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居士,今天我們再度回到居士林,為諸位同修啟講這部經典,可謂因緣無比的殊勝。有些同修遇到我,向我提出疑問,他說法師,你這麼多年來一直都是專修專弘淨宗,為什麼這一年多來又講《金剛經》,又講《大寶積經》裡面的一分,這是不是雜修?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相信可能不只他一個人有問題。至於為什麼要講這兩部經,其實以前我們在講席當中曾經提過,這些年來國內、國外許多地區的同修們,都很認真努力的讀誦《無量壽經》、受持《無量壽經》,不能說他不用功,不能說他不勤奮,也不能說他不真誠,可是我們沒有見到效果。這個原因出在哪裡?我們應當要細心去診斷,把毛病找出來,消除毛病我們念佛的功夫才能夠得力,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個效果淺的就是功夫成片,效果深一層的就得一心不亂,這才是我們修學真正有成就。

  因為看不出成績,於是我們就想到其中必有障礙,障礙不外乎兩大類,一個是理上的障礙,一個是事上的障礙。我們講《金剛經》是破除理上的障礙,讓我們真正的、透澈的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般若經》上所講的諸法實相,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念佛功夫才能得力。今天選講的這部經,這部經能幫助我們破除事上的障礙,事上就是日常生活工作上、應酬上、處事待人接物,發生了那些弊病,這些弊病也足以障礙我們修行的成績,所以特別選出這部經來幫助我們除事障。理事二障若能去除,我們讀誦、受持,念佛往生的障礙就消除,這一生當中必定能夠得到殊勝的成果,這是這次為什麼要選講這部經。從這部經中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世尊釋迦牟尼佛確實是非常了不起。經是三千年前所講的,對誰講的?就是對現代人所講的。經中所說全是末法時期後五百年,就是指我們現代這個時代,學佛無論是出家、在家,在生活當中所犯種種的毛病。這個經講起來是不太好聽,好像世尊都在責備我們,都在喝斥我們,但是要曉得,這是真實的教誨,最寶貴的教訓。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我們希不希望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希不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成就無上菩提?假如我們真的有這個願望,那世尊這次的教誨,就給我們很大的幫助。所以這是一部非常難得的寶典。

  在未講經文之前,我們先把這部經做個簡單的介紹。這部經是《大寶積經》第二十五會。蕅益大師說過,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始從華嚴」,世尊講經第一部是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是在定中所說的,經論裡面記載是二七日中,也有說三七日中,二七、三七都有依據,我們無須爭論。「終大涅槃」,到最後在雙樹林中入涅槃的時候,一日一夜講《大涅槃經》。這一生所說的都叫做方等,因為《大寶積經》是屬於方等部,「一切菩薩法藏」都叫做方等。方是方便,諸位必須要知道,佛為一切眾生說法都是方便說。為什麼不真實說?真實是沒話好說,真實哪有話好講,能說得出的都是方便。等是平等,平等就是一真,諸位要知道,一才平等,二就不平等了,平等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由此可知,佛的所有一切方便說,他說的是什麼?說的都是如來果地上平等的境界。方等兩個字的含義太深太廣,無有邊際,這兩個字也顯示佛法當中所講的大圓滿,究竟圓滿,這是方等兩個字的本意。

  佛法傳到中國之後,我們中國的祖師大德將一切經分類,便利於初學。像天台,這是最足以代表的,分為五時八教,古人講的判教,區分為五時八教,把佛說經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華嚴,第二個階段是阿含,第三個階段是方等,第四個階段是般若,第五個階段是法華涅槃,通稱為五時判教。這也是祖師的方便說,我們修學大乘,大乘法的精髓是破執著,你看《般若經》上徹始徹終就說破執著。人我執破除了就證得正覺,正覺是阿羅漢果。法執要破除了那就是成佛,這個佛天台家說之為分證位佛,我們一般稱之為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叫法身大士,那是破了法執的。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瞭,佛法為了方便起見,隨順眾生有種種分別,但是決定沒有執著,分別即是無分別,要體會這個意思。因為分別好說話、好溝通、表達意見,如果執著在分別上,你就不能契入,你只能懂得佛的言語、經文的文字,你不懂他的真實義。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要是解真實義,必須破執著。我們自己也要平等心現前,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佛在經上所講的甚深義趣,那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現在就隨順祖師的方便說,在大乘當中別取專門對大乘根性的這一類眾生,判是世尊一代時教,這都是屬於大乘法的,這一類的稱之為華嚴。華嚴時當機的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所以這是「獨被大機」,大機是法身大士。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無明也破一品,至少破一品他才有能力參與世尊定中的境界,入華嚴境界。「融通空有者」,融通空有就是破執著,破我執、破法執的這叫般若部,稱之為般若。「開權顯實」,凡是這一類的教誨都歸到法華。「垂滅談常」,世尊示現入般涅槃,可以說最後對弟子們、對後來的大眾們的囑咐,這都歸於涅槃部。除此以外,其他顯教、密教,或者是別於小乘的,區別不同於小乘的;或者是泛論菩薩修因證果,乃至於「事理」、「行位」,行是講修行,位是講果位、「智斷」,這些統統都稱之為方等。

  這種判法是祖師大德們的方便,蕅益大師特別交代我們,這個意思要清楚,這才是祖師、大德方便的正意,而不同於流俗所傳的八年方等。通常我們講華嚴二七日中說,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把它講得那麼死,這就是一種執著。古人這個分法是大致上的分法,其實每個時期這五種都有,只是分量有多寡不同。在某一個時代佛說某一種比較多,我們就稱它為方等時,或者是般若時,並不是方等裡面不講般若,般若裡頭不講方等,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要很冷靜的仔細去觀察,才曉得世尊說法應機而說,才能令一切眾生普遍得真實的利益。這是把佛祖講經判教的大意略為介紹。

  《大寶積經》在現在中文經典裡面,也是一部大部經,總共有四十九會有七十七品,這是現在的《大寶積經》裡面所收的。七十七品,有這麼多的經,四十九會就是四十九部經,裡頭收了四十九部經。由此可知,《大寶積經》用現代的話來說,它是一部叢書,裡面收集的東西很多。這些經並不是一個人翻譯的,許多人翻譯的。為什麼我們現在稱《大寶積經》都稱菩提流志翻譯的?是菩提流志法師把它收編在一起。從前每個法師翻的一部經都單獨流通,他把所有的經歸納在一起,把它編成一部叢書,稱為《大寶積經》。前後諸師有翻譯一會的,有翻譯兩、三會的,很多人翻譯的。我們淨宗的《無量壽經》,唐譯本就是《大寶積經》第五會,這部經裡頭也有。唐朝菩提流志到中國來之後,也感到這部經典非常重要。諸師翻的已經翻了不少,還有三十六會三十九卷沒有翻出來,於是乎他就把這三十六會三十九卷統統翻出來,《大寶積經》就圓滿了。把從前那些法師翻譯的把它合在一起,從前譯的一共有二十三會八十一卷,把它合起來,總共現在是四十九會一百二十卷,這是《大寶積經》的全本,現在我們《大藏經》裡面收著有。最近這幾年,好像在臺灣也印的有單行本流通,大概是精裝本很厚的好像是八冊的樣子,《大寶積經》一套。

  為什麼稱之為「寶積」?「大」跟大方廣的「大」意思是一樣,是讚歎之詞。「寶積」就是法寶的總積。「大乘深妙之法」,所以稱之為寶。世間人對於寶看得很重,因為你有寶你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在物質生活問題,乃至於精神生活的問題,你有寶一切都得解決,所以對寶非常重視,一個人一生拼命去期求,期求得財寶。但是佛告訴我們,世間的財寶只能解決我們生活上的某些問題,能解決的實在講都是些小問題,並不是很重要的問題,重要的問題,財寶沒有法子解決。譬如說煩惱是個重要問題,世間大富大貴之人,在過去帝王,現在做總統的、做部長的,發大財的企業、商業鉅子們,他們一天到晚煩惱重重,這個沒有辦法解決。另外一個比這個還重要的,生死問題不能解決。再富有,壽命到了,還是一樣都帶不去。諺語裡頭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業隨身麻煩,這不能解決。

  還有比這個更嚴重的問題,是輪迴的問題。這個問題有些人他不相信,不是不相信就沒有,不相信就沒有,問題就好解決;不相信還是有,不管你信不信,這是事實。現在在西方有不少學科學的人,用科學的方法證實佛家所講的輪迴真有,他們得到證明。這是不相信佛法的人,不相信輪迴學說的人,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了,這個問題不能解決。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就是因為世間人想解決這些問題而沒有法子解決,這才感應他們示現在世間,教導我們、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他教給我們,就是現在流傳下來的經典,這些是真正的寶物,能解決世間其他的學術、科學、宗教、財富、權位都不能解決的問題,佛法能幫助我們解決。所以佛法稱之為寶,這個意思就在此地。這四十九會,就是四十九部大乘經,裡面含藏無量法門都收集在其中,這是「積」的意思。積是積聚,積聚無量法門,在這四十九部經中,所以稱之為寶積。

  「經」是三藏之一,佛所說的一切經,古大德把它分為三類,經藏、律藏、論藏,這三大類也就是說的三學,這是同修們必須要清楚的。世尊,或者說整個佛法,它教的是什麼?講的是什麼?就是戒、定、慧三學,這三條就把所有一切佛法的內容都說盡了;經說的是定學,律說的是戒學,論說的是慧學。雖然這個說法,也不能執著,為什麼?經裡面也有戒學,也有論學;律裡面也有經學,也有論學;論裡面也有戒學,也有經學。為什麼要把它分別說?分別說也是方便法,便於說法。怎麼個分法?這部經裡面,如果講定的分量多、成分多,我們就把它編成經部。它裡面有講戒律,但是講的分量少,用百分比來衡量,它在這部經上佔多大的篇幅,我們把它分類。所以每部經可以說,或者是顯說,或者是雖不顯說,意思裡面都包含,決定是戒定慧三學都圓滿。所以經律論的分法,我們也要明瞭。

  「經」這個字的意思有很多種說法,《華嚴經》裡面講十個意思,《華嚴》是用十表法,十代表圓滿。通常我們省略來說,一般講席裡面,我們只講四個意思,貫、攝、常、法,有這四個意思,可以稱之為經。「貫」是自始至終言語、文字都能夠貫穿,現代人說它有組織、有條理、有層次,有條不紊,這好文章,這個貫字,好的言語、好的文章一定能夠做到這個貫字。如果文字自始至終能夠做到一貫,我們佛門裡面一切經有科判,科判就是從第一個字,「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整個貫穿下來。要不是好的文章,不是好的言語,你用科判這個方法一看,那漏洞就百出。到某個地方中斷了、沒有了,哪些地方添枝添葉不必要的添得太多。貫之一字,少一個字它就斷了,多一個字就累贅,做到不增不減。不但字不增不減,段落也是不增不減。

  這個標準除了佛經之外,世間的文學也有,諸位看古人的文章,中國的四書、五經,一般在學校讀的國文,現在大概也很少選了,《古文觀止》。《古文觀止》是一千多年,古代的這些文學家他們的作品精選出來的,一共有三百多篇,那三百多篇每一篇都可以用科判的方法把它貫穿,真正是令人歎為觀止,所以稱為「古文觀止」。文章真的做到不能少一段,不能加一段,不能少一個字,不能加一個字,稱得上第一流的文章。所以,世間的文學作品有。

  「攝」之一字就難了,攝用現在的話來說,它有一股引力,叫你讀了之後欲罷不能,讀了還想讀,看了還想看,這就是攝受的力量。這個力量有淺、有深,譬如普通文字,諸位看報紙、看雜誌,你看一遍會不會再去看第二遍?很多人不會看第二遍,沒有攝受的力量。好的文學作品,這個世界中國、外國著名的這些小說,你可能看一遍不過癮,還可以看個兩遍、三遍,看個五、六遍就不想再看,它的攝受力很淺。真正好的作品,我想你要是看個十遍就很難了,二十遍恐怕都沒有了,找不到了。中國著名的小說,像《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你們哪位有看過二十遍的?二十遍的攝受力就沒有了。大概這些名小說,看十遍的有,看十遍的確實有,二十遍的就沒有了。像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看個一百遍、兩百遍的都有,都很正常,由此可知,它的攝受力就強了。佛經的攝受力不可思議,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念不厭,愈念愈有味道,為什麼?遍遍都有悟處,它就有味了;如果每一遍沒有悟處,它的攝受力就沒有。佛經是遍遍都有悟處,到你自己入了境界,你才曉得,每一句每一個字都含無量義,那你是真正嘗到法味。所以講到「攝」這個字,佛的經典是真正到大圓滿,永無止境,有這麼大的攝受力。

  第三個意思是「常」,常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謂的真理,永恆不變,這叫常,永遠不會變的。你看學校裡面的教科書,過了多少年要修訂一次,為什麼?不適用了。時代在改變,我們生活方式在改變,所以它必須要修訂。佛經則不然,三千年前佛對印度那些人說,他們得受用,三千年後對我們中國人說,還得受用,這就是它能夠永恆的不變,超越時空。三千年前、三千年後還一樣有用,不會改變,超越時間;它對印度人跟對中國人,或者對其他國家的人都有用,這是超越了空間。所以佛法是超越時空的真理,是超越時空的真實教誨,不是世間聖賢人能夠做得到的,這稱之為經。

  第四個字是「法」。法是方法,經典裡面所說的理論、方法,無論什麼人你要想修學你一定要遵守。我們初學的人要遵守,阿羅漢也要遵守,等覺菩薩還是要遵守,決定不能改變,這稱之為法,古今同遵,要遵守。

  具足這四個意思,貫、攝、常、法,才能稱之為經。這是經這個字簡單給諸位介紹出來。這部經是《大寶積經》,大乘無量珍寶積集在這部經中,稱《大寶積經》。剛才說過《大寶積經》有四十九會,這一部是第二十五會,它只有二卷。經題簡單介紹到此地,下面跟諸位介紹翻譯的人。諸位掀開經本。

  「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詔譯」,這是人題,翻譯的人,說明經典之來源,它是從印度傳過來的,決定不是人偽造的。「唐」這個字在人題裡面它的意思是代表時間,唐代時候的人,代表時代。「三藏法師」是代表他的學歷,通達經、律、論三藏,就稱之為三藏法師。這樣的法師才有資格翻經,如果不能通達三藏,他是沒有資格譯經的,譯經一定要通達三藏的法師,這是學歷。「菩提流志」是他的名字,他是外國人,不是中國人。「奉詔譯」,詔是皇帝的聖旨,他到中國來的時候,正是武則天執政,中國少有的女皇帝,奉武則天命令翻譯《大寶積經》。

  「菩提流志」是梵語音譯,翻成中國意思叫覺愛,菩提翻作覺,這個大家都很熟悉,覺悟的覺;流志翻作愛,叫覺愛,意思就是愛覺悟。他是南天竺人,在唐朝那個時代,我們中國人稱現代的印度,不稱印度,稱天竺。天竺分為五個區域,我們稱它作五天竺,北天竺、南天竺、中天竺,還有東、西,這五個部分。菩提流志是南天竺人,就是現在的南印度,印度南方。他到中國來,奉武則天的命令翻譯三藏經典,在《開元釋教錄》裡面有他的記載。《開元釋教錄》是開元年間所編的佛經目錄,就像總目錄一樣,那個時候還沒有編《大藏經》,但是佛經有個總目錄,這裡面譯經的人有簡單的介紹。裡面記載著說「沙門菩提流志」,沙門也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種修行人都稱沙門。沙門不分出家在家,在家人也幹「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他也稱沙門。所以沙門是四眾同修的通稱。可是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只有出家人才稱沙門,在家人都不稱沙門。可是諸位要記住,在印度,在家人他也稱沙門,在中國,在家人不稱沙門,提到沙門一定是出家人。

  「本名達磨流支」,他的本名,達磨翻成中國意思是法。佛陀、達磨、僧伽這都是梵語,達磨翻作法,佛陀翻作佛,僧伽我們現在翻作僧,佛法僧三寶。他原來的名字是達磨流支,「流支」是稀有的意思,達磨流支翻成中國意思是「法希」,就是法稀有,本名是這個。菩提流志這個名字是武則天給他改的,大概武則天嫌他的名字不好,所以給他重新起個名字,叫「菩提流志」,這是武則天幹的事情。這個事情我們也要清楚,他是南天竺人。在《宋高僧傳》,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高僧傳》第三集。《大藏經》裡面現在《高僧傳》總共有四集,第三集《宋高僧傳》,第三卷裡面有他的傳記。如果諸位要想多知道一點,可以找這個做參考資料。傳記裡面講他是婆羅門種,印度四種階級,婆羅門是最高的,菩提流志是婆羅門族,「姓迦葉氏」。這是人題,簡單介紹到此地,下面要把這部經的內容做個概略的介紹。

  這部經我們曉得它是《大寶積經》裡面的一部分。《大寶積經》總共有一百二十卷,這部經是第九十一、九十二兩卷,我們這邊用卷上跟卷下。在《大寶積經》裡面是第九十一卷是卷上,九十二卷是卷下,它的名稱叫「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詔譯」。蕅益大師在《閱藏知津》裡將全經分做十五段,做個簡介,我們就依循蕅益大師的分法。第一段、第二段是屬於序分。「佛在鹿野苑」,就是世尊當年度五比丘的處所,在鹿野苑,「與千比丘,五百菩薩俱」,這是第一段通序。第二段,「有諸菩薩業障深重」,對大乘法疑惑退轉,彌勒菩薩看到了,非常慈悲去慰問他們、去安慰他們,這是第二段。這段是本經的發起,它還是序分,是發起序。

  第三段以後一直到第十五段,都是屬於正宗分,正宗分裡頭總共有十三段。這五百菩薩裡有六十位隨順彌勒菩薩的教導,去見世尊。見到世尊之後,他們也很難過,知道自己退轉了,知道自己愚痴。佛也很慈悲安慰他們,為他們說明過去世的業因。世出世間法,諸位要曉得,總不出業因果報,真正是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退轉也有退轉的因緣,精進成就,成就也有他的因緣,我們不知道,愚痴,佛知道,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他們過去生中所造的業、所受的果報,以及這一生當中修學所受到的影響,把這些事實都告訴他們。他們聽了之後,那當然是造的惡業,這一定的道理,發慚愧之心,懺悔之心。佛說了,將來你們還是會往生極樂世界的,過去生中曾經聽過阿彌陀佛的名號,那真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業障消除,這個善根就現前。正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善根現前。這是佛對他們的教誨、安慰、授記,告訴他將來要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授記。這些菩薩聽了佛說法之後,非常感動,當時在佛面前就懺悔、發願,發十三大願,佛看到之後也非常歡喜讚歎,給他們作證明。

  第五段,彌勒菩薩實在講是專門為我們現代這個時代,我們現代這個時代在家、出家的菩薩所犯的過失,跟這些菩薩沒有兩樣。實在講我們感覺到,這些菩薩是大慈大悲故意裝這個樣子來替我們請法,他們哪裡是真的有過失,都在那裡演戲、表演,讓我們後人來看,這一問一答,我們得利益。所以我們要曉得諸佛菩薩怎樣慈悲,以大智慧來教化一切眾生。彌勒菩薩就問,末世菩薩,這說我們現代,現代人,要成就幾種法,才能夠平平安安脫離六道輪迴,了生死出三界,怎麼樣你才不受阻擾,安安穩穩的能達到這個目的。世尊就告訴彌勒菩薩,當然也就是告訴我們,有四種法。佛說四種法之後,又說四種法。

  第一個四種法非常重要,「不求他人過,亦不舉人罪」,這兩條列在第一。我們想想,仔細想想,太有道理了,幸虧佛說出。我們今天無論修學什麼法門,無論修學那個宗派都不能成就,找不到原因,不曉得原因在哪裡,佛這給我們一語道破。你天天看別人的過失,天天看別人的麻煩,心不清淨;要了生死出三界,要想修學法門功夫得力,總而言之你的心要清淨,你心不清淨,怎麼能成就?佛這一句話點破了。我們天天看別人的毛病,天天說別人的是非,一看這兩句恍然大悟,真的沒錯。所以我們修行要想功夫得力,從那裡修起?從今天起我不看人家的毛病,我也不說別人是非。你看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也是這樣說的,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要是真正修道的,你就絕對不會看到世間過。我們天天看人過,這怎麼行!再看《無量壽經》,世尊教給我們修學的綱領,身、口、意三業清淨,這是諸佛菩薩示現教導我們的。你看佛像,塑造的佛像沒有,畫的佛像都有,畫的佛像很多佛像上有畫個圓光,圓光上面寫了三個字,多半是梵文,這三個字念「唵、阿、吽」。三個字什麼意思?身口意三業清淨。三業清淨就是佛,三業不清淨就是凡夫,佛跟凡夫的差別就在此地。《無量壽經》世尊告訴我們修行的總綱領,身口意三業,他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們想想看,是不是這個經上所講的「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可見得世尊教誨,都把這個列在第一條,我們粗心大意,沒有認真去留意。不但沒去做,連世尊的意思都沒有體會到,我們的修學怎麼能成就?這四法裡頭,這兩法重要。第三叫我們「離粗語」,就是說話要柔和,不要粗暴。第四個是「慳吝」,就是吝嗇,捨不得。佛說了這四法,具足這個四法,無論修學那個法門都會成就。

  這四法說完了,到第七個大段,世尊又補充四法,又說了四法,教給我們第一個要「捨懈怠」。懈怠懶惰也是障道的,懶惰的人不精進,學什麼也不能成功。第二要離開熱鬧的場所,要「離憒鬧」,憒鬧就是沒有利益的熱鬧場所。第三要能夠「安住寂靜」。第四要「知足常樂」。這四法也非常重要,佛說具足這四法,這個人這一生當中就有可能了生死出三界。這是把重要修行的綱領教給我們。

  彌勒菩薩再問,第八段再問。因為佛曾經說過「無希望心修法布施」,現代人修法布施都是有目的、有希求的,這是錯誤,這個不能出三界。無希望心修法布施有多少的好處,佛說有二十種利益,說完之後又說二十種利益,說了四十種利益。這一條很重要,說了四十條利益。可是我們要記住,不要看到佛說的無希望心利益這麼多,那我們趕快修,那你就變成又有希望,那又錯了。不能貪圖「佛說有這麼多好處,我們趕快修」,你就又錯了。你只要修,這個利益是自然的,不求自己會得到的,不必要求,不必要作意。

  第九段世尊為我們說明,末法時期,就是現在這個世間,四眾弟子種種的過失、種種的惡作,這個事情很麻煩。這是我們中國佛教古人常講的「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都是出家人、道士,修道的人修到最後都墮地獄。什麼原因?過失太多。現在不但是出家人,在家人犯的過失也不少,也是我們常常見到的。

  第十段,佛為我們說明慧行菩薩跟初業菩薩修學不同的形相,不一樣的。初業菩薩是指我們,我們初學,煩惱沒斷,初業菩薩。慧行的菩薩是已經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大士的修行跟我們不一樣,他那種修行我們學不得,我們要學他就壞了,我們對他要尊重、要敬仰,決定不可以學他。譬如大家都知道的,宋朝時候有個濟公活佛,他那個你能學嗎?天天吃狗肉、喝燒酒,你可以學他嗎?瘋瘋顛顛的,不能學。他是高僧,他是慧行菩薩,這個我們學不得。我們對他尊重、恭敬、供養,接受他的教訓,他的行持學不得。再譬如民國初年,江蘇鎮江金山寺有位妙善法師,他的德號跟現在普陀山的老和尚名號相同,就是那兩個字,妙善法師,人家稱他作金山活佛,他的行持很像濟公,那也學不得的。我記得上一次我們講經,此地印的《金山活佛神異錄》,是樂觀法師寫的。樂觀法師曾經跟他在一起相處一段時期,對他瞭解很深,他寫了這本書要紀念他。這是我們非常尊敬的,真正的高僧大德,那個生活、行為不能學。慧行菩薩跟初業菩薩不同,他們是沒有煩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地真正清淨。《金剛經》上講的標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做到了。我們今天不行,我們起心動念人我是非,那怎麼可以學他,學不到的!我們學他,造罪業,他幹那些事情是無量功德,決定不相同。

  第十一段是說明初業菩薩應當觀察利養的過失,佛在這個經上也是很大的篇幅來說明。確實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由於科技的發達,給不少人帶來了財富。財富多了,也就是說生活環境優裕,於是在這些地區,出家的這些出家人福報就大,名聞利養豐足,這個東西實在講不是好事情。如果沾著名聞利養,沒有不墮落的,你的享受只是很短的時間,可是你要是墮落了之後,麻煩就太大了,時間就太長了。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決定不能為名聞利養所害,這個要知道。今日之下,受名聞利養之害的太多了,不要看他眼前大福報現前,你仔細觀察,將來都是三途果報。世尊在此地給我們提高警覺,讓我們認識清楚,不要在這個地方墮落。

  第十二段,這個文很長,裡面包括要我們觀察喜歡熱鬧場所的過失,佛說了二十種。喜歡世間這些言語、世間的學術,也有二十種過。又給我們說睡眠二十種過。眾務二十種過,眾是眾多,務是事務。過去唐朝時候,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馬祖、百丈兩位大師,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的改革者,他們兩位提倡叢林制度。在他們以前沒有叢林,沒有叢林那個時候的修學,世尊在世也是一樣,只有講經說法的時候大家在一起,在一起來聽經,研究討論。修行是各人修各人的,沒有共修,沒有大家在一起早晚課的,沒有,各人修各人的。團體在一起共修,是馬祖、百丈兩位提倡的,所以叢林制度的興起,他們兩個創始,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的確成就了許多人。叢林就像辦大學一樣,把它制度化,叢林就是現在所講的佛教大學,過去的教學好像是私塾,把它制度化、正規化,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這是很值得讚歎的。

  百丈清規裡頭第一條就說「叢林以無事為興盛」,大家要記住,佛門中常告訴我們「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無事你的心才真清淨、才真平等,喜歡眾務,沒事還去找事,這個錯了。佛在這裡說的過失,雖然說的二十種,說得很重!現在我們出家、在家學佛,都喜歡做這些世間的事業,世間事業與了生死,換句話說,與你的清淨心、平等心不相干。《無量壽經》在經題上,佛為我們提出三大綱領,修行的三個大原則,「清淨、平等、覺」。這三大綱領貫穿一切佛法,不是說只有我們念佛人要修清淨平等覺,其他的法門就不修了,其他法門還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三寶,覺是佛寶,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三寶具足,也就是三學,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在家、出家四眾弟子學佛,學什麼?你要知道,我們所修的、所學的是清淨平等覺;換句話說,妨害清淨心、妨害平等心、妨害覺心,那是世間法。世間法有時候不能不做,總是愈少愈好,不要沒事去找事,那就錯了,叫大錯特錯。世尊在此地詳細給我們說明這些過失。

  第十三段說明「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非出家者」。這一段文字不多,只有幾行,是世尊教誡出家弟子的;換句話說,對出家弟子抱著有厚望,是責備也是勉勵,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第十四段,由於彌勒菩薩的啟請,佛又給我們略說了戲論二十種過失。

  正宗分到最後,就是第十五段,這段非常重要,常常古大德註解經書在文章裡面所引的「彌勒十心」就出在此地,就是彌勒所講的發十種心,一定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十種心是什麼?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發菩提心」的詳細說明。《無量壽經》只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沒有細講,這個地方發菩提心講得非常詳細,具足這十種心就是圓滿的菩提心。所以,這十種心就是菩提心的落實,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上,非常重要。到這裡正宗分就圓滿了,後面還有幾行經文,是本經的流通分。這是簡單將這部經的大意先說出來,諸位同修沒有看經之前,先對這部經有個概略的認識,這樣子你讀誦、聽講就能夠提起興趣。

  好,現在我們就可以開始講經文,諸位翻開經本。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離奈城仙人住處施鹿苑中。與大比丘眾滿足千人。復有五百諸菩薩眾。】

  這是第一段,蕅益大師所分的段落,這第一段。這是本經的通序,六種成就。同修們在這個道場,這個道場可以說在現代我們地球上,已經是屬於稀有的道場。現在在全世界,還能夠像這樣講經,大概只有新加坡這個地方,臺灣,可能中國大陸還有,其他國家地區已經不可能。因為時代已經趨向工業時代,高科技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面,每個人必須全心全力去求新的知識,你要不求新的知識,真是很容易就被時代淘汰掉。因此他們分秒必爭,沒有多餘的時間說是來聽聽佛法,不可能。在美國,最長的假期只有五天,所以在美國你要是講經天天講,遇到最長的假期講五天,他可以天天來聽。你說我這個經講十天,他就一半沒有法子來聽,他就聽不到。如果你說這個經要講兩、三個月,他一次都不會來,我不可能那麼長的時間來。所以現在在外國講經,最好的方式是講三次,三天就圓滿,最受歡迎。我們要瞭解時代,要認識眾生的根機,佛說法契理要契機,現在無論在那個地方講東西要精簡,要短不要長,這個很重要。像這樣的場合稀有了,再過個十年、二十年,可能新加坡也不行,也沒有這個機緣。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很幸運,這個一定要曉得。長期講經道場,像這種六種成就大家都聽得很多、都很熟,所以此地略說說就行了。

  『如是』這兩個字意思非常之深、非常之廣,不僅僅是說這部經是我阿難(『我』是阿難尊者自稱,阿難是集結經藏的人)親自聽佛所說,這個容易,好懂,對初學的人講,這個講法就行。而實際上它的意思,「如」是真如,「是」,如就是是,是就是如。相宗常說的,「性相不二,理事一如」,這個意思就深了。性是講的體性,世出世間一切萬法的體性,相是相狀,體性跟相狀是一不是二,這個話很難懂。一部《大般若經》就說明這樁事情,確實是一不是二,這才叫「如是」。所以一切經,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不算多,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所宣講的無盡法門,都不出如是兩個字,換句話說,都是如是兩個字的詳細說明。這部經上講的,就是講的如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講的如是。有些經是講性相的概說、概論,像《華嚴》就是講的概論,面面都說到,有些經論是講性相的某一部分,譬如六百卷《大般若》,只講般若這部分,如是裡頭一部分,不是圓滿的。所以一切佛經說什麼?就說如是,如是說的理,是是講的事;如是講的性,是是講的相。佛囑咐阿難集結經藏的時候,將這兩個字放在最前面,代表如來所說的是正法,與性相不相應的,就不是正法,正法必定是相應的。

  『我聞』的意思也很深,在此地不必再多說了,許多經論的講解都可以做參考。『一時』,最簡單的說法,師資道合的時候,或者我們今天講因緣成熟的時候。因緣不成熟,佛想講沒人聽,或者眾生想聽,沒人說,必須因緣成熟。「一時」這個一,意思也很深很廣。『佛』是說法的人,這是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波離奈城仙人住處施鹿苑中』,這是說法的處所。現在交通便捷,許多同修都曾經到印度去觀光、旅遊、朝聖,這些古蹟都還存在,這在鹿野苑。『與大比丘』,比丘冠上一個「大」,說明他不是普通的比丘,至少他已經是回小向大的比丘。為什麼?這個會是大乘法會,這個經教是大乘經教,比丘能夠參與這個法會,也能夠聽大乘經教,必定是回小向大的這些比丘,所以稱之為「大比丘」。或者是大權示現,大菩薩以比丘的身分來護持佛法,為一切眾生做影響眾,這個意思統統都有。有一千人。『復有五百諸菩薩眾』,「五百諸菩薩眾」是特別提出來的,意思很深,從底下一段就看出來。這些人在這個大會裡面,密意是來發起這次的法會,來挽救末法時期這些初業菩薩。這些菩薩,說實在話善根福德深厚,能在這一生成就,為什麼不成就?遇緣不好,遇到些惡緣,只要點醒,他就回頭!所以這些菩薩的密意是在此地,他們在會中示現來發起。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這三行文,這三行文是全經的綱要,這部經就說這幾樁事情。這三行文裡頭一共有十二樁事情,全經說這十二樁。

  是時眾中多有菩薩。】

  『多有』就是講這五百菩薩。

  業障深重諸根闇鈍。】

  這一句是總說,他們有業障。雖有業障,剛才我說過了,大家要記住,他們善根福德很深厚,雖然業障深重他能回頭,只要遇到善緣。緣很重要,善根福德底下那個因緣是關鍵,遇到善緣,他能回頭、他能成就,所以佛、彌勒菩薩對他們都非常愛護。因為業障深重,諸根就顯得闇鈍,六根不聰明、不俐落,眼雖然看,糊裡糊塗看不清楚;耳雖然聽,也聽不明白,這叫闇鈍。六根都闇鈍,也就是六根接觸六塵迷惑顛倒不起覺悟,就這個意思。這是總說。下面別說有十二樁事情。

  善法微少。】

  這第一個,起心動念善少惡多,這是第一個。第二:

  好於憒鬧。】

  『憒』用現代的話講糊塗,『鬧」是熱鬧,糊塗加個熱鬧就是胡鬧,胡鬧的場所太多了。諸位同修要記住,他為什麼不說比丘要說菩薩?菩薩有在家、出家,這個地方要說比丘,那都說出家人,說菩薩,你們在家同修都包括在裡頭。哪些是胡鬧的場所?卡拉OK就是胡鬧場所,跳舞舞廳也是胡鬧場所,戲院也是胡鬧場所,電影院也是胡鬧場所,我舉這幾個例子,還多著呢!甚至於說實在話,有很多寺院裡做法會都是胡鬧場所。你做法會、參加法會都是是非人我,張家長、李家短,你參加法會你心清不清淨?你的心不清淨,道業不能增長,也是胡鬧。這個裡頭的範圍就大了,喜歡搞這些。學佛的同修我認識很多,臺灣住慣了,年歲大退休了,成天念佛。兒女接他到美國去,住了一個月就不耐煩了,說什麼?太寂寞,沒有人聊天,沒有人跟他胡鬧,他就又跑回臺灣來。臺灣朋友多、打牌的人多、聊天的人多、說閒話的人多,都是胡鬧。喜歡胡鬧不能成就。第三個:

  談說世事。】

  喜歡談論世間事,世間事裡面有邪、有正。正論,儒家是正論,道家也是正論,這是我們世間學校都排上課程的,為什麼佛不許可?佛的標準是出三界了生死,你這些言論、這些道理、理論不出三界。你學佛,你學佛的目的是要出三界了生死,這些世論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佛就說,你學是可以學,不能執著,少學為妙。不要把心完全放在這上面,放在這上面就壞了,為什麼?增長執著,增長貪瞋痴,沒有好處。所以世事要能夠放下。第四:

  耽樂睡眠。】

  喜歡睡覺,貪睡!睡眠是昏沉,光陰空過了,你睡眠的時間太長,這是過失。第五:

  多諸戲論。】

  戲論心掉舉,你心不安,戲論的範圍非常之廣。第六:

  廣營眾務。】

  廣是大、廣大,營是經營,眾是多,務是事務,都是些世間事務,搞這些。喜歡搞這些世間事務,把修道給耽誤掉。所以真正修道人,對世間事務要遠離,要能夠放下。第七:

  種種貪著。】

  不屬於前面的,你有執著、有慳貪的,都包括在這一句裡頭。第八:

  為所不應。】

  你的言語造作,不應該做的你去做。佛菩薩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模範,佛希望他的學生,我們作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也要做世間人的好樣子。佛法這麼好,大家常常讚歎,又常常感慨佛法為什麼這樣衰微?佛法好沒錯,為什麼衰微到現在這個地步?就是我們沒有做好樣子給社會人看,我們如果都有個好樣子給社會人看,這社會上誰不尊敬佛法,誰不修學佛法!我們口口聲聲要弘法利生,做的樣子是壞樣子,人家一看「佛不能學,你看學佛,學佛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做錯了。這糊裡糊塗在學佛,學成個糊塗佛,沒人敢接近,錯在這個地方。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九:

  妄失正念。】

  妄是妄想太多,妄想多,正念就失掉,正念是清淨心。第十:

  修習邪慧。】

  不是真智慧。邪慧是什麼?世智辯聰。邪慧與正智差別在哪裡?我們要很清楚的把界限劃出來。從清淨平等心裡面生的智慧是正慧,正智慧,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的那個慧就是邪慧,這就很好區分。所以佛第一個教我們斷煩惱,煩惱不斷你的智慧都不是真智慧,都是屬於邪慧,佛家叫做世智辯聰。假如你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那就不叫你世智辯聰,叫你正覺。你那是真的智慧,不是假的,智慧現前。正智跟邪慧差別就在此地,一個是煩惱斷了,一個是煩惱沒斷。第十一句是:

  下劣精勤。】

  精進好難得,但是他精進的事情錯了。什麼事情精進?搞貪瞋痴精進,搞是非人我精進,搞經營世間事業精進,這種精進。下,下就不是上,下是什麼?六道,十法界裡頭六道在下,上面是什麼?上面是聲聞、緣覺、菩薩、佛。下就是你在六道精進。六道精進還罷了,劣,劣是三惡道,你往三惡道去精進,這還得了!下已經就錯了,劣就更糟糕了,多少人幹這個事情。第十二句:

  行迷惑行。】

  無論你修的是出世行或者是入世行都是迷惑顛倒,沒有智慧,照應前面「業障深重諸根闇鈍」,行的是這些。一開端,這個不是佛說的,也不是彌勒菩薩說的,這些事就是五百菩薩眾裡面有些菩薩表現出來的。這一段經文叫「發起」,密意的發起,沒有言說,沒說,這些菩薩在日常生活上表現這些現象。這些現象顯露出來,世尊不能不教誨,不能不把他糾正。這些現象實在說,就是我們現代這個時代,佛門裡面在家、出家四眾弟子的現象。他們在當時表演這個樣子,故意讓釋迦牟尼佛看,讓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這講給我們聽的,讓我們明瞭,知道懺悔改過自新。

  剛才我說過,我們都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只是遇緣有差別。這個遇緣差別是善導大師講的,講的真好,我們聽了之後,真的是心服口服。他在《觀無量壽經》講到,往生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他講這是我們遇緣不同,所以成就不一樣。不干大小聖,就是你或者菩薩往生、羅漢往生,我們人天往生,這種程度不相干,與這個不相干,是遇緣不同;換句話說,我們凡夫遇到殊勝的因緣,也能夠上上品往生。菩薩要遇不到好的緣,他往生可能品位還在我們下面。遇緣不同,話說得有道理,增長了我們的信心。我們看這段經文,密意的啟請,下面引起彌勒菩薩就有動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