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第二治地住jump,經文最後這一段,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誦習多聞。虛閑寂靜。近善知識。發言和悅。語必知時。心無怯怖。了達於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

  我們念到此地。這幾句在前面我們一起學習過,末後這個四句義理深廣無盡,就是『了達於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這個四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個動亂不安、災難頻繁、無所適從的大環境之下,用一句淺顯的話來說,就是沒有安全感,無論是物質生活或者是精神生活,這是人生最痛苦的一樁事情。這四句十六個字確實是一服清涼劑,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首先,我們要了達佛法,就是對於佛法要通達、要明瞭,佛是什麼?法是什麼?佛法是什麼?這三個問題。「佛」是佛陀,是古印度的梵語音譯,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覺悟,在中國找不到適當的詞彙來翻譯,所以就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解釋。為什麼不用智慧跟覺悟來翻譯?這個名詞的意思,跟智慧、跟覺悟是接近,但是還不是它的本義。本義是什麼?本義是圓滿的智慧、決定正確的覺悟,要這麼翻才行,這就在中國找不到這個詞彙。他不是一般的智慧,他是圓滿的智慧,也就是真正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覺悟,我們講大徹大悟,稱為大覺世尊,不是一般的覺悟,這是佛的意思。法這個字的意思是什麼?「法」是指宇宙之間一切理、事、性、相、因、果。大,那是遍法界虛空界,我們今天講的宇宙。宇宙分開來講,現在科學裡面所講的時間跟空間,時空裡面所包含的一切,一樣都不漏,用一個總代名詞來稱呼它,叫法,是這麼個意思。

  「佛法」合起來講,就是時空裡面所有一切法,它的理體、它的現相、它的作用、它的因果,你有智慧全部都能夠覺了,沒有一樣你不明瞭,沒有一樣你不通達,是這個意思,這叫佛法。佛法哪裡是迷信?稱它作宗教,用中國文字來解釋,行!講得通。教是什麼?教是教育、是教學、是教化。宗是什麼?中國這個宗有三個含義,第一個是重要的,稱之為宗,第二個意思是主要的,第三個意思是被尊崇的。宗教合起來這個意思,中國文字的意思,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這是按照中國文字的意思來講,講得通,這個裡面也沒有絲毫迷信的色彩在裡頭。所以古老的外國東西傳到中國來,被翻譯成為宗教,那真正是有大學問的人,用這個名詞來翻譯。古時候人一看到這兩個字他就明瞭,現代人,我們一般講國文程度一落千丈,不要說跟古人比,跟六十年前的人比,比不上。

  這六十年來,對傳統的東西丟失得太多了,這是我們現在迷失了方向、迷失了道路的第一個因素。佛門有一句話說「回頭是岸」,這句話的意思好。我們今天遇到困難,遇到非同小可的困難,從個人來講,我活在這個世間是為什麼?我活在世間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我們細心去思惟,一片茫然。說為財富、為名利,我們是為這個來的嗎?這是我們來到世間真正的價值觀嗎?如果這是真正的價值觀,那麼我們活在世間是為鬥爭而來的,是為戰爭而來的,死路一條。何必到這個世間來?在中國古時候,一個人生到這個世間來,他的方向、目標、價值是非常明顯,為什麼?祖祖相傳。來到這個世間為什麼?為我的家庭。你要認真努力好好的學習,為什麼?為榮宗耀祖,光大門楣。這個思想傳了幾千年,現在這個思想沒有了,家沒有了。

  從前的家是大家庭,國跟家是決定分不開的。諸位要曉得,古時候的國,實際上就是一個部落,所謂百里侯,小國。它的疆域,也就是它國土的面積,一百里,大國了,在春秋戰國的時候算大國了。小國是三十里、五十里,不就是現在的一個鄉鎮嗎?鄉長就是侯王,他就是一個小國的國君。周朝,歷史上記載的,周朝的時候有多少諸侯?八百諸侯,就是有八百個小國。這個小國實在講就是幾個家合起來的,這就是個國。所以中國人把國家合在一起,關係太密切了,修身、齊家、治國、天下平,天下平是天下太平。要想世界和諧,社會安定,要怎麼做?要從修身做起,身修,家齊了,國治就是今天講的社會安定了,世界和諧。古聖先賢提出這種理念,用教育的手段來提醒,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幾千年來長治久安,歷史是我們的見證。到我們這一代,不再重視國文,不再重視歷史、地理。古人讀書是兩個必修的科目,一個是經,一個是史,經是學問,史是經驗。老祖宗一代一代的傳遞下來,把他們的智慧傳遞下來,寫在經書上,把他們的經驗記錄在史書上,使後人有所取法,有智慧、有經驗,遇到事情知道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都是在此地講的「了達於義,如法修行」。

  古時候,國家、社會能取得長治久安,世界能維護到穩定和平,取得這種成果最重要的手段是什麼?是教育。所以「學記」這篇文章,前人,我不說古人,是我的老師這一代,方老師、李老師,他們告訴我,那篇文章是中國教育哲學,也就是中國幾千年來教學的總原則、總綱領。「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總的理念,永恆不變的理念。建國,用現在話說,建立一個政權,君民是領導全國的人民,什麼最重要?教學為先,把教育擺在第一。教育裡面決定離不開宗教教育,我們看中國歷代帝王,哪一個不是虔誠的宗教徒?宗教,中國的宗教跟外國宗教不一樣,諸位細心去研究就曉得。為什麼?中國宗教的底蘊、基礎是高等哲學,儒釋道都是。我接觸宗教因緣非常殊勝,在當時在台灣大哲學家方東美先生,我跟他學哲學,他給我講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講到這個地方就圓滿了。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他用這個眼光來看,「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這是他告訴我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這樣被方老師引導入佛門的。原本年輕的時候不相信,跟一般知識分子對佛教的看法是完全相同的,從此之後那就不一樣了。我跟著方老師走,常常親近方老師,才知道、明白了宗教兩個字的含義,我們可以說是它的本意,原本的意思,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這是中國宗教兩個字原本的意思。

  所以這個教育在古時候誰抓?皇上抓,這個教育不是別人管,皇上親自管。對於國家全民教育是推動儒家教育,孔孟教育,這在歷史上我們能看到。漢武帝的時候,那個時候政權建立還不久,武帝是個很聰明的人,想到用什麼方法能夠達到全國人民的見和同解,用現在話就是建立共識,用什麼方法來建立共識。所以他就詢問當時的一些專家學者,因為在秦漢那個時候,諸子百家,真正是言論自由,各有各的,各種不同的學說統統都出爐。所以武帝在當中如何來選擇,諸子百家裡頭選擇哪一家做我們全民共識。董仲舒先生這是大儒,他向漢武帝推薦孔孟學說。要知道,在這之前,孔孟跟諸子百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一點特殊都沒有。漢武帝接受了,就決定用孔孟學說做為國家教育的根本,孔孟的地位立刻就提升,世世代代沒有改變,禁得起考驗。

  孔孟學說的根源從哪裡來的?我們讀《論語》就知道,孔子是聖人,聖人不會妄語,他講的話是真話,我們要相信。他跟我們說,他所學的、他所修的、他所教的、他所傳的不是自己的,都是古聖先賢的。這句話我們能相信,為什麼?你看後人尊稱他為「大成至聖先師」,他是集大成的,也就是把中國千萬年來古聖先賢的教誨把它編輯成書。在從前沒有書,他把它蒐集起來用文字記載編成書,流傳下來。在從前是口傳的,這個歷史要知道。所以他自己告訴別人,告訴後人,「述而不作」,述就是繼承前人的教訓,他自己沒有創作、沒有發明,沒有新東西,全是古人的東西。又跟我們說,說出他求學的態度,「信而好古」,他對古聖先賢的東西他相信,他沒有懷疑,喜歡跟古時候的聖賢學習,這是他的態度。沒有創作、沒有發明,為什麼?創作、發明談何容易!什麼人有創作、有發明?聖人,他可以,為什麼?他有智慧、他有學問、他有能力,能教人。我們自己智慧、德行達不到那個程度,我們要是搞創作發明,那不就害人!他們所說出來、所做出來的是真理。我們對這個要認知,我們也應該要學孔夫子這種心態,這種做學問、養道德、修學問的原則。

  在佛法裡頭,釋迦如來也如此。釋迦是他宗族的名稱,釋迦族,這個名稱也是梵文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是能仁,他能夠以仁慈待人。這個意思就是他這一族的人真的都是好人,人人都有愛心,對一切眾生都能夠慈悲,這一族。如來這是佛教的專有名詞,說「今佛如古佛之再來」,稱為如來。《金剛經》上還有個解釋,解釋得好,意思更深,「如來者,諸法如義」,這是從理上講的。如來者,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是從事上講的,都講得好。諸法如義,這個不得了!諸法是從相上說的,義是從理上講的,一切諸法,相有差別,理沒有差別,如義就是這個意思;相有差別,理沒有差別、性沒有差別。所以佛法把整個宇宙歸納成六個字,性相,性是能生、能現、能變,相是所生、所現、所變,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如義是這個意思。然後引申下來,理事一如,因果一如,這是解釋諸法如義。德行、學問達到這個境界,稱他叫佛,印度人稱佛,佛就是覺悟的人,他對於性相、理事、因果完全覺悟,完全通達明瞭,也就是了達於義的這個人,就稱他作佛。我們中國稱為聖人,聖也有了達於義這個意思在,對於一切萬法通達明瞭稱之為聖,中國人稱之為聖,印度人稱之為佛,所以一個意思。佛就是我們中國人稱的聖人,菩薩就是我們中國人稱的賢人,阿羅漢也是賢人,如法修行的人我們稱他為君子。遵守聖賢教誨,真正修行,行是行為,行為包括什麼?包括我們的思想,我們對問題看錯了、想錯了,於是怎麼樣?我們講錯了、做錯了,這是錯誤的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修行。依什麼修正?依古聖先賢的教誨。

  在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很簡單,諸位要曉得,不簡單就不能傳下來,為什麼?要人人很容易記住,沒記錯,這才能傳得下去,因為它沒有文字,沒有東西記載。中國古聖先賢只講一個字,大家好記,這一個字是什麼?孝。所以,中國的文化用一個字來代表,它是孝文化。從孝裡面衍生出四個大綱,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你看好記,你才能傳下去,世世代代傳下去。五倫裡頭,五句話,二十個字,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千萬年來教什麼?就教這個。教什麼?根,中國教育的根就是個「愛」字。父子有親,那是根,那個親是親愛。父子的親愛不是人教的,天性,這是自性,自性本來就有愛,是真愛,不是假愛,沒有條件的愛,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我常常教同學們,我教他細心去觀看,看什麼?看嬰兒,大概三、四個月的嬰兒,你看他對父母那個愛,你看他的眼神,看他的面孔、表情,看他的動態,你細心觀察,誰教他的?沒人教他,天性。再看父母對他的愛,這是父子有親。中國教育的根就是這個字,父子有親這個親愛。教育第一個目的,就是希望這種親愛一生保持不變,那叫孝道。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他懂得,父母也懂得,小孩子將來都懂得,一生不會改變,這是教育第一個目標。

  第二個目標,把這個愛發揚光大,用這種性德的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的愛、真誠的愛,愛你的兄弟姐妹、愛你的家族。你上面還有祖父、祖母,還有伯伯、叔叔,愛你的家族。再擴大,愛鄰里鄉黨,你的鄰居、你的鄉里;再擴大,愛社會、愛國家、愛民族,到最後,「凡是人,皆須愛」,這是中國教育,中國人教了千萬年。到現在我們疏忽掉了,我們把它丟掉,所以天下大亂,遇到許許多多麻煩,這些麻煩的總根源就是出在把這種教學丟掉了。解決今天社會所有一切問題,從個人衝突到國家與國家的衝突,只要把這個教育找回來,問題解決了。要相信「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要把教學擺在第一位,其他都是小事,教學是大事。教學,今天講的素質教育,人的素質教育好了,沒有一樣不好。制度不重要,人有好素質,不好的制度也能做好事,素質教育沒有,再好的制度他也會做壞事,你說這種教育多重要。這都是了達於義,如法修行。

  倫理是講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的核心,怎麼樣把人聯繫成為一體,那就是一個愛。宗教裡面以這個為核心,宗教教育。佛教是什麼?古大德用兩句話跟我們解答,真簡單,「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教就是這個。佛教的本是慈悲,佛門,佛教的門,就是門徑,是方便。什麼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最適當的方法、最巧妙的方法,佛家有一句叫善巧方便。所以方法不是一定的,方法是活活潑潑的,這叫方便。本是一個,永恆不變,是慈悲。慈悲的應用,用在家庭、用在生活、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那是善巧方便,千變萬化。把你的慈悲用出來,演出來,表演出來,這個重要,這個人叫真正學佛。所以在倫理,佛法的倫理比我們中國老祖宗倫理講得圓滿。中國老祖宗只講到「凡是人,皆須愛」,父子的親愛推到外面就是「凡是人,皆須愛」,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文化,也不分信仰,只要是人,我們就得愛他。可是佛法推得更廣,佛法推到什麼?不僅是人,所有一切動物,這個範圍大了。不但是所有的動物你要愛,所有一切植物,樹木花草,最後再推到什麼?山河大地。再往上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那就是整個宇宙,一個都不漏,它的慈悲要推到那裡。這是佛教的倫理,比我們中國倫理講得圓滿,真的是講到究竟處了。講到最後,我們中國人也了不起,我們也不能不佩服,我們老祖宗講到人性本善,這了不起。所以為什麼要愛一切眾生,凡是人皆須愛?因為一切人的本性是善的。

  在佛法裡面講,比我們範圍講得大,佛法講的是一切眾生皆有法性。一切眾生,我們要了解眾生這兩個字的本義,眾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眾生。這個意思廣了,我們人是眾緣和合的,四大五蘊和合成這個身體,眾緣和合的;樹木花草也是眾緣和合的,我們這個桌椅板凳還是眾緣和合的,我們居住的房屋也是眾緣和合的,乃至於自然現象,哪一樣不是眾緣和合的?所以眾緣和合這個意思就太廣了,沒有邊際。佛法裡面的慈悲要推廣到一切眾緣和合的,就是萬事萬物統統要慈愛、要慈悲。「仁民愛物」這是我們老祖宗講的話,物的範圍就大了,把十法界依正莊嚴全部包括。所以佛法裡面講,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是一個性體。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裡面第一條就講這個,「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句話要用哲學的名詞來講,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是什麼?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圓是圓滿,一樣不缺,明是智慧,也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說得更清楚了。如來就是自性,自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才藝、圓滿的相好,沒有一樣欠缺,一切眾生個個具足。眾生,一粒小沙子,一粒微塵,它也是眾生,它是眾緣和合的。

  佛法講基本的物質,它的名詞叫微塵,現代哲學裡稱之為基本粒子。要知道,比原子、電子還要小,基本粒子夸克,它還是眾緣和合。怎麼知道眾緣和合?佛提出來,它有四樣東西和合,小得不能再小,用高倍顯微鏡裡面看到它。看到它,它是個物質現象,它被你看見了,那叫什麼?那叫地大,稱物質稱它為地;它一定帶有陰電、帶有陽電,帶陰電佛教稱它為水大,帶陽電稱它為火大;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它的速度很快,會動的,動就叫風大。所以叫四大,地、水、火、風,它是四大和合,你看不是眾緣和合的嗎?除了這四大,這個四大眾緣和合是講物質現象,它裡頭還有精神現象,精神現象是見聞覺知,見聞覺知在哪裡?在物質裡頭,物質跟精神是永遠不能分開。

  這樁事情被日本江本博士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了,他用水做實驗。我們知道水是礦物、是物質,通過他的實驗發現水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它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這說明宇宙萬物的真相,這叫什麼?了達於義。佛菩薩不用現代這些科學儀器,他了達比我們還要清楚,這什麼原因?不需要借外面的,完全用內功,用禪定、用清淨心。甚深禪定,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它就會起感應作用。因為,無論是物質現象、是精神現象,它離不開波動,它是在振動,這一點被現代科學家發現了。科學家講的是波動的世界,它不動就沒有了,現象就沒有了,它之所以能存在,它有波動,它有頻率,頻率非常之高。不動就沒有了,動就有這個現象發生,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有這個現象發生,波動的世界。既有波動,在極端的清淨心裡面他就有感應,你那個波動頻率他就能收到,能接收得到,這就叫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無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統統有波動,我們起個念頭,想一樁事情,說話、做事,那個波動幅度很大。人在禪定當中,他所感受就很清楚,完全了解,了解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了解一切眾生言語造作。範圍多大?遍法界虛空界,看你定功,定功愈深,你感受的面愈大,感受的時間也愈長。到圓滿的大定,那是到什麼?到自己真正修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佛的境界,他就能夠接收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波動現象,他統統能接收。菩薩的定功比不上佛,所以他還有接收不到的,阿羅漢的定功比不上菩薩,天人也有定功,比不上阿羅漢。我們凡夫可憐,把定失掉了,這個失掉是迷失,不是真的沒有了,真的有。惠能大師告訴我們的,他開悟的時候第四句話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給我們透了這個信息。這個信息是什麼?我們自性本定沒有失去,只是我們現在迷失了自性,這種作用不能現前。我們今天現前起作用的全是煩惱、全是習氣,煩惱習氣是大波大浪,很明顯,我們能覺察,微細的波浪我們不能覺察,並沒有真的失掉。所以大乘教常講,這個失是迷失,不是真失掉。我們怎樣恢復?如法修行就恢復。怎樣如法修行?賢首大師的《妄盡還源觀》就是非常好的方法,他真的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還源觀》一共是六條,前面三條是幫助我們看破,看破就是了達於義,後面三段是修行,就是如法修行。我們如果要問,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講什麼?就可以用這八個字,它裡面所講的是「了達於義,如法修行」。

  修行裡面有理、有事,四種性德是講的事,五止、六觀是講的理,幫助我們回頭是岸,幫助我們回歸自性。事上幫助我們身心健康,幫助我們家庭幸福,幫助我們事業順利,幫助我們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事。理上幫助我們了達宇宙人生的真相、萬事萬物的真相,你就不迷,然後才真正能夠『遠離愚迷』,愚的對面是智,迷的對面是覺。自性本覺,自性本來具足圓滿的智慧,現在我們怎麼失掉了?我們起心動念失掉了,起心動念把本覺失掉,本覺就是老祖宗講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又有分別、又有執著,一層一層的都迷失掉了。根本的迷失我們不說了,我們今天生活在六道,生活在十法界,有了分別,四聖法界迷了,有了執著,六道裡迷了。佛在經教裡講得很清楚,迷就有苦,悟就有樂。喜樂從哪裡來的?孔老夫子有句話說得好,「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就是喜樂。喜樂從哪裡來的?夫子說從學習來的。這兩個字的意思你得搞清楚,學、習,學是學聖賢的教誨,你把意思都明瞭了;習是什麼?習是如法修行。所以,了達於義是學,如法修行是習。學而時習之,後面喜樂就出來,就歡喜,你就快樂了。

  大乘教裡面常講,你看菩薩,菩薩一天到晚幹什麼?就是了達於義,如法修行,所以他一天到晚快樂、歡喜,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一個人常生歡喜心,他健康長壽,百病不生。病是生於憂患,憂悲苦惱,這是所有一切疾病的根源。貪瞋痴慢是三毒的根源,這個東西要把它捨掉,這不是好東西,放在心上就是病根,稍稍有一點感染的話,你就得病。你能把病根拔除,裡面把貪瞋痴慢捨掉,放下了,你再不會受外面感染。憂悲苦惱捨去,你得大自在,你的智慧現前,福德現前,在佛法用佛學術語說,你能夠自度,你也能度人。自度就是你能夠生活在幸福圓滿之中,生活幸福圓滿,給諸位說,與富貴沒有關係。富是你有財富,貴是你有地位,幸福美滿與財富沒有關係,與地位沒有關係。孔子學生裡面就有一個給我們做出榜樣,顏回。顏回是平民,沒有地位,顏回非常窮苦,沒有財富,你看他表演的,孔夫子常常讚歎,三千弟子當中只有顏回一個。「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一天到晚歡歡喜喜,滿面笑容,他樂什麼?樂的道,樂的就是了達於義、如法修行,他樂這個。聖賢人教誨他做到了,也就是說五倫做到了,五常做到了,仁義禮智信做到了,四維做到了,禮義廉恥做到了,八德做到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他做到,他怎麼不快樂?

  在佛教裡面,釋迦牟尼佛很慈悲,他給我們表演出來。釋迦牟尼佛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父親的王位,那是大富大貴,不要了。告訴你什麼?喜樂與那個不相干,兩回事。所以他捨棄,不要了,出家過苦行僧的生活,快樂得不得了。身上什麼都沒有,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全部的財產三衣一缽。你什麼時候在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訴苦過?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給人訴過苦,真的是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你這不就明白了嗎?不但他對現前了解,通達明瞭,他知道過去,他知道未來,他知道此界,也知道他方,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他不知道的事情。他怎麼知道的?自性本覺,你要記住這句話。他那智慧、德能不是他一個人獨有,不是的,他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個個都有。只是你迷了,你起了貪瞋痴慢,你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害了你,這是假的不是真的,虛幻的;你覺悟了,貪瞋痴慢捨掉。害自己,害自己生病,害自己痛苦,害自己天天生在憂患當中,生在苦惱當中,何必?為什麼不像佛菩薩天天生活在快樂當中?

  佛菩薩知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自己一體,這是什麼?這是倫理,佛家的倫理,一體,一體就顯示出親愛,就是父子有親。所以他愛一切眾生,那是真心,不是妄心,是自然流露,不是做作的。眾生有分別,他沒有分別,眾生有執著,他沒有執著,眾生有對立,他沒有對立,眾生有矛盾,他沒有矛盾,眾生有衝突,他沒有衝突,你說他多幸福,他多美滿。他表演給我們看,我們還能不覺悟嗎?我們現在認為什麼?物質上、精神上享受那叫有福,他不是沒有,釋迦牟尼佛有,他不要。告訴我們什麼?那不是享福,那是什麼?用釋迦牟尼佛的眼光來看,那叫造業,哪裡享福?他那個生活才真叫享福。我們無法體會,我們迷得太深,我們迷得太久,世尊為我們所表現,我們看不出,體會不到。說實在的話,如果不是深入經藏,長時間薰修,我們也沒有辦法體會到。

  所以古人教學,理念我們明瞭,要相信、要遵循;方法明瞭,方法非常重要。教學,教什麼?用佛的話來說好講,就教三個字,戒、定、慧。你迷了,迷得很深,現在要幫助你回頭,幫助你回歸自性,頭一個你得守法。法什麼?你那些毛病、習氣統統都得放下,戒律是教這個東西的。根本戒是十善業道,你看十善道第一個教你放下殺生,不殺生。殺生裡面含義非常之廣,包括叫眾生感受到不愉快,那都叫殺生;就是讓眾生生煩惱都不可以,讓眾生生怨恨,你就錯了。所以菩薩教導我們,這個眾生討厭我,看到我就討厭,菩薩怎麼做?菩薩看到他來了,趕緊到別的地方去,躲過,不讓他生起討厭的念頭,迴避他,這叫行菩薩道,這叫持不殺生的戒。諸位看看《戒經》講得很微細,我們也不要看那些大乘經教,你看《沙彌律儀》就曉得了。祖師大德的註解註得很好,《沙彌律儀增註》,你就看這本書,不要學多,就把那些東西學會,你這一生就會很快樂。放下偷盜,偷盜的根是喜歡佔人便宜,那是偷盜的根源,決定不能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偷盜的根才斷掉。所以先教你,教你這些,教你持戒,持戒就是教你放下。放下之後還要學大乘,大乘菩薩,還得提得起,反過來幫助眾生。不傷害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積極的,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這是菩薩戒。你能夠放下,你的心清淨,你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你在那裡累積功德,累積功德而不著相,那叫功德;累積著相,著相是福德。諸位要知道,福德就是有果報,出不了六道輪迴。功德是不求果報,心地很乾淨,果報的念頭都沒有。天天做好事不求果報,他就會得定,定就是你的果報,定久了就開智慧,智慧開了就了達於義,然後才真的是如法修行。

  所以,我們現在念的經文,這是二住菩薩,他們是真的了達於義,如法修行。為什麼?因為在初住以前,他在十法界,他對義沒有了達。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了達於義我們可以說他只能到一半,沒有真的了達。我們把尺度放寬一點來講,他了達個八、九十,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不圓滿。必須到放下起心動念,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超越十法界,他住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才真正了達於義。所以今天我們在這個經文上所看到的,字字句句完全是性德的流露,這才是入住的菩薩,初住以上的菩薩。那個境界我們說不出來,為什麼?我們自己沒有到那個境界,你怎麼能說得出來?現在我們讀經是看到他們提出來,我們回光返照,在我們今天現前這個狀況之下,我應該要怎樣學,我們才能夠得利益,才能夠得到真實受用。所以我們這個了達於義能夠到孔子這個境界就不錯了,就會很有受用。孔子境界是什麼?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們對於古聖先賢東西能肯定,不懷疑,能不能批評?不能批評。

  前幾年,我在印尼訪問,雅加達的回教大學贈送給我博士學位,我很歡喜的接受了,因為它是伊斯蘭教的大學。我也在學習《古蘭經》,他給我博士學位,對我的學習也算是個肯定,我跟他們就有密切的往來。贈送儀式完了之後,校長請我吃飯,告訴我,他們學校裡頭有一門課程,叫宗教比較學。我聽了之後,我立刻就跟校長報告,我說校長,這門功課有問題。他說有什麼問題?我說宗教都是大聖大賢傳下來的,我們怎麼敢比較?我說我們當中,有哪一個他的智慧、德能超過耶穌的?有哪一位超過穆罕默德的?有哪一個能超過釋迦牟尼佛的?超過才可以比較,沒有超過的你怎麼敢比較?他聽了覺得也很有道理,他說那怎麼辦?我說學習,認真學習,各種宗教我們都應該認真學習。

  我就向他回報,我對於一切宗教經典的看法,我說我雖然是個佛教徒,釋迦牟尼佛是我的老師,因為在佛教裡是師生關係。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稱本師,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三寶弟子,弟子是學生,我們跟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係。我說我讀《古蘭經》,我也講過《古蘭經》,我讀《古蘭經》,我是什麼樣的心態?我是穆罕默德的學生,穆罕默德是我的老師,我對於穆罕默德那種尊敬,跟對釋迦牟尼佛是平等的,沒有高下。我讀《聖經》、讀《新舊約》,我說我是耶穌的學生,我是摩西的學生,他們是我的老師。我是用這種心態、這種理念來學習。我說他們是我的好老師,我是他們的好學生,我才能夠看得懂經典,我才能夠了達它的義理。我天天在學習,我把學習的都落實在我的生活,落實在我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得到受用,我非常感恩,我是這麼學習的。我在馬來西亞,我也把這些話,我學習的態度、方法跟馬哈迪長老談過。

  哪能批評?怎麼可以比較?不可以,那我們太自負了。這是我提醒校長,這門課,我們學習的心態要改變,不可以站在批評的立場上來看一切宗教,要用自己虔誠、謙卑、學生的立場來看這些大聖大賢的教誨,向他們學習,這就對了。這樣才能夠『遠離愚迷,安住不動』,這個不動是講我們的立場,我們做學生,我們是凡夫。中國人自古以來,講德行裡頭最重要就是謙卑,實際上其他宗教也不例外。佛門課誦儀規裡面常常念到「一心頂禮」、「一心恭敬」,這是謙卑。天主教的《玫瑰經》,是他們早晚課誦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我學習的這個本子一共十五段,第一段就是學習聖母瑪利亞的謙卑,擺在第一段。就像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你看第一願「禮敬諸佛」。諸佛是誰?一切眾生,《華嚴經》上說得很明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怎麼能不恭敬?禮敬諸佛就是禮敬性德,尊重自性,這個不能不知道。我們如果離開大聖大賢,用傲慢的這種態度,用我們自己的知見,我們拿他們的東西來比較,拿他們的東西來批判,這樣的心態,聖賢的教誨你是決定不得其門而入。為什麼?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心,你天天念誦、天天學習都得不到利益。你得利益多少,完全在你的誠敬心,這個話印光大師在《文鈔》裡說了很多遍,不是一遍。《文鈔》是別人把它纂集成功的,印光大師當年在世,他是陝西人,陝西的鄉音很重,所以他講經別人聽不懂,老人很慈悲,一生用文字弘法。當時許多這些學者們提出一些問題向老人請教,老人用書信的方法回答。所以《文鈔》裡面你所看到的,書信佔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是他寫的文章,寫的序文,序跋這一類的。常常勸導人,學古聖先賢的東西、學宗教教育一定要用誠敬心,因為它是道,道一定要悟,悟一定要真誠、清淨,這個心不是真誠、清淨、平等,你沒有辦法悟入。悟入的條件就是這三句,真誠、清淨、平等,你才能悟入。

  所以現前,我們看到多少年輕人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好學,他真幹,為什麼他不能悟入?給諸位說,就是帶著那一點傲慢的習氣,障礙了他。那個傲慢習氣是病毒,嚴重的病毒,它讓你開不了智慧,它讓你接觸聖教你都把意思解錯,曲解如來真實義,錯解如來真實義。所以你自己得不到利益,剛才我講過的,身心健康你得不到。你看很多我們佛門的同修,你不能說他不用功,他每天課誦是真用功,真幹,為什麼身體不好?有人問過我,為什麼那麼用功的人他身體不好,還多病?我回答他,也都是祖師大德的教誨,他為什麼不得受用?他心不清淨。傲慢的習氣有時候自己不知道,這真的不是假的。「我沒有傲慢,我很謙虛!」自己不知道,自己不承認,幾個人承認自己傲慢?你要曉得,你沒有傲慢,你就沒有瞋恚、你就沒有嫉妒,你心地是清涼自在的。從這些地方你慢慢去想,你真的想通了,你就發現自己傲慢。佛說,六道眾生哪個不傲慢?為什麼傲慢?因為你有俱生煩惱,不是學來的,這就是末那識。末那是什麼?末那是我,四大煩惱常相隨,第一個就是我見,執著有個我;有我,我就比別人高一等,別人就不能跟我一樣,這就是傲慢心,他有我。什麼時候傲慢沒有?真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傲慢就沒有了。傲慢沒有了,你就不在六道輪迴,你超越六道了,在六道就有傲慢。

  你有我見、有我愛、有我痴、有我慢,換句話說,有我、有貪瞋痴,這四個字,「我、貪瞋痴」,這四個永遠隨著你的,俱生煩惱,它不是學來的,你說多麻煩。這四個都放下,你就證阿羅漢果。所以學佛,學到什麼功夫我慢沒有?證阿羅漢就沒有了,換句話說,有,你就成不了阿羅漢。不但成不了阿羅漢,你有嚴重的傲慢,連證初果都做不到,《華嚴經》上十信位的菩薩,初信菩薩你也得不到。必須把貪瞋痴慢、把我執要放下多分,少分還不行,要把它看到淡之又淡,把它淡化,先從我執著手,不再執著身是我。身有生死,不相干,你真看破了。為什麼?這個肉身生滅是自然現象,為什麼?緣聚緣散,緣聚的時候它就形成這個身體,緣散的時候身體就消失,緣聚緣散,正常現象。你要知道有個不生不滅的靈性,你要知道靈性是真我。我們不說靈魂,靈魂是什麼?靈性在迷的狀態之下,叫靈魂,實際上應該叫迷魂,它不靈。它覺悟了,破迷開悟了,它叫靈性,靈性就超越六道輪迴,沒有超越六道輪迴叫靈魂,這個要懂。靈魂跟靈性是一樁事情,一個是在覺悟的狀態,一個是在迷惑的狀態,這個不一樣。所以,生死就很平淡,生死像什麼?像我們穿衣服、脫衣服,衣服髒了,脫掉換一件。這個身體用了幾十年,差不多了,可以不必要了,換一個。你只要真正了達於義,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你愈換愈好。只有迷惑顛倒愈換愈壞,換成什麼?換成三途去了,這個冤枉!學佛學了一輩子,最後還到三惡道,你說你冤不冤枉!

  為什麼你會墮落在三惡道?你不了於義,你對事實真相沒搞清楚,天天聽經沒聽懂,天天修行不如法,修行著重什麼?著重表面上那些儀規、形式。這樁事情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二十六歲老師告訴我的。他講這個話是教我求懺悔,為我說出這句話來,他說懺悔的時候要真改過自新,不在形式,形式上懺悔,你心沒有改過來,沒用。什麼叫真正懺悔?後不再造,我知道做錯了,我以後再不會犯同樣的過失,這叫真懺悔,不在形式。形式上懺悔那種儀規,那是舞台表演,給一般人看的,讓一般人通過這種教育他有所感受,回頭,我應該要學佛,是這個意思;不能拿舞台表演當作自己真正功課,那你就錯了。這個話說得好。所以佛法有儀規,但是儀規並不重要,儀規是接引大眾的。

  我第二次聽到這句話是一九九九年,我在新加坡,跟納丹總統在一起吃飯,那個時候他還不是總統,他剛剛從美國回來。他是新加坡駐美國的大使,回到新加坡,有一天我們在一起吃飯,我跟他坐在一起。他告訴我,他是印度人,他是印度教,他說他最佩服的是佛教,他說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跟章嘉大師講的一樣。我當時很驚訝,他怎麼會講這麼一句話出來?這是內行人,外行講不出這個話來。以後他做了總統,現在還是總統,我們見面很多次,很熟悉,很多活動我們都在一起。這句話很重要,就是說學佛要真幹,儀規要不是真心去幹,那個儀規就起不了什麼作用。譬如每天早晚課我們做三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我們都會念,有沒有真發?靠不住。「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是不是真的?都沒有兌現,都是說說而已。這個說說而已,我常常想,有造罪業,為什麼?早晨早課騙佛菩薩騙他一次,晚上做晚課又騙他一次。你看泥塑木雕的佛菩薩擺在那裡,早晚都去騙他一次,忍心幹這種事情,他還有什麼事情幹不出來?真幹!念這些偈子提醒自己,早晨早課提醒自己,我今天不要忘記,我要照做,晚課我要反省,我今天有沒有真做,那你是真的在修。可不能流於形式,早晨騙佛菩薩一次,晚上又騙一次,這個罪過就重了。

  真幹從哪裡幹起?給諸位說,從《弟子規》、《感應篇》幹起。佛教導我們是從十善幹起的,十善業,十善業落實在《弟子規》、落實在《感應篇》,《感應篇》跟《弟子規》就是《十善業道》,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真幹,就是真修行,才叫如法修行。我們沒有真幹,那就是假的,那你修行不如法,所以你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受用,你對佛法的真實義不了解。你看開經偈,開經偈是武則天作的,作得太好了。自她以後這一千多年,多少祖師大德想給開經偈重新做一首偈子,就作不出來,沒有辦法,還是用她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就是了達於義,然後你才能如法修行。所以學習,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祕訣。經不要學得很多,我們最近講的這個幾段經文都說到,我們要求精,不要求多。古人教給我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學一部經,能不能從頭到尾學一千遍?學一千遍,其義自見就是了達如來真實義,沒這個功夫不行。千遍什麼?心定了,真誠心起來了,恭敬心起來了,清淨心起來了,就能悟入,就這麼個道理。哪個人做,哪個人就悟入。心浮氣躁,不要說聖教你不能夠了達,世間法也不能夠通達。現在這個社會,我們看這些年輕的學生,有幾個不是心浮氣躁的?這個值得憂慮。這個問題原因很複雜,我們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誨至少丟掉了一個世紀,一百年,我們疏忽了,沒有認真去教。現在把它找回來有一定的難度,這個難度必須克服,還得用古人的方法,還得用古人的理念,才能收效。如果對古人沒有信心,不能夠信而好古,自己再想辦法,那我們還得吃苦頭,那夠吃的,這樁事情不能不知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