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13集

  今天的話我們就延續昨天的進度。我們看到第三十七個姓氏。這個姓氏我要考一考大家怎麼讀了。雖然說我在講義上面標了一個讀音。一般我們大概會覺得它就念ㄅㄛˊ,松柏常青的柏,應該沒什麼問題。但是讀作姓氏的時候,卻有另外一個讀音,所以變成是ㄅㄛˊ,有人主張這麼讀。還有人主張,另外一個讀音應該要讀作ㄅㄞˇ,一百兩百的百,念三聲。然後也有人把它讀成ㄅㄞˊ,白色的白,就是有邊讀邊,這個右邊那個偏旁。好了,問題來了,那到底是哪個讀音是正確的?是ㄅㄛˊ,ㄅㄞˇ還是ㄅㄞˊ,好像他們自己姓這個姓氏的人,從祖祖輩輩流傳下來,他們就習慣固定念哪一個讀音了。所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雖然說字典上面,有些版本主張念姓氏要讀ㄅㄞˇ,有人主張念ㄅㄛˊ,但是還是有不同的意見。所以還是要回歸到先前我一直跟大家提到的一個觀念,就是名從主人。你就多一句問他說,請問先生小姐,您這個姓怎麼讀?他念ㄅㄛˊ,那我們就稱他柏先生柏小姐,他念ㄅㄞˇ,我們就稱他柏先生柏小姐,也就尊重他的讀音。我想這個是大概比較圓滿的一種做法。

  這個字的話,我們會想到在香港有一位女藝人,如果大家對演藝界應該還有點熟悉的話,有一位叫張柏芝。有印象嗎?張柏芝,張柏芝的柏就是這個柏。他們香港的發音好像會把它讀成張百芝,也是把它讀成三聲的那個讀音,甚至於就把張柏芝的這個柏,右邊那個白色的白寫成一百兩百的百,所以就把它讀成ㄅㄞˇ這個讀音,好像也有這樣的讀法。所以這個也是蠻有趣的一個破音的現象。

  柏這個姓氏,其實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不算多見,所以都沒有列入到前百大的姓氏。但是它的來源非常古老,在古代有一位古帝王叫做柏皇氏,所以他的子孫就以柏為姓氏。也據說舜帝的時候有大費。這個費我要跟大家講一下,費這個字還有另外一個讀音,念作ㄅㄧˋ,就是必須的必那個讀音。如果以我們古代的讀音的讀法,其實上古音因為是沒有輕唇音的。各位應該都有讀過聲韻學,古無輕唇音,所以那個ㄈ這個發音是比較晚的。所以如果我們讀古書,比較正確的讀法應該要把它讀成ㄉㄚˋㄅㄧˋ,後面有個括號,這個有另外一個稱法,稱他叫做伯益。那顯然應該伯益就是大費他的字。因為這位大臣是舜時代的一位能臣,而且他有一個專長,就是能夠馴服鳥獸。所以舜帝也就賜大費為嬴姓。所以他的後代也有很多人,就把大費的那個伯益的伯,就把它轉變成為了柏樹的柏。所以這個也是柏姓的來源的另外一支。

  在古代柏姓因為人口不多,所以我們在古代柏姓的歷史人物,其實也沒有這麼常見。我這邊就舉了一位,唐代的一位大將軍,這個柏良器,他的父親被安祿山所殺。我們都知道安祿山、史思明,他們在唐朝的中葉發動了一個叛亂,所以造成整個北方一片狼藉,據說安史叛軍所經之處燒殺擄掠,所以造成非常大的傷害。好不容易經過幾年的時間,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是唐朝也元氣大傷。所以一般我們在史學的分法,就是以安史之亂前跟後,做為所謂的盛唐跟中唐的分界線,在安史之亂之前,我們把那段時間稱之為盛唐,顧名思義,就是國勢最壯盛的那個時代;安史之亂之後,進入到了所謂的中唐,以時間來分割的話,大致上也是唐朝的中葉,這個中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喻意,就是中衰,已經開始衰退了。所以安史之亂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但是帶來的痛苦卻非常的深遠。

  這一位柏良器,他的父親也在安史叛亂的這個期間被殺了,所以為人子的柏良器,他就開始學擊劍,希望能夠為他的父親報仇。果然也接受到了他父親的朋友王奐的推薦,然後到李光弼的門下去當助手。後來也在沙場上征戰,所以也升了官,最後也擊敗了淮甯節度使李希烈。這個淮甯節度使李希烈,因為他也是坐鎮一方,我們現在把他叫做軍閥。所以到了中唐以後,各地方的節度使因為他們手握重兵,所以有些就不服中央的控管,偶爾都有一些叛亂的情勢。所以柏良器也受命去鎮壓李希烈的叛亂。最後他也封了平原郡王,而且還繪像於凌煙閣。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身分指標,因為一旦你功業達到了某一定的程度,朝廷為了要認可你的功業,就會把你的畫像懸掛在凌煙閣,這個就是被承認的,對國家居功厥偉的武將最高的榮譽。所以柏良器也是唐朝有名的大將軍。

  我們剛剛提到柏良器,他為了要替他的父親報仇,這個是很有趣的一個觀念。其實我們在先秦的儒家的典籍,包括漢朝的儒家的典籍,我們可能很難想像,儒家在某個程度它是許可報仇的。這個我們很難想像,儒家怎麼會認為報仇是合理的?那它的條件是什麼?在漢朝的法令裡面,就是法律,法令裡面,是有這樣的規定,應該是受到了儒家的影響,它說,如果今天你在路上遇到了殺父仇人,你基於義憤填膺,然後跟他扭打,然後失手把這位你殺父仇人給打死了,有沒有罪?沒罪,因為你是出於義憤,有沒有?殺父仇人,在路上巧遇,把他失手打死了,沒有罪。可是有另外一個情況,就是一樣你在路上遇到了殺父仇人,也是巧遇,不是預謀的,巧遇,你很生氣,然後你趕快回家去拿武器,棍子,棒子,刀子,然後再回來堵這位殺父仇人,然後跟他扭打,然後失手把這位殺父仇人給殺死了,有沒有罪?有。所以如果是當下的反應,義憤填膺,無罪;但是你回去拿武器就是預謀了,你是為了置他於死地,你去準備工具,準備行凶,所以那就有罪。所以在某些程度上面,它是等於合法的,可以讓受害者有一個討回公道的機會,這個是很有趣的,現在我們是無法想像的。這是殺父仇人。如果是殺兄弟,殺兄弟的仇人能不能這樣?不行,只有殺父母的才可以。即便是殺兄弟的仇人,你在路上遇到了,然後巧遇他,義憤填膺,你失手把他打死了,一樣有罪,因為對象不一樣,父母跟兄弟因為是直系跟旁系,所以刑責是不同的。這個是很有趣的一個觀念。

  到了後來,我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到唐代,這樣的法令其實都還存在。所以在古代,他們對於復仇的觀念跟我們現在不太相同,在這邊提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好,這個是柏姓的資料。

  接下來我們看到後面一個姓氏,二十八頁的第三十八個姓氏,這個姓氏又更少見了,水這個姓氏。不好意思,我剛剛在拼音的那個部分,漏了一個三聲的聲調,請各位幫我補一下。水這個姓氏雖然說我們都很少見,但是據說它的來源卻是非常的古老。談到水大家會想到誰?大禹治水,對不對?所以水姓的始祖據說跟大禹治水有關係。大禹治水有功,而且他的後代子孫也就繼承了祖業,克紹箕裘,所以後來他的子孫也很多擔任水官,負責掌管湖泊、河川。據說大禹的子孫去掌管水官的這一個支系,他們就改以水為姓氏。

  後來也有一些住在湖邊河邊的人,因為本身他們自己沒有姓氏,所以就取地利之便,就以住在河邊,水邊,那就取一個姓,自己姓水。這種狀況就像我們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跟大家報告的,在明治天皇時代,為了要普遍讓所有的人都有姓氏,所以嚴格規定大家要回去想一個姓氏,所以很多人就是從職業來取姓,或者是從他的居家的環境來取一個自己的姓。這個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古代,在中國,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姓的。有一些是古老的家族,他本來就有貴族的血統,他本來就有姓,可是更多的是什麼?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他也沒姓。因為時代的所需,所以他也為自己取了一個姓。取地利之便,就取了一個水姓。

  此外,也有另外一個說法,認為水姓的祖先,是黃帝時候的水官共工的子孫。共工這個故事我們也都聽過,對不對?因為他一怒之下把不周山給撞斷了,所以天就歪了一邊。所以古代就用這樣子來解釋,為什麼中國的河川都是往東南方流,就是因為不周山被撞斷了,所以就傾斜了。這個是共工的故事。共工因為是水官,所以他的一些子孫也就取水為姓。

  後來在浙江的鄞縣,這個字大家比較少見一些,第四行,浙江的鄞縣,金銀銅鐵的銀那個讀音,以前有個古姓叫做水丘,它是兩個字的複姓,清朝的時候,很多水丘的族人就把它改姓為水了。這個也是水姓的另外一支來源。

  看起來好像水姓都是主要在中國南方發展,在吳興,在臨安這一帶是聚居地,所以水姓就逐漸的變成了當地的望族。所以水姓的堂號,就有吳興堂、臨安堂這兩個堂號。

  我們看到水姓的歷史名人,說實在的也不多,因為這個姓氏本來發展就沒那麼興旺,所以我們挑了其中一位水佳胤,明朝人。這個水佳胤也是精通典籍,不過後來因為熟讀兵法的關係,所以朝廷就派他去鎮壓白蓮教。後來白蓮教在水佳胤的平叛之下,活捉了白蓮教的教主王森,所以立了大功。朝廷認為水佳胤水將軍武功不錯,能夠平叛白蓮教,所以又再度委以重任,讓他去平定古代的廣東這一帶的寇匪。所以就肅清了當地的寇匪,立下了大功。不過大家知道,立了大功之後,很容易就會招人眼紅對不對?所以,水佳胤雖然說立了大功,也升了官,可是就被人中傷,最後就左遷。什麼叫做左遷?左遷就是貶官的意思,左遷就是貶官。被貶官之後他就覺得很鬱悶,所以就自動的請辭了官職,就歸隱山林,沒多久之後就往生了。不過他生前的治功,還是非常的為人所敬仰,所以後來在薊州這個地方,也有人為他建廟,叫做水督廟。這個水督,督就是都督。所謂的都督是古語,都督其實就是督導一方面的軍事的最高長官,叫做都督。水佳胤,因為他姓水,所以就簡稱叫做水督。這個是有人為他建廟。

  這種民間的信仰,常常就是因為他對地方很有貢獻,所以地方的百姓感念他,就為他蓋了廟。像先前我們曾經講到韓愈,他在潮州,為潮州帶來的文化的復興,帶來的讀書的風氣。所以潮州人感念他,在他離開之後,韓愈都還在世就幫他蓋了生祠,就已經紀念他了,這種狀況其實在民間各處都有。所以我們在民間信仰裡面,經常看到什麼什麼王爺,什麼什麼聖王,經常都是他生前對地方有貢獻,所以當地百姓感念他,而幫他冊封一個神職,一個職位,然後幫他立廟。後來這個信仰就不斷的擴大,所以變成一個地方的信仰系統。這是水姓。

  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三十九個姓氏竇。竇這個姓氏現在大家也很少見到,不過在漢朝的時候,竇姓可是不得了的大姓。因為我們都知道,尤其到了東漢,皇帝即位的時候普遍年紀都很輕,甚至於都還是小朋友,所以後來就變成說,這個母后主持朝政的機率就愈來愈高。好了,我是母后,我幫我的兒子皇帝來代管天下,可是我一個女人家,我也沒有辦法,畢竟還是有很多不方便,所以如果是母后主政的情況之下,她常常都仰重誰?她娘家的親戚,娘家的兄弟,她自己家裡面的父親。所以在東漢,常常我們會聽到「外戚」這個詞彙,外戚就是外面的外,親戚的戚。這個外戚常常就是太后或甚至於皇太后,她娘家來幫忙主政,外戚。常常我們在史書裡面,後面還會多兩個字,叫做干政,干預朝政。所以在東漢是很明顯的有這種狀況。

  我們來看一下竇姓的來源,其實也蠻有趣的,怎麼說?在夏朝的時候有一位太康這位君王,因為他在位的時候就荒廢政事,所以每天都遊樂,去打獵,曾經有一次去洛水打獵,然後把自己的弟弟也一起帶去了,不僅是自己的弟弟一起帶去,弟弟的太太們,弟弟的孩子們,統統一起帶去度假。這個時候有一位有窮國的后羿,大家看到他就會想到什麼?想到古代有一個后羿神射手,對不對?據說后羿還把當時天上的十個太陽射下了九顆,對不對?這個后羿就是那個后羿,是同一位。當然,后羿神射手這個故事可能是真有其事,但是射下十個太陽的九顆,那顯然是神話。所以,后羿這個人在史書裡面的確是存在的。因為他看著人們受到太康的所作所為,民不聊生,所以就自動的為老百姓請命,抵拒太康回國,不讓他回到國都去。然後太康的五位弟弟還有他的家眷們,就跑到了洛水還有入黃河的這個地方去等待太康,結果等了很久的時間,太康也都沒回來。而且他們後來也被后羿,他們的有窮國的人發現了,所以也被逮捕了。

  這個時候太康的弟弟之一,有一位叫中康。他的兒子名字叫做相,相的太太叫做后緡,懷孕了。因為他們被捉住了,被囚禁起來了,這個后緡就從地洞裡面,從囚禁她的牢房挖了一個地洞,從那個地洞鑽出來,結果回到了她自己的娘家,去順利的生下了這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我們後來講的少康。談到少康,我們就有歷史書裡面說,少康後來有中興夏朝,所以我們說少康中興,有這麼一個過程。所以少康在回到他母親的娘家之後,在撫養成長之後,就回到了他原來的故國,然後即位為夏朝的君王,所以就恢復了夏朝的光榮。因為有這樣的一個事件,所以少康的幾個兒子,其中有一些就留在他母親的娘家,所以他就把留在他媽媽娘家的這幾個兒子,就賜姓為竇。因為當時他母親懷著身孕,從地洞裡面把他帶出來,那時候還懷胎十月,還沒生產,所以回到娘家去,所以紀念這個事情,就改姓這一支的子孫為竇。這個也是蠻有趣的。因為有這樣的過程,然後有一個姓氏產生。

  當然,古代的一些少數民族,因為融入中華文化,所以也有改為漢姓的情況。這個就請各位參看我們下面的下半段的文字。

  我們看到竇姓的歷史名人,首先我們要講的是第一位,這一位就是剛剛提到,在東漢的時候,算是外戚干政裡面知名度很高的一位,叫做竇憲。漢章帝的太太,就是皇后,是竇憲的妹妹。所以自然而然,竇家的幾位外戚也就水漲船高,甚至於有點飛揚跋扈,不受控制。竇憲因為挾著妹妹是皇后的這種勢力,所以就胡作非為,甚至於還派刺客去刺殺太后寵幸的大臣,叫做劉暢,而且還嫁禍給蔡倫。這個蔡倫不是別的蔡倫,就是發明紙的那個蔡倫,就是他,同一個人。蔡倫以後我們會提到,蔡倫事實上是太監,他是宦官。然後就嫁禍給他,後來這個事情還是紙包不住火,所以就爆發出來了。然後竇憲本來被囚禁起來,這個事情非常的嚴重,因為你別人不好惹,你惹到了當時漢章帝的母親,太后的這個勢力也是很龐大。所以竇憲當時就很恐懼,所以他就自動請纓,希望能夠戴罪立功,將功折罪,所以他希望能夠領兵去攻打北匈奴。

  當時匈奴到了東漢的時候,分成了南匈奴跟北匈奴。在西漢的時候,南匈奴也分成了幾部,這幾部的南匈奴,也就逐步的跟漢朝有了一些比較正向的互動,所以有些就歸順了,有些透過和親的方式,也結成所謂的兄弟之邦。所以南匈奴也就慢慢的不再作亂,反而變成是漢朝跟北匈奴中間的一個過渡地帶,當作一個緩衝區。可是北匈奴還是常常去騷擾,有的時候去騷擾南匈奴就算了,他們是自己人騷擾自己人,有的時候他反而還長驅直入,去騷擾漢朝的邊境。所以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漢朝,即便到了東漢,還是很大的隱憂。

  所以竇憲自動請纓,他認為說要去解決北匈奴的問題,如果真的能夠順利解決這個外患,我才能夠跟朝廷將功折罪,所以他自動去做這個事情。竇憲等於是提著自己的人頭,去辦這個事情,那你覺得他夠不夠努力,他要不要努力?他一定要很努力,否則如果自動請纓,將功折罪,還打了敗仗,恐怕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搞不好是牽連整個竇姓的家族也不一定。所以他非常的努力,所以也聯合了其他的部落,去打擊北匈奴,連戰連捷。後來還深入大漠一千多公里,這一千五百公里,在古代的算法的話是三千里,所以已經是打到了外蒙古的範圍去了。然後最後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他們登上了燕然山,在二十九頁的倒數第五行,燕然山。燕然山就是現在外蒙古的杭愛山,那個已經是很北邊了,在過去不遠處就是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了。所以以當時漢朝的武功,以當時的這種交通工具這麼的落後,他居然能夠穿過戈壁沙漠,而且還要一邊行進一邊作戰,所以他登上燕然山之後,就在燕然山上刻石記功,所以史稱為燕然勒石。這個事情在東漢的史書大大的被褒揚了一番。

  所以竇憲不僅將功折罪了,而且回來之後受到英雄式的歡迎。所以皇帝就冊封他為大將軍,位高於三公,比三公的這個榮譽還要更高,位階還要更高。竇憲因為有這樣的功業,他更加的立定自己要去驅逐北匈奴,所以後來又有第二次的出擊,一路打,打到了現在的阿爾泰山,然後把北匈奴的主力基本上擊潰。所以後來北匈奴倉皇西逃,不知所蹤。所以這一場戰役所打下來的結果是什麼?從此大漠再也見不到匈奴,北方的大漠真空,各位知道什麼叫真空?真空就是完全找不到人,全部西移。本來南匈奴就已經歸化漢朝了,所以那沒問題,南匈奴是屬於現在的內蒙古。外蒙古大漠全空,找不到人。大家會想說總不會憑空消失,他們往西竄了,對不對?所以不敢留在外蒙古了,他們往西竄,竄到哪裡去?就往中亞、西亞的方向移動。有此一說,大家參考一下。後來這一批北匈奴往西竄,然後不斷的在中亞侵略,然後不斷的西進,最後居然來到了歐洲。所以有此一說,東歐有一個國家叫做匈牙利,據說就是北匈奴的後代所建立的。各位參考一下,有這麼一個說法。

  類似的情況我再舉個例子,唐朝北方的外患,也是在戈壁沙漠,叫做突厥。大家會想說,剛剛老師不是說大漠全空,怎麼後來又有另外一支民族?其實這個邏輯是很簡單的,因為那一批人走了,可是畢竟大漠是非常大的一個環境,雖然說是戈壁沙漠,可是也有很豐美的零星的一些綠洲,所以當這一批北匈奴它離開之後,自然有其他的本來比較弱小的部落,少數民族它就取而代之。原則上因為他們比較小,所以它當然也不敢去向四方侵略,所以經過了數十年,甚至於上百年的時間之後,它因為沒有戰事,它自己也不去侵略人家,所以慢慢的自己也逐步的壯大了。等它壯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就開始往南,或者是往其他比較肥美的肥沃的區域去侵略,所以它又變成後來朝代的外患。這是很簡單的邏輯。所以在唐朝的時候,突厥也因為唐朝國勢很強大,擴大了版圖之後,就讓它沒有辦法在戈壁有生存的空間,所以突厥人也往西邊逃,後來也在中亞、西亞輾轉之後,落腳在亞洲跟非洲中間的一個國家,就是土耳其。這個說法大概是比較得到史學家的認同。所以土耳其的英文叫做Turkey,事實上就是突厥,那個音轉過來的,突厥。匈牙利是不是北匈奴慢慢演化而來的,這個就比較有質疑的成分,有此一說,大家參考參考。

  竇憲不得了,連續兩次建立了等於說是劃時代的功業,所以他自己當然也覺得沾沾自喜,趾高氣揚,所以後來他威震朝廷,居然萌生了篡位的這種歹念。所以漢和帝知道他的陰謀之後,就跟其他的大臣計畫,就剷除了竇憲,所以後來竇憲還有他的黨羽就被捕了,最後被賜死,皇帝賜他自殺了。這也算是對他的一個禮遇,因為他謀反的事實很明確。如果是一般人的話,大概就是斬首,斬首示眾,以儆效尤,可是基於他是國家的重臣,所以讓他自殺,也算是對他的一個禮遇。

  所以你看,我讀到竇憲的這個故事,我就會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人真的不能夠恃寵而驕,也不能夠志得意滿,因為人一旦驕傲,其實就很容易讓自己的理念有所偏差。所以我自己給自己留了一個座右銘,這個座右銘也是從古書裡面,我自己找到的,我讀到這一句的時候,我就感覺好像被電了一下,講得真好!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去思考過這個問題。我把我的座右銘跟大家分享一下,它說「貧賤者驕人,富貴者安敢驕人」。貧賤的人他是可以驕傲的,怎麼說?大家會覺得很奇怪,貧賤的人有什麼好驕傲的?這個角度是說,貧賤的人他有條件驕傲,為什麼?因為他一無所有,他沒什麼好損失的,所以他可以為所欲為,因為我不怕,有句俗話叫做死豬不怕開水燙,就是我沒什麼好損失的。可是反過來,富貴者安敢驕人,你是一位富豪之家,你是很有身分地位的人,你怎麼能夠驕傲?因為你一旦驕傲,你損失的不是你表面上所看到的富貴榮華而已,你自己的評價,人家怎麼看待你,你怎麼樣去為後世留下一個名聲,從此化為烏有。所以貧賤者驕人,富貴者安敢驕人,我以這樣子的座右銘來勉勵自己。雖然說我不是富貴者,我非富,也不貴,可是我們希望自己能夠以這句話來勉勵,來警惕。如果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在這一生幾十年裡面,能夠留下一些什麼給後代的子孫,給後來的人知道我曾經來過這麼一遭,所以我怎麼能夠驕傲?因為一旦驕傲,我們損失的不是有形的而已,更多的是無形的。以這句話跟大家分享。

  我們看到三十頁,第二位竇姓的這位竇建德,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就請大家自行參看一下,資料這邊都有。

  接下來我們要進入到第四十個姓氏,這個姓氏姓章。這個章先前我們也跟大家討論過,像章這個讀音,還有另外一個人數更多的姓氏,弓長張。所以如果我們聽到人家姓張,如果我們禮貌的問一下,請問您的張是哪一個張?人家會說弓長張,這個就比較多,大家比較知道。像這個文章的章,我們就會說我的姓氏叫做立早章。立早章,我後來比較少聽到大家這麼說,尤其比較年輕一輩的,大概不會這麼拆自己的文字,所以常常都說我的章是文章的章,用詞彙來替代,這個就比較常見。

  所以我們在稱呼人家姓的時候,拆字是一個方式,用其他的詞彙來介紹,這也是一個方式。像這個章,我現在聽到比較多的是文章的章,而不是像我們比較老輩的,都說是立早章。

  我們看到章姓在中國大陸,台灣,其實都沒有進入到一百大的姓氏。章姓的遠祖,是來自於春秋時代周朝的開國功臣,姜太公他支系的子孫。先前我們講到姜太公,姜太公自己因為建立了非常大的功業,所以被冊封在齊國,所以他是齊國的始封君,這個沒有問題。因為他功業很大,所以他其他的幾個兒子們,也被朝廷冊封為幾個國家的國君,所以像他支系的子孫,就有被冊封在鄣這個地方。然後西元前六六四年,鄣被齊國給滅掉了。大家會想說,不是算是親戚嗎?因為齊國是姜太公嫡系的子孫,這個鄣也是姜太公的子孫,怎麼自己人打自己人?所以這個是歷史的現實,一個國家為了要求發展,他去對外侵略,他哪管什麼親戚朋友?所以就現實面的考量,這個歷史上,真的是有很多這種骨肉相殘的悲劇。所以後來被滅掉之後,鄣國國君的後代,就把原來的這個鄣的耳朵邊邑字旁,把它拿掉了,就剩下了這個文章的章,然後以此為姓氏。然後就在河間,在豫章,後來逐步在這邊發展為了望族。所以章姓的堂號就有河間堂跟豫章堂,兩種堂號。

  有另外一個說法是起源於黃帝,昨天我們有提到,黃帝據說有二十五個兒子,這二十五個兒子裡面,總共被分賜了十二個姓氏。十二個姓氏裡面,其中有一個姓氏就姓任。任姓又很昌盛,後來任姓他的後代子孫,又再分了十個姓氏,十個姓氏裡面就有章姓。所以這也是另外一個章姓的來源。所以往上推其實都還可以推源自黃帝。所以我們說黃帝是我們的老祖宗,這句話大概是可信的。

  我們看到章姓的歷史名人,我們看到有一位章學誠。章學誠他的字叫做實齋,所以我們一般在學術界,也稱他叫做章實齋。雖然說他功名其實考得很晚,而且一生在官場上也是顛沛流離,不過他在文化上面所創留下來的一些偉績,的確是為我們後世讀書人所津津樂道。他有一部代表著作叫做《文史通義》,跟唐代的劉知幾的《史通》齊名,他這本書裡面就是談到了史學的理論,而且他也強調六經皆史。

  古代我們分部的類門,簡單來說就是可以歸本為經史子集,這四大類圖書分類法。經部我們先前曾經略略提到,到了南宋大概就固定下來了,經部的典籍總共有十三部,所以我們把它稱為十三經。到了後來,經部就變成是科舉考試的重要的課本,所以大家讀書人為了要去考科考,就必須要去研讀五經,研讀十三經。後來四書逐步的又取代了五經的重要性,所以科考大概就要準備四書,然後以五經為輔。所以經部就自成一個格局。可是章學誠認為,其實經部的古代文獻都很珍貴,如果你只是把它當作教化人心,或者是老祖宗的智慧來閱讀,其實是有點可惜的,所以他認為,其實這一些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五經也好,十三經也罷,都是研究古代歷史的材料,所以他主張我們應該要等同視之,把它當作史料來研讀,當作史料來研究,他有這麼的主張。所以影響後代很深遠,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樣。

  我先前跟大家介紹過,我自己學術研究的主要範圍是《左傳》,就是春秋三傳裡面的那個《左傳》。《左傳》在一般研究大概就有幾個理路,比較偏向經學的理路,這個是傳統的路線。也有一部分比較偏向於文學的研究,《左傳》的內容很多,幾十萬字,裡面也有很優美的詞藻,也有一些論理敘述的一些章法,還有一些論辯的技巧,甚至於裡面還有很多的成語、典故,都從裡面出來,所以也有學者是從文學的角度來研究《左傳》。我跟我的業師,我們是比較從史學的角度來研究,所以比較偏向於像春秋史、先秦史的研究,研究制度,研究一些史證,配合一些出土的文物來做搭配研究。所以我們的路數,就跟比較傳統的經學或文學不太一樣,其實我們也都受到了章實齋的影響,把它當作史料來研究。

  所以章學誠章實齋,雖然說晚年其實真的境遇不好,因為貧病交加,所以導致雙目失明,最後也就落拓終了他一生。但是他為這個世界所留下來的智慧,留下來的典籍,卻可以讓他永垂不朽。所以我們人一生要追求的,其實不是什麼大富大貴,我們追求的應該是像章實齋,像這麼多我們跟大家介紹的這些歷史名人一樣,我們要留下來的是後世對我們的景仰,我們到底為當代的人、為後代的人留下了什麼。

  除了章先生之外,章實齋之外,另外一位也是學術界的泰斗之一,章太炎章先生。所以如果各位有學過聲韻學,聲韻學在台灣比較傳統的聲韻學派,我們把它俗稱叫做章黃學派,就是章太炎、黃侃黃季剛兩位先生的這一脈下來,所以他影響學術界很深遠。

  章太炎章先生,他的本名叫做學乘,字枚叔,後來就改名叫做炳麟。章太炎因為他反清的意識很濃厚,他羨慕顧絳的為人行事。顧絳何許人也?大家對他的本名不太熟悉,其實就是後來的顧炎武。本名叫顧絳,明朝末年,因為明朝被清朝推翻了,所以他又跨越到了清朝,他跨越到清朝之後,因為他一心反對滿清入政,所以他就把他改名叫做炎武,炎武這個名號就是他思念明朝故國。那怎麼來解?炎這個字事實上就是什麼顏色?炎跟火有關,所以如果我們要講顏色的代表的話,它應該是紅色對不對?那明朝的皇帝姓什麼?姓朱,朱是什麼顏色?也是紅色。武是什麼意思?明朝開國的皇帝朱元璋,他的年號叫什麼?叫洪武,洪水的洪,武功的武。所以這個炎武事實上就是思念故國,因為他是明朝的遺老。所以章太炎章先生他也反對滿清,即便他是生長在滿清末年的人,可是他還是對滿清不甚理解,所以後來他也學習了顧炎武,所以他就把號改名叫做太炎。太炎那個炎一樣也是明朝的意思,可是它還有另外一個含義,就是他希望他自己的研究,他自己的學術的地位能夠超越顧炎武,太有高的意思,超越的意思。

  他在學術的成就有沒有超越顧炎武?我們不敢說,但是他對後代的影響的確是非常的深遠,不管剛剛我們提到的聲韻學也好,在經學,在史學,章先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就像我自己研究《左傳》,章先生也是研究《左傳》的名家,所以他有一個很有趣的號,來我們看看後面,他有一個號叫做劉子駿私淑弟子。有沒有看到?在第三行,章太炎先生的第三行,劉子駿私淑弟子。

  那劉子駿又是何許人也?這個劉子駿他就是劉歆,不是天上的流星,是這個劉歆,字子駿。那什麼叫做私淑?私淑就是我沒有拜他為師,甚至於是隔了很長的時間,可是我讀這個人的書,我讀他的文章,我欽仰他的學術成就,而且我的學術的開展,就是以這個人的思想為脈絡,所以這個叫私淑。了解我的意思了?所以孟子也說,孟子他是孔子的私淑弟子,雖然說孟子他是孔子再傳再傳的學生,可是他說我是孔子的私淑,就是他直接讀《論語》,所以他也是認為我自己在情感上面,我自己在思想上面,我是直承於孔夫子的,這是孟子他自己的見解。

  所以章太炎先生也是這樣。劉子駿,劉歆是西漢末年人,他距離清朝末年的章太炎先生,已經隔了好長的時間了,可是他讀他的書,欽慕於劉歆做學問的方法,所以他自許自己為他的私淑弟子。這樣可以理解了。

  劉歆跟章太炎先生又有什麼樣的關聯?因為劉歆是西漢末年的時候,正式把《左傳》推上台面上的人物,《左傳》原本它是在民間流傳,因為它沒有立學官,可是在劉歆的力主之下,正式的把它推上了舞台上面。當時跟從劉歆來學習《左傳》的人很多,為《左傳》的發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礎。當然也有很多的學者認為,《左傳》是劉歆所偽造,他切割很多的典籍,然後把它拼湊在一起的。也有人一直這麼主張,一直到現在都還有人這麼主張。但是這已經不是學術界的主流了,學術界的主流是認為,劉歆他推廣《左傳》,但是他沒有偽造《左傳》,因為有很多堅實的證據,否定了這個說法。但是我剛剛提到,到目前還是有人這麼認為,不過這種說法已經不是主流了。所以劉歆在中國歷史上面,他有他很特殊的一個角色,等一下我再跟大家報告,更重要的是,他在於推廣典籍,推廣《左傳》,是厥功甚偉。

  劉歆還有什麼樣的事情跟大家分享?在西漢末年的時候,其實劉歆他一度也是站在王莽的身旁,等於說替新朝替王莽,講的直白一點,叫做擦脂抹粉。王莽這個新朝其實時間也不長。當時民間就有這麼一個說法,漢代很奇怪,漢代是很奇怪的一個朝代,以儒家為學術正宗是漢代,所以理論上他應該是要文化很昌明,是人文氣息很濃厚的一個朝代,可是偏偏很矛盾的是,他們有很多讖緯的說法在民間流傳,而且在民間流傳這種讖緯、預言,甚至於可以影響到一個國家施政的方向,所以它是一個很矛盾的時代。他們當時很喜歡用這種民間的預言、讖緯,來預告一些什麼樣的事情,也有人說其實這是當政者,利用民間的這個習俗來做方向球,就是我要施政之前,我先丟一個方向球出來,然後我看這個方向怎麼飄,然後我們再決定這個政策要不要做。

  所以他們用這個方法就是說,譬如說在什麼地方我先刻一個石頭,石頭上面寫了一些讖語,一些謎語,有一些是很直白的,但有些用一些謎語,就把它埋到土裡面去。好了,然後就什麼當地的農夫去開墾的時候,翻土的時候,一翻,這個石頭上面有刻字,結果就上報縣府。縣太爺一看,不得了,然後就層層往上報,這個時候輿論就開始在講這個事情,什麼地方挖到那個石頭,石頭上面有講了什麼,然後就開始有人去解析,這是什麼意思,這是什麼意思,然後這個時候就試探風向。如果這個人或這個事情,大家覺得應該是很正向的,朝廷就繼續往這個方向來推動,如果輿論是比較負面的,那這個事情就作罷。所以有學者認為,當時很多的預言或讖緯,都是朝廷做施政方向球的一種措施。這個就是前幾次跟大家講過,聖人以神道設教,所以他用這個方法來利用這種方式,來了解民情輿論的反應,這個可能是一種手法。我們不管真假了,這個是一個解法。

  在漢朝末年的時候,在新莽末年的時候,就有一個說法,說有一個預言提到劉秀即將成為天子,劉秀即將成為天子。原文當然不是這麼簡單,因為它是文言文,所以我就用白話文跟大家講。就有人謠傳,要取而代之的,要把王莽趕下台的,是一個叫劉秀的人。這個時候大家就開始去問,去了解,有劉秀的這個人要當天子?然後劉歆居然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他自己去改名,他改名叫什麼?劉秀。了解我的意思?所以他其實也是當時漢朝皇帝的算是後裔,所以他也有那個血統,所以如果他能夠符應了這個預言,改名叫劉秀,說不定,搞不好這個位置就是他坐了,所以他自己去改名叫劉秀。後來事實也證明,後來取代新莽平定天下的漢光武帝,他的名字就真的叫劉秀,可是不是劉歆改名的那個劉秀,是本來就叫劉秀的那個劉秀,所以劉歆的這個皇帝夢就破滅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個事情。當然後來就有人說,剛剛講的這個預言,事實上是誰去放的風聲?光武帝劉秀,對不對?所以就把它當作是一種風向球來操作,這個是很多學者這麼說的。

  我們再往下看,章先生因為他在學術界的成就很高,當然他在政治界也很有企圖心,但是後來也都沒有很長足的發展,包括他涉及孫先生的革命運動,還有後來的一些政治的改革,章先生都很積極,他希望能夠從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從政治的上面來做發展,希望能夠以此為根基,去做一些文化的改革。不過很可惜,章先生都沒有很大的突破,但是他在文化上面、在教育上面、在學術上面所留下來的卻是更深遠的。所以我們就結束第四十個姓氏。

  接下來我們新的一份講義,師姐有說到大家手上都有拿到了,我們就來看到新的一份講義。第四十一個姓氏,這個姓氏也不多見,雲這個姓氏。我相信可能,在大家身旁的親朋好友裡面,大概遇到這個姓氏的機率很低,我自己都沒碰過,在台灣也都沒碰過姓雲的人氏。雲姓是出自於女字邊的這個妘姓。看到女字邊的這個姓氏,我們就要肅然起敬,因為這個都是很古老的姓氏。是黃帝的子孫顓頊的後代,所以就以祖號為氏。根據《路史》的記載,顓頊的後裔祝融是雲姓的始祖。祝融在帝嚳的時候擔任火正,也就是管理火的職官。祝融的後代受封在鄆羅,然後號為妘子。所以後代子孫就以妘這個地名,這個國名為姓氏。當然後來妘這個姓氏就分支了,有一支就把妘這個女部拿掉,然後就改成了這個雲。

  大家會想說,把這個妘女部拿掉之後,也剩下偏旁是人云亦云的云,怎麼會跟雲朵的雲,雲彩的雲,怎麼會有關係?我要跟各位報告的是,其實最早的時候,我們的雲是只有寫成人云亦云的云,這個在文字學上面大家都學過,這個人云亦云的云,其實它就是畫上了上面那一筆,它就是我們姑且把它叫做天,然後下面這個勾勾,就是畫出了那個雲彩捲曲盤旋的樣子,上面後來就加上了一點,當作一個裝飾的筆畫,後來這一點就變成了短橫,所以後來就寫成了這個云。這個云原本它的本意就是雲彩,就是雲朵。

  可是這個云在後來發展,它經常被假借,拿去當作什麼?說話,人云亦云。所以它反而後來在文獻上面的用法,比較多是拿來講成是說話的那個云了,反而它的本意,它本來的意思大家比較不知道了。所以為了要去凸顯它的本意,它就加上了一個形符,加上一個雨這個形符,然後變成一個形聲字,去還原它本來的意義。所以後來我們寫成了雲,講雲朵的時候,是一般通寫是筆畫比較多的雲。

  所以這個雲,它最早的時候拿掉了女部,剩下那個人云亦云的云,它本來就是這個姓氏,只是後來我們在通俗的文獻記載的時候,就把它也就改寫了筆畫多的雲朵的雲。所以這兩個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後來寫定的文字,我們還是通寫為一般我們比較能夠識別的筆畫多的那個雲。這樣可以理解了。

  有另外一個說法是說,它是出自於縉雲氏。縉雲氏也是黃帝時候的職官,縉雲氏後來就把縉拿掉,就變成了現在的雲。所以也有另外一個源頭,是來自於黃帝的職官縉雲氏的後代。當然也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的,這個也是蠻常見的。所以就請各位參看一下。

  第二個堂號,我們看到這個雲自古就是在齊國,在現在的山東半島那個地帶發展,所以在當地也就成為望族。所以那個地方,因為有另外一個古名叫做琅琊,所以後來雲姓的堂號就是琅琊堂。我們看到下面歷史名人,歷史名人,這個雲姓本來就不多,所以我們挑一位,叫做雲定興。雲定興本來是隋朝人,他後來也跨到了唐朝去,他是隋朝的廢太子楊勇侍妾雲昭訓的父親。什麼叫做廢太子?這個本來是太子,不過後來被廢掉了,所以我們就把他叫做廢太子。楊勇的雲妃本來是沒有什麼受寵,楊勇的侍妾雲昭訓的父親雲定興,很得到楊勇的信任,所以雲定興就出入東宮,所謂的東宮就是太子宮。當時楊勇還是太子的時候,就是住在東宮裡面。這個雲定興就恃寵而驕,所以就出入很頻繁,也沒有克制,而且常常還奇裝異服,楊勇就很喜歡他。後來楊勇太子的身分被廢掉之後,他自己也就沒有了這樣的地位,所以也就沉寂了一段時間。後來到了大業中的時候,宇文述又推薦了雲定興,所以後來他又再度的從官場上發跡,然後又開始一段仕途順遂。到了大業末年的時候天下大亂,隋煬帝那個時候他還是執意要巡幸江南,北方已經一片混亂了,他還要到江南去遊樂,當然有此一說是說他為了要避禍,他準備要放棄北方,因為他已經無力去控制那個局面了,所以他乾脆就到南方去,一方面行遊樂,一方面避禍。北方一片混亂,當時其實隋煬帝在位的時候,也是剝削民利甚深,所以老百姓為什麼會造反?就是因為被逼到沒有辦法生存了,所以鋌而走險。即便到了南方來,其實很多隋煬帝身邊的禁衛軍,都還是北方人,大家就思鄉心切,因為聽到北方大亂,也擔心自己的家人會不會受到一些牽連,可是煬帝沒有要北返的意思。所以當時隋煬帝的禁衛軍叫做驍果,驍果軍事實上是兩支禁衛軍的合稱,驍就是驍衛軍,驍勇善戰的這個守衛,所以叫驍衛軍;果叫是果毅軍,果敢堅毅,果毅軍,後來我們就把這兩支禁軍,就把它合稱叫做驍果。後來驍果就兵變了,當時宇文化及就殺了隋煬帝。然後雲定興也跟著作亂,後來雲定興他就依附了王世充,王世充因為有重兵,他就自立,篡位自立,雲定興就變成了王世充的太尉,可是王世充後來也被李淵李世民父子給誅殺,所以雲定興當然下場也就走向滅亡。

  所以雲定興的事蹟,其實我們也可以做為一個借鏡,怎麼說?就是剛剛前面有呼應我前面所講的,當你人生是一個高峰的時候,其實我們要思考的是持盈保泰。他不知持盈保泰,結果還囂張跋扈,老天爺對他很好,他還給他第二次機會,讓他可以東山再起,可是他也沒有學到教訓,他還是希望能夠在官場上有所作為,甚至於希望能夠掌握權力,甚至於有朝一日能夠取而代之,取皇帝之位而代之,所以他是個有野心的人。

  我經常都跟學生說,有野心很好,因為你有一個積極的目標,可是有野心還是要按部就班,還是要衡量自己的實力,還是要衡量自己的狀況。很多人有野心,可是他為了達到目標,他不擇手段。雲定興可能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老天爺對他不薄,一次失敗了,希望他能夠學習,再給他第二次機會,可是他還是沒有記取教訓。其實我們都要懷抱一個感恩的心,我們身旁有很多的貴人在扶持我們。老天爺也是這樣,老天爺,我們的上天的神明都很慈悲,他總是希望我們能夠往正向的方向去發展,所以給我們一些挫折,並不是在打擊我們,而是他在警告我們,告訴我們,我們應該要調整腳步了,我們要調整心態了,讓我們有一個警惕之心。所以能夠記取這個教訓,能夠了解上天的用意,我們趕緊來做一些修正,一定會愈來愈好,一定會愈來愈順利。

  我自己因為去年八月的關係,所以有了一個行政的職務,所以之前跟大家報告,就比較忙碌了。我以前讀書的時候經常就看到,敘述某一位古人,說他在位期間政通人和,應該有聽過這句話,政通人和,我自己坐在這個主管的位置,到現在也不過才一個學期多一點點,才幾個月的時間,我八月一號接那個主管的位置,我大概八月底的時候,我就真正的體會到什麼叫政通人和。我後來才知道,什麼叫做政通人和?其實不是政通而人和,是反過來,因為人和才能政通。像我們這個位置,我們自己的單位裡面大家要和諧,和諧才能夠彼此互相幫忙,才能夠激蕩出新的契機;更多的是我們還需要別的單位支援,我們還需要別的單位配合,不是我們這個單位就能夠操辦一個工作,一定不是的,一定是要去協調的,大家幫忙的,所以人和重不重要?很重要。我就體會到了,古人講政通人和,事實上它應該是倒過來說,人和而才能政通。

  所以我也就一直跟我的同仁們,一直一直大家互相的討論。很多事情我們不要用太極端的手法,我們可以慢慢的溝通,花一點時間去溝通。我想大家都很慈悲,每個人事實上都是很有愛心的,也都是很良善的。所以你花時間跟他講,跟他講道理,跟他講情感,你不要一開始劈頭跟他說,按照規定就是這樣,所以你不行這樣,如果你什麼事情都是按照規定,天啊,那還有什麼情感可言,還有什麼轉圜的餘地?所以我都跟大家勉勵說,我們花時間去溝通,不要一開始就用法規法條去講這個事情,因為一旦你講到了這個,基本上就沒有轉圜的餘地了,很難,所以我們一步一步的來溝通。真的到最後溝通無效,好,我們再來講說,規定上面我們怎麼來釐清責任,不過那已經是到最後了。所以我也是因為有這樣的機會,才能夠體會到這句話,原來人和是很重要。

  我們看到後面的第四十二個姓氏,蘇,蘇姓是大姓氏,在台灣蘇姓也蠻常見的。我想我們時間也差不多了,我們是不是先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來,好嗎?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