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12集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大家對這句話的體會深不深刻?其實我蠻深刻的,因為我們早年的時候是住在鄉下,住在美濃鄉下。我記得我在童年的時候,還有用過很老式的那一種茅坑,各位應該沒有看過那個東西,它就是真的很天然,就是地上挖一個洞,然後就是大小便的穢物都在裡面,所以每到一定的時間,他都要請人來把茅坑裡面的,把它處理掉,那些穢物其實也是很好的肥料。但是各位可以想像一下,沒有經驗,大概可以想像一下,在那邊上廁所一定不舒服,因為那個味道,然後你所看到的,都不會是很好的狀態。可是我們小時候真的是在那個地方長大過,也曾經在那個地方跌跤過。我真的不開玩笑,我曾經跌進去,然後被撈出來的時候就是滿頭滿臉。還好,我們那個不深,挖得不深,小朋友跌進去還可以,至少鼻子還露在外面。所以是很辛苦的環境。有的時候午夜夢迴,還會夢到那一個場景,那個是很大的陰影。所以我想說,我這輩子如果可以的話,我再也不可能,也不要再回到那個時代去。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我們大概已經很難想像,古人他們的生活是怎麼樣,不過他們還是這樣一天一天的過來了,還是一代一代的生養我們的子孫,他們都能夠走過很辛苦的環境,那我們為什麼不能?

  我講一個很簡單的,如果沒有電,大家能生活嗎?對不對?這很現實,沒有電的情況偶爾會有,颱風,所以那個電線吹斷了,大家都覺得很不方便對不對?沒有電,尤其夏天很悶熱,沒有冷氣,沒有電扇,最主要的是沒有電視可以看,打發時間,度日如年,甚至於度秒如年,所以沒有電真的是非常的不方便。可是有沒有那一天,我們真的會回復到沒有電的時候?說不定,對不對?所以我們可能要去思考一下,如果生活真的不方便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夠去承擔?所以我們平時大概就要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所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自己的體會還蠻深刻的。我太太也常常用這樣的句子來告誡我,我現在出門,因為要載孩子出門,所以不管是去買東西,還是去辦事情,短程的大概我們都用走路的。如果距離稍微有一點的話,我就會開車。我太太說,你摩托車為什麼都不騎?我說不方便。有什麼不方便?就戴個安全帽而已。我說因為要吹風,天氣又很冷。你不會穿外套嗎?所以我太太是我最好的人生伴侶,因為她從某個角度來講,她會挑我的毛病,但是我很感恩她,就是因為她,所以我也沒有太放縱自己,所以真的是賢內助。我後來想一想,我太太講得都很有道理,這個都是可以克服的,沒有一定要怎麼做,沒有一定要那樣子,才可以把事情辦好,把事情完成,很多的方法可以變通,用愈簡單的方法來完成,對我們來講是愈好的。

  好,我們再往下看,這是陶侃的部分,我們看到他的曾孫陶淵明。陶淵明的名跟字其實有兩個說法,我們看到這邊說陶淵明字元亮,這是一個說法;另外一個說法是說他的名叫做潛,那個潛念作二聲,陶潛,字淵明,這個淵明就變成說,有一個說法是他的名,有一個說法說他的字,所以有兩個說法。我們不是考證孰是孰非,大家知道陶潛跟陶淵明的這兩個名號的關係就可以了。然後因為他生前沒有太多在官場上表現的機會,所以自然在往生之後,國家也就沒有頒布他的謚號,所以這邊我們特別講他的謚號靖節,是私謚,是他的家人為他取的,並不是國家頒給他的謚號,所以私謚靖節,世稱叫做靖節先生。

  所以在古代頒定謚號,其實也是有它的規定的,如果沒有經過官方的註冊,沒有經過官方的承認或登錄,那一般只能夠算是私謚,只能夠在家裡面在鄉里裡面來使用,在正式的文件裡面,不能夠用到這個謚號的。

  我們客家人有一個風俗,這個風俗也在台灣,至少我們看到有好幾百年的時間,我們老人家往生的時候,我們都會頒謚號,當然也是私謚。我所了解的閩南人的習俗裡面,好像就比較沒看到有這樣的做法。我們的私謚的話,如果是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家,往生的話我們會頒四個字的謚號;如果是八十歲以下的,我們是兩個字的謚號,而且這個謚號,不僅在往生的時候做法會,他的臨時的神主牌上面會出現之外,包括他的訃聞,包括有些在他的永久墓碑上面,也會刻上他的謚號,還有有些宗族,他也會把祖先的謚號刻在神主牌位上面。所以這個也是客家人跟閩南人,比較不一樣的風俗習慣。如果我們往前去推衍的話,這個其實在中國古代,其實民間就有所謂的私謚的這種習俗了。

  陶淵明大家對他也都很喜歡,對他的生平事蹟也都略有了解,其實他不是沒有當過官,而是他當官的時間都不長,像在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等等,都很短的時間,所以他出入官場很頻繁。為什麼他沒有辦法在官場待那麼長的時間?最主要是因為他自己的個性跟官場就格格不入。所以他最後一次當官是擔任彭澤縣令,彭澤這個縣的縣長,他當官八十幾天,最後就掛冠求去了,為什麼?其實是芝麻小事。當時有一個官叫做督郵,那個郵就是郵票的郵,郵局的郵,他是有點像我們現在講的驛站,我們現在叫做驛站。在古代的話,公文書傳遞要用人力,用馬跑的來傳這個驛,傳這個文件。這個督郵就是做這樣的督導的工作。然後來到了彭澤,按照以前的官場文化,就是縣長要好好的招待,可是陶淵明認為說,你又不是什麼重要的官,而且本來這就是你的工作內容,我為什麼要特別招待你?所以後來雙方就有了一些不愉快,他後來就很瀟灑的說,我不願意為五斗米折腰,為了侍奉這些小官小吏,搞得自己人仰馬翻,後來就掛冠求去,所以八十幾天,也就最後終止了他的仕途生涯。他自己就回到了田園去,希望能夠躬耕自給,能夠專心於學問,專心於創作。

  他自己回到田園的時候,其實生活剛開始也不如意。雖然說他是陶侃的曾孫,可是陶侃他當時官當得很大,他也庇蔭了他的兒子,庇蔭了他的孫子,可是到了陶淵明這一代的時候,已經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可以庇蔭他了。可是因為陶家他們世代簪纓,所以也就說,陶淵明在小時候,年輕的時候,也沒有太多勞動的經驗,所以也算是生活家庭很優渥。好了,現在很瀟灑的離開官場了,回到了田園去之後,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柴米油鹽醬醋茶,他什麼都不會,所以他必須要從頭開始學。他去跟老農夫問,我該怎麼種稻子?所以就開始從零,從沒有基礎的情況開始耕耘。第一年很慘,他種的稻子基本上都是空包彈,就是沒有結穗,所以第一年就還跟人家借米糧。一直到了第三年才稍稍的有點收成,才基本上安定下來。所以在他的很多田園詩裡面,也都表現了他這方面的辛苦。

  可是他在他的詩裡面也都說了,我雖然說很辛苦,但是我不會違背我當時的初衷,我再也不要再踏足官場,即使現實的生活很困難,可是我還是要甘之如飴,我還是要適應這個環境。果然他在幾年之後,也就慢慢的適應了環境。後來他的子孫滿堂,一家和樂融融,這個是他在官場的時候無法想像的。所以他留下了很多的田園詩歌,描寫山川,描寫田園生活,也讓後來很多的士大夫,包括我都非常嚮往。雖然說我自己是農村子弟,我小時候在農村生活,但是後來的成長背景都愈來愈離農村遙遠。所以讀到了陶淵明的田園詩,我們都會發思古之幽情,總是想到以前小時候的生活。但是茅廁那一段要拿掉,因為那一段是悲慘的經驗,其他的都很美好。所以他也讓很多的人,能夠去感受一下田園生活,究竟是怎麼樣的辛苦,究竟它的美好是在什麼地方。所以詩人的作品為什麼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就是他說出了我們想說的,而我們說不出來的,就是他點到了我們心裡面正想講的那一塊。陶淵明是古往今來大家對於田園逐夢,最能夠代表的文學家就是他。很多人想說要回到田園,可是一輩子做不到,不管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條件,但是透過了閱讀陶淵明的詩歌,也稍稍的滿足大家的田園夢想。這是陶淵明的部分。

  我們看到下面的一個姓氏,是三十二姜姓。姜姓我們在先前也介紹了幾位人物,也都跟姜姓有關,所以我們正式的來看姜姓的源流。姜姓在中國大陸的排名是第六十,在台灣的話七十八,也算是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我記得我們在第一堂上課的時候曾經提到,中國古老的姓氏大部分都帶有女字邊,因為這些都是曾經經歷過母系社會的,留下來的一些證據,所以姜也不例外。姜姓的起源是炎帝神農氏,所以有很多的文獻記載裡面都有提到,炎帝神農氏他們因為住在姜水流域,所以以姜水做為他的姓氏,所以就以姜為姓了。姜跟姬,像媯,這二十幾個古姓氏,都是兩千多年前的母系社會,所存留下來的表徵,所以源遠流長。跟姜同為神農氏後裔的,還有像齊、甫、申、呂、紀、許、向等等,也都跟神農氏,跟炎帝有關。

  在遷徙分布的地方,我們就請大家自己參看一下。我要跟大家再分享的就是,在台灣的姜姓,大概也十之八九都是客家人,這個也很有趣。所以你如果遇到姓姜的朋友,你大概跟他問一下,祖上是客家人嗎?大概一半超過了都說是。有些可能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因為可能他的父母親,或他的祖父母已經不講客家話了,所以他不知道他自己是客家人。這種情況也是有的。但這個比例是相當高的。

  我們看到下面,第三堂號的地方,堂號有第一個稼穡堂,第二個那個穡大家比較少見這個字,穡跟稼兩個字都是禾部的字,禾部的字大概都是跟莊稼跟農作物相關,稼穡就是泛指農作物。為什麼會用稼穡堂做為姜氏的堂號?因為姜氏的老祖宗是神農氏,神農氏嘗百草,而且也教導當時的百姓如何來耕種農作物,所以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很重要的影響,所以子孫就以神農氏的事蹟,做為稼穡堂這個堂號。

  第二個這個渭濱堂,先前我們在前面也曾經提到姜子牙,所以也是跟他的典故有關。姜子牙據說八十歲,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是七十二歲,他曾經在渭水濱,也用了一些方法,一些技巧,然後跟周文王結了緣。這個上禮拜我們曾經提到過。因此也就輾轉成為周文王手下的謀臣,所以最後幫助周文王周武王父子,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所以姜太公的子孫們,也以太公的事蹟定了一個堂號,叫做渭濱堂。

  接下來的歷史名人就一定要提到姜子牙了,姜子牙各位看到,他的名號怎麼那麼長?我們來跟大家解釋一下,他是姜姓這沒有錯,那呂氏呢?為什麼又用呂做為他的氏?再簡單的複習一下,我們在第一堂課的時候曾經講到,姓跟氏是不同的,姓算是最寬泛的一個身分的表徵,可是同姓的人裡面,大家因為彼此有不同的血緣的分支,所以為了要去標示我們不同的血緣分支,所以在姓裡面我們又分了氏這個層級。如果以分封的角度來看,就是我把你封到了某個地方,然後你自己獨立在那個地方發展,所以常常會用那個地方的地名,做為氏的名號,有些是用官職做為他的名號,有些是以分封出去的第一代祖先的字,做為那個氏的名號,總而言之,他分封出去之後,他就跟本家一樣,他就是有兩個支族,除了本家之外,他分封出去的,這個在文獻裡面叫做小宗,本家就叫大宗,所以大宗跟小宗因為他有不同的謚號。所以即便我們同姓,我們問了你是什麼氏,你是什麼氏,我們就會知道,你是我們哪一代的祖先分封出去的小宗,我是大宗,大家就可以知道我們血緣的遠近了。所以這個呂氏就是從姜姓裡面,再分出來的另外一個小宗,所以稱之為呂。

  他的本名叫做尚,另外一個名叫做望,然後字叫做子牙。這個有點複雜。所以他有兩個名,有兩個說法,叫做尚或者是望。有的時候我們又單稱他叫做牙,別號叫做飛熊。所以古人這個名號林林總總,加起來會讓人家眼花繚亂。

  我跟各位講,這還不算最複雜的,清朝的時候,有很多文人雅士會給自己取別號,在我們前面所介紹的歷史名人裡面,你經常看到我準備的文字資料裡面也會提到,某某某他又號什麼,又號什麼,又號什麼,有很多的文人附庸風雅,所以他經常為自己取別號,而且取那個別號他還會刻成章,印章,然後就蓋在他的作品,蓋在他的藏書,蓋在他的書畫等等的收藏品上面。曾經有人做過統計,清朝有最多的,某一個人,名字我一下忘記了,他有多少別號?各位猜猜看,他有六十幾個別號,所以很多,六十幾個別號。所以如果沒有工具書,我們還真不知道這個人是誰。所以文人雅士總是會有一些高雅的取號的這種行為。因為他們認為取一個號,就表示我當下的心境,我當時的想法。想法常常在變,生活的態度常常在變,所以當他的想法不同的時候,他又想要再取一個號,來表達我現在的想法是什麼。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別號的原因。

  我們再往下看,相傳姜子牙七十二歲,剛剛我們提到另外一個說法是八十歲,八十多歲,在渭水濱釣魚,然後願者上鉤,所以後來真的就是釣到了周文王,然後受任為太師,所以我們文獻上面也稱他叫做太公望或太公。周武王稱他叫做師尚父。這個父我們講過了,是古代對於成年男子的敬稱。前面那個尚就是姜尚他的名。師就是太師這個職官的簡稱。姜子牙後來就輔佐武王建立了周朝。因為他建立了周朝,功勞很大,所以武王就把姜太公冊封為齊國的始封君。可是他自己本身因為功勞很大,所以他不僅在齊國是始封君,他偶爾還會回到朝廷去主持國政,所以他也是很辛苦,很忙碌。

  姜姓的歷史人物我們再介紹一位,就是第二位姜維。姜維大家對他大概會沒那麼陌生,如果大家對三國的故事稍稍了解的話,就會知道在蜀漢,在諸葛亮往生之後,蜀漢的軍國大事姜維就撐起了半邊天。本來姜維他不是蜀漢人,這個是很有趣的一個過程。他原本是曹魏的人士,他的父親本來也是駐守邊關的一位大將,後來戰死沙場,姜維因為是他父親的兒子,所以當時總是認為虎父無犬子,既然你的父親為國捐軀,你這個兒子,也跟著父親身邊歷練了一段時間,所以你就接替你父親吧,後來姜維也這樣就任了中郎,有了一個武職。當時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姜維也在戰場上。可是後來就有人懷疑姜維跟諸葛亮私底下有來往,認為姜維是不是被蜀漢給收買了,姜維覺得很莫名其妙,我忠心為國,居然被這樣的謠言給中傷,所以不得已怎麼辦?本來忠心於曹魏,既然你們這樣講我,我就無法在曹魏繼續留下來了,因為我留下來也是被繼續中傷,搞不好小命也丟了,搞不好還抄家滅族,所以他也就被謠言所逼,真的就投降蜀漢了,真的就倒向了諸葛亮的陣營。諸葛亮對他非常的喜愛,也對他很重用,所以後來諸葛亮往生之後,就欽點姜維來接替他的職務。後來還有另外一位文臣叫做費禕,費禕主內,諸葛亮主外,後來諸葛亮往生之後,姜維接替了諸葛亮,可是費禕不久之後也往生了,就變成姜維內外都掌管國家大政,所以繼續率領蜀漢對抗曹魏。後來曹魏也被司馬家給篡位了,所以司馬家發動總攻擊,五路兵馬要來滅蜀漢。姜維守住了一路兵馬,可是沒想到,另外一路兵馬偷襲國都成都,結果後主劉禪投降了。他就孤軍奮戰,後來抵擋了一段時間之後,因為真的沒有奧援了,最後也就降了司馬家,降了晉朝。他後來跟司馬家的一位將軍叫鍾會,兩個人還策謀了表面上服從晉朝,可是他們準備要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揭竿起義,恢復漢朝,不過後來事蹟敗露,所以鍾會還有姜維兩個人都一起被殺。

  我們這邊也看到,姜維他的一個轉折的確是很出人意表,很出人意料之外,原本一心向國,居然為謠言所中傷,不得不去投降敵國,最後還幫助原本的敵國來對抗自己的祖國。這個人世間,有像他這麼離奇的恐怕也是不多了。而且他還為原本的敵國忠心賣命,就為了要光復漢朝,最後也是沒有成功。

  所以我在今天特別強調,我們在閱讀古書,尤其是這些古人的時候,我們真的需要了解他的身世背景,因為他的很多的價值觀,很多的想法,都在他的身世背景裡面有很多的轉折,我們如果沒有去仔細研讀的話,我們都會忽略了。

  所以我就想到,最近我們在台灣報章媒體,經常都會報導一些比較負面的消息,譬如說,怎麼會那麼凶殘?聯合誰誰誰去殺了你的好朋友,然後或者是去詐騙別人,然後執迷不悟,如何如何,這種負面的消息太多了,充斥整個我們閱聽的版面。久而久之大家都會認為說,台灣這個社會太糟糕,台灣這個社會太腐敗,如何如何。但是我們一直在接受這些負面消息的時候,會不會影響到我們的觀念?會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判斷?我個人覺得會。但是我們都認為說媒體你要自律,你應該要過濾這些新聞,但是不要忘記了,媒體它要怎麼樣才能夠經營?就是它必須要有穩定的廣告來源,也就是你必須要讓觀眾盯著你的這一台收視,它的廣告才會進來。那問題是我要怎麼樣讓觀眾一直盯著我這一台不轉台,我才有穩定的廣告收入?他就運用了人性的弱點,人性有什麼弱點?我們都知道人性其實是有偷窺的欲望,有揭人傷疤隱私的欲望。所以為什麼它不斷的在新聞媒體裡面給我們這些負面的消息?就是為了要滿足我們人的劣根性,我們明明知道這是不好的,可是我們又很難去克服我們的劣根性。

  所以我請教大家,如果在很多的電視台可以讓你選擇的情況之下,會選擇去看像比較正面的新聞台,譬如說像慈濟,我隨便舉個例子,會去收視大愛台的,會主動去看大愛台的,那個比例有很高嗎?我跟各位說,我曾經在我的學生的課堂裡面,我有做過調查,零,五十幾個學生,零,當然可能跟年齡層還是有關係。可是我們看到這些很年輕的,二十歲,十八歲的,未來他是我們社會的中堅國家的棟梁,這一群年輕人,他們不會主動去收看大愛台,零。而且我不止調查了一個班,二、三個班都是零。

  我就問他們為什麼?他說因為,不好意思,我講得比較直接,他們的答案是因為那個很無聊。那你為什麼要選擇看什麼東森新聞?我講的是新聞台,為什麼你要去看什麼民視新聞?因為它有介紹一些什麼哪裡出車禍,哪裡又殺了人,他們喜歡那一種被刺激的感覺,而且他們有了這些東西,才能夠跟他的同儕有話題可以來聊天。這個很矛盾,我們一方面厭惡這些事情,可是我們又以別人的痛苦為茶餘飯後的話題,你不覺得人是出了什麼問題嗎?為什麼我們的思想裡面會有這麼矛盾的想法?我參不透,我想不透,可能真的是受到了一些污染。但是我個人還是覺得,我們人性這些劣根性的確是存在的。

  怎麼樣去讓這些劣根性可以慢慢的被導引為正向的,這個就要從教育來做起,從文化來扎根。但是不容易,我坦白講,不容易!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以商業為目的的媒體,我們面對的是濁濁的這些紅塵的薰染,要用一股清流去對抗這些烏七嘛黑的東西,的確是很辛苦。但是我們又不能不做,只有齊頭並進,各方努力,我們才能夠逐步的來轉變,而且很難在一時半刻會有明顯的效益。

  大愛台,因為我偶爾會看大愛台,所以我舉大愛台的例子,大愛台經營了二十幾年,但是成效,它的收視穩定還是穩定,但是它的收視群主要還是以慈濟的功德會的會員為主,或者是認同慈濟功德會的信念的那些大眾人士為主。但是有沒有很長足的很明顯的成長?沒有,但是已經維持一定的收視族群,這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所以我要講的是,我們老法師,我們極樂寺,還有我們很多的前輩們這麼的努力,其實就是為了要改善這個社會,為了要去宣揚這個文化,相當的不容易,相當的敬佩大家的付出。

  我們在面對很多的事情,如果從細微處來看,我個人覺得,我們應該要懷著一個同情心,懷著一個慈悲心。所以當我們在謾罵那些新聞裡面的那些壞人,那些手段很凶殘的,這些殺人凶手的時候,我們可能要去思考的是,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他是不是生病了?我講的生病不是說很諷刺的這種說法,我是說他的心裡面可能真的有一點問題,所以他需要治療。很多的人可能是出自於心理的、生理的一些疾病,所以他有了這種偏差的觀念跟行為。我們面對這些負面的人物的時候,我們要用慈悲心,我們要去了解,他真的有一些狀況,我們不要把他當作壞人,當作犯人,應該我們要把他定位為他是一個生病的人,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治療他,他才能夠改過向善。因為誰沒有生病?只是他病得比我們更嚴重。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面都有病,只是我們還能夠控制,我們還能夠掩飾。可是他已經很嚴重了,所以他做出了那一種慘絕人寰的,或者是旁人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這種壞事出來。

  所以看歷史,看那些人物,我的體悟是這樣。所以我都想要去了解,他在他的生長過程裡面,他的生命歷程裡面,到底什麼環節出了問題,所以導致他變成那樣。剛剛我們提到了嚴嵩,大奸人,大壞蛋,可是他也是出身於書香門第,他為什麼會變這樣?值得我們來研究。

  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三十三個姓氏戚姓。戚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跟台灣都不是大姓,所以都沒有列入到一百個姓氏裡面。它的來源其實也沒有很早,因為在春秋時代才開始有戚這個姓氏。衛國大夫孫林父受封於戚這個地方,所以他的子孫就以封地為姓氏。所以戚亡封之後,子孫又遷移到了山東的東海那一帶去。這個東海不是真的講那個海,是山東的東海,它是後來的一個地名。所以就在那個地方發展。後來戚姓的堂號就叫做東海堂。

  談到戚姓的話,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明朝的時候對抗倭寇的戚繼光。可是我這邊再另外先介紹一下,另外一位女性,叫做戚夫人。我們來看一下,戚夫人她本名叫做戚懿,是秦朝末年人,是劉邦的妃妾之一,他為劉邦生下的第三個兒子叫劉如意。劉邦的正宮夫人是呂后,這個先前我們講過,他們也有一個兒子叫做劉盈,也就是後來我們稱為漢惠帝的那一位。可是劉盈這個人個性仁弱,所以劉邦總認為不像他的作風,劉邦的作風就是比較草莽,講的直接一點就是比較草莽,講的好聽一點叫做豪邁,劉盈的個性就不像父親,所以劉邦就認為是不是,如果還有別的兒子可以取代這個太子,他就想要換掉這個太子。然後因為他很喜歡戚夫人,而劉如意也很乖巧,所以他就一直想要把劉如意扶上太子的位置。可是他的正宮夫人呂后是一個很強勢的女子,所以三番兩次又擋下來了,這個改變的這個做法。

  所以到最後劉邦往生之後,呂后還是順利的讓她的兒子劉盈,坐上了皇帝的寶座,然後自己垂簾聽政,所以自己就變成了實際漢朝的統治者。可是呂后心裡面,一直懷恨在心的對象是戚夫人,因為戚夫人跟她的兒子劉如意,一直威脅呂后跟她的兒子,有幾年的時間讓呂后惶惶不安,總是擔心自己的兒子被廢掉。今天好不容易坐穩了寶座,所以她就要開始來整肅她們母子倆,首先她把劉如意給罷封,然後對母親下了凶殘的手段,首先是把她貶為舂工,所謂的舂宮,就是到皇宮的後院的雜事房裡面,去舂米,去搗米,那是很粗重而且是很下賤的工作。

  可是戚夫人她畢竟曾經貴為劉邦的后妃,所以內心對於這樣的轉變,還是憤憤不滿,所以就開始編一些歌謠,然後在舂米的時候,就把她內心的悽苦用唱的方式唱出來,然後也慢慢的,其他的宮女太監也會傳唱。所以這一傳不得了了,呂后聽到了,這個戚夫人還不甘心,還再用歌唱的方式,把她的不滿給宣洩出來,所以就動下了她的這個殺念。她沒有要一刀把戚夫人給殺掉,她用了更凶殘的手段,讓她生不如死。我們看到倒數第二行。她砍了戚夫人的手腳,挖去了她的雙眼,把她的耳朵給熏聾了,毒啞了她的喉嚨,把她關到豬圈裡面,在歷史上面叫做人彘。這個彘就是豬。沒有了手腳,她不能夠移動,眼睛看不到,耳朵沒辦法聽,嘴巴更不能講,她就是留著一股最後的氣息而已,比畜生還不如。大家不要認為這樣子好像馬上會往生,沒有,她還活了一段時間。呂后的這個手段就是要讓她生不如死,來虐待她。當然這個在歷史上,也是很殘忍的一個記載,很多人讀到這一段都非常的傷心難過。

  這個也就是剛剛我所提到的,為什麼呂后會這麼的狠心,她為什麼會那麼毒蠍心腸,做這樣的事情?所以我的思考是,其實呂后的個性,她本來就是比較男子性格,男生的性格,她想要掌握權力,所以一旦她不如意的時候,她可能會跟你正面衝突。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她會發現,我如果沒有辦法跟你正面衝突的時候,我就要從這個正面的對決,我要轉變成什麼?私底下的陰謀,所以她隱忍,可是她隱忍並不是真的去隱忍,而是要等待機會,把她隱忍的這些負面能量,一次爆發出來。所以戚夫人如果沒有要去跟呂后爭這個太子的位置,呂后的威脅感也不會那麼深刻,就是因為三番兩次,劉邦真的差一步就要取而代之了,所以呂后的危機感非常的深,而且幾次驚心動魄,讓她內心的壓力無比沉重,無比的龐大。所以她一次爆發出來之後,那個手段當然就是一般常人無法理解的。所以呂后的這種心狠手辣的手段,來自於她內心所承受的壓力,她把她的壓力轉變為一種宣洩的管道的時候,她會讓她的對手了解到,妳當時給我的壓力就是生不如死,所以我現在把我當時生不如死的壓力,我奉還給妳。所以她心裡的想法我揣摩應該是這樣。

  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世背景,我們在處理對這個人的關係的時候,恐怕都必須要有一些調整。所以我們很難用一個模式,去放在我們對應每一個人身上。所以我跟同學的交往的模式,我們的人際關係的發展,我不能夠把我跟同學的關係,套用在我跟同學,因為同學的生長背景跟我的生長背景不一樣,我現在了解我跟同學怎麼樣來交往之後,那我拿來跟同學又不一定適用,因為同學的生長背景想法跟同學可能也不同,所以面對每一個不同的人,我們都要很尊重他的生長的經驗,尊重他的理念,尊重他的價值觀,我們去跟他磨合出一個能夠和諧共處的一種交往的模式。所以這個是我個人的體會,所以面對每個人我們都要非常的尊重。

  再來第二個,戚繼光,剛剛提到戚姓的歷史人物,大概第一個腦海裡面想到的就會是他。他在東南沿海,明朝的時候,在東南沿海對抗倭寇十餘年。這些倭寇常常的在東南,中國東南沿海騷擾,有劫掠,或者是甚至於上岸去燒殺擄掠的事蹟。

  在明朝來講,倭寇是非常頭痛的問題。在戚繼光之後,他運用了一些新的戰法,包括新的武器,船隻或者是炮火,所以終於平定了倭寇的邊患。因為他在東南沿海立下大功,然後,朝廷認為北方的蒙古族又連年的南侵,所以又把他調往北方去。所以戚繼光一輩子基本上就是戎馬倥傯,一輩子都是在跟敵人作戰。所以他研發出來的武器,還有包括他治兵的這些想法,都被保留了下來,對於後來中國武器的改良,兵法的研發,都有很好的貢獻。這是戚繼光的事蹟。

  好,來,我們再看到下面一個姓氏,謝姓。謝這個姓氏,在台灣也算是很大宗的姓氏,在台灣有排名到第十三,在中國大陸還排名到第二十四,都是人口很多的姓氏。謝姓最早是出自於任姓。這個任很多人會把它讀作ㄖㄣˋ,其實如果按照比較標準的字音,我們應該要念作二聲是比較正確的,但是一般他們自己姓任的人,也都發音為ㄖㄣˋ,所以我們就尊重主人。所以我們就請教他,你念ㄖㄣˊ還是念ㄖㄣˋ?他說我都念ㄖㄣˋ,那我們就念ㄖㄣˋ;如果他念ㄖㄣˊ,我們就念ㄖㄣˊ,這個是對於這個主人的尊重。

  有黃帝之後還有炎帝之後這兩支,怎麼說?黃帝有二十五子,先前我們曾經提過,這二十五子黃帝賜予了十二個姓氏,所以二十五子裡面,總共又派生了十二個姓氏,第七子就姓任。任姓後來又自己建立了十個國家,其中有個國家就是謝國。所以如果從這邊往上推,因為黃帝姓姬,所以這一支的源頭就是從姬姓而來。

  西周末年的時候,周宣王將他的舅舅申伯封在了謝。申伯在就任之前,宣王就派人滅了任姓的謝國。所以任姓的謝國,有部分就以謝這個他原來的故國為姓氏。申伯是周宣王的舅舅,申伯他姓什麼?他姓姜。姓姜的源頭是來自於炎帝,神農氏。所以開頭的時候我們說,謝姓有兩個源頭,一個是姬姓,一個是姜姓,是這麼來的。宣王當時為了要把謝封給他的舅舅,所以他把原來謝國的國君給滅了,然後再把他自己的舅舅封到謝這個地方去,所以後來的謝跟以前的謝,國君的姓氏就不同了。可是這兩個謝,後來都被滅亡,都被滅亡之後,這兩個謝的子民也都以故國為姓氏。所以後來同樣都是姓謝,但是就有不同的來源。這邊要講的是這個意思。

  謝姓當然也有部分是後來少數民族,融入到中原文化之後改為漢姓的,這也是有的。所以就請各位來參看一下。

  提到謝姓,大概最大宗最著名的就是,在晉朝時候的謝氏。我們來看到遷徙分布的第六行。晉代的時候謝已經成為名門大族,最著名的一支就是陳郡陽夏的謝氏。陳郡是一個大地名,就像我們現在講廣東省福建省一樣,它是一個比較大的地名。陳郡下面有一個城市叫做陽夏。所以這個地方的謝氏,在晉朝的時候是最大的一個宗族。後來,從陳郡陽夏又分出了康樂謝氏這一支。所以這兩支是在晉朝的時候發展最大,也奠定了後來謝姓在中國的流傳,就是從這邊分衍出來最多。這兩支的關係是什麼?等一下後面我們會提到。

  我們看到下面第三,堂號,堂號的部分有一個安晉堂。安晉堂的典故是來自於晉代的謝安。謝安我們就可以看到後面第二十三頁,我們後面有謝安的歷史人物的資料。謝安,字安石,他就是陳郡的陽夏人。所以我們剛剛在遷徙分布所提到的,那一支最大支的謝姓的宗族,就是謝安這個宗族。他是東晉著名的政治家。謝安年輕的時候其實也是以清談為名,屢次朝廷要引薦他來朝中當官,可是他都不願意去,不想要涉足官場。後來謝姓他們這個宗族,在朝中的幾位長輩都往生了,謝安也認為如果長輩沒有在朝中了,為了要維持他家族的繁榮,所以他最後還是出山到朝廷任官。任官沒多久之後,就發生了朝廷的一個重大事件,就是北方前秦苻堅,聚集了號稱百萬的大軍,要跨過長江,要來攻擊東晉,所以謝安在當時就肩負了保家衛國的責任。他有個侄子叫做謝玄,二十三頁最上面有一個謝玄,謝玄在當時對抗前秦苻堅大軍,他是在第一線作戰的指揮官。謝安就是在朝中坐鎮,後勤調度,還有指揮作戰,運籌帷幄,由謝安來發布。在戰場殺敵的,第一線的指揮官是他的侄子謝玄。

  然後兩方就在淝水對峙,淝水的淝是三點水加上一個肥,肥胖的肥。當時東晉的軍力有多少?各位看一下,八萬。前秦苻堅號稱百萬,當然這個號稱百萬是有點灌水了,當時這種灌水的情況是常常見到的,後來的學者就找了一些史料來做統計,前秦苻堅的數量當然不到百萬,可是保守估計應該也有四十萬。好,如果我們以四十萬來做計算,那是一比五,南方的東晉勝算不高,因為以少擊眾能夠翻盤勝利的機會,其實是比較渺茫的。可是後來,淝水之戰的結果卻是南方東晉大勝。

  那為什麼會大勝?原來其實雙方在第一波交戰的時候,南方的東晉的部隊略佔上風。略佔上風之後,因為北方前秦苻堅的部眾,是他聯合了幾個部落,然後聚集起來才有四十萬大軍,那彼此之間橫向的聯結信任是不足的,所以當前方交戰,東晉的部隊略佔上風的時候,前方前秦的部隊的,有一些別的部族來的這些烏合之眾,就害怕了,就幹嘛?就開始丟盔卸甲,開始跑,往後跑。結果一跑就開始亂,然後就開始有人喊,敗了敗了,前方敗了,大家趕快逃命。所以他們真正的交鋒只有一次,前秦部隊前方開始瓦解,後面的部隊搞不清楚狀況,看到前面往後跑,他們也就往後跑,所以前秦的部隊損傷慘重,這個損傷是自己人踩死自己人,所以一下子就開始兵敗如山倒。其實沒有敗,是他們軍令不夠嚴整,所以是自家人嚇自己人。所以後來南方的東晉能夠大勝,其實有點僥倖。

  當然也有人說,其實當時東晉在前秦的部隊裡面有奸細,所以當交戰開始佔上風的時候,那些臥底的奸細就開始喊了,喊敗了敗了。所以有人說這是謝安的心理戰,獲得了空前的勝利。這個也有一派這樣的說法。

  總而言之,東晉在淝水之戰大勝,也就保住了東晉跟前秦以黃河為界的這條戰線,所以東晉後來又存活了幾十年。

  當時這個消息傳回到了國都,謝安在跟人下棋,前方大捷,打了大勝仗,然後消息傳回到了謝安的家裡面,謝安拿到了這個戰報看一看,面無表情,繼續跟人下棋。下完了那一盤棋之後,送了客人之後,他自己進屋裡的時候,因為內心太激動了,太興奮了,結果過門檻的時候,把穿的木屐兩根腳給撞斷了,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後來留下了一句成語,叫做「謝安折屐」,木屐的屐,古人是穿木屐的,在居家的時候是穿木屐的。

  所以這告訴我們什麼事情?正面的說法是說,謝安面對戰勝的喜訊他是很鎮定的,維持了他士大夫應有的風範,維持了他朝堂大臣應有的格局。這是比較正面的說法。比較負面的說法是說,其實這就是一個所謂的士大夫,他們內心的一種矜持,一直鎮定的要壓抑自己內心的興奮高興,所以一直等到送了客人之後,才不經意的去流露出來了他內心的喜悅。所以用閩南話來講,就是說這些人,太過壓抑了。壓抑好不好?我不曉得,我個人覺得過度的壓抑,其實是會造成我們內心的一種傷害。所以適時的我們要宣洩這些壓抑,不管是快樂的,悲傷的,憤怒的,我們都要適時的做宣洩。但是要不離中道,所以不要太過度的開心,也不要太過度的難過。可是情緒不可以一味的壓抑,還是要把它宣洩出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這幾年看到有好多人,有什麼憂鬱症、躁鬱症,在某個角度來講就是壓力太大,而他沒有辦法適當的宣洩,所以造成內心的一種受傷。這是我個人的想法。

  所以我的孩子都跟我說,爸爸,你在家裡面都很少看到你大笑。我說對,因為不是沒有高興的事情,而是我一直要求自己,我們要取得一個平衡,所以不要過度的快樂,很開心的事情我們就笑一笑,還是會有笑容;很難過的事情,我們還是保持內心的平靜;憤怒的事情我們也不要動作太大,我們就可能用一些言語,或者是用其他的方法來轉化自己心中的憤怒,也就可以了。所以我的孩子問我的時候,我都說,對,因為爸爸自己人生有過幾次這樣的經驗,什麼經驗?就是如果太放鬆的,讓自己太快樂,會怎麼?會適得其反,反而會樂極生悲。所以我都跟孩子說,我說,你們也一樣,如果內心有問題,有什麼樣的想法,要跟爸爸媽媽說,要跟老師說。快樂的事情我們當然還是要快樂,但是不要太放縱,會樂極生悲,有傷心難過的事情跟我、跟媽媽講,我們幫妳來做,想辦法,我們來跟妳討論討論。這個是我個人生活的經驗。所以很少人看到我大喜、大悲、大怒,因為我一直都以這個做為我自己人生的生活哲學。

  所以謝安其實也是這樣的人,他內心的歡喜他把它做了一個平衡,但是最後還是把它宣洩出來了。

  好,我們看到第二位謝靈運,還有第三位謝朓,其實這兩位都是謝安的後代,所以他們謝氏家族,在東晉、在南北朝都是很顯赫的家族。另外一個家族跟謝氏同樣,在當時受到矚目的是王導的家族,王導那個導就是導師的導,導引的導,王導。所以王、謝這兩個家族,從東晉以後,甚至於到隋唐初期,都還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有一首詩,不曉得各位有沒有讀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烏衣巷》就是當時東晉的國都,這個地方,就是當年王謝兩大家族他們所聚集的地方,可是時過境遷了,當年王謝的家族成員早就已經離散了,不知所蹤了,現在住在這邊的都是尋常百姓了。

  所以這也讓我們了解到,其實一個人你一生再有多大的光環,也都會有下台的時候。所以我們要看重的不是我們生前的功業,而是你到底在這人生幾十年走這麼一遭,你到底給後世子孫,給社會國家留下了什麼?這個是我們一生要追求的。

  謝靈運他一生留下來的,在中國歷史上為人所樂道的,就是他的文學,他的族弟,同一個宗族的弟弟謝朓也是一樣,兩位都是以詩歌傳世。兩位因為都在伯仲之間,都是同宗族,謝靈運的年紀稍長,所以我們一般把他俗稱叫做大謝,謝朓我們俗稱他叫小謝。大小謝又以大謝的文名、詩名最為響亮。這兩位的風格都蠻接近的,都是描寫田園的生活,描寫自然的景色。從陶淵明以後東晉到南北朝,這一支描寫田園風光,山水景色,田園生活的,就開始慢慢多起來了。所以陶淵明後來大家都說,他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最早開啟了田園詩歌的這個詩風的創導人,所以以後就很多人也開始去做這方面的創作。

  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山水田園詩歌會特別興盛?我個人覺得還是跟大環境有很密切的關係,先前我們講過了,從東晉以後,因為朝政不斷的輪替,所以統治者對於控制這些讀書人,他的網絡是很嚴密的,所以很多人裝瘋賣傻,很多人去談天說地,所以清談談玄那個時候也很興盛。更多的人是怎麼?乾脆就歸隱山林,不涉足政治,所以自然而然,那種隱逸之詩、田園之詩,也就慢慢的興盛起來了,所以跟外緣的大環境還是有很密切的關係。

  謝朓他自己在格律上面的要求也很精妙,所以他自己在寫詩的時候,也很注重對偶,音律,所以也開啟了唐代律詩格律的先河。所以兩位堂兄弟,對後來的中國文學的發展,都有舉足輕重的貢獻。好,這是我們看到謝姓。

  再來我們看到第三十五,這個字很多人都會把它讀成捲舌音,其實它要念ㄗㄡ,不捲舌才是正確的。

  鄒姓的在台灣其實人數沒有很多,大概佔到排名八十,在中國大陸排名更前面,排名到六十七。鄒姓的來源有這幾支,有一支是出自於子姓。西周時宋國的第二位國君微仲,他的後代正考父受封於鄒這個地方,所以正考父因為在鄒這個地方做為他的地盤,所以他的後人有一支就以鄒為姓氏。這是有一支以子姓繁衍出來的。另外一支鄒姓是從姬姓繁衍出來的。在古帝王顓頊的後代,有曹挾他建立了邾國,這個邾國又叫做邾婁國。先前我們曾經講到這個邾婁國,就是後來把後面那個婁給省掉了,所以在文獻裡面就把它記成了,只有邾這個字,而沒有記下婁這個字。後來到了戰國的時候,又有另外一個稱呼它的方法,就把邾婁兩個字合音讀成了鄒。所以戰國時代的鄒,其實就是春秋時代的邾,這兩個國家是一脈相承的。在文獻裡面把它記成不同的字,這個就是先前我跟大家談到的,就是因為他們當時記音不記字,它用了一個音近或同音的字來做取代,所以就變成文獻裡面有邾跟鄒這兩個記法。這樣的話大家就比較能夠理解,為什麼同一個國家會有兩個名字。這個鄒其實就是孟子的故國,所以孟子是這個國家人,其實就是春秋時代的邾國。所以這一支,它的後代子孫也以鄒為姓氏。

  後面的遷徙分布的部分,我就請同學們自己參看一下。我們看看下面的堂號,堂號有一個碣石堂。第一個那個碣大家比較少看過這個字,就是元宵節的節那個讀音。它是戰國時代鄒衍的後代為它所取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堂號?原因還是跟鄒衍有關。鄒衍我們就請各位看到二十五頁,歷史名人的部分,這邊有比較多的文字資料。鄒衍是戰國時代陰陽家的代表人物,五行的創始人,是戰國末期的齊國人,他當時在齊國推行五行之說、五德終始之說,又是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著名學者。

  稷下學宮是什麼?稷下學宮是齊國官方興辦的研究機構,是直屬於齊王,而且有很多的資源,所以招攬了天下的這些學者到稷下學宮來做研究,來演講,來學習。

  儒家重要的大儒之一荀子,他就曾經在稷下學宮當過祭酒。祭酒,我寫一下好了,祭酒是一個官名。荀子在稷下學宮擔任祭酒,而且當了三任,也就是用現在的話來講,荀子當過中央研究院三任的院長,所以可想而知,荀子在齊國有很高的學術聲望。這也就是為什麼先前我跟大家分享,我猜測,《左傳》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傳本,大概就是定於荀子,因為他在齊國有很長的時間,擁有很豐沛的學術資源,所以他有足夠的資料可以來參看,而且有足夠的人手來幫他做修訂。這是我個人猜測的原因之一。

  我們再回來鄒衍,所以當時他是負有盛名的學者。因為後來燕國燕昭王禮聘賢士,所以他知道在齊國有一位鄒衍很得人望,而且學術很深厚,所以他希望能夠禮聘鄒衍到燕國去,他也希望,也可以帶動齊國的學者跟著鄒衍來到燕國,所以他就特地築了一個宮殿,叫做碣石宮,然後讓鄒衍可以到燕國去。所以後來他也在燕國發展了一段時間,所以鄒衍的子孫就以他的這個事蹟,把碣石宮的碣石做為他們的堂號,而有了碣石堂的這個名號出現。

  鄒衍很有趣,在當時我們都說他是陰陽家,可是陰陽家其實更早以前,陰陽這個觀念本來是很樸素,在先民的生活裡面,他們早就已經有陰陽的概念了。陰陽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對立,就是二元,有男有女,有天有地,有山有川,有白天有黑夜,有太陽有月亮,這種對立的二元,所以古人就用很樸素的一個歸納法,就把它分為了陰陽。所以陰陽其實沒有很晚,其實很早就有了。但是把它變成一種學術思想,而且融入了五行的觀念進去,就是從鄒衍開始的。鄒衍他所提倡的五行,其實就是五種元素,講得簡單一點,大家都知道,就是金、木、水、火、土,不只如此,它還跟很多的東西做配套,所以有五方,有五色,有五味,酸、甜、苦、辣、鹹,有五臟,心、肝、脾、肺、腎,有五音,宮、商、角、徵、羽,它都給它配,然後在當時蔚為流行。所以我們學者有去做考證,在現在所留下來的戰國的典籍裡面,以五來配套的有二十幾組,還包括我們先前講的五霸,也是那個時候開始形成的。五變成一個神祕數字,而且跟很多的東西配在一起。所以當時它是一個很流行的說法,連儒家也不得不跟著流行,也配了一組,目前我們看到有一組,在《孟子》的書裡面有留下來的,就是五常,五常是哪五常?仁、義、禮、智、信,所以有人說那也是時代風氣的影響,所以也跟著稍微的迎合一下潮流,所以有五常之說。

  所以它的影響很深遠,一直影響到什麼時候?各位猜猜看,五德終始之說一直影響到什麼時候?同學妳覺得呢?鄒衍的這個說法的影響,一直影響到什麼時候?我給妳講,我覺得一直影響到現在。一直影響到現在,所以你看深不深遠?很深遠。大家會說有嗎?有影響到現在嗎?我不曉得各位家裡面有沒有農民曆,如果有農民曆,你攤開來,裡面都會有一些擇日對不對?哪一天該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利在哪一方,那個就是五行思想,後來不斷的增深之後,所變成的一套民間術數的理論,所以影響到現在。很多人出門辦事情,甚至於做重大的決定都要看農民曆,結婚,什麼送葬,都要看農民曆。那個都是五行的影響。小孩子出生的時候要取名字,取名字給算命先生來取名字,也是看八字,也是看五行,看你的八字少什麼補什麼,所以影響到現在。所以鄒衍可以算是,我個人覺得在孔夫子之後,對於整個中華文化,中華學術,影響第二深遠的就是他了。這是我個人的見解,各位參考一下。

  跟鄒衍同時期的,還有另外一位姓鄒的人士。我們再回來看到第二十四頁,堂號有一個第二,諷諫堂。這個諷諫堂也是跟鄒氏的人物有關,這個人叫做鄒忌。他比鄒衍的時間稍微晚一點點。他見到當時的齊王不喜歡聽人家的諫言。對不起,我剛剛講錯了,鄒忌是比鄒衍的時間早一點點,所以鄒忌在前,鄒衍在後,剛剛講顛倒了。然後鄒忌他就很巧妙的來規勸威王,威王他就下令說,只要有人可以對他建議的他就給獎賞。大家一聽到,我們大王貼出公告,對施政,對大王有意見,一經採納還可以有獎賞,所以大家就開始提供建議。經過了三個月之後就沒有人再提了。等到沒有人再提之後,鄒忌就把這些諫言蒐集起來,給齊威王過目。齊威王就一一的針對這些諫言來做改革。所以後來在齊威王在位的時候,齊國的聲勢達到頂峰,是當時戰國七雄裡面最強的一個國家。這個地方請各位幫我改一下,諷諫堂的這個部分的倒數第二行,鄒忌的子孫就用了鄒忌的這個故事,因為他用諷諫的方式來促使國家蒸蒸日上,所以就以此為堂號而有了諷諫堂。這個是鄒姓的一些人物的故事。

  我們再看到後面這個姓氏,這個姓氏就真的比較少見了,請各位看到第三十六個姓氏,念作喻。這個喻在中國大陸,還有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一百個大姓裡頭。喻姓的遠祖是起源於春秋時代,據說是鄭國貴族的後代,那個也是據說。所以真正的有史料可找,其實要找到東漢,所以東漢的蒼梧太守諭猛,他原來的姓是言部的這個諭,後來因為一些關係,改成了口部的這個喻。所以,慢慢的從言部的諭變成口部的姓之後,史書上面就再也找不到言部的這個諭。所以後面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口部的這個喻。到了宋朝的時候,還有另外姓俞的這位,後來他也受皇帝的賜姓,在原本的俞的旁邊加上一個口字邊,也就變成了這個喻,所以它就又融入到了這個喻的姓氏裡面。所以喻姓發展大致上的過程是這樣。

  我們看到歷史人物的部分。歷史人物喻姓的名人的確不多,我們來介紹一位,這位喻皓。喻皓他原本是北宋時代的一位工匠,一個工匠怎麼能夠成為歷史名人?原來他因為非常善於做木造建築,曾經在國都,因為長期從事建築的工作,所以他自己也累積了很多的經驗,所以他把自己的經驗累積起來之後,寫了一本書叫做《木經》,木頭的木,《木經》。《木經》就是針對木造建築的一些工法一些理論,他來做一些歸納。當時在京城喻皓要建一座高塔,那個塔高是不矮的,不低的,所以它有一定的高度,他要考量的層面很多,所以喻皓在建這個高塔的時候,居然蓋成歪的,所以當時很多人就說,你喻皓不是著名的工匠嗎,你怎麼把這個塔蓋成歪的呢?喻皓也沒有多做辯白。經過十幾年之後,大家就看那個塔,怎麼一年一年的它就愈來愈正,愈來愈正,經過十幾年之後,它從歪的變成正的了。原來喻皓當時他在考量建這個高塔,因為它塔高不低,所以要承受風力,他計算風的因素在裡面,所以他一開始的時候,塔就建成了一個傾斜的角度,慢慢的受到了風力的影響之後,後面它居然慢慢的就導正了,所以後來就變成了正的一個寶塔了。這個也是他自己的一個巧思運用。所以喻皓不容易,有那樣的經驗能夠去做這樣的設計。這是古代比較少見的一個記錄。

  所以中國古代,其實有很多這方面的材料,包括剛剛前面所提到的,科學的,立法的,天文的,包括這些木工,這些民間的藝師,做銅器的,做捏麵人的,這些人大有人才所在,可是我們都沒有去很正視這些人的價值。這是我個人覺得非常可惜的。因為聖人教給我們的四書五經,對於我們明經,然後致用,是很有幫助沒有錯,可是落實在生活上面,這些我們傳統讀書人所認為的雕蟲小技,他們總是認為不值一談。可是就是因為有一個時期的讀書人,對於這些他們認為不入流的工藝不重視,所以導致我們被西方列強所遠遠追過,而我們不自知。這個是那個時代所留下來的一個遺憾。但是現在,我想大家面對這些三百六十行,每一個行業裡面,其實都有很傑出的人才,我們應該可以用更開闊的心胸,來接納他們,來了解他們,甚至於來褒揚他們,因為每一個人的價值都是獨立的,每一個人的價值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包括他所專業的,他所喜愛的,包括他不足的,其實都是值得我們來了解的。

  今天的時間也差不多了,那我們今天就上到這邊,我們明天繼續,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