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9集

  今天我們進入到第二週的課程,也是一個全新的講義,我們從第二十一個姓氏何姓開始。在正式進入到課程之前,我們把上個禮拜交代給各位的小小作業,要請各位來分享一下。

  後來我聽師姐說才知道,原來王院長也派給各位同樣的工作,那太好了!這個就是我們閩南話有一句俗諺,叫做一兼兩顧,摸蛤仔兼洗褲,講得簡單一點就是一石二鳥,就是做一件事情可以有兩份的收益。後來我聽師姐說,王院長還要求各位取這個字的時候,還要有平仄的這個要求。我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我們取字號也有平仄的要求,所以這個我也是長了一個見識。不管怎麼樣,剛好跟王院長,我們兩位都有相同的這個作業,對各位來講,可能在先前我派給各位作業的時候,已經有思考,怎麼樣的字號適合自己的姓名,王院長又要求平仄,可能這個在取字號的時候,大家又更上一層樓,所以可以達到更完美的境地。有準備紙本對不對?還是大家都是口頭而已,有準備紙本嗎?同學,如果有的話,等一下我們再收;如果沒有的話也沒關係,我想我們在課堂上也簡單的透過那個鏡頭,跟全世界我們這堂課共修的同學們一起來分享,一起來討論。

  不免俗,我們一定要請我們班上的班長來打頭陣,來當領頭羊,所以我們請明言來分享一下,妳的作業的字的名號是什麼?

  同學:老師好,法師好,大家好,明言就在這裡獻醜了。

  老師:不會。

  同學:明言一開始做這個作業,一開始的落手處,就是找《說文解字》裡面「明」跟「言」的意思。

  老師:很好。

  同學:「明」的意思源自是囧月明,就是它左邊是個囧字,它的《說文解字》裡面解釋就是,「朙,照也,從月,從囧」,囧是代表窗戶,其實就是說有光線從窗戶裡面照進屋子裡,然後屋子就有一線光明。

  老師:沒錯。

  同學:言,《說文解字》解釋是「直言曰言,論難曰語」,所以言的意思跟語的差別,就是言是沒有人提問,自己開口說話,語就是在討論當中互相對話。

  看了這個《說文解字》的意思以後,明言又去看了一下現在通俗的解釋。明就是亮,清楚,睿智,還有《大學》裡說的明明德。言就是說話的意思。這樣結合在一起,明言兩個字加在一起的解釋就是,講清楚、明瞭、睿智的話。更深一層的意思,就學生自己的淺見就是,當我們開啟自性本來之明德之後,自自然然而說出的正確的話。

  老師:講得很好,句句皆能見性,所以叫明言。

  同學:就是獻醜了。在字的部分,也是有考慮到平仄的關係,所以後來也做了一些修改。明德之後說出來的話就是真實之語,明德以後,這個真實的德行就顯現出來了。所以我有選擇兩個,第一個字就是德顯。

  老師:德顯,道德的德,彰顯的顯。

  同學:對。因為有一位師兄教我,德是入聲字,所以它是仄,所以德顯是仄仄。第二個明言想到的就是誠現,就是真誠的誠,出現的現。因為誠是信也,就是信用的信,在《說文解字》裡面講「誠,信也」,明明德以後,講出來的話才真正的可信,所以才選擇這個誠現。

  老師:表現的現。

  同學:表現的現,能夠浮現出來。

  老師:能夠彰顯妳的這個明明德。

  同學:真正的誠,誠敬。

  老師:內心的誠,對。很好,很好。

  同學:謝謝老師。

  老師:這兩個妳喜歡哪一個?

  同學:都差不多。

  老師:都差不多。

  同學:偏德顯。

  老師:德顯,德顯應該是妳第一個想到的。

  同學:對。

  老師:好好好好,很好,很好,謝謝明言。

  同學:謝謝老師。

  老師:我們蕙如呢?

  同學:老師好。

  老師:你好。

  同學:老師好,大家好。蕙如回去也是看了《說文解字》,然後蕙如的蕙是有草字頭的,所以是一種香草。

  老師:對。

  同學:如是從隨也。就剛開始還沒有考慮到平仄的時候,就想到伯順,伯是因為自己在家裡是姐姐,最大的,所以就用。

  老師:伯仲叔季的伯。

  同學:是,伯。然後順是順從的順。因為如是從隨,可是因為伯是入聲字,蕙也是仄,所以仄仄就不能符合平仄的要求,所以就再找了一下。蕙下面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是喻高雅,高潔,還有喻女子內心純美,所以就取了那個純字,就有純意。

  老師:純是那個純粹的純?

  同學:對,純粹的純。然後如意那個意。

  老師:純意。

  同學:是。

  老師:如意的意。

  同學:是。

  老師:所以就是從蕙這個字來做延伸,是,純意,很好,很好,謝謝,謝謝蕙如。齊恩呢?

  同學:老師好,法師好,大家好。齊恩的名字,張齊恩,全部都是平平平,所以要取一個仄仄的。

  老師:取個仄仄。

  同學:齊恩取的是敬惠,尊敬的敬,恩惠的惠。尊敬的敬是從齊那邊延伸出來的。因為齊,齊恩去找《國語字典》的時候,它有四個讀音,一個是ㄑㄧˊ,ㄓㄞ,ㄐㄧˋ,跟ㄗ,然後齊恩就取其ㄓㄞ,那個齊就跟齋戒的齋是一樣的。

  老師:對,沒錯。

  同學:那個齊就有莊重跟肅敬的意思,齊恩就取其敬,就拿它的敬。那個惠,敬惠的惠,就從恩惠的惠那邊拿出來的。

  老師:所以恩跟惠因為它意義很相近,所以就取了這個惠,就是敬惠,跟名字剛好可以一個對一個,好好好,很好。

  同學:謝謝老師。

  老師:謝謝,謝謝,陳勳。

  同學:老師好,法師好,大家好。學生名叫陳勳,家父家母給陳勳取這個名字的時候,是希望以後能為國家立些功勞,就是為國家奉獻。勳字在《說文解字》是能成王功也,就是輔佐王室的意思。因為那天學生就有聽到老師說,韓愈字退之的那個例子,就是反面的對比。學生就覺得,因為一個人有功勞,有勛勞的時候,很容易驕傲或是自滿,學生就取了一個跟它相反的意思,就是讓,之前還沒有顧慮到平仄的問題,前面那個字學生就把它定為伯,伯讓,就是伯仲叔季,學生是老大,就伯讓。過後聽到王院長說就是仄仄,需要仄仄,學生就改成子,就是兒子的那個子,子,子讓。對,就聽起來也比較好聽,因為伯讓聽起來有點老成。

  老師:伯讓,而且還可以像那個英文的brown。

  同學:對,有一點諧音字。

  老師:有一點諧音。

  同學:所以取子讓比較有古意一點。

  老師:其實伯這個字它也是個仄聲字,因為從閩南話來講,伯這個字念作ㄅㄟˋ,客家話念作ㄅㄚˋ,它都是入聲,入聲歸到仄聲。所以如果是要取仄仄,伯讓也可以,但是把它換一個子讓也滿有古風的,因為在古代的話,我們看到很多的名人,他的字都是子什麼子什麼,所以也都很好。所以兩個你後來選擇哪一個?

  同學:選子讓。

  老師:子讓,很好。所以勳跟讓這個也是一個反義的聯結,這個取義相當的有巧思,謝謝陳勳。我們看一下,一平。

  同學:老師好,法師好,各位同學大家好。

  老師:妳好。

  同學:我叫一平,一我就想到《老子》裡面講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我就想到說就是天下,或者就是講一切,就是天下。然後平我是想到和平,太平,或者是說動詞的話就是講平定,所以我就想到說,要一切和平,天下太平,就想到《大學》裡面講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等於說我就是以平天下下去想。

  老師:是。

  同學:然後我就想到《中庸》裡面講說「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我的字號就是想到取三德。

  老師:三德,對,就是知仁勇三德?

  同學:對。知仁勇三個。等於說也是勉勵自己,就是要好學,子曰有講「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所以「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同學:等於說就是期勉自己可以朝這個方向去努力。

  老師:是是是,很好,以三德一平天下。

  同學:平仄剛好有對到。

  老師:對對對。

  同學:謝謝老師。

  老師:謝謝一平。來,宜蓁。

  同學:老師好,法師好,各位同學好。

  老師:大家好。

  同學:宜蓁的字號目前還沒有馬上決定一個,但是有兩個,一直在不確定要使用哪一個。因為之前老師請我們回去取字號的時候,宜蓁第一個想的就是義這個字,因為之前在上訓詁學的時候,老師蠻常提到說「義者宜也」,義氣的義,所以就一直記得這個字,然後這次字號裡面就把義這個字用進來。但是因為蓁是草木茂盛的意思,然後想說,義在《孟子》裡面也有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就對這樣子的境界很嚮往,然後想說有沒有什麼勝義,可是這樣很像又有諧音,因為在家中排行老四,所以想說季義,可是又很像是記憶的諧音。

  老師:季義,對,而且發音也不太好發,因為兩個音很近。

  同學:然後今天剛好跟同學早上的時候有討論到,同學就有建議說可以用子這個字。

  老師:子?

  同學:因為在古代說《詩經》裡面,是不是也是對女子的美稱?

  老師:對。

  同學:所以就今天臨時又加了一個子義。

  老師:子義,因為在古代,這個子事實上男女都可以通用,「執子之手」,那個子其實它是男生女生都可以用的,在《左傳》裡面,這個子也是可以講兒子,也可以講女兒,所以子用在女生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子義就跟您的宜蓁的宜,就有了意義上的關聯。好好好好。這是一個嗎?還是還有另外一個?

  同學:這是目前比較傾向的,原本是季義,但是剛好有諧音,太像一個詞。

  老師:是,了解,覺得子義可能是比較符合平仄的要求,發音上面也比較順口,而且字義也很好,那個義取義也很好。好,謝謝,謝謝宜蓁。

  同學:謝謝老師。

  老師:何老師呢?何老師要不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同學:尊敬的老師,尊敬的法師,以及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美慧就因為這個名字查了一下《說文》,老師也常說,美是羊大為美,但是如果加上後面這個慧的話,就是父母親是希望我的智慧能夠得到圓滿,所以給自己,因為學佛知道,智慧圓滿,只有成佛成聖才是智慧圓滿,所以就期望自己能夠成聖成佛,所以就給自己取一個字,第一個字是取個聖,聖人的聖。

  老師:聖人的聖?

  同學:對。然後另外智慧要達到圓滿,只有覺悟達到圓滿,智慧也才能夠開顯,所以後面就用一個覺,覺悟的覺,希望自己能夠大徹大悟,能夠覺行圓滿,所以後面就取一個覺字,所以是取聖覺。美慧,一般人都說真善美慧,如果能夠達到聖覺的話,那也就能夠達到父母對我的期望,能夠達到真善美慧。在佛經裡面也有「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壽經》三種真實也就能夠達到。因為後來也在,剛剛老師發的這個講義,又看到何氏祖先都是比較淡泊名利,都是在修行上,好像都是比較走向這個方向,如果取聖覺這個字號,可能也就比較能夠符合我們祖先對我們後代子孫的期望,所以就給自己取一個聖覺。可是在這平仄上面,可能就沒有辦法達到王教授的期望,所以也不曉得應該是要做怎麼調整,但是學生是蠻喜歡這個聖覺這個字。也請老師多多指導。

  老師:不敢不敢。

  同學:阿彌陀佛。

  老師:謝謝何老師。這個平仄的指導,還是請王院長來給您點撥。不過我覺得何老師的取義都相當的高妙,而且能夠跟我們何姓的祖德,能夠有一個很好的聯結,所以何老師這個想法我個人覺得很好。至於說那個平仄的要求,其實最主要我還是覺得要取那個意義,可能還是以第一優先,至於說平仄等等都是比較外緣的部分,那個可以再做一些斟酌,那個倒是其次了,我個人的想法。

  也謝謝各位,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可能沒有辦法一一的邀請大家來分享,我們就謝謝各位,能夠提供這麼好的一些見解。也希望能夠透過這樣小小的一個作業,小小的活動,讓大家能夠反思,父母親為我們這個命名有什麼寓意。然後我們在透過了解自己的姓名之後,也期許自己,我們自己的人生該往哪個方向走。所以名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沒有辦法選擇,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字,為自己取一個字,奠定自己人生的新目標、新方向。這是我們做這個活動背後的一個意義。

  我們再回歸到我們今天講義的內容。我們看到第二十一個姓氏,就是何老師的這個大姓何姓,何姓在當今中國是第十七大姓,在總人口數上面也佔了百分之一以上,所以也算是人口眾多的姓氏,在台灣排名第二十七。何姓是出自於姬姓,由韓姓轉化而來。大家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何姓會從韓姓轉化而來?這是其中的來源之一,事實上是很有趣的一個誤會。本來最早的時候,周成王姬誦封他的弟弟叔虞在唐,這個先前我們在其他的姓氏也曾經提過,唐叔虞本來是晉國開國君主。後來唐叔虞的第十一代孫名字叫做萬,因為受封在韓,所以我們在典籍裡面稱他叫做韓萬,又稱他叫韓武子。後來這一支就由姬姓改以韓姓做為姓氏。之後韓姓發展到了淮河長江這一帶,當地人又把韓誤讀為何。大家會覺得怎麼會這樣子誤讀,感覺好像那個語音差異還滿大的?我是客家人,所以我用客家話來讀的話,就會發現它那個音很接近,韓的客家話的發音是ㄏㄢˋ,何的話是讀作ㄏㄛˋ,那個ㄏㄢˋ跟ㄏㄛˋ,那個音基本上就相當接近了。為什麼要用客家話來讀?因為客家話是比較早期的北方中原一帶所使用的語言,就跟閩南話一樣,其實它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比較早的時代,漢朝大概北方都還是使用閩南話、客家話,所以它接近古音的成分是比較高的。

  現在我們用的北京官話,其實是成形比較晚的,根據學者的考證,大概都是從元朝的時候,才逐漸形成所謂的官話的系統,所以它的歷史也不過就是七、八百年的時間。所以有很多的古書上面的一些字音,如果我們要推求的時候,還是用比較早的中原的古音來讀,可能會比較能夠接近原來的發音。所以如果是用客家話的發音來讀韓跟何,的確就相當的接近了,就因為這樣子的誤解,所以後來韓到了淮河長江一帶的時候,大家就把它讀成了何。

  還有另外一個說法也是一個誤解,本來有一位姓韓的人,因為受到了官府的搜捕,所以當官吏來查問的時候,他指著河水說,本來他要取意的是說,我指著那個寒冷的河水,他本來是說我姓韓,不過是寒冷的寒。那個官員就誤會了,以為他指著寒冷的河水,以為他姓河,所以就這樣子被誤會了,因此就姓了河姓。這個河姓,後來他又把三點水的偏旁改成人部,就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何姓的這個何。當然,何姓還有一些來源,是來自於古代的少數民族的改姓,這個就請各位自己參看一下我們下面的說明。

  第二個部分,何姓的遷徙分布,這個也請各位自己參看一下,因為這些都是一些資料性的記載,一一細講的話,恐怕也佔用太多的時間,所以就請各位自行參看。

  何姓的堂號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堂號,叫做水部堂。水部堂的來由是因為在南朝梁的時候,有一位叫做何遜的人,他當官當官到了尚書的水部郎,而且他以詩文著稱,所以古人就把他稱為何水部。這是古代我們對於人的名號的另外一種組合方式,就是以他的姓氏加上他曾經當過的官名。所以何水部那個水部,就是因為他曾經當過尚書水部郎,所以才有這樣的稱法。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一直到隋唐,甚至於到兩宋,這樣子對於人的名號的組合很流行。像杜甫,我們都知道他的字叫做子美,所以我們稱他叫杜子美。還有另外一個,我們經常稱杜甫的名號叫做杜工部,就是因為他曾經當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用他的官名配上他的姓,叫杜工部。然後柳宗元,唐朝很有名的文學家,他被稱為柳柳州,因為他曾經當過柳州的太守。這種組合在文學史上是蠻常見的。因為這位何遜曾經當過水部郎,所以何遜的子孫就以這位祖先的官名做為他的堂號。

  我們看到何姓的歷史名人,首先我們看到第一位何晏。何晏最有名的就是因為,他曾經跟其他幾位共同來撰寫了《論語集解》,所以何晏的名號在中國經學史上就留下了璀璨的一頁。我們現在在讀《論語》,就一定還是要援用《論語集解》,還是要用到何晏,他當時對於《論語》的一個理解。何晏其實身世很顯赫,他原本是東漢大將軍何進的子孫,然後又因為一些因緣的關係,後來被曹操所收養,所以曹操非常喜歡何晏,因為他有文才,而且又反應很機敏,所以受到了曹操的鍾愛,最後曹操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何晏,等於算是親上加親。不過後來曹操崩逝之後,他的子孫,像曹叡就很討厭何晏,為什麼?因為他認為,這個何晏在他家裡面就靠著一些小聰明,然後就得到了曹操的寵信,所以曹叡認為何晏只是空有其表,事實上內在沒有什麼真實才學,所以曹叡就給他一個冗員之官,讓他去做一個清閒的散官,就沒有把他真正的重用。因為他自己有這麼一段沉潛的時間,所以也就有時間去做《論語》的註解,他也寫了很多的詩,所以在文學史上面,他的詩也被鍾嶸的《詩品》評為中品。

  鍾嶸《詩品》,我們可以稍微的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詩品》?鍾嶸這個人,他對於詩的評論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他蒐羅了當時所見到的一些詩人的作品,還有古代流傳下來的五言詩,四言詩,他來做一些評論,他把詩分為上、中、下三品,所以才把他的評論的這本書叫做《詩品》,其實就是給詩予以品位、予以等第。

  我們看到他把何晏的詩評為中品,感覺好像也沒有特別的去欣賞他。其實我要跟各位報告一下的就是,鍾嶸因為他身處於三國魏晉時代,當時的文風、詩風,其實都是比較偏向於綺麗,比較偏向於駢儷,所以對於文采辭藻,沒有很華美的,沒有很豔麗的,往往都沒有辦法入上品,這是受到當時時代風氣的影響。所以何晏,他把他列到中品,其實已經給予不錯的評價了,因為他跟當時的詩風,跟當時的文風,其實沒有太大的契合。我們以後會講到陶淵明,他大概也是在這個時代的人物,東晉時代的人物,鍾嶸把陶淵明的詩也做了一番評論。各位猜猜看,鍾嶸把陶淵明的詩擺到哪一品?一樣也是中品。所以給何晏中品的等第,其實已經算是很不錯的評價了。

  他自己因為有一段時間的沉潛,而且也了解官場的文化,所以後來他在官途上面也沒有特別的積極,所以就去發展了另外一套他自己想要做的想法,去實踐他的想法,就是他跟夏侯玄、王弼等人,開始宣導玄學,競事清談,所以就開了一個清談的風氣。清談講的簡單一些就是談玄說理,談玄就得講一些玄妙的思想。

  當時在談玄的時候,他們也不是隨意的漫談,所以後來就逐漸的形成了他們就三部古籍來清談,這三部古籍我們後來就把它稱之為三玄,玄妙的玄,那三玄是哪三玄?就是《周易》、《老子》、《莊子》。所以各位看到這三本書,雖然未必大家都真正的去把它讀過一遍,但是這三本書的性質玄不玄?好玄。所以《老子》開章的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沒有那個悟性的話,大家都會覺得說他在繞口令嗎?怎麼翻過來倒過去,他到底在講什麼?莊子的書也很玄,他用一些寓言故事,來把他高妙的道理,透過一些故事的形態向世人來宣傳。《周易》更不用講了,對不對?八八六十四卦,變化萬千。所以當時人就透過談論這三本書,然後來達到清談的目的。

  清談,根據另外一個角度的理解,其實就是他要去規避當政者對於這些文人的鉗制。所以用一句現在我們比較簡單的話來講,就是當時其實特務也滲透在民間。因為當政者他們擔心這些儒生,這些文人,尤其又有一些家世背景做支持,他們平常聚在一起的時候,如果是談朝政,批評政府,這些當政者就會覺得很害怕,因為他們是有號召能力的一些人士,萬一他們在聚會的時候,開始談及朝政的不是,甚至於醞釀要來給政府一些壓力,那當政者就覺得很害怕,所以特務都滲透到這些族群裡面去,就是為了要蒐集,然後要去打擊。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就為了要讓當政者不要擔心,我們的聚會其實不會涉及到朝政的事務,所以他們只能夠去談玄,來避免政府的耳目滲透到他們其中。

  在當時還有一組也是很有名的文學之士,叫做竹林七賢,也就是東晉魏晉南北朝這個時代。竹林七賢為了要不讓當政者對他們有所顧慮,所以他們有一些行為是很脫序的,裝瘋賣傻之外,甚至於喝酒嫖妓,他們認為,這些就是我為了要避免當政對我注意,所以我只能夠這麼做,所以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為什麼當時的當政者都很害怕這些人聚在一起?因為從東晉開始分為南北朝,南朝,上個禮拜我們講過,它由四個短命的小朝廷所集成的,這四個短命的小朝廷叫做宋、齊、梁、陳。為什麼很短命?為什麼很短命?就是幾十年然後就倒台了,就是因為不斷的在民間有一股力量,他們要反動。所以當政者一旦坐上了金鑾殿的寶座之後,他就開始擔心了,因為他自己也是推翻前朝坐上那個位置的,所以他也擔心,民間是不是有人也醞釀要推倒他。所以當時的時代風氣,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時空背景,所以導致清談談玄這樣的風氣,瀰漫在整個學術界。甚至於是文學界,甚至於是一般的販夫走卒,他們也都以談玄做為一種時尚,因為他們也害怕自己被貼上標籤,所以有這樣的背景。

  我們看到另外一位何姓的名人,叫做何景明。何景明,大家對他感覺好像就比較陌生了,其實他也是明朝很有名的文學家。我們看到這個何景明,他本來仕途也算是順遂,不過因為後來明朝有一位宦官劉瑾當政,何景明覺得他不融於當政者的理念,自己也自恃非常的清廉,所以他不願意同流合污,他就以生病為理由,離開了政壇。等到劉瑾被殺之後,他又恢復官職,而且累官到了陝西提學副使,這個陝西提學副使,等同於我們省的教育廳的副廳長,是主管教育的一個職官,而且位階已經相當高了。也因為他長期關心學政,關心教育,所以他自己在文學,還有教育方面也著墨甚深。所以他在文學的理念上面,也就讓他在中國文學史上面,留下這麼一頁。他的文學主張是什麼?他希望能夠宣導以唐宋的古文,對不起,取法於漢唐的古文做為文學的主流,所以不希望再有一些綺靡的文風,要來改變這種科考的陋習,所以他用漢唐的文風來取代。他自己的文章寫得很好,詩也寫得不錯,所以被文學史稱為是前七子其中的領袖。跟當時的另外一位李夢陽,做為文壇的雙壁。所以何景明大家對他比較陌生,也藉著這個機會去了解。其實明代也有很多傑出的文學家,只是我們在一般比較少機會去接觸到。何景明這一位,我想何老師是您的祖先之一,有機會的話,也可以多多的去了解他的一些詩文。

  我們看到第二十二個姓氏,雙口呂。呂姓其實在中國大陸,現在的人數是排名第四十,在台灣排名到二十六,也算是蠻大的姓氏。在台灣,呂姓有很大的特色,就是大概有一半在台灣姓呂的人士,應該都是客家人。所以上個禮拜我們提到,在台灣有一些姓氏,大概你一看到他的姓氏,就可以知道他可能是客家人,呂姓的客家籍的比例也相當高。

  呂姓它是出自於姜姓,是炎帝的後代,他的始祖是伯夷。這個伯夷,我要請各位特別留意一下,他並不是後來商朝末年西周初年的伯夷、叔齊的那個伯夷,是時代更早的伯夷。伯夷本來是姜姓,他是炎帝的後代,在堯舜時期負責制定和掌管禮法,是四嶽的始祖。四嶽大家會覺得這四嶽是不是跟後來的五嶽一樣,是講四座山的名字?我要跟各位說明一下,這個四嶽跟山其實沒有這麼密切的關聯,四嶽其實是官名。這個官名有兩種說法,有人說他是一個人擔任四嶽這個職官,也有人說這四嶽事實上是四個人,有兩種說法,我們大家知道一下就可以了。四嶽,也有人說他應該就是四方的諸侯之長,如果按照這個理路去思考的話,四嶽應該就是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諸侯之長,他就應該是四個人。但是說四嶽是一個職官一個人擔綱,這個說法也是有的。所以各位知道有兩種說法也就可以了。

  因為有很多古史的資料,我們沒有辦法有更多的材料來論證之前,其實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以有很多的同學他們對這些考證都很有興趣,所以來問我,老師,像這個考證四嶽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四個人?像這樣的題目,我們能不能夠把它寫成學術論文?我都跟他搖搖頭說,同學,不好意思,因為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材料,就是這麼多了。所以如果沒有更多的材料之前,其實我們要跳脫古人的陳說,要去再做更高明的發現,其實是很有困難的。所以我都跟學生說,有一些古史的議題,大概沒有辦法再做突破,因為受限於材料。除非哪一天從中國大陸的地底下,又挖出了青銅器、竹簡,提供我們更多的材料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再進一步,去超越古人的限制。所以像這個部分,我就跟同學說,知道就可以了,因為到底哪一個對,恐怕我們也沒有辦法馬上做決定,馬上來做判斷。

  我們再往下看。這一位伯夷因為曾經協助大禹治水,所以受封在呂這個地方,所以在文獻上面也稱他叫呂侯。春秋初年的時候,呂這個國家就被楚國所滅了,所以後來呂國的貴族,就以呂這個國家的國名為他的姓氏。呂姓還有其他的來源,也是因為有少數民族,因為要漢化的關係,所以也改為了漢姓。

  呂姓還有另外一個發展的契機,就是在商朝末年的時候,呂尚因為輔佐周武王有功,所以受封在齊。所以後來這個呂姓在現在的山東,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們下面也會介紹到,這邊沒有介紹,好,那我就在姜姓的地方,再跟大家介紹好了。姜太公他有另外一個稱號叫做呂尚,所以有人說,它是姜姓很重要的一個支脈,也是呂姓的一個發源。所以這個部分,我們等一下在後面談到姜姓的時候,再來介紹姜太公,再來介紹呂尚。

  好,再看到下面遷徙分布的部分,一樣,我也請同學們自己參看,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資料,我就不特別提了,請各位自己來閱讀就行了。

  堂號的部分,有兩個呂姓的堂號,渭濱堂,還有東萊堂。渭濱堂也跟姜太公有關。姜太公他八十歲的時候,才遇到了周文王,受到了周文王的提拔。當時為什麼他會跟周文王有這樣的因緣?其實姜太公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不過年輕的時候因為蹉跎了歲月,所以遲遲沒有辦法展現他的理想。他知道在周民族當時的首領周文王,是一個賢能的人,可是他也曉得周文王,對於商紂王非常的不滿,私底下也開始在聯合其他的部落,想要來推翻商紂王,然後讓百姓過更好的生活。姜太公自己有一番謀略,他希望能夠幫助周文王,來達成他的弘願。可是,如果你今天急急躁躁的,毛遂自薦去跟周文王說,文王,我知道你有那樣一個宏圖大願,我來幫你吧?如果你是文王,你會接受這麼魯莽的毛遂自薦嗎?一定不會,對不對?因為我怎麼知道你是不是商紂王派來的奸細,所以他必須要找到一個因緣,找到一個很自然的情況之下,然後把這個緣分能夠搭上線,所以他就故意的在渭水濱釣魚。然後他釣魚的時候,他那個釣鉤有沒有沉在水裡面?沒有。他知道文王經常都會從渭水濱經過,所以他故意透過這樣子的動作,來吸引了文王的目光。果然文王就下了馬,就問他,老人家,你釣魚怎麼有這個釣法?結果姜太公怎麼回答他?大家都知道,對不對?我這個釣法叫做什麼?願者上鉤。所以就有了這樣子的因緣,然後就開始攀談起來,一談很投緣,所以慢慢的,兩個人的距離就愈來愈拉近了,然後成為文王的心腹,輔佐文王去達到他的目標。當然真正推翻商紂的其實不是文王,是他的兒子武王,所以在文王駕崩之後,他也輔佐武王完成他父親的遺願。這個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

  以往我都問學生一個問題,如果要在中國歷史上面選一位,你覺得你最欣賞,而且他也是最厲害的軍師,我問年輕的學生,你會選誰?這個問題我也問大家,你會選誰?同學,妳會選誰?在中國歷史上,這麼多的軍師,這麼多的謀臣,如果要挑一位的話,妳會選誰?同學。

  同學:應該是諸葛亮。

  老師:諸葛亮。來,同學呢?第一時間反應。

  同學:第一時間反應,就是老師剛剛講的姜太公,因為剛剛講過,所以印象比較深。但是回過來有思考餘地的話,可能讀三國的故事比較多,這一段歷史比較了解得深,所以是諸葛亮。

  老師:好,諸葛亮,的確是這樣,沒有錯。上個禮拜我們談到三國的故事對不對?三國的故事後來也在電腦開發成遊戲,所以他對於我們這一代,包括你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影響很深。所以我問同學們,大部分百分之九十以上,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孔明,諸葛亮。其實在比較早的文獻,各位可以去看一下相關的一些研究,他們所推崇的古往今來第一軍師,不是諸葛亮,是姜子牙,是姜太公。然後到了我們這個世代的時候,慢慢轉變為諸葛亮。我個人猜測可能是都受到了,三國的故事在民間影響很深。尤其羅貫中,他在鋪陳人物,描述人物的時候,在諸葛亮身上花了很大的力氣,所以大家都認為,諸葛亮真像羅貫中所講的,神人也。但是上個禮拜我們提到了陳壽,他對於諸葛亮就不以為然,對不對?所以正史的評價跟小說的描述,還是有一段落差。這個很有趣的一個不同。大家如果有空的話也可以來思考一下。

  所以古往今來,在古人的心目中,排名第一的軍師是姜子牙,是姜太公。所以他的子孫也以此為自豪,所以把姜太公在渭水濱,用這個方法取信於周文王的故事,為自己立了一個堂號,叫做渭濱堂,是這麼來的。

  第二個堂號叫東萊堂,東萊堂的這個堂號的緣由是,南宋有一位經學家叫做呂祖謙,世稱東萊先生,他有一本著作,也是我們研究《左傳》,研究《春秋》三傳很重要的一部書籍,叫做《東萊博議》,所以子孫就以東萊先生的號做為堂號,稱為東萊堂。

  呂姓的歷史人物相當的多,當然,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略舉幾位讓大家了解。第一位,呂不韋。這個韋,請各位把注音把它標注一下,其實這個字,一般民間大家都會習慣把它念作三聲,可是正確的讀音是要讀作二聲,念作ㄨㄟˊ才對,呂不韋。前幾年中國大陸也把他拍成了連續劇,也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呂不韋的故事,其實在民間流傳得很廣,但是大家對於正史的說法,跟民間的說法其實有很大的差別。可是大家比較喜歡哪一個說法?民間的說法還是正史的說法?民間的版本,民間的說法,比較有戲劇張力。呂不韋為什麼特別拿來跟大家談?因為民間的這個說法流傳得很廣,而且也真的很有戲劇張力,他說秦始皇嬴政,他真正的生父是誰?不是他爸爸,不是他身分證上面的爸爸,不是在史書的爸爸,正是呂不韋,所以民間這個說法其實很有趣。所以我剛剛提到,前幾年中國大陸拍的連續劇,它就是用民間的這個說法來拍。所以大家都覺得,原來呂不韋跟秦始皇後面還有這一段因緣,所以收視率很高。因為大家都對窺探人家的隱私,我們台灣叫做八卦,都很感興趣。這個可能也是人的劣根性之一。

  那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因緣,讓呂不韋跟秦國的王室有了聯結?原來當時秦始皇的父親叫做子楚,各位看到第三頁的最後一行,子楚,子楚當時不受他父親的喜愛,所以子楚當時被派到趙國去當人質。當人質,其實好聽的叫做人質,其實被當人質的人,他們每天都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因為互換人質,就是為了要保證我兩國可以保持和平,如果發動戰爭,這個人質第一個就會被殺來祭旗。所以子楚他被他的父親送到趙國來,就是因為當時秦國的發展策略,第一個要突破的國家就是趙國。所以他知道,他的父親不知道何時要對趙國開戰,那他自己小命鐵定不保,所以每天惶惶不可終日。這個時候大商人呂不韋發現,這個子楚「奇貨可居」,我們有一句成語「奇貨可居」,就是從這個典故來的。所以呂不韋就跟子楚交好,交心,然後三番兩次邀子楚來家裡面吃飯。他自己有一個愛妾叫做趙姬,他用趙姬來引誘子楚,他知道子楚很喜歡趙姬,而且三番兩次開口向呂不韋要趙姬,說你就把趙姬送給我吧,呂不韋就吊足了子楚的胃口,然後三番兩次拒絕他之後,終於發現時機成熟了,就把趙姬給了子楚。時機成熟是什麼時機成熟了?當呂不韋發現趙姬懷了身孕,懷了他的孩子的時候,他就把趙姬送給了子楚。這是民間的說法。所以子楚並不知道,趙姬這個時候已經藍田種玉了,所以他就很高興的把趙姬接回了家。然後沒多久,子楚很高興,因為我要當爸爸了,因為趙姬肚子大起來了。所以他一直以為這個是他的孩子,沒想到卻是呂不韋的孩子。經過了這樣子的時間之後,孩子也就生下來了。

  可是如果說呂不韋要投資子楚,可是以子楚在當時,並不受到國君他的父親的重視的情況之下,這個投資要怎麼樣進行下去?所以呂不韋,他要做的另外一個打通關節的手法,就是他去遊說子楚父親的愛姬,他有一個愛妃,有一個愛姬,可是沒有孩子,所以他去說服了這位愛妃,把子楚過繼給她,做為她的兒子。所以後來這個愛妃答應之後,子楚馬上就從谷底翻身,因為他的父親愛他的這位繼母,他自己也因為母親的關係,一躍就變成了太子。所以這門投資,在這個地方就完全逆轉了,從谷底馬上翻身了。所以子楚的父親後來即位之後,沒多久就往生了,所以子楚很快的他就當上了秦國的國君。那他自己,呂不韋也因為跟子楚有這樣的因緣,所以也被任命為相國。子楚他自己在位的時間也不長,沒幾年的時間他也就往生了。後來是誰即位當上了國王?子楚的長子,對不對?講得精準一點,民間的說法是呂不韋的兒子,就是嬴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嬴政當秦王的時候年紀還很小,理論上是母后要來輔政,就是趙姬要來輔政,可是趙姬認為她自己是一個女人家,也沒有辦法做主,所以就找了誰來幫忙?找了呂不韋,因為他本來就是先王的宰相,現在我的兒子即位了,你就繼續當宰相,你可以參與更多的決策,找你來也是名正言順。事實上背後還有另外一個因緣,如果民間的這個說法是真實的話,趙姬跟呂不韋本來就是老相好,所以找老相好來幫忙,而且這還是你兒子,所以雖然說是不能見光的父親,但是在血緣上面,幫你的兒子也是應該。所以後來呂不韋,也就順理成章繼續當宰相,而且手中握有更大的權力。

  可是秦始皇他其實是很聰明的孩子,他慢慢的去觀察到了,他的宰相呂不韋,跟他的母親趙姬之間的互動,有點曖昧,因為呂不韋常常就藉故進宮,而且是進後宮,而且就是過夜。對於一個已經開始了解人事的年輕國王來講,他覺得這個很奇怪,所以他去打聽,其實在外面說他們兩個人曖昧的關係,早就已經在街頭巷尾傳開來了,只是他不願意去證實而已,不願意去相信而已。他自己慢慢的去體會,而且去明察暗訪,發現好像真的有那麼一回事。所以後來呂不韋因為年事也大了,對於進後宮的這件事情,他慢慢的也有點力不從心了,所以後來他就找了另外一個人,進宮去服侍趙姬,這個就是我們在第四頁的倒數的第三行,呂不韋這一段倒數第三行,有一個很奇怪的名字叫做嫪毐。那個也不是毒,如果是毒品的毒的話,上面是三橫,這個字上面是兩橫。那個姓氏也很特別,叫嫪毐。他就引進了嫪毐進宮去服侍趙姬。後來還有更離奇的事情,因為嫪毐進宮去,他是用假太監的身分進宮,然後去服侍趙姬,後來居然趙姬懷了身孕,而且還生了兩個孩子。所以,你覺得秦始皇會不知道這個事情嗎?他一定知道,所以只是礙於呂不韋的身分,他不好動手,可是後來他覺得這個事情,如果再不處理,這個事情再演變下去,可能會影響到他的位置了,他自己的位置了,所以最後要處理嫪毐之前,他先處理了呂不韋。後來嫪毐也因此而叛亂,最後嫪毐就被鎮壓,所以整個拔除掉。當然呂不韋的身分也就曝光了,後來才知道原來嫪毐引進後宮,是呂不韋給弄進去的。所以後來呂不韋也因此擔心被殺,就自己喝毒酒自盡。中間這個過程好有戲劇張力,對不對?所以把它拍成連續劇,難怪很多人喜歡看,因為有非常多的情節,跟我們一般所想像的,跟正史所記載的是不太相同的。

  呂不韋除了在政治上的作為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值得談的,就是他在文化上的貢獻,當時他有食客三千多人,然後他就聘請這些食客來為他著作,雜糅了各家的思想,然後編成了《呂氏春秋》,裡面的內容有儒有墨,也有名家、法家的思想在裡頭。所以我們後來在九流十家裡面,特別有一個分類叫做雜家,就是因為雜糅各家的學說之長,所以有了這個學派的稱號。

  雜家除了《呂氏春秋》是一個代表的著作之外,其實在更早之前,也有一部,有學者主張也應該把它列入雜家,就是《管子》這本書。《管子》這本書,以後我們在講到管仲的時候,還會再提到。管仲這個人,他有沒有寫《管子》這本書?理論上應該是沒有,應該是後人,他依據管仲的思想然後寫了這本書,當然也不是完成於一個人之手,可能是好多人一起完成了管子這本書,然後託名給管仲。一般我們會認為,管仲應該是法家思想的先行者,所以大部分的學者還是認為應該把《管子》歸入到法家的書籍。有另外一派的學者,就是剛剛我提到的,因為它也雜糅了不純粹是法家的思想,也有部分是儒家,甚至於也有道家的思想在裡面,所以也有學者主張應該把它擺入到雜家。

  所以如果把它算進來的話,在《呂氏春秋》之前,更早的雜家的著作,就是《管子》這本書了。之後還有沒有雜家的著作?有,在先前我們也曾經提到,西漢有一位淮南王叫劉安,他也編了一本書叫做《淮南子》,用他的封國的地名淮南,做為這本書的書名。那本書,大部分學者也支持它應該是雜家的著作。

  不要看到雜這個字感覺好像它不可取,其實雜家也有它的學術的立場,因為它覺得各家的學說都有它的優點,當然免不了也有它的缺點,所以他們的見解就是,如果我擷取眾家之長來補各家之短,那不就能夠去糅合出一個更完善的學理思想嗎?所以雜家的出發,其實是要集合眾家之長,所以不要因此而貶低了雜家的重要性。

  好,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跳過呂布,我們看一下呂蒙。呂蒙,這一位也是很有名的三國人物,其實呂蒙,在政治上的,在功業上的事跡,我們就不多著墨了,因為這裡面有文字,所以各位可以來參看。呂蒙最值得我們來學習的是什麼?他勤奮好學。呂蒙本身他自己年輕的時候,因為沒有太注重在學業上面,他總是覺得,男子漢應該要在武功上面多努力,有朝一日可以殺敵立功,為國家,為社會有所貢獻,所以早年失學的情況之下,讓他有了一個遺憾。所以到了中年以後慢慢的發現,要殺敵立功,這個腦袋裡可不能空空,所以他覺得應該要來好好的用功,後來經過了一段時間努力之後,讓人覺得他的轉變是很明顯的。在東吳還有另外一位文臣叫做魯肅,魯肅就曾經稱讚呂蒙,「士別三日,刮目相看」,說你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吳下阿蒙了,你現在已經徹頭徹尾改頭換面了。所以呂蒙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讀書勤學永遠都不嫌晚。所以很多人可能早年的時候,因為家庭的關係,因為個人志向的關係,所以沒有好好的努力,但是呂蒙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便是到了三十歲,我們還是可以有機會急起直追。

  好,我們休息一下,等下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