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百六十四面第五行,「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十念必生」,最後兩句就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是最後兩句。換句話說,五逆跟毀謗正法的人不能往生,這是經文上非常肯定的告訴我們。我們看黃念老的註解,什麼叫五逆?「五逆者,罪惡極逆於理,故謂之逆」。理是自性,通常我們講性德,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通常講的理就是講的德,自性裡面有這個德能,這是理。自性裡面本具的有智慧,我們知道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永恆不變。一切眾生皆有自性,不但是有情眾生,我們講動物、植物也有自性,礦物也有自性。佛在教學為了我們了解方便起見,佛把這個自性分作兩個,在有情的稱佛性,無情的眾生稱法性,其實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佛性特別著重在智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有情是特別著重在智慧,無情眾生就著重在德相。
現在科學家為我們證明出來,就是連一個基本粒子,量子科學家所講的量子(小光子),都具足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在顯微鏡裡面看到了,看到它是一個有體積的東西,這個小光子裡面除了有色之外,它有受想行識。換句話說,它會看、它會聽、它懂得我們的意思。我們以愛心對它,它也感到很快樂,它的反應非常美;我們以厭惡的心對它,它也會很煩惱,它表現的那個相就很醜陋。所以整個宇宙是有機體,這個符合佛經上所說的。就如同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上所說,那是《華嚴經》的菁華,最精采的部分,宇宙怎麼形成的?自性變現的,《華嚴》上說的「唯心所現,為識所變」。在心叫見聞覺知,在識叫受想行識,心是真心,識是妄心。妄心從哪裡來的?從真心變現出來的。真心不動,如果你有一念妄動,從真心就變出一個妄心,這是很自然的現象,變出妄心。這個妄心在佛學裡叫做阿賴耶,阿賴耶裡面就不叫見聞覺知,就叫受想行識。所以自性裡頭永恆不變,不生不滅。迷了它就變,迷了是識變,心沒有變,這一定要知道。
怎麼曉得心沒有變,見聞覺知沒有變?世尊在楞嚴會上講得很清楚,波斯匿王年歲漸漸大了,老了,感覺到老了之後一定要死,這有了恐怖的心,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波斯匿王跟釋迦牟尼佛同年,波斯匿王那一年是六十二歲,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也是六十二歲,跟他講這個事情。他說你身體這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它會變,有生老病死;你這裡頭還有個不變的東西,那不變的東西它就不隨你生老病死。凡是會變的隨著你有生老病死,不會變的它就不會隨著你生老病死。那不變的是什麼?這就講自性。自性在哪裡?在眼叫見性,不是眼識,眼識是迷了之後就變成眼識,不迷的時候它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鼻舌身叫覺性,在意叫知性,見聞覺知,這是性德。見聞覺知裡面,不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但是如果有感,它會有應。像《華嚴》所說的,妙覺位究竟圓滿的佛果,他不住在實報土裡頭,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是哪些人住?《華嚴經》初住菩薩到等覺住報土,那個報土是心現的,沒有識,為什麼?住報土的人都已經轉八識成四智。也就是說,心現沒有識變,因此他那個世界叫一真法界。壽命很長,你看從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都在那個地方斷無始無明的習氣,他在那裡是等著無明習氣完全斷了,他就究竟圓滿,那就叫妙覺,妙覺就回常寂光,常寂光是自性,圓滿的回歸自性。
常寂光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我們今天講自然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它統統都沒有,它連自然現象也沒有,所以這是我們六根六識都接觸不到的。什麼東西能接觸得到它,能夠了解它?六根的根性,這是佛講的,見聞覺知你就能見到它。回歸到見聞覺知是什麼人?法身菩薩。我們現在知道,圓初住的菩薩把起心動念放下,就是根本無明破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假佛是什麼?十法界裡面的佛,十法界裡有佛法界,那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他還是用八識,也就是說,他用的是妄心,他用的不是真心,跟我們一樣,我們也是用八識,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還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不過他們用得正,我們用得偏、用得邪。這是怎麼回事情?他們這四個階層的人,完全是依照佛菩薩的教誨,沒有錯用,所以他很像佛,這十法界裡面的佛是相似佛,真像。經上講的戒律他全做到了,經上講的這些道理,他完全也表現出來,不但他懂,他都能用在生活上,完全用在生活上、用在修學上、用在自行化他上,我們凡夫不會感到那是相似即佛,我們都會把他當真佛看待。凡夫實在講,把阿羅漢都當真佛看待,稱阿羅漢都稱為活佛,心好、行為好,他的心就像佛,行為也像佛。可是佛法裡,那真的還是講境界,你還有分別、還有起心動念,這不行。佛決定沒有起心動念,這就是法身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他用什麼?就是根中之性,《楞嚴經》上講的,他看東西是用見性見,他聽是用聞性聞,他用的是六根根性,不是六識。
所以《楞嚴經》傳到中國,一直到明朝,一般人依照古大德的註解。古大德的註解以長水為代表,宗天台的止觀,也就是依照天台止觀來修《楞嚴經》上所說的「奢摩他、三摩地、禪那」,修這個東西,這是《楞嚴經》的修行宗旨。交光大師他老人家提出一個新的看法,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捨識用根,那我們用天台止觀是錯誤的,因為天台止觀還是用的識,還是用的八識,沒有轉過來。這個見解正確嗎?我們在交光大師《楞嚴經》註解,他的註解名稱叫《楞嚴正脈》,前面的序文我們看到了。這序文是他自己寫的,他為什麼要做這個註解,他把這個緣起在序文裡寫出來。他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壽命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也非常歡喜。他跟阿彌陀佛說,他還有一樁事情沒有做完成,什麼事情?《楞嚴經》傳到中國來,一般註解上都有了誤會,不是佛真的意思,佛教我們捨識用根,也就是佛教我們用見聞覺知,不要我們用受想行識。所以他想給《楞嚴經》作個註解,向阿彌陀佛請假,註解註完之後再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就同意,就走了。我相信他這些話不是騙人的。所以《楞嚴經》到明朝以後,解釋《楞嚴經》的有兩派,新派的就是宗正脈,主張捨識用根,舊派就是宗長水,用天台止觀來解釋《楞嚴經》,就有這兩派。
於是我們就曉得,覺悟了,是真的覺悟,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用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迷了之後?迷了之後阿賴耶做主,果報就在十法界。十法界裡千變萬化,就是賢首大師《還源觀》上講的「出生無盡」,是講十法界的出生無盡。一真法界呢?一真法界也是出生無盡,性質不一樣。十法界裡面出生無盡是從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人的妄想念頭沒有止境,念念不一樣,出生無盡。在實報土,我們講一真法界,在常寂光也是出生無盡,那是性德自然流露,這是什麼?這就是感。十法界的眾生有感,自性自然有應,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曾經有人問過我,他說回到常寂光去,那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嗎?是的,什麼都沒有,不但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沒有,連自然現象也沒有了,可是它是活的。所以一切眾生只要有感,這一切眾生裡面包括植物、包括礦物,它還是眾生。眾生的定義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有現象全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沒有眾緣和合,那個現象怎麼會生得起來?所以這個眾生包括動物、植物、礦物、自然現象,統統叫眾生,眾生範圍可大了。
這理就是性德,在中國古聖先賢發現了,性德的核心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個孝字,父子有親,親愛。你看每一個宗教裡頭,核心的理念都是愛,佛法講慈悲,慈悲就是愛,佛為什麼不說愛?因為世間人愛裡頭都有情在裡頭,情是煩惱,慈悲裡頭沒有情,有智慧在裡頭。我們可以這樣說,佛家的慈悲是講理智的慈悲,世間人的慈悲是感情的慈悲,這就很分別了。感情的就叫愛,佛法裡給它這樣分開,理智的就叫慈悲,所以慈悲就是理性的愛,它不是以感情做主,這是根。佛家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佛教。你看伊斯蘭教《古蘭經》裡,每一段重要的經文前面一定有,「真主安拉確實是仁慈的」,講得很好,真主確實是仁慈的。你看世界上擁有信徒最多的,基督教跟天主教,他們同用的經典是《新舊約》,《聖經》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父子有親那個親愛,這是性德,自性裡頭本有的,而且是萬德萬行的根本。中國自古以來,聖賢教育就是從這個地方發明的,所以中國的教育是愛的教育,親愛的教育,我們不能不知道。
這個親愛裡頭,如果是不夾雜煩惱,就是佛菩薩的慈悲,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法身菩薩,究竟的佛果;夾雜著妄想,就是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菩薩;如果說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具足,這就是六道凡夫。我們從這裡能看出來,中國古人所講的德目完全是自性,都是從自性流出來的,根就是親愛,五倫從這個地方建立的。從父子有親,然後才有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性德。違背性德這叫逆,大逆不道,你違背了根本的性德。中國從根本性德延伸出來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都是性德;再延伸出來的,四維八德,古聖先賢就把它講圓滿了。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中國千萬年來,老祖宗世世代代相傳,傳什麼?就傳這些。古時候沒有文字,在中國文字的開始,最早的應該是伏羲氏畫八卦。從這個地方來說,到今天,到現在有五千年的歷史。伏羲之前沒有文字,但是我們相信,伏羲之前我們的老祖宗,至少我們也能夠推到一萬年之前我們的老祖宗有智慧,這些性德的綱領就傳下來了。
夫子說得好,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你說這個四科這麼簡單,我相信傳十萬年都不會傳錯,它不複雜。老祖宗要求我們的要統統做到,要刻在腦子裡面,那就是聖心,就是佛性。表現在我們的言語動作上,這是聖賢、這是菩薩。佛知佛見、佛德佛行,學問的大根大本,德行的大根大本,沒錯。你今天不要了、不學了,不學,問題出來了,社會亂了,地球壞了。為什麼我們造作五逆十惡,地球就變壞?那你就曉得,整個宇宙跟我們是一體,我們的念頭不善,外面的感應也就不善,境隨心轉。我們如何把災難化解?端正心念,災難就化解。大乘經裡頭說得好,這個宇宙一切唯心造,這個心造是什麼?就是念頭。一切法從心想生,法不離心,心不離法,這個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現象,自然現象也好,精神現象也好,物質現象也好,都是從念頭變現出來的,現在量子力學家肯定了。念不能不善,念不能不回歸自性。
佛陀教導眾生,淨業三福是總綱領、總原則,在佛家稱為大總持法門,佛說得非常好,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你看這句話說得多麼肯定。三世諸佛是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凡夫修成佛要從這裡紮根,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佛在《十善業道》裡面說得很清楚,這個十善不但是成佛的根本,他講人天法乃至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是在這裡說的),乃至無上菩提,都是以這個為根本。如果十善要是出了問題,你後面就全都出了問題,你沒有一樣能成就。就像蓋房子一樣,這是打地基,你地基沒有認真,沒有做好的話,你蓋房子蓋得愈高愈危險,肯定出問題。淨業三福裡面,第一福就把十善講到,頭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條,多重要!第一條沒有,那就沒有第二條,第二條是從第一條的基礎裡頭生出來的,第二條是什麼?「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現在這個第二條,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沒有看到,想想自己也沒做到,什麼原因?第一條沒做好,第三條更不用想了,第三條是菩薩,「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究竟圓滿的性德,所以這是理。我們今天的造作,罪惡極逆於理,這叫五逆。
「是為感無間地獄苦果之惡業」,這個五逆罪果報在哪裡?在無間地獄,「故又名無間業」。這是地獄裡頭極重的罪業,我們能不在意嗎?學佛如果把這個問題疏忽了,我們能成就嗎?這段文裡頭,後面引用的有古來祖師大德說過,佛說這兩句話,因為這個罪比什麼都重,佛不能不說,提醒大家。真正造作的還能不能往生?悔過就能往生,你造極重罪業,你真正懺悔,真正回頭是岸,行,這講得通,你念頭轉變了。那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今天地球上災難這麼多,甚至於走向世界末日,我們能不能救?只要我們真正悔過,真的回頭,中國古人所說的浪子回頭金不換,效果就出現了,地球上災難就沒有了。問題在你肯不肯回頭,回頭不但救自己,救你家人,救了這個國家民族,也救了全世界。真正回頭的人,他有真正表現,那就是放下一切不善,這要真做到。什麼是不善的?佛家這個標準講得很簡單,殺生是不善、偷盜是不善、邪行是不善、妄語是不善、兩舌是不善、綺語是不善、惡口是不善、貪瞋痴是不善,能不能放下?這一放下就是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十惡業上加個不,把它否定掉,就是善,真回頭。
這些年來,我們勸大家一起來學《弟子規》、學《感應篇》。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我們要學外道的東西?這個心不善,這個言語不善,為什麼?你沒有把它搞清楚,你就稱它作外道,所以這些學佛的人對於佛法懂得不多,他根本不懂什麼叫外道。佛經上講的外道,這個意思我們要知道,心外求法那叫外道。我們是不是心外求法?還是心外求法,我們自己就是外道,你錯了!怎樣才不是外道?大乘教裡面,你要肯定、承認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那就沒有外,跟我是一體,儒釋道跟我是一家。我很具體的跟他說,《弟子規》、《感應篇》都是佛經,他感到很訝異。我說為什麼,你看看淨業三福第一句不是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怎麼做法?《弟子規》就是做法,佛經上這兩句話是綱,綱領,《弟子規》是細目,它是一還是二?沒有《弟子規》,這兩句話就落空了,所以儒釋道是一家。慈心不殺我們落實在《感應篇》,道家的《感應篇》,慈心不殺是講因果,五逆裡頭特別是重視因果。
五逆罪都是殺害罪,大乘經裡頭把殺生擺在第一,極重的罪業就是殺生,殺生的廣義包括傷害,極其輕微的傷害都不可以,你還能做嚴重的嗎?末後一句,修十善業。所以我說第一條這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我們沒有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乃至於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這些大的宗教他們的經典,佛家講的根本戒幾乎統統都有。我們編了一個小冊子「世界宗教是一家」,諸位翻開來看看,你都看到。沒有一個宗教不講孝養父母的,沒有一個宗教不講奉事師長的,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思想每個宗教裡都有。佛家講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這所有宗教都有,不飲酒有一些宗教裡頭沒有,不殺盜淫妄全有!所以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去學習。
消除對立的這種念頭,自性裡頭沒有對立,自性裡頭沒有矛盾,自性裡面沒有衝突。我們平常這些習性都是違背了性理,違背了自性,違背自性就是造惡,隨順自性就是修善,全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之處。真正覺悟,解脫!永遠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脫離了煩惱習氣。如果是迷而不覺,出不了六道輪迴,這裡頭還有一個虛幻的現象,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真找麻煩!你殺了他,他要報仇,他的怨恨沒有消掉,你奪了他的名利,他要討回,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世世代代找麻煩。這樁事情在最近這半個世紀,西方人很盛行的催眠,在催眠術裡面,他回到過去世,回到再過去世,把過去生中那些恩怨都說出來,才曉得現在人際關係裡頭為什麼這麼多麻煩,原因都找出來了。催眠在西方證明有輪迴、有因果報應,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不是催眠人編造出來的,他編不出這個故事來。
我們在這個世間,跟我們認識的,跟我們有往來的、有關係的,無論這個關係是善、是不善,統統都跟前生前世有關係。沒有關係,這一生當中不認識,就是在一起同一個車、同一條船都不認識,都不講話的。你遇到一個人,陌生人跟你點個頭,或者瞪你一眼,前世都有因,如果沒有因,不可能發生這個事情。那是一個因緣很薄的,可能一生當中就碰到一次,緣分很厚的就變成一家人,變成你親戚朋友。佛告訴我們,人與人的緣分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大乘經裡面,佛對於這些事情講得很多,幫助我們覺悟。在人生,在這一生當中,要把過去生中的緣,不管是善緣惡緣,都要把它化解開。記住,不跟任何人結惡緣,結善緣不求報,否則他來生還來報恩,到你家來。別人欠我的,原諒他,不要了;我欠別人的,應當要盡心盡力的要還他,把這個緣了了。要跟佛結緣,特別要跟阿彌陀佛結緣,這個緣對我們是決定有利益的,阿彌陀佛幫助我們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其他法門裡頭沒有的,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這一句裡面含義就非常非常之深。五逆感無間地獄苦果,所以又叫無間業。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這是佛經上說的,「曰: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獄不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造這個罪業,罪業是你自己業報現出來的,與閻羅王不相關,與上帝也不相關,與佛菩薩更不相關,確實自作自受。民國初年,章太炎居士他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我初學佛的時候,認識他老人家的女婿,他說他老岳丈的故事,講給我們聽,朱鏡宙老先生。我們認識他的時候,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朱老先生六十九歲,他大我四十三歲。他告訴我,這是他的老岳丈,有一年他遇到一樁奇怪的事情,每天晚上有兩個小鬼抬了個轎子,拿了一張請帖,上面寫的是他的名字,就請他上轎。他看看這個請帖,東嶽大帝發給他的。他乘坐這個轎子,感覺到這個轎子不是在抬著走,好像在空中飛行一樣的,不多一會兒到了。見到東嶽大帝,東嶽大帝請他幫忙,他的判官是出差還是怎麼樣,不能視事,就是不能上班,請他幫個忙。時間也不是太長,好像是一個多月,請他去代理判官的工作。判官是什麼地位?相當我們現在人所說的祕書長,所以這地位很高,東嶽大帝的祕書長,他也就答應了。所以從這天開始,每天晚上就有小鬼抬轎子送他上班,第二天早晨就把他送回來,他白天也要上班工作,晚上又不得休息,確實人很辛苦,日夜都在處理公務。有一天,他心血來潮,用黃紙寫個請假單,看看有沒有效果,他下午在門口把請假單燒掉,果然那一天晚上小鬼就沒有來,就准了他一天假。
他常常講晚上上班的情形,鬼道裡面生活狀況,大概跟人間大致差不多,只是鬼道裡頭昏天暗地,就好像是有濃雲密布,從來看不到陽光,日月星都看不到,生活跟人間相彷彿。有一天他想到一樁事情,地獄的刑罰,炮烙,東嶽大帝管,管這些地獄,他說這個刑罰太殘酷,不人道,為了人道應當把這種殘酷的刑罰廢除。東嶽大帝也沒說話,就派了兩個小鬼,就叫章太炎先生,你去看一看,你先去看一看。這兩個小鬼就帶他去看,走了一段路,小鬼就告訴他說炮烙就在眼前。他看不到,所以他豁然明白了,佛經上所講的一切唯心造。所謂地獄、所謂種種刑罰,都是你自己不善念頭變現出來的,跟東嶽大帝無關,這才明白。天堂也是如此,再告訴你,極樂世界也不例外,是我們心已經變成阿彌陀佛,願變成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心變的。中峰禪師三時繫念裡面開示講得很清楚,「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彌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彌陀;淨土即是此方,此方即是淨土」,全是自己善不善念頭所變現的,這哪能怪人?我們現前人間的狀態,我們生活是好還是不好,全是自己業力現的,跟誰都沒有關係。
明白這個道理,佛法不能不學,不學你真的是迷惑顛倒,你一無所知,你生活在你妄想當中,那就很苦了。明白之後,我把妄想全放下,我就自在了。善惡統統放下,好不好?也不錯,你到無想天去了,出不了六道輪迴。佛教給我們,惡應該要斷,不著斷惡的相,這一招厲害;善要修,不著修善的相,要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佛菩薩這個心態。這是什麼?這是自性裡面的慈悲流露,為什麼要斷惡,為什麼要修善?做給眾生看,就像舞台表演一樣,我是在教化眾生。可不能著相,一著相你就墮落,你就變成真的,假戲真演了。所以佛菩薩住在這個世間叫遊戲神通,你假戲真演那你就墮到六道去了,你已經墮落了。不能墮落,就是不著相,《金剛經》上所說的斷惡修善,天天斷惡修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菩薩。如果能夠做到「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你是法身菩薩,境界就高了。菩薩不著相,法身是念頭都沒有,如如不動,他做得那麼逼真,表演得那麼好。
所以這個世界無論從哪一方面你去觀察、去體會,都不可思議,佛法不可思議,世法也不可思議,世法跟佛法不二。覺了就叫佛法,迷了就叫世法,迷悟不二。大乘經教講得很透徹、講得很細緻,我們應當細心去體會,要從真誠恭敬裡面你才求得。這一點在現前非常非常困難,現在缺乏的,真誠的恭敬,即使諸佛菩薩來給我們講經教學,我們所得的都很有限。什麼原因?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有幾分誠敬你就得幾分利益。你沒有誠敬,你什麼利益都得不到,你所得到的,聽得很多,很勤奮的來學習,你所得到的全部是常識,現在的好的名詞叫佛學,你不是學佛,你跟佛菩薩不一樣,不像。學佛要學得很像才行,真像個佛菩薩,你做得不像。起心動念還沒有把自私自利放下,難,真難!但是,只要你能夠鍥而不捨,你會有進步,開頭進步很慢,為什麼?這個關口很不容易突破,突破之後,進步就快了,像幾何上所說的加速度,因為你真的明白了,明白了才真肯放下。明白什麼?真正明白萬法皆空,真正明白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真的明瞭了。《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實報莊嚴土。只有常寂光是真的,因為常寂光沒有相,常寂光是個理體,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因為我們見聞覺知已經變成受想行識,所以見不到常寂光。轉識成智就見到了,見到常寂光就見性了,我們一般講見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
下面接著看《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云何為五」,這五逆,為什麼說五?第一個,「謂殺父,殺母,害阿羅漢,鬪亂眾僧,起惡意於如來所」,這是《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上所說的。父母有生育、養育之恩,這身體從哪來的?父母所生、父母所養你的,這個恩跟天地相同,天高地厚。人不能孝順父母,殺害父母,這還得了!孝順父母第一德、第一善,殺害父母這是第一罪,第一個大逆,必墮阿鼻地獄。現在沒人講,很多為人子女不知道,這個社會不孝的人多,孝順的人很少,往後?往後會更多,愈來愈多。為什麼?我們想想,今天有幾個人在這個世間布施恩德的,孝子賢孫都是來報恩的,這才有孝敬。還債的,他供養你,物質供養很好,對你沒有孝敬心,那是還債的,那個他不害你,但是他可能瞧不起你,但是他會養你。那個報怨的就很麻煩,報怨的真的就殺害你,你跟他過去,你過去世殺他,他今天來殺你,會愈來愈多。讓我們想想,現在許許多多婦女墮胎,尤其是未婚的女孩子去墮胎,墮胎是什麼?殺你的兒子,你的兒子會記恨,他將來會殺你。你結婚再投胎到你家做兒女,那他是過去被你殺掉的,現在又回來,他會用什麼手段對你?你很喜歡養他,養大之後,他就來問你討命,你說這還得了嗎?這冤冤相報,沒辦法。懷孕這個小孩子,如果是報恩的,你把他殺掉,恩將仇報,這個恩變成仇;他如果是來報怨的,你把他殺掉,怨上加怨,這還得了?不得了!他是討債的,你再把他殺掉,不但欠了債,還欠了命,這個事情講不完。細心冷靜去觀察,今天社會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你想想看,現在人起心動念想的是什麼、說的是什麼、造的是什麼,你全明白了。我們一生際遇無非是業感而已,我們過去造的業,現在所造的業,感得的果報,與任何一個人都沒有關係,完全是自作自受。今天你有父母,你能夠盡孝道,不但你隨順性德,而且你的表現會影響別人,那就是你在教化眾生,自行化他。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給社會大眾這裡頭有部分人違背了性德的人,讓他看到、讓他聽到,慢慢感化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無量無邊的功德。
大乘經上我們常常讀到,世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是真的,一點不假。在中國,我們的老祖宗告訴我們人性本善,《三字經》上一開頭,「人之初,性本善」,跟佛講的是一個道理。人是教得好的,聖賢教出來的,佛菩薩教出來的。在中國古代社會,我們在典籍裡面看到,家教父母教,尤其是母親,長輩教,鄰里鄉黨都教,都會給底下一代人做好榜樣;社會教、國家教,所以聖賢君子多,才有大同之治。「禮運大同篇」裡面所說的不是理想,在中國實現過。什麼時候實現的?經書裡面記載的,堯舜禹這三代,禹傳位給他的兒子,兒子真正是賢人,得到人民的擁護、人民的愛戴,形勢所趨。可是王啟之後,中國就變成家天下,這不是禹的意思,所以王啟之後,在中國叫小康之治,三代,夏商周,都是傳給兒子。
可是,他們對於繼承人那種教育,我們現在可以說是達到真正的圓滿。培養國家的繼承人,自己來培養,以前?以前是訪賢,到外面去找,找聖賢人。聖賢人不一定能找得到,王啟之後開始培養聖賢人,聖賢的接班人,不是沒有道理。你要是完全講那是私心的話,這個有點是侮辱別人,你不了解。賢人愈來愈少了,培養。周家的典籍非常完備,現在《四庫》裡面都收著有,我們看看周朝,他怎樣培養下一代接班人成為聖賢。武王死的時候,兒子只有十歲,有人說十三歲,也有人說十歲。三個老師,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姜太公做太師。這是什麼?這三個老師,來教導下面這個班子,主要是教太子,當然太子還有陪讀,那些文武大臣裡面優秀的子弟找來陪讀,就是下頭一個朝廷,底下一個朝廷,接班人。太保管什麼?我們今天的說法,是管體育,教你什麼?養生之道,你的生活起居,太保管這個;太傅管德行,品德的修養,教你這些,仁義道德,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他管的,太傅;太師,教你學術、經史、治國平天下的這些道理方法,古人的這些經驗,太師管。三個老師。三個老師之外,還有三個教練,老師教你,你是不是真幹?另外有三個老師跟你生活在一起,要把老師教的統統做到,我叫他三個教練,這三個教練名稱叫,少保、少傅、少師,這三個是跟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主要就是說,老師所教的東西你是不是真做到,這樣培養。
我們古人所講,人的習性,「近朱則赤,近墨則黑」,讓這個小孩,未成年的將來的帝王,他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全是正人君子。所有一切不善都不讓他看見,用這種方法來培養聖賢君子,你看看古人的用心,我們不能不佩服。國家最有德行的人、最有學問的人,請他來做老師;稍微年輕一點的,也是有德行、有學問的,做少師,跟他生活在一起,幫助他要把老師所教的要講清楚、講明白,有疑問的時候,他們都來解釋,一定要做到,落實在日常生活。聖賢是培養出來的。國家各級的幹部是從家學裡面挑選出來的,用什麼方法?考試制度。這個考試制度在中國也非常非常之久遠,堯舜時候就採取這個方法,聽其言,觀其行,不是隨便選拔,很細心、很負責任來選拔。到漢武帝,這才正式制定了制度,選拔的標準兩個字「孝廉」。孝親跟尊師是合在一起的,對父母能孝順,對尊長能夠敬重;第二個條件就是廉潔,不貪污,你看用這個。孝一定對國家盡忠,對人民負責,廉就不貪污。這個制度一直到滿清,你看改朝換代多少次,漢武帝這個制度沒有人改變,都遵守,可見這是個好制度。非常可惜,到了民國這個制度就廢止,就沒有了,不再用這個東西,現在社會亂了。
今天整個世界都亂了,也有人來問我怎麼辦、怎麼救?如果消極的來說,那就是我們李老師的話,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是九十七歲往生的,往生的前一天下午,跟身邊的幾個同學們說,「世界亂了,佛菩薩、神仙下凡都救不了,你們只有一條生路,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李老師最後的遺言,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我說李老師說這句話是消極的,正確,一點都不假,真實的指導。積極,斷惡修善,老實念佛,度自己也度別人,一定要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這個很重要。最好的榜樣是什麼?就是把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做出來。從哪裡下手?從《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就能夠把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倫常四維八德就做出來了,要真幹!真正發這種心去做的人,這人是菩薩,在儒家講,這人是聖賢。
從前讀書立志就是希聖希賢,我希望做聖人、希望做賢人,讀書志在聖賢。以後慢慢有變質,讀書志在功名富貴,這在歷代不少,聖賢有,不多,世世代代在中國都有聖賢,但是大多數人已經把讀書為求取功名、求取富貴的一種手段。但是他們書念得不錯,雖然用這個取富貴,他做的一些事情還真的是利國利民,還算不錯。如果到了這些做官的人只是搞自私自利,不顧人民的死活,這個朝廷就會亡國,改朝換代都是這個原因。末代的帝王、末代的這些官吏,只知道自私自利,不知道民間疾苦,他就會被別人取而代之。那些開國的帝王,他總希望這個國家能夠永遠的繼承下去,所以沒有一個不重視教育。末代皇帝我們也想到,一定是報怨來的,一定是討債來的,那肯定的。這從因果上講,你才能看得清楚。所以人,做人,心不能不正,言行不能不正。
大聖,真正的大聖,我們看中國、外國,他們一生幾乎都是從事於真正的聖賢事業,是什麼?教學,孔孟教學,釋迦牟尼佛教學,摩西、耶穌教學,而且是義務的教學。所以教學,古今中外都認為這是神聖的事業,這不是普通的行業,神聖的事業。教學的人一生物質生活一定非常清淡,因為他不從事於營利事業。古時候教學沒有收學費的,老師生活怎麼辦?學生家長供養,沒有限制的。富貴人家的子弟,逢年過節多送一點禮物給老師;家庭清寒很清苦的,小孩讀書讀得很好、很用功的,甚至於老師還要幫助學生家庭生活。所以中國自古以來,老師雖然很清寒,窮秀才,但是在社會上是非常受人尊敬的。換句話說,他有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很貧乏,精神生活那是很豐盛的,社會大眾讚歎尊崇。第二個行業就是醫生,這兩個行業在古時候是社會大眾尊重的,醫生治病救人也是不要錢的,醫藥費花了多少,病治好了再說,治病期間決定不收醫藥費,救人第一。所以這兩種人在中國社會是備受尊崇的,就是一個是教書的,一個是醫生。
現在都不行,變質了,現在教書的,聽說老師上課的時候教的課程教一半,另外一半要上他的補習班,要繳費,教育變成商業,老師變成商人;醫生也要談價錢,不給錢不治病,也都是商人。從前有士農工商,現在全部都變成商人了。社會變了,整個地球是個商業化的地球,無論什麼人都在經商,無論哪一行都是商業。商,人之必爭,這是利益,孟子就說得很好,孟子見梁惠王,跟梁惠王提到的,他說了一句名言,「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你這個國家從上到下統統都爭利,這還得了!這個國家就到危亡的時候。怎麼救?回過頭來,行仁、行義,那就是要把教育擺在第一,這個教育是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用中國人所講的宗教的教育。中國自古以來,宗教就有三家,儒釋道三家。宗教這兩個字怎麼講法要搞清楚,宗的意思很多,最重要的三個意思,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教,教是教育、教學、教化。宗教連起來,那就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是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宗教。宗教是教育,不是迷信,儒釋道在中國傳統上也稱為三家,也稱為三教,所謂三教九流,它是教育,它是學派。可是現在?現在也變質了,這都是很不正常的現象。
要幫助今天這個社會,英國湯恩比博士他所說的是積極的,我們李老師講的是消極的,湯恩比博士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這是大動亂,「需要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都是中國的。孔孟學說是什麼?大乘佛法是什麼?他沒說,所以別人聽他這個話也就不在意。一般人提到孔孟學說,你就會想到四書五經、十三經;提到大乘佛法,你會想到《華嚴》、《般若》、《法華》這些大經大論。這個東西有不少人看,能救得了現在的社會嗎?你看這些東西覺得太多太雜,從哪裡下手?所以我們從儒釋道的三個根下手,根是活的。一提起大家所想的那都是儒釋道的花果,很好看,它從哪來的?它有根,它從根生的。儒的根《弟子規》,道的根《感應篇》,佛的根《十善業道》,沒人想過。提起來,那是教小孩的,那東西管用嗎?我們提倡,也有人懷疑,懷疑的人很多,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喪失信心,這才是真正危機。
那要讓這些人相信,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做出來給他看,做實驗給他看。所以我們在湯池小鎮做了三年實驗,是聯合國逼出來的,也很好,為什麼?不這麼做的話,我們自己講還是有點懷疑,行嗎?信心裡還是不免帶懷疑,這一實驗,這信心就肯定了,一點疑惑都沒有,真行。可是,還是要把儒跟佛總綱找出來,問題就是我們儒是存的什麼心、佛是存的什麼心,這個重要。孔孟學說是什麼?儒家典籍裡面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義兩個字代表儒家。「仁者愛人」就是親愛,「義者循理」就是講道理,人可不能不講道理,合情合理合法就叫義。情理法的標準都要用我們傳統的性德,也就是說,我們講標準,把它彙集起來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是標準,仁義的義的標準,義講道理,跟這個相應的就對了;跟這個不相應的,那就是此地講的違逆,你違背了道義。
《論語》上學生說的,「夫子之道無他,忠恕而已」,我們就提出忠恕,忠是什麼?忠是真心,你看那個字的形象,那是智慧,會意的字,心,心是什麼?心是中,擺在中,不偏不邪,這叫中,所以忠心是真心。我們凡夫心偏了、邪了,偏了是四聖法界,邪了是六道輪迴,邪比偏還嚴重。不偏不邪,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忠。恕是什麼?憐憫一切眾生。特別是今天的社會,我們前一百年,我是看曾國藩先生的這些著作,從他那個年代算起,他那個時代是慈禧太后執政,問題已經叢生,已經出現。也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他就深深有這種感觸。我們倫理道德是有名無實,這是前一百年疏忽了,後一百年滿清亡了之後到今天,不是疏忽了,不要了,把它拋棄掉了,兩百年造成今天社會的結果,這果報呈現出來,這個問題多嚴重。所以違逆的罪惡太普遍,那怎麼辦?要饒恕他,別追究了。為什麼?沒人教他。我們這部經上講得好,佛說得好,「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就是恕,不要再追究了。怎麼樣救他?從今天起,我們來把倫理道德因果跟宗教教育恢復起來,大家一起來學,既往不管犯什麼罪過,一概不究了,用忠恕,你才能救得了這個社會。大家一起來學倫理道德,除這個辦法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
大乘存的是什麼心?真誠慈悲,真誠就是忠的意思,慈悲就是恕的意思。這是我解讀湯恩比博士的話,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能救全世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要真正推動這種教育,必須要建立一個示範點,能夠有一個縣,這個縣做一個特區,傳統文化特區,做這麼一個實驗點。在這裡頭做,就像周家一樣,培養帝王,這裡頭有太師、太傅、太保,有少師、少傅、少保,搞一個縣來做實驗,有老師、有教練幫助,做出一個典型,把它統統落實做出來,讓大家來看看好不好。好,我們都這樣學法好不好,再推廣。用現在的高科技,這些衛星電視來宣揚,普遍宣揚,讓全世界都能看到,全世界的人都會到這個地方來參觀、來學習,來考察、來學習,慢慢的就會影響到整個世界。如果沒有電視網路這些工具的話,那就是沒辦法,一點辦法都沒有。現在幸虧有這種發明,要搞一個示範的一個點,一個小縣市,把這個小縣市二十四小時人民的生活,這邊的教學、他們的活動播出去,讓全世界都看到,未嘗不是一個好方法。
現在我們也得到一部好書,唐太宗編的,貞觀之治怎麼樣成就的,就靠這一本書,叫《群書治要》。我們現在第一版想印一萬套,印一萬套,來幫助我們自己國家,也幫助全世界,我們一起來學習。這裡頭有很詳細的中國歷代古聖先賢他們怎樣修身、怎樣治家、怎樣治國、怎樣叫天下得到公平。這個平天下是叫天下都得到公平,我們現在講的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就是中國人古人平天下的這個理念,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