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11集

  今天我們來看課程的第二十七個姓氏,二十七個姓氏是嚴姓。嚴這個姓氏其實在台灣,在中國大陸,其實都不算是人口很多的姓氏,即便在台灣,它排名第八十八,可是也不算是非常的多,多到像先前我們講到台灣的四大姓氏,陳、林、張、黃,這個基本上已經是非常普遍的姓氏,嚴相對來講的確是比較少一些。

  嚴這個姓氏其實有幾個來源,首先我們看到這個來源還蠻特別的,像最早的時候,嚴其實它應該是來自於莊姓。怎麼說?我們看到歷史的第一行的後段,它說嚴姓的始祖是起自於春秋時代的楚莊王,因為他生前很有作為,是春秋五霸之一,往生之後,楚國的大臣為他上了一個謚號,叫做莊。莊這個字在謚號的意思裡,它是比較屬於武功威強的。

  在謚號裡面,大致上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幾個類群,這是我個人的一個發想,古人他們在謚號的使用上面,同一個朝代,他們是不能夠用同樣一個謚號的。因為稱謚號的目的,除了蓋棺論定這個人生前的作為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我們便於稱呼,稱呼哪一位國君、哪一位王,我們經常用謚號來當作稱呼,所以原則上它是不會重複的。好,問題來了,如果某一代的國君也是武功很強盛,他取了某一個謚號,另外一個國君生前也是很有作為,也是開疆闢土,慘了,怎麼辦?如果只能夠不能同樣謚號的情況之下,我們該怎麼樣來選擇?所以古人有這種經驗的累積之後,他們發現,必須要用類群的概念,然後才能夠處理,這種不能夠同樣出現謚號的狀況,也就是說,像武功很強大,大概會有一組的謚號,所以在這一組的謚號裡面,某位國君他挑去了哪個字,剩下的還有別的選擇可以來使用。這樣可以理解了。

  所以像這個莊,就是屬於武功很強大的謚號。大家可能會很難聯想,這個莊,跟後來我們的理解,莊應該是很莊重,很莊嚴,好像跟武功強大就聯繫不起來,其實莊這個字它原來是個假借,它原本應該要讀成ㄓㄨㄤˋ,壯盛的壯,武功壯盛的那個壯。所以在古代,透過這個假借,把壯盛的壯寫成了莊嚴的莊。所以我們可以理解一下,它也是屬於武功強盛的謚號之一。

  後來因為楚莊王在楚國的建樹很大,所以莊王的子孫,也有一部分就以莊王的謚號為姓。大家會想,那也是姓莊,跟姓嚴又有什麼關係?我們看到第三行,繼續我們往下看,在東漢的時候,明帝,那個時候的明帝他的名字叫做劉莊。所以上個星期我們也講到避諱,避諱其中有一個比較常見的做法就是,皇帝的名字,我們必須要用其他意義相近,或意義相同的字來取代它,才不能夠犯了禁忌。所以莊跟嚴因為意義很接近,就把當時莊這個字出現的一些文獻,或者是一些用法,統統用嚴字來做取代,包括連姓氏也都要取代,所以當時莊姓的這些人士都改成了嚴姓。所以嚴這個姓氏,其實是很晚才開始發展的。

  魏晉之後,因為已經改朝換代了,所以不必再去避漢明帝劉莊的諱,有一些改為嚴姓的,又紛紛改回他原來的姓氏莊姓。有些可能就想說,我們這幾代人也都已經習慣姓嚴了,所以也就不改了。所以魏晉以後莊跟嚴這兩個姓氏,慢慢的也就同步發展下來了。所以這個是在歷史上面嚴姓的一個發展過程。

  我們看到歷史名人的地方,我們這邊有兩位歷史嚴姓的名人,我們看到第一位嚴顏,嚴顏大家對他就比較陌生一些,其實他也是三國時代的名將之一。我們看到張飛曾經打敗過嚴顏,嚴顏也是非常有骨氣的,因為張飛要說服他投降,可是嚴顏說,你們侵奪我的土地,所以我寧願犧牲生命也不願意受降,所以嚴顏說,「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也就是寧死不屈。然後張飛就很生氣,於是就派了人把他拖出去,要立馬斬首,結果嚴顏還是表情不變的說,砍頭就砍頭,你生什麼氣!所以他還一番瀟灑,認為張飛沒有理由生這個氣。所以張飛對於嚴顏很敬重,因為大部分的人,真的亮出了刀劍要砍他的頭的時候,很多人氣節就沒有辦法再保持下去了,很多人就會紛紛求饒了,這個嚴顏反而非常的鎮定,還跟張飛說,你要斬就斬,不必生我的氣,所以張飛很感佩他的勇氣,所以就釋放了嚴顏,好禮相待。所以後來嚴顏也就成為了張飛的賓客。

  後來我們在《三國演義》裡面,嚴顏的角色,雖然說不像幾位很知名的人物,這麼的吃重,但是在《三國演義》裡面,他還是經常有他的一些事蹟。可是很可惜的是,我們在正史裡面,記錄嚴顏就到他成為張飛的賓客為止,再往後就沒有嚴顏的記錄了。所以這個就是正史跟小說之間的落差。

  等一下我們會提到羅貫中,羅貫中在寫這部小說的時候,其實他除了參考正史之外,他還有蒐羅了很多民間的軼聞,所謂的稗官野史。稗官野史到底能不能全信?我認為應該要有所保留。但是在民間既然有這樣子的傳聞,大家口耳相傳,而且有流傳了很長的時間,反過來說,它大概也有一些根據,也不會是空穴來風。所以當年羅貫中他在寫這本小說的時候,參考了很多稗官野史,所以或許他記載嚴顏,在成為張飛賓客之後的這些事跡,可能也都是參考這些民間的故事、民間的口耳傳聞,所以也不能全盤否認說,嚴顏的後半段的事蹟是不可信的。

  所以我們在面對小說,在面對很多的古籍,其實我們應該要採比較開放的態度,從寬來閱讀。但是我們在做考證,來做判斷的時候,還是要謹慎小心。所以我們不要拒絕史料,因為史料很難得,但是我們在甄別的時候,可以再多用心去找證據,來證成這個史料是不是有真實的成分。好,這是嚴顏的部分。

  再來我們看到第二位嚴嵩。嚴嵩跟嚴顏剛好就是一個對比,因為嚴顏是很有氣節的將軍,寧死而不降,可是嚴嵩他是明朝非常著名的大奸臣,所以有人說他是明朝六大奸臣之一,甚至於有人說他是六大奸臣之首,所以非常的壞。他出身也是書香門第,他也是考科考,然後循一般的管道進入到官場的。可是他進入到官場之後,或許他自己的利欲薰心,或許也是受到別人的影響,然後逐步的走向了比較負面的表現。他雖然身為明朝當政的執政之一,但是他卻沒有把真正的用心擺在國政的發展,反而是結黨營私,反而去營造他自己的財富,所以影響明朝非常的深遠。

  他自己其實文筆很好,我們看到倒數第三行這邊,他書法造詣是很深厚的,而且他青詞寫得很好。什麼是青詞?我請各位稍微註解一下,青詞就是在道教,在做法會的時候,會有文告向上天來稟報,向上天稟報的這個文告就叫做青詞。古代的青詞大多數都是寫成駢體文的,駢體文的特色就是以兩句為單位,這兩句是要對仗,要對偶的。所以如果各位在讀唐詩,我們在律詩的中間的兩聯,三四句跟五六句,必須要對仗,對偶,所以它必須要這樣來嚴格規範,然後把它寫成了文章,而且還有押韻的情況,這個我們就把它叫做駢文或叫駢體文。所以他青詞是寫得相當好的,所以他是蠻有文才的。但是在另外一個角度也有人說,這個嚴嵩青詞寫得很好,其實是有人代筆,未必是他自己親自寫的。這當然也是值得我們再去考證。

  所以他自己本身文才很高,書法造詣又很深厚,所以也不是完全是腦滿腸肥的人物。所以我經常在思考,為什麼一個原本出身是書香門第,也是讀聖賢書,可是到了官場之後,他卻受到了極大的污染,從一個很正向的,有可能成為一代儒者、一代君子的人,為什麼他會突然就走了下坡,然後走向天平的另外一端,光譜的另外一端,走向黑暗的那一面?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到底是他自己個人出了什麼樣的狀況,還是整個大環境影響了他。當然這個也是無可解,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真正的去了解,那個人物他心裡面的想法是什麼。或許他的人生,在那個時候受到了很大的挫折,或許他也受到了身旁的同僚長官威脅利誘,所以他不得不這麼做,也有他的苦衷。所以我們在看這些所謂的奸臣,所謂的小人的時候,其實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他是不是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像我們先前聊到秦檜,我們有聊到秦檜,岳飛,秦檜,所以如果從某個角度來看,秦檜他也有他不得不的苦衷,因為宋高宗壓根就不想北伐,可是他面對了主戰派,要收復半壁江山的要求。宋高宗也很為難,因為他不能夠公開的說,我們就不要北伐了,我們現在就偏安江南,好好過我們的日子就好了,他也不能這麼說,因為他身為國家的領導人,如果他這麼說的話恐怕會引起眾怒,所以他也有他的苦衷。好,那面對主戰派的這種強力要北伐的聲音,他怎麼辦?所以他只能夠扶植主和派,主和派的代表是誰?秦檜。秦檜是不是真的心裡面不想要北伐?我們不知道。可是我們從很多的事蹟,還有他的一些回答,皇帝的一些問話裡面,我個人是覺得,他可能也有一些苦衷跟無奈。所以換句話說,他今天會走上這條路,也是受到了宋高宗的要求,他也有他的為難之處。所以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忠臣或許沒有像我們所想的這麼的忠,反過來,奸臣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的壞。或許這個是我們去解讀歷史人物,另外一個思考的方向。

  所以嚴嵩這個奸臣形象,透過很多的戲曲,很多的小說的敷衍,大概已經深植民心,但是我們值得再去為這些人物再重新審視,再重新思考。好,這個是嚴姓的部分。

  接下來我們再往下看,看下面另外一個姓氏,第二十八個姓氏,我們要把它讀成ㄏㄨㄚˋ,念作姓氏的時候要讀成四聲。

  好,我們看到歷史的部分。華姓在台灣,在中國大陸,都沒有進入到一百大的姓氏,它的緣由源頭其實也不是太早,在春秋時代,它跟以前我們所介紹的那些姓氏,源頭都可以來自於皇帝、顓頊、堯、舜等等,很早的源頭,它相對來講,春秋時代已經算是接近現代了。春秋時代,宋戴公的兒子考父受封於華邑。這個當作地名的時候,我們可以讀作ㄏㄨㄚˊ。後來考父的子孫就以受封的邑,這個地名做為姓氏,就慢慢的演變成了後來的華姓。所以宋因為本來是殷商的貴族後代所封的,華姓應該是起源於,本來商朝的王族的姓氏子姓,所以它的源頭是從子姓再分封出來的。華姓在發展的過程裡面就慢慢形成了武陵、平原、沛國三個郡望,在當地因為人口很眾多,所以變成當地的大姓,也就變成了它的起源地之一。所以後來的華姓就有稱武陵堂、平原堂,還有沛國堂,這三個堂號。

  談到華姓,我們想到在古代最有名的人物,大概想到的就是這一位了,就是古代的名醫華佗。華佗,在上週我們談到曹操的時候,也曾經講到華佗,華佗精通醫術,甚至於外科的手術他也都蠻擅長的。除了上一週我們提到,在民間有一個說法,說曹操頭痛到沒有辦法再忍受了,華佗兩手一攤,跟曹操說,我能用的辦法都已經用盡了,唯一能夠用的就是做外科手術。所以當時華佗要求曹操,是不是可以讓他來開腦,來動手術。這個當然是民間的說法,大家參考一下。

  可是有另外一個事情,大概真實性是比較高的,雖然說它也是記載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面,可是民間這個說法倒是流傳得很廣,就是華佗曾經幫關羽刮骨療傷。大家有聽過這個故事吧?關羽也是在戰場上受了創傷,而且他受到弓箭刺傷手臂的地方,因為那個箭鏃,箭的前面那個鋒利的金屬的部位,被染上了毒,所以它射中了手臂之後,整個手臂很快的就開始潰爛,發黑潰爛。所以華佗也是在因緣際會之下,接受了關羽將軍的要求,華佗就跟他說這個很嚴重,這個肉已經發黑發爛了,已經流膿了,必須要把它整個刮掉,而且甚至於肉挖掉之外,他發現手臂的骨頭表面,也已經開始發黑,所以他跟關將軍說,還要把這個骨頭表面的地方,再把它刮掉一層,所以就有刮骨療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面有兩個說法,說關將軍面不改色,一個說法說,關羽關將軍在刮骨療傷的過程裡面,他跟另外一個人對弈,下棋,談笑風生,華佗在旁邊刮骨,他還跟人家下棋,下圍棋,這是一個說法;另外一個說法就是關將軍在讀書,兩個時辰都沒有眨過眼睛,所以他讀的是什麼書?關將軍最喜歡讀哪一本書?《春秋》,所以他讀《春秋經》讀了很長的時間,然後眼睛都沒有眨一下,表示他對於這個療程,他很能夠平心靜氣的來接受這個治療。學生就會說,老師,這麼厲害,兩個時辰,然後讀書眼睛都沒有眨一下,他該不會暈過去了吧?或許,這個不知道,反正有兩個說法,大家參考一下。

  所以華佗他也是精於外科手術的。曹操生性多疑,後來曹操懷疑華佗是不是要借機殺害他,所以把華佗關到監獄裡面去拷打。華佗大概知道他自己這一次可能性命不保,所以他在臨死之前交出了一卷,他自己畢生醫療的一些經驗,然後把它寫成了一本書,要交給獄裡面的獄卒,可是那個獄卒不敢收,因為他怕被牽連進去,反而他把華佗交給他的醫書,把它給燒了,所以最後只留下一部分。據說那一部分就是,閹割動物的一些外科手術的療程,所以重要的部分都燒掉了,剩下的就是閹割動物的那個部分保留下來了,所以華佗的醫術就因此沒有傳下來,相當的可惜!

  上次我們談到曹操,曹操生性相當的多疑,還有另外一個例子,我也在這邊補充給大家參考一下。在曹操的帳下,有一個很有名的謀士叫做楊脩,木易楊,然後修養的修,修養的修我們右下角是寫成三撇,修養的修寫成三撇對不對?我寫一下好了,好,楊脩,這個脩。這個楊脩才氣很高,曹操他也自恃是風流才子,在《世說新語》裡面,就有那麼一段,這一段也是表現出了他們兩個人的才情高低,他們有一回經過了一塊碑石的下面,上面寫了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有讀過這段嗎?沒有,我把它寫一下,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其實它是個謎語,這八個字,兩個字為一組,它對應出來的是一個答案,一個字,所以總共有四個字。曹操看到這八個字之後,他就問了楊脩,他說愛卿,你八個字的答案解出來了嗎?楊脩說我已經解出來了,馬上就解出來了。然後曹操跟他說,你先不要講,等我想一想,等一下我們再來對答案,所以曹操就騎著馬,然後騎了三十里路,曹操終於想出了答案,然後跟楊脩對答案,結果他們兩個的答案是相同的。黃絹是什麼意思?黃絹就是有顏色的絲巾,所以有顏色的絲巾就是絕,有顏色的絲巾,糸部就是絲巾。幼婦就是很年輕的婦人家,所以很年輕的婦人家就是少女,很年輕的女生,少女。外孫是什麼?外孫就是你女兒的孩子,你女兒的兒子,女兒的兒子就是女兒的兒子,好這個字。絕,妙,好。那齏臼呢?這個齏事實上就是一種香料,它有一點辛辣的味道。臼是什麼?臼就是我們在搗碎東西,像缽那樣子的東西,有的比較小,可以擺在廚房裡面,媽媽有的時候要搗什麼蒜頭,搗那個花生,要把它搗成花生粉,所以她會有臼,然後有一個杵,這樣子來搗它,所以這個字事實上是受辛,辤。因為這個辛就是講這個齏,就是那個辛香料。因為臼要接受齏來搗。這個字事實上就是哪個字?就是我們現在寫的這個辭,辤=辭。所以這八個字,它所對應出來的答案就是「絕妙好辭」。曹操想了三十里路的路程,他才想出答案來,可是楊脩他在看到這八個字的時候,答案馬上就出來了,所以曹操就很感嘆的說,雖然說我們兩個人都很有才情,可是我的才情輸你三十里路,了解了,輸他三十里路,因為他想了三十里的路程,才想出答案來。所以他們兩個人雖然都很有才情,可是一個是主,一個是臣,所以難免還是會有一較高下的情節。

  曹操這個人又生性多疑,先前我們也曾經講過,他生性多疑有可能是因為生理影響了心理,可是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古往今來,所謂的一國之主,他們大概都有這種心態,就是我心裡在想什麼,我不可以輕易的讓我身旁的人,或我的大臣給摸透了,給猜著了,因為如果他心裡想的是可以被預測的,那他覺得自己的很多的做法,如果都能夠被大臣們了解,很容易就會受到影響,會受到掌控。可是楊脩三番兩次都能夠猜出他心裡在想什麼,所以曹操對楊修就愈來愈忌諱。

  我再舉幾個例子。曹操那個時候還在北方,他還沒有統一北方,有一回去包圍一座城池,圍這個城池圍了好久的時間,在那邊屯兵,每一天都要花費很多的米糧,對於當時家底不夠豐富的曹操來說,這多屯多圍一天,對他的實力的傷害就加深一成,可是如果不圍,這個城依然屹立在他的咽喉之處,他沒有辦法打通這個關節的話,對於他統一北方的大業有很大的影響,可是這圍跟不圍之間他就很難做決策。有一天他終於心裡面想好了,可是曹操還沒有對外發布,他就是有一天用晚餐的時候,看著晚餐的菜餚裡面有一盤是雞肋,就是雞的肋骨,排骨,雞肋這個地方實際上是沒什麼肉的,骨頭很多,所以曹操就夾了雞肋骨,就夾在筷子上面,然後就講了兩句,「雞肋,雞肋」,然後就把它吃下去了。楊脩在旁邊一聽,主公講了兩次雞肋,雞肋,他馬上就知道了,然後就趕快吩咐下去,跟下面的辦事的人說趕快通令三軍,趕快準備收拾營帳,收拾一些兵器,咱們主公過兩天就要宣布,我們要撤兵了。過兩天之後正式的命令下來,真的要撤兵。可是曹操去巡視的時候他發現,我才剛剛下令要撤兵,為什麼你們東西都準備好了?他就問了,你們怎麼知道我要撤兵?結果下頭的人就跟曹操說,報告主公,前兩天楊主簿楊脩,已經跟我們講主公馬上要撤兵了,要我們提早先收拾。他就想不透,到底楊脩是從哪裡推斷他準備要撤兵,後來一直想,曹操也是聰明人,他就想了一下這兩天,他跟楊脩相處的場合在什麼地方,他就想到了,那一天我夾了一塊雞肋,講了兩句雞肋,雞肋,就被楊脩猜中他要想什麼了。所以後來我們不是有句話嗎?這雞肋什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你看楊脩他的心思多麼細膩,等於是把曹操的想法摸得徹徹底底的。

  還有兩個很有趣的故事,曹操後來統一北方之後,他擴大自己的官邸,然後他就交辦楊脩,你去發落,你去幫我處理這個事情。楊脩因為跟曹操的時間也久了,他知道他喜歡什麼,他不喜歡什麼,所以幫他張羅這個宅邸的規畫,然後差不多了,已經整理得八九成了,準備曹操最後看過,如果沒問題,就要落成了。曹操也巡過了一遍,真的無可挑剔,因為什麼地方該有什麼樣的設施,楊脩都幫他張羅得很好,最後他只有對一個地方不滿意,就是大門。可是他也沒有明說,他在巡視完之後出了官邸,就跟旁邊的人要了筆墨,就在這個大門的上面寫了一個活,生活的活,然後他就擱了筆,就走了。楊脩一看,馬上叫人把這個門做小一點。然後隔兩天曹操去看,真的就是他心裡面的那個答案,所以後來很快的就落成,就啟用了,他就住進去了。大家就想說,主公只是在門板上面寫一個生活的活,你楊脩怎麼會知道主公要把門做窄一點、做小一點?因為門裡面加一個活是哪個字?寬闊的闊,他說這個門太大了。所以楊脩你看連這樣子的小細節,他都能夠猜得出來。

  然後有一回,也是西域的少數民族送了東西來,類似像糕餅一類的東西,然後就擺在曹操的案上,他的桌子上面,曹操他看了一看,他大概不合口味,所以也就拿了筆沾了墨,就在那個餅,可能糕餅的盒子上面,他就寫了一個「合」,合作社的合,合作無間的合,就寫了,然後他就擱筆就走了。然後楊脩進來一看,盒子上面寫了一個合作的合,於是他就把那個餅打開來,然後叫當場,來來來來來,一人分一口,我們就把它給吃了吧。大家都說不好吧,主公沒有下令,咱們怎麼能夠吃了他的餅,萬一主公生氣了怎麼辦?放心,放心,主公已經交代了,你沒看到合這個字,合這個字怎麼寫?人一口,一人一口分了它,主公已經下命令了。所以隔天曹操來看,案上的這個餅只剩下盒子了,餅都已經沒了,所以他就知道是楊脩做了主張,幫他把餅給分了。所以再再的楊脩都能夠猜到曹操在想什麼,所以曹操對他愈來愈感冒,如果這樣的話,以後是不是他做什麼施政,楊脩都能夠提早一步,如果他今天對我忠心耿耿,他是我的得力助手,萬一哪一天他跟我理念不和了呢?他都知道我在想什麼,我這個位子我怎麼坐得住,所以到最後還是用了一些罪名,還是把他給殺了。所以自古有一句話講得很好,叫做「伴君如伴虎」,所以你看身為一個忠心耿耿,對老闆,對主公非常了解的楊脩,可是也因為太過於了解了,反而讓自己小命不保,所以為人臣者真是難上加難。所以又回到剛剛我前面所講的,這些所謂的奸臣,這些所謂的小人,或許也有他的為難之處。這個是談到華陀,我們稍微來補充一下曹操跟楊脩的事蹟。

  我們再往下看,看到第二十九個姓氏,這個姓氏姓金。不僅在朝鮮半島是個大姓氏,它在中國也排名第六十九。反而大家比較忽略的是,它在台灣也排名到九十二的大姓氏。所以金姓在整個東亞,其實影響還蠻深遠的。

  金姓的起源最早是有這麼一個說法,是上古時期的五帝少昊,他的名字叫做摯,也有另外的稱號叫做青陽氏、金天氏,所以少昊因為有金天氏這個稱號,所以少昊的子孫有一支就以金為姓氏。後來到了西漢的時候,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後來有分了幾個部落,其中有一個休屠王,他就跟隨著昆邪王歸順了漢朝,因為後來他的兒子鑄造金人來祭天,所以漢武帝就把休屠王的兒子賜姓為金,然後休屠王的兒子,後來就改名叫做金日磾。在第三行的最後,那個字大家很陌生,一個石頭的石,右邊一個單,那個字念作ㄉㄧ。金日磾的後人就是以金做為姓氏,所以這個又是金姓的另外一個來源。

  還有另外一個來源是,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他賜項伯為劉氏。這個項伯其實是項羽的親戚,項伯在鴻門宴的時候,受到了張良的委託,因為項伯跟張良的關係很好,是老朋友,所以項伯在鴻門宴裡面,也盡量的維護劉邦的安全,後來劉邦也是飲水思源,所以在建立漢朝之後,也對項伯非常的禮遇,不僅也給他封侯,而且還賜姓為劉氏。所以項伯的這一支,到了五代的時候,他們輾轉到了南方來發展。當時吳越王名字叫做錢鏐,這個我們在先前談到趙姓的時候、錢姓的時候也談到了這個人。錢鏐的這個鏐跟劉的發音一樣,所以為了要避諱,所以項伯這一支,他們在南方發展的劉姓,就把劉字的卯還有旁邊的刀,就把它給去掉了,所以就剩下了金。所以現在的金姓的人士,有一支是這麼改姓改過來的。當然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所以他們也因為要漢化的關係,所以也改成了漢姓金姓。在少數民族裡面後來發展得最大的,也就是清朝的愛新覺羅氏,後來建立了清朝政府,愛新覺羅的滿清它滅亡之後,有很多愛新覺羅的王室的宗族,他們就以他原來的國族名金做為姓氏。

  所以在台灣有很多的金這個姓氏的人士,事實上他不是漢人,是滿人,他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後代。我們再往下看,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有改姓的,有賜姓的,我們就請同學們自己參看。然後第二個部分遷徙分布的地方,也是一個資料性的彙整,也請各位同學參看一下。

  我們看到第三個堂號的部分,堂號有一個叫做麗澤堂。麗澤堂這個金姓堂號的緣由,是來自於宋朝的一位理學家,叫做金履祥。金履祥擅長濂洛之學。在宋朝的理學有分為四個學派,就是濂、洛、關、閩,濂洛關閩,這個濂洛我就不寫了,還有關跟閩。濂是周敦頤,先前我們也曾經講到蓮花,周敦頤最有名的一篇文章,我們在國文課本裡面有收錄的,《愛蓮說》。那洛,濂洛,洛是二程,就是程顥跟程頤他們兩兄弟。這個字念作ㄏㄠˋ,程顥跟程頤。關是張載張夫子。閩就是朱熹。濂洛關閩。金履祥在濂跟洛這兩個學派,都比較擅長,所以當時也算是很著名的理學家。皇帝要請他擔任國史館編修,金履祥也答應了,可是沒有到任就往生了,所以就很可惜。因為他曾經在麗澤書院講學,所以後來金履祥的後人,就以麗澤書院的麗澤,做為他們這一支金姓的堂號。這個也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堂號。

  好,歷史名人的部分,我們看到第一位,就是剛剛我們所提到的金日磾。金日磾本來是休屠王的太子,因為他的父親歸順了漢朝,所以他也到了漢朝任官。後來改名金日磾之後,漢武帝對他非常的信任,甚至於到最後漢武帝要往生之前,他還託了霍光跟金日磾兩個人輔佐他的太子劉弗陵。最後以這兩位大臣為領銜,成立了一個接班的團隊,輔佐新上任的皇帝能夠熟悉政事。甚至於在新皇帝,還沒有辦法完全掌握政事的情況之下,由這兩位首輔大臣來幫忙治理國家。可見金日磾在漢武帝的心中非常有分量。劉弗陵繼位之後,就是我們在史上稱的漢昭帝。金日磾算鞠躬盡瘁了,努力的輔佐這一位皇帝去治理天下。最後也受封,後來也陪葬茂陵,這個茂陵就是漢武帝的陵寢,陪葬的身分就是,他在武帝的旁邊,就埋葬了他的屍首,金日磾就陪在漢武帝的身旁,在地下也跟他一起長眠了。所以對金日磾來講的話,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禮遇,因為可以生前輔佐武帝,死後常伴武帝。所以金日磾在西漢的歷史上面,也算是寫下很重要的一頁。所以他的後代子孫也因為金日磾的庇蔭,所以七世不衰,歷一百三十餘年。所以我們經常都說祖德流芳祖德流芳,所以一代的祖先,如果在生前有很好的功業,那他不僅可以庇蔭子孫,最重要的是他在世期間,所累積下來的這一些福報,這些陰德,可以讓子孫得到很多的正面的一些影響,不管是看得到的還是看不到的,都影響很深遠。

  那第二位金姓的名人叫做金聖嘆。這個嘆還有另外一個寫法,我在黑板上也寫一下,在古書上面,這個嘆也可以寫成欠字邊這個歎,所以大家如果讀到了嘆的另外一個寫法,大家不要覺得很意外,他是同一個人,都是講這個金聖嘆。金聖嘆原本是明朝末年人士,可是他主要的活動時間已經到了清朝的初期。他不僅是文學家,更重要的是他是文學批評家,他對於《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等的典籍,包括杜甫的唐詩,還有其他的文學家,都有點評,都有一些評論。而且他自己也覺得,不僅我們傳統的經學、史學、子學很重要,可是一般我們看到的這些俗文學,其實也有它的價值,所以他提高了俗文學在當時的地位。所以他提出所謂的「六才子書」,六才子書除了前面的《莊子》、《史記》,這兩部是比較傳統大家所看重的典籍之外,其他的像《離騷》,屈原的《離騷》。它一般都是屬於文學作品,可是並不是經國治業的重要典籍,只能夠算是文人平時消遣的一個文學作品,這是傳統的思惟。不過這個金聖嘆認為,雖然說它是一篇文學的作品,可是裡面所透露出來屈原對於家國的這種看重,也是值得我們後人來效仿。所以像《離騷》他也把它提高地位。除此之外,像杜工部的詩,像《水滸傳》,像《西廂記》,他也認為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學作品。所以他把這六部合在一起,稱之為六才子書。尤其像《水滸傳》,像《西廂記》,這個都是一般通俗的民間流傳的文學,在金聖嘆的呼籲之下,也廣受大家的喜愛,也提升它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他後來因為犯了禁忌,其實是被冤獄,金聖嘆是被冤枉的,所以也因此而被問斬。當時朝廷要去抄他的家,他知道他自己大概性命不保,所以他最後被官吏逮捕之前,他就講了兩句詩,這兩句詩後來也成為他的訣別之語,就是「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然後就被帶走了。這兩句其實字面上看起來,好像跟他自己當時的心境沒有關係,「蓮子心中苦」,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關係,其實他是用了雙關,「梨兒腹內酸」,字面上講的是蓮子,講的是梨子,跟他當時的心境有什麼關係呢?「蓮子心中苦」,那個「蓮」他把它用了諧聲的雙關,把那個蓮讀成了可憐的「憐」,可憐我的兒子,因為爸爸即將告別人世,因為他知道這被逮捕之後,就不可能再回來了,當時孩子還小,所以他覺得他內心的苦痛,在當時他用了這兩句話來做表達,所以蓮子心中苦。心中苦他用了諧義的雙關,那個義就是道德仁義的那個義,諧義,就是從字義上面做雙關。心中苦從字面上來講,是什麼東西的心很苦?就是那個蓮子。各位都有吃過蓮子,蓮子湯,我們吃那個蓮子,粉粉的,還帶著一點點的甜味,沒有苦味,原來我們現在所吃的這個蓮子,都是經過加工的,其實這個蓮子中間有一個黑色的心,它是很苦的,所以如果你沒有處理,就這樣吃的話,非常的有苦味,難以下嚥。所以蓮子為什麼價格很高?因為它都要有人工,人工一顆一顆拿那個針,把中間那個心給刺出來,所以它價格不會低,它要一顆一顆處理。所以字面上講是蓮子中間那個心很苦,事實上它背後的意思,諧義的雙關是說誰的心中很苦?我金聖嘆心中很苦,因為可憐我的兒子沒有爸爸了。

  「梨兒腹內酸」也是一樣的意思,梨兒的「梨」它也是諧聲的雙關,把它讀成了離開的「離」,我現在要離開我的兒子了,所以我的腹內酸。字面上是講那個水梨、梨子果肉的部分外圍很甜,可是愈往核心來吃的時候,你會發現愈往中間吃就愈酸,所以那個腹內酸字面上講的是,梨子的核心的部分比較酸,其實它諧義的雙關,它講的是我現在要離開兒子了,我的內心也是很悽楚,很心酸。因為當時清廷為了要去整治這些士大夫,所以發動了文字獄,然後也用了很多的手段,要來肅清這些不效忠朝廷的士大夫,所以金聖嘆就是在那樣子的時空背景之下,然後被冤枉了。那滿腹的心酸講不得,說不出來,因為你再辯駁也沒有用,反而只是會造成你的家人,或者是你的宗族的連累而已,所以他有苦難言,所以他就留下了這兩句話,也不能夠太直白的說,只能夠用很隱晦的方式,來告訴他的家人,這是他當時的心境。所以一代很有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就這麼隕落了。

  很有趣的是,後來他往生之後,在民間居然還流傳了金聖嘆的一些作品,大家會覺得很奇怪,他不是已經往生了嗎?怎麼還有文學作品流傳?因為民間說,他藉著一位才女叫做葉小鸞,各位看到第四行,借她的身來降乩,來扶鸞。這當然大家聽起來會覺得有點光怪陸離,有點匪夷所思。但是這種降乩扶鸞的活動,其實在民間已經流傳了千百年。大家信不信都沒關係,但是這的確是有這麼一說,說金聖嘆藉著這位小女生的雙手,去寫出了一些他的作品,或者是詩,或者是詞,當然不可能太長了,因為降乩扶鸞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也留下了一些作品。這個也是滿有趣的一個現象。所以在古代文學家的生平事蹟裡面,金聖嘆的後面這一段,的確是絕無僅有了,往生之後還繼續創作,也算是對於這個創作的一個熱情。這個是金姓的部分。

  再來我們就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三十個姓氏魏姓。魏這個姓氏大家對它也不陌生了,因為先前我們在前頭的時候,曾經講過戰國七雄,戰國七雄裡面就有韓、趙、魏的這個魏,所以魏這個姓氏跟韓、趙、魏的魏這個國家關聯就很深。魏姓在現在的中國大陸排名第四十七,在台灣排名第四十八,也都算不少了。它是出自於姬姓,是黃帝的後代。怎麼說?西周初年的時候,周武王姬發封他父親的庶子畢公高,在畢這個地方。也就是說這個畢公高,跟周武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所以這個畢公高後來他的子孫,就以畢做為姓氏。到了春秋的時候,畢國逐漸的衰弱,最後就滅亡了。所以後來畢公高的後代,有一位叫做畢萬的,他就到了晉國去當大夫。畢萬隨著晉獻公建立了功業,所以晉獻公也就冊封他魏這個地方,給他做為他的地盤,讓畢萬子孫可以在那邊繁衍。所以畢萬的後代叫魏武子的這一位,後來就跟韓,跟趙,他們三家就分了晉國,就成為了戰國七雄。戰國末年,魏國又被秦國給滅亡了,所以後來秦朝統一天下,魏國滅亡之後,魏國的子民為了要紀念故國,所以也有一部分改姓魏。除了這一支由魏國演變而來的來源之外,還有其他的來源。我們看到下面。魏姓還有一支是出自於羋姓,這個羋先前我們曾經介紹過,它是楚國楚王的姓氏。秦國的大臣魏冉的後代,其實就是羋姓改姓的,所以魏冉的子孫他也改姓魏,不過他的祖先的來源是從羋姓而來的。還有一些其他的遷徙的分布,還有一些姓氏的流傳,就請各位參看第二,文字的部分就請各位自行來參看。

  我們看到第三,魏姓的堂號也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堂號,像編號第一的九合堂。九合堂也是紀念春秋時代晉國的大夫魏絳,這位魏絳就是剛剛我們所提到畢萬的後代,因為他受封在魏這個地方,所以魏絳也就以魏為姓氏。這位魏絳其實非常的深謀遠慮,因為當時晉國,在它的四周有很多的少數民族,有赤狄,有白狄,也有其他的戎這些部落存在,這些少數民族其實他們都居無定所,所以當時有一支他們認為要主戰,在晉國內部有人認為要跟這些戎狄,要以武力來鎮壓,來降伏他們,可是魏絳認為,他們這些戎狄民族居無定所,因為當時他們還是游牧民族的狀態,所以你根本沒有辦法去找到他們的主力在哪裡,你如果出兵沒有辦法找到主力,然後一舉成擒,他如果跟你居無定所來跟你打游擊戰,你根本就是消耗自己的國力而已,所以魏絳主張與其主戰不如主和。當時晉國的國君叫做晉悼公,這個悼是悼念的悼,晉悼公。晉悼公他也聽從了魏絳的建議。魏絳很客觀的很理性的跟他分析,如果我們跟戎狄主和,我們跟他和平共處,我們有五個利益,對我晉國來講的話是百利無一害的。所以晉悼公也很謙虛的接受了魏絳的建議。所以就跟附近的戎狄民族,也就簽訂了和平的盟約。所以八年之中,晉國因為沒有了內憂的問題,所以他可以全力的向外去擴展。所以晉悼公在位的期間,九合諸侯,召集諸侯,然後成為北方的盟主,讓晉國再度的在北方稱霸。所以晉悼公覺得能夠有這樣子的治績,都是魏絳之功,所以他也給魏絳很豐厚的賞賜。魏絳的後人也因為這一位祖先的功業,所以就把自己的堂號取名叫做九合堂,來做為紀念。

  好,我們看到歷史人物的部分,談到歷史人物,姓魏的,除了剛剛提到的魏絳之外,還有另外一位戰國時代的魏姓的歷史人物,我們一定要介紹,這一位魏無忌,先前我們曾經也講過,他就是戰國養士四公子裡面的一位,這個魏無忌,信陵君,他是魏安釐王的弟弟,那個字不念作ㄌㄧˊ,要念作ㄒㄧ,魏安釐王。這一位魏無忌他養的食客有三千人,數量也非常多,當時魏無忌他原本也沒有這樣的想法,靠著養士能夠來為國家做什麼事情,他並沒有這樣的想法,後來他發現,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他們也都大量的養士,因為透過養士可以聚攏人才,雖然說這些人才是我自己個人的人才,但是因為這些公子,他們在朝堂之上都有很重要的位置,說話是很有分量的,所以他藉由自己的人才,能夠替國家來規畫藍圖,甚至於可以提拔他自己的門客,到朝廷裡面來任官,他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讓人才能夠向我國家來靠攏,透過我來為國舉才,所以魏無忌才效法了齊國,效法了趙國,他自己也才開始養士。

  養士之後,的確有幾次的事件,也都發揮了這些食客的作用。當時有一次非常的危急,魏無忌有個姐姐嫁到了趙國去,後來趙國受到了秦國的威脅,趙國的國都被包圍了好幾個月了,很緊急,所以趙國國內趙王,就好不容易派個人出來,向鄰近的幾個國家來求援。來求援的時候,當時魏國的國君就很擔心,如果我現在派兵去救趙國,會不會觸怒了秦國,會不會他又轉頭來攻擊我,所以這一位魏安釐王他就舉棋不定,然後就一直拖延。可是趙王不斷的派人來跟魏無忌,來跟魏安釐王說,戰況很緊急,請趕快發兵來救援,可是國君就還是沒有辦法下決斷,魏無忌面對自己的姐姐嫁到了趙國,被包圍在邯鄲,被包圍在國都裡面,他不知道怎麼辦才好。當時魏安釐王,其實他不是完全沒有動作,他有派軍,他派了一位將軍率領魏國的部隊,在邊境在等待,等待什麼?等待如果是趙國被滅亡了,他要準備進去分一杯羹,如果有別的國家來救趙國,他要盤算一下,到底這個勝算高不高,如果高的話,他就可以跟別的國家聯合去救趙國,所以他不是沒有作為,只是在那邊等待機會。魏無忌眼看著時局對趙國愈來愈不利,他就聽從了他門客的建議。當時安釐王有一位寵妃,這位寵妃很喜歡物質的東西,魏無忌他自己有一件很漂亮的雪白的貂皮大衣,他知道安釐王的寵妃喜歡這些物質的東西,所以他就說,我拿這個去送給這個寵妃,然後趁機在魏安釐王的宮殿裡面偷了虎符。這個虎符就是在當時調兵遣將的符令,一個令牌。所以他就偷了這個虎符之後,安釐王他完全不知道,當時完全不知道。然後魏無忌就拿了這個虎符,就率領他自己的家兵,他自己的部隊,趕到了邊境,去跟當時魏國的將領說,來,現在我們大王,已經把兵權從你的手上轉移給我了,你看,虎符在這邊,你趕快點交,我要取代你,我要統治這一支部隊,我準備要進去救趙國了。結果那個將領一看那個虎符,對,沒有錯,的確是這個令牌,可是他覺得還是有一些懷疑。當時魏無忌身旁還帶了一位大力士,也是他的門下食客,二話不說就把這個將領給殺了。殺了之後,魏無忌就帶著令牌,率領部隊就長驅直入去救趙國之危。後來也很順利的,楚國,還有另外一個國家,三個國家一起去救趙國,所以也就讓趙國的這次的危機平安渡過了。

  好,紙包不住火,安釐王他總是知道,原來我弟弟偷了我的虎符,去調用我的部隊,雖然說化解了趙國之危,趙王也很感激,可是趙王感激的是誰?他是感激魏無忌,不是感激安釐王,魏無忌不敢回國,所以他就有十年的時間留在趙國,他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到最後他雖然說也回到了魏國去,可是他哥哥安釐王對他還是非常的不信任,甚至於有好幾次揚言要罷黜他,如何如何。所以最後魏無忌為了要讓他的哥哥,對他不要有那麼大的戒心,不要老是對他虎視眈眈,所以魏無忌就用個方法,來化解他哥哥對他的疑慮,就是什麼?縱情於酒色。所以他最後怎麼死的?死於酒色。所以你看魏無忌,他很單純的只是要幫助別的國家,因為他認為東方六國,只有大家團結在一起,才能夠去共同抵抗西方的秦國,可是安釐王不這麼想,所以理念的不合導致他們兄弟的齟齬,為了不要讓哥哥對他很有戒心,不要威脅他的家族,所以他只能夠縱情於酒色。這個跟上個禮拜我們講到竹林七賢,當時魏晉這些讀書人,為了不要讓官府監控,所以他們也是裝瘋賣傻的裝瘋賣傻,縱情酒色的縱情酒色,就是要讓統治者說,我對國政沒有任何非分之想,請你不必一天到晚針對我,派人來監督我,我只是喜歡喝酒,我只是喜歡寫詩,就這樣而已。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的歷史人物縱情酒色,其實他背後也有他的苦衷。所以我們在讀歷史讀那些人物的時候,其實我們可以稍微的再從另外一個角度想想看,他今天會有這樣的作為,他有沒有別的可能,有沒有別的苦衷,我們在文字上面沒有被記錄下來的。魏無忌他最後的這個苦衷,其實《史記》裡面,司馬遷是有把它寫下來的,所以我們知道,原來並不是他天生喜歡喝酒、喜歡美色,而是因為他有不得不的為難。

  在魏無忌往生之後,魏國很快的就被秦國給滅了。這個也是歷史的一個必然。為什麼我說是必然?因為秦國上上下下勵精圖治,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脫胎換骨。其他的國家都過於安逸,他們總是認為,我們可以團結一致去共同對抗秦國,可是表面上共同一致,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目標跟共同的利益,可是私底下卻又各自打各自的算盤,所以導致後來大家分崩離析,秦國剛好各個擊破,所以統一一定是秦國,這是必然。所以我們後來讀史書,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早就已經知道,秦國一定是最後的贏家。

  來,我們看到後面有兩位,魏徵大家對他也很熟悉,我就不特別再講了。我再花一點時間講魏源,魏源大家對他就比較陌生一點,其實他的時代,也已經算是比較接近現代了,他是清朝道光年間的人物。當時從道光開始,因為整個清朝政府受到西方強權的侵略,所以國勢日漸的走下坡,魏源剛好就是生長在這個時代。當時他讀書他來講學,其實都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所謂的經世致用就是,古聖先賢所流傳下來這一些文化思想,其實是要用在當世的,而不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所以一定要變,要讓現在的我們能夠去領略,古人我們老祖宗所傳下來的這些智慧,那才是有用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說,祖宗的思想很好,文化非常的淵博,可是沒有與時俱進,總會被揚棄,總會被淘汰。這是魏源當時的想法。

  當時西方強權它侵略中國,它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船堅炮利,它靠的就是這些物質的文明。在中國,在古代,有沒有很昌明的物質文明?有沒有很好的科學發展?有,先前我們不是講到沈括嗎?對不對?他的《夢溪筆談》裡面,有多先進領導領先當代,宋朝的時候全世界的科學文明,在當時宋朝的中國是Number one,西方那個時候還是蒙昧的時代,可是為什麼從宋朝以後,元朝就不用講了,明朝,清朝,一路到了清朝末年,居然反過來被列強給侵略,就是因為大家都僵化於科舉考試。因為認為只有科舉這一條路,才是我讀書的唯一目標,所以大家還去研究那些古人所流傳下來的天文曆法、數學科學嗎?沒有,因為那些沒有辦法讓我有官做,我沒有辦法當官。所以以後的讀書人心心念念,就是我要讀四書五經,而我把它當作是我賺錢的工具,因為只有考上科考,我才能夠當官,我才能夠賺錢,我才能夠養家活口。至於說那些科學的研究,天文曆法的研究,就後來沒有人太多去投入,反而後來逐步的讓西方給超越了。

  所以魏源認為面對當時的變局,只有怎麼樣?只有改革,這個改革是思想的改革,是心態的改革。所以他說,他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且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學習這些西方的強國他們的技術,然後來跟西方的強國制衡。所以這邊的夷講的是西方的強國,當然夷這個字以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是比較不尊重的用法,不過在清朝他們還是認為,西方這些都還是夷狄戎蠻,不是我們漢族的,他統統把它稱之為夷。講的就是我們要學習西方的長處,我們自己來提升,然後才能夠跟西方來制衡。不過很可惜,當時魏源提出這個主張的時候,已經太晚太慢了,因為整個清朝腐敗的程度,大家難以想像,所以即使有志之士大聲疾呼,即使有一些在朝中很有力的人士,也開始覺得應該要來做轉變,可是已經為時太晚,所以到最後我們都知道,不出幾年清朝就滅亡了。後來民國建立之後,大家也就延續著對於魏源這個思想的認同,所以在民國建立之後,就開始大量的派留學生到歐洲去學習,有些到日本,更多的是到歐洲,把歐洲的、日本的這種科學的這一些技術觀念帶回到中國,所以也就有不一樣的表現。所以魏源是開啟近世,我們對於西方文化西方科學學習的新潮流。所以這個人物,其實我們應該要對他有更多的了解。這個是我們魏姓的人物。

  再來我們看到第三十一個姓氏陶。陶這個姓氏大家對它應該不陌生,因為談到陶這個姓氏,大家在腦海裡面閃出的人物,應該就是陶淵明了,大概不作第二人想了。陶這個姓氏其實在台灣,在中國大陸,都沒有進入到一百大的姓氏。據說陶姓最早是源於陶唐氏,所謂的陶唐就是唐堯,唐堯氏。堯為什麼會加上一個唐?是因為堯是他的謚號,他原本建立的國家就是唐國,所以我們把唐跟堯合在一起,是有這個原因。為什麼又叫陶唐?因為這個唐國,是在現在的山東定陶這一帶,古時這個地方的地名就叫做陶,所以就把它稱之為陶唐,是這麼來的。所以山東定陶這一帶自古就叫做陶,所以堯的後代子孫,因為當時他們定居在陶,而且有一個說法,說最早這個堯,他們就是在這個地方製陶的,所以地名或者是他的職業都跟陶有關,所以堯有一支的子孫就以陶為姓氏了。

  另外一支陶的子孫是源起於子姓,也就是商朝的後裔,這個先前我們曾經有提到過。在《左傳》有記載,周文王的第九個兒子康叔封為衛侯,當時他要把殷商的遺民,把他分成幾個部分,分別由幾個姬姓的諸侯國來嚴加看管。所以當時衛國就分到了一部分的殷商遺民,其中有一個姓氏就是以陶做為姓氏。所以學者們都認為,既然他們這個氏族名號裡面有陶,那應該就是跟製陶有關。所以有一個說法是說,子姓的這個陶,就是從這一支陶的氏族衍生而來的,所以我們往上推源,因為他是殷商遺民,本來就是姓子,所以有一部分的陶姓是從子姓分出來的。當然也有是從周朝的陶正,一樣也是跟製作陶器有關的官職,那當然就是從姬姓分封出來的。逐步後來陶姓在北方發展為了,丹陽、濟陽、洵陽三個郡望,所以也就有三個堂號。其他的少數民族轉變漢姓為陶的也有,就請各位參看一下。

  歷史人物我們先來提到第一位陶侃,陶侃對他大家都比較陌生,不過他跟陶淵明還是有很深的關聯,因為他是陶淵明的曾祖父。這樣就可以,把他們兩個人的關係給聯繫起來了。陶侃其實最著名的事情,不是我們在字面上所寫的這些內容,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陶侃搬磚」這個事情,後來在歷史上也留下了一個佳評。大家都覺得陶侃當時官當的很大,可是陶侃每一天他都要做一個事情,早上的時候,要把庭院裡面的磚一擔一擔的挑到門口,然後到了傍晚的時候,再把這個磚從門口,一擔一擔的又挑回到庭院裡面來,而且每天都這麼做,陶侃搬磚。然後有一天他的朋友就覺得很納悶,就問了他,陶先生,陶先生,為什麼你官那麼大了,幹嘛還做這個搬磚的工作?這挑磚的工作就叫下人去做就好了,結果陶侃就跟朋友說,不是,我搬磚的目的是要警惕自己,每天都要勞動,每天都要做身體的一些運動,告訴自己,富貴不能常有,那富貴不能常有,如果哪一天,我們回到了很清儉的生活的時候,如果我們都四體不動,然後過著安逸的生活,如果回到了清儉的生活的時候,大家不就很難去從儉而生活嗎?所以他的意思是這樣,所以他每天警惕自己要勞動,就是要讓自己每天要保持很清儉的心境,很清儉的態度來面對生活。所以有一句講,「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對不對?所以陶侃的用意就在於這個地方。

  好,時間也到了,我們再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