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3集

  各位有沒有覺得時間過得很快,才剛跨完年,對不對,今天已經二月算下旬了。所以我自己個人成長的過程,其實一直蠻有感觸的,以前比較年輕的時候在學校,尤其是念國中那個時期,上課的時候如坐針氈,尤其上到真的沒有天分的科目,譬如說數學,譬如說理化,五十分鐘的課堂,感覺好像過五十年,然後我們就會忍不住的一直看手錶,一直看手錶,可是你會發現,一直看手錶那個時間,彷彿好像有千斤萬兩一般,拖住分針、秒針,就愈跑愈慢,愈跑愈慢,所以那個時間過得非常的痛苦;但是上到自己喜歡的課堂,怎麼好像時光飛逝,五十分鐘一下就過去了。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的才發現,現在好像過日子都很快,早上剛起床,一會工夫就吃中飯了,又一會工夫,晚餐時間又到了,一會工夫就要就寢了。然後到現在,我自己個人對於時間的感受,感覺是以週為單位,以一個禮拜為單位,一晃眼一個星期就過去了。因為我們算工作穩定了,生活也很穩定,所以每天大概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照章辦事,所以沒有感覺到有太大的起伏變化,所以時間的感覺就變成以週為單位。我經常跟學生分享,搞不好,我們再過幾十年,等我五十歲、六十歲的時候,過日子的感覺就是以月為單位,一晃眼,一個月過去了。所以可能再年紀大一些,感覺好像以年為單位,怎麼一晃一年又過去了。到了生命最後的時候你會發現,一輩子就這麼過去了。所以時間不等人。雖然說我們隨著年齡、隨著經驗,我們對於時間的感受可能不太相同,但是上天對我們的時間都是公平的,因為你過一分鐘,我也過一分鐘;你過一秒鐘,我也過一秒鐘。但是這一分鐘,一秒鐘,我們怎麼過得踏實,怎麼活出自我,怎麼去貢獻己長,對這個社會,對這個國家,有什麼樣的奉獻,這就是個人的因緣跟造化,那當然也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

  今天的話,我們再延續著我們昨天我們的課程,今天我們看到百家姓的第四個姓氏,李。姓李的人很多,以目前的人口統計的話,它在中國大陸是第二大姓,各位看到這個數字有點驚人,八千七百萬,而且這還是幾年前的統計,所以如果按照人口的增長,現在李姓恐怕已經突破九千萬也不一定了。這個數字對台灣人來講,會覺得,哇,好可怕!因為我們全台灣的人口,就是二千三百五十萬,可是在中國大陸姓李的人口,就已經是三倍以上的台灣的人口。所以如果李姓的人口,他自己獨立成一個國家,恐怕也是世界,可能是前十大的國家人口數。所以這個李姓也是枝繁葉茂,族繁不及備載,尤其以北方人居多。在台灣的話,李姓是屬於第五大姓,也算是人口很多的姓氏了。

  李姓的來源相當的複雜,據說李姓來自於黃帝。你看,又來自於黃帝對不對?昨天我們也談到,各個姓氏總是喜歡跟黃帝有一番聯接,但是是不是真的如此,恐怕因為材料有限,我們也無法深究了,所以我們就文獻上的記載,我們來做這樣子的理解,因為大家總是希望,自己的祖先是非常受到敬重的,而且對這個民族是有一番貢獻的,所以這樣子的心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各家各姓也都希望能夠跟黃帝沾上邊,感覺好像與有榮焉。

  我們再往下看,李姓比較確定的始祖應該是皋陶,這個字破音,這個字念作遙,而不念淘,皋陶。皋陶的話,在《尚書》裡面是有記載到他的名字,按照世系的一個記載,他是黃帝孫子的後代。皋陶在堯帝的時候,曾經擔任過大理這個官。各位從字面上就會看到,他主掌的是理,對不對?這個理當然就跟道理、法則、原則相關,所以它其實就是主管司法的一個部門。並且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史稱五刑。這個五刑有兩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說,它就是我們昨天所談的五種肉刑,這個是一種說法。也有另外一種說法說,應該不是這五種肉刑,應該還有別的刑罰。當然我們就了解有五刑這個名詞,也就可以了,因為本來說法就基本上分成兩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知道有這樣子的一個事情,也就可以了。皋陶的子孫世襲大理這個職官,歷經虞、夏、商三朝,後來就乾脆以這個職官做為自己的姓氏,所以就稱自己為理氏。這個「理」的話是大理這個理,是道理的這個理。

  為什麼後來又輾轉變成現在我們講的木子李?原來還有一段波折,在商朝末年的時候皋陶的後代理徵,受到商紂王迫害最後往生了,他的太太契,還有理徵的兒子理利貞,這個是三個字的名字,然後逃到伊侯之墟。中途因為要躲避商紂王的追擊,所以只能夠躲躲藏藏,不能夠公開的露面,所以經常就是有一餐沒一餐的,最後因為躲在李樹下面,以李子來充飢,最後保全了性命。所以感謝李樹結了這個李子,能夠讓他們母子兩個人躲劫避難,後來就乾脆找同音的這個「李」字來替換他原本的姓氏,道理的那個理。

  因為皋陶的祖先他是嬴姓,李姓在先秦時期發展得較慢,比較沒有深遠的影響,到了魏晉以後就逐漸的發展,而且成為中原的五大姓之一。所以另外的四個姓是王、崔、盧、鄭,加上李,就是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中原的五大姓氏。到了唐代,李姓更加的發展快速了,因為唐朝的皇帝就姓李。所以因為這樣,所以因為是皇家,所以他們的子孫繁衍快速。而且當時唐朝的皇帝,也喜歡讓功臣接受賜姓為李,所以有一些在唐朝姓李的人士,不一定跟皇室有血緣關係,有一部分是別的姓,然後受皇帝的賜姓之後而改姓的。就像等一下我們要講到的鄭成功,鄭成功我們都知道他姓鄭,對不對?可是當時明朝的皇帝因為姓朱,又因為鄭成功有大功,所以皇帝就賜他姓朱,所以我們稱他叫國姓爺,所以有人稱他叫朱成功,原來他本名叫做鄭成功,意思是一樣的了。我們再看到,所以李氏因為在唐朝得了天時地利之便,所以三百年快速的發展,最後也成為中國第二大姓。

  在第二個部分,遷徙流布這個地方,這有些細節就請各位自己參看。我要請各位來仔細看一下第二行的地方,李姓在東漢開始的時候,徙居到了西南這一帶,分布在四川,然後雲南這一帶,而且還融入了當地的少數民族,好像白族、苗族、壯族等等,所以在這一些少數民族裡面,也有姓李的姓氏。

  在遷徙分布的這個地方,我們再看到倒數的二,四,六,第六行,這邊也有一段,蠻有趣的。提到明朝初年的時候,李姓的人士到琉球去,後來就變成了琉球國。跟當時明朝、清朝,有一些官方往來的時候,經常都委託這些李姓的華僑來當通譯,所謂的通譯就是翻譯。所以這個也是蠻有趣的,一個姓氏流布的一個狀況。好,所以在琉球很多早期的華僑,也都是姓李。當然隨著時間的改變,因為明朝距離現在也五、六百年的時間了,所以可能原本他們李姓的這些人士,也慢慢的可能為了要融入本土,所以他也改變了他的姓氏,所以我們就不容易看得到,看得出來他是不是華人。

  類似的情況在泰國也有這種狀況,前天我們華語中心,因為承辦了教育部的一個計畫,就是我們輸送台灣的華語教師到泰國,所以這個業務由我們承辦。這一次剛好也邀請了,泰國曼谷有一間很知名的大學,叫做正大管理學院,這個正大,跟我們台灣的政治大學的政不一樣,它是正大光明的正大,然後它的前主任,林主任,剛好也來台灣進修,讀博士班,所以我們就邀請他來當作評審,來選拔我們輸送到泰國的老師。然後我就閒聊,就聊到了這一段,我就詢問了這位林主任,他應該算第三代的華僑後代了,我就問他說,林主任,您在泰國官方的文件上面,就是用林漢發三個字當作你官方的姓名嗎?他說不是,他的姓其實有保留,是林,可是他的漢發這兩個字,他是有泰國的名字的。然後他還跟我分享,他說,早期因為很多的華僑在泰國會被排擠,所以為了要隱藏自己的身分,所以有很多人都是改為泰國的姓。有一部分他改為泰國的姓的時候,因為泰國的姓,可能是好幾個音節,兩個音節、三個音節,他就會把自己原本的漢姓,把它藏在裡面變成一個音節。所以他就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像他姓林,像他認識的同樣也是華僑姓林的,他的泰國的姓可能是林彤彤,我隨便舉個例子,林彤彤,所以那個彤彤可能就是加上去的,可是它在第一個音節或第二個音節,他把自己的漢姓的發音加進去了,所以也是為了要融入本土。所以我們華人,其實在全球各地都有華人的足跡,但是為了要求生存、求發展,有的時候也不得不做一些調整。所以琉球的李姓經過幾百年之後,可能我們去琉球看到,這個人看起來好像是華人的五官,可是你看他的姓名或許看不出來了。

  好,我們再往下看,在中國的歷史上面,哪一個姓氏稱王稱帝的最多?就是李姓。姓李的稱王稱帝的人有六十多個人,而且他建立的王朝,各位看到後面洋洋灑灑。當然有一些王朝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像唐朝這個就是最輝煌的,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時期。當然也有一些是大家不熟悉的,那可能是一個獨立的王國,或者是由少數民族所建立的王國。

  大家會懷疑,少數民族,他為什麼也姓李?不要忘記了剛剛我們前面有講過,他們經常會接受皇帝的頒賜,所以,他可能有他自己少數民族原來的姓名,可是得到皇帝的頒賜之後,他官方的姓名就改成了姓李了,所以我們在史冊上面也會看到,明明是少數民族,可是他也姓李的狀況,所以我們一併也把它歸納進來,所以也有一些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

  好,我們看到下面第三個,堂號。大概都是以郡望做為堂號的例子最多,所以,隴西堂這個大概是李姓的堂號最大宗。隴西在哪裡?隴西就是在現在甘肅省的東部。所以李姓他們說應該就是,在那個地方形成的一個望族,人口最多,實力也最雄厚,所以後來的李姓,就以隴西做為他們姓氏的一個郡望,也就沿用為堂號。

  歷史的名人我們看到,按照時代的先後來談的話,第一個大概我們在先秦時期,最著名的思想家就是李耳,李耳就是誰?就是老子。大家會覺得很奇怪,我們都知道孔子、孟子,孔子感覺比較沒問題,因為一般我們說法說他姓孔,其實這個說法有一點問題,但是至少他的氏是孔氏是沒有錯的;孟子姓什麼?姓孟,其實嚴格來講他不姓孟,他的氏,姓氏的氏是孟氏。所以昨天我們談到姓跟氏的差別。看起來至少他的姓氏,跟後來我們給他的尊稱孔子、孟子,是一致的,可是明明老子姓李,那我們為什麼稱他叫老子?那不是應該稱他叫李子嗎?大家會覺得很奇怪,如果按照那個邏輯,老子應該要姓老,可是就兜不攏了,這個很有趣。

  那老子到底是誰?大概在學術界有幾個說法,但是以這個說法大概是比較主流的,就是他姓李,名耳,字老聃。好,我來寫一下。所以李耳是他的姓跟名,他的字叫做老聃。這個字大家就比較少看到,一個耳字邊,然後右邊是一個冉。老聃是他的字,所以就認為,一般大家都認為,他是以他那個老聃的老,來做為老子的老的這個稱呼。但是這樣子說起來,恐怕還是沒有辦法說服大家,對不對?孔子、孟子至少都是他的氏,做為我們尊稱的一個名號,那為什麼這個老聃,他是用他的這個字,來做為他尊稱的名號?感覺好像又有點奇怪。

  最近這幾十年在中國大陸,不斷的有一些出土的文物,其中最珍貴的就是一些竹簡。以後我們有機會來談到竹簡。竹簡的話它的材質是用竹片做成的,各位想想看,竹片是有機物,如果它埋在地底下兩千多年了,如果按照一般的邏輯,它應該會怎麼樣?會爛掉吧?會腐爛掉吧?你說青銅器,因為它是青銅,所以它保存得很完整,雖然說有的時候會有鏽蝕的狀況,但是基本上它保存的時間應該是更久,那竹簡為什麼能夠被保存下來?其實大家都覺得非常的幸運,因為不是這麼多的比例可以被保存,只有在天時地利能夠搭配的情況之下,這些竹簡才能夠保存下來,竹簡會保存是因為它泡在水裡面,泡在水裡面反而能保存下來。大家會想,不對吧?泡在水裡面應該會加速它腐敗,但是它還有另外一個條件就是,因為它埋在墓穴裡面,墓穴裡面基本上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它會形成真空狀態,所以墓穴裡面基本上它是沒有空氣的,所以沒有空氣它就沒有細菌,沒有細菌,就沒有辦法腐蝕腐敗這些有機物,所以它泡在水裡面,反而形成了一個天然的一個保護層。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在長江流域這一帶所挖掘出來的竹簡,基本上都是泡在水裡才能夠保存。也有剛好相反的,我們也發掘到了漢朝的竹簡,但是那些竹簡就是在戈壁沙漠,非常的乾燥,基本上它是脫水的情況之下,它也能夠保存。所以這個狀況大概可以分成這兩種。

  那我要切回到剛剛我要講的,在中國大陸發掘的這幾批的竹簡裡面,剛好有一批就提到了老子。那我們都知道他是叫老子,對不對?那在竹簡裡面,他老子的那個老的寫法,居然寫成了李。因為按照裡面的內容,它談的一定是老子,講了這個人是老子沒有問題,但是它的字形寫的卻是李。那大家會覺得很奇怪,既然當時的文獻就把他寫成了李,可是到了後來,我們在傳世的典籍裡面,為什麼還是把他寫成老?這就關聯到昨天我們談的那個問題了,這個李跟老它會有文字上面的互用,是因為什麼?假借,聲音的關係,因為李跟老在上古音發音很接近。所以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能夠理解,老子之所以被稱為老子,其實不是因為他的字是老聃,而是因為當時,在記錄這個聲音的時候,有時候用李,有的時候用老。所以後來是老這個字流傳在典籍裡面,被保留了下來了。竹簡裡面稱他為李,那就符合了我們一般所理解的那個邏輯,用他的姓氏來做為他尊稱的名號,就跟孔子、孟子一樣。這樣了解了。

  好,那我們都知道,老子他是道家思想的發源。除了老子之外,道家思想還有另外一位,是誰?就是莊子。莊子的部分,我們就留到後面介紹到莊姓的時候,我們再來講。一般我們都認為,老子跟莊子誰在前誰在後?我們都說老莊、老莊,大概我們都認為應該是老子在前,莊子在後。但是我們近世的、近代的國學大師錢賓四錢先生,就是錢穆錢先生,錢穆錢先生他在《先秦諸子系年》,他有一個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應該是莊子在前老子在後。當然錢先生這個說法,也給大家帶來很多省思的空間,但是就現在目前主流的說法還是老莊,老在前,莊在後,這個說法是比較流行的。

  老子的話我們都知道,他有一部很有名的經典,這部經典應該大家都很熟悉,就叫《道德經》。在文獻裡面,也有直接稱這本書叫《老子》的,《道德經》,其實這本書它大致上分成了兩個部分,就是所謂的《道經》跟《德經》。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是,哪一個在前,哪一個在後?《道經》在前還是《德經》在前?很有趣,如果大家對《道德經》有一點理解,第一章的第一段話怎麼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是《道經》在前。可是很有趣,剛剛我們提到出土的文獻,出土的文獻裡面,已經出來好幾批竹簡版本的《道德經》,如果比較完整的,我們來做細一點的時候,我們把它做復原的時候,反而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就跟後來的傳世的版本不一樣。那孰是孰非,孰好孰壞?其實學者們都有自己的角度,這個當然可以去做討論,但是我們會發現有一個現象,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傳世的這些典籍,跟第一手從地底下開挖出來的,這些出土材料,往往都會有一點點的差異。可是我個人覺得,有差異是正常的,這是一定的,二、三千年的文獻的流傳,一定會有不同的。反而如果完全一模一樣,我們才要覺得奇怪,這中間可能出現了什麼樣的干擾,所以讓它變得完全一樣。因為如果就一個文獻流傳,文獻教授的角度來講,一定是各自有它發展的空間。那如果都定於一,顯然是受到了干擾,不管是學術的或者是政治的,一定是強加干預,只能用一個版本,用一個說法。如果是這樣的時候,往往那個學術的開展性,就已經受到了很大限制了。所以我個人覺得,傳世跟出土文獻有不同是很正常的,而且我們應該要樂見這樣的狀況。

  我們在看到老子,所以《道德經》裡面其實它有很多的思想,現在我們華人社會還是有一部分的人,受到它的影響非常深。所以像天人合一的觀念,一陰一陽的觀念,物極必反的觀念,其實都源自於道家。

  但是剛剛我們提到,道家思想的創發者是李耳,可是很多年輕人,他會把道家跟道教混為一談了。請問道家跟道教有一樣嗎?不一樣,道家是思想,它是學術。那道教呢?它是宗教了。那麼以中國的道教的發源,應該比較大家公認的說法,是來自於東漢時代的張天師,五斗米教。他以老子做為他的開山始祖,那個是他追奉老子。所以現在我們在道教的寺觀裡面,也看到三清老祖,也有奉侍老子的神祇,當然也是他追奉老子為他的開山祖師,或者是先知先覺者。當然這個是後來他的追奉,所以我們不能夠混為一談,把道家跟道教混在一起了。

  談到李耳,字老聃,昨天我們也談到了名跟字的關聯,所以看到這邊又是很鮮明的一個對照,李耳,字老聃,你看到這個聃它是耳部的字,耳部的字一定是跟耳朵有關了。那聃是講什麼?聃是講耳垂。所以名是耳,他的字是聃,所以名跟字就有了繫連的關係了。

  那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二位,已經到了西漢,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將軍叫李廣。這位李廣將軍多次出征匈奴,作戰七十餘次,驍勇善戰。所以我們在《史記》裡面,司馬遷對他非常的敬重。那我們都知道司馬遷的《史記》,他大概寫人物的部分,因為人物的身分不同,他分成了三個部分來談:如果是帝王的話,他把他擺到本紀;如果是諸侯,他就把他擺到世家;然後如果不是前面這兩種人的,都統統把他擺到列傳,列傳像刺客列傳等等。在列傳裡面,司馬遷絕大部分都是直接指名道姓,某某人列傳,某某人列傳。加上官名的就只有李廣,所以他稱李將軍列傳,而不稱李廣列傳。那由此可知,司馬遷對李廣是非常敬重的,所以特別標榜他的官銜。因為他在駐守邊疆的時候,匈奴非常畏懼他的兵法,他的韜略,所以都不敢騷擾邊疆。所以當時大家都稱李廣為飛將軍,這個飛將軍的飛當然是講速度了,行軍的速度一定要快,攻擊的速度一定要快,包括撤退的速度也一定要快,因為唯快不破,所以這個在武功,在兵法上面,都是有這樣子的概念,所以稱他為飛將軍,就是他兵貴神速,常常能夠出其不意偷襲匈奴,也常常一晃眼,人就完全找不到他的蹤跡了。所以匈奴要來進犯邊疆的時候,因為沒有辦法知道這個李廣將軍部隊的主力在哪裡,吃過幾次虧之後也就不敢進犯邊疆。所以大家對他都很敬重。

  李將軍有一個很有趣的事跡,李將軍有一次也是駐守邊疆的時候,在外面去巡視一些邊防,他巡視邊防的時候也就帶了隨從人員,但是帶得不多,然後突然之間看到草叢裡面,怎麼好像有一隻老虎臥在草叢裡面,趴在草叢裡面,他就趕緊跟隨從人員要了弓,要了箭,然後用力開弓,一箭就射到了,他覺得有射中,但是因為天色昏暗了,那想說反正這一箭射中了老虎,此命休矣,也不急著要把牠搬回去,趁著太陽快要下山了趕快回到軍營。所以他回到軍營之後,就跟軍營裡面的一些教將就說,我剛剛就在營外什麼什麼方位,射中了一隻老虎,明天一早,你們就去把那個老虎給扛回來。結果隔天這個教將派了幾個小兵去找,哪有找到老虎?找來找去就看到了一顆大石頭,石頭上面插了一隻箭,而且那個箭是直接射進了石頭裡面。他們想說這個有點古怪,找不到老虎,看到這個事情也得回去報告,所以這幾個小兵乾脆就奮力把那個箭給拔出來,結果一拔出來,箭頭的那個地方有做記號,那個記號正是李將軍的箭。所以回去覆命之後,李廣才發現人家都說我箭術高明,沒想到我這麼厲害,居然能夠一箭射裂了這個石頭。後來他也再去嘗試用箭來射石頭,可是用箭來射石頭後來有沒有成功?都沒成功。那為什麼那一次能夠成功?這個我們從生理的角度來看我們就知道,人遇到危急的時候會怎麼樣?會分泌腎上腺素,所以你的什麼跳躍力、肌耐力,都會爆發,瞬間爆發,所以這個也印證了腎上腺素的一個效果。

  我的母親也有一個類似的經驗,我們早年還住在鄉下的時候,我是高雄美濃人,我們早年家裡面還有種煙葉。今年煙葉已經是最後一年了,大家可能以後也無緣再看到長在土裡面的煙葉了,以後就沒有了。早年在種煙葉的時候,因為冬天是種煙葉的季節,煙葉它葉子很大片,當然要去除草,要去照料,我的母親就帶著鋤頭要到田裡面去除草,我母親她知道常常會有蛇,躲在那個煙葉的大片的葉子下面,所以她去除草的時候,她很聰明,她不直接用手去撥那個煙葉,她帶著鋤頭去,她把那個煙葉撥開,然後檢視一下,人家說打草驚蛇,撥開之後沒有蛇,她就去拔雜草。那很辛苦,因為你要一株一株去撥開那個葉子。結果冷不防的一撥開煙葉的時候,一條我母親說應該是青竹絲,就直接盤上了那個鋤頭,就盤上來,而且速度很快。我母親情急之下,就把那個鋤頭往外一拋,據說拋了好幾公尺遠。為什麼說是拋了好幾公尺遠?因為旁邊有見證人,有人看到,我們同宗族的一個伯父。然後我母親三步並兩步跑,因為我們那個田它是有一個坡坎,它是在一般道路稍微再低一點,大概那個高度也有兩公尺,所以一般我們要下田,要走那個階梯要走好幾階,才能夠從路面下到田裡面,我母親情急之下三步並兩步,然後好像武俠小說的輕功,就踩著那個坡坎的石頭,啪啪兩步就跳上去了。結果那個隔壁的伯父看到之後,還在那邊拍手大笑,就說妳在演武俠片,怎麼那麼身手矯健?結果我母親才氣急的跟他說有蛇有蛇。然後我那個伯父說,難怪妳那個鋤頭拋得老遠,原來就是遇到了蛇。所以這也是一個腎上腺素爆發之後的一個實例,跟大家分享。

  我們再回來,所以李廣這個飛將軍這個名號,也是非常了不得的一個成就。但真的李將軍一輩子很可惜,他有很多的部下,比他還資淺,可是因為立了戰功都已經封侯了,封了侯爵了,可是因為他自己個性很耿直,他不逢迎拍馬,他也不阿諛奉承,所以常常就是臨門一腳,要封侯的時候名單裡面就沒有他,其他的部將已經有十幾位都封侯了,獨獨他就沒有。他最後一次出征匈奴的時候,因為跟主將不和,所以被主帥被主將擺了一道,然後他也覺得既然如此,那我就承擔這個錯誤,不要去連累我的部將,一切由我來承擔,所以在班師回朝要回到京城的時候,最後他是自刎結束自己的生命,所以是一個有擔當而且很剛健的人。當這個消息傳回都城的時候,百姓們自動自發為他披麻戴孝,出城門,《史記》裡面的說法好幾里外,那個人數可能有幾萬人以上,披麻戴孝在官道兩旁,跪迎李將軍的靈柩回來。所以我們有一句話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話就是講李將軍。所以後來我們講桃李滿天下那個桃李,就是從這個典故來的。

  我們再看到第三位姓李的人士,這個就是剛剛我們談到,唐朝的一代皇帝李世民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最初是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這個故事倒是大家頗有爭議。因為唐朝開國的君王是李世民的父親,唐高祖李淵,李淵當時取得政權之後,是有冊封他的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是二哥,他有好幾個兄弟,還有另外一個第四個,排行第四的,後來也封了齊王,叫做李元吉。李建成皇太子跟這個齊王李元吉,他們是比較親近的,所以後來他們就結成一黨。然後當時這個秦王他被封到秦,秦王李世民他是自己一個勢力。史書裡面有說,說元吉,李元吉曾經對李世民下毒,然後導致李世民吐血數升,那個升是容量單位,吐血數升。那個吐血數升還能活嗎?我們人體的血的應該算重量吧?大概是我們人體的重量的幾分之幾而已,吐血數升,理論上是活不了的,但是後來李世民雖然吐血數升,最後還是活了下來。所以對於李元吉,他的弟弟下毒毒害他,他非常的難以接受。所以最後他就策動了玄武門之變,以優勢的武力挾持了李建成,還有李元吉,最後把他的兄長跟四弟都殺害了。所以後來在這種情況之下,他的父親李淵也被挾持,被挾持之後他就跟李世民說,好,既然木已成舟,現在皇太子出缺,我就策封你為皇太子,所以後來李世民就因為玄武門之變,當上了皇太子。

  可是當上皇太子的李世民,並不打算等他父親壽終正寢,他又再次的率領部隊進皇宮逼宮,要他的父親李淵提早退位,所以後來他就當上了皇帝,他當上皇帝的時候他父親還在世。所以前面殺兄弟的事情,我們可以理解說是李元吉不對在先,所以他可能是一個報復的行動。這個部分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還可以接受。可是他已經當上了皇太子,又何必急急切切的要提早登基?而且以挾持父親,這個在中國的傳統的思想裡面,既是不孝,又是不忠,所以後面大部分的學者都比較難以接受。所以我們都說歷史就是要蓋棺論定,在還沒有蓋棺論定之前,我們只能夠看到其中一個部分。

  還好李世民他當上了皇帝之後勵精圖治,對唐朝的國政有一番新的氣象,一番新的作為。所以我們如果就蓋棺論定的這個角度來看,他後面的這一段的治績,事實上是正向的,所以如果我們用比較簡單的平衡的方式來計算的話,我個人是覺得他還是功大於過。可是功大於過不代表他那個過不能被檢討,不能夠被討論,所以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去反思一下,李世民剛剛我們提到的那一段,這麼的處置到底合不合宜?

  在李世民治理國家的過程裡面,還有一位跟他關係很深厚的一位賢臣,這君臣兩個人也成為中國歷史上面的一段佳話,那位賢臣叫做魏徵,寫一下好了,魏徵。魏徵也是一個很耿直的人,所以他常常犯顏直諫。李世民好幾次,這他自己說的,好幾次都想殺了魏徵,可是後來他就忍下來了。所以有賢臣,也必須要有聖君。如果獨有賢臣,這個賢臣也不能算是賢臣了,因為他可能老早就死於刀下。所以唯有君臣兩個人能夠契合,能夠互相包容,國家才能夠蒸蒸日上。

  我們再看到第四,也是唐朝的一位很有名的詩人李白。李白是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這個浪漫主義,我後來覺得這樣子寫不太好,我還是請各位幫我改一下,浪漫派詩人會比較好,浪漫派詩人。大家會想說那還是很奇怪,老師,浪漫主義跟浪漫派,浪漫還是在,你只是把主義改成派而已,好像差別不大。我要跟各位講的是,在中國古代的浪漫這個詞,跟現在我們在世俗通用的浪漫這個詞,它的概念是不一樣的。現在我們講的浪漫這個詞,是從洋人的那個詞彙來的,就是romantic那個字來的,再翻譯成中文的時候,就從那個音裡面去找一個近似的詞彙來翻譯,所以就挑到了,古代的文獻裡面真的有浪漫這兩個字,然後又跟romantic,那個發音很接近,所以就把它拿來用了,所以這是現在的浪漫。在古代文獻裡面講的浪漫是什麼?講得簡單一點就是率真,率真,就是很直率,很天真,是這個意思,所以跟現在的用法是不一樣的。

  一般我們在講到唐詩的時候,大致會分幾個派別,就是依照他的詩的風格來做區分,在唐朝一般我們大致上會分成山水田園派,像王維,詩佛王維,講那個山上的風景,田園的生活,那個是山水田園派;然後還來就是邊塞派,就是描寫大漠風光,描寫這些駐守邊疆將士的內心的淒苦,這個是邊塞派;再來就是社會寫實派,最著名的健將就是杜甫,反映社會生活,還有像元稹、白居易,這些中唐的很有名的詩人,都是屬於社會寫實派;還有另外一派叫做奇險派,很奇怪,很險。會寫?還是寫一下好了,奇險派。這個奇險派它的特色,就是他喜歡用一些很少見的文字,而且讀起來很拗口,沒有什麼很優美的詞藻。這個是奇險派,也是很特異的一個詩風;再來最後一個就是浪漫派,浪漫派的話,大概在唐朝只有一個人是當之無愧,就是李白。所以大家如果對李白的詩歌也蠻熟悉的,都會知道他的詩歌渾然天成,而且很率真直白,他也不會刻意的要去營造一些優美的詞藻,他就是一個天縱英明的天生詩人,所以他的文辭就是這麼的率真,所以用浪漫這個詞是取他率真的意思。

  大家都應該讀過他很多的詩歌,像《唐詩三百首》裡面,也有收錄了李白的詩歌,李白的詩大概最膾炙人口的就是這一首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請問這首詩的詩名是什麼?不錯,大家還答得出來,就是《靜夜思》。我在學校問同學,同學都說,不就是床前明月光嗎?這首詩不叫床前明月光,叫《靜夜思》。那還有另外一首也是很有名的,就是《將進酒》,開頭的兩句話大家一定聽過,「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對不起,這是《將進酒》,對不起,《將進酒》這首也是很有名。

  在早期我們台灣有一部連續劇,也很膾炙人口,就是,應該是包青天,包青天的片尾曲,各位還記得是誰唱的嗎?黃安,好,黃安,他的那一首應該是最有名的歌曲了,新鴛鴦蝴蝶夢。如果各位對這首歌的歌詞,稍稍的有記憶的話,它裡面有很多的詞句,都是化用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所以我就開玩笑,當時黃安靠這首歌紅透半邊天,收了很多版稅,他應該要拿出一部分買一些紙錢化給李白,在九泉之下也應該讓李白分享一下,因為他很多的文句是從《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裡面化用出來的。當然是開玩笑的。

  李白的詩歌我自己也很喜歡,我以前在讀書的時候,也特意去修了李白的一些詩歌,所以有一些詩我到現在都還會背。剛剛不小心弄錯了,那首是《將進酒》。《宣州謝朓樓餞別校叔書云》,也是很膾炙人口的一首詩。他的名著很多,有長有短。當時我們也讀了不少。

  再來第五位是詞人,李清照。她是南宋初期的詞人,而且是一位女性。各位都知道在中國,女性的文學家真的是寥若晨星,大概如果是真的很知名的,一隻手就算完了。如果是一隻手就算完,大概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李清照,因為李清照她的詞,尤其她在後半生所撰寫的詞,真的是反映當時她身世的凋零,也反映了這個家國的破滅,所以流傳於後世,能夠反映出很多讀者內心深處的想法。所以我們為什麼會特別對那一位作家的作品有感覺?會去喜歡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其實就是你心裡的投射,他講出了你心裡面想講的話。了解?所以像我個人剛剛跟各位報告過了,我喜歡李白,我對李白的詩歌很喜歡,那就是我心裡的投射,李白幫我反映出來了。所以如果我們用一個心理學的角度來觀察,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代表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浪漫的人,不過此浪漫不是現在的浪漫,是古代的那個浪漫,天真、率性,是這個意思。當然每一個人,因為隨著這個生長的過程,環境的變化,你喜歡的這個對象可能會不一樣,你喜歡的作品也會改變,但是有一些生命的基調,大概還是跟你自己的天生天賦的性格,還是有關聯的。所以像李清照她的生世,的確也反映了很多動盪時期百姓們的心聲,所以她的詞作很多人喜歡。

  她前半生其實過得很悠遊自在,她的丈夫也算是家境很優渥,他們夫妻兩個人,我記得好像沒有孩子,就是神仙眷侶,經常都到古董市場裡面去買一些古董字畫,買一些什麼,然後就研究那些古董字畫,然後閒來無事的時候,就寫寫詩,唱唱歌,填填詞,非常的愜意。可是北宋末期我們昨天也談到了,就是有一個很動盪的一個事件,靖康之難之後整個北方淪陷了,所以她跟她的丈夫也就逃難到南方,後來她的先生就不幸往生了。她自己是寄居在她的一個侄兒家裡面,寄人籬下,然後又孤苦無依,膝下無子,所以內心的那種感受,我們大概能夠從她的作品裡面去揣摩幾分。

  她最有名的一闕詞《聲聲慢》,還記得怎麼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她特別用了這個齒音的字,因為齒音的字,我們王院長要來上那個,對對對對對,大概還會講到,因為齒音的這個音它是比較細的,所以比較能夠去襯托出那種幽怨的情懷。如果是張口的揚韻的字,通常是氣象比較宏大。所以如果李清照她要表現出這樣的基調,可是她又用張口的音,那個氣氛就打了折扣了。所以填詞,還有作詩,其實也是要配合聲音的這種特質。這個是我們李姓。

  再來我們看到第五個姓氏,周姓。我們看到歷史的部分,周姓是當今中國第九大姓,在台灣排名第十九。周姓的起源也蠻複雜的,姓氏來源有好幾種說法,有好幾個來源,有些是出自於黃帝時期的將領周昌,有些他的來源是出自於商代的太史周任。周姓源於姬姓,是黃帝的後裔后稷,后稷的裔孫,周太王古公亶父。這個兩個字,第三個字大家可能比較少見,念作ㄉㄢˇ,膽量的膽那個讀音。那父親的父我們昨天講過了,如果是出現在人名的時候,我們要破音念作三聲。古公亶父是后稷的子孫,后稷他就是周民族的始祖,那大家會想到,為什麼是用后這個字來稱呼這個稷?因為我們的理解,我們會認為后是皇后,她是女性?可是這個后稷他是男性的祖先,那為什麼用后這個字?原來這個在古文字裡面有這樣的特性,古文字裡面,因為在早期文字還沒有定型的時候,它的偏旁部件是可以隨意更換位置的,有的時候甚至於它的字形是可以倒反的。所以各位試著把它寫下來,然後你把那個后寫完之後,你從背後看它,它就變成哪個字?鏡像文字倒過來,哪個字?哪個字?司法的司,這個是后對不對?那倒過來?就是司法的司。司這個字的話,它就有掌理、管理、率領的意思。所以它就是周民族的領袖。所以我們看到后,不要認為是皇后,那個是後來的說法,在先秦的文獻裡面的后,有的時候是當作司來解釋。我們再往下看,所以古公亶父率周民族遷居到了周原這個地方,然後古公亶父的曾孫姬發,這個姬發是誰?就是周武王,姓姬名發。跟學生談到他的名字的時候,很多學生都說這個名字好有趣,怎麼會叫姬發?周武王還有個兄弟叫周公,周公大家都知道,對不對?他的名字也很有趣,叫姬旦,那個旦是元旦的旦,上面一個日,下面加上一個一。姬發周武王就攻滅了商紂王而建立的周朝。到了周平王的時候,姬烈受封於汝南,後來就逐漸的就延伸了,變成了周姓,這個也是周姓的來源的一支。周朝最後一位天子叫周赧王,昨天我也背過那個世系,安、烈、顯、慎、靚、赧,最後一個是周赧王。赧王那個赧就是羞愧的意思,所以我們有一個詞叫做羞赧,羞跟赧是一個同義複詞,因為他是亡國之君,所以被奉上的謚號就用赧來寫他。周赧王在周朝亡國之後就淪為平民了。這個赧好像打錯字了,不好意思,我打錯字了,請幫我改下,這個字是郝,赧的話右邊應該是這樣子才對,在校稿的時候沒有校清楚,抱歉,請幫我改一下。周赧王後來就淪為平民,所以也因為這樣,所以周赧王的子孫也就以周為姓。

  當然姓周的人士,也有部分是從少數民族改姓而來的,譬如說元朝的時候,蘇卓周這個姓氏就改姓為周,北魏獻帝的次兄,本來姓普,後來改姓為周,所以這個來源就相當的多元。

  我們看到第二個部分,遷徙分布的情況。這個我們就不特別細講,在這我請各位先看到第五行,第五行有提到兄弟兩個人,這兄弟兩個人叫做王潮跟王審知。這個王審知的知,有另外一個版本的寫法,是寫成之乎也者的之,王羲之的之,所以這兩個寫法都對,因為有版本的不同。唐僖宗的時候,這兩位兄弟黨就到了福建去開墾。所以昨天我們有講到,有另外一組在唐朝初年的時候,比較早進入到福建去的父子黨,在這邊各位往上看兩行,他的名號也出現了,就是陳政跟陳元光,還記得吧?陳元光後來就被尊奉為開漳聖王,所以到了唐朝中葉的時候,這兩兄弟也進入到福建去開墾。我們台灣姓周的人士,大致上都是從福建廣東遷徙而來的,所以也都跟福建、廣東的開墾有關聯,所以我會特別把他們開墾的時間,還有他緣由,把它寫在遷徙分布裡面,讓大家來做參考。

  我們看到下面第三個堂號,堂號裡面的有一個叫做細柳堂。看到細柳兩個字大家都一定會想到,在漢朝有一位將軍叫做周亞夫,周亞夫他也是在漢朝的時候知名的將領,也是屯兵在塞外,為了要防堵匈奴進犯,他當時駐軍的地方就叫做細柳,所以我們有的時候稱它叫細柳營。周亞夫是治軍很嚴明的一位將軍,當時漢文帝他到了邊境去慰勞軍官,到了細柳營,看到守軍非常的整齊,心中非常的讚賞周亞夫,結果來到了軍營門口,報上了天子駕到的名號,結果這個守門的將士紋風不動,然後居然還跟他說,「軍中聞將令,不聞天子令」。如果各位是漢文帝,這個時候你心裡面會怎麼想?好傢伙,要造反了是吧,居然我天子親自來了,你還不開門?可是漢文帝有度量,他不但沒有怪罪周亞夫,反而讚賞周亞夫,心中暗暗稱許,真將軍,當將軍就是要當這樣的將軍,才能夠為國盡忠,才能夠報效朝廷。進了軍營之後,軍營裡面有規定不能跑馬,不能跑馬,就是不能夠讓這個馬車小跑步,就一定要慢慢走才可以,所以即便是天子駕到,也應該要服從軍營的規定,所以漢文帝也就照辦。所以到了後來,進到了軍營裡面之後,周亞夫才不急不徐出來接駕。這個要是換了別的皇帝,周亞夫的人頭早就已經落地了吧。如果按照一般的想法,天子駕到,你將軍就應該要出軍營,搞不好還要出軍營外幾里去跪迎聖駕。結果沒想到,他是等皇帝到了軍營的時候,他才出來接見。所以漢文帝覺得真是治軍嚴明的將軍,所以周亞夫也深得漢文帝的信任。當然周亞夫也建立了一番功業。這個也是一個古代君臣和諧,而且是流傳佳話的一個例子,跟剛剛我們講到唐太宗跟魏徵一樣,一文一武,都是可以做為典範的例子。剛剛就是因為周亞夫的這個事跡,所以周亞夫的子孫就以他的祖先的事跡,為自己的家族定了一個堂號,叫做細柳堂,是這麼來的。

  第二愛蓮堂,談到愛蓮,就會想起我們在國中的國文課本,有讀到一篇《愛蓮說》,作者就是周敦頤,周敦頤他愛蓮花,欣賞蓮花,他認為蓮花象徵君子,所以也用這個來勉勵自己,然後也勉慰世人,要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這個是他對於蓮花的一個象徵,一個期許。

  在古代我們大概也可以看到,有兩組比較膾炙人口,用植物來象徵品格的例子。第一組大家應該是最清楚的,最常聽過的就是歲寒三友,歲寒三友,就是說到了天寒地凍的時候,有三種植物它不畏風霜,還能夠繼續堅持生長,堅持著開花,所以後來古人們也就把它提列出來,稱為歲寒三友,來勉勵自己,也勉勵世人,那歲寒三友是哪三種植物?松、竹、梅。松樹就是寒帶的植物,所以它本來就是堅忍不拔,竹的話也是歷經風霜而不凋謝,梅花更是愈冷愈開花。

  還有另外一組叫做四君子,四君子大家比較少聽過,不過如果大家有了解,台灣很膾炙人口的桌遊,麻將,它也算桌遊,因為在桌上的遊戲,裡面有花色,就有四君子,就是梅、蘭、竹、菊,其中有重複的梅跟竹,跟歲寒三友是重複的,蘭跟菊為什麼也可以做為君子的象徵?這個蘭,蘭花,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西洋的蘭花。現在我們台灣也是蘭花王國,我們成大,我們的育成中心,還有技術轉移輔導廠商,開發了很多蘭花的品種,還把它做了很多附加價值的產品,但是那些都是西洋的蘭花。中國有所謂傳統的國蘭,這個中國的國蘭,它必須生長在懸崖峭壁之上。所以以蘭來當作君子的象徵,就是它很高潔,然後卓爾不群,能夠遺世獨立,而不受紅塵俗事的紛擾,所以有君子的節操。

  菊花也是君子的象徵,菊花的話也是一樣,它象徵著君子什麼樣的精神?大家不曉得有沒有特別去了解傳統黃色的菊花,或白色的菊花,它有個特性,就是它在枯萎的時候,它的花瓣是不會凋謝的,它是黏著在花托花萼之上,所以它是整個乾燥,不凋謝,所以也象徵君子的節操,就是我堅持到最後,即便我犧牲了生命,我還是堅持我的理念,所以也有這樣子的寓意象徵君子。

  時間也到了,我們就稍微的休息一下,我們下節課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