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第二治地住」,請看末後這一段經文,勝進: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誦習多聞。虛閑寂靜。近善知識。發言和悅。語必知時。心無怯怖。了達於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何以故。欲令菩薩於諸眾生增長大悲。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今天我們來學習治地住菩薩的「勝進」十句,這十句就是十個科目。十是表法的,實際上它不是數字,但是在經文裡面,確實它也用了十句,十是代表無盡的意思。十句是略舉,也就是說,在這個位子上的菩薩,他修學的東西很多,這十種是綱領,我們從這個綱領上就能夠理解,也能夠觀察到菩薩教導我們應該怎樣修學,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這一段是勝進,勝是殊勝,進是進步、精進。
第一句『誦習多聞』,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的,勝進也分三段,「列中十法」,這個列就是從「誦習多聞」到「安住不動」,他舉例子,這裡頭十法,「有通有別,通相可知,別依展轉」。通相,我們學佛的同學,尤其對大乘佛法有相當深入的同學,看到這些都知道,大概都知道。別依展轉,這個別就是指治地住,治地菩薩它這個十法裡頭是後後勝於前前,它是有連帶關係的,一個接著一個。譬如第一個先講誦習多聞,第二個講「虛閑寂靜」,虛閑寂靜是習,要用孔子的話來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誦習多聞是學,虛閑寂靜是習,也就是說,把所學的東西都要落實在實際生活上,在此地也就是所學的要落實在實際的功夫上,他的境界才能提升。如果不能夠落實,那境界怎麼能提升?所以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別依展轉,「一總求多聞,為二利行依」,這是說出廣學多聞。為什麼要廣學多聞?二利是自利利他,自利利他一定要依據學習。你要不學習,你不能利他,也不能自利。誦是所學的經文念熟了,不需要看著讀,讀是你看著讀,看著經本子讀,不用經本你能夠讀下來這叫誦。所以誦是背誦,可見得他已經很熟悉了。習,習就是落實,《論語》裡面講「學而時習之」,這裡講誦而時習之,你能開智慧。這多聞就是聞慧,就能開智慧。
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知道,他是二住菩薩,不是凡人。初住菩薩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在哪裡?他在一真法界,他不是在六道,他也不是在四聖法界,他是在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你看看在日常生活當中,他還沒有忘記誦習多聞。這個多聞跟我們所見到的、所想像的完全不相同,為什麼?他們現前居住的環境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兩樣。我們學淨宗的同學,對極樂世界知道比較多一點,至少《無量壽經》學過、《彌陀經》學過,至少這兩樣東西學過。知道極樂世界的人,每一天早晨,一定是參加阿彌陀佛的早會,聽佛講經說法。完了之後,時間還很長,他到哪裡去?他到十方世界去參學去了,去拜佛、去供養。諸位要知道,供佛是修福報,用什麼供養?供養莊嚴具就太多了,都是變化所作,他不需要帶,他手就可以變化,變化種種供具,幢幡、寶蓋、香華莊嚴,供佛,供佛這是修福。聞佛說法,我們不說多,在一尊佛那裡聽一句佛法,那《彌陀經》上佛是舉例子給我們說,他每天早晨他見多少佛?見十萬億佛。一尊佛給他說一句法,他就聽了十萬億句,不是十萬句,十萬億句,你說他怎麼不開智慧?這個地方多聞是這個意思,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可是我們一定要曉得,我們今天學佛是在初學,是在六道裡面人道初學,這個境界對我們來講不可思議,無法想像的。我們念了這一句,我們也會想到四弘誓願第三句,「法門無量誓願學」,跟這一句就對上了,誦習多聞。可是自古以來祖師大德他不是這麼教給我們的,他教給我們要發心,這是先決條件,特別是學大乘,把心量拓開,這個重要,所以第一個願就「眾生無邊誓願度」,你把心量拓開。心量小不行,心量小出不了輪迴,不但出不了輪迴,說老實話,出不了欲界。輪迴裡頭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你心量太小的話,欲界出不去,為什麼?你對於欲界非常的貪戀、非常的執著,心胸狹窄,我們一般講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圈子就很小。而實際上,我們今天能夠看到、能夠觀察到,許許多多人,欲界的天有六層,他頂多只能夠在下面兩層,四王天跟忉利天。能夠生到夜摩天的機會就不多,為什麼?夜摩天的心量就比較大一點了。也就是說,對於欲,欲就是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他比較淡,夜摩天人比較淡。四王天跟忉利天還是很嚴重,這兩層天沒有離開地面,在須彌山腰、須彌山頂;夜摩天就不在地面,叫空居天,他的境界是變化的,是化生的,變化的。愈往上去,這個欲望就愈淡。真正能把五欲六塵放下,沒有貪戀,他就不在欲界,他到哪裡去?到色界去了。為什麼?色沒有放下。色要是放下了,色就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放下之後,他就到四空天去了。跟諸位說,四空天裡頭沒有物質現象,它有精神,就是我們中國人講靈魂,外國人講靈魂,那是靈界的一個地區,那個地區是靈界的,沒有物質。這是我們講凡夫,六道凡夫,高級凡夫。
很早,我們在《老子》裡面看過,《老子》有一句話說,他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他說我有很大的憂患,這憂患是什麼?我有個身體,沒有身體多好!這個觀念是無色界天的觀念,無色界天不要身體,他什麼麻煩都沒有了。身體沒有了,跟諸位說,生老病死就沒有了,你看這是根本的煩惱,你就能擺脫了。但是他無明沒有破,這個無明不是根本無明,是枝末無明,無明沒破,所以他出不了三界,也就是出不了六道輪迴。無色界天人的壽命很長,他那個壽命是什麼?是定功,所以色界、無色界他修禪定。禪定裡面這個境界,他能把時間、空間突破,他對於六道裡面的狀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講理事、因果,不談性相,為什麼?性相他不知道,他迷。如果性相要是通達,那他就成佛了,那他就不迷了。所以他對於宇宙之間的性相他不知道,但是理事、因果他知道,高級凡夫。
佛教給我們發這個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跟大乘菩薩所發的願是相同的,雖然做不到,能發這個心,了不起,這個心超越十法界。雖然是功夫不夠,我們業障習氣太深,功夫不夠,但是有這種希望、有這種嚮往,這非常可貴。這個心發了,要是真發,那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說老實話,你的煩惱習氣自自然然就減少,智慧開了,轉煩惱為智慧,這心是真發。這個心一發,你念念當中是救度一切苦難眾生,你看到眾生的時候,你都想幫助他。所以這個心不容易發,說老實話,小乘不發這個心,沒有這個心,小乘能成四果阿羅漢,菩提心沒發。凡夫,所以《華嚴經》當機的有十種,最後一種叫大心凡夫,這個凡夫他的功力連須陀洹都比不上,但是他心大,他看到一切眾生受苦受難,他真的有憐憫、真的想幫助他,那不是假的,只不過說他能力做不到,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是真話。可見這個大心很難發。
我們一般發這個大心,那是嘴皮上的發心,心裡根本就沒有這個念頭,心裡還是天天計較自己的名聞利養。這個心要是一發的時候,他必定可以損己利人,跟一般人恰恰相反。凡夫是損人利己,他的念頭是自利擺在前面。發這種心的時候,他利他擺在前面,他不是自利,念念利益別人,這是叫真正發菩提心。發心之後,佛菩薩、善知識教導我們,你要想真正將你所發的這個心能夠兌現、能夠做到,那你自己得成佛,你自己不成佛,你就度不了眾生。你雖然跟佛的心是沒有兩樣,都是想普度眾生,佛有能力,你沒有能力。那怎麼辦?學習。從哪裡學起?從斷煩惱學起,所以他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在《華嚴經》裡面講的是妄想、分別、執著,你要把這個東西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成佛了。當然放下不是那麼容易,在理論上講,放下實在講是一念,一念覺,凡夫就成佛了。為什麼我們覺不了?那就是你的煩惱習氣不是一天,無量劫來,你所薰修的是煩惱習氣,一世比一世深,一世比一世嚴重,這個佛菩薩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只有什麼?上上根人,他有能力頓捨,能在一念之間他統統放下。我們在典籍裡面看到的,釋迦牟尼佛是這樣的,他是一念頓捨,在斷煩惱來講叫頓斷,一下就斷掉,世尊給我們做了這個樣子。在中國,我們也看到一個,實際上是很多,這一個是代表的,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也是一念頓斷。世尊頓斷,那個時候他是三十歲;惠能大師頓斷,他是二十四歲,年輕。釋迦牟尼佛在外面學習了十二年,當然在家裡還有基礎,出去參學十二年,可以說是學者,用現代的話說,他是知識分子。而惠能大師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我們中國人叫白丁。由此可知,頓捨煩惱與知識沒有關係,有知識的人能做到,沒有知識、不認識字的人他也能做到。這是做了兩個典型給我們看,讓我們在這裡面去思惟、去觀察,生起信心。
大乘教裡面講得清楚,我們沒有辦法一次頓捨,慢慢來。慢慢來裡面有上根人,上根不能夠一次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但是他可以分為三次。首先能夠一次把執著放下,執著就是見思煩惱,這一放下就成阿羅漢,如果根性更高一點的人,他能夠把分別也放下,那他就成菩薩,三個一起放下,成佛了,惠能大師是三個一起放下,釋迦牟尼佛也是三個一起放下,這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他斷了,成就了德行,回歸自性。煩惱不斷,學法門非常困難,縱然遇到好的善知識,跟你上課、跟你講解,有的時候你聽錯了意思、錯會了意思,這個自古以來比比皆是,把意思聽錯了,很多。他為什麼會錯意思?因為他有分別、有執著,他是用分別心在聽、用執著心在聽。分別心是阿賴耶裡面的意識,執著的心是阿賴耶裡面的末那識,他學習是用阿賴耶,往往產生錯誤。像惠能大師是上上根人,這個人厲害,這個人不用阿賴耶,所以他可以頓悟。阿賴耶是什麼東西?看不見、聽不到、摸不到,它無處不在,它無時不在,佛家叫它叫妄心,不是真心,妄心。阿賴耶叫第八識,末那叫第七識,第六叫意識,佛家叫三心二意。三心就是阿賴耶、末那、意識,叫三心,這三個妄心;二意就是第六意識,第七叫意根,叫二意,叫三心二意。給諸位說,十法界裡面的人全是用的三心二意,所以叫凡夫,他不叫聖人,我們叫聖人是尊敬他,他不是真的聖人,是相似的聖人,不是真的。那就是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他們還是用阿賴耶。
真正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這就成佛,那是什麼境界?初住以上,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初住,發心住。我們現在學到是第二治地住,治是對治,你看地是什麼?心地,發心之後要怎樣把我們的心治好,心裡面那些骯髒的東西、錯誤的東西要把它洗刷乾淨。洗刷乾淨,頭一個方法就是誦習多聞,你不從這裡下手,你沒有第二個辦法,這是什麼?依靠聖教。誦什麼?誦佛菩薩、聖賢的經典,依經典做標準。經典是佛菩薩說的,是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是圓滿的性德。我們學佛沒有別的,回歸自性,回歸自性一定要依靠性德。我們的性德被障礙了,佛菩薩的性德完全顯現在外面,我們只要跟他學習就沒錯。違背性德,那叫造業,造業他就有果報,這個諸位不能不知道。
我們怎樣離苦得樂?學習聖賢人的教誨。《華嚴》我們已經學了四千多個小時,如果真正用心在學習,現在可以說是,誦習多聞應當有相當的深度,信心應該生起來了。隨順性德,現在學術界裡面叫大自然,在佛法裡叫性德,性德就是他們講的大自然。但是大自然沒有性德這個意思好,因為性德這個意思是圓滿的,大自然這個名詞每個人概念並不相同。性德是什麼?性德是善,中國人講得好,「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是人,他的性就是善。善是什麼意思?它圓滿沒有欠缺,佛在《華嚴經》上講的,舉了幾個例子,舉三個例子,講得很好,第一個是智慧,智慧是圓滿的,沒有欠缺;第二個,德能是圓滿的;第三個,相好是圓滿的。你看佛在「出現品」裡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個如來就是自性,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是相同的、是平等的。諸佛如來他現在起作用,他有能力接收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感應,眾生有感他就能應,他有這個能力。感應裡面,把這三樁事情圓圓滿滿的示現出來了,智慧、德能、相好都示現出來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看看這個眾生他是什麼毛病,應該用什麼方法給他調理,讓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佛都能做到,菩薩也能做到。我們現在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煩惱沒斷。雖然學法門,學法門的過程當中,還有很多習氣摻雜在裡面,於是不得法門真實受用。這不能怪法門不好,自己不會學、不善學,沒有把煩惱習氣洗乾淨。好像這一個杯子一樣,凡夫這個杯子裡面盛什麼?盛毒藥的,三毒煩惱、貪瞋痴慢疑、自私自利,裝這個東西。現在雖學佛了,把這個東西倒掉,倒掉怎麼樣?它裡面還很髒,沒洗乾淨,接受如來的正法,如來正法是什麼?醍醐,最好的飲料放進去,放進去之後,這裡頭還有一些餘毒,灌進去醍醐之後,醍醐也變成毒藥了,變成這個。諸位從這個比喻裡頭,你細細去想想,確實如此,它不乾不淨,所以真實的教誨我們沒得到。一定要把心裡骯髒的東西洗刷乾淨,你才叫法器。你這個器裡面,像這個杯子一樣,洗刷乾淨了,裡面的毒素一點都沒有了,你才可以接受最好的飲料,你才能得到充分的營養。我們現在心裡髒的東西太多,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以誦要習,然後才會多聞。
這多聞更深的意思,聽一部經,聽明白了,所有經都懂了,這是多聞。《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經通一切經通。八萬四千法門,一個法門明白了,門門都明白了。所以學習經教,清涼這個註解裡,後面有一段解釋,引用的《涅槃經》,這個解釋好,「非但多聞者,即涅槃經,高貴德王品云:寧願少聞,多解義理,不願多聞,於義不了」。這幾句話說得好,最重要的是什麼?裡頭的義理你明白了,義理是無盡,無窮無盡,所以要你「願解如來真實義」,開經偈上講得好。你真正明瞭的時候是一聞千悟,不是聞一知十,這個能力我們都有,這要曉得。我們跟諸佛如來是平等的,為什麼人家一聞千悟,一聞一切悟,我們這個能力到哪裡去了?煩惱習氣障礙了,所以煩惱是冤家,煩惱是魔。你看《八大人覺經》上講的四種魔,頭一個就是煩惱魔,五陰魔、煩惱魔,天天跟魔在一起,把魔當作親家,你說有什麼辦法?跟佛菩薩遠離,跟魔太親近了,魔障礙你,聽一樣有時候還聽錯;佛幫助你,聽一樣一切都明瞭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明瞭的。所以廣學多聞,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的時候,前面的條件一定是把煩惱斷了,至少煩惱要輕,你學的時候就起作用。你還有很嚴重的煩惱習氣,那就像《涅槃經》上所說的,「寧願少聞,多解義理」,這對於我們有益處的。不願多聞而不懂得義理,那就錯了,念再多都沒有用。所以古大德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此地誦習多聞是這個意思。
在現前,我們真的想學教,聖教在中國說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儒釋道。三教在現在這個時代都衰了,好老師找不到,我們怎麼辦?我們很想學,我們到哪裡去學?我們怎麼個學法才能成就?這是當前最嚴峻的問題。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勸勉過同學,如果你真的發這個大心,這個心是搞真的,不是假的,古人講的,「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你真有這樣的大志,這個是大菩提心,我可以把古來祖師大德的教誨提供給你。總的原則不離四弘誓願,你要先斷煩惱,斷煩惱怎麼個斷法?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弟子規》是儒的根,《感應篇》是道的根,《十善業》是佛的根,你這三樣東西學好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你有了,你有了根基。然後還要學一個文言文,因為古聖先賢的這些典籍都是文言文寫的,你至少要花一年的時間到兩年的時間,你把文言文學好,鑰匙拿到了,你就有能力打開三教的寶庫。儒家現在又叫《儒藏》,佛家有《佛藏》,佛藏經是《大藏經》,現在道教有《道藏》,儒家現在有《儒藏》。這三藏經典那就是你真正得到的,你有這個鑰匙,寶庫打開了。沒有文言文,三藏擺在你家裡,你不得其門而入。文言文怎麼個學法?我們初學的時候,親近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當年教我們是熟背五十篇古文,教材從哪個地方取?從《古文觀止》。《古文觀止》有三百多篇,你在裡面選五十篇背熟,要能講解清楚,你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這鑰匙你拿到了。如果你能夠熟讀一百篇,不但你能閱讀,你能夠寫文言文。所以我想,一個星期學一篇,一年五十個星期,兩年一百個星期,用兩年的工夫紮三個根。儒釋道這三個根學好,一定要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就有聖人的根基。然後你學儒,你就能成聖成賢;你學道,你就能成神成仙;你學佛,你就能成佛成菩薩。你沒有這個根就沒有辦法,聖賢、佛菩薩來教你都沒用,你必須有這三個根才行。誦習多聞,這一條你能做到。
第二句『虛閑寂靜』,清涼在此地告訴我們,「聞已閑靜思修」。閑,虛閑,這是三教裡面講修行,儒釋道都講修行,儒以前多半講修身,修身養性,讀書的環境一定要非常寧靜,清靜的地方。佛家叫蘭若,蘭若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寂靜的地區。它有個標準,寂靜以什麼為標準?牛叫的聲音聽不到。從前修行人都住在山裡頭,山附近一定有農村,農村裡頭養牛,牛叫的聲音很大,牛叫的聲音聽不到,這個地方就叫做阿蘭若,也就是以這個為標準。現在麻煩了,現在你看車的聲音,噪音,飛機的聲音也是噪音,現在要找一個清靜環境比從前難,相當不容易找個清靜的環境。所以我們現在人的福報不如古人,現在我們離不開噪音,噪音會干擾我們。那就要相當的定功,你能在噪音裡面還能夠修清淨心,這是功夫。閑,要把不需要的事統統得放下,你的心裡面就清閑了。古人講「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又告訴我們「好事不如無事」。那我們是不是不要做好事?不是的,不去攀緣,隨緣,遇到了要做,遇不到,別去找事做。要知道,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隨緣,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眾生沒有感他不應,這叫隨緣,他不是找事做的。有這個緣分,機緣成熟了,要做,為什麼?利益社會的事情,利益大眾的事情,緣成熟就應該要做,不做,對不起人。沒有這個緣,你要去製造這個機緣,那是相當不容易,製造的時候你得要具備製造的條件。如果條件不具足,最好不要搞,為什麼?你會帶來一身煩惱,而且事情肯定失敗。所以得預先觀察清楚,有這些條件,可以能製造因緣,而且將來能看到這個效果,會做得成功,那個可以;做不成功,千萬不要做。這是什麼?這是智慧,這不是感情衝動。
尤其是在修學過程當中,一定要在很清靜環境裡頭去修。功夫是什麼?功夫是靜,寂靜,寂靜就是禪定。禪定不一定盤腿面壁,著重在哪裡?著重在清淨心、平等心,就是禪定。清淨心不為外面境界所染,外面是什麼境界?五欲六塵,不被它染污。五欲六塵在面前,自己裡面起貪瞋痴慢就染污,把你的煩惱勾引起來,你就錯了。所以順境、善緣,你起了貪愛,你被貪愛染污;逆境、惡緣,你起了怨恨,你被怨恨給染污,那就是你總是禁不起環境的誘惑,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五欲六塵染污那個嚴重性超過古人一百倍都不止。今天這個世界能修行成功,是大福德的人、大善根的人,善根福德要不是真正深厚,他禁不起誘惑。所以我才意識到,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一生極力提倡因果教育,以前我不懂,想不通他為什麼要提倡這個。我到八十歲才恍然大悟,才真正明白,倫理道德的修養,修養得很好,真正這個名利,財色名食睡在你面前的時候,你還是會動心,你還是忍不住。古人有一句話,從前李老師常常告訴我,「看得破,忍不過」,墮落了。可是什麼?因果有效,要是真正明瞭因果報應的道理跟事實真相,再大的誘惑在面前不敢動心,為什麼?一想後果,不堪設想。諺語所謂「得不償失」,你今天得到一點小小的名利,你將來要到阿鼻地獄去受罪,受罪完了還得還債,欠命的還命,欠債還錢,一絲毫的便宜都佔不到,那又何苦來?為什麼自己造這麼重的業?是不明瞭因果,所以因果教育重要。他老人家一生,可以說對我們這個社會,對我們傳統文化,最大的貢獻就是提倡因果教育。人人懂因果,不敢起惡念,不敢做壞事。倫理道德是讓人羞於作惡,感覺到做不善的事情,感覺到丟人、羞恥,但是有的時候他還明知故犯,就是看得破、忍不過;但是真正懂得因果,他確實就不幹了,這因果教育重要。因果教育,在中國歷史上很久很久了。道教,你看在各個地方建立的城隍廟,城隍廟就是因果教育,就是因果教育的硬體設施。中國教倫理是祠堂,每一個族姓都有祠堂。教道德的是孔廟,每一個縣都有一個孔廟。可是城隍廟、土地廟、山神廟到處都是,這是什麼?這是教因果教育。民間相信,所以起心動念他不會為非作歹;換句話說,凍死、餓死,也不能夠侵犯別人,所以他心是定的。虛閑寂靜最重要的意思是心定下來了,心平氣和,這是你誦習多聞的真正功夫,你有了。
第三『近善知識』,「聞必依友」,這個友是老師。你要多聞,你想學習,你沒有好老師怎麼行?要真正好老師。現在好老師少了,真正好老師發心,來教倫理道德這些課程,有沒有人?有,不多。如何能把這種教學的效果,把它擴展、推廣,這要靠什麼人?這個要靠世間第一等大福德人,大福德。有沒有方法?有方法,現在上課可以錄像,可以製造光碟流通,可以利用網路,可以利用電視。大福德人有,可惜他沒智慧。你看電視,黃金時段演的那些節目,都是大福德的人拿錢買的這個時段來支持的。它演的內容是什麼?演的內容是跟傳統文化相違背的,那就是說,他用這麼多錢去買這個時段,他在造業。網路、電視是在教學,它教什麼東西?教人暴力色情、殺盜淫妄。為什麼不請幾個好的老師來上課?來講講《弟子規》、講講《感應篇》、講講《十善業》,甚至於我們剛才提出來,教教古文。這個錢花下去,他無量功德,他做好事。中國傳統的文化太豐富,十家電視台一百年都講不完,太豐富了。所以這是大福德人,不是沒有,就念頭上差了一點,他那個大福德做了缺德的事情;他一轉過來,他就做智慧的事情。智慧拯救世界,拯救人心。我們今天念的這一段經文是治地,地是心地,現在心地出了問題,如何把它治好?這跟大夫治病一樣,怎麼把它治好?果然我們的心治好了,把自私自利轉變成普度眾生,中國毛主席所說的,「全心全力為人民服務」,把自私自利轉成這個念頭,他這一句話,全心全力為人民服務,就是佛法裡眾生無邊誓願度,同樣的意思。那是什麼?那就是佛法,那是大德,沒人做。什麼人去落實?中國古人所講的志士仁人。現在志士仁人少,捨己為人的少,自私自利的人多,誰肯能夠放棄自己的名利去幹這個事情,我們這世界就有救了。
這世界災難很多,我們看過。實在說,我至少有四十五年沒有看過電視、沒有看過電影,報章雜誌我統統都不看,幾十年了。同學們告訴我,現在有個電影,全世界全球聯播,電影院做聯播,播什麼?這個電影名字叫「2012」,買了票送給我,要我去看,一大堆人陪我一起去。我看了,幾十年沒有看,看過這個電影,這裡面演什麼?災難。有沒有辦法對治?有。災難怎麼來的?我們的思想、言行不善所感召得來的。如果我們地球上的居民都省悟過來,像佛法所說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災難都沒有了,這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之前學習的《妄盡還源觀》,就是講這些道理,「一切法從心想生」。中國人講,「相由心生」,佛法講,「境隨心轉」,這兩句話是一個道理。
我們的心善、思想善、言行善,沒有一樣不善,從近處講,身心健康。德行要緊,中國人講的五常,中醫也說,五常是什麼?五常是基本的德行,所有人都有,這是性德。你沒有了,沒有是你迷失了,不是沒有,性德是自性本有的,而且都是圓滿的。第一個是仁,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叫五常,常是永恆不變。你現在統統把它忘掉了,它還是在,所以它永遠不變。只要有善友來教導你、來誘導你,你馬上就現出來,我們過去在湯池做的這個實驗就是很好的證明。所以良心,仁義禮智信這五樣東西都是良心,仁是良心,義是良心,禮是良心,統統是良心,人都有良心,只是一時迷惑,有好老師來指導你的時候,良心馬上就發現。仁是什麼?愛人,人本來愛人,現在為什麼不愛人?是自私自利,所以迷失了自性,仁者愛人。不仁,不愛別人的人、厭惡別人的人,容易生病,生在哪裡?生在肝,生在肝病。義是什麼意思?義是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這是義,中國自古以來叫禮義之邦。不義呢?不義就是你的思想言行不合理、不合法、不合情,叫不義,你會得病,病在肺。禮是謙卑,尊敬別人。無禮是什麼?自己貢高自大,瞧不起別人,這種人也容易得病,得什麼病?得心臟病。智者不惑,不迷惑。無知,迷惑顛倒,他病在腎臟,無知。最後信,信,不欺騙別人;無信,病在脾胃。
由此可知,左丘明說得好,左丘明跟孔子同時代,《左傳》是他寫的,《左傳》裡面有一句話說,「人棄常則妖興」。這什麼意思?人,這五常仁義禮智信不要了,那他就不是人,因為人一定是具備這五個條件的,這是良心。仁義禮智信沒有了,是人的樣子,實際上,他的思想言行跟妖魔鬼怪沒有兩樣,所以他說「人棄常則妖興」,把五常丟掉就妖魔鬼怪出現了。妖魔鬼怪是誰?自己,不是別人,本來是佛,現在變成妖魔鬼怪。守住仁義禮智信,念念行在仁義禮智信,這個人是聖人、是賢人,在佛法裡說,他是佛、是菩薩。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相信這個道理,認真去修仁義禮智信,把仁義禮智信找回來,我們身體健康,五臟六腑不會有病。即使有病,也很快就可以好,為什麼?心態調整了,你裡面的組織,細胞組織就恢復正常,病毒的細胞就沒有了,就這麼個道理,這中醫所講的。醫藥對人頂多貢獻只有三分,心態佔七分,所以中醫給你講道理,很多疾病不需要用藥物的,心態一轉就好了。在日常行為當中,最重要是孝悌、孝道,人要能孝順父母、孝順尊長,他的身上血脈都暢通無阻,什麼病都沒有。你身體好,你家就和,一家就歡樂,所以家齊、國治、天下平。這是親近善知識。
今天我們怎樣幫助別人來親近善知識?一個就是普遍的介紹,抓住機會。現在的教學,利用高科技,這是很好的手段,藉這個能夠普遍,能夠讓許許多多的人都有機會聽到,聽聞,聞法,有機會聽到,有機會一起學習,這是過去沒有這些科技是做不到的事情,現代有這個,很容易做到。華藏衛視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它們每年還有一次「華藏衛視之友」的活動,這個活動很好。這個活動最好能做成像一般的論壇一樣,大家在一起分享,提出更好改進的意見,讓這個事業能夠順利的發揚光大,利益全世界有緣眾生。為什麼叫有緣眾生?這是佛家的術語,他到時候會打開電視機來看這個節目,這就叫有緣。我們相信還有很多人想看,他不知道,這個信息他沒有得到,因此我們知道這個信息、知道這個頻道的時候,要時時刻刻想到把這個頻道介紹給別人。你介紹給一個人,他要是真正常常收看這個節目,那他就得度了,你就度了一個人;你介紹十個人,你就度了十個人,這是一樁好事情。而且這個好事情,既不費錢,也不費力,輕而易舉。這就是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
第四句『發言和悅』,這句話非常重要。言語是禍福之門,夫子教學就非常慎重,你看他教學的四科,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語,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學。在全世界,每一個族群、每一個宗教,古聖先賢他們沒見過面,他們沒有信息往來,但是他所想的、他所說的、他所教的,在原理原則上完全相同。這是什麼?我們稱它作真理,完全相同,都是把德行擺在第一,都是重視言語,「發言和悅」。無論是請教於人,或者是你教誨別人,我們在《還源觀》上看到的四德,這是賢首國師為我們提出來的四種性德,都是法身菩薩的,我們應該學習。第一個「隨緣妙用」,隨緣,大家好懂,我們能做到隨緣不攀緣,你就自在了。妙用,妙用得大自在,什麼叫妙用?裡面沒有我,只有一個念頭:利益社會、利益大眾、利益國家、利益世界,他這個利益他想到別人,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這妙!想到自己,就又生煩惱,為什麼?他就有得失。想別人,沒有得失,事情做成功,眾生有福,自己不居功,我沒有什麼貢獻,眾生有福。做不成功,眾生沒福,我也不會難過,我們已經盡心盡力,功德就圓滿了,妙用!換句話說,不能把自己加在裡頭,加在裡頭就不妙了。自己加在裡面就造業,這個業有善業、有惡業,總而言之,果報在六道,出不去。沒有自己,這個業叫淨業,佛教人修淨業,斷惡沒有自己在裡頭,修善也沒有自己在裡頭,淨業。
第二個,時時刻刻想到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樣子,「威儀有則」,則就是原則,就是好樣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不能做壞樣子。第三就講到了,你看「質直柔和」,柔和就是此地講的「發言和悅」,和是溫和,悅是喜悅。反面是什麼?反面現在人講發脾氣,那就不是和悅。人家把事情做錯了,事情做錯了也和顏愛語,做錯的人會很感激你,不會再犯第二次錯誤。如果做錯了,你把他叫過來,狠狠的訓他一頓,發了一頓大脾氣,他是你的下屬,他替你打工,他不能反抗你,心裡不服,過失還會重犯,他不服你。和顏悅色,處處為他著想,人家感恩,他怎麼會再犯錯誤?我在年輕的時候,也上班,工作不多的時候,在那個時候還看看報紙,喜歡靠在椅子上,椅背往後靠,凳子前面兩個腳就翹起來。我的長官,他從後面看到,我不知道,走近我的身旁,拍了我的肩膀,我一看過來,看到是他,趕快站起來。他是和顏跟我講,他說你這個坐姿勢不好,椅子容易翻過來,你就摔跤,你會受傷。我這個毛病永遠就改掉,感恩!他沒有把我狠狠教訓一頓,沒有,發言和悅,永遠感激,永遠不會再犯,這個力量多大。
改正別人錯誤,發脾氣是很愚蠢的一個做法,是錯誤的做法。真正學過《弟子規》的人不會這麼做,他一定是和顏悅色,會收到非常好的效果。這是學問,是大學問。又何況我們向別人請教,這種事情太多了,活在這個世間,知識日新月異,要不要學?不能不學。但是傳統的那是大學問,更要學,那是根基,有大學問,這些知識都被你受用,你會用得非常恰當。真正是有大學問,肯定他會用高科技媒體來傳播古聖先賢的教誨,讓無數眾生破迷開悟,真正離苦得樂。今天災難這麼多,「2012馬雅預言」所講的,多少專家學者在討論這個問題,有記錄片,這些記錄片在網路上可以看到。我是同學介紹,我看到四種。古聖先賢、宗教教育,如果細細的來講、來討論,認真來學習,這災難就沒有了。就跟我剛才講的,我們只要把仁義禮智信做到,百病不生;每個人都把仁義禮智信做到,災難就化解,為什麼?境隨心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境,我們中國人講風水,現在人就叫我們居住的環境,我們生活的環境,它是隨我們意念在變化的。我們念頭好、念頭善、言行善,沒有一樣不好,我們日子幸福美滿。
現代人活在這個世間,可憐!為什麼?人心不善。起心動念都學會了,學會什麼?學會損人利己。嚴重到什麼程度?嚴重到醫藥,賣假藥,這在古時候是絕對沒有的。賣假藥是什麼行為?謀財害命,他不但要你的錢,還要你的命,這種事情怎麼能做?再有的,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係的,飲食有毒。前天有個同學來告訴我,他是講某一個連鎖店,裡面賣的雞肉,這是真的事情,不是假的事情。他們的連鎖店很多,是個很大的企業,說那個雞養多少天他就要交貨?兩個星期。從雞出生,兩個星期,牠就長大。怎麼長的?牠這個雞根本沒有休息,他是用強烈的燈光照射牠,餵牠吃。餵牠都是化學飼料,實在疲倦,牠就打瞌睡,醒過來就又吃。在籠子裡擠得動彈不得,你看那雞多可憐,兩個星期就肥肥大大的,重量夠了,就拿去殺掉,真可憐。所以這種雞是非常不健康的,吃了這個肉,那是毒!真是《無量壽經》上講的「飲苦食毒」,多可怕。
我們素食,素食它有農藥、有化肥。農夫也學會損人利己,學會了,賣給市場的這些農作物,化肥用的分量很重,所以這個菜樣子很好看,有毒!他自己吃的,他自己吃是另外種一塊小地,它分開來的,它跟他賣的東西分開。時間不長,行,如果時間長,我們曉得,化肥毒素已經滲透在地面上,它擴散,他自己種的那個土,雖然他不用,它的土壤擴散到那邊,他也遭受報應,你說多可怕。所以現在我們飲食起居沒有安全感。瘟疫怎麼形成的?就很清楚、很明白了,不必說了,你看看現在人過的是什麼生活,他吃的是什麼?喝的是什麼?你就明白了。我是在前幾年,在山東看那個養鴨的,那也是個集團,規模很大,那鴨子長成比那個雞還稍微好一點,牠是六個星期,現在我們聽說這個雞是兩個星期,你說多可怕。所以逼著我們不得已的辦法,我們在澳洲,好在澳洲是土地便宜,我們自己種菜。我們的菜園很大,不用農藥,不用化肥,我們品種也很多。平常我們可以能供養三百個人,我們辦活動,可以供養一千人。可是我們離開自己道場,到外面去旅行、活動,就不行了,就得要隨順環境。小心謹慎,依舊不能夠避免,這是講到我們現實生活。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大家把利益擺在第一。中國人把利益擺在第一,給諸位說,是近代,頂多一個世紀。古時候,自古以來,中國人是把孝悌擺在第一,上古時代,三皇五帝。到夏商周,把仁義擺在第一,已經降了一級,先是孝悌,現在變成仁義。現代人把利益擺在第一,有什麼辦法?利是人之必爭,人為了要爭利,什麼樣的手段他都能用得出來,道德約束的力量消失掉了。所以因果有效,真正懂得因果,你要是用這種思想、手段謀取的利益,你這一生能夠享受幾天?將來墮阿鼻地獄,那有多長的時間?你去受罪,你受這個果報。地獄出來之後,你變畜生,或者是變人,你還得還債,你害過那些人,你要補償,欠命的還命,欠債的還錢,一絲毫的便宜你都得不到。所以我們想到這些事情,我寧願餓死,我寧願凍死,我也不敢害人,為什麼?我餓死、凍死,這是我自己的命,我死了以後,好地方去。幹這些傷天害理的事情,死了以後,餓鬼、畜生、地獄,他到那裡去。我們堅持絕不幹這些事情,我們死了以後有天堂、有極樂世界,有許許多多好地方去,不一樣。所以你懂得因果報應這個道理的時候,人對於作惡這個念頭就熄掉,殺他,他也不敢做。
尤其是學佛,真正在經典上道理明白了,人有沒有死?沒有死。生死是身體,身體有生死,靈性不滅。所以真正懂得的聰明人、有智慧的人,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是什麼?提升自己的靈性,我這一生在人道,至少來生要到天道,不斷向上提升,這是正確的。千萬不要迷惑顛倒,造業、受報,來生往下墮落,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朝聞道,夕死可矣」,早晨我把這個事情道理,宇宙人生的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晚上死,沒有遺憾,能安心,知道我到哪裡去,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無論是儒學、道學、佛學,達到一定的境界都知道這個道理,所以都能把生死看破。生死看破就叫了生死,了是明瞭,不是沒有生死,對生死這個事情是明瞭了。它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那是很正常的事情,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樣,靈性不滅,一般人講靈魂不死。你要珍惜,珍惜永恆的生命,不要被一時這個肉身,為了肉身享受造作罪業,不值得,這是絕大錯誤。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