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今天我們在答問之前,選讀一篇「楊公椒山的遺囑」。椒山先生是明朝嘉靖時候人,括弧裡面的阿拉伯字是嘉靖的年代。他的遺囑很長,說得非常詳細,我們是節錄當中的一段,就是他教導他的後人怎樣存心、怎樣為人處事。這一段對我們修行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特別節錄下來。第一句:
【人須立志為君子。】
也就是說明,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願望:要做好人。做好人,表面上來講是要吃虧,實際上是佔便宜,這個道理很深,如果你要不是細心去研究、去體會,你很不容易明瞭。世間確確實實是好事多磨,好人難做,可是一定要做好人,要做好事;如果不能做好人,不能做好事,虧就吃大了。虧怎麼說吃大了?果報在三途,到三途去之後,這個虧就吃大了,那個時候後悔莫及。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吃一點虧沒有關係,希望我們來生後世比這一生要殊勝得多,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真正的聰明人。所以,首先要『立志』,「立志」我們才有個方向,才有個目標,不至於走入歧途。世間人要做好人,一定要做社會大眾的好樣子,不善的樣子決定不可以做,所以自己常常要認真的反省、檢點。這頭一句非常重要。
【心為一身之主。如樹之根。】
這個道理只有東方聖賢才講得透徹、講得明白。這個『心』是起心動念,確確實實佛在大乘經教裡頭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又說「境隨心轉」。《楞嚴經》上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物是萬物,天地萬物,你怎麼能轉它?實在講念頭可以轉它。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動亂不安,我們身心都晝夜在受折磨,這個環境是誰造成的?我們不善的念頭造成的。什麼是不善的念頭?自私自利的念頭,是非人我的念頭,貪圖五欲六塵享受的念頭,貪瞋痴慢的念頭,不善!現在這種不善的念頭可以說是充斥在世間,無論你到哪個國家地區,你去觀察,幾乎人人都有這個念頭,而且這個念頭非常強烈,強烈就變成競爭,競爭,鬥爭,戰爭。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這怎麼得了!所以才有現前的果報;現前果報佛法裡面講這是花報,來生是果報。來生,善人、君子他得的是人天果報;如果造作三途惡業,那麼來生是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這個很可怕。他在這個地方講,把「心」比喻作『根』,像樹的「根」,根能生。下面說:
【心裡若存天理。存公道。行出來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
那麼我們今天,知道什麼叫『天理』?什麼叫『公道』?「天理」就是中國古人講的道,「公道」就是古人講的德;換句話說,心存道德,你所做出來的都是好事,這就是君子。再講得詳細一點,天理就是倫常。中國從堯舜,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這些聖賢教化眾生,教什麼?就是教的五倫、五常,這叫教育。五倫是天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天理。你要不懂這個道理,違背這個道理,你就違背天理;違背天理就招來災難,我們一般講的天災人禍,是不明天理造作罪業所招感的。
公道,公是公共的,不是有私心的,私心起來,公就沒有了,道也就沒有了。所以,人不能有私心,不能有欲望,有私心、有欲望,公道就沒有了。那我們想想,這個世間哪個人沒有私心?哪個人沒有欲望?古人有沒有私心?有沒有欲望?有!但是比我們現在淡薄。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體會,私欲淡薄一分,公道就多存一分,現在私欲發展到了極處,到極處的時候,公道就沒有了。今天這個世間沒有公道,這個問題比什麼都嚴重。所以,今天我們做出來的事情不是好事,表面上看起來是好事,你細心冷靜去觀察,未必是好事。佛法裡面講好,不但現在要好,來世要好,後世要好,這才叫好事;現在好,來世不好,後世不好,這就不是好事。現在雖然不好,來世好,這是好事。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幾個人能把這個事情看透?
存天理,存公道,我們再用佛法來說,天理是菩提心,公道就是戒律。如果你心裡頭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起心動念不離這個,就是你心裡頭有天理;行行當中不忘十善,十善業道是公道。能夠守住這個原則,你做出來的都是好事,這是好人,這是君子。
【心裡若存人欲私意。雖行好事。亦有始無終。雖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
這就是你違背了天理人情,你心裡面存的是私欲,欲是欲望,你追求的是名聞利養,是五欲六塵的享受,你存這個。『私意』是自私自利,只要是這種心,雖然做好事,縱然在佛門裡面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好事!真的,『有始無終』。為什麼?你的根壞了,雖然做出來的東西是很漂亮、很好,沒有根,像是花瓶裡面插的花,兩、三天就枯萎,就爛了。它是死的,不是活的,它不是從泥土裡面長出來的花,那是活的,那不是死的,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要細心去思惟、去觀察。所以,他禁不起考驗,「有始無終」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禁不起時間的考驗,時間久了,他就被人看穿,是假的,不是真的。外面雖然做好人,會被人看破,看破之後,一文不值。
【凡事合天理則行。不合天理則止。】
世出世間事,這是處事的一個大原則,無論是世法、佛法,總是以天理、道德為準則,合於天理、道德。我們中國人常講合情、合理、合法,理是天理,天理、人情、國法,不能夠違背!與天理、國法、人情相應的,這種事情就可以做;違背天理、國法、人情,不能做。不能做就要止住,不但不能做,念頭都不能生。所以,我們學佛首先就要把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佛在經論上說得很多,也說得很詳細,只要我們自己把綱領抓住。
這次我訪問日本,時間也比較長,在日本住了半個月。日本的佛教是從中國傳過去的,隋唐時代傳過去的,他們對於祖師非常尊重,日本的寺廟最大的殿,大殿不是供佛的,最大殿是供祖師、老師;佛的殿在後面,小,供佛的殿都小,菩薩的殿都在兩旁,主要當中大殿供祖師。我看了之後感觸很深!他這個做法是對的,因為我們學佛,佛法誰傳給我們?老師,老師的恩德真的是第一大。老師就像我們的父親一樣,父親生我們,佛是祖父、曾祖父,往前不曉得數了多少代,所以他跟我們的關係愈來愈遠,最近的關係是老師。供老師有道理,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大家把尊師重道這個觀念都淡化了,我們看到他這種形象、表法就有很深的感觸,他們這個做法是對的。提倡什麼?提倡尊師,尊師就會孝親,孝親尊師是世出世間學術的根本,大學問!哪有不孝親?哪有不尊師的?
所以,我們學佛,頭一條,你看看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這一段,第一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孝親尊師!日本人學了之後,回去這樣做法,正確。他們還供養早年的祖師,智者大師,日本天台宗很發達,天台宗的寺廟很多,他們供養智者大師。淨土宗也非常殊勝,他們是從善導大師那裡學的,善導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在日本就是第一代的祖師,初祖,所以他們供養善導。我們在許多寺院裡面看到祖師的塑像、造像,畫像就更多,幾乎很普遍都能看到,這是從中國看不到的。所以,歷代的祖師在日本是非常受到尊重,供養在最大的殿堂,佛事,主要的佛事活動幾乎都是在祖師殿。今天我們的念佛堂在「萬姓祖先紀念堂」裡面舉行,這個意義也很深,「祖先紀念堂」裡面念佛,提倡孝親。
所以,人不可以有私心,不可以自私自利,不可以有過分的欲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有這些東西離不開六道,求往生也去不了,這是實話。因為你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必須把這個東西捨得乾乾淨淨。我講經這麼多年,常常勸同學,自私自利的念頭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貪圖五欲六塵享受要放下,貪瞋痴慢要放下。你能把這十六個字放下,菩提道上的障礙就沒有了,你才能開悟。
你們同學有很多都希望自己趕快開悟,你能開得了悟嗎?開不了!為什麼開不了?你這十六個字沒放下,心裡急著開悟,那是什麼?欲望。你開悟,開悟幹什麼?開悟希望能得到更大的名聞利養,不過如此。始終你沒有離開這十六個字,所以說得不到佛菩薩護念,也得不到善神保佑。圍在你周邊的,經文上講「惡鬼屯門」,妖魔鬼怪跟你做朋友,沒有善人、君子。這什麼道理?這就是中國古人講的「物以類聚」,你要是善人,你的周邊都是善人,你心不善,你的周邊都不善,就這麼個道理。古今中外沒有差別,我們不能夠不知道,所以,天理、良心要擺在第一位。
出家最基本的是《沙彌律儀》,《沙彌律儀》的基礎是在三皈、五戒、十善,所以三皈、五戒、十善是基礎的基礎。我們有沒有做到?沒有做到,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善人,不是君子,你怎麼會有成就?有很多同修跟我說,三皈、五戒為什麼做不到?古時候人很容易做到,現在人為什麼做不到?古時候人,家庭的老人教,從小就教。無論他用什麼方法來教,大致上來說都出不了《弟子規》的範圍,他不一定依《弟子規》這本書來教,可是內容總是不出這個範圍。我們今天這一代的人沒學過,不懂得。
我這樣的年齡,小時候在家鄉,五、六歲的事我都還能夠記得一些。我們家鄉讀書的風氣很盛,從前講的桐城派,桐城派就是我們家鄉這個地區,所以鄉下都有私塾,念書的風氣很盛。父母教,長輩也教,老師也教,懂得一點規矩,孝親尊師,懂得一點規矩。以後,大概在我八、九歲的時候,私塾沒有了,改成什麼?短期學校。古時候這些禮節不講究了,古禮沒有了,但是那個時候還有一門功課,叫「修身」,還有這麼一門功課。可是這門功課維持的時間也不長,好像我到十歲的時候,這門功課沒有了,改成「公民」,「公民」以後改成「社會」,這都是在我小學時代。我念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修身」沒有了,改成「公民」。好像念五年級的時候,「公民」沒有了,改成「社會」,這就是與天理、公道愈去愈遠。現在沒有了,現在所講的全是自私自利,全是教人競爭,好像不競爭人就活不下去,自私自利,認為這是真理。
在前年我在香港講經,亞視何守信做了一個專訪,我還記得他提出中國一個古時候的諺語來問我。他說我們諺語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個話是有,我常聽說,好像人自私自利這是真理,哪個人不為自己?問我這句話。我就告訴他,這句話是錯誤的,害了多少眾生,害了我們的社會。我舉出例子,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為自己,天也沒有誅他,地也沒有滅他;孔老夫子、孟夫子也沒有為自己,天也不誅他,地也不滅他。我這一生學釋迦牟尼佛、學孔子,我也不為自己,我已經活了這麼大年齡,你看天也不誅,地也不滅,我活得很快樂。一個錯誤的觀念,這個誤導不得了!
所以世出世間法,到我們面前都要好好想想,合不合天理,也就是我們該不該做。要問該不該做,這裡頭有個很簡單的原則,那就是對社會有利益、對大眾有利益的,我們要做;於社會、於大眾沒有利益,於自己有利益的,不可以做。縱然於大眾、於眾生有利益,於我自己有損害的,也應當要做。要能夠捨己為人,犧牲奉獻,後面一定有好處,不會吃虧。下面這一段非常好,他講得太好了:
【與人相處。謙下誠實。】
這是我們做人的一個原則,尤其是在現前的社會,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現在我們接觸的面廣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跟一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謙虛、卑下、誠實,用真誠心,謙下接人。與人共事的時候,
【勿避勞苦。】
共同做事情,不要怕辛苦,『勞苦』的事情我們多做一點。在飲食起居裡面,
【勿貪甘美。】
也就是工作的時候,我們不辭辛勞,享受受用的時候,我們要讓別人。在這個地方看到真正是謙讓。
【讓人。容人。】
這要常常記住,讓是禮讓。我們現在這個禮,懂得禮的人不多了,現在的讓是忍讓,也好,從忍讓慢慢的你能夠覺悟到,智慧開了,就會變成禮讓。容是包容,要有容人之量,我們中國諺語常講量大福大,那就是說你能夠包容人你才有大福報。在這個世間我們看到許多大富大貴之人,尤其在香港,擁有億萬財富的人很多。仔細去觀察他,他們生活快不快樂?過得並不幸福,並不快樂,這些人我認識的很多。所以說貴而不樂,富而不樂,反而不如貧而樂,這是現前的社會。你要問這個原因在哪裡?原因還是讀聖賢書讀得不夠多,理明瞭不夠透徹,心量沒有能拓開。念念都沒有超越他的小圈圈,所以他就有限了,沒有法子跟佛菩薩相比;佛菩薩的事業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福報大。
【寧吃人虧。寧受人氣。】
這是我們與人相處決定不能夠避免的,我們不怕吃虧,不怕上當,古人常說「吃虧是福」,這個話講得非常有道理,有很深的道理。在佛法裡面講,消業障!吃虧就是消業障,受氣是消業障。你不肯吃虧,不肯上當,你的業障永遠消不掉。在佛菩薩面前念經、禱告、磕頭,消不了業障,真正消業障是跟一切人相處,你肯吃虧、肯上當、肯受氣,別人給你的氣你能夠受得了,這個消業障消得最快!
我跟日本那邊的同修們往來,我告訴他們,他們對祖師非常的嚮往,非常的尊敬,我說我們學佛難,古代這些高僧大德他們的成就,我們這一生當中沒有辦法學到。但是,智者大師他一生的行持,真的給我們末法眾生做出最好的榜樣,也就是我們可以學習。日本人對於智者大師非常崇拜,智者是天台的祖師,第三代的祖師,他老人家是念佛往生淨土的。往生之前,學生們問他,往生是多高的品位?他跟學生說,因為自己領眾,領眾就是管事,寺廟裡面做住持、做方丈,要管這些雜事,要操心,所以只有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不管事,一生做清眾,品位可以提升。
為常住工作,為大眾服務,這就是捨己為人,犧牲自己的品位,這個很難得,不容易。但是雖然犧牲自己的品位,可是決定得生,這個底限要保住;如果犧牲自己往生的品位,還搞六道輪迴,那就大錯了。他有把握往生,不過往生品位低一點就是了,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在知見上來講跟佛沒有兩樣,佛知佛見。佛法裡面講悟有兩種,解悟、證悟,解悟同佛,證悟沒有,這就是五品位,煩惱習氣沒斷,知見跟佛沒有兩樣。所以,這是頭一個條件,真的開悟了,他這個悟是解悟,不是證悟。
在行門裡面,天台家的五門功課,第一個是「隨緣」,五品裡頭第一個是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沒有自己的成見,把自己的成見放下,與人相處什麼都好。與人相處,那就記住天理,合天理,行;不合天理,我止,這是隨緣的標準。一切眾生善緣我隨你,惡緣我不隨你,惡緣我止,善緣我隨順,掌握住這個原則。第二,「讀誦」,天天讀誦大乘經典,讀誦有讀誦的方法,這個不能不知道,讀誦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第三個是「講演」,講經說法,教人。第四是「兼行六度」,兼行六度是以六度勸導大眾。第五是「正行六度」,正行六度是用六度度自己,正、助要辨別清楚。布施度慳貪,把自己無始劫以來吝嗇的念頭、貪念的念頭,貪念,把這個斷掉,這叫正修。持戒斷自己的惡業,忍辱斷自己的瞋恚,精進斷自己的懈怠,禪定斷散亂,般若斷愚痴,這六個方法斷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根本煩惱習氣,這就正確。
天台大師這種修行的方法,我們在今天可以做到,其他的這些宗門教下大德,大徹大悟,大開圓解,我們真的做不到。所以我跟日本的同學說,我們要學智者大師,智者大師這個五品位的修行,我們要非常認真努力去做,真能往生,往生凡聖同居土不錯了,可以了。日本人也相信,智者是釋迦牟尼佛應化再來的,善導、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日本人相信。
所以,肯吃虧,肯受別人侮辱,消業障消得最快,尤其是冤枉。被冤枉,我們做的是好事,人家造謠生事,冤枉,那個消業障是加倍的,更快。不要去辯白,不要去喊冤,一喊冤、一辯白,業障一點都消不掉。不但業障消不了,業障還再增加,你說這個東西麻煩不麻煩!所以要懂這個道理,吃虧才真正體會到吃虧是福,後頭有大福在。
【恩則不忘。】
我們受人之恩永遠不忘。
【怨則丟過。】
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跟人結怨,遇到有別人毀謗我、侮辱我,甚至於陷害我,我們怎麼辦?我們都要想想事必有因,沒有說是沒有因緣的事情。因是什麼?因就是怨。我這一生跟他沒有結怨,可能是前生,可能是前世,過去生中所結的怨,這一生當中小小的事情引發了。自己要清楚、要接受,要認真反省、懺悔,改過自新,決定不要認為過都是別人,這就錯了。過是在自己,我這一生沒有跟他結怨,前世,前生前世,這個不能不曉得。既然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受了很多冤屈也不放在心上,絕對沒有怨恨心,決定沒有報復心,這就是積功累德,這就對了,怨結就化解。
【見人之善。則稱揚之。】
要讚歎,要稱讚。
【聞人之過。絕口不言。】
決定不可以說別人過失,縱然他真的有過失,我們也不應該說,尤其是謠言。中國古人常講,「謠言止於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聽到人家造謠生事,不但他不說不傳,他心裡頭不放這個東西,乾乾淨淨,不理會這個事情,這是有智慧的人。下面說:
【人向你說。某人感你之恩。】
那你就可以告訴他:
【則云。他有恩於我。我無恩於他。】
這裡頭義理非常深長,我們多想想,為什麼楊公椒山先生要教我們這樣做法?你自己去想想這個道理。
【人言。某人惱你謗你。】
別人說,某人他討厭你,他毀謗你。你說:
【則云。他與我平日相好。豈有惱謗之理。】
這個問答裡面都有很深的意思。
【人勝我。則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
『人勝我』,別人勝過我,比我好的,我要敬重他,不能有傲慢,不能有妒忌。你有傲慢、妒忌你就造業,你要懂得尊重,要懂得敬愛。
【人不如我。則謙待之。不可有輕賤之意。】
遇到別人不如我的,要知道謙虛,不可以『輕賤』,瞧不起他,這個念頭錯了。
【與人交。久而益密。】
這個『密』是深密,跟人家交往交朋友,愈久交情愈深,這就對了,這是好事。
【則行之家邦。可無怨矣。】
上面這幾條你要都能夠做到,在家裡做到,在社會上做到,你內心裡面的怨結化解了,不會再跟別人結怨。
【若遇老成忠厚。】
這一段非常難得,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如果是遇到老實人、忠厚的人。
【肯讀書。肯學好的人。就與他肝膽相交。】
肯念書,『肯學好的人』,你要與他『肝膽相交』,你要跟他做真正的朋友,這種朋友可遇不可求,這種朋友是患難都不會離開的。
【語言必信。】
這是做人的根本,世出世法都一樣,言語要有信用,不可以口是心非,口是心非必定是一事無成。你要交朋友,這個朋友有信用,說到他一定做到,這個人靠得住,這個人可靠。
【逐日與他相處。】
就是常常跟他在一起。
【受他薰習,自然成箇好人。】
我們自己要想學君子,要想學好人,楊公這一篇的教訓,文字簡單,確實把這些綱領、原則都抓住。我們依照這個修行,在世間是君子、是好人,在佛法裡面決定得生淨土。如果這個做不到,佛念得再多,念得再好,不能往生,只能夠說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想往生是不可能的,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末後這句話是我說的:
【願我同學共勉之。】
我們大家共同以楊公這一段教誨來勉勵自己。好,這篇東西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