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第九頁第四行,請看經文:
【復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當得成就二十種利。】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是本經的第八大段,我們依照蕅益大師所分的段落。在這段裡面,主要的是給我們說明,無希望心行法布施的時候,自自然然得二十種殊勝的利益。佛說了二十種,實在講,利益是無有窮盡的,這個道理並不難懂。佛法、世法是一個道理,一切限制都是出於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才產生種種的隔礙。如果我們將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捨掉,諸位想想看,這個心就沒有障礙,無障礙的心與虛空法界自然就相應。諸位想想看,即使毫髮善事,毫是毫毛,我們汗毛,髮是頭髮,這是比喻少,比喻小,很小很小一點的善事,它的功德都是盡虛空遍法界,隨你的心量擴展去,那個利益真的是無邊,哪裡能說得盡。世尊在此地為我們說的,不過是把種種利益歸納,歸納成二十類,每一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可是你得要記住,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不能有絲毫妄想分別執著。有希望心,就是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你的功德就很有限,就不會大到哪裡去,所以無希望心。話又說回來,佛在此地說了二十種利益,後頭又說二十種利益,這個利益太大了,我們還是用無希望心去幹吧!你們想想你們有沒有希望?看到這個又生了希望。這二十種再二十種,我們讀了要怎麼辦?若無其事,絕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又有希望,那就錯了。佛教給我們要以無希望心,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真實不虛。
經文說得非常具體,『行法施時』,什麼叫法施?通常我們講法施跟財施是對稱來講,其實財施裡面可以不包含法施,法施裡面必定包含著財施,縱然沒有外財也有內財。布施說得最詳細、最具體的無過於《大方廣佛華嚴經》,一般我們在講席裡面把它歸納為三大類,布施分做三大類,財施、法施、無畏施,分為這三大類。財就是指財物,法是講智慧、技術這一類的布施,怎麼布施?幫助別人。我們會,他不會,我們熱心、耐心的去教他,這就是法布施。世間法,你能燒一手好菜,手藝很高明,他不會,你教導他,這也算是法布施。所以法施裡面範圍廣大無邊,裡面有世間法、有佛法。佛法的布施,主要是幫助他開悟,幫助他覺悟,他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能夠幫助他。明瞭之後,要幫助他修行。修行的方法太多了,經上常講「法門無量誓願學」,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無量無邊,你會的,你能夠教導別人,都是屬於法布施。法布施雖然多,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依教修行。供養就是布施,布施跟供養意思完全相同,我們對佛菩薩恭敬供養,對一般人叫布施。可是修普賢行的人不講布施,統統供養,對佛是供養,對一般人也供養,對畜生、餓鬼還是供養。為什麼?普賢菩薩修的是平等心,布施跟供養就不平等了。普賢菩薩修平等心,這是菩薩最為殊勝的大行,我們應當要效法,效法普賢菩薩。
行法布施的時候決定不能著名,有許多人是為名,財布施他要名,法布施也要名,無論幹什麼,沒有名他就不幹。有些人為利,對我沒有好處、沒有利益的,我就不幹,這就是執著在名聞利養上。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我們的生活條件,對我生活條件有好處的,這是屬於養。果是講果報,現前的果報,來生的果報,世間人學佛不都是為了這個嗎?如果說不為這些,恐怕學佛的人會少掉百分之九十,誰還願意來學佛?都是為求這個。可是諸位要曉得,這些東西只要如理如法的去修學自然得到,不必要求。有求的心,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得到的太小了。實在講,這裡頭講的六個字,就六樁事情,你所得到的都很有限。如果你不求,得到反而大,大到你自己都沒有法子想像。你要問這是什麼?就是剛才講的稱性,變成稱性的功德,福德變成功德。這個理我們要知道,明白這個道理,佛教給我們放下,『不著』就是放下,我們才真的肯放下。知道放下是對的、是正確的,不肯放下是錯誤的。
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行布施?『以饒益事而為上首』,這是個觀念上的問題,必須要建立。這句話的意思,念念為利樂一切眾生,把自己都忘掉了,沒有自己,只有眾生。希望一切眾生不但得利益,而且得最豐饒的利益,「益」就是利益,「饒」是最豐富的,最豐富的利益。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我們捨己為人,盡心盡力為眾生、為社會服務,希望社會大眾能夠得到最殊勝的利益。這樣的心態,這是佛心,這是菩薩心,你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菩薩行。沒有菩薩心,縱然你修六度,學普賢菩薩十願,說老實話你還是凡夫行。為什麼?因為你是凡夫心。轉變從哪裡轉?從心上轉,在現在人講,從觀念上轉,把過去錯誤的觀念轉過來,轉成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觀念是沒有自己,諸位一定要曉得,佛法裡面講無我,《金剛經》大家念得很熟,「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是真的。起心動念就有個我,因為有我,他才有希望,希望就是我所,我與我所俱不可得,念念為眾生。我們自己是眾生之一,為眾生實際上我們包括在其中,沒有把自己捨掉。有人說我念念都為人,那自己怎麼辦?你自己是不是人,你自己是不是眾生?可見得為眾生就是為自己,為人就是為自己,真得好處、真得利益。這是大原則、大方向,決定要掌握住。
法施,此地也給我們標得非常明確,不是普通的法施,『常為眾生廣宣正法』。世尊在此地,法布施包含無量無邊,他特別指出這一條,對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說的。我們想想世尊在三千年前,已經把現前這個社會,就是三千年後的社會狀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教在這個時代,表面看起來好像很興旺,香火鼎盛,法會莊嚴,可是你要問什麼叫佛法?搖頭,不知道!社會上說我們學佛的人迷信,我們聽了不服氣、不情願、不甘心,你能說得過去嗎?問你佛是什麼,不知道,那你不叫迷信?實實在在是迷信,人家沒說錯。為什麼會迷信?宣揚正法的人太少,宣揚正法的道場太少,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提出這一句。法布施無量無邊,何以單單提這一句?
我們在座的諸位同修、四眾弟子,我們願不願意接受佛的教誨,願不願意承擔如來的家業?我相信每一位同修,你們在早晚課誦當中,或者是參與法會當中,都曾經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們都發過了嗎?我相信每個人都發過。雖然發了,是口皮上發的,不是真心發的,有口無心,所以這個願是個空願,不能落實。今天我們認真反省一下,檢點檢點,我們這個願要不要落實?換句話說,我們要不要救自己?要不要救度一切眾生?這個問題是非常嚴肅的問題。如果真的想救自己,真的想救度眾生,就要聽佛的話,從今以後「常為眾生廣宣正法」,我們要做。也許有很多同修說我不會講經說法,那我問你,你會不會念阿彌陀佛?這個會!會念阿彌陀佛。你碰到人,你就教他念阿彌陀佛,你這就是廣宣正法,阿彌陀佛是一切法當中最純正之法,到處勸人念阿彌陀佛。我們穿的T恤上也印了阿彌陀佛,到街上走走就度了不少眾生,人家一看就「阿彌陀佛」,他就念了一聲,這廣宣正法。所以廣宣正法方法多得很,要我們用心去做、認真去做。
當然培養弘法人才這是最重要了,沒有比這樁事情更重要,沒有比這樁事情更殊勝,要論其功德,這個功德是第一大,為什麼?你做的是續佛慧命的功德。自己要發心,或者是自己條件不夠,因緣不具足,我們也要幫助別人發心。在上一屆培訓班裡面,我跟諸位同修報告過,你們大家都喜歡聽經,法師在這裡講經,你們在那裡聽經,這是享受,這是享受的果報。我比喻說種樹,你想吃桃,這是桃樹,你現在嚐到這個味道。可是你得要種樹,你不種樹哪有桃吃?這個樹怎麼種法?你看現在在座的前兩排,這麼多法師都發大心,他們要學講經,要學著弘法利生。他們上臺講經,底下要有人捧場,這上臺,臺下沒有人,法師就講不下去了。你們來捧場就是種樹,將來他們成就,講經的法師一代傳一代,代代不絕,聞法的果報你們才真正得到,才真正的踏實。
一個地區,如果這個道場,一年十二個月不斷有法師在這裡講經,這個地方只要三年就是佛國,能夠改善社會的善良風氣,決定改善,人心向善。人心善了,佛法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地區就風調雨順,人民安樂,這是佛法無比殊勝的成果。要大家真正發心,不要是星期六我在這裡講經,你們都來了,平常都不來,不行!有時間一定要來,法師在講臺上一看坐得滿滿的,他的氣就壯了,信心就十足。這一上來,人數一天比一天少,氣就洩了,精神提不起來,這個很重要。這就是我們栽培法師,常為眾生廣宣正法,我們各個人都做到。所以,理跟事都要清楚、都要明白,知道我們自己應該怎樣作佛的好學生、好弟子,將佛的大法盡心盡力發揚光大。
除這個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也是佛在這個經上所說的,我們要把佛的教誨做到,認真的去做到。前面彌勒菩薩代我們請法,特別指出佛的末法時期後五百歲,就是指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在這個時候我們要修行幾種方法,成就幾法,才能安安穩穩真正得到解脫?末法時期的解脫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是究竟圓滿的解脫。佛給我們說了四法,又說四法,你們諸位記住了沒有?上個星期六講的,這六天當中做了沒有?如果沒有做,我們就違背了佛的教誨。所以,這個四法要記住。世尊慈悲到了極處,唯恐我們記不住,後面用兩首偈,這個偈好記,一定要念熟,要熟記在心頭,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依教奉行,絕不違背,這是真正的學佛。你真肯做,那就是法布施,法布施不是用言語宣說,是用我們身體力行,做出來給大家看,這叫身教。口說是言教,身教跟言教功德一樣殊勝,做出樣子給大家看。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諸佛菩薩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所以佛弟子要給世人做好樣子,這就對了。下面說:
【云何名為二十種利。所謂正念成就。】
這是第一句,這句很不可思議,什麼叫『正念』?正念揀別不是邪念,邪念都沒有了。說實在話,只要你有念頭都是邪念,都不是正念。世間這一切法的念頭是邪,那我想佛法,這個念頭正不正?給諸位說,你想佛法的念頭也不正,也是邪念。這樁事情《般若經》上講得最透徹,六百卷《大般若》講得清楚。佛說了,三十七道品唯有名,六度也唯有名,菩提薩埵唯有名,諸佛如來唯有名,名是假名,不是真的。這個意思就愈說愈深,不如《金剛經》上有一句很淺顯的話,大家都能夠明瞭,「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指佛法,意思就是說佛法也不能執著。佛法要不要行?要行,但是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哪裡來個佛?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怎麼辦?我們的心不清淨,沒有能達到清淨,只好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將來就能夠見阿彌陀佛,見了阿彌陀佛之後,清淨心得到,阿彌陀佛也沒有、也不要了,都捨掉了。捨了以後還念不念?給諸位說,捨掉以後還念阿彌陀佛,這怎麼回事情?那個時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這就是佛法叫「入不二法門」。這個境界我們沒法子體會,不要去想,怎麼想也想不到,愈想愈糟糕,想是胡思亂想。這是境界,你自己不入這個境界,想不得,一想就壞了,想就落到心意識裡去。這是不用心意識,這是境界上的問題。到那個時候,你問他念不念?他還念,但是他那個念跟我們念味道完全不一樣。這個意思就更深,這是法身大士他們的境界,正念現前。
正念,無邪念,可見得無邪念就叫做正念。正念從哪來的?從邪念那邊相對而建立的,邪念沒有了,再問你有沒有正念?沒有,正念也沒有,那才叫真正的正念。邪念沒有,我有正念,好了,正念也變成邪念,你總是倒在一邊。二邊都沒有,二邊沒有還有個中道,又糟糕了,中道也沒有,二邊不立,中道不存,這個時候正念現前。正念現前是什麼?真如本性現前,不是別的。真心顯露,自性現前,這個境界宗門裡面叫明心見性,我們淨土宗裡面叫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正念現前,念佛的人得理一心不亂,參禪的人明心見性,要曉得,超越十法界了。由此可知,六凡是邪念,四聖也不正,超越四聖、超越十法界這個時候是正念。這就是為什麼佛教給我們法尚應捨,四聖沒有捨,聲聞、緣覺、菩薩、佛沒捨,所以他在十法界。他一捨就超越十法界,這個時候不得已叫一個名字,叫一真法界。你千萬不要執著「我到一真法界」,你準在十法界裡頭,為什麼?因為你還有個妄念,你還執著「我還有個一真法界」;連一真的念頭都沒有,那你是真的入一真法界。這個意思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言語說不出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從這個裡面諸位去體會、去領會這個意思。
這是擺在第一句,這真的是明心見性的成就。所以這二十種成就這一種是總說,這是根本,這個成就了,下面給你講的都很容易了,性德的流露,自然而然,我們能信得過。
【智慧具足。】
權實兩種智慧具足,《般若經》上所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無知是體,是智慧之體,無所不知是智慧的作用,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知,你說他的心多清淨,決定沒有分別執著。起用的時候,隨問隨答。佛與大菩薩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我們展開經卷,經卷都是別人問,你看看問題一提出來,佛立刻就答覆。佛沒有去思惟、想像「這個問題我考慮考慮怎麼答覆」,沒有!考慮考慮已經落在妄想裡面,你答覆的還是打妄想,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佛從來沒有說考慮一下,沒有。就像我們敲磬一樣,敲下去,磬馬上就響,它不會考慮考慮我要不要響。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智慧的作用就是如此。
所以我們求智慧怎麼個求法?要懂得求根本智。根本智是個什麼樣子,實在講根本智就是禪定,根本智就是清淨心,根本智就是一念不生,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人到真正心清淨的時候,六根聰利,聰明、猛利,世出世間一切法,六根一接觸就通達明瞭,哪裡還要去學!眼一見就明白,耳一聽就明白,六根的能力完全恢復。這『智慧具足』,這是第二。第三:
【有堅持力。】
我們世間人沒有這個力量,於一切法都沒有能力堅持,所以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你要問什麼原因?不能貫徹到底,沒有恆心、沒有耐心,『堅持力』就是恆心跟耐心。佛法的修學,無論在家學佛出家學佛,古時候老師訓練學生,一進山門首先就是訓練你耐心、訓練你定力。每天叫你做這些雜務事情,天天做一樣的,做上個三年五載,你嫌不嫌煩?你要嫌煩,沒有堅持力,沒耐性。工作原來就是修行,修什麼?在工作上修定、修耐心,耐心成就了,修一切法都容易成就。現在一般學校教學,對於這樁事情疏忽了,我們學佛懂得這個道理。
他當然是堅持力達到圓滿,真的是到波羅蜜,究竟圓滿,為什麼?因為人家正念具足、智慧具足,哪有沒有堅持力的!無論是自己修道,無論是自己度生,都有堅持力。特別是堅持原理原則,決定不違犯,到諸佛、大菩薩的境界,正如孔老夫子所說的,七十歲「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矩就是規矩,隨心所欲還是合乎規矩,決定沒有絲毫違背。所以到如來的果位,甚至於如來倒駕慈航,以菩薩身來教化眾生,依舊不逾矩。這個道理、行法、事實我們要明瞭,要認真去體會、去學習。
【住清淨行。】
菩薩教誨眾生,他所現的相不一樣,是不是隨自己的心現的相?不是。如果隨自己心現相,那菩薩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諸位要明瞭,佛在《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兩句話要詳細解釋,《普門品》裡面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就是解釋這兩句話。隨眾生心,不是隨自己,自己沒有。諸佛如來能隨眾生心,應他所知的量,這就是說應當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現什麼樣的身,應當為他說什麼法門,佛菩薩就給他說什麼法門。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現身說法,條件是眾生,不是自己。自己有沒有?自己沒有身,所以能現一切身,自己沒有法,所以能說一切法。你要是有身就糟了,就不能現第二個身,有法就不能講第二個法,這就壞了。所以諸佛菩薩沒有身、也沒有法,他能為眾生現一切身、說一切法,說了眾生都能夠覺悟、都能夠開解、都能夠得度。這是高明之處,是我們要學習的,什麼時候學習?現在就應該學習。不論現什麼樣的身,說什麼樣的法,他心地還是清淨,依舊一塵不染,現身即非現身,在《金剛經》上講是名現身,說法即非說法,是名說法。你想想《金剛經》那個味道,這是年初講的,距離現在還不遠,同修們都聽過,《金剛經》確實般若味重重,法味無有窮盡。所以,心永遠是清淨的,絕不染前面講名聞利養果報,都不沾染。
【生覺悟心。】
這就是覺而不迷。在十法界裡面度眾生、成佛道,念念覺而不迷,時時覺而不迷,處處覺而不迷,這個非常要緊。凡夫最大的毛病,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誘惑,世間五欲六塵的境界,佛法聲聞、緣覺、菩薩種種境界,世法境界會迷人,佛法也會迷人。學佛要迷在裡面,那就壞了,也沒有辦法成就證果,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得出世智。】
什麼叫世間,什麼叫出世間?有了智慧就出世間,沒有智慧就在世間,世間跟出世間這裡面沒有界限,就是迷與悟。諸佛菩薩不曉得有多少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你說他是在世間還是在出世間?為什麼我在世間,他在出世間?我們兩個手牽手把手同行,我在世間,他在出世間,我在人法界,他在一真法界,就是迷跟悟。覺悟了,看看十法界的這些森羅萬象,正如《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觀就出世間,我們可惜不會觀,我們這四句會念不會觀,差就差在這裡,人家會觀。你看觀,觀照、照住、照見,過去講席當中講過,功夫的三個層次。他真的作如是觀,我們能不能把這四句偈變成我們自己的宇宙觀、人生觀?要真果然變成了,你就是有觀的功夫,你漸漸的跟這個世間遠離,要有觀的能力。
觀是功夫得力,「觀照」是功夫得力,再進一步就「照住」,照住是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裡面,我們一般叫得定,到「照見」,就出去了、超越了。《心經》上講的觀自在菩薩,他用什麼功夫?他用的觀,觀達到了上乘的功夫,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他見到了,事實真相被他見到,就照見。他用什麼見的?智慧見的,甚深智慧照見,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看到了。看到的時候,世間即是出世間,世間跟出世間不二。但是,一個照見,一個迷在這個世間裡面,這兩個人雖然在同一個境界,他的感受不相同,感觀完全不一樣。一個是把夢幻泡影當作真實,迷在裡面,起貪瞋痴慢;一個是對於這個環境了解得透澈,看得清清楚楚,一念不生,一塵不染,這是『得出世智』。第七:
【不為眾魔之所得便。】
『魔』是折磨,古時候翻的經典,古時候的寫本,諸位如果看到漢唐時代的寫經,有不少圖書館、博物館裡頭有收藏,北京大學圖書館還收藏了不少,我去參觀過,手寫的。那個時候這個「魔」,下面不是鬼,是個石頭,魔原來的意思是折磨,魔是折磨,折磨的事情太多了,「眾魔」!相傳這個字是梁武帝造的,翻經的時候造了不少新字,我們中國原有的字不夠用,所以佛經來的時候造了不少新字。梁武帝就造了,他說折磨太苦,比鬼還可怕,所以把石頭去掉,再換個鬼,這梁武帝幹的事情。到以後寫經、刻經多半都用這個字,如果諸位要看到魔還是石頭,那是正確的,沒有錯誤。
折磨的事情,我想每個人都有感受,太多了。佛在經上把它分作四大類,第一大類是「五陰魔」。五陰是指什麼?我們的身體,身體稍稍受點風寒你就受不了,就要受折磨。這個魔是五陰魔,色受想行識,色是四大,四大不調,身就有病,受想行識要不調,心就有病,我們講心理的病、生理的病,都是屬於五陰。第二種叫「煩惱魔」,煩惱太多了,佛把它歸納為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六個根本煩惱,展開就是百八煩惱、八萬四千煩惱,夠受的,煩惱折磨你。這個都是屬於內在的,我們現在一般講無始劫來的惡習氣,這是煩惱,這些講的惡習氣。第三種,「死魔」。人的壽命很短促,我們希望學一樣東西,時間不夠用,還沒學成壽命到了,這是折磨。我們想做一樁事業,事業還沒做得成功,壽命到了,也是屬於折磨。哪個人曉得自己能活多久?誰去跟閻羅王簽了合同?佛告訴我們人命無常,我們要提高警覺,這是死的折磨。
五陰、煩惱、死都是屬於自己本身的魔,不是屬於外頭的。除本身之外,外面也有折磨我們的,一概都叫做「天魔」。天魔我們不必去講什麼大自在天、六欲天,不必去講這些,天魔在哪裡?天魔就在我們四周圍。人事的環境、物質的環境,天天在誘惑我們,把我們裡面煩惱勾起來,裡外相應,這還得了,裡應外合,我們才受不了。所以佛教我們少欲知足,讓我們不被外界的誘惑力量所干擾,人能夠不受誘惑,天魔對你就無可奈何。這個要自己做得了主宰,決定『不為眾魔之所得便』,你不要給把柄讓別人抓住。什麼是把柄?前面有幾個例子很好,你要好名,名就是個把柄,人家就抓住你這個把柄就利用你,就給你折磨。你們看過小說《西遊記》,孫悟空了不起,本事很大,他有個大毛病,什麼大毛病?好名,喜歡戴高帽子、喜歡人奉承他,所以觀世音菩薩就給他戴一頂高帽,永遠被觀音菩薩控制。如果他要不好名,觀音菩薩對他也無可奈何,所以他有把柄。你好利,人家就用利來控制你。只要你有所愛好,那就是人家的把柄,就是外面境界魔的把柄。
社會的誘惑力量太大了,魔的頭腦很聰明,天天想一些奇奇怪怪的花樣。你們打開電視,電視廣告都是魔,魔掌,在那裡在抓你們。你喜歡美的,美容術日新月異,讓你去上他的當,辛苦賺來的錢去送給他。買了他的東西,說不定愈用愈起反效果,那就更苦了。所以這個社會上魔掌,你要認識它。實在講眾生可憐,真的是可憐憫者,佛菩薩是好人,不肯親近,妖魔鬼怪天天在折磨你、傷害你,喜歡得不得了,他不來找你,你還去找他,你說有什麼辦法!所以,天魔在哪裡?就在你的身邊,你眼睛仔細一看,太多了,眾魔。這是必須要曉得的。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上當,不會被眾魔所得便。
【少於貪欲。無有瞋恚。亦不愚痴。】
這三句好懂,無貪、無瞋、無痴,這三種是佛法裡面講的三善根,如果你這三句做到,世出世間的善法都從這裡生,三善根。不但世間一切法不能貪,貪心一起來,瞋恚心一起來,你念念《金剛經》上的句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還起來,再多念幾句,就把你這個心念掉,貪心、瞋恚心念掉。念掉了你就不愚痴了,如果再念念「三心不可得」,效果就更大。不但要念,常常要觀察這個境界、思惟這個境界,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法這種貪愛的念頭自然就少、淡薄了。你能夠淡一分,你的智慧就透一分,你的心也就清淨一分,非常重要!第十一:
【諸佛世尊之所憶念。】
這一句是得諸佛護念,這是與佛菩薩自自然然感應道交。佛菩薩大慈大悲,哪有不念眾生的道理?九法界有情眾生都蒙佛護念。為什麼這個地方特別要說『諸佛世尊之所憶念』?諸佛護念,我們自己有障礙,我們不讓他護念,這就沒法子。正是所謂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沒有一個世界漏掉,我們為什麼見不到阿彌陀佛的佛光?我們偏偏要打個傘遮住它,不讓它照,那就沒法子了。傘蓋是什麼?污染,我們的心被七情五欲所染,嚴重的妨礙了佛光。所以佛光雖照,我們看不到。我們雖然看不到,但是你今天坐在這個地方,你能夠感受到,你感受什麼?很歡喜!這個歡喜從哪裡來的?不是我說話說得好聽,你們聽了歡喜,不是的。佛光照我們這個道場,得佛的加持,所以諸位到這個地方來能生歡喜心。不是講經講得好,是諸位都沐浴在佛光之下,這是感應道交,是這麼一回事情。
如果你要真正明白、懂得了,縱然這個經聽不懂,我在美國講經,有些時候有些外國人來聽經,實在講他不會講中國話,他也不認識中國字,可是我每次講經他都來,從來不缺席,他盤腿坐在座位上,也聽得很歡喜。就有人問他,你有沒有聽懂?他說不懂!你為什麼每次來?「這個很有享受。」他享受什麼?享受佛光的沐浴,他到這個地方來聽兩個小時,他的心很清淨、很歡喜,法喜充滿,這是實在的事情。所以這個場合要用現在科學家來講,他們的說法,磁場不一樣,這個磁場很適合於一切大眾。他們說的磁場,我們講的佛光,名稱不同,意思是一樣的。第十二:
【非人守護。】
『非人』是指諸天護法神。他們保佑你,不必求,自自然然他就保護你。為什麼他會保護你?他佩服你、尊敬你,自動的就來了。如果你是以一個有希望心修法布施,天天跟韋馱菩薩磕頭作揖,天天供養他,他未必來,那個有求不應。果然以無希望心修法布施,不求他就來了,不求他也有應。理跟事我們都要明瞭。底下一句:
【無量諸天加其威德。】
這句講的是天神,帝釋天、忉利天主、大梵天王,這些諸天天主,對你尊敬。所以他們以他的威德也加持你,得到諸天天神的加持。第十四:
【眷屬親友無能沮壞。】
『沮壞』是破壞,這裡面有兩個意思,這一句是雙關語。世間真正通達明理的人畢竟是少數,有些你的親戚朋友,看到你以無希望心去修法布施,他認為你是錯誤的。你看看你辛辛苦苦賺來這些錢,統統拿去印經、布施,你為什麼不拿去好好的享受?你為什麼不想想你還有後半輩子你怎麼過?他們也是很愛護你,給你想得很周到,但是他不明瞭另外一個道理,他不知道財布施愈布施愈多,他不知道這個道理。他只認為錢財放利息才會愈來愈多,他不曉得愈布施愈多,這個道理他不懂,他只看到這一面,沒有看到那一面。實在講,利息太小了,布施得的多,佛家常講,捨一得萬報,一本萬利。這個生意,你們想想看到哪裡去找?只有佛門有一本萬利的生意,其實一本不只萬利,那個利算不清,真正明白通達他才曉得。你親友當中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往往來阻止你、來勸你的,他是出於好心,他是很愛護你。你遇到的時候也能如如不動,你還是做你的,這邊很感謝他,感謝他下面還做我的,也不必傷害他,非常感激他,他走了我們照做,這就對了,不能夠沮壞。如果能跟他說明當然更好,有些人你跟他說他不接受、他不聽,你一跟他說佛法,他掉頭就跑掉,他不聽。確實有這些事情。底下一句,第十五:
【有所言說人必信受。】
有智慧、有德能,真誠、清淨、平等,常常能夠關心一切眾生,你說的話哪有人不相信?哪有人不接受的?第十六句:
【不為冤家伺求其便。】
冤親債主都被你的德行所感化,縱然跟你有怨,看到你的德行,他也從內心佩服你,他也不再找你麻煩,也不再去障礙你。看到你,你是真的行道,他也佩服,甚至於他也來護持你,這是真誠感人。第十七句:
【得無所畏。】
雖然不能像如來果地上境界,也與菩薩們相似,所以得四無所畏。第十八句:
【多諸快樂。】
我們常講的法喜充滿,無論現什麼樣的身,無論修什麼樣的法,都能得大自在,世間人所講的幸福、快樂。十九句:
【為諸智人之所稱嘆。】
這是講有真智慧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見到你沒有不讚歎的。最後一句,二十句:
【善能說法眾人敬仰。】
諸位細細看世尊所說的這二十句,把正念擺在第一,把說法擺在末後,這個用意很深。『善能說法』一定是以正念、智慧、堅持、清淨做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說法達到善的水平很難。善說,如佛所說這善說,前面這四條我們要真正下工夫。所以他這二十句,次第、順序不能夠錯擺,有一定的順序。再看下面經文。
【彌勒。是為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不著名聞利養果報。】
佛前面說了,後面又說,反覆的說,是讓我們加深記憶,一定要記住。所講的二十種利益,你記不記沒有關係,這個要緊,『不著名聞利養果報』。
【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這幾句才是要緊事情。所以清淨說法的確得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天王尊敬,這種殊勝的利益我們如何不求?一個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我相信讀了佛這些教誨,必能有感於衷。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下面這段還是這一大段的。
【復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又能成就二十種利。】
經文上凡是叫著當機者的名字,意思是提醒他,下面有重要的開示要說,這是個例子,我們要曉得。佛說了二十種,餘意未盡,又給我們說二十種,這二十種再補充二十種。益發顯示無希望心,饒益眾生,宣揚正法,利益無有窮盡的意思。這個二十句佛特別補充說明,實在講有其必要,為什麼?正是我們心目當中所想的、所期望的、所疑惑的,佛這麼一說,把我們的問題全部都解決了。
【云何名為二十種利。所謂未生辯才而能得生。】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疑問,我很想發心來學講經說法,沒辯才。沒辯才不怕,你一發心,佛菩薩就加持給你,就得辯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已生辯才終不忘失。】
你得到的辯才不會失掉,佛力加持。尤其是修淨土法門,我們這一發心,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但是這個心是堅定的心,我非去不可,有這樣堅定的心。這個世間,我們依佛的教誨,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一塵不染,只有一個願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威神,現在就加持到你身上去了,你就得到了。假如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名聞利養還是放不下,果報念頭還是放不下,阿彌陀佛的願力就加不上。你要想現前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依教修行就得到,一發心就得到,實在不可思議。所以辯才不是難事情,你會得到的。
許多講經的這些法師都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在中國大陸現在術語裡面講,沒有接受高等文化。我本身就是個例子,我初中畢業,我的母校是南京一中。程度低有個很大的好處,聽話!老師怎麼教,我們就怎麼做,所以老師看到我當寶貝。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先生是世界哲學的權威,我們那個時候是慕他的名,對於這門東西很有興趣,很想學,只希望能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一見面談起來,他看到我是個初中學生,什麼都沒有學過,一張白紙,學的心很虔誠,他就特別教我。每個星期天叫我到他家裡,給我上兩個鐘點課,一個老師一個學生。什麼原因?初中畢業,老實,這就學成了。所以不要看到自己程度很低,又沒有口才,不怕,佛菩薩加持你,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你。悟道師到此地來講過經,你們有聽過他的,他也是初中畢業,也是很老實,他講經講了十年。在新加坡,今天我們想去見,機會不巧沒有見到,演培老法師,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碰到他老人家也到香港去,我們一塊在一起玩。他那個時候請香港那些老和尚替他找個徒弟,這些老法師問你要找什麼樣的徒弟?他說我要找個初中程度就可以了。這些人很奇怪,人家找徒弟都要大學畢業,你怎麼要找個初中的?老和尚很客氣,我就是這個程度!
只要發真誠心,要求佛菩薩感應,這從前李老師教給我的。發心講經說法不是容易事情,不能看得太容易,也不能看得太難。看得太難,你就不敢學,看得太容易,你決定學不成功。這樁事情要通達世出世間法,出世間法通達,要不通世間法,你不契機,世間法通達,不懂佛法,不契理,講經說法得契機契理。世出世間法通達談何容易!怎麼辦?有個方法,求感通,感應、感通。什麼方法才求到感通?至誠,誠到極處就通了。所以我們在講臺上,講得大家聽了好像還像這麼回事情,是不是自己能力?不是的,是佛菩薩的感應道交,是我們大家的真誠心。我有個誠心,真誠發心來學講,大家有誠意到這裡來聽經,我們共同的真誠,感應到佛菩薩的加持。所以講經,很多同修都知道,我講經從來沒有預備,我講經經本,沒講之前從來不看的。上講臺講的這些話我自己不曉得,講完之後你問我,我一句都不知道,我也不曉得我講了些什麼。這些都是事實,從來沒有說我要準備講個什麼。但是你們諸位初學的,一定要「我要準備講些什麼」,你初學的,你還不行,你還要學規矩。所以來學沒有別的,學規矩而已,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大家來學,老師當年傳授就是傳授規矩,依照這個規矩、模式去做,認真、努力去做,做到個十年八年,自然就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那個時候就得佛加持。佛力加持是一年比一年殊勝,你自己會感覺,強烈的感覺到,不是人的力量。這種深經,人的力量講不出來,人要想怎麼樣講,全是妄想,全是分別執著。在講臺上,看看大家的面孔、表情,那個話也不曉得從哪裡出來。這個道理要懂得,這個道理要相信,你不信不行。辯才這個事情就解決了,不是個難事情。再看第三句。
【常勤修習得陀羅尼。】
『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總持,要用現在話來講,就是綱領。『常勤修習』你自然能把整個佛法的綱領掌握住,能夠掌握綱領,那就千變萬化,這個非常重要。抓不住綱領,找不到重心,那當然就是困難重重。第四句:
【以少功用善能利益無量眾生。】
『少功用』特別是指淨宗法門,經典最少,只有五經一論,六樣東西。所以有人說,佛教好,可是我不敢學,為什麼?經典太多,浩如煙海,我從哪裡學起?你就可以把淨土五經拿來,淨土宗就這麼多,全部都在此地,不多。你要嫌少,少有《大藏經》,喜歡少的有少的,喜歡多的有多的。所以世尊所說之法能滿一切眾生的願望,喜歡簡單的有簡單的,喜歡麻煩的有很麻煩的,儘管你挑選,這才能夠真正做到盡如人意。這是佛的真實智慧,這是佛的善巧方便。以極少的功用,能夠真正利益到無量眾生,這確實是指念佛法門,本經最後彌勒菩薩十心,導歸極樂。
【以少功用令諸眾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
眾生得利益,自然就尊重三寶,這是一定的道理,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時代不斷的在轉變,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社會停留在農業的時代,農業時代我們知道耕作是有時間性的,農忙過後,就有相當長時間的休閒。於是休閒期間當中,寺院庵堂往往選擇在這個時候講經說法,有的是時間,所以一部經開出來可以長達三、四個月。一些喜歡聞法的在家居士,都可以到寺院去討經單,住在寺院把這部經聽完,他有時間。現在社會變了,以美國為例子,這是世界科技先進的國家,他們的假期,最長的假期五天。諸位將來要是有人請你到美國弘法,你心裡要有數,人家請你講一部《無量壽經》,不要講得太長,《無量壽經》,你要曉得五天講完。一天兩個小時,總共十個小時,你要把這部經講完,不能有漏掉的,個個字都要講到,那才叫高手。所以前面講,你能夠得陀羅尼你就有這個本事,一切經可以長講,可以短講,可以淺講,可以深講,你得陀羅尼了,你就會自在。他最長的時間只有五天,你講七天,準定有兩天不能來。
所以在新加坡這個地方難得,還可以天天講經,你們還都能抽出時間來聽,不容易,現在在這個時代幾乎到稀有了。我們要了解這個時代的趣向,要能應付這個時代,所以東西要精簡。我們在學講經的時候,李老師給我們規定的時間,最少不能少過三次,最多不可以超過十次。你要講給他聽,從「如是我聞」講到「信受奉行」,一個字都不可以漏,這叫全講。沒有漏,不可以說挑哪幾段來講,不可以的,一定這部經完完整整講出來給他聽。可是諸位要曉得,那個地方講的十次,實在講十個鐘點都不到,我們一次是四十五分鐘。大多數是五次,老師是以五次為標準,七次就很少,十次很稀有,我們同學當中講十次的只有一個人,一般的都是講五次。五次多少時間?一次四十五分鐘,五次就四個半小時。我們講《彌陀經》,《彌陀經》不長,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四個半小時講圓滿,清清爽爽,沒有枝葉,行家來聽都點頭、都佩服。怎麼講的?什麼議論、發揮都不可以,就是把字句講得清清楚楚,要一夾雜就壞了。這個方法是教你學規矩,沒有別的,就是學講經的規矩。
第二個是訓練你的耐心,你有意見、有悟處,不准你發揮,訓練你的耐心。看你能忍受多少年,愈能忍受你的功力愈深,古人講的厚積薄發。印光法師為什麼有這樣的威德?實在講他老人家講經很少,好像只有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講過開示,其他的沒有聽說他講過經的,他都是跟人書信往來。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因為他忍耐了七十年,七十歲他才出來。他在普陀山藏經樓裡面三十多年,天天在那裡用功,從來沒有表現,積的厚。一旦發出來,那個力量就太大了,所以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老師訓練學生也是如此,不叫你鳴,等到哪一天叫你一鳴驚人,你天天在鳴,驚不了人,你才曉得老師那個苦心。你真學成之後,你對老師一生不會忘記,佩服五體投地,老師對學生愛護真的是無以復加。他要成就你,先要訓練你的耐心,不准你鳴。你就是老實規矩講,等到講個十年、八年你再鳴,那一鳴就驚人。從前這個教學法,老師對學生要負責任的。不像現在,現在不負責任,實在講現在也負不了責任,學生不聽,那怎麼能負得了責任?負不了責任。負責任就是百分之百的服從,這要找什麼?找初中以下的程度,你叫他去找什麼資料什麼的,他沒有這個能力,那只好就聽話,這種人好教,反而容易成就,道理都在此地。底下一句,第六句:
【得身口意清淨律儀,】
這三業清淨,是前面這三業更進了一步,前面斷貪瞋痴,這得『清淨律儀』。第七句:
【超過一切惡道怖畏。】
決定不墮三惡道,縱然有這些惡的習氣,阿賴耶識裡面有這些種子,緣他控制住了,就是不會受外面境界的誘惑,他有定力、有耐心,有智慧觀察,緣斷掉了。所以一切惡道自自然然這種恐怖的心沒有了。
【於命終時心得歡喜。】
不會怕死,世間人對死很恐怖,修行人不會,臨命終時知道,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去到更好的地方,捨這個身去換金剛不壞身,哪有不歡喜的道理,哪有恐怖?所以得歡喜心。
【顯揚正法摧伏異論。】
『異論』是指外道,外道裡面還有佛門裡面的外道,叫門內外,更要認識清楚。門外的外道很容易辨別,門內外不容易辨別,要有智慧。當然最重要的,要認真反省檢點自己是不是個外道?這個問題重要!別人是不是外道與我沒有什麼多大關係,就怕自己變成外道,怎麼變成外道?心外求法,佛法裡頭外道的定義是心外求法。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不能在心外求法。
【一切豪貴威德尊嚴,猶自不能有所窺望,何況下劣少福眾生。】
這是講你的威德的成就,你的智慧、你的威德,世間豪門貴族,在社會上有尊嚴的人,也不敢輕視你,也不敢怠慢你;換句話說,自自然然得到他們的尊重,何況一般普通的百姓?這也不是自己求得來的,所謂是實至名歸,德高望重,它自然的,自然的成就。
【諸根成就。】
這是十一。此地『諸根』就是講六根聰利,六根聰明、銳利。第十二句:
【無能映蔽。】
你的智慧、德能,你的威德,沒有任何人能夠障礙你,不必要宣揚,這都是自然得到的。
【具足攝受殊勝意樂。】
『具足』是圓滿的,你的『意樂』是圓滿的。這我們常講,就是前面講的法喜,你能得法喜,法喜充滿。
【得奢摩他毘婆舍那。】
這兩種都是定的名詞,從放下得到的定,叫做『奢摩他』,奢摩他是止的意思,我們用放下大家好懂,一切放下你得定,叫奢摩他。『毘婆舍那』是依看破,從看破得定叫毘婆舍那。毘婆舍那是觀,觀就是看破,止就是放下,這樣說法大家很容易體會。這兩句都是梵語音譯的。所以得清淨心、得定有兩種方法,方法是很多,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兩大類,一個從止得,一個從觀得;也就是一個從放下得,一個從看破得。第十六句:
【難行之行皆得圓滿。】
這個好懂,雖然好懂,境界也非常的廣大。
【發起精進。】
這第十七句。
【普護正法。】
是十八句。你這個時候才能真正精進,精是純而不雜,進是進步,我們常講一門深入,這叫精進。可是對於佛法決定是普遍的護持,不能說我修淨土,讚淨土,人家修禪宗,我就謗禪宗,這是錯誤的。一切法都是世尊傳下來的,我修淨土,我見到禪我要護持他,那個人學密,我也要護持他,他學教,我也要護持他。能幫上忙的地方,盡心盡力去幫助他、成就他,這是普遍護持正法,護持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所以佛開無量法門,我們要普度一切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就是一切正法都要護持,只要他不是邪法,確實是正法,我們要盡心盡力護持。我雖然不修,有些人修學那個法門,我要護持他,我也要護持他的道場。這個觀念一定要有,才能真正做到僧團裡面的「六和敬」。
【速疾能超不退轉地。】
這就是阿鞞跋致,圓證三不退。末後一句:
【一切行中隨順而住。】
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世尊又給我們說了二十句,二十句重要,確實把我們的疑問連根拔除。再看底下這段文。
【彌勒,是為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諸位看看在這段,世尊這段話重複四遍,意思深!千萬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