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第二治地住」末後一段「勝進」,我們將經文念一念: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誦習多聞。虛閑寂靜。近善知識。發言和悅。語必知時。心無怯怖。了達於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何以故。欲令菩薩。於諸眾生。增長大悲。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前面我們學到第四句,『發言和悅』,今天我們接著看『語必知時』。這後面幾句與我們現前修行處境關係非常密切,所以看到經文我們感觸很深。「時」是時節因緣,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簡單,「問不非時」,這個與第一句『勸學十法』相應。菩薩自行化他表現得非常謙虛,態度恭敬,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中國《易經》裡面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吉凶,唯獨有一卦只有吉沒有凶,這個卦就是謙卦,地山謙,這個卦象上面是坤卦,坤是地,下面的是山,山在哪裡?山在地底下,象徵著謙虛,象徵著謙卑。人,只要是人,記住必定有傲慢,這是正常的現象。你說為什麼人都有傲慢?學過唯識學的同學都知道,經論上所講的我執,只要有我,就有慢,為什麼?這是從第七末那識,是他的根,是從這個根裡面生的,是這個根帶來的,這個根就是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四大煩惱是什麼?頭一個是我見,這個我見就是執著末那是我,執著末那識是我。末那識它帶著有我愛,我愛就是我貪,我痴、我慢,你看看,我見,就是執著我。所以貪瞋痴,這個傲慢是瞋恚裡面生的,根源是末那識。所以這四種,佛法稱為俱生煩惱,它不是學來的,生生世世你都帶著它來的。你看這個東西多麻煩。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把自性轉變成阿賴耶,原本是性德當家做主。法身菩薩,我們現在學的,初住以上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們用真心,不用阿賴耶了,所以這四樣就沒有了,這煩惱習氣沒有了,也就是相宗所說的轉八識成四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
所以佛給我們講,十法界的佛,依正莊嚴裡面是無量因緣成就的,無量因緣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因緣是什麼?佛為我們說出來,成佛最重要的因緣是平等心。你看轉末那為平等性智,那就成佛了,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這兩個轉過來之後,阿賴耶自然就轉了,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那是智慧,光明遍照,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就自行化他的無量功德。所以你要能轉過來!這裡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怎樣把自私自利、把這個我轉過來。佛法裡面修行第一個障礙就是我,你要問為什麼?有我就有六道輪迴,我沒有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六道輪迴從哪來的?從我執變現出來的,我善就變三善道,我不善就變三惡道,就這麼來的。所以《金剛經》上一開端,佛就教我們要破四相,一定要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他那三個相從哪裡來的?從我對立而產生的。與我對立的,人相;與我、人對立的,眾生相;與我、人、眾生對立的,壽者相,都從對立產生,相對而生。所以這是非常非常麻煩的一樁事情。
從什麼時候開始轉?入門就開始轉,小乘須陀洹果,初果;大乘,《華嚴經》裡面講,十信菩薩,初信,十信裡面的初信,他就把五大類錯誤的見解放下了。頭一個就是身見,也就是說,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他還是有執著,只是不再執著身是我。執著什麼是我?我們世俗裡面所講的靈魂,在佛法裡面講的神識。神識就是阿賴耶,也就是阿賴耶裡面的第七識,末那。他不執著身,他執著末那,神識,那個是我。身有生滅,末那識沒有生滅,我們中國人叫靈魂,外國人也叫靈魂。對不對?不能說對,也不能說不對。為什麼不能說對?只要有執著就錯了,他如果真正放下這個執著,那就證阿羅漢果,六道就沒有了;由此可知,六道是我執變現出來的。連末那識也放下,那就是轉識成智,平等性智現前,不過什麼?他還有分別,還會起心動念。所以他雖然出了六道,他出不了十法界,必須把我見破了,就是不再有分別,不但分別沒有,連起心動念都沒有了,佛告訴我們,真我現前,不是沒有我,有我,真我現前。真我,到底下一段經文會講到八種自在,實在講它沒有障礙,佛在教學裡面舉出八個例子,「我」這個字的定義是自在的意思、是主宰的意思。我們這個身不自在,我們這個身做不了主宰,一天一天的衰老,衰老不是一年一年的,一天一天的,一天比一天老。現在我們懂得了,特別是學佛的人,一秒一秒鐘在老,這是事實真相,你怎麼能做得了主!可是你要是見性,就做主了。為什麼?性裡面沒有這個現象,自性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所以它沒有生滅的現象,那是自性,我們稱它為靈性。它具足無量的智慧德相,或者我們稱它為圓滿的智慧德相,那是我,真的有常樂我淨這四種淨德。六道凡夫裡面講常樂我淨有名無實,那不是真的;小乘人不承認常樂我淨,那他也有誤會,為什麼?他沒有證得大涅槃。他要是證得大涅槃,他知道真有常樂我淨,不在六道,也不在十法界,到實報土裡面就見到、就證得。實報土是法身菩薩,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境界,這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世間,很巧,遇到了災難的時代,災難很多,欲界裡頭有災難,特別多。色界天有沒有災難?有,有壞苦;無色界天,無色界天佛說也有,有行苦。所以《法華經》上說三界統苦。到什麼時候沒有災難?我們一般說,世尊說法隨順眾生來說,那講大三災、小三災。大三災是水、火、風,火可以燒到初禪天,所以初禪天還有火災;水可以淹到二禪天,二禪天有水災;風可以吹壞三禪天。到四禪,這三災沒有了,水火風沒有了,所以四禪叫福天,這個天人有福報。我們佛家的名詞講三災八難,四禪天裡頭三災八難都沒有了。四禪上頭還有四空,四禪天三災八難沒有了,那四空天當然沒有,他們唯一的災難就是壽命,他有壽命,壽命到了沒有法子。他們那個地方壽命到了沒有生死,墮落,往下墜落,沒有辦法再向上提升,他就往下墜落。壽命到了,落到底下去投胎,為什麼投胎?因為他業力在,他禪定的時候,他把他的業力伏住,它不起作用。壽命到,就是定功失掉了,定功失掉的時候,他阿賴耶識的煩惱種子又起作用,依舊要隨業受報。這就是六道輪迴麻煩的地方,出不了六道輪迴,永遠搞這些把戲。佛法裡頭對這種現象用一句話來形容它,叫生死疲勞,叫輪迴。佛教人第一個目標就是脫離輪迴,叫離苦得樂,六道輪迴苦!出離六道,不再受這個苦,這真的離苦得樂。我們在這個世間遇的災難這算什麼!在佛法裡這是雞毛蒜皮,這事實真相一定要知道。
所以佛法,佛出現在世間,佛教化眾生沒有不知道時節因緣的,他在什麼時候要用什麼方法教他。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用什麼方法教我們最有效果?給諸位說,祖師為我們說出來了,印光大師,很多同修都知道,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有資格代表阿彌陀佛,有資格代表釋迦牟尼佛,有資格代表十方一切諸佛,告訴我們,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眾生當然缺乏的東西太多了,也就是眾生病入膏肓,怎麼樣來救?怎麼對治?最重要的這一服藥可以救他命的,印祖一生為我們示現的因果教育,不談佛法,談因果。為什麼不談佛法?你不相信,佛法理太深了,你能夠真正相信因果,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你再也不敢起心動念做壞事了。什麼是壞事?損人利己就是壞事。你敢不敢幹?損人利己,總而言之,不外乎兩個字,一個是名,一個是利。侵犯別人的名利,自己擁有,搞這個,這就是損人利己。別人得到名利,自己就生起嫉妒心,這個現象很多,在因果裡面講,動這個念頭將來都墮阿鼻地獄。如果再加上行為,真的用種種手段,那可麻煩了,你墮到地獄要多少時候才能出頭?出頭的時候日子不好過,你還要遭報應,欠命還命,欠債還錢。我們在前面讀過五扇提羅的故事,這佛在經上講的,以出家人做個比喻,出家人裡頭也有迷惑顛倒,嫉妒障礙。
《彌勒菩薩所問經》裡面講得更清楚,兩位出家的法師講經說法,信徒很多,也有幾位看到之後起了嫉妒心,用種種非法的手段破壞,讓這些聽眾對法師失去信心。那個法師有沒有受到傷害?沒有。誰受到傷害?信徒,聞法的緣被他斷掉,結罪是從這個地方結罪的。真正有智慧的法師他不會怪罪你,他心平氣和,沒有怨恨,所以不跟他結罪。但是信徒聞法的緣稀有難逢,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未必能聞佛法,你把眾生聞法的緣給斷掉了,這個墮阿鼻地獄,這就是什麼?破壞正法。從這個地方結罪,墮阿鼻地獄,將來在地獄罪受滿之後,你再回到人間的時候,愚痴,沒智慧,不知道要做多少輩子的愚痴,你那個罪業才懺除得了。你說造罪業的時候很容易,那個罪業消除可麻煩了。所以今天講經教學弘法,要把因果擺在第一。早年我們在台中學經教,老師是李炳南老居士,教導我們講經教學,教學當中也舉很多例子,這些例子從哪裡來?當然最好的是現前的,現前的因果報應,這是舉例子第一優先。眼前的,一說大家都知道,媒體報導了,報紙雜誌刊登過,大家都知道,舉比喻、舉例子,這是第一優先。眼前找不到這些資料,找古人的,古人裡面第一優先是歷史裡面所記載的,為什麼?取信於大眾。中國二十五史裡面記載得很多。民國初年,有好幾位大德蒐集歷史上這些顯著的因果報應的這些事實,編成一本書,《歷史感應統紀》;像《太上感應篇》蒐集的這些例證,《感應篇彙編》;《文昌帝君陰騭文》,周安士蒐集的。《陰騭文》文字不多,只有七百多字,他所舉的例子非常豐富,每一句話有幾十條例子。在佛經裡面有《經律異相》、有《法苑珠林》,這都是唐朝時代古人從經典裡面節錄下來,也分成一百類,便利我們尋找,便利我們在講台上引用,這老師告訴我們的。
在今天這個時代,要用什麼方法來宣傳?我們不要忘記高科技,好工具。這是很早的時候,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老師給我講到「佛經哲學」,他就說到現代的電視,那時候電視是黑白電視,還沒有彩色的,無線電廣播、電影,好工具!他反覆叮嚀我,要我記住,以後有這個緣分、有這個機緣要會利用,把古聖先賢佛菩薩的教誨,用藝術的方法來推出去。戲劇,像連續劇這種方式,譬如《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五十三個連續劇,每一個都可以獨立,都可以拍成專輯,用這個方法教學,現代人容易接受。講堂上講很辛苦,未必能聽得懂,未必喜歡接受,所以你要知道利用這些工具,為什麼?時代不一樣!這叫「語必知時」。你要曉得今天是什麼時代,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佛法教學的對象是一切眾生,所以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中下三根;用現在的話說,全民教育,男女老少都是教學對象,那你要不知時節因緣怎麼行!除了這些,現在像是辦論壇、辦這些講座,用會議交流這種方式,在現前也相當普遍,學術會議交流,舉辦這些;這種活動再配上媒體,效果就很大。可是最重要的是要做出典型,要做出個好樣子給人看,人家才會相信。過去,我們有不少年在國際上宣揚中國傳統文化,能化解衝突,能給社會帶來安定和平,可是相信的人不多,讚歎的人很多,聽了都歡喜讚歎。大家有個問題,有個疑問:這是理想,做不到!所以我們如何從自己本身做起,本身是個樣子,好榜樣,從我們家庭做起,我的家庭是所有家庭的好榜樣?做《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落實在我身上,我這身是好樣子;落實在我一家,我這家庭是好榜樣;落實在我們的團體,團體是好榜樣。私人公司,開的公司、開的商店都是團體,做出樣子來,然後什麼?然後媒體要能夠去採訪,把這種典型用高科技的方法來傳播,讓社會大眾都知道,就省悟了,原來古聖先賢這套東西現在還管用!
我們知道哪些同學、哪些單位、哪些公司他們真做了,真幹了,挨家去訪問,拍攝紀錄片,在很多大的活動裡面去播放,那個效果很大;能夠在電視頻道裡面播放,那效果就更大。但是要記住,把因果擺在第一,彰顯出善有善果,惡有惡報,讓人真的省悟過來了,從起心動念開始到言語造作。因果的標準,除了道家的《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這是祖師提出來的,佛教的祖師大德,他們有智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門戶之見。現在我們把心量拓開,世界上許許多多宗教,裡面講倫理、道德、因果很多很多,都可以蒐集,都可以傳播!這個傳播對世界有很大的好處,讓社會大眾對宗教會耳目一新,它不再是迷信,它是教育,它是圓滿的教育,不僅僅是社會教育。讓大家認識宗教,宗教徒應該重視學習宗教的教育。所有宗教教學的方向跟目標,確確實實只有一個「愛」字,人愛人就不會害人,愛人的人才真正是自愛。自愛什麼?愛自己的性德,性德的核心就是仁愛,仁慈博愛。性德無量無邊,仁慈博愛是性德裡頭的第一德。今天迷了,所以被自私自利、被欲望控制了自己,讓自己天天造罪業,沒有辦法省悟過來;接受聖賢教育,也敵不過眼前的欲望。所以祖師給我們的啟示好!因果教育。把因果的理論、事實講清楚講明白,做出來給大家看,人家就相信了。真正改過自新,不但自己得度,一家人得度;如果你開公司,你一個公司得度了。中國大陸胡小林居士在做示範,做給大家看。我相信現在已經不是他一個人,很多人都在做,都能夠把傳統教育落實在公司、在行業上,好!
也有寺院的法師來找我,跟我談一個嚴肅的問題,戒律。我們知道,佛法要沒有戒律,佛就滅了;儒要是沒有禮,儒就沒有了;道裡頭不談因果,那道也亡了。這個問題很嚴肅。我告訴他,現在在這個時代,我們說佛門,我們說淨宗,在家的同學十善業做不到,出家的同學十善業也做不到,連三皈五戒都做不到,這個問題可嚴重。我們首先要問,他為什麼做不到?為什麼古人能做到,今人做不到?你認真的去找它的原因,你把原因找到,把原因消除,障礙沒有了,也能像古人一樣真做到了。這裡頭真正的因是古人有基礎,我們在講席當中曾經做過多次報告。佛法是師道,它不是迷信,它也不是宗教,它是教育,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人自古以來,從小所受的教育,他受什麼教育?孝悌的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如果說用一個字來代表,那就是孝,孝文化。從孝展開的德目,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總綱領、總原則。千萬年來,世世代代累積的這些典籍,乾隆時代編成一部叢書叫《四庫全書》,講什麼?沒有一篇文字是離開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的,沒有一篇能夠離開的,因為全是從這個綱領上演變出來、發揮出來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現在麻煩出來了,民國建立之後,中國人喪失民族自信心,變成一種病態的心理,叫媚外,一切外國好,中國總比不上外國,甚至於有諺語所謂:外國的月亮都比中國圓。你什麼法子?外國人不講孝道,外國人也不懂得什麼叫師道,所以現在問題出來了。
外國先出了問題,我們也跟著出了問題,不知道怎麼教法,父母對於教兒女是頭痛的事情;在學校裡,老師教學生也頭痛,怎麼教法?怎麼樣教,沒有辦法跟古人比;那古人是怎麼教法的?我們想想,古人是小孩一出生就開始教,誰教?母親教的。所以母親是孩子第一個老師,真是第一代的老師,母親教的。母親教什麼?母親是身教,我們今天提倡《弟子規》,母親在家裡把《弟子規》統統做到,讓小孩看。小孩一出生,睜開眼睛,他會看,他會聽,他已經在模仿,已經在學習。所以小孩到三歲,根紮穩了。中國人常講「三歲看八十」,三歲紮的根,八十歲可以不變。母親把儒釋道的基礎統統做到了,道家的《感應篇》,因果,佛家的《十善業》,他做出來了,根深蒂固,所以以後長大,無論是學儒、學道、學佛,他都有成就。他明理,他知道因果,他心善,思想善,言行善,所以一接觸到佛法,三皈五戒他就能做到。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不是難事。今天我們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我們的基礎教育沒有了,紮根的教育。怎麼辦?這些年來,我們極力提倡,我們要補習紮根教育。這三樣東西我們得認真來學習,用個兩年的時間把根紮穩,然後戒律有根,才能夠生長,才能茁壯。如果這三個根疏忽了,那戒律可以變成一種學術去研究,做不到,不會起作用,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尤其是真正有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真正有這種大願,不可以不知道。我們這一代,八十以上,這一生的路走到盡頭了,希望年輕一代要跟上來,年輕一代要把根紮好,你們的前途無量。如果不從紮根教育學起,你們的成就是非常渺茫,這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時節因緣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學什麼?我們教什麼?我們將來傳什麼?你自然就明白了。
下面一句,『心無怯怖』,這也是非常非常不容易。清涼大師這一句說得多一點,「不怖深法而不能受,不怯行法而不能行」,話雖然不多,十六個字,講得好!佛法深,這是真的,尤其是大乘,你要有勇猛心,要有精進心、真誠心來學習,不怕,可是你要有耐心,你要懂方法。佛法的修學跟西方人修學的方法完全不一樣,這是你不能不知道的。你要用西方修學的方法,所謂是邏輯的方法,你來學大乘,你用了許多精力、時間,最後你所得到的是什麼?是大乘的常識,現在美其名為佛學,你不能得受用。得受用是學佛,不是佛學,佛學不得受用,學佛才得受用,你沒有學佛,所以不能用西方的方法。我在二00七年,很難得,也是二00七年的春天,劍橋大學漢學系的老教授,麥大維教授,我們也是老朋友,他到中國來旅遊,在廬江湯池參觀了四天,參觀文化教育中心。回國的時候從香港經過,在香港住了兩天,跟我談了六個小時。他邀請我到倫敦辦一個書院,他名字都想好了,叫「大乘佛學」,辦個書院,這個書院隸屬於劍橋大學。我當時很感激他真誠的邀請,我說我謝謝他的好意,我沒有辦法到裡面去辦學。他說為什麼?我說:你們學校的那些規章、那種框架,它會限制我,我沒有辦法把學生教好。他反過來說:那你用什麼方法?我說:我沒有方法,我們都是用中國傳統老祖宗的老辦法。他說:老辦法是什麼?他是漢學家,他四書都能背,非常難得。我就告訴他,中國傳統教學的理念、原理原則就是《三字經》前面的八句話。《三字經》他會背,他就想起來,這八句話什麼意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就這八句。你看他會背,他也教人,這八句意思他沒有搞懂,這是中國幾千年老辦法。
我說教學,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這是先決條件。像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第一個條件是肯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要沒有這個理念,怎麼教法?本來是佛。為什麼現在不是佛?那就是性相近,習相遠。從性上講,你是佛,從習上講,你是凡夫。習是什麼?習染,你被污染了,你被妄想、分別、執著污染了。大乘教裡面講,你被無明、塵沙、見思煩惱污染了,所以你變成凡夫。教什麼?就是把這些污染去掉,恢復你的本性,這就對了。教學最高的指導原則是什麼?是貴以專。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東方,中國、印度都是這種理念,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還告訴他,如果我辦學招的學生,這都是研究生(博士班的研究生),不一定要大學畢業。他說:那你招什麼人?我說我只要他兩個條件,第一個,儒釋道三個根他紮下去,這是什麼?德行。第二個條件,他有能力讀文言文。我說具備這兩個條件就可以了,可以學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學大乘佛學。大學畢業了,這兩個條件不具足,沒用處,我們教不出來,他也學不好。這他才恍然大悟。
臨走的時候,我告訴他,我說:你回去到學校裡跟學校商量,如果能夠破例,不用學校的這些規矩來限制我,我說我倒很樂意到倫敦去辦學,也來做一個試驗,看看中國傳統的方法適不適用。他問我怎麼教法?我說譬如,我跟他講修學期間是十年,十年專攻一部經。這他問我的教法。我說譬如《論語》,《論語》是一部經,分量不多。我說我的教法,學生具備這兩個條件,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語文的能力,他能讀文言文。我的教法是把《論語》古今這些大德的註疏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讀。上課,上課是學生講給我聽,你學《論語》,你把《論語》講給我聽。這一部《論語》,譬如說一天講半個小時,四個月就講完。講完怎麼辦?講第二遍,二遍講完,講第三遍;一年講三遍,十年講三十遍。十年之後,《論語》這一門他就是專家,你相不相信?而且這一經通了的時候,其他他都能觸類旁通。「一經通,一切經通」,是佛家講的,用在儒、用在道都不例外,你能夠把《論語》通了,中國傳統學術你都通了。
所以你要學一門,你不能搞太多,搞太多,你的思想亂了;學一門,你心是定的。譬如他專攻這一門,我們估計三年,他就得論語三昧,五、六年他就開悟。這是佛法裡面講,依戒生定,因定開慧。守規矩,守方法,這就是戒律,這就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叫你得定,在我們淨宗講,叫你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每個學生學一樣,不必相同,我帶十個學生,十部經,每天一個學生做半個鐘點報告,我們大家在一起聽報告,五個小時。聽報告有個好處,能夠聽到各種不同的經典,但是自己專攻在一門。咱們中國傳統是這個方法,世世代代教出來的是聖賢、佛菩薩;不是現在交叉式的教學,每天從早到晚學好幾個課程,這是什麼?這把我們搞亂掉了。譬如像現在學校,大學也是如此,前面第一堂課語文,第二堂課是數學,第三堂課是學歷史,搞亂了,你思想不能集中。第一堂課還沒有消化,換了題目,所以他心是浮動,顯示心浮氣躁,這哪能學聖賢之道!這是很大的忌諱。
我把這些東西講清楚、講明白,他才恍然大悟。我說你們學校我去參觀過兩次,跟同學做了學術交流,跟教授我們也交流過。我講得很清楚,你們學校現在所學習的,所教、所學的,是儒學、道學、佛學,而不是學儒、學佛、學道。我們今天希望佛法能夠復興,真正做到古人所講的續佛慧命,你得要用祖師大德的辦法,用現在辦學的學校上課的辦法決定不行。我學佛是李老師教給我的,是私塾教學的方法,是個別教學的方法。二十多個同學在一個教室裡面上課,個人學個人的,老師是個別指導,是辦私塾,我們是這種方式學成的,而不是像現在學校裡的方式學的,不是的。這是我親身的體驗。
我們用這種方法,心裡面就離開這些畏怖,就不再害怕,心是定的,老師指導,老師負責任。可是你對老師得有信心,對方法有信心,對聖賢典籍有信心,你才能學得成功。如果你懷疑,那問題就嚴重。信心怎麼建立?老師幫助我,老師告訴我,古人東西,你從遠古,孔子二千五百多年傳到今天,它還能傳得下去;換句話說,它經過二千五百年時間的考驗,經過二千五百年世世代代這些專家學者的考驗,它沒有被淘汰!那就是告訴我們所留下來都是精華,如果不是精華,早就被淘汰掉了。他說你要曉得,古人的書籍是第一寶貴。中國在宋朝時候,書還是要手抄,不是好東西,誰願意用這麼多時間來抄寫?到宋朝才有印刷術,印刷術是刻在木版上,一個字一個字刻出來的。你就曉得那個費時間,成本多高!比手抄是好,手抄只能寫一部,刻版至少可以印幾十部,印一、二百部。到近代印刷術才發達,我們年輕那個時代是鉛字排版,算是很進步,可是跟現在比差太遠了,現在是多麼方便!得到一部書不容易,所以不是好東西,怎麼能流傳到今天?我們想想老師講的話有道理,古人,就是他自己一生的著作,也是他一生著作的精華,不是精華的東西、最好的東西,他自己已經把它淘汰掉了,這是我們能想像到的。我們自己一生如果是有這些著作,你就會考慮到哪些能傳的、哪些不能傳的,將來後人不會在你這些作品上花上金錢、花上精神來流通,自己能想得到。所以古聖先賢留下來字字句句都是精品,我們不能不珍惜。
佛的經典流傳到今天,在中國歷史上記載是三千年。翻譯可不可靠?會不會出問題?有沒有犯錯?現在人都有懷疑。我初學的時候也懷疑,我請教老師,這真能可靠嗎?他說你不用懷疑,唐朝時候玄奘大師就懷疑,怎麼辦?親自到印度去,接觸原文的佛教,在印度住了十七年。回來之後,對於過去古大德所翻譯的這些經典,沒有一句話批評,這是什麼意思?完全肯定。他自己也翻譯不少經,所以稱他以前的叫古譯,玄奘大師以後的叫新譯。有一些新的名詞跟古譯的不一樣,風格上也有一些不同,統統流傳下來。他沒有反對古人哪一部經有問題,沒有,完全給予肯定。老師把這樁事情告訴我們,我們對佛經上的懷疑消除了,不再懷疑了。老師又叮嚀我們,他說現在印刷術發達,很多人自己的東西流通,甚至於將來印《大藏經》他也放進去,這問題嚴重了。怎麼辦?他教我們讀古時候版本的《大藏經》,最後的這一部《大藏經》就是《乾隆大藏經》。這些《藏經》可靠,國家頒布的,不是隨便可以入藏的,一定是當代這些大德他們審查過,皇帝下命令,聖旨頒布入藏,那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所以這個可靠,你放心。教導我們,我們看經典、看註解,就看看古時候《藏經》目錄裡頭有沒有,要有,你就放心用它;要沒有,打個問號,存疑,可以做參考,不能做絕對標準。這個指導好!所以我們要看唐宋翻經的目錄,這是最可靠的。宋朝以後所翻的已經不多了,分量很少。
你不了解,你心裡有疑問,這個疑問會產生很大的障礙,對我們的修學不利,必須要做到「心無怯怖」。特別是行法,行法是什麼?戒律。一般知識分子,我自己就是很明顯的例子,我對於戒律尊重,但是我不學它。我年輕時候有一個錯誤觀念,認為戒律是生活規範。佛經上的戒律是什麼人的生活規範?是古印度的人,不是現代人。我們學過中國文化,中國三代的禮,禮是生活規範,三代的禮不一樣,有興有革,興就是有新的東西收進去,舊的東西有很多刪除了。就好像法律條文一樣,過幾年有的條文不適用了,重新修改、修訂,這是一種進步的現象。戒律記載的都是釋迦牟尼佛當時這種生活狀況,古印度的,我們要學佛,學他的經典,經典裡面的理論,也就是那個時候講學他的哲學,佛經哲學;對生活規範,我們就重視他們古時候那個時代的,讀這些戒律看到當時那個生活狀況,我們現在不必學它,我們不必學印度人,更不必學古印度人,我們是現代人。所以對於戒律有這種嚴重錯誤的思想,這個錯誤思想很難改變,成見很深。幫我改變這個錯誤觀念是章嘉大師,三年的時間,不容易!他非常有耐心,他知道我這個成見很深,很不容易放下,他有善巧方便。
我們每個星期見一次面,每個星期他給我兩個鐘點的時間,我向他請教經典上一些問題。他每一次送我,老人很客氣,對我們年輕人非常愛護,都送我到門口,他會輕輕的說一句話,「戒律很重要」。你看就這麼一句簡單的話,「戒律很重要」,所以這句話我聽了幾十遍,聽了耳熟。他老人家往生,過世了,他過世是火化的,單獨給他做一個火化爐。我在他火化爐旁邊搭了一個帳棚,那不是我一個人,有好幾個,甘珠活佛在一起,我在帳棚裡面住了三天。我認真去回憶,這三年老師教了我些什麼?我學了些什麼?這個念頭一起,立刻就想到戒律很重要,就想到這一句,他輕描淡寫的,次數太多就產生作用。認真思惟這樁事情,老人家這個話一定很有深意的,不是隨便說的。想了很久,想通了,我們世間的禮、法、制度都會常常改變,這是世間法。佛法是出世間法,它不是世間法,它是要我們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的。戒律是幫助我們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的,這個不能變,一變,那十法界就不能超出,六道就不能超出了。
我想到這麼個道理,愈想這道理能站得住腳,所以對於戒律就改變態度,認真去看它,愈看覺得愈有道理。當然我們持戒律,遵守戒律,遵守戒律的原理原則,實際上在應用那是活的。譬如行禮,我們初學佛的時候,佛家的行禮是跪拜,是頂禮三拜,我們現在是三鞠躬,形式不一樣,那個尊敬的心是完全相同。所以你得要活活潑潑的去用。最後我也磕頭了,為什麼磕頭?想到這裡頭有很深很深的道理,磕頭是一種運動,非常好的運動,你只要依照它這個規矩去做,每一個動作都運動到。你看平時他沒有其他的運動,打坐、讀經,頂多是跑香,經行,那就是散步,最重要的是拜佛。拜佛的時候,第一個修自己謙卑的心,能把我這個心用在日常生活上,處事待人接物,謙卑,尊重別人。第二個,收到運動的效果。尤其一般運動,我們知道腹部的運動是不容易,但是在禮佛的時候,全身,連腹部都運動到,你只要按照規矩去做。所以就很歡喜。我跟懺雲法師住茅蓬,我每天拜八百拜,這對於身心健康是大有幫助。心地修清淨心,每個動作是全身都運動到。所以想到身要動,身是個機器,不動它就生鏽、就壞了。心要清淨,養心要靜。你看你拜佛的時候,心是定的,把所有一切妄念放下,心是定的,身是動的,這種方法妙極了。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每天我拜佛的次數就多了,沒有搞清楚,一拜都不可能。所以我跟章嘉大師三年,見到他老人家都是三鞠躬,沒有拜過他,不曉得這個道理。可是大師不見怪我,還對我非常愛護,照顧得很周到,我很感激他。明瞭之後就不一樣,不明瞭的時候,我們做起來很困難,明瞭之後,問題就解決了。
底下這一句,『了達於義』,清涼大師在註子裡,「以思慧力,解達深義,非但多聞,於義不了」,這幾句很重要。以思慧力,這句話重要,要有智慧你才能解。智慧跟知識不一樣,知識,你只能夠了解它表面,皮毛。以前老師告訴我們,佛法字字句句有弦外之音,你必須能透過文字去了解它的真實義。真實義,語言說不出,文字也不能表達。語言、文字像什麼?像我們走路那個指路標,指示的,你要向裡頭去走,你不能把這個就當作目標,那你就錯了;你必須把這個放下,你往前面走,你才真正達到目標。這個比喻好。所有經典都是指路牌,你要把這個經典就認為這是大方廣佛華嚴,就完全錯了。大方廣佛華嚴不在經上,在哪裡?在遍法界虛空界,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那是大方廣佛華嚴。你不明白這個道理,你怎麼能了達義理?經典的術語叫義趣,這個義理的趣向。終極的目標是要明心見性。要明心見性,你看我們讀經,在一起研究、討論、學習,一定要遵守馬鳴菩薩《起信論》裡面的原則,他教我們聽經要離言說相、要離名字相、要離心緣相,那就是用思慧力。怎麼個離法?就是不要執著,不要分別。聽經不要去執著講經的人的言語,也不要分別他所說的這些話是什麼,名詞術語是方便,決定不能執著。所以都不可以分別執著,更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去解這個經典的意思,那會解錯了。那樣子去解,那就不是佛的意思,是自己的意思;不是釋迦牟尼佛的《華嚴經》,是自己的《華嚴經》,跟釋迦牟尼佛相去就太遠了。所以教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換句話說,我們聽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會領會。你能夠領會多少就是多少,不要去研究,為什麼?你還會聽第二遍,還會聽第三遍,遍遍有悟處,那是你真正的收穫,遍遍有悟處。你所學的是慧,是智慧,不是常識。你能把你體會到的這個道理,用在日常生活上,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用在工作上,那叫學佛。過什麼生活?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是大自在,佛菩薩的生活不生煩惱,只生智慧。
我們生了煩惱,自私自利跑出來,貪瞋痴慢跑出來,這知道錯了,怎麼又回頭了,又落到凡夫地上去?所以學佛,善學,你要會學。宗門大德常常測驗學生,開口就問「你會麼?」這兩個字的意思太深了。「你會麼?」會,隨順佛菩薩的教誨,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佛菩薩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不要疑惑;佛菩薩不准我們做的,千萬不要做。你從開始看,佛菩薩教我們十善,一定要做到。不殺生,決定不能傷害眾生;做到什麼?包括不能叫眾生因我而生煩惱,那我就對不起他,我就有過失了。要怎樣?要像菩薩一樣,「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就是學佛!不殺是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不盜,絕對沒有佔眾生一點便宜的念頭;我有佔一點便宜的念頭,這是盜心。我們學佛了,頭一個,你做生意買賣你得納稅,你有沒有想過咱們走法律上漏洞,我們少繳一點稅?這個念頭是什麼?這個念頭是盜心,你為什麼不布施?佛教給我們布施,布施給國家好。所以你要有布施的心,不要有盜心,想貪一點點小便宜的是盜心,你看這個戒律很難持。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是佛教給我們,開頭,你一進佛門,頭一個教你這些,還沒有三皈五戒,開頭學這個。
《觀經》裡面講的三福,那就是基礎,基本的指導原則,你看,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第三句「慈心不殺」,第四句「修十善業」,你從這裡做起,這叫學佛,你真得受用,從這個地方積功累德。決定不能做的,那是什麼?殺盜淫妄,妄語裡包括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這不能做,這個東西一定要捨掉的。佛教我們做的,真幹;佛教我們不要做的,一定要捨。這個東西做到了,這叫佛門裡頭紮根的教育,你有了。你有這個基礎,這個基礎就是你有成佛、成菩薩的條件了,這是最根本的。這個東西沒有,你學佛,你這一生無論怎麼樣精進勇猛修學,用現在的話說,你所學到的是佛法,是佛學常識。你也能說得天花亂墜,你也能夠著作等身,你依舊沒有辦法離開名聞利養,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以學佛,學佛我們走的路子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是走這個路子。一定要放下貪瞋痴慢,這是菩提道上嚴重的障礙,有這個東西你就不能清淨,它就把你擋住了。這個東西捨去之後,你才體會到精進,你才真正體會到法味,你愈學愈歡喜,你愈捨愈歡喜,真得受用。像開經偈裡面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自自然然你就能開解。「了」是明瞭,「達」是通達,對於佛所教給我們的典籍裡面的義理明瞭通達,才能做到如法修行。如,如同諸佛如來,同樣的方法,把我們所有錯誤的思想、言行都能修正過來,這叫學佛。這樣修學我們才能真正有成就,才能真正得利益。利益是什麼?現前你能覺察到的,煩惱輕、智慧長,你得這個利益。煩惱輕,我們用現在人講的最現實的利益,身心健康,百病不生,這是你現在得的利益。為什麼?一切眾生所有的疾病,那個病根就是煩惱。所以佛法把貪瞋痴認作三毒煩惱。毒是什麼?病毒,你全身所得的病,你決定不會超過這三毒。也就是你的病,不是從貪起來的,就是從瞋起來的,再不然從愚痴起來。你要是把三毒化解,你裡面沒有病根,外面一切感染,感染不到,你裡頭沒有對應的,它就不能感染你,道理在此地。
煩惱細說,百八煩惱,佛說一百零八種;總的來說,不外乎貪瞋痴。從貪瞋痴把它展開,展開到八萬四千煩惱,歸納起來就是貪瞋痴。佛法對治煩惱,用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總的來說,總的歸納就是貪瞋痴,佛用什麼方法?戒定慧。戒對治貪,定對治瞋恚,慧對治愚痴。總的來說,這佛家常講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什麼病都沒有了,你看戒定慧多好!戒定慧是保健第一,身心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你就能得到大圓滿,幸福美滿的人生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