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楊公椒山遺屬」。

  勿避勞苦。勿貪甘美。】

  這一句是講與人共事的時候,不怕勞苦,苦差事不要回避。『勿貪甘美』,與人共飲食,與人共利的時候,要懂得讓一點,謙讓一點。都是德行的修養,在這個時候能見到,在這個時候學習。所以真正修行,《華嚴經》上清涼大師講歷事鍊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經歷,一定要在事上去磨鍊,把自己的貪瞋痴慢磨掉。不在境界上磨,天天念書沒用處,天天拜佛也沒用處,一定要跟人相處,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去磨鍊。磨鍊的,把貪瞋痴磨掉,這叫真功夫,這個時候你才曉得真正的利益。現在跟你講你不相信,為什麼?你沒有經歷過,必須自己經歷之後,你才真正明瞭,你才真得受用。方先生一句話,「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一句是空話,你能懂得嗎?你能體會到嗎?不懂,體會不到。什麼原因?你沒有經歷過,一定要經歷,你才真正能夠得到。

  『勿避勞苦』,勞苦裡面的真滋味,不貪甘美,斷貪欲的真滋味,你才能嘗到。你不在境界裡頭鍊,你怎麼會懂得?

  讓人。容人。】

  這裡頭有真樂,諺語常講「量大福大」,大福、大貴、長壽是修來的。命裡面有,你肯修,你的福、你的智愈來愈大,你的壽愈來愈長,那福報現前。命裡面沒有,這一生肯修,行,能成就。了凡先生一生所作為的,我們看到了。俞淨意他所修的成績超過了凡先生,可惜就是他沒有記載,是他的同鄉羅先生給他寫了一篇傳記,我們才知道這回事情,他的成就超過了凡先生很多。自古至今,你真的通達明瞭,肯學、肯修,你就得到。

  我跟諸位講的,我在年輕的時候,看相算命都說我短命、沒福,幸虧就是還有一點智慧。這一點智慧才真正懂得尊師重道,才知道好學,從儒、從佛、從道裡面轉過來。所以有一年,甘珠,我們一般俗話稱他作活佛,藏語裡面稱呼圖克圖,甘珠爾瓦呼圖克圖。我跟他交情很厚,他年歲比我大,大概大我十幾歲,早年都往生了。他告訴我,我的福報、智慧、壽命都是這一生修的。確確實實沒有福報,這一生能夠依教奉行,他跟我說,你將來的福報很大,壽命很長;短命變成長壽,無福變成大福,修來的。

  我修學從來沒有求福報,也沒有求長壽,我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加絲毫意思在其中,自自然然的,心安理得。人要有希求就不好,有希求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得到有限。為什麼?你有邊,有邊際,有界限;到無求,邊際沒有了。邊際沒有了,我們所修的功德稱性,稱性那是真的!不需要的時候一無所有,需要的時候,需要多少就來多少,你說這個多自在,一點都不操心,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安樂!所以要懂得『讓人』,要能『容人』。「容人」、「讓人」這個人有福,不能夠包容,不肯讓別人,這個人沒福,縱然現前有一點福,很有限,也很快就完了。這樁事情諸位如果能夠細心在你周邊親戚朋友當中觀察,你會看到,凡是能容人、能讓人的人,有後福;不能容人、不能讓人的人,到晚年很可憐、很苦,福報享盡了。

  寧吃人虧。寧受人氣。】

  這兩句話要記住,與人共事的時候,別人給虧給我吃,我願意,我不可以給虧給人吃。人家給氣給我受,行!我樂意接受,消災免難,我不可以給氣給人受,要明白這個道理。我要是讓人家吃我的虧,受我的氣,你要記住老子那個話,「必有餘怨」。餘怨很麻煩,使我們想到,你看李老師教學,不聽話的學生、陽奉陰違的,老師對他客氣,沒有絲毫責難的面色,沒有,對他非常謙虛和氣,客客氣氣,不結怨。這是李老師教我的,那不是言教,是身教。

  他一生的成就,在台灣,我心目當中是空前絕後,過去沒有,以後也沒有人能跟他比了。只看到他往生,四十九天,六百人給他助念,念四十九天日夜不間斷,在台灣大法師也沒有這個盛況,這是我親眼所見的。念佛堂六百個座位,裡面在念佛,外面走廊上站滿了人,等待裡面人出來。裡面有一個出來,人家一看到那個座位空著,馬上有人補進去,日夜不間斷,誰能比得上!這是三十八年在那邊教學,規過勸善,積功累德,他所得的果報,這我們看到的。所以,別人給我虧吃,我願意,別人給我氣,我願意受,消自己的業障,沒有怨恨,沒有回避,沒有報復,消業障!

  恩則不忘。怨則丟過。】

  人有恩於我,念念不忘,常常想著報恩;人家有怨對我,立刻把它忘掉,絕對不要放在心上,這就對了。我們的心是善心,所有一切不善不可以放在心裡,放在心裡,我們的心就變成不善,這就錯了,大錯特錯!我們要把世出世間一切善放在心上,一切不善丟掉。古人教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為報」,我們受人家一滴水之恩,常常想到我們要像湧泉那樣回報給他,盡自己的能力報答。社會上大家都有報恩的心,你說這個社會多美好。社會如果都是忘恩負義,都是報怨的心,這個社會多恐怖。我們要想造成一個美好的社會,那我們就要進德修業,要知恩報恩,要化解怨懟。

  見人之善。則稱揚之。聞人之過。絕口不言。】

  這都是無量的功德,世間自古以來,中國、外國,找一個完全是善的人,找不到,你找一個完全造惡的人,也找不到。古今中外,一切眾生都是善惡混雜。我們要怎樣幫助不善回歸到善,這是好方法,別人有一點點善我們都讚揚他,別人有過,絕口不提。讓這個人日久天長,他良心發現,你看我做一點點善人家都稱讚我,我做那麼多不善,人家都原諒我,都不說話。他會悔改,他會懺悔,他會改過自新,這就是幫助一個人,成就一個人,這是教化,這是好樣子。如果說人家有一善,不說,人家有過失的時候,盡量的宣揚,這不但是跟這個人結冤仇,而且給社會破壞社會的安全,這種風氣一展開,整個社會動亂。你要想想,你這種行為,你這種思想,你在破壞社會安全,你在製造社會問題,這個罪名可就大了!這不是對一個人,對一個人結罪輕,你是對整個社會。

  所以教學,我很喜歡北京師範大學門口的八個字,「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你要常常想到這兩句。我們的思想、言行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做好榜樣,不能做壞樣子。對一個人結罪小事,你做成一個壞的樣子,那個罪過重!細細想來你怎麼對得起社會,你怎麼對得起眾生,你怎麼對得起後世,這個在佛法裡面結罪是阿鼻地獄,不可以不知道。下面舉例子,教我們怎樣做法,好!

  人向你說。】

  就是有人向你講,這都是造謠、生事,或者是挑撥間離。說這是好的一面:

  某人感你之恩。】

  這是一句好話。

  則云。他有恩於我,我無恩於他。】

  這是什麼?謙卑、禮讓。人家是感我的恩,我聽人家的傳說,就告訴他,實際上我感他的恩,他對我的恩德多,我對他沒有恩德。這樣的話說出,肯定會有人傳到那個人,那個人感恩的心愈深愈切,交情愈來愈厚。

  人言。某人惱你謗你。】

  這是來說是非的。

  則云。他與我平日相好。豈有惱謗之理。】

  『惱』是惱怒、不高興,『謗』是毀謗。縱然真有這個事情,他跟我說,我不承認。縱然是當面,他發我的脾氣,惱怒、冤枉,我接受了,聽了,我也不會放在心上。事後別人說:他為什麼對你發這麼大的脾氣?為什麼這樣子侮辱你?我應該說:我錯了,惹得他不高興,我會改過,我會學好。怨結不在心上,內心裡頭沒有怨結,這個問題馬上就化解了。如果還記恨在心,念念不忘,這事情麻煩,麻煩可大了,不是這一生,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麻煩大了。學佛的人不能不懂因果,深信因果你才能真正化解怨結,現在講的是化解衝突,促進和睦相處,這些教訓都是教我們怎樣化解。人與人之間化解了,族群跟族群就不會衝突;人與人化解了,宗教不會起衝突,國家不會起衝突。國者人之積,只要把人事這個問題擺平,天下太平,什麼爭端、誤會、衝突都沒有。

  那麼這個問題要怎麼樣落實?要教育。我想不出其他的方法,想來想去還是古聖先賢的教育。我自己這一生,所以我最感恩老師的,尤其感恩章嘉大師,我這個行業是章嘉大師替我選擇的,這個行業真好。你看看我們過去很多同學、朋友,從事於各種行業,年歲大了都退休了,無論在公家機關或者是私人公司,到了年齡都退休了。我這個行業沒有退休的,永遠做下去,快樂無比,章嘉大師替我選擇的,我感恩。教我這些處事待人接物的道理,這自己德行的成就,自己德行成就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我們今天團結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有人問我:法師,你用什麼方法把他們團結起來的?我哪有方法,我是遵照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四攝六度,就用這個方法。

  四攝法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公共關係法、交際法、人與人之間相處之法,法則。你會用這個方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好,非常密切。我在這一生當中碰到好幾次,夫妻吵架鬧離婚,來找我,我就用這些四攝六度把他們說了之後,和好如初,就擺平了,很有效果。讓他們夫婦和好如初,家庭美滿。要曉得,夫妻離婚之後,這不但是自己的事情,這破壞社會秩序,直接受最大災難的是兒女,兒女變成單親,他的傷害是一生,沒有法子彌補。所以,離婚你怎麼對得起社會,你怎麼對得起這一切眾生,不是兒戲的,不是開玩笑的,小小的不如意就搞衝突,這錯了。

  四攝法裡頭第一個布施,布施我常講,雙方常常關懷、照顧,節日、生日要請客,太太的生日,先生要請客,先生的生日,太太要請客,請客、送禮就是四攝裡頭的布施。愛語、關懷、利行,一切作為都是為對方著想,利益對方,希望家庭生活能美滿,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所以用在家庭,一家和睦,家合萬事興;用在公司行號,你這個工商業一定發達,你的員工一定團結,像一家人一樣;用在國家,國家興旺,天下太平。你要會用!天天念,念了不會用那怎麼行,那有什麼用處?一定要把它落實。

  尤其在日常待人處事,人與人的關係最重要,一絲毫裂痕都不能有。但是有一些挑撥、間離、分化,這是我們常常會遇到的,那是什麼?過去世的宿怨,宿世的怨結,造成誤會。誤會一定要化解,化解之道是常常讚歎對方,憶念對方,關懷對方,對方有困難的時候一定要幫助,要伸出援手。不可以把這個怨恨記在心裡,要知道那是誤會,那是小事,永遠記住別人的好處。別人有一個好處,永遠不忘,有一百個不好處,忘得乾乾淨淨,這個交才會深厚,才足以為現前社會做好樣子。為社會做好樣子,你就是教化眾生,那是菩薩事業,把這個世間事業一轉變,菩薩事業,利益一切眾生。

  人勝我。】

  無論是智慧、能力、地位、財富在我之上的。

  則敬重之。】

  對他要尊敬,對他要重視。

  不可有傲忌之心。】

  『傲』是傲慢,『忌』是嫉妒,決定不能有。你對他驕傲,你對他嫉妒,或者是他做些事情,想盡方法來障礙,是不是真能障礙得了?如果真正能障礙得了,因果律被推翻了,哪有這種道理?障礙不了你何必去障礙?各人有各人的福報,他做這樁事情,你把它破壞,他那邊那樁事情好了,那邊的事比這邊的事還殊勝。你想破壞最後怎麼?結果適得其反,幫助他完成另外一個事業,這種事情太多了,這什麼原因?這就是因果定律。人,不要說是人,諸佛菩薩都沒有辦法改變因果,沒有辦法推翻因果的原則,沒有。

  所以你看看,蕅益大師講六信,因果是在六信裡頭。信自、信他,信自性,自己的真如本性,信他是佛菩薩的教誨,跟我自性相應,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的;信事、信理,信因、信果。所以,我們看到別人有好事,要隨喜,隨喜功德,幫助他,成就他,我們的功德跟他功德一樣大,他的好事就變成我的好事,我們隨心隨力的去幫助。沒有能力幫助,心裡生歡喜心,讚歎,也是圓滿的幫助,我只有這麼大力量,歡喜讚歎,功德是平等的,為什麼不修功德?為什麼要造業障?傲慢、嫉妒是最缺德的,我們前面講,命運裡頭的常數,要是有傲慢、嫉妒,大幅度的虧折,你命裡頭的福報,福報、智慧統統都往下降。本來很有智慧,變成迷迷糊糊,好像常常有魔障一樣,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諸位留意,你會能夠覺察得到,你能看得出來。所以,傲慢、嫉妒是最損德的,最障礙智慧的,最虧折福報的,怎麼可以做這種傻事情?

  人不如我。則謙待之。】

  人有很多愚痴、鈍根的,比不上我的,我要謙虛對待他。

  不可有輕賤之意。】

  『輕』是輕慢,瞧不起他,這個錯了,這也是造罪業。你要曉得,真正佛菩薩看到這個人生憐憫心,為什麼?他今天這種愚痴,沒有智慧,沒有德能,沒有福報,前世沒修,前世惡業造得很多,今生受這個果報。覺悟的人憐憫他,同情他。「輕賤」就是瞧不起他,歧視他,現在在外國常講歧視。歧視就顯得自己貢高我慢,這是對自己的智慧、德行、福報虧折最嚴重的行為,我們不能做。我們自己希望自己智慧增長,福德增長,你要幹這種事情,你的智慧、福德是大幅度的下降,這個道理、這個因果要明瞭。

  這些事情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幾乎天天都遇到,我們看到太多了,哪一天看不到?不能說。記住『聞人之過』,見人之過,『絕口不言』,你說了怎麼?說了結冤仇,那在我們,念佛給他迴向,這就很好了,希望怨結能化解,希望這個怨恨不要加深。真正學佛,真正明白人知道寬恕、隨緣,不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凡事得過且過,不要計較。修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正覺心、慈悲心,就在這個時候,否則的話,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那只是一句口號,你不能落實。就在這些境界境緣上落實,真修!真幹!

  與人交。久而益密。】

  這個『密』是關係密切,跟人往來,關係愈久愈密切,真朋友,至交,朋友有道義。

  則行之家邦。可無怨矣。】

  『家』是家庭,『邦』是邦國,你能夠這樣做,前面所講的都是『與人交』,與人交際,與人接觸,你能這樣交的時候,時間愈久關係愈密切,互相信賴、依靠,情誼愈深。從你這一家,家庭會影響地方,會影響你的鄰里鄉黨,鄰里鄉黨會影響這個地區,這個地區會影響這個國家,愈來愈大,這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可無怨矣』,你看看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聯合國花多少人力、財力、物力在尋求怎麼樣化解怨結,消滅衝突,化解怨結,收不到實效,原因在哪裡?跟這個地方所講的不相應。如果照這個地方所講的教訓去做的話,衝突可以化解,不是不能化解。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只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化怨結,解不開是我們的智不足,我們的方法不圓滿,有真智慧,有善巧方便,哪有不能化解的怨結!

  用什麼方法?教學,古聖先賢都是用這個方法,釋迦牟尼佛為,佛家的術語叫救度一切眾生,用什麼方法救度?政治不能,做不到,軍事做不到,經濟做不到,科學、技術也做不到,教育!釋迦牟尼佛把所有一切行業全部擺脫掉,他不是沒有機會,不是沒有能力,他樣樣具足,統統捨棄。最後選擇什麼?社會教育,用現在的話說,一生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所以有人問我,釋迦牟尼佛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我就告訴他:釋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的一生是一個多元社教義務工作者。他天天幹,幹了一生,教學不收學費,義務的,沒有享受權利,不要報酬的,所以他是義工,義工當中的模範。為什麼?他盡全心全力來做,做得圓圓滿滿,後人讚歎他「功圓果滿」,這句話他當之無愧,這樣子「可無怨」就是把衝突、矛盾、怨結化解。後面這一段說:

  若遇老成忠厚。肯讀書。肯學好的人。就與他肝膽相交。】

  這是楊公教訓他的後人,世間你要遇到『老成忠厚』,這個人是什麼?這個人是有德行的人,我們現在的話說,這個人是真正的好人。「老成」也就是老實、厚道,心地厚道,能捨己為人,絕對不會叫人吃虧,絕對不會叫人上當。寧可以自己吃虧上當,不肯叫別人,這個人難得,很不容易,肯捨己為人,真正能做到犧牲奉獻。又肯讀書,又肯好學,這個人難得,那真不容易。你一生要遇到的時候,這是你一生非常幸運遇到的知交,你要跟他『肝膽相交』,那就是知心的朋友。真是所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內心裡決定沒有絲毫隱瞞,真正能夠同生死共患難,朋友為難的時候,他能夠捨身相救。

  語言必信。逐日與他相處。受他薰習。自然成箇好人。】

  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蘭經》裡面教給我們的,「親賢善,遠邪惡」,就是這個意思。這是賢人,這是真正善人,你要知道親近他,你要常常跟他相處,受他的薰陶。長時間的薰陶,這是個善人,你親近善人自然就變成善人,他是個好人,你自然就變成好人。現在我們要問,這好人到哪裡找?可遇不可求!你真正想學不是找不到,現在人群當中找不到,找古人。這也是古大德教給我們的「尚友古人」,尚是高尚的尚,朋友的友,尚友古人,跟古人做朋友。古人太多了,古今中外,你喜歡哪一個,你常常讀他的書,就是常常跟他做朋友,常常親近他。久而久之,他的氣氛跟你的氣氛就接通了,現在人講接軌,就接上了,不知不覺,他是聖人,你也成聖人,他是賢人,你也成賢人。諸佛如來太高了,我們自己好好想想,能不能學得到?學不到。總要找一個標準,我們可以能學得到的,你找這個標準,這個標準學到之後再提升,這就對了。

  李炳南老居士,這是我的老師,對我非常愛護,教導我依印光大師為師。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老師早就往生了,我怎麼能以他為師?《印光大師文鈔》在,你天天讀誦,你天天學習,一天都不要捨棄,你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好學生。久而久之,你的思想、見解、行持就很像印光法師,這是自古以來所謂私淑弟子。真正有德行,有修持,佛知佛見,距離我們不遠,思想、言行我們可以效法的,依他為師,決定不錯。

  隋朝智者大師為我們示現五品位往生,這是給我們了信心,我們用印光大師的教誨,希望達到智者大師這個水平,肯定做得到。我跟許多同學說,這是中下根性的人最好的方向、最好的目標,真正達到五品位。再從五品位這個基礎上往上提升,一提升就是聖人,超凡入聖。這個聖不是大聖,是小聖,小聖也了不起,你能夠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證小乘須陀洹。我們是學的大乘,大乘就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還得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凡聖同居土,在方便有餘土。希望我們大家努力,能夠達到這個標準。這個標準達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五品位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穩穩當當,所以受他薰習太重要了。今天我們找不到好的榜樣,這個老成忠厚、肯讀書、肯好學找不到,印光大師確實是老成忠厚、肯讀書、肯好學,這幾句話印祖當之無愧,我們找到他,跟定他,決定不錯!末後是:

  願我同學共勉之。】

  好,我們這堂課就上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