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 言傳身教 潛移默化 久習生效

  最真實的人物

  最中國的故事

  最該學的榜樣

  影響您和孩子一生的聲音

  「孝順公婆,比如爺娘,隨他寬窄,不要怨傷」,這是明代學者呂近溪在《女小兒語》中的教誡。意思是說,孝順、奉養公婆,要像孝順、奉養自己的父母那樣,無論公婆對自己怎樣,都不要抱怨和哀傷。他還說:「只怨自家有不是,休怨公婆難服事」。無獨有偶,我們在《女誡》、《女論語》等古代教女經典中,也都能發現相同的教義。古代出嫁女子對於公婆盡孝,由此可見一斑。

  遠在唐朝,就有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女子,她對於盲眼婆婆的孝順,天下少有。

  唐張李氏 扶姑乞討 拒聘揮銀 貞孝盡職

  唐朝的時候,有一位姓李的女子,品性非常賢淑,長得又很端莊美麗,嫁給了張姓人家。這戶人家家境十分貧寒,而且婆婆的脾氣又很暴躁,一般人都無法忍耐。然而,李氏嫁到這戶人家來,卻沒有半句怨言,只是盡心盡力的奉侍著婆婆,照顧著丈夫。

  可不幸的是,在婚後沒多久,張李氏的丈夫便因病去世了,對這個家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在失去了家中的頂梁柱後,就好像天塌下來了似的,整個家失去了依靠。無田無產,甚至連吃的東西都沒有,在矮破得難以避風的房子裡,只剩下張李氏與眼盲的婆婆相依為命。

  由於婆婆離不開人照顧,為了能生活下去,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張李氏只好扶著婆婆四處行乞。每次乞討回來後,她都會很細心的將討來的比較新鮮、好吃、柔軟的食物留給婆婆,並且親自餵婆婆吃下去。倘若討來的食物婆婆無法吃,她便會多討幾家,希望能讓婆婆吃得飽,自己卻只吃些殘羹冷飯。

  有時候走了很久,討了好幾家,也討不到什麼食物。這種情況下,張李氏便會將僅有的食物全部餵給婆婆吃,自己縱然餓著肚子也不在乎。在她心中,只要婆婆能吃得飽,她就很欣慰。

  乞討過活的日子很苦,但張李氏對婆婆的照顧仍然非常周到,極盡她的心力。很多村民看到,也都讚歎她的孝心,因此,會在她來乞討時盡量給她一些好的食物,讓她能很好的孝養婆婆。

  雖說張李氏對婆婆很孝順,照顧很盡心,然而婆婆卻是一個性子急躁又剛愎的人,每每有個不高興,便會大聲責罵張李氏,甚至還用枴杖打她。面對婆婆的打罵,不管有理沒理,張李氏總是默默承受;而且,張李氏擔心婆婆生氣會氣壞身體,總是好言安慰婆婆,甚至向婆婆跪下道歉,使她老人家能順心,而她自己再苦再難也心甘情願,不但臉上沒有一點怨色,還對婆婆更加小心的奉侍。

  看到這樣的情形,許多人不免會為張李氏叫苦,也有不少人勸她改嫁,可她始終都不動搖,只一心要盡自己媳婦的本分,照顧好婆婆,讓婆婆好好度過晚年。

  張李氏才三十出頭,而且長得很美麗,品德又很好。於是,當地有一位富翁很喜歡她,乘這個機會,拿了一百兩銀子去勸說,希望能把她娶回來。張李氏聽後,正顏厲色的對富翁說:「我寧可和婆婆一起餓死,也不會再嫁人的」。以此打斷了富翁的想法,使他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儘管如此,還是有不少的青年男子,拿著銀子、首飾、衣裳前去送給她,想要以此來誘惑她。可張李氏非常氣憤,把他們大罵一頓後,將這些銀子、首飾、衣裳全部都扔到地上,並把這些人都趕走了。

  以後的每天,張李氏依然盡心奉侍婆婆,不管多麼窮苦,也不管婆婆如何打罵,仍不改顏色,細心照料,繼續以乞討來養活婆婆,不離不棄。

  一天,張李氏外出乞討回來,卻發現婆婆不在家中。「娘會去哪裡呢?」張李氏想著,走出家門四處尋找,可問了許多人都沒有結果。眼見著天空烏雲密布,就要下雨了,張李氏的心中更加焦急。情急之中,她忽然意識到,也許婆婆去了那裡……

  果然,在死去的丈夫墳前,婆婆獨自一人坐在那裡。張李氏心頭一酸,跪在了婆婆面前。「娘!娘!都怪我!我真不該留下娘自己在家。娘要是走丟了,我可怎麼對得起相公的在天之靈呢!」面對張李氏的懊悔哭泣,婆婆似乎無動於衷。

  「娘,天要下雨了,我們還是回去吧!」說著,張李氏就要去攙扶婆婆。

  「放開我!放開我!妳走開,不要管我,我不想活了!」

  「娘……是我不好,我錯了!相公!你快告訴我該怎麼做?怎麼做啊!」張李氏再也忍不住了,放聲大哭起來。

  這時,婆婆一隻手輕輕的搭在了她的肩上,喃喃的說:「孩子,是為娘的錯!這些年苦了妳了,娘都知道。娘今天這樣做,就是不想再拖累妳,希望妳能再嫁個好人家啊!可妳,可妳怎麼這麼傻呀!」

  「娘……」

  就這樣,張李氏一直照顧著婆婆,直到婆婆生病過世。在婆婆去世後,她也竭盡所能安葬好了婆婆。

  因為家中無有子女,婆婆也入土為安後,張李氏已是毫無牽掛,便削髮為尼,到寺院中去修行念佛。當她八十八歲的那一年,端坐念佛,面貌安詳的往生了……

  听故事 长善根 立大志 做好人

  亲爱的听众朋友,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次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