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九十六面倒數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
「按佛身可別為五:一法身,二報身,三應身,四化身,五等流身」。下面接著說,「法身,即自性身,名為毘盧遮那,譯為遍一切處。乃中道理體,離一切相及諸戲論,具無邊真淨功德,乃唯佛與佛之境界」,昨天我們學到這個地方。佛身這五個名詞含義很深,特別是第一個法身,所以我們也想在這個地方,將古大德對於法身的說法,他們都是根據經論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想到,釋迦牟尼佛在當年講經的時候,一切經裡面所講的義趣不相同。這個原因我們能體會到,聽眾不一樣;聽眾程度深,他講得深,聽眾程度淺,他就淺說。但是你細心去觀察,淺說、深說,意思是相同的,廣說、略說亦復不二。我們細心在這些地方體會,能夠慢慢理解佛所講的真實義。
這些資料是採用《實用佛學辭典》,法身,「佛之真身也,其釋名」,就是解釋這個名詞,「性相二宗各異其義」,就是性宗跟相宗說法不一樣。「相宗據唯識論」,就是根據《成唯識論》,「謂法身有總相法身與別相法身二種。總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與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謂為法身之義同」,義相同。這個地方我們簡單說一說,理跟智這二法,理是性宗裡面講的法性,智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用法相宗的名詞來說,心法各有四分,阿賴耶、末那、意識,乃至前五識,都有四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跟相分,都有這四分。這四分裡面,自證分是理,證自證分是智。你怎麼樣自證?當然有智,沒有智你就不能證得。所以自證分是體,理體;證自證分是覺,是本覺,知道有個體。這個體就是理,此地講的理,理體,它不是現象,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換句話說,只有證自證分能夠證得,證自證分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對這個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知識能達得到的,為什麼?知識的範圍是從八識生的。理是真如自性,《金光明經》上所講的如如,一定要有如如智你才能證得如如,如如是理體。
什麼時候能證得?相宗裡面講的,「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那我們就知道,大圓鏡智就是如如智,你就證得了。在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性就是此地講的理體,見性就是如如智,沒有如如智你怎麼能見性?這個東西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古人有比喻,把理比成一個燈,這個理體,把如如智比作燈的光,燈點著之後,這燈會照見自己。用這個方法,這方法也很有意思,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它不是外面的光,它是自己所放的光。也就是六祖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個具足就是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他具足了,具足智慧,此地講的智;具足德,德是能量;相是相好,用這幾個字就代表自性裡面具足一切法,圓圓滿滿,但它不顯。它什麼也沒有,它什麼都能夠現,它要不具足,它從哪裡現?後頭能大師有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它要不具足,它怎麼能生?
能生要有緣,如果沒有緣,它就不生,得有緣。緣具足,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四緣生法」,這四緣是四大類,《華嚴經》上無量因緣,生起萬法。佛法不說因生說緣生,有道理。為什麼?第一念沒有因,第二念以後才有因。所以因果跟萬法同時出現,萬法皆空,因果也是空的。但是必須要到等覺再進一步,到妙覺,才真的是萬法皆空,因果也空。等覺,萬法沒空,這諸位要曉得,實報莊嚴土。萬法不空,因果就不空。回歸自性,你才看到空相;沒有回歸自性,你看的相是有。實報土裡面見的相,我們一般講那是一真法界,為什麼?它沒有變化。佛家講真講妄,它的定義就在不變跟會變,不變是真的,會變那就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我們看看我們這個世間,哪一法是永恆不變的?找不到,動物有生老病死,會變;植物有生住異滅,會變;礦物有成住壞空,自然現象也有成住壞空,找不到一樣東西永恆不變,找不到。
在我們這個身體裡面,楞嚴會上,佛跟波斯匿王那一番談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佛就指出我們這個身體裡有變也有不變的,不變的是真的,會變的是假的。身上,眼耳鼻舌身都會變。身上有真的嗎?有,什麼是真的?性是真的,法身是真的。佛舉一個例子,見性,我們眼能見,能見是性;我們的眼會變,眼根會變。年輕的時候眼睛很好使用,很小東西能看見;慢慢年老了,你老了這眼根就變化,起了變化,衰老了,衰老就老花眼,看東西就看不清楚。這不是你見性在變,是你這個工具,你這個物質的東西它在變。為什麼?咱們配個眼鏡,不就又看清楚了嗎?如果我們見也要變的話,那配個眼鏡也不管用。說明什麼?見性沒有變。佛問波斯匿王,問他,你什麼時候第一次看到恆河?世尊在恆河流域講經時間很長,印度的恆河就像中國的黃河、長江一樣,很長的一條大河。波斯匿王告訴他,三歲,他母親帶他去拜個神廟,第一次看到恆河。佛問他,你三歲到十三歲的時候,你這個身體,十三歲是不是比三歲老化?是的。那十三歲的見跟三歲的見有沒有變化?沒有變化,三歲看恆河,十三歲再去看恆河,這見沒有變化,能見沒變化。慢慢提升,二十三歲、三十三歲、四十三歲、五十三歲,那一年他六十二歲,他跟釋迦牟尼佛同年。那說明佛講《楞嚴經》的時候是六十二歲。六十二歲老了,你那個能見跟以前有沒有變化?沒有變化。那就說明,能見的不老。不老是真的,會變化的是假的。
我們這個眼耳鼻舌身,老年人跟年輕人不一樣,年輕人活潑,那是什麼?那個機器靈光,老的時候這個機器慢慢就不靈光,可是它那個作用,能量的作用沒變。這是告訴波斯匿王,所有變化裡頭,它有不變的東西在。不變是體,見聞覺知不會變,在我們人的身上,佛講這個東西叫自性,或者稱為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礦物、在植物,佛就說它作法性。諸位要曉得,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這經上我們看了很多,祖師大德也敘述得很多,可是我們總有一個疑惑,法性跟自性是一個性,自性有見聞覺知,那法性有嗎?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如果說法性裡頭沒有見聞覺知,那我們就可以說,法性跟自性不是一個性,不一樣。到我們讀《華嚴經》,我們尤其是看到清涼國師的《妄盡還源觀》,看到《菩薩處胎經》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我們明白了,法性跟自性是一個性,它有見聞覺知。特別明顯的,世尊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幾念、幾相、幾識耶?」彌勒菩薩的回答,佛菩薩這一問一答是給我們聽的,教導我們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就是物質,物質現象,「形皆有識」,每個物質現象裡面都有受想行識,那是一個心,那不是第二個心。
這樁事情,日本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證明了,水是礦物,用科學的實驗發現到水能看,它有見;水能聽,它有聞;水有感覺,你看我們用善意對待它,它知道,用惡意對待它,它也知道。通過科學實驗,善意對待它,它給我們示現的結晶非常之美;惡意對待它,所示現的就很醜陋,你看它的反應有見聞覺知。可是見聞覺知它變質,變成受想行識,為什麼?阿賴耶裡頭起作用了。如果沒有阿賴耶,轉八識成四智的時候,它就是見聞覺知;如果一念不覺,隨著八識起變化,它就是受想行識。於是我們就明白,法身菩薩,像《華嚴經》上所講的圓教初住以上,我們能體會到,他們接觸任何現象,精神現象也好、物質現象也好、自然現象也好,所呈現出來的反應全是見聞覺知。為什麼?他自己是見聞覺知,他自己已經轉識成智,一轉一切都轉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他的念頭轉,所有境界全轉了。如果沒有能夠轉識成智,那你所見的一切境界全是受想行識。就是說,在迷的狀況裡面叫受想行識,在覺的這個狀況之下就是見聞覺知,見聞覺知跟受想行識是一回事情,只是覺迷不一樣。我們得從這裡認識諸法實相,對我們的修行就大有幫助,我們的修行不會走上歧途,不會再走彎路,方向目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修行,一生當中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所以《華嚴經》,清涼大師給它判為四分,信、解、行、證,這分得好,我們學佛首先對聖人要生起信心。這個信心的生起有兩種因,一種是自己善根深厚,一接觸他就相信;另外一種,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法緣殊勝,遇到好的善知識、好的學習環境,你在這裡頭慢慢的明白了。明白,你就真信;你不明白,你這個信不真,你還有懷疑。信不真,願就不切,功夫就不得力,這一類的人佔絕大多數。所以世尊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為誰?就是為這些分子,這一個階層的人,中上根性的人。善根深厚,那是上上根人。所以我們決定是要由經教,長時薰修,這個薰修不能間斷。間斷,效果就沒有了。最怕的是所謂「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那個沒有法子成就。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要密集薰修,一分一秒都不可以空過,那我們在這一生肯定開解,信解就做到了。開解之後修行,你自己就知道怎麼個修法。對事實真相不了解,對修行方法不了解,那是盲修瞎練,那是走彎路,什麼時候能走到沒把握。統統搞清楚,自己有把握,所謂是剋期取證,這就得自在。所以佛這幾種身,我們不能不把它搞清楚,對我們的修學關係很大。
下面解釋,「是以所證之真如,與能照之真覺為法身」,以這個為法身,以自性跟自性覺為法身。「以三身言之」,通常講法身、報身、應身,這是經論裡面講得最多的,用三身來說。「則自性身與自受用報身之二身合見。依此義釋之,則法身為理智顯現,有為(智)無為(理)一切功德法體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莊嚴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這一句完全是從事上講的,這個意思很難懂,它太深了。前面這一句,法身是理智顯現,這個好懂,前面我們說過,智是有為法,理是無為法,在《百法》裡,真如無為,智是有為。實在講,前面它這個意思講如如智,那不是有為。有為法裡面的智是知識,能不能證無為的理?佛說不能,必須用體性本具的智德。所以舉燈好,要自己照自己,不是別人照亮自己,講的是自證。
一切功德法體性之所依,這裡頭也有有為跟無為。無為,實報莊嚴土是無為的,為什麼?那個境界,我們先從居住在實報莊嚴土裡面的人,他怎麼證得的?他們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了。起心動念尚且沒有,當然沒有分別執著。佛在經上用一句話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叫「法爾如是」,這是如如跟如如智,這不是有為的。四聖法界裡面是有為法,六道就更不必說,這有為法。這些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十法界裡面這一切功德法,與理智有沒有關係?有,為什麼?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又曾經也是多次說過,「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不離法,法也不離心。心是體,能現能生,法是所生所現,能所不二。世尊跟彌勒菩薩對話裡頭,這個意思非常明顯。《還源觀》上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這是講的總相。
下面還有一個講法,別相法身,「別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為清淨法界之真如也」,這是什麼?單從體上講。佛法給我們講體、相跟作用,這體相用,「大方廣」三個字就是說這三法,大是體,方是相,廣是作用。別相法身就是三身當中的自性身,專門說這個,清淨法界的真如。「此真如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單單從自性上說的,這是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為一切有為無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真如,它裡頭有真常之德,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常是永恆存在的,它沒有生滅,一般大乘教裡面大般涅槃的境界,就是具有涅槃之德。在惠能大師明心見性這個報告裡面第二句,「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不生不滅,這就是真常之德。凡是有生滅的都不是真的,不生不滅這是真的。大乘經教裡所謂涅槃之德,它是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就是十法界,無為就是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無為功德法,十法界裡面是有為功德法,統統要依真如。真如是一切法(就是一切世出世間法)的本體,離開這個體,一法不立,就是一切法都沒有了。
我們在講《華嚴經》的時候,常常用我們的螢光幕來做比喻,大家好懂。電視的屏幕、電腦的屏幕,我們把屏幕比喻作自性,它是真,它是常,它不變,它什麼都沒有。我們把無為法比喻作佛法,這一個頻道裡面在講佛法,我們按這個頻道,出現了,畫面出現了,這個畫面是依屏幕出現的,如果沒有這個屏幕,這畫面不能出現;把有為法比作現在一般這些電視節目畫面。無論是有為、無為,統統依屏幕。屏幕什麼都沒有,不現的時候它沒有,現的時候它也沒有,諸位要懂這個意思。可見得一切有為無為是藉著這一個體產生現相的作用,沒有這個體,不會現相。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真的是真如,真的是屏幕,它是真的。我們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就覺悟了。佛教給我們,要我們修的,要我們去證得的,那是屏幕,不是裡面的畫面,畫面是假的。不但十法界是假的,實報土裡也不是真的。純真無妄叫常寂光,常寂光就是屏幕,叫大般涅槃。大般涅槃跟常寂光是一個意思,兩個不一樣的名詞,一樁事情。
別相法身,「惟不得言成就莊嚴功德法,故名為法身」,它只講體,不講從體現相,不講這個作用。「何則?以此法唯為理之法身,不含攝有為之功德(即智法身)」,別相單單講三身裡的一身。總相裡面是體相用統統都含攝,都包括在裡頭,為什麼?任何一個相,一種現象,我們現在所謂是精神的、物質的,或者是自然的,都沒有辦法離開體。連到體說,那都是法身,哪一樣不是法身?《華嚴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憑什麼講的?憑我們這個身就是法身,只是在迷,迷而不覺,法身裡面的智慧德相不能現前。覺悟了,覺悟就現前了。迷是這個身,覺還是這個身,沒換,體相用都沒有換樣子,作用不一樣。佛教導我們如何才能證得法身?把障礙放下就證得。法身是本有的,從來沒有失掉過;色相的身是假的,說老實話,會不會失掉?也不會失掉,但是相會變化,絕對沒有失掉。這個相有生死,生老病死,死了之後它又換一個相,在六道輪迴不就又換個相嗎?相換了,性沒換,還是一個性。所以天台家講,「是法住法位,世間相不壞」,就說這個意思。你在六道裡捨身受身,不就是換個相而已嗎?常在,世間相也常在。連六道裡面都是這種狀況,又何況十法界,又何況實報莊嚴土,這是一真法界。
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如果把它參透了,心就定了。世間人最怕的是什麼?貪生怕死,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因為對生死真相不了解。真相了解,沒有生死,只是心態轉變,現相產生變化。確實像我們一個人一樣,穿的衣服,我們知道我們的色身就像衣服一樣,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我們換一件衣服就好像換個身體一樣,這才是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換衣服愈換愈好。不了解事實真相,愈換愈差,這衣服愈換愈骯髒;明瞭的時候,換衣服都換乾淨的,愈換愈好,就這麼個道理。如果我們換個畜生身,那就愈換愈差,那換餓鬼身、換地獄身,錯了。我們來生得人身,向上提升,生天,得天人身,欲界天人、色界天人,不一樣;再往上面去,聲聞身、菩薩身、佛身。隨你怎麼換,在十法界裡頭,你的自性沒換,就是法身沒換,無論什麼身,都是一個法身。
「依性宗之義」,這法性宗所講的,「則真如之理性,有真實覺知之相,理智不二,與真如之無為同,真智亦無為也」。這跟前面不一樣,前面說理智,有為的是智,無為的是理;此地講理智是一不是二,理智不二之性,所以真智也是無為。都講得通,看你從哪一個角度上去講。佛為什麼講這麼多,好像我們後人來看,看迷糊了?佛是當時在座聽經的人根性不相同,他的說法不一樣,統統能叫聽者大徹大悟。佛有沒有說法?沒說,佛是就你的根性引導你開悟,所以法沒有定法。佛陀今天不在世了,我們看到佛陀這些經教,實在講就像一個大夫一樣,大夫現在不在了,我們看的是什麼?他在當時給人家那些處方。我們看到這個處方跟那個處方矛盾,不一樣,人家害的病不一樣,他全都把人治好了。害病,吃藥要吃錯了,不但好不了病,可能還送了命。學佛亦如是,如果這個方子,這個經教,不契你的機,不對你的症,你要學這個方子,不但你成不了佛,可能你變成魔道,一個道理。
大經大論裡面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什麼人說?覺悟的人說,要大徹大悟的人說,就不會錯了;沒有覺悟的人來說,是危險的一樁事情。在這個末法時期,到哪裡去找大徹大悟的人?找不到了。找不到怎麼辦?你看釋迦牟尼佛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末法這麼長的時間,裡頭找不到開悟的人,怎麼辦?阿彌陀佛見到了,末法時期的眾生,他開了個特別法門,方便當中的方便,教給我們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個法門遇不到善知識沒關係,遇到了,只要你能信,你能發願,你就能成就,無比殊勝!其他法門,我們知道,沒有真正高人指點,那很不容易,特別是禪宗跟密宗,要遇到真善知識。修學不能離開老師,一定要在老師座下開悟。沒有真正開悟,學密沒有真正得到三密相應,都不能夠離開老師。所以真正沒有老師,自己一生當中能成就,只有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遇到是無比的幸運。
下面一段說,「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法性就是真如,「則真智亦是法性」,法性裡頭本來具足無量智慧。「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隱,謂之如來藏」,隱是什麼?有了障礙。什麼障礙?我們同學都知道,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大乘經教裡面稱它叫無明煩惱,一動就迷了。經上講的這些話,我們要常常記住,要緊,「覺心不動」,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心是覺悟的;換句話,一動就迷了,念頭才動就迷了。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修什麼?你能不能在一切時、一切處,保持你的覺心不動,這個功夫是宗門的祕訣。參禪,什麼叫禪?不動就是禪,不動就是覺。怎麼參法?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就是一個榜樣,活活潑潑,功夫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妨礙你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活活潑潑,這叫參禪。起心動念,禪定沒有了,真智也沒有了,真智就是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從哪裡來的?從禪定得來的;禪定從哪裡來的?從精進得來的;精進從哪裡來的?從忍辱得來的,這是六波羅蜜。所以真修行,功夫從哪裡用?從布施。布施是什麼?布施是放下,跟中國傳統教學裡面的格物一個意思。儒家的修行,真的不是假的,佛家講修行,儒也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從哪裡開始?從格物,物是欲望、是煩惱,先要把這些煩惱、欲望統統放下,你心才是定的。持戒是守法、守規矩,依教奉行。功夫要想成就,你什麼都得忍。忍要做到什麼樣才圓滿?忍而無忍,忍辱就圓滿了,忍辱裡面離忍的那個念頭,起心動念我們又不行,你才能得定。我們向上提升,這就是精進,你才能得定。定起作用就是智慧。簡而言之,講戒定慧三學,六波羅蜜是從戒定慧裡細說,簡單講是三個字,細說是六條。儒家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你欲望沒有放下,你哪來的智慧?欲望是煩惱,煩惱放下之後才有智慧。智慧現前,意就誠了,意誠而後心就正。誠意是正心之體,正心是誠意之用,它起作用,正而不邪,這樣才身修家齊。我們知道要怎樣用功,怎樣功夫才能得力。
所以念頭動了,念頭動了叫如來藏,如來怎麼樣?藏起來,不現前。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裡面真實的一分,所以阿賴耶叫真妄和合,半真半妄。但是半真不顯,那個妄起作用,半真不顯,半真是迷而不覺。如來藏,積,這個積字很重要,「積始覺之功」,這個積不就是意念嗎?累積意念,累積始覺的意念,「顯其法性,謂之法身」。換句話說,這個覺你要把它保持,你不能失掉。念念覺而不迷,這就是積始覺之功,法性就現前了。在念佛的這個法門裡,積始覺之功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要用清淨心,什麼叫清淨?不懷疑、不夾雜,這叫淨念;相繼是不間斷,積的意思,你就能得念佛三昧,那就顯其法性了。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等同四聖法界,理一心是初住以上,這圓教,你已經生實報土,法身菩薩,這法身,法身菩薩。
「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換句話說,你只要證得法性,就叫法身菩薩。「或言以法性顯現之有為無為一切功德法成就莊嚴之身,故名法身」。這個地方有為跟無為,諸位就明白了,有為是十法界,無為是實報土,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所有一切成就,自身的莊嚴。你看《往生論》上說的三種莊嚴,佛、菩薩、國土,都是無為的,為什麼?他沒起心動念,自性裡面的功德變現的,一絲毫染污沒有。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裡面就含攝我們這個經的經名「清淨平等覺」,這是法身菩薩所證得的,有身有土。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華藏世界的依正莊嚴,統統是無為法,不是有為法。說是阿彌陀佛五劫修行的成就,五劫修行成就什麼?明心見性,性德圓滿的顯現就是這樣。每一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同居土、方便土,世尊講得很清楚,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使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實報土裡面無為法相等,淨宗殊勝就殊勝在此地。意思就是告訴你,西方極樂世界四土都是實報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都是實報土,這是稀有、難信。
這怎麼來的?這個我們要體會到,這是阿彌陀佛五劫修行成就的。如果說一般成就,那一切諸佛如來都一樣,沒有什麼稀奇。極樂世界無比殊勝莊嚴,就是前面這二土,十法界,二土是十法界,方便有餘土是四聖法界,同居土是六凡法界,讓十法界裡面的身土得他老人家願力的加持都變成阿惟越致,這真正是難信之法。誰相信?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為我們證明,佛不妄語,十方諸佛跟阿彌陀佛做證明,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是真話,不是假的,我們應當相信。這個法門確實稀有難逢,遇到的人真正成就並不多,原因在哪裡?我們要知道,原因就在難信。信既不真,願怎麼會切?看到眼前這個世間以為是真的,放不下,貪戀;西方極樂聽說是很好,是真的嗎?想去,又想留在這個世間。留在這個世間的這個念頭深,求生極樂世界那個念頭淺,那換句話說,還是去不了。
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什麼人再來的我們不知道,將《無量壽經》做第三次的會集,前面兩次會集不圓滿,第三次的會集。這個本子好,前人沒有看到,我們看到了,稀有難逢!他老人家的入室弟子黃念祖老居士,奉命,奉老師的命令,給這個經做一個註解,他不辜負老師,真的把它做成功了。我們遇到這部經,又遇到黃念老的註解,真正是像經上所說的「如貧得寶」。這個寶是世出世間無與倫比的珍寶,為什麼?我們這一生當中可以解脫,一生當中可以真正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一生當中決定能成佛道,這多稀有,得到這個多快樂!真得到,真快樂了,把這世間法全丟掉,不再搞了,那你是真的搞通,真明白,真識貨。還貪戀其他的,錯了,應該捨得乾乾淨淨。法身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後面我們看到古大德有說法身無相,也有說法身有相,法身到底是無相還是有相?這要搞清楚,不搞清楚,我們那個疑心斷不掉,疑會障礙我們,斷疑生信。我們先看「法身無相」,這術語,「涅槃經三十一」,第三十一卷有這麼幾句話,「是故涅槃名為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哪十相?「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法身沒有這些相。《大乘同性經》下卷有這麼幾句話,「如來真法身者,無色、無現、無著、不可見、無言說、無住處、無相、無報、無生、無滅、無譬喻」,這統統沒有。《唯識論》第十卷有這樣說法,「自性身唯有真實常樂我淨,離諸雜染,眾善所依無為功德,無色心等差別相用。」這些經論都有根據,都是大乘經上說的。法身無相,我們可以說全是從理上講的。但是前面說色聲香味觸,這都是事,男相女相也是事。事從理上講,理上沒有。就像我們剛才的比喻,我們用電視屏幕講,我們在屏幕上看到許多不同頻道裡面現的相,我們不談它所現的相是什麼,單單從屏幕,屏幕有沒有?沒有;所現一切諸相,有沒有染污到屏幕?也沒有,不染。這就是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它沒有染污。現的相現得再多,時間再長,它根本就沒染污,從這說的,體相用完全從理上講。
另外一個說法,「法身有相」,講得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叫妙法,怎麼講它都是圓的,沒有矛盾,沒有對立。法身有相,這術語,「依諸經論通途之說,則謂法身無色無形,色相莊嚴不可見」,這是一般大乘經,佛都這個說法。「而台家貶之」,台家是誰?天台宗,法華宗,他的說法,「以為別教已下之說」,講法身無相,別教可以這麼說法,「依圓教之極意,則謂法身決非無相」,《華嚴》是圓教,《法華》是圓教,圓教講到究竟之處就叫極意,法身決定不是無相。「其言曰,一家圓實之意」,這個一家就是法華宗,天台宗,在日本多半稱智者大師,一家圓實之意就是天台大師,就是智者大師,他老人家的意思,「法性之體理具依正色心,相相宛然,非真空無相之法性」,能不能講得通?看底下就知道,能,「是故三惑究竟清淨,則本性常住之色心顯現,而依正之二法究竟清淨也,以此即談別具三千,示法法即性」。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三惑究竟清淨,那一切現象全是法身。這三惑是什麼?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在《華嚴經》裡面講,妄想、分別、執著。妄想,無明煩惱;分別,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
這三種煩惱斷掉了,你就證得清淨法身。你身在,你這是什麼?清淨法身;你再看所有現象,森羅萬象,全是清淨法身。法身有沒有相?有。這是圓教的說法。法身在哪裡?沒有一樣不是法身。禪宗,這已見性了,請老和尚給他印證,這個就是《五燈會元》裡面的機鋒,確確實實他們的對話、他們的舉止無有一法不是清淨法身。什麼時候能見到?三惑究竟清淨,全放下了,就見到了。這個三惑究竟清淨是連習氣都不帶,帶著習氣不究竟。當然這裡頭,無始無明習氣不在裡頭,如果要包括無始無明這個習氣在裡頭,這是什麼?這是妙覺位;無始無明習氣不包括在這裡頭,那就是《華嚴經》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一句話裡這兩種意思都有,我們要理解兩種意思,清清楚楚。這個究竟是兩層意思,一個是絕對的究竟,一個是相對的究竟。相對的究竟是什麼?對十法界來講,它是究竟,一種是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來講,那個境界不一樣。但是我們知道,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就是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所以《華嚴經》上稱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有相沒相?有相,這是一乘圓教裡講的。真空無相的法身是常寂光淨土,是妙覺所證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知不知道?知道,沒證得。為什麼沒有證得?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斷乾淨。所以這兩個境界都顯示出來法法即性。
《法華經.方便品》上有這兩句話,「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法,任何一法,無論是哪一法,它住在法位。法位是什麼?現前的位置,不是過去,不是未來,就在現前,就在當下。世間相常住,這個常,相續不斷,它不是真的常,它是一個相續相。現代量子力學家看出來了,這個現象,他們說是意念累積連續的一個幻相,它念念不間斷。但是念念沒有離開法性,法性就是法身。法身常住在無為裡頭,也常住在有為裡頭,有為無為不二,就在當下。就好比我們用電視屏幕跟裡面的色相來做比喻,真正明瞭了,單單講屏幕,清淨的,一絲毫染著沒有;連同裡面所有的色相一起講,也沒有染污。不但屏幕沒有染污,色相也沒有染污,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它怎麼會有染污?由此可知,染污從哪裡來?染污在人,法沒有染污,我們染污了。
我們怎麼染污?妄想分別執著染污了。諸佛菩薩,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我們這六道裡頭人間,就好像我們在電視這個畫面是人間的畫面。他應化在我們世間,跟我們和光同塵,他有沒有染污?他沒有。我們染污,他沒有,為什麼?他了解,他明白;換句話說,他是三惑究竟清淨。我剛才講兩種意思,一個從常寂光,如來應化的,那是妙覺位,三惑究竟清淨,真的究竟清淨;另外一種是實報莊嚴土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來應化的,他們也是三惑究竟清淨,跟我們十法界來比,他是三惑究竟清淨。他也能示現,跟常寂光土裡面如來所示現的沒有兩樣,一個不帶無明習氣,一個帶著無明習氣。無明習氣沒有關係,沒有任何干擾。所以圓教初住菩薩到十法界裡面來,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能現佛身,能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身出現於世間。佛身能現,還有什麼身不能現?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妙極了,這個我們要曉得。
真正曉得之後,我們要爭取,佛菩薩如是,我們為什麼不如是?我們今天走哪一條路來爭取?我們走念佛法門這個路子,決定可以證得,很快就能證得。我們說,我們到極樂世界要修行多久才有這個能力到這個世間來度化眾生?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講得很清楚,你一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個面就行了,你就可以回到娑婆世界來成佛,應以佛身得度,你就能示現成佛,這不可思議!為什麼?因為你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個能力不是你自己修成的,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你的。那要靠自己修成,不用佛加持,那就是《觀經》上所講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在極樂世界修行十二劫,那就不必加持,自己能力出現了。自己功夫不到,佛力加持,所以你的神通、道力、智慧、德能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完全平等,這叫阿惟越致菩薩。所以想一想,何必在這個世間受苦!多住一天,多受一天罪;早一天到極樂世界,早一天證得大圓滿。念念不忘這邊眾生,跟這邊眾生有緣,你真能來救他,極樂世界一打轉過來,你就不是凡夫,你就是聖賢。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會發願我非去不可,我一定要成功。你的信願懇切就能往生。蕅益大師說的,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這兩句話說得好。
下面他引的,也是《法華經》上「提婆品」所說的,「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這就是到這個世間來示現,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報身就是法身,法報應三身一體。《涅槃經.陳如品》也有這個意思,「色是無常,因滅是色,獲得解脫常住色」,這是覺悟了。沒覺悟的時候,色是無常;覺悟之後,看它不滅,看到是什麼相?當下即是這一念,這一念不生不滅。為什麼說它不生不滅?速度太快,生滅同時,生滅不二。你想想看彌勒菩薩講的速度,我們也是概略用數學算了一算,一秒鐘一千六百兆。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換句話說,它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能感覺得出嗎?所以說生滅即是不生滅,它真是生滅相,你沒有辦法看出它的生滅。量子科學家在他觀察裡面,他告訴我們,小光子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他講的非常短暫,我們能理解,依舊看到的是一個連續的意念累積的相續相,真正那個意念決定看不到,因為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確實精密儀器裡面也看不到。我們能看到百分之一秒的、千分之一秒的,像現在照相機的快門,有千分之一秒的,你照噴射飛機,照速度最快的,你能看得很清楚,好像它沒動。現在你看到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一兆分之一秒的這種快門,恐怕我們這個機器裡面都沒有發現到,都沒有做到兆分之一秒的,一千六百兆還得了!
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量子力學家看到小光子的時候,還是意念累積的一個形狀,不是一個單獨的。一個單獨的,就是在這樣速度之下,佛在經上說,誰能見到?八地菩薩。八地菩薩那個心清淨到什麼程度?那樣微細、短暫的一個波動,他都感受到,那叫見到。所以佛告訴我們八地以上,八地、九地、十地,十一地是等覺,十二地是妙覺,這幾個位次能看到,五個等級,最高的這五個等級他們能看到。我們的儀器再精密,還沒有做到這個程度。《仁王經.觀空品》裡面說,「法性五陰,受想行識常樂我淨」,法性五陰,不是法相,通常五陰是講法相,法性五陰。法相五陰跟法性五陰是一個,不是兩個。明心見性,你看五陰就叫做法性五陰;沒有見性的人,這五陰是法相五陰,意思不一樣。
後面還有,「法身說法」,法身說不說法?通常一般講,法身不說法的。在顯教裡面講,「法身無說,報化有說」,這是大乘教上常講的。你看我們供佛,我們供三尊,當中供的佛像代表法身,法身不說法;兩邊是菩薩,菩薩說法,菩薩一定是兩尊,一個代表解,一個代表行。你看菩薩擺的座位擺在哪一邊,你看《華嚴經》,我們這後面是華嚴三聖,文殊菩薩在右面,普賢菩薩在左邊。中國人右面是大,它從右到左。文殊菩薩在右面,我們的面對面,我們的右手,不是他的,如果是佛像裡面,那他在左面,代表解,解門。文殊代表解門,普賢代表行門,華嚴宗是先解後行。淨土法門,右面觀世音菩薩,左面是大勢至菩薩,代表什麼?觀音菩薩代表行門,大勢至菩薩代表解門,淨土宗是先行後解。你看這個擺的,你就曉得它這兩門重視哪一門。佛不說法,佛代表理體,法身理體,菩薩說法,這是通途說的。
法身說法,密宗常說。可是天台家也說法身說法,能講得通,法身是萬法,一切萬法,萬法裡頭表法就是說法。說法有對象的,心有所感,你看那些自然現象,看到月亮光,在湖邊上靜坐的時候看到湖光山色,有人居然就開悟了,那是不是法身說法?是的,法身在那裡表法。完全看各人的根性,與你根性相應,你就有悟處。一般人沒有那種根性,他有感應,觸動你內心深處的情感。所以它說法,它怎麼不說法?沒有一法不在說法。《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就看到妙處,法報應統統在說法,樹木花草在說法,山河大地在說法,自然現象在說法。問題就是你有沒有聽到?你有沒有看到?你要看到,那個法叫妙法,妙不可言,真得受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