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第二治地住jump」,「勝進」最後的一段經文,我們念一念:

  何以故。欲令菩薩於諸眾生增長大悲。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我們在「勝進」這一段經文裡面,學到「誦習多聞,虛閑寂靜,近善知識」,又學到「了達於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我們讀了這些經文,在現前生活環境當中,我們感觸非常之深,尤其是誦習多聞、了達於義。菩薩在此地給我們一個最好的提示,教導我們要怎樣的修學才能夠契入境界,也就是說讓我們在現前生活當中得到受用。最後這一段,『何以故』,為什麼,這句話用現在的話講,為什麼。為什麼菩薩在此地要教我們如是的修學?下面說出來,『欲令菩薩於諸眾生增長大悲』,這是第一個意思,利他。第二自利,『有所聞法,即自開解』,聽了之後就能夠悟入,用不著別人來教導,自己就能悟入。從這個地方去看,菩薩的定功有多深,為什麼?開悟時要靠定功,沒有定功就不能開悟。定功愈深,悟得也深,悟得也廣。初住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通常稱他這種悟叫大徹大悟,那不是普通的悟,為什麼?他已經把起心動念放下了。大乘教裡面我們學得很多,縱然記性不好,也都能記住,為什麼?他不斷在重複,這就是誦習多聞,不斷在重複。我學東西,實在講不是上上根人,我很坦白的跟大家做報告,我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薰習遍數不多就記不住。因此我自己的標準,每學一樣東西,我會學三十遍,我才能把重要的部分能夠記住。

  前面這一句非常重要,為什麼?它是個動力,真正學佛,已經把名聞利養都放下了。世間人,可以說六道裡面的人,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他都會非常認真努力去做,為什麼?有名利在裡頭,他能夠得到名利,所以他很認真負責去做。沒有名利的人,如何能夠精進不懈?那就靠他的慈悲心,就是這裡講的「於諸眾生增長大悲」。這些眾生是十法界的眾生,特別指的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太苦了,尤其是我們這一生所遭遇的,雖然科技日新月異,可是道德淪喪了。科學家、世界上許多國家政府,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有很多很多的危機。我們剛剛過去的,實際上不能算過去,金融危機,我們看到許多報導。昨天我看到一個很驚人的消息,是同學們從網路傳給我的,這是科學家的報告,說地球上的耕地,就是農耕的地,六十年之後會消失殆盡。這個消息太可怕了,六十年很快,我二十三歲到台灣,六十一年了。地球上沒有可以耕種的土地,這問題怎麼辦?我們人吃什麼?這是說明什麼?非常嚴重的糧食危機,淡水的危機、能源的危機,許多我們都想不到的,現在都變成危機了。我們聽到這些報告,我今年八十四歲了,不可能再活六十年,不可能。我自己常常想,我再能活十年就很了不起,中國古人過八十歲叫風燭殘年,也就是自己一定要知道隨時會走。我們想到是這後人怎麼辦?現在這個世界年輕人、兒童怎麼辦?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有沒有慈悲心?有,慈悲心是有,沒有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他們,那就是大悲心還不夠。所以菩薩勸學十法的目的,是希望我們於諸眾生增長大悲心,悲是憐憫眾生。這個問題非常嚴重,而且非常迫切就在我們面前。

  我們從古聖先賢教誨裡面,學得一些智慧,學得一些德行。昨天我們整整用兩個小時就學兩句話,「了達於義,如法修行」,了是明瞭,達是通達,義是義理,在佛法裡面講,宇宙萬法的性相、理事、因果,總的說總不外乎這些。我們對這些表達得不夠,為什麼不夠?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有兩種障礙,第一種煩惱障,煩惱障障礙我們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事實我們在前面做過很多次報告。煩惱嚴重的人念佛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條件,至少是伏煩惱,你能夠把煩惱伏住。這要求不高,沒有要求你斷煩惱,要求你伏住,它不起作用,經典上叫不起現行;就是我們講,煩惱是有,不起作用。這個條件才能夠帶業往生,我們學佛才真正能算是有結果。煩惱的根是什麼?根不好斷,根是什麼?與生俱來的貪瞋痴慢疑,佛給我們講的這五種根本煩惱,這是根。根要是有,遇到緣它就起現行,它就發作,貪瞋痴慢疑就發作。緣有內有外,內的緣是什麼?怨、恨、惱、怒、煩,這五個字,這是裡面的緣,不是外頭的。外面是什麼?外面是五欲六塵的誘惑,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它在那裡勾引。佛在經教裡常常告訴我們,所以佛法講緣生,它不講因,為什麼?因已經有了,沒有辦法改變,但是緣可以改變,你能控制。我們把緣控制好,雖有因也沒有關係,我們這一生當中,從淨土法門還是一樣有非常殊勝的成就,那就是要克服怨恨惱怒煩。像劉善人講病,再也不怨恨別人,無論是別人怎麼樣的傷害我、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都沒有一點怨恨。為什麼?學佛的人會反求諸己,他為什麼不怨恨那個人,會怨恨我?我今生沒有得罪他,我有過去世,過去生中也許得罪他,跟他有了過節。那今天他對我種種的這個行為,這是應該的,一報還一報,我的帳清了,歡歡喜喜,還感謝他,我們這個冤結解開了。解結不能要求對方,要求對方,這個結是永遠解不開的,要求自己,所以小乘須陀洹、菩薩在初信位就做這個功夫了。《華嚴經》初信位的菩薩,第一個把我見淡化了,就是執著這個身是我,為什麼?這才真正叫煩惱的根本,根本的根本,因為有我,跟著我起來的有三毒。

  我們學教學了這麼多年,佛在經上講得很透徹,我從哪裡來的?我是從一念不覺,這個與別人不相干,是我自己起的念頭,起了個念頭。這個念頭才起,就把自性(自己的本性)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是什麼?阿賴耶是帶了迷惑的自性,自性是真心,阿賴耶叫妄心。這一迷之後,真心不當家了。真心裡面,佛在《華嚴》上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是真心,你跟諸佛如來智慧是平等的、德行是平等的、相好是平等的,絲毫沒有差別,真的是萬德萬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是你的本來面目。現在本來面目失掉了,這個不是真失掉,迷失,也就是說,它並沒有失,但是現在因為你煩惱當家,妄心當家,妄心做主,它不做主,它不起作用了,是在這麼一個狀況之下,這與別人不相干。變成阿賴耶,阿賴耶起作用,這是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業相用我們現在科學的術語說,波動,波動的現象。要知道,真心不動,妄心它才動,頻率非常之高,彌勒菩薩跟我們講的,那就是妄心。它的頻率高到什麼程度?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也就是說在一秒鐘它振動的頻率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次,這麼快,這樣的微細,這是業相。現在科學裡面講,這是能量。這一動,兩種現象出現,第一個就是我出現了,我是正報,我出現了。我是什麼?轉相,轉變了,我們就錯誤了,把我們的念頭當作是自己,這念頭不是自己,把它當作自己,就是把阿賴耶的業相當作自己,錯了。那就變成什麼?變成末那。末那,佛給我們講,四大煩惱常相隨,一迷就有這四種現象出來了。第一個是我,執著,執著阿賴耶的業相是我,執著這個東西;同時產生我愛,我愛是貪;我痴,愚痴;我慢,慢就是傲慢、就是瞋恚,所以貪瞋痴是第七意識,第七識,只要有它就有貪瞋痴,所以我說這是因。

  佛跟我們講根本煩惱,他講了五個,貪、瞋、痴、慢、疑。疑是什麼?對聖教的懷疑,對佛菩薩的教誨懷疑,對聖賢教誨懷疑,因為懷疑,你就學不到東西。印光大師說得好,學東西你所得到的,是怎麼得到的?從誠敬心得到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也就是說,聖賢教誨你能夠得一分利益。真的『不由他教』,是自性!誠敬是性德,有一分,你就能開解一分;有兩分,你就能開解兩分;有十分,你就能開解十分。印祖在《文鈔》裡頭,這個話講得太多了,常常勸導學人,這是真的。我們如果對老師懷疑,老師再高明也沒有辦法教你,為什麼?你排斥,你不能接受。所以佛法裡頭講緣分是講根熟眾生,某人他根熟了,什麼叫熟了?他不懷疑就熟了,他能接受,你教他一分,他就接受一分;教他兩分,他就接受兩分。怎麼知道他接受?如法修行就接受了。他學了沒做到,能解不能行,那是什麼?那是他沒有真正理解。這個話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他給我說,佛法是知難行易。這是個哲學上的問題,不是知易行難,佛法是知難行易,你真知道了,做太容易了。所以到以後我們接受老師這種教誨,以後我們讀《壇經》,看到惠能大師二十四歲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開悟了。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我們估計時間不會超過兩個小時,你看看兩個小時之前凡夫,兩個小時之後他成佛了。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間,念頭轉過來他就是佛,不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你放不下,轉不過來。你看經上給我們講的,你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

  阿羅漢是什麼?阿羅漢是正覺。佛法修行的果德,名詞術語裡只有一句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話可以翻成中文,為什麼不翻?叫尊重不翻,因為它是學佛的終極目標,你學佛為什麼?就為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它這裡面自然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正覺,第二個階段正等正覺,最後這個階段是無上正等正覺。你看一句話,無上正等正覺,裡頭有正覺、有正等正覺、有無上,有三個層次。這就是三個不同的地位,無上正等正覺是佛陀,正等正覺是菩薩,正覺是阿羅漢,所以菩薩、阿羅漢是佛教裡學位的名稱。他是怎麼樣拿到這個學位的?他得到正覺了。什麼是正覺?執著沒有了、放下了,大乘教裡面常講,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就是執著。見的煩惱就是你見解的錯誤,第一個是身見,你把身當作我,身不是我,你把它當作我。第二個是邊見,邊見就是對立,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一切萬物對立,現在科學家講的相對論就是對立,這邊見。第三個叫見取見,第四個叫戒取見,這兩個我們中國人稱它為成見。我們常講某人成見很深,就是他很執著,他認為他的見解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這兩個成見。成見怎麼會兩個?一個是在因上,一個是在果上,見取見是在果上的成見,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不屬於上面四種的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統統叫邪見。歸納五大類,這五大類統統斷盡,你全放下、沒有了,你證小乘初果,大乘《華嚴經》裡面初信位菩薩,你是真佛弟子了。十信是《華嚴經》的小學,一年級、二年級到十年級,你現在上了一年級,你是真佛弟子。真佛弟子,我們世間人對他很尊重,尊他為聖人,小聖,小小聖人,他不是凡夫了,初信菩薩,小乘是須陀洹。他再把思惑斷掉,就是他錯誤的思想,錯誤的思想是什麼?貪瞋痴慢疑,把這五種斷掉,他就是正覺。

  我們這個世間人不能說沒覺悟、不能說沒智慧,但是佛法裡很有趣味,他有智慧、他有覺悟,但是不稱他為正。標準是什麼?標準是你還有煩惱在,你就不正,煩惱斷了,那叫正,正知正見,這才叫正。我們三皈依裡皈依法,法就是正知正見,這個才叫如法修行。你看看佛教給我們的,講得容易,真正覺悟之後,他馬上就放下,他一放下就證果,立刻就升級,他不是凡人了。再能夠進一步放下分別,不但不執著,分別心不起了,那他升級了,他升到正等正覺,他不叫阿羅漢,他叫菩薩。如果再把起心動念放下,他又升了,他叫無上正等正覺,加上無上,他成佛了,他叫佛陀,他不叫菩薩。什麼樣的人到達這個境界?在《華嚴經》裡,諸位要知道,初住以上統統是這個境界。其實《華嚴》是平等真法界,平等裡面為什麼又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四十二個階級?有階級就不平等,平等就沒有階級。對的,佛給你講平等是給你講真話,它真沒有階級。給你講四十二個階級是方便說,不是真的,是方便說。為什麼說有四十二個階級?他那個起心動念的習氣有,是不起心、不動念了,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無明真的斷了,無明煩惱的習氣在。從習氣濃淡、淺深說出四十二個等級,是這麼一回事情。它是不是真有等級?沒有,你要說真有等級,錯了。什麼地方真有等級?十法界裡面真有等級,六道裡頭的等級是非常嚴格、非常明顯。十法界裡頭有,這還真有等級,因為他有分別。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裡頭沒有,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所以成佛在哪裡?放下。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了達於義是看破,如法修行是放下。所以看破難,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看破之後放下很容易。放下,這個境界才真正往上提升。沒有放下,沒有放下你學得再多、學得再好,講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在佛法裡面講什麼?有名無實,叫什麼?叫名字菩薩,有名無實,你沒做到。真正在做,但是不及格,沒有到達阿羅漢這個等級,沒有取得正覺,但是確實你走的是正確的方向,你是向著正確的目標,你也很努力、很用功在精進,這個天台大師稱為觀行即。觀行是你確實在修觀,在學習看破,在學習放下。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效果;放下兩分,就有兩分的利益,一點都不錯。學佛,見思煩惱一絲毫不能放下的,這就是名字位中,古大德常講的名字位中,你沒有從名字提升到真幹。我在這麼多年,我自己也是在學。實在講,我遇到的的確是真善知識、真的好老師,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真善知識。尤其是章嘉大師,第一天見面就把這個祕訣傳授給我,「看破,放下」,就傳給我。我做不到,做不到但是在做,一點一點的放,點點滴滴的放。效果呢?效果是身體健康,很少生病,壽命延長,在生活上比較有一點福報,命裡頭是一點福報都沒有。這是什麼?這是觀行即裡頭的小成就,不是大成就。觀行即裡面最大的成就,給諸位說,是念佛自在往生,念佛功夫成就了,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多住幾年不礙事,是觀行即裡面功夫上乘的。我們自己知道自己業障重,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悟入是難,只有求生淨土,這個自己能有一點把握。修其他法門真的要斷煩惱,不要說思惑,見惑都斷不了。見惑斷了,才是須陀洹、才是《華嚴經》初信位的菩薩。

  我在這麼多年當中常常勸導大家,實際上是勸導自己,我常說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我講了幾十年,我自己也真幹,有沒有做到?做得不夠好。就是完全做到了,有沒有入門?沒有。我都講真話,我講的這十六個字你統統做到,你是到須陀洹的門口,沒進去,你到門口了。初信位的菩薩,你也是到門口,你還沒有跨進去一步。那一步要什麼條件?那一步就是要佛法的條件,不是我說的了,要用佛經的條件,也就是五種見惑你要放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一放下,你就進去了。所以我說的十六個字是學前的功夫,你有這個條件,你就很容易進門,句句都是真話。所以《華嚴經》上法身菩薩的境界,對我們依舊是增長大悲,沒有把我們初學忘記。我們初學學《華嚴》,阿賴耶識種《華嚴》的種子,這個意義很深。《華嚴經》不是一般初學人能學的,你能夠來聽,聽得還津津有味,聽得欲罷不能,說明什麼?你過去生中,絕對不是一世、二世,三世、五世學過《華嚴經》,總是有十次以上,你阿賴耶有這個善根,今天一接觸,他就生歡喜,這麼個道理。

  我們為什麼不能一下放下,不能像能大師一樣一下就能夠悟入?我們功夫不夠。惠能大師那個成就不是一生一世的,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他成就了,他來示現給我們看,像釋迦如來一樣。所以增長大慈悲心,這是一切諸佛如來對於小行菩薩念念不忘。《金剛經》上說,佛囑咐這些大菩薩,時時刻刻護念這些小菩薩,要照顧這些小菩薩,幫助他們增長大悲心,菩提心才能發得出來,也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學佛的人都會念,自己想一想,認真反省,做到沒有?沒做到。這個眾生我喜歡他,我度他、幫助他;那個眾生我討厭他,不但不度他,我還得障礙他,這就錯了。我們發的這個慈悲心是什麼慈悲?叫「愛緣慈悲」,不出六道,心不平等,心不清淨。佛給我們講慈悲心四種,你是第一種愛緣慈悲。這是一切眾生都有的,他對他的子女愛護,子女對父母愛護,這是愛緣慈悲。升一級叫「眾生緣慈悲」,這個心量大了,這個平等了,像《弟子規》上講的,「凡是人,皆須愛」,我們今天講大愛,這個擴大了,眾生緣慈悲。菩薩的慈悲心比這個高,菩薩叫「法緣慈悲」。菩薩的慈悲心跟佛差不多,但是用心不一樣,佛是「無緣慈悲」,沒有條件的。菩薩也幾乎是沒有條件,他為什麼會沒有條件?因為他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的,這就是法。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就是我們前面學過的,賢首國師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從這個裡面我們真的明白、真的覺悟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根據這個發的平等大慈悲心,這還是有條件的。到如來果地上,再沒有條件了,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只有大乘教裡頭有。所以小乘是法緣慈,大乘教裡面有權有實,權教是法緣慈悲,實教那是講開悟以上的,就是初住以上的,這是無緣慈悲。初住以上就是真佛,不是假佛了。江味農居士註解《金剛經講義》,《金剛經講義》裡面講的諸佛如來,江居士統統都指《華嚴經》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的註子是這麼解釋諸佛。

  所以幫助一切眾生增長慈悲心非常重要。特別在我們現前的社會,我們現前社會缺少什麼?諸位細細想想,缺少什麼?用一個字回答,就是「愛」。缺乏到什麼程度?缺乏到一切眾生不知道自愛。對自己都不愛,他怎麼會愛別人?你說這個問題多嚴重。如果真正愛自己的人,愛自己的什麼?愛自己的本性本善,愛自己的性德,什麼是性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是性德。這不是別人教的,這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能不愛嗎?所以真正自愛的人,他才會真的愛人,不自愛,要是說愛人,那個靠不住,他會變化。這個變化的例子太多了,我看到同學提供給我的網路的信息,是講最近香港的信息,香港年輕人結婚這是愛,結婚之後離婚的比率是一半,不久就離婚,你看那個愛是假的不是真的,變了。為什麼?那是什麼?那是情緒,他哪裡懂得愛?真正的仁愛是性德,見性他才有。沒見性呢?見性的這些善知識教導他,他也能夠把性德發揚光大,逐漸逐漸的就把自己的性德引發出來,這叫功德。也就是用善的、用性德,用佛菩薩的性德,用聖賢人的性德,來薰修自己,假以時間,長時的薰修,把自己的性德薰出來。自己性德薰出來,你就成聖成賢,你就成佛成菩薩,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薰習比什麼都重要,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希望我們要重視這個教誨。

  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讀這一本書,你把這本書念上一千遍,一千遍念完之後,就像經上講的,「即自開解,不由他教」,那個意思你全都明白了,那是什麼?開悟了。這一悟,給諸位說,一切都悟了,你六根就放光。放光是什麼?充滿了智慧,你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明白,一接觸就全通達了,這叫開悟。沒開悟的時候生煩惱,開悟的時候生智慧。所以末後這一段經文,把菩薩修學的目標、目的說出來了。我們明瞭之後要珍惜,要認真努力去學習。「第二治地住jump」就是怎樣把我們心地治好,這一篇東西非常重要,有了好心地才能如法修行。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