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7集

  好,我們來看到今天我們課程的進度。昨天我們談到了韓性。韓性在二十八頁,我們後面還有一個韓姓的歷史人物,我們也可以來介紹幾位,讓大家多認識一些。有一些大家都蠻熟悉的,譬如說像第一位韓非。韓非在中國思想史上,我們一般都把他歸類為法家創始人。這個所謂的創始人,這樣的一個詞彙,我後來想一想,用得不夠精準,因為所謂的創始應該是開天闢地,由他開始。說實在的,韓非比較精準的用法,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所以不妨請各位在旁邊加註一下,什麼叫做集大成者?原來韓非的思想,他統整了前面幾位我們講法家類型學者的思想。法家類型學者的思想,大致上我們可以把它歸類為,下面我們提到的法、術、勢三個層面。法的部分就是它比較強調法律的規範。在韓非之前有一位比較強調法,法律規範的法家人物就是商鞅,商鞅變法。以後談到商姓的時候,我們再特別介紹商鞅。術的代表人物是申不害,申不害他強調的是,統治者君王要用一些方法,來了解到底你的子民們、你的大臣們他們在想什麼,他們背地裡有沒有做一些不軌的事情,或者是對統治者不利的事情。所以這個術,就是有點像我們現在所講的偵搜,蒐集情報,或者是講得比較直白一點,就是所謂的密探,他會有一些方法來鞏固統治者的地位,還有他的權力。申不害他是強調這個術。勢就是強調統治者應該要用他的權勢,用高壓的方式,用集中所有的權力的方式,能夠一手掌握國家的大政。代表人物是慎到,謹慎的慎,到哪裡的到。之前這三位,都體現了法的一個層面。韓非都認為,如果這三個沒有把它統合在一起,其實都有缺點。所以我們說他應該是一個集大成者,把三位法、術、勢的優點集結起來了,也彼此的可以彌縫他的缺點。所以他的作品《韓非子》裡面,就非常強調,這三者要合一的觀念。

  韓非,我們看到他姓韓,想必應該是跟戰國時代的韓國有關係,的確,他是韓國的公族,所謂的公族,就是跟當時的國君有血緣關係,所以他是韓國的等於說是王公大族,跟當時的韓國的國君有血緣的關係,他自己也很好學,他拜荀卿為師,荀卿是誰?荀卿就是儒家的學者,就是荀子,荀況。他也有一位師兄也是鼎鼎有名,就是李斯。他們兩位其實有點瑜亮情節,因為當時李斯,在秦國已經受到很大的重用,後來聽說韓非韓國推動改革,可是遇到了一些阻礙,所以心灰意冷之際想要離開韓國,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可以發揮他長才的地方,所以就有人建議韓非,不如西入秦國,到秦國去吧,因為當時秦王招兵買馬,招攬天下賢士,所以韓非想一想也有道理,而且他的師兄李斯也在秦國,所以他想說,到了秦國有師兄可以幫忙照應,所以他就毅然而然到秦國去了。當時的秦王其實有讀過韓非的文章,他讀韓非文章的時候認為,文章寫得太好了!道理講得太精闢了!不曉得是哪一位古人的作品。結果旁邊的謀臣跟秦王說,報告大王,這個不是古人,這是現在人,他就在我們國內。秦王一聽大為歡喜,就請他來聊天,跟他請教治國的方法。後來據說他們一聊很投緣,一聊聊了三天兩夜,促膝長談。為什麼聊那麼久?一方面他們很投緣,秦王希望從韓非這邊,得到一些治國的理念跟方法。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是我個人猜想的,韓非他有一個天生的殘缺,一點點小小的缺陷,就是他說話會口吃。所以造成他沒有辦法用言說的方式,來講述他的道理,所以他把他的想法都化成文字,所以他的文章寫得很好,非常精練,來彌補他口吃的殘缺。當時秦王跟韓非很契合,這個時候誰緊張了?李斯緊張了,因為他們是同門師兄弟,基本上他們所學的都是從老師荀子那邊來的,如果秦王跟韓非如此的契合,他就擔心自己會不會被取而代之,所以李斯就有了壞的念頭,最後誣陷韓非,韓非最後是不得善終。所以師兄弟之間也有這樣子的矛盾,的確是有點可惜。

  除了韓非之外,韓姓的歷史人物還有另外一位,我們上次有提到的,漢初三傑裡面的一位,就是韓信,韓信他跟張良、蕭何並稱為興漢三傑、漢初三傑。三個人都有各自發揮的長處,像韓信他是以率兵在戰場上征戰為他的長處;張良,以後我們再介紹他,張良是以智謀以謀略為主;那蕭何呢?大家對蕭何的印象,感覺好像沒有像韓信、像張良這麼的立體,這麼的全面,其實蕭何是一個辦事能手,辦什麼事?就是他做為劉邦的後勤補給的指揮官,讓劉邦可以源源不絕的在前線得到充足的糧草,得到足夠的兵馬,所以後面的一些後勤事務,全部都由蕭何來打理,所以他們三位其實都各有擅長之處。

  當漢朝廷建立之後,劉邦他就要大封功臣,所以當時就有這樣一個議題,說興漢的第一功,頭號功臣是誰?希望大家能夠討論一下。當然都各有擁護者,其實這三位在當時許多功臣的心目中,他們都認為這三位都是第一功,後來就有點爭執不下,最後劉邦自己本人拍板定案,把這天下第一功給了誰?各位猜猜看,給了蕭何。大家都覺得蕭何憑什麼?他沒有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也不像張良出謀劃策,大家都覺得蕭何好像有點名過其實了。但是劉邦說,各位弟兄,我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你吃飯嗎?你穿衣嗎?你有兵器能用,是誰給你這些源源不絕的奧援?不是韓信,也不是張良,是蕭何。大家聽劉邦這麼一講,也對,我們能吃能穿,能夠有足夠的兵器在戰場上殺敵立功,如果沒有蕭何,我們這些就完全沒有得到支持的餘地,所以後來大家也就欣然接受,蕭何得到了天下第一功的頭銜。

  韓信,我們再回來談他,韓信本身他一開始的時候,年輕就有點好吃懶做,地痞流氓一個。後來到了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很多人都紛紛往南方逃難,當時他也經常寄住在朋友家裡面,吃朋友的,喝朋友的,用朋友的,住朋友的,反正一切有朋友打理,結果這些朋友逃的逃走的走,後來剩他一個人留在家鄉,他也不知道何去何從,因為從來沒幹過正經事,所以不知道怎麼樣料理自己的生活,所以就有一餐沒一餐的。有一天就餓到兩眼昏花,搖搖晃晃的就來到了河邊,看到在河裡面洗衣服的幾位老太太,其中有一位老太太,看他餓得已經不成人形了,就好心的把她自己的飯給了韓信。結果韓信得到了這一碗飯,好像久旱逢甘霖,所以他就很感謝這位老太太,就跟她說,老太太謝謝妳,今天給我這麼一碗飯吃,救了我一條命,以後我如果能功成名就,我一定以千金報答妳,所以後來就有一句成語叫做一飯千金,就從這裡來的。這老太太生氣了,老太太說,你這個年輕人,你別想岔了,我今天救你,幫你,不是要貪圖你的報答,我今天是看你可憐,一個好手好腳的人,怎麼淪落到這般田地?你趕快去謀個差事,好好正經的過日子,別再這樣子遊手好閒了。韓信就說,天下局勢這麼紛亂,去哪裡謀正經事?這老太太跟他說,現在天下很多群雄紛紛起來要起義,揭竿起義,我們城外頭也有一股勢力正在集結,如果你沒有正經事可幹,至少去投軍,投軍當個阿兵哥,至少還有飯吃,還有衣穿。韓信一聽也有道理,自己正經事什麼都沒幹過,打架倒是自己的長處,所以他就想反正上戰場就是打架,好,這個適合我,於是他就準備要去投軍。

  後來就在這個過程裡面,遇到了另外一批地痞流氓,這一批地痞流氓其中有個領頭的,看到韓信就非常的對他不滿意,兩個人素未謀面,素昧平生,可是第一次見到他,就覺得韓信這傢伙怎麼那麼討人厭,所以這幾個地痞流氓就包圍了韓信,就跟他說,來,給你兩個選擇,要麼你就把這一把刀拿去,一刀把我給刺死;要麼如果你不把我刺死的話,你就從我的褲襠下面鑽過去。韓信想說,我跟你無冤無仇,我刺死你做什麼?而且現在我要去投軍,我要去當兵,如果被人家發現我殺了人,那我這個兵還當不當?所以他就忍了這個小辱,所以就當著大家的面,就鑽過那個地痞流氓的褲襠,引來旁邊人的一番訕笑。所以後面這段故事也變成了一句成語,叫做什麼?胯下之辱。

  所以後來韓信就順利的去投靠了當時淮陰附近的一股勢力,當時的那股勢力,就是後來楚漢相爭的楚,是誰?項羽的叔叔,當時這股勢力是他的叔叔在做領袖。所以韓信第一次投靠的群雄,就是項羽這個集團。後來沒多久項羽的叔叔陣亡了,所以這股勢力就由項羽來接管。韓信他也很努力的殺敵立功,可是好像就沒有辦法得到重用,所以韓信就想說反正天下群雄這麼多,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所以他就從項羽這個集團跑了。茫茫群雄雖然說四處都有,可是少了人引薦,要從基層幹起,他想,以我的才能,要再從基層幹起,這個太辛苦了,就這麼巧,就遇見了他另外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已經在劉邦的陣營裡面幹活了,那個人是誰?就是蕭何,所以他們是認識的。在蕭何的引薦之下,很快的就幫他在劉邦的陣營裡面,安排了一個不錯的差事。所以韓信就投靠到劉邦的陣營去了。

  過了一陣子,他自認為立了不少功,但是也一樣得不到重用,所以韓信就想說算了,如果這個地方,還沒有辦法讓自己發揮長才的餘地,那我還是另投明主算了,所以有一天晚上,就牽了馬離開了劉邦的大營。離開之後沒多久,蕭何就來營中要來找韓信,結果一問才發現,韓信這傢伙牽了馬跑了,而且蕭何到處去問,也問不到韓信跑到哪裡去了。蕭何不愧是韓信的朋友,他在想,這傢伙一定怎麼樣?一定又想要改投明主,一定就想要跑了,所以蕭何就也牽了馬,然後就問了問,前面是不是有人牽了馬匆匆離開大營,這一問就問出來了,往哪個方向走了,可是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蕭何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牽了馬就狂奔,要去追韓信。後來這一段也變成評劇,京劇裡面很有名的一個情節,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有沒有追到?各位猜猜看,有,如果沒追到,故事怎麼演下去?所以後來就追到了,大家都覺得很納悶,韓信已經提早這麼長的時間,已經先離開大營了,照理來講的話,蕭何怎麼追得到?所以各位心裡面有沒有什麼樣的想法,韓信是真想跑嗎?還是他想要藉這個機會,來測試一下自己在蕭何心中的分量?我個人是比較覺得,應該是第二種說法可能性比較高一點,所以他可能,我猜,他可能是走走停停,走走停停,看看會不會有人來追他,好不容易真的盼到了蕭何來追他,心中放下了大石頭。

  這個謀略發揮效應了,所以蕭何追到韓信之後好說歹說,說你一定要回來,繼續效力我們主公,主公那方面我會幫你再跟他報告,讓他知道你真的是一位有將才的人。所以韓信就聽了蕭何的勸,就回去了。不幾日劉邦真的就召見了韓信來約談,兩個人一談之下才發現,韓信真是一位有勇有謀的人,所以就決定要重用韓信。後來在劉邦的陣營裡面,有一個大將軍的職缺,已經懸缺了一段時間。其實有很多很早就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兄弟們,都認為說,這個大將軍一定是我,一定是我,所以大家都覺得,應該自己能坐那個位置吧。幾天之後公布了名單,這個時候就聽到很多玻璃碎掉的聲音,跌破眼鏡了,很多玻璃心都碎掉了,結果都不是那一些老兄弟,反而是一個毛頭小子韓信。所以很多人不服,劉邦說,我要讓他展現他的才能,讓他立功,讓你們折服。所以劉邦就給了韓信一批部隊,然後讓韓信去掃蕩北方。結果一路他就順利的,從現在我們講的陝西一路往東邊打,打到現在的山東,打到山東,所以那北方遼闊的疆域,都是韓信打下來的江山。到了山東,山東半島古稱齊,就是齊魯的齊,當時來到了山東之後,山東齊這個地方民風又很剽悍,所以韓信想說,如果沒有一個分量,沒有一個名位,恐怕要管理這個地方也不容易,所以韓信就派了使者,去向主公,向劉邦來報告,他希望劉邦能夠冊封他為假齊王,真假的假,不過那個假不是真假的意思,那個假是暫時的,暫時的齊王,所以,他就派人去跟劉邦報告這個事情。

  好巧不巧,劉邦那個時候在中原,正被項羽的部隊包圍,所以韓信派去的使者,也是穿過了重重的關卡,好不容易見到了劉邦。劉邦那個時候正在傷腦筋,見到了韓信派的使者來,好像久旱逢甘霖,他認為應該是韓信來通報,怎麼樣要來個裡應外合,所以劉邦以為韓信要來救他,要來解圍了,結果這個使者一開口,沒有提到怎麼樣來解圍的事情,反而一張口就要求劉邦,封韓信為假齊王。如果你是劉邦,這個時候你會做何感想?心裡面就不高興了,對不對?所以劉邦他就拍了桌子,然後就準備要罵人了。這個時候,他的謀臣張良在旁邊踢了他一下,當然是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下。劉邦也是一個反應很靈敏的人,張良踢他一下,他馬上就知道了,這個話可不能在這個當口罵出去,因為如果一旦罵了這個韓信的使者,如果韓信知道了我對他不理解,恐怕我今天真的就被項羽包圍在這邊,沒有辦法解困了。所以他腦筋一轉,馬上心念就改變了,所以他拍了桌子以後,就對韓信的使者說,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的,當什麼假的。所以就馬上派部將去刻了齊王的印章,而且詔書也擬好了,就讓這個使者帶回去,但是有個條件,什麼條件?韓信你要來救我,不然的話我怎麼辦?所以後來也就讓他間接就當了齊王。當然後來韓信有提兵來救,中間有一些過程我們就不細講了。

  後來天下底定之後,對不起,我再插一下,當時在最後,兩邊的勢力已經膠著的時候,項羽知道韓信是一個關鍵人物,所以項羽曾經派人去跟韓信說,你離開劉邦,跟我結盟,如果我們兩個人結盟起來,我們除掉劉邦,以後我們平分天下。可是韓信有沒有答應?沒有,所以他還是堅持跟劉邦站在同一戰線。所以後來在垓下之圍項羽也就兵敗,最後自殺,結束了楚漢相爭。後來漢朝建立之後,當然有一番波折,所以後來就把韓信從齊王改封為楚王。原本大家會覺得說,改封到楚比較好,因為楚在南方,南方的話資源很豐富,版圖也比較遼闊,可是劉邦把他從齊改封到楚是畏懼他,畏懼他的能征善戰,如果留在北方,對自己統治的威脅比較高,所以他要把他冊封到楚,比較遠的地方,如果一旦韓信有異心,他還有時間可以來做緩衝,所以他的心裡面是很畏懼韓信的。

  後來據說有這麼一個橋段,說有一次韓信回到京城裡面去述職,然後劉邦跟韓信就下棋,下棋的時候劉邦就隨口問了韓信,就問他說,你覺得朕可以獨立帶多少兵馬?韓信他也沒有什麼心眼,他就跟劉邦說,報告皇上,皇上您可以獨立帶十萬兵馬。劉邦覺得,這句話出自於能征善戰的韓信之口,而且十萬兵馬我一個人能夠將領,他覺得是一個稱讚,所以他就有點沾沾自喜。他就不應該問後面這句話,結果劉邦他就問了後面,結果就造成了劉邦對韓信的不信任。劉邦他就隨口又問了韓信,那你能夠帶多少兵馬?如果劉邦不問這句話,後面那個事情恐怕也就不會再發生。如果劉邦問了這句話,如果韓信多一個心眼,講話不要那麼直接,也不會發生後面的悲劇。結果韓信怎麼說?他說報告皇上,我多多益善。劉邦心裡一想,天啊,我只能帶十萬兵馬,你多多益善,就是你不管多少兵馬你都能夠率領,我老命一條,而且跟大家在戰場上,幾年這樣子打下來,大家還可以奉我為天下共主,我還能夠坐得住這個寶座,哪一天我要是千秋萬代之後,我的兒子坐這個位置,他怎麼能夠跟你們這一些如狼似虎的猛將來打天下,他這個位置怎麼能坐得住?所以劉邦就在那個時刻動了殺念,韓信這個人絕對要剷除,否則他劉家的天下根本坐不住。所以他就跟他的太太呂后商議,怎麼樣除掉韓信。所以他就一步一步的來做規畫,首先就是要削他的爵,他本來是楚王,後來就把他貶為淮陰侯。

  所以我們在講義裡面,有提到這個淮陰侯,這個淮陰其實就是韓信的家鄉,所以他就回到他自己的家鄉去,當淮陰侯了。他自己也知道,皇上這麼做其實是畏懼他,所以他被貶為淮陰侯之後,他還是處處小心,他就沒有像以前這麼說話不得體,他知道皇帝可能不能留他,所以他格外的小心,所以他回到淮陰侯的時候也都很低調,沒有很鋪張,沒有非常高調的來做一些什麼歡迎儀式,也都沒有。

  他回到淮陰之後,首先找兩個人,派人去找兩個人,各位猜猜看他去找誰?第一個找誰?找當年在河邊給他那一碗飯吃的那位老太太,找到了,而且真的兌現承諾,給她一千金。第二個人各位猜猜看他找誰?當年那個地痞流氓,胯下之辱的那個地痞流氓。那個傢伙聽到淮陰侯韓信要找他,嚇到吃不下,睡不著,他想說,我怎麼知道當年那個小傢伙,現在變成淮陰侯了,他應該要回來殺我吧?可是淮陰侯要找他,他也不得不去,所以就膽戰心驚的去見了淮陰侯。韓信當然還是一番的責備,他說,你看當年你就是這麼樣遊手好閒,當然就是一番責罵,然後就打聽他,你現在做什麼生意?怎麼樣謀生?結果那傢伙也是支支吾吾的說,我我我還是跟以前一樣遊手好閒。所以淮陰侯就說,不要再這樣子了,去幹一點正經的生意,淮陰侯不但沒有對他不利,而且還給他一筆錢,讓這傢伙去做生意。所以淮陰侯他基本上,我個人覺得他還算是一個蠻仁慈的人,而且是信守承諾的人。不過也就是因為太仁慈了,所以有人說他是婦人之仁,結果就沒有把握住機會,如果當時他跟項羽聯手對抗劉邦,那整個歷史可能就改寫了;如果後續有一些機會,他能夠有一些很適當的應對,恐怕也不會落得最後的局面,最後他是被劉邦還有呂后所殺。而且據說策謀殺韓信的人是誰?蕭何,他的朋友。所以我們有一句俗話,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是講韓信的故事。所以韓信也是留下很多的唏噓,讓我們後人留下很多的唏噓。

  當然劉邦他殺功臣也不是只有殺韓信,他也對很多當年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也都下了毒手。這個是歷史的必然嗎?不曉得,因為等一下我們後面也會講到朱元璋,他也是在歷史上殺功臣,也算得是很有名的開國君王。

  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三位韓愈。韓愈先前我們也提到他,字退之,而且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也是開創了宋明理學的先河。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譽為百代文宗。韓愈他自己比較不相信佛法,他自己的性格使然,所以他對於佛,對於道,他都比較沒有接觸,他自認為他是一位正統的儒家,所以他的思想在他的文章裡面,也都流露了文以載道,文以明道,這樣子的氛圍。到了唐朝中葉中期的時候,唐朝的國勢已經大不如前了,所以當時唐朝的皇帝也聽了一些諫言,聽說如果能夠把佛骨迎來中土,相信可以得到佛祖的庇佑,可以讓國運昌隆,所以當時唐朝的這位皇帝就想,好,那我們就慎重的派一支使節團,要到天竺國去,希望能夠跟天竺國交涉,然後把佛骨迎來中土。他做了這個決定之後,韓愈就覺得這樣子勞民傷財,而且未必真的如傳言所說,真的能夠庇佑我大唐能夠再度中興,所以他就寫了一篇文章,叫做《諫迎佛骨表》。結果沒想到就觸怒了天顏,所以後來皇帝就把他放貶到了,現在廣東潮州。當時嶺南地區其實還是瘴癘之鄉。

  所以我們先前一直反覆提到,在唐朝初期的時候,有陳政父子去開闢福建,對不對?所以初期的時候,有一波開墾福建廣東的一個機會。到了唐朝中晚期的時候,又有另外一次進入閩粵,進入嶺南,去開墾的一個機會,就是他派了王潮跟王審知他們兄弟兩人到了嶺南去。所以你看在唐朝的初期一直到末期,其實嶺南這個地方都還是非常的原始,當然也有一些土著民族,也有一些零星的北方來的漢族,在裡面墾居,但是要大規模的開墾,其實還沒有見到這麼大的規模。

  所以當時韓愈被貶到潮州來,對於一般人來講,那是一個很艱困的過程,因為他們北方人,中原人氏,聽說嶺南瘴癘之鄉,水土不服,因此而喪命的人很多,所以韓愈被貶到那個地方去,很多人都為他擔心。韓愈來到了潮州之後就發現,當地百姓被一種動物困擾了很久,什麼動物?鱷魚,這個鱷魚會吃老百姓豢養的雞、鴨,而且會破壞很多的菜圃什麼的,該怎麼辦才好?韓愈到了南方之後,就想了一個辦法,要來徹底解決這個鱷魚的問題。到底他怎麼解決這個鱷魚的問題,這個也是學者在考究的,當然也有幾個說法,但是說法紛呈,莫衷一是,這個我們就不去細究。他就寫了一篇文章叫做《祭鱷魚文》,而且還有模有樣的請了當地的道士,擺了祭壇,開始要祭鱷魚。大家就納悶了,韓愈他不是不信佛、不信道嗎?怎麼在那個地方居然請了道士,擺壇作法要來趕鱷魚?我們古書裡面有一句話,叫做「聖人以神道設教」,這個教就是教化。什麼意思?當時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是很蒙昧無知的,因為沒有資源可以去讀書,可以去了解道理,所以他們相信的就是在民間所流傳的一些習俗,一些信仰,一些禁忌。所以你跟他講大道理,很多的時候他都聽不懂,他無法理解,所以地方父母官或者是統治者,他面對大批蒙昧的百姓的時候,只能夠用他能夠理解的方式,來告訴他。所以韓愈就用了這個方式來告訴百姓,我現在要開壇作法了,而且三天之後,我跟各位保證,鱷魚就會消失在河川,就不會再破壞各位辛苦種的莊稼,還有你們養的雞、鴨。百姓們就想說,那我們就姑且相信這位太守的說法。結果祭壇祭了鱷魚之後,果然不出幾日,鱷魚,民間的說法說,那個鱷魚一隻接著一隻,彷彿在排路隊一樣,就離開了河川,然後就消失不見了。至於到什麼地方去,不知道,有可能到Lacoste的工廠裡面去了,開玩笑的。所以老百姓就想說這麼神,他們就覺得這個太守真的是有辦法,至於他是用什麼辦法,就如同我剛剛講的,其實有很多種說法,那也很難說哪一種說法一定是對的,總而言之,鱷魚的問題就解決了。

  但是韓愈在潮州,真正為地方帶來重大貢獻的,不是除去鱷魚這個問題,而是他興辦學校,興辦教育。他就動用自己私人的關係,把他的學生也找來了潮州,辦了學堂,讓潮州的讀書人,年輕人,有機會能夠接受文化,而且有機會能夠更上一層樓,所以,讀書的風氣就在潮州慢慢打開了。

  韓愈在潮州任官其實不到一年,他就離開潮州,到別的地方去任官了,可是潮州人很感念韓愈,所以在韓愈離開的時候就蓋了廟,拜了韓愈,韓愈那時候還活著,就已經設祠堂拜韓愈了。幾年之後,潮州就開始有人透過科舉考試,考上了秀才,後來也考上了舉人,慢慢的,文化的風氣在當地就開始盛行了。所以辦教育很重要,因為唯有透過教育才能改變一個地方的風氣。所以社會的風氣要轉變,其實要從教育辦起。

  很有趣的,潮州人他們拜韓愈的風俗,現在在潮州那個地區,現在還有。台灣有沒有人拜韓愈?有沒有?有。講到潮州,我們台灣有個地方,也有個地名叫潮州,各位知道在哪裡吧?在屏東,屏東有一個潮州。這個潮州,一般的文史工作者認為就是廣東的那個潮州,因為潮州的移民來到台灣之後,就把家鄉的名字也搬到潮州來。

  這種情況在美國也蠻常見的,我們都知道早期的美國移民是從英國到美國去的,所以在美國的地名裡面,有很多NEW,new開頭的,後面那個地名,其實就是英國本來就有的地名。譬如說美國最大的都會紐約,NewYork,那個York就是英國的約克,他們翻譯成約克郡。所以這種隨著移民,而把家鄉的名字也搬到了新落腳的地區,這個古今中外也都常見。

  剛剛我們提到拜韓愈的風俗台灣也有,可是不是在屏東的潮州,是在屏東潮州隔壁的鄉鎮,叫做內埔,在內埔有一個昌黎祠就是祭拜韓愈,以他為主神。每年到了考季的時候,很多人都到昌黎祠去求這個韓文公,能夠保佑他考試順利,所以也蔚為地方的一個文化。好,這是韓愈。

  我們看到第四位,韓世忠。他是南宋的大將,與岳飛同是抗金的民族英雄。韓世忠也是主戰派,那天我們有提到,當時的主戰派和主和派,主戰派除了岳飛,另外一位健將就是韓世忠。韓世忠在抗金歷史裡面一戰成名的就是在黃天蕩這個戰役,當時他以少擊多,而且能夠取得全面勝利,所以讓金人對韓世忠非常畏懼。這邊有提到一個當時率領金兵的將領,叫做兀朮,兀朮,那個字各位可以把讀音寫一下,後面那個字比較少見,念作ㄓㄨˊ。他的名字其實叫兀朮,不過因為他是金人,所以一般我們也稱他叫做金兀朮。我記得以前我國小的時候,當時很流行電視搬演布袋戲,布袋戲裡面因為它都是用閩南語發音,我印象很深刻,其中有一段,有一齣戲,就是演南宋時候抗金的這段過程,因為它用閩南語發音,所以他就稱這個金兀朮,叫做金鬱卒,音很像,當然有一點俏皮,不過他也真的蠻鬱卒的,因為在黃天蕩這一仗金兀朮元氣大傷,不多久也就Byebye了。很有趣的一個小故事。

  接下來我們看到下一個姓氏,楊姓。楊姓在中國大陸跟台灣都是大姓,所以在中國大陸現在排名第六,在台灣排名第十。楊姓是出自於西周的姬姓,是周宣王姬靜之子尚父所流傳而來,周幽王封尚父在楊這個地方,所以他就成為了楊國的始封君。春秋時期楊國後來被晉國給滅了,所以當時尚父的後人,就是這個楊國的子民,就有一部分人也以國為姓。晉國滅了楊國之後,又把楊這個地方冊封給晉武公的孫子,名字叫突的這個人,所以這一位突成為楊這個地方的大夫之後,又被稱之為羊舌大夫。所以羊舌這個羊,動物的這個羊,跟我們這個木易楊因為是同音,所以學者們認為其實就是從木易楊,然後因為同音的關係,所以把它寫成了動物的這個羊。突的孫子叔向,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名字叫做伯石,對不起,應該念伯ㄉㄢˋ,他的字叫做食我,食我就以封邑為氏,所以我們在文獻裡面就稱他為楊石,或者叫做楊食我。

  好,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它要叫做ㄉㄢˋ,而不是念作ㄕˊ?我們這幾次上課都有提到名跟字的關係,對不對?大家回去有思考了嗎?下禮拜一,就要邀請大家來分享一下大家的字號。名跟字要有關聯,所以我自己的研究,我認為這個地方應該要把它念作ㄉㄢˋ,這個石後來我們都知道,它是一個重量單位,在中國傳統來講的話,我們說那個米糧的重量,除了什麼一斗,一升,還有另外一個單位就是用這個石。這個石,其實它原來應該要寫做扁擔的擔,扁擔的擔。什麼叫做一擔?就是拿扁擔,各位有沒有看過扁擔?比較年輕的,真的,你們有看過?有看過,可是沒挑過,對不對?沒挑過,那扁擔,它前邊跟後邊都必須要掛東西,這樣子才能平衡,所以以前他們去挑米的時候,就是由那個簍子裝的米或者是稻穀,那前後能夠平衡,大致上這個就是一擔,這個重量就是一擔。所以後來那個擔,大家比較通俗的寫法就寫成了石頭的石,所以要念作ㄉㄢˋ。

  念作ㄉㄢˋ,然後他的字叫做食(ㄙˋ)我,這個食如果當作被動的情況的時候,我們要把它念作ㄙˋ,食我就是餵養我,供給我食物的意思。所以這個石跟這個食我,如果從這個繫連才能解釋得通,他為什麼名跟字要這麼來搭配,這是我個人的研究心得,提出來給大家做參考。

  由他開始,又有另外一支楊姓的發展,是從這個楊石楊食我開始。楊石後來在晉國六卿之亂的時候被殺,他的後代就跑到了弘農、華陰這一代,在那邊定居發展,所以後來在弘農這個地方,楊姓特別的多。它的郡望、它的堂號就叫做弘農堂,是這麼來的。當然也有一些是少數民族改姓為楊姓的,這個就請各位自己參看。

  第二個部分遷徙分布,這個地方也都是一些資料的記載,請各位可以自己參看一下。總而言之,楊姓來源比較單純,因為不管是周宣王姬靜的兒子,還是楊石,他的本家都是從姬姓而來,所以楊姓從姬姓而來,這個是大宗,當然除了少數民族改姓的之外,相對的比較單純一些。

  我們看到下面的堂號,堂號的第一個,楊姓除了有弘農堂這個堂號之外,還有關西堂。關西堂是跟這一位人物楊震有關,楊震博覽明經,當時有人稱他為關西孔子,所以就以關西為堂號。楊震還有另外一個堂號,他的子孫還有另外一個堂號,叫做四知堂。我們看到楊震他為官很清廉,他擔任荊州刺史的時候,有人拿了錢要賄賂楊震。楊震不接受,行賄的人就跟楊震說,哎呀楊大人,沒關係,現在是晚上,而且我來的時候,也沒有人發現我的行蹤,所以您就收下吧,沒有人知道的。楊震說,怎麼會沒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會沒人知道?所以拒絕了這個行賄者的賄賂。楊震為官清廉,又講了這一句話,所以他的子孫就以這一句話,給自己安了一個堂號,叫做四知堂。

  楊姓的歷史名人也是千千萬萬,所以我們就擇要,我們來談幾位。第一位叫楊炯,因為昨天我們談到了王勃,所以我們也把楊炯簡單的跟大家提一下。他是一位神童,各位知道,神童就是天賦異稟,一出生的時候他就敏銳,這個反應力特別好,等到三、四歲,能夠讀書,能夠識字的時候,他就能夠寫詩了,到十二歲,他的詩文普遍得到大家的肯定,而且被當地很多人士譽為是神童。可是我們都知道神童,如果沒有後天持續的去學習,神童很快就會消失他所謂的天賦。還好,楊炯雖然說早期發展很好,不過他後天的努力,也讓他在詩文的成就蒸蒸日上,並沒有停滯不前,所以被譽為是初唐四傑,跟王勃、盧照鄰還有駱賓王齊名。

  第二位也是女性人物,我們在昨天也提到了中國有四大美女,其中有一位就是楊貴妃楊玉環。楊玉環我們都知道她身材比較豐腴,身材比較豐腴,所以我們有一句成語叫做環肥燕瘦,那個環就是楊玉環。那燕瘦的燕是誰?趙飛燕,趙就是趙錢孫李的那個趙,飛燕就是天上飛的小燕子,叫趙飛燕。趙飛燕真的是人如其名,她據說很瘦,瘦到什麼樣的程度?據說瘦到趙飛燕上馬馬不知,那個馬沒感覺,所以可想而知她有多瘦了。當然後來的人也加了一句俏皮話,他說那算什麼,楊玉環上馬馬也不支,哪個支?不支倒地的支,所以這同音的一個笑話。所以環肥燕瘦,就是形容不同體態的美女。

  一般來講,我們華人還是普遍有一個審美的標準,都認為說,皮膚白皙,五官清秀,體態不要太豐腴,但是也不要太清瘦,穠纖合度,這個可能是一般華人的男性審美觀的標準。在唐朝,剛好跟剛剛我們提到的那個審美觀不一樣,他們喜歡什麼?喜歡豐腴一些的。當然也有很多不同的解讀,為什麼他們會比較喜歡豐腴體態的女孩子?有一個比較主流的說法是說,當時他們的皇帝,李姓的這個皇帝,他們有北方突厥人的血統,北方游牧民族的血統,北方游牧民族,因為他們在大漠之中在草原之中生活,恐怕也沒有辦法太瘦弱,因為太瘦弱的話沒有辦法耐得住風寒,也沒有辦法吃得了這麼辛苦的生活,所以普遍游牧民族女性大概都是體態豐腴,而且她們認為這樣子是比較能在大漠在草原生活,因為有這樣的血統,這樣的認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上下喜歡比較體態豐腴的女性,在唐朝也就變成了一種時尚。

  唐朝的服裝,不曉得各位有沒有特別去了解,如果各位有看過唐朝的仕女圖,這些女性普遍都是體態豐腴。還有另外一個也是它服裝的特色,就是它暴露的程度,是跟其他的朝代開放很多的。我們看到那個仕女圖有一種穿著,她們當時蠻流行的穿著,就是我們現在一般女性所俗稱的小可愛,就是穿到這邊,有沒有?還有細肩帶,對不對?然後穿一個小外套。所以那樣的服裝跟歷朝歷代的女性服裝都不太一樣,所以她們對於服裝也是採比較開放的態度,這個很有趣。

  楊貴妃名叫做太真,小字叫做玉環,深得唐玄宗的寵愛,而且她通曉音律,她自己也有一個本事,讓唐玄宗對她異常的寵愛,基本上她如果開口要,唐玄宗大概也都會答應。楊貴妃錦衣玉食之外,她最喜歡吃什麼水果?荔枝。各位都知道,荔枝要在南方的省分才會有,當時因為楊貴妃喜歡吃荔枝,所以唐玄宗就下令,到了荔枝盛產的季節,南方的官員要進貢,而且要在七天之內把荔枝從南方送到當時的國都,當時的國都在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各位如果對中國的地理有一些概念的話,那個距離有多遠?好遙遠,而且當時候沒有高鐵,只能跑馬,用馬來送,所以七天之內要送到長安,而且還要保持它的濕度,因為荔枝如果水分蒸發掉的話,它就會殼變成什麼顏色?褐色的,沒有錯,就不好看了。所以據說他們把荔枝送到京城的時候,還鮮豔欲滴,那個殼還是鮮紅色的。所以這個也是表現出唐玄宗對楊玉環的寵愛。

  在唐玄宗的末期,唐代發生了一個很重大的變亂,各位都應該知道,叫做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造反,當時來勢洶洶。唐玄宗眼見著安史叛軍即將攻入國都,匆忙之下就要出逃,往哪裡逃?往現在的四川這個方向來逃,收拾細軟,兵荒馬亂,趕緊離開了國都。大軍走到馬嵬坡這個地方的時候,馬嵬坡那個馬就是動物的那個馬,嵬是上面一個山,下面一個妖魔鬼怪的鬼,坡就是山坡的坡,來到馬嵬坡的時候大軍不動了,唐玄宗很緊張,後有追兵,怎麼不動了?就找了禁衛軍將領來問,一問之下才聽到,將領說,將士們覺得今天天下搞得兵荒馬亂,罪魁禍首就是貴妃娘娘,所以這些將士要向皇上請命,如果皇上不處置貴妃娘娘,他們就決定不護駕了。這個時候唐玄宗就急了,怎麼辦?一個是自己最鍾愛的妃子,另外一個,如果真的三軍將士都不護駕,安史叛軍追來,我們就小命休矣,所以他也兩邊為難,最後他還是做了一個決定,賜死楊玉環。

  當然也有很多人說,你看看,你看看,男人就是這樣,當自己跟女人只能做一個選擇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是男人只顧著自己。我們先不要罵唐玄宗,因為後面還有後話。唐玄宗沒有大家想得這麼負心,當時有兩個說法,說賜死楊玉環有兩個說法,第一個說賜白綾讓她上吊,第二個說法是賜毒酒,喝毒酒身亡。我個人是覺得第一個可能性不高,賜白綾上吊,以楊玉環的體重,吊得住嗎?開玩笑的。當然,這兩個說法都有,我個人覺得都有可能,剛剛那是開玩笑的。所以反正總而言之,她就是在馬嵬坡就香消玉殞了。香消玉殞之後,唐玄宗就地就埋了,就草草先掩埋了。然後大軍就繼續開拔往成都前進。到了成都待了一段時間之後,北方安史平定了,然後唐玄宗要御駕回鑾。回鑾的時候來到了馬嵬坡,唐玄宗傷心難過,想說她以貴妃之尊草草在這邊掩埋,實在是對不住她,所以就命令把貴妃的靈柩取出,然後送回國都,以皇后的儀式來重新安葬。結果就起出了棺木,然後大家就覺得好像有點古怪,怎麼樣個古怪法?就是感覺好像裡面是空的,可是大家又不敢去開棺。後來就有人用了一些方法,就發現棺木裡面是空的,是空的,那怎麼辦?這個要是怪罪下來,他們就性命不保,所以就趕緊向唐玄宗通報。唐玄宗後來,也沒有做什麼很積極的處置,就發現他的決定是有點怪的,反正就說什麼什麼,後來就在國都弄了一個衣冠冢,所以她的遺體實際上是沒有葬在國都,弄了一個衣冠冢。

  他為什麼沒有去追究楊玉環的遺體?有一個民間的說法,這個說法我個人覺得還蠻有意思的,就是玄宗還是不忍心,讓貴妃不明不白的受了冤屈,死在馬嵬坡,所以後來就調包了,找了一位身形面貌跟楊貴妃接近的宮女頂替了她。那位宮女確實是往生了,也就埋在馬嵬坡。但是後來為了怕被人家盜出來,然後被發現楊玉環沒死,所以後來玄宗又暗中把宮女的遺體給取走了,所以就變空棺,即便有人去盜,盜出來他也不會看到她的遺體是不是楊玉環本人。

  楊貴妃到哪裡去了?憑空消失了嗎?據說後來她從山東出海離開中國了,去哪裡了?去日本。有這個說法。去了日本,而且她去了日本之後,據說還曾經幫當時的日本天皇,平定宮廷內亂。這個當然是民間說法,大家參考參考。而且這個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各位不曉得有沒有看過一部卡通叫做《小丸子》?有了,小丸子她最喜歡的明星叫做山口百惠,山口百惠是真的有這一位,有這一位日本的演藝人員,山口百惠她曾經出示過她家的族譜,她家的族譜裡面有一代的女祖先,她說就是楊貴妃。而且在日本,有兩個地方有楊貴妃的墓冢。所以民間這個說法還蠻有意思的,所以讓大家參考一下。正史當然不可能這麼寫了,民間的稗官野史有時候未必是不可信的,未必是空穴來風,或許它也有一點點可以我們再去追尋的可能性。所以我每次講完這個故事之後,就會跟學生說,你看男人不是每一個都很壞的,唐玄宗還是有情有義的。

  我們再往下看第三位,這個楊萬里是南宋詩人,他跟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為南宋四家。這邊有提到尤袤,尤姓等一下我們會講到,尤姓的發展其實是比較晚的,它不像我們先前所介紹的很多姓氏,都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甚至於更早的西周,殷商,所以尤姓的確是在中國姓氏裡面,比較晚發展的一支。楊萬里的詩歌,也是在當代就已經受到當時世人的喜愛。所以他跟這幾位,詩歌在風格,還有他們在文壇的影響力都旗鼓相當,所以我們才把他在文學史上面稱為南宋四家。

  第四,楊姓在中國歷史上面稱帝王者有十餘位,也建立了很多的政權。所以像李姓、楊姓,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曾經有貴為帝王的風光歷史。

  我們再往下看,第十七,朱姓。朱姓我們看它的歷史淵源,朱姓是現在中國第十四大姓,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灣排名第三十二。朱姓原本有加上耳朵邊,是這個邾,出自於曹姓,是古帝顓頊的後代,而且在西周初年的時候,受周武文封在邾,然後建立了邾國。邾國在山東半島的南部,緊鄰魯國,因為它地盤比較小,國勢比較弱,所以經常是依附魯國。到了戰國,邾國被楚國所滅。邾國的公室成員,後來改以國家為姓氏。後來就進一步把耳朵邊給去掉了,所以就寫成了我們現在的這個朱。朱姓還有另外一個來源,據說是舜帝的時候大臣朱虎,也有一支是從朱虎發展而來的。此外還有另外一支,是從殷商的時候發展而來,就是宋國的開國君主微子啟的裔孫朱暉,由他開始衍生有朱姓。

  微子啟是商紂王的庶兄,現在剛好藉這個機會來跟各位介紹,為什麼不直接講哥哥就好了,為什麼要講庶這個字?在中國古代的封建,血緣是很重要的,血緣一般我們又可以概略的把它分為嫡跟庶,這兩個概念。嫡的寫法是女字邊,所以嫡跟庶是兩個概念,嫡是什麼?嫡就是正妻所生,正妻所生的子女叫做嫡子。如果不是正妻所生的就叫做庶子。分嫡庶就意味著誰有繼承權,誰沒有繼承權,那誰才有繼承權?嫡子,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通常都是嫡子裡面的嫡長子繼承。如果是庶的,基本上就沒有繼承權了。微子啟是商紂王的庶兄,也就是說商紂是正妻所生,他的哥哥微子啟並不是他父親的正妻所生,所以就沒有繼承權,即便他是哥哥,也不能繼承為商王。

  談到微子,在《論語》裡面,孔夫子也有提到微子,當時商紂王暴虐無道,其實有三位賢臣輪番向商紂進諫,所以孔夫子稱這三位為殷三仁,殷商的三位仁人君子,有微子啟,有箕子,還有比干。箕子的箕就是畚箕的箕。比干那個比就是比較的比,天干地支的干。這其中,箕子跟比干下場比較辛苦一點,下場比較不好。比干,據說因為他犯顏直諫,商紂一怒之下就對比干說,你這麼忠心愛國是吧,我聽說過聖人心臟有七個孔竅,我來看看你有沒有夠格當聖人,所以就把他取出心臟,所以他就是慘死在刀下。箕子的話,他就裝瘋賣傻,然後還自己被貶為奴隸,雖然說躲過殺劫,不過下場也比較辛苦。微子啟的話,這個就比較有爭議一些,微子啟,據說後來他投靠了周民族,就是周文王、周武王他們這個周民族。而且據說,周武王率大軍攻打商紂的時候,據說開城門的就是微子,開城門迎周武王大軍的就是微子。所以後來微子就投效了周民族,後來周民族建立了周朝之後,微子這個家族在西周也成為很顯貴的一個氏族。當然,前面的這一段文獻記載,當然有人質疑,認為微子不應該會這麼做,但是後來,在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裡面,挖到幾個器,裡面的銘文就提到了微子這個名號。所以這個家族,後來在西周幾個周天子朝廷裡面都擔任了史官。而且看他的銘文內容,應該是一個世家大族,而且他也有直接提到他的祖先就是微子啟。所以看來剛剛我們所提到,微子投靠周民族的這個說法,應該還是有可信的程度。

  好,我們再往下看。朱姓的遷徙分布就請各位參看一下。談到朱姓,不得不談到的就是朱熹,所以請各位看到,在遷徙分布的第四行裡面有提到朱熹。朱熹他也算是比較早,他們這一支到福建去定居。到了朱熹的孫子朱銓又遷回到江西。朱熹這個家族蠻有趣的,我們來看一下朱熹他的部首,熹這個字是火部對不對?各位看一下朱銓,朱熹的孫子朱銓,他這個銓的部首是金部。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很有趣的命名的法則,叫做五行相生命名法,朱熹的父親叫做朱松,那個松就是松樹的松。他的父親是木字邊,朱熹是火字邊,木火相生。然後朱熹的兒子有三位,有一位叫做朱塾,就是私塾的塾,下面是個土字邊,他的第二個兒子叫做朱埜,野外的野的古字的寫法是,上面一個雙木林,下面一個土地的土,所以也是土字邊,他的第三個兒子叫做朱在,在什麼地方的那個在,也有一個土字邊。所以木生火,朱熹的兒子輩都是土字邊,火生土,然後朱熹的孫子輩都是金字邊,土生金。他們有好幾代人,都是用五行相生命名法來命名的。

  如果各位對這個命名法有興趣的話,還有另外一組也是排得非常整齊的,就是明朝皇帝家族的名號,他的名字也都是五行相生命名。如果有機會,你可以在網路上Google一下,就看到非常整齊的排列。這樣的命名法,在華人,當然現在可能比較少見了,可是我們在另外一個國家,也是所謂的漢文化這個文化圈,那個國家的尤其是男性他們的命名,也還遵守著這五行相生命名法,各位猜猜看是哪個國家?韓國。如果各位對韓國的,尤其男生,如果你稍稍的有去了解的話,他們很多的名字,都會有什麼金字邊,土字邊,水字邊,很多,其實他們也還用五行相生命名法,有這樣的一個傳統。

  我們看到遷徙分布在中間的部分,還有提到另外一位朱姓,在台灣有影響力的一位人物,叫做朱一貴。在康熙年間,台灣農民朱一貴也曾經起義。我們民間把他稱之為鴨母王,因為朱一貴本來是養鴨的農民。所以當時影響台灣南部很多人,也都投效朱一貴,甚至於他自己也自立為王。不過好景不長,不久之後清朝派大軍來壓境,所以後來,朱一貴的起義軍就被敉平了。

  我們再看到後面三十二頁,關於這個堂號的部分。時間也差不多,我們是不是先休息一下,剛好有個段落?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