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講席貢言-第16集

  把這個表找出來,「六即佛」,找出那一個來。

  既講「六即佛」,上一次講到第三,講到「觀行即」。今天有印的新表,按這個表上的話,可以看著,好懂;要不看這個表,光這麼講,聽不清楚。

  上一次講「六即佛」,這個「即」字,「即」就當個「這就算」,這就算這麼回事情。要不到這個「即」字的話,談不上個信佛的,就在六即以外的,六即以外的純粹是門外漢,門外頭的。門外漢給諸位說,上一次跟諸位說過,也就很不錯了。怎麼不錯了呢?他佔著一個「即」字,就算,有這麼一個話。這就是什麼?就是眾生皆有佛性,他自己對於眾生皆有佛性這一樁事情他只要相信,他自己成功不成功莫論,他只要相信,這就算數了,這就算門外漢了。但是不相信的人,上一次給諸位說過,太多太多了,他自己有本性他都不曉得,這一點不假的。所以是能夠到一個他知道有本性了,這就不錯了。

  第二步,比這個又進一步了,「名字即」。名字即就是他懂得這個佛,怎麼著?佛有什麼樣的好處,為什麼叫做佛,多少的懂這麼一句半句的,所以叫做名字,比前面那個比較的深一步了。這兩個都算是門外漢的算一分了,這就不容易了。

  到第三,「觀行即」。我交代給諸位說,本身今天講,上一次也說過,講也不過講個大概情形;講個詳細,哪一條也相當的麻煩,大家不要把它看輕了。為什麼?大家要不信的話,這六即佛,這個辦法是發生於《妙法蓮華經》,諸位哪一位把《妙法蓮華經》徹上徹下的看一個大概,才能懂得這幾句話,這都在《法華經》上,可見其難了。所以是成尊佛得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難!只可以簡單介紹,今天講這個「觀行即」。

  先把這個「觀行」兩個字給諸位再解釋解釋。佛法不論是哪一派、哪一宗,皆有觀想,這個諸位要聽明白,這是學理。普通法門是這個樣子,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也有觀想嗎?沒有觀想,有《十六觀經》,指明了是觀想,怎麼不叫觀想?不過是特別處在哪裡?你懂得觀想,生的功夫,品級高一點;不懂的,品級低一點,有這種情形。也離不了這個觀,離不了觀想。這個大家既是學佛,三經裡頭《十六觀經》,這是觀想。「行」呢?行就是你修行的哪一種法門,種類不一樣,你那個心就不上別處去,就安到你修的這個法門上,一舉一動不往別處跑,專往你自己修的這門上走,這就叫行。行原來就是個動態,既是動態,你今天上東,明天上西、上南、上北,這個樣子一點也沒用處。怎麼呢?這一個觀者,帶著有止觀,止觀法門,凡是佛法離不開這兩個字,沒有這個止字不能入定。這個大家要知道的。所以說這叫觀行即。到了第三步的觀行即,得用功夫了。觀想,你修的什麼法門,你這個心就定到什麼法門上,不能往別處跑。這個要記得住,這個可很重要。諸位修淨土,譬如說在這裡,三十年了不成功,就在不能照這個辦。

  諸位聽明白,並不是跟諸位講了,請你們諸位就做觀行即,可不是如此,大家不要發生誤會。為什麼?你能做得到的那很好,做不到的也不能勉強。怎麼呢?能聽明白了那就是萬幸了,怕的連聽明白也聽不明白。這為什麼說?不說,是一輩子也不曉得;怎麼說?總而言之,一百句懂得一句,懂得一句就不得了,就得一句的利益。這個話不就容易嗎?就算一句說的話,內行話,內行了,這就很不容易的。這與往生大有關係,這一條裡頭。譬如給諸位說,上一次我給諸位說過,九界往生,人觀行還做不到,螞蟻、蚊子這些小動物,牠怎麼個往生法?牠懂得什麼叫觀、什麼叫行?這個大家要知道,牠也能往生。牠那個往生就只要得一心,一心就是常跟諸位講的,叫伏惑,當時那個心只要不亂,並沒有真一心,假一心,把它壓伏住了,臨命終的工夫,牠那個心第八識一走,不往別處跑,就能往生,在蓮苞裡再去修去。這是一定的道理,要懂得這個,你要會了,可以到那裡,譬如,你們諸位一生到那裡去就是聲聞果,就是羅漢,那些蒼蠅、小螞蟻辦不到。辦不到怎麼呢?咱說那裡沒三惡道,可以得個人身。這個《阿彌陀經》上講的是明明白白,一般人看不懂。這個《彌陀經》好難講處就是,它裡頭一句話藏著若干意思,這個大家要知道的。你做到幾分你做幾分,就今天講這個觀行即。

  這個五品怎麼講?《法華經》裡頭一共是二十幾品,一品一品的,那裡頭含著有這五種,並不是《法華經》裡頭大題目有這五種,不是大題,小題,大題裡頭包含著這個小題。什麼叫大題、小題?譬如一朵花,不論什麼花,一朵荷花,這一朵荷花就是個荷花,這是整個的,荷花當中有蓮胎,蓮胎周外有些蓮鬚,蓮胎裡頭含有蓮子,蓮子裡頭含有蓮心,裡頭範圍太複雜了。這個五品也就是內裡的五個條件,這五個條件大家能做到一分、二分就不得了,就算是內行了。內行是什麼?還是凡夫,是門內的凡夫,辦不到這個是門外的凡夫。你看那個表上不是這個樣子嗎?這就是內凡,門內的凡夫,門內的凡夫就不得了了。

  看今天發的這個新表,這個五品就是五個條件,大家看。

  這就是一朵花裡頭的一部分,諸位要聽明白。聽了這個,我們才不說外行話。咱們成天說隨喜,這大家常說。咱隨喜的什麼?喜的什麼?隨順的什麼?這糊裡糊塗的話。你看這裡開頭就是「隨喜品」。怎麼叫隨喜品?這不能隨便囫圇吞棗的講,得明白這個道理。你看看這個本文上,「聞實相法」。聽這一句,懂得佛學裡頭這個實相法門,這一句,大家咱們在場的人,誰懂得實相?常說,常說不知道。你看這是第一步,我只可簡單的給諸位說,這就很難。佛學裡頭分析這個萬法,一種法是三種看法,大家聽明白,一種法三種看法。既是一種法三種看法,是一是三呢?三就是一,一就是三。這話怎麼這麼糊塗?一點也不糊塗,我就解釋這個一即三、三即一給諸位聽。

  才學佛,學佛了。學佛先學真,有真的、有假的、有不真不假的。什麼是真的?諸位想想,「萬法皆空」,這個空是真的,萬法皆空這是真的。先懂得這個真的,這個大家要記住,這叫懂得真了。這不就很好了嗎?不中用,只可以你自己得好處,絕不能弘揚佛法,絕不能叫大家得利益。怎麼辦?這得懂得假。假怎麼講?假就是《金剛經》上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一種現相,有形相,凡是有形相,這個形相皆都是眾緣和合聚起來的,這是個假的。要這樣說,學了真的,還得知道那個假的;知道假的,光知道假,假的都是虛妄,沒用處。這得怎麼?最後假就是真,真就是假,這兩項要合起來叫做中道,當中的中,也不真也不假,取其中,這個中道是實相,大家聽明白。這個我只能講到這裡,要是你明白這個中道,明白這個中字,那你自己諸位得參悟參悟。得了羅漢果以後,還不懂得這個中道,就今天晚上說說,大家就懂得中道了,沒這個道理。中道叫做實相,實實在在真假就是這中間這一個,佛的中道。這個大家不能說外行話,懂得這個了,我說個事情給你聽。

  五十年前,我也不提什麼人了,叫我給他作了首詩。我就三諦三觀,諦是真理,說了這個話是皆中諦,當中這個中,中諦。有這個文學家看見,文學家他也懂得一星半點的,不懂得理,光看這字,看了說:「詩作得還不錯,我給你改個字。」改什麼字?把那個「中」諦改成真假的「真」,說所有法皆是真諦,那不比中諦好嗎?他把這個中看成是上中下的中。改上這一個字,大家聽聽完了吧!就是個初學佛的,才懂個真諦,中諦他也不懂。這是五十年前。這不是門外漢在那裡看看本子就能講的,不是那麼回事情。佛經,不懂得唯識宗、不懂得性宗,不懂得這兩個就不能講話。

  這聞實相法,實相就是中諦,空假中那個中,實實在在的這種現相,就是這個辦法,所以稱實相。一聽的這個,那就得懂這個理。懂了這個理,聽了這個實相法才相信,是這樣,才了解了。這怎麼樣?就是悟了,這一條就悟了,悟這一條就不得了。悟了以後怎麼樣?悟了以後他才相信。大家聽明白這個字,怎麼悟了才相信?凡是這個人,「什麼我不相信這個」,你不相信,就是你不懂得,你懂得了就相信。你要不信,譬如我說個比喻,一個人就是富家子弟了,終日他也不懂得,光有一些財產地土,他下面給他種田的這些農人,看著這個大少爺這個樣子的,他不懂得世故人情,這一天跟他開玩笑說:「你知不知道種田的苦處啊?你光在家裡享福。」「我享的什麼福啊?沒有什麼福享啊!」「沒福享,你家裡有多少地你知道嗎?」「我家裡有十頃地。」「十頃地在哪裡呢?」「我領著你看看」,領著他,到了這裡,「這不是!這不是!這不是!這不是!……」打早晨一直轉到十二點,「這不是」這個意思是這不就是嗎?這個不是是就是,這不就是嗎?他很高興,胡亂指一套。到了十二點以後再說,「我不能聽了,我長病了。」「你長什麼病?」「沒病,我再跟你說吧,怎麼著也不行,我實在得吃藥了。」「你吃藥,我會治病。」「你還會治病?」「你到我家裡去坐一坐,我給你治好了病再看。」「那好。」到了家裡,拿出來的稀飯、窩窩頭,「這就是藥,你吃吧!這個藥不苦,你吃吧。」吃了以後真好病了。他一輩子他就沒挨過餓,他連喊餓他都不懂得,你想這個人到了這個樣子。這個理就是大家要明白,明明人人不吃東西就餓,他連個餓都不懂。你早先跟他說,說了白說,「什麼叫餓我不懂得」,不懂得,不懂得你實驗實驗就懂得了。(問:農夫給他吃粥?肚子餓了給他吃稀飯?答:嗯,吃東西。)

  隨喜就是跟著去辦去了。

  問:種田的指給他看?答:胡亂指,這不就是嗎?

  相信了然後才隨喜,隨喜再遇見了事情他就去幹去了,才叫隨喜。這是一條,這條,先懂實相法,這個諸位把這條悟悟吧,這就很難的。再說第二條,這個大家都聽著,這五條並不是你全部的做到,做到一條有一條的好處,都做到有都做到的好處。

  第二條是什麼?叫「讀誦品」。讀誦品怎麼講?這個《法華經》,這是《法華經》上的。對於這個《法華經》,大家聽明白,你得念,讀,嘴裡不出聲可以讀;誦,必得念出字來,發聲音,這個事情大家可注意。他這裡說的《法華經》是如此,你們諸位凡是學什麼功課,必得默讀加上念誦,這個少不了的。為什麼少不了?每一種學問,自古以來都講究念誦。念誦什麼?念誦的功夫,你自己念出來,自己聽,念的時候清清楚楚,聽的時候清清楚楚,口念耳聽,這個功夫大了。出諸於口,在心裡出,在口裡出來,自己的耳朵聽,一根線,不往外頭跑,這明白不明白?

  《三字經》大家都念過:「口而誦,心而惟」,自古以來中國人必得經過這一套。經過這一邊念,「而助觀解」。有什麼好處?觀,觀想,觀想是止觀,止住這個心不動,觀看著你止的這個東西,你這裡觀解,幫助你止觀。幫助你止觀,解怎麼講?解是你念的這一句理解,不看註子就會講。這話怎麼講?跟諸位說,這個古人說過,大家都不信,也沒老師跟你說過。「書讀千遍」,這個書不懂得,不懂得不管它,你就念,接著念,「書讀千遍」,念上一千遍,「其義自見」,這個書的意思自己就透出來。聽見過嗎?它怎麼著呢?這個心裡止住,就跟水似的,不搖動了止住,止住就是靜的,就能了解。「書讀千遍,其義自見」,這是中國的讀書法。現在譬如這個學校裡頭,念古人的書,前人的,不許念,教授編的那講義,不知通不通的念講義。講義編的這個,通是不通?念了有什麼用處?所以是自己作出來那文章是不中不西、不南不北,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這個沒經驗是不行的,沒經驗是無師之徒。無師之徒現在不在乎了,在從前無論幹哪一行皆有老師,無師之徒到哪裡人皆不要,大家聽聽吧。(把這個給大家說說吧。)

  這一個我給諸位說,現在我們的程度,就在這個誦讀上。現在怎麼?這就是第一步,這個你都聽過,你不注意。什麼事?才上來就「口念耳聽」,我們現在正在口念耳聽的時候。口念耳聽熟了,第二步才「心念心聽」。今天要跟大家講心念心聽,大家不懂,那又深一層了。什麼時候懂?那得再增點功夫,口念耳聽熟了再心念心聽。

  這個是一步深去一步,這個五條也有次序的。第三,「說法品」。說法了,大家聽明白。說法說什麼?你學的前邊讀誦的那一套,你隨喜的那一套,前邊那兩條,那兩條怎麼樣?「自說內解」。那兩條先講內解給大家聽,「內」是你心裡了解、懂得了。你怎麼懂得的?讀誦跟解實相,懂得那兩條了,內裡懂得這個了。懂得這個了,你說的功夫我們辦不到,那要破塵沙惑,而導利他人。把自己了解的這個,你懂得多少給別人說多少,知道的多你講得多,知道的少你講得少,萬別不知道的妄作聰明,在這裡造謠言。別造出消業往生來,與經上,與三藏十二部上一律都不合。說「帶業往生」,不光印光祖師,在這些祖師就說,蕅益祖師念了多少書那不用說,痛痛快快的常說,按著經理講。他不懂,他連字都不認得,這是實在話。所以內解以後而導利他人,知道幾分說幾分,說不出毛病來。我知道一就講個一,知道二我就講個二,萬別知道一、知道二了,這個三呢?一二合起就是三,不能這樣子亂推。三有什麼根據?沒根據不行,那你自己造謠一加上二就是三,那可不行。給諸位說,就是這麼個辦法,萬不能自己類推!

  我再舉例子給大家聽,譬如這個,別人也有舉的例子,跟我舉的例子不一樣。你舉的例子什麼樣子的?世間法,孔子你們諸位都知道,孔子是聖人,在衛靈公那裡,大家要是中國書不念也不行,衛靈公問陣於孔子,問孔子上陣擺陣的法子。孔子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祭祀俎豆這些事情我學過,「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我沒學過。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是孔子,這個大家知道吧?孔子是聖人,他沒接著再說,可是註疏的有這個講法,說是俎豆就是戰爭,戰爭就是俎豆,那是他給孔子往臉上貼金,愈貼金愈侮辱孔子。孔子怎麼著呢?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再不這麼妄作聰明。這不給大家說出來了嗎?不知道,萬別妄作聰明。

  再看這個第四,「兼行六度品」。這個六度最後這一度,咱不說這個十度,最後是般若。這般若就是中道,即空、即假、即中,這是般若,並不是偏於空,也不偏於有,合乎中道,這是最後的一條子。但是這一條子什麼做成的?什麼做成的?開始從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一切,這頭一步,在那裡開始,放下一切,持戒,再忍,再精進,精進了就可以得定了,得了定,定就是安定了,自然般若就現出來。這是追本求源,這個六度都得要挨著把它歷一遍,歷一遍怎麼?幫助這個心叫它求定。

  問:六度要經歷一遍?要經歷?答:開頭先把施度放下。

  這個智慧是什麼東西?智慧就是真如本性,咱們說明心見性,學佛要念佛見佛。見佛,怎麼叫見佛?見的什麼佛?《金剛經》上:若以三十二相求如來,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以三十二相去觀佛相,這是行邪道,見不著如來。那是什麼?《華嚴經》、《法華經》都說什麼?心即是佛,佛就是眾生,三無差別,心、佛、眾生是一樁事情,心迷了就是眾生,心覺悟了就是佛,這是一樁事。所以是到這裡這才能明心見性,不三十二相求如來,到這裡這就不得了了,幫助著叫你見本性。

  最後,「正行六度品」。兼行跟正行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兼行者,你修哪一種,譬如修一種,在一種為主,再修一種是為助、幫助,這叫兼行。正行,正行是六度合成一塊,拿著這六度作一度看。這就麻煩了,怎麼樣?正行六度我就正行,而自行化他,注重什麼?你自己行六度,拿這六度當一度辦,你這樣的辦,你就自己照這樣的辦,自行,自己行你再勸化別人,也就把你這六度合一,你再勸化他人。這就不簡單了吧?這不是容易的。怎麼合一?「事理具足,觀行轉勝」,這個是簡單的話,佛法有事、有理、有體、有相、有用,各方面的一切分解,這個大家都聽過,這不用仔細講。事理具足,就是體、相、用、空、假、中這一些。譬如這什麼叫事理?大家念,念這個一心不亂,不是有事一心不亂、有理一心不亂;《大乘起信論》就有三大:體大、相大、用大,這都是分開說。怎麼說是分開說?譬如這一隻手,我說的這五條,這一隻手,體、相、用、空、假、中都有了。這是總說,分解就不一樣了,分解,這是大指、二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就皆不一樣,一個一個說法。這五指不一個用法嗎?不一個用法。你拿武器、寫字,這五個指頭五個用法,拿武器是這個樣子的,大家沒這種經驗。所以是到這裡事理都具足,五就是一,一就是五,就是圓融無礙,這個時候你所有的觀想、所有的行動,一條條的就發展到極處了。

  大家看,講完這五條了,你看這六即表上,六即表上到了觀行即的時候,他還沒講見性,心還沒明出來,還沒明出來,這些功夫還都是外品,還不是心內的,還不是內法,還是外邊的法。雖然是外邊的法,你看外品,可是,那當然沒有明心見性,是凡夫,雖然是凡夫,可是一層,什麼?內凡,門內的凡夫,不是跟我們似的,我們是門外的凡夫。大家要知道這個樣子的,看看這表上。

  講到這裡,鐘點到了,後頭還有三條,三條只可以給諸位說說保存起來,下一次再講。因為什麼?譬如十信,開頭十信住,到了十行、十迴向,那裡才算是內部的功夫,大家聽明白。

  這就不得了,這以後就不至於上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