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我們今天從「第二治地住jump」看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治地住jump。此菩薩於諸眾生發十種心。何者為十。所謂利益心。大悲心。安樂心。安住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同己心。師心。導師心,是為十。】

  我們學習了清涼大師的註解,就是疏文,今天我們從疏文第三,「於危懼無樂眾生,令得樂具不盡」。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句在前面我們也講了很多,可是愈看這裡面含的意思太多。如何幫助大家離苦得樂?這裡都是講的『大悲心、安樂心』。不安這是危,心不定這才有恐懼,無樂這個現象實在說就是我們現前的社會現象,無論是貧富貴賤都有危懼無樂。尤其是年歲大了,使我們想到養老育幼的教育,老人沒有人照顧,子女長大,各人為他自己的小家庭忙碌。確實有許多做父母的人被子女遺棄,晚年住進老人院,老人院裡面的情況,你不去參觀你不了解,你看了之後確實會感慨萬千。在中國幾千年來,從來沒有發生過這種事情,沒人養老。現在發生,為什麼?從前的人,人生價值觀不一樣,一個人生活在世間為什麼?過去的人都會說為家庭,現在家沒有了。以前家庭是大家庭,小孩從小就養成孝親敬長,這一生要做的是榮宗耀祖,所以他一生努力都為這家庭,大家庭。我們在前面也做過很多次的報告,一般家庭,這一家人口大概都在三百人左右,五代同堂,人丁興旺的六、七百人,家庭是個社會組織。所以古德講修身齊家,齊家就能治國,治國就能平天下。中國幾千年來長治久安,家庭的貢獻最大。

  我們中國人的家,是在第二次大戰之後消失,二戰之前還有,我們還親眼見過,二戰之後沒有了。家沒有了,這家破人亡,這一個家族幾百人逃難,流浪到四方,過一代、兩代彼此都不認識,這是中國人的悲哀。在古時候養老育幼都是家庭肩負起的重擔,我們現在感到危懼無樂,果報現前,家道、家規、家學、家業都沒有了。古代的中國人,沒有不知道教育重要,尤其是家庭教育,教什麼?教人發揚性德。人性本善,《三字經》上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如何把這個本善的性德,在人一生當中能保持,不失去,這是教育第一個目標。所以中國的教育是愛的教育,也就是說人不能不知道自愛,自愛愛什麼?愛自己的本善,這叫真正自愛。本善是什麼?父子有親是本善,父子有親那個親愛那是本善;君臣有義,那個義是本善;夫婦有別,別是本善;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本善!現在沒有了,父子沒有親,君臣沒有義,夫婦沒有別,長幼沒有序,朋友不講信,這就是什麼?就是不自愛。你本性裡面的善德你統統丟掉,這五倫。第二個是五常,五常是本善,仁義禮智信,現在把禮丟掉,無禮,不義、不仁、不智也不信,這五常沒有了。於是四維八德也自然消失了,這些就是古聖先賢所講的本善。

  八德有兩個說法,我們如果講四維八德就完整的,就全包了,四維是禮義廉恥,八德是孝悌忠信、仁愛和平。唯有自愛他才知道愛人,知道愛人的人他才知道愛家、愛族(愛家族)、愛鄉、愛國、愛眾生。大乘佛法裡面把這愛更擴大,愛天地萬物,這是圓滿的天倫之樂。在過去,如何把這樁大事做得圓滿的,完全是家教。所以中國人從小,這十二歲之前嚴格的教學,教規矩,就是現在這些年我們提倡的《弟子規》,包括《感應篇》。這是兒童必須學習的功課,是要求他做到,在佛法裡面這是戒律,做人的規矩。從小學了,一生都不會改變,養成習慣,所以「習慣成自然,少成若天性」。童年的時候記憶力最好,把應該記得的古聖先賢的教誨,都要把它念過、要背過,不必講解只叫他背誦。背誦遍數多了,很多道理自然明白,這就是古人經驗當中告訴我們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所以老師、尊長跟他講解的,他一聽就懂,一點都不難。甚至於還有許多老師、尊長還沒有講到的,他已經悟到。所以過去的老師常常在一起談到,「某個學生有悟性,悟性很高」。悟性從哪裡來?悟性是清淨心來的。他心裡妄念少、正念多,什麼是正念?把古聖先賢的那些話記住,那是正念。

  現在這種教育沒有了,那小孩學不學習?學習,學習照樣學習,他在哪裡學習?他在電視學習。六、七歲上小學,中國的小學我不知道,外國的小學我知道,小學一年級就用電腦。這些小學生很聰明,電腦玩得很熟,從電腦裡面他又發現了許多的資訊,就變成電動玩具。於是他就接受了染污,邪知邪見就產生,很可怕!而且先入為主,以後縱然遇到聖賢教誨他排斥,從小學的變成他的成見,變成他的標準,與這個標準不符合的就排除。電腦裡學些什麼?學習的暴力、色情、殺盜淫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學這個東西。這是現在社會動亂的根源,這是危懼無樂的根本,現在問題嚴重,非常嚴重。我們現在面臨到這個時代,自己年歲也大,看到許多老人進了安養院、老人公寓,在外國有國家照顧,物質生活還能維持。如果這個國家經濟衰退,遇到金融危機,沒有力量再養這些老人,這老人怎麼辦?老人沒有積蓄,他就面臨飢餓、死亡的邊緣,很可怕的事情。網路裡頭有很多信息,都談到有災難問題,金融危機、糧食危機、能源危機,這些危機層出不窮,他怎麼樣不憂懼?他的喜樂從哪裡來?

  我看過很多的老人院,辦得最好的是澳洲,澳洲地廣人稀,所以土地得來容易。澳洲的老人院確實就像花園一樣,物質生活的品質好,人看了之後滿意,可是精神生活缺乏。護理人員都受過良好的職業訓練,對於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得很好,他盡到他的責任;對老人沒有孝敬之心,所以老人的心情得不到安慰。我們知道今天連兒女都不孝父母,怎麼能夠讓護理人員去做這些老人的孝子賢孫?這是個教育問題,我想了很久,這個護理學校辦得好,它裡頭缺乏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它缺乏這個東西。所以我就想,我們如果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條件,應當辦一個護理人員培訓中心,小型的、短期的培訓中心,讓他到這地方來學習,學習期間六個月就夠了。學什麼東西?學《弟子規》、學《感應篇》,學宗教教育。把這些護理人員的善心喚醒,讓他們真正能夠把這些老人院的老人看作是自己的父母,能在這個環境裡頭盡孝,這個功德太大!把它當作功德去做,不是拿一份工資在那服務,把它當作功德去做,能孝敬老人,讓老人這個精神生活充沛。我們知道,老人如果說他有怨恨、他有不平,他將來走了之後到哪裡去?都到三途,肯定的。如果晚年的生活過得很快樂,怨恨都化解掉,歡歡喜喜、快快樂樂,看到所有的這些護理人員都像是孝子賢孫一樣,他晚年開心,晚年歡喜,那他將來走的時候他到天堂,他到極樂世界。等於這些護理人員要拿出孝心來做,就把這些老人,你看從地獄送到天堂,這是什麼事業?神聖的事業,這是無比偉大的事業。

  這個問題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只要這些人覺悟,他在這一生當中,這個社會上所謂是三百六十行,他選的是神聖的行業。修這種因,他將來得什麼果報?他送幾個老人生天,他肯定到天堂,他不會墮落;他送幾個人到極樂世界去,他肯定到極樂世界。所以一切行業當中,最善的行業、最偉大的行業、最神聖的行業,護理人員能夠經過半年的培圳他就知道。這個事情要做,值得做,非常值得做,讓老人院的老人每天生活非常充實、非常快樂,他這一生當中真正度過幸福、美滿的晚年。老人,還有很多老人有才藝,在老人院裡面一直住到老死,他這一生的抱負沒有人傳遞,這是老人心裡最難過的事情。把老人院辦成老人大學,他還有能力教學的,每個星期安排他幾堂課,義務教學,社會上有年輕人想學的來跟他學習,他快樂!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有才藝、你有能力沒有人傳遞,這多痛苦,這個後是有人傳你的才藝,世世代代有傳人。不收學費,老人院有教學的講堂,有教室,老人有很多多才多藝的,讓他能教、能傳,這給他帶來快樂。除這個之外,文藝的演出,老人想需要什麼,都能幫助他做到,真正用心為他們著想,為他們的快樂著想,這樣一個老人院辦成功。然後可以通知媒體,像電視、廣播、報章雜誌的記者來訪問,向廣大的社會去宣傳。希望經營老人福利事業的這些人,來參觀、來學習,普遍的去推廣,讓天下老年人都能夠有其養,養老。這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業,最值得做的事業,在佛法裡面講是無量的功德事業,你做這個好事,不為自己名聞利養就是功德,果報不可思議,這對老人。對兒童也是一樁大事,你能把他教好,他將來是社會的棟梁;你要教不好,他將來可能危害社會。一個養老,一個育幼,養老是照顧他的來生,想到來生。育幼是想到底下這一代,到他們長大,他們用什麼方式來經營這個社會,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謀福利。所以這樁事情也是大事!聖人所做的全是功德事,我們細心去觀察,這世界上每個宗教的創始人,都把這兩樁事情做好,他能全心全力去做,不夾雜名聞利養在當中,這值得人敬佩的。尤其是底下這一句,「令得樂具不盡」,這不盡是無止限的,多多替老人著想,多多替孩子著想。孩子幫助他們成長,特別是倫理、道德的成長,因果教育的成長。老人是盡量幫助他們喜樂,幫助他們每天生活在歡歡喜喜、快快樂樂。

  底下一句,第四「於惡行眾生,令安住善行」,這是第四個『安住心』,對什麼人說的?對惡行眾生說的。中國古人,《左傳》裡面有一句話說,「人棄常則妖興」,人要是放棄,常是五常仁義禮智信,不仁、不義、無禮、無智、不講信用,這叫棄常。這五種德為什麼叫常?常就是不能須臾離開的,就像我們呼吸空氣一樣,稱為五種常道,在道德裡面這是道德的基本。這五樣東西不講,那就是妖魔鬼怪,這叫惡行。魔,佛法裡面有講「界內十魔跟界外十魔」,現在這個社會上魔很多,太多了。佛法裡面所講的言語有技巧,我們細心去讀誦,體會到佛菩薩的善巧方便。這十種魔,第一種是「精靈魔」,諸位要曉得,魔是讓我們受苦受難的,折磨我們,是這個意思。精靈魔,我們古人所講的妖精、怪異,這說什麼?樹木、石頭、畜生(禽獸),「多年受天地日月精氣所成者」。禽獸裡面,我們平常聽得最多的是狐狸、黃鼠狼、蛇,確實牠們也有修行,這古人筆記小說裡面記載得很多,最普通大家能看到的,《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這裡面講得很多。我們在年輕時候看這些書,對它所說的都不相信,可是學佛學了這麼多年細心回想,我們這一生所經歷過的,知道確有其事,那不是假的。這些靈有的時候附在人身,那就是折磨,而且附身這個現象,現在在全世界不但中國很多,外國也很多。這是屬於精靈鬼。

  第二類是「鬼魔、神魔」,我們常常合起來講鬼神。鬼神來折磨你,多半什麼?多半你得罪他。精靈裡面多半是有冤業,我們講冤親債主。所以佛陀教我們做早晚課一定給冤親債主迴向,把我們修學的功德跟他分享,這很有道理,讓我們在修行道路上少障礙。總的來說,就是我們常講的妖魔鬼怪,這一類的鬼神。鬼神來找麻煩,說實在話,也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謹慎,惹來的麻煩。所以夫子教導我們那個態度很好,「敬鬼神而遠之」,這就對了。鬼神他也是眾生,也屬於六道裡頭的,另一個空間維次,跟我們很接近,我們對他尊敬這就沒事。遠之是不能聽他擺布,如果你什麼事情都求鬼神,麻煩就來了。他有神通,小通,所以小的事情你問他,他很靈驗;大的事情他就胡說八道,他就騙你,他不誠實。他要誠實他就不作鬼神,他要是神一定是天神。所以夫子教導我們這是正常對待鬼神的態度,敬而遠之,這個遠不是說離他遠遠的,不是這個意思。他告訴我們一些信息,我們要有智慧去分析,合情、合理、合法的可以參考。違背情理法的決定不要接受,你接受就受他控制,那個事情就很麻煩。小是你自己得病,你身體不健康,永遠被他操縱;大的可能就讓你受很大的痛苦,甚至於奪取你的身命,這很麻煩,不能不小心。

  第四類「天魔、仙魔」,這天仙,這在佛經裡面講,古印度「九十五種外道所依婆羅門仙,及自在天摩醯首羅」,這是諸天,天神。我們佛門說天神,天神裡面有很多是護法的,為什麼他是魔?他障礙你,不讓你脫離六道輪迴,我們就受他的折磨,不能脫離六道,六道裡頭苦多樂少。你變成這些諸天的眷屬,這個錯了。可是他們的徒眾也真不在少數,我們佛門裡面每逢農曆過年也要祭拜這些天神,你看初一供天,對於天神的禮敬,這裡面很多護法。這是說跟我們這個世間不同維次的,他會帶給我們一些困擾,不能不知道的。

  底下一種「陰魔」,這是《八大人覺經》上講的四種魔,四種魔前面所講的都是屬於天魔。這個五陰魔,五陰是什麼?色受想行識。色是肉體,四大是肉體;受想行識是心法,我們的精神的部分。肉體跟精神的部分,如果我們很愛惜它,常常要保養它,那就產生一種障礙,什麼障礙?不肯種善根。把自己的物質生活跟精神生活看得很重,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享受主義,他把這個擺在第一。修行疏忽了,修行能了生死出三界;你今天享受精神、物質生活,你出不了三界。你所享的是享福,福享盡你的業障就現前,一定要記住,福是很容易享掉的。

  下面一種是「死魔」,死魔實在說你修行功夫不到位,壽命到了,縱然你修得不錯,來生再到人道,我想我繼續修行,行不行?自己真正做得了主,行!做不了主不行,你隨業流轉。隨業流轉縱然來生還遇到修行的緣,你至少停止十幾二十年,前面修的忘得乾乾淨淨,遇到的時候還是從頭學起。這就是說在六道修行很不容易成就,縱然生生世世接著修,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佛、菩薩都勸我們珍惜這一生的壽命,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修行得到一個成果,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什麼叫成果?能夠超越六道輪迴那就是成果。可是我們曉得,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例外的,任何一個法門超越六道輪迴,一定要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不斷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這真話。我們想一想,我們有能力把見思煩惱斷掉嗎?思惑是貪瞋痴慢疑這五條,能不能斷得掉?見惑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頭一個身見能不能斷掉?這一條不能斷就一切都不能斷。學佛的同修,無論你學哪個宗派、你學哪個法門,我們說你還有沒有自私自利?只要有自私自利這個念頭,你的煩惱一品都沒有斷。如果真的破了身見的人,自私自利念頭沒有了,那是破了身見。

  我們在學習經教這幾十年當中,常常提醒同修,我們共同勉勵,我說我們放下十六個字,第一個放下自私自利,第二放下名聞利養,第三放下五欲六塵,就是說這享受放下,第四放下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都做到,我講真話,有沒有入佛門?沒入,只到門口沒進來。不錯,到門口,但到門口沒進來還得搞六道輪迴;進來就行了,進來就是聖人。進來是什麼地位?《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十信好比是佛教小學,初信是一年級,小學一年級,那是聖人,那不是凡人,那就是成就。如果你進不來,你還是凡夫,還是繼續去搞六道輪迴。所以我勸同修,都是勸他放棄這十六個字,到佛教門口。我們知道進門太難了,因為什麼?身見這五種邪見你要斷掉,很難。你看第二個邊見,邊見是什麼?對立,你能不能放下?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一切萬物對立,有這種念頭就入不了門。小乘你不能證須陀洹果,小乘初果;大乘,你不能夠入初信菩薩。這佛法門檻確實是高,但是如果我們只到門口還沒進去,要是從念佛法門,那你肯定得生,這叫門餘大道。這是無比的殊勝,我們能夠放下這十六個字,放下愈多愈好,這念佛可以往生,生凡聖同居土。

  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縱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你也算是成就。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裡面,四土都是不平等的,這四土是寂光土、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都不平等。像我們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的報土,六道是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是方便有餘土,不在一起。實報土我們都看不到,你修行沒有到那個層次,你見不到。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不一樣,他那個地方空間維次的障礙沒有,所以縱然生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每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都在一起,文殊、普賢他們是在哪個層次?實報莊嚴土。天天可以見面,這很難體會,很難懂。所以我常常用一個比喻,像老師上課一樣,十方剎土老師上課都是各別的教室,一年級是一年級教室,二年級是二年級教室,不同的教室。所以你所看的是你同班同學,比你程度高的你看不到,比你低的你也看不到,你只能看到同班的。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的,一個大教室,阿彌陀佛是老師,這個教室,從幼稚園的學生到博士班的學生都在一起,都在一個教室,你統統都看見,這是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之處。老師教導你,比你高的學長來幫助你,你的成就特別快,他那個地方沒有障礙。所以可以這麼講法,生同居土就是生實報土,真叫一生一切生。這個一生成就大家都有希望,像善導大師所講的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

  如何能有把握?記住釋迦牟尼佛的兩句話,你做到就行,「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記住這兩句,你不怕苦,你能持戒。戒律是什麼?《弟子規》、《感應篇》。我為什麼不說佛家的戒律?《弟子規》跟《感應篇》是佛家戒律的落實。三皈五戒你怎麼能做到?你把《弟子規》、《感應篇》做到,你三皈五戒就落實了,你是佛經裡面講的標準善人。你看我們打開經典「善男子善女人」,它有標準的!佛家的標準是十善業,十條是綱,《弟子規》裡面一百一十三條,你仔細去對對看,《十善業道》一展開就是。《感應篇》裡面每一句你細心去觀察,跟《十善業道》都能對得起來。所以我們要想把《十善業道》做好,你就不能不認真,去修學《弟子規》跟《感應篇》。印光大師還給我們一部好書,《安士全書》。

  後面還有三種,八、九、十,三條,這三條在四魔裡叫煩惱魔,這個地方把煩惱魔分成三條,第一個叫「業魔」,是造業。它舉了幾個例子,「即好淫、好盜、好殺、好妄,諸惡業也」,這是造業。好是愛好,淫是邪淫;好盜,喜歡佔別人便宜,就是古德講的一句話,損人利己,貪圖自己的小利,傷害別人。好殺是殺生、吃肉;妄語是不誠實,存心欺騙別人。這造惡業,惡業他有報,你要知道造這些業得什麼樣的果報,全在《感應篇》裡頭,你念了之後就知道。這種果報很快它就現前,不要等來世,佛法也跟我們說,現前是花報,來世是果報。

  底下一條,第九條「惱魔」,這都屬於煩惱,惱魔裡面講的「即多貪、多瞋、多痴、多散,諸惑惱也」。給我們講的是貪瞋痴三毒煩惱,裡面有三毒煩惱,所以他才有惡業。惡業表現在這地方就是殺盜淫妄,殺盜淫妄從哪裡起來?從貪瞋痴起來。貪而無厭,不知足!諸佛菩薩、古聖先賢異口同音教導我們「知足常樂」,要學到樣樣知足。佛陀在世表演給我們看,你看身體存活在世間,維持這個身體飲食、衣服、臥具。釋迦牟尼佛生長的地區是在熱帶,熱帶的生活容易過,衣服三件就夠了,叫三衣。托缽,有一個缽就行,他的財產三衣一缽,吃飯出去托缽,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樹下一宿,晚上找個大樹底下,盤腿一坐就休息,生活這麼簡單,知足!我們中國老祖宗教訓我們節儉,你看孔老夫子,他的學生讚歎老師,老師有五德,五德是善良、溫和,溫良恭儉讓。夫子溫和、善良,善良是講心地,溫和是講態度,我們佛法講柔和,不會跟任何人衝突。你讚歎他他歡喜,你毀謗他他也歡喜,從來不生氣。恭敬,無論做什麼事情認真負責,絕對不會粗心大意,這表現在恭敬,對人恭敬,對事恭敬,對天地萬物恭敬。儉是節儉,一絲毫都不浪費;末後是讓,與一切人絕沒有爭執。現在人講競爭,在中國古聖先賢教誨裡頭找不到競爭的字樣。競爭提升就是鬥爭,鬥爭提升就是戰爭,現在的戰爭跟從前不一樣,現在核武、生化是毀滅性的戰爭。你看夫子教導我們。

  佛教導我們的,像《還源觀》上所講,講得簡單,四德是性德,教導我們「隨緣妙用、威儀有則」,隨緣就是普賢菩薩的恆順眾生,妙用是什麼?妙用簡單講是不著相,那就妙用了。不著相是什麼?順境、善緣沒有絲毫貪戀,貪戀是煩惱,貪是貪心;逆境、惡緣沒有瞋恚,你看不貪、不瞋;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不迷失自性,不痴,這是妙用。也就是說隨緣裡頭不起貪瞋痴,這是妙用;威儀有則,我們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這就是威儀有則。我動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善還是惡,社會大眾都像我這樣行不行?要常常回光返照一下,我這個念頭不善,社會大眾都像這樣子,這個社會就混亂了。一定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看到別人做好事歡喜讚歎,有能力要去幫助他;沒有能力讚歎他,決定沒有嫉妒,決定沒有障礙,這好事情。看到別人做好事,心裡不舒服,想盡方法來障礙他,那就錯了。所以你能夠回光返照,常常想到我這個念頭、我這個言語、我這個造作,對社會有沒有利益?沒有利益的不能做,有利益的應該做。這個則是原則,是個標準,古聖先賢的教誨也就是講的戒律。我們學《弟子規》,好好對照《弟子規》上,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違背《弟子規》?這很重要。真正修行從這裡下手,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控制住、約束住,這就對了,如何真做到不貪、不瞋、不痴,少煩少惱。它這個後頭叫多散,散是散失,許許多多的迷惑、煩惱,我們今天講的妄念多,心地不清淨,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現在人常講心浮氣躁。

  第四個是講「心魔」,這是講到究竟處,「隨一念起即一魔生,是生死因果本也」。這是一般沒講到的,只有大乘教裡面才講到,為什麼?這心是起心動念,這條境界非常之深。宇宙從哪裡來的?萬法從哪裡來的?從念頭來的,有念它就現前,沒有念它就不現前。所以,什麼時候真正破了無明,破無明就是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分別從哪裡來?分別從起心動念來的。執著從哪裡來?執著從分別來的。所以彌勒菩薩給我們講,念頭太微細,這一彈指,一彈指的時間很短,有多少個念頭?有三十二億百千念。換句話說,用我們中國人的講法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念。一個念頭起就是一個魔出生,這個魔對什麼人說的?對誰說的?對自性說的。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但是一念當中它就發生物質跟精神的現象,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同時發生,沒有先後。彌勒菩薩講形識,形是物質,識是精神,極微細不可執持,我們沒有辦法執著它,沒有辦法把它保持,為什麼?它很快就消失。我們講閃電,它比閃電快多了,閃電我們能見到,這個速度我們見不到。這是什麼?這是生死因果的根本,這話講得好!無論是六道裡面的分段死生,四聖法界的變易生死,都是以這個為根本。所以這個心魔不是普通的心,這是大乘教裡面講的阿賴耶的生滅。界內是三界之內,也就是六道裡面,六道裡頭有這麼多魔,末後一個講到究竟,把這個根源說出來了。

  這界外還有,界外是講佛法,佛法好事情,是好事情,你著了相它就不好。界外十魔是「三昧、智慧、師友、化導、修諦、觀緣、行度、報身、依土、果位」。你看這十種,都是我們不能離開的。三昧是什麼?「三昧」是清淨心。我們現在修行就是想得到這個,我們用念佛的方法得到,就叫念佛三昧;我們用《華嚴經》的方法得到,就叫華嚴三昧;我們用《般若經》,就叫般若三昧。你用什麼方法得到清淨心,清淨心也就是禪定。所以法門有八萬四千,那你就知道三昧有八萬四千種,三昧是相同的,你用的方法不一樣。三昧是定,定生慧,這一定要知道。「智慧」是從定中生的,從清淨心生的。心不清淨,沒有得定,那是什麼?我們平常人也講有智慧,其實那是知識,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不是一樁事情。知識不需要清淨心,你能夠學得到;智慧一定要清淨心,沒有清淨心你學不到。你讀經不懂意思,跟你講你不能體會,那是什麼?你能夠理解,那是知識,這兩碼事情。如果你是清淨心,你心裡是定的,你讀經會感悟,會能夠領悟,它這裡頭有意思在,你懂得了,聽經也能開悟。悟的淺深、大小完全在你清淨心的程度,要是深度的清淨心那你就是大悟。確實一分清淨你就得一分的悟處,十分清淨你就得十分的悟處。這是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他開智慧,悟處就是智慧。

  「師友」,老師指導你的,指路的人這個重要,指給你的方向,指給你的目標,你能夠遵守這個方向,向著這個目標,你一定會有成就。如果你對老師有懷疑,你對同學不信任,你常常換方向、常常換目標,你就一無所成。朝著這個方向,朝著這個目標走,還沒有走到,你不要害怕,你要有堅定的信心一直走下去,你才會到達目的地。走一半,懷疑,改變方向,這個損失太大,你那一半功夫是白費了。我們這一生算是非常幸運,遇到老師指的方向是正確的,目標我們也明白。我學佛的時候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從哲學入門的,老師當時介紹我的時候說,「釋迦牟尼是大哲學家」,他這麼跟我說的,「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他老人家講的。以後我親近章嘉大師,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所以第一本教我念的書就是《釋迦譜》、《釋迦方志》,我從這裡入門認識了釋迦牟尼佛。知道釋迦牟尼佛他的身分是職業教師,老師,跟中國孔子一樣,有教無類。方老師又告訴我,他說「佛經哲學在經典裡面」,告訴我,「你要探討佛經哲學,一定要讀經」。而《華嚴經》是他老人家介紹給我的,在那個時候這部經確實有深度、有難度。所以他介紹清涼大師的《疏鈔》,他說經你看不懂,你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到今年八十四歲,我都是走這個目標,走這條路,都是這個目標。我從《華嚴經》裡面發現了淨土,深信不移,《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信淨土從這來的。然後細細去看一切大乘經教,幾乎重要經論末後都指歸淨土,這才知道淨土是個不思議的法門。所以對老師要有信心,對同參道友要知道尊重,他是幫助我們前進的。

  「化導」,化是教化,一定是身行言教,做出好樣子給初學人看,潛移默化,引導迷信的走向正信,帶領正信的走向真信,這就對了。「修諦」,修是修行,諦是真理、真諦,在小乘教裡面講四諦,苦集滅道。在大乘法裡面,它的下頭有「觀緣」,修止觀、修十二因緣,「行度」,修萬行、修六度,這大乘菩薩法,這一段講修行。下面是果位,修行一定證果,證報身,這是大乘教裡面修行重要的指標。「報身」是智慧身,是生在實報莊嚴土,叫報身。我們現在是凡聖同居土,一般修行要通過方便有餘土再提升才是實報土,這報身。「依土」,依是依靠,土是修行的環境,隨著你自己修行功夫的提升。報土,報身跟依土在哪裡?就在現前,這是真的。你境界提升,外面這個身跟土都產生變化,這是什麼?境隨心轉,這是報土;相由心生,是報身。我們把它引申,引申到我們現實生活境界裡面也講得通,我們的心善,相貌就善,身體就健康。你看那個念頭一轉,相貌就變,體質就變了。心裡不善,前面講界內十魔,好淫、好盜、好殺、好妄、貪瞋痴慢疑,那肯定生病。你相貌怎麼會端正?不會好的。從這裡就看到什麼?相由心生。居住的環境也一樣,你身心快樂,無論居住在什麼地方,你都感覺得這個居住環境很可愛,境隨心轉。心情不好,嚴重的貪瞋痴慢,你居住再好的環境不快樂,感受不一樣。這是引申到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就能夠體會到了。所以你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不在物質生活,也不在精神生活,要在你靈性不斷向上提升,那是真實的果報。一定要回歸到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回歸到本善,本善是什麼?本善是常寂光淨土,本善是圓滿的自性。那個善是講自性的性德,沒有一絲毫欠缺,沒有一絲毫不善。這是什麼?一切眾生自己本來有的。你現在為什麼失掉?是你迷失了自性,你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你就還源,就回歸了。這不起心、不動念,我們不容易做到,我們眼見色、耳聞聲總是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這裡頭就有染、就有淨、就有善、就有惡,染淨善惡就感得不同的報身、不同的依土,千差萬別。「果位」,這是有絕對的標準,小乘四果四向,大乘《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二個階位,要步步高升,要把它證得。

  後面祖師大德給我們說明,「此十本非魔境」,這是佛境界,怎麼會是魔境界?境隨心轉。如果我們的心有魔,心魔是什麼?心魔是貪瞋痴慢,有貪瞋痴慢,這佛境界全變成魔境界。「若貪愛不捨」,你喜歡這個境界,三昧的境界、智慧的境界,你要是喜歡,師友的境界,只要你貪愛不捨,你的功夫就不能提升,就不能進步,你的善根就不能增長。我們學佛終極目標是求明心見性,你的心性顯不出來。所以學佛一進佛門,老師就教我們什麼?教我們三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就把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教給我們。我最初皈依的是章嘉大師給我做的儀式,皈依佛,佛是什麼?佛是覺。覺而不迷,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自性是覺而不迷的,這叫真正皈依佛。學佛的人家裡的小佛堂供養三寶,那是什麼意思?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見到佛像就想到覺而不迷。什麼是迷?貪瞋痴慢是迷;什麼是覺?不貪、不瞋、不痴是覺,你至少要懂得這個意思。順境裡面起貪,貪心,迷了;逆境裡面起瞋恚,迷了,為什麼?你墮到煩惱裡面去了。什麼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的對面是邪知邪見。佛是正知正見,我們是邪知邪見,如何從邪知見回歸到正知見?正知見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我們這一堂課前面跟諸位講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那是正知正見,反過來就是邪知邪見,不仁、不義、無禮,這是邪知邪見,你善根怎麼會增長?哪有這種道理?皈依僧,僧是什麼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就是說我們從染污,物質的染污、精神的染污,從染污回過頭來依靠清淨心。

  這叫三皈依,所以三皈叫「翻邪三皈」,迷邪染我們翻過來回歸到覺正淨,這是學佛一進門,老師傳授給你總的指導綱領、指導原則,從初發心到你將來證到如來的果地,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你決定要依靠。覺正淨包含了所有的佛法,一切佛法離不開這三大綱領。在教下我們今天講《大藏經》,覺是論藏,正知正見是經藏,淨而不染是戒律、是律藏。覺正淨就是三藏,覺正淨就是三學,戒定慧三學,覺正淨也是菩薩的三慧,它是總綱領、總原則,你要是迷失,那一切都邪了。所以佛法不善學的統統變成魔境,就是說你不善用心,你用錯了心,把大小乘佛法都變成魔境。魔境是什麼?第一個是貪愛不捨;第二個是功行不進,沒有辦法進步,佛法講精進,你沒法子精進;第三,善根不會增長;第四個,法性不能夠顯示,所以叫做魔境。諸位想想學佛多難,可是你要懂得的時候,你真正是依照佛的教誨去做,佛怎麼教我們?教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那這問題解決了。你要貪瞋痴不息的時候,你所學的佛,這個四句你細心去想想,是不是這樣的?那你還是在魔境裡頭,你怎麼能修行證果?你怎麼能出得了三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