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一面,我們從第五行看起,從「四者」:

  四者。智身影現眾緣觀。謂智體唯一。能鑑眾緣。緣相本空。智體照寂。諸緣相盡。如如獨存。】

  這是六觀裡面的第四。『智身』,佛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講毘盧遮那佛有十身,前面我們學過智慧身,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非常重要。跟我們中國老祖宗所說的一句話,人性本善,在《三字經》上頭一句,就用了這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本善,其實就是經上講的佛,中國人講的聖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是聖人。所以佛告訴我們,佛講得更清楚、更明白。中國人只講一個字,善,本善,本善指的是什麼?佛講了三樁事情智慧、德、相,「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就是自性本具的,我們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德是德能,包括才藝;相是相好,我們今天講的福報。所以古人有這麼個說法,「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那個富貴就是講相好,人間不能比,天上也沒法子比。而這樣的智慧、德能、相好,是我們每個人統統都具足,而且都是平等的,經上說得很多,在佛不增,在凡夫不減。也就是我們的智慧德相,成佛它也沒有增加一點;我們墮落在凡夫,甚至於墮落在畜生、餓鬼、地獄,也沒減少,統統圓滿的。問題呢?問題就是它顯不顯?

  大乘經裡面常常跟我們講,隱顯,隱是什麼?它不現前,有是有,不現前。為什麼不現前?有東西障礙它。這個障礙的,佛也給我們說出來,他接著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說出來了。我們有,人人都有,跟毘盧遮那佛、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德能相好。阿彌陀佛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出來,起了作用,他得受用。我們的智慧、德能、相好呢?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三重障礙,這都叫煩惱。妄想,一般大乘經裡面叫無明煩惱;分別,大乘經上叫塵沙煩惱;執著,大乘經上叫它做見思煩惱。煩惱障礙了,這三種是性德,障礙性德,讓我們的性德不能現前。真相,佛給我說出來。佛菩薩的教化用意何在?目的何在?就是賢首國師這篇論文,你看題目後面「妄盡還源」,妄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要統統斷盡,我們講放下,止就是放下,觀就是觀照,你能把這三樣東西統統放下,你就還源。還源怎麼樣?還源之後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全恢復,大家就稱你作佛陀,你是究竟圓滿的佛陀,你跟阿彌陀佛,你跟毘盧遮那佛,完全是一樣的,沒有兩樣。要知道遮那跟彌陀都是自性現的,所以大乘教裡常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彌陀是自性現的,遮那也是自性現的。然後你才曉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跟自己是什麼?一體。「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是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的,這樣的句子不是你讀到一次,很多遍!我們要相信佛沒有妄語,句句話都是真實的。

  我們學佛,學佛的目的在哪裡?就是還源。怎麼還源?得妄盡。你妄要不盡你就還源不了!五止、六觀,就是幫助我們還源的方法。諸佛菩薩,這個菩薩是講法身菩薩,《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菩薩。為什麼?這些菩薩他們已經把這三種障礙統統放下,不但分別執著沒有,妄想也沒有。他為什麼不叫佛,不稱佛,還稱他作菩薩?妄想雖然斷了,妄想的習氣還沒斷,所以稱他作法身菩薩;妄想習氣斷了,那就不叫菩薩,那就稱佛陀。不過法身菩薩,大乘經教裡面稱他們作佛,這也是我們常見的,為什麼稱佛?《華嚴經》上不是說嗎?「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稱佛沒錯!所以天台智者大師跟我們講的佛有六種,六種佛,佛稱我們都是佛,本來是佛,這是什麼佛?天台大師講這是「理即佛」,從理上講,佛講的話一點都沒錯。理是什麼?理是自性,見性不就成佛了嗎?你本來有自性,你只是現在有障礙見不到,所以叫你做凡夫。所以從性、理上來講你是佛沒錯,佛說得一點都不錯。可是我們現在真的是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稱凡夫,六道凡夫。

  我們有機緣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佛菩薩、遇到佛法,現在釋迦牟尼佛雖然不在世,遺教還在,經典在。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菩薩所在之處,我們遇到這些經典,所以經稱為法寶,道理在此地。我們對這個經一定要恭敬,見到經就像見到佛一樣,為什麼?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展開經卷你讀一遍,你能得多少利益,與你那個誠敬的心有關係,讀經如是,聽經也如是。所以沒有恭敬心你看不懂,你聽不明白。誠敬心它就起感應,真有誠敬心,利益多,不但自己的誠敬與自性相應,而且還得佛菩薩威神加持。加多少?那要看你自己的誠敬心,就是印祖所說的,你一分誠敬,佛菩薩加持一分;兩分誠敬,佛菩薩加持兩分。他的加持跟你自己的功夫是相對的,成正比例的,他也不會多,也不會少,也不是佛菩薩有意,自自然然感應如是。佛經裡面術語叫「法爾如是」,這個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個誠敬多麼重要!

  這個地方所講的「智身影現」,就是佛菩薩加持,幫助六道眾生,特別是幫助初學。在《華嚴會》上那是幫助法身大士,破除無始無明習氣。我們有幸能遇到《華嚴》,也能得利益,它能夠幫助我們斷粗重煩惱,最粗、最嚴重的煩惱是執著。諸位要曉得,執著是見思煩惱,有這個東西,我們的清淨心就沒有。記住,我們學淨土,淨土依靠的經典,最重要的一部經就是《無量壽經》,古人稱為淨宗第一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會得好,尤其是題目,那個題目不是他自己做的題目。五種原譯本裡面,他是把漢譯的跟宋譯的這兩種本子的題目合起來,去掉重複「佛說」這兩個字,你看看那麼樣的自然。《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宋譯《無量壽經》的名稱;《清淨平等覺經》是漢譯的,兩個經題合起來意思非常完整。上半段說果報,「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你看智慧德相。智慧德相怎麼修來的?我們是迷失了,現在要恢復,不靠修行沒有法子恢復。你看他教我們怎麼修?修清淨、修平等、修覺。覺就是大乘、就是智慧,清淨就是相好,平等就是無量壽。這問我們修的是什麼?你要曉得我們修清淨平等覺,你就對了,你跟西方極樂世界是完全相應。

  我們想一想,清淨平等覺你從哪裡下手?都可以,無論從哪裡下手都能成就。我們現在現前這個狀況,我們的根性只能從清淨下手,清淨心!從清淨下手,你就得把染污放下,見思煩惱是染污。染污的頭一個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染污。自性裡頭沒有自私自利,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我,沒有我這個念頭。我這個念頭,《金剛經》上講的我見就是我的念頭。身見是最粗的,身見是什麼?都以為身是我,執著這個身是我,六道凡夫都是這樣的,這是最糟糕的。幾個人曉得身不是我?不再執著身是我,這個觀念轉過來真了不起!為什麼?他開始轉凡入聖,他是佛的真正弟子。在小乘他是須陀洹,沒有身見,這五種錯誤的見解他放下,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錯誤的看法他放下,第一個就是知道身不是我。邊見是什麼?邊見就是不再對立。有我,對面是人,就對立;我沒有,人相也放下。《金剛經》上「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沒有了,告訴諸位,還有四見,四見沒放下。四相放下是須陀洹,小聖,小乘初果。在大乘、在《華嚴經》裡面,他也入了門,他有地位,初信位的菩薩,十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五十一個位次,這菩薩的階級,五十一位次他是一年級,這才是佛的真正弟子。

  我們現在小乘初果沒有證得,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我們也沒有得到,怎麼知道?如果得到你自己曉得。大乘教裡頭佛常說,大小乘都講,你把煩惱放下之後能力自然就恢復,才放下一點點它就恢復一點點。什麼能力?六根的能力恢復了一點點,天眼、天耳,小乘須陀洹六種神通他有兩種。天眼是什麼?我們看不見的,他看見,他沒有障礙。我們在這個樓上,我們在這裡學經教,看看下面幾層像是透明的一樣,全看見;看看上面也看見,沒有障礙,你真的證得!聽音聲,你只要一注意傾聽,不要用手機,你的親戚朋友在很遠的地方,他現在在講什麼你完全聽到。他講你能聽到,你講他聽不到,他沒有這功夫。如果往下再放,再放就放思惑,就貪瞋痴慢疑把這個東西放下去,你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利益,放下兩分就兩分的利益。你要證得二果,我們講小乘二果,二果相當於二信位的菩薩,他又恢復了兩個能力,他心通、宿命通。宿命通是知道過去生,生生世世,知道過去,現代人外國有,中國也有,好像台灣我也聽說有催眠,確實人在深度催眠的時候會回到過去。催眠師提問,你會回答,你現在在什麼地方,他說出來。你是什麼身分,是男性還是女性,你叫什麼名字,問問現在是哪一年,你都能說出來,你在什麼地方,回到過去,在佛法叫宿命。二果斯陀含他不需要催眠,你問他他都知道。另外一種能力他心通恢復,別人心裡想什麼他知道。這好像不稀奇,為什麼?江本博士的水實驗,我們心裡想什麼水都知道,不過它不會說話,但是它有形相反應出來給你看。所以有這種能力,他心通。

  證得三果就又恢復一個能力,神足通,神足通是變化,神變,你可以分身,如果有應酬,同一個時間你可以分幾個身去應酬,像《西遊記》孫悟空一樣七十二變。實際上三果阿那含的分身變化、飛行的能力,孫悟空比不上,孫悟空只有七十二變,比不上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又恢復一個能力,叫漏盡通,漏盡通是什麼?就是見思煩惱完全斷了。見思煩惱斷了,六道沒有了,六道是一場夢他醒過來。醒過來,世界是什麼?是四聖法界。諸位要知道,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釋迦佛也有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是共同的,是一個共同的。這些事實真相在《華嚴經》上講清楚,我們現在也搞明白,曉得十身,智身實際上還是這個身體,在這個身體上智慧透出來。佛法的教與學統統是智慧,「智身影現眾緣」。

  下面是賢首國師給這個題做一個簡單的解釋,『謂智體唯一』,智體是真的是一,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是自性的,它怎麼會二!當然是一。它藉著這個身體透出來起作用,起作用是什麼?『能鑑眾緣』。「緣」,遍法界虛空界裡面所有的萬事萬物怎麼來的?這我們同學都知道,佛在經上講緣生的,因緣生法,不講因只講緣。因沒有緣不能生,從因上講,因都有,因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出,他見性,性是什麼樣子,他說了五句,其中裡頭有一句,第三句,他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就是因,阿賴耶裡面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因都在裡頭。這是我們現在科學家所講的能量、信息,本自具足,還有物質現象統統具足。在沒有緣的時候不現形,不現形你不能說它沒有,沒有緣的時候就是常寂光,常寂光它不是物質現象,它也不是精神現象,它是自性本體。我們沒法子,我們六根接觸不到,你看不見、聽不見,你也摸不到,你也想不到,所以我們的言語,我們六根的能力連思惟都達不到。佛法講「唯證方知」,你才曉得它存在,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從來也沒離開過我們。遇到緣它就能起現行,叫「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它遇緣,什麼緣?這個緣就是現在科學裡面所講的波動。有科學家曾經說這個世間沒有物質,什麼都沒有,只是波動,所有一切萬物是波動頻率不一樣,你所看的境界不相同,頻率不一樣。這個頻率非常快速,我們無法想像。頻率慢下來就變成虛空,所以虛空不是真的,空間;再慢一點就變成現象,自然現象,氣體像空氣,氣體;再慢一點,它就變成液體;還要慢一點,它就變成固體。同一個分子,波動的頻率不一樣,它產生變化。

  科學家這個發現跟佛經上講的一樣,所以一切法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執著,也就是你可以受用它,你可以欣賞它;你不能控制它,你也不能佔有它。我們以為我都能控制、都能佔有,假的。你要不相信,你想想,你能不能控制你身體?如果能控制身體,它年年十八多好,它為什麼要老?你控制不了,剎那剎那都不能控制。連自己身體都不能控制、都不能佔有,身外之物你要是說你佔有、你控制了,那不叫大笑話嗎?我們以為是真的,佛菩薩聽了,迷惑顛倒,自欺欺人。諸佛菩薩能不能控制、佔有?不能,所以他從來沒有控制的念頭,也沒有佔有的念頭。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出現在世間,在十法界,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對的,法爾如是!就是隨緣而不攀緣,他得自在,他沒煩惱。怎麼知道緣生?智,智慧「能鑑眾緣」,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法怎麼來的、怎麼變化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總的來說,『緣相本空』,剛才講是波動頻率不一樣,沒有一樣是真的,確實除了波動之外,什麼都沒有。而波動自己本身也沒有自性,也沒有自體,之所以能夠現相,確確實實它真正的因素,第一個因素就是自性裡本具的能量、信息。現在科學裡面講三樣東西,它有物質,佛法裡不講物質,自性裡頭只有兩樣東西,能量跟信息。物質是什麼?物質是有了波動現象之後,能量變成物質,信息就變成精神現象。這是宇宙之間兩種現象,一個物質現象,一個精神現象,能量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智慧德相。所以你要曉得「緣相本空」,緣是因緣,緣就是振動,相就是它產生的現象,無論是物質現象、是精神現象、是自然現象,現象這三大類就包括盡了。我們看到的太空是自然現象,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是物質現象,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是精神現象,都是空而無自性,這個要知道。

  『智體照寂』,智體有沒有現象?沒有現象,智體就是自性、常寂光,它有照的作用;不但有照,它還有寂的作用,寂是什麼?清淨寂滅,一塵不染。它雖然照,就像鏡子照外面境界一樣,這是照;同時鏡子決定沒有染污,沒有染污就是寂。諸位要曉得,智體是照寂。阿賴耶就不是,阿賴耶是波動的現象,它能照,但是它不寂,它染污。染污,我們今天講落印象,落印象是阿賴耶,自性不落印象。自性是真心,阿賴耶是妄心,一念不覺起了無明,就把自性轉變成阿賴耶。阿賴耶裡面有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業相就是波動,就是一念不覺,叫業相。這一動馬上就起了轉相,轉相就是緣相,一念不覺是緣,相裡面,相有精神現象,轉相是精神現象,第七識是末那識,第六意識。從這個相,對面立刻就又現一個境界相,境界相是阿賴耶的相分,境界是物質現象。轉相、見分是精神現象,相分是物質現象,這是阿賴耶三細相。再一分別,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出來了;再一執著,六道出來了。怎麼出來的?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就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能量跟信息起作用。這把它說出來了。

  『諸緣相盡,如如獨存』,諸緣是無量的因緣,波動頻率非常複雜。怎麼樣相盡?不在外頭,在我們自己。這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定力、定功,你修清淨心,清淨心是遠離染污,平等心是遠離分別,我們真正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學著不染污。佛法宗派很多,法門很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門道、方法可多!多到沒有數字。你要曉得,那是一種手段,它的目標、方向只有一個,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是什麼?得定。所以這個要知道,佛法修什麼?佛法修禪定。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統統修的是禪定,這不能不知道。我們念佛是不是修禪定?是的,你沒有得到禪定,那你不會修。你要會修,哪有不得禪定的道理!念佛怎麼修法?是以一念取代一切妄念,你心就定了。禪定不好修,要離一切相,我們離不了。心裡總是起念頭,念頭起來了,不管是善念、是惡念,統統用一句佛號取而代之。宗門裡面說的,祖師說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為什麼不怕?念起是你的習氣,你是六道裡面眾生當然起念,不起念六道就沒有了,六道之存在說明你的念頭沒斷。你看我們從早到晚,前念滅後念生,連晚上睡覺都還在作夢,念頭沒斷!所以妄相它就不會盡。妄相不會盡那是緣,緣就是動,妄動沒有盡,所以相不會盡,相是它的副產品。

  念佛我們就知道,念佛是對治妄念的,我們真正修清淨心。不被外面染污,我看到好的東西不生貪戀;看到稱心如意,起了貪心,被染污;看到不合自己的意思,起了瞋恚,排斥,又被染污。你怎麼能在境界裡,六根接觸境界的時候不被染污,這就高明,你的心就定下來。更進一步不分別,功夫就更高,不分別是什麼?平等心得到。不染污是得清淨心,不分別是得平等心,平等心得到就開智慧,智慧一開這是相盡,「諸緣相盡」。「如如獨存」,如如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時候的心是什麼?清淨平等覺現前。清淨平等覺是性德,它不是阿賴耶,這在相宗裡面說是轉識成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八識成四智。四智就是如如,就是人家講的智身,它獨存,它是真的,它不是妄的。所以如如智也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要學的。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示現,我們要能體會得到,他是做給我們看的。我們今天講知識分子,自己覺得很值得驕傲,我是知識分子,聰明人,不愚痴。好學、多聞,釋迦又是王子的身分,示現在人類當中是貴族,好學,像這樣的學生年輕人,誰不喜歡、誰不尊敬!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參學,參學十二年到三十歲,十二年當中,印度這些高僧大德他統統親近過,統統都跟他們學過。用我們中國的話來說,集各家之大成,他的智慧如海,可是怎麼樣?沒開悟。

  為什麼沒開悟?照理說在印度當時,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地區不能跟它比!因為他們統統重視禪定。佛經上講的四禪八定,釋迦牟尼佛當時十二年所學的是四禪八定,四禪八定從哪來的?從婆羅門教來的。婆羅門教的歷史,我跟他們有接觸,就是現在講的興都教,它的前身是婆羅門教。他們修四禪八定,在禪定裡面把空間維次突破,因為他的定功不深,所以突破的程度是六道,六道裡面的事情他清清楚楚。為什麼?他是現量境界,他親眼看到的,親身接觸到的,都清楚。上面他能夠到達非想非非想處天,下面能夠到達阿鼻地獄,有這個能力。所以六道輪迴不是佛說的,諸位要知道,古婆羅門說的,沒有一個人不清楚,只要你有這個定功,你親眼看到。實在講隨著你定功的淺深,四禪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禪八定,初禪的功夫還沒得到,你照那個修,修的時候你還沒得到,只是心比一般人清淨一點,一點小功夫,那怎麼樣?我們叫做未到定。他雖然修定還不及格,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三十分,甚至於只有二十分,比一般人,一般人一分也沒有,他能有個十分、二十分就起作用。六道裡的鬼道跟我們人最接近,他頭一個看到的是鬼道,他能跟鬼道接觸。

  我在初出家的時候有兩個師兄弟,那個時候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這兩個師兄弟也很難得,都有弘法利生的願望,但他們不學經教,他說學經教太慢。我們在一起談這個事情,他說「你講,舌頭講乾了,人家不相信。」他們兩個學密,到大溪跟屈文六上師學密,他告訴我,他說「我要是密學成,密有神通,我一顯神通,大家就相信。」所以他在那裡修了一年多,不到一年半,我這個師兄弟告訴我,他現在有一點點小通。我說小通,什麼通法?他說跟鬼通,每天下午五點鐘以後街上就有鬼,就有鬼走來走去,他看得見,像人一樣,他看得見,很少,不多;到晚上九點鐘、十點鐘、十一點鐘,滿街都是的。他雖然完全能看到,他也不害怕。到早晨四、五點鐘的時候就很少,那時候鬼都回去,回家。下午四、五點鐘就出來,到早晨四、五點鐘這就回去,很平常,他們的生活跟我們差不多。鬼裡面的自然環境跟我們有一點點不一樣,那就是他們永遠看不到太陽,太陽、月亮、星星他們看不到,他就好像什麼?天天都在霧當中,像我們下雨陰天,陰天濃霧裡頭,他們過這種日子。

  我相信我師兄弟的話,為什麼?他是個老實人,他不騙人。我就跟他開玩笑,你學神通,神通沒學到,你現在鬼通。我說你講鬼通,我也不相信,你看到,我看不到,你能讓我看到我才相信。學了兩年我覺得他不大對勁,為什麼?人虛胖,臉色灰暗,真好像遇到鬼一樣,他跟鬼接觸太多。我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嘆了一口氣說「人各有志,隨他去!」第二年他就走了。我常講我們師兄弟三個人,連我一個,我們都是短命,都是四十五歲,壽命都是四十五歲。四十五歲那年我們這三個人,二月法融他先走;五月,就是這個見鬼的師兄弟明演,他走了;七月份,我在基隆大覺寺夏安居裡面講《楞嚴經》,好像講了一個多月生病,我自己知道我要走了。所以還是講經一點功德,這個關口度過,我也沒有求壽命,沒求長壽,一個月,我那時候念佛求生淨土,念了一個月病就好了。這就說明,你真正要想見到六道的狀況不困難,你不見到你不相信,你見到就相信了。我們就能夠聯想到,好學的人總是要追根究柢,六道你見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你見到。我那個同學沒見到,所以他那是最初級的,剛剛有那麼一點小的力量。

  六道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以外還有沒有世界?這個疑問,印度當時的宗教跟學派都沒法子解答。世尊給我們做實驗,現身說法來教我們,他到恆河旁邊,在一棵大樹底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做給我們看的,這一放下之後大徹大悟。不放下呢?不放下變成所知障,煩惱障他是斷掉,所知障沒斷。所以把這一放下,你看兩種障礙突破,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就是說明你學得再多你還得放下,你要不放下你見不了性,給我們講這樁事情。在中國唐朝時候,我們看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那也是個示現的,他不認識字,樵夫。現在沒有這個行業,抗戰期間有,抗戰那個期間我住在福建,那個時候沒有自來水,住在城市裡面的人需要買水,就專門有挑水的,挑水進城來賣。那時候燒灶,灶要柴火,有人上山去砍柴,挑到城市裡面來賣,那個時候有這個行業。我小時候,幾乎抗戰八年我們都過這種日子,抗戰之後,城市裡面才有改進,有了電,有自來水。所以惠能大師賣柴的,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他有善根。他把柴賣掉,他是賣給一個酒店,小旅館,出來的時候聽到有人念經,在房間裡念經,他在窗口經過聽到念經,聽了幾句很有味道,他就站著聽,聽了一會兒敲門進去,就問這個客人,你念的是什麼?他說他念《金剛經》。他聽了很有味道,很有感受,把他的感受告訴這個客人,客人一聽非常驚訝,那是個老居士,一聽到他的感受就知道這個人善根深厚。就勸他:你應該到黃梅去參學,五祖的道場,你應該到那邊去學。但他窮,家裡一個老母親靠他養活。這個客人好,真難得,他說你不要顧慮這些,你家的老母親我們大家來照顧,就有幾個佛教徒,他拿了十兩銀子給他做安家費,讓他放心到黃梅去學習。

  到黃梅,我們看《壇經》上記載的,跟五祖忍和尚見一次面,說了幾句話,五祖就叫他到碓房去服務,現在講做義工。做什麼義工?劈柴火、舂米,他是砍柴出身的,寺院的人眾多,每天要舂米、要破柴,幹這個,幹了八個月。寺院有講堂一次沒去過,有禪堂也一次沒去過,這八個月在碓房裡面工作。五祖傳法,裡面的學人沒有一個人敢接招,因為大家都曉得五祖有個得意門生,大家都想一定是他,他是五祖的助教。他也是想想大家都不能回應,逼著自己沒法子寫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寫一首偈。寺院裡大家都在傳誦,他聽到,因為寺院很大,他也不熟悉,這個人很老實,乖乖的就是在廚房裡工作,廚房之外他都很少到外面去看,成天做苦工,很負責任。偈子是神秀寫的,他說我想到寫偈子這個牆壁上去拜一拜,也種一點善根,結個法緣。裡面就有人帶他去,拜完之後,他說我也有一首偈,有沒有人幫助我寫一下?正好有個客人,是位居士,很驚訝,沒想到,沒有一個人瞧得起他。他把神秀的偈子改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家看到這個偈子就吃一驚,都知道這個偈子比神秀高。老和尚聽說趕緊趕來,把這偈子擦掉,告訴大家沒見性。為什麼?老和尚怕人害他,嫉妒障礙。所以我們就想到,盛唐的時候,佛門嫉妒障礙都這麼嚴重,何況現在?

  所以五祖半夜三更召他到方丈室,別人都睡覺了,給他講《金剛經》。當然不會講書,他不認識字,講《金剛經》的大意。我估計他頂多兩個小時,他一生就聽兩個小時經,他一聽就開悟!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就說了五句話,那是他的心得報告,「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五祖一聽,行了,底下不要說,衣缽就傳給他,送他走,趕緊走,叫他逃,怕人家害他。五祖把他送走,告訴他:你從哪裡來要回到那裡去,往南方去。五祖三天沒有出房間,人家以為五祖生病,三天,他走得很遠了,然後才開門告訴大家,沒事,身體沒有什麼毛病,衣缽已經傳走了。衣缽誰得去?他說「能者得去」。大家心裡就有數,寺廟的人不服,趕緊四處去找,要把衣缽搶回來。你看這段故事,說明了凡夫成佛,妄盡還源,與學經教,與參禪、念佛做功夫不相干。世尊跟六祖給我們表演,是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真相,什麼最重要?放下最重要。能大師為什麼言下,五祖幾句話之下,他就明心見性?人家放得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是妄盡,馬上就還源,見性就是還源。還源是什麼?還源是統統都通了。

  在逃難的半途中遇到一個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那個時候的人好,真正都聽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看那些成就的人都一部經,不是搞很多,搞很多你是亂的,一部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她天天念《大涅槃經》,《大涅槃經》分量也很多,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三十六卷,另外一個本子是四十卷,所以很長、很大部的經,她每天讀誦。惠能大師在那裡聽到,那個時候他也沒有出家,碰到了,聽到她念這個經,念完之後能大師就問她,這經什麼意思?她說不出來。惠能大師跟她講,講得她非常驚訝,就拿著經本來問他,請教他。能大師告訴她:我不認識字。她說:你不認識字,為什麼講得這麼好?他說: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有關係。所以無盡藏比丘尼是第一個她得度,開悟的。能大師一生跟著他開悟的人四十三個人,空前絕後。他之前,老師底下弟子開悟得法的時候,沒有那麼多,從達摩祖師一直到六祖是單傳,都是師父一個人傳一個人的,只有到他一下傳這麼多,四十三個明心見性。以後的祖師有,大概最多四、五個人,一、二個人有,十個以上的沒看到。我們學佛,自己要想在這一生成就,沒有別的,最重要的放下。

  我最初還不敢說學佛,剛剛進門,我的緣分不錯,認識章嘉大師,頭一句話我就向他請教,我說「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佛經哲學,我知道佛法殊勝,知道這是一門大學問,佛教裡有沒有巧妙的方法讓我很快能契入?」章嘉大師告訴我「看破、放下」,真的一點都沒錯。我們那時候很年輕,剛剛接觸他不說止觀,他要說止觀我就不懂,止就是放下,觀就是看破,他換上這個名詞我能聽得懂。我接著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從布施。那個人家眼光厲害,一看就曉得我命裡沒有福報,有一點小智慧沒福報,壽命很短,修布施是什麼?彌補我自身的缺陷。佛法著重的是福慧雙修,單修福、單修慧都不能成功,要福慧雙修。我沒有福,所以他老人家就教我一定要修財布施,告訴我這個世間發大財的人,擁有財富的人什麼原因?過去生中修財布施多。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報,這麼來的,你想發財不難,你修財布施。我那時候跟大師說我沒有錢,那時候小公務員,我記得在當時,我一個月薪水才五十五塊台幣,哪有錢布施?僅僅維持自己一個很低的生活水平。章嘉大師問我:「一毛有沒有?」一毛可以。「一塊有沒有?」一塊還勉強可以。「你就從一毛一塊布施,真心去做。」我聽了有道理就接受,然後才曉得,真的愈施愈多。我從一九九九年,大概每年我布施出去的有多少錢?差不多美金一千萬,年年都差不多到這個數字。這就是說我的命裡沒有財,愈施愈多,或者愈多你要愈施,你不能留,一留麻煩就出來了。

  所以貨,中國老祖宗叫通貨,就好像水一樣,源源不斷的流,你要讓它流,這邊才會進來;你要是不流,進來這邊沒有了,叫通貨。所以生財有大道,你是真心去做。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頭一個,我明白之後第一個就選擇吃長素,我學佛六個月就不吃眾生肉,這屬於無畏布施,不跟眾生結冤仇,這得長壽。我們如果要財富、要聰明智慧、要健康長壽,你就拼命修這三種布施,你自然就得到。我做了五十八年,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佛在經上講的話沒有一個字是假話。你不懷疑,你能相信,你能接受,這叫善根;你能夠依教奉行,那叫福德;因緣,是你有沒有機會遇到。我遇到這兩個老師是在同一年,我二十六歲,二、三月遇到方老師,好像六、七月我遇到章嘉大師,同一年,我的命運就改變了。如果遇不到,我這一生的命運很悽慘!佛法改變了我,學了這麼多年愈學愈歡喜,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愈來愈明白、愈來愈透徹,所以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我們一看「智身影現眾緣」,看這個題目就明瞭、就明白。「能鑑眾緣」,這裡頭最重要的,特別是六道裡面眾生,佛家裡面常講的冤親債主,哪個人沒有?每個人後面不知道有多少?重大過節的、仇恨很深的、念念不忘的,這是麻煩,他要找你報復。小的過失、小的怨恨,有人明白了,就算了,可是怎麼樣?在因果裡面講,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錢,這都是緣。我們才真正明瞭,人與人之間,沒有一個人是吃虧的,沒有;也沒有一個人能佔別人便宜,為什麼?因果通三世。我這一生佔別人便宜來生要還他,我這一生吃別人的虧來生他還我,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住世八十年,實際上我們中國人講八十年,外國人講實足年齡七十九歲,釋迦佛是七十九歲走的。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就教學,一個人也教,兩個人也教,幾十人、幾百人也教,樂此不疲,這要認清楚。

  所以我當年學佛,跟章嘉大師,他第一本叫我看的書是《釋迦譜》、《釋迦方志》。那個時候市面上買不到,我在台北善導寺太虛大師圖書館,那裡頭藏的有《藏經》,日本的《大正藏》,我們借出來抄,好在分量不算太多。所以老師告訴我,章嘉大師「你要學佛,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這個人,你對他都不認識,你怎麼跟他學?」這是對的。這兩本書唐朝人寫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是從經典裡面節錄出來的。我們看了之後才深受感動!王子榮華富貴,人家能捨棄,一輩子過苦行僧的生活,你看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過這個生活一生沒有改變。沒有建一個道場,遊化在人間,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普度眾生。開口所說的,你把它記錄下來就是經典;不開口,你看他的言行舉止,那是身教。我們今天講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釋迦牟尼佛是百分之百做到,這人多麼值得人尊敬,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生為別人,沒有為自己。這不能不知道,念念為眾生就對了,念念為自己錯了,錯在哪裡?增長我執,增長我執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

  所以我講經的時候曾經講過,不止一次,看別人,別人做壞事也是好事,我做好事也是壞事,什麼原因?「我」做了好事,你看看我執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只要有我,須陀洹就得不到,《華嚴經》裡面初信位就沒你分,你在門外。「我」沒有了,《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你才入門。你有個我怎麼行?這個道理要懂,做再多的好事沒有我。我們出家沒有從事於營生的事業,哪有錢?錢是十方供養,供養是什麼意思?得種福田,你得給他種福。你要是把這些錢拿來自己享受、受用,那可麻煩!那就是古大德所講的(佛門大德),「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現在供養很多,你用得很舒服,這個壽命一完之後你的果報現前,你什麼時候能還清?這是個麻煩事情,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能幹嗎?我不敢,我一生,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廟,我也沒有廟,建寺廟不是不能建,我怕!現在真正發心學道的人不多。從前李老師告訴我,看人家建道場,建道場的時候各個都是菩薩,在家、出家的這個小團體的信徒到處去化緣,為了建道場真賣力,都是菩薩。可是那個道場建好之後,全都變成羅剎,為什麼?爭名奪利。我化的緣比你多,我要做當家師;那個說我化的不比你少,我要做知客師。都去爭去了,爭名奪利,道行全沒有了。

  我們看到寺廟的一些狀況,想想自己也沒有這個福報,不敢動這個念頭。十方供養幹什麼?我學印光法師,印祖一生十方供養就做一樁事情,印經。所以他自己有個印刷廠,在蘇州報國寺,它叫弘化社,他自己有印刷廠印。弘化社印的本子,確實在現在來講是善本書,它校對得好,負責任,錯字很少,版面好,字也很大,很大方,你看了很舒服。社會上偶然有災難的時候,印祖也拿錢去賑災,這個錢從哪裡來?從印經款項裡面撥一部分,都是臨時的。所以他一生印經為主,好,真的是替人修福,這做法布施,三種布施都在裡頭。印經要錢是財布施;印出來的經典,是法布施;人家讀到經典,真是破迷開悟、消災免難,無畏布施。一舉三得,真有智慧!所以我在台北有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我的錢都送到那個地方印書。我跟簡豐文居士講,收入多多做,收入少就少做,沒有收入就不做,絕不向人化緣。向人化緣,錯了。最好是沒有人送錢,最好,沒有事做多好!人家送來了,你不能不替他服務。所以,沒想到這麼多年愈施愈多。我收入的錢很可觀,去年我向商務印書館訂一百套《四庫全書》,合美金大概是五百萬的樣子。這個書快要搞好了,大概今年年底可以出來,我是想送給中國、海外這些大學圖書館。《大藏經》,早年我們印過《大正藏》,印過兩次,以後《大正藏》有版權,我們不能再印。我們就改印《龍藏》,先後合起來我們的願望是送一萬套,現在大概已經送出去的將近七千套,後面最後這兩千套有句讀,現在都在排版當中,所以這是好事情。我印的這些經書,你們拿去賣也好,買的人他會看,他不看他不買。真的,印祖這個方法有百利而無一弊,非常好,跟釋迦牟尼佛完全相應,釋迦牟尼佛一生就講經說法,今天佛不在,佛的話已經寫成經典,我們認真努力來流通經典。現在的科學技術發達,除這個之外我們可以做光碟、做有聲書,這非常好,經論善書廣為流通,勸導世人破迷開悟。一定要學著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你帶得去的。世間所有一切之物,沒有一樣你能帶得去,凡是帶不去的,我們要放下,要捨,捨得乾淨;帶得去的,你認真去修學。

  佛給我們所示現重大的緣,佛在《興起行經》裡面他舉了十個例子,宿世的因緣,佛說他在過去生中,也是跟我們一樣的身分,他從人修成的。「往劫」,這時間就長了,經文上講「無數千歲」,這數字是用千歲為單位,一千年。外國也有這個說法,一千年是一個大世紀,一千年。佛用一千年做單位,多少個一千年?沒數。「受無量苦報」,為什麼?造業。沒有覺悟之前,哪有不造業的道理?一直到成佛還有「餘殘未盡」,於成道之後還要償宿債。他給我們舉的例子,像「孫陀利謗佛緣」,為什麼謗佛?佛過去曾經得罪她,殺害她,這一次成佛的時候遭到她毀謗。「奢彌跋謗佛緣」,這第二樁事情。第三樁事情,佛頭痛都有因緣的,成了佛之後還要受果報,佛患關節痛、背痛,被木槍刺腳。被提婆達多在懸崖上面推石頭下來,想把佛害死、砸死,他有護法神保護,護法神就攔截這塊大石頭,這石頭破裂,碎片把佛的腳砸傷。佛很詳細的舉出十種。曾經受馬麥之報,在飢荒的時候托缽,沒東西吃,餵馬的糧食佛吃了三個月,整個僧團。沒有一樣不是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成了佛還不能夠免,這是我們要知道的。這種示現是給我們提出嚴重的警告,所以只有真實智慧,你能把這些緣看得清清楚楚。我們再看底下這個文:

  謂有為之法無不俱含真性。】

  『有為』,學過百法的同學就很清楚,百法前面九十四都叫做有為法,有為就是有生有滅。心法,頭一個是阿賴耶,阿賴耶是有為法,有生有滅,一念不覺它生了;妄盡還源,它沒有了,它就滅了。我們這個時間、空間也是有為法,在不相應行法裡。『無不俱含』,這是講自性,也就是惠能大師見性給我們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有為之法無不俱含」。

  猶如日輪照現。迥處虛空。】

  『真性』像太陽一樣,這比喻什麼?比智身,這句比智身。『迥』是遠,深遠無盡統統照見,我們念《心經》,「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

  有目之流無不睹見。】

  凡是有眼睛都看見,這句話所含的意思,凡是妄盡的人都還源、都清楚。我們凡夫沒有辦法,天人也沒辦法,甚至四聖法界也沒辦法,他在十法界裡面,十法界他不能突破。突破十法界就是『有目之流』,在《華嚴經》上講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統統都見到,見性了。

  生盲之輩亦蒙潤益。】

  雖然他沒有見到,可是性德的利益他享受到,不但人,六道眾生能享受到,花草樹木也享受到。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明天再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