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九面倒數第四行當中看起,從「何以故」看起:
【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論云。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故。真空義成。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
到這裡是一段。六觀裡面第一「攝境歸心真空觀」,實際上它講的六觀,六觀是圓融,一觀得到後面五觀統統具足。《華嚴經》上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說六門任何一門進去,你都得到究竟圓滿。所以講它的境界、義理深廣完全相同,而不同的是方法。這就是佛菩薩契機、契理,能夠適應各種不同根性的人,就同他自己的方便,怎麼方便都行,都能夠入門,也就是入明心見性之門。「攝境歸心」,這個意思我們前面學過,知道一切分別都是從心起來,實際上佛在大乘教裡面常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境一如」。大師在此地接著假設一個問題,『何以故』,用現在的話說,為什麼。『由心不起,外境本空』,這是事實真相,這個心起是什麼?就是動念頭,我們常講起心動念。你要是不起心、不動念,外面境界統統沒有。外面境界是什麼境界?我們淨土宗講的常寂光,常是永恆不變,寂是什麼都沒有,一片光明,這是自性。明心見性的人見到什麼?就是見到這個。惠能大師見性說得很簡單,就是講這回事情,當你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你見到自性,自性是清淨,所以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什麼現象都沒有,佛法裡形容還有個名詞叫「大光明藏」,一片光明。什麼都沒有,你不能說它是無,為什麼?它能現,唯心所現,它能現。什麼狀況才現?起心動念就現。
起心動念極其微細,起心動念我們自己知不知道?不知道。我們要是知道,這個事情就好辦,我們不知道,什麼人知道?《華嚴經》上講法身菩薩知道。也就是說不但六道眾生不知道,四聖法界也不知道,六道上面聲聞、緣覺、菩薩、佛都不知道,十法界裡面都不知道。離開十法界就知道,為什麼?你不知道離開不了十法界。怎麼離開十法界?不起心、不動念就離開,十法界就沒有。只要十法界還在,那你就得一定要明瞭,你起心動念,但是你不知道你起心動念,這是能理解的。為什麼?起心動念太微細,那個念頭的微弱,我們今天最高明的儀器都測不出來。就這微細的振動,那麼一點點的振動,宇宙、生命就出現。振動的時間很短很短,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麼短,這樣的微弱。誰看到?佛法裡面不是講推測。我們世間人都說數學是科學之母,宇宙之間許多不知道的東西,從數學裡頭演出來。像太陽系的行星在數學裡演出來,可能還有一顆星沒發現,去找果然找到,數學是科學之母。佛法不需要數學,數學是推演,佛法是親見,在三量裡面講現量,數學是比量。親見的,這是最真實的,你六根都接觸得到,這不假!什麼人能見?佛告訴我們,八地菩薩。
你想想看,《華嚴經》裡面十信位的菩薩在十法界,我們在《華嚴經》上讀過,初信位到六信位沒有離開六道,七信離開六道,生到十法界裡面聲聞。我們往上去看,七信是聲聞,八信是緣覺,九信是菩薩,十信是佛。十信修圓滿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十信心滿真成佛,那不是假佛。《華嚴經》上也稱他們為法身大士、法身菩薩,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是真佛,這才算是聖人,真的聖人。凡與聖,十法界裡面我們通常稱小聖,實際上天台大師稱他們為外凡,凡夫,六道是內凡;四聖是外凡,六道以外的凡夫。真的聖人是在一真法界,我們尊稱他,他比我們高得真是太多!我們望塵莫及,稱他為小聖。這就說明佛法所講的是在甚深禪定當中見到的,禪定裡頭有境界,他能夠突破時間跟空間,也就是時間、空間在禪定裡面沒有了。所以入定就能看到我們一般凡夫看不到的東西,聽到我們凡夫聽不到的音聲,這樁事情現在學科學的人不難理解。我們眼見色,能見是因為有光做增上緣,沒有光我們就見不到。所以在晚上如果沒有燈,日月星統統沒有,燈也沒有,漆黑,什麼都見不到。禪定當中要不要光?不要,不可思議!為什麼?禪定當中是見性見,不是眼識,眼識從緣生。禪定當中是見性見,見性見、聞性聞它不要緣,有光、沒有光與他不妨礙,時間、空間都突破了,他能見到。定功有淺深不同,你見的量大小就不一樣,小定,像佛經上講的「四禪八定」,你能見的範圍就是六道,六道之內你全能看見,沒障礙;六道之外你就見不到,定功不夠達不到。
十法界以外是一真法界,諸佛菩薩的實報莊嚴土殊勝。這裡面的菩薩稱佛也可以,他真的是佛不是假的,他們的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沒有斷乾淨,這個東西對他六根起作用產生障礙,就是對於徹底了解無始無明的現象,這個他見不到。你看看,他們破除無始無明的習氣也分等級,所以佛在《華嚴經》上,把他們說成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個,上面加個等覺是四十一個,這從哪裡分的?習氣帶的多寡。愈往上面去,習氣帶得愈少,真相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最後看出宇宙怎麼發生的,原來是不知不覺微微的動一下。極其細微,不但我們不能發覺,你看經上佛說的,七地菩薩以下統統不知道。他們知道,就跟我們現在一樣,聽佛說的;佛要是不說,我們怎麼會知道?不可能知道的。到八地知道,八地見到,宇宙的緣起他見到。定中的現量境界,不是一個人見到的,八地菩薩很多,九地見得更清楚,十地、十一地那就不必說,他們全見到。這哪裡是假的!見到之後,什麼問題徹底解決了。
我們今天在這裡學《華嚴經》,這些信息完全是釋迦牟尼佛跟這些大菩薩,寫這篇文章的人是菩薩,賢首國師是華嚴宗的三祖,清涼是第四代祖師,宗密是五祖,菩薩,一點都不假。佛在經典上義趣講得很深,利根的人一聽他明白,中下根性的人聽不懂,那就需要佛菩薩來當助教,佛的助教,把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詳細給我們講解,我們這才恍然大悟。我們要搞清楚,這個悟是什麼?這悟叫解悟,我對這個事實真相我知道,聽佛說的。得不得受用?那要看自己,自己真的依教修行,得受用;我是明白,我做不到,你就不得受用。什麼叫不得受用?你生活在世間還有苦惱,你還有苦,你還有煩惱,這不得受用。真的依教奉行,苦惱有沒有?當然還有,如果沒有你不成佛了嗎?但是你的苦惱比一般人要輕很多。煩惱有,煩惱輕、智慧長,這個生活就是我們世間人所羨慕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是佛法在世間,對於中下根性的人的真實受用。所以受用,要記住,要在行!你沒有行,你就沒有受用。實際上在中國,古聖先賢教人也是如此,中國在上古時代老祖宗教我們,求學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後頭有個「篤行」,你得要幹,真幹你就得受用。如果不幹,有前面四個,那就是現在所講的學術,對我們生活沒幫助。
人生在世,我們搞了這麼多年真的明白了,人生在世為什麼?提升境界。你要是提升不了,等於在學校念書,為什麼?升級,我這一年學得不好,考試不及格升不了級,升不了級明年再留級。於是我們就明白,如果我們在這一世當中,把我們的功課統統做完,都做得很好,來生要不要來?不來了。不來是什麼?不搞輪迴,你畢業了。畢業之後到哪裡去?到四聖法界去。六道好比是小學,四聖法界是中學,聲聞是中學,緣覺是高中,菩薩是大學,佛是研究所。六道是小學,他升級了。升不上去就留級,來生還要來。我們的功課是什麼?功課是兩個,一個是學明瞭,觀,你對宇宙人生怎麼個看法;第二個是止,放下。這是行門,觀是解門,解行相應,解在行中,行在解中,你是真佛弟子。我們就明白,我們對六道的一切人事物,包括世尊在六道裡面的種種活動,弘法利生、講經說法,都不能執著,徹底放下執著,我們六道裡面的功課就修完,就畢業。我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淨土法門,直接就上升到四聖法界去,脫離六道,小學畢業,這個要知道。對這個世間法,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有一點點放不下,就去不了,徹底放下才能往生。諸位要記住,這個往生是往生四聖法界裡面的聲聞法界,是往生到那裡,就好比小學畢業升初中,初中畢業升高中,慢慢去拿到博士學位,博士學位成佛了。
假如很幸運,這個法門真的不容易遇到,淨土法門,遇到淨土法門有什麼好處?這些初中、高中、大學都不要念,在一生當中就超越,直接念研究所。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什麼人難信?十方世界的菩薩。他們生生世世沒遇到、沒聽說過,你跟他講這個法門,他不相信,哪有這種道理?讀書你要拿到最高的學位,你怎麼能不按照順序?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研究所,肯定是這個順序,不可能你一下就跳班跳到研究所去,難信之法。所以我們要真的很清楚、很明白,遇到這個法門,相信這個法門,修學這個法門,不是偶然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接觸到,跟這個法門有緣。有沒有修?有修。為什麼沒去得了?為什麼沒有往生?緣上出了問題,沒去得了。而緣裡面最嚴重的是冤親債主,你想去,他找你麻煩,你過去欠他的命,你沒有還他的命他不甘心,他要障礙;你過去欠他的錢你沒有還清,他也不會饒你。還有什麼?還有感情,最麻煩的親情,所謂人情債,你不把它還清不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事實真相,在這一生當中除了要放下、要提升自己,還得要把債務了掉。我欠哪些人債我也不曉得,我怎麼還?有法子還。我們一生當中的福報,財富是屬於福報,拿出來做好事,用你的福報幫助諸佛如來的正法久住,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這是用這個方法還他,全都有了,我不為自己,我為冤親債主還債。人情債也不例外,我把功德迴向你,希望你們與佛有緣,與淨宗有緣,與阿彌陀佛有緣,將來以這個好緣、善緣,你會信淨土,你會遇到淨宗的善知識,你會認真修行發願求生淨土。所以福報不能自己享,無論有多少福報,全心全力的奉獻,叫圓滿功德。這三種債務,命債、錢財的債務、人情債,統統可以還清,你是乾乾淨淨的清淨心來做這個事情。債為什麼還不了?做很多很多善事,沒有忘掉自己名聞利養,有一些冤親債主看到你的情形不滿意,不夠意思;換句話說,他還會找你。可是我們相信一大半以上,他不會這麼斤斤計較,覺得你做得不錯,他就了了,他就走,就放你一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六道裡面的有情眾生不例外,還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放要真放。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我也常常跟跟在我身邊的這些同學,我告訴他「我學佛這五十八年,弘法五十一年,你們都看到,我遇到許多困境,怎麼通過的?放下。」而這些困境我非常感激,感激什麼?佛菩薩替我安排來考試的,看我放得下放不下?放下就通過,升級了。所以每一次困境之後,就一次大幅度的提升,這大家看出來。你如果不放下,不放下就跟人家鬥爭,鬥爭怎麼?鬥爭就墮落了。所以這事情不能講理,講理就墮落。要學什麼?學忍耐,修忍辱波羅蜜,忍辱幫助你提升,不爭,你爭,我給你,你要,我讓給你,他也歡喜,我也歡喜。你要名,名給你,你要利,利也給你,只要我有的,我統統給你。連道場都不例外,要,馬上給你。統統給了他,他還要批評,氣還沒消掉,這是什麼?這裡頭還有人情債在裡頭。人在這個世間做事,難,叫每個人都歡歡喜喜不容易!我們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聽從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在經典,依教奉行,什麼樣的困境統統能化解,這化解我們一生成就就沒有障礙,道理在此地。能不能在一生當中,達到究竟圓滿的成就?大乘經教佛常說,從理論上講肯定,可能。你不能成就都是事上出了問題,你沒有聽佛的話,佛教你持戒、修定、求智慧,我們有沒有去做?十善、三皈五戒、六度、十願,有沒有做到?這是最基本的。如果你都做到,你這一生決定生淨土,而且品位不會低。取實報土是不容易,但是取方便土不難,在西方極樂世界,方便土跟實報土的距離很近,為什麼不幹?我們把話說得更清楚一點、更白一點,為什麼不肯放下?放下就是,不能不知道。
從哪裡放起?從十善業放起。放下殺生,每一條意思很深很廣,殺生裡面包括什麼?包括惱害。那個人因我而生煩惱,因我而感受痛苦,都在殺生這一條裡面,範圍廣,要知道。你不讀《戒經》,你不曉得,單單看到這一句,你不知道它裡面的義理,不知道它的境界,你沒法子做。單單守住我確實沒有殺過生,我連蚊蟲螞蟻都不殺牠,我是不是做到?不見得。你做到的是表面,是皮毛,你對於一切眾生,憐憫的心沒生出來,同情心沒生出來。不殺生這一條做到,肯定你自性裡的性德,愛眾生的心,同情心、憐憫心肯定生出來,你會無條件的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不偷盜這一條戒,決定沒有很細、很微弱的佔便宜的念頭,那是什麼?那是盜心。佛家四重戒裡「不漏國稅」,有這一條,這很容易犯的。我是沒有偷盜,在法律許可情形之下少納一點稅,研究研究不犯法,少納一點稅這個念頭就是盜心,它講得很微細。決定沒有佔人便宜的念頭,只會多給人一點。《弟子規》裡面講「凡取與」,我們取要少取,給要多給,人心厚道。這是不是佛教導我們的?不是,是我們的性德本來就是這樣的。現在為什麼變得斤斤計較?迷失了自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性德相違背,做了很多的錯事自己都不知道。遇到善知識給你一講解、一分析,才知道我這一生,乃至於我這一天,從早到晚確確實實全都犯了,哪一條不做?
「三皈」,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做到了嗎?三皈是什麼?皈依自性,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清淨心,全都忘掉了。所以祖師大德很慈悲,佛也是諄諄教誨,把三皈列入早晚功課,最重要的,你什麼經、什麼咒都不需要念,最簡單的早晚課就是三皈。佛教我們時時刻刻提醒,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覺而不迷、要正而不邪、要淨而不染。我們忘得一乾二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馬上就迷了、就邪了,動了邪念頭,就染污,就不清淨。這是難,難在什麼?從小沒有受過德行的訓練。長大之後雖然跟佛有緣,也皈依三寶,沒有真正善知識引導,所以有名無實。不了解諸法實相,這就是不聽經,不去研究經教,皈依三寶做個佛門弟子,不是真的弟子。就好像我們上學念書一樣,學校報了名,我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但是學校上課從來不去,我們是這樣的學生。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跟老師的教誨完全相違背,自己不知道。以為上學報了名拿到學生證這就是的,上課不上課不要緊。如果不要緊,釋迦牟尼佛在世為什麼天天講經說法上課,沒有一天休息?四十九年,從開悟那一天他三十歲,七十九歲走的,沒有一天空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一切時、一切處,遇到一個人也是跟他講經,也是教學,兩個人也是跟他教學,不論人多少,也不論他是什麼身分、哪個行業,見到人就教。不但言教,而且自己做出好榜樣給人看,身教。
佛滅度之後,我們把佛當年在世最重要的一樁事情疏忽了,教學,這是他老人家一生最重要的一樁事。他沒有帶人去打過一次佛七,也沒有哪個地方去搞一個禪七,沒有,你查遍《大藏經》沒有。除了教學之外沒有任何活動,為什麼?修行是在個人,是你自己的事情,佛不干涉。真是一個好老師,幫你斷疑生信,解惑修行,你有迷惑,他幫你化解,教導你修行。修行就是持戒,持戒就是放下一切負面的思想言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那就是提起正面的,與性德相應的倫理、道德、因果,再往上就是科學、哲學這些學術,幫你向上提升。諸佛菩薩世世代代相傳,傳的是這個東西。到最近這一百年式微,真的一代不如一代,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是真修、真幹。了解事實真相有助於我們放下,我們一般人想放下放不下,就是對事實真相不了解。所以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是解門,行門是自己的事情,不要老師指導,自己曉得真幹。佛法傳到中國,到唐朝時候馬祖、百丈,這兩個人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徒孫,他們是第八代,發了大慈悲心,提倡什麼?共修。為什麼?看出大家只研究經教,疏忽了修行,所以提倡共修。共修是什麼?所謂依眾靠眾,大家在一塊你就不好意思不幹,提倡這個辦法。在這個之前各人修各人的。這就是什麼?叢林就是大學學校,把佛法在過去那個散漫把它集中出來,學校化,辦學院,寺院庵堂實際上就是學院。所謂住持,很少人叫這名詞,叫什麼?叫主席,叢林主席。主席是校長,首座和尚,首座是什麼?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跟現在大學真是一樣,名稱不一樣,他管的事是一樣的,所以就變成學校。
我學佛,方東美先生跟我講了很多次,他勉勵我,中國佛教要復興,捨叢林那就不可能。叢林制度好,正規的學院大學,這是老師對我的期望。可是這樁事情得有福報,我知道我的一生沒那麼大的福報,這是大事。我一生有自知之明,我是什麼身分?教員。不是管行政的,我教一個學科、兩個學科,我會教得很好。所以我一生從來沒有做領導人的念頭,沒有這個福分,不做這個想。所以一生不建寺廟,不做住持,不但沒有住持的命,連寺院裡面首座、維那、監院,我這個命也沒有,我自己很守本分就是當教員。跟大家在一起依眾靠眾,走了這麼多年沒有固定的住所,一生流浪。很難得,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榜樣,他也是一生流浪,他老人家一生沒有建道場,沒有個寺廟,哪個地方有緣就到哪裡去。我出家是章嘉大師教我的,給我選了這個行業,同時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這個教誨我一生沒有改變,我很感激老師的指導,一生生活很快樂、很歡喜,真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個境界達到。
大乘經裡面逐漸逐漸契入,我們現在講高等的佛學。對於佛菩薩所說的諸法實相,這一句話很深,「由心不起,外境本空」,這一般人很難了解,千真萬確。念不起,有沒有這個宇宙?沒有。有沒有芸芸眾生?沒有。所以佛把我們現實的境界比作夢幻泡影,你在作夢,夢醒了什麼都沒有。念,由心不起,這個起心是什麼?起心就是妄念,妄念不起,境界就沒有。我們要問,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像釋迦牟尼佛,釋迦佛有沒有起念?如果起心動念,他不就變成凡夫,他不就迷了嗎?迷了還能教人嗎?我們前面在四德裡,第一條叫「隨緣妙用」,我們前面講過,跟諸位討論過這問題。諸佛如來應化在這個世界,你在事上看、在相上看,跟我們沒有兩樣,好像也是起心動念,也有分別執著,實際上完全沒有,這叫妙!用就是起作用。他確實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有分別執著!這叫妙。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地方講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我們在這個華嚴宗的三觀,看到真空觀裡面講的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我在早年年輕時候我講四句,不變隨緣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這個地方的諸佛菩薩包括法身大士,他們不變隨緣。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自然就有應,應的時候沒有起心動念所以叫妙用。十法界裡面的菩薩,與這裡眾生有緣他也來,眾生有感他要有應,但是他會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他有起心動念,他也來幫助眾生,幫助佛教化眾生。他是什麼?他是隨緣不變,隨一切眾生緣學不變,這是菩薩。小乘人,阿羅漢跟辟支佛真有不少,他不變不隨緣,為什麼?眾生難度,別惹麻煩,自己清淨,提升境界,那是二乘。我們凡夫隨緣隨變,這就不行,這都不叫妙用。妙用是不變隨緣,這叫妙,不變隨緣都是妙用,我們要學這個,那就真有受用。
這個理我們懂得,「由心不起,外境本空」,我們明白了,我們能不能做到心不起?做不到,你要做到就成佛。誰做到?惠能大師做到,我們做不到。惠能大師從開悟那一天起,他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沒兩樣,還有身體在這個世間度化眾生,那是不變隨緣,那是我們前面四德裡面的隨緣妙用。我再說得白一點、說得淺一點,隨緣妙用是什麼樣子?完全沒有自己,有自己就錯了。這個身體跟性德是完全相應,身體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為苦難眾生,沒有自己!像《金剛經》上講的四相沒有了,不但四相沒有,四見也沒有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都沒有,這個境界是隨緣妙用。所以他底下全具足,只要這條有,自自然然「威儀有則」。這用我們凡夫眼光來看,看這個人起心動念,看這個人言語造作,全是社會上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榜樣是什麼?十善。我們所常常講的《感應篇》、《弟子規》,他全做到,那就是他的生活,這叫威儀有則。「質直柔和」,對待任何人一片慈悲,心地真誠,真誠是質直,慈悲是柔和。「代眾生苦」,這是真正覺悟自然現的相,沒有一點點勉強,為什麼?性德流露。
下面『論云』,這是大師舉《唯識論》,來證明前面的兩句話,由心不起,外境本空,『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故,真空義成』。外境本空,這個外境是心外之境,包括我們的身體都是外境,心外之境。為什麼外境本空?《唯識論》裡講得好,一切法不離唯識;唯是唯獨,識就是阿賴耶,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從哪裡來的?心動,起心動念自性清淨圓明體就變成阿賴耶。好像什麼?這個地方後面可能有,好像水跟波一樣。水是不動的,你看那池塘沒有風的時候,風平浪靜,那是真的你看到水,水本來就是這樣。那一動,一動就有波浪,識就是波,就變成有波浪的水。識是不是真心?是的。但是真心通常在不動的狀況之下叫真心,動的狀況下就起波浪,水就是波,波就是水,離不開。一個是在靜止的狀態,一個是在波動,波動它才現相,沒有波動的時候不現相。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佛是經上講的,科學裡面講宇宙、萬有,佛法講萬法,它叫萬有。它現在還沒有講到唯識,唯識比它講得高。現相是識現的,現相之後這個相裡面千變萬化,就是由微波到小的波浪,小浪,小浪就變成大浪,大浪變成巨浪,這是什麼?唯識所變,那是識的作用。我們迷得愈深,浪就愈大,把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平靜的完全不顯,你看到都是大波大浪。
現在我們這個社會災難頻繁,這就是大波大浪,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迷了自性,隨順煩惱。煩惱裡重要的是欲望,要是隨順這個欲望,欲望沒有止境,那好,這個浪頭就沒止境,這個浪變成什麼?變成海嘯,變成災難。怎樣把這個災難消除、把這個災難化解?風息了浪就沒有,我們能夠把欲望息了,災難就化解。世間聖人他們不講息滅欲望,他不講這個,他講什麼?節制欲望,你的欲望要有限制,要把它控制住。小的波浪也很好看,波浪很好看可以欣賞,不至於發生災難。所以儒家用禮來節制,禮是什麼?你不要超過它,也不要不及,它給你定的什麼?剛剛好的一個水平可以欣賞,可以享受,不至於氾濫。佛法裡面講的,十善業道、三皈五戒,這裡頭有淺有深,最淺的人天法就是節制,不至於造成災難,這個好!因為絕大多數的人業障重,他開悟不是容易事情,所以先幫助眾生保持人天的身分,不要墮三惡道,佛家設這麼一個標準。三惡道墮落下去,出來太難!你怎樣保住你的人身?中品十善就保人身,上品十善生欲界天。所以十善業道從最下層講起人天法,你來生不失人身,好的可以生天。往大處講、往深處講,它是無上菩提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決定不能向上提升,人都做不好,欲界天的標準都不夠,你怎麼能作佛?你怎麼能作菩薩?哪有這個道理!
《唯識論》裡面說得好,萬法是依唯識而變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今天這個世界上它的變化,它變好、變壞都是唯識。唯識裡面五十一個心所,心所有法,心講八個,阿賴耶、末那、意識,再加上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這八個識。八識它起作用歸納為五十一類,我們講心理作用,這裡頭有善、有不善,善的心所十一個,不善的心所二十六個,這二十六個叫煩惱不善的。二十六個又可以分為根本煩惱、隨煩惱,根本煩惱六個,另外二十個隨煩惱,隨煩惱也分大中小;根本煩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六個。佛教導我們怎麼樣提升?煩惱統統放下,煩惱沒有了。要知道這些東西也都不是真的,從哪裡起來?從妄念起來的。妄念是無明,一念不覺,這從不覺起來,所以它不是真的。貪瞋痴慢疑、惡見可以放下,這個東西放下就是執著就沒有了;換句話說,這些東西是嚴重的執著。這個東西要是沒有了,就產生變化,整個宇宙產生變化,變了,六道沒有了,變成什麼?變成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聲聞法界我們可以說是淨土,六道是染污,那裡沒有染污,你回到淨土,往上去一層比一層清淨。可是諸位要記住,這個淨土不是淨土宗,不是阿彌陀佛的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比這殊勝太多了,可以說跟一切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是相同,這真不容易。我們一生要想生到諸佛的實報土,必須超越十法界,超越六道還不行,那功夫功力不夠。可是真正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六道裡面的煩惱沒斷也能往生,這太殊勝了。那你必須要去學習淨宗的典籍,它不多,祖師大德加進去的也不過是五經一論,認真依照這個典籍去修學,發願求生淨土,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成就。所以曉得境界是假的,沒有自性,「境本無體,真空義成」。境界沒有自體,是心現識變,心沒有現相,一念不覺這才出現相。出現相,你不能說它有;不現相的時候,不能說它無。不現相的時候,六祖能大師說得很好,「本自具足」,不能說它無,本自具足;現相的時候「能生萬法」,不能說它有。於是你才能隨緣,你才能放下,放下是妙用,你不會再執著、不會再分別。不但你不執著、不分別,你起心動念都沒有,那個境界裡面的生活是諸佛如來的生活,我們用人間的話來形容,可以說是究竟圓滿的幸福美滿,達到了極處。誰追求這個境界?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覺悟的人,他追求這個境界。人天福報他不在乎,世間人迷在這裡面,真正明瞭事實真相的人,這是假的,曇花一現。所以人天福報,真正修行人看什麼?他沒有把它看成當真,他心裡絲毫不著。偶爾有緣可以欣賞,心裡決定不落印象,這叫不變隨緣,這叫隨緣妙用。
『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這個意思更深,塵是什麼?是物質。現代科學它不講塵,它講基本粒子,佛法叫做塵,所有一切物質都是由它組織起來。由基本粒子組成電子,由電子組成原子,原子組成分子,由分子組成物質現象。萬物,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分到最後,在佛法裡就是一個塵,塵從哪裡來?識變的,這個要知道。佛法大乘教裡面說塵,實際上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這個塵就是那個形,它有個形狀出現,「形皆有識」。這就告訴我們,任何物質裡面都有見聞覺知,都有受想行識。所以江本博士的水實驗,證明了水,這是礦物,我們喝的水,它會看、它會聽,它懂得人的意思,它有受想行識,它有見聞覺知。這說明精神世界跟物質世界是一回事,不是兩回事,都是心現識變。明心見性的人,性在哪裡?無處不是,無時不是,你六根所接觸到的全是,不但這些物質,虛空也是。為什麼虛空也是、時間也是?《百法明門論》裡面,歸納世出世間一切法為一百類,裡面有一類叫不相應行法。為什麼叫不相應?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但是它有這麼樣東西。這個東西跟前面三個都有關係,但是不能屬於哪一法,特別立一個不相應行法。時間、空間都在裡面,它總共有二十四個,裡頭有時分,就是時間,方分就是空間。所以時間、空間也是唯識所變,也是心現識變的,心在哪裡?無法不是!
可是我們今天能夠認識這一層,不簡單,這是諸法實相,那我們也算是開悟,這開悟叫解悟。你憑什麼解悟?聽經典上所說,聽佛菩薩所說,你明白。實際上你有沒有得受用?沒有。為什麼?我們還是受這些煩惱習氣的控制,就沒有覺悟。真正覺悟,覺悟是煩惱沒有了;煩惱沒有了,告訴諸位,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那得受用。得受用得給你加個名稱,你不是凡人,你是什麼?你是佛,你是法身大士,你得受用。得受用的人徹底放下,他知道全是假的,所以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不再執著,甚至於到最後不再起心動念,得受用!我們就曉得,我們現在要修學的修什麼?就是修這功夫。別的功夫是假的不是真的,所謂真功夫是放下,為什麼放下?不是真的。你一定要記住,一切諸法空無所有,頭一個講身體,身體無所有。常常想彌勒菩薩的教誨,這教誨實在講什麼?他告訴我們,宇宙的現象就跟電影、電視一樣。在電影裡面是特別看得明顯,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畫面,念念成形,一個畫面。我們這個地方有一小卷,這是電影的底片,我們知道這幻燈片每一格是一張,沒有兩張是相同的,張張不一樣,沒有兩張相同,你一定要清楚。在放映機裡面,鏡頭打開,一張,這一張打到銀幕上立刻把鏡頭關上,又抽一張,第二張,第二張不是第一張,鏡頭打開第二張出現,再打開第三張,再打開第四張,再打開第五張,我們看到那個畫面上是動的,其實它不動。
電影放映機一秒鐘放二十四張,放這麼二十四張,二十四個畫面一秒鐘,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整個宇宙這個大幻燈放的速度,是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張。這是有形的,如果我們起心動念也像這樣有形的,恐怕盡虛空都裝不下,它沒有形狀。道理跟這個道理完全相同,沒有一張是相同的,前面一張的畫面沒有到下面去,下面也沒有到前面去,張張獨立,全是假的。你要是執著,你要想佔有,你要想控制,你全錯用了心,能不能控制?決定不能。能不能佔有?決定不能。所以彌勒菩薩講「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沒有辦法執著,沒有辦法保持。連這個電影我們看幻燈片一秒鐘二十四張,你都不能執持;現在一秒鐘居然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張,你怎麼執持?世間人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為非要控制不可,非要佔有不可,一切據為己有,不知道是一場空。事實真相就在當下,它沒有時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是人的一種幻覺,根本就沒有,就是當下一念。而這一念時間非常短,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你們去想去,這是事實真相。佛經裡面有這些東西,這個都屬於科學,所以它這才是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的科學,把整個宇宙是一回什麼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不需要用科學儀器,不要借助外面的力量,自己的自性它也具足圓滿功能,它所現的萬事萬物,大是星系,小是微塵,也具足自性圓滿的功能。我們現在科學家講能量,微塵裡面具足整個宇宙圓滿的能量,你不能小看它,這是事實。
所以你必須要把控制、佔有這些妄念,這妄念害了你,害你搞六道輪迴,害你天天受苦,這個東西一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智慧就開了,你在這個世間事事如意,我們前面講四種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真的把自己找到了,禪宗裡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找到了,你回歸到自性,你證得究竟圓滿,這是大乘法。能大師講得太簡單,太簡單它是圓滿的,我們初學的人聽不懂。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把明心見性講清楚,講得很明白,《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五句話,這五句話一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濃縮起來就這五句話。再跟諸位說,這五句話講什麼?講我們自己,回歸到自性,我們才真得受用。如果不回歸自性的話,我們還要搞六道,不知道搞到什麼時候,沒完沒了,太辛苦!所以教下祖師大德常講,你一定要懂得回歸自性。字字句句都回歸自性,你就真得受用,你學到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