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百七十七面倒數第七行,從當中「蓮池大師」這裡看起: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曰:六趣眾生,則中陰之身自求父母。往生善士,則一彈指頃,蓮華化生」,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昨天我們學到這個地方,讀了蓮池大師的開示,我們感慨很深,都講的是事實真相。六趣就是六道,不僅是人道,天道二十八層天也不例外,壽命終的時候,中陰之身自求父母。這是去輪迴,沒有出六道,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都離不開這個現象。如果我們冷靜細心去體會,就會感到苦不可言,真苦!到哪裡去找父母?父母一定跟自己有緣,沒有緣你見不到他。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中陰找父母,四種緣,報恩的、報怨的、討債的、還債的,如果不是這四種緣,就不會到一家來。由此可知,現前能成為一家人,能成為親戚朋友,都是有緣人,過去今生緣分不淺。親情的執著,所以生生世世離不開娑婆世界。往生善士,這是說念佛功夫成就的人,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一彈指頃是速度之快,他就到極樂世界蓮花化生,永遠脫離六道,永遠脫離十法界。這兩條路都在我們眼前,我們選擇哪一條?選擇一條,必須把那一條放棄,這是真的。選擇六道輪迴就放棄極樂世界,選擇極樂世界一定要放棄六道輪迴,也就是說對六道裡面再不貪戀,只要有一絲毫貪戀,就去不了。這個道理必須要想清楚、要想明白。
下面還是蓮池大師的話,他的話還沒有講完,「是蓮華者」,極樂世界的蓮花,蓮花從哪裡來的?自己的清淨心,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這兩種原因。自己的心不清淨,佛加持不上,加不上。所以我們念佛的目的何在?用這一句佛號,把我們染污的心回歸到清淨,回歸到平等,回歸到大覺,經題裡面所說的「清淨平等覺」。往生到極樂世界,不但佛來接引,我們的品位決定不低。這是我們應該爭取的,把所有的時間、精力統統要放在念佛上,「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的。這個蓮花就是「卸凡殼之玄宮」,玄宮是講蓮花,無比玄妙的宮殿。凡殼就是堅固的六道執著,換句話說,執著這個身是自己。「安慧命之神宅」,蓮花幫助我們永遠脫離六道的情執,我們自性本有的智慧現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現前。它要不現前,怎麼叫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神通道力統統現前。這一段蓮池大師說的。
下面黃念老給我們解釋,他說這一段的意思是「六趣中一切眾生」,我們要注意那個一切,這一切裡頭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六趣就是六道,「命終之後,中陰身現」,我們俗稱之為靈魂,那個靈魂就是中陰。「於此身中,依自身宿業因緣,往求世間父母」,前面跟諸位講的四種緣,你到哪一道去受生,你去找什麼人做父母,業力在主宰,不是你自由選擇,業力牽著你走。「投身母腹」,這是你投胎了,「糞穢之處」,你住在母親子宮裡面;「結成濁染罪業之體」,這一投胎就感召這些,這是什麼?大多數的父母起心動念都違背性德,整個六道裡頭,只有少數那很幸運遇到聖賢的教誨,他懂得,這個母親懂得怎樣照顧胎兒。她懷孕了,這懷孕十個月當中,胎兒對於母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統統有感受。中國古禮裡面有說懷孕之禮,現在沒人講了,從前老人都會說,對懷孕的婦女都會提醒她,會告訴她,現在沒人講了。懷孕這個期間思想要純正,不能有邪念,妳有邪念影響胎兒;不能有悖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五常八德相應。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要與這個相應,這小孩的根就好,將來出生的時候聽話,好教。如果妳的思想言行與道德相違背,不孝不悌不仁不義,那個麻煩大了,這小孩生下來不好教,小孩長大會叛逆。尤其是現前的社會,社會的感染力非常非常之大,你要不從小把根給他紮好,他非常容易受染污,染污嚴重回不了頭,這個做父母的人要痛苦一輩子,不能不知道。所以這個結成濁染罪業之體,這是在胎胞裡頭造成的,母親有很大的責任。
「何如往生之善士」,這要跟念佛往生的人比一比,那差太遠了!「臨終蒙佛接引,一彈指間,化生蓮花之中,逕生安樂之國」,這兩種現象不能比,沒法子比。蓮池大師在此地勸導我們要真正覺悟,要放下情執,要求生淨土。這個世間,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有緣在這個時代得人身,又聞到佛法,又聽到《無量壽經》,這個緣太殊勝,決定不能錯過,一定求生淨土,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有留戀就是障礙,不但障礙往生,聽經也障礙你理解,這是一定的道理。因為它障礙你誠敬的心,障礙清淨心。真誠、恭敬、清淨,你就一帆風順。「此蓮花者,實為行人」,行人是修行人,實實在在是修行人,「脫卸凡夫罪身之玄幽宮殿」,玄幽宮殿是比喻蓮花。「安養當人」,就是這個修行人,「慧命之神妙舍宅也」,蓮花跟胞胎不一樣,大不相同!「上數語」,蓮池大師這幾句話,「深表彌陀大願,悲心至極」,慈悲心到極處,「妙德難思」,不可思議。佛對我們的恩德,為我們所作的這些安排,妥善微妙到極處!
下面我們看他老人家引的《大日經》有這麼一段,「又《大日經疏十五》曰」,第十五卷有這麼一段文:「如世人以蓮華為吉祥清淨」,蓮花開在池塘裡面,中國古人所謂「出污泥而不染」,花開在水上面,不但不染污泥,連清水也不染。所以佛取這個來表法,污泥代表六道,上面的清水代表四聖法界,花開在水上面,說明不但不染六道,連四聖法界也不染。開在水上是什麼?水上是實報莊嚴土,極樂世界所說的阿惟越致菩薩,它表這個意思。「能悅可眾心」,一般人看到蓮花都歡喜。「今祕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蓮華為最祕密吉祥」,這個法門是大乘究竟圓滿的法門,經文雖然不多,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的教義全都在裡頭。從密宗來看,也是以大悲胎藏妙法蓮花為最祕密吉祥。「一切加持法門之身坐此蓮臺也」,這是密宗所說的。「可見極樂九品之蓮,正顯大日如來密意,舉體皆是最勝祕密吉祥」,這是密宗對蓮花的看法,顯密我們都看到了,蓮花化生是多麼殊勝!
不必再去找父母,不必再去受十個月,佛經把它比喻叫「胎獄」,坐胎等於在地獄裡頭一樣。母親喝一杯涼水,就像在寒冰地獄;母親喝一杯熱水,就像在八熱地獄,苦不堪言!所以這十個月出生之後,把從前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他為什麼忘?坐胎太苦了,極大的痛苦,創傷把過去忘掉了。如果坐胎的時候很快樂、很自在,沒有痛苦,那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事情,你都會記得很清楚。這個道理我們能懂。我過去有個朋友,很好的一個朋友,他的小孩,他告訴我,五、六歲的時候非常聰明,那個時候害了一場大病,這場大病治好了之後,那種聰明就沒有了,就好像很迷惑,沒有智慧,沒有記憶力。一場大病能夠障礙聰明智慧,那胎獄之苦我們就能體會到,過去生中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所以哪有蓮花化生殊勝!蓮花化生,清淨心現前,真真確確智慧生,煩惱輕,煩惱就是這麼斷掉的。我們再看下一章經文: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這一段是第二十五「天人禮敬願」。下面: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
這是第二十六,前面是第二十五。末後:
【常修殊勝梵行。】
這一句就是一願,這一章裡頭有三願。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三願,阿彌陀佛也圓滿實現了。「右章三願。從聞我名字至莫不致敬,是第二十五天人禮敬願。從若聞我名下至諸根無缺,是第二十六聞名得福願。再下為第二十七修殊勝行願」,這一願在此地只有一句,常修殊勝梵行。「本章三願皆表聞名功德」,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你聽到之後有什麼好處,這一章三願裡頭說出來了,這聞名功德就很了不起!
我們看下面念老的講解:「上第十八願十念必生,乃往生之正因,四十八願之核心」。這一段很重要,四十八願這幾願連起來無比的殊勝。「第二十一願,專指具有宿惡之眾生,若能悔過,發菩提心,一心專念,亦皆得往生,不更惡道」,二十一願「悔過得生」。過去無量劫中所造作的惡業,這一生當中所造的,過去造得多,這些惡業果報決定在地獄,能不墮地獄嗎?如果你很幸運,你在這一生當中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名號功德加持,你就可以不墮地獄;不但不墮地獄,你要是能發願求生淨土也能得生。給我們造作最重的,也就是五逆十惡罪業的眾生帶來最大的希望,不但不再墮惡道,可以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前面我們都看得很清楚。「第二十三願,則專指婦女,聞名淨信,發菩提心,求生淨土,則命終轉男,往生極樂。以上皆因聞名發心,得生淨土,是為得益中之上者」,這是得利益最大的,她在一生往生淨土作佛去了,十方許許多多菩薩都羨慕!為什麼羨慕?他沒有遇到這個緣分,你遇到這個緣分,你在這一生當中居然成就了。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就應該要把這個機會抓住,決定不能放過。末法時期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許許多多的信息,我們自己親眼看到的,還有聽同學們報告的,真學佛人少,假學佛人多。淨宗裡面無論真假都得利益,你看真的得上益,上品利益,為什麼?你決定往生。
中下品那就是這一章所講的。「今章則顯其下者,蓋眾生根器不一,故聞名之信樂發心亦不一」,眾生根器不一樣,發心修行他所期望的目的也不相同,「或因大心未堅」,不堅固,「或因信願不深,或以持念不專,是以未能全契彌陀十念必生等大願,故當世未能了脫生死,僅能獲福於現在及來生」,得福大小也不一樣,跟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關係。根本的關係,實在講還是對於這個法門經典的教義認知淺深不同。佛在大經上常常勸導我們,學教要深解義趣,那你獲的益就大了。如果只懂得經教裡面的皮毛,這些毛病就不能避免,心是發了,不堅固,很容易退轉,很容易疏忽,信願不深。不是不信,不是沒有願求生淨土,只是不深,對這個世間情執很深。兩個一比較,對淨土的信念不深,對這個世間的情執很深,換句話說,這一生去不了。下面還有一個念佛不專心,念念怎麼樣?忘掉了,中斷掉了,念念或者有疑惑,或是夾雜,有妄想雜念夾在裡頭,把功夫都破壞了,所以你不能成就。真正徹底放下,這個世間什麼都不要了,徹底放下。
《淨土聖賢錄》裡面,宋朝瑩珂法師給我們做出榜樣,三天,符合《彌陀經》上所說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到若七日」,換句話說,真正把這個世間一切都放下了,念佛求生淨土頂多七天一定成功,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根利的,也就是那個發心非常勇猛的,一天就可以了。我們看瑩珂法師是中根人,他是三天。他是個出家的比丘,破戒犯規,不守清規,煩惱習氣非常重。他自己心裡很清楚,常常反省他這種行為,因為習氣重,改不了,聽聽經裡面所說的,這一定要墮地獄。想到地獄他就害怕了,找這些同參道友們,你們有沒有辦法幫助我能夠不墮地獄?有一個好心同參給他一本《往生傳》叫他看看,他每看一個人都感動流眼淚。看完之後發了個狠心,把寮房的門關起來,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吃不眠,三天三夜真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你看關鍵在放下,真放下,真就感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現在他面前,告訴他,你還有十年陽壽,你好好的修行,十年之後等你壽終的時候,佛說我來接引你。瑩珂法師很聰明,他說我習氣重,我禁不起誘惑,遇到這個境界我又會犯罪,又會犯錯誤。他說我十年陽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去。阿彌陀佛就答應了,告訴他,他說這樣好了,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
阿彌陀佛為什麼不當時帶他去?教他積一點功德,怎麼積德?做樣子給別人看,這就是他弘法利生,你看他影響力多大!宋朝到我們現在七百多年了,我們還受他影響。看了這段的這個案例,對我們很大很大的勉勵,增長我們的信心。三天之後,他真往生了。他那天遇到這樁事情,阿彌陀佛說三天來接引,他房門一打開,告訴大家,三天之後他要往生。廟裡人都笑他,都說他說假話,好在怎麼?三天不長,我們等三天之後,看你是真的是假的。沒想到第三天真的,第三天上早課的時候,他就要求大眾,在今天這個早課,求大家念佛送他往生。當然大家也很歡喜,我們都念佛,看你怎麼往生法。念了不到一刻鐘,古時候的一刻是現在的半個小時,因為中國過去用的時間是十二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用這個時辰,所以一刻是現在半個鐘點。不到半個鐘點,他跟大家講:阿彌陀佛來接引我了,謝謝大家。他走了,他就往生了,沒有生病。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走得那麼自在,那麼瀟灑,這是什麼?懺悔改過往生。
在這個地方,就是第二十一願願力的加持,瑩珂法師表法給我們看,也證實前清乾隆時代慈雲灌頂法師他老人家說的,世間眾生造極重的罪業,所有一切經懺都懺不了他的罪,最後還有一個方法,一心持名,這個罪業可以消除。瑩珂法師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沒有,萬緣放下,真誠心、恭敬心,一心專念,就成功,佛就現前了。經典上常常告訴我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佛怎麼會不來?誠則靈,不真誠就不靈,夾雜不靈了,有懷疑不靈了,心裡還有牽掛、還有憂慮,不靈了,什麼都要放下;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雜念就靈了。像瑩珂這個例子是記下來了,我們相信一定很多,沒有人給他記下來。往生的人,一千個人往生的,有一個被人記下來就很多了。所以你要曉得,遠公大師從東晉時代在廬山建立第一個念佛堂,這一千多年來,應該有一千七百年,念佛往生淨土的人數太多太多了!沒有人把它記下來。如果記下來,我相信比《五燈會元》、比《傳燈錄》,那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這是我們應該理解的,應該要相信的。
我們學這部經教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我們的障礙就是懷疑,不能說沒有懷疑,如果不懷疑,那就像印光大師講的,你念佛、你讀經,你生活待人接物,必定是十分的誠敬。你今天沒有十分誠敬,就是因為有懷疑,對於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搞清楚就不懷疑了。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為誰?就是為我們這些人,疑很難斷。對上上根人,一說他就明白了,不用再說了。下下根人也用不著說,他老實,教他念佛,他一句佛號念到底,很容易成就。最難度的就是當中這一類人,這一類人數最多!既不是上根,又不是下愚,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是為這些人,慈悲到了極處。用什麼方法幫助你一生成就?就這一句佛號,真難信!千經萬論到最後統統歸阿彌陀佛。世尊出世,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諸佛所以興出世」,諸佛如來所以出現在這個世間,眾生有感他來應,出現在這個世間,多!用什麼方法度眾生?「唯說彌陀本願海」,彌陀本願海就是四十八願,用什麼度眾生?就用這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你不能夠理解,你對它還有疑問,再細說,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四十八願的細說。還要有懷疑?那《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是什麼?是《無量壽經》的再細說,是這麼個道理。一句佛號真搞清楚、真搞明白,全程接受了,這經要不要?不要了!為什麼?「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佛法世法統統都捨掉,就這一句阿彌陀佛,成功了。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典上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你統統都可以放下,阿彌陀佛明瞭了就可以放下,真正不可思議!
無論是什麼人,造作五逆十惡極重罪業的人,甚至於謗佛謗法謗比丘僧的人,都能往生,這不得了!佛在經典上雖然說,第十八願講,五逆十惡都能夠得度,唯有毀謗佛法的這個人不能得度。其實毀謗佛法那個罪比什麼都重,比五逆十惡還要重,為什麼?斷眾生慧命,能不能度?還是能度,只要你悔過,再不毀謗,真正懺悔念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還是會來接引你。那你就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不得度的眾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之類普度,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蚊蟲螞蟻要念佛也能求生,那裡頭有沒有念佛的?有,真有,不是假的,牠怎麼會念佛?佛菩薩到牠那一道現同類身去給牠講經說法去度牠,我們可千萬別小看牠!你看到這一窩螞蟻,看到這許多昆蟲,裡頭有佛菩薩在裡頭,應化在裡面,帶著牠們,為牠們講經說法,勸牠們念佛求生淨土。這些小動物往生也是蓮花化生,也是現金剛不壞體,也是現阿彌陀佛同樣的身相。所以我們一定要用真誠恭敬心來待這些小動物,這就對了。不但待這些動物,連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都要用真誠心去對待,為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華嚴經》上說的,是不是真的無情?現在我們曉得,不是真的無情,它的情識暗鈍,我們一般人疏忽了。現在科學家用儀器去探測發現了,山河大地它也有受想行識,它也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今天講礦物,植物、礦物都有這個能力。
因為有這個能力,我們才真正明瞭,現在地球上災難這麼多,從哪來的?我們不善的念頭感得來的,不善的言語、不善的行為,它都看到了、都聽到了、都懂得了。佛經上告訴我們「境隨心轉」,這句話可重要!我們居住的環境好不好,是隨著我們念頭善惡,我們念頭善,我們居住的環境沒有一樣不善;我們念頭不善,我們的環境就會變壞,就這麼個道理。這個道理你要是真懂得、真明白,有沒有辦法救這個地球?有,連外國科學家都懂得。現在講到「2012」,許多人都擔心,科學家告訴我們,如果地球上的人都能夠從今天起棄惡揚善,把不善的東西我們把它拋棄掉,我們把它放下,把善的東西我們把它舉起來,我們認真學習,改邪歸正,端正心念,地球上災難就化解了。這跟佛經上講的「境隨心轉」是一個道理。這個科學家我查過,他沒學佛,他不是佛教徒,但是他們提出這個建議,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我們不能不佩服!
同樣一個道理,在我們自己身體上能夠兌現,也要靠信心。前天晚上,我講經講完之後,接見各地來的同參道友,裡面有兩位從東北來的,一個是從黑龍江,一個是從長春。這兩個人年歲都不小了,一個七十歲,我看一個六十多,也將近七十,都是得重病,醫生放棄治療。這兩個人,在東北都知道劉素雲居士,他們發心跟她學,不看病、不吃藥、不打針,就一句阿彌陀佛,因為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醫生已經給他宣布死亡了。有一個念一個多月,有一個念了三個月,病好了,身體一天比一天健康。再到醫院檢查的時候,醫生都莫名其妙,你怎麼好的?你吃什麼藥?用什麼方法治療的?他說沒有,就是念阿彌陀佛。他說是不是過去診斷錯誤?把原來的檔案調來看,好像沒有錯誤。一般人感到很驚訝,想不通,我們心裡很清楚,「相隨心生,境隨心轉」。
《遺教經》上佛有一句話,「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所以我給他們就講這兩句經文,我們一般人那個心是散亂的,所以他沒有辦法應付我們自身的災難,就是病苦,不能夠解決我們環境的災難。如果制心一處,問題全解決了。我比喻的,我們的心像現在的燈光,散的;如果能把這個光集中,它的力量就大了。你看這散亂的光,我們隔一張紙就把它遮住,它就不能透過;如果把它集中在一點,不就變成雷射?連鋼板都能穿透,你看那個力量多大!實際上就這麼個道理,不稀奇,不是說佛菩薩加持,不是!是你的心清淨,你不胡思亂想,一心想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把你的心集中到一個地方,讓你身體病毒的細胞都恢復正常,就這麼樁事情,所以他就好了。你居住在這個地方,這個環境,這個地方一些災難也都能化解了。科學家教我們應對「2012」,就是這麼個道理!這三句話是佛經上常講的,棄惡揚善,我們的話是斷惡修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問題就解決了。對內,解決自己的病苦;對外,化解天災人禍。頭一個問題,你相信嗎?信的人不多,信的人真管用,不信的人就不管用。有疑惑,那你還是找醫生,你相信醫生,醫生可以幫你治療;你相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以給你治療。誰治療的?信心治療的,不是醫生,也不是阿彌陀佛,告訴你,信心治療的。這就是佛家講的「萬法唯心」、「一切唯心造」,一切心想而成的,就這麼回事情。
這要是不深入經藏,信心很難生起來。我們也有這個信心,那信心就像此地講的,信心不深、信心不專、信心不堅固,問題出在這裡。到什麼時候我們的信心真、信心堅固、信心專一,這就要功夫。這功夫裡頭最重要的是了解,對經義的了解,經義講什麼?經義講宇宙人生真相,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了解,你的應付是很自然的,很正確的。佛經上這一句話,釋迦牟尼佛講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上上的大事是成佛,制心一處就成佛了。我們把這一處,修淨土的,這一處是什麼?這一處就是一句佛號,阿彌陀佛,我把心就制在這一處,自己差一點還不要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我,我也變成無事不辦了。淨宗學會成立,那個時候在美國,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我們新定一個《朝暮課誦》,早課我們念的經文就改了,《楞嚴》十小咒不念了,念什麼?念「四十八願」,就是這部經上的第六品,我們取這一章。晚課,我們念三十二到三十七,這幾品經是教我們斷惡修善,也就是持戒念佛。我們選這個做早晚課誦,與淨宗的宗旨相應,與《無量壽經》經教相應,靈不靈?那就在你是不是真信?你是不是真幹?真信真幹,將《無量壽經》講的這些道理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無量壽經》裡面的教誨變成我們自己生活行為指導綱要就成了,你這一生可以說保證你是過的幸福美滿的一生。以前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肯定享受到。
壽終之後,你有信心、你有把握決定得生淨土,你說你多快樂!往生,把這一生所作的好事專門迴向到往生,我所有一切好事福報不享,我只享最後一個福報,臨命終時沒有病苦,歡歡喜喜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只求這一個福報,其他的做再多的好事不享福,絕不享受,這就得大自在。還對這個世間有留戀、有執著,不肯放下的,還不想往生的,修淨土那就得世間福報,這個福報有的在今生,今生所享的花報,來生所享的果報,人間天上果報殊勝。我們看這個世間大富大貴之人都是在佛門修的福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在佛門修不了這麼大的福報。經典把這些事相、理論都講得非常透徹,這一章裡面講的三願,都是願力不足不能往生,得人天福報。
下面「第二十五願,修菩薩行謂六度萬行,是乃廣修眾善者」,學佛的人這個做得多。記住,毛病都是前面所說的信樂發心不一,大心未堅,信願不深,持念不專,都犯了這個毛病。那他六度萬行,廣修眾善,他得的果報就是生尊貴家。我們念下去:「本經三輩往生,皆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重要!是念佛最高指導原則,菩提心是什麼心?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覺,覺而不迷就是菩提心,什麼人覺而不迷?嚴格的來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真正發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不發則已,一發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別教初地。你看看初住菩薩叫「發心住」,別教初地菩薩叫「發心地」,這個心一發就超越十法界。我們這個心發了,一剎那,一念發了,第二念又迷了,又退回來了,不能保持,退得很快,退的時間很長,這不能不知道的。
學菩薩修六度,修布施。可是世間人修布施都有目的的,我修財布施,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得更大的財富,一本萬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修法布施,我希望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我希望得健康長壽。全是搞六道的事情,目標都在六道,你怎麼能出離六道?菩薩怎麼修這六度萬行?菩薩發菩提心,菩提心清淨不染,布不布施?布施,有財布施,利益一切眾生,法布施、無畏布施全都是眾生的,利益都迴向給眾生,自己呢?自己不要。真正菩薩在這個世間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個作是什麼?就是作六度萬行,他天天在作。無作是什麼?作完之後就沒有了,印象都沒有了,他不落印象,這一招最厲害!不落印象就是不落在阿賴耶,他沒有阿賴耶了,阿賴耶已經轉識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裡頭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阿賴耶是落印象,他印象沒有,這個高!所以他果報不但不在六道,不在十法界,果報在哪裡?果報在遍法界虛空界。所以大乘教裡頭常常教我們迴向三處,第一個迴向實際,實際是自性,回歸自性;第二個迴向菩提,菩提是大覺;第三個迴向眾生。念念為這些苦難眾生,他們沒覺悟,他們還在迷惑顛倒,還在造業受報。所以菩薩所作所為沒有為自己,沒有為自己,十法界的果報就沒有,只要為自己,果報在十法界,這個很重要。看到眾生苦要幫助他,幫助他覺悟,真正覺悟他就離苦得樂。這佛告訴我們,苦從哪來的?苦從迷惑顛倒來的,你對這個事實真相一無所知,所以你想錯了、你看錯了、你說錯了、你做錯了,那叫造業。真正覺悟,看清楚了,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妄想了,他所作所為痕跡都不著,真正利益眾生,自己痕跡不落,所以他沒有果報。佛法教學,頭一個教你把我放下,你有我才有自私,自私自利從我來的;我要沒有了,誰自私?誰自利?就沒有了。頭一個就是放下我執,絕對不執著這個身是我。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要為我服務,不要為衣服服務,那就對了。我是什麼?我是自性。所以迴向實際,實際就是自性。自性可了不起,自性能生萬法,生而無生,無生而生。迴向菩提,不迷;迴向眾生,成就恩德,這是布施恩德。阿彌陀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我們在這部經裡頭統統看到了。
下面這兩句話說得好,「蓋發心乃諸善中王,持名是萬行之首」,這個行就是修行,萬行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修行的法門,這法門哪個是第一?阿彌陀佛名號是第一,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等於說你把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統統都修了,一個都不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怎麼知道是真的?你大乘經念多了就明白。我以前聽老一輩的法師大德跟我講,我都有懷疑,我以為什麼?這是讚歎的話,哪裡是真的?我也不相信,這法哪有那麼簡單?通過六十年的學習,我肯定了,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沒有六十年的學習,我也在這個話上打問號,不容易!這句佛號多麼寶貴,不得了!就在眼前,可惜人不識貨。「缺此往生正因,雖行眾善,則廣而不專,博而未精,未契彌陀本願,難於今生現證,故唯受人天禮敬而已。」這句經文,黃念祖老居士在北京也點醒我,這個話不是他直接跟我說的,是他給他的學生說的。老人往生之後,我在北京訪問的時候,他們告訴我的,他說他的老師,就是黃念祖老居士,說什麼?跟他們講:淨空法師,如果他不往生淨土,他來生的福報是不得了不得了!這樣讚歎的。是不是真的?我相信是真的。我要不要往生?我要往生,我決定不去享這個福,享福造罪孽。那個「不得了不得了」的福是什麼?人間的帝王,不是好事情。你看歷代帝王,哪個帝王不造業?不能幹。帝王要是最好的,釋迦牟尼佛早就做帝王了,他為什麼不幹?聰明,真有智慧!一生,你看講經教學,那真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老師把這句話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一生也是最高享受,為什麼?他在台灣,晚年,大概是五十歲以後,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四十多歲,不到五十歲,我們攝影棚掛的這張照片,就是當年我跟他學,就是這張照片,不到五十歲。晚年,這二十多年在學校教書,全講佛經。他在學校開課程,開「大乘佛學」,開「魏晉佛學」、「隋唐佛學」;以後在台大退休,輔仁大學請他去,他在輔仁大學講「華嚴哲學」,都是大單元,全講佛法,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跟他學哲學的,以後學佛了。就是他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這樣入佛門的,不是迷信,不是求榮華富貴,我們求人生最高的享受。
學佛之後遇到章嘉大師,大師很慈悲,他教我出家,我聽話。他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教我去念《釋迦譜》、《釋迦方志》,就是念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學釋迦牟尼佛。我們這才了解,原來釋迦牟尼佛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一生講經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的,圓寂在樹林裡頭,沒有在房子裡。一生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過這麼簡單的生活,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世間人不知道,每天去托缽,多辛苦!一缽千家飯,那能好吃嗎?我們總是懷疑。大乘經典讀多了,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什麼?境隨心轉,托一缽飯,這是境!佛的心好,心太善了,那個食物到嘴裡頭都變成上味了,最好的味道。不管從哪裡托來的,只要到他口裡都變成上味,他能轉境界。所以他身體好,他不生病。我們看他的生活好像很苦,實際上他是無比的快樂,世間人沒有辦法能跟他相比的,真快樂,真自在!這就是這一些發心不一、不專、不精,這些人這一生不能往生,唯受人天禮敬而已,這是他這一生,來生所得的福報。
「第二十六願,生尊貴家者」,這是果報,他修的福善多。「《大論》曰」,《大論》是《大智度論》,「生剎利為有勢力」,剎利是皇族,王族,這生為國王,釋迦牟尼佛就是生剎利。「生婆羅門家為有智慧」,這是修行人家裡,有智慧。「生居士家為大富」,你看大富大貴,這是講來生。「故能利益眾生」,這是過去生中有善根,他用他的權勢、用他的地位、用他的財富來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又《會疏》曰:生下賤家,受世輕慢,利濟不廣。」這是普通人,如果得人身,家境清寒,你在社會上不會受到尊重,利益眾生就不多,不能廣大,這是就一般而論。在現前的社會,如果有聰明智慧,學一些科技的能力,利用傳媒這個方法來做好事,也能有相當廣博的成就,還是在因人、因時、因地,因緣很複雜,不是那麼單純的。人都有善根,這是我們要肯定,我們老祖宗說「人之初,性本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本性本善。作惡、造罪業,那是習性,習性不善。沒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這個習性跟本性距離就很遠,本性本善忘掉了,習性當家作主了,所以說滿腦袋都是壞主意,淨幹壞事,好事他想不起來。如果遇到善知識教誨,他很快會覺悟,這就證明人性本善。我們做過實驗,二00五年,二00六、二00七、二00八,三年,我們在安徽廬江湯池鎮做的實驗,做成功了。而且很快就成功,不到半年,這個小鎮的居民人心就回善,真的改惡向善,改邪歸正,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證明了兩句話,第一句話,人性本善;第二句話,人是教得好的。就是沒人教,有人教的時候很快,不慢。
今天整個社會,全世界的社會都出了問題,出了什麼問題?沒人教。你看現在的教育,全世界,從幼兒園到大學、研究所教什麼?都是教的科學技術,沒有做人的教育。所以現在年輕人,他會做事,他不會做人,做事很拿手,做人很差勁。所以企業家找不到員工,為什麼?他想要好人,好人沒有受到這個教育,這是個很苦惱的事情。我在今年接觸一些宗教的領袖們,我勸導宗教要回歸到教育,來補這門課,這現在普遍什麼?這就是沒有道德教育,缺德!從幼兒園到研究所都缺德,我們來補缺,宗教教育來補這個缺。宗教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把這個缺陷補足,那宗教對社會就有很大貢獻。宗教教你做人,學校教你做事,這才是一個完善的人,不至於偏在一邊。所以宗教教育非常重要,宗教教育值得大力的提倡。下面念老說,「是故聞名得福,來生皆生尊貴之家也」,這就有道理了。這就是佛陀教育對一般群眾最大的利益,也就是說,改善你生活品質,現前就能幫助你改善,來生就能滿足你的願望。因為你生尊貴家,你就有這些能力幫助社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你能做得到。「又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個諸根,前面五根眼耳鼻舌身,這是色法,物質;意是心法,它是精神。六根,物質跟精神全都包括了。
「以下第二十七願,梵行。梵者,清淨之義。梵行,清淨無欲之行。斷淫欲諸天,皆名為梵天。」天道有三類,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有六層,色界天有十八層,無色界天有四層,總共二十八層天,這是佛給我們講的天道。二十八層天裡面,下面這個欲界的六層有欲,有男女飲食之欲。梵天是初禪以上,他修成禪定,定中的境界能夠把欲望完全控制住,他沒有斷,只是伏住,它不起作用,這個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他都沒有了。所以我們知道梵天沒有睡眠,他不需要睡眠,他不需要飲食,那營養、養分從哪來的?從禪定裡頭來的,禪悅為食。這就說的,總的來講,一心專注,也是佛在《遺教經》上講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可以不需要飲食,精神永遠飽滿,他不需要睡眠。你說養生有道,養生之道從哪來的?禪定才是真正養生之道,身要清淨,心要平等,心裡頭什麼念頭都沒有,就不要飲食了。
飲食之道,那時候我還很年輕的時候,跟李老師學經教,李老師一生一天吃一餐。他老人家也不是持戒,持戒是過午不食,他過午一樣吃,但是他就吃一餐,一天就吃一餐,省事,三餐多麻煩!精神好,你看他最後一張照片,九十六歲照的那個照片,你看他,那個相就像六十多歲人一樣。自己照顧自己,不麻煩別人,煮飯、洗衣服都是自己來,一個人住個小房子。我在台中跟他學佛法,我也學他的生活方式,我也一天吃一餐,跟他學。我吃到第八個月我才向他報告,我說:老師,我吃一餐八個月了。他說:怎麼樣?身體有沒有什麼變化?我說:沒有,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遠保持下去,一生不求人!人到無求品自高,生活簡單。可是我的一餐比他吃得多,他一餐,在那個時候兩塊錢解決了,台灣的錢。那個時候台灣錢跟美金比,是一比三十多,那換句話說,他一個月的開銷,生活費用,美金一塊半就夠了。我不行,我一天要三塊錢,我一個月生活費用要九十塊錢,他只要六十塊錢。
我就想出一個原因,我說人這個身體是個機器,飲食是能量補充,能量的補充。那機器有耗油的、有省油的,我們這是屬於省油的一類,那李老師比我這個還要省油,還要高明!他一點點就夠了,我還比他多一點,也行,沒有問題,都是屬於省油的。那能量消耗在哪裡?我總感覺得有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我把這個事情提出來向老師報告,老師說對!他給我印證,正確。妄念消耗的能量多,你妄念愈少,你消耗量就愈少,決定成正比例。沒有妄念就沒有消耗,不需要飲食了。這就是說明,初禪以上他們沒有妄念,所以他的能量沒有地方消耗,所以能量是集中的,永遠不衰,永遠不變。欲界天人,你看他青春常駐,他不老。到臨命終前七天才有衰變的相,在臨終七日之前,他就跟年輕一樣,他不變,他是化生,他不是胎生是化生。我才體會到這個道理,老師給我印證,沒錯。那我們要想吃少一點,少吃,你健康,省事!你就少打妄想,把這些世出世間東西全部丟掉,一心念阿彌陀佛,自然就少了,自然這個心就清淨,就不亂了,這比什麼都重要!
以後我離開台中,遇到韓鍈居士,他們一家人發心護持。因為學教得天天講經,這是老師講的,他舉個例子,他說「曲不離口,拳不離手」。這是比喻,打拳的人,練武術的人,天天要練,不練就生疏了;唱歌的人天天都吊嗓子,天天要唱,不唱也不行。講經也是如此,天天要上台講,不講就生疏了。那天天上台講,這個機會就很難,所以要好護法。這韓居士一家人同情我、幫助我,真的讓我天天都有講經的機會。她替我張羅講經的場所,替我找聽眾,十個、二十幾個都行,三個、五個也不少,只要有人聽,我每天來講。所以我講經六十年沒中斷!這是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我是這麼個學法。愈講愈有興趣,愈講愈清楚,愈講愈明白,如果不講呢?不講就忘掉,煩惱又現前了。講經也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也是修行,天天你要準備功課,你要專心,其他妄念就少了。上台實在講,有很多東西都是自然流出來的,並沒有準備到的,它自然就出來了。所以我們體會到,感應不可思議!真的是自利利他,無比殊勝的妙法就是教學。所以教學這裡頭的樂趣,你沒有進入,你不懂得。你要知道這個味道,這世間什麼樣的快樂你都會把它拋棄掉,這個快樂,這個樂超過它們,不是世間任何樂事能夠相比的,這其樂無窮!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