抄的時代,典籍流通的量一定不多,面一定不可能廣。好了,一旦發生了戰亂,逃命要緊,誰還管得了什麼書,什麼典籍,能夠把有價值的金銀財寶帶在身上,逃命去最重要,所以很容易就葬送在戰火之中,所以很容易就不見了,因為流傳得不廣,戰火一燒,天下一亂,不見的數量非常的多。所以他的典籍,還有包括其他很多早期的典籍,亡佚的比例相當高。

  我們很幸運,老天爺對我們很眷顧,這幾年在中國大陸,從地下挖到了很多的寶貝。這些地下挖出來的寶貝,除了青銅器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材質所書寫的文書,我們把它叫做簡帛。帛是哪個帛?就是請各位看到蘇秦的這個段落的倒數第二行,有沒有看到一個帛書,《戰國縱橫家書》。這個帛,帛是什麼?就是用絹帛做為材質來書寫的文書。絹帛它是一整面的,然後把它寫在絹帛上面,它是用折的方式,把它折成比較小的面積,然後便於收藏,所以當時帛是一種文書的記錄形式。更多見的是什麼?是簡,竹簡的簡,就是用竹簡,把它剖成一條一條的,然後用編繩把它編起來,所以它收納的方式是把它捲起來。後來我們在歷朝歷代,計算圖書的一個單位有卷這個字,某某的書籍總共有幾卷幾卷,事實上是從這種竹簡的收納方式,因為它是捲起來的,從那邊衍生而來的一種計量方式,所以叫做卷。簡帛,因為上天對我們很眷顧,所以我們也出土了一些數量的簡帛。先前跟大家講過,不容易保存,因為很容易腐敗,對不對?所以有了這些出土的實物,我們可以來找到失傳的一些典籍。在簡帛裡面有出一批帛書,叫做《戰國縱橫家書》。這個《戰國縱橫家書》,這個名字也是考古人員,依據這一批帛書裡面的內容所定的名字,並不是它上面自己就說,我這本書叫做什麼什麼什麼,不是,是考古人員依照它的內容給它定的名字,因為它裡面有談到一些遊說的技巧,還有一些相關的書信,所以就把它定名為這個名稱,而且認為應該跟蘇秦有關聯。當然大家也不敢說一定是蘇秦的手稿,但是考古人員比較保守的說法是說,跟蘇秦這個學派應該有很密切的關聯。這個是我們可以看到,可以補充文獻的不足。

  蘇姓的歷史人物,大概在漢朝我們也會提到這一位,就是蘇武。蘇武最知名的故事就是什麼?牧羊對不對?當時蘇武代表漢朝政府去跟匈奴談判,結果匈奴就把他扣留起來,而且威脅利誘要蘇武投降,蘇武都斷然拒絕,因為他身為漢朝的特使,他代表的是國家,代表國家的尊嚴,怎麼可以向你投降?所以用軟的不行,那我就給你用硬的,所以匈奴的單于,就把他送到了北海邊去牧羊。古代講的北海,其實就是現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貝加爾湖,大家不要看它好像只是一個湖,好像面積也不大,其實貝加爾湖的面積很大,而且它的深度相當的深,我曾經看過一個文字的報導,它說全地球有五分之一的淡水,就在貝加爾湖,就是淡水,我們飲用水,不是海水,就在貝加爾湖,所以你看到它的面積有多大,深度有多深。當時把它稱之為海,其實也是看到了這麼大的一個湖泊,以為是一個海,所以就把它稱之為北海,是有這樣的一個緣由。在北海邊,其實春天夏天的時候牧草很鮮美,所以游牧民族,在春天夏天這是一個很好的牧場。所以蘇武也就被送到這個地方來牧羊,而且跟他說,我現在給你一批羊,如果你這一批羊能夠養出小羊來,我就讓你回中原。結果蘇武牧羊在那邊牧羊了多久?十九年。十九年應該也養出了很多羊子羊孫了吧?可是他為什麼一直養不出羊來?因為匈奴給他的羊全部是公羊,所以他不可能養出小羊來,所以他就一直在那邊牧羊。

  漢朝的朝廷也一直擔心蘇武,因為他代表國家去出使匈奴,然後聽說他被扣押了,他就一直透過外交管道要去爭取,希望能夠把蘇武給接回來。結果匈奴就說沒有,他已經死了,一直都堅持這個說法,他死了,他死了。一直到什麼?到了十九年之後,十八、十九年之後,漢朝也派了朝廷再去跟匈奴交涉這個事情,然後私底下有人告訴漢朝的特使,跟他說其實蘇武沒死,在北海邊牧羊。你要怎麼樣去說服?你不能夠明目張膽的這麼跟他講,因為他還是堅持說他已經死了,所以那位匈奴人就跟漢朝的特使說,我教你一招,你就說漢武帝有一天在宮苑裡面打獵,射下了雁鳥,那雁鳥腳上綁了蘇武的一封信,所以漢武帝知道蘇武沒死,因為蘇武透過了雁鳥來傳遞消息,你就這麼跟跟單于說。結果那個漢朝特使想說好,這也是一招,所以隔天正式跟單于會面的時候,就把匈奴的朋友跟他講的這一招,就直問單于,結果單于一聽,居然蘇武這麼厲害,還透過雁鳥傳訊息,所以他只好招認了,說好了,對了,沒錯,我騙你們十幾年,他沒死。所以後來就把蘇武接回漢朝,接回到漢朝的時候全身破破爛爛。當時蘇武因為他代表國家,當時的大使有一個算是信物,就是節。我們現在寫中秋節元宵節的那個節,我們有一個詞叫做使節,就是那個節。就是一個信物,就有點像是枴杖,很大的枴杖,上面有一些裝飾品,他全身破破爛爛的,只有那個節保持得相當的好。所以漢朝的皇帝很感動,十九年的時間,你居然代表漢朝朝廷的身分的這個節,你保存得很好,即便你全身破破爛爛,你還是把你那個節保持得完好如初,所以他認為不失我漢朝的天威,所以給他封了侯爵,表彰他的氣節。

  所以後來,大家對於蘇武的氣節非常的欽佩。剛剛也提到蘇武,雖然說那個是瞎蒙的,不過後來也真的有這樣的說法,我們就把這個雁當作是書信的借代詞。剛剛不是提到匈奴的那個朋友出了一招嗎,說皇帝在那個苑打獵的時候,獵下來的這個雁的腳上看到了蘇武的書信,那個是瞎說的,可是後來就真的把這個雁,變成了書信的借代詞了。這個雁是什麼?這個雁就是候鳥,北方的候鳥,牠們在春天夏天在北方繁衍生息,到了秋天的時候,牠們會往南來過冬,在古代,他們就統稱這些候鳥叫做鴻或叫做雁。鴻就是,寫一下,這個鴻。鴻雁,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候鳥。但是他們沒有很仔細的去分牠的品種,像我們現在就分得很細,什麼黑面琵鷺,什麼綠頭水鴨,那些都是古代泛稱的鴻雁。因為剛好在北方,所以他們就說蘇武透過鴻雁來傳遞訊息,事實上這個是一個說辭而已,並不是真的有這回事,但是卻因此而變成了書信的借代詞,這個也是蠻有趣的。

  鴻雁在古代的文化裡面,其實牠還代表什麼?牠還代表了一個守秩序的觀念。鴻雁在飛行的時候,一般我們都說牠會排路隊,排成一個固定的隊形,排成一字形或者是人字形,而且牠們長幼有序,老鳥會在前面帶領大家飛,然後按照年紀按照輩分就依序往後排,所以古人認為,牠們是守秩序的一種飛禽,所以後來鴻雁也變成了守秩序的意思。我們講兄弟如果往生的時候,也用鴻雁來當作一個借代詞。有一個講兄弟往生的題詞,叫做雁行失序,就這個雁,雁行失序,就表示兄弟裡面,你的兄弟姐妹有人往生了。所以原本在雁鳥飛行的時候,牠本來要按照倫理、按照長幼來排列的,現在因為有兄弟往生了,所以這個次序就要更動了。所以它很委婉的去做一個比喻,比喻別人兄弟往生的意思。

  我自己也有好幾次,親自有看到雁鳥的飛行。我每次看到雁鳥的飛行都很感動,因為我看到報導,牠們從北方到南方來過冬,各位知道,牠們從貝加爾湖飛到台灣來,要飛多長的距離嗎?不曉得,大概一萬公里,大概一萬公里,因為牠們走走停停,要覓食什麼的。而且牠們在北方出發前的體重,到牠到南方過冬的地點的時候,牠的體重剛好要掉一半,也就是說如果牠出發前是十公斤,牠飛到了南方過冬的地點剩五公斤了,所以牠們必須要在北方的棲息地,蓄積很多的脂肪,很多的能量,然後一路這樣飛,中間當然有補充,有覓食,可是是相當耗體力的。所以牠們南來北往,年年都如此,牠也象徵了一種堅毅的精神。所以我看到鴻雁,我都覺得好佩服牠們的精神。

  有一次在我的母校,我在文藻讀了五專,在我的母校有一年的秋天、冬天的時候,我就親眼看到鴻雁的飛行,非常的壯觀。到了傍晚的時候,應該是從西方往東方飛,一字路隊跨過,在文藻的操場上面,我們在下面看,一路縱隊往東方飛,足足飛了多久這個隊伍才飛完?飛了五分鐘,光那一隊可能就幾百隻,一隻接著一隻飛。同時間大家都在操場,然後看著牠們,啊,發出驚嘆的聲音,從頭飛到尾飛了五分鐘,那個路隊才飛完,所以是非常大的一個陣仗,讓我非常的感動。所以談到這個鴻雁,真的是值得我們來效仿牠們的精神。

  蘇武的精神更是我們後世景仰,因為他表彰氣節,寧死不屈,所以漢代給予了很榮寵的一種讚揚,後世的子孫也為他的精神而欽佩。

  我們看到蘇氏還有另外一位,這不得不介紹,一定要介紹他的,大文豪蘇東坡,蘇軾,北宋的大文豪,藝術家。他的字叫做子瞻,一般我們俗稱他叫蘇東坡,其實是因為他自己取的一個號,叫做東坡居士。蘇東坡的文才,大家當然就是非常的耳熟能詳,他不僅詩寫得好,文章寫得好,是古文八大家的其中一位,他的詞也極佳,而且更難得的是,他的書法造詣也是當代傑出,更被譽為是古往今來,算是首屈一指的書法家。整個整體的藝術的表現,包括他的書畫,包括他的字詞,大致上來說,現在我們一般都認為,他是中國古代十大文人之首,對於後世的影響非常的深遠。

  我自己也非常喜歡他的詞,尤其這一闋詞,或許大家也都蠻耳熟能詳的,他有一闋詞叫做《定風波》,有印象嗎?「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有了,有印象了,這一闋詞就表達了他自己的生命觀照。他自己的人生風風雨雨,在官場上起起伏伏,但是他都能夠一笑置之,他很快的就能夠轉念。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他的詩歌,很多人喜歡他的詞的原因了,因為他在他的作品裡面,就透露出了一種豁達的精神。

  我們經常提到他的詞,都會跟辛棄疾並稱,因為他們兩個人在北宋的詞壇,整個宋朝的詞壇,我們把他歸類為豪放派。可是蘇東坡的豪放跟辛棄疾的豪放不一樣,辛棄疾的豪放他是一種鬱結,他是一種頓挫,然後迸發出來的一種生命力,所以有詞評家說辛棄疾的豪放是沉鬱,比較深沉的,比較鬱悶的那個鬱,沉鬱,蘇東坡的豪放是豁達,所以他們的豪放還是有不同的呈現。所以他豁達的觀念,在他的作品裡面經常體現出來,就是他遇到了生命的頓挫,遇到了仕途的不順,當然會傷心難過,可是他傷心難過的時間很短,而且他可以用一些很超脫的方式,用一些比喻,來表達出他看透了這些挫折。所以像這一闋詞,他就呈現出他的一個豁達的這種觀念。所以後代的很多文人,其實在仕途上面,十之八九都是不順遂的。所以為什麼這些大文豪,大詩人,他的作品能夠感動人心?就是他經過他生命的錘鍊之後,所體現出來他生命的精髓。而為什麼大家都能夠感同身受?因為人生如意事非常少,大部分都是苦難的比較多,他講出了苦難的人們心中苦悶的心情,所以才能夠有共鳴。了解我的意思。

  所以我就跟學生說,你算算看,就你記憶所及的,古代的大人物,大文豪,大詩人,大作家,能夠提出來,能夠講出來一帆風順的,富貴榮華的,一只手就可以算完,一只手,不超過五個人。等一下後面我們會講到,像范仲淹算不錯的,歐陽修算很好的了,晏殊、晏幾道他們父子兩個算日子很好過的,可是除此之外,能夠既有文采,又能夠榮華富貴的,不出五個人,真的。所以大部分都是辛苦的多了,所以他能夠激發人生的共鳴,就是這樣。

  所以很多人喜歡蘇東坡,就是他寫出了他心中想講的,可是自己又沒有那個能力講出來,蘇東坡幫我們講出來了,所以好喜歡他,就是這樣。

  蘇東坡他自己也說過,他回顧這一生,有三個時間他認為是他人生的精華,就是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時間。黃州,惠州,儋州,這是地名。如果大家對蘇東坡不陌生的話,你就知道,這句話其實他講的是什麼?他人生最精華,他認為自己最美好的時光,卻是他在政治上最受挫的時期,他三次放貶,最嚴重的放貶就是這三個地方,從中央被放貶到黃州,被放貶到惠州,被放貶到儋州,一次比一次更遠。黃州在現在的湖北省黃岡縣;惠州更遠了,在現在的廣東那個惠州,差不多就是宋代的那個惠州;儋州在當時號稱天涯海角,就是現在的海南島,一次比一次更遠。所以如果從官場上的角度來看,那算什麼人生的精彩?那算什麼人生的精華?可是蘇東坡怎麼想?他不是這麼想的,他說我人生最輝煌的並不是在官場,他自己知道,他最輝煌的是在他的文學,在他的藝術創作。所以每一次放貶,他每一次都能夠激發更璀璨的火花。

  他在黃州有很多名篇,我們算得出來的,在文學史上面,在古文課本裡面有教的,都是在黃州時期,兩篇《赤壁賦》,念奴嬌都是在黃州時期。他到了很晚年的時候到儋州去,各位知道他在儋州待了幾年嗎?他待了八年!那個時候儋州是天涯海角,孤懸海外的蠻荒之地,可是他後來也過得很優游。最後朝廷給他一個派任,就是把他從儋州調回來大陸,然後他是在往下一個任所的途上往生的。一生都在政途上奔波,可是他即便這麼的辛苦,他從來也沒有放棄他在文學上的創作,他在藝術上的創作,因為他知道他這一生,他要達到的是這個方面的成就。所以他應該很早就知道,他在官場上絕對不可能有像其他的人,有這麼好的文治武功,所以他一心在文學在藝術上努力,他甘之如飴。這個就是我這幾天一直跟大家提到的,我們要思考,我們人生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是不是能夠像蘇東坡一樣,他很早就知道他人生的目標在哪裡,我們往那個地方來邁進。其他的文字的部分,因為時間的關係,就請各位自己參看,因為大家對蘇東坡其實也很熟悉。

  再來,我們再往下看到下一個姓氏,第四十三個姓氏潘姓。潘姓在中國大陸其實也蠻多的,排名到五十二,在台灣也排名到三十一。潘姓它是出自於黃帝的後代,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這位人物我們在好多姓氏都反覆提到他,本來他是受封在畢,建立了畢國。畢公高又有他的兒子季孫,他把他又冊封在潘。所以季孫的子孫就以封邑為自己的姓氏。潘姓還有另外一支來源,是出自於羋姓,是楚國的公族的後代,因為有一些原因,後來也改成了潘姓。潘姓在台灣還有另外一個來源,就是很多原住民的朋友他們也姓潘,把原住民的朋友加上姓氏潘姓,以它為主,大概有幾個說法,有些說是在清朝的時候,清朝開始接管台灣,設郡設府之後,就把一些所謂的熟番,就是已經漢化程度比較高的原住民朋友,就跟他取了漢姓,當然也有姓王,也有姓張,還有很多漢姓,可是又以潘姓的原住民,好像比例比較高。有人說當時就是跟這些原住民朋友說,既然官府要登錄姓名,你們總要有個姓,所以有些原住民就說,我也不知道姓什麼,所以當時清朝辦理這個事務的官員就說,這麼好了,你姓潘好了。為什麼姓潘?你看有水、有米又有田,你看這個潘好。這些原住民朋友也很單純,很好,這是很好的兆頭,你看有田又有米,而且你知道種田最重要的是什麼?要有水,要有水才能夠種水稻,好好好好,那我們就姓潘。所以有此一說,就是因為這樣,所以當時很多原住民有漢姓,姓潘的比例很高,就是因為這樣。大家參考一下。這個也沒有辦法真的很認真去考證,但是有此一說。

  我們在台灣的確,到目前姓潘的人士裡面,原住民籍的還是蠻多的。當然有一些是比較早,剛剛我們提到,在清朝的時候就已經漢化比較深的,像平埔族,他們融入到漢人的生活習俗比較深,所以現在比較看不出來,他們是不是平埔族。當然也有後來比較晚,然後也有取漢姓的,當然也是有的。因為他們漢化得早,所以有很多的文化已經比較不容易分辨出來了,而且融入到了像客家的習俗裡面,根據學者的分析,也有一些客家的習俗是平埔族的習俗,然後融進來了。閩南也有一些民族,也融進了平埔族的習俗。所以如果大家對這個有興趣,我們可以來考證一下。

  其實我們大部分,尤其是靠山邊居住的,主居地在台灣比較靠山邊的,不管是閩南人還是客家人,其實多多少少都已經融入了平埔族的血統,比例相當高。因為早期開墾的關係,像我們客家人,因為我們來得比較晚,所以我們大概就是住在山腳下,住在靠近山邊,所以就會比較頻繁的跟原住民有一些接觸。有些原住民是屬於平埔族的體系,有一些是屬於海拔比較高的原住民,都有接觸,所以也都有通婚。所以你要說誰誰誰是不是漢人,那你要定義什麼是漢人,如果以血統以血緣來分,沒有純漢人的,自古以來都已經融合了,沒有什麼純不純的問題了。所以如果你認同這個文化,不要用所謂的血統血緣,因為那根本理不清,剪不斷理還亂,你認同那個文化,我們就可以認同說,我是漢人,我是客家人,我是閩南人,我們用這個角度來理解,可能是比較簡單的。本來客家跟閩南大部分的習俗都一樣,唯一的差別就在什麼地方?語言。所以如果今天客家人他不講客家話了,他講閩南話了,其實很容易他就變成閩南人了,因為風俗習慣基本上是雷同的。所以語言的保存還是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尤其同屬所謂的漢民族的這個體系,風俗習慣大致上相同的情況之下,只剩下語言是比較明顯的標誌,所以語言的保存,我們應該要去正視這個問題。

  最近這幾年客家話的保存也很努力,現在我也看到有些人在媒體上面大聲疾呼,要保存閩南話。可是有些人不以為然,因為閩南話大家在使用的比例上,還是比客家話,還是比其他族群使用的機率高很多,媒體也都有在放送一些相關的戲劇,或者是甚至於新聞播報也有閩南話的頻道,所以有人不以為然。不過如果是未雨綢繆,現在的年輕人或者是更小的小朋友,他們講閩南話的比例也很低,所以如果現在不努力去保存,三、五十年之後,恐怕也會面臨到像客家話,或者是原住民其他的語種,都會有這種斷層的危機。所以我個人是樂見去做這樣的推廣。

  我們再回來,潘姓。潘姓它的堂號有一個黃門堂,這個是比較特殊的堂號。這個黃門堂堂號,它又跟晉代的一位文學家潘岳有關,潘岳曾經官當到黃門侍郎,所以就以此做為堂號。潘岳也是我們要介紹的歷史名人,所以請各位再看到下面,潘岳其實就是潘安。潘岳即潘安,所以潘安大家就熟悉多了,在古代,如果我們要說哪一位是帥哥的代表,大家一定會想到,首屈一指的應該是潘安,據說他非常的秀氣,就是非常的英挺,氣宇軒昂,而且也蠻秀氣的,所以當時深受很多女子的喜歡,而且又有才氣,所以很快的就被發掘了,文章寫得好,人又長得帥,所以深得大家的喜愛。他自己本身也覺得,我的條件很優厚,很優渥,所以在官場上也都有很不錯的發展。但是很可惜的是,人一旦有了權,有了名,常常都會迷失自我。

  所以我們看到潘岳的中間第六行,他自己早年的時候比較沒有這種狀況,到了他官場上比較發達的時候,就性格很輕躁,而且趨於世利,跟石崇等人就開始結黨結派,甚至於他們為了要去諂媚賈謐,等賈謐從他自己的府邸出門,或者是在朝廷辦差結束要回家的時候,坐上了車,賈謐的車子,馬車一啟動會揚起灰塵,居然這一幫子人跪在地上望塵而拜。這個是阿諛奉承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所以他們這些人結幫結派,就變成賈謐二十四友。

  賈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地位,被這樣的崇拜?因為賈謐是當朝的紅人。所以他們也是希望透過賈謐的關係,能夠提拔自己,能夠掌握權力。所以他中年以後的這種行事作風,是很受到一些批評的。可是很矛盾的來了,很矛盾的請各位看倒數第三行,潘岳潘安,他自己在行事作風上面是很趨炎附勢的,可是他的詩文卻深受道家影響,而且試圖遠離政治紛擾,在他的作品裡面都強調淡泊名利,強調親近自然,嚮往自由,嚮往隱逸。大家會覺得,跟他的為人怎麼反差這麼大?

  所以古人常常說文如其人,或人如其文,我個人是有點質疑。因為我們看過很多的例子就是,他做人做事是一套,可是他的文章寫的是另外一套,像潘岳就是很典型的,這種人跟文名實不符的狀況。我這樣講各位可以了解。是很多人他在官場上面他是一副嘴臉,可是他在他的詩歌,他在文章裡面,卻標榜仁義道德,嚮往自由,崇尚自然,希望歸隱田林,跟他政治上的作為完全是背道而馳,大有人在,我敢跟各位這麼說,大有人在。只是說這些人通常不會出現在文學史,因為在做文學史的,這些大作者們,大學者們,他們都很不屑這些人,所以都把他剔除在介紹文學史的內容之中,已經被刪除掉了。可是如果你認真的去翻閱,各朝各代這種人大有人在。所以我們說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我個人覺得還是要加以檢驗。所以你看他自己心嚮往隱逸,可是他在官場上的作為,真的是不可苟同。這是潘安潘岳。他自己真的文筆很好,文才很佳,所以他跟當時另外一位大文豪叫陸機並稱。所以當時有一個說法,說他們是潘江陸海,或叫陸海潘江,用海跟江來形容他們的文才,滔滔不絕,遼闊無邊。但是文筆再佳,文章寫得再好,如果人品不佳,其實也是沒有辦法受得世人的苟同,尤其是沒有辦法讓後世所認同的。

  所以也勉勵大家,其實我們要做到言行一致,說簡單也很簡單,說困難也很困難。言,說出來的話你把它變成文字,就變成了文。就跟潘岳的情況一樣,他的言跟行事實上是不一致的,這種人當然也比比皆是。要努力做到言行一致,這個可能是我們自我要求,很基礎的一項條件,盡量去滿足這個條件。我想能夠言行一致,在待人處事上面,一定也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同。

  好,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第四十四個姓氏,葛。這個葛大家會覺得很好奇,好像還有另外一個姓氏,先前我們也反覆的提到過,在三國時代有一位很有名的軍師,叫做諸葛亮。為什麼那個地方要念作二聲?我要請各位留意一下,如果這個字當作單姓的時候是念三聲,葛先生,葛小姐,如果是念作複姓的諸葛的時候,是要念作二聲,諸葛,念作二聲,只有念作姓氏的時候念作三聲。譬如說我們有一種植物,經常種在一些比較陰暗的地方,因為它比較暗的地方,也能夠生長得很好,叫做九重葛,一樣那個地方也是念二聲。只有念姓氏單姓的時候念三聲。這個是讀音上面的差異,也請各位可以參考一下。

  我們看到這個姓氏葛姓,在中國大陸、在台灣其實都不算多。它的源頭,按照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裡面有提到,「葛天氏之民歟」?而且在古代的典籍裡面,也有提到葛天氏,它的來源很早,甚至於比伏羲還要來得早。所以有一個說法,就說葛天氏後來的子孫就以葛為姓氏。除此之外,夏朝還有一個諸侯國叫做葛國,也是夏朝的盟國,商湯要起兵推翻夏朝的時候,要消滅夏朝的勢力,所以就從周邊,就把它的盟國給消滅,所以葛國就因此被滅亡了,後來這個葛國的子孫也以葛為姓氏。後來陸陸續續有一些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裡面也有改姓為葛姓的。所以這些也是葛姓的來源。

  葛姓的歷史人物比較知名的就是葛洪。葛洪是晉朝人,他有個號,叫做抱朴子。他自己其實早年的時候,也是醉心於儒家思想,中年之後又喜歡那些神仙修煉之術,養生之術。這也是因為時代風氣的影響,當時瀰漫著談玄的這種學術風氣,所以一些玄虛的事物吸引了葛洪的注意,所以他從儒家就慢慢的往那個方向去發展。自己也寫了一本書,叫做《抱朴子》,就以他自己的號為書名。所以談神仙,講煉丹,然後也觸及到一些神祕的事物,他也把它記載在《抱朴子》裡面。所以差不多在魏晉南北朝那個時間,就有很多這種性質的書籍,像干寶的《搜神記》,大概就是那個時候成書的,還是脫離不了當時的時代風氣的影響。他因為煉丹,煉神仙之術,所以也精通醫學,像《金匱藥方》、《肘後備急方》,它也有流傳下來。

  所以先前我們曾經提到,很多人認為古代那個煉丹是迷信,其實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它就是什麼?它就是化學。所以中國的化學也因為漢朝的時候,南北朝的時候,煉丹的這種風氣很興盛,所以化學在那個時候也有長足的進步。不過,他們是把它變成什麼?食用的一種藥品。跟後來我們看到化學用在各方面的作用,可能就有點不太相同,但是也直接的去影響了化學當時的學養,對於後來也有很大的進步。

  煉丹這個東西,它其實裡面含的重金屬很高,尤其是汞,這個是在煉丹裡面經常會融入的一種重金屬。剛開始吃的時候的確會有效果,譬如說你頭疼,哪裡不舒服,你吃了那個丹藥之後,它會有抑制的作用,不疼了,不痛了,哪裡不舒服的也能夠緩解了,所以他們認為這個是仙丹妙藥,所以說煉丹煉丹,煉神仙之術,就是講這方面的事情。好,你如果藥不吃,很快的當它壓抑的藥效,如果沒有辦法控制的時候,它又會復發,一旦復發,就會加劇他的疼痛或不舒服,所以你就得一直服用。一直服用的情況之下就會造成什麼?身體累積的重金屬含量愈來愈高,到最後都是中毒而死。

  各位不要以為,這種煉丹只有在魏晉南北朝很風行,在兩漢很風行,其實一直到清朝都還有煉丹,而且還有很多達官貴人,達官貴人他們還吃丹藥。我舉個例子,雍正皇帝,雍正皇帝他就是長年服丹藥,長年吃這種道士所煉的丹藥,所以他很年輕,以我們現在來講他很年輕,五十多歲,我沒有記錯的話,就往生了,而且他往生的時候是吐血而死,暴斃,其實就是中毒,往生了。所以在他的兒子乾隆登基之後,他就徹查給他父親開丹藥的這幫道士,當然後來也有一些懲處,所以他自己本身是很痛恨丹藥的,所以大概從他開始,至少在皇宮裡面,在王室裡面,這個丹藥就被禁止了,可是民間還是跟風行。這是葛氏的歷史人物。

  我們看到第四十五這個奚。奚也是很少見的姓氏,在中國大陸跟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奚姓起源於夏朝,黃帝有一位後代叫做奚仲,出任夏朝掌管車輛的官,叫做車正,車正。那個正就是主官的意思,長官的意思。所以掌管車的長官就叫做車正。車非常重要,因為在古代,春秋戰國以前只有貴族才能夠坐車,即便你是很有錢的人,也不能坐車,因為你沒有那個資格,沒有那個身分。到了漢代,因為很多商人經營有道,致富,漢代的商人致富之後,他慢慢的在社會上也有影響力了,所以到了漢代,有坐車資格的就加上了這些有錢的商人,也才能夠提到社會比較高的位階。否則在先秦時代,商人的地位也是不高的,即便你很有錢,還是不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同。所以貴族才能夠坐車,所以一定就是要有貴族的血統,才能夠掌握這個職官。所以車正是很重要的職官。奚仲因為做這個官的關係,受封於奚這個地方。所以奚仲的子孫就以封邑為姓。當然,後來也有些少數民族也有改姓為奚的。所以它的來源也蠻多元的。

  我們看到奚氏的歷史名人,說實在的也不多,我找到了一位,也算是蠻具有代表人物的一位,叫做奚鼐。那個鼐那個讀音大家比較少看到,我們有個詞叫做調和鼎鼐。鼎就是鼐下面的一言九鼎的鼎。鼎跟鼐其實都是器皿。各位有看過鼎吧?我們在文物裡面有看到,它用青銅器做成的一個好像鍋子的那種器物,下面有三支腳,那個叫鼎,後來也有發展為方形的鼎,所以也有四支腳的鼎。鼎其實是什麼?我剛剛這樣講其實是正確的,其實它就是鍋子。那大家想說,不像鍋子,鍋子沒有腳,可是鼎跟鍋子一樣,都是烹煮食物的器物,我們把東西丟到裡頭,然後來烹煮,鼎因為它下面有三支腳,所以它可以直接在下面擺上柴火,就直接這麼煮了。所以那三支腳的功能,就是架高器物的部分,然後下面可以生柴火。後來為什麼鍋子沒有腳?因為我們發明了灶,發明了灶之後就不需要有腳了。

  各位如果沒有看過,我們也稍微畫一下,大概是這個樣子,然後這個地方我們可以放柴火進去。然後這裡它有一個凹進去的一個凹槽,所以我們那個鐵鍋子就是放在這邊,有沒有?放在這邊。然後就可以下面生火加熱,就可以煮熟食物。所以腳的替代就是因為有灶的發明,所以就沒有腳了,是這樣的緣故。所以閩南話裡面,其實還保留了這個讀音,閩南話裡面我們講鍋子怎麼說?tiánn,tiánn這個字其實就是鼎,所以語音上面它還是保留了這個傳承。

  那鼐的話,調和鼎鼐那個鼐,鼐其實也是鼎的一種,比較小。所以鼎鼐就變成是一個借代詞,什麼借代詞?我們講調和鼎鼐,因為鼎跟鼐本來就是講鍋具,烹煮食物,所以調和鼎鼐就是好像廚師一樣,我要煮這一鍋菜,所以我要加一些配料,加一些香料,加鹽巴,所以他要負責去調整這個味道。鼎鼐它後來也借代為什麼?借代為國家,我們講一言九鼎那個九鼎,它其實是有一個歷史的淵源,九鼎就拿來代表國家,所以調和鼎鼐就變成,你變成是一個國家的重臣,在古代可能是宰相,可能是將軍,然後你幫助皇帝來治理國家,這個也叫調和鼎鼐。了解這個意思了。所以這個成語大家比較少見,稍微也可以了解一下。

  奚鼐是唐朝人,他也不是什麼達官貴人,很特別的一個身分,他是製墨的專家。我們都知道古代有所謂的文房四寶,文房四寶是哪四寶?筆、墨、紙、硯。我都跟學生開玩笑,我說現在,現代人的文房四寶不是筆、墨、紙、硯,是螢幕、主機、滑鼠、鍵盤,其他的自己擴充,現在很多的作業,都是在電腦上打字列印,所以文房四寶現在缺不了的是電腦。筆墨紙硯,我跟大家講,我有的學生來上課不帶筆的,所以沒有筆沒有關係的,我也覺得很奇怪,現在年輕人都是用電腦,用其他的方式,來代替紙張,來代替筆墨。所以當時他這個製墨就很重要,因為是生活,尤其是文人的必需品。墨要做得好也不容易,那也是一門功夫。奚鼐做的墨不僅黑而且亮,更重要的是它還有香氣。

  我不曉得各位有沒有用過墨汁,現在我們一般買的現成的墨汁,那個都是用化學調出來的。有沒有用過墨條去磨過那個墨?有嗎?你磨完那個墨之後,那個墨事實上它有個味道,那個味道有些人說還有一股腥味,有沒有?它的那個味道也算不上是香了,可能有些人認為說它是有一種香氣,可是它是有一股味道,有人認為它是一股腥味。為什麼那個墨會有腥味?因為最主要這個墨裡面有一半左右的成分是膠,那種膠是動物性的膠,魚膠,什麼動物做成的那個膠,它要去黏著那個墨,它的比例大概好像是一半一半。所以它磨出來的時候為什麼會有味道,事實上是那個膠的味道,因為那個膠是動物性的,所以會有那種腥味是這麼來的。我們看到那個黑色的部分那個才是墨,那個墨本身它可以用很多方式來做,譬如說用那個松煙,用松樹的那個枝幹,然後燒煉而成的,它有一個流程。之前我們曾經講到沈括,不是有提到他的書《夢溪筆談》,有講到用石油來提煉做成墨條。當時也有人這麼做,所以它的方法有好幾種。

  這個奚鼐他的墨的獨到之處,就是他磨出來那個墨香,不是一般的腥味,它還有淡淡的香氣,這個就是他厲害的地方。所以他自己做的墨就有一個品牌,上面就會烙印了奚鼐,或者是庚申這兩個字,人家就會認這兩個品牌,就會知道說這是製墨名家奚鼐的作品。而且他的家族成員,後來也都子承父業,克紹箕裘,都以製墨為生。在南唐的時候,甚至於南唐國的國君,覺得這個是很了不起的一個工藝,所以還賜姓他們家姓李。所以奚鼐的孫子,後來就改姓叫做李廷珪。李廷珪在當時他做的墨的品質更精良,超越他的父親,超越他的祖父,所以當時世稱叫李廷珪墨,而且還暢銷各地。

  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一門工藝,因為一門工藝,如果它能夠做到盡善盡美,那個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事業,不僅可以為自己帶來榮華富貴,為自己的家人帶來安定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你對當代的社會百姓有很好的影響力,能夠把這個作品流傳於後世,讓後來的人去鑑賞古代的工藝,那也是造福後世的一門很重要的工作。奚鼐就是以製墨傳家。

  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第四十六個姓氏范姓。范姓在當今中國大陸排名第六十一,台灣排名第四十八。范姓是出自於祁姓,是堯帝的後代。堯的裔孫有一位叫做劉累,因為善於馴養龍,然後被夏朝的一位君王叫孔甲,封為御龍氏而建立了唐國。然後西周成王的時候他又被改遷到杜,所以就建立了杜國。因為他原本的故國是唐國,被遷到了杜之後,他為了要保留故國,所以又被稱之為唐杜氏。後來宣王時杜伯又被誣陷而被殺,杜伯的這個兒子逃到了晉國,然後改姓叫做士。所以士後來就在晉國世代成為大夫。因為士這個家族在晉國,也是很努力去幫國君治理國家,然後也有很大的軍功,所以就受封在隨,又封到范。所以士這個家族後來就以范做為姓氏。這個就是范這個姓氏主要的源頭。當然還有一些是從少數民族而來的,就請各位自己參看。

  剛剛提到在古代有人會馴養龍,這個龍能夠被馴養,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個很有趣?龍到底是什麼?龍到底是什麼東西?我不曉得有沒有跟大家講過日本人的說法?有嗎?日本人有一個說法,日本的學者說,說中國古代對於龍,他事實上是觀察到了一種天文現象,然後誤會它是一種動物,所以把它稱之為龍。他看到什麼現象?他看到了極光,北極光。當然也有人說不可能,這個極光主要是在北極圈,在華北地區,緯度沒有到這麼高的情況之下,看得到極光嗎?所以也有人質疑。但是我要跟各位說明的是,極光有的時候,它的確會因為太陽所噴射出來的太陽風,它要從南北極進來地球,所以它會造成極光,可是當太陽風的威力增強的時候,它的極光會擴大,能夠看得到的極光的範圍會擴大,有的時候它會超出北極圈。像前幾年太陽風很強,它進入到比較強的那個週期的時候,在紐約是可以看到極光的,在美洲的紐約是看得到的。所以日本人的這個說法,也不能夠全然去否定,或許的確中國古代曾經有人看過極光。極光因為它會扭動,它會轉動,所以就誤會它是一種生物,所以就把它稱之為龍。這是一個說法。

  另外一個說法也是日本人提出來的,說這是古人觀察到一種,也是自然界的現象,然後也誤以為它是生物,什麼?彩虹,下了雨之後有彩虹,彩虹就從這一頭到另外一頭,不久之後它就消失了,所以說神龍見首不見尾,來去無蹤。然後古人也觀察到,好像它伴隨著降雨的情況很高。當然有的時候我們沒有下雨,也可以看得到彩虹,那是因為角度的問題,折射的角度的問題,所以古人後來就因此有了一個附會,就說這個龍牠掌管什麼?掌管下雨。所以我們在古代的很多的說法裡面,說下雨是什麼?是海龍王在掌管的,所以就跟這個雨就有了聯結。這個是比較有趣的說法。

  還有另外一個說法也是學者提出來的,他說龍在後來牠的造型是很奇特的,牠有鹿的角,牛的眼睛,牛的頭,然後還有鯰魚的鬚,蛇的身體,細細長長的,而且還有魚的鱗片,鱗片,好像魚一樣,然後像雞的爪,所以牠是好多種生物的特徵匯集在一起。所以有西方的學者就提出來說,其實這個是什麼?這個是在部落擴大的過程裡面,因為不斷的跟別的部落整並,融合,所以把每一個部落所代表的圖騰,它把它匯整進來了。

  圖騰,有沒有聽過這個說法?圖騰,寫一下。圖騰就是代表一個部落它的標誌,有一些是以它那個部落出產的,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以它做為標誌。有些是它自己的神話故事裡面的人物,或者是動物,做為它的標誌。所以在中國古代很多的部落,西方學者認為都有它的圖騰。所以在整並的過程裡面,我擊敗了你,或者是因為通婚我們融合了,所以我們就把你的圖騰的特徵,給融到了我們主要的圖騰裡面來。所以那個龍就愈來愈複雜,牠的造型就愈來愈怪異,是不斷的融合進來,是這個原因。龍這個圖騰根據學者的說法,是說牠就是黃帝這個氏族的圖騰,所以它不斷的融進來,就變成有龍的這麼多樣的造型。有此一說。

  但是我個人還是覺得很有趣,因為如果牠能夠被馴養,看來牠應該是一個實際上的生物。而且在甲骨文裡面有龍這個字,而且很有趣的,龍這個字它還有另外加上一個偏旁,加上一個寶蓋頭,加上一個寶蓋頭,如果用我們現在的寫法就是什麼?恩寵的寵,寵愛的寵。好,在甲骨文裡面的這個字,它上面有個寶蓋頭,寶蓋頭在甲骨文它代表的是房子。也就是說龍這個生物,牠有的時候會出現在哪裡?會出現在房子裡面。所以古人造字很簡單,他看到什麼,他就把它畫出來,他就把它寫出來。所以我一直覺得牠應該是一個實際的生物,所以牠可以出入原野,牠也可以在水裡面,然後有的時候,牠也會出入在人的房子裡頭。所以比較傳統的說法是說,龍應該是哪一種動物的複雜化,神話之後所變成的動物?跟龍長得很像的,實際上存在的動物,就是蛇。可能是從蛇這個原形,慢慢的去轉變而來的,蛇會出現在水邊,牠也會在水裡面出現。龍還會飛,對不對?我們還有一種蛇的品種,據說牠也會飛。當然這個是古代的傳說。蛇會不會出現在家裡?會,牠會鑽到房子裡面來。所以看起來好像把牠講成蛇,是比較平易近人,大家能夠接受,大家就參考一下。

  在古代有所謂的四大神獸,龍、鳳、麟、龜。鳳是比較沒問題,鳳應該是什麼動物?牠就是孔雀。因為這個字在古文字的造型,就是畫出一個鳥出來,比較特徵的一個地方就是,在鳥的這個頭上他有畫上了一個天線。這個學生都說那個是天線寶寶嗎?他畫的這個東西就在鳥的頭上,其實就是孔雀上面牠有個頭冠。所以這個鳳應該是孔雀,應該是比較沒問題。

  麟也是很麻煩的動物,麟就是麒麟,我們俗稱叫四不像。也不知道是什麼動物,所以按照剛剛我們所提到的,西方的學者他所謂的圖騰融合說,他說那個麒麟也是另外一個氏族,也是在圖騰融合的過程裡面不斷的加進來,所以牠也變成了一個很特異的造型的動物,牠不應該存在,牠只是一個想像的圖騰融合之後的動物。這個是主張那個說法。也有人說麟應該是按照剛剛我們講的,牠如果是從蛇變成龍,麒麟也應該是什麼動物為牠的原形,然後慢慢的附會、神話,然後變成了一個四不像的動物。至於牠到底是什麼動物,牠的原形是什麼,不知道。可是有一個說法大家就參考一下,閩南話裡面的長頸鹿,不曉得各位會不會說?長頸鹿,很多學生說就是長脖子鹿,不能這樣切開來講,長頸鹿叫做麒麟鹿,就是麒麟鹿。所以龍鳳麟龜那個麒麟,就有一個說法說就是長頸鹿。可是如果我們按照長頸鹿,牠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樣子,跟古書所描述的又差很多。所以可能不會這麼簡單,不會是長頸鹿就是麒麟。

  為什麼我們把長頸鹿稱為麒麟鹿?這個有一個有趣的說法,大家參考一下。先前我們曾經講到鄭和下西洋,鄭和最遠曾經到達非洲東岸,然後他的艦隊來到了非洲東岸,很多非洲的土著民族,他們覺得非常的傾服天朝的壯盛,所以就進貢,進貢了很多當地的土產,包括當地的動物,也都是一公一母,就被鄭和運上了船,然後載回到了中國。當時鄭和的艦隊的母港是在泉州,泉州是當時的國際大港,一上岸的時候圍觀的百姓嚇壞了,這什麼東西?沒見過,所以有好事之人就說,這應該就是古書講的麒麟,然後因此就附會說,長頸鹿就叫做麒麟鹿,是這麼來的。這是一個我聽到的說法。所以看起來,古代的麒麟應該不會是長頸鹿,到底牠是什麼?不曉得。龍、鳳、麟、龜那個龜大家都比較認得,我們就沒問題。

  所以古代的神話其實很蒙昧,因為我們能夠找到的資料很有限,所以就會有很多種說法,當然好像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哪一個說法是比較正確的?我們就留待時間來證明,因為希望不斷的可以從地下的出土文物,能夠找到很多的證據,來證實我們的推論是否正確。

  好,因為時間的關係,范姓的部分我們就要留到下個禮拜了。好,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