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1集

  各位同學早上好。我個人第一次來到極樂寺,內心充滿了法喜,非常的愉快。尤其看到有這麼莊嚴的一個殿堂,然後各位這麼的嚴肅的來看待這個課程,我個人內心感到非常的敬佩。在寺裡面的努力之下,能夠促成這門課程的一個開設。

  《百家姓》這本書其實它是成書在北宋。現在關於《百家姓》這本書到底是誰編寫而成的,這個在學術界還是有一些討論。因為在古籍流傳的過程裡面,他們當時的著作權的觀念跟我們不太一樣。現在我們對於著作權我們是很講究的,我們是非常的看重這個事情的,今天我們這本書或這篇文章,我們把它寫完之後一定要掛上你的名字,驗明正身,表示我享有這個著作權。可是在古代,他們這個觀念可能沒有像我們現在這麼的落實,所以往往最初的作者他在完成之後,可能第二手的傳播者認為我有一些心得,我可以再補充一些資料,所以他就不斷的再增補在這本書裡面,所以流傳到最後,原始的作者,甚至於傳播的時候,他所增錄的這些作者的名姓,也就無從考察了。尤其在比較早期的時候,記錄往往不像我們現在這麼的完整,所以很多亡佚的,或者是不同的說法也就很多元。所以關於作者到底是誰,現在也沒有一個很明朗的答案。所以我們大概只能知道,它大概是成書於北宋,可能在最早之前,已經陸陸續續在民間流傳,最後在北宋時期才定下來。

  這本書其實它有增補的過程。因為我們現在可以稽考的最早的版本,它裡面收錄的姓氏有四百一十一個姓氏,後來又增加到了五百零四個姓氏。這五百零四個姓氏裡面,它又分為兩大類,一個我們把它稱之為單姓,另外一個我們把它稱之為複姓。這個單就是單一的那個單,單獨的單。就像各位同學,我們看到各位的名牌,這樣子看過去,應該大家都是單姓,像洪同學,你那個洪就是單姓,張同學的張就是單姓。那麼另外一個我們把它叫做複姓,那個複就是複數的複,衣字邊的那個複,複的話就是兩個字以上的才叫複。在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大多數的複姓都是兩個字的。在古代有沒有三個字的複姓?四個字的複姓?有,好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各位都知道,清朝是不是漢人為統治階層?不是對不對?是滿洲人對不對?滿洲人的話,他的姓如果把它寫成漢字的話,大概都是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譬如說清朝的皇帝他姓什麼?愛新覺羅,如果我們用漢字的發音,它就是四個音節。如果我們用比較寬的定義,也把它認為是複姓的話,那它就是四個字的複姓。

  現在我們在《百家姓》裡面所看到的複姓也是有的,不過都是兩個字,所以剛剛我們提到五百零四個姓氏。目前我們看到增補的這個《百家姓》的內容,其中單姓有四百四十四個,複姓的話有六十個,加起來是五百零四。

  如果同學在先前也有稍稍的做一點功課,大概你會發現,老師,我看到的版本怎麼跟你講的不太一樣,我看到的版本的《百家姓》的內容,好像沒那麼多?這個就是我們在民間書籍流傳的時候的另外一個現象,就是它有多版本的狀況。所以這個多版本的狀況,我們必須要這麼來理解,沒有哪一個是一定對,哪一個是一定不對,因為在流傳的過程裡面,它有增補,它也有減損。所以現在我們在學術界認為所謂的版本,我們只能說哪一個版本比較好,而不能說那個版本一定對。這個是我們可能在讀古書的時候,必須要有的一個先備的觀點。那麼很多的版本的問題,內容的問題,才不會這麼的拘泥。尤其在我們這個課程裡面,我們並不是在研究版本,不是在研究這個內容到底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所以我們用一個比較開闊的心胸來閱讀古籍,因為我們主要要去了解的是它的內容,對我們的人生有沒有什麼樣正面的影響。所以這個版本的問題,我們就暫時先跟各位報告到這邊。

  我要再問各位另外一個問題,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姓?現在沒問題,我們在台灣,小孩子出生,我記得應該是兩個月還是一個月,一定要到戶政事務所去登記。小孩子出生的時候,現在台灣的法令是這樣子,他可以跟爸爸姓,也可以跟媽媽姓,兩個你可以挑一個。我們再往回推想,如果我們推回到兩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甚至於更早的商朝的時代,請問那個時候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姓?我們班代搖頭,同學妳認為不一定大家都有姓,答對了,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有姓。那誰才有姓?重點來了,誰才有姓?同學妳覺得呢?也不知道。好,各位猜猜看,誰才有姓?對,貴族才有姓。所以,一般我們的平民百姓,如果沒有貴族的血統,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姓。那有沒有名呢?沒有姓,我們這樣子可以理解了,因為他不是貴族的血統,所以他不一定有姓,那他有沒有名?有沒有?來,同學覺得呢?應該有吧,對不對?不然我怎麼稱呼你?爸爸媽媽怎麼稱呼那個孩子?因為以前可能多子多孫,他可能生了十個孩子,他總不能每一個都叫誒、誒、誒,對不對?那到底在叫誰?所以他一定要有名,所以有名大概是沒問題的,有姓就未必。

  我們再看一下,這種狀況在很古老的中國大概是這樣,其實日本到了什麼時候才普遍每一個人都有姓?猜猜看,日本,而且那個時間距離我們現在也不算太遠,什麼時候才普遍大家都有姓?跟它全面西化的時候有關。日本在哪一位天皇在位的時候全面西化?我們聽說有日本同學,可是好像還沒回來。好,沒關係,各位猜猜看,哪一位天皇在位的時候全面西化?對,明治天皇。明治天皇的時候全面西化,所以他必須要讓每一個人都去登記,要有戶籍的這個記錄,所以還要去登記,那有登記的時候一定要有名有姓。那同樣的,日本在明治天皇以前,每一個人大概都有名,可是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有姓,尤其如果你沒有貴族的血統,大概都是沒有姓的。好,問題來了,明治天皇說以後大家都要有姓,糟糕了,我們家祖上幾代人都只聞其名不聞其姓,現在天皇下令我們一定要有個姓,那怎麼辦?同學,如果天皇說要有個姓怎麼辦?如果是妳的話,妳會怎麼處理?不知道,其實很簡單,很多當時候的人他們就想說,好吧,既然天皇要我們取個姓,那我們家就住在田中間,那我們就取個姓叫田中好了,OK,所以他去登錄戶籍的時候,就叫田中什麼什麼。所以他有的時候是他居住的這個地形地貌為一個依據來取姓的,但有些可能是跟他的職業有關。譬如說,他們家世世代代幫人家養狗,養狗的目的那當然第一個狩獵,第二個可能還有,在當時可能還有食用的目的,養來吃,所以他們家因為世世代代都養狗,所以他就用職業來為自己取了個姓,叫什麼?叫犬養,犬養,日文的文法動詞在後面。所以他們就是在那樣子的情況之下才取了姓。

  所以如果我們以日本的這種情況,我們再回推到二、三千年以前,大家普遍沒有姓的情況之下,大部分人也都只有名沒有姓。逐步的到了戰國時代的時候,我們就發現普遍大家都有姓了。為什麼那個時候普遍大家都有姓?因為跟整個社會的結構有了一個天翻地覆的改變,有密切的關係。

  我個人在中文系,我是研究《春秋左傳》,《左傳》的話它其實就是一部史書。那各位猜猜看,《左傳》它記載的是哪一個時代的歷史?剛剛已經提醒各位了,已經暗示各位了,對,春秋時代。春秋到戰國,其實它是中國歷史上面體制的第一次改變,用閩南話叫做轉大人,轉大人。所以在春秋到戰國之際,這個體制的改變,它不僅帶來了整個制度的變革,更重要的是社會的整個階層開始翻轉,開始扭轉,所以原本只有貴族才能夠享有的權利義務。到了春秋末年轉變到戰國初期的時候,連一般的平民百姓也都逐漸的有以前貴族的這些權利跟義務了。既然平民他已經開始受到了普遍的重視,如果你是當時代的平民,你要不要表徵自己的身分?當然要對不對?所以您也開始會為自己取個姓,為自己安上一個姓。所以這個姓到了戰國時代,大概普遍都會有姓了。大家可能會在想的是,如果那些平民他以前,他的祖祖輩輩都不是貴族,那個時候他給自己安一個姓,取一個姓,那他怎麼來取?這個就是很有趣的一個問題。在後來的課程裡面,各位會一直看到有這樣子的一些答案在裡面,我們在後面再跟各位來回覆這個提問。

  我們再來第三個問題就是,我們要來考慮的就是,姓、氏現在我們是把它合在一起,大致上我們沒有分得太仔細。可是在春秋時代以前,姓跟氏是不是同一個概念?應該不是對不對?如果是的話,我就不會問各位了對不對?好,我這麼問就一定它不是,所以姓跟氏事實上它不是一個概念。一直到了戰國時代,就是我剛剛提到的,因為整個制度開始轉變了,所以姓跟氏慢慢的混同而不分,所以到了至少我們從史料上看,到了漢朝的時候,姓氏這兩個字大概都可以通用了。

  姓跟氏到底它的差別在哪裡?首先我們看到這兩個字的意思,我們看到姓這個字,姓這個字大家都會寫對不對?它是一個女部的字,右邊是一個生。當然如果我們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從六書的角度來看,姓這個字它應該是形聲字,生是聲符,女字邊的話它是一個形符。好,如果我們只有單單的從形聲的角度來看,恐怕就很難去理解為什麼我們要叫做姓?為什麼它的形符要帶上女字邊,而不用其他的偏旁?所以什麼叫做姓?就是你出生的時候,跟著你的母親居住,跟著你的母親生活,所以自然而然你這個姓是跟著誰姓?跟著媽媽姓。

  大家會覺得很疑惑,大家都說中國是一個父系的社會,怎麼會跟媽媽姓?好,我要跟各位說明的是,在人類學的一個研究的結果裡面發現,世界的各個民族大致上都曾經經歷過一段時間,一段時期,那個時期叫做母系社會,母親的母。每一個民族發展的程度不一樣,有些母系社會時間很長,有些很短。那當然也有沒有母系社會的,不過那個是少數,大部分都是曾經經歷過母系社會。所以會有一段時間,母親的地位在家中她是掌握權利的,她是有發言權的,男生相對於女性來講的話,他是比較屈居次要的位置。因為媽媽懷胎十月,所以生下來之後,孩子當然就是跟著媽媽居住。當時的這個母系社會的時候,財產的遺轉繼承,包括財產的運作都是誰說了算?都是媽媽說了算。

  大家會想說,那爸爸在做什麼?男生在做什麼?我跟各位說,因為掌握生育的能力,在當時地廣人稀的時代是很重要的,誰能夠生下孩子,撫養孩子,她就能夠不斷的去壯大她這個族系,她的這個勢力,所以母親在當時因為社會所需,所以她扮演的角色一定比男生更是重。男生他的功能,我講一個比較簡單的,大家不要太計較,男生的功能就是播種,聽得懂了,播種就是,他就是去跟媽媽,跟這位女性一夜溫存,然後她就有了身孕。反過來看,這位男生是不是只跟一位女性,固定的一位女性有這種,我們講婚姻的關係好了,是不是只有一位?沒有,他有好幾位;反過來,這位女性是不是也只跟一位男性有這種關係?也沒有,所以都各有一群對象,所以這個孩子,懷了孕,生下來之後,這個孩子他的父親到底是誰,有的時候媽媽不知道,她沒有辦法掌握到底這個是誰的孩子。以我們現在的觀點來看,我們會認為說這很嚴重,怎麼可以這樣?可是在當時的那個時代,能夠保證生育,能夠壯大我們的族系,這是個求生存的問題。至於是誰,父親是誰這個不重要,因為這個孩子生下來之後,反正就是跟著媽媽,就是跟著媽媽這個家族來生活。所以我們都經歷過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一段過程。所以也就是因為這樣,姓這個字要從女字邊,而不從其他的偏旁,是有這樣子的一個過程。

  現在我們在台灣民間還有這樣子的一個風俗,我不曉得各位有沒有聽過這個俗語,可能有些同學聽不懂閩南話,他說在天上誰最大?天公最大,玉皇大帝;地上誰最大?舅舅最大,母舅公就是舅舅。所以變成說,在民族學的學者認為,在一般我們台灣的家庭,有些地區的漢族的風俗裡面,也還保留了這樣子的習慣,就是我們會認為舅舅是很大的,是很重要的,甚至於有的時候,比自己的爸爸這邊的親族的重要性還要高。民族學或者是人類學他們都認為這個可能跟母系社會所留下來的習慣有關聯。因為在幾千年前的母系社會,這個孩子生下來之後,他認識的男性,而且是固定居住在一起的男性是誰?是媽媽的兄弟,因為他不知道爸爸是誰,所以他認知的舅舅,我們現在講的舅舅,是家庭裡面的成員,所以他認為舅舅是跟他關係很親密的,反而不是爸爸,或者是爸爸那邊的親族。這個是很有趣的一段過程。

  母系社會慢慢的它會過渡到父系社會,為什麼會從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這個有一個很簡單的推理,這個推理就是幾千年前地廣人稀,所以每個部族,每個部落,它可能各自有各自的地盤,經過幾年的繁衍之後,我們的人口增多了,當我們的人口增多之後,我們這個部落是不是要往外去擴展?我們的採集的區域要擴展,我們狩獵的區域要擴展。當我們的生活所需的範圍擴大的時候,總免不了會跟鄰近的部落有重疊。有了重疊之後,如果這個衝突不是很嚴重,大家就negotiation,談判一下,以後這個就是以這個地方為界限,你不可以過來,因為這是我們的獵區,我們也不過去,那就解決了。可是這樣子的和平的問題,其實是很薄弱的,因為一旦有哪個部族不守這個和平的約定的時候,接下來的衝突就變成什麼?就是戰爭了。好,一旦戰爭發生的時候,請教各位,男生的體形跟女生的體形,誰比較孔武有力?誰比較能夠在戰場上居於優勢?當然是男生。所以隨著部落之間的衝突,矛盾升溫,戰爭的次數愈加的頻繁,所以男性因為戰爭的關係在部落裡面的他的重要性就不斷的被提高了。當他能夠主導戰爭,他能夠影響這個部落、這個親族它的生存的時候,那他的發言權就怎麼樣?就愈來愈重要。所以在母系社會,因為擴張的過程裡面產生了衝突,必須要有男系來主導戰爭,所以權力就逐步的由女系過渡到了男系。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從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的一個簡單的過程。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當然這個跟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個課程沒有很必然的關係,所以我們就點到為止。

  所以姓一開始的時候是跟著媽媽,可是當你過渡到父系社會的時候,我們就慢慢的偏向於跟誰來姓,跟媽媽還是跟爸爸?就變成了跟爸爸姓,就變成以父系的這個姓氏,為我們繼承的一個原則。

  我們再回到剛剛所談的那個問題,姓跟氏的差別在哪裡?剛剛我們也提到,貴族才有姓,所以如果我們都是貴族,那我們都是有姓。當一個帝國,或者是一個很大的勢力,它開始了有分封的概念,而且有分封的事實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單單有姓是沒有辦法去區別你我的不同。我舉個例子,因為我研究春秋時代,所以我就以春秋時代的狀況來跟各位做舉例,春秋時代大家比較熟知的幾個國家有哪些?春秋五霸,有哪五霸?齊桓公,然後晉文公,然後宋襄公,秦穆公,還有楚莊王。這個是五霸比較流行的一個說法。這裡面晉國,晉國是姓什麼?晉國是姓姬。這個姬的話容我用黑板寫一下,應該大家都會寫,姓姬。可是在春秋時代的諸侯國裡面,姓姬的不是只有晉國,在春秋時代的諸侯國裡面,姓姬的諸侯國很多,而且是大宗,我再舉一個姓姬的國家,也是春秋時代,也跟春秋《左傳》的關係最密切的國家是魯國,魯國,魯國的國君也姓姬。好,如果今天我們在國際的場合,如果我們不同的國家見面,我們要了解對方的身分的時候,現在我們會怎麼說?請問貴姓?如果晉國的使者,應該這麼說,晉國跟魯國他們碰面了,彼此要問,請問貴姓?我姓姬,請問你貴姓?我也姓姬,那怎麼樣去區隔兩個人的不同的族系?因為你姓姬我也姓姬。所以在貴族的這個社會裡面,姓姬的人太多了,因為春秋時代姓姬的諸侯國是大宗,如果只談姓,其實就沒有辦法區別彼此。所以在當時他們就形成了,除了姓這個層級的區隔之外,我們必須要再進一步的來區分,所以就逐步衍生成為了氏,這樣子的一個名號出現。

  氏這個名號的出現,它就可以把同姓的這些諸侯們,再做一個區隔。如果我們是同一個氏,那表示我們有很近的血緣關係。因為如果是同姓,對象很多,範圍很大,我們沒有辦法很明快的、很明確的去區別我們的來源,所以必須要有氏。氏要怎麼樣來取?大致上有幾個方法,其中比較多,而且我們在史冊上面,在典籍上面也常常看到的,就是以他分封的那個區域來當作他的氏。在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的時候,他把他的兄弟其中的一位,就把他分封到了,現在我們講的山西的汾水流域這一帶。汾水流域這個地方,其實在當時他們還有另外一個地名,就叫做晉水。所以他就是以晉水流域這個地方,就封給了這一位兄弟,所以他就到那個地方去成立了一個諸侯國,所以那個諸侯國就叫做晉國。所以分封出去的晉國它的氏是什麼?就是晉。周公,他也受到了分封,他分封到哪裡?分封到山東,在魯這個地方,所以他分封出去之後,他的氏就是什麼?就是魯。所以同樣都是姓姬,可是在西周初年的時候,他們就因為分封的國域不同,所以各別有了自己的氏,所以在國際場合碰面的時候,他們不會問你姓什麼,他會問你的氏是什麼?我的氏是晉,我的氏是魯。我們就知道我們的血緣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經分開了。

  好了,同樣在魯國裡面他們還會不會再分氏?會,因為魯這個氏只有誰才能用?魯國的國君,魯國的國君才能用。當然他也慢慢的繁衍,有自己的兄弟,有自己的孩子了,他慢慢的要把自己的地盤也分封出去,因為樹大分枝,這樣子才能夠去開拓疆土,才能夠讓他這個族系不斷的壯大,所以他自己在魯國的國內他也分封,他也分封。所以假設,舉個例子,魯國的國君,他長子留在自己的身邊,要繼承自己國君的位置。第二個兒子他就把他封到了台南,所以這個第二個兒子封到台南之後,他的氏就叫什麼?就叫台南氏。第三個兒子沒那麼得寵,所以他就把他封到一個比較小的地方,澎湖,你去澎湖好了,所以他叫澎湖氏,就這麼來的。好,來到了台南的這一位魯國的第二個公子,他在這邊也繁衍生息了,他台南氏也不斷的壯大了,然後他自己也發展了地盤,他覺得我們現在發展到了一個地步了,也想要讓自己的這個族系能夠開枝散葉,所以他就請示了國君,是不是就我台南氏,我自己的地盤裡面我自己也分封?魯國的國君說,好的,沒問題,只要你自己的範圍,你自己的地盤,你自己決定就好了。所以台南氏的這位卿大夫,他也把自己的地盤裡面割了一塊,給他的其中某一個兒子,安平,以後就是你來管了,安平所收的稅收,你只要一部分上繳給我,其他的你就自己運用了,所以他的子孫裡面又分出了一支,叫做安平氏。好,了解了。

  所以在春秋時代,我們稱人家的姓,去問候人家的姓,意義不大,重要的是要問人家的氏,你才能夠知道,他到底在那個國家裡面他的位階在哪裡,他的族系的來源在哪裡。

  好,大家可能會想說,哎呀,有沒有這種狀況,就是我們是不同的國家,你是晉國,我是魯國,可是我們晉國也有一個安平氏,有沒有這種可能?當然有,所以會有不同國,但是有同氏的情況,但是相對來講的話,你只要問他是哪一個國家的人,那你就知道,雖然我們同氏,可是我們的血緣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姓跟氏在當時是區別身分,區別他的族姓,他的族系的來源。

  剛剛我提到,一直到了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的時候,平民開始崛起,貴族的身分開始瓦解,很多的平民也起來了。很多的這些平民,他的祖祖輩輩都沒有貴族的血統,這個時候,因為他也有得到政府承諾的權利跟義務,所以這個時候他也想給自己安一個姓,這個時候他要安一個姓,他要安什麼姓?各位猜猜看他會安什麼姓?有些就是以他自己居住的地方的那個地名,也給自己安一個姓氏。有些是他自己冒用人家的姓氏。這個在歷史上很多,很多冒用的。所以這種情況到了戰國時候就很普遍,所以就造成了,從戰國以後幾乎不分你的血統高低,人人都有姓氏的情況。

  好,剛剛我們提到的這個「姬」對不對,其實在中國有幾個比較古老的姓氏,它都帶了女字邊,帶了女字邊,這個也是反映了剛剛我們提到的母系社會的狀況。除了姬之外,還有哪一些古老的姓氏也是女字邊的?各位想想看,猜猜看,在腦海裡面有沒有想到?剛剛我們春秋五霸裡面,有講到了秦穆公對不對?秦國他們姓什麼?秦國他們的後代子孫有一位後來一統中原,就是秦始皇,所以他們姓什麼?對,他姓嬴,這個嬴的話,它的偏旁在這邊,不是擺在旁邊,所以嬴也是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還有,可能這個姓大家就比較常見了,姚,這個也是很古老的姓氏。剛剛我們講到齊國,齊國它的始封君是太公望,太公望在我們民間一般都稱他為什麼太公?姜太公,所以這個姜也是女字邊,也是很古老的姓氏。還有另外這個字可能大家比較少見,這個字念作姒。再來還有另外一個,這一次我到菲律賓,就經常有人在我耳邊一直提到這個字,這個字怎麼念?對,沒有錯,念作媯ㄍㄨㄟ,這個媯的話它其實是舜的氏,據說是堯舜的舜的氏,氏媯。

  我在南洋,不只菲律賓,在整個南洋,各位猜猜看,哪一個姓氏人口比例很高,華人華僑的姓氏?陳,姓陳,耳東陳。陳,其實他們都認為他們陳氏的老祖先,往上推就可以推到舜,舜帝。所以我在菲律賓,我在納卯,在民達那峨島的第一大城,也是整個菲律賓的第三大城,納卯,就是一般我們翻譯叫做納卯市,納卯市就是現在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第,他在當總統之前就是納卯市的市長,現在他去當總統了,納卯市的市長是誰?他的女兒,所以就等於是納卯市就是他們家的地盤。我在那個地方就有接觸到幾位姓陳的華僑,然後他們說他們在納卯市,姓陳的有一個宗親會,就叫做有媯堂,有沒有的有,有媯堂,所以裡面的宗親清一色都是姓陳。所以也可以知道,這個陳姓其實在南洋勢力真的很龐大。不只南洋,我們台灣也有一個說法,在台灣有兩個姓氏是非常多的,一個是姓陳,另外一個姓林,所以我們有說陳、林滿天下,有這樣的說法。所以這一些都是古老的姓氏,那也都帶了女字邊,應該都跟母系社會有關聯。

  前面的先輩的內容,我們就先跟大家討論到這邊,那接下來我們進入到《百家姓》的,每一個姓氏的一些源流。那麼《百家姓》,如果各位有先前了解它的內容,它的姓氏的排列,你會發現好像有押韻的現象,四個字一個斷句,四個字一個斷句,它都有押韻的現象。為什麼要有押韻?因為《百家姓》跟《三字經》,跟《千字文》一樣,在古代是屬於童蒙書。童蒙那個蒙就是蒙古的蒙。童蒙書就是啟蒙教育,小朋友在正式的去上學堂之前,他有一段啟蒙教育,那麼這個啟蒙教育他就是先認字,然後要背誦一些文章,有押韻的文章背誦起來,是可以幫助我們記憶的,所以就刻意的讓它有韻腳,所以讀起來就非常的流暢而且有韻味。那麼《百家姓》的四個字一個斷句,在北宋成書的時候,當時他們做排列,其實為什麼要把趙排在第一?是因為北宋時候的皇帝姓什麼?姓趙,當時的天子的姓,怎麼可以讓它擺到其他的位置去?一定要擺到天字第一號,所以就從趙開始來排起。

  那我們來看一下裡面的內容,各位可以簡單的來翻一下。每一個姓氏我都基本上有四個小段落,來講解這個姓氏的內容。不過因為有些姓氏,它的資料沒有那麼的齊備,所以偶爾也會有只有兩個,或只有一個內容的小單元的狀況,所以要先跟各位來說明。

  第一個部分我們就談到姓氏它的起源,它的族系的源頭。有些可能是一個源頭,比較單一,可是有些又有好幾種說法,所以我們也在歷史的第一小節這個地方跟大家來做一個說明。第二就是遷徙分布,隨著歷史的發展,這個姓氏大概也有一些流布的狀況,也跟大家簡單來做一個說明。第三個是堂號,大家對於堂號可能會覺得有點納悶,什麼叫做堂號?以台灣來講的話,傳統的三合院建築,如果大家有留心各位會發現,三合院建築的正身就是廳堂,是整個三合院建築的核心,通常廳堂那個地方,就是我們祭拜祖先的,供奉祖先神龕的地方,所以一般我們在廳堂的大門上面,就會掛著一塊匾額,這個匾額當然不一定一定是木頭做的,也有用水泥砌上去的也是有的,這上面掛了這個匾額通常是三個字,通常都是什麼什麼堂。所以內行的人,他只要經過三合院門口,他看到你門口上面掛的堂號,他就大概知道你是姓什麼,所以那個就是堂號。那麼堂號有些姓氏比較單一,那麼有些姓氏也比較多元。所以我們也跟大家來做一些簡單的介紹。第四個部分就是歷史名人,這個姓氏的名人,我們簡單的摘要的來跟大家做一些分享。當然,中國歷史二、三千年,有史記載的二、三千年,一個姓氏的名人一定很多了,族繁不及備載,所以我們就僅挑幾位來做代表,讓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我們再回到這個最開頭,姓趙的內容,趙姓的內容。拼音的部分我就有注音,然後也有漢語拼音,所以讓大家可以方便來閱讀。趙姓的歷史我們看到,它是在《百家姓》裡面排名第一,就是因為這本書,它是北宋時候的定本,所以就尊奉趙姓為天下第一姓。那麼趙姓人口是現在中國大陸第七大姓,這個就是以人口數量來排列的。那剛剛我提到,我們《百家姓》的姓氏的排列,它跟人口的數目是沒有關聯的,它純粹是為了好記好背,它就把它安上去。除了姓趙的它是刻意排到第一之外,第二個姓錢的,它也有一個刻意的安排,除此之外大概都是因為配合諧韻的關係來組合的。那趙姓的話是現在第七大姓,而且南方人的比例比較高,在台灣排名第四十二。

  那我就要來請教大家,現在中國大陸對於姓氏的普查,為什麼趙姓在南方比例較高?各位猜猜看,為什麼?然後我們提到宋朝姓趙對不對,那麼宋朝我們都知道它分成了北宋跟南宋,那為什麼會有南北宋之分?因為曾經發生一個非常大的政治事件,後來也引發了北方整個全面淪陷,哪一個政治事件?就是,哪一個?對,靖康之難。所以後來外族就進入到中原,所以當時趙宋的皇室,就南渡到了長江以南,然後在臨安做為國都,那當時叫臨安,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南京,在那個地方做為國都。所以趙氏整個南遷之後,在南方的影響就逐漸的擴大,他們趙姓的繁衍,從那個時候就主要集中在南方。這也就是為什麼,南方人趙姓的比例較高的原因。

  那我們再看到,趙姓出自於嬴姓,是古代帝王少昊的後裔,少昊是古帝王,少昊到底他是誰?詳細的資料如何,現在我們也僅能夠看到,司馬遷《史記》裡面的一些記載,當然也有一些其他的文獻也記載了這些古帝王的一些事跡。可是我們會發現很有趣的一個現象,這些關於古帝王的一些記載,反而愈到後期它的記載愈詳細。各位猜猜看怎麼會這樣?各位想想看怎麼會這樣?不是應該司馬遷他是西漢初年的人,反而他那時候所採集的資料、所記錄的少,在司馬遷之後,談到這些古帝王的事跡的材料愈來愈豐富、愈來愈細密,怎麼會這樣?不合邏輯對不對。所以我們就會知道,有人在說故事,有人說故事,那說故事的成分?當然就有一些添油加醋了。這個也就是為什麼在民國初年的時候,有顧頡剛先生,他有這種疑古的風潮,所以在民國初年,他們對於中國古史有很強烈的批判。這個顧頡剛顧先生他就認為,中國的古史,這邊講的古史就是像什麼黃帝、堯、舜,這些很古老的,而且文字記載很鮮少的這些人物,他們是逐漸累積,逐漸累積然後去豐富它的,所以顧先生認為中國古史是累成的,不斷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反而愈來愈豐富,愈來愈多元,因此他懷疑古史的真實的程度。如果我們今天從一個信實的角度來看,其實應該還是要歸本於司馬遷的《史記》。至於後來的這些記載,我們當然可以參考,但是我們就必須要抱持一個謹慎的態度了。所以我們再回來,少昊氏也只是在司馬遷《史記》裡面,曾經記錄到這個人,他是在古帝王系統裡面的一位,但是具體的內容,說實在的以一個嚴謹的角度來看,他大概沒有辦法像後來的史書所講的那麼的豐富,人物的形象這麼的立體,我們就簡單的就看過去就可以了。

  趙姓出自於嬴姓,是古代帝王少昊的後裔,趙姓具體的祖先是少昊的裔孫造父。這個字我們一般念做父親的父,可是在當作人的名號的時候,我們要把它念做三聲。這個「父」的話,我們在文獻裡面還可以寫成這個甫,這個是同音的。這個為什麼要稱它為甫?其實這個父親的父這個甫,它就是成年男子的一個敬稱,對於成年男子的一個敬稱。所以我們在名號裡面如果出現這個字的時候,我們都要念做甫,這是一個破音的用法。據說造父是西周時候著名的駕車能手,曾在華山得到八匹駿馬,他將八匹駿馬馴服之後,就給當時的周穆王進獻。周穆王他是西周時代的一位天子,西周的天子其實我可以建議大家,不妨可以把它記一下,因為我們在談到《百家姓》的時候,跟西周時代的這個淵源還滿深的。那西周的開國君王是誰?周文王。實際上真正去打敗商紂王的是誰?是周武王。所以一般我們都是從文王開始把它記,文武成康。要不要我寫下來?寫一下好了,文武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厲,宣幽平。我以前在背的時候我也是把它分段背。所以文武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厲,宣幽平,平王就東遷了,就到了東周了,所以西周都不難。東周更長了,東周的就算了,大家也不要特別去背了,因為後面還有很多。文武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厲宣幽,平桓莊僖惠襄頃,匡定簡靈景悼敬,元貞定考威烈,安烈顯慎靚赧,最後一個是周赧王,後面那個就不用背了,知道西周的位置就可以了。這邊我們看到文武大家比較熟悉,周成王就是跟周公同時代,周公輔佐成王,讓他能夠坐穩天子的位置。

  再來還有另外一個詞彙大家也滿熟悉的,就是昭穆對不對?昭穆的話我們在宗族的輩分的區隔,我們也是用昭穆,左昭右穆。各位如果去清明掃墓的時候,有些大家族祖墳上面的墓碑,大概你會看到有刻子孫的名字,那以我們看墓碑的方向的話,左昭右穆,左邊是昭,那個是墓碑自己的方向,如果我們看的話就是左昭右穆,我們看的話右邊是昭左邊是穆,它剛好是相反的,然後這樣子來排列。一般古史學家都認為昭穆的這個概念,大概就是從昭王穆王這兩位的謚號來取名的。

  大概我們知道周穆王就是西周的中期,那個時候周穆王得到了這八匹駿馬,然後就到處去遊玩,而且由駕車能手造父來駕車,就一路玩。玩到哪裡去?玩到了崑崙山,遇見了西王母。這個民間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曾經聽過,對不對?大家都覺得很納悶,崑崙山,崑崙山在哪裡?崑崙山在哪裡?如果是我們現在講的崑崙山,在大西北很遠的地方,以當時的交通的設施,周穆王能夠跑那麼遠嗎?所以大家都認為這當然有一些誇飾的成分、誇張的成分,所以我們就知道有這回事就可以了,也不必真的認真去看待。後來他在遇到了西王母之後,西王母跟他好像蠻投緣的,所以就一連好幾年,周穆王也就一直待在她那邊。一直到了徐偃王造反,徐偃王是現在我們江蘇這一帶,在西周時候有一個徐國,那個徐國的國君偃王造反了,所以他才趕緊回來。因為造父駕車非常的厲害,所以載著穆王回來平定叛亂,所以後來周穆王就重賞了造父,於是就給他一個都城一個城邑叫做趙。所以他就以這個趙,做為造父他們這個家族安身立命的地盤,所以後來他們就以趙為他的姓氏了。這個就是剛剛我前面提到的,通常取姓氏,要麼就是用他自己當官的官名,要麼就是以他自己的地盤的地名來做為姓氏。

  所以趙姓早期在北方發展,後來到了西元前四百零三年,趙國建立了,成為戰國七雄。戰國七雄我也希望,請大家也簡單的把它背一下。如果是在台灣的教育系統,其實這一些,以前我們大概在國中應該都背過,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戰國七雄是哪七雄?對,意思是一樣的。我自己的背法是,韓趙魏楚燕齊秦,它依照滅亡的次序來背的,所以七雄裡面最快被滅的是韓國,不是那個Korea,是韓趙魏的那個韓,韓趙魏楚燕齊秦,因為秦最後統一。韓趙魏為什麼把它們兜在一起?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因為他們原本是從同一個國家分裂出來的,從哪個國家分裂出來?就是春秋時代的晉國。剛剛我們講到春秋五霸有一位晉文公。晉國到了後來,因為這些卿大夫把持朝政,乾脆後來一不做二不休,就把晉國的國君給他廢了,然後我們三家,就把晉國的地盤給瓜分掉了,所以韓趙魏就因此而獨立。到西元前二二二年,最後就被秦國所滅,所以秦朝開始它就統一了中原。因為統一中原之後,趙姓就開始向四方來發展。因為自己的國家被滅亡了,所以當時有很多趙國的,原本的公卿、公子也就開始四散,所以逐步的發展到各地。到了康熙年間,趙姓就進入到了台灣。

  在遷徙分布的部分,我們再往下看,在秦朝的時候有一位趙佗,那個字念做佗ㄊㄨㄜˊ,他任南海郡的龍川縣令。這個所謂的縣令,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縣長。所以他剛開始只是一個小小的縣長,一個縣令。後來趁著這個時機,趁著這個因緣,就慢慢的居然成立了南越國,而且他自己,還受到了漢高祖劉邦的冊封,成為了南越王。所以後來趙姓在現在我們講的廣東,然後廣西,還有雲南這一帶,這個就是南越王的地盤,這個趙姓在南方就很有勢力了。

  那麼東漢末年因為京師遭逢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他也往南方來避難。然後唐朝的時候又有一波往南方發展。這兩個人大家可能要稍微的記一下,因為我們往後的很多姓氏的遷徙分布,都給他們父子兩個人有關,就是陳政跟陳元光。陳政跟陳元光他們進入到了閩,這個閩就是我們講的福建省,去開闢漳州。在台灣我們的閩南族群,大致上我們唐山的祖籍地,大概就歸類為兩個來源,一個是漳州,另外一個就是泉州,就是泉州。漳州的口音跟泉州的口音,基本上還是有一點點不太相同,但是就整個閩方言來講的話,它們都是屬於閩南方言。現在我們在台灣因為整個媒體發達,然後大家遷徙,南來北往互相影響,所以會講很純正的漳州腔,講很純正的泉州腔的人很少了,現在大部分都是混在一起講了。尤其很多婆婆媽媽晚上的時候,閒來沒事就看什麼?八點檔鄉土劇,那個八點檔的鄉土劇,什麼《夜市人生》、《甘味人生》,它裡面講的口音,實際都是混在一起講了,所以比較難分別這個腔調。漳州跟泉州,又以哪一州來到台灣的後代更多?是漳州。因為他們父子兩個人開闢了漳州,而且後來陳政到漳州開闢之後,沒幾年就過亡,就往生了,他的兒子在漳州開闢的時間更長,就是這位陳元光,所以漳州人感念陳元光開闢漳州之功,所以後來在他往生之後就建了廟,拜陳元光,然後就給他安上了一個尊號,叫做開漳聖王,開闢漳州神聖的王,開漳聖王。這個字我就不寫了。所以我們在很多台灣這個地區,大概都會有開漳聖王廟。在我們高雄鳳山,就有一座很大的開漳聖王廟,也是很有影響力的地方廟宇。

  五代的時候,劉龔在廣州建立了南漢的政權。這個又更晚了,因為唐朝滅亡之後,就進入到了五代時期。然後也有一批姓趙的人氏,也在南海安家。然後在這個時期,趙姓也從後蜀的地盤,也因為後蜀的關係也在四川,現在的四川成都也定居了。

  所以在戰亂的時候,因為很多家族為了要躲避戰亂,所以反而也間接的促成了姓氏的開展跟流布。所以我們在往後我們讀到很多《百家姓》的內容,你會發現這個姓氏的一個傳播,都跟戰亂有關,就開始去分散。

  裡面的很多的內容我就不一一細講,我們就往下來看到,倒數的第二,四,六,七,第七行。趙後來也是逐步的來到了台灣,在台灣的話就排名第四十二。趙姓移居台灣,大概就是在康熙年間。台灣很多的姓氏的來台祖,我們叫做來台祖,來台灣的歷代的老祖宗,大概就是在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年間進來台灣的。康熙中期的時候因為要收復台灣,所以在中期的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是有海禁的,就是不能夠來出海到台灣來,就是要封鎖誰?封鎖在台灣的誰?鄭氏,鄭成功家族,所以有一段是有海禁。所以大概康熙早期,我們會看到很多的記錄,台灣的來台祖都是從那個時候來。康熙收復台灣之後,後來又解禁。所以後來的雍正、乾隆,也陸陸續續有一些姓氏,輾轉進入到了台灣。所以在當時趙姓移居到台灣,也是有這樣子的一個時間的緣由。當時鄭成功他的部將裡面,其中就有姓趙的人氏,所以我們就說,他應該就是最早一批,來台灣的趙姓的祖先。當然後續雍正、乾隆,也都有很多趙姓的人,陸陸續續來台灣,所以也就造成在台灣趙姓的人口也很多。

  我們看到下面這個堂號,這個堂號,有一個堂號滿有趣的,叫做半部堂。看到半部兩個字,大概在腦海裡面就會想到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大概都聽過這句話,是誰說的?原來也是跟趙姓有關,叫做趙普,趙普幫助了北宋的開國君王趙匡胤,陳橋兵變,然後建立了宋朝,所以後來趙匡胤也任趙普為宰相,趙普也幫助趙匡胤進一步的穩定他的政權。所以我們在史書上面就有說,他有杯酒釋兵權的這一段過程,獻策的人就是趙普。所以因為杯酒釋兵權,所以讓趙匡胤可以達到,強幹弱枝穩定政權的局面,強幹弱枝就是把兵權收歸中央,地方上的節度史,刺史,知州,他們的兵權就被剝奪,所以也就可以讓天子的寶座坐得安穩,不會像唐朝晚期的時候,因為各地方的封疆大吏擁有兵權,所以後來導致唐朝的覆滅,也就是因為有這個歷史的教訓,所以趙普才建議趙匡胤要收歸兵權,強幹弱枝。所以趙普後來也幫趙匡胤治理國家,宋太祖就問他,要怎麼樣來治理?趙普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論語》的課程,我們在寺裡面不曉得有沒有安排?還沒有,還沒有。半部《論語》怎麼能治天下?治理天下這個是多麼繁複的事情,是多麼辛苦的事情,它需要很多的人才,需要很多的制度來配合,趙普怎麼可以誇口說我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原來趙普,他治理天下的一個觀念就是什麼?就是分權,分責,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把權力下放,我只要抓住最重要的幾個人,抓住幾個大原則,其他的,就是我選用適當的人才,讓他全權負責就可以了。

  那《論語》裡面,它最重要的精神是什麼?孔夫子的精神,他的學說的思想,最重要的主體是什麼?就一個字,仁。所以仁,他用這個角度來闡釋他的學術思想,所以跟他的弟子反反覆覆的提到了仁這個觀念,所以在《論語》裡面,基本上強調的就是仁。趙普其實也是用仁為綱領來治理天下,所以他說半部《論語》也就夠了。

  在《論語》裡面,除了仁是最常出現的德目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字也是出現比例很高的,大家猜一猜,《論語》裡面除了仁反覆出現之外,還有哪一個德目也是重複率很高的?就是孝,孝。所以他用仁跟孝,來做為思想的一個源頭。所以在教育上面他就強調孝的重要,在官吏的方面,他就強調仁,要以仁來治理天下,希望百姓們都能用孝來提升自己的心性,好,家齊之後自然天下就能平,所以他說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

  好,後來趙普往生之後,他的子孫整理他的遺物,什麼寶貝都沒有,就只有一部什麼?就只有一部《論語》。所以可見趙普就是真的能夠把《論語》的精神,融入到他自己的生命,而且以這部書的精神來治理國家。所以後來趙普的子孫,也就以趙普的這句話做為一個依據,給自己的也取了一個堂號,就叫做半部堂,這個半部就是半部《論語》。這個很有趣的一個堂號的來源。

  第二個堂號也是很有趣,叫做琴鶴堂。宋朝殿中侍御史趙忭,那個字念作變,也是為官很清廉。而且御史的職責是怎麼?御史是職責就是他要來糾舉官員的錯誤。就有點像我們在台灣,有一個監察院,類似這樣子的一個職務。而且他鐵面無私,所以大家都很景仰他,都很欽佩他。趙忭曾經擔任成都的知府,非常的清廉,然後看到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他也感到很高興,所以經常彈琴自娛。趙忭也養了一隻鶴,然後用鶴的毛來做成扇子,然後隨身攜帶,所以拿來提醒自己,要跟這個鶴毛一樣,不要貪婪,要能夠很清潔,要能夠自持。用鶴的紅色的這個頂來勉勵自己,要忠心為國,赤心為國。

  各位應該有看過那個鶴鳥?鶴鳥的頭這個地方有一塊紅紅的,我們一般俗稱這種鶴叫做丹頂鶴。前幾年在台灣,也有一個跟鶴有關的故事,在台灣北方京山那一帶,曾經有一隻鶴鳥,因為迷航的關係,跟牠的父母親走失了,所以那一隻鶴鳥有一段時間,就在京山那一帶盤桓,有一位老農夫看到這個鶴鳥,這麼可愛,然後那個時候還很小,然後在那邊覓食,所以他就發心,要讓這個鶴鳥吃到不要灑農藥的一些東西,所以他自己的田就不灑農藥,所以那隻鶴鳥就經常在他的田裡面覓食,然後跟這個老農夫就成了莫逆之交。也因為這個緣分,當地的文啟工作室,社區,也就開始推動,在這個山谷裡面,所有的田地也都不灑農藥。所以那個鶴鳥在那個山谷裡面,哪一塊田裡面吃到的食物都是沒有農藥的。所以也就促成了,間接促成了當地的居民去反思,我們對於土地的正義,我們對於農作物的正義,應該要回歸到自然。一隻鶴鳥影響了整個社區,這個因緣非常的難得。所以大家現在對鶴鳥的認知,因為這個故事慢慢的清楚了,牠也是候鳥,我們以為牠都是留鳥,不是,牠是候鳥。

  好,我們再回來。所以也因為有這樣子的,鶴的潔白的羽毛,牠的丹頂,他經常來勉勵自己,趙忭自己很貧窮,因為為官清廉,只有一琴一鶴,所以趙忭的後人也就以他的行誼,為他自己的家族取了一個堂號,叫做琴鶴堂。

  第三個,趙氏還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渙等為堂號,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我們就不一一講,所以我們就取了前面兩個比較有故事性的堂號,來跟大家來做分享。好,我們就稍稍的休息一下,好,等一下我們再回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