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講席貢言-第10集

  最後印的那一張找出來,那一個表先把那個文念一念,諸位看看。上頭開頭,「惑起於性,應略述性」這兩句,這是那個表。這兩句怎麼講?那一次都說過了,今天也不妨再說說。為的講惑、業、苦,這個苦是業裡來的,業是惑裡來的,惑從哪裡來的,這不應該要問的嗎?這個惑發起到本性上,這一句重要,記住!這個本性,我先跟諸位說一句,凡是學佛的,不論你學哪一宗,就連明心見性,這個是很主要的問題。連個性都不懂得,那就算白白的學了回佛,什麼用處也沒有。這是很重要的。這個字雖很重要,講起來可就麻煩了,光這一個字講兩千年也講不完,給諸位說,這麼麻煩。何以呢?要能兩千年,我們講的都在兩千年以前,要是有人有個三分之一能懂得,現在明白人就不少了,現在明心見性的有幾人呢?這是大問題。諸位可以自己聽聽。那麼我本人,你能講這個「性」嗎?我講不了。怎麼講不了?我沒明心見性,我只是講的這個文字,這是說實在話,不要在這裡吹大氣。這個樣子講文字沒用處,嘴裡說的話也不是「性」,寫的文字也不是「性」,這個「性」沒法拿過來看看,這個很麻煩的吧?所以是難講。要再悟了,還是得自己悟。自己悟了,誰也不曉得,你自己曉得。

  我們雖然講的是《華嚴經》,修的,來到台中,我們這個道場沒講別的法門,一來到台中就是講的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大家學了這些年,淨土法門就三個字:信、願、行,沒談到性上,這個大家都知道。這個性這麼重要,沒談到性上,這怎麼辦?信願行,你只把那個信字站得住,不講這個性也能成功,這是淨土宗的特別處。可是這樣說起來,那為什麼要講這個性?為的要懂得這個性,你修淨土宗就不搖動了,難信之法你就不搖動了,也不受欺騙了。因為你不懂得這個,不懂得,我信也行,你又不信,又不信這個淨土法門。大家又說,我們怎麼不信,多少年了。我跟諸位說,你們那個信跟我一樣。跟我怎麼一樣?我信,這個信之中我不過是萬分之一,我跟諸位說。諸位對於淨土宗的信,也就是萬分之一,跟我一樣。不過或許還不如我,我是自從來到這裡,三十多年我沒有改,你們諸位東改西改改了多少次。為什麼改?你就是信不及它,這麼六個字,有什麼用處?你不信!那你跟我怎麼能比。這個我跟你說了。

  說了的功夫,我今天不能再把前面的講了,我講兩條了,好懂,那天講兩條。要是再接著講,光這個咱得講到過年,我想咱也講不完。這個信大家站不住,夠不上那個信,又不懂這個性,這就叫胡鬧一套完了,那有什麼法子?那你怎麼不早說?我早說晚說,我就在這裡給諸位說,再說十年也怕沒用處。為什麼沒用處?根本你只生障礙,那有什麼用處?先講了「性」字才能講別的,我隨緣就是了。

  就說普通教理,現在我們大家有幾個人懂得?這個教理,要緊一個性、一個相宗,這兩門一點都不懂得,幹什麼?怎麼不懂得?那你不往裡頭求。往裡頭求,誠心正意的,大家光知道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聽法也是一心不亂,跟你諸位說吧,你聽法兩個心,跟白聽一樣,什麼用處呢?把這個心、精神,諦聽!諦聽!你要在這裡聽,放下一切,這個心都在這個經上。哪一位能做到這個樣子?那個諦聽的,一聽他悟了;不諦聽的,飄飄浮浮的,什麼用處呢?還不是自己嘛。

  我就講第三條了,講第三條的功夫,你把那個第一、第二看一看,與那個可有連帶關係,把那兩條完了,這第三也講不明白。

  大家看這個第三條,「性具善惡」。大家聽著,我再這說一句,凡是我講的這些,下頭都有註解。什麼註解?出到哪經上的,都是有經上的根據。沒經上的根據,自己隨便說不行。這個大家要明白,我再三的跟諸位講,我講了你回去查哪一個佛學辭典、你查哪部經,上頭沒有的時候,你見了我來打嘴巴,我不給你諸位都說過嗎?這都是有根據的。我在這裡,你講這個我聽不懂。你聽不懂那也沒法子,我也沒法子叫你懂了,我只管盡我的心。那你懂了,你只聽經的工夫諦聽,一心不亂,你就懂。就這麼句話,我們就講這個第三條了。

  「性具善惡」怎麼講?這個本性,具,它全有,全有什麼?也有善也有惡,本性裡頭都這個樣子的。這一句話,學佛的人就若干人不承認。再說現在我們蓮社給學生講《論語》,把中國的文化講講,孔聖人也是這樣講,孔聖人沒說性善,那個《三字經》上「人之初,性本善」那一句話不對。性本善,有惡沒惡呢?孔聖人說什麼?孔聖人說的「性相近也」,這個「性」大家差不多。你說差不多,這個話說得這麼含蓄。你只要有了習染、沾染,大家聽明白,「習相遠也」,染上善的你就善,染上惡的你就惡,孔聖人也是這樣講。世間聖人、出世間聖人一樣的,可惜一般人都模糊過去了。「性相近,習相遠」是孔子說的,這話跟佛說的都相當。佛家這個「性具」是什麼經說的?成佛是《法華經》,《法華經》上主張性具。性具怎麼講?大家聽著,「具」是全有,也有善也有惡。要是有善沒惡,也不算全;有惡沒善,也不算全。這個大家可聽懂了?(把這個先翻翻吧,這個好懂。)

  學佛聽經什麼的都是自相矛盾,自己說了的自己反對,這個經原來到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千變萬化,可是這個講的不會。說到這我說一句,常說「萬法唯心」,凡是學佛的都懂,這一切法、這一切事情在哪裡出來的?都是這個「心」裡變出來的。上一個星期講過,「夢裡明明有六趣」,迷惑顛倒的時候,也有六道輪迴,也有天堂地獄;「覺後」,一下子覺悟了,「空空無大千」,三千大千世界也沒有,也是你心造的。這個不也給大家說過嗎?既是說過,那麼咱就問了,大家學佛都學了多少年了,可懂得個十法界?十法界要再不懂得,我再說一遍,這個就俗了。什麼十法界?四聖六凡,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這是學了佛的,這是四聖;六凡:天、人、阿修羅、畜生、地獄、餓鬼,這是十法界,這個大家都知道。這十法界在哪裡出來的?都是在心裡造出來的,「心外無法」,心以外沒有。既是心有十法界,還不是有善有惡嗎?大家想想。四聖這是善,六凡皆是惡,這不明明是性具嗎?性具,什麼都是性變的。這個不能說聽不懂,聽不懂,我講得又很淺很好懂。

  這兩句是把這個事實先說出來,事實還能不懂得嗎?下頭介紹這個理,大家看下頭這兩句。為什麼這個樣子?有兩種理,第一種是什麼?「約情智說」。情智是什麼?情是這個人情識。咱們都是有情的,眾生都是有情。這個字大家,我給你說吧,譬如一般人就難懂了。怎麼難懂?這個要是念過中國書的,從前的,你跟他講,他還懂得,他信中國的文學,四書五經,他信並不是真信,也是模模糊糊的。《學庸.禮記》上說的:「喜怒哀樂」,喜怒哀樂是七情,喜怒哀樂這是不正常的態度,「之未發」,還沒到發作出來,大家聽聽,念過書的都懂得,「謂之中」,這個時候叫做中。「發而皆中節」,發作出來了,喜怒哀樂皆發作出來,發作出來,你得控制它,到一個一定的節度,到這裡止住,不能再往下發展,「謂之和」,雖然發作了,還算和平,中和之道。念過中國文化的,從前不論誰都能夠懂這兩句。這就是情,這個情,就咱們說的話,感情。這個東西,人有感情不好嗎?壞到這個感情上,學佛才懂得這個。怎麼的呢?講究智慧,現在人常說:「別動感情,站在理智上說話,在智慧上說話」。這個大家常這麼說,光嘴裡說,他不懂得,在佛學上名字就叫轉識成智。感情這個東西是壞的,智慧這是真的,你學佛,八識,這個常聽,八識永遠在輪迴裡頭,得改了,轉成四種智,轉識成智,這就成功了,就是智與情的這兩種關係。

  情怎麼有的?智怎麼有的?這又得問了。這兩句下頭有解說,「二約迷悟說」。感情是迷惑了,跟大家說吧,迷惑顛倒了才出七情。那一個智慧呢?智慧是覺悟了,你就有了智慧,這兩句這是解釋上頭。「覺後空空無大千」,迷了就跟作夢一樣,「夢裡明明有六趣」。大家要是學了這些年,連這麼兩句都不懂得,那什麼用處?可是這樣子的,諸位別說我們這個道場的人不懂,我們這個道場的還算懂一半,就這兩句懂一半。其他的道場聞所未聞,那就沒法講了,那就是糊塗到死,在輪迴裡轉悠,永遠的在這裡頭這麼糊塗。那有什麼法子?悟是他自己覺悟,我點到這裡,他聽進去,悟了;他聽不進去,怎麼個悟法?這是講了四句,大家仔細看看,這個得研究。

  我在這裡頭打個岔,正的還講不完,還打什麼岔?這個岔是必得打。為什麼必得打?咱今天講的這個,諸位今天聽的這個,是你聽《華嚴》講到「微細智」上了,說這個。過去這一段有另一個講法,難處就在這上頭。你認為就這一個講法,那就錯了。我跟諸位,你要說這個你不信,我說說。轉識成智,你們哪一位沒念過《心經》?《心經》都念過吧?《心經》上「無智亦無得」,這個智也是沒有的。《心經》上有說過,你要拿著《心經》來反對這個?《心經》是《心經》的說法,《法華》是《法華》的說法,到什麼時候說什麼話,不是這麼簡單的,這我打這個岔。學佛,平心靜氣的,我們有學問,就繼續研究;學問不到,就是按著信願行,聖言量,經上說什麼你就照什麼做,就成功。經上說你拿著什麼?金磚,你千萬別說這是塊木頭,這就壞了,他說金磚你就叫金磚,你只要有這種信力就成功,萬法皆是假的。這些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這個學問。要果然念過中國的文化,念過孔子的書,你就知道這些變化了。這裡打這個岔也很要緊,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成佛果。

  這個四句講完了,後頭這括弧裡頭是出在什麼經上,有證明。大家看一看,出在什麼經上?「天台發之」。中國講這個經,中國,咱不說別的國家,《法華經》,講《法華經》的是天台派,這一些研究教理的都是研究天台教理,這是「天台發之」,天台宗。固然是這個樣子的,「荊溪、四明皆述」,這是禪宗裡的人,他也主張這個。不但他主張這個,《華嚴經》上也主張,《華嚴經》上也有一部分主張這個,都有,經上寫得都有,不過註的不多,都主張這個性具,這不止一本經,這個有工夫查。

  知道這個了幹什麼?知道這個了我給諸位說,這個用處大了。怎麼用處大了?天台講《法華經》,「一念」,這個大家也聽說過,我是不會講就是了,「一念十法界」。大家會說這個的有多少人?怎麼叫「一念十法界」?你在這裡坐著,起一個念頭,這一個念頭仔細分起來,這個十法界這一個念頭裡頭都有。所以又說「一念三千」,這個你得查《佛學辭典》去了。「一念十法界」,十法界又變出三千,這一個念頭短短的時間有三千變化。人人都知道這個,但是不會講。這個東西就重要了,為什麼?你這一個念頭十法界都有,你這個念頭抓住那個佛就是佛,抓住地獄就是地獄。哪個你也抓不住,它就十個在那裡變化,愈變愈多、愈變愈多,你這起一個念頭,你就入十法界。可怕吧?這個修行容易吧?專心念彌陀,還不能叫它一念不十法界,一念一法界。一念一法界就好了,也不一念三千,也好了。哪一個辦得到?況且在外頭亂跑,聽了張三一套,又聽李四這一套,也不知道他講的哪上頭的,我也不懂。我要懂的工夫,這幾年裡不能談這個愛,打了兩年的官司。是個學佛的,就懂得個五住煩惱。五住煩惱,頭一個是見惑,三界見惑,最後是無明,當中思惑。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有三個愛字,五住煩惱裡頭就佔住三種愛,這三種愛就行了,就不必出來了。

  這一條就到這裡為止,再講第四條,講完了合起來給諸位再說說。看第四條,「性起」。看見這兩個字了嗎?這兩個字,「性起」怎麼講?跟那個「性具」不一個講法,「具」是全有,本性裡全有,「性起」不是這麼講。給大家說,這個本性是不動、不變的,這個前面說過,不改變了這個性,「山難改,性難移」,不變的,也是安定的、不動的。既是不動的,叫個「起」,起就是動了,就是什麼?發起,發起個什麼事情,動了,這是性起。這兩個字大家知道了,這個性子動了,譬如這一碗水,不搖動的工夫清清楚楚,一動、一搖動就亂七八糟了,這是「性起」。怎麼個亂七八糟?下頭講。

  怎麼講?「謂緣起」,就是緣起。什麼叫緣起?就是「真妄和合」,咱講這一句。這一句難懂一點,只要大家一心不亂聽就懂得,粗心浮氣就不懂得,就這麼個話。

  咱們聽《華嚴經》也聽了十幾年,常跟大家說「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兩句大家念得都很熟。很熟怎麼講?這可就麻煩了。這個我跟大家說,這個「緣起」咱聽一聽。外頭的因緣,有了因緣,現在作文章,發起個什麼事情,就是「緣起」兩個字,這都是跟日本人學的,日本人專拿佛經去,修改法律去,用的這些名詞,這是緣起。緣起怎麼講?緣起是「真妄和合」。真是什麼?大家聽著,這個難懂了,真是說的真如本性。妄呢?妄是這些迷惑顛倒,這些虛假事情,和這些現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如本性跟外頭的現象這是兩回事情,大家聽明白了嗎?既是聽明白了,並不反對,這個可以自己悟。這就是《華嚴經》特別的主張。大家不懂得「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連這個都不懂得,聽什麼《華嚴經》?上頭這六個字,大家要聽不明白的話,我再說一遍。

  因緣和合。

  常說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大家聽著,「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常說,它倆可不一個講法。有兩個講法?那一句就行了,何必兩句呢?大家聽著,要不說出真實真如來,這個妄是現這些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這兩種,這兩種是有真的、有假的。真的、假的怎麼樣?真的假的我們是求真,不要假,這個話對了吧?怎麼個求真法?怎麼個不要假法?這個「不變隨緣」,我先講這一句,就是真如本性一點都不變化。不變化怎麼樣?不變化,你不變化是你自己的好處,於眾生有什麼好處?沒有好處。眾生有好處怎麼著呢?眾生有好處,你得給他講佛法度他。講佛法他不聽這一套,他不定他信些什麼,這是弘法照例的得四攝法,四攝法愛語等等的,有同事,度不了他,他喜歡喝酒,你就陪著他喝酒;他喜歡賭博,你就陪著他賭博,這叫「隨緣」。「不變隨緣」,不變,你本性一點沒變樣,你去隨他的緣去。這叫不變可以隨緣,諸位哪一位能做得到?

  懂得這句了,「隨緣不變」怎麼講?隨緣不變是先隨緣,隨了緣你這個性也不變樣。「不變隨緣」是先不變,「隨緣不變」是先隨緣,分先後。可是這個分先後,大家可聽明白,這一動,先後分不出來。譬如看見事情了,你在這裡要想隨緣了,你本性變沒變?你隨緣了,你先隨緣不變,這個前後之間這兩條就很難分別。所以是必須得了微細智,才懂這些話,這不是容易的。我在這裡講,我說著說著自己也說不明白,得到了相當時候,你自己悟。這可是《華嚴經》上最要緊的,你看見事情了,隨緣,就先隨緣,隨緣的工夫不變,真如本性不變。不變隨緣,是叫你心裡不動,看到外頭的事情了,你要去隨緣,這是不變隨緣。你看看,我說的這個,我自己說著很明白、很清楚,而在聽的,能聽清楚、聽不清楚,我可就不曉得了。那就等於講第八識這個三細六粗是一樣,同時,性起,同時起,誰在前誰在後?所以是佛學不能光講文字,必得有相當的功夫,你自己練到這裡,你才明白;沒練到這裡,怎麼講也不行,就譬如飲水,冷暖自知。你問我這個水是熱的是冷的,我說是熱的,熱到個什麼程度你懂了嗎?我說冷,冷到個什麼程度你懂了嗎?你自己要喝一口,冷暖你自己知道,你給我說,我又不懂了。這個東西不是這麼簡單的,要是都這麼簡單、這麼容易,都成佛了。現在也成了,成了束縛的那個佛了,弄這些亂七八糟,束縛在身上。誰叫你束縛?(把這條說說。)

  最後是同事,最後同事,同事是最後,他幹什麼我們跟著幹什麼。

  先隨緣後不變。

  真妄和合,和合兩個字,和合是誰在前頭,誰和誰?

  真如來和合妄相,妄相去和合真如?

  這些地處,諸位能聽懂了,我們就照著說說;聽不懂,萬別亂講。怎麼的呢?大家可都懂得這個,一個「不落因果」,一個「不昧因果」,一個字墮野狐身五百年。大家願意造罪去,那就沒法子了,但是我這個講經的,我是處處的小心,範圍以外的我不敢說。

  這兩個比較,還能比較好了解的。這是它倆比較都不好解,比較起來,《華嚴》,這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比那個《法華》好懂一點。咱們就能這樣子的,懂得四攝法,你看見眾生你想法子度,不問是真如在前,也不問是因緣在前,一概不管它,你就這個樣子的,你只不變就行了。先隨緣不變,行;先不變後隨緣,也行,弄不清楚也不要緊。總而言之,眾生必得想法子度,千萬可別說錯話。這一個是比較,有個四攝法,那不擺著嗎?能學個不變就要緊,這一個。

  頭一個這得要有問題,頭一個是什麼?第五解釋那個「性具」,這個大家看看,可以開開智慧。

  看這第五條,「性具善惡」,這個性原來是不改的,前面第一條就說過。不改的,闡提不斷,這是沒翻譯,闡提是什麼?「闡提」是不信佛法的人,咱不必講這個,叫一闡提,這個不信佛法的。不信佛法的這種人,他既是性具,他的本性裡也有善,這個大家聽明白了吧?他既是性具,性裡也有善也有惡,他這個人向來不信佛。向來不信佛,他這個性善還有沒有?這不得要問嗎?這提出問題來了,有善怎麼不信佛?既是這個樣子的,還能令修善起否?他既是不信佛的人,不信這些善惡因果,他本性裡有善,有善性,既有善性,你引導著他做善事,行不行?提出這個問題來。不信因果的很多,你叫他學佛、叫他信因果,他信還是不信?這是大問題了,本性裡有善,怎麼他不幹?這是一個問題。

  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既是性有善有惡,佛不斷性惡,成了佛了,他還有惡,大家聽明白了嗎?性具,這個問題提得大,還能以修惡起否?佛既還有惡性,還沒有去,能叫他再學惡,佛還能變成惡人了嗎?這是第二個問題。大家想想吧,這問題要緊。

  這個我得先給諸位又得打個岔,解釋解釋。解釋什麼?薰染習氣,佛家講這個東西,你怎麼薰染它怎麼變化。薰染的時候,時候一久,你就懂得哪個,你那個心就安穩;不懂得哪個,你就不安穩,心安理得。既是理得了就心安了,他就是對於哪一種事情他了解,知道這個事在,他就很明白。這句話大家可聽明白。他明白,明白是說,這個咱俗話裡有的話,明白人好說話,糊塗人難講理。明白人你給他講講,他才行;糊塗人你給他講理,愈講愈糊塗。這一個明白這就很什麼的,佛家用個智字,知道這個智字。

  大家看,答覆了,先答覆頭一個問題。「闡提不達性善」,不信佛的、不信因果的那種人,他不明達哪個是善、哪個是惡,這善惡兩個字他弄不明白,他糊塗,這糊塗人難說話。這是記住這個,現在說個不好聽的話,現在不要緊了,現在當兵,這個徵兵的都是學生;從前這個兵是在外頭招募,他也沒念過書,什麼也不懂得,也有句俗話,我想台灣也有,秀才,秀才是念書的人,秀才念書懂這些道理,「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清」。台灣有這個話嗎?那就好說話了。秀才很明白,遇見兵,從前的兵,什麼呢?有理講不清,你愈講他愈糊塗。那就行了,他不懂,他不明白。這個明白,就是真如實性了解,他知道,這是很要緊的一個問題。

  這就可以答這個問題了,頭一個,那個不信佛、不信因果的,他雖然有善性,「還為善染」,他既有善性,他對於善惡他不了解,不了解,你引導著他往善上走,他還幹,他不知道我這是做善事了,他不知道是善,所以他幹了,幹了是幹的善事,他不知道他幹的是善事,糊塗,所以還能做善事。聽明白了吧?

  這個問題就算解決了。第二個問題說佛,佛不斷性惡,成了佛,他那個本性,性具,他還有惡。還有惡是不錯,「能達於惡」,他對於哪個是善很通達,哪個是惡他也通達,他都明白哪個是善、哪個是惡,懂得了他就「於惡自在,不為所染」,遇見那個惡事情,一看他就明白這是惡事情,他明白,明白他就不幹,這個惡事他就不幹了,染不上他了,「修惡不起」,有惡,引導著他修惡,這個惡發生不起來,他心裡幹不下去。我舉個例子,咱們大家,在家人不許看出家人的戒律,這個大家都知道吧?這個聽見說過嗎?出家人這個戒律是個什麼東西?大家沒看過,不知道這個。我跟你說吧,律儀,你聽著,「律」就是一條一條不准幹什麼、不准幹什麼,「儀」那是些禮貌,都得學。咱不說那個禮貌,那些不重要。這個禮貌也得學,連個禮貌也不懂得,這算個什麼出家人?他要懂得了,他的一舉一動都合規矩。至於那個戒律上,我跟諸位說,犯的那些罪,我只能說到這裡,我不能詳細跟你講,你想不到的一些罪,給你說吧。你想不到,你這些沒受過戒律的人,你拿過來那個看,你反而學上壞。想不到的這些壞事是誰說的?都是佛說的,哪個壞哪個壞,那上頭說得明明白白的,奇奇怪怪的,比現在這些亂七八糟這個,比這個還甚的有的是上頭。佛在戒律上寫上,他不准別人做,當然他不做,這個還不明白嗎?他不做了,就是他知道惡他不做,他都說出來,咱們不能看。

  不但不做,還禁止,定在戒律上,不叫人做,這不是……解釋,「廣用惡法度化眾生」,譬如地獄,入什麼地獄造的什麼罪,入什麼地獄造的什麼罪,那不是一看造的那個罪,他就改了。我從前我這個性情也很強硬,下油鼎、上油鍋我皆不怕,就是什麼?有那一個熱屎地獄,我一想,這個熱屎地獄受不了,又熱又那個糞,又那些蛆都在鼻子、在眼睛裡鑽,受不了了,我這才……我信這個,一個人怕一條。裡頭大家想吧。

  性情剛硬,上油鍋、上磨子我不在乎!(熱屎地獄,熱糞。)

  好,鐘點也已到了。一表、二表還是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