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請坐。這堂課要跟大家介紹「楊椒山先生遺屬」。楊公椒山他是明朝時候的人,嘉靖年間的進士,是直隸容城人,就是現在的河北省。為人正直,是一位清官,清官總是免不了嫉妒、陷害,所以楊公也不能夠避免。他的遺屬很長,交代他的後人讀書、做人,面面周到,是非常難得的好文章。雖然他是教訓他的子孫,正如同了凡先生的四訓一樣,我們如果常常讀誦,對自己肯定有很大的利益。千萬不要說這是他教訓他子孫的,與我不相干,那就錯了。我們在前一次講演當中,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師」,引申到《華嚴》善財的參學,除了我自己之外,沒有一個人不是我的老師。楊公椒山先生的遺屬就是對我說的,就是教導我的,我應當認真努力來學習,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行,這就對了。
這一段文是從整個遺屬裡面節錄的,節錄當中的一段,大概只有全文的十分之一。你就可想他這篇文章很長,是個長卷,我們只節錄當中的一小段。這一小段對我們修行人來講非常重要,特別是教導我們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應當認真努力的學習。第一句說:
【人須立志為君子。】
這一句就是一小段。人不能沒有志,這是求學、為人第一樁大事情。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有個一定的方向、目標,努力精進,自然有成就;如果這個人在世間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他就很可憐,他到老一事無成。學佛也不例外,學幾十年沒有成就,原因是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由此可知,志不立那一點辦法都沒有。『立志』做什麼?楊公講得好,「立志」要做『君子』,「君子」就是好人。人在世間要知道做個好人,你這一生沒有白過,君子再提升是賢人,賢人再向上提升是聖人。楊公定的標準不高,由此可知,他當時的子孫是中下根性,那麼對我們來講非常契合,我們也是屬於中下根性,因此他正是對我們說的。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可以做惡人,不可以做壞人,一定要知道做個好人,做君子,做賢人。
古時候讀書志在聖賢,為什麼讀書?讀書明理,在聖、在賢。聖是什麼意思?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瞭,這稱之為聖。所以「聖」常常跟「明」連起來說,聖明,明是明瞭,真正明瞭,沒有錯誤;徹底明瞭,這個人叫聖人,所以聖人跟佛的意思完全相同。佛陀這是外來語,從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者。聖就是覺者,覺者中國人稱聖,印度人稱佛;換句話說,「讀書志在聖賢」,這句話用現在的話來說,讀書志在做個明白人,就這個意思。聖賢就是明白人,不要一生做個糊塗人,聖賢的反面就是迷惑,覺之反不就是迷嗎?由此可知,儒跟佛,真的,理想的目標都相同,希望做個覺悟的人,做個明白的人。明白人一生當中,無論是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決定不會犯過失。我們現在人說,他所作所為一定是合情合理合法,一定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一定是給世間人做個很好的榜樣,這就是賢人君子,這個志不能不立。
我學佛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方先生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個凡夫俗子,這句話很中聽,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我要學,這個太難得了。我就是這麼一個方向,這麼一個目標,引導我入門,或者說得不好聽的話,就是引誘我入門。入門之後,我非常感激老師,是真的,不是假的,確確實實是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絕對不是地位高,有多少財富,有多少產業,不是的,一無所有。最高的享受是一生當中,我說兩句話諸位就懂得了,這兩句話世間人很不容易得到,「一生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還得了!不受環境人事物的影響,一生心安理得,自在安樂。這真正是最高的享受,我們佛經裡面講的法喜充滿,孔老夫子講的不亦悅乎,「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得到了,這不是財富,不是地位,快樂!幸福快樂。心正、行正、言正,遠離邪惡,這是從老師那裡得來的,所以頭一個要立志。
佛教我們亦是如此,你看四弘誓願,這是佛的根本教誨,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句就是立志。我們要發這個願,發這個願是要度一切眾生,佛門講度,現在人講服務。眾生無邊誓願度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幫助一切眾生,協助一切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這叫度眾生。可是你要想幫助別人,你先要成就自己,如果你自己沒有德能、沒有學問,你用什麼幫助?那麼你發這個願是空願。所以,你要想這個願要兌現的話,你要具備能力、智慧。頭一個佛教給我們,這跟孔老夫子完全相同,德行,你要修養自己的品德。
四弘誓願第二條「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就是修養自己的德行,道德教育,把這個放在第一。真正有道德,才真正能做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的工作。有了道德,道德是為眾生服務,基本的心態你有了,然後學什麼?學能力,「法門無量誓願學」,這一條就是要充實自己的能力、技能,要培養自己的智慧。我有智慧、有技術、有能力,又有德行,為眾生服務這個工作才能做得圓滿,才能真正的幫助別人。終極的目標,「佛道無上誓願成」,我自己希望成佛,也希望幫助一切眾生成佛,佛教我們立這個願,立這個志。第二句:
【心為一身之主。如樹之根。】
這也是一小段,直截了當告訴我們,『心』重要,佛家重視,儒家也不例外。儒家講修行,你看頭一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先修心,「心正而後意誠,意誠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它有次第、有順序。格物,物是欲望、物欲,格是格鬥,跟誰格鬥?跟自己的物欲,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貪求。為什麼?這個東西障礙你的智慧,障礙你的真心,障礙你的本性。所以,首先要斷煩惱,格物就是斷煩惱,致知就是學法門,格物而後致知,就是先要斷煩惱,然後再學法門;四弘誓願裡頭,格物是第二願,致知是第三願。這樣物欲沒有了,物欲是煩惱障,致知是破所知障,二障去掉之後,你的心正了,心才真。心正你的行為當然正,一切都正,心邪什麼都邪。
頭一句講正心,好比樹的根,你這個樹能長多大,能長成什麼樣子,根要好,要培植得好,「心」是根本。佛法講,心生則一切法生,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十法界,你心想善、想正,是四聖法界、人天法界;心邪、心惡,那就是餓鬼法界、畜生、地獄法界,正所謂是「一切唯心造」,《華嚴經》講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一定要曉得。底下具體給我們說明。
【心裡若存天理。存公道。行出來便是好事。便是君子。】
這就講心是根本,心裡要常常存著天理,什麼叫天理?天理就是倫常,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文字上看起來好像這是一個家庭,沒錯,但是這個東西一延伸一擴充,就到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整個世間。所謂是四海之內皆朋友也,今天我們說全球皆朋友也,范仲淹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從自己家庭到整個世界,一家人,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是『存天理』。『存公道』,公是沒有私心,待人接物與天理相應就是公道,中國人常講天理、國法、人情,能夠與天理相應,與國法、人情都相應,公道!公道大家都服了。
公道的反面是私心,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反面是大公無私,你做出來的,無論做出來什麼事情都是好事,這就叫君子。君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君子起心動念絕對不會跟天理相違背,君子每天所接觸的決定是聖賢,讀聖賢書,行聖賢道,這是君子。我們今天學佛叫佛弟子,是不是真的?真的是讀佛書,行佛道,你讀了要行,如果不行,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那是偽君子,這個諸位常常聽說,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不能做偽君子,做偽君子有罪過,罪過很重。為什麼?因為你破壞佛教形象,佛是大聖,你說你是佛弟子,你的思想言行跟佛完全相違背,你破壞形象,破壞形象比破和合僧的罪還重,所以果報在阿鼻地獄。你相不相信?不相信。
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報應,這算不算佛弟子?不算。為什麼?佛相信因果報應,因果報應是佛說的。佛所說一切經,四十九年所說的不離因果,你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講的五重因果,《妙法蓮華經》講的是一乘因果。佛說法,祖師判教,大大小小經典,宗門、教下,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不離因果。你不相信因果,你不是佛弟子,你是假的,不是真的。又何況我們這一生學習所依靠的,總的指導原則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十一句最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你不信因果,不是佛弟子,佛弟子深信因果,這個不能不知道。你存的是善心,行的是善事,你的果報美滿;你心不善,行不善,你的果報可悲,你的前途是一片黑暗。下面說:
【心裡若存人欲私意。】
『人欲』是什麼?財色名食睡。『私意』是自私自利,你心裡頭只有這個東西,沒有天理。中國人常常把天理跟良心合在一起講,天理良心,你要是心裡只有五欲的享受,縱欲,只有自私自利,天理良心沒有了。
【雖行好事。亦有始無終。雖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
為什麼?不能持久。好事跟你的心理不相應。你為什麼做好事?表面做給人看看的,裝裝門面,不能持久,所以終究會被人看穿。人家一看穿,一文不值,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縱然做一點好事都有企圖,這個企圖決定是滿足你的私欲,這個人在中國社會裡稱之為小人,造作惡業,心行不善,果報怎麼會好!我們看到有很多,造作確實是不善,可是現在官也做得很大,財也發得很多,那是什麼原因?好像是因果的道理講不通。不然!你不曉得因果道理之深。佛在經上講「因果通三世」,這一世當中心不善,行為不善,無惡不作,還享大福報,這是什麼原因?這個福報是過去生中修的,過去生中修的福報大。佛說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受的,是前世修的因,「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這一生所作所為,是來世果報,這一世在造因。這些道理不能不懂,過去修積得好,善因非常深厚,感得這一生大福報。
東方人相信命運,西方人也不例外,相信命運的人很多,所以占卦、算命,西方也很盛行。《了凡四訓》裡面講算命,那個孔先生真是一等高手,能把一個人一生的流年推算到準確,沒有差誤。了凡先生佩服到極處,因為他自己二十多年,每年的流年跟孔先生算的完全相應。讀書人你每年參加考試,考試的成績命裡已經注定,考第幾名,注定了,你這一年有多少收入也都注定,一點都不差。這是什麼?前世修的。他從被人算定之後,他的心定了,什麼也不想,想了也沒用。所以,他也不作善,也不作惡,這個流年準確得不得了,我稱他作標準凡夫。
算命算的流年是個常數,好像這是個常數,命裡頭的,定數。可是這個定數它還有個變數,變數是什麼?你如果起一個善的念頭,做一樁好事,它就加,加就往上升;你要起個惡念,做個壞事,它就減,它就往下降,所以有加有減。大善就乘,大惡就除,加減乘除是變數,那個數會變。一般人這個加減乘除幅度不大,所以大致上算的命很準確,大致上都不差太多。如果大善、大惡,那差別起落就大了。我們看到大惡之人,思想惡,都是想坑人,都想佔人便宜,損人利己,天天幹這種事情,他還是享大福報。這什麼原因?你就曉得他命裡頭的常數多大!我們以財富來做個比喻,他命裡面有一百億,一百億實在不多,我們假定就這個說法,一百億。命裡頭有一百億的財富,因為他心行不善,大幅度的往下降,降到什麼?大概只降到三千萬、兩千萬,他還覺得自己很滿意:我賺了這麼多錢!其實他命裡比他現前的財富要好很多倍,因為心行不善折福折掉了。折掉之後還有這麼大,你才曉得他過去生中修積得多大。
如果他的心行要善,沒有惡念,還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命裡頭這一百億天天在加,天天在乘。可能他能一生得到兩百個億、三百個億,變數!你們看看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雲谷就把這個道理講給他聽,常數裡頭有變數,所以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可以自己改。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善,就往下墜落,就減;如果你是修德修善,你懂得這個道理,念念都是善念,行行都是善行,你不斷的在往上加,不斷往上乘。你命裡頭一百個億會到一千個億,會到兩千個億,這是想不到的事情。貴賤窮通都在自己一念之間,你曉得這個道理,你就懂得自求多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因果的道理不能不通達,不能不明瞭,明瞭之後,你一定做君子,你決定不會做小人。為什麼?做君子智慧天天增長,德能天天增長,福報天天增長,不求也就得了。
財富從什麼地方修來的?佛法裡講得清楚,布施!布施在消極上來講,斷慳貪,在積極的上來講,增福慧。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吃長素,不吃眾生肉,這就是無畏布施,培養自己的慈悲心。這些小動物見到你不害怕,為什麼?你的磁場是很柔和的,是很慈悲的。如果你吃眾生肉,你的磁場裡頭就有殺氣,小動物一接觸之後,牠就感覺到恐懼,感覺到害怕,牠就退度,牠跑掉了,有殺氣。所以,不吃眾生肉是屬於無畏布施。果報?果報健康長壽,真的,不是假的。
不是說不吃肉恐怕身體就不健康,對身體有害,錯誤的,絕大的錯誤。吃肉才真正叫不健康,肉食裡帶的病菌很多。古人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口要小心謹慎去守住,守口如瓶!《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修行的總原則、總綱領,善護三業,頭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有沒有做到?有意無意批評人,就是譏諷別人,瞧不起別人,諷刺別人,說別人過失。說別人過失,你在這裡說,人家聽得到聽不到?肯定聽到,現在傳話的人太多了,人家聽到:某人說你過失。如果這個人沒有修養的話,他聽到之後他就怨恨在心,念念不忘,總找機會報復你,你不就麻煩了!到報復來的時候,不知道原因怎麼起來的。你要想免除災禍,決定不說別人過錯,不跟人結這個怨,這叫積德,這叫修善。所以,真正修行要從這個地方下手,真功夫,一生當中不見世間過,決定不能夠批評人。
古時候說過失的,有兩個人,一般人不會說你的過失。哪兩個人?一個是父母,父母看到你有過失會教訓你,你要聽,要接受;第二個人是老師。不是父母,不是老師,再好的朋友都不會說你的過失,為什麼?怕結怨。朋友有規過之義,有這個義務,就是你有過失的時候會勸你。但是,勸你不能超過三次,三次不接受,從此以後不能再說。再說就結怨仇了,三次人家可以原諒你,這是古聖先賢定的標準。三次,我們朋友的義務盡到了,你要是再不肯改,不肯接受的話,從此以後絕對不會說你的過失,這在從前是朋友相處之道。在現代,老師跟學生相處之道,也到這個標準,這是我親眼看見的。
我早年在台中追隨李老師,跟他老人家學教,他開個經學班,就是教講經。我們同班二十多個同學,人數不多,那個陽奉陰違的同學,表面上對老師很恭敬,老師講的話不聽,我行我素。老師明白、清楚,對他很客氣,他有過失,老師絕對不說;那個肯聽話的,依教奉行的,老師對他一點都不客氣,有打有罵。你看李老師手上常常拿把扇子,那扇子是打人的,聽話的,要打、要罵、要教他,不聽話的,客客氣氣。我們看到奇怪,年輕看不懂,老師知道了,有一天叫到我叫到房間裡,把我心裡的疑惑說出來,是有這個疑惑。他就告訴我,他大我三十多歲,他叫我孩子,「你要記住,不能接受,不可以說,說了結怨仇,他心裡有怨恨」。我們才明瞭!他來學,你不能拒絕,已經進了這個班,不能認真學,那敷衍算了。肯學的,要認真教;不肯學的,客客氣氣。我們這才明瞭,學了這麼一手。
學佛、做人一生最重要的,不跟人結冤仇,那你做人算成功了。過去那些冤仇你要知道把它化解,這很重要,要能化解。過去世冤仇你不知道,是過去生中造的,不是這一生中,不知道我們過去生中什麼關係。怎麼化解?小衝突要忍讓,他不高興,說了幾句不好話,不能頂嘴,洗耳恭聽,沒事,甚至於他出手打你幾下,不還手,沒事。這就是什麼?凡是對方有這種行為對待我們,我們覺得沒有過失,他誤會了,這是什麼?前世的因,正是老子所講的「餘怨」,過去生中的餘怨。這一生當中,偶然小事情的衝突,這是緣,雞毛蒜皮的小事,緣。這個緣你要不懂得化解的話,這個小怨就變成大的衝突,有因、有緣、有果,大衝突是果。你明白這個道理,我不給他這個緣,你小小的衝突我忍讓,就沒事,不至於變成大衝突。
忍讓,這是沒有功夫,真正有功夫是禮讓,不是忍讓,禮讓,這是化解衝突。布施、持戒、忍辱,六波羅蜜化解衝突,你懂得這六個修行綱領的義趣,你明瞭,你能夠認真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奉行,能夠化解宿世的冤業,你在菩提道上才一帆風順,沒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業障、魔障,我們常常看到,常常聽說,你能夠有智慧化解就沒事,決定不跟別人衝突。別人如果罵我,想打我,我趕快走開、躲開,那個化解不了問題。他罵,站在那裡恭恭敬敬聽他罵,罵累了,他就不罵了;他要打,不走,讓他打,打到他不肯打了,結解開了,還是好朋友。絕對沒有怨恨的念頭,決定沒有報復的念頭,我們積功累德,斷惡修善,就在這些地方學習,在這些地方成就。你要真的學做好人,不能做假好人,假好人沒有用處,那個業障消不了,怨恨不能化解。到最後還是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彼此雙方都痛苦,這錯了。這些都是講我們自己存心怎麼做人。
【凡事合天理則行。不合天理則止。】
這是講對事,這一條是說對事。『天理』就是道理,符合道理。道理怎麼講?對社會有利益,對人有利益,對環境有利益,是好事,你要做!『不合天理則止』,於人沒有好處,於環境也沒有好處,於自己有好處,於別人沒有好處,這個事情不能做。於人有好處,於自己有好處,好,要做;於人有好處,於自己沒有好處,也要做。一切為社會、為人群、為眾生,這是君子,君子能夠捨己為人。小人則反之,捨人要為自己,所謂說損人利己,君子是損己利人,差別在此地。下面舉出幾個例子。
【與人相處。謙下誠實。】
要謙虛,要卑下,要『誠實』,不敢在別人先。這是一樁難事,但是一定要學,謙謙君子。你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袁了凡參加好幾次的考試,也不是每次都考中,他命裡頭沒有功名,他考進士就考了三次,第三次才考中。他命裡頭沒有,不但沒有進士,舉人都沒有,他的命裡只到秀才,所以舉人跟進士都是他修來的。他就試試看,考考看,到第三次考中了。每次跟很多朋友、同學一起去考,他去觀察,同學當中哪個人對人謙虛、對人恭敬,他就說某人這次一定會考中,果然考中。他所料的幾乎沒有一個人是料錯了的,沒有,都被他說中,謙是德。鬼神都保佑你。你考試中不中是命裡頭有沒有,你沒有這個命,你文章做得再好也考不中,要有命!謙虛是德,所謂謙光照人,這個人一定有成就,他自己也非常認真努力在學習。
誠實很重要,誠實是德之根本,所有一切德能的根本,真誠。你看菩提心,真誠是菩提心之體,萬德萬能都是從真誠生出來的,心不真不誠,那就一事無成,這個要知道。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菩提心我說了十個字,「真誠」是菩提心之體;「清淨、平等、正覺」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就是深心;「慈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對人是一片慈悲,對自己是清淨平等覺,這是享受,就是方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清淨平等覺,心是清淨平等覺心,行是清淨平等覺行,哪有不健康長壽的道理?
再能夠發心吃長齋,不食眾生肉,就是不跟眾生結惡緣。以前吃眾生肉不知道,迷惑顛倒,一接觸佛法明白了,覺悟過來,把這個過失馬上改過來,徹底改過來。你們如果說不吃肉不健康,不吃肉身體不好,我吃素五十三年了,我覺得我這個身體一年比一年好。素食對我有好處,我去檢查,什麼毛病都沒有,最健康的飲食。凡是老年的時候病痛很多,原因在哪裡?肉食吃得太多了。一個是肉裡頭帶的很多病菌,第二個是肉裡頭有許多冤業,你吃牠的肉牠不甘心,牠有怨恨,這兩樁事情你就麻煩大了,這就是老年人那個病的根就在這裡。年輕時要覺悟,你要知道痛戒前非,這個樣子我們老年可以避免這些麻煩。所以「謙下誠實」重要。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