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四十一面第六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

  這是一段經文,這段經文是說與會的菩薩自利之德。我們一看經文就曉得,這不是普通菩薩,個個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法身大士,他所具足的德相跟究竟佛果沒有兩樣。我們讀了這段經文,感到無限的仰慕,同時也是無限的安慰,為什麼?一切諸佛所證就是我們自己的性德。大乘經上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些法都是如來果地究竟的法門,這一切諸法。

  我們先看註解,黃念老首先給我們提出什麼叫『三摩地』。「三摩地」是術語,「梵語,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等」。我們在經文或者看祖師大德論述裡面,常常看到這些名詞,對這些名詞要有正確的理解。這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定,「翻為定、正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等持」,這都是從三摩地翻譯的名相,這些名相意思都相同,下面也有解釋,「《智度論》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這個意思解釋得很好,我們現前,不學佛的同學就不說了,學佛的同學也不例外,顯現出心浮氣躁,這就是沒有三摩地,用中國話說沒有定力、沒有定功。那沒有,跟我們修行有什麼關係?關係可大了,沒有定力,無論用什麼功夫,無論用什麼法門,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乃至於無比殊勝方便的念佛法門,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原因是什麼?你的心散亂,這個問題嚴重。散亂心不但是修道不能成就,修世間的東西也不可能有成就,這才知道關係大了。所以把這一句擺在前面,這是與會一切法身大士他們自己成就的第一德。我們要學,不學不行,有三昧才能開智慧。底下接著你看,「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

  我們再追究原因,我們這個心為什麼定不下來?老同學我想一定就體會得菩薩的六波羅蜜,一般修學大乘的不能離開。定是怎麼修成的?精進,你看看你心散亂,你沒有精進;為什麼不能精進?你沒有耐心,忍辱波羅蜜沒有;不能忍,說明你沒有持戒;戒持不好,說明你沒有放下,布施是放下。你看看,住三摩地在六波羅蜜裡是第五層,沒有前面四層的功夫,你怎麼可能得三昧?念佛的同學,你所得的這個定叫念佛三昧,只要得念佛三昧,往生就有把握。功夫雖然不深,修別的法門未必能有成就,但是這一點點的功夫,在淨宗法門受用可大了,生凡聖同居土,那還有問題嗎?這跟我們關係大了。那我們明白了,要想得念佛三昧,首先要知道精進,真精進一定從忍辱波羅蜜裡頭來的,你不能忍受就不行,就定不下來。所以前面持戒、布施,布施是放下;樣樣還想貪著、還想控制、還想佔有,這樣的人在佛門裡面修行,說得好聽一點,修一點人天福報。這是讚歎他,說假話,不是說真話,說真話很不好聽,說真話是什麼?古大德有一句話講得好,「地獄門前僧道多」,那講真話。為什麼?因為你不懂得佛法自以為懂得,你沒有真修自以為真修。如果護持道場,你的知見不正,你沒有真正做到弘護,你反而成了障礙。障礙別人修行,這個因果你沒有法子迴避,問題就嚴重了,人家修行不能成就,斷送別人的法身慧命,比殺他身命罪還要重。身命失掉,很快又投胎轉世,又得到了,可是慧命不然,再投胎轉世到人道來,有機會能遇到佛法嗎?經教裡面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同學們這麼多年來,常常在一起學習、在一起念佛、在一起分享,有幾個人真成就?有幾個人真正得受用?不說別人,先回過頭來看看自己,自己是不是真得受用?在境界裡頭,無論是物質環境或是人事環境,能不能不受外境影響,你心就得自在!自在什麼?不生煩惱,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得自在。如果見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裡很難過,還有怨恨,遇到順心的事情還生歡喜心、還生貪愛,你是凡夫,道道地地的凡夫,你在佛法修行沒得受用。這是我們每天都應該要反省、要檢點的,世間法可以欺騙別人、欺騙自己,學佛不可以。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成佛!淨宗法門往生就是成佛,這個要認識清楚,他真的成佛了,而且一生當中是決定成就。這法門殊勝無比,這一生遇到了,這不容易得來,像開經偈上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了。遇到了當面錯過,這個損失太大了;遇到了能把它抓住,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你成就了,你無量劫來的功德今天圓滿了。能不能往生?你對這個世界還有沒有貪戀?你是不是真放下了?

  前面的經文講的是世尊示現八相成道,在「轉法輪」這個條目裡面說得最多,說得最詳細。如來是示現在世間,久遠劫已經成佛了,做樣子給我們看的,我們要怎樣學才能夠真正脫離三界六道,真正超越十法界,這個重要,所以得真幹。真幹,諸位一定要牢牢記住,「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句話在佛門是老生常談,它的道理太深、利益太大了,修行能不能成就就這麼兩句話。我們今天不敢說息滅,息滅是誰?最低限度阿羅漢,《華嚴經》上七信位的菩薩,息滅貪瞋痴。三界六道裡有見思煩惱,成就戒定慧三學,小聖,小成就。這個境界是我們六道人可以證得的,向上我們未必有那麼好的根基,不一定能證得,這個小聖可以證得。證不到四果,證初果就不錯了,能證初果,生到極樂世界就不是凡聖同居土,他生方便有餘土。小乘初果,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我們至少要把目標放在這個地方。這一生當中沒做到,沒做到,降下一個等級,還可以生凡聖同居土,要用上面的目標。古人說得很有道理,目標要訂到最低下,你就未必能去得了,標準要訂高一點,這是正確的。

  於是我們真想修,這些年來我們也很認真去思考,這是戒定慧三學,為什麼基本的戒律《十善業道》做不到?出家《沙彌律儀》做不到,這個問題就嚴重了。我們要多看看,這些在家、出家人走的那個狀況,會給我們很大的警惕,幾個人往生?走的時候頭腦清楚,瑞相稀有,人家真的走,真的到極樂世界去了;如果走的時候不明不白,還是迷惑顛倒,這樣去的話三途有分,我們能不警惕嗎?人生很短,尤其是中年以後,諺語常講「黃泉路上無老少」,人到中年警覺性一定要提高,慢慢接近晚年,也就是說該走的時候到了。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世,天天看一個字,「死」字,他老人家自己寫的,貼在佛像的後面,每天拜佛、念佛都看到,警惕自己。沒有想著還有很長的時間,沒這個念頭,天天都把這一天當作自己最後的一天。這麼高的警覺,對戒定慧三學才會認真,沒有這麼高的警覺多半都疏忽了,每天生活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不是騙別人,這是欺騙自己。

  我們看看過去這些修行人,老一代的,我們這一代已經不行了,我們向上看上面那一代,再上面那一代,真有個修行的樣子。我們這一代不足以為人師,也就是不能做別人的修行好榜樣。我總算還是很幸運,遇到三個好老師,方東美教授、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包括黃念祖老居士,可以給我們做榜樣。人家是怎麼修成的?根底紮得好,根底就是戒律,是三昧的根。諸位要記住,「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絕對不是說你學了多少東西,你背了多少經書,那個開不了智慧,沒有戒定,你所學的是佛學、知識,不是智慧。知識跟智慧得搞清楚,兩碼事情,智慧是從戒定裡頭成就的,知識不需要戒定,也就是說知識裡頭沒有戒定;有戒定,知識就變成智慧。

  我們深深去思考,到底什麼原因,為什麼現在人不如古人?現在人疏忽紮根的教育。這個不能怪你,也不能怪你父母,也不能怪你祖父母,就像世尊在這部經上所講的,「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不能怪你們,這有歷史的因素。滿清亡國之後,到今年九十九年,明年就一百年,一個世紀了。在這個世紀,我們中國這塊大地都是動亂的局面,沒有安定下來。早年軍閥割據,接著跟日本人八年抗戰。八年抗戰,我們損失最大的是傳統文化裡面的教育疏忽了。我這個年齡,生長在農村,傳統文化還沾一點邊,都市裡就沒有了。農村還有私塾,我們沾一點邊緣,城市裡就沒有了,改成學校,對於中國傳統舊的東西不念了。而傳統東西,紮根教育就是些老東西,《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在古時候,小孩從出生父母就教,不是教他念,父母做出來給他看,嬰兒從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他所看到的、他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他全都學會了,根深蒂固。過去,不但是父母,大人在兒童面前表現的都是好樣子,怕把小孩教壞,凡是負面的絕不會讓兒童接觸到,這是愛護下一代。這些抗戰之後再也看不到了,不但看不到,也沒人講了,聽都聽不到,你怎麼會知道?這是世出世間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的根基。

  現在我們知道這個東西重要,根基在此地,所以要想有成就,不能不補習這門功課,儒釋道的三個根。這三個根,用佛法來說叫根本大戒,《弟子規》是我們的根本大戒,《感應篇》是根本大戒,《十善業道》,佛的根本大戒。這三個根紮穩,出家再學《沙彌律儀》很輕鬆,為什麼?根紮得好。我相信這三個根紮好了,《沙彌律儀》頂多兩個月這門功課就畢業了。然後要遵守祖師大德的教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有一個不成就。經論,在我們這個時代最好選擇淨宗,淨宗的典籍不多,只有五經一論。選擇一門,把心定下來,定在這一門上,那就叫三昧,就叫三摩地。至少十年不改,心要定這麼久,十年不改,一門深入。怎麼個學法?譬如這部《無量壽經》,你就專門念《無量壽經》,每天至少念兩遍,當作早晚課,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要盡量找時間去聽講,現在講經的光碟很多,多聽,天天聽,每天至少不能少過四個小時。天天聽經,十年不中斷,就這一部經,那就恭喜你,你要真能這麼做,大概三年到五年你就得三摩地,你就證得,這叫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了。再有個二、三年你就開悟了,開悟是這經裡面的意思你自然就貫通,你來講這部經講得頭頭是道。根紮下去了,一經通了一切經通,你沒有學過的,你只要拿到手,你一看就明白;聽別人念,一聽就明白,確實像六祖惠能大師那種能力。他不認識字,你看聽別人念經,聽完之後他給別人講解,把別人都講開悟了。那是什麼?智慧開了,智慧是這麼開的。所以學佛不難!難在有信心、有恆心、有耐心,難在這些。所以三個根紮穩,你這個心就定下來了,不會心浮氣躁,你的言談舉止就會很穩重,能看得出來,像《智度論》所講的「善心一處住不動」。你的心是《弟子規》、是《感應篇》、是《十善業》,起心動念都不離,都與這個相應,這叫善心一處,這一處就是根本戒。總得要記住、要肯定這三樣東西是戒律的根本,沒有這個根,生不出戒律出來,五戒、十戒都是以這個為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五戒、十戒都落空。

  下面又說,「又,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梵語三翻成正,昧翻成定,所以它有正定的意思,它不是邪定,它是正定。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實際上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修的三摩地,如果佛法的修行離開了三摩地,跟三摩地不相應,那就不是佛法;是佛法,肯定與三摩地相應。念佛得念佛三昧,這正定,《彌陀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都是善心一處住不動。我們看到很多念佛往生的那些阿公、阿婆,他念多久?三年,時間並不長,走的時候人家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走得很瀟灑。我在四十多年前,在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教書,那個時候山上有一位做長工的,也是鄉下人,告訴我,他家住在將軍鄉,離佛光山不太遠,大概只有二、三十里路。他說一年前,那個時候講的一年前,他有個鄰居,一位老太太,老太太人非常善良,拜神、拜佛,神佛不分,拜得很勤快。三年前她娶了個兒媳婦,兒媳婦學佛,懂得一點佛的道理,勸她婆婆不要到處去拜,家裡面供了西方三聖,勸她在家裡念佛,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老太太善根深厚,聽媳婦勸告就不再跑廟了,在家裡念阿彌陀佛,念了三年。往生的那一天告訴兒子、媳婦,吃晚飯的時候,「你們先吃飯,不要等我」,她說她要去洗個澡。真的去洗澡了,可是兒子媳婦很孝順,還是等她,等了很久沒出來,就去找她,看確實她洗了澡,換了衣服,叫她不答應。結果以後看到她站在佛堂上,站著,穿著海青,手上拿著念珠,喊她不答應,仔細看她往生了。你看多瀟灑,預知時至,不告訴她家人,怕家人動感情障礙她。你看洗了澡,換了新衣服,早就準備好了,就那麼走了。這個長工告訴我,真的,他親眼看見的,她念佛不是假的,就三年!我們聽說、自己看到的至少也有十幾個,一點都不假,這就是善心一處住不動,他就成功了。

  所以心定不下來,想想菩薩六波羅蜜,為什麼定不下來?放不下,布施就是叫你放下,布施是捨。捨最重要的是捨什麼?不是捨錢財這些,這些是雞毛蒜皮,捨妄想、捨牽掛、捨憂慮、捨煩惱,把這個東西捨掉,你的清淨心才能現前。清淨心持戒,出生功德,不是福德。所以我們要把《弟子規》學好,用什麼學?清淨心學。把《感應篇》學好,《感應篇》是因果,裡面講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總共講了一百九十五條,要把它念熟。每天應當做一次反省,這一百九十五條,善的我有沒有做?不善的我有沒有把它改過來?每天真正做反省、改過的功夫,這叫什麼?這叫真懺悔,懺除業障。然後跟十善業去對照,十善業道我們做到多少條?十善業只是十個綱領,它要展開,小乘展開叫三千威儀,大乘菩薩展開叫八萬四千細行。展開為八萬四千細行,每一條你都做到了,你一條都不缺,那是什麼人?成佛了,十善業道圓滿就成佛了。

  我們看佛像,特別是畫的佛像,通常畫的佛像佛的圓光,圓光頂上有三個字,叫「唵阿吽」,那就是十善業道。「唵」是身業,「阿」是口業,「吽」是意業,身口意三業清淨、三業圓滿,就十善業道圓滿。所以有人問你,佛法是什麼?古大德已經給我們做了示範,佛法是什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法」。不是一尊佛,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都是用這個教化眾生,成就自己。你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十善業道做圓滿了,「自淨其意」那就是三摩地及一切陀羅尼門,就這個意思。所以我們想學佛,從哪裡學起這個太重要了,否則的話,這一生工夫都白費了,多可惜。根紮穩了,這一部《無量壽經》保證你成菩薩、成佛道。

  「又,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和跟合非常重要,所以佛教我們修六和敬,要和睦相處、要互助合作,這也叫三昧。三昧是什麼?把我們的心定在和睦上、定在合作上。為什麼要和,為什麼要合作?因為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眼睛跟耳朵要不要和睦,要不要合作?特別我們在這個課堂裡面,眼睛要注意看,耳朵要好好的去聽,你才真的聽懂了、看明白了,不能不合作。懂得這個道理,我們跟任何人,跟一切眾生都要懂得和睦相處、互助合作,要把心定在這上。真正做到,頭一個條件要忘我,要無我才行;有我、有人就對立,對立就不和、就不合。要把對立消除,對立是佛法講的邊見,二邊,要知道是一體。這個道理《華嚴經》講得最清楚,特別是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華嚴經》修學的總綱領。他這篇論文的題目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把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的關係講透徹、講明白了。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體會到大乘教裡面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才真的懂了。以前總以為這是個形容詞,不是真的,現在才知道完全是真實的,不是形容詞。一切眾生跟我們的關係,就跟眼耳鼻舌身一樣,一個道理。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事實真相,諸佛菩薩他們覺悟了,他們明白了。諸行和合,確實法身菩薩才能做到,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比我們強一些,跟菩薩比他還差很遠。

  「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禪定是一,為什麼說一切?一切是方法,叫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修什麼?全是修禪定。我們今天選擇的方法是持名念佛,我們用這個方法修禪定,以這個為主,每天用的時間最長。除此之外,我們用讀經的方法也是修禪定,也是攝心,因為你不讀經你胡思亂想,讀經的時候心都放在經上,用這個方法也是修定,它也是修三昧。讀《華嚴經》,華嚴三昧;讀《法華經》,法華三昧;讀《無量壽經》,念佛三昧。如果我們讀經不專心,讀經還有雜念摻雜在裡面,那就把三摩地全破壞,那就沒有三摩地。讀經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這一部經讀下來,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叫真正的三摩地;如果有幾個,不要超過五個妄念都還算不錯,功夫不錯;如果五個以上那就沒有功夫了。所以讀經的時候最好是門關起來,要有電話都拔掉,不要受外面干擾。念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我在修定,我在修念佛三昧;念兩個小時,我這兩個小時在修念佛三昧,這要懂得。被外面環境干擾這就破壞了,功夫破壞了,那不算。什麼叫真修、什麼叫假修,從這個地方你就知道。

  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秦是中國。這個經文應該是什麼時候?鳩摩羅什大師翻經的時候,因為那個時候的國主是姚興,所以我們看到羅什大師翻的經,他的名題上「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因為中國朝代用秦的好多個,最早是秦始皇,以後有苻秦,最後有姚秦,有好幾個帝王用這個做國號,所以必須把姓冠上去,才知道是哪一個時代。秦言正心行處,著重在正心。心如果有妄想,不正,有分別也不正,有執著也不正;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叫正心行處,這是禪定攝心。心是萬事萬法的主宰,《華嚴經》上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從哪來的?心現識變。心現,正心行處,識變就錯了,為什麼?識是妄心,不是真心。為什麼不是真心?識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所以識能變。心能現,它不變,不變我們叫它做一真法界,也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那裡面的人是正心行處,因為他們都能夠轉識成智。

  法相宗所說的,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第六意識分別,不分別就是妙觀察;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第七識執著,執著就不平等了。所以轉第七識,平等性就現前,轉第六識分別,妙觀察就現前,只要這兩個一轉,這兩個是因上轉,其他的連帶就轉了,阿賴耶自然就轉成大圓鏡智,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也是自然轉變為成所作智。在諸佛如來實報土裡面,那是轉八識成四智,是這麼個境界,所以我們稱它作一真法界。它那裡不變,人永遠長生不老,像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樹木花果永遠常青,沒有凋零。為什麼?它不變,不像我們這個地方,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有春夏秋冬四季,花草樹木跟著季節起變化,無常,西方世界沒有春夏秋冬。這就是說它有心現,它沒有識變。十法界裡面都有心現識變,都有這種現象,只有實報土裡頭沒有這個現象。那我們知道正心行處是實報土,方便土裡頭是相似,而不是真的。

  「又《法華玄贊》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於境,即是定也。」等持就是定,等是平等,持是保持;換句話說,永遠保持平等。對什麼說的?對境界說的,至於境。這個境界裡面有兩種,一個是人事環境,一個是物質環境,無論是對人、是對事、是對一切萬物,永遠保持著平等,這就叫三摩地,這就叫三昧。它這裡用名詞叫等持,平等持心而至於境。我們要學,學不到,學不到也得要學,別人有分別我不分別,別人有執著我不執著,別人有善惡我沒有善惡,用平等心。你修的這個三摩地,要在日常生活上用得上才行,如果用不上,你這個三摩地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才變成生活,那就是一種享受。念佛三昧,我們看到有些修念佛法門的老阿公、老阿婆,他們功夫快要成熟的時候,大概多久?念佛念一年以後,所以人家三年就往生了。是不是他壽命到了?不是的,他功夫成就了,他不想住這個世間,有壽命不要了,提前走。他能走得了,真有本事。你看他處事待人接物,他心口是一如,無論遇到什麼人,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你看他,他都是合掌笑咪咪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是等持,他心裡除阿彌陀佛之外他沒有別的,真管用!對一切人阿彌陀佛,真是阿彌陀佛,對一切事也都是阿彌陀佛,他念佛成功了,為什麼?天地萬物沒有一個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麼意思?阿彌陀佛也是一句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無量覺是什麼?自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看一切眾生的佛性,那怎麼不是阿彌陀佛!一切萬物皆有法性,法性就是阿彌陀佛。所以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叫念佛三昧,他已經住在念佛三昧裡頭。我們看,你細心去觀察,一般一年他就到這個境界,兩年純熟了,三年就走了。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不要以為自己聰明,我們跟這些老太婆比相差遠了,人家三年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我們還繼續搞六道輪迴,還在造業,怎麼能跟人比!人家萬緣放下了。

  「天台曰」,這天台宗常說的,「若以空慧,照諸禪定種種法門,出生乃至無量三昧」。「今經於而現滅度下,繼言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表諸大士雖示涅槃之相,而實是不生不滅,平等常住之如如法身。是諸大士咸是德遵普賢,從果向因者也」。這是黃念老用天台家的這段話做三摩地的總結,意思很圓滿。天台家,也是我們常講天台宗,他們的修行是以空慧為宗,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照諸禪定種種法門。因為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修禪定的,如果他不是修禪定那就不是佛法。佛法修行的樞紐就是禪定,因戒得定,戒是前方便,就是修定的預備功夫,戒是讓我們放下萬緣,善惡二邊都不住,可是在現相上一定是斷惡修善。斷惡修善都不著相,定慧才能現前;如果斷惡著斷惡的相,修善著修善的相,那就變成人天福報,那不是佛法,那是世間法。二邊都不住這是佛法,這才與戒定慧相應。用空慧來照諸禪定法門,你看空慧是慧,禪定是定,種種法門是戒,戒定慧三學就全了。出生乃至無量三昧。古大德常常告訴我們,一門通了,一切法門都通。一個三昧得到,這我們用念佛法門,念佛三昧得到,無量三昧都現前。

  我們要是遇到一個念佛的老太太,她要不認識字,一天到晚佛號,手不離珠,佛不離口,她真得念佛三昧了。那你要去問問她華嚴三昧,問她法華三昧,你看她懂不懂?也許她不告訴你,她只是阿彌陀佛,叫你念阿彌陀佛,她真懂。為什麼不給你說?給你說了你不懂,真的,一點都不假。為什麼你不懂?你煩惱習氣太重了。不給你說,勸你念佛,這是真正慈悲,這是真實智慧。這話是真的嗎?真的,我有理由相信,為什麼?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座下,聽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開悟,這一悟是什麼?戒定慧三學圓滿。他在逃難的途中遇到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很用功,一生受持《大涅槃經》。《大涅槃經》有兩種譯本,都很長,一種四十卷,一種三十六卷。能大師聽她念經,她念完之後,能大師把這個意思給她講出來,她聽了非常歡喜。所以我們決定不能小看這些老太婆,只會念阿彌陀佛,好像什麼都不知道,她不願意給你講,為什麼?你真聽不懂。如果你要是無盡藏比丘尼那個程度,她真的會跟你講,講了什麼?講了管用,你開悟了!你要不開悟,人家不告訴你,不給你講,講了什麼?廢話!佛菩薩講經契機契理,理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這他證得了,契機是契合你自己的程度。到什麼時候跟你講?你在開悟的邊緣,將悟未悟這個時候,點你一把你豁然大悟。不是在將悟未悟這個邊上不用這個方法,用這個方法叫白用了,沒效果,那就叫廢話,不應該說。所以他觀機。因為淨宗法門無比殊勝,人家成就到達這個境界的時候,講經說法的法師去向他請教,他跟你客客氣氣阿彌陀佛,他不跟你說,為什麼?你也沒到這個境界;你真到這個境界,你看他講不講?

  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懂得這個道理,敢不敢輕慢眾生?不敢,對一切眾生要有尊敬的心、恭敬心,這是正確的。輕慢別人正是輕慢自己。你看諸佛如來,你看世間聖賢,孔子、孟子,經書裡面記載,他們對人多麼謙虛,諸佛菩薩更不必說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托缽的時候,有時候遇到要飯的,要飯的人多可憐,知道自己沒修福,過去生中沒有修福,這一生才貧窮變成乞丐。見到釋迦牟尼佛非常歡喜,為什麼?佛是有大福德的人。他在外面討了一點飯,拿這個飯就供養釋迦牟尼佛,他修福!你看釋迦牟尼佛對他們多恭敬,沒有小看他們,真的是以平等心、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接受他的供養,為他開示,開導他、幫助他,這是佛菩薩。這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的,要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眾生有分別,我們要學佛菩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高下,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這就對了。《華嚴經》上佛說過很多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念老在此地用天台這句話,今經於而現滅度下,這是八相成道之後。我們看到第一句經文,「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這不是得一個念佛三昧,得諸念佛三昧。在此地是表法,表諸大士,就是參加世尊當年說法的法會上這些大德們,這都是法身菩薩。雖示涅槃之相,他們在十方世界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們都有能力現佛身而為說法。現佛身肯定都現八相成道,所以雖示涅槃之相,而實是不生不滅,平等常住如如法身。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們在世間示現是為了要幫助眾生,不是為自己,自己已經圓滿成就了。這在前面我們已經學了很多,他們確確實實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不生不滅,平等常住如如法身。法身是什麼?不再以這個肉身是自己的身,是以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是自己的身。所以法身常住,這個身不常住,有生有滅。就是宇宙沒有生滅,遍法界虛空界不生不滅,法性不生不滅,法相也不生不滅。但是要曉得,法性是真的,法相是假的,法性是能生、能現,法相是所生、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前面我們都學得很多,《華嚴經》上學得更多,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它怎麼會有生滅?不生不滅的道理很深很深!

  現在量子力學家,這是近代的尖端科學,他們發現了,發現物質的本質,就是物質到底是個什麼東西,這最近發現的。最近發現的,給諸位說,佛在三千年前在經本裡就講得很清楚,科學家現在才發現,跟佛說的是一樣的,這證明佛是大科學家,比他們先進三千年。他們新的發現還沒有佛講的那麼清楚,發現物質的本質是不存在的,這跟佛經上講的一樣。經上講,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他們兩個對話是說給我們聽的,這個我們要懂得。佛問「心有所念」,我們這個心起一個念頭,有所念,起個念頭。這個念頭我們知道,我們起個善念,或者起個念阿彌陀佛的念頭,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念頭裡有多少個細念,微細的念頭?有多少個相?相就是現相,就是物質;有多少個識?識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精神現象,相是物質現象。佛問這麼一個問題,彌勒菩薩回答的是「一彈指」,一彈指的時間很短,一彈指有多少個細念?「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這是個單位,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三百二十兆。你們彈彈看,一秒鐘能彈多少次?我彈得比較慢,我相信一定比我彈得快的大概可以彈五次,我能彈四次,一秒鐘彈四次。彈五次,現在是用秒為單位,如果一秒鐘彈五次的時候,這一秒當中有多少個念頭?一千六百兆,一千六百兆個念頭。菩薩說「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識是精神現象;換句話說,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永遠分不開。從哪裡來的?念頭來的。

  現在這個事情被科學家發現了,量子力學家說宇宙之間沒有物質這個東西存在,物質是怎麼回事?是人的意念,就是念頭,意念累積連續產生的幻相。是累積,你看看一秒鐘多少?照彌勒菩薩講的,一秒鐘裡頭有一千六百兆,累積。一秒鐘我們能看得清楚,能看見,一千六百兆,這一千六百兆每一個細念我們沒辦法看到,因為它太快了,必須連續這個現象我們才能看到,如果不是連續的現象,我們根本不會覺察它存在。這才真正把物質究竟是什麼搞清楚了,這物質從哪裡來的搞清楚了,他們說物質是無中生有,而且速度非常快,比光的速度、比電的速度快多了,光跟電跟它不能相比,光跟電也是一種物質現象。他的總結,宇宙之間有這麼多形形色色不一樣的東西,他說完全是頻率不相同。他舉個例子說,頻率最慢的變成石頭、變成重金屬,非常堅硬,這是頻率慢的。他所說的慢,我們都沒有辦法琢磨到,他所說的這個慢比電、比光還要快,他說的是慢,這個我們要知道的。更快一點就變成花草樹木,變成我們動物的皮肉,這個比較上快一點的,比石頭、重金屬是不一樣。更快的,就像我們現在講的電波,無線電波、光波,這就更快的。統統都是波動頻率不相同而造成的現象。這個現象全是幻相,跟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個意思。《金剛經》上這種經文,現在科學家把它解破了,真正了解佛說這個話的意義,了解事實真相,全是念頭變的。

  所以,我們對於佛在經上說的這句話,我們永遠記住,時時刻刻記住。「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念頭,我們的念頭善,一切境界沒有一樣不善,都是善的;我們的念頭不善,沒有一樣是善。我們要想,頭一個想自身,這都是佛說的,「相由心生」,我們的相像菩薩一樣,金剛不壞身,永遠沒有煩惱、沒有妄念就是菩薩相。只要把那個念頭息掉就好了,妄念、不善的念頭統統息掉,完全存那個善念,身心健康,百病不生。有同學從網路上下載的新聞告訴我,拿來給我看,在印度最近發現一種病毒,傳染病,已經傳到澳洲,聽說香港有一個例子,有一個病例。這種傳染病預測可能會傳遍全世界,沒有任何抗生素能夠有效的防止,換句話說,沒藥可治。得到這個病,大概三、四個小時就走了,這麼快,這很可怕。這個信息去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發表,我們已經看到這個新聞。可是也有信息告訴我們可以不會受感染,什麼樣的人?心態好的人、念佛的人、吃素的人、心地善良的人不會受感染。我們能相信嗎?能,這佛經上有講的道理,邪不勝正。那個病毒是邪,是邪惡的,你心正,它不會侵犯你。現在醫學上免疫的能力,這個免疫能力是什麼?心地清淨、善良、素食、不殺生,不跟這些眾生結冤仇。它這病毒是來報仇的!現在念佛得真念佛、真學佛才行,搞假的不行,搞假的時候,這個病毒還會感染你。如果你真正是學佛的人,心地善良,像我們念佛的人念念就是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這樣的人,這個病毒不會干擾你。

  所以科學給我們做了證明,佛菩薩給我們做了證明,我們重要的也要學諸大士德遵普賢。從果向因我們做不到,我們還沒有證果,但是德遵普賢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學習普賢菩薩頭一條,「禮敬諸佛」,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有恭敬心,這是正確的。為什麼?萬事萬物的法性就是真佛,在有情的分上稱為佛性,在無情就是植物、礦物,稱為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沒有一點差別,我們的禮敬是對法性的。連世間法裡頭也講求,你看《禮記》,你翻開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沒有一樣不恭敬的。無論對人、對事、對物,恭敬心比什麼都重要。《弟子規》上講,頭一句「父母呼,應勿緩」,有很多同修在我面前談起,父母都不在了,父母也不再呼他了,那你就可以不必應了。我說你們把這個意思全都看呆了,父母是舉個例子,是你最親的人,他叫你,你怎麼會不答應?延伸出去,任何人叫你,你都要回答,這是什麼?禮貌,這是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哪有人叫的時候,聽到裝沒聽見,理都不理,這是沒有禮貌,那就錯了。活學活用,不要學死呆板,這是光對父母的,你的兄弟呼也可以不答應,朋友就更不必答應了,哪有這種道理?你學到哪裡去了?活活潑潑,活學活用。《弟子規》裡面總共只舉例子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情,《十善業道經》只講了十條,你看看人家會用的,小乘人會用,把十條變成三千條,大乘菩薩更靈活,把十條變成八萬四千條,哪有那麼呆板的!老師教誨只是提個綱領,提綱挈領,自己在生活應用上要有智慧把它拓開、把它展開,一展開無量無邊。都在自己學了之後真的理解了,融會貫通,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工作、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全用上了。

  所以要學普賢菩薩的禮敬,對待任何人恭恭敬敬,不敢怠慢,就像見諸佛一樣。甚至於見到小動物都要恭敬,對蚊蟲螞蟻我們都合掌稱菩薩,「螞蟻菩薩、蚊蟲菩薩」,跟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決定不能夠殺牠。牠也是佛,牠本來是佛,牠變成這個樣子,是在做人的時候造的業太重,才會變這個樣子,我們知道,怎麼能不尊重牠?牠有靈性,我們尊重牠,牠尊重我們,我們不傷害牠,牠也不會傷害我們,和睦相處、互助合作。「稱讚如來」,你看這不用諸佛,用如來。禮敬用諸佛,稱讚用如來,這個稱讚裡頭有差別,就是與性德相應的稱讚,與性德不相應的不稱讚,所以它有性德做標準。禮敬平等的,禮敬,對善人禮敬,對惡人也禮敬,沒有分別的;但對善人稱讚,對惡人不稱讚,也不毀謗他,要包容,不要批評、不要毀謗。一定要了解,他為什麼會造這些不善的業?是他的業障很重、習氣很深,沒有遇到善友來教導他。要有同情心,不要有責備的心,這樣就好。「廣修供養」,供養是平等,對善人供養,對惡人也供養。不能說看到惡人沒飯吃,我們有飯不給他吃;看到他受凍,我們有衣服不給他穿,不可以的。所以供養是平等的,禮敬是平等的,只有稱讚有差別。這都要學,學了要管用才行。所以與會的這些菩薩們,他們都是早已經成佛,釋迦牟尼佛在此地講《無量壽經》,他們來做聽眾,做影響眾,是這麼個意思,所以從果向因。三摩地就學到此地,底下一段再學什麼叫陀羅尼。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