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六面倒數第四行。
【四者。定光顯現無念止。言定光者。謂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謂此寶珠體性明徹。十方齊照。無思成事。念者皆從。雖現奇功。心無念慮。】
到這裡是一段。第四段是教我們放下『念慮』,『定光顯現』。無念一定是從禪定,而且是甚深禪定,妄念不生。禪定,定就是止,初級的禪定能止住執著,執著這個念頭沒有了。雖然說初級,我們六道的凡夫做不到,六道的凡夫只能修到第八定,四禪八定。四禪八定能伏執著的妄念,能伏住,不能斷,到第九定,阿羅漢所證得的,這是第一個無念止住了,沒有了,超越六道輪迴。由此可知,執著麻煩,為什麼要執著?執著前面是什麼?是控制、是佔有,這個東西在作祟。我一定要控制,我一定要擁為己有,這個念頭是六道輪迴的根,你為什麼生生世世修行出不了六道輪迴?原因在此地。我們修行人,不但是佛教,實在上講世間所有的宗教修行人,不能證果原因就在此地。什麼時候你能夠把控制念頭放下,殊不知控制念頭不放下,你只能控制一點點,一、二個人,幾個人、幾樁事情,範圍很小;如果一放下之後,你才真正曉得,原來整個宇宙都被你控制,範圍放大了。你佔有的,你能佔有多少?佔有放下之後,你佔有的面大了,遍法界虛空界被你佔有。大乘教裡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得到是圓滿的,不是局部的,是圓滿的。所以人,佛菩薩常講六道眾生可憐憫者。你所得到的是你自性裡頭的,《華嚴經》上佛常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沒有哪個比哪個多一點,哪個比哪個少一點,沒有,都是圓滿的。各個都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才藝、圓滿的福報,誰也不比誰大一點,誰也不會比誰小一點,平等真法界。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比別人大一點,要比別人多一點?這個念頭一起,你就全部都喪失掉了。你是大一點,不是真大,是自以為大,其實你已經變得很小很小、很可憐很可憐,這是事實真相。
唯獨佛與法身菩薩們他們見到,《法華經》上講的諸法實相,真相見到了,《華嚴經》上講到一真法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一分,一分是圓滿的,不是把法界分成很多分,你一分一分證,不是這個意思,一證一切證,破一品無明你就證法身。為什麼要斷妄想?妄想有根,根是什麼?我,有我就有自私自利,有我就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常講,別人錯了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了。有些人聽不懂我的話,為什麼我對了也是錯了?就是因為你有「我」。我對了,增長我執,「我」沒有放下。用《金剛經》來做標準你就明白,《金剛經》上最低的標準,入門,入佛門最低的標準,破身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入門,入大乘之門,《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你入這個門。入這個門要無我,有我就入不進去,為什麼?那個門裡頭都是無我的,初進門的時候四相破了,入門。登堂呢?登堂連念頭都沒有,「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登堂。這是標準,佛早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我們說出來。我們老執著有個我,這個麻煩,沒我行嗎?沒我,你就自在了,沒我你就隨緣妙用,沒我的時候你起心動念是智慧做主,煩惱再也不當家。有我就有煩惱,大乘教常講「四大煩惱常相隨」,跟誰相隨?跟我相隨,只要有我就有四大煩惱。第一個,有我見,執著有個我,執著有我身,另外三個就是貪瞋痴,我愛是貪,我慢是瞋恚,貢高我慢,我痴,貪瞋痴就起來。我沒有了,貪瞋痴就淡了;貪瞋痴真的沒有了,就出六道輪迴。六道裡面有貪瞋痴,六道外面沒有貪瞋痴,六道外面是四聖法界,見思煩惱統統斷掉,他還有什麼?他還有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那是什麼?那是分別,那是起心動念。到不起心、不動念就超越十法界,你成功了,成佛了,真的成佛,不是假的,天台大師講「分證即佛」。
這些道理,古人常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從這句話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我們才懂。學一樣東西,一遍、二遍、三遍不行,哪有幾遍就成就?那是上上根人,中下根性不行。為什麼古人小時候,兒童,在私塾裡面念書,老師教學生念書,學生程度不齊,教材完全相同,程度不齊怎麼教?根性利的進度快,根性遲鈍的進度慢,用這個方法。古時候的書本,用我們現在話講是標準本,你不能說古人不科學。它每一頁,一頁是兩面,二十行,也就是一面十行,兩面是二十行,一行二十個字,這一頁兩面四百個字,古書裡頭都有記載。天分好的、記憶力很強的,真正是上等根性的人,他一天能夠念六百字到八百字。四百字是一頁,六百字是一頁半,兩頁是八百字,這是能背誦。念幾遍能背誦?念十遍,標準。你看,兩張念十遍他就能背,人不多。大多數是中等人才,中等人才念多少?四百字,這是中等根性。兩百字到四百字,兩百字是一面,四百字是兩面,時間都是十遍,從這個地方看你的根性。十遍,這四百字背不完怎麼辦?減一半,兩百字,兩百字就是一面。一面十遍背不下來,那就是下等根性,下等根性是一百字,一百字五行,念五行,也都是十遍,標準是十遍。所以老師先把學生的根性都知道,這個人根性鈍一點,念一百個字;那個人根性好一點,念兩百個字;那個人又好一點,念三百字,這個念法。真正能念到六、七百字的非常少,可能班上一個都找不到。十遍,十遍就能背。會背之後,老師教他看著本子念,還要念一百遍,根性好的念一百遍,根性遲鈍一點的念兩百遍,為什麼?他真正記住,他不會忘記,「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這個道理。這個方法訓練,根性遲鈍的都有成就,為什麼?他用的功夫比人多,人家十遍會背,我一百遍;人家一百遍會背,我一千遍,「人一能之,己十之」,要做十倍的功夫。
我們再想想過去那個時代的環境,人心純樸忠厚,家庭教育好,社會風氣好,社會上作惡的人很少,不常見;孝親尊師的人很多,常見,人心是定的,好教。現在的社會跟從前完全不一樣,人心沒有依歸,終日惶惶,心浮氣躁,學什麼東西都學不進去,想學,學不成功。什麼原因?與心情有關係。心情,他不是聖人,他會受環境干擾,環境影響太大了。所以現在學東西難,真難。真難,很愚的人,佛有善巧,你學東西學不會,教你念一句佛號,這個容易,阿彌陀佛,那一句容易。你就這一句佛號念到底,你一天念個十萬聲,兩年、三年肯定得念佛三昧,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騙人。三、四年前,你看深圳黃忠昌居士,三十幾歲,他就做這個實驗,閉三年關,一心念佛,看能不能往生,這個我們知道。念了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滿三年,他預知時至往生了,告訴人,真的,不是假的。而《彌陀經》上告訴我們,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功夫就能成就,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上根人一天、二天就成就,中根人三、四、五天,上根人一天就成就,下下根人七天。真幹,真放下,對這個世間不再有一個妄念。解悟的人知道,這個世間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萬緣放下,一心稱名,所以他就那麼快。一行念不下來,我念四個字。這是什麼原因?性德法爾如是。高明的老師懂得善巧方便,而這句名號是不思議的解脫法門、無上法門,上上根人遇到一天成就,下下根人遇到七天也一定成就,這我們總得要記到。
下面大師給我們解釋定光,這裡講定光、講顯現、講無念。『言定光者,謂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這是講放光之體,這是講定光。特別說出來「一乘教」,什麼是一乘?這是佛家的術語,經教裡面解釋「成佛唯一之教」,「乘為車乘」,這是比喻,比喻佛之教法,「教法能載人運於涅槃岸,故謂之乘」。就好像車子一樣,古時候的車,大車那是一乘,古時候的大車是馬車,馬車可以乘很多人。我們小時候念書,那個時候公共巴士很少,抗戰勝利之後我在南京念書,南京的馬車就很多,是一般人重要的交通工具。馬車可以坐十個人,我們學生,學生年輕,學生坐車,大概是可以坐十四個人,那時候我們念中學。而且馬車,你只要遇到一揮手它就停下來,就能上車,什麼地方下車,它很方便,它沒有車站,隨手可以招呼,非常方便。乘車用錢很少,那時候一、二毛錢就到達哪個地方,它也算距離的,它能夠把你帶到目標地。佛法就用這個車做比喻,佛陀的教法能幫助我們從凡夫地提升到如來地,運於涅槃岸就是如來地,這叫一乘。「法華經專說此一乘之理,法華經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把一乘的意思說出來了。要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只有一個目標,幫助一切眾生圓成佛道,圓滿成就佛道。所以,唯有一乘法,成佛的方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佛真有一乘法,如果這個人不是一乘根性,你給他講一乘法他不敢接受,那就沒法子,不敢接受,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在學佛當中就遇到很多,勸他成佛,佛太高了,我業障深重,我這怎麼能成就?確實還有很多人,進了大殿不敢看佛像,慚愧。這人是好人,他有慚愧心,他覺得自己做的業障很重,不好意思見佛,好人,真是善人。所以佛有善巧,佛你覺得不能成就,菩薩怎麼樣?菩薩也不行;阿羅漢怎麼樣?阿羅漢還是不行,還太高;那天人怎麼樣?天人還可以,希望我來世能生天。佛真的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要覺得天不錯,希望生天,佛就教你生天的方法,教人天小教;你覺得人還不錯,來生希望能夠還得人身,佛就教你得人身的方法。志向志趣高一點,人太苦,我已經嘗到,聽說天上好,天人福報比人大,我希望生天,佛就教你生天的方法,上品十善,四無量心。
可是諸位要知道,上上乘法一定是以人天法為基礎,像蓋高樓一樣,人天法是地基,人天法做不好,怎麼能夠修一乘?這個一定要明瞭、要清楚。得人身,來生再得人身靠什麼?佛在經上講,中品十善,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雖然這十條都沒有斷,但是自己能控制得住。這十條得細講,不細講你沒有辦法修學。譬如不殺生這條,怎樣做才不殺生?不是說我不殺人、我不殺害眾生就算不錯了,那是什麼?下品十善,人要得中品十善。中品,你要懂得意思,大乘教裡面常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以這個標準。我雖然沒有殺害他,眾生因我而生煩惱,這算什麼?也算是殺生,為什麼?惱害眾生。障礙眾生聞法、障礙眾生學佛,殺眾生的慧命比殺身命的罪還重,很多人不知道。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示現開悟之後,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法布施。用他的體力、用他的精神、用他的時間,這叫內財布施。做出的樣子給眾生做示範,法布施;用言語教導,法布施。他這樣做,三種布施具足,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要能看到這一點,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無我,純善純淨的心幫助眾生轉惡為善,幫助眾生轉迷為悟,幫助眾生轉凡成聖,這叫修圓滿的布施,成就無量功德,莊嚴法相。諸位都知道,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從哪來的?相隨心轉,從他的善心、善行裡面現出來的,一切眾生見到沒有不生歡喜心的。所以佛的相,佛的樣子,我們講威儀,能攝受一切眾生,眾生見到、聽到、接近到沒有不生歡喜心的。這叫自行化他,自己示現的告訴我們,天天不斷向上提升境界,他教給我們,佛是這樣的,讓一切眾生看到之後,也就很想跟釋迦牟尼佛學習,我也希望天天向上提升。
真幹,從哪裡幹起?從做人幹起。我們淨宗同學,修行最高指導的原則就是「淨業三福」,三條。第一條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將它具體落實在儒釋道的三個根,孝親尊師在《弟子規》,字字句句要做到;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末後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儒釋道的三個根在第一句,第一句全都做到,是人天小果;你做得不很圓滿,達不到滿分,來生不失人身,得人道。如果能及格,恭喜你,你生天,你能夠達到六十分、七十分,你肯定生忉利天;如果你能有八十分、九十分,你就生夜摩天。這是佛教給我們人天法,必須有這個條件你才能真正學佛,受持三皈、五戒、威儀。三福第二條講「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是方向、是目標。修行人要記住這三大綱領,第一個是覺而不迷,第二個是正而不邪,第三個是淨而不染,覺正淨怎麼修法?要依靠佛菩薩,向佛菩薩、向老師學習,老師就是給我們示範覺正淨。我們這篇論文裡面,四德裡所講的「行為世則」,老師要做出榜樣來給大家看。教學活活潑潑,沒有定法可說,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有不同。現在是亂世,是道德淪喪的一個時代,眾生沒有倫理道德的觀念,你要教倫理道德就太難了。你講這個東西、教這個東西,人家第一句話就問你,「這學了有什麼用處,學這個東西能當飯吃嗎?」對古聖先賢東西喪失信心了。喪失信心真有為難處嗎?有,不善的心行能感召來所謂天災人禍。你不相信,你不肯學,你的心行與倫理道德、與因果完全背道而馳,明白人、心地清淨的人一看就曉得,他有災難,大禍臨頭,為什麼?不善心行所感的就是禍患。
這樁事情,全世界各個族群、各個宗教聖賢人都跟我們講得清楚,都講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中國古人講得也很多。非常難得,近代日本江本勝博士用水實驗,證明礦物懂得人的意思,它也能看、它也能聽,我們什麼東西都不能隱瞞過它。我們一個善念,善的反應,我們一個惡念,惡的反應,直接影響什麼?我們身體。你看他做水實驗,大家都知道人體百分之七十是水分,這實驗出來,我們一個善念,水的結晶多美,你身體健康。我們一個不善的念頭,一個自私自利的念頭,一個傲慢的念頭,一個嫉妒的念頭,麻煩了,你的水的反應就很差;換句話說,你就不能不生病。就這個道理,直接的,直接影響身體。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能夠把一切不善的念頭放下,把一切善念興起,第一個你身體健康就恢復,不要用藥,不要找醫生,就恢復了。水有反應,我們講皮膚有沒有反應?頭髮有沒有反應?骨頭有沒有反應?統統都有。彌勒菩薩講的,「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形是什麼?就是物質。形是物質現象,識是精神現象,只要是物質,我們佛經上常講,小,毛端,汗毛端,小,依報裡面小是微塵。毛端、微塵都有見聞覺知,我們起心動念它全知道,它會自自然然做出反應。我們一個善念,全身沒有一個細胞不善,這人身體健康,就這麼個道理;我們的念頭不善,我們全身這些物質細胞反應就不善,就生病。為什麼小孩的身體那麼好?小孩沒有惡念,他還不懂得,沒有惡念,他看到哪個人都是好人,他都會笑。為什麼老人就生病?人愈到老,妄念愈多。尤其現在人老了之後無依無靠,小孩不孝順,國家也沒有做到認真的去養老,老人真的是悲哀。過去中國人老人有家,大家庭,家照顧,家族照顧,現在誰照顧你?兒女都不照顧,還會有人照顧你?所以自自然然他的妄念就多,想到自己一生,他一生的付出,到老的時候沒人照顧他,他怎麼不會怨天尤人?而這種怨天尤人帶給身體大量的病因。各個地方老人公寓,我們常常聽說老人跳樓自殺,為什麼?他認為這個方法是他唯一解脫的方法,殊不知解脫不了。
現代這個社會,心理醫生透過心理的治療,特別是催眠術,現在是相當普遍也相當發達,讓人在催眠狀態之下回到過去,回到前世,證實人沒死。人的死,換個身體而已,換一個空間還是存在。生滅是身體,他還有靈魂,而且證明靈魂沒有生死,靈魂用什麼方法你也不能消滅它。他離開身體,物質的世界他一樣帶不去,他能帶去是什麼?是他的思想,他所造的善惡業,這個東西能帶去。他的心、念、造作都是善,這個他能帶去,幫助他生天,他的日子愈過愈好。如果他是不善業,他帶去是幫助他墮畜生、變餓鬼、墮地獄,那就苦了。所以佛法常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句話告訴我們,帶不去的不放在心上,現在有很好,沒有也好,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什麼東西放在心上?帶得去的。我們知道,善心、善念、善行這個帶得去;佛菩薩、聖賢的教誨,我們記在心上,依教奉行,這個帶得去,好事!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心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這個願望帶得去,會兌現的。念佛求生淨土是一乘法,一乘裡面的一乘,這個一乘法一定跟人天相應,如果人天乘你都做不到,這個一乘法在阿賴耶裡面只是一個好的種子,不能起現行。一定得以人天乘的基礎把你托住,你才有輝煌的成就,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們佛弟子,頭一個把人做好。
我們淨宗同學,淨宗學會建立創始的時候,我們就定了五門功課,只要把五門功課做好,沒有一個不往生。這五門功課第一就是「淨業三福」,最高指導原則,這要能記住。五門不多,很容易記住。第一條淨業三福,三條十一句,時時刻刻都要記住,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尤其是處事待人接物,常常想我有沒有違犯?第一條,「孝養父母,奉師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今天有沒有遵守?第二條,「六和」。我們人身,人是個社會動物,不能離開大眾,跟大眾相處我們有沒有做到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做到沒有?每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可以違背,別人做到做不到與我不相干,我自己要做到。再是「三學」,這是佛法三大網領,戒定慧。第四個是菩薩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最後一條普賢菩薩十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一直到「普皆迴向」。天天要對對。我們選了這個五條,好記,念念不忘,依教奉行,這是功德,這是能帶去的,念茲在茲,一句阿彌陀佛,沒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我們要懂得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有真實說、有方便說,誘導我們得人身、生天、證小乘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菩薩果,統統都是方便說。
這個術語,古大德引用經典,經典裡面說得很多,《勝鬘經》上說,「一乘即是第一義乘」,第一義是自性。第一義是什麼?就是我們這篇論文裡面所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個法門直接通達自性,用禪宗的話來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一乘法,不是二乘。二乘是大乘、小乘,像爬樓梯一階一階來的,一乘法是一直到頂層,當中沒有委曲相,好像坐電梯上去,當中每一層不停留的,這就叫沒有委曲相。一乘是給誰說的?給上上根人講的。達摩祖師傳的法門就是一乘法,接引的對象上上根人,不是上根,上上根;上中下三根那是二乘、三乘的根性,不是一乘根性。所以一乘根性的人少,太少!我們自己學佛,首先要認識自己是什麼根性。確實這個東西就像治病一樣,自己曉得自己生的是什麼病,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這個方法跟你的病相應,藥到病除,就把你治好了;藥要不對症,我們知道後果不堪設想。修行的法門亦如是,如果這個方法跟自己根性不相應,學了不但得不到利益,可能還產生副作用,副作用就走向魔道,本來是學佛的,想成佛,最後成個魔。魔也有大福報,福報享完之後沒有不墮地獄的,為什麼?心行不善,誤導眾生,這個罪過重,所謂是斷眾生的法身慧命。
淨宗是第一義乘,這是不思議的第一義,為什麼?什麼樣根性的人都能學,不限於上上根人,上中下三根統統可以學,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個不可思議。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願大行所成就的,一切諸佛讚歎無比殊勝的境界,提供給十法界的眾生,只要肯相信,願意到那個地方去學習,統統都收。這是稀有難逢,一切諸佛剎土都沒有這樁事,唯獨極樂世界是大開方便之門。它裡頭有凡聖同居土,所以能接引六道眾生,但是它的凡聖同居土,它不是六道,它只有兩道,人天兩道。我們這個世界畜生、餓鬼、地獄,有沒有往生的?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在人道、天道,西方世界沒有畜生、餓鬼、地獄,沒有,這是四十八願裡面我們看到的。第二個不思議的現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教學是個大教室,不分班的:也就是說彌陀說法,與會的大眾,有人天、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同在一個教室。十方世界佛菩薩教化眾生,像現在的學校,分班的,程度差不多的在一個班,不同程度的不同班級。不同班級,你這一班見不到那一班的同學,也不了解那一班的狀況,像我們現在所講的,它有空間維次不相同。極樂世界沒有,沒有空間維次,所以雖然有四土,有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四土合班上課,這個不可思議。合班上課的好處在哪裡?我們能夠親近法身如來,這個不容易。我們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決定見不到阿彌陀佛的報身,見不到。世尊也是的,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一樣的。讓凡聖同居土往生的這些下下根人,到西方極樂世界都能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都能夠跟等覺菩薩,像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菩薩在一起上課,在一起聽阿彌陀佛講經教學,聽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他們應化到極樂世界教化有緣眾生。西方世界的這些眾生與十方諸佛統統都有緣,為什麼?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讚歎跟阿彌陀佛學習的這些大眾。這是什麼?我們藉阿彌陀佛的緣,阿彌陀佛的緣太廣了,遍法界虛空界。要記住,佛經裡面常說,佛不度無緣眾生。你成佛,你度生無量,法緣殊勝,我們自己結很不容易,靠著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的緣分變成我們自己的緣分,這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歡喜我們這樣做,真正向阿彌陀佛學習。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很特殊的一乘法界。
下面,《五十要問答》裡面有這麼一句,「一乘教有二種」,一種是「共教」,一種是「不共教」。《華嚴孔目章》也說,「一乘之義,分別有二」,一是「正乘」,一是「方便乘」,共教就是方便乘,不共教就是正乘,「正乘如華嚴經所說,方便乘有十義」。《五教章上》有講到,「謂一乘教義之分齊,開為二門,一別教,二同教」。我們先說「同教一乘」,「同者,即同於終、頓二教也」,終是大乘的終極,頓是頓超,這是華嚴宗所講的五教,小、始、終、頓、圓。圓教裡面的同教,這個門裡頭,它有終教的意思,它有頓教,「然終教但詮一性一相,理事無礙」,這是大乘的終教;「頓教但詮無二無三,言思斯絕」,這是說終教跟頓教重要的教義。大乘終教裡面講「一性一相,理事無礙」,這是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同一個自性,同一個法相。法相怎麼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同了。性容易懂,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它所現的相千差萬別,無量無邊的現相都是幻相,都不是真實的,相有性空,事有理空。所以,理事無礙,理是性,事是相,它沒有障礙,這跟圓教的意思相通。頓教裡面,頓悟、頓超、頓證,沒有階級,這是什麼?一悟一切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那是頓悟;在中國,惠能大師在五祖忍和尚的方丈室聽五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立刻就悟了。這都是屬於頓教,沒有階級,真正是天才班。他悟透了,為什麼會悟?我們現在懂得,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一下放下,真放下,自性清淨圓明體現出來,他見到了,這叫見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沒有階級,這叫做上上根人。
我們現在明白這個道理,做不到!說老實話,別說起心動念,大乘教裡最低的階層,執著,我們能不能放下?放不下。執著裡頭再說,我們不說別的,我們常講對立,我們知道這錯誤的,不應該和人對立,可是怎麼樣?在日常生活當中,處處還是對立,你就曉得修行多難!我們今天知道對立、佔有是錯誤的,不錯了,已經很難得,你聽了會點頭、會相信,不容易。你跟別人講,別人搖頭,不相信,而認為什麼?認為對立是正常,佔有是正常的。你就想想,你能夠知道對立、佔有不是正常的,進了一大步,解悟,但是你不得受用,為什麼?得受用要證悟,你要把它做到你才得受用。
有人做到了,真得受用,他也跟我們做了報告,你們聽聽胡小林的報告,他是很淺的功夫,並不很深,把《弟子規》做到,把《了凡四訓》做到,他告訴我法喜充滿,說不出的快樂,無法形容。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裡面的樂趣,這法味,法味你嘗到了,古大德常講「世味哪有法味濃」,世味,天上人間那種樂,要跟你在法上悟的不能比,真有受用,無窮的受用。從這個基礎往上提升,步步高升,沒有這個基礎提不上去。提不上去也很難得,跟佛法結了緣,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來生不能成就,後世,決定有成就,只是還有一段時間,你還得認真去學習。這到底什麼原因?為什麼有人一世放下了,我現在懂得了,為什麼還不放下?說實在話,我們現在懂得的不夠徹底,說句真話是似懂非懂,不是真懂。真懂得哪有不放下的道理!你還願意吃苦頭嗎?不放下是苦,放下就樂,你願意吃苦嗎?你不願意得樂嗎?真的,是這麼回事情,沒有清楚。所以,古大德才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真理!不能搞雜、不能搞多,多了、雜了什麼?你就分心,亂了。
佛很慈悲,給你說真話,「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分量可大了,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可簡單了,效果相同的。你要哪一個?那就看你自己的興趣,看你自己根性,喜歡《華嚴》行,喜歡這一句阿彌陀佛也行。可是實際上,我們真的看到很多念這阿彌陀佛四個字的,成就超過學《華嚴經》的,這是真的。他在他有生之年比不上學《華嚴》的,智慧、辯才差人一等,往生到極樂世界立刻就超過。你得相信才行,你得真幹才行。總的一句話說,不修止觀是決定不能成功,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止觀,四個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觀;心裡只有這一句佛號,除這個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那是止,五種止具足,他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他就成就。
我學佛快到六十年了,我一生最感激的章嘉大師,我們第一天見面,他老人家就教我看破、放下。在那個時候我聽了似懂非懂,二、三十年之後我才真的明瞭,愈明瞭對老師愈感激,真正是祕訣。我不是惠能的根性,如果像惠能上上根性,聽章嘉大師這幾句話就大徹大悟,就明心見性了。他是把最上乘的法傳授給我,我要搞到二、三十年才真正懂得。懂得是什麼?解悟,不是證悟,菩提道上方向找到,目標有了,走得還很辛苦,處處都是障緣。障緣怎麼樣?好,障緣容易提升,每次挫折就是每一次大幅度的提升一次。這個境界我經歷很多次,這等於像學校讀書一樣,考試,大考!每次大考我還都能夠平安通過,法喜充滿。法喜裡面諸位就能夠體會到,功德提升,智慧增長,境界提升,這是考試及格了;如果考試不及格,不及格就墮落。我為什麼沒墮落?天天讀經,天天講經,所以遇到障緣的時候,就會想到佛在經上教我們怎麼做法,依教奉行,決定不能怨天尤人。如果有一絲毫怨天尤人,立刻就墮落,墮落得快,古人所謂是爬得高摔得重,那個墮落很快。從這些地方深深體會到,經教一天都不能放鬆,一天都不可以離開,一天不吃飯沒關係,不睡覺沒關係,離開經教那就非常危險。
「今此同教」,同教一乘;「具詮」,具是具足,裡面講「一性一相,理事無礙,無二無三,言思斯絕」,統統都講到;「同彼二教,俱顯一乘,故名同教一乘也」。後面還有個小註,註明無二無三,「無二者,無聲聞緣覺也」,「無三」是連菩薩也無,是這個意思。同教一乘。再看什麼叫「別教一乘」,「別者,即別異」,別是差別,不一樣;「小、始、終、頓之四教也」,這都是《華嚴經》所說的。小是小乘,始是大乘開始,終是大乘圓滿,頓是頓超,沒有次第。小、始、終是有次第、有階級,循序漸進,頓沒有,頓是頓超。「然此別教,唯辨圓融具德,事事無礙,隨舉一法,即攝一切無盡法門,一一法門迥異餘教,故名別教一乘也。」這個地方所說的別教,這裡面說得好,「唯辨圓融具德」,唯是唯獨,唯獨給我們辨別圓融具德。事事無礙,《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這個意思。隨便舉一法,即攝一切無盡法門,為什麼?性相不二,理事不二。所以這是一乘教,這是諸佛如來的境界,也是性德法爾如是,哪裡有差別?由此可知,世尊一生教學、說法,講小乘、講大乘始教、講大乘終教,甚至於講頓教,那些都是方便法,《法華經》上說的,「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個意思要懂,佛應機說法。由此可知,教有沒有藏通別圓,天台家說的,有沒有小始終頓圓,賢首家說的,方便說。真實說呢?真實說沒有,法沒有。小始終頓圓是什麼?眾生根性不同,所以才有小始終頓圓。這個話像我剛才舉的咱們私塾裡面教學的,很有這個味道。你看私塾教學,一個材料,一本《論語》大家都讀,一乘。小始終頓圓,這個學生根性很鈍,一天只能念五行,一百個字;那個學生聰明一點,他一天可以念十行,念兩百個字;另外一個學生根性很利,他一天能念三百個字、能念四百個字。一樣的教材,進度不一樣,這是什麼?人的記憶力不相同,另外還有一個,理解力不相同,有人念的是悟了,有人念了不悟,能記得住,不開悟。當然根性最好的,又能記住又有悟性,這個根性就很難得。法是平等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二乘、三乘是佛的方便說,四教、五教也是佛的方便說,佛的真說呢?真說只有一乘,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是如來真說。
下面,文字底下這是比喻。「白淨寶網」,白是原色,沒有絲毫的雜染;淨是清淨,沒有染污;網是羅網,佛經上講網,多半是用忉利天宮、帝釋天宮殿裡面的羅網,用這個做比喻,寶網。網,網孔之間都繫有寶珠,「萬字輪王之寶珠」,寶珠會放光,光光相映,萬字是吉祥的意思。佛三十二相之一,佛的胸口現的是個萬字的相,吉祥之德才會現這種相,萬字輪王之寶珠。由此可知,這是比喻一乘教是最吉祥。一乘教,它底下還有解釋,我們看這一句,「白淨寶網」,它所放的光明是吉祥之光,像《地藏經》上講的吉祥雲光,遍照法界,眾生在這個光明之下念慮不生,所以叫「定光顯現無念止」。這個定是講一乘,一乘裡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諸法實相,通達諸法實相,自自然然念頭就息了,取這個意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