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講席貢言-第14集

  又發的新表,諸位領到的很好,沒領到的跟他們要。這個新表是什麼?新表還是解釋上一次的話,很難懂,記出來比較的還清楚一點;不記,聽過去,聽懂了比較的困難一點。

  上一次是講到往生,五種往生,大家還都記得,可很重要的話。這五種往生講完了,其實講得並不詳細,就是粗枝大葉的給諸位講講,可但是一層,粗枝大葉就難懂。為什麼?講哪一句,它與淨土宗,與全部的三藏經典都有關係,你要說這一句,就引起許多的事情來,不然聽不明白,把這個話先給諸位交代交代。

  今天講,上一次那個表又有附說,大家看一看。附說是什麼?就是淨宗為難信之法,這個人人都曉得,凡是學淨土的都懂得,難信之法。別的法門聽了還相信,唯有這個淨土法門信很少。大家想想,為什麼不信?這是大問題!你得說出個理由來。不信這就是說的那個理大家都不懂,哪有這種便宜事情?不相信。不相信又不信,這叫難信之法。既是這樣,這個難信之法給諸位解釋解釋。今天就講這個難信的狀況,大家聽聽,仔細聽聽,對於佛理多少的明白一點,後來就可以不至於隨便說毀謗經典的話,不至於造罪業。

  下頭大家看看,難信之法,「唯佛為世間解」。佛有十個名號,世間解這是佛的一個名號。世間,大家聽明白,有器世間、有情世間,還有別的世間,那個就更麻煩了,就先說這兩條。什麼叫做器世間?就是一切物質,山河大地這一些,這叫器世間。為什麼叫做世間?有過去、有現在、未來,隨生隨滅,這叫器世間。有情世間是動物,動物不限於人,連小的螞蟻、蚊子都算數,也叫世間,它也有過去、現在、未來。這個東西大家想想,誰能都曉得?除佛一個人,大家聽明白,才稱世間解;就是到了十地菩薩,也不能稱世間解,也夠不上。那十地菩薩都夠不上,我們這些博地凡夫,什麼也不懂得,我們怎麼會曉得?大家想想。那不曉得,講給你聽,聽也聽不懂,太複雜了,大家要知道這一句。所以說,我也是講到《華嚴》,講到這個迴向,講到微細智上,最後停止,講微細智的工夫,講了一百個真如,真如本性那個真如,一百個講法。懂得這一百個真如了,這才懂得微細智。你這個智慧得非常微細,你才能聽進去、入進去;你沒有這種智慧,講的工夫,不但我們不懂,連這些十地菩薩都聽不懂,給諸位說吧。十地菩薩都聽不懂,我們怎麼能聽懂了呢?我們把三藏十二部都精通了,自然就懂得,不能精通就不懂得,就是這麼個理。

  這個話不說出來了,要再講起來可就很長了,太麻煩了,它只能舉出三個條件來,給諸位解釋解釋,這三個條件還能聽清楚了,這三個條件以外就不用再談了。那就解釋這三個條件,今天這個表就是專解釋這三個條件。這個是完全講學理,諸位再聽怕聽不到,那你要聽到了,你得把前邊這些都補上,你才能聽這個;前邊的沒聽過就聽這個,也是聽不懂。

  在講這三個條件以前,先有點給諸位聲明。聲明什麼?上一次講的時候,這個講經的人嘴裡有說錯了的話,給大家改正改正。這是第一條,先改正。大家聽著,改正什麼?原來說到大勢至菩薩那一段裡,大勢至菩薩是《楞嚴經》上的二十五圓通,《楞嚴經》,那一個沒有問題。但是除那個以外還有什麼?《華嚴經》上還有五十三參,這段與五十三參沒關係,講經的說錯了,就把五十三參說上了一句,說什麼?說諦閑法師註的五十三參,這是這句話說錯了,要聲明。諦閑法師註的不是那個五十三參,註的是什麼?《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有什麼關係?《普賢行願品》與《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頭有連帶關係,這個講經的嘴講成了五十三參,這是說錯了的話,要聲明,給大家解釋。(五十三參。問:哪一段說錯了?答:不是諦閑法師講的,諦閑法師講的是《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上與二十五圓通有連帶的關係。)

  這是一條。還有講完了,大家,我也不提名字,大家注意,很難,很難!聽淨土大家也在這裡聽了三十年了,一講這個,有人提出來,什麼呢?上一次我說,證果必須在生前,大家聽明白這句了嗎?生前證果,並不是死了證果。有同仁提出來,生前證果我們這個果怎麼個證法?問這個問題。大家注意,這個問題要問的什麼?你問這個,你是修的證果的法門,你是修的往生的法門?大家聽明白,往生是往生,有生就有滅,生滅問題;證果,證了果位的問題,這是兩樁事情,你把它混二為一講,這怎麼能成?沒說你往生西方是證了果才往生西方,證了果往生西方是現在美國這個華僑在那裡胡造謠言,消業往生,什麼業沒有了,往生了,這是大背經義,連字他都不認得。大家聽明白,往生沒說你證果,這個大家要聽明白。

  那這麼說,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證果?可聽明白,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證果。在那裡證果是什麼?在那裡往生,往西方極樂世界去生去,有生有滅,到了那裡才再證果,才不生不滅了,這是兩段。這個大家聽清楚了吧?這個聽不清楚可不行,你是往生,並沒到那裡,你在這裡不生不滅了再上那裡去,不生不滅了才叫證果,這一條得弄明白。我們要在這裡證了果再上西方極樂世界,那叫多事了。你證了果,那還不願意怎麼辦就怎麼辦嗎?這是錯誤。只有你在這裡往生,生還有生滅,到那裡再修才沒了生滅。到那裡再修還不是帶業往生嗎?這個必得參悟,不懂的這個。這樣聽明白了嗎?

  這交代完了,就講這三個條件給諸位。第一,《仁王護國經》上有這麼一句話,「三賢十聖忍中行」,看這個新表,「唯佛一人能盡原」。這兩句大家聽著,這兩句那就好麻煩了,諸位用心聽吧,這是完全學理了。今天講了這個,能講完了,下一次就不用講了,我們繼續講《華嚴經》了,那個也就哪裡要緊解釋幾句,不要緊的就過去。要這麼一句一句的講,那得講二十年,誰活二十年?我現在,誰給保險?我這就九十六了,還活二十年哩,活兩年誰敢保險?那就不必了,大家仔細聽著吧。

  諸位注意聽著,這可是學理。這有經典的,《仁王護國經》上的,三賢,說的修菩薩道的,什麼叫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原來的十信跟十住是合併起來,那是第一步就複雜,這才十行、十迴向,原來是四十位,這三十位,叫三賢。三賢實在是四賢,四十個位置,只說三十個位置,這是成了賢人。賢人就不是普通人,不是凡人了,這個好懂。到了十迴向以上就是登地菩薩,有十地,這個十地登地菩薩,這個境界就高了,就成了聖人,這叫十聖。十聖一直到哪呢?到法雲地,第十地的最後名字叫法雲地。這是三個賢人的地位,這是十個聖人的地位,這是把這位置給大家說明白。這些人怎麼樣?這些人還在修,要緊一個字離不開,哪個字離不開?這個「忍」字。他翻譯,翻譯了以後講這個忍給諸位聽。

  這個字請諸位仔細聽,聽不懂我也沒辦法,我這口才不好;聽懂了,那大家得細心的悟,粗心浮氣不懂這個字,講這個「忍」。(你先解釋解釋,請大家注意。)

  這個忍,凡是學佛的、學大乘的,最低限度懂個六波羅蜜,六度,六波羅蜜,這個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其他的經上呢?有十波羅蜜,咱先不講那十波羅蜜,光六波羅蜜就夠受的、夠麻煩的了。這個六波羅蜜頭一個是布施,不能再細講,那就麻煩了,這是一切都得要放下,這個布施就是。這一步大家想想誰做得到?這是第一步。放下這個布施,第二總得守戒律。佛法,有佛,以佛為師;沒了佛,以戒為師,戒就是佛,這是很重要的,全部的佛法就是一個戒字。有了這兩個字,第三就是忍,後頭才精進、禪定、開智慧。這個忍字,我解釋這個忍字給諸位聽。

  忍這一字也不能細講,只講個大概。為什麼?這個忍有若干種,一直到十忍,各忍有忍的講法,咱今天講個簡單的講法:一個是「生忍」,一個是「法忍」,先懂這兩個要緊。什麼叫生忍?生這是對於一般眾生,我們在人群之中相處,跟眾生相處,眾生皆與我們有侵犯的關係。大家聽明白,有什麼侵犯的關係?譬如凡是這個修行的,我說這個你好懂得,你看神仙,唱戲的佛,都拿著個拂子,大家看見了嗎?拿著這個幹什麼?就是環境裡這些小動物、大動物找他的麻煩,他不能殺生,他下這個拂子把牠轟跑了完了,這個好懂了嗎?沒有這個拂子呢?沒有這個拂子也就得忍受著,不問待你什麼樣,你都得要忍受下來,不能加害於眾生。大家能做得到嗎?不但是不加害牠,不能反抗牠,不能為了你的利益而消滅牠。這個跟國家辦事可兩路了,國家譬如去蟑螂、拿老鼠,為的牠於人有害處。可是於人有害處是不錯,你站在人的立場上是私心;你要站到老鼠的立場上,人是害物,要沒人,那老鼠活得很自由。到底以誰為主呢?大家要聽明白這個。所以是必得忍受,這叫生忍,不能詳細講,先懂得這條。

  大家聽著,第二叫法忍。法忍怎麼講?你不是修行人嘛,修行得有法門。修的什麼法門?什麼法門也是把你這個心不叫它往外跑,一下子收起來,安到這一個地處不動。大家聽明白,把這個心收回來安在這裡不動,不要動。這個動之一字,這是大毛病。安住不動這個東西不是容易的,大家沒修行的、沒功夫的,不知道這個難處;有修過功夫的就難了,這個心安在那裡,就在那裡不動了。譬如咱們諸位修彌陀法,六方佛給你出證明,東方佛頭一個叫阿閦鞞佛,阿閦鞞就是不動,這是第一要緊的。這個事好麻煩,這叫法忍,怎麼著你不能離開,不能離開這個。說到這裡我給諸位說,不光佛家如此,只要真正修道就是如此,念孔子書的人,諸位大家講中國文化念過,念的孔子書叫白念了。怎麼白念了?孔子書上這個道,「道也者」那個道,「不可須臾離也」,不可很短的一點時間離開它;「可離非道也」,你要是說很短的時間跟它一脫離開,就不是道了,這個道是一點都不能放鬆。這是孔子。這個念孔子書的這麼講的有幾個?這還罷了,說到這裡,譬如再說孔子的書,咱簡直是太胡鬧了。怎麼太胡鬧了?連講都不會講。怎麼不會講法?我舉例子給大家聽聽,你看看,大家悟悟。

  孔子他本人那就不必說了,他們這三千弟子,大家都知道,誰最好?顏回,這個大家都知道的了。顏回跟別人、一般人,別人比不了處是什麼?顏回什麼?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非禮勿聽。不合乎這個的,也不看、也不聽,一切什麼的,就是走這個忍字。大家聽明白了嗎?這是顏回,凡是不合禮的事,也不看、也不聽、也不動、也不說。這不是很好了嗎?對了吧?

  那這麼著,這個忍那不是很好的一個字嗎?大家聽聽,這很好吧?孔子呢?孔子不如此。孔子怎麼不如此?孔子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一切聽之自然,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跟顏回又不一樣。大家聽明白,顏回還離不開這個忍字,孔子這個字都沒有了。沒有怎麼樣?沒有就是完全歸了自然。懂這個境界嗎?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都歸了自然,顏回不到這個自然。這個大家聽明白了嗎?這是顏回不如孔子的地處。

  這樣講起來,就是《仁王護國經》上說這個忍字。這個忍字一直跟大家說,在這個不入門、外行談不上,懂得了這個字,為什麼忍?因著他沒斷惑。大家聽明白,沒斷惑,惑業苦,有惑就造業,有造業就有痛苦。有這個忍字,就是叫伏惑。大家聽聽,伏惑,有斷惑、有伏惑,這不是給諸位常說嘛,並不是斷了,斷了什麼不再惑了,硬硬的壓住它,這名字叫伏惑。這個伏惑,一直到十地菩薩都有惑,分著這十地漸漸的斷,不歸自然,所以是忍中行。他要是不能忍,那個惑就起來了,大家聽明白了嗎這個?不歸自然。

  這個諸位聽明白了嗎?要聽明白了,這個經上帶業往生,十地菩薩還帶業哩,這還用講嗎?這明擺著的嘛。

  下頭,「唯佛一人能盡原」,三賢十聖都有惑,唯有成了佛以後才能把那個本原。本原就是根本無明也沒了,到了佛的境界才能得到源頭,得到根本,其餘的人都辦不到。這是經上的話。

  這個事情這是一。第二,要是看過《大乘起信論》也還罷了,《大乘起信論》,你聽這個名字,起信論,叫個大乘起信論,不是小乘法,小乘法只講六識,不講七識、八識。不講七識、八識,為什麼不講呢?聽不懂。到了大乘,那不講不行了。不講不行,為什麼?必得這個修行的人,對於微細智,《華嚴》講到十迴向以後才講微細智,大家知道這個,他開了智慧,他開的智慧跟普通人的智慧不一樣。別人的智慧,譬如這把扇子,拿著這把扇子,這是開開了,這不開開了嗎?這個懂的人,一拿這個扇子,你這個心一動想開,還沒打開,你這個心裡想開,他早就知道了,「至誠之道,可以先知」,知道那個動機,這就很難了。所以是微細智,怎麼個微細智法?這個他翻譯以後咱慢慢的說,大家聽了可以參考,這上都有,在什麼書上什麼書上,你回去查去。

  我先講比喻,後講這一段。《大乘起信論》這個開頭叫三細,三細怎麼講?就是第八識,這個阿賴耶識,它的動作很微細。它的那個微細誰懂得?有微細智的人才懂得,沒有微細智的人不懂得。人人皆有,皆有第八識,人人皆不認識自己,這個大家可知道?你有多少惑你曉得嗎?你別說細的了,粗的我們都不懂。

  說個比喻,光這麼講很難懂。譬如很安靜的一盆水,什麼雜質也沒有,這個水不動的時候,大家看看是光明的,這個大家聽懂了吧?光明的。光明,你這裡一動它,一動它那個水就動了,一動了那個水就不光明了。跟個鏡子似的,照得很清楚,一動就看不清楚了。看不清楚,看不清楚這個時候有些什麼東西?就有些現象。什麼現象?不一定,一動同時就有了無明,就不光明了;不光明,隨之就現相;有現相就有能有所。這個水不動是光明的,一動不光明了;不光明起些皺紋,這個大家懂得,能見。起這些皺紋,起這些皺紋相,同時,一個時間這三種合著起,除了阿賴耶識,其餘的不如此,先無明,而後能見,能見才有所見,才有能、才有所,它這是同時,無明、能、所一時出,這就很麻煩了。

  再看第三行,這是阿賴耶的名字,有若干名字。什麼若干名字?在哪裡呢這些名字?唯識論的《了義燈》,在這個書上都記載著,那不能詳細講,就是指出地處來。什麼呢?一種叫「種子識」,一種叫「根本識」,先講這兩句,這簡單的。先講這個「識」字,這個識是什麼?識是虛妄分別叫做識,大家先懂這個字,識是虛妄分別,它這個識,俗名叫靈魂。這個識怎麼樣?到了修行的好,轉識成智,成了智就沒了識,識就是智,靜了就是智慧,亂了就叫神識。所以第八識叫種子識,這一切的種子都藏到裡頭。這個阿賴耶識,你看壞不壞?再這個「根本識」,怎麼根本識?這個書上是這樣,咱們投胎的工夫,投胎頭一個是阿賴耶識先去,先去投胎,這叫先去;到我們死了,前面這個七識都走了,它最後走,叫「先來後去作主翁」,它當主人,這都是經上的。這個阿賴耶種子不乾淨,永遠在輪迴裡頭,不會了脫的。

  講到這裡給諸位再交代一句話,這個經講是講,講到哪裡怎麼個變化法不一樣,《心經》上無智亦無得,這個智也沒有。大家都念過《心經》,你存得有個智字,這又是著了相,又不行。你看看,到什麼時候說什麼話,不一定,難處就在這上頭,千變萬化。

  這樣說起來,講經是不容易,聽經也不容易。怎麼說?譬如,既是這樣,這個忍字,大家可聽明白了,這個字不好,是嗎?這不是不好嗎?還不到家,還不歸自然。我們功夫不到就得吃藥,就得吃藥,這是個藥;要是沒了病再吃藥,藥就是病。就是這麼個理,先說這兩句。

  既是這樣講,這《彌陀經》大家聽明白,難講處在這上頭,咱們大家是往生,不是證果。往生是幹什麼?到那裡去上學。聽明白了嗎?我們的功夫不到,在這裡學不成,上那裡去求學去,生到那裡求學,到那就不入輪迴了,就在這個不入輪迴裡頭升學。(翻了再說,講多了不行。)

  到那裡以後,我給諸位說,《彌陀經》上是九界往生,譬如畜生,這些蚊子、蒼蠅牠們,九界往生嘛,牠們也往生,牠往生了到那裡,一往生就是菩薩,就這麼個理嘛。牠什麼也不懂得,糊裡糊塗的,這些理牠一點不懂得,牠就是光聞見一句彌陀聖號,牠願意深信,怎麼個講法牠也不懂得。既是不懂得,牠這個心跟在這裡一樣,什麼用處?到那裡去上學收住心。收住心怎麼個收法?所以說,到那裡眾鳥演法以後,才懂得念三寶,那個心才歸到一處。懂得念三寶了,可見你在這個世界上你不懂得三寶,你那個心收不起來;懂得三寶了,這才出了那個四念住,那又不講。如是等法,再一聽那個樹上風一吹,跟作樂似的,這在《彌陀經》上有。作樂是什麼?作樂,古人的註子,有三種忍,十種忍有三種忍,才有忍力。忍力怎麼講?就是法忍,那個心就定在、安在這個上頭不動了,你一聽那個音樂,你就捨不開它了,所以是這很重要。樹上演的什麼樂?演的無非都是這些法音。所以這個國家,孔子講究禮樂,這個學校裡唱這些黃色音樂,這也是忍,把那個心安到黃色音樂上,他怎麼會學好呢?不讀過書的人不懂這些道理。

  所以說那個樹一響,這叫音響忍,頭一條就是。一聽見,你那個心都安到那個音樂上了。安到那上頭怎麼的呢?聽了他得心柔順、柔和,都平平安安的,得這一忍。得了這兩個了,這再無生法忍,這是種無生法。譬如,這個大家我這麼講不行,譬如你今天什麼?到外頭電影院裡聽了那一套,那一套黃色的那種跳舞的,你是個什麼心理?你那個心裡一定不忘它,不忘它就是忍,安到那上頭了。譬如你到廟裡,真正規矩廟裡,在那裡規規矩矩念一個佛讚子,這個聲音跟那個不一樣,你又變了心理。那麼得了音響忍,可以得後頭這兩種忍,得這兩種忍力,安到那裡了,這才後頭《彌陀經》上「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才得這個自然兩個字,自然,不勉強了。不勉強了還忍不忍呢?可以不忍了,不忍,自然而然了。你想想,這個難講吧?(他那個眾鳥演的法說明白了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在這裡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