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永远都不说谎话的人

  孔子在《论语》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末后的“信”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所以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信”又作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与“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一,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更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它强调言行一致,又要求言思相符,被视为“为人之道”、“进德修业之本”、“立政之本”和“立国之本”。

  今天的故事中,这位被史家交口称赞的“良守”何远,堪称古代言行一致的仁人君子典范,也是我们今人学习的榜样。

  南齐何远 清廉尽职 不言妄语 天下第一

  南北朝时期的何远,字义方,东海郯县人。梁武帝时,他当过武康县的县令。他虽然是一县之长,但生活十分简朴。他府上所用的器物没有一件是铜漆制品,他的车马更是破旧无华。当地出产水鲜,可他每顿饭不过是吃几片鱼干。他对家人的要求更加严格,妻子儿女的生活犹如百姓中的下等穷人。

  一次,何远的上司太守王彬视察所管辖的几个县,所到之处,都受到盛情接待,杀猪宰羊,大摆宴席,还备下了贵重的礼品,大家不惜耗费重金取悦上司。可偏偏王彬是一个提倡节俭的人,对下属的献媚并不领情。

  几天后,王彬来到了武康县,何远只为他准备了干粮和开水而已。王彬却非常高兴,他马上拿起何远递给他的一大碗开水,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王彬在武康县的一段时间,何远请王彬吃的是便饭,坐的是旧车,住的是一般的房子,生活完全和普通人差不多,老百姓知道后都奔走相告。

  经过一段时间的审察,王彬对何远的为人和政绩都很满意,加上两人志趣相投,等他要离开武康县时已经和何远无话不谈了。王彬走时,何远把他送到了武康县界。王彬对何远说:“再过去就不是武康县了,请何县令留步。”

  何远对王彬说:“大人在敝县的这几天,我没有好好招待,现在您要走了,我就送您一份小小的礼物,务必笑纳!”说完,就叫手下端上一只大木盘,盘里放着一斗酒和一只鹅。王彬看了后说:“东晋时太守陆纳招待大将军桓温,也只有一斗酒和一盘鹿肉,你的礼物要比当年陆纳好得多了,难道你不怕有人说你太浪费吗?”说完哈哈大笑。

  王彬后来将此事告诉了梁武帝,梁武帝听说了何远的事迹,对他非常敬重,破格提拔他为宣城太守。

  从县令直接提升为靠近京都的大郡长官,这种情况是从未有过的。宣城曾遭受过盗匪的抢掠,整个宣城都缺乏生机。经过何远的尽心治理,宣城终于又恢复了原先的繁荣和安定。

  何远在任时,喜欢开辟大街小巷,修整房屋,小至百姓住宅、交易集市,大至城池、马厩、仓库等,他都像经营自己的家业那样尽心尽力。他应得的俸禄一概不取,而是用来代贫民交纳租赋,并且长期坚持这样做。

  何远生性耿介,对人从不低声下气,也不向上官送礼,为官清正廉洁,不卑不亢。写信给别人时,无论对方地位高低,他都以平常的礼节相待。百姓畏惧又爱戴他,他所任职过的地方,令行禁止,政绩显着,百姓为他建造祠堂纪念,梁武帝也下诏予以表彰。

  何远先后出任数郡的太守,秉公办事,竭忠尽智,即使见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也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廉洁之心,生活极为俭朴。在任期间,何远禁毁淫祀,打击豪强富户,扶助贫弱百姓。他为人轻财好义,在别人生活窘困时给与周济,更难能可贵的是,从来不说一句虚妄不实的话语。他经常与别人开玩笑说:“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听到我说一句虚妄的话,我就用一匹细绢酬谢你。

  后来何远被起用为征西将军谘议参军,中抚将军司马。于公元五二一年病逝,时年五十二岁。梁武帝闻讯深感惋惜,给予了丰厚的赠赐。

  总括何远的一生,《南史•何远传》里有一段高度的评价: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以此多为俗士所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