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家好,歡迎您再次收看「仁愛和平講堂」。雖然是個講堂,但是我們非常希望透過講堂把善念、把知識、把智慧的力量能傳播出去。而且透過媒體的力量讓它能實踐起來,真正來幫助台灣、幫助這個世界來走向所謂的和平。今天我們繼續請到了淨空和尚,也就是淨空老師父,來到我們的現場一起來談談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的問題,在台灣、在海峽兩岸,包括在中國大陸、在整個世界文化的範圍裡頭,中國文化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又該怎麼樣繼續保持中國文化一些優秀的部分。我們今天一樣請到了楊憲宏先生,在我們的現場一起來跟淨空師父談一談文化問題。憲宏您好。
楊先生:好,師父好。
主持人:師父您好。
淨空法師:好。
主持人:師父,我們今天很高興,我想談到一個文化,其實很有意思,做為一個主持人,我先初步的來說,你看我們可以談文化,然後再慢慢把它放到中國文化,然後再放到台灣文化,再放到世界文化的一個大的範圍,這裡面就有好幾個不同層次了。我先請教您,您是怎麼看待文化?文化的內涵,不管全世界有不同的文化,西方文化、東方文化,但是文化一定有它一個基本的內涵,您會怎麼樣來看待文化的內涵?
淨空法師:文化的範圍非常之廣,也非常之深,可以說,凡是人文的都包括在裡面,宗教也好,政治也好,學術也好,所謂科學、哲學,它統統都能包括,所以這個題目非常之大。東西方當然有它不同的地方,我們一般能體會到東方的文化,包括中國跟印度,關於人性的方面講得多,也講得徹底,所以可以說它是人性的文化。人性那就超越了時間與空間,放諸四海它都能做為一個標準。譬如中國人講的孝道、師道,這是基礎,在東方確實都講到孝親跟尊師,這是東方文化的基礎、東方文化的根本。古時候需要,現在還是需要,中國人需要,外國人也需要。所以,七十年代湯恩比博士提出來,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需要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那就是這兩樣東西都是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它沒有時間跟空間的限制。
主持人:如果就用師父剛剛舉到的湯恩比,從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到現在,時間也很快,也過了三、四十年了,基本上您認為湯恩比博士當時的慧見、灼見到現在為止,經過時間的淘洗之後,只是更加的證明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可以立足的精粹性,對不對?
淨空法師:對。
主持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請教您,我們在台灣這幾年也很關切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所謂的台灣文化。如果我們用這個角度,師父在各個地方講佛法,從這個比較的眼光來看的話,所謂的台灣文化跟中國文化之間的問題,您會怎樣去看待它?
淨空法師:台灣文化的根就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根就是五千年傳統的文化,你總離不開這個。譬如台灣無論是語言、文字,尤其是我們居民的姓氏。姓氏不是從台灣起源的,姓氏的起源,我們推溯到過去,至少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已經形成了,所以源遠流長。中國人常講我們都是一家人,都是炎黃子孫,這個我們可以相信。炎帝是神農氏,再早是伏羲氏,伏羲以前,時間太久了,所以一般人都把它捨棄掉,從伏羲開始。伏羲到神農大概是五百年,神農到黃帝也有五百年,這一千年又沒有文字,完全靠傳說,世世代代傳下來,到黃帝才有文字的發明,就有了記載。雖有記載,在那個時候還沒有姓氏。
我俗家姓徐,我們這個姓氏大概在很晚,在周朝末年。姓氏的起源是夏朝時候夏禹王,禹王的兒子啟是非常賢慧的一個人,在過去都是禪讓,天子是禪讓制度,從夏就傳兒子,就變成了家天下,從這開始。啟非常賢慧,啟封我們一個祖先,是黃帝第六代,叫若木,封他為徐國的國君,徐國就在現在的徐州。以後國沒有了,我們這一族就用徐作姓。這個國大概是周敬王時候滅的,也是周朝的末年,那也就到春秋戰國時代了。這個時候我們才確定這個姓氏,這也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的樣子。
所以我們想炎黃子孫很有意思,大概漢族都是炎黃子孫,這一脈承下來的。我們從《史記》裡面讀到的,《史記》是司馬遷作的,黃帝有四個妃子、二十五個兒子,在《史記》裡面記載,他這二十五個兒子傳下來的後人有十四個有姓氏,當然都不同的姓氏,但都同一個祖宗。所以我們從這裡來推想,漢族,過去我們念《百家姓》,《百家姓》有四百多個姓,我相信至少有三百個姓以上都是黃帝子孫,其實都是一家人。所以這個很有意義。
但是從清亡國之後,中國的社會一直是在動亂,局勢沒有能定下來。安定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安定,我們學佛的人說,世出世間法都沒有辦法建立,世出世間法都要建立在安定的社會基礎上。所以動亂,人的確很可憐,憂患多,幾乎談不上安樂,社會的安定是每個人迫切需要的。怎樣能夠讓社會長治久安?這就是文化,所以只要文化能承傳下去,至於政權那是其次。在中國歷史上,我們的政權曾經被蒙古人奪去,元朝時候蒙古人主政,但是文化沒有被破壞。滿清入關,他們來主政,也有兩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不但文化沒有被摧毀,反而清朝這些帝王非常熱愛中國文化,把中國文化大幅度的向上提升了。所以國家能夠維繫到長治久安,它有它的道理。我們再看看世界上其他的文明古國,他們土地還在,他的後人也還在,為什麼說他沒有了?文化沒有了。
所以真正中國古人傳下來的名言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後」不是說你兒孫多,而是指兒孫裡面真正有繼承道統、繼承文化的人,你這個族群、國家永遠承傳下去,改朝換代那是小事。所以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從秦統一,一直到現在都維持統一的局面,這是西方有很多研究歷史、研究文化的人非常羨慕,統一是可貴的。中國歷史上常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畢竟是合的時間多,分的時間少,靠什麼?靠文化的力量。
主持人:師父,如果用這樣來談的話,我想我跟憲宏都能理解,因為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在幾個大的文明裡頭,中國文化這一支儘管政權不斷的輪替,異族不斷的進入到中原來爭奪所謂的政權,可是在文化這條線是沒有斷。就像您剛所提的,也許到現在為止,我們舉一個很清楚的例子,現在不管是在台灣還是在中國大陸,甚至在兩岸三地的任何一個地方,甚至乃至於在西方社會的華人,他只要能閱讀中文,他幾乎就能跟兩千年以前的文獻直接做對話,也就是文字的傳統文化總是沒有斷過的。
我這邊要請教您,但是現在碰到一個很大的棘手問題,那就是西方文明、西方文化對於中國文化的衝擊。容許我在師父的面前稍微把它整理一下,比方說在台灣,我們從當時的五0年代、六0年代都一直有所謂中西文化論戰的問題;然後在中國大陸到六0年代後有文化大革命,讓中國文化可以說遭遇到非常大的一個浩劫。經過這兩邊的波折以後,我們可以說中國文化好像在海峽兩岸各自開出了不同的枝葉。我是想請教師父,待會也聽聽憲宏的意見,也就是說,西方文化對於中國曾經有了衝擊,在您來看的話,現在對中國文化已經跨過了嗎?我們已經跨過了西方文化衝擊的震撼度,可以找到中國文化一個新的方向嗎?如果可以的話,台灣或者中國大陸各自在這上面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淨空法師:你說到衝過西方文化的影響,應該可以這樣說法,因為現在西方文化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他們已經不能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人非常熱心的到中國來找、到印度來找,找古老的東西,看看是不是能解決現在社會問題,這是已經相當熱中了。可是中國跟印度,古文化的典籍雖然存在,真正承傳學習、學習而有心得的人太少了。現在目前最關切的一個問題,是怎樣把中國文化,東方是東方文化,能振興起來?這是當前非常緊急的一個問題。
主持人:師父,我們進一段,休息片刻,回來我們就好好的來聽您來談談,中國文化在整個東方文化中怎麼樣把它振興起來。而且師父又點了一個我相信憲宏跟我一樣都很好奇的問題,在整個東方文化裡面,東方文化是不是等於中國文化?還是中國文化其實可以汲取其他東方文化的特色,發展出一個更多元的東方文化。我們待會來聽聽師父為我們來點出這其中的差別。
主持人:好,我們就直接請教師父,怎麼樣來振興中國文化?
楊先生:在師父談之前,我把這個問題再補強一下。其實西方文化在過去這段時間,不要講太遠,就比較近這一段,它非常重視個人,那也很迷人。很多人就因此迷上,包括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的時候提出來德先生、賽先生,中學西用,洋化運動曾經風起雲湧。東方也好,或是中國文化也好,一向重視以家為單位的倫理,這個倫理單位,是一個集體性,重視中間的五倫五常,從中間去做,這是不一樣的。你如果從名字來看,剛剛師父談到姓氏,外國名字firstname一樣的很多,lastname,就是他的姓,很不一樣。可是中國相反,我們姓氏剛剛師父說大概加起來就四百多個,大部分其實都有關係。如果有看族譜的話就發現,這個姓、那個姓分開,其實是一個樹枝,到最後是同一家,真正的姓氏就那麼幾個。但是我們的名字都不一樣,我們名字不一樣。西方剛好相反,他姓氏很不一樣,我們是姓氏很一樣,我們名字很不一樣,他們名字大部分一樣,喊一聲John可能很多人都舉手。非常有意思,這都看出它的單位不一樣。
可是走到二十一世紀,也許過去這些年來,包括西方、包括今天你看我們這個攝影棚,真正信而好古的是師父,師父真的著古裝,我們兩個還是著西洋的衣服。就是差不多一直走走到這裡,中國文化的集體性、倫理的需求變成一種必要,否則西方的這種個人就連不起來,這時候佛學就產生作用。這裡頭怎麼去連接,我想今天的社會很多人需要個人,這個我們不去反對他,可是個人要能夠發展就需要集體,需要倫理才能發展個人;就是說個人發展到某種程度,他已經發展不下去了,他需要倫理來發展他。這時候哪裡有這種信而好古的、述而不作的部分?馬上有的就是這個。怎麼去銜接?佛學變成是一種演練、一種學習非常重要的步驟,因為中國文化有時候抽象,有些很多地方很抽象,它不像佛學這樣子一步一步從正見、正思惟一直到正念、正定,這樣子一系列能告訴你怎麼樣操練,佛學裡有這樣的。這部分又是在唐的時代就已經跟中國相當程度的銜接。
所以我聽起來,師父剛剛所開示的,其實很有意思的部分就是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也就是佛學跟儒學,儒釋道在這時候一定要有一個開花結果。那個並不是來自於這個文化的強勢,是來自於個人文化在西方發展完了以後,還有一種需求,他必須吸取這個集體的、倫理的、常情的、本性的、見性的這種力量,他才有辦法繼續走下去。可是這個怎麼合在一起,我覺得二十一世紀我們還有得觀察,因為畢竟貪瞋痴慢疑還是彌漫全部的地方,所以困難度是在。不曉得師父,我們這樣解釋可以通嗎?
淨空法師:對。這個問題是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也是一般人非常關心的問題,尤其在現前這個時代,社會動亂、自然災害頻繁,當前迫切的問題是我們怎樣能活得下去、如何能把這些災難化解、用什麼方法來化解。西方確實已經走投無路了,我們看到聯合國召開的和平會議,從七十年代開始到現在三十六、七年。每年投進去的人力、物力、財力不計其數,可是效果不彰,世界上衝突頻率年年上升,災害是一次比一次嚴重。參與這些會議的人我很佩服、我很尊重,他們確實有誠意在尋求,可是始終找不著一個具體的方法。在過去他們是用西方的思惟,大多數主張用鎮壓、用報復,用這些手段;從911事件發生之後,才知道這個思惟有問題,這個做法收不到效果。我們東方人很清楚,不能用武力解決問題,武力解決問題會引起(這我們相信因果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跟人結冤仇,仇結得愈結愈深,怎麼能解決問題?在製造問題,那不是化解問題。到東方來尋找,東方人講讓,如果我們能忍、能讓,能以誠意與別人交往,問題就能夠解決。所以,我們中國人老祖宗教我們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西方人不懂,他說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能解決問題,特別是現在社會的衝突,除這個之外沒有辦法。
可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歸根結柢,整個世界的動亂從哪裡發生的?都是教育出了問題。你看現在人從小到老可以說是全面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他接受的是什麼教育?誰來教他?現在大家都知道,媒體來教他,電視來教他,網路來教他。你看電視、網路的內容教些什麼?有些國家領導人意識到了,馬來西亞的馬哈迪對這個事情就非常重視,他說你不要看這小小的電視,它能摧毀這個世界。我跟他講,它也能拯救這個世界,問題就看你怎麼用法。尤其我們這兩年多在湯池做的實驗,這個實驗證明一句話,人民是教得好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從這個教學裡面得到了證明。他雖然迷失了自性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可是經過幾個月能把他喚回來,真的是人性本善,你不說人性本善,這怎麼可能的事情?所以要真正好好去教他。所以人有良心、有良知,你把他喚醒,喚醒之後他知恥,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人知恥,他就不願意做壞事情;人懂得因果,他不敢做壞事情。
東方教育對於普及到群眾,儒釋道都重視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維繫了五千年的長治久安靠這個。少數,我們佛家講善根深厚,現在講是聰明智慧高的,向上提升那是哲學、是科學。我們可以說概括起來看,佛教、儒教、道教所講的都不外乎這五個科目,就是倫理、道德、因果、科學、哲學;再看看其他宗教,你細心去觀察,也是這五樣東西。所以它有共同點,讓我們生起一個信心,宗教可以團結。宗教的團結能帶給世界安定和平,而且除了用宗教之外,找不出第二個方法。早年,也是我跟馬哈迪談到的,如何幫助這個世界讓國家跟國家、族群跟族群、派系跟派系、宗教跟宗教都能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社會就安定了。社會安定,人民才有福祉;不安定,人民是太苦了。大家都希求安定,安定是不管中國、外國,一切人民從內心的一個期望,只要能提出來,沒有不受歡迎的。我們想到這四個是不容易做到的,可是我們從宗教下手可以做得到。
主持人:剛才師父在談這個話題的時候,楊憲宏先生替我們做了一個詮釋,也特別點到了貪瞋痴這個毛病,這個大概是人很難面對的。如果你能克服的話,我相信對師父來講,這個人大概就得到大智慧了。可是文化,尤其特別是中國文化的特質裡面,有沒有辦法可以讓人克服貪瞋痴?或者我們說藉由儒釋道三家的一個融合對話的話,有沒有可能可以讓中國人,或者是東方的哲學、東方的宗教、東方的文化能克服現代人貪瞋痴這個毛病,我們待會回來請教師父。
主持人:剛才我們提到過現代人貪瞋痴這個毛病,這個問題有沒有可能透過文化,特別是跟中國文化有關的課題來克服它,我們請教師父,待會兒也聽聽憲宏從一個社會觀察的角度來做一點分析。
淨空法師:這個問題可以說中國五千年前,我們老祖宗就已經注意到了,就已經用教育的方法來把這個煩惱習氣化解。貪瞋痴是煩惱,自性裡面沒有,就是性本善,本善裡頭決定沒有貪瞋痴,貪瞋痴是習性,它是個錯誤的觀念。如果真的用貪瞋痴可以能得到名利、可以得到富貴,那孔子也幹了,佛也幹了。得不到!煩惱怎麼會得到智慧?煩惱怎麼會得到功名?煩惱怎麼會得到財富?不可能的事情!在中國古時候這個例子太多了,最著名的《了凡四訓》,我相信很多朋友都讀過,那就是非常清楚的一個教訓。袁了凡先生,你看他在早年的時候被孔先生算命,那個算命真算得準,說他一生,他是個讀書人,你去參加考試得第幾名,你每年得多少俸祿,全部給你寫定了,寫到五十三歲,壽命就沒有了。你壽命只有五十三歲,當一個小縣的知縣,你趕快告老回家,你那一年壽命就終了。
他也很相信,竟然在二十年當中,這時間不算短,二十年當中每年的遭遇跟孔先生所算的完全相同,所以他完全相信命運。他說我還要搞什麼?不必想了,想也想不到,命裡沒有,怎麼想也想不到,求也求不來,命裡有的,到時候就來了,丟也丟不掉,所以他心就定下來了。有一天他去看一個老法師,雲谷禪師,這當時很有名的,佛教史裡頭有這個人,明朝時代的雲谷禪師。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打坐,三天三夜一個妄念都沒有。雲谷禪師非常佩服他,一個人三天三夜坐在那裡不起一個妄想,這有相當功夫,所以很佩服他。你很了不起,你怎麼修的?他說我哪有什麼功夫,我命被人算定,打妄想也是空的,所以就不打妄想了。雲谷禪師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
這兩個人一談,雲谷禪師告訴他,命誰定的?你自己定的,你自己前生造的因,決定了你這一生。所以因果律裡面常講,「欲知前世因」,前世你造的什麼,「今生受者是」,這一生受的是前生造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這一生幹的什麼是來生的果報,因果通三世。這個道理要想的是,命是你自己造的,自己造當然自己可以改,只要你能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你命裡頭的好運就往上長,就提升了;如果你造惡的話,惡的時候打折扣了。這個道理他聽懂了之後,他從此以後就改造命運,斷惡修善,叫全家人都做。第二年去考試,命裡頭注定是第三名,他考第一名,收入也增加;到最後壽命也延長,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多活了二十年;命裡頭沒有功名,就是他沒有舉人、沒有進士,舉人也考中,進士也考中了;命裡沒有兒子,得了個好兒子,一直傳到現在家業還都不錯。
所以你懂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求,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在當年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你要求財富怎麼求?財富是果報,什麼是因?財布施是因,你修財布施,你得財富果報;你修法布施,得智慧的果報;你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無畏布施是什麼?譬如不食眾生肉,這是無畏布施,我跟眾生不結冤仇,一切動物見到我不害怕了,為什麼?殺氣沒有了,看到你是慈悲。小動物一招手牠就會跟你親近,牠看到你不會害牠、不會傷害牠,你能保護動物,能保護一切人,讓他脫離恐懼得到安全,這一類就叫做無畏布施。你修三種布施,你才能得三種果報,得財富、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這是你做得到的。你如果用貪瞋痴的手段,決定不能得到;縱然得到的,都是你命裡有的,但命裡有的已經打折扣了。
譬如說賺錢,經商的這些人,用欺騙的手段、用非法的手段,你得到財富了,你今年賺了一億;其實你命裡頭可能今年要賺三億、四億,因為你居心不善打折扣了,打了對折,甚至於只有三分之一,還自己認為很能幹,其實他錯了。他懂得這些道理,不會做這個事情。我們最近有個例子,北京胡小林,這是個居士,他做暖爐的生意,在從前也是,經商哪有不騙人的?現在學了佛不敢騙人,不敢騙人能賺錢嗎?不但自己不敢騙人,叫所有員工對顧客都說老實話,我們的產品哪些是優點、哪些是缺點,講得清清楚楚。結果他生意特別好,今年的訂單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幾,為什麼?這些顧客說,這家老闆、員工是老實人,是可靠的,可以相信的,他不騙人的,都找他。所以他出來做報告,用儒釋道這些方法可以賺錢,不會虧本的,而且信譽非常之好,這是正理。所以偏邪的方法是決定收不到效果的,這就是收到的是命裡有的,已經打折扣了。
主持人:所以是不是我們也可以順著師父剛才的開示,我們來說,你愈想貪、愈想瞋、愈想痴,你反而什麼都得不到;可是你反過來,不貪、不痴、不瞋,你反而可以達到你自己意外的效果。
淨空法師:對,達到更多,你命裡譬如有一億的話,可能到兩億、三億,它會更多。這就是了凡先生他一生的經歷,值得我們做參考,值得我們效法。
主持人:憲宏聽到這段有什樣的感想?
楊先生:我的感想就是貪瞋痴都是賊。
淨空法師:沒錯,賊害,把我們自己本性裡面的功德法財都偷走了。
楊先生:你怎麼把它要回來?
淨空法師:對,不錯,你要放下的時候,統統都回來了。
主持人:好,我們待會回來,我們繼續來跟師父看看今天我們談的文化,文化如果是來自我們生活周遭裡面一種生活的提煉的話,那文化到底可以扮演什麼?師父剛才在貪瞋痴上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也就是只要你有這樣的素質,其實就不用太擔心。
我這邊就要追問您一個問題,我們來看,就是說,如果是這樣的話,在文化方面我們怎麼去教?因為在日常生活裡面,如果文化沒有人點醒的話,比方說像您剛才所講的不貪、不瞋、不痴,可是如果沒有人點醒的話,你可能就在文化的脈絡裡,你還是不曉得這文化的好處在哪裡。所以怎麼去點醒這個部分?
淨空法師:對,所以教育就非常重要了,教育不僅僅是言教,不僅僅是學說,要做出來給人看。早年我在新加坡,住在居士林,我們就想到有很多貧窮的人生活很困難,我們就布施飲食,就是三餐飯完全是免費的。菜還挺豐富,自助餐,每天大概都是十五道菜到二十道菜,不要一分錢,供養三餐,半夜都有點心,二十四小時供應。那時候大概每天來吃飯的有一千多人,星期假日三、四千人,那麼多人吃。居士林大概只有開張的兩、三天拿一筆錢出來,到以後,有送米來的、送菜來的、送油來的,送得都太多了,送到你吃不完。吃不完,這個東西又不能放,所以我們就用一輛小卡車,每天剩下來的東西,去供養新加坡九個宗教他們辦的孤兒院、辦的養老院、辦的慈善機構,我們去補給他,長年不斷。這說明什麼?你愈施愈多,不用操一點心。所以那些宗教都很奇怪,你們佛教非常富有,你們一天供養都從哪裡來的?李木源居士說我們有老闆。他說老闆是誰?阿彌陀佛是我們老闆,老闆供養的!
這確實是說明愈施愈多,施財得財富,施法得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不要害怕,不要有疑惑。所以「信而好古」這句話很不容易,你真正相信,真正跟古人學習,哪有會錯的?古人這幾千年傳下來,都經過歷史的檢驗,絕對不會錯;只要我們肯幹,我們好好的學,看看是不是有這樣的效果。我從章嘉大師教我,我已經幹了五十七年,真有效。十方供養我的,我都拿去轉供養,我自己不留,我沒有蓋過廟,可是我做什麼?我就做這些經論、善書。你看我們送《大藏經》,現在差不多幾乎要到一萬套了,最近商務印書館印《四庫全書》,我跟他定了一百套,準備送什麼?送一些大學圖書館。過去世界書局印《四庫薈要》的時候,我跟他買了五十套送到中國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選一個大學送到圖書館裡面去,讓他們學生們做參考資料,幫助他們增長智慧。我們這些經論善書,我們自己小道場很小,在杭州南路,一點點大的地方,總面積大概三百坪的樣子,總面積就這麼大的地方。可是我們是全世界佛門裡面的後勤補給單位,什麼人找我們想要什麼書,我們有能力都贈送給他,真的是愈施愈多。
主持人:沒錯,這就是師父剛才說的,沒錯。
淨空法師:我們做出來了,所以我們有信心,你只要照這樣做,沒有疑惑,放心大膽去做。
主持人:我覺得師父剛才在談話中有個數字你一定要記下來,五十七年,章嘉大師當年的開示,五十七年來師父就是這樣做到的。我們待會回來再聽聽師父怎麼改命運。
主持人:在剛才休息的空檔我跟師父說,師父不蓋廟,這一生都不蓋廟,可是他送出去的每本佛書,都可能在每個人的心裡面矗立起一棟無形的廟,我覺得這個才是真正最了不起的地方。憲宏。
楊先生:其實這裡頭,我們今天談這個問題,雖然談中國文化,可是我們在台灣,很有意思,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緣。我想這個因緣,也想請教師父,不管是儒是道,或是學佛、佛學也好,台灣似乎在這個時間點,在過去半個世紀,未來更長,似乎代表一種意義。這個意義很多台灣人不明白,也沒有很重視,可是它確是。你看不管是中國文化,最近因為中國大陸的朋友很多人來台灣,我跟他們這樣接待的過程,常常聽到他們一句話,他說在這個地方看到中國文化。
主持人:真正的中國文化。
淨空法師:對。
楊先生:我聽了是很震憾,因為一般來說,他們地大物博,人也多,為什麼這樣說?我雖然有一點感受,可是不完全明白。第二就是包括佛學,感受也一樣,這個因緣不可思議。所以在這個地方想請教,剛才聽到師父五十七年,跟台灣的關係也是非常密切。台灣文化、中國文化、佛學在未來要展示出什麼樣的意義,對台灣人來說,對台灣的信仰者來說,師父有什麼樣的開示?
主持人:對,我覺得這也是今天這個談話其實很好的一個終點。
淨空法師: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理念,台灣的文化是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是五千年傳統的文化,這個我們一定要肯定。我們在台灣這麼多年,得到一點點的受用就是老師教的,所以老師非常重要。我是方東美先生引導我認識佛教走向佛門,章嘉大師三年給我奠定基礎。那時候我年輕,年輕的時候我非常之苦,無論是在哪一方面。算命的跟我講,我的命真正是貧賤,貧沒有財富,賤沒有地位,壽命又很短,告訴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所以我連袁了凡先生都不如,袁了凡他的那些習氣毛病我統統都有,可是他還有一點點福報,我比不上他。所以我自己很清楚。
很多人給我看相算命,說的都差不多,我相信,為什麼?我想到我的父親四十五歲過世的,我的伯父也是四十五歲過世的,我的祖父也是四十五歲過世的,我們一家人的命運,四十五歲大概是個關口,我就不可能過去。所以學佛之後,我就把我的時間表定在四十五歲,為什麼?後面沒有壽命了。四十五歲那年確實,我在十方大覺寺講經,在基隆,害了一場病,我就知道壽命到了。壽命到了也不必找醫生,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所以我就放下去念佛。念了一個星期佛,慢慢就好起來,復原了。我可以說一生沒有生過病,我沒有病歷。以後身體慢慢恢復了,你看現在八十二歲了,差不多又有一個四十五年到來。
不過過去我遇到甘珠活佛,也是章嘉的學生,他年歲比我大,章嘉大師大概是我祖父輩的,他大我三十九歲,甘珠大我十七歲。有一年,也就是經國先生擔任第六任總統的那一年,做仁王護國法會,我們碰到了,他很喜歡,他就叫我來。我說佛爺有什麼事情指教?他說我們在背後都在談論你。我說談什麼?談你人還不錯,很聰明,可惜沒有福報,短命。我說這些事情當面可以說,我沒有忌諱,當面可以講。他說現在你這些年來講經弘法,功德累積得很多,你不但將來福報很大,你壽命很長,他說你真的完全轉過來了。這是甘珠活佛告訴我的,到第二年他就過世了,這個密宗的大德是個好人,我很尊重他。
所以我沒有求,我也沒有求財富,也沒有求智慧,也沒有求長命,我只是應該做的事情我認真努力去做,佛門諺語有句話說,「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本本分分的。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就是從事於教學工作,他教了四十九年。我就是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搞,專門搞教學,學習經教,認真學習。學習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把自己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言論、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並不是天天磕頭、天天誦經,那是形式。老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是他特別對我說的,所以實質非常重要。就是依照經典的教誨,經典是標準,依照這個標準來修正自己思想、言行,做這個。然後我們教別人,教化別人,自己要做到,自己不做到,你就沒法子教人。所以世尊當年在世,他的確是個好的老師,職業老師,做了示範給我們,我們學以他為標準,這是章嘉大師教導的。
主持人:我剛才聽了這一段,其實內心裡面有很多的感觸跟感動,因為五十七年能長期的去實踐他的老師對師父的開示,然後繼續記住老師的開示,師父再繼續在人間推行佛法。我覺得這裡面的確傳出了一個,不管你是什麼樣領域的人,你可能都知道了,一個堅持、努力、持之有恆,然後相信努力就能做出善念,善念的力量就是無限的偉大。非常謝謝師父今天為我們開示的一小時,也謝謝憲宏陪著我們一塊來上了這堂課。
楊先生:謝謝師父,謝謝大家。
淨空法師: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師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